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文化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文化研究范文1
一、关于旅游文化的认知
(一)关于文化
对于旅游文化的研究,往往离不开对于文化的探索。关于文化的定义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在马波( 1998) 所著的《现代旅游文化学》、沈祖祥(1999)所著的《旅游文化概论》中都曾提到,国外有关文化的定义早已经不下150种甚至200种了。虽然现阶段对于文化的研究已然十分丰富,但也由于研究的角度过多,使其并没有明确且清晰的认知。这也使得文化的子分类,旅游文化在研究上也不能简洁明确。个人认为,相对于旅游来说,文化的含义可以概括的比较简单,可以部分的理解为一个地区或区域的人们生活、精神、审美、习惯的汇总。从旅游的角度来看文化,人们选择旅游的最重要的一个目的是想要短时间的离开自己长时间居住的环境,获得机会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包括生活、民俗、风景等等。在旅游的众多动机中,个人认为猎奇是最直接并能够有效促成旅游行为的动机。从这个角度出发,旅游意义上的文化就要简单很多。上层概念的清晰理解才能缩小并充分理解下层概念。学者对于旅游文化的研究需要建立在一种对于文化的理解上,真正意义上对于旅游文化理解的不同应该是各自对于文化理解的差异。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旅游角度上文化一词的理解,笔者相信,这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关于旅游文化
对于旅游文化的定义,与文化类似,多而杂。一个好的定义应该用最少的语言,描述最清晰的现象或问题,并能使大多数人感到认同。从这个方面来看,对于旅游文化的定义还远远不能称为定义,最多算是理解。笔者作为一名在读研究生,深知自身学识尚浅,无力定义,但想从个人方面提出自身一些看法。谢彦君(2012)先生在其《旅游文化及其相关范畴、命题的理论透视》一文中曾经提出,旅游文化是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笔者十分认同。单次的旅游活动或者单人多次的旅游活动是无法形成旅游文化的。旅游文化是大众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与当地的旅游接待者发生旅游接触行为而产生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产生于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并能动的对双方产生作用。例如,旅游活动带来的旅游消费使当地居民看到了经济利益,从而从事简单的商品经营。由于旅游者的行为带有求新求异的态度,所以当地居民所经售的商品要具有本地的特色。这种一来一回的基于商品交易的文化上的交流促成一定程度上的旅游文化。大量的关于风景、名胜、饮食、民俗等等的交流融汇在一起形成了旅游文化。此外,笔者想提的一点是,很多学者认为一些名胜古迹或历史名城也是旅游文化的一部分。对此笔者认为,单独来讲它们的历史价值是无可厚非的,但从旅游活动来看,它们的历史价值其实是旅游者旅游动机和目的的一部分,是旅游经济产生的部分来源。所以笔者认为,一个以历史为主的名胜古迹或景区,它所带来的旅游经济收益是它的旅游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旅游文化的形成是基于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活动。思考、交流与活动创造了文化。
二、关于旅游文化研究的思考
(一)旅游文化与物质社会的结合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人的思考能力与创造能力。旅游文化是人类在旅游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旅游地代表特色的文化。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经济建设依旧是发展的重点。旅游作为第三产业中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其创收能力不可低估。因此,我们又不得不面临文化的物质化与世俗化的问题。笔者认为,如果一个旅游地区出现了世俗化与物质化的时候,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该区域的旅游价值得到了游客的肯定,这对于旅游地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旅游地区的文化与价值实现的基础是旅游者的肯定,前往并参与当地的旅游活动。从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一个旅游地区,成长期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整,旅游文化的发展处于初始形态,旅游者更多的体验的是当地的传统文化;成熟期初时,旅游设施建设趋于完善,当地的旅游文化也在大量的旅游活动逐渐清晰,但商业化的问题开始体现。文化与物质化的关系十分微妙,一方面物质化可以帮助一个地区开发当地特色的文化,让文化从隐形变成显性。另一方面,物质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追逐经济利益的原因,会破坏当地的文化,甚至会产生错误的旅游伪文化。例如,现阶段的丽江大研古城,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目前的丽江发展已然到达成熟期的阶段。丽江开发之初,最明显的旅游吸引物,是当地的环境建筑与纳西族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大量旅游者对于旅游地感受、互动的旅游行为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文化,但现如今,大研古城内,几乎所有人家都变成了小型的商铺,区域内的房屋早已被其他地区的商人租赁用于旅游开发,被迫转型的“艳遇之都”已与城市的酒吧一条街别无差异。旅游文化或者说当地的文化早已变质,这对于一个旅游地来说,可能是致命的。旅游文化作为旅游的魂在丽江已然消失,没有魂的景区,可以在中国任何地区快速复制。旅游经济不能用作旅游地发展好坏的评价,旅游文化的价值是无形的,也是难以估计的。
(二)现阶段旅游文化研究方向的偏差
对于旅游文化不清晰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对于旅游文化研究的效果。目前,对于旅游文化的研究主要围绕旅游资源进行,涉及三体说的教材,也是主要围绕旅游资源进行。谢彦君先生对目前中国现有关于旅游文化的教材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在这些著作中,其目录结构为‘总论或绪论+ 文化旅游资源介绍’的教材总数为26 本,占比高达75%。在这些著作中,其主体内容无不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这些成了必备内容,而涉及民俗风情、综合艺术、旅游文学、自然山水文化;艺术的内容也为绝大多数著作的必备内容;其他诸如聚落文化、世界遗产、地域文化等,因所用范畴不一,各部著作取舍不同,但已非主流内容,或可忽略不计。一个共同的方法论倾向是,这些著作在探讨上述论题时,几乎都采用的是历史学的方法,所汲取的素材,无非是历史上的传统文化事件或事实。这一方法论所隐含的假定前提,自然是‘旅游文化与人类历史相始终’这样值得商榷的命题。”对此,笔者十分认同。首先,旅游资源并不等同于旅游文化。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客观存在,用于旅游开发变成旅游资源,相对静止。而旅游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基于旅游资源感受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它笼罩着整个旅游区域,更接近与无形,它熏陶,影响,并感染着旅游者。旅游文化的书籍并不是一本百科全书,它应该着力于旅游与文化,落脚点在于文化。当然,在研究上,笔者同意以旅游目的地为主,以时间发展为主线,辅之以自然历史文化,探求旅游对于当地人民生活、认知、旅游开发的影响,研究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关乎自身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书籍更应该体现作者对于旅游地文化主观的认识,而非客观的陈列与描述。
