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的研究进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免疫学的研究进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免疫学的研究进展范文1

感染是糖尿病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在应用胰岛素治疗以前,感染是糖尿病的主要死因,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糖尿病患者仍有较高的死亡率[1]。近年来,随着胰岛素和抗生素的应用,糖尿病并发感染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据国内高氏报道,仍占糖尿病死亡原因第二位[2]。糖尿病患者的感染发生率高达36.8%,并且仍有上升趋势[3]。国内统计资料表明,糖尿病并发感染的临床类型,以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其次为尿路感染、胆道感染、结核病等。引起感染的病原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多。感染的发生与空腹血糖、年龄、性别、血酮、手术等关系密切[2,3]。

2 糖尿病易并发感染的免疫学基础

糖尿病易并发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糖尿病状态下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有关。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嗜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参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有吞噬、杀死病原体的作用,是机体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4]。血糖控制差的糖尿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的趋化、粘附、吞噬及杀菌功能,均较正常人低,且与病情控制及代谢紊乱的程度有关[5]。这种改变在动物实验中已得到证实。

余叶蓉等[6]使用单层细胞法和电镜,对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的白细胞吞噬功能、超微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糖尿病患者白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和溶菌率均较正常人降低(P<0.01)。多数糖尿病患者白细胞的超微结构亦有异常。张氏[7]报道,糖尿病患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吞噬率显著降低,经治疗血糖恢复正常后吞噬率明显上升。韩氏[4]研究糖尿病并发牙周炎患者中性粒细胞的功能,结果表明:这些患者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功能均下降,较正常人显著低下。孙氏[8]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了糖尿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杀菌功能,结果表明:控制差的糖尿病患者,其粒细胞的氧化杀菌功能降低;控制好的糖尿病患者,其粒细胞的氧化杀菌功能正常。李氏[9]研究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亦表明其功能显著降低。

2.2 单核吞噬系统

李氏[10]以链脲霉素诱导C57小鼠发生糖尿病,研究其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结果表明:实验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梁氏[11]亦报道了相似结果。

2.3 NK细胞

曲氏[12]以体内YAC-1细胞清除率测定法研究了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NK细胞活性,其功能显著减弱。李氏[13]采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观察了6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NK细胞活性,结果亦较正常人明显低下。王氏亦作了相似报道[14]。

2.4 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又称免疫活性细胞,是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体。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B淋巴细胞功能低下,增殖不活跃,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减少。对糖尿病状态下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研究,尚待进一步研究。

王氏[14]观察了3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数量,结果发现:患者比健康成年人明显减少。李氏[13]测定6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IgG、IgA、IgM含量,结果显示:患者均较正常人显著降低。张氏[15]亦作了类似报道。曲氏[12]研究发现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脾淋巴细胞DNA合成减少,IL-2产生降低。

李氏[10]研究发现糖尿病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下降。饶氏[16]测定了23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显示:CD3、CD4细胞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CD8细胞明显增高,CD4/CD8比值显著下降。杨氏[17]、管氏[20]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CD3、CD4细胞低于正常人,CD8细胞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CD4/CD8比值低于正常。王氏[18]测定了3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表明观察组CD3、CD4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而CD8细胞明显下降,CD4/CD8比值高于正常。陈氏[19]亦作了近似报道。张氏[15]的研究则表明糖尿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细胞全部低于正常,而李 氏[13]的研究结果亦与张氏相同。

2.5 红细胞

红细胞免疫具有增强吞噬作用、清除免疫复合物、识别和携带抗原、增强T细胞反应等效应。国内研究表明,糖尿病状态下,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王氏[22]观察了6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结果发现RBC-C3b受体花环率低于正常,RBC-IC花环率与正常人相比无显著差异。辛氏[23]、李氏[13]报道与上述相符,经治疗后,RBC-C3b受体花环率可升高至正常范围。黄氏[21]报道糖尿病患者RBC-C3b受体花环率显著下降,RBC-IC花环率显著上升,这种改变与糖尿病分型无关,而与患者是否并发感染有关。陈氏[19]、管氏[20]的研究结果亦同。

上述研究资料表明,糖尿病状态下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低下,尤其在血糖未得到控制时,这种改变更为明显。这是糖尿病患者易并发感染的一个重要内因。当然,高血糖、机体脱水、电解质紊乱、酮症酸中毒以及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亦与感染密切相关[2]。

3 糖尿病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理探讨

关于糖尿病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确切机理,尚在研究之中,可能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3.1 胰岛素缺乏

自1977年Besedovsky首次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后,胰岛素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发现,许多免疫细胞的胞膜上有胰岛素受体存在[24],胰岛素在体内外作用都能促进T细胞和B细胞的功能,可使单核细胞上HLA-DQ抗原表达增加,抗原提呈功能增强[25]。糖尿病时胰岛素功能低下可能会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曲氏[12]、李氏[26]实验研究均证实上述观点。

3.2 高血糖

高血糖导致红细胞膜代谢改变,影响了红细胞的免疫功能[23]。体内蛋白质的糖基化可导致免疫球蛋白功能低下。

3.3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血管并发症可影响机体局部对感染的反应,包括细胞和体液因素。

