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社会治理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社会治理方法范文1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新要求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是我国社会管理从理念到体制的创新,是适应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动、社会管理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需要,说明我们党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了一个新飞跃。
一、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1.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这些既给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使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新形势、新特点面前,我们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现阶段社会建设的客观规律,创新社会治理的思路和方法,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和水平,并且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及时发现和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有力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必然选择。社会建设水平的高低、社会管理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和检验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应当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有些已不适应、不符合时展的需要,人民群众以及不同的社会群体对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而现阶段社会管理又面临着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从源头上如何解决好一些地区和部门出现的管理分散、多头管而又不管、管不好、社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位、不到位以及社会管理现有的资源和力量整合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中认真改进和完善。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是满足人民群众期待的重要举措。创新社会治理,是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的一项重要举措。社会治理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关乎服务民众、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维护民利、保障民安的重大责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越来越期待社会和谐、社区平安、民生改善。社会治理创新,就是要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让人民群众通过高效、有序的社会管理,感受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明进步。
二、创新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
1.人民内部矛盾易发多发。一方面,矛盾主要集中在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国有企业改制、涉法涉诉等领域,因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环境污染、非法集资、股市房市投资受损等引发的矛盾明显增多。另一方面,矛盾涉及各行业各阶层,既有农民、城镇居民、职工、离退休人员、个体工商业者、学生,也有军队退役人员、原民办教师、老村干部、老知青等特定人群。
2.从社会层面看,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变化是,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以“单位制”和城市街居、农村社队相结合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党和政府主要通过单位、街居、社队联系群众、整合社会利益、调节社会矛盾。现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大部分已经剥离出去,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城乡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导致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居住结构等发生重大变化。
3.从思想文化层面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一方面,人们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部分社会成员思想道德失范,有些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
4.从工作层面看,一些部门和地方经济建设一手硬、社会管理一手软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面对新情况,过去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已经难以完全适应。
三、如何深化改革创新社会治理
首先,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要基于对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科学认识,对传统社会管理方式实行重大变革,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按照《决定》要求,要坚持系统治理,使治理主体从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社会共同治理转变;要坚持依法治理,使治理方式从管控规制向法制保障转变;要坚持综合治理,使治理手段从单一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要坚持源头治理,使治理重心从事后处置向源头治理转变。
创新社会治理方法范文2
一、秦皇岛市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
