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的基本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消费的基本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消费的基本概念

消费的基本概念范文1

申论看“两会”已经成为公考的常态,无论是笔试和面试,各地两会热点话题都是出题的风向标。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两会中出现的一些热词也必将成为2016年公考餐桌上的一道“大菜”。为帮助广大考生透过两会看公考,现梳理出了五个热点词语和出题方向,以便把握好时政脉搏,考出好成绩。

热词一:供给侧改革

【基本概念】供给侧改革,简言之就是在供给的一端,展开改革。众所周知,拉动内需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消费、出口。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通过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手段,在需求侧出谋划策。然而“供给侧改革”是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在供给侧下功夫,通过提高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率,更加健康有活力地拉动经济增长。

【深度解析】“供给侧改革”突破发展经济的局限性,在供给方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不仅满足发展经济的需求,也是解决当下经济发展僵硬难行的必要手段。在改革开放前期阶段,我国国内的消费需求总体动力不够,除了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较低以外,和传统“储蓄”思想,“有备无患”思想也密不可分,相比于消费投资,人们更倾向于储备积累。因此当时便积极地刺激需求,随着消费动力的提升,供给的产品却无法跟上要求。“镉大米”、“瘦肉精”、“三聚氰胺”“苏丹红”等问题一次又一次地挑战大众的神经,相对比的却是外国进口奶粉等产品遭哄抢。这是为什么呢?这正是从侧面反应了供给方出现了一些问题。同时一味刺激内需带来的产能过剩也在严重拖经济发展的后腿,因此“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是顺势而生,是对我国经济问题开出的一剂对症药方。

【命题角度】食品安全;产业结构;中国制造;科技创新;创新型国家;创新品牌;收入分配;简政放权等。

热词二:精准扶贫

基本概念】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精准扶贫思想落地。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谁贫困就扶持谁,同时更加注重“谁来扶”、“来扶谁”、“怎么扶”。精准扶贫是老词新说,我国扶贫工作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距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老词新谈在于精准二字,将这项伟大的民生工程做准做精,真正为百姓谋福利。

【深度解析】“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奔小康的道路上,扶贫脱贫是一个无法绕过的考验,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脱贫再度成为时下热词。以往的扶贫工作虽然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然而走到后期面临一些关键问题却有些隔靴搔痒、偏离重心。扶贫资金“天女散花”、“年年扶贫年年贫”、重点县戴着“贫困帽”、人情扶贫、关系扶贫等问题让扶贫工作走向尴尬。在这种情形下,提出“精准扶贫”正是化粗放为精准,化模糊为具体,针针见血、步步到位地把扶贫工作最后的冲击阶段走好走稳。

【命题角度】民生保障;反腐倡廉;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公平正义;创业创新;收入分配等。

热词三:环保“红线”

【基本概念】2014年1月,环保部印发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这是我国首个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纲领性文件。划出红线来保护生态,在“十三五”期间,环保将涉及到方方面面,政府在给地方领导干部制定环保指标的同时,也要给企业生产划定环保“红线”。比如,“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相继出台,中国对未来的发展划出多条环保“红线”。

【深度解析】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美好环境的渴求,是我们攻坚克难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多年积累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成为民生之痛,也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影响着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要进行思想观念变革,一些地区仍然在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学会在补“生态短板”中创造更多“绿色财富”;要通过构建监管统一、执法严明的环境治理机制,让环保执法的“牙齿”既能“硬起来”,也能“咬下去”;要建立制度,形成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及严格的终身追责制度。生态环境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生态环境保护彰显执政党的责任担当,是一场没有退路的决战。环境保护的“红线”不能仅仅划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更要划在每位领导干部的头脑里。

【命题角度】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出行;环保理念;环境治理;新能源;产业结构;低碳经济;生态农业;美丽中国等。

