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航空航天技术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通用航空航天技术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通用航空航天技术专业

通用航空航天技术专业范文1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管理;英语能力;公共英语教学;校企合作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5-0178-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5.087

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引领天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2011~201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幅保持在20%左右。截至2014年底,全市有效高企数量达到1688家,全国排第12位,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领域。与传统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具有知识密集、投资高、风险高、收益高、高新技术发展快、产品更新周期短、学科带动性强等显著特点。从人力资源视角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员工存在高知化、年轻化、国际化的特点,对员工英语能力的需求也与传统企业有较大差异。鉴于企业员工英语能力在很大程度由其在入职前所接受的公共英语教育决定,许多学者针对开展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提升本科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基于高新技术企业员工英语能力需求开展的分析研究相对较少。部分高校因缺乏定量分析,在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中未能准确把握高新技术企业实际需求,导致教改创新的实际效果并不显著。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天津高新技术企业需求,为推进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提升员工英语能力提供思路。

1 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员工英语能力需求情况

结合近年来多数企业通过网络职位需求的趋势,笔者按照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在8个领域的分布比例,抽样选取了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对其在官方网站和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主流招聘网站的招聘信息为数据来源,选取应届本科毕业生为职位对象,对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对应聘人员英语能力需求进行了分析,发现企业在英语证书持有情况、英语应用能力、英语应用熟练度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实际需求。

1.1 企业对应聘人员英语需求概述

以英语证书持有情况、英语应用能力、英语应用熟练度作为衡量标准,不同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需求呈现较大差异:六成高新技术企业对员工英语能力并没有明确的要求,电子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尤为明显。在对员工英语能力有明确要求的企业中,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生物与新医药技术企业对英语的需求占40%以上(见表1)。上述数据基本呈现出不同领域企业的发展特点:对员工英语能力要求不高的企业多数存在于员工本土化比例较高、外向型需求不强的领域,需引进借鉴国际先进技术与经验的企业对员工英语能力的需求相对迫切。

1.2 对英语证书持有情况的需求

在对员工英语能力有要求的企业中,约45%的企业对员工持有特定英语水平证书无明确要求,其中航空航天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新能源与节能技术企业较为明显。约46%的企业将通过英语四级考试作为招聘要求,资源与环境技术企业需求比例高达90%以上,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类企业比例也超过75%。还有9%的企业将通过英语六级作为招聘条件(见表2)。

目前,虽然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已不再作为本科生毕业的前提条件,但多数高校仍将大学英语四级作为衡量毕业生英语水平的主要标准。对高新技术企业而言,由于缺乏判定新晋员工英语能力权威性的评估标准,多数企业仍然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测试成绩对应聘人员进行遴选。

1.3 对英语应用能力的需求

各个产业对于英语应用能力的需求是存在差别的:航空航天企业对员工听说读写能力存在较强需求,要求员工具备良好的英语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与节能技术企业对员工读写能力要求较高,部分企业要求员工能够熟练地阅读英文技术文档,有较好的中、英文专业文献查询和文献综述能力;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技术服务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员工英语应用能力需求并不明显。同时,除新材料技术企业外,其他领域企业普遍对员工翻译能力的要求不高,这与多数企业利用外部资源满足此类需求有较大关系(见表3)。

1.4 对英语熟练程度的需求

许多企业不但要求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而且对其英语应用熟练度提出了明确要求:约三分之一的企业要求应聘者能够熟练使用英语,约四分之一的职位要求应聘者英语应用能力良好,少数职位要求应聘者精通英语(见表4)。

2 高等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007年,教育部印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其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然而,目前高等院校公共英语教育体制尚未适应优势产业发展过程中用人单位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多层次需求,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2.1 教学目标未能反映市场需求

目前,天津多数本科院校已不再将通过四六级考试作为公共英语的主要教学目标,但多数高新技术企业仍然将通过四六级考试作为聘用员工的基本条件,相关专业学生为获得工作机会,普遍仍将通过四六级考试为目标和动力,教学目标设置、企业实际需求、学生核心关切不相匹配的问题广泛存在。

