系统科学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系统科学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系统科学原理

系统科学原理范文1

一、教学进程的改革

“通信系统原理”课程的内容是介绍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各项性能指标。该课程的特点是内容抽象、理论性强,需要较强的数学基础,其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信号与系统”、“概率论”、“高频电子线路”等。后续课程有“移动通信”、“程控交换机”、“光纤通信”、“移动终端设备原理”等。因此,该课程是一门承前启后的课程,也是通信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对通信工程、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传统的强调学科本位的本科教学模式是严格按照完整的“先修课程通信系统原理后续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在开展本课程之前,必须把前面的所有先修课程全部讲授完毕。其教学进程如表1所示:

表1所示的教学进程在该院进行的时候遇到了以下问题:

第一,第三学期进行的“概率论”、“信号与系统”课程内容过于抽象、深奥,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较差存在厌学情绪,教学效果不理想。

第二,随着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已经成为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保证“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活动的正常开展,必须要大力对过于抽象的理论教学时间进行压缩,而且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的教学与就业的“零过渡”,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从第五学期开始就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了。因此,将通信工程的核心专业课程设计在第五学期,是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的。

鉴于此,学院进行了教学进程方面的改革尝试,将专业核心课程提前一个学期,删掉“概率论”、“信号与系统”课程,重新调整了教学计划,如表2所示: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先修课有“模拟电路”等。“通信系统原理”的内容里面在模拟调制系统这一章节与“高频电子线路”有较强的相关性,如果学生先学习“高频电子线路”,再学习“通信系统原理”,那么学生理解这一章节也许会好一些。不过由于时间紧凑,因此,只能将“模拟电路”安排在第二学期开展,而将“高频电子线路”与“通信系统原理”课程同时在第三学期开展。结果发现,学生在学习“通信系统原理”课程关于模拟调制系统原理的时候,感觉到需要掌握对应的高频电子线路的知识,而在学习具体电子线路时,也能加深对通信系统的理解,从而取得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把“概率论”、“信号与系统”课程全部删除,不利于学生对通信系统原理课程的理解。不讲授“信号与系统”的基本内容,学生无法理解通信系统课程中关于频谱和传递函数等方面的基本概念;不讲授“概率论”的基本内容,学生无法理解课程中关于信道与噪声以及误码率方面的推导过程。因此,在讲授本课程之前,需要适当地补充相关的基本内容,将“概率论”、“信号与系统”的主要内容作扼要的介绍,将其精髓浓缩出来,并无缝地插入到通信原理的相应内容中去,力求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这些先修课程的对象也能够没有困难地理解其中的内容。

通信系统原理课程本来基本学时数为64学时(4学时/周),我们的尝试是将其学时数增加到96学时(6学时/周),增加了32学时。其中约24学时用于讲授“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知识,8学时讲授“概率论”的基本知识。课程教学的顺序是先讲授“信号与系统”,继而讲授“通信系统原理”,然后在讲授中遇到与“概率论”有关的知识时补充必要的基本内容。将三门先修课程的内容高度浓缩,不遗留必要的知识点,同时凡是与“通信系统原理”无关的章节一概跳过,达到“少而精”的目的。

三、教材的选择与编写

教材乃授课之本,好的教材对教、学活动都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其培养目标选择适合于高职学生定位的教材,最好采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在本次实践中,我们选择张会生主编的《现代通信系统原理》作为教材,至于“信号与系统”和“概率论”方面则参考以上的教材中相关章节内容,将需要补充的知识点抽取出来,然后采用电子教案和印发补充资料的形式发放给学生,既达到教学目的,也节约教材成本。

系统科学原理范文2

关键词:竞技能力系统;子系统;要素;特征;运行机制;散打

中图分类号:G8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4-0080-05

比赛中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表现是其竞技能力各子能力协同作用的结果,系统科学将之称为系统整体涌现性。涌现过程是系统功能实现过程,这一过程受系统结构影响外还会受到系统运行机制的影响,“所以在观察涌现现象时,应该致力于发现涌现现象的规则,关键是需要找到产生涌现现象的受限生成过程”[1]。

因此,需要运用整体观念、联系观念和演化发展观念对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展开研究,既要研究其结构又要研究其特征和运行机制,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的认识,并能够为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1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

“元素之间一切联系方式的总和,叫作系统的结构”[2]。通过对系统结构的研究有助于对各构成元素在系统中作用的定位;另外,系统结构对功能具有决定作用,了解结构可以在功能与元素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有助于对系统功能的发展。训练是以挖掘、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为目的,这一目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改善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系统结构,所以只有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建立正确认识,才能够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手段、最适宜的训练内容以及最有效训练负荷量度。