针对当前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秦皇岛市应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增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1.完善公共安全管理机制(1)加强自然灾害防护,完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2011年的4·12森林火灾造成较大损失,一个重要原因是抚宁县长时间无有效降水,空气湿度低,而相关部门却未及时实施人工降雨等预防措施;2012年夏季的洪涝灾害,除自然原因外,也与下游河道阻水严重,水库不能及时泄洪、调控水位有重要的关系。秦皇岛市森林覆盖面广、气候湿润多雨,遭受森林火灾和洪涝灾害几率高、影响大。政府相关部门需完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做好自然灾害防治工作。(2)完善景区安全标识,增强游客安全意识。秦皇岛市每年都接待大量国内外游客,确保游客生命财产安全是景区管理的重中之重。首先,景区应在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设置实用并人性化的安全提示标识,并安排专门的监管人员;其次,应加强导游的专业培训,在导游服务中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3)加强社会治安服务,创造协同治理模式。为加强社会治安管理,2002年厦门市创建了“110”调度指挥大厅,并于2004年实现了“110”“119”“122”三台合一,由“110”对外统一接警,统一处警。该系统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实现了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的目标。秦皇岛可在借鉴厦门市先进管理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秦皇岛市特点,创新社会治安管理方法。另外,还可建设和完善社区自治模式。2008年奥运会期间,奥运会志愿者担负起社区治安服务,一些社区成立了治安志愿者巡防协会,社区的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秦皇岛市可延续这种治理方法,继续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治安管理。2.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建设大气污染和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首先,应加大资金和技术设备投入,加强本市污染物排放监管工作,力图从根源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其次,大气污染和海洋水污染具有特殊的“连带效应”,即城市周围的大气和海洋水质状况也会对本市大气和海洋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大气和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应加强区域间的协作,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3.完善公共服务的供给与分配机制(1)公共服务的供给坚持社会的需求导向。在公共服务领域,传统行政指导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忽视了社会公众的需求,以政府本位代替社会本位、公民本位。在当代,公共服务的供给应坚持社会需求导向,鼓励公民参与政府决策,建立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评价机制。(2)秦皇岛市的优质公共资源主要集中在北戴河区,而另外两个区域山海关区和海港区公共服务供给相对落后,造成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区域分布不均衡。城市公共资源分布不均,易引发市民不满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因此,应提高对秦皇岛市海港区和山海关区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视,力求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区域分配的均衡。
二、加强和创新秦皇岛市社会管理的保障
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需要有制度和法律为保障及经济基础为支撑。1.制度保障城市社会管理的创新需要有制度基础作为保障,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革新。十报告中提出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也应涵盖各方面的综合指标,为城市社会管理创新创造宽松的制度和政策环境。2.法律支撑我国关于城市社会管理的现有法律、法规过于陈旧,无法适应时代需求。因此,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形成有利于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制环境。秦皇岛市可根据发展的具体需求,制定相关法规文件,使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等机制纳入法制化轨道,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撑。3.经济基础对城市社会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系统性、全局性、创新性的统筹规划,需依靠充足的资金投入来确保有效实施。秦皇岛市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政府应增加社会管理创新的财政预算,健全社会管理工作的财政投入机制,设立专项经费,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加强监管,保证资金投入的稳定性和资金利用的有效性。
作者:盖宏伟魏秋霞单位: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创新社会治理方法范文3
志愿者组织的“金名片”
G20产生的杭州新名片中,“武林大妈”是一张珍贵的社会名片。
今年3月,杭州下城区武林街道借鉴北京“西城大妈”“朝阳群众”的做法,推出了“武林大妈”,负责平安宣传、文明劝导、情报信息上报、隐患排查、矛盾调解、治安维护工作。在志愿者蔚然成风的杭州,“武林大妈”一下子吸引了不少粉丝,全市50万大妈服务了G20,参与了社会的治理。
据悉,G20期间,“武林大妈”们为路人提供旅游咨询、免费续水等便民服务,这些细小而随处可见的服务,让杭州变得更加暖人。
其实,早在G20前,“武林大妈”们就温暖了周围的人,为促进基层社会善治贡献力量。杭州武林街道有一位老奶奶,喜欢捡垃圾,在家里和公共区域推满了各种废品,邻居多次投诉未果,“武林大妈”罗睿绮知道后,与她反复沟通,老人最终同意搬走垃圾。“武林大妈”们的工作,让街道社区日常的纠纷消于无形。
记者在实地访谈中发现,杭州鲍大妈聊天室作为志愿者组织的典型,截至2016年10月,已经服务社区居民33562人次,而这仅仅是室内服务的人次。
成立于2005年的鲍大妈聊天室,是社区志愿者服务的项目,刚开始的功能是与社区居民聊天,说心事,解决问题。随着志愿者的不断加入,鲍大妈聊天室的功能也不断扩大,最终发展成为具有专项咨询服务、特色服务、和谐幸福大讲堂、聊天小分队、入楼道主题座谈会、社区文化屋、美化社区小卫士等多项功能的志愿者组织。
成立于2008年的杭州下城区文晖街道的和事佬协会,同样是民间志愿者组织,处理社区楼道里的各种麻烦纠纷,管理社区街道大大小小的“闲事”,其成员是扎根于社区的调解员。
在浙江,这样服务于居民的志愿者组织,不胜枚举。志愿者组织其实已经成为提供公共产品、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志愿服务是因为人际关系稠密化而引发的自主行为。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已经构成了社会治理的一项内容。因而,我们需要在社会治理变革的意义上来认识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张康之这样说道。
集约式发挥社群功能
“尽管现代社会分化为公共领域、私人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但是,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宽阔的中间地带,有大量的社会构成要素以及行动方式。”张康之谈道,“在社会分化中,各个领域又有融合的需要,而志愿者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消除所有这些冲突的路径。”
正因为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广阔性,使得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功能和作用都在不断调整和深化。政府作为单一的治理主体无法处理社会细微的事件,社会力量的参与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志愿者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政府处理社会的公共事务的力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了基层稳定。
