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发生洪涝灾害的解决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发生洪涝灾害的解决措施范文1
【关键词】塔里木河干流;防洪现状;存在的问题;防洪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
引言:塔里木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周边,其流域地理位置低,排水不畅,加之其支流众多,在夏季冰雪消融大量水流快且多的进入河道,致使其同时进入汛期,干流接纳不及,排水不利,易造成洪涝灾害。再者,塔里木河流域周边多城镇,人口密集,极易发生汛情、受灾严重,所以,塔里木河干流的防洪工程格外重要。面对塔里木河日益严峻的防洪形式,沿流政府都建立了一定规模的防洪工程,但这些工程大多因灾害而建,不具有长久防洪的技术,再者这些工程技术不高,防洪能力有限,难以形成一整个防洪体系,难以解决塔里木河的长久防洪问题,因此,研究解决塔里木河的防洪工程措施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塔里木河干流洪水灾害情况
(一)塔里木河的自然概况
塔里木河流域位于新疆南部,起源于天山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围绕整个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带,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是源流河,本身不产生地表径,其干流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北部,起始于阿克苏河、叶尔羌河以及和田河交汇处,与源流关系密切,其地表水流域产生于山区消耗于平原区,径流流量不均,6月至9月的总流量占全年水流量的70%~80%,其中冰雪融化水入流及降雨是主要原因,该段时间为塔里木河洪涝灾害的高发期[1]。
(二)塔里木河的洪水灾害情况
塔里木河干流全长1321千米,上游长495千米,河道较顺直;中游长398千米,河道弯曲,水流缓慢;下游长428千米,河床稳定顺直[2]。塔里木河多年来洪灾严重且频繁,主要发生在干流中游地区,其原因是塔里木河中游地区河道弯曲不利于泄洪,洪水泛滥时容易在弯道处冲出河道缺口,并且局部河床冲淤变化剧烈,泥沙沉积严重,导致河床不断上升,河道内水流容积大大减少,常出现洪水外溢造成灾情。
二、塔里木河干流防洪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塔里木河干流的防洪工程现状
塔里木河的洪涝灾害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显现出其严重程度,从1956年至今,几乎每年其干流区域都会发生或大或小的洪涝灾害,给当地居民造成了严重生命威胁和经济损失。对塔里木河的防洪工程我国政府也一直在不断建设,上世纪90年代,在塔里木河干流的中上游区域建了180.86千米的不连续简易堤防;在后来的不断建设中,现上游流域附近的沙雅县段有28.86千米的堤防和3.8千米的护岸工程,阿拉尔市处有3.975千米的护岸工程;中游流域现已由附近建厂的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及沿线政府筹资建立了152千米的防洪堤坝;由于下游流域没有洪涝的危险,所以只修建了部分河段的输流工程[3]。
(二)塔里木河干流防洪工程存在的问题
塔里木河干流的洪涝灾害一直不断,主要是因为现有的防洪措施问题诸多,不足够来预防洪涝发生时的汛情,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河道无堤坝路线长,不能防御洪水,其次是由于现有的防洪工程的标准低,防洪范围小并且抗洪能力差,最后就是因为干流河道弯曲,泄洪不易且河岸植被过少,抓地吸水能力差,一旦水量过大过急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
(一)防洪工程措施
为减少塔里木河的洪灾频率,解决其防洪问题,需要根据塔里木河的特点及防洪现状对塔里木河进行一定的防洪工程措施。防洪工程措施在布置上要按照“上游重控制,中游重险段,下游重生态”的原则,充分利用已有防洪工程,并在考虑信息采集及通讯传输通畅的基础上在河道沿线合理布置堤防、护岸堤坝、丁坝和防基坝等防洪工程,才能在洪水来袭时更好的保护河坝不奔溃,保护沿岸的经济作物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非工程措施
1.构建计算机网络系统及防洪预报预警系统
为将塔里木河放生汛情时的灾害降到最低,在最好各路段的防洪工程措施的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灾前灾后非工程措施,其一就是构建计算机网络系统及防洪预报预警系统。其要求根据塔里木河的实际实质情况,运用水文测设手段采集其水流的水文信息,尽其可能的找出洪灾规律,并利用发达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一定数量的信息采集中心、情报分享中心和防洪预报预警系统,做到资源、情报共享,并能在洪灾发生的最短时间里将各种情报送到各级防汛指挥机构,以便其及时的做好防汛准备。
2.洪水调度方案及防洪避险方案
根据塔里木河流域的地域地形特征及发生汛情是的洪水流向等情况,实际考察制定出一套适合各个路段发生汛情时的调度方案及防洪避险方案,确保洪水发生的第一时间做到周围村落内村民的安全转移和有效的经济财产抢救,将洪水所带来的灾害降到最小,为生活在该流域百姓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3.洪水保险
估计塔里木河流域沿线的公民参与购买洪水灾害保险,参与保险的公民只有定期缴纳规定的保险费,就能在洪灾后得到一部分洪灾财产损失赔偿,有利于加快灾后重建和恢复速度,减少自身损失和国家对灾情的救济经费,减少灾情对当地公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结语:通过对塔里木河干流的自然概况的研究与现有防洪工程的分析,给出了以上对防洪有效的工程建设措施,通过合理的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洪预案,有助于全面提升塔里木河干流流域的防洪能力,能够有效减少洪水泛滥漫溢情况的发生,避免遭受大洪水可能带来的灾害,保护流域内生活公民及生产企业的财产安全及个人生命安全,保障国民经济的稳定性。同时能够提升为下游河道输水的能力,使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刘哲,王军.塔里木河干流现状防洪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C].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2014.