3.4 DNA损伤

研究发现[27][28]糖尿病患者单核细胞中氧化损伤的DNA增加,淋巴细胞DNA单链断裂增多,这是免疫细胞功能损伤的物质基础。

3.5 其它

糖尿病的代谢紊乱等因素亦可能导致免疫功能低下。

4 小结

综上所述,糖尿病易并发感染与其免疫防御功能低下密切相关,但其确切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另外,目前对于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的治疗尚未开展,而中医药在该领域有明显优势。统计表明,临床糖尿病患者有75%属脾气亏虚、气血不足之证,而中医脾虚与免疫防御功能的低下密切相关[29],提示运用健脾益气、补益气血法防治糖尿病并发感染,可能会取得较好的疗效。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 史久华.感染与糖尿病[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76,5:227

2 高立民,亓文波.糖尿病并发感染162例临床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88,4(3):178

3 翁心华,尹有宽,汪志立等.糖尿病与感染[J].上海医学,1990,13(12):701

4 韩香花,孙清穆.糖尿病并发牙周炎患者的嗜中性粒细胞(PMN)功能的研究[J].口腔医学纵横,1989,5(3):145

5 孙黎明.糖尿病人中性粒细胞的抗感染功能[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1989,(4):199

6 余叶蓉,梁荩忠.糖尿病患者的白细胞吞噬功能[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4,10(3):143

7 张景隆,徐瑛.老年人糖尿病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的观察[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1,(4):228

8 孙黎明,周显腾.糖尿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的化学发光测定[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0,6(4):225

9 李启富,舒昌达.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改变[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90,15(2):99

10 李启富,舒昌达,何军.链脲霉素糖尿病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数量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90,15(4):262

11 梁亚明,舒昌达.当归对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受损吞噬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2):101

12 曲迅,崔正言,李淑贞,等.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细胞免疫状态的研究[J].基础医学与临床,1992,12(5):43

13 李明龙,陈凌,徐德凤.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研究[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6,16(1):26

14 王展,吴敏霞,朱晴晖等.老年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分析[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5,5(6);372

15 张,王金良.Ⅱ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状态的观察[J].天津医药,1991,19(4):231

16 饶亚平,张南军,王晶.NIDDM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1,7(2):70

17 杨德发,高焱莎,王维忠.老年糖尿病肾病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免疫状态分析[J].老年学杂志,1991,11(2):79

18 王延斌,张蕴坤,白玉山等.老年慢性病患者周围血T淋巴细胞亚群观察[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2,11(2):99

19 陈隽,张莉萍,严钟德.糖尿病患者红细胞免疫及T细胞亚群的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7,5(3):191

20 管庆波,王桂兰,周尊海等.NIDDM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与T细胞亚群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1997,13:188

21 黄友镐,吴波琴,周如菊.糖尿病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测定及临床意义[J].武汉医学杂志,1994,18(1):53

22 王浩然,杨秀川,王思琴.NIDDM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3,9(3):177

23 辛红,李珍珍,胡金茹等.糖尿病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测定[J].内蒙古医学杂志,1992,12(4):5

24 朱宪彝.临床内分泌学[M].第1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20

25 毕爱华.医学免疫学[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42

26 李永庆,徐震逸,巴德年.胰岛素对LAK细胞的增殖和杀伤活性的影响[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1,11(3):133

27 王成.糖尿病中的DNA氧化损伤[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97,17(1):52

免疫学的研究进展范文2

【关键词】黑皮质素受体-1;基因;表型

【中图分类号】R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541-01

不同人种皮肤和毛发颜色差异是人类最为显著的特性之一。人类皮肤颜色差异是由遗传学控制的。皮肤色素遗传学研究已远落后于人种皮肤颜色表型多样性和原因学的研究,尤其是鼠皮毛色素调节基因逐个被研究发现(在已知127个鼠色素形成基因中, 有60个已被证实是人类种间同源基因[1])已使状况大为改观。

人类皮肤色素形成具有半孟德尔遗传模式,有多基因特性,由主要基因和修饰基因共同作用形成。色素形成是外界环境影响下的各种基因同步化相互作用的一大性状[2]。

黑素合成生物化学和酶学方面的新发展使人们对黑素合成的遗传调节过程有了深入的了解。 在众多变异基因中,能影响人黑素细胞功能的有 MC1R (黑皮质素受体-1),P基因,和TYRP 及SILV基因家族成员等。其中,MC1R表达于人黑素细胞,MC1R和α-MSH和ACTH有亲近性(α-MSH:α-促黑素细胞激素和ACTH均可促进黑素形成而使皮肤着色),一旦黑皮质素肽结合MC1R,就会刺激黑素的形成;而P基因及TYRP 和SILV基因家族成员可直接在黑素细胞内组装并参与黑素小体形成。

在这里,我们主要强调MC1R与不同人种皮肤颜色形成的关系;MC1R关联的不同人种皮肤颜色表型-基因型关系及MC1R基因序列多样性谱三方面内容。

1 MC1R与不同人种皮肤颜色形成

MC1R编码产生317个氨基酸的前蛋白,如同G-蛋白受体,MC1R有50个外显子,不含内含子(无明显生理学意义)。MC1R的N端有15NSTP18和29NQTG32两个糖基化氨基酸残基序列 ,N端糖基化有何作用还不明确。[3]黑皮质素家族还包括其他四种受体: MC2R(ACTH受体); MC3R 和 MC4R(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效应)及MC5R(主要调节鼠皮脂腺功能,可能同样作用于人类)[4]。

