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脑部出血的治疗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脑部出血的治疗方案范文1
方法:将2009年5月到2013年5月于本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基底节区脑溢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开颅手术治疗,对观察组则给予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76.0%,优于对照组的48.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
结论:临床上,为提高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宜选用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方案。
关键词:脑溢血 基底节区 改良 翼点入路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176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10-01
基底节区脑溢血主要是指患者壳核与丘脑两个常见部位出血,壳核出血通常会导致患者豆纹动脉外侧支破裂,造成患者研究运动功能受到损害,同时可能出现持续性、同向性偏盲现象,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主侧半球失语。丘脑出现则主要是由丘脑动脉破裂所导致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患者感觉方面的显著,同时伴有短暂性的偏盲现象,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为重症状之一,病死率高达50%,致残率在70%左右 [1]。目前在临床上针对基底节区脑溢血患者的治疗主要采取传统保守治疗的方案,近几年来则以开颅手术为主,但手术病死率同样较高。近期有报道显示,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取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方案,效果显著 [2]。基于此,为进一步证实改良术的应用效果,我院对50例患者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5月到2013年5月于本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基底节区脑溢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龄在29到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3±2.5)岁;昏迷患者24例,深度昏迷8例,意识模糊14例,神志清醒4例;单侧瞳孔散大患者21例,双侧3例,瞳孔对光反应正常者6例,反应迟钝者20例;所有患者昏迷指数评分均在3到14分之间,均分为(8.6±0.4)分。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并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开颅清除术治疗,对观察组则选用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取患者颧弓上端、耳屏前端1cm处作头皮切口,垂直于颧弓向上部分,沿其耳际边缘向后,并持续弧形向前,直到发际线部分。随后分离颞肌与皮瓣,将帽状腱膜与头皮共同翻向前端,沿着颧骨突出部分切断其颞肌,并从颞窝分离,下翻,将额颞蝶骨暴露。沿颅骨向耳朵后端上半部分移动,钻4孔,利用线锯将其锯开,并用骨钳将其咬开,除去蝶骨脊部分。然后切口薄膜,围绕蝶骨嵴部分,切开硬膜,迅速辨认颞脑口及外侧部分,切开蛛网膜,释放脑脊液。并进入血肿病灶区清除血肿,穿刺确认血肿部分后,在颞中部分切开皮层,探入血肿区域内,放置皮层撑开器,将血肿部位清除后,进行止血处理,放置引流管引流,实施切口缝合,并根据患者颅内压实际情况来确定骨瓣的保留与否。另外给予所有患者脱水剂、营养药、抗生素等辅助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对比进行X2检验,以P
2 结果
参与本次研究的50例基底节区脑溢血患者在接受输注治疗后,临床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观察组有效19例,总有效率高达76.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8.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对比情况(n/%)
3 讨论
