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流工程概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流工程概论总结范文1
物联网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共掀IT新浪潮
“物联网”被世界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依托IT技术,让孤立的物品(冰箱、汽车、设备、家具、货品等)接入网络世界,让物与物、人与物之间能沟通交流。目前,物联网技术开始运用于智能交通(如公交实时查询、智能打车、实时交通指挥)、环境保护(如污染源实时监控)、公共安全(如周界安全防范系统)、平安家居(如实时监控报警系统)等领域。
智能电网是将物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电力系统,从而使电网运行更加可靠、安全、经济、高效,满足更大的用电需求,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等功能。物联网作为“智能信息感知末梢”,在线监测和实时掌控电网各个环节重要运行参数。从发电环节的接入到检测,变电的生产管理、安全评估与监督,以及配电的自动化、用电的采集,还有营销这方面都要采用物联网技术。国家电网已经确定了2020年全面建成智能电网的目标。
为了大力发展物联网、传感网和智能电网,培养更多的相关人才,教育部在2010年批准设置了“物联网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这两个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专业。
物联网工程专业
物联网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物联网专业知识,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具备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和施工管理、物联网设备安装与调试、物联网应用平台设计与开发、物联网维护与管理、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特色课程:物联网工程概论、高性能网络计算、物联网信息安全。
就业去向:主要在电力、能源、交通、医疗、贸易等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物联网相关的电路硬件(如无线传感器)开发、维护,网络部分(如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信息安全等)的开发、管理与维护。
我国开设该本科专业的高校较多,目前已超过100所,考生报考时可优先选择这些专业实力强的学校。
推荐院校: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其中,天津理工大学为了利用和借鉴台湾电子技术领域的先进经验,培养方案采用“3+1”联合培养,学生大一、大二在天津理工大学学习,大三到台湾中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四回到天津理工完成毕设,毕业后颁发天津理工大学的学士学位证书。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智能电网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新能源发电与智能接入技术、电网智能调度与控制技术、电能计量与监测、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方面有专长,可以在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电气系统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运行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特色课程:自动控制理论、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
就业去向:主要在电网公司、发电公司、科研设计院、高等院校等相关行业或部门,从事设计、开发、生产运行与管理、科学研究、技术支持等工作。
推荐院校:华北电力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青岛科技大学。
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物流术语》中提到: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突出,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已在发达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应用和发展,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面对我国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引进和发展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培养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现代物流业是我国“朝阳产业”,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家对物流专业的人才需求很大。下面为大家介绍物流行业的两个热门专业,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学习经济、会计、贸易、管理、法律、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培养具有一定的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管理、物流业运作等能力,能在经济管理部门、贸易公司、物流企业从事政策制定,物流业运作管理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人才。
特色课程:物流规划与设计、采购与供应管理、采购项目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包装学、采购决策与库存控制、现代物流管理学、电子商务与物流系统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以去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和工商企业,从事物流管理工作和与物流相关的铁路、航空、港口、仓储等管理和技术工作。也可以去一般企业(工厂、贸易公司)里做物流工作(比如仓库收发货、保管、计划、采购、运输管理、进出口关务),或去物流企业里工作(比如销售、客服、物流咨询策划)。
推荐院校: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南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由于国外的物流行业发展早,教学理念、师资等较国内更优,如果有意出国继续深造,可以考虑报考新加坡东亚管理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
物流工程专业
物流工程专业培养具备物流学、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运输经济学、运输商务管理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物流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及机械或电子制造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构等部门,从事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技术设备和物流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集成、物流系统运行与维护的复合型以及应用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特色课程:管理学、运筹学、工程图学、机械设计基础、生产与库存控制、供应链管理、物流工程、物流机械技术、国际物流学、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系统工程、运输会计学等。
