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病理学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病理学特点范文1
关键词:胃癌 不同部位 临床病理学 预后
作为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严重影响着现代人们的生命健康。就目前的治疗方法而言,手术治疗仍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能够最大可能减缓癌症的发展[1-4]。但是手术治疗临床疗效不佳的问题仍旧存在,需要继续改进手术方式和研发新的手术工具,经过近些年来的努力,胃癌的预后较以往有着明显的改善[5-8]。本文选取2017—2020年在我院内一科接受临床治疗的58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胃上部癌、胃中部癌、胃下部癌、全胃癌不同部位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探讨不同部位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状况,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内一科接受临床治疗的58例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了手术且术后的病理检查及随访资料齐全,按照临床分类标准,将累及全胃的癌定为全胃癌,将累及胃上部的癌定为胃上部癌,将累及胃中部的癌定为胃中部癌,将累及胃下部的癌定为胃下部癌。58例患者年龄29~70岁,平均年龄为(38.21±2.58)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8年,平均病程为(4.53±2.03)年;其中全胃癌28例,胃上部癌30例,胃中部癌23例,胃下部癌17例。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胃癌确诊的标准,无严重精神障碍影响因素,无心脑血管等严重病变危及生命危险,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后淋巴结病检取材个数均≥10个,对5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肝转、移腹膜转)、生长方式(团块、巢状、弥漫性)、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管状腺癌、黏液细胞癌、状癌)、病理分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
1.3 观察指标
生长方式参考乔鲁冀标准分为团块状、巢状和弥漫性生长3型。组织学分型按《日本胃癌处理规约》分为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管状腺癌、黏液细胞癌、状癌。按照临床分期标准分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
1.4 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的研究分析中,对数据进行分析时,使用的软件是spss18.0,采用χ2对计数的资料进行检验,用t对计量进行检验,数据之间的差异使用P值来分析。2 结果胃上部癌20例患者年龄为年龄≤44岁的7例,45~59岁的6例,≥60岁的7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9例;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12例,肝转移4例,腹膜转移4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4例,巢状生长9例,弥漫性生长7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5例,印戒细胞癌1例,管状腺癌6例,黏液细胞癌4例,状腺癌4例;病理分期:Ⅰ期3例,Ⅱ期6例,Ⅲ期9例,Ⅳ期2例。经胃镜检查复发5例。见表1。
胃中部癌13例患者年龄为年龄≤44岁的3例,45~59岁的5例,≥60岁的5例;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8例;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9例,肝转移1例,腹膜转移3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2例,巢状生长5例,弥漫性生长6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4例,印戒细胞癌1例,管状腺癌5例,黏液细胞癌2例,状腺癌1例;病理分期:Ⅰ期1例,Ⅱ期4例,Ⅲ期6例,Ⅳ期2例。经胃镜检查复发1例。见表1。
胃下部癌7例患者年龄为年龄≤44岁的2例,45~59岁的3例,≥60岁的2例;男性患者3例,女性患者4例;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2例,肝转移1例,腹膜转移4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2例,巢状生长1例,弥漫性生长4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2例,印戒细胞癌1例,管状腺癌1例,黏液细胞癌2例,状腺癌1例;病理分期:Ⅰ期1例,Ⅱ期2例,Ⅲ期3例,Ⅳ期1例。经胃镜检查复发4例。见表1。
全胃癌18例患者年龄为年龄≤44岁的5例,45~59岁的4例,≥60岁的9例;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10例;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12例,肝转移1例,腹膜转移5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5例,巢状生长8例,弥漫性生长5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5例,印戒细胞癌1例,管状腺癌7例,黏液细胞癌3例,状腺癌2例;病理分期:Ⅰ期2例,Ⅱ期6例,Ⅲ期7例,Ⅳ期3例。经胃镜检查复发1例。
由上述分析发现,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肝转、移腹膜转)、生长方式(团块、巢状、弥漫性)、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管状腺癌、黏液细胞癌、状癌)、病理分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部位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3 讨论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排行中,胃癌处于前沿,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预后情况模糊不清[9-12]。虽然近几十年来胃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胃癌的诊断和治疗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胃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仍然很低[13-16]。胃癌患者大多在中晚期确诊,大部分的患者在综合治疗后仍有复发和转移,胃癌发生部位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本文分析了上胃癌、中胃癌、下胃癌和全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预后状况,探讨其临床意义的差异,旨在对胃癌的治疗提出规范化治疗建议[17-20]。本研究数据表明,上胃癌、中胃癌、下胃癌和全胃癌患者在性别和年龄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21-24]。但是胃癌在胃上部具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其独特的致癌和促癌因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促进肿瘤的形成和发展,这可能是该部位患者年龄较高的原因[26-29]。肿瘤病理学是肿瘤发生、发展和临床病理学的重要研究基础,反映了某一肿瘤恶性的性质或程度[30-32]。不同时期胃癌的生物学行为有显著差异[33-35]。本研究结果可见胃上部癌30例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15例,肝转移6例,腹膜转移9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4例,巢状生长12例,弥漫性生长14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10例,印戒细胞癌1例,管状腺癌9例,黏液细胞癌4例,状腺癌6例;病理分期:Ⅰ期3例,Ⅱ期9例,Ⅲ期13例,Ⅳ期5例。胃中部癌23例患者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12例,肝转移4例,腹膜转移7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5例,巢状生长8例,弥漫性生长10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8例,印戒细胞癌2例,管状腺癌7例,黏液细胞癌3例,状腺癌3例;病理分期:Ⅰ期2例,Ⅱ期7例,Ⅲ期10例,Ⅳ期4例。胃下部癌17例患者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11例,肝转移1例,腹膜转移5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3例,巢状生长6例,弥漫性生长8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5例,印戒细胞癌1例,管状腺癌5例,黏液细胞癌2例,状腺癌4例;病理分期:Ⅰ期1例,Ⅱ期6例,Ⅲ期8例,Ⅳ期2例[36-38]。全胃癌28例患者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19例,肝转移3例,腹膜转移6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8例,巢状生长12例,弥漫性生长8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7例,印戒细胞癌1例,管状腺癌10例,黏液细胞癌5例,状腺癌5例;病理分期:Ⅰ期3例,Ⅱ期9例,Ⅲ期13例,Ⅳ期3例[39-42]。经胃镜检查复发胃上部癌5例胃中部癌1例,胃下部癌4例,全胃癌1例[43-45]。
综上所述,临床认识不同胃癌部位的临床病理特点,能够指导治疗,从而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对提高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路川,魏晟宏,叶再生,等.吻合口与非吻合口处残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差异研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7,20(1):67-72.