(三)旅游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一个成功的定义是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个普遍现象,例如牛顿三定律。当然,由于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在本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用理科的思维来要求文科显然是不合理的。自然学科对于定义的讨论往往与追求真理和客观事实相关联,对于定义的准确要求反应的是对于科学的严谨,真理只有一个。换个角度人文学科对于定义的追求的意义可能会小得多,一千个读者有一个哈姆雷特,如果说只能用“你的定义有一定道理“来概括一种定义的话,那只能说反复定义的意义并不大。而旅游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更应与实践相结合,所以笔者认为,学者们应该总结出一个简洁清晰的旅游文化的定义,让人们的研究方向明确,让研究结果更有力的开发和保护旅游地的旅游文化,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理论充分的指导实践,而不是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应该优先从旅游学的角度进行深层研究。定义不是内容,更不是目的。国外的先进的关于旅游的理论,不论是社区研究、规划研究、还是旅游学的研究,它们都是立足于实践本身,而中国目前的旅游并适用于国外的现实情况,所以国内的学者在研究上更应立足中国的旅游发展,不要空中建楼。
参考文献:
[1] 谢彦君,周广鹏. 旅游文化及其相关范畴、命题的理论透视[J],2012(26):26―35.
旅游文化研究范文2
一、承德的皇家文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广义地说,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承德的皇家文化与北京以宫廷文化、皇城文化为代表的皇家文化一脉相承,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色。避暑山庄是清王朝在北京以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在清朝鼎盛的一百多年间,特别是康熙、乾隆、嘉庆三朝,皇帝几乎每年都有半年的时间,在这里居住、生活、处理朝政。避暑山庄是皇帝的行宫,但又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行宫;是皇家园林,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皇家园林。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第一次北巡,就看中了这块蒙古游牧地,建立了总面积一万多平方公里的木兰围场,后又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避暑山庄。乾隆皇帝即位以后,不仅将避暑山庄改建扩建增建得美轮美奂,还在祖父康熙皇帝修建溥仁、溥善两座寺庙的基础上,又先后修建了普宁寺、普佑寺、安远庙、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广安寺、殊像寺、罗汉堂、广缘寺、须弥福寿之庙等十座金碧辉煌的庙宇,如众星拱月般围绕在山庄周围。将承德作为处理民族事务、宗教事务的中心。承德的皇家文化,以清帝为核心,以宫廷文化为特色,以皇家园林、皇家寺庙、皇家围场、皇家文物典藏、皇家典章制度等为代表,既包括凝固在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木兰围场、行宫御道、文物藏品中的文化,也包括流动在皇家生活起居、礼仪习俗、休闲娱乐、行围狩猎、宗教活动、典章制度中的文化。皇家文化是历史赋予承德的宝贵财富。
二、承德皇家旅游文化的把握与转化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文化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一个地区要赢得区域竞争的优势,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硬实力,更需要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承德市委、市政府顺应时展的要求,审时度势,从承德市自身特点与优势出发,对城市发展进行了全新定位,将休闲旅游作为第一战略支撑产业来发展,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当前,我国旅游业竞争非常激烈,各地都在努力挖掘自身资源,发挥文化优势,塑造品牌形象,扩大知名度。承德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文化资源丰富厚重,文化形态多姿多彩,既有清宫皇家文化,又有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既有浓郁满蒙风情的民族文化,又有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这是承德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宝贵优势资源。旅游业是以特色取胜的文化产业,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决定着消费者的选择意向。承德旅游文化资源中,最具特色、最独树一帜的是皇家文化。而皇家文化是世界各国著名旅游城市最为经久不衰的旅游资源之一,具有恒久的吸引力。承德要腾飞、要发展,要引起世人瞩目就必须首当其冲地做好“皇家文化”这篇文章,打造皇家精品文化品牌。承德是一座小城,皇家文化集中、纯粹、触目可及。人们游览山庄、参观寺庙,看中的就是其中的皇家文化内涵。可是多年来,我们在对皇家文化的挖掘、展示、旅游项目与产品开发、文化深层体验等方面,还相当欠缺。山庄的皇家文化典故、生活趣事可谓比比皆是。随便一个场景,任意一组画面,信手拈来,都大有文章可做。在我们营造皇家文化氛围、打造精品皇家文化产品的实践中,可能一个想象,加上一点点创意,就能峰回路转,别有洞天,引来游客亲身参与、一探究竟的兴趣。
三、承德皇家旅游文化的拓展延伸
旅游文化研究范文3
旅游文化的软实力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依托硬实力而生的。因此当地政府在构建枣庄旅游软实力时,应当首先确保旅游产业的形成。旅游产业涵盖范围广,政府应当主动推进旅游分区分型、基建保障、市场机制引入、生态保护、对外文化形象构建等诸多事宜。而对外文化形象构建本身也是软实力形成的内容之一。