2.2 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与需求存在差距

目前,高等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多数多采用“2年通识英语(必修)+1年或半年专业英语(必修/选修)”的模式,教学内容围绕基础英语知识展开,对学习效果的评测一般通过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进行,辅以学生平时英语应用能力测试成绩,尚未与高新技术相关专业课程形成紧密的互动关系。这种设置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语言应用技能培养作用不大,与市场实际需求缺乏有效衔接,同时考核机制缺乏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考核,使学生英语综合应用技能得不到全面的评估。

2.3 高等院校师资力量不足影响公共英语教学质量

高等院校公共英语教师师资相对充足,基本能够胜任通用英语教学。但由于多数高新技术专业在进入三年级教学阶段后,直接由基础英语教学跨越到专业英语教学,公共英语教师不熟悉专业技术,专业英语教师缺乏必要的英语语言教学理论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导致专业英语授课大多采用英汉互译模式,学生无法基于实际工作需要与教师进行高频、高效的互动,对教学效果和职业英语能力造成了不良影响。

3 提升员工英语能力、服务高新技术企业需求的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天津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水平稳步提高,但与高新技术企业实际需求的差距始终存在,本科毕业生通过在校学习掌握的英语能力在入职后无法满足职位要求。为解决这一供求矛盾,需要高校在公共英语教学目标、内容、模式、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调整优化,也需要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开展校企合作、提升内部培训水平予以解决。

3.1 继续深化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天津高等院校公共英语教学部门基于学生需求和企业需求,逐步推进公共英语教学改革,调整与优化教学目标,使之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和有效对接;根据不同领域企业的实际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教材,优化课程设置,探索构建更加合理、实时的教学效果评估系统,实现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科学评估;尝试开展基于企业需求的分层教学实践,即:结合各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职业或者行业对英语的需求状况,采取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英语能力培养侧重点开展针对性教学。

3.2 着力加强师资力量,开展教师跨专业交流

高等院校要针对公共英语教学在二、三年级中存在的断层,着力加强师资建设,构建语言理论知识、外语教学知识、高新技术专业知识能力集成的复合型公共英语教师队伍。一方面,对于从事基础课程教学的公共英语教师方面,要鼓励其通过自学、进修、培训补充高新技术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对于从事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应建立与公共英语教师间的有效交流机制,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补充必备的英语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用英语组织教学的

能力。

3.3 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机制

高等院校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初步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但合作内容多集中于基础研发、实验数据采集、设备检测与实操等方面,形式也多为学生赴企业参与在岗实习或培训。由于企业对员工英语能力的需求多集中于行政、服务、贸易、研发设计等岗位,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在内容、模式上往往难以满足企业与学生需要。这就要求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注意汇总整理不同岗位对英语应用能力的实际需求,及时向高等院校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和需求清单,双方基于良好沟通共同进行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调整等方面的尝试,以构建专门针对英语能力的新型校企合作机制,为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提供定向性、定制化的教学与内训活动。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促使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员工英语能力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趋势。高等院校应及时深入地了解企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深化公共英语教学改革,适时调整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并通过构建公共英语教师跨专业交流机制等方式,有效提升教学能力,使之适应区域经济和优势产业发展需求。高新技术企业也要立足行业发展趋势和自身发展需求,主动与高等院校就学生英语能力定向化培养进行交流,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并结合岗位需求对员工进行定制化培训,有针对性地提升其英语能力,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统计公报(2014)[S].

[2] 魏静静.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英语人才需求特点及对策

[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5).

[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S].北

通用航空航天技术专业范文2

这件参赛作品被设计者们命名为为“天弓”。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作战模式,作者把整个系统分为了侦察网和作战平台两部分。两部分的结合,使“天弓”系统可实现“三维度一体化”作战模式:高低空一体化,侦察、监视、识别、打击一体化,作战、评估、二次打击一体化。

侦察网

侦察网由若干侦察球组成,主要负责低空侦察、监视、目标信息收集、传输、攻击引导、杀伤评估等。侦察球使用改进的旋翼结构,这种旋翼集增升、悬停、增稳、控制功能于一身,很大程度简化了侦察球的设备,减小了侦察球的质量与体积。

作战平台

作战平台负责运载、信息汇总、高空侦察及打击。采用翼身融合技术,结合了飞翼式布局、“咽”式进气道和仿翼龙伸缩翼,可实现不同飞行任务段的无缝切换。该设计创造性地研究并引入了升阻比极高的仿翼龙伸缩翼,大大提高了平台的气动性能。