热词四:新型城镇化

【基本概念】所谓新型城镇化, 是指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

【深度解析】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城市迎来大发展大繁荣,也产生了问题和麻烦。城市拥堵、城乡差距大、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子女入学难等等。每到春节期间,各大城市就会“人去楼空”,侧面反映出现在城市中漂流着一大群没有归宿感的“外地人”,在他们身后还站着一批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这样的城市格局显然是失衡的。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打破城乡无形隔膜。一方面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完成脚步,另一方面抓城市本身建设,新科技新产业引领潮流,建立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要遵循科学规律,大胆创新,积极引导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命题角度】户籍改革;城乡统筹;教育改革;社会保障;人口素质;智慧城市;公共资源;社会服务;交通堵塞;开放二孩;幸福感等。

热词五:“一带一路”

【基本概念】“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是指一种合作共赢的理念和倡议,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

【深度解析】“一带一路”是十三五规划重要支撑,是“两会”重要议题,在建设等方面都可以做大文章,在新常态下当有新作为新发展。回顾过往历史,我们既有开放包容的时刻,也有锁国狭隘的时刻。经验告诉我们,封闭意味着停滞倒退,只有在交流碰撞中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活力。“一带一路”的构想脱胎于两汉时期中国古人开创的丝绸之路,又远高于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方与西方的贸易通道,是为了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而新时代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则是通过通路通商传达、合作共赢、合作包容的丝路精神。“一带一路”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敞开的合作通道为本国经济文化注入源源不断新鲜的生命力,但也给我国经济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展开的区域新型合作有着无限的期待前景,也要承担各国差异性政治性带来的一定风险。通过“一带一路”,打造利益共同体,连接“中国梦”与“世界梦”,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消费的基本概念范文2

关键词:高中地理;洋流;时差;地方时;商业圈;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363-01

一、理清基本概念,让学生容易理解

对于文科学生来说,高中地理学习会感觉有些困难,是因为地理学科偏理科,逻辑思维要求缜密,有很多题目是以图形出现的,需要一定的想象能力,但是,以我教学经验来看,大部分的知识考察还是以基础知识点为主的,那么在授课的时候,要强化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基本运用,例如,讲到“海水运动”一时,我重点将洋流进行讲解,动态的物体肯定是会移动的,那么海洋中的海水也是一样,常年比较稳定的按照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这就是洋流,地理学中对洋流进行分类,按照其性质,可以分为暖流和寒流,何为暖流,顾名思义,是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何为寒流,是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洋流。通过对洋流的基本讲解,让学生理解其基本概念,那么在相关知识考察中便有基本印象,之所以学生面对一道大题感觉到困难,是因为它包含了很多知识点,综合在一起,让学生感觉到凌乱,而你这边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理清,弄懂所有的基本知识点,那么题目就显得很容易了。在讲到“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影响”一时,重点讲解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围绕着交通便利和市场这一轴心探索,我们便很容易理解商业网点布局的区位要求:大量的消费人口,市场最优的原则,便利的交通条件,交通最优的原则,推测出商业网点的选址为市区中心或者市内街角路口处,也可以选址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通过学习这一基本概念,我们很清楚的理解商业网点选址的基本原则。理清其基本概念。

二、讲解高中地理的重难点,攻克地理障碍

学生之所以害怕高中地理学习,无非就是难度系数偏大,如果我们去逃避,问题终究还是在那里,永远成为你的学习负担,我时常要求学生放平心态,不要去害怕地理学习,应该想到,我如果能挑战这些难题,会有意想不到的自信,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攻克重难点,那些你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就是为了这些难点做基础的,我们需要经过自己的努力逐一解决这些困难,重拾学习地理的信心。再讲到“时差”这一基本概念时,很多学生感觉到到很困惑,不知道时差到底是什么造成的,也不能理解地方时是怎么计算的。那么就以时差和地方时计算为例,有以下基本概念和解题技巧。①地方时:因经度的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就相差1小时,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②时区:每15°经度为1个时区,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由中时区向东向西各12个时区。③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如自112.5°E至127.5°E为东八区,其中120°E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作为东八区区时。在讲解到地方时、时区、区时的计算时,我这边将基本的计算规律和技巧重点罗列,方便学生理解和解题。⑴地方时: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注解:“东加西减”:所求地位于已知地东边,用“+”;所求地方位于已经地西边,用“-”。⑵时区:某地经度除以15°,若余数小于7.5°,则商为所在地的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则该地所在的时区数为(商+1)。⑶区时:T求=T知±时区差×1小时,“东加西减”。通过这样的详细地重难点讲解,学生对时差和地方时计算就有了清晰的思路,这样一来,有关时差和地方时计算的一系列问题就显得简单了,都会有相似的解题技巧。让学生不在害怕这一类的题目了。