专家指出,民间志愿者组织往往规模小、力量相对分散,而这恰成为其优势,因为这意味着民间志愿者组织能够深入社会的最底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增加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创新社会治理的形式。
“鲍大妈聊天室刚成立的时候,有好几位居民向聊天室反映,社区一部分地方没安路灯,大家出入很不方便;还有几幢楼的居民给主持人鲍倩打来电话反映:晚上,社区几扇铁门老是被来往的自行车撞得‘咣咣’响,住在铁门边的居民被刺耳的噪音骚扰。”鲍大妈聊天室的负责人鲍倩向记者讲述作为志愿者在社区服务的经历。据她介绍,这些事情反映到聊天室后,聊天室的负责人就会把情况反馈给社区负责人,社区负责人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会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今,鲍大妈聊天室成为了社区和居民之间的纽带,社区居民的很多想法和意见,都能通过聊天室得到传达。
在鲍大妈聊天室参与志愿者服务的小陈看来,聊天室这类的志愿者组织发挥了服务居民、化解矛盾、传递信息、团结社区、净化风气的功能。
据悉,鲍大妈聊天室创立初期是一人“作战”,后来吸引了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加入,目前专职志愿者有19人,还在临安和城西成立了分部。这些志愿者来自社会各个领域,有医生、律师、教师、公务员、居委会退休人员等等,在志愿者组织里分工合作,群策群力。
“将志愿者群体组织起来,组织化管理和运作,能将分散的社会资源集中化,集约式发挥社会群体的力量。”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行政管理博士后范虹珏认为,志愿者组织作为公民社会中的重要部分,它们的存在和活动体现着一定量的社会资本,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志愿者组织的活动既可促进经济发展,又可以发展民间交流和自主管理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互惠精神,促进相互信任和理解。”范虹珏说道。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名认为:“作为积极影响社会的重要的组织制度创新形式,志愿者组织具有动员社会资源、提供公益服务、政策倡导与影响的主要社会功能。正因如此,志愿者组织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的“瓶颈”
“其实,我一直在找接班人。我已经到这个年纪了,虽然身体还好,但仍然逃不过自然规律,想找个同样热心的人,全身心投入到志愿者服务当中。”鲍大妈聊天室83岁的鲍大妈为找接班人,已经苦恼了好多年。
鲍大妈式的“烦恼”其实是民间志愿者组织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我国,志愿者组织分为两类:一类是官方的志愿者组织,例如志愿者协会、红十字协会等;另一类是自发的,没有官方背景的志愿者组织。
然而,与官方的志愿者组织相比,民间的志愿者组织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集中表现在资源获取上。
范虹珏认为,志愿者组织最关心的是生存。为了生存,组织需要资源,而志愿者组织自身通常不能生产这些资源,那么就必须从它所依赖的环境中寻找。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组织合法性问题。
记者了解到,当前,民间志愿者组织的成立和运行,要符合《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而该条例要求,申请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需要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后,才能到同级的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
由此可见,民间志愿者组织在取得合法性之前必须找到相应的挂靠单位,即“婆家”。“这样的双重管理不仅在程序上增加了审查的重复性,影响了行政效率,而且增加了民间组织设立的难度,特别是限制了自下而上民间组织的发展。”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邓国胜说道。
据悉,在2014年之前,杭州滴水公益是具有近千名义工的民间组织,作为志愿者组织,企业无法通过正规渠道对他们进行赞助,因为其无法为企业提供相关的发票。由于没有发票,民间组织也难以与官方合作。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滴水公益的负责人曾经想找挂靠单位,但面临两个问题:第一是这样的主管单位很难找,第二是这些单位也害怕出了问题需要担责任。由此,挂靠事项无疾而终。
民间组织发展的另一块短板是资金问题。如今闻名全国的小小鸟打工互助热线组织,其发展初期的办公场所是一间郊区的平房,用的是旧货市场淘来的二手办公桌椅,尽管如此,这样的办公场所也只维持了79天,因为第二个月组织者就没钱付房租了。
此外,记者也了解到,曾经在地方或全国小有影响的许多志愿者组织、公益组织,因组织合法性、资源或人才问题,要么解散,要么暂停服务。
“在多重管理的体制安排下,民间的志愿者组织发展面临着资金短缺、社会人才匮乏、社会合作与认同少的窘境。”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张丙宣说道,除了官方的志愿者组织参加社会治理外,来自民间的志愿者组织,也应纳入到社会治理的体系中,推进社会的善治。
打开制度阀门,释放社会能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志愿者组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专家指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需要完善志愿者组织培育的制度建设,为志愿者组织提供发展的资源,以志愿者组织为依托,释放社会能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伍治良认为,“建构科学完备的志愿者组织法律体系,是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本质要求。我国志愿者组织立法应遵循组织培育与规制并重、立法传统继承与适度创新及法律制度体系和谐等原则。”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政治研究所的李庆智进一步指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更重要的是将体制外的社会组织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以此为基础将其纳入到体制中来,在法治约束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基础上建立起公共权力与公民之间制度化、 规范化与法治化的良性互动关系。”
改变,已经在一步步发生。
2013年9月,杭州市民政局下属的民间组织管理局正式开放没有主管单位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进行注册。在地方试点后,2016年,民政部公布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对社会服务机构的登记管理体制采取了分类处理的办法,对原有双重管理体制进行了完善。对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服务机构实行直接登记,但对于设立其他类型的社会服务机构,仍采取原有的双重管理体制。”邓国胜教授指出,“这种分类管理的策略,既顺应了历史潮流与发展趋势,又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
同样,民政部在公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也降低了服务类的社会团体的准入门槛,在社区内活动的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团体,可以直接进行登记,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
创新社会治理方法范文4