设计者说

我们报名参赛后,学校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为我们配备了一流的指导老师团队:谷良贤教授、龚春林副教授、时圣波和李春娜老师等,这几位老师从事飞行器总体设计多年,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经验,为我们的作品提出了方向性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学校在硬件方面也给予我们大力支持,比如西工大801教研室的3D打印中心和高性能计算服务器:3D打印方面的硬件支持使我们的一些关键技术得到了验证,高性能计算服务器则直接加速了我们的很多高精度仿真工作。正是在这些极其珍贵的软、硬件支持下,我们才能顺利完成作品的创造。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对我们从事飞行器总体设计工作的人来说,制作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团结的团队来支撑,单靠个人努力是取得不了什么成绩的。总而言之,参赛过程虽然经历了诸多难题,但是大家一起坚持下来,互相鼓励,使这段经历变得艰难而值得。

作品亮点

设计者们把折叠翼应用到无人机上,设计了这种通用型箱体发射无人机,命名为“帆影”FANYIS无人机,这是一款从低速到高亚声速的无人机,“帆”突出该无人机的高速、长航程和作为多任务平台的箱体发射式无人机的特点,“影”正是突出该无人机的隐蔽性和隐身性。

仿生折叠翼设计

“帆影”FANYIS无人机的机翼折叠方式采用仿生学设计,类似于鸟类的翅膀,机翼为下单翼,分为内外两段,骨架折叠时向内并拢,呈V字形。展开时首先一起向外打开,接着机翼外段滑动到平直状态,完全展开。

展开后的机翼为大展弦比后掠机翼,同时机翼材料采用智能蒙皮和记忆合金,在飞行过程中改变机翼后掠角和机翼面积、翼型形状以适应不同速度的飞行,优化气动性能。机翼面积为8m2,上反角2°,旋转的作动器为大功率压电作动器,通过传感器与计算机控制,保证在展开过程中运动平稳。在折叠机构中,将先进的传感器、驱动装置、电源和控制系统综合起来,减轻了机构质量,降低了机构复杂程度,减少结构冲击问题,使控制过程更趋稳定。

稳定的内部结构

“帆影”FANYIS无人机机身由框架隔开,各框架间容纳机载设备、油箱以及有效载荷。由于,无人机在发射时将承受极大的过载,“帆影”FANYIS无人机的内部装置全部加强固定在机体结构上,以便将其惯性力转移到固定结构上。内部布置的安排必须保证无人机重心在焦心之前,保证无人机的稳定性。无人机的模块化设计使得它可以根据任务形式的不同携带不同的任何载荷和机载设备,电子设备采用固化处理的方式。同时,将电子元器件塑封起来并固定在机体结构上,将其惯性力转移到固定结构上。

智能隐身技术

智能隐身技术突出的特点是自主性和实时性。它是指隐身目标对环境具有自动感知功能、信息处理功能、自主响应,自动、实时调节自身特征信号实现隐身的一种技术。“帆影”FANYIS无人机采用新型的智能隐身材料,在蒙皮上使用电致变色吸波薄膜。该材料可以有效地吸收雷达波和声波,有效减小飞行器的噪声。同时,该材料的变色功能还可以自动感知所处环境背景色并快速改变自身的颜色,调节自身的视觉色彩达到与背景颜色自然和谐融为一体的视觉效果。从而降低了被敌方视频观察设备发现的概率,达到视频隐身的目的。智能隐身技术使“帆影”FANYIS无人机在深入敌方突防与侦查预警方面极具优势,在视频隐身的同时,降低自身噪声,大大降低了被发现的概率,可保证任务的隐蔽性,攻击的突然性。

设计者说

我们这个团队的三个成员是本科的同班同学,彼此之间熟悉、有默契。早在进入大学之前,我们就对电影、杂志里出现的各种飞行器很感兴趣,都希望未来可以自己去设计酷炫的飞行器。而在来到南航飞行器设计专业之后,这种想法已不单单是个人的想法了,很高兴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时不时会擦出智慧的火花,参与“创新杯”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是一次很好的总结机会,它可以将大家零零散散的火花聚集在一起,体现在作品上。