一、旅游文化软实力概述
上个世界90年代,Joseph S. Nye首次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这一概念。他认为,通过自身吸引力使他人完成预想行动的能力,即软实力。最初应用于政治领域的这一理论逐渐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包括行政组织、企业管理等。旅游软实力是指本地通过自身吸引力,使潜在外地旅游者遵从本地文化并修订自身文化偏好的一种能力。这种吸引力是多方面的,除了旅游地本身的文化内容与内涵,还包括与其他地区地方的旅游文化对比、市场营销以及附属的文化产品。旅游的本质在于激发旅游者的文化欲望,并促使其亲身进入旅游地而得以
满足。
二、当前枣庄旅游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分析
(一)枣庄旅游文化软实力的优势分析
旅游资源丰富。枣庄是新兴的旅游城市。当地有着“鲁南明珠”的美称,风景名胜众多,人文古迹荟萃。在自然风光上,有着我国四大最,分别是微山湖湿地、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冠世榴园。在历史文化上,明珠璀璨,如七千余年历史的北辛文化,四千余年的城邦文化,近三千年的运河文化以及奚仲、孟尝君多位历史名人,此外还有多项民间艺术及特色小吃。另外,枣庄也是国内红色旅游热土,包括台儿庄、铁道游击战、鲁南战役等诸多红色经典。丰富而多样化的旅游资源是枣庄发展旅游的主要优势。在风景、名胜、人文及历史方面的多项资源使得枣庄旅游呈现出特殊的优势:自然与人文浑然天成,历史与现代相互呼应;较高的知名度;资源多样化,组合组群优势显著;资源的独一性及不可替代性。
区域交通优势显著。枣庄市属于山东省重点发展城市,同时也位于该省“济南-泰安-曲阜”的旅游线上,连接曲阜与徐州。从全国交通布局来看,枣庄处于南北交通枢纽,包括有京沪铁路及高铁、京福高速、枣临高速、104及206国道等。枣庄过境停靠铁路居全省首位;京杭运河穿境而过,港口及配套一应俱全。此外,枣庄目前已在全市开通了快速公交(BRT)。区域交通优势能够有效压缩旅游行程,从而促进市场的
形成。
社会优势。由于资源转型的迫在眉睫,目前枣庄市已经当旅游产业作为了承接资源型城市的新方向。当地旅游发展氛围已经初步形成。自2009年以来,枣庄政府已投入了大量资金,改善基建;政策引导,转变职能。目前,枣庄每年都积极举办各类文旅商贸交流活动,特别是各类旅游宣传。此外,由于区域交通便捷,枣庄本地、所在四省交界腹地都有着众多的市场资源,辐射范围广。这也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枣庄旅游文化软实力的劣势分析
城市形象吸引力薄弱。城市形象排在了旅游观感的首位,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旅游形象的创建是建立在产业战略定位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产业营销所对外创设的形象,其主要体现为潜在旅游消费者的直观感知。由于枣庄旅游起步较晚(从2009年正式纳入政府规划),对外宣传不足,旅游配套功能不健全,对于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不到位。因此枣庄城市吸引力远远不及济南、曲阜等一级旅游地。从市场调研来看,目前来枣庄游客主要是探亲访友,约占总人数的50.62%,观光旅游仅约占18.71%,其他观光人群则为徐州、曲阜等地中转游客。另一方面,旅游产品的整合不到位,资源零散分散,缺乏具体的市场形象。“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城市名片初订立不久,其市场效应尚未形成。譬如台儿庄与墨子这两项资源尚无得到有效联系或有机融合,市场吸引力仍然薄弱。
旅游资源整合不足,产品化效能低下。虽然枣庄旅游资源丰富,但如何将它们进行有机融合成为了当前枣庄旅游产业最头痛的事情。一方面,虽然枣庄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是包括墨子在内诸多名人故里。但是这些无形的人文资源缺乏具体的载体,开发难度大。譬如,墨子墨家可同孔子儒家齐名,但却并没有像孔庙这类大型建筑群。缺乏现实的载体,使得旅游资源难以有效转化为产品。另一方面,虽然目前枣庄有着多个自然风景景区,但是其开放程度与配套服务远远不足。虽然景区面积大,但是由于行政管理的限制与开发的不足,导致游客游玩空间过小。而冠世榴园的游玩主要集中于夏季开花,季节性过强;且游玩区域也几乎仅限于青檀寺及观光塔
两处。
资源开发粗放,旅游精品少。虽然枣庄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由发展眼光的局限,各地各处盲目地开展复建的情况突出。致使当地旅游始终停滞于“小而全”的低水平发展,旅游产业难以上规模。以优美风景为主体的线路和景区,无法做到优势互补,旅游线长期没有太大的变化,景点单一、陈旧,且差异性不突出,吸引力逐渐减弱。观光型产品多,休闲类和特种旅游产品少,旅游资源功能结构相对单一,游客参与性、体验性较差,满意度不高。譬如在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温泉度假等诸多类型建设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复制与同质。这种产品的趋同性,直接降低了枣庄的旅游软实力。在随机调查中笔者发现,目前外来游客对枣庄旅游的整体满意度仅有68.51%,其中住宿为72.61%,餐饮为62.05%,购物为66.94%,服务为61.57%;其次是游览为62.28%,娱乐为70.14%;再次是长途运输为46.92%,市内交通为44.37%。
三、枣庄旅游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目前枣庄市已经确定了“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城市名片,完成了资源的统一定位。在后期的实践中,枣庄应当积极围绕优势资源,立足城市发展的宏观大局对外积极树立这一城市形象,从而提升旅游软实力。
(一)加快三大转型,塑造古城水乡旅游形象
枣庄目前已经应当积极推进环境、产业及城市功能的三大转型,配合旅游城市的建设。首先积极争取国家资源转型债券,吸收民间资本,构建生态保护与建设机制;改善基建,完成环境治理,逐步摆脱“煤城”印象。其次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弱化资源型产业,以运河物流、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积极承接替代。全面打造古城重建,构架旅游精品资源。再次,围绕城市水乡古城名片,整合矿区布局,加强城市功能建设与互补,推动组团发展。枣庄旅游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旅游资源的一体化整合,并形成以古城景区为核心的,向外辐射的旅游区带。枣庄应积极立足现有精品,将台儿庄古城、运河古城和江北水乡作为核心,积极构建枣庄旅游三角。以还原历史战役为着力点,积极重建台儿庄古城;以还原商贾文化为着力点,积极重建运河古城;以还原“汪”渠相连的城市水系景观为着力点,构建江北水乡。
(二)依托优势资源,打造精品景区分片式发展