就业方向:在各类制造单位、商贸、物流企业,从事物流系统分析设计、物流系统运营管理、物流项目规划建设等相关技术及管理工作,也可在专业咨询公司、教育培训机构、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其他社会团体从事物流相关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交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浙江大学
通过对以上两个专业的介绍,我简单总结下它们的区别:
一、物流管理专业应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物流系统的运行达到最佳状态,实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标。物流工程专业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工程和技术的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
二、物流管理专业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学科基础,同时跨工商管理和经济学学科;物流工程专业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学科基础,同时跨交通运输类学科和机械类学科。
三、物流管理专业偏向文科性质,授予管理学学位;物流工程专业侧重理工科,授工学学位。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将低碳进行到底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2020年世界能源需求将达到128.89亿吨油当量,2025年将达到136.50亿吨油当量。近年来,受石油价格上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各国都纷纷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制定了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规和政策,我国亦是如此。十报告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属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之一。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两个与新能源技术相关的两个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重点研究与开发新一代高性能绿色能源材料、技术和器件(如通讯、汽车、医疗领域的动力电源),发展新能源材料(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新型燃料电池材料和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学术研究方向。新能源技术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五个技术领域之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是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关键。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专业,是由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多学科交叉,以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及其器件设计、制备工程技术为培养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专业。
新能源材料是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关键材料,该类材料包括晶体硅材料、硫系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等。新能源器件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成人类所需的光、电、热、动力等任何形式能量的载能体,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形式的储能器件。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以攻读“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工程”“光电工程”及其他电子信息和电气类相关学科的硕士专业。能到国外一流研究机构进行相关专业的留学深造,能在新能源企业、研究所、汽车公司等单位,从事太阳能光伏发电、动力蓄电池、电动汽车设计与制造、燃料电池、节能环保等热门领域的前沿研究、设计、制造、建设、运行与管理等工作。
推荐院校:电子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为了满足国家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及循环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该专业是在2010年设立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涉及环境科学、经济、管理等诸多学科交叉与融合。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是依托化学工程与基础的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主要以资源循环过程和产品工程为特色,在矿产资源优化利用及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开发上进行研究。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学习循环资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对循环经济工程技术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工程实训锻炼,了解我国资源分布、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具备从事循环资源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培养面向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发展,掌握循环经济工程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从事循环经济工程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能在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物流工程概论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F252.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化时代的来临,高校在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以及培养人才模式的改革等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对高职院校来说,如何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第一线的需要培养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提高高职院校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任务,也是办好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的最终目标。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通过人才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效地促进了专业建设。