MC1R 是鼠类基因座的人类同系物,而鼠类基因座已证实可调节鼠皮毛真黑素和褐黑素的形成。在人类,真黑素的合成依赖黑素细胞表达功能性MC1R及联结α-促黑素细胞激素共同起作用。MC1R被认为是决定人类毛发和皮肤颜色的主要基因之一,已被成功克隆,同时发现其位点在16q24.3。

Cone等猜想MC1R多态性可能是造成人类皮肤颜色差异的主要原因。红发白皮肤北欧人表现了MC1R 多态性,减低了皮肤晒黑的能力,却增加了皮肤黑色素瘤和其他皮肤肿瘤的危险性[5]。与此同时,进入欧亚大陆的人类,因日光较少缘故,MC1R等位基因未产生明显变异,所以这一人群未产生黑色皮肤。最近进行的MC1R启动子功能模型研究对放松性选择提出了质疑,认为亚洲人和欧洲人的一些MC1R变异是纯化和多样化选择活动之结果[6]。也有研究说明人类于不同时间不同区域发生的皮肤颜色进化与自然选择相关联,它导致了深浅肤色表型不受约束的进化及包括可能的皮肤着色和失色过程。

2 MC1R基因型-表型与不同人种皮肤颜色

MC1R基因编码区具有高度多态性,已有超过35个分隔位点被确定[7]。在亚洲人种,虽然功能性R163Q 位点变异较常见,但研究仍很缺乏。而编码区外的基因序列变异不对不同人种皮肤颜色差异起作用。

对人类,家族,人口以及相关疾病研究表明了MC1R多样性与一系列重复表型息息相关。例如R151C位点, R160W 位点和 D294H位点改变关联着红发白皮肤人种,因为大多数红发人种不是这些相关基因改变的纯合子就是复合杂合子。大约10-20% 的红发个体因某一个等位基因改变,从而显现出浅红色皮肤外观;对于已潜在丧失两个功能性等位基因的个体则表现出金发碧眼外观 。在英国北部,超过40% 的人口具有一些已知重要下调作用的等位基因,诸如如R151C 或 R160W。

另外,以此上这些具有下调作用的功能性等位基因的重要性为标准,其他一系列表型特征也很容易被联想到,包括反复日晒产生烧伤趋势超过晒黑趋势;客观评价雀斑和痣[8]以及黑色素瘤和其他皮肤肿瘤。

MC1R发挥日晒保护作用不是通过黑色素的数量及类型,可能借助其他无色素的机制起作用的,毕竟肿瘤产生于不同的细胞类型,它在日光诱导下发生,不会只是特异的单一细胞类型作用结果,如单一的黑色素细胞。在一项针对意大利人和美国人总体做的研究表明MC1R变异会使BRAF基因变异的黑色素瘤发生恶变的可能性增加。MCIR相关作用机制还不是完全清楚,需要进行更多研究去弄清内在关联。[9]

3 MC1R基因序列多样性谱

由于MC1R基因多样性存在着程度问题,这也使早期的综合性研究变得混淆不清。在早期的研究中,尽管说明了一些基因变异联系着红发白皮肤人种的表型,但不能指出最最有影响力的,且只证实小部分人群所具有的共有序列,对于遗传方式仍不清楚。随后的关联性、家族性研究及功能性研究,只部分地认识了一些等位基因的作用,包括 R151C, R160W 和 D294H 及其他一些等位基因。有很多仍无法弄清; 另外,家族性研究也提示V60L模型是一种缓慢作用的功能下调性等位基因,而对于其他一些等位基因,诸如D84E,其功能状态依然不清楚且有矛盾的结果产生[10]。

4 结语

总之,人类皮肤颜色的遗传学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需进一步了解影响皮肤颜色表型基因位点多态现象的水平,效应及其相互作用。对MC1R研究,今后的重点依然是是确定其哪一等位基因起显著意义,更多的联系其有价值的表型特征,进一步扩大皮肤颜色遗传学领域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Bennett DC. The colours of mice and men-100 genes and beyond? [J]. Pigment Cell Res. 2003. 16:576-77

[2] John PR, MakovaK, Li WH, et al .Ramsay M. DNA polymorphism and selection at the melanocortin-1 receptor gene in normally pigmented southern African individuals [J].Ann. N.Y. Acad. Sci. 2003. 1994:299-306

[3] 袁磊,张余光.黑素皮质激素受体-1结构和功能[J].中国美容医学。2009,1,18(1):120-122

[4] 韩德平,田野苹.黑皮质素受体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0,20(5):383-385

[5] Scott MC, Suzuki I, Abdel-Malek ZA. Regulation of the human melanocortin 1 receptor expression in epidermal melanocytes by paracrine and endocrine factors and by ultraviolet radiation.[J] .Pigment Cell Res. 2002. 15:433-39

[6] Healy E, Jordan SA, Budd PS. Functional variation of MCR1 alleles from red-haired individuals.[J]. Hum. Mol. Genet. 2001.10:2397-402

[7] Makova K, Ramsay M, Jenkins T. Human DNA sequence variation in a 6.6-kb region containing the melanocortin 1 receptor promoter.[J]. Genetics 2001. 158:1253-68

[8] Sturm RA, Teasdale RD, Box NF. Human pigmentation genes: identification, structure and consequences of polymorphic variation [J] .Gene 2001. 277:49-62