景区品牌是旅游产业的核心所在。品牌塑造差异,精品铸就品质。枣庄应当推动精品化战略发展,树立起“打造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总体发展目标。发挥精品景区示范作用,对各示范点的特色进行调查研究。构建龙头景区示范片,纵深推动旅游资源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形成具有枣庄特色的旅游精品。使枣庄旅游形象和品质得到彰显,进而塑造起枣庄独有的旅游品牌。目前枣庄旅游产业呈现为明显的分散特点,满足多样化特点但缺乏组合互补优势。因此当地应当积极依托独一性资源着力开发高品位景区。目前枣庄已经有八个4A级景区。笔者建议,依托4A景区,积极协调组合同类景点资源,以高规格、大规模的构建思路,积极组件精品景区群,带动各片区旅游发展。枣庄市应当积极遵从园区式开发、板块式打造、组团式发展的机制进行规划建设。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枣庄旅游国内外知名度
枣庄的整体营销旅游业是一个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且是一个具有较强关系的综合性产业。确立城市名片只是对外形象塑造的第一步。今后枣庄还应当大力创新宣传模式,除了以当地自然景观及人文风情为主题进行拍摄电视广告和宣传片等;设计明信片、画册、挂历,编制书籍;举办推介会、公众演出、旅游咨询等外,还应积极开展旅游电子商务。建设旅游网站;与新浪、网易等网络建立城市联盟,如新浪――枣庄,大力增加枣庄旅游的点击率和浏览量,不断扩大枣庄旅游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在专业旅游网站上建立链接。枣庄网上旅游服务主要包括门票售前服务、网上旅游交易、网上支付、售后服务等。同时在枣庄旅游网站上旅游招商信息和旅游企业信
息等。
(四)加强政府主导,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
目前枣庄旅游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枣庄政府应将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到经济发展的战略层面上,将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根据社会、经济以及环境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围绕“江北水乡・运河古城”这一理念,着力打造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政府主导,应当是行政引导而非包办。枣庄政府在应当加强统一规划、领导组织,从而有序地快速地推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建立科学有效的旅游服务系统,从而实现游客的内在需求和旅游相互作用。不断加强枣庄的旅游信息、旅游营销、旅游线路、旅游商品以及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服务设施等综合配套建设。加快枣庄旅游服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建立和完善枣庄的旅游企业制度。通过组建旅游企业集团为发展出口,不断推动枣庄旅游企业股份制改造,从而促使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创新旅游产业资本筹集及利用模式。积极协调旅游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强化枣庄旅游产业基础。积极协调新兴产业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以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构建各产业协调发展的整体框架。此外,通过设立枣庄旅游特区,针对枣庄各个旅游景点的具体情况,在投资、管理等多个方面制定有效的发展政策,适当采取政策倾斜,恰当引入市场化管理运作,全方位促使枣庄旅游业能够蓬勃发展起来。
四、结语
旅游文化研究范文4
[关键词]踏青;清明节;寒食节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5-0169-02
2008年我国开始施行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把清明节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放假1天。清明节旅游随之而兴,这对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1 清明节的文化渊源
从文化渊源上来看,“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个日期接近的节日(气)彼此之间的习俗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互相渗透、重叠,渐渐地不再有明显的民俗活动区分,这就逐渐融合形成了现在的清明节。
1.1 “清明”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着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淮南子》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农谚有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同时,清明时处早春,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是人们乐于到户外郊游、嬉戏的好时光。
1.2 寒食节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寒食节的重要习俗是禁火、寒食。关于寒食节习俗的来历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源于周代的禁火之制,《周礼•秋官•司氏》中有记载:“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以共祭祀之明明烛,共明水。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另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和祭祀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东汉的《新论•离事》载:“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
1.3 上巳节
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是指以二干支纪日历法中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一词最早见于汉代的文献,《后汉书•礼仪志》引《韩诗》云:“郑国之俗,三月上巳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说明最初的上巳节巫术气氛比较浓,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在水上招魂续魄、祓除不祥。同时,《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云“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说明这也是一个有关男女爱情的节日。魏晋之后上巳节逐渐演变为一个纯粹郊游宴饮的节日,突出了节日的娱乐性质。
2 清明节旅游的文化价值
清明节气、寒食节和上巳节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融合,构成了清明节丰富的文化价值。总体来看,清明节旅游的文化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游春文化价值
