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糖尿症治疗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糖尿症治疗方法范文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亦称无痛性或隐匿性心肌缺血,是指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如典型的缺血性心电图、ST-T改变、心脏核素或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的心肌灌注缺损及/或室壁运动异常),而患者无心绞痛或类似心绞痛的症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无症状,常被患者或医生所忽视,因而延误治疗,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发生。近年来,我们采用消渴丸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10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在门诊观察治疗2~5年,有糖尿病病史或确诊为糖尿病并发无症状心肌缺血(SMI)者。其中男58例,女44例,年龄45~55 岁,病程5~10年。合并高血压者50例,高黏血症52例。全部病例均符合 WHO(1978年)2型糖尿病及国内有关SMI的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口服复方丹参滴丸5~10粒,口服,每日3~4次;在此基础上加用消渴丸。起始治疗按空腹血糖(FBG)值,分为轻度:FBG≥8.1 mmol/L;中度:FBG≥11.1 mmol/L;重度:FBG≥13.1 mmol/L。分别给予消渴丸每天15、30、45粒,分3次口服。治疗后的2、4、6周抽检FBG和ECG或DCG,并观察心脏相关症状,维持治疗3个月。期间FBG≤7.1 mmol/L、SMI消失者,改用复方丹参滴丸、消渴丸各15粒/日,3次口服。观察1年,期间分别于6个月、12个月抽检以上项目,以判断近期有效率,并门诊随访观察3~5年。
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糖尿病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FBG≤11.0 mmol/L,ECG或DCG监测心肌缺血消失,糖尿病1年内无复发,无心脏相关症状发生;②有效:糖尿病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FBG在7~8 mmol/L间波动,DCG监测24小时内心肌缺血改变≤10次;③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或治疗期间改用其他药物。
结果
显效75例,有效27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100%。
讨论
糖尿病合并心肌缺血时表现为无痛性的原因尚未完全明了,现在有以下几种假说:①糖尿病患者心绞痛报警系统缺陷,导致心肌缺血时不产生疼痛。②糖尿病患者痛阈提高,从而对疼痛不敏感。③糖尿病患者血中的β-内啡肽水平升高,这是一种强有力的镇痛物质,它的升高导致心肌缺血时对疼痛不敏感。④糖尿病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并累及心脏传入神经,从而阻断痛觉感受器到大脑皮层的传导通路。
资料显示,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患者有着较高的心肌梗死率(11%~16%)、猝死率(8%~15%)及血管重建(41%)的发生率。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这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是:多呈弥漫性或多支性的病变、可累及冠状动脉的小分支或远端部位的病变、以左冠状动脉主干部为中心的钙化性病变。此外,这类患者同时还存在有心肌细胞代谢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心内膜下纤维化,糖蛋白沉着等糖尿病特有的病变,故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心脏的损害一般较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梗死面积一般较大,易发生严重的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猝死和严重心律失常。即使梗死面积较小,也常合并心衰,死亡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而在心肌梗死后期,糖尿病患者的心律失常,再发梗死及其后的并发症和病死率也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糖尿症治疗方法范文2
[摘要] 目的 针对临床糖尿病患者的几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采用中医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 基于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关病理机制的分析,分别探讨了糖尿病不同慢性并发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结果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采用中医治疗方法的效果十分明显,使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的中医疗效相对较高。 结论 结合患者不同的症状表现,选择适宜的降血糖药物,也成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一个中医基础治疗方法,也获得了显著疗效。
[关键词] 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中医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7(a)-0081-02
在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多种因素中,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已成为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及糖尿病眼病是糖尿病的三大主要慢性并发症,据统计其发病率可占糖尿病各类并发症患者的60%,随着不断延长的病程,基本上能够达到95%[1]。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发展受病程、血压、控制血糖指标及遗传等多种因素所影响,大部分患者具有发病不明显、影响很多组织器官、难以根治、缓慢发展、晚期目前无法采取有效治疗方法等临床表现。因此,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已逐渐成为一个临床研究热点,在实践中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采取中医治疗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中医临床观点