Abstract: Social governance is not only limited to the government's governance function, but also includes other subjects and social governance. Innovation is an inexhaustible motive force for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is the soul of a nation's progress. In all aspects of national innovation, the innov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nd urgent, especially China is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which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eriod of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the golden period of development, but also is a period of prominent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social risks. Social governance is the common behavior of the whole society, which requires the government to play the leading role, encourages and supports the participation of all parties in society, in order to go from the traditional social management to the social governance which the times development requires. Therefore, social governance innovation is imperative, and the research is immin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social justice, social relations and social risk, analyzes the essence of social governance, whose purpose is to find and resolve various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unrest,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and achie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ocial governance construction.
P键词: 社会治理;社会公正;社会关系;社会治理创新
Key words: social governance;social justice;social relations;social governance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234-04
0 引言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面临的公共问题越来越多,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政府的治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过去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在经济领域,现在开始逐渐地向社会领域转移。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市场经济秩序也在不断完善,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复杂社会问题开始显现出来,比如发展不平衡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社会公正问题等,国家的维稳态势日趋严峻。
社会治理创新,就是要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共同治理的局面,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我国作为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有自己的国情,虽然是社会治理,但是政府仍然起着主导的作用。
社会是系统性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构成社会系统的要素十分复杂,大体上包括物质基础、活动主体和精神生活三个方面,即物,人和思想三大类别。社会系统中的三个基本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彼此作用,构成了种种社会活动。社会有机体通过系列社会活动实现着自身的运行和发展。社会治理承载着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等重要使命。而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正发生着深层次转变,这种变革带来的转型效应深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治理创新显现出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以及社会转型期的特点,加强社会治理的创新将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 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
1.1 社会治理的内涵
社会治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因此,社会治理的内容涵盖社会组织、社会事业、社会工作、社会保障、社会秩序和社会问题六大领域,对这些领域的社会治理本质上是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
社会治理,说到底是对人的治理和服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尤其需要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以社会公平、公正为前提,协调社会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规避社会风险,加强以秩序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实现社会治理的高效与善治。
对社会治理的理解,应该包含这样几层含义:
第一,制度层面的社会治理,即在某种形式下所形成的统一性的规则,该规则一定程度上约束和保障具体的实施和操作过程;通过相关的程序与行为所制定出来的道德规范,能全面保障个体的自身利益。
第二,宏观的社会治理,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应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有秩序、有活力的基础性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技术层面的社会治理,即对社会影响进行评估、控制,甚至包括公众参与活动和参与决策的过程。
社会治理强调社会各方以合作协商、共建共享的方式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创新社会治理”做出了部署,指出:“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社会治理其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防止社会问题扩大,避免社会震荡的政策行为。
1.2 社会治理的主体
社会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型政治分析框架,是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新公共管理角度出发,公共治理模式是服务型政府的理想模式,公共性是治理的灵魂和宗旨,其本质特征在于政府与社会对公共生活的共同治理,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持续互动过程。从治理主体角度看,强调“三部门”合作治理,即主体应具有多元化,政府作为第一部门、市场作为第二部门、社会组织作为第三部门,共同构成治理的主体。三者彼此分离又相互依赖。
