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范文1

论文摘要:如何合理地利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保证其安全稳定地运行,是物资部门长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必将会使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平稳安全地运行,为路局的物资供应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内容更新及时等优势。路局物资处对物资部门信息化建设历来十分重视,但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并需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是不能一蹴而就的。企业投入信息化的人财物是有限的,因此,物资处对物资信息化建设采取“分布实施、急用先上”的原则,是符合企业客观情况的。

1物资部门计算机硬件设备更新及升级改造的重要性

计算机是物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备。铁路物资部门是路局较早实现计算机辅助办公的部门之一,通过长期的应用,计算机在物资部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从简单的收发料统计到复杂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都离不开计算机系统。但是,由于资金紧张致使铁路部门计算机使用周期较长,有些站段业务部门目前使用的计算机早已不能胜任当前繁重的运算和大量的数据流处理。因此,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由于硬件老化日趋严重,计算机的不稳定因素也越来越多,所带来的危害更是层出不穷。系统的故障,大多可以通过重装系统解决,但是,硬件引起的故障,则会直接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例如,硬盘数据丢失,会使多年来保存的各种数据、重要文档资料等丢失。尽管现在物资部门有比较完善的数据备份制度,但是,计算机硬件出现问题是没有任何预见性的,由此可见计算机硬件系统稳定工作的重要性。为了配合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在物资部门的推广和应用,物资处专门为各段业务部门进行了计算机设备的更新,高性能的计算机早已全部配备到位,计算机硬件性能的提升必将会使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更流畅,数据保存更安全,计算机系统运行更稳定。

2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网络上各种应用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铁路系统各部门纷纷通过网络技术建立了自己的内部网络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和各项工作的拓展,由于个别人计算机病毒防护意识较弱,致使计算机病毒在铁路系统内部网络上大范围的传播,从而影响了网络整体的速度和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利用开放网络便利的同时也涉及到了网络数据的安全问题,即在向外部共享自己的公共数据的同时,怎样保护内部私有数据,诸如部门业务信息等不受外部网络非授权的非法访问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网络安全不仅关系到物资部门专用软件的稳定运行,也关系到物资重要数据的保存和传输安全。面对如此严峻的网络安全威胁,就使得我们在网络应用的开展中不得不对数据安全问题加以特殊重视。物资部门通过多年的研究和技术改造已经使数据传输和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运行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面对各种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提高。

3加强物资人员培训,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路局物资处每年都要举办多次物资管理人员培训,这足以看出物资部门对提高物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视。随着物资管理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培养物资部门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训也会越来越多。

物资管理信息化的过程就是多种资源整合的过程,管理、信息、人员、事务……都要通过信息化整合在一起。要做到这一点,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策划和设计要从应用者和应用环境的实际出发,做好“微观对接”。但是,目前物资部门既懂得业务知识又懂得信息化的人才稀缺,人才匮乏已经成为物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一大瓶颈。因此,对拥有单科知识和多维知识、网络知识和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最急迫的。我们应尽快完善物资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思路和发展战略,选;隹一个切入点,并且开始大力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骨干的培训,尽快建立起物资部门复合型人才队伍,以适应信息经济和物资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4加强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自2006年在物资部门正式运行至今已经4年了。在这4年中,通过物资管理人员和系统开发人员的不断改进及完善,已经能很好地适应物资部门的日常工作。但是,由于程序开发较早,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还是基于c/s模式的应用程序,这种模式给系统的维护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基于b/s模式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正在研发中。物资管理信息系统c/s模式与b/s相比较,主要存在两个重大方面的区别:一是技术上的区别;二是软件模型上的区别。在技术上,b/s模式采用了w ebbrowser/server技术,这是一种以服务器集中/多用户并发为主技术。随着lt技术的飞速更新,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软件将是未来软件系统发展的主流,而且随着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入,铁路系统对路局物资管理也在不断地提出新的应用需求。整个物资部门使用统一的软件,可以加强对全路物资采购及配送的统一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物资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提高企业物资配送的效率,有利于提高整个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

5加强物资部门与路内其他单位间的协调和沟通

工作协调是做好物资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物资管理工作是个特殊岗位,在日常工作中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与各方面的关系十分重要。应正确处理好物资采购与物资配送的关系,积极宣传和强调两项工作同等重要、相互依存,不存在谁是第~、谁是第二的问题。

由于物资管理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应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和学习。好的工作方法和在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相互借鉴、相互讨论,必将会加强各单位物资部门间的沟通和交流,好的工作方法和科学的管理理念也将会在物资部门间广泛传播。

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范文2

关键词 信息化 集成 财务管理 提升 目标

一、引言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势发展,企业对管理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效、领先、稳定的信息化系统已经成为企业开拓市场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一把利刃。以笔者所在企业(以物流、物资贸易为主业的央企二级集团公司,以下称“公司”)为例,近年来企业持续发展扩张,业务规模日益壮大,日常管理难度随之不断增加,财务管理风险,特别是资金风险日益突出,而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变革频率,企业管理者清楚意识到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利用程度决定着企业发展的速度和发展前景,信息系统的优化与集成已成为企业立足市场的新的核心竞争力。