在中医临床中,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唐宋时期的有关中医文献最早记载就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相关论述,至金元时期的很多中医论著中的论述更加详细,但目前分析对其病理机制及中医治疗的相关论著还相对较少。近现代很多研究都涉及到糖尿病,尽管单独对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的论著较少,但也存在糖尿病发展转归病理机制方面的研究,纵观糖尿病的中医病理机制,主要体现在脾虚、肾虚、血瘀及肝郁等四种观点[2]。目前中医消渴病已明显超出传统按照症状确定疾病名称的范畴,各证型、病期的糖尿病都按照消渴进行治疗,因此,应从完整动态的总体方面进行探讨消渴的病理机制。
内生燥热,阴津亏虚,其本质是阴虚,燥热只是表现是最初消渴发病的病理机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标本虚实各不相同,大部分1型糖尿病及2型青少年糖尿病发病患者都表现出发病比较突然的实证,而大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都是缓慢发病,病势不是很严重的虚证。治疗糖尿病不及时或较长病程导致其病理机制向气阴两虚方面进行发展,具有较长的气阴两虚阶段,气虚或阴虚的情况各不相同。患者也同时存在程度不同的血瘀病理机制,在临床中表现出血痹、脉痹证候。糖尿病患者发展到晚期,就表现出阴阳两虚,产生肾阳虚衰,进而引发比较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合并症。在此过程中,患者血瘀症状逐渐加重,是产生慢性合并症的一个主要病理机制[3]。
2 中医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
在糖尿病慢性合并症患者中,糖尿病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病最早并具有比较严重的症状表现,可影响到患者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病变最多见,具有四肢麻木,疼痛感比较明显,属中医虚痹、血痹证候范畴。临床中植物神经病变具有比较复杂的表现,心悸,盗汗,便秘等都比较常见。也产生中枢神经病变,只是相对较少,还可表现出软瘫、痴呆等症状。大部分糖尿病神经病变都产生于消渴气阴两虚阶段,如果不能控制好患者的血糖指标,不合适的基础治疗方法可促进病情发展的晚期而难以治疗。其中气阴两虚与痹阻血瘀是病因病理机制中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可主要采取通络化瘀,养阴益气的治疗方法[4]。中医临床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一种血痹证,消渴病程较长,失养经脉,阻络瘀血,血涩血虚而引起,可采取通络化瘀、止痛行气及养阴益气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药方为:地龙、鸡血藤、丹参、川芎、沙参、生地、莶草、赤芍、西洋参、牛膝,严重患者可根据患者病情添加蜈蚣、全蝎等虫类搜风止痛药。中医将糖尿病性腹泻归纳为泄泻,不仅在血瘀证中可发现,在脾肾阳虚证候患者中也较多,属阴阳两虚证候,大部分患者主要有衰竭,神疲,消瘦,泄泻水样便等症状表现,严重患者还同时伴随脱肛,晕厥。在收集的30例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中,采用该方法进行治疗,有12例患者显效,16例患者有效,仅2例患者无明显效果,有效率为93.3%。
3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的致病因素不仅与糖尿病基础治疗具有一定的关系,还和患者血压与摄入的蛋白质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具有比较严重的危害,后期患者产生肾功能不全甚至尿毒症等后果。糖尿病肾病的有关中医治疗报道相对不多,在临床中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应确保选择饮食疗法,控制血糖血压等糖尿病基础治疗方法,基于此对患者致病的病理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合理选择治疗药物,可使一些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缓解或延缓恶化,但患者若肾功不全则难以获得理想效果。大部分糖尿病肾病患者都具有超过10年的糖尿病病程,临床具有比较明显的症状表现并得到确诊,产生肾病后,大部分患者血糖控制效果逐渐降低,也有时由于降糖药物调整不及时而时常产生低血糖症状。通常发病比较隐匿,病情发展速度不快,患者主要有目眩头晕、腿软腰酸、下肢浮肿、舌红苔燥等临床症状表现[5]。辨证大部分属于脾肾阳虚,脉络不畅,可采用脾肾温补,并辅以养血化瘀,通络益气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药方为:赤芍、黄芪、大黄、附子、牛膝、茯苓、血竭、生地、白术、黄连,如果患者产生肾功能不全,可添加半夏、砂仁、佩兰、泽兰等中药成分,也可采用中药煎剂灌肠的方法进行治疗。在收集的3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采用该方法进行治疗,有10例患者显效,15例患者有效,仅5例患者无明显效果,有效率为83.3%。
4 中医治疗糖尿病眼病
在糖尿病致残因素中,糖尿病眼病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糖尿病眼病具有较广的范围,发病部位遍及眼底到外眼及眼睑,但在临床中糖尿病眼底病变最常见,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病与控制血糖程度具有比较紧密的关系。眼底病变具有病情渐进发展的表现,也具有急性发病并迅速加重,表明患者眼底出血面积较广,预后情况不佳。临床主要有以下证型表现[6]。
一是阴血虚损型,主要在中老年患者中比较常见,血糖可得到控制,眼病发展比较缓慢,视力没有明显降低的表现,同时存在乏力头晕,盗汗心悸等症状,可采用女贞子、首乌、菟丝子、熟地、西洋参、枸杞子、丹参、川芎、当归、旱莲草等中药治疗。二是阻络瘀血型,在较长病程患者中比较常见,具有严重的慢性合并症或未获得理想疗效,血糖指标存在较大波动,近期内视力降低比较明显,眼底检查结果超过糖尿病眼底Ⅱ期。可采用槐花、丹参、石决明、丹皮、茜草、生地、熟地、三七、、首乌等中药进行治疗。三是内盛燥热型,在急性眼底出血患者中,很长时间血糖都控制不佳,眼底病变呈迅速发展状态,病情比较严重,眼底检查具有出血迹象。患者病人通常具有虚少实多表现,尽管多饮多食,但日渐消瘦。可采用凉血清热止血,养阴益气的治疗方法,采用石斛、丹皮、二蓟、三七、生地、白茅根、沙参、赤芍、黄精等中药治疗。在收集的30例糖尿病眼病患者中,采用该方法进行治疗,有11例患者显效,15例患者有效,仅4例患者无明显效果,有效率为86.7%。