基底节区脑溢血患者的致残与致死率均比较高,主要原因在于急性型血肿会导致患者脑部出现占位效应,同时脑出血本身会对脑部组织及脑内血管造成一定的损害,引起继发性的病理变化。当患者基底节区血肿超过30ml,则会直接对基底节区的神经核团、内囊纤维造成破坏,对脑干起到一定的压迫影响,造成脑干损伤,同时引起颅内压升高,进而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近期内有相关研究表明,采取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溢血患者的治疗效果相较传统保守治疗来说更为显著,迅速清除患者脑内血肿,能够有效解除脑组织所受的压迫影响,调节患者脑部的血液循环,降低病死率,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般针对基底节区脑溢血患者手术治疗的方案较多,包括血肿吸除纤溶引流手术、快速钻颅血肿碎吸术、脑室穿刺体外引流术、立体定向脑内血肿清除术等 [3]。但迄今为止,所有手术治疗均有其一定的针对性,不能适用于任何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同时也有近期文献报道显示,选用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提升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手术死亡率较低。采用传统微创手术在消除血肿、改善脑部受压、降低颅内压方面所消耗时间较长,在改善脑部缺血、消除脑部血肿等方面改善效果并不显著。而选用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手术对脑部组织的牵引与拉伤,起到充分减压的作用,同时能够以血肿部位为向导,提示其扩展方向,减少对人体脑部重要血管的伤害,在短时间内迅速清除血肿。本组研究结果证实,选用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达76.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8.0%,也进一步证实了改良翼点入路手术的应用效果。
此外,在手术过程中还需注意对患者脑组织的保护,准确把握好颞极的切除范围,降低对神经功能的影响,同时还需配合选用有效的止血方案与材料,稳定患者血压,降低术后出血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庄志军,林瑞生,郭爱顺.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40例[J].吉林医学,2013,33:6995
脑部出血的治疗方案范文2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效果;外科手术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本身属于高发性病症,在心脑血管类疾病中占有较大比例,不仅发病率非常的高,而且其发病机制呈现出复杂性特征,通常以小脑、壳核、脑干以及丘脑等器官为好发地,且会对机体中枢神经带来一定影响,在拖延救治时间的情况下还可能会诱发微动脉瘤等并发症,所以引起了大范围关注[1]。该研究将该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2间收治的70例病患分成2个小组,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救治有效性的基础上,重点寻找改善高血压脑出血病患临床指征的治疗方案,期待能够成为后期高血压脑出血病患接受系统性救治时的参考指标,从而提升其救治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研究随机选择该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取并予以治疗的7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患,将其分成2个小组,实验组35例: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40~81岁,平均年龄(61.2±6.4)岁,出血量30~120 mL,平均(70.5±4.3)mL;对照组同样35例。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61.5±6.6)岁,出血量31~120 mL,平均(70.2±4.4)mL;由于两组病患在各项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值得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以立体定向颅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麻醉给予局麻,术前根据患者CT扫描定位标记作手术切口,应用立体定向原理,穿刺点为血肿中心距头皮最近点,应用三孔硅胶细软引流管置入血肿中心,缓慢抽吸血性液体后将其固定,并向血肿内注入尿激酶2万~5万U,每天观察引流的情况做好记录,在引流5~6 d后将引流管拔出,并复查CT术后7 d进行拆线处理。
实验组:以小骨窗开颅手术为主要方案开展救治活动。
①给予病患全身麻醉,取病患仰卧位,并以肩垫适当提升其肩部,将其头部固定于健侧,确保血肿部位可以充分暴露。
②于病患而前为入路作切口,同时在其颞骨位置钻一小孔,借由铣刀作十字切口,保证切口的长度和宽度分别是5 cm、4 cm。
③于脑镜下给予病患作开脑窗,其长度和宽度均控制为2.5 cm,给予病患大脑的动脉分支有效保护,同时对其血肿进行充分吸除。
④出现病患出血位置是小脑或者是枕叶,予以手术时需要选择与血肿位置相对较近的地方作为入路,通过给予病患开颅手术使之血肿得到清除以后,再结合病患临床指征予以抗生素治疗,提前预防出现任何感染症状。
1.3 统计方法
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该组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二、结果
2.1 2组病患临床效果对比
实验组病患治疗7 d以后,其血肿体积是(19.02±9.98)mL,治疗14 d以后,其血肿体积是(11.55±7.93)mL。同时,实验组出现1例并发症,占2.86%,对照组有9例,占25.71%,实验组比对照组更具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92,P
