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集约节约使用土地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集约节约使用土地措施范文1
关键词:铝加工厂 总图设计 节约用地
1.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作为现代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支柱性原材料的铝材消费需求旺盛,我国铝工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发挥产业优势,拉长铝产业链条,相对节能、环保、高附加值的铝加工项目纷纷上马,铝加工基本建设用地也在成倍增加。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铝加工企业作为用地大户,数量多、分布广,其不断增长的用地需求必然与农业用地产生矛盾,因此在铝加工项目建设中节约用地意义重大。笔者通过这些年工作实践,总结了铝加工厂总图设计中节约用地的常用方法和途径,希望能抛砖引玉,激发更多的总图设计人员对工业项目节约用地做更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2.总图设计中节约用地措施
2.1合理选址以利于社会化协作
在工程设计选厂阶段,总图人员应积极配合其它相关专业了解拟选厂址的水、电、气、原料和燃料供应及社会福利依托情况。在其它因素可比的条件下,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议将厂址选择在公用工程及社会福利设施依托条件较好的地区,减少这些辅助设施的占地,避免社会化建厂。例如,在有条件的地区,通过与城镇配合共建生活区和配套服务设施,可不考虑企业生活区用地;通过依托工业区市政公用设施,可以减少企业自建锅炉房、煤气发生站、变电站等公用设施占地;通过加强厂际协作,将设备大修、厂外运输等工作外协给其他单位,可以减少维修设施和物流设施占地。
2.2根据地形条件选择适宜的建筑外形和平面布置形式
厂区的总平面设计既要满足建筑本身的功能要求,又要充分发挥土地的作用,各个建筑物外形和布置形式就必须和用地条件密切结合。通过因地制宜地灵活布置,争取既满足使用功能,又适应环境、节约用地。
首先,建筑外形应尽可能简单、规整。铝加工企业大多为系列化生产,生产工艺流程长,各个生产环节联系密切,经常会采用联合厂房布置形式。因此,在满足工艺生产的前提下,厂房外形轮廓应尽量规整,这样既为厂房合并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能减少不规则的建筑外形带来的厂区面积的损失,并且避免了道路和管线迂回占地,有利于工厂总平面紧凑布置。
其次,建筑平面布置形式要与场地相适应。铝加工生产车间,特别是压延车间往往外形长、连跨多、体量大,其平面布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土地的使用效率。为满足土地的合理使用,在用地完整的地带,应优先布置这些体量较大的主车间,同时相邻车间尽可能平行摆放,以减少三角地带的面积;在零星边角地段,则采用填空补缺的办法,分散布置体量较小的辅助用房、生活设施和绿地,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3采用适当的通道宽度,合理紧凑布置,提高建筑系数
铝加工企业主要生产车间多为丁戊类厂房,火灾危险等级较低,而且随着现代生产工艺的发展和通风除尘净化技术的提高,企业的安全卫生条件也得到较大改善。对于偏重生产功能的厂区通道,超过需要去追求过大的通道宽度,既浪费了用地,也带来道路、绿化等项目造价的增加。
除了企业自身减少基建投资的需要,国家政策也要求工业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强度。新修订《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规定,工业项目的建筑系数应不低于30%,绿地率不得超过20%。由于通道用地可占到厂区用地的35%~45%,厂区通道宽度设定的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全厂总平面布置的紧凑程度,也影响到建设投资和经营管理费用的大小,因此厂区总平面布置时要综合考虑影响通道宽度的因素,在满足管线布置、运输要求和建构筑物发展的条件下采用适当的厂区通道宽度。
厂区通道宽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与通道内道路、管线带、绿化、竖向设计等需要的宽度,总图设计时也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厂区通道宽度进行合理控制:
厂区道路的交通量不均衡,上下班时人流集中,生产运行时则主要为运输车流,规划路面宽度时,一般不再单独设置人行道,而是考虑人流借用车行道通行。人流较少的主干道一般路面宽度6m,人流较多的主干道一般路面宽度9m,有大件运输需求的道路,根据运输车辆的要求来调整路面宽度。
在进行管线综合时,尽可能将性质类似、埋设深度接近的管线排列在一起,在满足管线施工、维修要求前提下采取较小管线间距。当管线多且集中并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综合管沟和多层共架敷设型式,这样既能有效减少管线占地,也便于管线维修和管理。
考虑通道内绿化占地时,可以把厂区道路两侧至建筑物或工艺装置边缘均作为绿化场地,绿化场地的布置应尽可能与地下管线的铺设带重合,以免占用过多土地。
场地自然地形起伏较大而采用阶梯式竖向布置时,台阶的数量不宜太多,同时要尽量把彼此间运输联系频繁的厂房设在同一台阶上。这样设计减少了台阶边坡占地,同一台阶的相邻厂房也可以共用道路,减少了道路的占地。由于挡土墙比护坡护砌的边坡坡度大、占地节省,在场地受限制的地方,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边坡处理可优先考虑用挡土墙支护。
2.4合并厂房集中布置
尽管合理紧凑的布置,压缩通道宽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占地,提高建筑系数,但由于生产、运输、防火、卫生以及管线敷设要求,所收到的节约用地的效果是有限的。近些年来,随着生产工艺流程的改进和厂房土建、通风技术的进步,加上节约用地意识的不断增强,联合厂房的布置形式在铝加工厂的总平面设计上被广泛采用,实现了厂区布置经济性和紧凑性的双重效果。如中色万基铝板带工程把热轧车间、冷轧车间、精整车间、原材料仓库、成品仓库、机电修车间、配电间等都布置在一个联合厂房内,既可以密切工艺联系,有利于实现生产过程的连续化和自动化,又能减少成品的二次倒运,提高物料搬运的效率,并且大大减少了通道占地,取得了节约用地的明显效果。
只要生产联系密切、生产性质近似的车间、仓库和辅助建筑物,合并后能有利于生产流程和提高物料搬运效率,便于生产工艺的灵活调整,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在满足生产、安全、卫生条件下,应尽可能组成联合厂(库)房。在铝加工厂总图设计中,条件具备时经常对下列建筑物合并建设:
① 热轧车间与板带车间、铝箔车间;
② 板带车间与管棒型材车间;
③ 建筑铝型材挤压车间与氧化着色车间;
④ 生产车间与其原料库、成品库;
⑤ 防火、安全条件允许合并的仓库;
⑥ 行政管理与生活服务设施。
3.结语
节约用地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政策,要在总图设计中得到贯彻,总图专业设计人员必须精心优化设计,合理紧凑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才能减少厂区占地,使单位用地面积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实际上,反映在总平面设计中的节约用地效果,是各专业节约用地成果的综合体现。只有参与工厂设计的各设计专业密切协作,在设计中采用先进技术、科学布置,减少车间、装置及建、构筑物的占地面积,才能使节约用地更见成效,同时也将促进总图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廖祖裔. 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集约节约使用土地措施范文2