5 结语
综上所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采用中医临床治疗方法具有明显优势,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随着不断发展的医学技术水平,糖尿病患者显著提高生存质量,糖尿病的中医治疗也逐渐从血糖指标的单纯降低,临床症状的明显改善方面逐渐发展到更深阶段。尽管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的中医治疗主要还是基于综合治疗,在古代,巢久方、孙思邈等名医就相继提出运动疗法、饮食疗法等先进的辅助治疗方法,提倡个性化治疗糖尿病,结合患者不同的症状表现,选择适宜的降血糖药物,也成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一个中医基础治疗方法,疗效也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 陈易.四妙勇安汤合阳和汤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3,9(10):71-74.
[2] 徐寒松,孔德明,向慧.通脉糖眼明胶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CRP、TNF-α水平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4,7(15):95-99.
[3] 连凤梅,李瑶,孙晓方,等.天芪降糖胶囊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双盲、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2(16):153-156.
[4] 魏玲玲,张明泉.温经活血化痰方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4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3,6(11):87-91.
[5] 林晓,杨宏杰.蛭萸汤治疗肾虚血瘀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4(7):129-131.
糖尿症治疗方法范文3
关键词:妊娠;糖尿病;诊断;治疗;并发症
妊娠合并糖尿病是临床产科中一种比较常见、多发的孕期合并症,大部分患者都是在妊娠后出现糖尿病[1]。据有关医学统计调查,由该病引发的围生儿死亡例数近几年呈现出了上升趋势,死亡率已达到65%。本研究分析了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现将研究过程作如下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的54例患者均符合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均在2012年4月~2015年5月进入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将其纳入治疗组,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食量大、饮水量多、尿频、尿多等临床表现,少数患者还出现恶心呕吐和脱水症状。另选同期产科收治的54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19~39岁,平均年龄为(28.51±5.39)岁,初产妇有31例,经产妇23例,糖尿病病程2个月~6年,平均病程为(10.30±5.31)个月;对照组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为(27.55±5.72)岁,初产妇33例,经产妇2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治疗组患者均按照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采用50g葡萄糖试验,结果显示为阳性;经葡萄糖(75g)耐量试验得以确诊。具体诊断标准如下所示:①妊娠期25~28w的GDM筛查显示,餐后1h的血糖值超过(含)7.8mmol・L-1;②糖耐量试验表明餐后1h血糖超过(含)10.3mmol・L-1以及餐后2h血糖超过8.6mmol・L-1;③空腹血糖异常。符合上述标准中的两条及以上的患者均可确诊。
1.2.2治疗方法 对全部患者进行饮食指导,控制饮食热量,平衡膳食,并给予患者营养补充;实施运动治疗,选择散步、快走等运动量适中的运动;配合胰岛素治疗,根据患者血糖水平的测定结果,制定个性化的科学治疗方案,同时定期进行血糖监测,根据检测具体结果适时调整药物使用量。
1.3观察指标 结合随访调查,统计两组的剖宫产率和产褥感染、胎膜早破、羊水过多、产后出血等孕妇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和分析统计结果;记录并比较两组的围生儿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统计分析上述数据,运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统计方法以χ2检验为主,对比以P
2 结果
2.1对两组的剖宫产率和孕妇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见表1。治疗组的剖宫产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对两组的围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见表2。治疗组的围生儿并发症发生率要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妊娠合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高危妊娠情况,妊娠能够与糖尿病发生相互作用,糖尿病也对孕妇、胎儿健康有严重影响[2-3]。对于妊娠期孕妇而言,糖尿病不仅会对孕育自身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危害,还可能造成生育质量下降。在疾病出现早期,尽快对病情做出评估和判断,并实施针对性的对症处理措施。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剖宫产率以及产褥感染、胎膜早破、羊水过多和产后出血等孕妇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围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也要高于对照组。
目前,临床治疗多将稳定血糖作为控制妊娠合并糖尿病病情的主要方法,一般情况下,若血糖控制不理想,胎儿高血糖的可能性将会增加,胎尿排出量增多,羊水中的葡萄糖浓度随之上升,在高渗作用下,孕妇羊水量将严重超标,进而导致孕妇出现早产、胎膜早破等并发症。由于孕妇的体质比较特殊,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通过饮食和活动治疗,逐步控制血糖水平。指导患者多摄入高蛋白质、维生素和纤维素,以纠正高血脂代谢紊乱,改善高血糖症状;合理、适度的运动不仅可以起到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消除多余脂肪的作用,而且还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调节血脂[4]。当采用饮食指导和运动治疗后,如果仍然不能控制血糖,就应采取胰岛素辅助疗法,在血糖检测下,治疗初期一般使用小剂量,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再适量增加用量。