三、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学以致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便是服务于生活,高中地理是门生活类学科,所以地理教学离不开我们的生活,我们学的自然地理包含了地球、地图、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等等都是我们随地可以感受到的物像,所以,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发现和观察生活,地理的学习会显的很有趣味,所以在课堂上面,我经常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例子,用地理知识加以解释,这样一来,地理课堂显得格外热闹,学生也对地理知识的讲解很乐意接受的。在讲到“区域经济发展“一文时,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各抒己见,问题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生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珠三角地区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处于劣势,国内腹地范围较小,需要进行产业结果调整,具体措施有以广州市为基础,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生2、城市人口、城市数量激增,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缺少分工,竞争力下降。需要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具体措施,各城市加强互相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3、大气污染日益加剧,已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噪音扰民,耕地锐减,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需要规划与管理。具体措施有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加强交通、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对外来人口加强管理。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将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消费的基本概念范文3

>>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分类复习教学法 谈谈高中地理会考 如何提高高中地理会考成绩 高中地理概念教学法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法 必备知识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浅析高中地理知识分类综合复习教学法 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会考试卷分析及教学启示 高中地理教学趣味教学法探析 高中地理概念教学法探究 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法初探 高中地理快乐教学法摭谈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初探 浅谈高中地理概念教学法 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法探析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探析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实施策略探析 浅谈高中地理“问题发现教学法” 浅谈农村高中地理创新教学法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法浅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教学法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教学法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李瑜婷")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显而易见四季更替的直接原因是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而根本原因是黄赤交角的存在,因此四季更替是多因一果。 关键词:地理;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59-01

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学的基本概念、地理事物基本演变、地理基本规律和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等四部分,并将能力融于其中进行复习,具体作法如下:

一、地理事物演变过程

高中地理事物的、时间演变、结构演变、数量演变。虽然这些演变在自然条件过程中是千变万化的,都是有序可循的。

1、时间演变用序列化即将事物演变过程按时间先后排列,如地壳演化史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 中生代新生代序列。再如植物进化过程、动物进化过程、大气热状况过程、工业布局类型变化趋向等事物均可序列化,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2、结构演变用图示法即用复合图去表象抓实质,如下褶皱与断层构造剖面图,分析:①从地质构造上看属背斜的,②从地形上看属外力作用而成的山岭,③钻煤井、找泉水,④修建水库、铁路要注意的问题等。这样,就能避免被表象所迷惑,抓住了地理事物结构演变的实质。再如地壳结构与地下水示意图、海底扩张与六大板块构造图、世界和中国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等均可用此法。图示法可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数量演变用文换图法 即将地理事物量变的文字陈述转换成图表,揭示地理事物演变的基本规律(趋 势)。如下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图示。

从图示的A到E揭示城市发展基本规律是:从数量上由少到多,从规模上由小到变大,从城市化看由中心城 市转向郊区城市化。再如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粮食增长、工业增长、环境污染等地理事物数量演变也可效之。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事物演变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地理基本概念

高中地理教学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地理数据、地理名称和地理名词。按会考考试要求,它可分为记忆和理解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地理概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复习。