魏香明研究认为,竞技能力结构是指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通过对目前有关竞技能力研究成果的研读可知,竞技能力五要素构成论目前被运动训练学界学者普遍认同,即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由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几个子能力组成,这些子能力又由不同要素组成。运动项目很多,但是项目不同其竞技能力各子能力、要素的贡献度以及协同效率会不同。从系统观出发,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则是指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体能、技能、战能、心能、智能以及同一子能力各构成要素之间联系方式的总和。项目特殊性决定了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及其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是不同项目之间区别的根源之所在。依项群训练理论可知,散打属于同场格斗对抗型项群,不管训练还是比赛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能、心能、智能及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贡献度都有别于其他项目;另外,项目特异性要求使得体能、技能、战能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胡亦海等研究认为“竞技能力的主体结构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和清晰的层次性特点[4]。在训练或比赛中,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系统功能实现是各构成要素相互协同、由低层级向高层级逐级整合的结果。通过以上分析,根据研究需要建立了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构成了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第一层级;第二层级则是由体能储备、体能动员、技术储备、技术运用、战术储备、战术运用、智能储备和智能运用组成;第三层级则是由符合散打专项需要的要素组成,主要有身体各种能力、对身体各种能力的动员能力、拳法、腿法、摔法、单个技术、组合技术、主动进攻中运用、防守反击中运用、防守中运用、战术意识、战术理念、具体战术行动、“认知能力、注意能力、自控能力”[5]、心能储备在比赛中的应用能力、专项所需智能的发展水平、对专项阅读能力、对身体的控制能力等。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中同一层级内要素之间关联关系相对固定,只是在不同阶段、面对不同对手时要素之间的协同效率会有所不同;第三层级中的体能储备内容、技术储备内容、战术储备内容和心能储备内容等显著地反映了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专项特征。

2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特征

2.1 整体性特征

整体是系统功能实现的基础,整体各组成部分之间按照某种关系协同作用使系统实现功能的规模效应即实现了系统功能整体涌现。系统的整体性特征主要体现在结构、特性、功能、状态和行为等方面。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是由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等子能力组成,撇开任何一个子能力谈竞技能力系统都不科学也不成立;从竞技能力具体构成要素来说,有进攻与防守、进与退、上与下、左与右,既需要无氧耐力又离不开有氧能力;比赛中高水平散打运动员任何行为都不是哪一个子能力或要素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由不同子能力、要素共同参与下完成,所以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时各子能力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竞技能力以整体方式参与比赛过程,整体性成为其显著特征。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功能实现需要每个子能力的参与,缺少任何一个子能力竞技能力其他子能力之间就无法建立有效联系,竞技能力系统就无法正常运转也就难以正常参与比赛。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整体性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发展的结构基础,通过专项训练运动员各子能力之间的时空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从无序逐渐走向有序,子能力之间不管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协同程度都在不断提高,互补作用不断增强,比赛中运动员表现为技法规范、速度快、力量大、攻防转换速度快。

2.2 关联性特征

系统的关联性是指构成系统的各子系统以及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激励、相互补充和相互制约的特性。关联性是系统整体性建立的纽带,是各子系统协同作用的基础,是系统功能实现的保证。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复杂表现在系统构成要素和要素质的差异性上,它是系统关联性存在的条件;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要想成为真正的功能体,它所包含的子能力、要素需要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因此,关联性就成为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一个特征。关联性使高水平散打运动员能够运用不同的技法、不同的战术打法和适应不同的对手,它是存在差异的关联关系产生的运动员竞技能力功能放大。对优秀高水平散打运动员来说,这种关联关系建立得越多运动员适应不同对手的能力越强,竞技能力系统运行也越顺利、越高效。

2.3 动态性特征

系统功能实现是各子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协同,由低层级向高层级逐级整合过程,系统功能实现是系统、子系统及其构成要素运动变化即行为的结果。系统相对于它的环境所表现出来的任何变化,或者说,系统可以从外部探知的一切变化,称为系统的行为 [6]25。系统功能实现是以要素的各种行为做基础,包括系统功能发展过程中外界对系统的影响而使系统发生的行为和系统功能实现的行为。行为是系统运行、演化发展的方式,是系统的动态性特征体现。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在先天遗传基础上通过后天训练所获得的一种有效参加训练和比赛的能力,先天遗传为其发展提供可能,而后天训练才是竞技能力发展的动力源泉。训练过程是外界环境对竞技能力系统产生影响的过程,这样的影响使竞技能力系统产生学习、适应、演化和自组织等一系列行为,动态过程使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发生了变化。然而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子能力、要素发展并不均衡,竞技能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非衡补偿行为,在战术行动中有局部行为与整体行为,在各子能力之间协同时有稳定行为与不稳定行为等。比赛中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功能实现是各子能力、要素之间在一定的规定性、协同效率基础上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这种规定性和协同效率会因比赛对手、场上情况等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多变的规定性也必然造成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的动态性。因此,不管是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发展过程还是竞技能力功能实现,无不体现动态性特征。

2.4 层级性特征

系统的层级性首先体现在结构上,即系统由子系统构成,子系统又是由次级子系统或要素构成;其次是系统的发展和功能实现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级整合的结果,运行过程体现出明显的层级性。因此,层级性在系统结构和运行过程中都有体现。