表1 2组病患临床效果对比(x±s,mL)
2.2 2组病患生活能力状况对比
治疗后,实验组26例(74.26%)病患生活能力达到一级标准,7例(20.00%)达到二级标准,2例(5.71%)达到三级标准,比对照组更具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2组病患生活能力状况对比[n(%)]
三、讨论
基于高血压脑出血病患而言,其治疗方案涉及到保守治疗以及开颅治疗等,这些治疗手段在发挥其功效的同时,各种弊端也随之出现,不仅不利于提升病患愈合效果,同时还可能会引起并发症,所以并未受到青睐,而脑外科手术则可有效处理这些问题[2]。
较之传统手术而言,小骨窗开颅手术除了操作时间较短以及止血较为彻底以外,其定位也非常准确,可以在直视下对血肿进行清除,对于病患脑部附近组织也会产生保护作用,使之不易损坏,同时还能防止因颅骨钻孔所引起的损伤情况的发生,对于传统手术呈现出来的缺点起到弥补作用,使用效果极其突出[3]。与此同时,脑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程序中,病患血肿的中心属于其手术中点,开颅位置选择颅骨与血肿外之间的最小距离,清除完毕后再用弱电凝进行止血,能够防止病患遭受二次伤害,加之还可控制并发症,所以已经取得认可[4]。
脑部出血的治疗方案范文3
本组致死性创伤的病例中,以多发伤包括重度颅脑损伤多见。急诊外科常见受伤部位,包括颅脑、颌面部损伤;胸、腹、骨盆部内脏损伤;脊柱(脊髓)损伤;四肢及其他部位骨折。本组病例中因头部创伤导致患者死亡所占比率最高,其次是创伤失血性休克,尤其是在伤后1小时内死亡的35例中,有30例均因严重颅脑损伤伴高颅压导致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占总死亡人数57?69%。因为中枢神经细胞不可再生,其耐受缺血缺氧的时限一般为6分钟,无论是原发性严重颅脑损伤引起高颅压、颅内出血,还是休克、低血容量灌注导致脑部缺血缺氧,超过耐受时限便会导致不可逆性改变,甚至死亡。所以时间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目前创伤后“黄金1小时”的概念被反复强调,也被广大临床工作者所接受[2]。其最确切定义是指创伤患者在创伤后急救的最佳时机,根本目的是利用最佳时机进行最有效的抢救[3-4]。但限于公众急救意识的匮乏,交通拥堵等实际情况,多数创伤患者错失最佳抢救黄金时机。本组病例中,包括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有42例患者得到及时医疗处置,而有17例患者未能在1小时内得到有效急救治疗,错失了最佳抢救时机,占总死亡人数34?62%。在从死亡患者的年龄分布分析,无论男、女性患者,主要集中在20~40岁及50岁以上年龄阶段,这可能与中青年较多承担事故高风险行业或社会治安事件,而老年患者由于体质退化、自身承受创伤能力下降等因素有关。因此,普及急救知识,培训公众在遇到突发创伤时,能及时开展正确呼救和自救,建立有效急救医疗反应服务系统,加强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缩短创伤后至得到确定性急救治疗的时间,是进一步提高创伤急救成功的关键。现今新多发伤救治理论包括有新“黄金时间”与严重创伤早期确定性救治理念;创伤极端状态与损伤控制理念;全程生存链与创伤救治连续体理念等有助于大大提高重症创伤的救治成功率。
据国外文献报道“创伤死亡病员中,部分如伤后处理得当、观察严密及得到有关方面较好的联系”有半数患者是可以救治的[5-6]。但在实际医疗抢救过程中,或因为独自一人发生意外事故,无法提供较全面病史;或因合并醉酒、吸毒等不配合诊疗,或因伤情复杂,涉及多学科,二次损伤等因素干扰,影响正确诊疗次序的开展[7]。本组死亡病例中,有22例患者存在上述医疗情况,影响实际诊治抢救效果,占总死亡人数42?31%。因此,对于创伤患者的伤情准确评估,处理次序的正确与否及避免易犯的错误是创伤外科里复杂、关乎生死的问题。正确的急救次序不仅对挽救伤员生命有重要意义,且对避免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所致重要脏器衰竭及其它创伤并发症的发生也是必需的。具体步骤:(1)迅速获取病史资料,对伤情做出初步评估;(2)建立和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有效的气体交换;(3)恢复和维持有效循环血量;(4)重点专科影像学、实验室检查;(5)其它包含即刻对可疑骨折伤员行外固定,可疑出血的压迫、填塞止血,清创缝合等专科处理,尤其避免不必要的搬动伤员、造成二次损伤(含急诊室至放射科、病房、手术室的搬运过程中)。
本组患者中,有50%以上因为具体条件限制,包括获取病史资料困难、非第一就诊医院、协调多学科诊疗意见等因素,造成患者伤情评估不同程度的困难。而准确的评估患者伤情,尽早解除致死性因素持续作用,不仅是确定患者治疗方案、挽救生命的关键因素,同时对预测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预后转归都至关重要。本组病例中有3例为车祸外伤、高处坠落伤导致患者意识障碍、瞳孔反射异常、恶心呕吐,因第一就诊医院未仔细评估伤情,错失及时解除颅内高压症状的最佳时机,结果因颅内出血量大、脑组织肿胀严重,引起中枢性呼吸循环系统衰竭而死亡。有2例为利器刺入胸腔、腹腔,就诊时一般情况尚可,生命体征平稳,伤情评估不全面,未尽早外科手术探查,尽快止血,后因利器已损伤大血管、重要脏器导致失血性休克,造成持续性失血致低灌注,使重要脏器不可逆的损伤而抢救失败。国外已广泛应用TRISS和AS-COT预判患者,涉及生理、解剖、年龄和创伤分类等多因素的预估。目前国内部分医院也逐渐使用多种评估方法预测创伤患者,评价治疗效果,及时抢救危重患者,降低死亡率[8]。