“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传统文化中歌颂春天,其实是表达对生命的热爱。这种稳定的内隐文化外显在行为上,就是人们在自然界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的清明节气踏青游春,走进自然、拥抱自然,使人心旷神怡,振奋精神,消除疲劳。《论语》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描述的就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大自然中郊野纵情游乐愉悦的景象。它既是人经历枯冬之后生命本能的冲动,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体现。游春的文化价值彰显的是对生命力量的热爱和认同,是对压力的心灵和禁忌的释放和突破,这与传统意义上的春游不可同日而语。
2.2 强烈的血缘文化价值
在中国,祖先崇拜与血缘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血缘关系成为祖先崇拜的基础,祖先崇拜又是强化血缘关系的纽带。家族本位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家是中国人心中生活的宇宙,具有超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清明时节,中国人都会一把土在祖先的坟上,敬一炷香在祖宗的灵前。清明节成为他们对“认祖归宗”的怀旧情结、“叶落归根”般对家的认同的情感的寄托。
2.3 强烈的民族向心力文化价值
大而言之,中华民族统称为炎黄子孙,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血族集团。这种发端于上古,绵延数千年的炎黄观念,成为一种反映共同民族感情的联系纽带,体现和包容了华夏多民族形成一个统一体的自我意识。附会于介子推寒食节起源以及清明节为革命烈士扫墓折射出中华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慕。每个清明节,来自祖国大陆和港澳台海外的华人游客,熙熙攘攘毕恭毕敬的顶礼膜拜,反映了对我们整个民族祖先的认同。这种“血浓于水”的民族向心力指引着我们整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团结奋进进取。
3 清明节旅游的文化传承导向
3.1 从发展战略上来讲,清明节旅游应坚持“政府为主导、民间为主体”的发展战略
政府具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功能,因此,在发展清明节旅游的过程中,应该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政府的一切优势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营造一个强势的外部环境。清明节旅游属于一种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旅游,清明节是人民大众自发创造、满足自己需求的一种生活文化。因此,在清明节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发展的主体应该是民间。因为由民间挖掘开发出的清明节旅游文化遗产,可以丰富清明节旅游的内容和强化清明节旅游的文化内涵;可以把注意力从有限的商业利益转移到无限的文化发展动机上来。
3.2 从文化内涵上来讲,清明节旅游应充分体现庄严肃穆、祭祀缅怀的苦文化和体现轻松欢快、休闲踏青的乐文化
缅怀祖先,难免伤感。杜牧的《清明》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些都是针对苦文化的描写。因此,清明节旅游应充分体现庄严肃穆、祭祀缅怀的苦文化。清明祭祀坟墓的习俗普及民间,经历二千余年而不衰,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除了体现苦文化以外,还要充分发展其乐文化的内涵精华。南宋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中说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就充分体现了清明节期间人们的欢乐之情。宋朝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也生动地反映了人们在清明节郊游回来的繁荣景象。因此,清明节旅游发展应该充分体现轻松欢快休闲踏青的乐文化,一来可以增进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二来也可以借此机会从平时忙碌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
3.3 从文化形式上来讲,清明节旅游应充分挖掘极具地方特色丰富多彩的清明节民俗文化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清明节旅游的开发就要充分的利用地方的民俗来开展民俗文化旅游活动,赋予清明节旅游以浪漫色彩,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充实清明节旅游内容。例如,中原地区有清明节戴柳插柳的习俗,“柳者,留也;”“鬼者,归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民间习俗开展柳文化旅游活动,来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对大家吉祥如意的祝愿。此外,关于清明节还有放风筝、拔河、庙会、舞狮、踩高跷、参与农事活动等习俗,可以有组织的开发这些民间习俗,丰富清明节旅游项目,与旅游者形成共鸣。
3.4 从行业运作上来讲,清明节旅游应着力打造体现亲情、友情、爱情的短线旅游产品
尽管旅游市场上已推出了各式各样的清明节旅游线路,但大部分产品仍是以踏青为主题的常规旅游产品,缺乏清明节的人文特色。因此,在行业运作上,必须考虑更多的注入清明节的文化元素,依据清明节的文化渊源,主要针对家庭、亲朋好友、恋人旅游市场,着力打造体现亲情、友情、爱情的旅游产品,全面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的清明节旅游产品。
4 结 论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俗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清明节也是如此。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清明节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融入到旅游发展当中,把握好清明节旅游的文化传承导向,必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及旅游产品的丰富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涛.清明节的源流、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变迁[J].新华文摘,2005(3):115-117.
[2]张丑平.“清明”节气上巳、寒食、清明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4-10.
[3]高洪兴.中国鬼节与阴阳五行:从清明节和中元节说起[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32-140.
[4]于汐,唐晋.春游还是游春[J].中华遗产,2008(2/3):35-37.