[2]刘革新,刘盼,陈维顺.胃癌免疫相关LncRNA预后风险模型的建立与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1,26(7):849-853.
[3]李焱芳,陶芹,李韶华,等.卡培他滨辅助紫杉醇+顺铂化疗对胃癌患者c TnI、BNP的影响[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1,26(4):437-440.
[4]周君.术前胃镜活检病理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及准确度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20):67-68.
[5]徐晓燕,毛由冰,范莉芳,等.灰度直方图图像处理技术在胃腺癌病理诊断中的应用[J].大理大学学报,2021,6(4):36-39.
[6]李绍雪,张承顺,陈文生.血清CEA、AFP、CA72-4联合检测评价胃癌分化程度的效能[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1,26(3):305-308,313.
[7]袁野,常剑,刘冬波,等.混合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1,42(3):79-83.
[8]宋丹,王艳艳,张杰,等.BRSK2、ZFX及CTHRC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病理参数、预后的关系研究[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1,33(2):18-23.
[9]郗洪庆,李佶阳,李少卿,等.胃癌根治术后残胃癌与胃癌复发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比较及预后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8,21(5):507-513.
[10]于云鹏,俞静,杨林,等.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年代变化趋势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8,20(2):98-101.
[11]杨沁怡,何如吉,化宏金,等.伴血清甲胎蛋白升高的胃癌64例临床病理学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7,46(12):855-856.
[12]徐娟,张承顺.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水平对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意义[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8,30(11):771-773.
[13]马君俊,张鲁阳,臧潞,等.腹腔镜T4a期胃癌根治术的远期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7,16(12):1210-1216.
[14]周易,朴正爱,王海,等.胃癌的Lauren分型与ERCC1、BRCA1、XRCC1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癌症进展,2016,14(11):1142-1145.
[15]王玮,孙哲,邓靖宇,等.基于多中心大样本数据库的胃癌外科治疗相关数据的整合与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6,19(2):179-185.
[16]肖仕明,陈凛,彭正,等.残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附114例报道)[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2,19(11):1191-1199.
[17]何晓莉,严浩然.残胃癌与胃癌复发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比较及预后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24):18-19.
[18]曹爽.不同部位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4):19-20,23.
[19]周灿宦,李红全,李成之,等.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分析[J].智慧健康,2021,7(10):64-66.
[20]董敏,史恩溢,顾丽,等.修订版Lauren分型对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影响[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21,37(4):398-401.
[21]张静静,于芳.早期胃癌30例临床病理特点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9):79-80.
[22]赵四成,陈橼,李海东,等.转录因子FOXQ1和增殖指数Ki67在进展期胃癌组织中相关性研究[J].交通医学,2020,34(4):349-353.
[23]张世杨,杨国云,冯晓东.胃癌根治术后血清癌胚抗原、甲胎蛋白及癌抗原19-9水平与复发或转移的相关性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0,17(4):127-129.
[24]田园,杨沛刚,李勇,等.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后发生疾病进展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21,36(4):249-253.
[25]朱子毓,汪亦民,李凤科,等.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与胃窦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比较[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9(2):149-155.
[26]时强,周平红,钟芸诗,等.牙线辅助牵引法在内镜全层切除胃底固有肌层肿瘤中的作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8,35(10):727-731.
[27]陈蕾,邹桂华,张同先,等.比较不同部位胃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5):30-31.
[28]周平红,钟芸诗,李全林,等.中国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8,38(8):840-850.
[29]次仁卓嘎,扎西卓玛,焦南林,等.西藏山南地区内镜活检HER2阳性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8,49(4):387-391.
[30]胡晓峰,李磊,聂双发,等.不同发病部位原发性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J].实用癌症杂志,2016,31(3):449-451.
[31]吴晖,吴文辉,徐建波,等.进展期远端胃癌第12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48):3847-3851.