创伤救治原则是把挽救伤员生命放在第一位,其治疗方案的合适与否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本组死亡病例中,有38例病患采取手术治疗,其中29例采用一期确定性手术治疗方案,占76?32%,确定性手术追求解剖结构、功能上的完美复原,手术耗时长,麻醉及手术对机体应激作用大,而大多数病患又因伤情复杂,基础状况不稳定,致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据相关文献报道,并非所有创伤患者均应尽快采取确定性手术治疗,具体手术方案应分轻重缓急实施[9]。尤其严重创伤容易引起“顽固性代谢性酸中毒、低体温及凝血功能障碍”的死亡三联征、手术及麻醉本身对机体应激、急诊手术准备又相对仓促等一系列因素,严重制约着手术成功率,威胁患者生命[10]。损伤控制外科在当下应用而生,其原则是采用简单易行的方法控制损伤,通过术后积极复温、凝血因子替代、改善氧合等措施使患者恢复至相对稳定的状态,再实施确定性手术治疗,可有效地降低了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死率,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脑部出血的治疗方案范文4
1.日照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山东日照 276800;2.日照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山东日照 276800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急救措施及其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该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40例,根据患者脑出血量的不同,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如果患者脑出血量小,则采用内科控制,如果患者脑出血量大,则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观察急诊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采用内科治疗患者中,由于控制病情的效果不理想,转外科手术治疗;而实施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治疗效果良好,病情得以缓解。由于脑出血量大,6例患者错过最佳时机,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根据脑出血患者病情的不同,合理确定治疗方案,对于改善患者病情,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
关键词 ] 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43.3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c)-0017-02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却大幅上升。在高血管疾病中,脑血管的致死率已上升到70%,比例相当高[1]。因此,高度重视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提高脑出血急诊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过从实际情况看,高血压脑出血抢救效果,整体不容乐观[2]。该研究2012年9月—2013年9月期间探讨急诊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该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40例,男性156例,女性84例,患者年龄41~82岁,平均年龄(63.4±3.5)岁。所有患者中,84例收缩压<180 mmHg患者,108例患者收缩压在180~195 mmHg,>195 mmHg的48例。而舒张压<105 mmHg患者82例,>105 mmHg158例。脑出血部位,174例为内囊基底、22例丘脑、6例额叶、8例脑干、26例颞顶和4例小脑。240例患者全是突发性脑出血,CT 检查(型号为东芝/toshiba/TOSCANER)与MRI 检查(型号为MAGNETOM Sonata)结果显示,无脑血管炎、脑动脉瘤和凝血功能差等导致的出血,且患者均有的呕吐、大汗和呼吸微弱等临床症状。根据格拉斯昏迷指标评分,78例<5 分,144例评分6~8 分,18例>9分。
1.2方法
1.2.1内科治疗治疗前,检查患者呼吸道口鼻分泌物,确认呼吸道畅通。患者入院后,按照病情与症状,予以125 mL20%甘露醇(国药准字H20053865)甘露醇,3次/d,用于清除氧自由基。同时,密切观察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指标,如有异常,则及时调节,并在一定条件下,给予适量抗生素。其次,在治疗时,为降低患者血压,可采用甘露醇脱水,用于收缩压>180 mmHg、舒张压<105 mmHg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而不能使用降压药物;对于收缩压>195 mmHg、舒张压>120 mmHg的患者,可使用脱水剂、温和降压药物和利尿剂;对于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可使用硝普钠治疗。第三,降压标准:降压时,如患者无高血压,则应确保患者舒张压<100 mmHg、收缩压<180 mmHg;如患者有高血压,则其舒张压<100 mmHg、收缩压<180 mmHg。