二、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弊端及改进措施

为了适应经济形态转化和社会进步,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财务管理模式必须要配合好企业内部管理转型。财务管理必须顺应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查账、远程报表和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掌握和监控业务销售和库存等实际情况。也就是说,企业要从过去的局部、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实时监控财务状况、统一调配资金,回避高速运营产生的巨大风险。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已经对财务管理模式有了新的认识,明显意识到集成财务在企业管理与投资活动中起到的导向作用,越来越多的公司财务负责人也开始重视财务信息集成化的管理。那么,什么是财务集成管理和信息化集成管理,实施财务集成化管理对企业发展到底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三、集成化财务管理的意义

集成化财务管理可以为企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的吸引与诱导,使得集成管理理念逐渐渗透到传统的财务管理实践当中。其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传统财务管理由于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存在许多障碍,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实行集成化财务管理后,各个企业在区位上可以相互靠近,通过空间集聚可以大大减少交易成本。

第二,有利于资源共享,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其实就是通过实现资源共享,加快资金周转,降低各类成本,利用人才优势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开放和竞争,从而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第三,集成化财务管理可以大大加速企业理财的运作能力,既提高自身在资本市场上的应变能力,又提高在产品市场、内部管理方面的应变能力。

第四,有利于风险防范,通过信息匹配实现标准化操作,提高了内部审核监督,规范了制度执行,有效防止人为性质造成的风险漏洞。

四、信息系统集成和提升管理的关系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系统的运用正面临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应用程序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普及,出现了不少高效的单项系统成果;另一方面,信息系统普遍分散存在,即每个公司,甚至到个别部门都开发了适用本身工作的管理系统,导致多重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共存,不能为企业决策提供综合统一信息服务。

五、笔者所在企业基本情况及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基本情况

笔者所在企业以物资贸易销售为主业,主要经营铁路运输、建设所需的钢轨及配件、油料、火工品,大型基建项目所需钢材、水泥等相关物资贸易、工程物流、物资仓储、配送等业务,同时是铁路建设项目部管物资公司和铁路建设用钢轨招标服务商。下辖20个全资子公司、8个控股子公司以及4个参股子公司,在多地区地设有70余分支机构,拥有全国25个交通枢纽城市的31大型仓储基地。

(二)行业现状

到目前为止,真正意义上的钢贸企业数量从原来的15万家下降到8万家左右,有2/3已经退出或正在退出市场,并且这种洗牌还将持续。幸存下来的钢贸企业中,留守观望、不能正常开展业务的空壳公司也占到20%左右,真正能够保持以往年度经营水平的不到40%。

(三)自身财务管理现状及问题

限于外界环境因素,笔者所在企业多少也受到了市场环境的影响,出现了不小的资金回流风险。众所周知,贸易型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资金就是企业的“血脉”,笔者所在企业内部组织层级多,业务范围广,资金需求量大而分散;业务环节中上下游客商数量多,自身要求与客户需求各有不同,导致了业务模式或流程细节烦琐,结算方式多样化,这就更加要求企业财务在商品流转、储藏和资金运筹方面必须具备谨慎的管理素质。

财务资金管理与控制方面,近年来公司一直实行资金集中管理,主要表现为定点上划、审批下拨,充分发挥资金内部调剂作用,建立收支两条线原则。特别是在“NC资金管理软件”的开发上线后,公司银行账户的开立审批、资金需求计划的报批、资金定点上划、资金分配拨付和资金占用情况的计算全部实现线上处理,有效提高了公司资金使用效率和降低了融资成本。这些举措主要体现在公司账面现有资金的管理和分配上,公司资金管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管理缺失,特别是在公司业务开展过程中对资金去向和回流情况一直无法做到实时监督,导致很多隐形风险。

主要问题表现有:

第一,银行账户监控不到位,资金集中管理有提升空间。实际情况中,个别下属成员单位为了资金使用便捷,减少审批流程,存有私自开立银行账户不上报现象,并将经营回流资金藏匿于此账户中不做归集,在集团监管外私自支配使用,大大增加了资金使用风险。

第二,内部资金使用不规范,易于出现违反支付规定的现象。集团公司要求所属下级单位在申请内部调剂时必须明确款项用途,但资金拨付后可能存在滞留或挪作他用的情况,严重影响到集团公司整体资金支配和资金安全。

第三,合同签订不严谨、业湛展较为随意。实践中,个别下属成员单位合同签订不严谨、不规范,不按规定严格履行合同义务,出现赊销行为多、客户回款慢的现象。很多企业都建立了合同评审管理体系,但审阅合同人员可能由于个人疏忽将不合规的合同审批通过,从前端就埋下风险。再有情况,合同条款内容是合理的,评审是通过的,但在落实执行中常有背离,如公司明确指出严禁赊销,但对企业来说由于激烈的竞争,产品赊销是永远存在的,大量赊销造成资金严重占用。另外,由于回款期限长、金额小,存在不同等级的减值风险。

六、财务信息集成体系的建立是解决企业现存问题的重要手段

我们既然清楚地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为了企业健康、平稳的发展,必须通过有效手段解决旧问题,遏制新问题萌生。而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建立企业自身强大的财务信息化集成体系。