首先,由图1可知,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由若干层级组成,不同层级构成要素不同,如第一层级由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构成,第二层级是第一层级的分化,由若干要素组成。其次,在发展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时,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它们将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不同层级的要素为作用对象。例如,在技术教学、训练中先单个后组合、先条件实战再实战的安排方式就是对竞技能力系统运行的层级性特征的利用。最后,不同技术等级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指标与运动成绩的关联度不同,如刘满金[7]在研究中认为,国际健将级、健将级、一级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一级指标与运动成绩的关联度的重要程度排序分别为“技术指标>素质指标>机能指标>形态指标>心智指标;素质指标>技术指标>机能指标>形态指标>心智指标;素质指标>技术指标>形态指标>机能指标>心智指标” ,它是由不同层级内构成要素之间协同效率和贡献度不同造成,是竞技能力系统层级性一个佐证。因此,层级性特征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和运行过程都有体现。

2.5 自组织性特征

组织是指系统内的有序结构或这种有序结构的形成过程[8],它分为他组织和自组织两种。组织过程是系统的一个特殊演化过程,它能够使系统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集中表现为系统结构的有序程度增加和系统组织过程有序程度增加。

散打运动训练的目的是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而竞技能力的发展主要途径是改善其结构。通过长期训练负荷的作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结构的有序程度明显增加,从运动生理学角度来说,神经系统所建立起的能够满足散打比赛的条件反射增加、神经系统对运动系统的支配能力增强,这一结果是他组织和自组织共同作用的结果。由辩证法原理可知,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才能发生作用,他组织是外因,自组织是内因,他组织需要通过自组织来对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产生作用,自组织是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训练或比赛中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构成要素之间通过自组织过程相互作用,作用的结果使竞技能力结构有序程度增加,实战中表现为运动员反应快、判断准确、选择的技法合理且熟练、动作协调有力且无多余动作、打法多变,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因此,自组织性是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

2.6 非均衡性特征

系统各子系统、构成要素在系统整个发展和运行过程中都呈现出非均衡性特征。系统发展过程中的非均衡性表现为各构成要素的发展速度上;系统运行过程过程中非均衡性特征体现在各子系统和构成要素的贡献度和协同效率上。非均衡性为系统的演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空间。

研究证明,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要素的发展速度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特征,以体能为例,符合专项需要的速度耐力、速度、爆发力等的发展速度和程度要高于其他素质。刘大庆等[9]在研究中也证明,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各个构成因素的发展大都呈不均衡状态。非均衡性特征使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可塑性增强,其中发展水平较低的素质非专项核心素质可以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给以补偿,即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另外,训练或比赛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要素参与程度和所起的作用也明显表现出非均衡性特征,叶伟[10]在其研究中证明,徒手格斗项目运动员的核心竞技能力为体能和技能,这也正是非均衡性特征的体现。

3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机制

3.1 适应是竞技能力系统演化和发展的根源

从生物学角度说,适应是生物体调整自己以适合环境的过程[11],从目前研究成果可知,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也以机体适应不断变化的有效训练负荷为基础。运动训练过程中的适应包括机体对训练负荷的适应以及竞技能力系统中各子能力、要素之间的相互适应。

适应是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能够根据环境的特殊要求而修改自己的行为规则,以便更好地与环境产生良性互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在符合散打专项特征的训练内容和训练负荷量度的作用下不断地学习、积累,使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子能力发生适应性变化,最终通过竞技能力系统结构的改善和协同关系的改变满足专项训练或比赛需要。长时间专项训练形成的适应变化使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增强,速度、速度耐力、爆发力和协调性提高;技术储备多,且个人特长突出;自信、意志力顽强、勇于拼搏,善于调控情绪以及距离感和空间定向能力增强;体能、技能、战能、心能、智能协同程度提高。

3.2 竞技能力系统运行的标识机制

复杂系统演变过程是系统构成要素按照某种特殊机制发生聚集行为的过程,系统科学把这种机制定义为标识,它是供系统与环境、各子系统之间和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识别和选择时使用。“聚集不是简单的合并,也不是消灭个体的吞并,而是新的类型的、更高层次上的个体的实现;原来的个体不仅没有消失,而是在新的更适宜自己生存的环境中得到了发展”[6]254;聚集行为通过标识的作用在使系统要素获得发展、功能得到实现同时又使复杂系统得到了简化。因此,标识是系统演化、发展和功能实现的机制。

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同样也离不开标识机制的作用。首先,在竞技能力发展过程中,标识是借助物质、信息、能量交流来提供联系的依据,其中尤以信息交流为重。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发展包括技能、体能、心理、战术和智能等子能力发展以及各子能力之间联系的建立,这一过程离不开信息、物质和能量的标识作用。标识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在于提供了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建立联系的信息、物质和能量基础,直接影响到竞技能力结构建立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性对优秀高水平散打运动员来说特别重要。其次,训练或比赛中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功能实现也离不开标识的作用。运动员机体需要通过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加工和利用,通过将外界信息转化为内部神经活动使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产生有效的、最佳的协同,满足专项训练或比赛的需要。