发生洪涝灾害的解决措施范文2
关键词:洪灾;成因机制分析;减灾措施
中图分类号:S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228-2
1 蛟河市“7・28”洪涝灾害情况概述
1.1 雨水情况
2010年7月28日凌晨至7月29日8时,蛟河市出现一次强降雨过程。其中:漂河镇累计降水量达230.9mm,松江镇车背沟204.3mm,漂河镇苏尔哈149.8mm,白石山镇琵河167.1mm。
漂河水文站最高水位达6.24m,超出设防水位2.24m,流量850m3/s,超出设防流量700m3/s。
1.2 灾情损失
此次降雨致使全市17个乡(镇、街、区)遭受了非常严重的洪涝灾害。截止7月30日8时统计,全市受灾人口6.3198万人,倒塌房屋0.3779万间,转移人口1.404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3.73千公顷,成灾面积12.586千公顷,绝收面积8.124千公顷。全市直接经济总损失5.802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2.4942亿元,工业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1.5934亿元,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1.03亿元。
重点情况说明:公路中断28条;移动公司通讯中断13条;联通公司通讯中断9条;供电中断14条;水利损失情况:损坏水库6座、损坏堤防110处76公里、损坏护岸56处、损坏水闸23座、损坏水文站1个、损坏机电井35眼、损坏机电泵站3座。
2 洪涝灾害成因机制分析
2.1 以漂河镇为例进行成因机制分析
漂河镇位于蛟河市区南47公里处,东经127°06′-127°38′,北纬43°12′-43°28′之间,东与白石山镇为邻,西与松江、桦甸市隔江相望,南与桦甸市接壤,北与新农街毗邻,三面环山,一面濒临松花湖。面积633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0.55%。属威虎岭山脉,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4个,最高峰南土顶子海拔1274米。林地77460公顷,水域43370.7公顷,耕地17472公顷,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1%。主要河流漂河、刘家堡河、青背河、冰湖沟河、荒地沟河。沿松花湖有7个村。
2.1.1 多发性 从年内洪水过程来看,蛟河市的大洪涝灾害具有的多发性特点。典型年有1953年、1989年、1991年、1994年、1996年、1998年、2002年、2010年,发生的频率不等。
2.1.2 重灾性 由于暴雨型山洪破坏性较大,一旦遭灾,沿河农田、村庄、通讯设施往往受到毁灭性冲击,加上洪涝灾害对承载体发生多次破坏作用,所造成的损失过程长,直接经济损失大,尤其是近年来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2.1.3 季节性 蛟河市洪灾发生的季节性很强,由于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降雨有一定的规律性。每年的5-8月降雨相对集中,山洪比较普遍,其中主汛期的7-8月洪灾发生的机率最大。如1989年的7・22、2010年的7・28,都是洪涝灾害的高发点。
2.1.4 地域性 蛟河市洪灾发生的地域性很明显,局地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发生,从历年汛期洪灾统计情况分析,蛟河市洪灾易发地基本上与暴雨中心相对应,大致可分为四大区域:一区黄松甸、白石山、漂河、松江;二区乌林、前进;三区拉法、新站;四区庆岭、天岗、天北。
2.2 成因机制分析
自然灾害系统理论认为,区域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载体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异变系统,灾情是这个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本文采用自然灾害系统理论,通过对孕灾环境和受灾体蛟河市漂河镇洪灾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认为蛟河市的以上洪灾特点是低山丘陵区孕灾环境、强降雨型致灾因子和脆弱性受灾体综合作用的结果。
2.2.1 中山丘陵区孕灾环境 多样的中山丘陵地貌,丰沛的强降雨径流,各类山河溪谷自然形成的水系,构成了具有不稳定性的中山丘区孕灾环境。蛟河市是中山丘陵区,境内群山连绵,丘陵起伏,森林覆盖率57.78%。本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有张广才岭,南有威虎岭,中有老爷岭斜跨东北、西南,中部形成蛟河盆地,西部丘陵起伏。东、南部山地以张广才岭、威虎岭为最高点,形成弧形地带,逐渐向西低缓;西部山地以老爷岭为最高点,海拔1284.7m,向西南渐缓;中部丘陵以市区为中心,向东西北呈放射状分布,海拔300-350m;西部丘陵由天岗镇向西波状起伏,海拔350-400m。拉法河、蛟河下游的蛟河盆地和松花湖沿岸及天北、天岗西部地势平坦,为河谷平原区,海拔250-280m。地形切变明显,地貌复杂。平均年降水量为719.9mm,其中5-8月降雨占全年的68%左右,强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间。各地降水的地域和时间分布均有明显差别。蛟河市土壤类型比较复杂,共有9个土类,21个亚类,26个土种。主要土壤有灰棕壤、白浆土、冲积土、水稻土、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等。灰棕壤土类是一种地带性森林土壤,分布于全市各乡镇;白浆土类是一种地带性土壤,分布在丘陵坡岗地上。这两种同点为土层薄,大部分渗透强度不大,强降雨后,地表径流迅速汇集。蛟河市位于松花湖(丰满水库)上游,境内河流都属松花湖流域水系,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有大小河流89条,其中四级以上河流7条。发生较大降水时在地貌影响下极易构成牛水汇流,往往在一次持续性的强降雨过程中,水位同步上涨,极易形成陡涨陡落、来势凶猛、快速成灾、极难防御、损失较大的强降雨型山洪。
2.2.2 强降雨型致灾因子 蛟河市的洪涝灾害主要起源于强降雨型山洪,灾害性强降雨的效应通过人类生产生活对环境产生的的破坏活动进行了放大,构成了强降雨型致灾因子。随着全球气温变暖,降雨愈呈无规律性,汛期极端性天气和灾害性强降雨增多,且时空分布不均,这是蛟河市强降雨型洪涝灾害风险加剧的直接自然因子。但是强降雨型洪涝成灾不仅仅取决于灾害性强降雨产生的自然过程,人为破坏植被、人为加剧水土流失和阻塞河道等人类活动对蛟河市强降雨型洪灾风险起到极大的放大作用。漂河镇的情况具有典型作用,在1990年国土部门进行的第一次土地详查时,有林地77460hm2,水域43370.7hm2,耕地17472hm2,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0.55%。而到了2010年第二次土地详查时耕地面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市国土局土地详查数据显示为现有耕地面积达到29345hm2。耕地来源有很大一部分为超25度坡地、林班地。这是利益驱动所造成的人为破坏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每年防汛期,漂河镇是重灾区,经常发生泥石流、洪涝灾害。