免疫学的研究进展范文3

[关键词]动物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及现代医学领域中的前沿学科,近几十年来发展迅猛,生物技术及新的实验技术方法的快速发展更是促进了免疫学基本理论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和免疫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被认为与免疫有关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免疫学的学习和研究也日益受到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重视。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生命科学重要基础课之一的动物医学类免疫学,具有内容丰富、抽象复杂,涉及面广,发展迅速的特点。本着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免疫学知识以适应将来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宗旨,笔者在动物医学类免疫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多种教学方法统合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水平,使学生更形象的理解知识,并学以致用。

一、精心设计、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动物医学类免疫学系统性比较强,各个知识点比较抽象、深奥、难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困难。因此,要求教师在授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相对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将各个章节的内容进行重组串联。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中心,免疫学知识点多,且学科发展迅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医学免疫学领域带了日新月异的变革,造成了现有的教科书很难跟得上其发展。以免疫学为例,免疫应答及其分子机理始终是免疫学研究的前沿性课题,近30年来对先天性免疫细胞和T、B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抗原加工和递呈、免疫识别、免疫细胞活化以及信号转导进行了深入研究,迄今已发现和命名的淋巴细胞CD抗原分子超过了200余种,对其在机体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与作用机制正在深入研究。我们采取多媒体手段,将最新的研究内容和更新的科研创新点加入课堂讲述中,进一步丰富了课堂内容,保证免疫学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时俱进。

二、紧跟学科前沿,开拓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及时准确地向学生讲述、传递动物医学类免疫学的新理论和新发现,保持免疫学教材的与时俱进,也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免疫学的知识点多,且发展迅速,教材的更新远落后于学科的发展,因此针对免疫学的重要章节,我们采取对最近几年发表的高水平SCI期刊文章进行归纳总结的方式,向学生讲解最新的研究进展,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纵向深入的理解掌握。如讲述天然免疫系统时,介绍近年来重要的热点领域———天然免疫的识别机制,介绍今年来新发现的其他类的一些同样发挥重要作用的模式识别受体,包括识别胞内细菌等感染的NLR和细胞内的病毒RNA识别受体RIG-1和MDA5,让学生意识到这些不同的天然免疫受体之间存在着交叉或者互补的信号转导通路。如讲述T细胞和细胞因子时,介绍最近发现的一类不同于Th1、Th2和调节性T细胞的CD4+T细胞亚群。向学生传授了这一类T细胞亚群的发现,完善了T细胞分化的途径,丰富了以往的Th1、Th2、Th3、Treg的T细胞亚群的种类,增进了学生对T淋巴细胞以及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进一步了解。及时跟踪免疫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补充,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注意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免疫学课程的兴趣。

三、强化动物医学类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注重实践及科研能力的培养

免疫学实验课所有的课前准备工作往往由学院的教辅人员提前做好预实验,同时协助准备实验所需要的各种试剂和实验材料。在实验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并通过观察实验结果上交实验报告。学生缺乏对整个实验流程的了解也就造成了主观上的被动,造成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免疫学实验过程中,我们采取让学生加入实验的试剂配置和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中,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在符合实验室安全的前提下,免疫学实验室还鼓励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的实验进展,进行探索性实验设计,部分同学在探索性实验的前期研究结果基础上,获得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这些措施的实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使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设计能力,获得了一定的科研训练,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科研深造。

四、增强与其他专业课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已学的其他专业课程和免疫学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做到融会贯通。以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为例,由于疫苗的广泛应用和新型药物的发展,一些以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已经被消灭或者发病率大大降低;与此同时,新的病原微生物如非典型性肺炎、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和H7N9禽流感等不断出现,很多公共卫生事件都与免疫学有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根据变化调整、更新授课内容,及时将新颖性和实效性的最新研究内容放入课程中,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严重,本教研室针对疫情的发展,从免疫学的角度进行专题讲述,从流感病毒的历史、流行现状、临床症状和预防原则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向学生传递了流感病毒是可防、可控和可治的,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产生恐慌心理。

五、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考试是为了对学生所学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融会贯通,评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也是检验教学水平和了解教学情况的重要途径。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探索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综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课程考核的改革与免疫学的知识、平日的课程考核、期末考试和实验技能的考核结合起来,考核形式上采取笔试、开卷、闭卷、课堂提问和实验操作技能等多样的考核方式。开卷考试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客观的体现了学生对免疫学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潜能的发挥。课堂提问问题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能够做到提前预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验操作技能的方式督促了学生学习,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结语

通过对动物医学类免疫学教材的及时更新,免疫学实验课教学的改进,免疫学与其他专业课间的联系的加强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吸收免疫学的知识,更全面地紧跟学科前沿,开拓了学生视野,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与最新的免疫学信息和知识的接轨。改革动物医学类免疫学教学,使之适应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专业性教学,使之适应现代化畜牧养殖业的需求,对提高高等农林院校的免疫学教学质量,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雪涛.免疫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免疫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9(1):10-23.

[2]栾希英,杨玉涛,张晓姝,等.医学免疫学教学中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1(1):110-112.

[3]苗英慧,郭艳丽.如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高教高职研究,2011(27):204.

[4]袁桂峰.生物技术专业免疫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1(5):404-406.