综合上述讨论,针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在疾病发生早期加强对病情的评估和预测,并采取平衡膳食、运动锻炼、胰岛素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有利于稳定患者血糖,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妊娠结局。
参考文献:
[1]李薇薇.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临床诊治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07(12):111-112.
[2]朱春花.38例关于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临床诊治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16(10):66.
糖尿症治疗方法范文4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西医治疗;甲钴胺;临床研究;进展
【中国分类号】 R9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083-02
糖尿病是现代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尤为常见。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在高压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人不注意个人饮食习惯,摄取了过多的糖分,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目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几率逐年增加,相关的各种并发症也逐渐暴露出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在糖尿病过程中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它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方法千变万化,传统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方法一般选择中医治疗,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的药物流入中国,对我国的医疗行业具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院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已经从传统的中医治疗转变成使用西医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过无数的临床实验表明,西医甲钴胺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值得在医疗实践中大力推广使用。
1.诊断标准
糖尿病周围性神经病变患者应符合1997年ADA以及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分型的标准。患者的主要症状为肢体皮温出现下降的趋势,下肢出现远端的状况,腿部出现疼痛感或者麻木感,肌萎缩出现无力的状态或者肌力呈减弱状态,膝、跟腱的反射能力减弱甚至出现消失的现象,肢体的深浅感觉无法正常运行[1]。
2.临床治疗方法
目前,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方法千变万化,有单纯的中医治疗,也有单纯的西医治疗,无论是那一种治疗,都以降低患者的血糖为治疗的目标,并且必须配合相关的运动以及饮食生活,否则无法达到满意的疗效。血糖标准分为空腹和餐后两种情况,即患者在空腹情况下的血糖为4.4 ~ 7.0 mmoloL-1,在餐后2h的情况下,血糖为7.8~11.1mmoloL-1。
2.1甲钴胺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严格的饮食控制,其治疗以降血糖为目的,即在控制饮食和降血糖的基础上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实施甲钴胺的治疗,其具体的治疗步骤如下:
选用甲钴胺(由海南斯达制药有限公司提供)进行静脉注射,每次500μg,每隔一天进行一次静脉注射,静脉注射的疗程为一个星期至两个星期。静脉注射满一个疗程后,改为口服甲钴胺(山东鲁抗辰欣药业有限公司),即每次口服甲钴胺500μg,每天口服三次,6-8个星期为一个疗程,需服满一个疗程。在接受治疗前后,医生应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询问并对患者的身体进行严格的检查,其检查内容包括膝、踝反射、臂桡、肱二头肌以及肱三头肌等等。同时还应对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尿常规以及糖化血红蛋白进行相关的测定,此外,还应对患者进行肌电图的测定。在治疗前、治疗中以及治疗后都应对患者的血糖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及时地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调整相关的降糖药物。
2.2血栓通(冻干)针联合甲钴胺治疗: 患者在服用甲钴胺片的基础上,选用250mg的血栓通针(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以及250 ml的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注射,每天注射一次,一个疗程为2个星期。在治疗前、治疗中以及治疗后都应对患者的肢体的深浅感觉、神经反射以及一些自觉地症状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观察,以便及时的发现患者的不良症状,并及时地对症下药。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还应对患者进行相关的肌电图检测,主要检测的对象为患者的感觉传导速度(SNCV)、腓总神经以及胫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NCV)等等。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在DPN诊断标准中相关的指标都可以作为糖尿病周围性神经病变患者的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的糖尿病周围性神经病变症状自动的消失,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增至1~5mos-1。有效:患者的糖尿病周围性神经病变症状有所改善,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增至1~5mos-1,肢体的深浅感觉趋向正常,膝、跟腱的反射能力也相应的提高[5]。无效:患者的糖尿病周围性神经病变症状不变,无改善的趋势,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无明显的变化,肢体的深浅感觉无法正常运行,膝、跟腱的反射能力减弱甚至出现消失的现象。