一、进行社会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扎实有效的社会调研工作,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工作。调研资料是确定专业人才业务规格的主要依据。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地方办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是该院办学的根本。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每年对太仓及周边地区物流和工商企业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将获得的人才需求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定期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认真研究和论证,对物流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和解读,逐渐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专业知识精、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备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组织状况,能胜任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仓储配送中心以及内外贸公司的物流相关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我们对专业覆盖的岗位和岗位群的定位是:(1)仓储物流:货物收发员、理货员、商品配送员(2)企业物流:采购员、物流规划员、跟单员(3)物流营销:销售员、客户服务员(4)运输物流:运输调度员、车辆管理员(5)国际物流:报关员、报检员、货运。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分析,确定了五个岗位所需要的三个一级主要能力(物流管理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英语运用能力),并将一级能力细化为七个二级能力(仓储配送管理能力、企业物流管理能力、运输调度管理能力、物流市场营销能力、国际物流管理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英语阅读与书写能力)。从岗位群分布来看,制造企业仓储配送管理人才特别缺乏,据此将仓储配送管理能力确定为专业核心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英语阅读与书写能力确定为职业基础能力,其余四个能力确定为行业通用能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课程体系设置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因此,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岗位群为导向,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是办好专业的基本保障。
物流管理专业按照岗位―能力―整合课程的逻辑,围绕着核心能力,首先确定实践教学体系,再围绕实践教学体系确定理论教学体系,进而设计了本专业的集群式课程体系,即“一般能力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术模块”。每一个模块教学内容的确定均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紧密配合,突出了课程与现代物流业务发展的有机衔接。
我们安排课程结构时对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进行了全面规划与设计,突出基础理论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具体做法是:第一,精简合并部分理论课程。如把《财政学概论》、《金融学概论以及《西方经济学》等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经济与管理学基础》;第二,增开一些职业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增设或强化诸如《商品存储与配送》《运输管理》《国际物流和货代运理》《叉车技术》《自动化仓库仿真实验》等课程,这些课程必须在校内实验室或校外实训基地上课,在完成实验实习的同时达到课程目标。此外,还考虑长三角地区外向型企业多的特点,增开了《国际贸易案例分析》、《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课程;第三,突出实训实习,增加实训实习课时。在专业技能课的教学过程中,从第二学期开始开设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如《物流信息技术》每讲完一章都要进行实训操作,使学生能够及时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操作能力。在第二―第六学期又分别设置了“专用周实践实训课程”,其中包括第二学期一周认识性实习、第三学期两周物流单项技能实训、第四学期两周ERP、供应链综合实训,第五、六学期28周上岗实习等。
三、拓宽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校企共建共赢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技术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为了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从事物流工作所应有的能力,学生实训、实习基地的构建是一个关键环节。
1.建成高标准校内实训中心
学院将物流实训基地建设作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一期工程投入了200多万资金,建成符合国家级示范标准的占地4500平方米的综合供应链实训基地。供应链实训基地总体设计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①以教学体系改革为突破口,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精品物流实训基地;②以现代物流领域的新技术应用为依托,实现“零距离”就业的实训项目; ③培养学生仓储、配送和物流信息管理的核心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④完成精技术、重操作、会管理、知调配的总体培养目标。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中含有一个中心四个平台,即现代物流技术中心,仓储及配送平台、生产物流管理平台、销售物流管理平台、物流信息技术平台。其中,“四个实训平台”是与北京络捷斯特公司共同设计的,采用的设备与物流市场众多运营商使用的主流设备相同,构建了现代物流领域最为前沿的仓储配送网络。这些前沿技术与产品,为学生进入物流岗位实现“零距离”就业提供了保障,也为教师新技术学习以及科技研发提供了平台。