3.3 竞技能力系统运行的响应机制

在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响应与控制相对应,没有外界干预仅有系统内子系统之间协同时,响应表现为子系统之间的应答性反应。训练中运动员控制身体活动时同样也存在一个运动员、运动员机体对信号的响应过程,这种响应不只是机体对外界控制的响应,还有机体各组织、器官对训练负荷的响应。响应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不同子能力、要素之间在同一层级内按照某种规定性运行的基础,运行结果使竞技能力系统向预期方向发展。

发展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是一个他组织和自组织共同作用过程。教练员根据运动员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然后根据计划对运动员实施训练控制。为完成训练任务,运动员需要听从教练员的安排,对训练指令要积极响应,按照教练员的要求进行相关内容的练习。训练中运动员按照教练员的指令进行练习是一种外在的响应,外在响应对竞技能力系统演化发展发生作用需要通过内部应答性反应来完成,也即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对机体行为的响应,结果使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之间联系的牢固程度和协同协同效率提高,实战中运动员根据对手进攻或防守情况而采取相应的技法就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响应机制作用的体现。

3.4 竞技能力系统运行的积木机制

系统科学中的积木亦称构件(building blocks),它形象地利用了物理学中积木在搭建中的可重复使用和按照某种规定性进行组合的特征。积木机制要求在对系统进行考察时主要把注意力放在积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上。系统层级性结构是积木机制作用的结构基础,积木机制只对同一层级内的要素发生作用。层级内积木机制的效应即要素或子系统间组合方式和组合的效果直接影响到系统整体功能涌现。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过程同样离不开积木机制的作用。任何一名高水平散打运动员其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要素的发展程度都不是均衡的,有的能力很强而有些能力偏弱,但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整体水平不会因为偏弱能力的影响而降低,这就是在积木机制作用下同一层级内子能力、要素建立重新组合,形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非衡补偿效应,例如运动员的耐力素质不好但是可以通过高度发达的速度和爆发力来弥补。另外,不同高水平散打运动员其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要素发展程度不尽相同,但是在比赛中却可以获得同样的比赛结果,这种情况发生也是积木机制作用的结果。因此,积木机制是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的一个重要机制。

4 结论

4.1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呈现层级性,不同层级由不同要素构成,同一层

级内子能力或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竞技能力运行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级整合的过程。

4.2 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层级性、自组织性和非均衡性是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主要特征。

4.3 适应是竞技能力系统功能演化、发展的根源,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包括标识机制、响应机制和积木机制,适应是它们产生作用的基础。

4.4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训练中在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训练负荷量度选择上应以竞技能力系统的特征为依据,在训练内容安排顺序上应以能够改善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为目标,在实施训练控制时应以符合竞技能力系统运行机制为标准。

参考文献:

[1]约翰·霍兰.涌现:从混沌到有序[M].陈禹,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91.

[2]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2.

[3]魏香明.台湾优秀跆拳道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暨专项训练手段之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4]胡亦海,等.对抗项目竞技能力层次要素特征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2):65.

[5]李玲.优秀高水平散打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构成因素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6):129.

[6]许国志,等.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7]刘满金.我国优秀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与运动成绩的整体关联度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83-84.

[8]孙剑,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系统特征、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9):115.

[9]刘大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J].体育科学,2000(1):44-46.

[10]叶伟.我国徒手格斗项目(散打)优秀男子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

[11]约翰·H·霍兰.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周晓牧,等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9.

[12]周维方,等.系统科学视角下优秀散打运动员体能系统运行机制及训练控制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2(6):25-29.

系统科学原理范文3

关键词:操作系统原理;教学改革;启发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8-0127-02

1引言

“操作系统原理”这门课难学、难懂、概念抽象、感性认识差,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如何改革“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教学,以提高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是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2教学内容的改革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内容改革必须兼顾基础性和前瞻性,同时体现趣味性以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讲授操作系统原理的具体方法和技术细节时,加入对技术发展历史和当前新技术发展潮流的解释,既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又对专业历史有深入的了解,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使命感。其次,在详细剖析操作系统的五个核心原理时,注重剖析算法设计思想和优化方法的差别,强调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而且,整个教案的内容组织注重引导学生探讨各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技术的引入背景,注重知识的理解,而非简单记忆。基于这样一条明确主线,学生的学习更具方向性和目的性,学习效果明显提高。最后,要注重选用真实操作系统作为学习的案例。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剖析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将目前流行的Windows XP系统和Red Hat Linux 9.0系统进行对比,无论是进程管理还是文件系统中EXT3、FAT32和NTFS的对比,都以这两个系统为实验的基础。

3教学方法的改革

对于操作系统原理这门难学、难懂的课,我们采用的是形象化的教学方法与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相结合、突出对目前流行操作系统中问题解决的两个方面。