(一)公司信息化推进进程

2009年,公司终止了财务端浪潮和业务端钢联系统的使用,全力打造了适合自身业务模式的ERP管理系统,将财务与业务信息在同一软件中呈现,形成了从采购入库到销售出库的一个链条管理,对提升库存管理有了极大的帮助。而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业务模式不再单一,ERP的使用也出现了弊端,特别是在资金支付环节上不能有效防控。为配合资金集中管理,将更多的人员从繁重而重复的基础工作中解脱出来,公司投入大量时间和财力研发集团层面推广的“NC资金管理软件”。同时,公司门户网、合同管理系统、客商系统和集中采购管理管理系统陆续开发完成,加之电商平台“大宗物资网”的建立,公司已经有了较为全面,但又各自单一的信息化体系。2013年,公司开始研发“NC供应链系统”,并努力实现与企业客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物料系统和NC资金管理系统的有效衔接。

(二)信息集成系统建立成果

2013年9开始,公司选择了业务较为全面的子公司作为试点企业开始“NC供应链系统”的研发,至2014年9月初见模型,后期将研发的中心转入集团公司层面,继续完善系统设置,在满足现有模式的运行基础上,同时考虑未来业务模式的变化,根据各成员单位的业务特点,不断完善流程建设和流程管理。

“NC供应链系统”的运行模式是以合同为起点,以资金为主线,将客商、物料分类、会计科目、银行账户的基础资料进行统一管理,支持不同类型业务开展,通过合同管理系统、客商系统、物料系统、与资金管理等软件的有效结合,形成系统集成体系,实现上级监督职能,加强资金支付控制。后期我们还将与更多的单项系统实现对接,实现更为高效的集成效果。

1.与合同管理系统对接,建立合同跟踪,努力提升财务业务一体化进程。“NC供应链系统”是以合同发起,同时又以合同结束为闭环,也就是说每一笔业务的执行过程都必须在系统中与合同相关联。以往业务人员自己登记合同台账,容易疏忽造成错误,查阅起来也不方便,现在由于与合同管理系统做了技术并联,合同信息可以被直接提取,合同具体内容一目了然。系统关于商品入库、出库、付款、回款等操作环节,其中的商品型号、数量、价格等信息都要与合同信息相对应,财务人员对单笔合同的执行情况可以实时掌控,解决了付款依据不充分的问题,随后系统还会将合同执行情况回写到合同管理系统,形成信息对应,便于更多的人掌握合同执行情况。

2.与物料系统对接,改善库存管理与监督。“NC供应链系统”建立了统一的物料分类原则,建立了庞大而标准的物料信息库,有效提升了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在以往对库存核算时,财务并不能完全实现数据实时管理,很多库存信息严重滞后,财务人员无法掌握真正的库存情况。比如货物长期滞待或发出货物未做结算的财务根本无法得知、债权确认不及时、回款期被人为拖后,新的业务开展又需要资金支持,严重增加了公司资金压力和资金成本。

现在,系统对业务权限进行了细分,设置了采购岗、销售岗和库管岗,要求职权分离,后期一旦有商品入库或售出业务人员就必须在系统中录入出入库信息,完全实现了商品流转实时跟踪,财务人员可以清晰了解本单位的库存管理情况,可以有效督促业务结算和款项催收。

3.与资金管理软件对接,规范资金支付和回收,严格执行合同条款。“NC供应链系统”与NC资金管理软件同时运行后,在付款环节,集团公司可以对拨付资金的使用流向进行实时监控。单笔支付时,业务人员在编制付款申请时必须注明对应的合同信息,财务审核人员在付款审核时必须查阅该笔对应合同的情况,根绝合同结算方式和支付条款对付款信息进行审核,确保每笔款项支付都严格按照合同执行,当合同呈现大量预付且长期无商品入库时,财务审核人员要详细了解发货情况,并合理控制支付。系统全面上线后,公司将更多地选择银企直联和电子承兑的支付方式,从业务申请付款到款项支付出去全部在NC系统中完成,提高款项支付的时效性和实时跟踪功能。在收款环节,各单位的收款账户首先必须是已经通过资金管理系统审批的,从而杜绝藏匿账户、藏匿资金的情况。单笔回款时,要求由业务发起,即收到款后由业务人员编制应收单,单据需与合同、出货批次信息对应,明确是哪个合同、哪批次货物的回款,当某合同呈现大额应收账款时,财务人员可以控制出货、控制开票,减少赊销行为。

4.与客商系统对接,规范统计口径。公司新增客商必须先走客商系统审批,审批通过后在“NC供应链系统”可以自动提取,以往各单位随意添加客商,多字少字的现象频繁,通过集中审核,避免了重复客商出现,集团公司财务可以直接查看同一客商下各下属成员单位的业务开展以资金收付情况,对公司掌握债权债务关系有直接的帮助。

5.与久其报表系统对接,实现报表数据实时汇总功能。“NC供应链系统”将建立统一的报表模板,然后设计好提数公式,每月的报表数据将会自动生成,再通过与“久其报表系统”的技术并联,今后报表的填报将变得尤为简单,也许只需要轻轻点击或者将模板数据导入即可生成,即准确又及时。通过此功能,集团公司层面可以轻松对下属单位报表进行稽核,无需担心账表不一致的现象出现,有效提供财务分析与财务评价的数据支持。