[32]周君.胃癌患者病理检查结果的回顾性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11):92-94.
[33]吴晓丽.程序化护理在内镜下上消化道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4):2617-2619.
[24]管世昊,王成,张成武,马晓明.青海地区不同部位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9,24(7):627-631.
[35]罗程,徐永成,余志金,等.超声内镜检查对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15):128-131.
[36]周平红,钟芸诗,李全林.中国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8,21(8):841-852.
[37]周平红,钟芸诗,李全林.中国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8,17(8):767-778.
[38]周平红,钟芸诗,李全林.中国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8,35(8):536-546.
[39]周平红,钟芸诗,李全林.中国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J].中华消化杂志,2018,38(8):519-527.
[40]周德奇.扶正抗癌汤联合FOLFOX4治疗晚期胃癌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4):122-123.
[41]董磊,夏猛,尚康兴,等.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VEGF、MMP-2、MMP-9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20,12(9):1221-1225.
[42]李修奎,孟德杰.术前ceMDCT用于原发性胃癌壁外静脉血管侵犯诊断与术后无病生存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0,25(10):1367-1372.
[43]陈建,黄海霞,卢超,等.CT影像组学预测胃癌不同预后组织学分型的可行性[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30(4):351-356.
病理学特点范文2
【关键词】 消化道息肉;病理学特点;内窥镜检查;临床方案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9.024
消化道息肉是消化道常见疾病, 可致出血, 随着的病情的发展, 可能会发生消化道肿瘤。因消化道息肉癌前期病变, 因此, 早期诊断与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由此, 本院对进行内镜检查的消化道息肉患者235例进行分析, 并在内镜下采取多种治疗方法(行活检钳钳除, 氩离子灼烧、高频电凝切割、套扎器套扎或黏膜下切除等), 已取得较好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消化道息肉患者235例, 均经内镜检查确诊, 男124例, 女111例, 年龄2~78岁, 平均年龄(43.2±12.5)岁;疾病类型:①上消化道息肉139例(59.15%), 男74例, 女65例;常见症状有上腹部不适, 症状无特异性, 部分患者有反酸、嗳气、上腹部胀痛、灼热等症状;其中食管息肉25例, 单发21例、多发4例, 胃窦39例, 单发21例、多发18例, 胃息肉54例, 单发41例、多发13例, 十二指肠息肉21例, 单发14例、多发7例。②大肠息肉96例(40.85%), 男50例, 女46例;常见的症状有腹泻、便秘、上腹部胀痛不适, 且部分患者有便血;其中直肠49例, 单发31例、多发18例, 横结肠19例, 单发13例、多发6例, 降结肠15例, 单发11例、多发4例, 升结肠13例, 单发8例、多发5例。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内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前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凝血功能检查, 根据息肉大小行活检钳钳除, 氩离子灼烧、高频电凝切割、套扎器套扎或黏膜下切除等多种方法[1]。选择型号为YHA300型氩气高频电刀, 于病变部位灼烧直至息肉整体变为灰白色, 套扎治疗直至息肉组织变为青紫色。高频电凝切割治疗:在内镜直视下, 全面探查息肉病变情况, 检查完毕后退镜, 并安装由美国COOK公司提供的多连发套扎器, 再次进入内镜, 于息肉部位处进行套扎, 直至带蒂隆起, 并颜色变紫[2]。将高频电金属圈套器通过内镜活检孔插入, 将隆起的套扎环蒂部套住, 行高频电切除术治疗, 通电时间持续3 s/次左右, 经多次通电直至息肉组织切除, 若创面周围组织与偶少量渗血, 可采用8%去甲肾上腺素局部喷洒止血或采用金属钛夹闭止血[3]。术后, 通过钳夹夹取切除的息肉组织标本, 行病理学检查, 应用4%中性甲醛溶液固定, 常规石蜡包埋, 取3 μm切片, 参考相关文献[4]对息肉组织的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
2 结果
2. 1 病理学检查结果 上消化道息肉中, 食管:状瘤19例, 占13.67%, 鳞状上皮单纯性增生6例, 占4.32%;胃十二指肠:增生肉92例, 占66.19%, 炎肉11例, 占7.91%, 腺瘤肉6例, 占4.32%, 错构瘤肉5例, 占3.60%。上消化道息肉伴不典型增生28例, 占20.14%, 且以胃窦多见。大肠息肉中, 腺瘤肉47例, 占48.96%, 伴不典型增生35例, 占36.46%, 其中管状腺瘤31例, 占65.96%, 伴不典型增生26例, 占83.87%, 绒毛状腺瘤11例, 占23.40%, 伴不典型增生11例, 占100.00%, 混合型腺瘤5例, 占10.64%, 伴不典型增生3例, 占60.00%;增生肉 21例, 占21.88%, 伴不典型增生1例, 占4.76%;炎肉 18例, 占18.75%, 均无不典型增生;其他类型息肉10例, 占10.42%, 其中息肉恶变为癌症4例, 占40.00%, 锯齿状息肉3例, 占30.00%, 幼年肉病变2例, 占20.00%, 家族肉病变1例, 占10.00%。