一、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深刻内涵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不简单是指对土地资源的节约使用,而应该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以及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其中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是指各项建设活动都要尽量节省用地,想方设法地不占用或少占用耕地、林地等;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是指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是指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然而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制度不合理,土地供求调控制度上的缺失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城乡规划中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因此现阶段加强城乡规划中土地资源的节约与集约利用分析,探讨加强城乡规划中土地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的主要措施显得尤为必要。
二、我国城乡规划中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展的进程中,对于促进经济水平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根据2004年国土资源部的土地利用调查报告显示,我国耕地面积自1996年以来已经减少了近0.076亿hm2,城乡规划过程中的闲置、空闲土地面积达26. 374 万hm2,这相当于当前全国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 8%。
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幅员辽阔,但是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并不多,而且很多管理人员在进行城乡规划时,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意识不强,再加上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制度不合理,土地供求调控制度上的缺失等制度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城乡规划中出现大量的土地资源闲置或浪费,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现象严重
在我国很多地区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大面积的进行城乡规划建设,继而忽略了对耕地、林地的保护,有些地方甚至出现非法、不合理圈地、抄地现象,导致很多土地资源出现规划不建设,大量土地闲置、违法用地现象,这样不仅造成城乡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还降低土地产出效益,土地价值不能充分实现。
2、土地资源不能公平配置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火爆,很多开发商开始囤积大量资金进行房地产投资,于是很多地方出现大量买地、圈地建房现象。很多开发商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盲目进行别墅等高档楼盘建设,这样挤占了大量的优质土地资源,使得很多绿色产业无法获得适合的土地资源,影响了城市经济的多元化和持续性发展。
3 、土地利用粗放化
我国由于建国时间较晚,很多制度体制不完善,比如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制度不合理、市场交易机制不完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缺陷、土地供求调控制度上的缺失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还停留在粗放型利用模式,比如很多城市的布局极为松散,集聚性差,随处可见宽马路大广场,空间利用率低下;很多农村、乡镇由于缺乏统筹规划,普遍存在着空心村和空置房问题,以及农村宅基地超占现象。
三、加强城乡规划中土地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的有效措施
鉴于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中普遍存在的土地资源闲置、浪费现象,进行合理的城乡规划,探讨更为合理的土地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的措施刻不容缓,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强化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意识
意识影响和控制着行为的发展,因此在进行城乡规划时,树立和强化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意识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提高,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相关管理人员也要提高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意识,在进行城乡的规划时注意从宏观角度出发,将节约集约利用作为土地资源开发的重要原则,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
2、加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面临着土地资源日益减少的难题,做好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高利用效率也很必要。目前对于城乡规划不仅要注意土地的平面、空间规划,还要注意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这就需要相关土地管理规划部门、环保部门以及经济发展部门相互配合,从土地利用的纵横向布局考虑,注意地下和空中空间的开发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3、制定完善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规划标准