近年来,蛟河市虽然落实了退耕还林奖励补贴政策,通过在超25度以上坡耕地实施退耕植树造林等措施,部分植被逐渐得到了恢复,部分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人类活动造成的损害远远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个别地方甚至有加剧的趋势。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的榆江公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开发性建设项目增多,不同程度破坏了原有的山体平衡,导致出现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概率大大增多。随着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农民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为了增加收入,大量开垦耕地,有的农民把地种到了河堤里,种到了水库的淹没线以内,对河道行洪造成了人为障碍;严重破坏了水库的蓄水、调洪能力。由于流失土体的增加,加速了水库、河道淤积,致使水库库容逐年减小,调洪和行洪能力下降,河床不断淤塞抬高、断面变窄、变小,一旦遭遇强降雨,便会形成灾害性洪水发生,甚至出现小水量、高水位、大灾情局面。
2.2.3 脆弱性承灾体 单一落后的农业格局、部分低质临危的人居条件、脆弱的防洪系统、薄弱的抗灾系统构成了蛟河市洪涝灾害的脆弱性承灾体。因为农业是蛟河的支柱产业,蛟河洪灾所造成的损失主要来自农业,而蛟河传统农业比重高,对土地依赖性大。因此在降雨季节,一旦发生洪涝,农业受害首当其,80年代以来,农业几乎逢洪必灾;房屋是农民的主要财富聚集体,因洪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部分来自于房屋倒塌。除了洪水强度大的影响之外,村落选址不当,房屋结构较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蛟河市洪涝灾害的灾情程度。在各乡镇的山区,许多房屋离河道太近,一旦发生大洪水,实难幸免。蛟河市现有的防洪设施工程大部分存在工程标准低、隐患多、抗洪能力差等问题。现有各类蓄水工程199座,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Ⅰ型水库14座,小Ⅱ型水库80座,塘坝102座。总库容6586.95万m3,仅占境内地表水量的3.2%,3座中型水库出险加固已经完成,小Ⅰ型水库出险加固已经完成5座,其余的水库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隐患,水库的拦蓄洪水能力差,本身防洪标准低。此外,组织抗洪的管理支持系统薄弱,市乡两级防汛指挥信息系统建设滞后,资金投入不够,指挥监控硬件、通讯设施简陋,防洪抢险物资器材储备不足,防洪抢险队伍应急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均加大了洪涝灾害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削弱了其灾后的恢复能力。
3 减灾对策
3.1 加强森林植被保护,发挥生态防洪功能
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森林的生态减灾功能。绝对不可以只顾眼前既得利益,而肆意毁林开地,破坏现有的森林植被资源,蛟河2010年“7・28”大洪水是由不可抗力和人为因素共同组成的综合体,其教训是极其惨痛的,它进一步表明生态平衡不容破坏,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认真做好退耕还林工作;以封山育林含水保土;种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当地农业。水土保持林的固风沙,保农田,调节气候,减少或防止空气或水质污染,美化、保护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保证和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据有关资料,林带通过蓄积和蒸腾作用可削减土壤含水量18%,提高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营造和更新农田防护林,对残破林带更新改造,使农田防护林林网化。如在梁顶、梁坡、梯田埂、沟头、沟坡、沟底、滩边、沟道两侧、防风固沙的地方,根据不同的地形部位、侵蚀情况、防护目的,因地制宜种植林种,并与经济林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侵害,促进农业高产稳产。种植水土保持草是一种见效快、成绩显著的技术措施,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提供饲料、肥料、燃料,综合利用。按照相关规定坡度在25度以上(含25度)的耕地必须退耕还林。
3.2 建设水利工程,做到兴利除害
水利工程措施是蛟河流域防洪除涝的主要措施。正在计划建设的团山子水库就是重点防洪工程,它的建成将有效地调洪削峰,减轻下游洪灾损失。同时在水利条件差或无水利设施的乡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小型骨干工程,提高流域防洪标准。要全面修复水毁工程和加快病险水库出险加固工作,提高河道防洪工程建设标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彻底根除隐患,提高工程本身的安全系数和防洪抗灾能力。通过在坡地打埂,调整垄向,等高作业等田间工程措施,从而减缓坡度,截断地表径流,控制水流量。新建一批桥、涵、闸配套工程,及时排除内涝,同时整治容泄条件,保证农田内涝排水顺畅。并结合田间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坡地洪水暴发,在保护耕地的同时也保护了下游农田的生态环境,变水害为水利。
3.3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认识
发生洪涝灾害的解决措施范文3
关键词:气象灾害;农作物;影响;措施
1农业气象灾害的概念
农业气象灾害,顾名思义,指的是恶劣的自然天气因素对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利的气候环境不利于农作物的良好生长状态,最终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农作物所需的气候环境包括气温,光照、水份等因素,自然界中这些因素的变化不是全部对农作物产生不利的影响,农业气象是指旱涝、冰雹、强风等对农作物造成破坏性的气象环境。气象灾害与农业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制约着农业向着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