2. 2 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 所有患者均在内镜下治疗成功, 成功率为100.00%, 手术时间为5~18 min, 平均时间(12.43±2.54)min。经电凝切割息肉组织时渗血32例, 出血量少者采用8%去甲肾上腺素局部喷洒止血, 出血量较大者采用金属钛夹夹闭止血, 并联合静脉滴注止血药物。本组患者术后均无明显不适症状, 部分患者有轻微腹痛, 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术后有3例经电凝切割术治疗后发生消化道出血, 有2例采取套扎术治疗后因套扎圈脱落而发生消化道出血, 经止血处理后症状缓解, 无术后穿孔发生。所有患者术后均卧床休息3 d, 禁食禁水2 d后, 进无渣流食, 并采取静脉补液支持治疗。大肠息肉患者静脉滴注抗生素3 d, 胃息肉患者静脉滴注抑酸剂3 d。术后随访6个月~1年, 经内镜复查无原位息肉复发。
3 讨论
消化道息肉是消化道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要分为上消化道息肉和大肠癌两类, 且主要以增生肉为主。有研究表明, 消化道息肉属于癌前期病变, 其中大肠癌的发病率高达55%~70%, 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达 60%[5]。
本研究病理学组织检查, 发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与大肠息肉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其中上消化道息肉经病理检查以增生肉为主, 占66.19%;伴不典型增生占20.14%, 且以胃窦多见。而大肠息肉以乙状结肠、直肠多见, 其中腺瘤肉占48.96%, 伴不典型增生占36.46%, 且有4例息肉恶变为癌症。由于消化道息肉有癌变倾向, 早期发现、早诊断与治疗, 对预防消化道肿瘤的发生有重要意义。临床多以外科手术治疗本病, 但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且费用高[6]。目前临床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方法较多, 根据上消化道息肉的大小、形态、数量, 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随着近年来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 内镜技术广泛应用于消化道息肉治疗中。目前本院已逐步开展了直径0.5 cm的息肉病变患者, 若采取氩离子灼烧治疗, 往往会导致复发, 此时采用套扎术治疗, 不仅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同时可完整切除息肉组织[9]。然而对于直径>2.0 cm的息肉病变患者, 往往采用上述方法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此时采取高频电凝电切术, 术前常规行超声内镜检查, 确定息肉病变部位及是否有大血管, 若无较大血管者, 采用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 首先应用套扎器套扎于息肉处, 使其形成带蒂隆起, 待颜色变紫后, 再行息肉切除, 为防止套扎圈脱落而发生消化道出血, 电切治疗时勿紧贴息肉基底部[10]。术后经6个月~1年后复查, 结果发现所有患者均无原发位息肉复发, 提示上述治疗方法的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 内镜下采取多种治疗消化道息有微创、操作简单、手术风险、费用低的特点, 且无复发现象,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胥宾芬, 范惠珍.内镜下微波灼除术与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效果比较.广东医学, 2015, 16(3):444-446.
[2] 舒若, 章谦, 李颖, 等.采用 EMR技术对消化道息肉诊疗的效果临床研究 .科技通报, 2015, 25(1):67-70.
[3] 张威庆, 李伟, 赵卫东, 等.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 260例体会 . 山东医药, 2011, 51(19):99-100.
[4] 陈丽珍, 陈萍, 曾丽芬, 等.糖尿病患者消化道息肉行内镜治疗的护理体会.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18):3443-3444.
[5] 程华.内镜下高频电治疗老年人消化道息肉56例临床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12):1752-1753.
[6] 王斐, 韩树堂.中医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研究进展.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27(3):298-300.
[7] 马春涛, 沈道明, 王兴寿, 等.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58例疗效分析.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31(4):666-667.
[8] 屈银宗, 黄景荣, 汪毅, 等.消化道息肉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围术期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的临床研究.临床内科杂志, 2014, 31(10):712.
[9] 潘亚娟, 田霞, 王成, 等.消化道息肉高频电切术后发生低血糖的护理干预.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25(6):40.