规划在城乡土地资源的利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制定完善的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规划标准,可以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土地资源进行精细化控制,从而为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提供可能。制定完善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规划标准主要是指根据城乡土地面积、人口数量等指标,确定建设用地总量、规模等,同时还要做好各项用地标准的修订。再进行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规划标准的制定时,要优先进行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工作,严格控制居住用地指标、工业开发区建设用地指标、环境生态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农村宅基用地等标准,坚决避免出现各种违规圈地、占地现象。
4、做好各类闲置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据统计目前我国由于矿产开采、砖瓦烧制、燃煤发电、兴修水利、拆迁等人为原因导致很多地方出现大量的闲置土地,这些闲置土地不仅污染环境,影响城市、乡镇的整体美观,还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浪费,因此为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需要对这些闲置的土地进行改造和再利用,比如在建、已建商业项目在现有房屋(建筑)基础上增加投资,提高容积率,对城市河流、危险坡地进行加固治理和整治,以实现后续的开发利用等。
5、完善土地资源的市场化运作
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不仅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宏观的调控政策和科学的规划措施,还需要注意灵活运用市场手段,完善土地资源的市场化运作。若要完善土地资源的市场化运作就需要相关政府管理部门,通过了解土地市场经济情况,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城市总体规划标准,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的土地市场交易机制。
四、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进行合理的城乡规划时,如何科学的进行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做好土地利用和城市总体规划等标准的制定,还要注意灵活运用市场手段,完善土地交易市场的交易机制,以实现城乡发展建设空间的合理布局,以及生态和自然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王静,邵晓梅.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方法研究:现状、问题与趋势. 地理科学进展,2008,27(3):68-74
集约节约使用土地措施范文3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驻马店
一、驻马店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驻马店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驻马店市围绕加快粮食核心区建设,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实现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继续保持了驻市粮食生产的优势地位。农业产业化水平全面提升。驻马店市近年来一直倡导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而不断促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经营,由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增强。驻马店市农机化工作以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为主线,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度稳定增长,农村社会服务和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二)驻马店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驻马店市加快推动中心城区发展和新区建设,加大县城建设力度,城市框架不断拉大,产业、人口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驻马店市逐年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此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市积极推动产城互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有效带动了产业集聚,产城互动力度进一步加大。
二、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驻马店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度有待提高。目前,驻马店市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能有效的配合,农业现代化解放的农村劳动力不能被城镇有效的吸收。农民真正“市民化”难,农民工的选择无非两个,一是重回农村,这是地少人多的农村地区无力承担的,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二是去别的省份寻求工作和身份认同,造成劳动力流向外省的情况严重,新型城镇化需要的劳动力无从获得,城镇化进程受阻。
(二)土地顺畅流转存在一定困难。由于历史和农民小农意识的原因,形成驻马店分散的居住耕种格局,土地流转的制度限制会使农业规模化经营节约的土地不能顺畅的流动起来,新型城镇化需要的建设用地难以从这些土地中获得,没有土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驻马店产业支撑能力较弱。驻马店市作为传统农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尤其是有利于增加财税收入和扩大城镇就业的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强,新型城镇化发展后劲不足。
(四)保障措施未能及时跟进。一是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目前市场运作的机制不完善,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社会融资难度较大。资金短缺是影响和制约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二是城镇化建设用地保障难度大。目前,城乡之间人地挂钩、土地置换等政策不完善,给城镇建设用地保障带来很大困难。三是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实现城乡居民平等就业的相关制度还没有全面建立。