3.2治疗结果: 本文中主要对13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临床治疗分析。130例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均有65例。其中对A组实施甲钴胺治疗,对B组实施血栓通(冻干)针联合甲钴胺治疗,两组的治疗结果如下表。
表1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症状改善比较
注:两组疗效比较P<0.05
4.展望
糖尿病是现代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尤为常见,目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几率逐年增加,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也逐渐暴露出来,糖尿病周围性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阻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从中医学角度上看,糖尿病周围性神经病变的病因病机主要为气阴两虚以及痰窟阻络,与患者的气血阴阳以及血痕有着密切的关系。糖尿病周围性神经病变的病因病机与患者的平常生活有关,大多数糖尿病周围性神经病变患者的生活习惯都出现不规律的现象,比如,不按时吃饭,不按时睡觉,经常加班熬夜等。患者的生物钟混乱,会引发糖尿病周围性神经病变的发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方法千变万化,传统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方法一般选择中医治疗,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的药物流入中国,对我国的医疗行业具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院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已经从传统的中医治疗转变成使用西医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过无数的临床实验表明,西医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值得在医疗实践中大力推广使用。
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西医治疗方法中,无论是单纯的甲钴胺治疗或者是血栓通针联合甲钴胺治疗都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经过无数的临床试验表明,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甲钴胺对患者的病症具有着显著的改善作用,尤其在改善患者的肢体麻木以及患者的肢体疼痛方面,其作用明显,同时甲钴胺还可以加快患者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而且,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其副作用比较低,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影响不大,患者在使用甲钴胺进行治疗之后,其耐受性处于良好的状态。在选择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同时,也可以配合使用血栓通针,即患者在服用甲钴胺片的基础上,选用250mg的血栓通(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以及250 ml的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注射,每天注射一次,一个疗程为2个星期。
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甲钴胺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药物,其治疗效果令人满意,值得在医疗实践中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国栋,龚慧,盛宏光,黄佳佳,叶菲,田秀丽,徐茜,张杉杉,汤正义,宁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甲钴胺干预后变化[J]. 世界临床药物, 2009, (11).
[2] 刘超龙, 宋志美. 牛璜酸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J] .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1, (03).
[3] 郭慧, 陈永华. 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13).
[4] 周琳,陈菊萍,丹,赵一鸣, 刘玲, 杨玲. 甲钴胺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学, 2011, (03).
[5] 杜平.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感觉神经病变28例疗效观察[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 (03).
[6] 夏晓英.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及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0, (19).
[7] 钱峰,李辛,祝应俊,何丽.前列地尔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 (01).
[8] 李桂平,李红卫, 彭娜, 李绪娴, 钟思干. 大剂量甲钴胺对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影响的评价[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9, (05).
[9] 胥娟,施广德,俞海燕,偶静.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 职业与健康,2009, (14).