病理学特点范文3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R5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379-02
自1965年我国普遍接种麻疹疫苗以来,基本控制了麻疹流行,发病率明显下降,但近年来麻疹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各地麻疹爆发流行的报道增多。2010年定州地区出现了麻疹流行疫情,3月—6月达流行高峰,为了探讨麻疹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对本院2010年3—6月收入院的276例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病例来源
病例资料来源于本院2010年3—6月收入院的276例麻疹患者。男151例,女125例,男女比例1.21:1。年龄跨度15天—48岁,< 8月72例(占26.08%),8月—3岁91例(占32.97%),3岁--14岁77例(占27.90%),15岁—48岁36例(占13.04%)。
2 方法
所有患者诊断均按照《传染病学》第6版麻疹的诊断标准,除典型临床表现外, 检测血清麻疹病毒IgM阳性结果明确。所有病例按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上报,次日空腹抽血送疾病控制中心行麻疹病毒IgM抗体检测,常规查血常规、尿十一项、便常规+潜血、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心肌酶、钾、钠、氯、钙,转氨酶高的查甲肝抗体、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等检测除外其他肝损害原因。对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3 结果
3.1流行病学特点
3.1.1 本地区麻疹流行可能与气候反常有一定关系,据河北省气象局2010年春季是近十年来最寒冷春季,最低较往年低4—5度,麻疹病毒特点为耐寒不耐热,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麻疹病毒在外界存活和传播。
3.1.2 3月份41例(占14.86%)、4月85例(占30.80%)、5月98例(占35.51%)、6月52例(占18.84%),发病高峰为4、5月份共183例(占66.30%)。
3.1.3 人群分布农村人口198例(占71.74%),城市人口78例(占28.26%)。有麻疹密切接触史57例(占20.65%),其中产妇和新生儿母婴共患2例,母亲为分娩后1周发病,新生儿接触后8天发病,在医疗机构内有明确接触史的6例,均在接触后2周内发病,
3.1.4 麻疹疫苗接种史:276例患者中有明确接种麻疹疫苗的11例(占3.99%),未接种麻疹疫苗的212例(占76.81%),不详53例(占19.20%)。
3.2 临床特点
3.2.1典型麻疹265例(占96.01%)有发热、咳嗽、流涕、咽部充血、结膜充血、畏光、流泪、麻疹粘膜斑、红色红色斑丘疹、腹泻、呕吐等。
1)发热: 265例典型麻疹患者均有发热,热峰39℃--40. 3℃,至出疹期体温达到最高峰,热程6—13天,平均8.36天随着皮疹消退,体温迅速下降。
2)呼吸道卡他症状: 265例典型麻疹患者均有发热、咳嗽、流涕、咽部充血、结膜充血、麻疹粘膜斑、红色红色斑丘疹,畏光流泪患者160例(占57.97%),
3)消化道症状:腹泻呕吐患者65例(占23.55%),其中严重腹泻6例(占2.17%),腹泻日20次以上,稀水样大便,均为>22岁患者。
4)麻疹粘膜斑(科普利克斑): 265例典型麻疹患者口腔内两侧颊粘膜均可见麻疹粘膜斑,甚至互相融合成片,持续时间2—4天。
5)皮疹:皮疹出现于病程的第3--5天,平均出疹时间3.6天均为红色充血性斑丘疹,部分融合成片,出疹顺序为耳后、颜面部、颈部、躯干、四肢、最后手掌足底,出疹期
约3—7天,皮疹消退后有色素沉着。
3.2.2非典型麻疹11例(占3.99%)
1)轻型麻疹6例(占2.17)临床表现为中度发热或低热,热程短平均2—5天,症状轻,均有麻疹粘膜斑,皮疹稀疏,1例未出疹,5例患者曾接种麻疹疫苗。
2)重型麻疹4例(占1.45%)临床表现为在出疹期出现超高热、口唇及四肢末端发绀、四肢冷、皮肤发花、烦躁不安、心率快、心音低钝、血压下降等,1例患者出疹后皮疹隐退,4例患者均<8月。
3)出血性麻疹1例患者为38岁,皮疹成出血性,压之不退色,中毒症状不重。
3.2.3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4×109/L161例(占58.33%)。
2)CK-MB 2倍以上增高125例(占45.29%),最高109U/L。
3)肝功能ALT 2倍以上增高89例(占32.25%),高达1117u/L,其中同时TBIL增高6例,最高98mmol/L,年龄>16岁。
4)胸片有斑片状阴影36例(占13.04%)。
5)血清麻疹病毒IgM抗体阳性率274例(占99.28%)。
3.2.4并发症
1)支气管肺炎43例(占15.58%),其中<3岁婴幼儿36例占并发支气管肺炎总数的83.72%。
2)急性喉炎18例(占6.52%),其中发生Ⅱ度喉梗阻2例。
3)心肌损害125例(占45.29%)。
4)肝损害89例(占32.25%)。
3.2.5治疗
一般病例给予利巴韦林、喜炎平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另外<3岁婴幼儿常规口服维生素AD滴剂补充维生素A防止减少并发症;血象升高和并发支气管肺炎者给予青霉素、阿奇霉素等抗感染治疗;重型麻疹抗休克治疗;并发喉炎给予地塞米松雾化吸入,发生喉梗阻者给予静脉应用地塞米松;并发肝损害和心肌损害者给予保肝和营养心肌治疗;所有病例均痊愈出院。
4 讨论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有病例发生,我国发病年龄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目前认为麻疹发病机制:① 麻疹病毒侵入细胞直接引起细胞病变;② 全身性迟发型超敏性细胞免疫反应在麻疹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我国自1965年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以来,麻疹的发病率,死亡率也明显下降, 1995—2004年全国麻疹发病率一直控制在5/10000左右。但近几年来,麻疹在全国报道均有回升趋势,尤其2005年全国麻疹发病率达9.5/10000,部分地区出现了麻疹暴发流行[2]。
本组麻疹病例流行病学特点:① 发病率高,本地区本年度麻疹发病率较往年发病率明显增高,可能与麻疹疫苗接种不规范,接种疫苗抗体滴度下降,及气候变化有关。② 年龄< 8月的患者比例高,0至6个月的婴儿,因能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力,以前很少患病,而近年来,<8月的麻疹患儿增多,原因可能是大多数育龄妇女是通过接种麻疹疫苗获得免疫力,自然感染者少,导致婴儿抗体水平低,保护力度和时间不足,对麻疹病毒易感[3]。③>15岁年龄段发病率较高,年龄最大48岁,其原因可能是麻疹疫苗接种不规范或未进行接种,即使进行麻疹疫苗接种,随着时间推移,抗体水平逐渐下降,而易感性增加。