三、驻马店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依托产业集聚,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通过产业的集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集聚,可以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有序转移,进一步拓宽农民致富增收渠道。作为传统农区,努力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加快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加快商务中心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强力推动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为我们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奠定坚实基础。
(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就业安居。第一,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增强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提高城镇产业层次,繁荣城镇经济活力,不断创造城镇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第二,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管理制度和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打造功能完善、平等竞争、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第三,加强农村劳动人口的教育培训。积极开展定单、定向、定点免费培训,进行不同类型的技能等级培训,实现培训与上岗就业无缝对接。
(三)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第一,推进农地合理流转和规模经营。明晰土地产权,强化土地物权。第二,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第三,集约节约使用城乡存量土地。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大农村土地依法、规范流转,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集约节约使用城乡存量土地。
参考文献:
集约节约使用土地措施范文4
对城市建设土地进行有效分析,根据相应的需求完成结构上的优化调整。
1、城市土地资源总体性规划工作所面临的各项问题分析
1. 1 各职能部门间无法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管理不顺畅
当前,我国在城市土地总体性规划与利用上主要通过两个重要部门实现全盘管理。其中,国土资源相关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土地资源的总体规划利用及土地编制; 而城市建设与规划相关部门主要负责总体规划编制。尽管国务院已经对以上两个部门做出了职责上的明确划分,但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因为各方面相关因素纷繁复杂,无法完全协调好,各部门将精力都主要集中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上,许多地方不容回避,因为在工作任务上两个部门已经得到了上级不同的分配范围,因而在各自工作当中都相对缺乏信任与支持,尤其是在土地的节约与集约方面,一旦原则出现变化,都将本方的意见贯彻到具体的实际运用过程当中,在土地的规划及编制工作上也容易产生两张皮的问题,这将对城市土地规划利用工作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
1. 2 因变迁土地制度而形成的巨大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土地制度也有了显着的变化,尽管土地仍是国有的,但其商品性特征愈发明显。以城镇土地利用制度变革为例,原有土地利用制度具有无偿、无流动、无期等特点,现在逐步转变为有偿、有流动、有期。这一重大变革,使得各级政府对使用土地具有转让和出让的权利,通过土地转让或出让所获资金,进一步扩充财政收入,为城市建筑注入所需资金,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有好的一方面自然也会暴露出一些弊端。由于政府部门在有偿双轨、划拨土地使用制度、法律制度等方面尚不健全,因此受利益驱使,部门地区将土地转让或出让演变成开发区和炒地皮的热潮,不仅是城镇甚至是农村也出现了土地随意、违法买卖的现象,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执行管理上出现了很大问题,影响到了城市建设的良性发展。
原有的土地无期限、无流动、无偿的使用制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对城市发展机制缺乏整体、动态的认识与考察。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更多是从建筑及城市人口密度出发,以确定城市土地建筑容积率和密度,而极少从节约土地及实际国情出发,因此对城市土地利用的控制较弱。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我国城市人均占地面积大幅提升,甚至超出部分发达国家。改革开放以后,为贯彻和落实“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对土地利用进行了总体规划,在政策法规中对其作用与地位也做了明确规定。
由于当前土地利用制度制定时间较短,加之政策及经济体制的限制,城市土地控制性规划及详细规划上仍相对滞后,不少城市务工农民,一方面占用城市土地,另一方面也不放弃农村土地,这样一来就造成城市占用土地越来越多,而农村土地承包及建设现象有增不减,城市土地上进行的用地活动及交易行为难以通过土地规划来进行有效调节和合理控制。
1. 3 体系的规划与运作在整体上不够健全
在实际的操作中,各种规划之间的关系相互交错。在城市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中,它们是联系和交叉的类型不相同的规划,使城市土地的总体利用和规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复杂了,对相关部门加强对土地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在城市土地规划中,城市交接处是一个相对特殊、矛盾较为集中的区域,与其他区域相比,城乡结合区域的用地情况缺少一定的规划。在实际生活中,城市规划的重点往往侧重于经济、政治、文化都相对集中的市区,对其进行发展方向、规模、性质方面的规划和论证,对于近郊的地区起到的作用并不大。所以,如果在整体上不进行合理科学地部署,就会使城区或者县城的发展受到阻碍,产生比较滞后的结果,对于推动农村地域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2、土地资源的规划与利用工作中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探讨
2.1 需加强土地管理,有效减少对后备资源的开发
在土地资源管理及后备资源的开发上需做好进一步完善工作,要积极主动地寻找合理方式与途径就城镇建设土地供需矛盾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在个县市与城市占地情况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不但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有效保护耕地,还要做好土地的整理与开发工作。第一,要合理限定当前的城市建设规模,使得土地资源能够进行有效的集中,节约使用,进一步对土地利用率进行整体上的提升; 第二,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尽可能弥补用地指标的不足问题; 第三,要加大对居民点的整理工作力度,合理调整农村的用地结构。