[10] 张超,于学静,史为伍.硫辛酸与甲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 (06).
[11] Ziegler D, Siekierka-Kleiser E, Meyer B, et al. Validation of a novel screening device (NeuroQuick) for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small nerve fiber dysfunction as an early feature of diabetic polyneuropathy .Diabetes Care. 2005,285, 28(5) :1169-1174 .
[12] Bril V,Buchanan RA. Long-termeffects of ranirestat(AS-3201)on peripheral nerve function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sensori mo-tor polyneuropathy .Diabetes Care, 2006,29, 29 (1) :68-72 .
[13] Selvarajah D, Wilkinson ID, Emery CJ, et al. Early involvement of the spinal cord in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iabetes Care, 2006,2912, 29(12) :2664-9 .
糖尿症治疗方法范文5
【关键词】肝脓肿;糖尿病;超声;经皮穿刺引流
糖尿病患者因长期的脂肪、血糖、蛋白质代谢紊乱,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细菌容易侵袭而引发肝脓肿[1]。开腹引流及腹腔镜引流是肝脓肿的常用治疗方法,但术后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影响预后。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超声介入技术在肝脓肿治疗中广泛应用。本研究对23例肝脓肿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疗效显著,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5例均为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伴肝脓肿患者,均符合《实用肝病学》相关诊断标准[2],均经CT、B超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4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寒战、高热、肝区疼痛表现,血糖>10.2mmol/L。已将有穿刺禁忌、凝血障碍者剔除。将45例按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A组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32-70岁,平均(53.2±12.3)岁;单发18例,多发4例。B组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29-71岁,平均(52.8±13.2)岁;单发17例,多发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入院后均采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并给予广谱头孢菌素、甲硝唑及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后及时调整抗生素。
A组实施腹腔镜切开引流术治疗。进行螺旋CT扫描确定肝脓肿位置、范围;常规全麻,建立气腹;腹腔镜直视下切开脓肿部位,将脓液抽出;于脓肿最薄处或脓肿表面隆起部位采用电凝钩做一小切口,采用吸引器将脓液吸净,旋转吸引器分开脓肿的纤维间隔;采用生理盐水冲洗脓腔;常规放置引流管引流。
B组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进行螺旋CT扫描确定肝脓肿位置、范围;患者取左侧卧位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采用2ml2%利多卡因在脓肿局部皮肤及肝包膜处进行局部麻醉;嘱咐患者屏住呼吸,在B超监视下降18G穿刺针沿着穿刺引导线越过正常肝组织直达脓肿中心;稳妥固定穿刺针,将针芯拔出,连接50ml注射器,缓慢抽净脓液;采用庆大霉素与甲硝唑反复冲洗脓腔,直至冲洗液变清亮[3];术毕采用无菌敷料覆盖。
1.3疗效标准①治愈:寒战、高热、肝区疼痛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脓肿愈合;②显效:上述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脓肿体积缩小≥50%;③有效: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脓肿体积缩小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2结果
3讨论
肝脓肿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因肝脏血运较丰富,肝脓肿后大量毒素容易扩散而进入循环,引发脓毒血症,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研究报道,糖尿病伴肝脓肿的死亡率高达20%-45%[4]。
腹腔镜切开引流术是肝脓肿常用治疗方法,其具有微创、操作便利、疗效显著等优点,但作为一种创伤性手术,其术后容易引发胸腔积液、胆汁瘘等并发症。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是肝脓肿的有效治疗方法。借助超声监视,可实时监测穿刺针的进针深度、角度及方向并不断调整,避免穿刺针伤及周围重要器官及组织,提高穿刺的准确性及有效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5]。超声设备是一种小型仪器,可通过改变位置来调整穿刺点及穿刺角度,为穿刺方案的设计提供便利。此外,经皮穿刺一般采用18G穿刺针,对患者伤害较小。本研究中,两组总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术治疗效果与腹腔镜切开引流术治疗效果相当。但B组在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上却优于A组(P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糖尿病伴肝脓肿疗效显著,创伤小,并发生少,可作为肝脓肿的有效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叶梁,吴爱荣.糖尿病并发肝脓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J].临床医学,2010,30(3):58-59.
[2]吴孟超,李梦东.实用肝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42.
[3]曾诚.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30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8):86.