1.2.2手术治疗240例脑出血患者中,经CT检查,确认68例出血量>60 mL,行穿刺血肿抽吸术,通过引流来消除血肿。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指标,发现指标异常,则及时报告医师处理。该研究中,术后,8例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抽血为新鲜血液,转外科手术治疗。
1.3统计方法
所有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
2结果
2.1240例患者治疗情况
该组240例患者中有172例为内科治疗,出血量为(40.5±3.9)mL,132例见囊内出血,其余40例为囊外出血;有68例为手术治疗,出血量为(72.4±9.8)mL,47例见囊内出血,其余21例为囊外出血两种治疗后的囊内出血情况与囊外出血情况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χ2=1.495,P=0.221),见表1。
2.2治疗效果
该研究中的240例患者,采用内科治疗的172例患者中,8例发生神经症状加重状况,CT检查结果显示,脑部血肿加大,治疗的效果较差。临床医师分析后,决定对该8例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8例患者各项指标正常,恢复状况良好。164例患者进行血压控制,3~9 d内,出血得以有效控制。外科手术治疗中,死亡6例,其它患者手术非常成功,术后恢复良好。
3讨论
当前,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加剧,脑出血的患病率不断增加,由于该起病急,病情进展快,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易引发严重后果,当前该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如下。①院前急救:院前急救在脑出血患者急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院前急救是指救护车进入医院之前,对脑出血患者实施的抢救治疗,同时也是脑出血患者急诊的第一个环节[3],院前急救应重视时间,在第一时间抢救中,对于患者的病情,医护人员应进行全方位的、准确的分析和判断,按照急诊的要求、控制要点提升患者急诊的有效率。对于院前急救来说,急救处理、安全转运和中途监护等为关键环节,在改善患者病情、抢救患者生命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②入院抢救: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来说,入院抢救是否有效更为关键。入院抢救的第一步,是医护人员对患者血压的控制,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将患者颅内压降低到正常水平[5]。其中,在内科抢救时,应尽可不使用降压药物,使用药物降压,患者可能出现脑缺血、休克等临床不良症状[6]。在常用的降压控制中,甘露醇、利尿剂和脱水剂等可有效改善颅内压控制水平,从而使得高血压脑出血的指标得到改善,作为降压特效药,在控制患者血压上,具有良好的疗效[7]。脱水剂、甘露醇和利尿剂等,对脑出血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小,对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指标改善、患者病情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手术抢救时,医护人员需要首先对患者进行CT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析患者病情,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出血量。出血量>60 ml,则必须及时手术,通过引流、抽吸等,消除血肿,控制脑部出血。患者死亡,颅内出血是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对该研究中的有关因素妥善处理过程中。术后,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脑出血的相关指标,如果出血控制效果不明显,则转为开颅血肿清除术,采取一切抢救措施,提高脑出血患者抢救治疗的有效性[8]。
该研究中纳入的240例患者在急诊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临床症状表现的不同,对症处理,从而切实改善了患者治疗效果。该组240例患者中有172例为内科治疗,出血量为(40.5±3.9)mL,132例见囊内出血,其余40例为囊外出血;有68例为手术治疗,出血量为(72.4±9.8)mL,47例见囊内出血,其余21例为囊外出血,且在对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治疗结束后,62例患者的临床指标明显改善,但是 6 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有报道称,对72例患者行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保持患者呼吸通畅等系列治疗后,52例(72.2%)康复出院,15例(20.8%)好转,其余5例(7.0%)转为手术治疗后康复出院,与该研究结果中71.6%(172/240)经内科治疗后康复的研究成果趋于一致,故而认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救中应积极采取内科治疗,必要时可给予其手术治疗[9]。经分析,该调查中死亡患者致死的原因为:就诊时间较晚、脑部出血量大,因此血肿控制难度大,抢救无效死亡,和手术治疗与抢救操作并无关系。因此,避免患者死亡,应尽量提早就诊时间,控制脑部出血量。在临床上,则避免手术失误,防止由于手术操作失误造成患者死亡[10]。