1、记忆层次的地理概念借谐音巧记。记忆的概念是指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的记忆或再认。借谐音记忆,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变死记硬背为巧记乐记,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2、理解层次的地理基本概念,用图表与举例加深理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1)重要比例数据用归类法。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地物:①可见光区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比例 ②地壳 中氧元素的含量 ③中东石油储量占世界的比例 ④我国平地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⑤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世界人均的比例 ⑥东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⑦山西煤炭储量占全国的比例 ⑧乡镇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 ⑨地壳中硅的含量(10)我国宜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11)西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12 )我国浅海渔场面积占世界浅海渔场面积的比例等,填入图下方相应方框内进行归类

(2)重要的地理名词用举例法。如自然资源的名词,例举A粮食、苹果,B生铁、水泥,C闪电、鸣雷,D煤 炭、阳光,先要求学生辨别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概括说明凡是农产品、工业品均缺乏自然属性,而雷电则缺 乏经济属性,它们都不是自然资源。再如天体、能源、轻重工业、生态系统、地理环境等均可用此法。

(3)相对和绝对的地理名词用图解法。如下经纬网图中:E点位于高纬度、C点位于低纬度,这是绝对概念 ,而A点比C 点的纬度高是相对概念,这是指AC两地纬度相比较而言,所以高纬度与纬度高是相对概念和绝对概念的关系。从A点到B点是沿纬线方向或是沿经度方向,指的是东西相对方向,从C到E是沿经线方向或是沿纬度方向,指的是南北绝对方向。再如气温高与高气温、高气压与气压高,寒流与暖流等相对和绝对地理名词都要 用图解法,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4)相似地理名词用比较法。如下表比较天气和气候的异同:

不同点 相同点天气影响因素是气团、锋面大气物理状况短期变化。都表示大气物气候形成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

大气物理状况长期变化 理状况的变化

再如恒星与星云,寒流与寒潮,矿物与矿产,水能与水资源,土地与国土,国土与国土资源,国土整治与国土规划等都可一一效法。

三、地理基本原理

地理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和规律。它们虽有着密切关联,但按会考考试要求则有所侧重。

1、地理事物的特点用归纳比较法许多同类地理事物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用归纳比较法区分它们 的异同。如冷锋与暖锋天气特点,归纳比较可抓出其异同点。

再如恒星和星云、气旋和反气旋、降水类型、两类地下水、煤炭和石油,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等地理事物特点都可用此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区分事物共性和差异特点的能力。

消费的基本概念范文4

[关键词]会计准则;相关问题;理顺关系

会计准则作为会计规范的一种形式,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统一性,是在一定经济环境下而确定的各种会计处理。然而,在丰富的会计业务中,企业所运用的会计准则与相关的法规难以做到互补互融,协调一致。

一、会计准则与税务处理问题

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主要是通过税收政策来加以调节的。但是,企业会计核算与税务处理之间很难协调一致。

1.会计与税收的目的不同。由于对某项收益、费用和损失的确认、计量标准与税法的规定存在差异,所以处理原则为:不得调整会计账薄记录和会计报表相关项目金额。企业在当期应交所得税时,应在按会计制度及准则计算的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上(或减去)与税法规定的差异后,调整为纳税所得额,并据以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

2.对于经济活动的确认具有时差性。按会计准则,对企业经济活动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予以确认的,而税务部门对于增值税是按收付实现制加以确认的。由此而导致了会计信息的不可比性,从而形成会计信息相对的虚假性。

3.会计与税收计征对于不同的经营方式和表现形式的处理问题。会计方面对于资本权益交易不计征任何税,只对资产经营征税,如房地产交易应属于资产经营,应征收土地增值税、营业税、房契税。一些经营者为了逃税,则利用会计手段变资产为资本后再进行交易。

会计方面对于所得税认定是以企业法人的经营行为为基础,不以经营形式或方式的变化为依据。如对于近些年普遍存在的承包经营或租赁经营,会计核算以企业法人为前提,税务征税以会计核算期为征税期,而承包人却以承包期为计算依据,三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承包人围绕纳税多少做文章,会计难以据实核算,税收缺少真实基础,从而导致国家、企业、经营者三者之间的利益矛盾。