免疫学的研究进展范文4

    免疫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如果单独介绍书本知识,而没有医院、病例和医药公司等方面的案例分析,学生就会感觉学习起来干巴巴的,没有实际意义,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甚微。我们在课堂上导入为当今社会所熟知的艾滋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让学生思考如何针对这些疾病的病理机制进行药物设计。也可以针对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和生物医学研究中的运用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例如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用于乙肝病毒HBsAg诊断的原理和过程,以启发学生思维。这些举措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2.寓教于乐,漫画、主题游戏体验式教学

    传统的免疫学课堂教学,多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大量枯燥的免疫学知识,不但让学生无所适从,还会对本科程产生“厌学”心理[3]。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拟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选用大量图片、漫画、视频等教学工具,采用图片启示法能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形象地掌握所教内容。例如,讲B淋巴细胞时,我们选择“B细胞的一生”这组漫画,使得学生的课堂气氛骤升,课后学生也对这组漫画记忆犹新,明显加强了对B淋巴细胞的认识和记忆。此外,针对免疫学名词概念多且难以理解的问题,我们设计了免疫学名词猜猜看游戏,即一个学生站在讲台上,背对黑板,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免疫学名词,下面同学给他描述这个名词的功能和行为,讲台上的同学根据大家的描述来猜,在热烈的游戏气氛中,大家对这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显着加深,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了学习的过程,通过体验将老师讲授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

    3.通过论文导读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对免疫学的兴趣

    在工科院校,免疫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即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该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独立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免疫相关问题。基于此目的,我们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免疫学论文导读,例如讲授完树突状细胞后,教师以题为“DC-CIK细胞体外抗淋巴瘤细胞的免疫效应研究[4]”进行导读,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这种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形式,有如剥笋般层层深入阅读文献,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DC、CIK细胞、细胞因子、细胞表面抗原等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造力。

    4.以专题讲座和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演示免疫学新技术

    建立伊始,我院就成立了本科生导师制这种“2+2”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免疫学技术已广泛应用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如果不了解这些技术和方法,学生在阅读文献时会遇到很多障碍,也很难建立自己的科研思路。针对这些问题,利用本院现有资源,我们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给学生现场演示免疫学新技术,例如流式细胞仪技术、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等,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并可激发对免疫学有兴趣的学生成立科研小组。这样一种教学实践,不但加深了师生之间的联系,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我们成立的科研小组曾以“抗LDL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为题参加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并取得三等奖。

免疫学的研究进展范文5

关键词:T淋巴细胞;结核病;免疫反应;研究

Abstract:Tuberculosis is an infenctious disease caused by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 which is big public health threat. Immune system is a complcated dynamic balance system.Tubercuosis infection,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prognosi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changes of immune system. The cellular immun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nti tuberculosis. Deciding the strength of the cellular immunity is mainly the number of T lymphocytes and their subsets and function. Immune prevention,diangosis and immunotherapy formed a relatively comlete system of theory and operation and obvious advantanes. In this paper,research progress about TB immune basis of the latest time.

Key words:T lymphocytes; Tuberculosis;Immune response;Study

结核病(Tuberculosis,TB)仍是全球最主要的健康问题,在全世界传染性疾病中死亡率第二[1]。世界卫生组织(WHO),约全球1/3的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约每年860人感染结核病,每年约160万人死亡[2,3]。归机体免疫系统变换密切相关。估计,全球1/3的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当中约90%~95%无症状,叫潜伏感染,5%~10%发展为结核病[4]。2011年有些地区发病率高达19%,新结核病的发病率增加是由于耐药菌增加引起的[5]。免疫学的发展促进了了解结核病及免疫状态的关系。结核病进入人体后,NK细胞、巨噬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先发挥作用,然后启动适应性免疫[6]。适应性免疫应答分为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机体抗结核病免疫主要依赖细胞免疫应答,是一类T细胞介导的、以巨噬细胞为效应细胞的免疫反应,包括巨噬细胞吞噬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处理和提呈、T淋巴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结合、增殖和分化、细胞因子释放、巨噬细胞激活和杀菌等。结核分枝杆菌进入机体后被肺部吞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吞噬,后者将抗原处理后提呈给MHC限制性T细胞[7]。大部分人体在感染MTB后并不发病,T细胞在其中起中心作用,巨噬细胞是主要的起始和效应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γδT淋巴细胞在保护机体免于结核菌感染中有不同的作用。CD4+T细胞细胞产生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IFN-γ)、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和淋巴毒素α,CD8+T细胞和γδT细胞释放颗粒酶和穿孔素通过Fas配体依赖和非依赖机制对结核菌和感染细胞产生直接效应。外周T细胞识别结核菌抗原(结核杆菌6 kD早期分泌蛋白和MTB 39)刺激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产生[8]。

1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CD4+T细胞的作用

CD4+T细胞在抗结核细胞免疫中发挥了关键作用[9]。结核分支杆菌感染后被巨噬细胞摄取、加工、处理为抗原肽,与MHCII类分子形成抗原肽-MHCII类分子复合物,表达于巨噬细胞表面或树突状细胞,供CD4+T识别。根据表面标志及功能的不同可将CD4+T分为辅Th细胞(help T cell)、Th17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辅Th细胞根据分泌细胞因子不同有可分为Th1和Th2细胞[10]。Th1分泌IL-2 、IFN-r、 TNF-a等细胞因子,这些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及迟发型超敏反应,正反馈调节免疫细胞,使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聚集到结核分支杆菌入侵部位,逐渐形成结核肉芽肿,局限结核分支杆菌扩散并杀灭结核分枝杆菌。

