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表扬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表扬信范文1
杨XX同学:
20xx年x月x日上午,我校八(3)班杨XX同学,在学校教学楼走廊里捡到了10元人民币,并马上交到学校德育处,下午失主到德育处领回了自己的钱。
杨XX同学品学兼优,在金钱面前不动心,她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此致
敬礼!
XXX
XXXX年XX月XX日
小学生好人好事的表扬信范文二
蔡XX、刘XX两位同学:
亲爱的同学们,雷锋精神在我们学校放射出了灿烂的光芒,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事啊!
5月4日,四(1)班蔡XX和刘XX同学在结伴回家的路上,兴致勃勃地谈论着黄金周的趣闻。突然,一位身体消瘦、衣着褴褛的老大爷沿路乞讨的身影映入了眼帘。见到此情景,她们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积攒的零花钱,赶忙到附近饮食店里买来汤圆、肉包等食品,将老大爷接到家里,亲自动手煮好汤圆送到老大爷手中。看到老大爷饥不择食、津津有味的神情,她们俩会心地笑了。
接着,她们俩商量,决定将老大爷护送回家。送了一程,拗不过老大爷的再三谢绝,只好在大爷,请走好!大爷,再见!声中与老大爷依依话别。
正值五一长假,蔡XX、刘XX两位同学不惜放弃难得的游玩时间,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帮助别人的善举难道不正是雷锋精神的体现吗?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好好学习吗?只要我们全体同学以蔡XX、刘XX同学为榜样,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世界一定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是历史系03级博士研究生,我要对贵单位的唐亚民(动力运行服务中心)和周顺菊(校园管理服务中心)二位老师对我的帮助表示感谢。
4月9日中午,我在图书馆(北区新馆)不小心将手机掉进了厕所。当时我感到非常焦急,因为手机中有大量的通讯信息。情急之下我找到了周顺菊老师,她又找来了唐亚民老师。二位老师急他人所急,经过一个多小时才将手机捞出。
帮助师生打捞手机本不在他们的职责范围内,但他们却一心为方便广大师生着想,牺牲了宝贵的休息时间,体现了后勤集团的优良作风和优秀品质。我代表同学们向后勤集团表示敬意和我个人的衷心感谢!向周顺菊、唐亚民二位老师表示感谢!
祝集团领导身体健康。祝后勤全体工作人员顺利、家庭幸福。
XXX
XXXX年XX月XX日
小学生好人好事的表扬信范文三
薛XX同学:
9月28日(周日)中午,高一(2)班薛XX同学在学校大门口捡到一本书,内夹有一张存款折,金额有900多元,且写着密码。薛XX同学在久候失主不来的情况下,下午向班主任报告了此事,班主任建议通过广播寻找失主。
正在此时,校广播播出通知,说高三(8)班一同学丢失了存款折,急切寻找。薛XX同学从高一五楼又跑到了高三(8)班所在的三楼。向失主说明此事。
经证实存款折确系该同学遗失,并当面把存款折交还失主。
薛XX同学品学兼优,在金钱面前不动心,为寻找失主辛苦奔波,始终保持一名优秀中学生应有的本色,他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此致
敬礼!
小学生表扬信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数学思维,培养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使小学生的学习氛围变得充满活力,而教师的备课则需要更加完善。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积极研究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标准、新内容,从而促进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改下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体会。
1.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意义作用
1.1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1.2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所以,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1.3 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计算数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相应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
2.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者内在“激素”;兴趣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兴趣是人发展某种智力的契机,是学生探索、发现自己智慧的钥匙。那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要合理,教学方法要得当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
2.2 培养学生的思维情趣。
情趣,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与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关,与学生所处的环境有关。激发数学思维情趣,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认识探究未知,获得探究、发现、成功的乐趣。所谓“未知”有两种情况:一是确实不理解,不懂;二是应该理解的却因为不关注不探究而未知。这两种情况,研究后者,更具“柳暗花明”的情趣。
2.3 创造学生乐于思维的条件。
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例如,两步计算解答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觉困难的,主要困难在于找不准中间问题。因此,在学习一步计算应用题时有意识地为此做准备:补条件、提问题,使学生们熟悉、感知并熟练掌握有联系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使他们知道三量之间只要知道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这样再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学生就能够比较顺利地根据两个已知条件找准一个未知条件。即使碰到数量关系复杂的问题也会积极的分析思维。
2.4 鼓励学生独立思维。
小学生受经验思维的影响,思维容易雷同,缺乏探索精神。因而要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例如,思考:“一个数除以17商3余5。如果这个数除以16,应商几余几?”大部分学生的解题思路是像验算那样算出被除数,再除以16看商几余几。这样计算比较繁琐。但也有一些聪明的学生已根据等分除推理出:平均分成17份,每份是3,余5。如果平均分成16份呢,无非就是少分了一份,直接把这一份的数放到余数里就行了。所以商还是3,余数是5+3=8。对这种同学应该赞扬与肯定,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2.5 学会方法,教会思维。
要教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
在例题课中要把解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这个发现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由教师讲出自己的寻找过程。
在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对一个数学题,首先要能判断它是属于哪个范围的题目,涉及到哪些概念、定理、或计算公式。在解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运用。
总之,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
参考文献
小学生表扬信范文3
关键词:新课标;语感;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小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当务之急是要对学生语感能力进行培养。
一、通过朗读,培养语感
1.朗读揣摩,培养语感
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热衷于讲解分析,鲁迅所说的那种人声鼎沸的读书场面很少看到。其实,人在反复的诵读中,脑海中会贮存丰富的书面语言模式,促进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内化。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精妙表达会体会得更深。
2.读中想象,诱发语感
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进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意蕴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后,应通过丰富的教学语言、多媒体手段等,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充分想象。
有效读的训练,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诱发学生的语感。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
3.熟读成诵,强化语感
只有反复读,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清作者的思路及文章的脉络。在教学中,加强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去展开想象,使文章描述的人、事、景、物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感知课文的思想内涵。对一些优美的句子、片段或诗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体验文章中的美,使学生充满感情。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进文字鉴赏力,强化语言。
二、依托语境,训练语感