目前,对于上述矛盾认识不一。一种观点是税法应与会计准则一致,税收征缴建立在会计准则基础之上;另一种观点是建立税务会计学,将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消费税的处理及纳税申报作以系统完整的规定。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如何处理应充分考虑我国企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小规模企业多,如果把会计准则、制度与税法统一起来,有利于这些企业简化会计核算,也有利于税收征管,更有利于会计信息成本的降低。对于那些大型企业,为保证会计信息更好地为经营决策服务,会计准则与税法应适当分离。

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之间的问题

所谓两者之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种观点上:一是取消会计制度,统一执行会计准则;二是按照不同的企业状况进行分类,即一部分企业执行会计准则,一部分企业暂不执行会计准则而执行会计制度。坚持后一种观点的理由是:

1.我国企业所有制形式不仅多种多样,而且小型企业较多,尤其是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营经济的推进,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这些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规模及经营方式更加复杂化、多样化,无法适应统一执行会计准则的要求。

2.我国实行市场时间短,制度体系还不完善,多数地方计划经济观念仍然较浓,还不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要求。

3.大多数中小型财务人员素质偏低,核算水平不高,统一执行会计准则有实际困难。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从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入手,帮助企业尽快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并分别建立行业会计制度。对于经营规模大、人员素质高的公司制企业,则运用统一的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准则进行规范,既便于与国际惯例接轨,又便于人们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

上述观点虽符合实际情况,但两种观点都有偏颇,尤其后一种观点不符合竞争的要求,也不符合我国现行会计规范体系(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三个层次互补互融的要求。为使企业更好地与国际惯例接轨,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不仅要认真执行会计制度,更要创造条件,推行会计准则的全面执行。

三、会计准则的实践与

会计理论包括会计理论、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准则基本概念、会计理论等,正是由这些构成了我国较为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需要明确指出的是,构成会计理论体系的每一项内容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间紧密相连的,尤其是“会计准则基本概念”,与会计准则理论和会计基本理论更有密切的关系。

1.从会计准则基本概念来看,主要包括会计的基本前提、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及其特征、计量、记录、报告等一系列内容。这是制定会计准则的依据和基础。

2.会计准则基本概念具有中介性质。因为会计基本理论是抽象的、具有浓厚的学术性质,一般不直接用于会计准则的制定,更不能直接用于指导和规范会计实务。会计理论能够对实践有用并发挥其理论作用,只有借助于会计准则基本概念的中介性质来实现,也正是有了这个“中介”,才能将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应用理论的衔接起来,实现会计基本理论向会计应用理论的过渡,从而在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统率下,使会计理论体系浑然一体,前后贯通。

四、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之间的问题

当前,两个准则之间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协调配套。

1.采用会计准则的原则是先上市公司后一般企业,但审计准则是面对所有的企业,两者之间的差异是不言而喻的。

2.会计准则对表外信息披露不足,不能充分反映无形资产及其创造力,缺乏公允性。

消费的基本概念范文5

一、地理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地理数据、地理名称和地理名词。按会考考试要求,它可分为记忆和理解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地理概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复习。

1、记忆层次的地理概念借谐音巧记。记忆的概念是指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的记忆或再认。借谐音记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变死记硬背为巧记乐记,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2、理解层次的地理基本概念,用图表与举例加深理解,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1)重要比例数据用归类法。 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地物:①可见光区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比例 ②地壳中氧元素的含量 ③中东石油储量占世界的比例 ④我国平地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⑤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世 界人均的比例 ⑥东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⑦山西煤炭储量占全国的比例 ⑧乡镇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 ⑨地壳中硅的含量 。

(2)重要的地理名词用举例法。如自然资源的名词,例举A粮食、苹果,B生铁、水泥,C闪电、鸣雷,D煤 炭、阳光, 先要求学生辨别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概括说明凡是农产品、工业品均缺乏自然属性,而雷电则缺 乏经济属性,它们都不是自然资源。