①政府。
无论是传统的社会管理还是创新社会治理,政府作为依法享有行政权力的组织体系,必然是主体,是提供公共物品的公权力机构。社会治理过程中,从政府单一主体制逐步转化为多元主体制,同时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对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部分传统职能被削弱,而新的职能不断出现。
②市场。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提供私人物品的私权力组织。着重加强市场的社会治理能力,完善市场的社会治理责任。此时,政府必须自觉简约放权,减少对资源配置的干预,配合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
③社会组织。
传统社会管理中,社会组织是被动的被管理者,而在社会治理中,社会组织是治理主体之一,是提供公共物品的私营机构,在众多社会治理领域发挥作用。社会组织成为了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和企业之外对资源进行配置的第三种力量。
1.3 社会治理主要的内容
社会治理主要涵盖社会组织、社会事业、社会工作、社会保障、社会秩序和社会问题六大领域,在这些领域的社会治理,其本质就是要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说到底社会治理就是对人的治理和服务。首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尤其需要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其次,要以社会公平、公正为前提,协调社会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最后,要规避社会风险,加强以秩序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实现社会治理的高效与善治。
1.4 社会治理的功能
社会治理的目的是使社会有效率地运行,就是通过制定社会规则,通过一定的手段执行,促使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从而达到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对社会治理功能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再分配功能。政府通过制定规则,通过制定政策、制度来弥补市场的不足,使社会能够良性循环,以达到目标得以完成。此时的社会治理实际上是一个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过程,是对社会财富起到一个再分配过程的功能。第二,促使社会良性运行功能。社会有机体如同生物有机体,在其运行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当社会中的不和谐元素积累得足够多、足够大,就会产生社会问题,引发社会动荡。因此,社会治理必须从源头上避免社会动乱,保持社会稳定和良性运作,此时的社会治理起到保持社会良性运行的作用。第三,维护人类共同体的功能。人是社会的共同体,有着共同的精神生活和社会交往,这种精神生活和社会交往通常发生在自己的共同体――工作社区和生活社区中。
2 社会治理创新的本质和意义
社会治理创新,其宗旨是建设和谐社会,通过社会治理,保障社会公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依法行政等方面的社会治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应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以社会发展变迁为背景,以如何m应时代变革需要来改善社会治理,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而扩大公众参与社会治理,以利于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公正、和谐、充满活力的社会。
2.1 促进社会公正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前提基础
公正反映的是人们从道义上、法理上追求利益关系特别是分配关系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其中蕴涵着人们对合理的社会秩序、社会规范和利益格局的诉求。
社会公正不仅仅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价值取向,更是在社会不同领域有实际内容要求的具体范畴。社会公正不仅只是合理分配财富,还包括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社会地位、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等。
2.2 协调社会关系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本质要求
社会治理是对人的治理和服务,在治理过程中缔结起来的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联动效应就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动牵引着社会结构的改变。在所有构成社会治理的要素中,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本质。所以,社会治理不仅仅是政府治理,其突出的特点是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仅仅依靠某一种社会力量将难以治理我国这样一个巨型社会,难以处理我国现代化转型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难以克服高密度人口社会潜藏的巨大风险。
2.3 社会风险的规避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控制手段
社会风险具有延展性,可以超越地理边界和文化的限制,后果严重。从根源上讲,风险是内生的,是社会运行过程中各种社会制度,尤其是工业制度、法律制度、技术和应用科学等正常运行的共同结果。因此,在如何规避社会风险的方法上,需要通过提高现代性的反思能力来构建应对风险的新机制,既包括自然风险,也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和文化风险。
2.4 社会治理创新的主体在于民众参与
社会治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处理好国家与人民的关系,就是要解决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问题,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人翁作用,成为社会治理的关键主体。社会治理的过程就是公众全程参与的过程。公众参与已经成为推动社会治理高效完成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公众公民意识逐步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个体的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区分越来越清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陷于公共空间、角色行为的来往。信息化时代加速了公民参与,各种现代化传播工具,能够满足不同阶层和喜好,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传播媒介,尤其互联网的发展,为公民参与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更广阔的场域。
所以,社会治理创新意义所在,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社会变化很大,如果我们不加强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许多举措就无法真正落实。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创新在于一切从基层实际出发,一切从群众需求出发,一切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3 社会治理创新的包容性治理