(三)集成系y建立的最终目标

公司集成信息平台建立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强化财务管理,通过对各类信息系统的技术衔接和信息提取,公司基本形成了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集成效果,对日后提升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和领导决策建议有了强大保障,但这也仅是冰山一角,我们将通过不断努力,争取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更大地进步。

1.继续优化资金调控。进一步提升资金控制和使用水平,后期将坚持以预算和计划指标为管理导向,提升资金上存度,在准确了解各单位资金需求的前提下集中办理资金分配、银行授信、贷款、票贴等业务,切实降低公司整体的财务费用。通过对业务支付的集中审核,不单单要掌握资金流向,更重要的是控制资金流向,填补资金对外收支的风险漏洞,有效防止资金的坐收坐支现象出现。我们可以根据准确的资金计划,将未来可能闲置的资金进行有效整合,通过银行短期理财实现即期收益,创造资金价值。

2.增强财务执行监督。以往业务开展中,财务审核常受公司不同层面影响,可能出现个别违背规定或需要变通的情况,信息系统建立完善后,审批流程环环相扣,所有审批均按设定好的标准执行,杜绝一切人为操纵,防止潜在风险问题萌生。以往,公司多通过收集下属成员单位上报数据的形式了解公司全面经营和资金情况,现在通过集成系统,公司财务人员可在事前、事中全程监控,强化预算执行分析。

3.提升领导决策。集成模式建立后可以全面综合的反映企业资金、基础核算、报表数据、预算执行的真实情况,为财务领导和公司领导提供完善的问题对策依据和发展决策依据,以保证企业领导在最短的时间做出最合理准确的选择,带领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七、实现集成化管理的保障措施

第一,注意内部沟通协调与管理。公司财务部应该充分借助信息化平台,加强公司内部部门间的沟通和约束;加强对下属单位成本费用、投资决策等财务事项的控制;充分发挥资金中心作用,优化资金结构。

第二,加快信息平台和网络技术建设。在适应自身组织结构变化和管理模式的前提下加快信息系统开发,为集成化财务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

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范文3

    税务管理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计算机在税务管理上的潜能尚有待充分挖掘。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文化水平、基础设施水平迥异等原因,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地区发展严重失衡,在全国大部分税务机关,尤其是沿海富裕地区,存在着大量资源重复的现象,但同时在部分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却因为没有资金而严重滞后,不能达到基本的配备要求。而且,随着两极发展现象的加剧,即发展快、资源多的地区重视程度高,投入也大;发展水平低、资源不足的地区往往认识水平较低且投入又不足,这样极不利于中国税收信息化建设事业的整体发展。

    (二)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多头领导的现象

    信息化建设是系统工程,其管理上要协同作战、共同完成,才能使信息化建设顺利地进行。在信息化建设实施过程中,国家税务总局主要负责税收信息化的具体实施工作。信息中心负责征管软件的总体设计和软件的推广应用工作。税政司负责“金税工程”的设计和软件开发应用工作。由于软件设计单位不同,使用不同的开发平台,致使系统之间无法相互衔接,资源严重浪费。在实际工作中,部门之间从各自利益出发,致使税收信息化建设工作在主导思想、时间进度和应用效果等方面尚难以达到预定的设计目标。

    (三)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性

    税务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管理环节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但目前我们在信息化建设中人为割裂了税务管理各环节之间的关系。近些年来,软件开发管理混乱,部分省市税务局自主开发了一些税收征收管理软件,这些软件数据结构、业务流程、软件运行平台均不一致,且多带有地方色彩,无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给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集成带来困难。这种情况既造成设备和资源浪费,增加系统维护的难度和加大基层税务机关的工作量,同时也很难适应税收业务的发展需要,无法对涉税数据进行统一的挖掘分析和充分利用。不得不以一定的人力来从事这些工作,从而减少一线工作人员的比重,进而削弱了一线税收征管力量。

    (四)计算机数据质量不高成为阻碍税收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因素

    一是基层数据采集缺乏全面性:数据的采集是信息管理采用的基础性工作。在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中,数据的收集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数据不全的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基础数据采集不全,对企业整体纳税情况的评估和对税源变化的因素分析缺乏依据,信息管理和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二是基础数据缺乏准确性和真实性: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是计算机应用的基础。因目前一些单位输入计算机中的数据不准确、操作不规范,有的数据甚至严重失实,影响了领导决策,制约了计算机在分析、监控、管理等方面作用的发挥。

    (五)技术和业务的联动和协调不够

    计算机软件设计不能完全满足业务需要,税收政策法规变动性较大,而软件不能及时随之改动。有些税收业务、有些税种在税收信息化中还处于空白状态,软件的开发与软件的实际应用脱节,现在税务机关在软件的开发上已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在开发后缺乏对软件的管理和决策功能的完善,因此效果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投入高、产出低,税收成本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增长,可以说应用不到位是税收信息化建设的要害。