通用航空航天技术专业范文3

1现行的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仍占据主要地位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和渠道,机械设计课程内容的广泛性与授课方式及学时的有限性之间有矛盾,影响了学生掌握更多有关机械设计的知识.限制了学生分析、构思和设计能力的培养,学生理解起来费力.也限制了教学改革。

1.2缺乏实践手段,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机械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该边学习边实践才能实现提高设计能力、培养创造性素质的要求但实际上由于学时所限.加之一般院校缺乏合适的实验操作手段.所以很难达到上述要求由于学生缺乏对实际机械系统的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相当多的学生只是把这门课作为一门课程学习.在实际中难以自觉运用其中的知识去指导设计

l.3课程设计中缺乏创新训练。许多的新技术冲击着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及设计思想,象航空航天技术,超微技术、核能工程、特种机器人技术等一系列高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为机械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市场经济也呼唤高校培养真正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社会要求的是具有扎实的实际设计能力和富有创新意识的设计者.是多学科兼融的全才。而在现行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中.忽视了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创新设计。

2突出课程教学实践性的思考与实践

机械设计实践要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牢牢把握住本学科的发展脉络,及时补充新型机构,介绍新的设计理论、方法、技术,以拓宽视野,培养创新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为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在实践中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2.1坚持联系工程实际.确保突出实践性

我们把联系工程实际.经常倾听来自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和后续专业课程对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反映、要求等信息.作为我们突出实践性的基础性环节来坚持、实施近年来我们利用各种条件,先后在常熟—创美工艺、南京一艾志工业技术集团、南京一江苏华瑞国际实业集团、南京一卓润环保科技、无锡~上海学教育、南京南汽模具装备有限公司等企业以及学校.建立了产学研基地。教师也走进生产第一线。了解新设备。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和新方法.以此促使教师加快对现代化设计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促使教师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深入了解机械仓4新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积极开发适合的教材,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从而有利于教师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工作实践证明.此举使我们的教改获益匪浅,不仅可以获得许多极有价值的信息.而且坚定了我们突出实践性的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决心。

2.2努力改革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充分体现实践性突出的特征.第一步可规划实施把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完整的设计分解到各章节的课堂教学中去.逐步实施设汁计算,再集中进行结构图面设计,并整理设计计算说明书。这样一来.一方面使课程设计的实践性、趣味性和课堂教学的理论性、严谨性相融合而互补,以起到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延伸课堂教学的空间与课程设计教学的时间.留给教师和学生更大的交流、发挥、练习余地。第二步进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理论计算时应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以往学生由于一些计算错误或方案选择错误理论计算往往会有反复的过程这些导致学生对机械的结构设计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构型.无法转化为图形等.导致设计效果差。为此将现代工程上采用的创新设计理论、优化设计理论、有限元设计和可靠性设计等理论介绍给学生比如用UC、MDT等软件对执行机构和传动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的方针及方案比较、以及零部件的三维构型.采用有限元设计方法对轴系零部件进行强度计算、刚度计算等,这些软件减少了学生的设计计算量.提高了设计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激发了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兴趣。

2.3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一.适当修改教材内容.完善设计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在教材中我删减了过深的、不必要的理论推导和证明,过时内容:或是偏深偏难而又不实用的内容:舍去概念化的、对提高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意义不大的部分。而对其中可操作性强、对提高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有益的部分作了加强以机械传动、机械零件的设计为重点.完善基本理论。

第二,充实基本设计方法和实践性内容,保证实用性。《机械设计》教学内容改革,要突出机械设计主题.即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实现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特别是实用性、实践性内容和习题.增加应用性的设计方法、经验数据和公式、图表.增加零部件结构设计内容。突出应用性.将学生引向实际设计.培养应用性人才

第三,补充现代科学技术的内容.体现先进性。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CAD、优化设计、有限元设计、绿色设计、反求设计、系统设计等,新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层出不穷。《机械设计》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把握本学科的发展脉搏,及时补充新型机构、传动、零件,介绍新的设计理论、方法、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内容,拓宽视野,培养创新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第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教学效果在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中采用CAI.摆脱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是加强教学效果保证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措施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展示各类机构的运动过程.呈现不易观察的零件内部结构与动态特征.演示实际加工机床的运动与加工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应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