2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
我国农作物的耕种环境差异性较大,不同地区的气温、地质、水湿条件和自然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状况也不尽相同。但是,通常情况下,农业气象灾害都有规律可循,主要特点如下:
2.1季节性明显
由于农作物的生长受气温的影响较大,在夏天,秋天温度较高的季节是农作物生长的主要时间,因此,这两个季节发生农业气象灾害的频率较高。尤其在我国四季较为明显的北方,夏季的降雨量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旱涝,冰雹强风等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状态,此阶段农作物受气象的影响较大。
2.2局部性明显
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纬度不同,受到的自然环境影响也不相同,但是同一地区农业气象特点较为固定,局部性较明显。比如有些地方的雨量较少,农作物经常发生干旱。有些地方容易受台风影响,农作物容易出现倒伏、洪涝等灾害。这些农业气象灾害在同一地区相对固定。
2.3灾害的发生具有连续性
农作物的生长受气温、水份、光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影响农作物最终产量和质量的气象灾害多受多种灾害的共同影响,具有并发性特点。比如在一些雨量较少的地区,在发生干旱的同时,多伴有病虫害的发生,导致农作物产量的下降,破坏较为严重。在强风的作用下,农作物多出现倒伏现象,从而影响农作物的后期生长,影响产量。在大力发展农业的时代,这种叠加灾害对作物的影响较为明显,制约了农业发展的长久性。
3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产生的影响
3.1霜冻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农作物在每个生长阶段都有所需的温度要求,而在我国北方纬度较高地方,霜冻时有发生,影响着农作物的正常生长。特别是春秋季节,北方容易受寒潮的影响,气温骤降,昼夜气温变化幅度增大,不利于农作物的发芽和生长。霜冻灾害多出现在我国北方地区,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并且这种气象灾害对作物的影响是破坏性的,多会引起农作物的大面积缺失,虽然可以采取后期补种等补救措施,但是错过了农作物的生产节气,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农作物的质量肯定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3.2洪涝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在我国降水较为充足的南方地区,洪涝灾害是对农作物影响较为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洪涝灾害多发生在降水较为丰富的夏季,多日的强降雨等导致农田中水分过大,水分超过农作物所需,产生植物根系不稳或者烂根等现象,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造成农作物产量的降低。同时,长时间的强降雨会导致水位上涨,严重时会发生河道崩溃等灾害,洪水直接危害着农田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另外,洪灾加重了重金属的污染范围。例如:在镉成矿带高背景地区,由于洪水等作用,土壤中的镉可在流域中下游形成富集区或富集带,使土壤遭破坏性的影响。
3.3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
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干旱也是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的影响同样严重。在一些降水量较少的地区,冬季降雪量和夏季降雨量低都会造成农作物缺水现象,农田土地发生干裂,农作物由于不能够得到自身的水分需求,因而在光照下造成植株枯萎或者死亡,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干旱同洪涝灾害对农作物的破坏性是不相上下的,影响都是极其严重的。
4降低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不良影响的措施
4.1增强气象灾害预防意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对气象的掌握程度上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同时在植物育种培育上也有了显著的成果。我们农作物的种植者要不断增强气象灾害的预防意识,做到科学的防范,人为的控制,降低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例如,在强风较为严重的地区,可以选择播种低植株抗倒伏的苗种,增强抵抗强风的能力。在容易出现霜冻的北方高纬度地区,可以采用覆盖薄膜等方法增强农作物的抗旱能力,保证植株减少霜冻的影响。在降水量较大的地区,可以通过修建排水工程,缓解水量的骤增,保证积水顺畅排出。
4.2加强气象灾害预防设施建设
对于气象灾害较为严重,破坏性较强的地区,我国国家政府部门要加强气象灾害预防设施的建设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影响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气象灾害。例如在我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一直困扰着两岸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农作物的正常生长。综合考虑利弊,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坝工程建设,从根本上增强了对水的控制能力,实现了旱涝的有效调节,对改善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作用。
5结束语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有着严重危害,我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防控是十分有意义的,这对提高我国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田贵良,林志宇.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灾害学,2016,31(01):148-152.