本组麻疹病例临床特点:①多数为典型麻疹(占96.01%)有发热、咳嗽、流涕、咽部充血、结膜充血、畏光、流泪、麻疹粘膜斑、红色红色斑丘疹、腹泻、呕吐等。非典型麻疹11例(占3.99%),原因可能与年龄小,疾病早期频繁使用退热药,部分患儿使用激素及机体免疫力有关。②4例重型麻疹,主要原因可能与患者年龄小(4例患者均<8月),体弱、营养差、免疫力低下有关。③并发症多,其原因可能与年龄小(< 8月72例占26.08%)的患者人数比例增多及病毒致病力强有关,并发症主要有支气管肺炎、急性喉炎、心肌损害、肝损害。支气管肺炎以<3岁婴幼儿多见,成人肝损害多见。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预防和控制麻疹流行仍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麻疹疫苗的规范接种是控制其流行的关键 本组病例中,有明确接种麻疹疫苗的11例(占3.99%),未接种麻疹疫苗的212例(占76.81%),少部分接种后患病,可能与疫苗保存、运输和接种技术不规范有关,致使接种后成功率降低。另外,麻疹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在体内的浓度随着时间延长逐渐下降 ,强化免疫已被许多国家证明是有效消除麻疹的策略,此方法是降低发病率、阻断麻疹病毒的有效手段。本组病例中,有5例患者曾接种麻疹疫苗,但均是轻型麻疹,可证明接种麻疹疫苗后即使效价不高而患病,其临床症状较轻微,并发症少。总之,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开展免疫规划工作,适龄儿童及时接种麻疹疫苗仍是有效的预防方法。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传染病学,第6版,北京[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5-88.
病理学特点范文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也在随着转变,患者不仅需要躯体的护理,更重要的是追求心理护理。而脑血管病患者大多数是老年人,一般病情较重,病程也相应比较长,有部分患者由于心理障碍性疾病直接影响其健康[1]。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进疾病的恢复。我们通过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型,并针对性进行护理,促进了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提高了生活质量,建立了新型的护患关系。
1 临床资料
2008年5~10月我科收治的脑血管意外患者150例,其中男98例,女52例;年龄45~83岁。脑梗死130例,脑出血20例。平均住院18.5 d,入院时神志均清醒。我们通过护理评估,根据患者自身疾病表现出的心理状况不同可分为四型:焦虑、急躁型,抑郁、孤独型,乐观型和依赖型。
2 脑血管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护理
2.1 焦虑、急躁型:此型患者大多数年龄在60岁以下,由于生活工作紧张,突然发病,出现偏瘫、语言障碍,生活的突然改变,表现出急躁情绪。患者对反复的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有时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这时我们应主动介绍医院的环境,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询问患者的要求,帮助患者联系各项检查项目,使患者焦虑情绪放松,安心住院。对待患者态度要亲切、体贴、诚恳,言语温和,要尊重他们,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要征求患者的意见,通过交流来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进行语言安慰,对于失语患者出现的焦虑,要帮助其适应非语言方式进行交流,如笔录、手势、询问等方法,护士要主动,并且要细心、耐心,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帮助他们制定语言康复计划,定时进行练习,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读报,树立信心,消除焦虑,抑制紧张的心理。
2.2 抑郁、孤独型:此型患者大多数为女性,由于疾病的影响对生活失去信心,压抑自己的情感,产生被生活遗弃的心理,出现喜怒无常,还有部分患者家属忽视血栓后老年人特殊的心理需要,甚至有遗弃老人的不负责任和不道德的行为,更加重了患者的寂寞与孤独。有的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医护人员只有认识到了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和严谨性,才能在工作中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真正做到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首先要树立患者的自信心。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语言,对于内心抑郁的患者,感情不能控制时,不要一味劝解,而是守在患者床边采取倾听、患者,决不能奚落、挖苦损伤她们的自尊心,也不要冷淡或故意疏远,我们要多和她们谈心,了解她们在想什么,以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感关心体贴患者,增加她们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和支持。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交待病情的时候,口径要一致,用适当的语言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由担心变为舒心和安心,愉快地接受治疗和护理。另外要重视家属的作用,在患者情绪不稳时,有家属的陪伴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情感交流,可使患者得到慰藉,减轻孤独感,增加安全感,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3 乐观型:此型患者大多数年龄在60岁以上,分两种,一种是患者能认识到自身的疾病,只需医护人员给予一定的指导,就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病情就会得到好转和控制[2]。另一种是盲目的乐观者,没有认识到疾病的危害性,不能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给预后带来影响,在急性期易出现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如有的老年人性子比较急,趁护士不注意私自把输液的速度调的很快,还在沾沾自喜比别人先输完,其实这样做对自己的身体和疾病的恢复是有影响的。还有的老年人自我中心意识较强,争强好胜,认为自己身体很健壮,没有病,做一些力不能及的事情,如独自上厕所,走路不让人扶,坚持原有的饮食习惯和不良嗜好等,这样做往往会引起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如跌倒、骨折等。护士除密切观察病情外,还要把脑血管病的危害性和危险因素向患者和家属讲明,引起重视,改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护士要经常深入病房,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不同的患者给予不同的心理干预。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灵活性和科学性,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2.4 依赖型:此型的患者大多数年龄在70岁以上,处于康复期的最多。在康复期,患者的体能锻炼、功能恢复非常重要,患者依赖家人和护士过多,缺乏独立性,有的老年患者则小病大养,不愿意出院,自己能做的事情也要别人帮助,护士要与患者多交流,了解其心理特点,把恢复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说明,取得家属的配合,让患者从思想上认识到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主动接受护士的指导。护士要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计划,制定的目标要是患者易达到为宜,发挥患者主动性,在进行中不要催促,让其有充足的时间,患者看到成绩能增加锻炼的自信心,有护士陪伴、指导、鼓励,可增加安全感,消除顾虑,争取生活自理。锻炼的次数应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循序渐进。要用科学的方法降低心理压力的程度,使患者淡化患者角色,恢复到正常、独立的心态。