2.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高职院校完成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物质条件。物流管理专业在建立之初就非常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三年来,经过积极争取,先后与苏州亚东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舍弗勒有限公司和捷特物流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达成了合作校外实习基地的协议。学生可以在企业实地参与业务操作,在真实环境下提高物流操作能力,它的真实性和参与性比校内实训更为突出。
物流专业还特别重视以实习基地为中心开展科研,对教学实践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我们与太仓发改委合作开展“太仓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研究,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太仓地区物流企业特征、规模、港区集装箱货运状况等问题加以研究,探索利用太仓港资源发展物流业的思路和策略。再如我们与太仓贸易局合作进行“太仓市市区商业网点调查与布局研究”,派出6名指导教师和48名学生组成12个调查小组进行了地毯式调查,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模型分析,为太仓未来商业网点的集中化、规模化、区域化、特色化提出了若干建议,得到了贸易局的肯定。这些研究项目的启动,促进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四、提升师资品质,建设“双师”队伍
高职教育能否培养出具有过硬技术的职业学生,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一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们通过教师自我提升、在职培训、挂职锻炼等途径,切实提高教师的育人、教学和科研能力。目前,7位专业教师硕士比率达86%;先后有3位教师到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物流部门实习,了解业务岗位的实际操作,有效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5位教师获得了双师资格。同时,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途径,将富有实践经验、热心教育事业的10位行业专家请进课堂,充实专业师资队伍,使师资队伍建设基本实现了 “硕士化、双师化、职业化”的目标,切实保障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质量。
总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学研为动力,以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才能真正体现出职业特色,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作者单位: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莫高兴,张尔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6,5:78-80.
物流工程概论总结范文3
关键词:物流质量管理实施战略
据报道,被称为“川运王”的川运运输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携近千家客户3000万货款潜逃。紧接着其属下遍及四川的分公司纷纷关门。个人的失信不足为怪,可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物流业中的货运行业信任危机指数高达70%,这绝非危言耸听。企业一方面在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却频频失信客户,导致大量业务流失。这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物流企业的质量管理还未跟上。
一、物流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1.物流质量管理定义
所谓物流质量管理,业界还未有统一的定义。本文认为物流质量管理就是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在物流作业和运筹优化的全过程进行运用,是供应链上的一个满足顾客要求的环节,是物流服务特性满足客户需求的程度。
2.物流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21世纪的经济特点是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物流企业面对的是开放的市场,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物流企业在质量水平和营业水平上的竞争日益加剧。而我国现有的物流企业,很大一部分是从传统的运输企业、仓储企业发展起来的。由于传统管理上的原因种种,有许多不规范的管理因素,如企业严重的家长制作风、缺乏严格的决策程序等等,导致物流的作业方式和物流服务水平低下,没有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物流服务流程和规则,这对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带来了困难。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混乱、物流信息化程度低,难以实现工商企业信息化的要求,会影响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业务量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结合我国现阶段的这种国情,重视质量管理理论在现代物流业中的应用是急需且必要的。质量管理在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物流质量管理内容的界定
物流是一个复杂系统,是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信息等七大功能的有机结合,它贯穿于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整个过程中。物流质量是满足顾客要求,提升服务的重要环节。本文认为物流质量管理包含以下方面内容:
1.物流商品的质量保证
物流对象是具有一定质量的实体,即有合乎要求等级、尺寸、规格、性质、外观。这些质量实体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物流过程中应转移和保护这些质量,最后实现对用户的质量保证。因此,对用户的质量保证不可能完全依赖于流通。
2.物流商品的质量管理
物流过程不单是消极地保护质量及转移质量。为了运输方便,或为了弥补生产加工过程的不足,使产需双方更好地衔接,现代物流还采用了流通加工等手段,改善和提高质量。物流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商品质量的提高过程。
3.物流服务质量
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范畴。它主要作用是提供服务,满足客户要求。而客户要求的服务质量各不相同,因此,物流企业在履行物流契约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和了解客户的要求。如商品质量的保持程度、流通加工对商品质量的提高程度、批量及数量的满足程度、配送额度、间隔期及交货期的保证程度、配送和运输方式的满足程度、成本水平及物流费用的满足程度、相关服务(如信息提供、索赔及纠纷处理等)的满足程度等方面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最大程度实现客户的需求为导向。此外,物流服务质量是变化发展的,随着物流领域绿色物流、柔性物流等新的服务概念的提出,物流服务也会形成相应的新的服务质量的要求。
4.物流工作质量