    (六)计算机硬件及配套设备陈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较差

    有些地区的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等是由前几年配置的,设备老化现象严重,故障频频发生,加之计算机维修人员缺乏,不能及时对设备进行维修,严重影响了税收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正常运行。国、地税之间、税务部门与外单位之间联网程度不高,广域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较差。税务部门与银行的联网程度较高,而国、地税之间,税务部门与工商、海关等相关部门网络信息不能共享,影响了征管效率,也制约了广域网作用的充分发挥。

    (七)人员素质不能适应税务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

    税务机关的计算机管理人员不能完全适应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计算机专业人才欠缺,目前,各级税务机关有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操作人员,他们一般只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能应付日常的计算机业务。而那些能够进行计算机维护、异常情况处理、数据库管理和网络维护的高层计算机管理人员奇缺。复合型人才缺乏,信息中心的人员,几乎都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没有系统地学习税收业务和管理;而税收业务管理人员,大多是税收和会计专业毕业,普遍缺乏计算机系统知识,税收业务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遭遇断层,使深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受到限制,制约了税收信息化建设良性、健康的发展。

    二、加强和完善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破除落后思想观念,实现思想观念和理念上的根本性转变

    信息技术永远只是管理手段,它只有与先进的管理思想、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体系相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效益。所以各级税务机关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要树立征管体制与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要有一个重新的定位和认识。一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加管理”代表着税收管理的方向,二要对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要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和定位,三要加强税务文化建设,将现代管理理念和科学技术知识作为税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大税务人员中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信息化是征管精细化的理念,从而调动广大税务人员参与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建立税务管理信息化衡量指标体系

    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评估是信息化建设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衡量税收信息化建设成效的一项重要工作。关键是设立一个科学合理、严谨规范的指标体系,税收信息化指标的制定,应具有普遍性,各项指标必须是可采集、可量化、可对比的,要符合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同时立足于税务部门的实际和外部环境,还必须具有综合性和可操作性。可以用硬件和网络、数据、应用、运行维护等指标来衡量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现代化程度。

    (三)完善数据采集、提高数据采集质量

    数据采集是应用软件运行的第一环节,数据采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各级税务机关一定要采取得力措施,确保数据采集的质量。其一是建立数据采集岗位考核机制:各级税务机关对数据采集、录入人员的数据采集质量进行量化分析,这样既可以增强采集、录入人员的责任心,又可以保证税收数据的真实、准确。其二是数据采集应贯彻全面性的原则:税务机关应改变只注重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表、税务登记、税款入库、专用发票数据的采集,而对于纳税人的财务报表、经营状况、银行存款及会计核算软件中的数据基本上没有采集或无法采集的现象。这样可以解决基础数据采集不全,为企业整体纳税情况的评估和对税源变化的因素分析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四)加强计算机硬件及配套设备、网络方面的建设,促进税收信息化的发展

    首先要加强计算机硬件及配套设备的建设。原有的计算机设备落后,已不能满足正常工作的需要,急需更新和升级原有硬件配置。对因业务需要配备的计算机等设备要严格要求,保证质量,建议采购时选择正规厂家同一品牌机型,以方便工作需要。其次要加强计算机网络建设。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网络,有了网络,就有了雄厚的数据存储、传输、交流、增值的基础、资本和动脉、生命线。再次要开放税收信息网络,尽快实现税收信息与社会相关部门信息的连通与共享,以利于全方位的税源监控尽快在国、地税之间,税务系统与工商、公安、劳动及社会保障部门等其他宏观管理部门之间形成外联网。另外,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税务部门需要接入公众互联网,向公众提供税收条文法规等资料查询,解答有关税务疑难问题,加强税法宣传。

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 青海省国税 税收信息化建设 问题研究

一、青海省国税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各级领导重视,目标任务明确

青海省国税局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速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要求,以“依法治税、从严治队”为出发点,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思路,在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坚持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把推动信息化作为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支撑,在青海省各州、地、市、县国税局建立起符合税收信息化建设和征管工作要求的计算机广域网和信息数据集中处理系统。完成了综合征管软件1.1版的升级工作,实现了全省运行一个软件,数据一级处理。

2.数据观念不断强化,应用水平明显提高

数据是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生命线,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青海省基层各级国税机关不断强化数据观念,进一步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在数据集中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管理集中,将软控制转换为硬监控。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全省国税系统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税收征管、行政管理、决策支持和对纳税人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渗透了信息化带来的变化。在税收征管方面,按照“在全省搭建一个平台,运行一个软件,数据集中在省局,统一分析,统一利用,信息共享”的目标,青海省税务局制定了综合征管软件推广应用“三步走”的策略。在政务信息化建设方面,2005年建成了青海国税门户网站,人事、教育、监察、财务管理等软件也相继投入使用,成为整个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还在全省各州地市和海西州局的全部县级国税局都开通了电话视频会议系统。这标志着我省信息化建设又迈进了一个新的台阶。