综上所述,就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而言,应秉承早发现、早治疗的治疗原则,全面控制其血压,急诊患者应及时降低颅内压,确保其呼吸畅通,并参照其实际情况选取内科或手术治疗,从而改善治疗效果,提高存活率。
[
参考文献]
[1]陈丽冰.硝酸甘油联合利多卡因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麻醉的探讨[J].北方药学,2013,8(12):113-115.
[2]冯海峰.312 例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与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4(2):115-116.
[3]鲁巧梅,刘镇宇,柴博兰.152 例脑出血急诊死亡病例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3(1):151-152.
[4]李昕慧,张垚.自发性脑出血复发的主要原因[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4(30):96.
[5]郭海强.复发性脑出血临床研究初探[J].中国医药指南,2013,9(25):256-257.
[6]赵惠鹏.脑出血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5):86-87.
[7]周良学,游潮,罗林丽,等.超早期小骨窗微侵袭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17):385-388.
[8]张琳,董亚茹,杨震.急性多灶性脑出血 52 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1):1500-1501.
[9]Anderson cs ,Huang Y,wang JG,etal.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in acute cerebral haemorrhage trial :arandom-ised pilot frial[J].Lancet Neurol ,2012,7(9) :398-399.
脑部出血的治疗方案范文5
关键词:脑梗死;脑出血;治疗;方法
脑梗死是由动脉粥样硬化诱发的局部脑血管狭窄,导致患者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的一种脑血管疾病。脑梗死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易复发的特征[1]。此外,脑梗死患者还易出现脑出血症状,有调查发现本并发症出现率约为18%~22%,患者死亡率极高,因此一旦确诊需积极介入治疗[2]。本次研究中,我们对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56例脑梗死后再发脑出血患者进行了综合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56例脑梗死后再发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30例,男女比例为19:11,年龄为44~79岁,平均年龄为(58.2±1.1)岁;对照组患者26例,男女比例为16:10,年龄为41~80岁,平均年龄为(59.4±1.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包括止血、补液、抗炎、抗凝溶栓停药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加用综合治疗:①优先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如给予糖尿病患者进行降糖治疗;给予高血压患者降血压治疗,以最大程度降低患者脑出血及脑梗塞再发率。②给予患者颅内降压治疗,给予患者静脉滴注100ml 10%甘油果糖溶液(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178)+200ml 20%甘露醇溶液(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726),1次/d。除患者脑出血后伴脑疝症状,否则需避免大剂量甘露醇用药,以避免损伤患者脑神经。③改善患者大脑微循环,给予患者口服40mg氟桂利嗪(石药集团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1658)或给予患者口服40mg尼莫地平(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4117),1次/d,持续1个月。如患者伴低血压或颅内高压症状则停止氟桂利嗪或尼莫地平用药。④营养患者脑神经,给予患者肌肉注射1mg甲钴胺(亚宝药业太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086)3次/w,持续2个月;同时给予患者静脉滴注500ml葡萄糖溶液+4ml复方维生素B(陕西省秦光制药厂,国药准字H20066991)。