文章的语言形式多种多样,它们共同传递着信息,表达着思想感情。另外,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表意功能。因而,要想准确把握语言文字,就应依托具体语境,从整体着眼,上下联系,融会贯通。
《詹天佑》一文有这样一句:“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教学时,教师可分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抓中心词“回击”,理解含义。第二步,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说说帝国主义者是怎样藐视中国的。第三步,默读课文第四至七自然段,说说中国人是怎样回击帝国主义者的。当学生怀着对詹天佑无比崇敬和对帝国主义者无比愤慨的思想感情自觉地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越说越激动,越说越自豪的时候,教师引入最后一步:现在,同学们还打算怎样回击藐视中国的外国列强?至此,学生的情感被唤醒,语言感悟达到了。
显而易见,这看似简单的训练设计,实现了融理解、感受、运用语言于一体的目的。学生在依托具体语境主动参与训练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读课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把别人的言语手段内化为自己的言语手段,把现成的语言形式内化为活的语言形式,是获得语感、掌握并运用语言规律的必由途径。
三、注重积累,培养语感
1.加强课外阅读
量变产生质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感受语言的鲜活、优美,一次又一次地进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高尚境界中,一次又一次地训练了感受力,还作了文字积累,加厚加宽了人文底蕴,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为质变作好充分准备。《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扩大知识面,丰富语言材料。
2.加强背诵
背诵是积累的另一种好方法。可背诵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可以把它看作是生活经验材料,也可以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是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四、加强实践,主动参与
叶圣陶认为,敏锐的语感总是和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语感作为一种能力不是靠灌输生成,只能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语感之“感”源于所感之“语”,由学生对言语对象的感受积淀而成,而感受只能产生于人们自身感受的实践,任何人都无法替代。语文教学要建立一个开放系统,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广阔天地,立足课堂,延伸课外,通过广播、影视、书报、交际等途径多角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扩充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形成终身受用的语感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并非不要或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善于策划、组织、启发、指导,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
小学生表扬信范文4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开阔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例如“24时计时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经验,但往往是“知其然”,而难以道其“所以然”。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我先摄取了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存入电脑,并给每个画面配有钟面,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背景黑夜变暗、白天变亮,快天亮时配有公鸡叫鸣的声音。这样一来,熟悉的画面、悦耳的声音,使学生赏心悦目,真切地体会到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二、利用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开放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十分重要的措施。这一策略包括课堂师生交往开放、课堂情境创设开放、课堂提问设计开放、课堂练习指导开放等。它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这里以课堂提问设计开放为例来阐述这一策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而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因此,教师在“点”上的“提”和学生在“面”上的“问”这两个方面的提问设计很重要。(1)教师在“点”上的提。所谓的“点”便是教学中的契机,是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的导火线。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进位加法”,思考方法是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结果学生提出了8种甚至更多很有见地的解题思路。学生打破了常规思维定势,创造性地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从中学生由于开放课堂提问,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2)学生在“面”上的问。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敢于和善于揭示自己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积极探究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也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如教学“比”的知识之后,有学生问:“既然比的后项不能是0,为什么球赛的比分有时是3:0、5:0呢?”再如学习了乘法交换律之后,学生问:“加法和乘法都有交换律,那么减法和除法有交换律吗?”……这时教师可以引导说:“到底有没有呢?请你们自己试试看!”我们的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有着可贵的思维积极性,这使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现,学生自主活动更加充分,对于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有很大作用。
三、诱思导学,培养学生自主乐学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课堂教学时要体现“两主”作用。教师可用适当的手段对学生思路进行引导,但为了让全体同学的主体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心理潜能得到更好的挖掘、探索精神更快形成,教师没必要“发”(把知识点直接加以解说),而是诱导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学。利用“诱思导学”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做好铺垫,这样,学生的整个认识系统就会被激活,并高速运转起来,就会由最初的兴趣萌芽状态进入到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阶段。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是通过“化圆为方”实验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可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一探索问题,学生思维就集中在面积上:再利用小组探讨、观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形变而面积不变”上,注意圆的周长与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上,从而自己发现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内化新知,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小学生表扬信范文5
关键词:创新能力;小学生;数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应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创新能力一般是指新的想法、发现和创造新的事物的能力。数学创新即在考虑数学问题时,不仅能在快速地从不同的角度、层次进行思考,而且随机应变,灵活变通,突破常规和经验的束缚,产生新思想或新方法。现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点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一、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很多教师认为创新就是脱离教材的小发明、小制作或抛出问题让学生们自由地去想去说,说的离奇便是创新。事实上,任何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与众不同的观察视角都是创新。首先,教师必须正确地认识创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设疑难,启发思路,通过设计有创造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如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最后教师要熟练掌握教材,通过挖掘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视点引入课堂,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培养创新的人格