3.1采用形象化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

形象化教学是教师将抽象的原理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事件相联系,使课程内容变得生动而简洁,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操作系统原理中,中断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它用于协调系统对各种外部事件的响应和处理,并且是实现多任务的必要条件。在教学时可以打这样的比方:小王和小陈在下象棋,眼看小王就快招架不住了,正当此紧要关头,小陈的女友来了,非要小陈陪她上街买衣服不可,于是小陈不得不同小王商量,先把棋盘封了,待买完衣服后继续战斗。掌灯时分,小陈带着满脸疲惫回到了棋盘前,结果小王不费吹灰之力便反败为胜。这就是整个中断过程。然后,笔者对这个中断过程进行分析,中断请求(小陈的女友要他逛街),中断响应 (小陈准备放下棋局陪女友逛街),现场保护 (先把棋盘封了),中断处理(小陈陪女友逛街买衣服),恢复现场 (把棋盘解封),中断返回 (继续战斗)。如果小陈把棋移到密室中下,不让他的女友打扰,这就叫“中断屏蔽”。

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一方面要深刻理解“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要了解计算机科学的最新发展和应用情况。同时,教师应该注重知识的逻辑组织形式,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灵活的实际应用相结合,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流畅的信息流动,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营造出积极、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设置一些问题,将流行操作系统中的问题和现象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而实现观点的撞击。并且鼓励学生提问,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和问题,与学生探讨问题的解决,而非直接给出答案。

3.2突出对目前流行操作系统中问题的解决

教师在讲授操作系统原理时,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实现环节,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流行的操作系统以Windows与Linux为主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从应用的角度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的原理与实践,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简介、Windows XP的安装、资源管理、磁盘管理、用户与安全管理、辅助工具的使用及系统的管理和维护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与实际中的使用能力。例如,在讲解文件系统时,笔者把Windows XP支持的FAT32和NTFS文件系统进行了比较,FAT32长于与Windows 9x的兼容性,NTFS长于系统安全性,如何将FAT32转换成NTFS格式,最终引导学生在满足应用的前提下,思考怎样设置文件系统才能充分发挥Windows的特性,突出了实际的应用能力。

4教学实践环节的改革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感觉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按理论研究型的人才而非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标准在要求学生,没有考虑到高职学生的智力类型、兴趣特点和能力结构,违反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因此,做好教学实践是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查看和修改操作系统的属性与状态,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可以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使学有所用。笔者特别注重实验内容的选取,紧跟操作系统的发展,选取合适的操作系统实例,注重与实际运行的各类操作系统结合。实验平台选用目前最为流行的两大操作系统Red Hat Linux 9.0和Windows XP系统,实验内容以验证性操作为主,并为每个实验列出大致的步骤和实验记录表格。比如,在刚接触“操作系统原理”这门课时,笔者设计了操作系统的安装实验,内容主要以安装Windows或XP与Red Hat Linux 9.0为主线,并介绍了这两大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在讲解文件系统时,相对的实验操作有:Windows XP的文件加密、磁盘配额、创建紧急修复磁盘、磁盘清理、备份与恢复数据、CHKDSK维护文件完整性等操作。

学生通过实验来了解和实践课程知识,通过实验来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答疑解惑,系统地提高学科知识的理论水平。

5结束语

“操作系统原理”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它的教学工作理应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此过程中,我们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应用与实践环节,变单纯传授知识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应用能力培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验配置等几个环节全面提升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黄廷辉,许倩霞. 操作系统课程建设的探索[J].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24(2).

[2] 汤子瀛等. 计算机操作系统[M].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3] 张尧学,史美林. 微机操作系统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系统科学原理范文4

关键词:系统节能原理;课程改革;教学实践;石化特色

作者简介:马利敏(1978-),女,辽宁西丰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讲师;姬忠礼(1963-),男,山东汶上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教授。(北京 10224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及“2012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青年教师专项培养基金”(项目编号:KYJJ201204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106-02

一、系统节能原理课程改革的背景

在强调节能、注重环保的今天,使从事与能源开发、利用与转化紧密相关工作的学生掌握系统节能原理的精髓并能够学以致用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系统节能原理是中国石油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一门重要专业课,32学时。其基础理论部分,以工程热力学基本定律为基础。工程热力学重点讲授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分析法,引入分析法。在本课程中,上述内容仍是重点,需重复介绍。基础理论是晦涩与枯燥的,如只是重复介绍,不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研究如何组织教学工作,使本课程与工程热力学做好衔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其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本课程还缺乏适合的教材,需要编写课程讲义。目前,缺乏能够同时将经典及新兴能量分析法进行全面介绍的教材,而在能量分析法的应用部分,也需要结合我校行业特点、毕业生就业去向,针对石油石化领域工程应用背景设置教学案例。我校于2010年批准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计划,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该教改计划已经初步完成。

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最核心、最基本的问题。教学内容主要由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分析法和分析、新的能量系统分析评价方法介绍组成。其中,根据教学目的与任务有效组织教学内容,要与基础课程工程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知识点的学习有机结合,既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又要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第一定律、第二定律有更为深刻的认知,并使学生能够利用两个热力学基本定律熟练进行能量系统分析与评价、以及高效学习和应用新的分析、评价与优化方法。