3.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队伍素质稳步提高

1994年,机构分设时全省国税系统只有几十台计算机,仅仅应用于计财部门统计、征收部门开票和部分部门打字等工作上,信息化建设硬件基础十分薄弱。经过多年的发展,截止2006年青海省国税系统已拥有各种型号计算机2870台、小型机6台、服务器37台、扫描仪77台、打印机918台。硬件配备的重点已由州地市局转移到区县局。在网络建设方面,“十五”初期,青海省国税系统仅有两极结构的网络系统,网络运行效率很低。根据青海省国税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需求情况,各级基层税务机关坚持一手抓培训,一手抓应用,以培训保应用,以应用促培训。

4.部门间协调配合,征管水平明显提高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全局性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必须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在基层税务部门通过系统的自动跟踪监控,增强了执法人员依法按规定的程序和时限开展征管的自觉性,提高了征管质量。综合征管软件试运行以来,申报率保持在99.55%以上,入库率由98.98%提高到100%,滞纳金加收率由82.82%提高到98.29%,税种登记准确率由99.75%提高到99.81%。通过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行政执法权运行过程的监督。执法人员规范操作的多了,违规操作的少了;依法按程序办税的多了,随意执法的少了。试运行期间过错行为分别下降了49.28%和48.69%,实现了由单纯依靠“责任心”向“责任制”的转变。

二、青海省国税基层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设备利用率较低,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青海基层税务部门信息化建设缺乏体制和制度的保障,抓信息化建设的思想仅停留在如何建机房、买计算机、打印机等硬件设备的层面上,有了机器又开始追求更高配置。截止2006年,青海省基层国税人机比为1∶0.8,已经完成能够满足国税工作的实际需要。但有些基层单位盲目追多、追新,轻视对配备到位的硬件设备的日常管理和长期配套机制的保障,甚至出现硬件设备闲置不用的情况,造成资源浪费。由于管理跟不上,硬件设备一年新、两年旧、三年成破烂的情况已不是个别现象。

信息化程度越高,对人才的需求也越高,虽然近几年基层税务系统大力开展计算机知识培训,优化人员素质结构,使得税务系统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又精通税收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所以税务部门人员素质的老龄化、人才断层问题已不容回避,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已成为青海省国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

2.信息不能共享,数据无法集中

根据青海省“点多线长”的特殊情况,目前尚不能建立数据信息的高度集中、充分共享的征收体系,从而造成部分信息割据。致使采集的信息可靠性不强,对数据采集只注重数量,忽略了对数据的质量分析。尤其是数据集中在省局后,对数据处理、监控不够,分析能力不强,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数据处理分析模型,导致业务和技术“两张皮”。集中征收度低,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且影响信息共享与传递更不利于上级对下级实施有效监督。征收单位多,信息采集点和流转环节必然多,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反复筛选和过滤,上级单位很难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

3.只注重工程建设,忽视了数据管理

青海国税虽然已经建立了门户网站,但忽略了对网站的应用和维护管理。内部网站上的有些信息数据严重滞后,而且对于进入计算机的业务数据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准确性,甚至存在人为修改基础数据的现象。说明对数据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数据是一种具有极高利用价值的资源,从而导致综合征管软件运行中产生大量“垃圾数据”。真正的信息化不是对传统工作流程的简单模仿,更不是对手工劳动的简单替代,而是要将辖区内所有的业务工作变成共享数据,并自动地通过数据提示工作状态和出现的问题。客观地说,青海省的税收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要想在短期内达到高度智能化也不现实,但实现数据化的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应该从基础抓起。

4.只注重软件开发,却忽视了系统整合

在税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至今仍然没有统一规范的应用系统平台,导致信息不能共享和有效利用。从金税工程建设方面讲,信息化的统一性就没有解决好。现在税务系统应用的软件比较多,如评税、退税、发票比对等,这些软件经过多年使用升级已经比较完善,但金税工程没有解决与其他税收征管软件的接口,尤其是从2004年我省推广应用CTAIS系统后,各征管应用软件自成一体,相互分离,软件之间数据结构不一致,兼容性差等,忽视了系统整合,没有实现信息化期望的管理信息统一。这样既增加了工作量,又不利于信息资源的共享使用。另外与其他部门的信息联网、数据共享滞后信息库还局限于税务系统内部,未能与工商、银行、审计、海关等相关部门实现信息联网,网络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三、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牢固树立税收信息化管理的思想理念

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产生巨大的效益。青海国税部门一定要转变观念,要从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入手,全面树立税收信息化管理的思维理念和创新意识,用信息化的观点认识税收工作的全过程。充分了解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降低征收成本,进一步提高决策水平,加强内外部监督的最有效手段。在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紧密联系青海地区的实际,结合当地税收业务,牢固树立应用第一的思想,坚持系统化整体推进的方针,科学的制定税收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

2.全方位创新现行税收管理体制

首先,要规范税收征管业务流程。业务需求的统一规范是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税收业务和工作规程必须按照信息技术的要求进行重组和优化,建立符合信息技术要求的,统一规范的业务规程、流程以及表证单书,要注意各个岗位工作的有机衔接,以确保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科学,规范,统一和高效。其次,要建立科学严密的岗位责任制。按专业化管理的思路设立明晰的岗位职责,要对税务部门的各岗位职责进行再划分,对管理权限进行重新调整,完善管理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税收征管重人,财,物的最佳配置,才能从机制上解决“疏于管理,当化责任”的问题。