IFN-γ是独立效应因子。尽管宿主对Mtb中至关重要,IFN-γ的反应无作用于耐药性肺结核。Cape小镇上,超过5000名婴儿经行了研究,前两年,BCG产生的频繁和多功能的T细胞是否结核病的发展敏感[11]。研究表明,无论是IFN-γ反应的大小及模式及其他细胞因子参与发展活动性结核病。IFN-γ蛋白的含量与肺部症状、发热、体重下降正相关[12]。{这些副作用可能是机体的保护性因子。

这有很直接的证据CD4 T细胞分泌IFN-γ的方式调节控制Mtb的感染[13,14]。结果表明,体外细胞结核抗原特异性Th1细胞分泌IFN-γ 和TNF不足或单一缺乏T-bet或穿孔素、fas他们有能力控制。然而经典的Th1相关转绿和效应分子在体内要T细胞的分化中无作用。重要的是体外效应细胞T细胞在TH1的帮助下产生。因此,当IL-12/IFN-γ是宿主抵抗Mtb的重要性。CD4T细胞IL-12p70走向Th1,在依赖IFN-γ孔中Mtb,这是一种特殊的途径,机理不清楚。

IL-2在T细胞的活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细胞受体(TCR)以及辅助受体的激发导致T细胞自身合成IL-2,通过与IL-2高亲和力受体结合,使T细胞快速增殖。TNF-a为机体免疫中重要的细胞因子,在肺结核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15]。陶昆[16]通过总结,认为TNF在肺结核免疫中的机制可能为:TNF抵抗结核杆菌的感染;TNF促进结核性肉芽肿的形成。

Th2主要分泌IL-4、IL-5、IL-6、IL-10等细胞因子,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合成并分泌抗体,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促进抗体的产生,抑制Th1产生的免疫应答。IL-4、 IL-10可抑制巨噬细胞的活化,减低抗结核能力。

2005年发现Th17 细胞,研究表明初始CD4+T细胞在TGF-B和IL-6的协同下诱导下被活化进而向其分化[17],Thl7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IL-21、IL-23,其中IL-21可与TGF-B协同刺激、诱导幼稚CD4+T细胞进一步向Th17细胞分化,从而以自分泌的形式促进自身的扩增。并在IL-23的作用下进一步增殖与成熟,起到稳定和维持Thl7细胞特性的作用[18]。有研究表明,活动性肺结核IL-17和IFN-γ在淋巴细胞的表达和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Treg细胞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主要依赖细胞间直接接触。 参与Treg细胞接触抑制的重要分子为该细胞表达的CTL-A4。Treg活化后CTL_A4的表达持续增加,并与Foxp3的表达呈正相关[19]。调节性T细胞在结核感染免疫调节中有重要作用。一反面主要是调节炎症免疫应答,另一方面认为抑制Th1免疫,调节性T细胞主要通过释放抗炎因子TGF-β、IL-10抑制免疫免疫应答。研究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肺泡和血中CD4+Treg水平升高,外周血Treg在效应细胞存在时可使巨噬细胞限制结核菌生长的能力降低[20]。

2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CD8+T细胞的作用

有关CD8+T细胞在结核杆菌感染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存在争议。传统观点认为,CD8+T细胞识别的细胞溶质抗原表达在组织相容性抗原(HLA-I)分子上。CD8+T细胞在调节免疫,发挥细胞毒作用,溶解受感染后失去免疫活性的靶细胞,使之凋亡,在促使结核菌暴露及病灶清除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21]。当CD4+T细胞介导巨噬细胞活化不能抑制结核杆菌生长时,CD8+T细胞通过识别靶细胞,诱导细胞凋亡,破坏结核杆菌的生长环境,使新增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结核杆菌而起到免疫监视的作[22]。

活化的CD8+T细胞。CD8+T分泌IL-2,、IFN-r、TNF、Il-4、IL-5、IL-10等。这些细胞因子有效的杀灭胞内结核分枝杆菌。CD8+T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CTL,CTL的TCR与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结合通过脱颗粒机制释放穿孔素使靶细胞坏死,释放颗粒酶使靶细胞凋亡。通过Fas-FasL介导靶细胞凋亡。雷建平[23]等研究发现胞内感染性疾病能否治愈的关键还在于CD8+T细胞数量和活性有关。

3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γδT细胞作用

最近γδT细胞在抗结核免疫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Chen等[24]发现,γδT 细胞是针对结核菌感染的细胞免疫应答中另一主要的细T胞亚群。γδT作为天然免疫细胞,抗结核分支杆菌感染中发挥适当的免疫应答。当机体受到感染时γδT细胞活化和增殖[25],分枝杆菌抗原可激活γδT细胞,通过颗粒外吐、释放穿孔素等杀灭感染结核杆菌的巨噬细胞。在早期感染时由于细菌大量复制,同时TCR依赖的γδT 胞适当克隆扩增进行免疫应答的调整,但在对特异抗原应答时的免疫记忆、应激及调节因子促进TCR依赖的γδT细胞活化或扩增的描述仍停留在不充分的认识阶段[26];γδT细胞分泌干扰素7(IFN-7)增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产生白细胞介素-12(IL-12),使之有效的启动CD8T细胞应答以对抗结核分支杆菌(MTB)。随着免疫学的发展γδT细胞的作用进一步。