3.1 制度创新将以稳定秩序为核心
社会秩序是指社会生活相对稳定和协调的存在状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制度体系中,无论是成文的方针、政策、法律、规章、条例等正式制度,或是作为文化传统存在的风俗、习惯、道德等非正式制度,再或者是不同生活层面的社会行动方式,都通过文化传承而不断延续,其核心是对社会秩序的理解和建立。促进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关系、规避社会风险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这种合理有序的社会秩序会在实践中得到证实和反作用,具体表现为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欣欣向荣、社会人际关系其乐融融等。
3.2 社会失序的社会重建在于制度的规范
社会是一个具有特定行动准则和规范秩序的体系。社会阶层结构的急剧分化而引发的利益多元化与冲突,社会阶层由改革开放前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向多元化、复杂化的阶层结构转变,利益格局也发生巨大变化。急剧的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增加了政府治理的难度。传统的中国社会是熟人社会,在乡土场景中,非市场化社会的传统制度仍然是社会行动的重要调节机制。在城市化社会的陌生人世界中,这类非正式制度的调节功能则明显式微。同时,许多正式制度如法律、法规、章程、契约、合同等的运行也常常面对现实困境。当这种社会规则体系中的柔性与刚性无法兼容并济,就会产生社会失序。而社会价值观对社会实践具有强烈的建构功能,要遏制社会失序,就要进行社会重建,建立一个与政府、市场并列的社会。
3.3 社会治理创新需要秩序机制的整合
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建立分权的政府,这离不开秩序机制的协调和整合。一方面,完善社会治理纵向秩序机制整合。即以政府为中心的、政府内部的自上而下的秩序机制整合,当然社会治理的转型升级不是对政府作用的否定,而是在一种合理治理结构框架下,加强调政府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完善社会治理横向秩序机制整合。即以政府为中心,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治理开放式秩序机制整合,其基础则是建立在多中心治理结构上,依赖于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公众的觉醒,表现为一种开放式的协调整合。
4 提升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4.1 社会治理创新主体多元化的体现
政府是实施社会治理的主要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是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需要鼓励和大力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进而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实现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因此,必须依靠市场机制、非政府组织和广大民众来共同治理社会公共事务,建立以政府牵头、社会协同、公共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政府应当由全面治理的“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职能转变,开展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格局,通过社会各方面的治理,发挥政府部门难以替代的作用,这些组织和个人构成社会治理的精英,把他们纳入到社会治理的主体中来,将会弥补政府单一领导的不足,促进社会治理的高效运转。
4.2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
社会整合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内聚力,不仅仅是直接交往的个体、群体存在着这种关联,素不相识的人也存在于这种无形的社会力量之中,所有成员无一例外的受到这种力量的牵引和控制。提升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势必需要对社会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结合。
4.3 培育多元化的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非政府组织的一部分,是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渠道之一,因而社会组织的参与不仅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提升公众自治的能力,同时还能对政府社会治理的行为进行评估和监督,从而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在社会治理中不能过分依赖某一单一主体,应有能力应对其中任一主体失灵而带来的影响,比如当政府失灵时,其它非政府组织能够有应对措施,保证其正常运行;当社会失灵时,政府能够担负起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责任等。
总之,培育多元化的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必不可少。
4.4 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
我国已进人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体现,包括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在获得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因此,为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应将社会体制改革的重点放在改善民生,只有这样才能加快社会事业建设。
5 结论
总之,社会治理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自身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运行规律。社会治理在当前转型时期更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认清社会治理创新的本质、促进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关系、规避其社会风险是当前供给侧改革对社会治理创新的本|要求,以秩序稳定为核心的制度创新是实现社会治理有效性的根本保障和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浦.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3).
[2]张康之.论主体多元化条件下的社会治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2).
[3]高宁泽.转型期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研究[D].郑州大学,2014.
[4]陈成文,赵杏梓.社会治理:一个概念的社会学考评及其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
[5]汪大海,南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会治理转型升级[J].学术界,2013(12).
[6]李强.创新社会治理需要激发社会活力[N].人民日报,2016-2-2.
[7]江必新,李沫.论社会治理创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8]李树林.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N].内蒙古日报,2013-12-20.