3.业务建设与软硬件建设协调发展

在机构调整的基础上整合业务需求,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税收征管业务和行政管理业务的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比如尽快搞好金税工程与CTAIS软件的升级及接口工作,做好这两大应用软件及其他软件的整合衔接。CTAIS是立足于国税需求,兼顾对地税业务的可扩充性,是一个以基层税收征管为核心,以城域网为背景的城市级大型应用系统,但其由于投入运用时间较短,还有待完善,要吸收原先各个征管软件的优点,尽快升级,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其功能,不断增强系统扩展性,以满足不同业务的需要。特别是将金税工程的信息与CTAIS从一体化的方向出发,使两者统一到一个信息系统上来,减少工作重复和浪费,避免信息来源的多头和不协调。

4.兼顾内部建设与外部建设

数据的集中是实现数据共享的基础,信息共享可以提高基层税务机关的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加强税收信息化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搞好税务部门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实现部门内部信息共享,对于纳税人的信息做到集中采集,分享使用;其次要做好与外部的交流与沟通,提高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社会化程度,逐步缩小各类涉税主体在管理模式、工作方法、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距,避免单兵作战、形成“信息孤岛”。税务部门在加强自身征管建设的基础上,要与第三方如地税、工商、银行、公安、海关、等部门搞好信息渠道的协税联系,广泛采集相关信息,建立简便、安全、稳定、流畅的信息共享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依靠计算机信息技术,从静态、动态以及横向、纵向等方面把握和评估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及准确性,切实加强税源管理监控,为税务稽查的重点实施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长明.影响税收信息化建设的五个因素[N].中国税务报,2002-3-20.

[2]何进.面对信息时代冲击的税务征收管理变革[J].涉外税务,2003,(2).

[3]钱国玉.论税收管理专业化与信息化改革[J].税务研究,2002,(1).

[4]王恩青.青海税收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税务学习, 2006,(11).

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范文5

    从全国看,各地税务部门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不平衡现象突出。分地区看,税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由东向西呈现从高到低的格局,东部地区信息化水平较高,如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税务管理信息化已取得了阶段成果,中部地区信息化水平又高于西部地区。分部门看,自1994年组建国税和地税两套机构以来,国税部门信息化水平总体高于地税部门。1994年“金税工程”主要是围绕增值税管理而实施。在“金税工程”的推动下,截止2003年底,国税部门的四级广域网已全部联通完成。而同期,虽然省级地税部门已全部同国家税务总局实现了计算机联网,但在内部,只有部分省级地税部门建成开通了省内广域网,还有相当一部分省级地税部门在覆盖全省的广域网开通上处于空白。

    二、数据向信息、知识的转化能力差

    目前,随着税务管理信息化推进,数据采集量大幅增加。税收数据是税务管理的信息源,要发挥数据资源作用,一是要数据充分,二是要数据质量可靠,三是要有较高的数据分析水平。从实际来看,税务部门只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数据资源数量上的增长,数据应用能力还处在初级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有以下几方面:一是IT管控能力的挑战。目前税务系统中信息技术的实施由信息中心负责,业务需求由各业务处负责,税务数据从采集、处理到应用,遍及税收业务的各个环节。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应用和管理,就需要健全税务部门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增强信息化总体规划和总体架构的管理和把控能力。二是数据资源规划和管理方面,也缺乏全局性的规划和管理。三是系统的运作和整合。新业务不断出现,给软件的维护带来压力.需要进一步整合应用系统。

    三、完善税收信息化的几点建议

    (一)业务系统整合是信息化的前提

    税务管理现状与信息化的要求相一致,才能保证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当前,税收软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受阻,主要原因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无序的管理现状所致。美国国内收入局信息化建设,首先完成了组织结构重组,由分区域进行税收管理框架组织,改为直接面向纳税人的税收管理框架组织机构;然后对业务系统进行重新整合,把众多的应用系统整合成10个核心信息管理子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面向纳税人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最后将业务系统整合方案交付信息技术部门,提出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我国信息化建设也应注重组织机构调整,把传统的层级制税务机构体系改为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的税务组织机构体系,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实施业务系统整合,从技术,管理两个层面规范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使用,从而提高税收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管税的效率和水平。

    (二)培养既懂业务又熟悉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性因素。要针对人才质量、数量与工作要求的矛盾,大力推进信息人才战略。要加强各级税务人员的培训,着重培养既懂业务又熟悉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成为税收信息化事业的先锋和主力军。要加强信息化人才的管理,打破传统的用人机制,建立科学、公正、合理的能级管理制度,并辅之于相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充分调动信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非居民企业税收信息化建设

    强化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提高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进行非居民企业税收的基础数据建设和基础数据研究工作十分重要。据估计,跨国公司每年以税后利润、股权转让、利息、特许权使用、劳务报酬等多种形式从我国转移到境外的利润超过1000亿元,造成的税收流失超过400亿元。我国目前在非居民税收管理中依然使用国外的数据库,而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利润率明显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防止非居民企业的税收流失,强化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提高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税务部门在非居民企业税收基础数据信息化建设和基础数据研究方面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范文6