(3)相对和绝对的地理名词用图解法。

(4)相似地理名词用比较法。

二、地理事物演变过程

地理事物的演变主要包括地理事物时间演变、结构演变、数量演变。虽然这些演变过程是千变万化的,但都是有序可循的。

1、时间演变用序列化。即将事物演变过程按时间先后排列,如地壳演化史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 中生代新生代序列。再如植物进化过程、动物进化过程、大气热状况过程、工业布局类型变化趋向等事物均 可序列化,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2、结构演变用图示法。即用复合图去表象抓实质, 如下褶皱与断层构造剖面图,分析:①从地质构造上 看属背斜的,②从地形上看属外力作用而成的山岭,③钻煤井、找泉水,④修建水库、铁路要注意的问题等。 这样,就能避免被表象所迷惑,抓住了地理事物结构演变的实质。再如地壳结构与地下水示意图、海底扩张与六大板块构造图、世界和中国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等均可用此法。图示法可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3、数量演变用文换图法。即将地理事物量变的文字陈述转换成图表,揭示地理事物演变的基本规律(趋势)。

三、地理基本原理

地理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和规律。它们虽有着密切关联,但按会考考试要求则有所侧重。

1、地理事物的特点用归纳比较法 许多同类地理事物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用归纳比较法区分它们的异同。如冷锋与暖锋天气特点,归纳比较可抓出其异同点。

再如恒星和星云、气旋和反气旋、降水类型、两类地下水、煤炭和石油,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等地理事 物特点都可用此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区分事物共性和差异特点的能力。

2、事物的成因用知识结构图表以果导因法 地理事物的形成必有其因,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也有多因一果。如下四季更替的因果关系知识结构图:

显而易见四季更替的直接原因是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而根本原因是黄赤交角的存在,因此四季 更替是多因一果。但相对黄赤交角来说,则是一因多果,因图表内的这些现象均由黄赤交角引起的。同时,由 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又会导致地球上物影、日升日落时刻、温度带等现象的变化,归根结底都是黄赤交角的存在。再如大气水平运动、气温变化、全球淡水危机、自然资源破坏、我国计生工作的重点在农 村等等事物的成因都可用此法。知识结构图表能揭示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 应用问题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3、地理基本规律用投影演示法 地理事物的规律往往在普遍性中,又包含着局部性。如昼夜长短变化投 影(①―⑤曲线代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轨迹):演示太阳直射点由①―③曲线,揭示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的 普遍规律,包含着由①到②北半球昼长于夜,南半球昼短于夜的局部规律,由②到③移动,与之相反;又包含 着太阳直射点往南移一纬度,北极圈内极夜范围往北移一纬度,南极圈内极昼范围向北移一纬度的局部规律。 太阳直射点由③―⑤则与之相反。通过投影演示,帮助学生掌握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提高分析太阳直射位置,日出日落时刻、物影长短变化、气压中心衰盛、地球公转速度快慢、气压带风带移动方向、我国气候特征、河 流进入丰水期或枯水期等地理问题的能力。此法还可以用于气温水平分布规律、风带分布及风向规律、海洋水 盐度分布规律、主要气候类型分布规律、降水带分布规律、自然带分布规律等地理事物基本规律。

四、地理事物空间分布

地理事物的分布包括自然地理中事物分布规律和人文地理中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前者是地理基本规律复习,这里着重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薄弱的知识,复习时务必加强读图与填图的训练。

消费的基本概念范文6

论文摘要:税收是国家财政的基本来源,扩大税源、增加税收是国家财税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多企业都绞尽脑汁地要减轻税负,于是就产生了避税和节税行为。本文从基本概念和特征入手,对避税和节税进行比较分析。

 

一、“避税”的概念和特征 

 

1 基本概念 

避税,即税收规避的简称,指纳税人利用税法上的漏洞或税法允许的办法, 

通过对经营事项进行事先筹划,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达到减免税负的目的。 

各国对避税概念的理解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避税,是指纳税义务人为减轻税负所采取的一切行为。进一步可将其分为正当避税和不正当避税1,其中正当避税也称合法避税,是指纳税人依据税法规定,作出符合税法宗旨并能减轻纳税义务的行为;不正当避税则指行为人利用税法漏洞,通过人为的安排,减轻税负的行为。 