[9]侯国凤.社会组织的社会治理功能探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创新社会治理方法范文5
党和国家提出了要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并明确了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法治保障”要求。那么,社会管理创新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推进,首要方面是理念的更新,另一个是方式方法上的转变。当前社会管理的方式存在一个显著的矛盾性发展,即管理设备与技术越来越先进,然而管理手段却依然像过去那样粗放与粗暴,暴力执法经常被人们所诟病。究其原因是,虽然社会管理设备的性能是提高了,但我们在社会管理理念上却没有与时俱进,作相应的调整与转变。如,我们早就提出了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但是有些管理者和执法者缺乏严格依法办事的精神,把法律当作管理老百姓的工具,某法律对自己的管理工作有利则要依法执行,如果对己不利则放置一边。他们仍然没有从最为根本的观念上进行转变,对社会管理法治理念存在诸多误区。中央已提出要用法治思维武装领导干部和管理者的头脑,要用法治方法化解社会矛盾,但由于法治理念未及时更新,尚未来得及对社会管理法治的支撑要素做出相应的调整。而社会管理法治理念的及时更新,则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动力与引导,促成社会管理创新内外部动力的一种及时回应,这种回应反过来又会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稳步推进。
二、法治理念更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先导
前已述及,我国现阶段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理念的更新及社会管理方法与方式的转变。理念的更新是首要的,这是因为理念更新是行动创新的先导,人们的思想和眼光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一个没有法治思维的领导干部,很难想象他在解决所遭遇的社会管理问题时会想到用法律解决问题;人们具有不同的法治理念,就会对社会管理中的问题与做法有不同的认识,就会形成不同的法治实践效果。在目前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推进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树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法治理念,以全新的思维与眼光来体察社会,认识自己,以避免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发生重大偏差,把社会管理创新引向歧途。实现民主和善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为此,我们必须要严格依法办事,依照法律和制度管理社会;而这需要一种全新的社会管理法治理念的指引。哈耶克指出,“法治的意思就是指政府在一切行动中都受到事前规定并宣布的规则的约束”。①换句话说,政府必须要法律的框架内活动,其社会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必须由法律授予,在社会管理过程既不能越权、也不能滥用权力、更不能怠行职责;要形成“权为民所授”、“权为民所用”,以及权力的行使由人民进行监督的意识与氛围。如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还固守原来的理念,如“权大于法”、“把法律作为管理和控制社会的国家”、“不严格依法办事”等,将会把社会管理创新引向歧途,无法达到社会管理创新的目的。
三、法治理念更新是规范和保障社会管理权力的需要
社会管理政策的决定者和执行者均具有一定的权力,因而存在着社会管理权力侵害相对人权利的可能性,这已被现实中大量实例所证明。因此需要对社会管理权力进行必要的规制,其实规制也是一种保障。为达到规范和保障社会管理权力的目的,需要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社会管理人员进行法治理念教育,用正确的法治理念能够武装其头脑,使社会管理者树立依法行使权力和注重保障相对人权利等正确的社会管理的法治观,远离与排斥超越职责范围行使权力、滥用权力、侵害相对人权益的行为。二是将正确的法治理念具化于具体的社会管理制度和机制中,使社会管理的各项制度与决策能够体现现代法治观的要求,能真正保障公民权利。对社会管理相对人而言,具备正确的法治理念也非常重要。社会管理创新必须要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这当然要求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活动时依法而为和自我克制,也需要相对人对法治理念的接受与理解,才能在权益被侵害时具有依法维权的意识,能采用合法方式维权,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四、市民社会的良性成长需要全新的法治理念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政府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在内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均由政府统一安排和管理。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均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是日新月异,社会结构日益多元,人们的诉求更加多样,利益格局日趋复杂。传统的“全能型政府”、由政府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和创新是呼之欲出。于是,国家权力逐渐从一些领域退出,逐步构建起职能范围适度、组织规模适中的政府,在管理中是提供引导、指导与服务。
五、政府职能转变及法治政府的建立需要更新法治理念
我国传统的治理模式是以行政机关为主体,采用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进行社会管理。一方面政府大包大揽,包打天下,另一方面政府应负责的公共职能却长期履行不到位;一方面政府承担一些不该管也管不好的社会事务,另一方面应该由政府履行的一些社会管理职能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这说明倚重行政手段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是弊端丛生。经济市场化、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市民社会的生成与发展等社会结构的变化促使政府要转变职能,要求变革传统的“一元化”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打破政府发号施令、群众被动接受的单向管理方式;我们要顺应社会结构发生的新变化重新为政府定位,形成多元多维、社会协同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形成公民人人参与管理,服从管理,并从中受益的格局。这需要全新的法治理念,建立法治政府,政府需依法治理,不能越权、不能滥权、更不能怠行职责。公民需要依法参与管理活动,依法享有权利履行义务,最终,在社会管理中充分体现民主,使社会管理成为政府与公民之间双向的互动的活动,政府与公民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六、结语