3 小结
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不但要有广博的理论科学文化知识和高超的技能,也要在工作中深入病房,善于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深入分析,精心护理,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进疾病的恢复。我们通过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型,并针对性进行护理,促进了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提高了生活质量,建立了新型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病理学特点范文5
【关键词】 颅脑损伤;流行病学
作者单位:352100福建省宁德市医院神经外科
颅脑损伤在全身各部位损伤中约占15%,仅次于四肢伤而居第2位。多年来尽管在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治及相关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但其死亡率和致残率仍高居身体各部位损伤之首,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沉重的经济负担[1]。本文旨在通过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一般特点进行流行病学观察、分析和总结,以助于提高急性颅脑损伤的预防和救治水平。现将宁德市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37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37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男394例,女143例,年龄8个月~82岁,均有明确头部外伤病史。
1.2 研究方法 由培训后的神经外科医师从病例中收集整理各项临床资料填表(参考华东六省一市的颅脑外伤流行病学调查表)。最后由专人汇总后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94例,女143例,年龄8个月~82岁,其中颅脑损伤的高发年龄段为16~50岁,约占损伤总数的75%。颅脑损伤患者的职业以农民和务工人员为主,占总数的64 . 8%。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占总数的72%。
2.2 致伤原因 在损伤原因中,车祸外伤最为常见 ,占所统计所有致伤原因的66.0%,其次击打伤占17.1%,坠落伤占14.8%,其他占2.1。摩托车为最常见的肇事车辆,约占所有车祸的58.4%。
2.3 颅脑损伤的时间特点 全年颅脑损伤患者以7月份最多,其次为8月和1月。从一周来看以星期六和星期天为颅脑损伤多发,一天中发生颅脑损伤的时间比较集中于17:00~22:00。从受伤到神经外科病房的时间平均约4 h。
2.4 损伤程度 本科收治患者的颅脑损伤程度以轻、中型为主,其中轻、中、重、特重型分别约占:63%、15%、11%、9%。其中分型参照GCS评分,轻型GCS:13~15分、中型GCS:9~12分、重型GCS:5~8分、特重型GCS:3~5分。
2.5 治疗方式 本组病例以保守、综合治疗为主,其中165例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血肿或脑挫裂伤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
2.6 颅脑损伤的预后 出院时正常生活420例占78.2% ,轻中度残疾、生活能自理41例占7.6%,重度残疾、生活不能自理32例占6%, 植物生存20例占3.7% , 死亡24例占4.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宁德地区颅脑损伤患者在性别、 年龄、 文化程度、 损伤原因及程度、 损伤时间、 预后上具有比较明显的流行病学特征。
福建省宁德市作为海峡西岸东北翼中心城市,是一座中小型的海滨城市。从本组资料来看,其颅脑损伤的致伤原因主要包括交通事故伤、 坠落伤、 跌伤和击打伤等。其中在交通事故伤中,肇事车辆以摩托车引起为主,占 48.7% ,其次是机动车引起,占27.9%。考虑可能与宁德市经济水平较低,以农村人口为主,摩托车数量众多,且安全意识淡漠,不注意自我防护,政府对摩托车管理薄弱有关。非交通伤中以高处坠落伤为主要致伤类型,因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外地来宁务工人员逐年增多,但管理相对滞后,高空作业存在许多违规炒作,导致外伤事件的高发[2]。从本组资料看,在各种颅脑损伤患者中,男性占73.3%,年龄以 16~50岁的青壮年居多 ,占 71 . 1% 。因宁德地处闽东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农民、渔民等小工业者为主,文化程度不高,以初中及以下为主[3]。
在评估颅脑外伤预后方面 ,Glasgow昏迷评分是最可信的单一评分体系之一[6]本研究对于颅脑损伤按照GCS评分划分为4型,其中轻型 320例,中型 71例,重型 66例,特重型 57例。本组数据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占总数的 24 。决定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最主要因素是原发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其次是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从本资料看,入院时病情轻重与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以GCS划分的不同组别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
经过本次流行病学调查,认识到本市的颅脑创伤救治现状及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差距,了解到本市颅脑损伤的发生有一定的内在规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尽快完善宁德地区自己的颅脑创伤救治体系,优化本院的院内救治体系,发挥本院作为在本地区的医疗急救中心的龙头作用,提高本市的颅脑创伤救治整体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Gerhart KA,Mellick DC,Weintraub AH.Violence relate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opulation-based study.J Trauma,2003,55(6):1045-1053.