 

2 特征 

(1)非违法性。避税是一种非违法行为。 

(2)提前性,亦称前瞻性。即在纳税前,就需要对经营过程的中涉税行为进行相关的筹划和安排。 

(3)受益性。其中有两层含义,一是低税负,例如运用低税率,可以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二是延长纳税时间,将纳税期推后,可以间接减轻税收负担。 

(4)权利性。避税实际上是纳税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地运用税法所赋予的权利,来实现减轻税负的目的。 

 

二、“节税”的概念和特征 

 

1 基本概念 

节税,是指纳税人采用合法的手段减少税款,即税款的“节约”。它是指在税法规定范围内,当有多种纳税方案可选择时,纳税人以税收负担最低为标准来进行选择。 

节税行为因符合税法宗旨和政策意图,因此常为各国政府所鼓励和提倡。 

 

2 特征 

(1)合法性,节税是通过对税收法规进行分析研究后,作出的优化税收的选择。 

(2)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从宏观经济调节来看,税收是调节市场经济以及生产者、消费者行为的有效的工具,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引导纳税人的生产、消费行为,以实现政府调控经济,引导消费的目的。 

(3)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各国在制定税法时,都会制定一些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为纳税人的节税行为提供了前提,使得节税行为具有普遍性。 

(4)形式多样性。税收政策在地区、行业或者企业之间存在着差异,差异越大,那么纳税人的选择余地就越大,节税的形式也就越多。如利用地区差别、科技含量差别、出口优惠等,都具有可行性。 

三、“避税”和“节税”的区别与联系 

 

1 从立法角度看,二者内涵不同 

节税具有合法性,而避税有非违法性。节税顺应立法精神的,而避税则违背立法精神。避税是以不违法的手段达到减免纳税义务的目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国家税法,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间接影响税收制度的公平性。 

 

2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二者对经济、社会影响不同 

企业选择节税,会造成政府税收收入的暂时减少,但从长远来看,企业通过节税,会获得更多的收入,这样使生产者有更高的积极性以及更多的资金去再投资,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政府可以通过扩大税基而获得额外的税收收入。同时,普遍推广节税有助于国民纳税意识的提高,促进纳税人学习和研究税法。 

避税在形式上与偷税截然不同,没有公然违反税法,但它也是利用税法和国家政策的“漏洞”和缺省环节,使得国家税收收入减少,妨碍了税收职能的发挥。同时,避税会影响纳税人的心理平衡,使得一些纳税人会朝着有政策漏洞的行业、部门去生产、投资,不利于社会产业结构的优化,甚至会引起经济的不正常发展。 

 

3 从微观经济角度看,二者对企业的影响不同 

节税可以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是获得税后利润最大化的正确途径。企业进行节税筹划活动,可以增强企业对资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避税是以现行税收制度存在的漏洞为前提,如果税收政策变化,一定会影响企业的税收状况,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因此,税收政策的不确定性会使企业不能进行长期的生产发展计划,导致生产计划的短期性。一旦税制完善,企业便束手无策,难以应付市场经济中的不确定性。 

 

4 从国家的角度看,政府对二者持有不同态度 

在很多国家,政府部门都提倡企业进行节税筹划,这样可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从而又间接增加了国家税收收入,是一种政府于企业的双赢选择。因此国家应在这方面积极宣传,让纳税人了解、认识节税筹划。 

避税,是一种国家不提倡的行为,虽然目前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提出反对,但由于避税的非违法性以及对经济的不利影响,我们还是应该自觉的反对这种行为。政府部门应该不断改进和完善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科学合理地设计税种,构建一个完善的税收体系;同时出台相关的反避税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征管稽查水平,才能制止避税的有效办法。 

 

5 避税与节税的联系 

(1)主体相同,都是纳税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