糖尿症治疗方法范文6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规范化治疗;妊娠结局;影响
妊娠期糖尿病(GDM)一般是指妊娠后才出现的糖尿病,若不能在患者孕期内对血糖进行有效控制,极易导致流产、胎儿窘迫、胎儿畸形、新生儿窒息等结局。因此,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常规及保守方法治疗之外,还需行规范化治疗,以最大限度改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妊娠结局。本文主要针对妊娠期糖尿病规范化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进行研究,选取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共8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共84例,均属于孕前无糖尿病症状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年龄22-35岁,平均(28.2±2.3)岁,初次就诊时间16-30周,平均(19.2±2.1)周;对照组42例,年龄23-37岁,平均(29.2±2.1)岁,初次就诊时间16-31周,平均(19.3±2.2)周。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及保守治疗:患者确诊后,严格控制患者饮食,以不引起饥饿性酮体产生、营养合理、热量足够、满足患者生理需要、胎儿正常发育为原则。根据患者体重标准对每日总摄入热量进行计算,并由营养师根据患者血糖水平、孕周等情况进行配餐。同时,配合合理的运动,以缓步行走等运动为宜,每次锻炼15-30min,3-4次/周,并且尽量活动上臂。患者在运动过程中,以不造成胎儿宫内窘迫、发育迟缓、宫缩等情况为安全指标,且母体心率小于规定心率,即[(220-年龄)*70%];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糖尿病规范化治疗:服用诺和灵N,于患者睡眠之前给药,初始剂量为0.7-0.8U/(kg・d),随孕期增长适当加量,最大剂量为1.2U/(kg・d),1次/d,服用诺和灵R,于早、中、晚三餐之前给药,3次/d。若患者有分娩先兆,立即停止给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妊高症、早产、剖宫产、新生儿低血糖、胎儿窒息及胎儿畸形发生率,并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对比以P
2 结果
经分析,观察组妊高症3例(7.14%),早产1例(2.38%),剖宫产5例(11.90%),新生儿低血糖2例(4.65%),胎儿窒息3例(7.14%),胎儿畸形2例(4.6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表1 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比较[(n)%]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即孕妇妊娠期间出现糖尿量异常及糖尿病导致的不同程度的高血糖,该病症可分为妊娠期病发和妊娠前即存在两大类,包括空腹血糖不良(IFG)、糖尿病、糖耐量降低(IGT)[1]。据相关研究显示,妊娠期糖尿病发病与胰岛素抵抗力增加、遗传易感性增加、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胰岛细胞功能缺陷等因素息息相关[2]。妊娠中晚期,子宫胎盘内孕酮、雌激素、糖皮质激素等持续增多,胰岛素趋于正常,而妊娠期糖尿病使孕妇机体内胰岛素分泌总量减少,导致糖代谢紊乱,最终形成妊娠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发生病变,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升高,胎儿长期处于高血糖的环境中,羊水的增多使羊膜腔压力增大,极易造成胎膜早破及早产等[3]。
近年来,我国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的直线上升,若不实施有效控制,会诱发妊娠期糖尿病围产期的多种并发症,对妊娠期产妇的安全生产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规范化的筛选和调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非常必要。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有效控制[4]:(1)饮食控制:结合患者体重标准、血糖水平、孕周,准确计算每日总摄入热量,并由营养师进行配餐,使高血糖得到有效改善,提高患者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使其与胰岛素的结合力持续增强。(2)适当运动:多缓步行走,将锻炼时间控制在 1/4至1/2小时内,坚持3-4次/周,尽可能多的活动上臂,强化胰岛素的反应能力,为孕妇和胎儿的安全提供保障。(3)规范化治疗:通过饮食控制、适当运动等规范化治疗方式,实时监测孕妇血糖含量,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率,进而获得好的妊娠结局。
本次研究选取84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随机两组后,分别组给予常规及保守治疗方法和规范化治疗,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妊娠结局发现,给予规范化治疗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妊高症3例(7.14%)、早产1例(2.38%)、剖宫产5例(11.90%)、新生儿低血糖2例(4.65%)、胎儿窒息3例(7.14%),胎儿畸形2例(4.65%)均显著低于给予常规及保守治疗方法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各项指标。提示规范化治疗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进行常规及保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并改善患者妊娠结局,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陵.妊娠期糖尿病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3,09(13):36-39.
[2]高晓棠.妊娠期糖尿病规范化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临床医学,2013,02(19):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