旅游文化研究范文5
一、旅游业的现状
虽然如今旅游业迅猛的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不断推出新的旅游模范点,评选最佳的旅游单位,但政府及有关部门从始至终都没有对旅游业实行一个有据可循的管理机制,较少考虑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提供一个有价值、有高质量的旅游中心,缺少了系统哲学的理念思想。政府没有对旅游业进行一个系统的投资和建设,任其自由的发展,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当国家旅游局成立“中国旅游研究院”直属机构时,就表明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了旅游的发展有了阻碍。
现在人们的观念与之前大有不同,不再愿意随团游玩,而是更加倾向于自驾游和自助游。所以旅游地应该退出一些与顾客理念相同或相似的旅游套餐,提倡一站式旅游,不再浪费游客时间和经历去找酒店和餐厅。
二、旅游文化的概述
文化渗透在我们身边的许多行业,,旅游是一种娱乐的形式,旅游中旅游者可以将自己置身于全新的一个文化的环境,也许目前的这种文化与之前生活的城市的文化类型和风格并不相同,可以将自己置身于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中。放下芥蒂去接受一种陌生的文化。
在旅游活动中,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游客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一系列行为和不可分割的关系。人们通常是被某一旅游地的文化内涵所吸引,若是没有旅游活动中的吸引人的因素,那么当地的旅游业也就不可能发展起来。
旅游是一种比浅显的更要深一层次的精神层面的文化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眼界在一点点的打开,不再是能轻易被旅游城市的植被和绿化,那些美丽的景色而满足的了,人们都在追求更加深一层次的宝贵的精神。旅游者会很自然的将旅游城市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融合在一起,去追寻最为宝贵的文化内涵。
(一)旅游活动-旅游资源
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一个必需的条件就是旅游资源的存在。旅游资源的界定面是很广泛的。一般情况下,包括自然的资源和人文的资源两大类。自然资源就是城市的植被、绿化、特有的地形地貌等大自然赐予的“礼物”,人文资源是人类历史文明的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文明史上犹如钻石般璀璨的珍宝,它的文化内涵是从旧时里开始出现并流传下来,一个民族的不成文的规定,它与自然不同之处是,人文资源会比自然资源有着更为重要的开发和延续的意义。
三、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述
可持续发展是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提出的,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并且很明显的是,这会一直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当中。
世界旅游组织将可持续发展的如下定义“旅游可持续发展在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和东道地区当前的各种需要。这被正视为导致对所有的资源进行管理,以满足经济、社会和审美需要,同时保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将我们要时刻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全方位的推广。只有使得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才能保证旅游城市不是昙花一现,能够长久的发展,给子孙后代留下这一宝贵的社会财富。
使各个城市的旅游业公平的发展。在旅游城市的建设中,不能着重只单单的发展某个一线城市或者二线,要将所有有不同文化内涵的城市联通起来一起的发展,使各个城市的旅游业能够做到均衡的发展。可以使得旅游目的地的居民的生活水平整体提高。在国外的有些贫困的城市,当地的旅游业的比重排在支柱产业的前几位,旅游业可以大大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整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让旅游者感受到旅游目的地的高质量的旅游经历。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可供游览的水平,旅游者心甘情愿的接受旅游所带来的消费。
四、旅游文化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
用旅游可持续发展来推广旅游文化,观点如下:
(一)整体观:旅游文化是旅游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在践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两者在旅游管理中的关系是息息相关,他们是一个整体。
(二)持续观:旅游文化和普通的文化一样,都是具有持续性的。我们有权利使用文化,但我们并没有权利消耗它。旅游文化应该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而非成为我们的牺牲品。
(三)全球观:旅游文化应该是以全球的视角来学习,旅游可持续性应该促使我们一同保护人类旅游文化,使旅游文化能长远的发展下去。
五、总结
旅游业作为现代的朝阳产业,要想它能够可持续的发展,就要顺应当下时代的潮流,满足旅游者对旅游文化的要求。旅游文化产品越高端、越有当地的地域背景,那么这个旅游地就会就更加受欢迎。恩格尔系数同样体现出,人们追求的精神享受就会越高端,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体现在旅游业的发展上。
旅游文化研究范文6
[关键词]大连;旅游文化;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3-0060-04
作为旅游业的灵魂,旅游文化成为旅游地吸引力的源泉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实现旅游的发展目标,大连努力从旅游观光型向旅游休闲度假型城市转变,争取吸引客源并且留住客源。大连的区域旅游文化特色将是旅游竞争新的焦点,是区域发展的核心。以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业发展,是大连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城市经济结构,实现统筹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助于深化城市旅游内涵,还可以促进大连与其他海滨城市或邻近城市的差异化竞争,真正树立起大连海滨城市的特色旅游形象,提高大连的旅游竞争力。因此,研究大连旅游文化,整合旅游资源对大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
在中国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旅游文化”被学界提出,随后被广泛关注与探讨。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一词相并列甚至相对立,用来强调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文化属性一面。一般认为,旅游文化应包含“旅游”和“文化”两个领域,但它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文化”总纲下“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旅游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
目前,学界对旅游文化虽未形成普遍认可的统一定义,但对旅游文化的概念存在以下共识:其一,旅游文化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其二,旅游文化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其三,旅游文化使旅游地具有吸引力。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对旅游文化的理解,本文将旅游文化界定为:旅游活动中,旅游客体对旅游主体通过一定的旅游媒介产生吸引,从而使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相互作用关系的总和。其内容包括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体和旅游介体文化,三者联系紧密,共同构成旅游文化。
(一)旅游主体文化