4 展望

尽管结核病免疫学研究取得很大的进步。但临床应用仍存在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提高。免疫细胞及因子作用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与结核病病情的进展和转归密切相关。尤其是T细胞亚群在结核感染中的重要作用是肯定的,其在结核感染免疫中能对宿主提供保护作用。如何通过提高机体细胞疫功能来有效防治结核病的发生,是从事结核病研究及防治工作者今后研究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Marcos V. da Silva,Vladimir J. Massaro Junior,Juliana R. Machado, et al.Rodrigues,1,5 and Virmondes Rodrigues; Expression Pattern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andIntracellular Cytokines Reveals That Clinically CureTuberculosis Is Accompanied by an Increase in Mycobacterium-Specific Th1, Th2, and Th17 Cells Hindawi[M].Publishing Corporation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5:14.

[2]WHO.Global Tuberculosis Report 201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eneva, Switzerland, 2013.

[3]C. J. Murray, K. F. Ortblad, C. Guinovart,et al.Global, regional,and national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for HIV, tuberculosis, and malaria during 1990-2013: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J].Lancet,2014,384(9947):1005-1070.

[4]H. Hartman-Adams, K. Clark, and G. Juckett.Update on la.2014, 89(11):889-896.

[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R].Global tuberculosis report,2012.

[6]Ernst JD.The immunological life cycle of tuberculosis [J].Nat Rew Immunol,2012,(12):581-591.

[7]Boom WH,cher"nalk KA,Mincek MA,et a1.Role ofthe mocro-nuclear phagocyte as an antigen preseting cell fbr human cells activted by live mycobactercrium tuberculosis[J].infect humun,1992,60(9):3480-3488.

[8]SU Jinwen[J].China Tropical Medicine,2015,15(5):635-638.

[9]Qiu Z,Zhang M,Zhu Y.Multifunctional CD4T cell responses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tuberculosis[J].Sci Rep,2012,2:216.

[10]Palma C,Iona E,Giannoni F,et al.The Ag85 B protein of 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 may turn a protective immune response induced by Ag85B- DNAvaccine into a potent but non-protective Th1 immune response in mice[J].CellMicrobiol,2007,9:1455-65.

[11]Kagina BMN, Abel B, Scriba TJ, et al. Specific T Cell Frequency and Cytokine Expression Profile Do Not Correlate with Protection against Tuberculosis after Bacillus Calmette-Guerin Vaccination of Newborns[J].Am J Resp Crit Care Med,2010,182:1073-1079.

[12]Tsao TCY, Huang CC, Chiou WK, et al. Levels of interferon-gamma and interleukin-2 receptor-alpha for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and serum were correlated with clinical grade and treatment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J].Int. J. Tuberc. Lung Dis,2002,6:720-727.

[13]Cowley SC, Elkins KL. CD4+ T cells mediate IFN-gamma-independent control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fection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J]. J. Immunol,2003,171:4689-4699.

[14]Gallegos AM,van Heijst JWJ,Samstein M,Su X,et al. A gamma interferon independent mechanism of CD4 T cell mediated control of M. tuberculosis infection in vivo[J].PLo Sm Pathog,2011,7:e1002052.

[15]虎永兰.结核病细胞免疫及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J].青海医药杂志,2012,42(11):78-79.

[16]张荣波,杨剑.细胞因子在结核病中的研究进展[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0,4:90-92.

[17]雷玲,钟小宁.Thl7与TGF-B1的关系及在肺纤维化中的作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4):671.

[18]陈世雄,宫原.结核性胸腔积液与CD4+T细胞新亚群[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4):4124-4126.

[19]雷建平.正确认识CD8细胞在结核病免疫治疗效果评价中的意义[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2):112-113.

[20]Semple PL,Binder AB,Davids M,et al.Regulatory T cells attenuate mycobacterial stasis in alveolar and blood-derived macrophages from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3,187(11):1249-1258.

[21]齐花蕊,邱佳熠,王春芳,等.调节性T细胞及在结核分支杆菌感染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4,35(12):119-121.

[22]虎永兰.结核病细胞免疫及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J].青海医药杂志,2012,42(11):78-79

[23]Dieli J,Ivanyi P,Marsh P,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lungγδT cells following intranasal infection with mycobacterium bovis bacillus Calmette-Guerin[J].J Immunol,2003,170(1):463-469.

[24]Chen ZW.Immune regulation of γδT cell responses in mycobacterial infections[J].Cline Immunol,2005,116(3):202-207.