2.2 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确保土地资源利用规划衔接工作的正常进行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持续坚持下去,必须对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人口增长以及社会经济有序发展的关系做出合理的协调,为土地资源规划衔接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一旦出现严重的分歧,则进一步的沟通与处理工作不能松懈,必须努力找寻到土地集约利用、有利于经济发展且符合实际需求的合理道路。
2.3 建立法律机制方面必须做好互相协调工作
对于城市建设的规划与土地资源规划利用之间的关系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将其完全厘清,并通过立法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其法律地位,针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规划进行相应办法的制定,建立规章制度与其相配套。另外,在具体的规划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规划管理,有效查纠这一过程中的违法违规现象。
结束语
集约节约使用土地措施范文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工程建设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工程建设领域的演进过程
1.工程建设适应自然环境的萌芽时期。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工程建设基本上是以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为主题。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天人合一”、“气”、“风水”等思想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中国较早的建筑大多是以院落为中心和单元的平面格局,即屋宇为阳,院落为虚。这种阴阳相成、虚实相间的院落序列空间很好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很好地解决了日照、通风、保温、隔热、反光和防噪等问题。国外工程建设领域在关注自然环境的同时,又进一步衍生出工程建设要适应自然气候,建设项目应该进行生物气候设计,营造生物气候建筑的理念。这种理念得益于景观学,用景观学或者说风景学的观点来决定建设项目场地的方位,从而构筑建设项目,不仅考虑美学的问题,而且还从设备的角度来决定建设项目的供热、制冷和照明。
2.工程建设重视环保节能的初始时期。在20世纪60年代环境运动的推动下,人们开始认识到自然环境系统的脆弱性和资源的有限性问题,工程建设领域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环保节能”成为工程建设的主题。在这一时期,工程建设者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工程建设领域环境污染问题,单单控制施工阶段是不够的,必须从工程建设的源头以及工程建设的全流程上加以预防和控制,才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万全之策。与此同时,以太阳能、地热、风能为代表的替代性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出现,以改善维护结构性能为代表的建筑技术的发展,促进建筑节能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工程建设领域出现整体设计理念,主张在建设项目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和谐地利用其他形式的能量,并且将这种利用体现在建设项目所处环境的形式设计中”。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能量和物质材料使用方面的问题,例如建设项目生成的各种废弃物如何处置,建设项目建造过程中耗费了多少能量,以及在维持建设项目运作的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但是这一时期工程建设领域的环保节能行为,主要为了寻求和发展替代能源,是从经济角度出发,在观念上并没有将建设项目本身的生态性能与整个环境的生态作用乃至地球的有限资源结合到一起。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在这个时期也开始关注环保节能,1986年颁布的“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志着我国环保节能的开始。
3.工程建设提倡生态和谐的成长时期。90年代以来工程建设领域的发展突破了60、70年代探索工程建设项目与环境关系为主的范围,扩展到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乃至整个生态系统。同时,也更加注重新材料的选择、先进设备的运用以及综合节能措施的整体采纳,正朝着工程建设与整个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方向迈进。可持续发展理念触动了建设项目的本质,从根本上转变了建设项目的价值观。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节能的概念,更是在考虑到自然环境与资源问题时,对人工环境的一种优化,其目的是尽可能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有利于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使用者身心健康。
二、工程建设领域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主要措施
1.提升建设项目功能是工程建设领域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建设项目功能依据项目的不同而不同,但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满足健康需求和日常生产生活需要。因此,工程建设领域应该进一步通过完善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机制,将环保节能和提高建设项目功能需求列入投资决策之中,通过相应的价值工程分析,确定需要提升的功能以及提升的程度。开展设计竞赛,细化设计方案,利用新型的建筑材料和新型可再生能源,推行可持续施工,以提高建设项目功能。对于既有工程建设项目而言,主要是通过节能改造等方式,实现环保节能,延续其使用功能。