旅游主体即旅游者,是旅游文化的负载者和传播者。旅游主体文化是指在旅游行为发生的全过程中,旅游者的文化观念和文化行为的总和。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前往不同文化空间的旅游目的地旅行游览,在将客源地文化传播到异地的同时,也把旅游目的地文化带回到客源地环境中,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和审美观点。因此,旅游主体文化在旅游文化中具有核心地位,旅游主体的文化素质决定着旅游的数量与质量。
(二)旅游客体文化
旅游活动是旅游主体作用于旅游客体的行为过程。旅游客体就是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主要来自旅游资源的特色,而这种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取决于资源的文化含量及其独特性。
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所反映出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即是旅游客体文化。诸如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建筑园林等物化了的文化内涵以及历史传说、宗教民俗、文学艺术等无形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形态,它们凝结着特定的文化价值观,是吸引旅游者的最基本条件。加强旅游客体文化建设,就是要深度开发各种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打造旅游品牌,提高旅游吸引力。
(三)旅游介体文化
旅游介体,又称旅游媒体,是指帮助旅游主体顺利圆满完成旅游活动的中介组织,即向旅游主体提供各种服务的旅游部门和企业。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直接提供服务的旅游企业,如旅行社、饭店、交通运输企业;辅助服务的旅游企业,如旅游商店、旅游工艺企业;开发旅游服务的部门、机构,如政府旅游管理机构、旅游协会、旅游培训机构。
旅游介体文化包括旅游行业文化和旅游企业文化。前者指旅游行业内企业和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业道德规范;后者指旅游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价值观、企业道德、企业精神、企业风貌与企业形象等。旅游介体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活动的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旅游主客体文化的交流,必须借助于旅游介体文化这一桥梁来进行。
二、促进大连旅游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提升旅游者文化素质,加强旅游主体文化建设
1.积极开展市民旅游意识宣传教育,创造良好旅游环境
一方面,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提升市民的旅游意识。例如,可继续组织开展百万市民游大连、百万市民游新区等活动,还可采取景区景点门票打折、销售旅游一卡通、发放旅游消费券等惠民措施。
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营造宜人的旅游氛围,为城市旅游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广泛组织社区居民参加文明市民学习培训,搞好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教育。要进一步加大《市民行为准则》和《市民文明公约》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同时,广泛宣传《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引导市民文明旅游,安全出行、理性消费。
2.加大宣传力度,倡导文明旅游
(1)广泛宣传教育,提升文明素质
一方面利用大连旅游网、大连日报、大连晚报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动员全社会关心和参与提升游客旅游文明素质行动。另一方面在游客集中的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车船场所,张贴或利用滚动的屏幕播放醒目、生动的文明提示,免费散发、赠送、张贴《中国公民国内旅游行为公约》《大连旅游文明公约》等。向游客广泛征集“文明旅游用语”,把“要我文明旅游”变成“我要文明旅游”。
(2)加强文明引导
组织开展十佳导游大奖赛及十佳旅行社、十佳旅游饭店评选等文明服务评星活动,推动行业星级从业人员以自身的文明言行,带动促进文明旅游;星级饭店、A级景区等窗口服务单位,设立精神文明示范岗,教育和引导职工文明接待、游客文明游览;启动“文明游客”的评选活动,在“文明游客”中评选“形象大使”,由具有高素质的游客担任大连旅游代言人,真正让做文明人、说文明话、做文明事深入人心。
(3)强化监管,营造良好秩序
良好的监督机制,可以遏制游客不文明行为发生。各旅行社要加强对游客监督管理,签订《游客文明旅游承诺书》。各景区要建立游客文明行为监督岗和纠察队,以便纠正和制止游客不文明行为;应设立不文明行为举报热线和信箱,鼓励个人或旅行社对此进行举报。
3.积极开发符合游客心理需求的旅游产品
大连发展旅游的思路是以市区为中心,以金石滩和旅顺为两翼,以各县市区为延伸,以骨干旅游项目为牵动,以大型活动为媒介的旅游发展大格局,建设有特色、高品位、国际化、大客流、高创汇的中国旅游名城。出于这样的发展思路,大连旅游创造了“浪漫之都”、“北方明珠”、“世界环境五百佳”、“比赛在北京,观光在大连”4个享誉海内外的概念性产品。概念性产品与金石滩、旅顺、滨海路、星海湾、女骑警、森林动物园、奥丽安娜号游船、现代博物馆、棒槌岛等实物性产品共同构筑大连旅游的吸引力。这些成功的创意和策划,都是在深入挖掘国内外游客心理文化的前提下进行的。
以概念性旅游产品打造竞争优势, 大连旅游这一独树一帜的做法开辟出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北京一公司专门做了一项详细的市场调研:去大连看什么?在浪漫之都、金石滩、女骑警、星海湾等诸多的选择中,有50%以上的人选择了“浪漫之都”。大连旅游概念性产品取得了影响深远的良好效果。今后大连要继续深入开展高水平、多方位、深层次的旅游主体文化研究,开发更多更好的符合游客心理需求的旅游产品。
4.加强海外客源国旅游文化研究与借鉴
日本、韩国和俄罗斯一直是大连排名前三位的旅游客源国。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大连入境游客源市场,应该从日韩俄等短程客源国向欧美等中远程客源国扩展,通过丰富入境客源国的构成,弱化由于某个国家发生危机时对入境游造成的冲击。
为此,大连应对来自不同区域的目标市场进行细分。例如大连的夜生活多为卡拉OK等,主要符合国内及日韩游客的习惯,却不符合欧美客人的需求。大连正在打造“北方不夜港”,在内容设计时,要考虑不同客源市场的不同需求。开展客源国旅游主体文化研究,则可以通过研究客源国旅游者的旅游心理、购买能力与特色、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等,为扩大旅游客源市场提供参考,统筹大连旅游文化建设,实现大连吸引世界的目标定位。
(二)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客体文化建设
1.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突出旅游的地域性
围绕海洋文化立市、海洋文化强市,大连应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深入发掘地域特色优势,用“海文化”凝塑城市之魂,大力发展海洋文化创意旅游。在旅游市场转型发展与游客需求变化的对接中,精心打造“亲海、游海、读海、品海、玩海、赶海”的旅游品牌,并辅之以多种形式的海洋文化节庆活动,打造富有海滨度假特色的最佳旅游城市,唤起人们对海洋文化的共鸣。
2.以近代战争历史文化为重点,突出旅游的教化性
大连旅游界、文化界和教育界要联合起来,开发利用旅顺丰富的历史资源,以战争遗址及军事历史为载体,挖掘其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国防教育主要阵地、爱国主义教育综合基地和红色旅游著名圣地。特别是能让党政领导干部、大中专院校师生、企事业单位职工等文化素质较高、政治素养较好的特定群体,成为旅顺旅游的重要客源。通过充分发挥旅顺近代史文化资源的优势,烘托大连市的旅游核心文化,带动大连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3.以城市建设文化为窗口,突出旅游的艺术性
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建筑文化和广场文化,是大连发展旅游文化的一大优势。旅游部门和城建部门应密切合作,整理、加工和提炼出极具大连特色的对游客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城市旅游建设文化,并在对外旅游促销中加强对大连城市建设环境及其文化的宣传力度,充分体现出大连城市建设的文化魅力。把城市建设文化优势和潜力转化为旅游特色文化,进而上升为旅游经济优势。