免疫学的研究进展范文6

LIAO Li

(Jiangx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angxi Fuzhou 344100, China)

【Abstract】QQ (Tencent)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mobile Internet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in China. It is very popula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t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study and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Immunology and pathogenic biology is very complex, it is basic course of medical students in medical colleges. Due to its profound theory and abstract content, lack of contac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knowledge points, Immunology and pathogenic biology become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course in the basic medical courses.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immunology and pathogenic biology QQ mobile Internet teaching platform as an auxiliary teaching, this paper conducted a certain exploration. In conclusion,QQ network platform can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s in learning, increas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enhance the mutual trust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stimulate teachers' enthusiasm in teaching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QQ; Immunology and pathogenic biology; Mobile Internet teaching platform

《免疫?W与病原生物学》是医学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深奥、内容抽象、各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等特点,使其成为医学基础课中最难学的课程之一。部分学生反映在学习过程中易失去信心,产生厌学心理。因此结合时代特点,适当改变教学方法,建立移动互联网教学平台,有助于师生教与学的开展。据调查大学生普遍使用智能手机,QQ是学生聊天交流的重要软件之一,普及程度非常高。近两年作者通过建立“QQ群”等方式,在师生之间搭建网络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课程内容多,难度高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由上篇医学免疫学、中篇医学微生物学和下篇人体寄生虫学构成,内容繁多。其中医学免疫学作为一门前沿学科,要理解需要其他医学基础课程(如: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等)知识作为铺垫,是公认较难学的一门医学课程[1]。该科目理论性强,概念枯燥,随着内容的深入,尤其学习到免疫细胞这一节时,大量的细胞表面标志让学生倍感学习吃力,易产生厌学心理。医学微生物学中细菌各论这一部分罗列了几十个病原性细菌,极易混淆,难于记忆。

1.2 课时有限,师生互动少

近年高校增加思想政治课程的比重,减少了医学基础课的课时,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原总课时为68学时,其中理论课52学时,实验课16学时,如今压缩为总课时51学时,理论课39学时,实验课12学时。由于学时有限而课堂教学内容多,进一步减少了师生互动和交流,导致学生有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答,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减退。

2 研究的资料和方法

关于研究对象方面,选择15级大专护理学生,共6个班400人,随机抽3个班当成本次研究的对象,利用QQ网络平台辅助教学;阴性对照为剩余3个班约200人,采用传统教学法。研究方法为:首先,第一节课,公布建立的 QQ 群号;然后,教师指导该班学生,选择学号和姓名的方式,申请入群,并加教师的QQ为好友;最后,借助于实践网络,进行彼此讨论学习。从以下几个方面借助 QQ 开展辅助教学:

2.1 通过QQ实现随时随地答疑解惑

定于每个周四,晚上八点至九点,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借助 QQ 群集中解答学生疑问,并且对于学生难以掌握的地方可以开展讨论,引导学生一起思考解决问题。平时任何时间学生可以给教师留言提问,探讨教学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建议和设想等等,真正做到每周的知识每周消化。

2.2 通过QQ实现教学资源的传递

医学免疫学部分内容十分抽象难懂,如:补体的激活途径、体液免疫的过程、细胞免疫的过程等。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部分内容,课堂教学时教师会播放国内外优秀的教学视频和教学动画,但因为课时限制很多动画只能放一遍,无法仔细讲解。任课教师可以借助QQ群和QQ空间,把大量和教学相关文件上传后,学生就能够自动下载,课后观看自学。

2.3 通过QQ实现在线批改作业

教师可以借助 QQ 共享,公布上传习题,然后学生在规定时间之前,下载完成作业,并将完成的作业上传供教师下载批改。

2.4 通过QQ拓宽课堂

医学免疫学作为一门前沿学科,知识更新非常快,教师可以借助QQ空间和QQ共享将趣味性强、前沿的知识共享给学生,让学生第一时间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研究结果[2]。同时,近年来H7N9禽流感等疾病频发,课本上相关的防治知识较少,教师可以上传相关知识供学生学习。

3 研究结果

测量指标分两部分,学习兴趣、教学评价及是否增进师生情感等主观问题选择自行设计问卷,实际教学效果以最终考试成绩方式,进行统计分析[3]。通过QQ网络平台,教学反馈与评价方面,实验组78%的学生认为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率实现充分提高。85%的学生认为,可以增强对于知识掌握。91%的学生认为,可以拓展教学。同时86%的学生认为,可以起到增进师生感情作用。而那些选择 QQ 网络平台,接受辅助教学学生,最终考试成绩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充分对比表明,那些选择 QQ 平台学生,在最终考试成绩方面,普遍高于其他学生。

4 研究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得出QQ网络平台在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优点如下:

4.1 构建有效的教学辅助平台和支撑平台

利用 QQ 群邮件的文件传输及文件共享功能,教师可以方便地传输和共享教学资源、上传与下发作业,构建资源共享的平台,通过平台的搭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资源用于自主学习,强化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

4.2 培养学生学习表达能力,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充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的坚实基础,为良好的医患关系做铺垫。受课时的限制,教师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提问受限,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很多不好意思举手回答问题,而在 QQ 群上进行讨论时,由于网络的氛围较为轻松,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大胆地发言,平时较为内向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带领下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每个人的发言全体群成员均可见,故无论是否参与发言讨论,每位学生都可以从中学到相应的知识,较传统课堂有更高的效率。

4.3 增进师生情感,提高学习兴趣

由于高校教育课时数有限且师生比低,往往一个班约70个学生只有一名教师授课,教师与学生现实中接触的机会比较少,甚至会出现结课后学生不记得教师的姓氏。QQ网络平台的出现为师生的情感培养创造了机会,消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变得顺畅。

4.4 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QQ 网络平台中运用讨论式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锻炼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的兴趣。对于教师来说,为了避免回答不出学生提问的尴尬,就会主动查找资料,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及时掌握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进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