2.实现环保节能是工程建设领域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目标。当前,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正在积极开展环保节能建设,实现环保节能已经成为工程建设的一项基本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工程建设领域的环保节能已经从以往单纯的强调设计环保节能发展到以可持续设计为主,工程建设全过程贯彻环保节能思想为辅的程度。可持续设计强调应该将建筑节能思想、生态环境绿化思想、集约化利用思想以及环保与健康使用理念融入到建设项目的设计之中,主张建设项目应该尽量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空调系统与供热系统应该尽量采用节能设计;公共建设项目应该尽量进行绿化设计;对于土地资源,应该坚持集约化理念,最大限度节约利用;对于水资源,应该通过有效的节水设备最大限度地节约使用;综合利用如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营造太阳能暖房以及地热供暖系统,既可以做到环保,又可以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3.整体规划建设项目是工程建设领域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主要做法。基于全寿命周期从整体上规划建设项目突破了以往只注重个别重点建设环节,忽视整体效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从建设项目选址、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全流程出发,考虑到建设项目的影响范围不仅局限于建设项目存在的时间段内,还存在于项目建设的前期以及建设项目的拆除等不同阶段,将建设项目的寿命周期向前和向后相应延伸和扩展,向前延伸到建筑材料的开采、运输以及生产过程,向后扩展到建设项目拆除后垃圾的自然降解以及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在此基础上,整体规划建设项目。考虑原材料开采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尽量采用新型环保材料;考虑运输消耗,尽量选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考虑选用清洁技术,尽量减少物质和能源消耗,保护工程建设项目周边环境,另一方面考虑建设项目寿终正寝时,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尽量选用可再利用、再循环的建筑材料;在建设项目的拆除过程中,应注意回收可循环使用的材料。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集约节约使用土地措施范文6
工业园区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工业现代化、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工业园区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扩大招商引资;有利于实现工业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从而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因此,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我市工业对外开放的窗口、工业强市的主战场、企业壮大的平台、经济增长的龙头、跨越式发展的示范园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加快工业园区发展必须以“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为主题,按照打造“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建设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的总体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自主创新,大力推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带动农业和生产业配套发展,着力特色资源开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推进我市向工业强市跨越。
(二)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原则。充分发挥科学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按照我市工业布局的总体规划要求综合统筹、适度超前规划各类工业园区。加强工业园区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产业布局规划的充分衔接。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工业园区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2.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原则。推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和要素保障向工业园区集中。充分发挥各县(市、区)的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把握市场需求,推进同业集聚和产业协作,实现工业园区产业错位发展。发挥园区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大功能整合力度,以优势产业(产品)链为纽带,积极发展“一区多园”,积极发展关联性强、集约水平高的产业集群和特色鲜明的区域产业品牌。
3.创新发展原则。推进工业园区的体制改革、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业主开发、政企共建、项目先行等有效模式。支持工业园区建立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孵化器,搭建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推进工业园区的重点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着力突破产品链关键、共性平台技术,重视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形成技术创新强势集聚区。
4.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功能,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土地、能源、人才、资本等资源的集约节约使用,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有效整合产业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园区,努力构建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总体目标
到2010年,全市要建成一批布局合理、产业优势突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重点工业园区,形成公共服务设施高效利用、管理规范、服务优良、向外度与集中度较高的工业园区。全市各类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其中县级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比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60%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一)加强工业园区规划工作。各地、各部门要通力协作、加强配合,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指导各类工业园区制定、完善园区控制规划、发展规划,明确园区发展目标、路径和措施。各工业园区要根据全市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形成科学、具体的园区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础建设总体规划。做好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加强对工业园区的环境监管。