1.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工程热力学教学内容的重点,主要讲授闭口系统与稳流开口系的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方程式的表达式及应用。在本课程中,进一步强调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一般表达式即:“进入系统的能量-离开系统的能量=系统总储存能的变化”的正确灵活应用,重点介绍如何分析、列出非稳态充、放气热力过程的能量方程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利用第一定律进行能量分析的能力。同时,通过对节流、自由膨胀、混合、换热、可逆定温放热压缩等热力过程分析来帮助同学们对第一定律的局限性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2.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分析法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工程热力学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主要讲授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具体包括:卡诺循环+卡诺定理、克劳修斯积分不等式、闭口系及开口系统熵方程、孤立系统熵增原理。在本课程中,考虑到判断一个热力循环是否可行、可逆的数学判据容易理解而且是热力过程的特例,故重点讲述闭口系及开口系熵方程、孤立系统熵增原理。

在该部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介绍:对于状态参数熵的辨析:辨析熵是状态参数与过程无关,强调判断一个热力过程能否进行、可逆的参量不是过程熵变而是过程熵产,引出后面由熵方程及孤立系统熵增原理计算过程熵产的知识点;重点讲授熵方程的一般表达式,即:“进入系统的熵-离开系统的熵+过程熵产=系统熵变化”,通过典型例题帮助同学能够利用熵方程列出闭口及开口系熵方程,并求取过程熵产;重点解析孤立系统熵增原理的实质及解题特点,并通过典型例题帮助学生认识到孤立系统熵增原理与熵方程的一致性:孤立系统熵增即熵方程中的熵产;作功能力损失方面除了介绍计算公式、通过计算热力过程熵产及作功能力损失,还着重结合对节流、自由膨胀、混合、换热、可逆定温放热压缩等具体热力过程分析让学生体会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之间的联系及第二定律的独有贡献。

3.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法

由于学时有限并且概念抽象难以理解,分析法在工程热力学中属于选讲内容,即便讲授,也多是简要介绍。本课程中,分析法是授课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授:第一,概念及计算公式,包括机械、热量(冷量)、内能、焓和化学。第二,重点讲授方程的一般表达式“进入系统的-离开系统的-过程损=系统变化”,通过典型例题帮助同学能够利用方程列出闭口及开口系方程,并求取过程损。同时,在分析典型例题时,引导学生同时用熵分析法来计算过程的作功能力损失,让学生自觉地认识到分析法中所得到的损失即熵分析法中计算的作功能力损失、体会两种分析法的一致性及分析法的优势。第三,效率、损系数的概念及公式,以及在典型热力设备、过程及热力循环中的计算。第四,针对本学科领域典型的火力发电装置、燃气轮机发电装置和低温制冷装置、LNG液化装置、天然气净化装置、油田联合站等,设置工程背景很强的案例,教师与同学们一起分析循环装置及各组成设备的效率、损失及损系数等,让同学们认识到分析法在进行系统能量分析时的重要性及提高利用该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4.新发展起来的能量系统分析与优化方法

介绍能级分析法、经济学、夹点技术、全生命周期分析法、能值理论等新发展起来的能量系统分析与优化方法的基本理论及应用,鼓励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获取更多知识。这部分内容与留给学生的学习报告紧密相关,将在下文介绍。

目前还没有适合于本专业本科教学的系统节能方面的教材,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参考自沈维道等[1]主编《工程热力学》、朱明善等[2]编著《工程热力学》、傅秦生[3]编著《能量系统的热力学分析方法》和冯霄[4]编著《化工节能原理与技术》、何雅玲[5]主编《工程热力学精要分析典型题解》等教材及专著,结合教学团队多年来收集整理的工程案例编写成讲义供教师及学生使用。

三、教学方式改革

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是教学方式改革的目的。学生们对于国际上最新的、与未来工作紧密相关及实用性强的知识以及确实能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教学环节更感兴趣。

1.采用多媒体与板书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图像、视频生动形象的特点,同时结合传统板书讲解复杂推导更容易被学生掌握的优点以提升教学效果。这种授课方式既可以增大授课信息量、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又能使学生通过与老师一起板书推导对所学重点、难点有更为深刻的认知。

2.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

通过针对每一个重要概念及知识点设计的系列典型例题、思考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积累,收集并提炼出与石化工程紧密关联的工程案例,通过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布置作业形式灵活多样

对于重要的基本概念,以读书笔记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课程涉及众多抽象概念和公式,追溯热量、温度、熵、热力学第二定律、等重要基本概念的由来、发展历程,可使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对这些概念有一个直接的感性认知,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在本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要求学生组成2~3人的学习小组,除常规课下作业外,课上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上作业为教师针对每次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设计的多为填空、选择和问答形式的练习题,课前打印好分发给每个学习小组。在讲课过程中,留出适合时间让学生及时完成。教学实践表明课上作业非常利于学生把握住和消化吸收重难点知识,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教学改革