提高物流系统各组成要素的工作质量,是确保物流服务质量的基础。物流工作质量包括物流各环节、各工种、各岗位具体工作的质量。为实现总的服务质量、要确定具体的工作要求,形成日常的工作质量指标。由于物流系统的庞杂,工作质量内容也十分复杂,但它对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起直接作用。所以,提高物流服务质量要从工作质量入手,把物流工作质量作为物流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工作重点。通过强化物流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不断提高物流工作质量,物流服务质量也就有了一定程度的保证。
5.物流工程质量
物流质量不但取决于工作质量,而且取决于工程质量,物流工程是支撑物流活动的工程系统,它受到物流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技术装备、工程设施等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物流质量管理具有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管理整体发展的特点,因而是一种全面的质量观。先进的质量管理原则和方法,同样适用于物流质量管理。物品在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中流通的过程中,涉及物流全过程的相关部门、人员、相关资源,这需要各方紧密配合、共同努力、相互协调,一环紧扣一环地进行全过程管理,保证物流质量、最终达到目标质量。
三、物流质量管理的实施
1.物流质量管理实施途径分析
(1)6西格玛物流质量管理
6西格玛的含义很广。作为一套管理方法,它主要强调消除缺陷,减少浪费以及避免重复劳动;作为一种测量方法,它用于确定一个流程中到底出了多少差错;作为一种质量改进的手段,它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以取得经济效益。
6西格玛要求为顾客和企业同时创造价值,这一明显特征使它更加容易为顾客、经营者等所有利益相关方所接受。虽然从理论上分析6西格玛管理法主要用于制造领域,但物流服务其实也是一种产品。作为物流质量管理必须满足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满足生产者的要求,保证其产品保质保量的转移给顾客;另一方面是满足顾客要求,将其所需商品及时地、完好地送交。物流质量管理的目的,就是在“提供满足顾客要求的服务”和“以最经济的手段来提供”这两者之间找到一条优化的途径,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而这正是6西格玛管理的最求。
6西格玛物流质量管理是通过寻找企业内外物流环节各种问题,对物流运作建立过程输入和输出变量之间的优化模型,通过对关键输入变量的调控,找出各种物流过程关键变异因子,缩减服务过程中的差异,检查物流服务质量效果,把有效方法制度规范化,从而达到改善输出服务变量特性的目的。在这过程中,通过结合PDCA循环,控制物流过程环节、挖掘企业问题的根源,持续改进整个供应链、价值链并发展新目标,从而扩大企业收益。
在6西格玛物流质量管理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成立“黑带团队(”包括倡导者、最黑带、黑带和绿带)这种组织方式来分析包括企业的营销、生产等部门或物流的下道工序或供应链的其他成员在内的顾客的各方面的需求、评估当前的物流质量、质量项目界定而实现的。
6西格玛物流质量管理的关键是将衡量物流质量的主要指标进行量化,这一数学手段是6西格玛管理在物流领域充分应用的前提和基础。关键过程因子通过数据表征后,实施6西格玛管理就是通过一套以统计科学为依据的数据分析,测量问题、分析问题,改进优化和控制效果。在测量、分析、改进和控制阶段,需要运用多种工具,进行不同的活动,以实现各个阶段的要求。
由于6西格玛对质量和流程提出的要求极为严格,现代物流企业应当按照6西格玛的要求和方法,通过制定长期和短期的质量目标,循序渐进,不断改进。
(2)物流企业的ISO9000标准认证
自从1987年ISO9000系列标准问世以来,为了加强质量管理,适应质量竞争的需要,企业家们纷纷采用了ISO9000系列标准在企业内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申请质量认证体系,很快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潮流。ISO标准制定与,使全世界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开始走向规范和统一,使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流、贸易往来和技术合作在质量方面有了共同的语言、统一的认识和共同遵守的规范,按照ISO9000系列标准进行质量体系认证,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趋势。
“入世”后,国内市场已经进一步向世界开放,国内市场将与世界进一步接轨。物流企业属于服务贸易的范畴,要把企业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市场就必须实施ISO9000质量标准的认证。有了认证,就有了一体化市场的通行证。
ISO9000标准是对世界发达国家几十年实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经验的总结,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广泛的应用性,其核心是“依法治企。”物流企业实施ISO9000标准及认证,将促使企业内部管理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具体实施中要注意这些问题:一是物流企业在实际贯彻标准中,要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使员工意识到实施ISO9000的重要性。二是物流企业在实际贯彻过程中,既要坚持标准,又要从实际出发,发挥灵活性。
2.物流质量管理的考核
物流质量管理最直观最关键的,就是对物流运作系统的考核。物流质量管理的不同环节,有不同的标准和考核指标。如对于运输环节,可以从运输效率、运输网络合理配置等指标来考核;在仓储环节,可以从库存管理水平、理货时间、准确率等方面来考核;在包装环节,可以从包装的轻薄化、集装化和标准化等方面来考核;在配送环节,可以从配送及时性等方面来考核;在供应链方面,可以从成本等方面来考核。在具体考核过程中,应根据物流运作侧重点,对客户承诺水平的不同制定每个考核指标的标准,并选取相应的指标,通过对每项指标分配不同的权重形成指标综合体系,作为考核的依据。
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其中最重要的是金融和物流。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提高物流质量管理。相信对物流质量管理的日趋重视,我国的物流业的服务水平能得到很大的改善,像“川运王”之类的事件一定会消失。
参考文献:
物流工程概论总结范文4
物流专业是工贸技师学院通州校区的老牌专业,之所以建校7年来发展迟缓,是由于很多因素共同影响的,因此选用了SWOT模型对其进行分析,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即根据专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应对外在环境的机会和挑战提出相应对策(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
1.1内部因素
优势早在7年之前就用发展的眼光投入物流专业的建设,超前的理念一直指导着专业的发展;7年的专业建设,通州校区总结了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选择了最实用有效的教材及课程设置;课堂管理工作认真细致,学生的学习氛围良好。劣势目前物流专业的招生能力在一个班左右,仅有的物流专业教师可以完成理论课程教学,然而2011年招收新生后,两个年级五门专业课,加上大量的物流实训课程,教师在时间分配上必然力不从心;又由于原有教学与计算机合并,教材及课程安排欠缺系统化专业化。
1.2外部因素