(二)加快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强化天然气能源化工在我市工业集聚发展的先导、龙头作用,着力强化优势产业的发展,形成特色和品牌,提高集约发展程度。突出产业特色,大力提高产业集聚水平,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促进一批效益好、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大型产业项目落地入园,带动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加快园区发展。通过招商引资、改造升级等多种手段,筛选一批基础好、潜力大、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比较优势的企业入园,在资源配置、资金融通、项目建设、政策引导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使其尽快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三)推进县域工业集中区的整合发展。原则上各县(市、区)只规划建设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2—3个主导产业。各地要根据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通过调整城市规划功能分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鼓励和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进入工业集中区集聚发展。新上工业项目,原则上要求进入工业园区。已经在工业园区外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而尚未建设的工业项目,应引导其将土地调整到工业园区内进行建设。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平台和载体作用,瞄准国内外知名企业,主动吸引和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实行重点招商、定位招商、以商招商,重点推进优势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招商。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推进招商引资部门和工业园区管理机构的工作联动,完善工业园区投资促进信息共享平台,探索投资促进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运作新机制。把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大力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高层次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强化对招商项目的服务力度,对产品市场前景好、技术开发能力强、产品配套关联度高、成长性较好的企业或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办法,给予更优惠的政策,鼓励入驻园区发展。
(五)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保证工业项目用地,支持各工业园区建立土地储备制度。把推进工业园区道路、给排水、供电、供热、通讯、土地平整、绿化、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增强工业园区的吸引力和聚集力。大力发展与工业园区配套的生产业,推进园区信息化建设。加大政府引导力度,鼓励、支持企业参与技术创新、产品检验检测、信息网络、物流、原材料市场、金融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六)加强工业园区动态监测。加强工业园区发展建设和运行情况的综合监测分析,建立工业园区统计指标体系。对工业园区企业数、固定资产投资、销售收入、增加值、利税、招商引资、就业人数、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和主导产品产量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研究,分季度、半年、年度统计数据。工业园区要建立健全统计制度,切实做好工业园区各项指标体系报表报送工作,按时逐级报至市统计局汇总、。
(七)努力拓宽工业园区发展的融资渠道。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鼓励多元投资进行多种形式开发。通过贷款担保贴息等形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工业园区建设。积极争取上级工业园区建设资金、国债建设资金、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等资金支持,筹集工业园区发展的建设资金。
(八)强化工业园区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对入园企业要加强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污染的治理,实现达标排放。规划建设完善的排污治污体系。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区域协作和产业对接,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的协同治理。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对工业园区发展的组织领导。成立“*市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委,具体负责全市工业园区的综合管理、协调服务、考核评比等日常工作。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其日常工作由经委承担;针对各县(市、区)工业园区的特点、性质,设立专门的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作为县级人民政府派出机构,享有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权利,负责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协调服务等工作。
(二)完善和创新工业园区发展的激励机制。总结推广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经验,抓好“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制定工业园区发展考核奖励办法,设立“工业园区发展优秀奖”,根据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销售收入、上交税金、出口创汇、安置就业、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对年度考核成绩突出的工业园区予以表彰奖励,并在资金、土地、政策等方面重点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