[2] 麻育源,张玉海,兰青,2004年颅脑损伤住院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1):103-104.
病理学特点范文6
[关键词]老年;血液病;心理特点;护理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恶性血液病占较大比例,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国内外许多研究均发现癌症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心理行为干预,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存、生活质量。本文对137例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心理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进一步探讨和完善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并提出护理对策。
1临床资料
137例均为我科2004年5~12月住院患者。男70例(51.09%),女67例(48.91%);平均年龄62.64岁(50~86岁),其中:50~59岁63例(45.99%),60~69岁52例(37.96%),70~86岁22例(16.06%)。本组血液病患者中白血病38例(27.74%),多发性骨髓瘤27例(19.71%),恶性淋巴瘤29例(21.17%),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13例(9.49%),再生障碍性贫血9例(6.57%),过敏性紫癜10例(7.30%),其他11例(8.03%)。
2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心理表现
2.1焦虑和恐惧一经初诊为恶性血液病,往往给患者和家属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由于医学知识的缺乏和社会对此类疾病的观念,患者初期表现为焦虑紧张、惊恐不安、行为失控等恐惧心理状态。以至于患者出现食欲不振、睡眠不良、血压波动、短期内体重明显下降等。同时由于输血、化疗的呕吐、脱发等副作用以及病友的痛苦或死亡的影响等造成的心理负担,将自己陷入死神即将来临和极度恐惧状态之中。
2.2怀疑和侥幸患者常因发热、反复鼻出血,或者严重的贫血入院。因此,在焦虑和恐惧的同时,患者不相信会患如此绝症,对诊断持怀疑态度,甚至抱有侥幸心理,而希望仅仅是感冒、劳累等原因。
2.3悲观和绝望多数患者难以接受这一诊断,但一经确诊,其心理上的支撑和期望彻底破灭,就背上了“不治之症”的思想包袱。表现为情绪低落,整日抑郁寡欢,沉默少语,不愿与正常人接触。加之治疗上沉重的经济负担,患者会产生强烈的忧伤和悲观厌世甚至绝望的心理。这一时期的患者往往拒绝接受治疗和易于发生意外事件。
对于病情反复、长期卧床的重症患者,经过长期的药物治疗、数次化疗、放疗,效果仍不明显,甚至越来越差,其心理状况尤为令人担忧。伴随着时间延长和身体免疫力的下降,各种并发症,如感染、出血、发热、低蛋白血症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其心理承受能力也达到了极限,对治疗完全失去了信心。此时患者往往对家属和医务人员语言行为产生敌对心理,临床表现为不与医务人员合作,拒绝治疗,因此也是意外频发时期。
2.4坦然和求生部分患者性格豁达开朗,心理素质好,加之与身边病友的交流,对所患疾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因此有坦然面对,并积极配合治疗。医护人员对这一部分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也更具信心,也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3讨论
由于老年人阅历丰富,易于沟通,因此心理护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3.1基本心理护理
3.1.1保持良好的情绪情绪的好坏能影响病情的发展。焦虑、紧张、恐惧、绝望等情绪能使免疫系统的功能下降,促使癌细胞快速增殖,从而使病情恶化。相反,积极快乐的情绪能使机体免疫力增强,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发展,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对于疑似病例,不轻易做出诊断,不能向患者透露病情,或者流露出暗示的表情。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应适当确切,避免引起或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对已确诊的患者应以热情、体贴、和蔼、充满信心的语言和态度接待患者,给患者以深切的同情和安慰,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唤起患者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3.1.2开展病情知识护理教育由于患者对血液病缺乏了解甚至有片面认识,加强对患者相关知识的教育十分重要。应向患者讲解血液病特点、治疗过程和方法,使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对自己的所患疾病有所了解,并相信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此病是能够治愈的,从而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稳定其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3.2个体心理护理
3.2.1突出个体心理护理护理工作不仅仅是护理技术操作,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物质等方面的需求,尊重患者的信仰、习惯和个性,正视人生价值观和自然规律。
3.2.2制定治疗计划时的心理调适处于不同病程中的患者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对病情不了解的患者(如刚患病不久),常常怀疑、猜测而引起焦虑,此时不应把病情全盘向患者说出,应给患者一定的时间,使他们看到同室的患者缓解、康复,从而认定此病是可治愈的;对较了解病情的患者,对于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及死亡的威胁而精神抑郁,随着治疗的进行、病情的好转,患者感到了希望,恐惧感逐渐消失。但病情的反复,往往使患者又陷入了焦虑、绝望的心态中。所以应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多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
3.2.3实施治疗计划时的心理支持因为白血病的治疗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要对患者说明各种治疗手段的必要性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如期完成治疗计划。另外,鉴于老年患者的体质较差,即使患者对治疗有了充分准备,但若化疗中出现严重的副作用,
并超过了患者的想像和忍受能力,就应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对证治疗。培养患者积极向上、战胜疾病的乐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