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格包括意志、性格、兴趣等,它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有效地发挥创新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轻松愉悦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为此,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和学生谈心、做游戏。当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上,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关怀和希望。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不能偏爱优等生,不忽视后进生,即使顽皮、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同样也要给予关心、爱护、帮助,尊重每位学生的人格与兴趣爱好。小学生在与人交往中,经常会出现各种过错,对于他们这个年龄都属于正常现象,教师要耐心地教导;同时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潜在的创造性品质。实践证明,只有这样,学生的顽强刻苦的创造性意志品质、敢创、敢做、自尊、自信的创新人格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 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提问不仅能更有针对性地传授教会学生知识,同时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现在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少有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出"质疑"或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之间也缺少有效的"讨论"。这就要求教师深入教材,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展开民主化的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表露自己情感,各抒已见;学生们在讲述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中促使思维活动的飞跃和疑难问题的解决;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不要定框框,尤其不能有意或无意地把学生引导到自己设定的标准答案上,因为学生的发言不会是一样的,不同的人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和理解总有不同的看法和想法。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四、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位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得到有效培养
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要做到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如在课堂提问上: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它分成上、中、下三层,其中基础性问题以复习类、基本类的问题,面向学习暂困学生;中档题则面向中等生;难度大的问题,通过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面向优等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司其问,各有所得。同时,教师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使每位学生的创新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是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要求。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实效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小学生表扬信范文6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倡导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式探求问题、发现问题,使学生真有收获,确有所得。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贴近实际,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教学“百分率”内容时,我没有把书上的发芽率、成活率等例题搬到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而是课前先让学生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百分数,是怎样用的?学生搜集到大量资料:及格率、优秀率、出勤率、工厂产品的合格率、种子的发芽率……并深入到社会中去询问这些百分率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上课了,面对搜集到的众多资料,学生享受着自己调查的乐趣,此时,我及时导入新课,把主动探究的“球”抛给了学生,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信息和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当数学与儿童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我把本来很枯燥的百分率这一内容生活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提高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主动探索,开发学生的创新个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就十分重要。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度增强开放性,启动学生思维;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应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个性的东西;应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尝试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愉快,多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技能都得到发展,使他们的创新天性得到开发和培育,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如教学计算23-7时,我不直接暗示算法,而是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看哪个小组方法多,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主动探索多种个性化的算法,结果,学生提出的计算方法让我惊叹不已,有的摆小棒,有的借助计算器,有的列竖式,有的用口算:10-7=3、13+3=16,13-7=6、10+6=16,还有的同学用换位思考的方法:16+7=23,所以23-7=16。更有一种奇特的算法让我当时愣住了,他说先算7-3=4,然后20-4=16,虽然得数相等,但按常规思维难以理解,我当时没有发表意见,而是让他说算理,没想到他竟说得有理有据:23减7,个位3个1减7个1,差4个1不够减,就从20里减去4就是16,说得多好呀!这就是教师在尊重学生,给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的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学生主动探索的结果。同时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解题策略改变问题情境,开拓解题思路。教师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3.走出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题材编制成有意义的练习题,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解决问题。如学生学习统计图时遭遇的“非典”,这也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我便布置了“非典中的数学问题”课题研究,要求学生每天关注我市的“非典”疫情,将收集来的数据绘制成太原市“非典”疫情统计图,把分析结果写成一份研究报告。复课后进行作业汇报时,一张张颜色鲜明、画图规范、不同形状的统计图让人惊喜,一份份融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题研究报告更出乎我的意料。有的提出了切断传染链的有效措施;有的指出了我市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有的列举了日常生活中人们随地吐痰、乱倒垃圾等恶习;有的就日本为什么没有发现“非典”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发出了“告别陋习、增强体质”的倡议;还有的看到医护人员为了病人忘了危险,穿着多层防护服忘我工作,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决定长大后当科学家、当医生。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搜集、整理、统计、分析活动中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应用和实际价值,更重要的是综合时事信息,增长见识,让学生从小关心国家大事,从小有获取新闻信息的意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对教材进行再创造,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和生动有趣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空间,真正把创造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更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