通过近年的不断努力,我国的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已初显成效,但是,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税务信息化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税务信息化管理不完善,突出的表现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普遍;税务信息化体系不统一、软件重复开发、软件相互兼容性较差;实践应用及税务业务流程不规范,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缺乏创新性,管理体系同应用信息技术之间存在矛盾,严重制约了税务管理信息化进一步的发展。

(二)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共享度比较差由于缺乏长远有效的规划,税务、财政、国库、审计、工商、劳动、公安等部门间各自为政,信息交流机制不完备,部门间“信息孤岛”现象一直客观存在,并日益成为制约部门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的难以调和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各应用软件之间代码体系和标准体系不统一、应用系统间相互封闭、应用系统林立、软件功能交叉、运行平台不兼容等,造成信息分散在各个系统中,信息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共享度比较差。

(三)税务队伍素质亟待提高目前我国税务部门专业人才相对缺乏,税务机关人员整体计算机操作应用水平不高,税务人员思想更新和知识更新与信息技术更新存在差距,税务队伍素质亟待提高。此外,税务信息化软件、硬件、网络故障较多,缺乏软件开发和硬件维护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四)应用系统的数据问题严重税务信息化信息系统运行效率较低,应用系统的数据问题比较突出,无法发挥税收管理系统在税收管理、税源监控、事务处理、决策支持等方面的信息支持作用,具体表现在数据准确性欠缺;数据更新不及时、信息滞后;垃圾数据的清理不及时等方面,此外,没有对历史数据及当前运行数据进行及时备份,导致信息丢失,这也是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五)税务信息安全受到挑战由于税务信息化是基于网络平台的应用,计算机病毒、计算机黑客、有害信息的入侵、网上信息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等都可能给税务信息化带来种种安全隐患,加之税务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特殊职能部门,其信息安全关系到政府工作和国家安全,具有其特殊性,因此,预防病毒感染和黑客入侵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税务信息安全问题始终是税务信息化最核心的问题。

二、加强我国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税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规范管理的信息化运行机制税务管理信息化是一项严谨、周密、科学的系统工程,标准是行为的依据,建立完善的税务信息化标准体系是税务信息化的起始点,严格的标准体系既是节约税收成本的需要,也是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因此,必须进一步修订、补充、完善税务信息化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建立规范管理的信息化运行机制。相关税务部门需要注意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整体规划,二是要集中开发,三是要分类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按照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分层进行,在内容方面,可以按照集中数据和决策服务等分步骤推进,通过分设各个子系统的分目标,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总体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建立长效机制。

(二)建立信息共享制度税务管理信息化涉及税收征管的每一个环节,税源的经济性、社会性、动态性等特点决定了税务信息化的有效运作不仅仅是税务部门的职责,也需要社会和政府各部门的相关配合和支持。因此,各个部门要有大局观和总体观,必须密切协作,共同建设和管理,国税和地税之间应尽快实现网络横向互联,资源共享。在现有基础上,一方面需要对税务系统内部网进行优化和完善,尽快建立系统内的信息共享制度,另一方面加强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沟通联络,依靠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依托网络架构,实现与工商、技术监督、房产管理等相关业务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使相关信息在部门之间充分共享,建设共享的信息交换平台,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有效实现税源监控、提升税收业务流程的完全自动处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充实和培养税务信息化建设人才实现税务信息化,人才是关键。只有培养一支既懂得税收知识,又掌握现代技术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实现税务信息化,科技加管理的工作思路才能落到实处。一方面,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继续教育等渠道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全面掌握业务知识,成为既懂得税收知识、又懂得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从大专院校和社会上公开招聘一批既懂得计算机技术,又懂得税收知识、财务和会计知识的人才,不断充实税务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从业队伍。

(四)重视应用系统的数据问题税务信息化是基于数据大集中之上的,为确保税务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精密性,从系统建设开始就必须高度重视数据问题,严格把关数据入口和出口两个层面。提高数据采集质量,规范制度化基础数据的审核、录入和检查工作,不断拓展数据应用空间,对填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建立数据问题的责任制制度,保证数据责任到人,相关责任人负责对数据进行及时更新,保证数据的实效性和准确性,同时,按照一定的流程和操作规范及时对垃圾数据进行清理,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此外,利用数据仓库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具重视保护历史相关数据,充分发挥税务信息化数据资源的优势和功效。

(五)重视信息安全问题,建立健全信息化的安全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特别是数据集中后,安全成为极为重要的一方面,建立健全信息化的安全制度建设是信息化安全的重要保证。

1、建立数据存储的安全体系。

按照操作权限利用数据库系统、应用系统提供数据备份功能备份各类业务数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具有双机热备份技术的硬件设备,使系统免遭破坏。

2、信息运行安全管理。

建立数据管理办法,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进行各类数据的修改和使用;建立运行日志登记制度,登记各系统运行中的问题,以提供系统运行分析的数据;设置操作权限设置,要做到各环节互相牵制、互相审核,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全面记录和监控税务信息,严密监控违规和异常操作,保证税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3、加强网络安全。

针对网上安全问题加强技术防范措施,在税务系统中引入成熟的数据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病毒防范技术和CA认证等,保障税务部门网络、涉税信息和重要信息设施的安全。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