本课程考试采用闭卷+学习报告的形式。在闭卷考试中,只有一种类型题,即计算题。本课程一个重要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熟练、正确应用第一、第二定律尤其是分析法分析实际装置的用能情况,所以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应用型计算题是较为合适的。

学习报告要求每个学习小组(2~3人组成)围绕与本学科紧密相关的实际装置进行国内外能量分析与优化方面的调研,提交1份不少于4000字、有5篇以上参考文献的学习报告,并根据报告内容制作ppt,每小组选派1名学生进行报告,汇报10分钟,讨论5分钟。报告题目凭学生兴趣自选。学习报告这种考核形式不仅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开阔视野,加深认知,而且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生们自选的题目有:超临界及超超临界蒸汽动力装置;燃气轮机装置;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装置;冷热电三联供装置;地源热泵装置;低温磁制冷装置;煤制油装置;燃料电池;低温地热发电装置;天然气压气站燃气轮机余热利用;天然气净化装置;油田联合站;LNG接收站冷能利用等等。

近4年的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们非常接受和欢迎这种考核形式,并且每一年都会有让教师感到惊喜的学习报告,这也说明要想学生切实提高学习能力、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确实也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创造机会及科学引导。

五、教学效果

经过近4年的教学实践,团队通过对历年学生评教、学生考试成绩分析以及学生在本科毕业设计及成为本校研究生后所选与系统节能原理相关方向课题的表现等进行了调研,证明该课程改革是卓有成效的。学生对工程热力学及系统节能知识的接受能力增强,学习兴趣明显提高。灵活适宜的授课方式、作业形式以及考试方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总之,通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既定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沈维道,童钧耕. 工程热力学[M]. 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朱明善,刘颖,林兆庄,等.工程热力学[M]. 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 傅秦生. 能量系统的热力学分析方法[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系统科学原理范文5

我院2016年将调剂录取部分二志愿优秀考生,为方便有意向调剂到我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考生调剂报考,现将我院2016年接收调剂考生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拟接收调剂专业: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输电工程(自设专业)。

2.调剂要求:所有申请调剂考生的初试成绩必须达到“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且符合国家教育部关于2016年研究生调剂的各项政策。

3.预报名:在国家分数线尚未下达之前,我校接收调剂生预报名,考生可登录中国电科院官网(epri.sgcc.com.cn)人力资源模块下载填报《2016年中国电科院研究生调剂申请表》,同时可自愿提交个人简历,格式不限。并将电子版以邮件方式发送至研招办信箱:[email protected],进行预登记。

4.正式报名:待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公布后,请有调剂意愿的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调剂系统,按要求填写相关调剂信息及申请。经审查合格后,我院将向符合条件的考生发出复试通知。

单位代码:82302

网 址:epri.sgcc.com.cn

联系部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研究生招生办

系统科学原理范文6

关键词 到课率 独立学院 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the Study Style Building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from the Statistics of Attendance Rates

——Take North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North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as the investigation object lesson r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show the actual status of the academic atmosphere of our hospital and its deep-seated reasons, to explore improve our students to the lesson rate effective measures on this basis, an independentCollege fine style of study the formation of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recommendations. as the investigation object lesson r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show the actual status of the academic atmosphere of our hospital and its deep-seated reasons, to explore improve our students to the lesson rate effective measures on this basis, an independent college fine style of study the formation of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attendance rates;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y style building

1 调研背景介绍

本次调研以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为对象,调研历时较长,跨越2011-2012学年两个学期(一学年)。调查地点为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三个校区,调查对象覆盖我院所有学生。在进行到课检查和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的基础上,得到关于学生到课率的第一手资料,做出详细的统计结果,并谨慎给出相应的统计结论。

2 学生到课率及其分析

在为期一学年(两学期)的检查后,在科学统计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了学生到课率的情况和规律。学生到课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它与学生、教师、课程、年级、学生管理、教学条件与管理等多种因素有关,同时也反映教学过程一定的规律性。

2.1 学生到课率与系别的关系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全面发展的三批本科独立院校,其中光电信息系、机电艺术系、电子信息系、计算机系、建筑工程系是以工学为主的系部,而经济贸易系、管理信息系、人文社科系是以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等学科有关的系部。上图从整体上看,表明我院学生整体到课率约为85%,到课情况良好。从系别看,人文、计算机、经贸系学生到课率相对较高,而光电信息系、建筑工程系到课率较低。分析原因一方面是人文、计算机、经贸三个系部规模较小、学生人数少,一般都是小班教学,老师对课堂容易控制;学生人数少也使得学生管理工作复杂性相对较低,辅导员对学生工作能够投入较大精力做深做细。另一方面,光电、建工系学生人数较多、管理复杂性大,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不稳定和学工工作不够深入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2.2 学生到课率与课程类别的关系

(1)表1反映了我院学生到课率与课程类别有关:

从表1可以得出两个结论:(1)就以工学为主的系部而言,专业课程的到课率明显高于基础课程;而对于以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为主的系部而言,基础课程的到课率要高于专业课程。(2)就我院整体到课率来讲,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无明显差异。原因在于:首先,对以工学为主的系部来讲,基础课程除大学英语外都是大班教学,人数多教室大,老师点名次数少,教师上课与学生的互动会较少,课程内容比较枯燥,学生没有兴趣就会逃课;而且这些系部的生源均为高中阶段学理科的学生,高中时期的数理化的高强度学习已经使他们产生厌倦。相反,工学类的专业课程实用性很强、与就业联系紧密,而且知识难度大,需要学生下功夫认真对待才能学懂,所以到课率相对较高。其次,对经、管、文、法等学科为主的系部来说,这些学生生源绝大部分都是高中时文科类的,基础课程对它们来讲难度大、需要下功夫才能跟上教学进度。相较工学类课程而言,这些系部的专业课程相对比较简单易懂,教师授课方式单一、理论性强,课堂内容比较枯燥,因而到课率较低。

(2)表2表明了基础课与专业理论课、实验课、思政课到课率的详细区别:

如果再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详细区分,基础课程除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语文等课程之外,还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即“两课”),如表2显示,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公共基础课和思政课,学生对实验课如计算机拆装实验、电子电装实验、ERP实验等课程的到课率极高,达到全员参与,而且任课教师反映课堂效果很好。这表明一方面学生有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愿望,另一方面对实践课程的重视高度高于理论课程,大部分学生学习更注重兴趣和实效性。而思政课到课率明显偏低。分析其原因,思政课内容浅显易懂,课堂容量大,教学方法单一(以讲授为主),学生积极性不高。

(3)学生到课率与年级的关系:

表3反映了在同一系部,到课率随年级的增长而逐年递减。学生刚进校对大学的学习环境、方法有一个熟悉、适应的过程,一年级学生一般均能按照学校设计的教学进程按部就班学习,到课率较高。随着适应程度增加,学生自主意识增强,选择方式增多。因而出现随年级增长,到课率递减的趋势,这一规律在文科、工科是类同的。表3也表明,我院2011级的学生到课情况整体不容乐观。这种情况与当年招生的生源质量密切相关。

(4)学生到课率与星期的关系:

表4反映了学生在一周内到课情况的一般规律。一周内,学生到课率最高的周二、周三、周四,周一的到课情况居中,而周五的到课情况最低。分析原因在于我院为陕西省的本科独立学院,其生源绝大部分来自当地。这些学生每到周末会选择回家,他们会选择周五早退而周一上午才返校,这就使得周五和周一的到课率较低。如果周末又逢国家法定节假日,这种情况会更加严重。

(5)学生到课率与教师类别的关系:

表5反映了我院学生到课率与教师类别有关。独立学院的教师成份与公办高校有所不同。目前,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的师资队伍由三方面构成:一是建设自有专职教师;二是从母体院校聘任的教师;三是从其他兄弟院校聘任的兼职教师。我们把后两类师资统一称为我院的外聘教师。专职教师的管理与公办高校专职教师一样,即人事组织关系在独立学院,专职教师的事业、责任、权益与独立学院建设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表5说明:专职教师任课的学生到课率高于外聘教师。分析其原因,专职教师属于独立学院一员,其工作责任感、归属感、事业心明显强于外聘教师,加之学校管理、考核严格,专职教师对教学投入程度较高。而外聘教师与独立学院是一种劳动用工关系,兼职教师通过讲课取得合理课酬,与独立学院事业发展关系不大,再者外聘教师大多在公办高校工作,本身教学科研任务较重,来独立学院任课是第二职业,不可能全心投入。因此,到课率往往低于专职教师任课的到课率。

3 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思考

从学生到课率的统计数据可以分析独立学院学风现状,学生到课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于教学、教师、学生和管理因素。因此,从这四个层面入手,以提高学生到课率和学生课堂听课率为切入点,有利于促进独立学院良好学风的形成。

(1)建立适合于独立学院自身的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与公立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突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根据这个发展定位,科学合理地确定培养目标、规格、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另外,对于教学计划,在克服师资紧张的前提下尽量安排小班教学,提高课堂到课率和学生听课率。

(2)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抓“教风”促学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点名来对学生进行约束。任课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强责任心。在教学中要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此外,教师还要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进行师生互动式教学。

独立学院的管理者还应认识到独立学院必须建设一支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尽量减少对外聘教师的依赖,这样能保证任课教师对学生到课率的重视。

(3)狠抓学生管理工作,是加强学风建设的根本。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实行严明的学生管理。首先要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纪律严明的高校辅导员工作队伍。其次,要严格抓好学生这一关,严格遵守学生守则,不能把尺度放得过宽,并且要做到一视同仁。 再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目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教育和引导,以自律教育为切入点,抓好宿舍风气,班风的建设,严格规章制度,奖惩公正分明。

(4)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学风建设的“合力”。学风建设是独立学院的一项全方位工程,需要全院教职工共同努力、各部门通力协作才会取得显著效果。通过高水平的教学、管理、服务,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举全院之力,促进学风的根本好转,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