[2]钱永兰,毛留喜,周广胜.全球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变化及其气象灾害风险评估[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01):226-235.
[3]林志宇,田贵良.气象灾害对福建粮食产量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6,37(01):77-83.
发生洪涝灾害的解决措施范文4
【关键词】城市防洪;防洪措施;防洪规划
一、城市洪灾的原因
(一)气候因素
降雨大而急,过量降水是导致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水文极值和强降雨强度、频次都有所变化。很多城市的排水和防洪系统已不能适应变化的气候和发展的城市
城市地理位置因素。冷外全球变暖导致很多地方海平面的上升,与全球变暖相关的一些极端事件,如暴雨、洪水等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呈现出多发态势。
(二)城市地理因素
我国有十分之一的国土和100多座大中城市地面高程在江河水或潮水以下,易受洪水危害。另外,我国还有许多城市位于山坡下,易于遭受山洪和泥石流威胁。
(三)城市聚集因素
一般而言,人口较稠密的地区为城市。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财富不断向城市聚集。城市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商贸和交通中心,人口和财富的聚集地。城市聚集性使同样的洪水造成的损失增加。
(四)城市环境因素
随着城市的发展,改变了原来的水文环境,加重了城市洪涝灾害;许多城市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形成严重的地面沉降;一些城市因为水土流失问题重视不够,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以及河道堵塞,是洪水灾害变得原来越严重。
二、城市防洪现状
我国城区建设的不合理化,现有的城市规划和发展也在不断的加剧这城市内涝的问题。城市内植被覆盖率低,道路“硬化”,使得降水只能通过排水系统排走,土壤本身是去了储水能力。
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包括武汉、北京、上海、杭州等频频遭遇雨袭击,引发严重内涝,可说是“逢雨必涝,逢涝必瘫” 2011年,“到武汉看海”成为了流行词;2012年,北京“7・21”大雨让77位市民失去生命。近几天仍有城市被淹的消息传来,暴雨淹城的景象不断上演,但城市内涝问题仍然迟迟没有得到解决。内涝对城市最大的影响是交通,道路上发生积水会严重阻碍车辆通行,甚至会延伸到其他道路上,最后造成全城交通大拥堵。城市内涝问题人没有得到解决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一)城市防洪能力低
城市作为社会进步的象征,城市防洪历来受到各国的重视,城市防洪比重也比较高。如美国采用100至500年一遇,日本采用100至200年一遇,英国伦敦采用1000年一遇,我国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中,防洪标准大于50年一遇的占18%,只有非常个别的城市达到100年一遇,大部分城市采用10至50年的防洪标准,城市防洪标准降低,影响了城市的防洪能力。
(二)排水系统老旧
在城市发生的内涝中,老城区往往是受涝的重灾区,由于大部分城市的老城区仍在使用早年建设的排水管道系统,这些管道当年的设计标准和建设标准都比较低,管沟规格小、雨水口少、管道破损淤塞严重,排水能力大打折扣,在遭遇强降雨时就不堪重负,再加上地面坑洼,雨水泄流路径不畅,很容易形成成片积水。
(三)城市防洪工程不配套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数量和规模急剧扩大。城市化趋势使得同样暴雨而发生洪水的可能性和洪灾损失都大幅度提高,洪水威胁更加严重。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按照客观规律考虑城市防洪问题,破坏防洪工程设施,造成防洪标准降低。有的城市在发展新城区时,盲目向低洼地区发展,侵占河道,堵塞出口,有没有加强堤防建设,人为地增加了洪水危害。
(四)城市防洪技术水平和管理落后
洪涝灾害的防治除了依靠防洪工程建设外,还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洪水预报、预警系统、3S技术(遥感、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对于及时了解洪水水情和灾情,指挥抗洪抢险,避免城市洪涝灾害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在城市防洪新技术应用中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我国在防洪管理方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五)雨水调蓄能力小
城市的河湖水面是调蓄雨洪的主要设施,当发生超过排水系统排水标准降雨强度或降雨过程时,应采用河湖水面或蓄水设施暂时蓄存,降低雨洪峰值和延缓峰值到达时间,待降雨峰值过后再从调蓄设施缓缓排至排水系统或在调蓄设施中对调蓄的雨水加以利用。解决排水设施能力不足和设计标准偏低的问题。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中原有的河湖水面大规模改造,已所剩无几,存留的河湖水面规模也大幅度缩减,雨水调蓄能力降低,已基本失去了雨水调蓄作用,在新的建设中又疏于建设相应的雨水调节设施,一旦遇到降雨量超过排水设施能力,多余的水排不出去,又无处蓄存,于是只能漫上街道,形成内涝。
(六)城市防洪规划滞后
城市防洪规划是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依据,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市防洪规划严重滞后,截至1994年底,我国只有不到半数的城市完成防洪规划。
三、城市洪灾防治措施
城市排水系统建设需要通过法律、行政、工程等综合手段,才能确立其应有的地位。一些国家之所以能较好的解决城市排水问题,是因为在法律、资金投入、运行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个较为均衡的机制,甚至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一)工程措施
通过河道整治,修建堤防等防洪工程,避免或减小城市遭受洪水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工程措施是国内外防洪的主要措施之一,一般从蓄洪和排洪避洪两方面着手。主要有:整治河道和护岸;建防洪闸;分(蓄)洪区和水库;山洪和泥石流的拦蓄、排导工程以及排涝工程。加强排水设施的建设,适当提高排水管沟建设标准。改造旧的排水管沟,特别是旧城中的排水管沟,是这些排水管沟具有相应的排水能力,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加强排水设施日常管理。