创新社会治理方法范文6
一、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大力做好服务保障
(一)大力服务重点项目。围绕街道突出项目推进这一重点,突破安全稳定这一难点,按照创建绿色休闲城市的标志区、打造生态商住区的标准和要求,将稳定工作的重心向“大项目”建设领域转移,一个重点项目跟进一套治安管理措施、一套矛盾化解措施,及时处理房屋拆迁、项目建设中出现的矛盾纠纷和治安问题,确保重点工程顺利施工。
(二)大力服务基层群众。扎实开展法治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加强平安建设宣传教育。畅通群众诉求通道,健全群众利益保障机制,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完善人性司法机制,落实各项救助帮扶政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特殊人群保护政策,最大限度地减少司法活动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加大对见义勇为人员的表彰奖励和抚恤救助力度。研究出台利民便民的新思路新举措,积极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切实维护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使政法稳定工作成效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维护民生和保障民生上。
二、实施社会矛盾源头治理,构建社会矛盾化解新格局,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和谐
(三)着力抓好舆论信息稳定风险评估。切实加强舆情收集、舆情研判、舆论引导和信息公关,防止引发实质危害。特别要注意及时发现拆迁改造、社会保障、社区换届选举、涉法涉诉等方面的不稳定苗头,为迅速妥善处置赢得先机,防患于未然。
(四)着力健全“三位一体”网络系统。
一是扩张“末梢神经”,健全社会矛盾感知系统。按照实有人口7‰的比例发展100人左右的信息员队伍,构建覆盖街道、社区以及工厂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全方位、多层次信息排查网络。
二是坚持大调解机制,及时调处进入人民调解领域的社会矛盾。以人民调解法颁布实施为契机,不断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推进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化、调解主体专业化、调解方式多元化,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社会调解联调联动工作机制,综合运用各种调解手段,最大限度地把排查发现的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是坚持维稳先维权理念,妥善处置进入渠道的社会矛盾。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工作这一主线,突出源头预防、积案化解两个重点,深入推进强化责任、事要解决、督导落实、完善制度、基层基础和队伍建设六项工作,切实维护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健全完善应急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对各类突发性、的快速反应、现场指挥、依法处置和舆论引导能力。
三、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方针,构建社会安全管理新格局,最大限度地提升群众安全感
(五)创新社会管理新模式。
一是转变以“管控”为主要目的的社会管理传统模式,推动形成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调节相结合、单位管理与居民自治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新模式。
二是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各类经济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平安创建活动,探索建立社会各界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和途径。
三是突出抓好以社会特殊群体、犯罪高危群体和城市边缘群体为主体的“三大群体”源头管理,创新抓好以新经济组织领域、新社会组织领域和新兴媒体领域为主体的“三新领域”服务管理,持续抓好以矛盾纠纷隐患、安全事故隐患、社会治安隐患为重点的“三大隐患”排查治理,最大限度地提升驾驭和管理能力,减少治安隐患和不和谐因素。年内,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率和安置率达到95%以上,重新违法犯罪率控制在2%以下;闲散青少年参加培训率达到85%以上;社区矫正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控制在0.05%以下;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控率达到98%以上;暂住人口信息采集率95%以上。
(六)探索严打整治新机制。
一是顺应世界警务革命趋势,积极推行社区警务和信息情报主导警务战略,抓好警务综合应用信息平台及大情报网络建设,建立健全“警情主导警力、警心呼应民心”工作机制,准确把握违法犯罪的时空变化和发案特点,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黑恶痞霸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等多发财犯罪以及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二是针对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复杂区域和治安突出问题,坚持“五个一”工作方法,即:“一个乱点、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加大专项整治力度,整顿无证无照经营、扫黄打非、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整治确保实现整治一点、带动一片、稳定一方。
三是牢固树立政治安全、政权安全意识,坚持“人民战争战略”,持续强化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持续健全情报信息网络和敌情研判机制,持续巩固网上网下两个战场,坚决防范打击“”组织和“”(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的颠覆、渗透、捣乱、破坏、恐怖活动。
(七)开创治安防范新路子。
一是立足于封闭式社区、半封闭社区、开放式社区和商业繁华社区共有共存的治安防范现状,积极推进社区治安防范分类分级管理。
二是按照违法犯罪的区域性、季节性、时段性规律,适时合理调整巡逻密度和巡逻强度,确保案件高发时段、高发路段和重点区域、重要部位得到有效控制,进一步提高街面见警率和群众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