1.3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如下:显效:患者失语、偏瘫等症状显著改善,患者可自行行走,基本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有效:患者失语、偏瘫症状有所改善,患者肌肉力量提升,但需借助器械行走,生活自理能力未恢复。无效:患者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08%,对比差异显著(P
3 讨论
脑梗死直接病因表现为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栓导致患者脑血管官腔狭窄甚至闭塞,诱使患者局部脑组织急性供血不足而发病,本类脑梗死被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3]。部分患者还可能因一场物体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并阻塞患者脑动脉或颈动脉,阻断或降低血流量而导致对应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该类脑梗死又被称为脑栓塞[4]。此外还一种较为少见的脑梗死分型,腔隙性脑梗死,该类患者主要因高血压小动脉硬化而出现脑部深动脉穿支闭塞而合并血管微梗死情况。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与患者脑损伤部位、缺血严重程度、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有无严重其他脏器等有关[5]。轻度脑梗死患者往往无明显症状,也即是无症状性脑梗死;中度脑梗死患者可能伴反复性的头痛、眩晕感及偏瘫症状;重度的脑梗死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偏瘫、大小便失禁、昏迷、癫痫、脑出血等。
脑出血是较为严重的一种脑梗死合并症,分析其发病原因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①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因心律骤变时脱落的血栓而发病脑梗死,这种状况下的梗死血管易反复再通,导致患者血管壁脆弱易破,血液再次进入该区域血管患者将合并脑出血症状。②大面积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如患者梗死面积等于或大于大脑半球的1/2体积,患者脑出血发病率接近100%[6]。③抗凝、溶栓用药,脑梗死患者往往需进行抗凝治疗,患者体内肝素、类肝素物质含量大增,凝血、血栓生成率下降。但抗凝及溶栓治疗具有明显的血管扩张效用,患者血凝能力下降,易发病脑出血[7]。④其他,部分伴颞叶沟回疝患者可能因疝生成过程中的内压导致大脑后动脉损伤,诱发颞叶下部脑出血,静脉窦血栓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血管渗血,凝血因子低表达也可能诱发脑出血。脑梗死后脑出血治疗方法以止血、补液、抗炎、抗凝溶栓停药等为主,这些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症状 [8]。但是由于脑梗死疾病的复杂性,以及其他客观原因限制,常规治疗患者预后往往较差[9]。本次研究中,我们给予患者综合治疗,包括对症治疗、颅内降压治疗、大脑微循环治疗、营养患者脑神经等内容。大脑微循环治疗选用药物为氟桂利嗪、尼莫地平等钙离子拮抗剂,该类药物可通过阻滞人体钙通道来降低患者脑内血压,本类药品还具有扩张血管,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末梢血管阻力的疗效[10]。营养患者脑神经选用药物为甲钴胺、复方维生素B,甲钴胺可与脑细胞及激素神经元胸腺嘧啶核苷相互作用,恢复神经递质至正常量,提高神经纤维兴奋性,恢复终极电位诱导[11]。复方维生素B主要成分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酰胺,泛酸钙等,本品可分解氨基酸,输送含营养素的氧及能量至脑部及其他区域,在保护心脏及神经上具有极强效用[12]。
综上所述,对症治疗、颅内降压治疗、大脑微循环治疗、营养患者脑神经等综合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上具有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励勇,李江,曹庆华.手术救治缺血性脑卒中动脉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1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01(12):1635-1638.
[2]薛元峰,严建松,张源源,等.微创手术与传统开颅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07):251-253.
[3]焦迎宾.早期给予阿司匹林对阿替普酶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08):171-172.
[4]Christian,Zweifel,Mirae,et al.Growth hormone and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 pilot study[J].Biomarkers:biochemical indicators of exposure,response,and susceptibility to chemicals,2011,16(6):192-193.