(二)非工程措施
城市防洪还要重视非工程措施,在流域上加强水土保持和城市土地利用管理,建设城市洪水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城市防洪的生命线,对于减免洪灾损失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抵御城市特大洪水尤其重要。
四、城市防洪建设
防洪治水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明确目标是做好防洪工作的第一步。为了提高我国的防洪能力,减少洪水灾害损失,我国也制定了防洪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防洪意识,依靠科技进步,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积极筹措防洪建设资金,加大防洪投入,加快城市防洪建设步伐。我国的城市防洪工程建设,除了中央财政补贴外,主要靠城市自筹资金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各地逐渐认识到城市防洪的重要性,将城市防洪纳入了城市发展规划,并将城市防洪作为防洪的主要问题逐步落实,特别是1998年长江、松花江大水后,各地城市的防洪建设速度明显加快。除了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外,许多城市还注意非工程防洪措施的运用,积极建设洪水预报预警系统,严格按照防洪要求进行措施规划和建设,管理防洪河道,提高防洪抗灾能力。
五、城市防洪排涝总体规划
(一)总体规划基本原则
总体规划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和江河流域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洪水特性及其影响,结合城市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城市发展需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统筹兼顾、讲求效益。
总体设计应实行工程防洪措施与非工程防洪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有水库、堤防、防洪闸以及修梯田、植树造林等;非工程措施有洪水预报、防洪保险、防汛抢险等。根据补贴洪水类型(河洪、海潮、山洪、泥石流),选用各种防洪措施,组成完整的防洪体系。
(二)城市防洪规划的基础资料
城市防洪工程规划具有综合性特点,专业范围广,涉及的市政设施也多。因此在工程设计中要搜集整理各种有关资料。一般包括地形图、河道(山洪沟)纵横断面图、地质资料、水文气象资料、社会经济资料等。
(三)城市防洪设计标准
城市防洪标准是指城市应具有的防洪能力,也就是整个城市防洪体系的综合抗洪能力。在一般情况下,当发生不大于防洪标准的洪水时,通过防洪体系的正确运用,能够保证城市的防洪安全。具体表现为:防洪控制点的最高水位不高于设计洪水位,或者河道流量不大于该河道的安全泄洪量。防洪标准与城市的重要性、洪水灾害的严重性及其影响直接有关,并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四)防洪建筑物的防洪标准
城市防洪标准与城市防洪建筑物的防洪标准是有区别的。前者根据城市防洪等别和洪灾类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规定的范围内确定;后者则根据其在城市防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各种防洪建筑物可以采用不同的防洪标准。例如,大型水库大坝,因为防洪安全非常重要,其防洪标准可以高于城市防洪标准;堤防在城市山洪防治体系中,往往只保护市区的一部分,其防洪标准可以低于城市防洪标准,只有当堤防是城市唯一的防洪措施时,其防洪标准才等于城市防洪标准。
发生洪涝灾害的解决措施范文5
关键词:河道治理;护坡护岸;水生态环境
1 概述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深入,用自己的方式改变着气候和环境,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升温,植被的逐渐减少,暴雨和洪涝灾害发生率逐年上升。这些年来,我国的防汛建设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上,建立洪涝灾害预警系统,完善防洪指挥机制,提高水库堤坝的防洪能力。虽然这样,但是仍然有一些地区不断发生洪涝灾害,造成大量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中小型河流洪涝灾害所造成的,随着这样的事情不断发生,政府也应该把目光转移到中小型河流上。要治理中小河流洪涝灾害,必须首先了解成因,他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小河流流域气候条件变化快,缺乏监测设备,没有预测技术,人员投入少,能力不足,防洪难度大。二是中小河流地质地貌情况复杂,洪水同时伴随着泥石流产生。三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四是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一些地区盲目开发、乱采矿石、拦河设障、挤占河道。五是防洪标准低。为了节约资金,防洪标准一般是三到五年一遇的洪水,防洪能力不足,遇到一些极端情况,就容易发生水灾。
2 生态护坡所面临的问题
2.1 相关问题及产生原因
由于我国当前城市用地紧张,而人们喜欢依山伴水的生活环境,所以一些城市的河道边水地带不断被侵占,水面面积越来越小,河流宽度越来越窄,为了泄洪的需要,将河道挖深,取直,这样的结果,使得对护河岸堤的建筑强度要求越来越高,建设的费用越来越大,但是破坏了河道两边的生态环境,其生态功能逐渐减退,河道成了专门的泄洪通道,失去了河道两边景观休闲和娱乐的功能。虽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国部分地区在防洪和河流治理工程中,采用了一些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设计思路,比如采用生态型护坡技术,堤防绿化措施等,尝试还原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但是遇到了很多问题。