4.以博物馆文化为支撑,突出旅游的知识性
大连地区有6000年的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是大连各大博物馆应该深入挖掘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明确大连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方向,提高大连旅游品位。在进一步增加大连博物馆文化含量的基础上,应重点改造现有博物馆的静态展示方式,增加动态展示和情景表现,在陈列展览中充分运用声、光、电、模拟、仿生等表现手法以及计算机、多媒体等高科技成果,以改进展览效果,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5.以节庆民俗文化为基础,突出旅游的参与性
参与性是节庆民俗旅游的最大优势。旅游者可以通过亲身的参与,直接接触和了解当地的节庆民俗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满足自身的旅游需求。经过多年积淀,大连形成并拥有了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文化资源,在开发节庆民俗旅游项目时,要充分挖掘大连节庆民俗的社会和历史文化内涵,并不断地注入可参与性的内容到旅游活动中,提升大连旅游的整体吸引力。
6.以宗教文化为特点,突出旅游的神秘性
在旅游资源中,宗教文化以其博大精深以及丰富多姿的文物古迹以及宗教的景观建筑吸引着各个层次的游客。大连现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宗教,寺、观、教堂等宗教活动场所109处。大连各旅游中介企业应把这些宗教活动场所当作重要的旅游资源,开辟出极具旅游价值的宗教文化旅游景观,开发出具有宗教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并根据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宗教习俗安排旅游接待活动,以此丰富大连的旅游产品体系,增加其文化含量。
7.以工业遗产文化为精品,突出旅游的时代性
大连保留着大量的工业遗产遗存,是大连历史的见证和文明发展的缩影。通过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等途径,能够合理开发工业遗产经济价值,提高大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市民对大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大连的城市竞争力。大连的工业遗产大多以聚集区产业集团为主,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应当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利用原有的工业空间布局、厂房建筑、机器设备,打造艺术欣赏区、教育展示区、购物区及娱乐区等多功能旅游项目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三)深化改革,加强旅游介体文化建设
1.加强旅游行业文化建设
(1)建立旅游行业文化建设工作长效机制
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旅游行业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旅游局的行业管理、质量监督、行政执法、人事教育和行业协会等部门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将旅游行业文化建设工作融入到各项业务工作之中,明确部门和人员,落实责任制,合力解决旅游行业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2)加强监督管理,强化激励和惩处措施
行业管理处和旅游质监所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全面推进全市旅游行业的品质管理,不断规范旅游市场。一方面,鼓励旅游企业通过诚信建设、品牌建设不断提升品质水平,评定出更多更强的高星级旅行社和旅游饭店,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积极宣传优质服务的集体和个人,总结推广其先进经验和做法,引导全行业树立优良风气。另一方面,要对违规违法经营的旅游企业加大查处力度,依法严惩。
(3)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实现行业自律
在大连旅游行业文化建设中应重视大连市旅游协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其行业自律、服务、协调和监督职能,完善行规行约,维护市场秩序,加强诚信建设,在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教育,以及开展行业文明建设,树立行业新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加强旅游企业文化建设
(1)树立“以人为本”的旅游企业经营理念
一是以游客为本。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应以游客为中心,重视游客、关注游客,按照游客的需求设计出新颖别致,更富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旅游产品。
二是以员工为本。旅游企业管理者对下属员工进行人文化关怀和人性化管理,给员工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尊重信任的工作氛围,培养员工正确的价值观和团队意识,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三是以公众为本。旅游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经济实体,必须承担起对整个社会公众的责任,如是否进行慈善事业、是否承担辅助国家进行民生建设、设计的旅游产品是否破坏生态环境等责任。能够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才能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2)加快旅游产业的整合聚集,着力培育旅游龙头企业
一方面要引进一批大型旅游集团和国际知名旅游管理、服务品牌公司等战略性投资伙伴,培植壮大旅游发展主体。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推进旅游体制改革,引导星级饭店、旅行社和景区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可借鉴海尔“吃休克鱼”的成功做法,利用优秀企业文化完成产业的整合凝聚,打造大连旅游企业的航母。同时利用优秀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示范、引导、凝聚、约束和激励作用,带动中小旅游企业文化建设。
(3)着力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及品位
要深入挖掘大连地方特色文化内涵,赋予旅游产品更多的文化含量,将文化等“软件”投入与开发作为创造旅游精品的着力点,开发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旅游企业在提供服务时,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突出旅游服务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为旅游者提供情感、心理等多方面的享受,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
(4)重视旅游文化人才培养,全面提升从业人员文化素质
一是从基础教育开始重视旅游文化人才的培养。要依托大连高校和职业教育资源,设立旅游文化专业,成立旅游文化培训中心,促进旅游文化职业教育常态化和规范化。
二是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和业务培训。旅游、人事、教育等部门要从培训旅游文化基础知识入手,加强对旅游企业领导和员工素质和技能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和业务素质。其中,尤其要高度重视导游队伍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文化底蕴深厚的优秀导游队伍。
三是积极引进高层次的优秀旅游人才。要加快引进高层次的优秀旅游人才,制定各项优惠保障政策,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使其成为主导旅游文化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商品设计与营销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