[5]胡艳兵,胡蓓蕾,邹明,等.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病因学特点及短期预后情况[J].临床荟萃,2013,28(07):88-89.
[6]程华.小骨窗微创手术联合中西医药物治疗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06):1317-1319.
[7]段炯.开颅血肿清除与微创钻孔引流在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04):1581-1582.
[8]Kevin,Wingeier,Sandra,et al.Long-term sequelae after acquired pediatric hemorrhagic cerebellar lesions[J].Child's nervous system:ChNS: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ediatric Neurosurgery,2011,27(6):655-658.
[9]柳海斌,王刚.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像对脑梗死伴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0):114-116.
[10]曾伟英,王本国,林棉,等.血脂代谢与脑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4,13(03):106-109.
脑部出血的治疗方案范文6
【关键词】 丁苯酞;尼莫地平;脑卒中;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属于神经内科常见的进行性智力障碍综合征[1],是由多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一种以记忆障碍、认知障碍和行为障碍为主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根据病因不同,临床上把血管性痴呆分为缺血性痴呆、出血性痴呆、脑部因缺血缺氧引起损伤的痴呆[2]。近年来,临床上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方案统一性较差。为了对比观察尼莫地平与丁苯酞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现将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治疗的7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70例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通过CT等影像学辅助检查发现患者皮质下均有缺血性病变,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性35例,女性35例;年龄50~71岁,平均年龄(56.44±2.17)岁。排除阿尔茨海默病、Pick病、路易体痴呆和帕金森病痴呆等其他痴呆类型,排除丁苯酞、尼莫地平过敏者。随机将7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症状、认知功能评分、体重指数(BMI)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 法 患者入院后,完善头颅CT或MRI、神经心理学等检查,明确诊断为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对照组:根据病情需要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整血脂、改善脑循环、控制血糖和血压等常规对症治疗,采用尼莫地平的治疗方案,尼莫地平片每次30mg,每天3次,口服。观察组:在给予类似上述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丁苯酞治疗方案,丁苯酞每次200mg,每天3次,口服。
1.3 观察指标 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按照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4]进行认知功能评分,得分越高,表示认知功能越好。
1.4 数据统计 所有数据经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 果
治疗3个月后,在患者认知功能方面,与治疗前进行评分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x±s)
3 讨 论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不断深入,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5]。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主流的几个学说包括钙离子超载学说、胆碱能学说、基因遗传学说等[6]。现阶段的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发病可能是脑卒中后大脑参与认知功能的神经元出现丢失和凋亡,对大脑皮质中枢、皮质和皮质下白质传导纤维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导致患者的思维能力降低。临床上血管性痴呆患者主要表现为计算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空间构想、执行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人格及情感的变化。
尼莫地平是1,4-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脂溶性高,容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能选择性作用于脑血管,抑制血管平滑肌的收缩,从而减少神经缺损程度[7]。丁苯酞是我国第一个化学合成的脑血管类消旋体药,脂溶性强,能够轻松透过血脑屏障,增强脑组织和神经细胞的抗缺血能力,缩小脑组织病变面积和减轻脑水肿程度[8]。除此之外,还能改善脑能量代谢和缺血区域脑血液循环障碍,改善血流量,达到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和恢复受损神经的作用。本次通过比较,应用丁苯酚的观察组患者预后优于应用尼莫地平的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丁苯酞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疗效确切,用药安全、方便,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过伟峰.血管性痴呆研究概述[J].湖南中医杂志,2011,14(2): 58-59.
[2] 汪雪菁,潘利红.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4(3):429-430.
[3] 夏德雨.丁苯酞与尼莫地平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对比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2):978-979.
[4] 卢海丽,段瑞生,杨建芳,等.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0,32(23):3302-3303.
[5] 胡以慧,朱双成,岑跃南.丁苯酞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7):62-63.
[6] 李凤鹏,郑健.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征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14,8(10):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