现在的情况是从水利主管部门到具体的设计人员,在很多问题的认识上比较片面,思想高度不够,模糊不清,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相应技术的应用指导,由于实际设计时时间紧任务重,设计资料不全面,没有相关领域的生物资料,使水文地质勘探资料都不齐全,在这种情况下,人往往习惯用传统的方法对中小河流进行治理,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设计思路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有采用新材料新工艺的设计思路方法,并且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缺乏相关的依据和标准,在河流整治全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2.2 解决方式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形势下,面对现有问题,在解决城市河道的治理问题时,区域市政的规划相结合,还需要相关的政策扶持,进行退地还河工作,拆除原有的视觉单调、生硬、热岛效应明显的渠道护岸,使用生态护坡建设技术,尽量还原原有的天然河道,创造适宜水生物生长把生态环境,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维护河道的生态平衡,这样才能实现河道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现在投入人力物力,不是修建一条条规模不同的臭水沟,而是要建造一个适宜人居住的河岸环境。因此,生态护坡技术的创新与研发,应该不断进行,努力提高,需建立一个适合实际操作的,完善的科学体系。
3 生态护坡的设计要点
一是具有较大的孔隙率,护岸上能够生长植物,可以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并且可以借助植物的作用来增加堤岸结构的稳定性;二是地下水与河水能够自由沟通,能够实现物质、养分、能量的交流,促进水汽的循环;三是造价较低,不需要长期的维护管理,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四是护岸材料柔性化,适应曲折的河岸线型。复式断面在常水位以下部分可以采用矩形或者梯形断面,既解决了常水位时亲水性的要求,又满足了洪水位时泄洪的要求。人类活动较少的区域,在满足河道功能的前提下,应减少人工治理的痕迹,尽量保持天然河道面貌,使原有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所以在河道断面的选择上,应尽可能保持天然河道断面,在保持天然河道断面有困难时,按复式断面、梯形断面、矩形断面的顺序进行选择。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也应该避免断面的单一化。不同的过水断面能使水流速度产生变化,增加曝气作用,从而加大水体中的含氧量,有利于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例如在浅滩的生境中,光热条件优越,适于形成湿地,以供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栖息。积水洼地中,鱼类和各类软体动物丰富,它们是肉食性候鸟的食物来源,鸟粪和鱼类肥土又能促进水生植物生长,水生植物又是植食鸟类的食物,从而形成了有利于鸟类生长的食物链。深潭的生境中,由于水温、阳光辐射、食物和含氧量随水深变化,所以容易形成水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4 几种生态护坡的设计方法
方法一,液压喷播植草护坡。这种方法是将槽子,改良剂,肥料,纸浆和粘合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配水搅拌均匀后,通过液压喷射到边坡坡面,这样就可以完成跖草施工工作,其优点是施工速度快,操作方法简单,两个月后就能实现绿化功能,适用范围广,防护效果好,但不适用于靠近水的地方,只适用于护坡的背水面防护工作;
方法二,人工种草护坡,就是使用人工的方法在播面简单播撒的一种传统方式,这种方法的草种播撒不均匀,天气对其影响较大,近年来已经很少使用了;
方法三,客土植生植被护坡,将保水剂,粘合剂,抗蒸发剂,植物纤维,复合肥料和腐殖土经过专业机械混合,形成一定厚度的客土,然后将选好的种子喷洒到客土中。利用这种方法,土壤与坡面结合牢固,普通的透气性好,机械化程度高,工期短,植被保护效果好,基本不需要维护,根据地质和气候条件进行优化配置,但同样只是用于背水面。
方法四,蜂巢式网格纸草护坡,这种方法是在整理好的边坡坡面上,利用混凝土框架砖,平铺成正六边形网格,在网格内,填充种植土,然后再种草或者是铺设草坪一种防护措施,其优点是受力结构合理,可以有效分散泼面雨水径流,防止破庙冲刷,施工简单,外观整洁,美观大方,但同时造价比较高,故土效果方面不是很好。
以上的几种方法,在使用选择方面应该与当地的情况相结合,选用哪种方法,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确定,不能一概而论,充分调查,广泛取证,才能选择最适合当地的方法。
5 结束语
在满足防御洪涝灾害的前提下,保护和创造良好的生物生存环境,建造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景观,再考虑到安全性强度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效果,把过去的由混凝土组成的人工建筑河堤,改造为由水系和土体以及植物互相联系,适宜生物生长的,自然状态的生态护坡,现在城市河流治理的一个发展趋势。生态护坡建设技术,是一个集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现代水利工程学,美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一体性的工程。推广生态型护坡的新思路、新材料、新工艺,建设一个绿色环绕,水质清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学校环境,是我们这一代水利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发生洪涝灾害的解决措施范文6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资源平衡;开发;利用;经济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270-1
1 水利工程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水利工程主要是指通过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地区均衡,防止洪涝灾害而修建的工程。由于自然因素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各个地区的气候不同,河流分布也不同,这就造成全国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匀,比如西北地区为严重缺水地区。为了满足全国各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我们大力修建水利工程,实行南水北调等工程,一方面可以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满足缺水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需要。
水利工程的主要特点主要有:①水利工程的修建要从全局考虑,具有很强的系统性;②修建水利工程,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或者对自然植被的破坏等;③工作环境很恶劣,条件复杂,要考虑到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还有受力承受强度等问题;④水利工程造福于人民群众,有很好的群众基础;⑤水利工程规模比较大,耗资巨大,技术要求高,工期较长。
2 目前水利工程的发展现状
我们讲水利工程的发展现状,主要是将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情况。总的来说,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持续发展。水利工程项目不断增加,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解决了很多地区的饮水困难的问题,提高了水利工程项目的供水能力。水利工程事业的不断发展有利于保证国家和社会安定,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点说明:
2.1 节水灌溉事业稳步发展
随着我国水利工程的大力兴建,为农村的节水灌溉事业提供的便利条件,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2.2 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
修建水利工程,帮助了很多缺水地区的人民解决了饮水问题。改善了农业发展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步伐,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3 防洪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水土保持工作也在稳步进行
通过修建大型的水电站,可以提高泄洪能力,控制水流,避免洪涝灾害的出现。大力种植保持水土的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扩大绿化面积,全方位治理水土流失问题;
2.4 农村的水利水电项目得到不断发展
农村很多地区都在进行良种实验、推广先进的技术、防止虫害对粮食作物的侵袭等基本建设,有利于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步伐;
2.5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法制建设等工作稳步推进
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追随网络时代的潮流,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和法制建设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3 水利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水利工程的特点和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现状来看,水利工程的修建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可用淡水资源不断减少,能源短缺等情况的不断出现,改变这种现状,大力修建水利工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水利工程的发展趋势主要是:
3.1 在防止洪涝灾害的工作中,要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紧密结合,注重水利工程的后期管理
加强河岸的绿化面积建设,禁止滥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充分发挥水电站的作用,提高泄洪能力和蓄水能力,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决策。
3.2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朝着综合性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人们的水资源利用不仅包括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还有工业用水。我们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污水的处理,净化污水,节约水资源。在农业方面,采用滴灌技术,使水资源能够被植物充分吸收利用。
3.3 水利工程的作用不断的得到延伸
水利工程不仅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和工业需要,更加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水利工程不仅可以减少洪涝灾害,还可以为人们的生活用电提供方便。如三峡大坝也是一种旅游资源,可供游人旅游参观,为附近人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水利工程的建设,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3.4 修建水利工程时要注意环境保护,减少生态破坏
在水利工程的修建过程中,注意转移一些动植物或者人文景观,减少因为修建水库而造成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文物被掩埋等问题,减少经济损失。
因此,修建水利工程是国家的经济命脉。随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来合理调节水资源的分配,实现区域平衡,从而为后代子孙造福,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刘红.水利工程的发展趋势与需要[J].黑龙江水专学报,
1994,(02).
[2] 董哲仁.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与补偿[A].中国水利学会200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