机会自上而下,学校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并且大力支持校区物流专业的发展,不仅如此,国家政策及相关部门对校区的专业化建设也提供了诸多支持;加之物流行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蓬勃发展,就业岗位的不断增多导致物流人才的紧缺。挑战市场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物流行业现代化水平不断增高,对物流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北京市各大院校都在重视并加大物流专业发展投入力度;中职院校生源日趋紧张,对招生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建立物流专业发展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结论:机会与挑战并存,优势与不足参半的现状给通州校区提出了想发展就必须进步的课题,因此,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分析职业前景,找到物流专业的发展思路和有效对策及途径。
2物流专业发展对策
2.1结合物流专家意见,明确培养目标
美国的大学教育体系已经充分证明,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细分,要以培养学生擅长某一、两项专业技能为目的,而不是样样通样样松,具备某一方面物流技能的专业化人才更有竞争力[2]。此外,目前用人单位欣赏的是上岗就能胜任的学生(即“零距离”上岗),因此结合本校多年教学经验及已有仓储设备,可大力培养仓储配送方向的学生,包括商品保养、仓库管理、堆垛、码货、库存管理、分拣、配送、包装等专业知识和技术以及相关计算机、机械知识,建立其牢固的“仓储”专业知识体系。根据这个理念走访了物流专业教育培养专家,得出以下结论。(1)肖艳玲(东北石油大学物流教研室主任、上海大学物流专业博士研究生),认为大学物流专业主要是培养程序设计人员,而技工学校的物流专业应该立足于技能操作,一方面可以作为组长进行设备及系统的维护以及产品升级,另一方面可以进行高精密产品等特殊物流的人才培养。(2)武晓钊(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信息物流系主任、高级职称)认为,技工学校物流专业应以为企业的物流部门输送技能工人为培养目标,加强实训操作,掌握叉车、堆垛、理货、检验等操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难度,提高到电脑操作信息系统层面。(3)刘俐(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物流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认为,技工学校教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比传授技能更加重要,让学生在规范自我中学习操作技能,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应该以大量的实训课程为支撑;可以在盘点库管、填单制单、仓库选址规划、包装速递等方向上培养学生做事严谨认真、注意细节程序。(4)耿主任(京城工业物流有限公司配送中心主任)认为,目前物流公司中的各个岗位分工定位比较明确,技工学校教育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车间及厂房内的物料搬运及仓储管理工作,主要以电脑操作与手工操作相结合完成,并且目前高级技师与高级工程师的比例为1∶6,企业急需有专业技能、经验丰富的高技能操作人员,因此技工学生在仓储配送领域的工作具有相当可观的可持续发展前景。综合专家的建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大型零售超市、物流集散中心以及企业物流中的运输业务、仓储业务、配送业务、客户服务、信息管理等岗位担任初、中级物流作业及基层管理人员[3],包括保管员、盘点员、分拣员、跟单员、内勤员、驻站员、速递员、调度员、票务员、超市收银员、行政管理人员、电子商务自由职业者等。
2.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优化培养模式
物流专业的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技工学校作为适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务必要根据自身实力,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努力做到招生规模与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师资力量相匹配,保证教学质量,努力办出技工教育的特色,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先生在前段时期也提到过类似的问题,认为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上一定要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根据多年办学经验及目前招生形势,拟定每学年招收1个班,每班40人。专业定位为仓储配送方向,拟定配备6名专业教师,完成在校80名学生理论及实训课程。对物流专业教师需要投入大量力度进行培训,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邀请专家教授前来讲解最新最前沿的理论知识,通过鲜活的视频实例,循循善诱的讲解;加强实践操作能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和综合素质,参观物流企业学习工作经验,与同行和各学校的教育骨干交流;多读书撰写文章,提升自我业务水平。
2.3调整课程设置,改善教学实践环境
理论课共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基础专业课程,是任何一个物流专业学生都应学习的课程,如《现代物流概论》、《物流信息技术》;第二类是核心课程,是突出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现专业细分的课程。如物流管理专业仓储方向的《仓储管理》、《包装学》、《配送学》、《运输实务》、《供应链管理》;第三类是相关课程,是与这个细分专业相关的但不是很密切的课程,如《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学》、《礼仪素养》等。对于第一、第二类课程可以详细讲述并注重实践教学,对于第三类课程只需介绍性教学。为使教学课程更加优化,避免概念讲得多,实际方法讲得少;理论讲的多,动手操作少,第一年安排基础课程学习,并且进行计算机基础训练(Word\Excel\Power-Point);第二年安排专业课程学习,并结合理论进行相应的计算机仿真操作练习,并在第四学期开始物流实训室教学。全部理论教学和实操技能训练学时数比例基本掌握在1∶1;第三年安排实习课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工作。在理论教学上讲究广而浅,专业技能教学上要求熟而精,学生毕业后具备“一广三强”的特点,即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和应变能力强[4]。实训课为完成实训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拟建设4个专门的物流实训室,具体需要购置设备信息如下。(1)全自动演示实训室(中心实训室):包括立体仓库自动堆垛、输送带自动分拣、自动出库入库等功能。(2)半自动操作实训室(连锁、运输、配送实训室):包括手工分拣作业、电子标签分拣作业、超市/商场配送、接收、调度、干线运输监控等功能。(3)模拟操作实训室(信息技术实训室):包括国际货代报关填单制单、电子商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功能。(4)手动操作实训室(口岸、机械、装卸实训区):包括叉车、货架、集装箱的使用,完成全手动装卸货物出库入库等功能。
物流工程概论总结范文5
我国经济经历了开放后的三十多年快速发展,目前进入到经济发展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阶段。市场需求与供给的整体格局,内涵式的经济增长要求相应营销人才培养的模式与之相适应,其中课程体系重新设置的问题也就随之被提出来。目前营销专业毕业生还不足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专业课程结构趋同。偏重理论体系的完整,而非针对实践应用;该体系以密西根大学教授杰罗姆•麦卡锡(E.JeromeMccarthy)提出的便于记忆和传播的4ps为基础,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促销(promotion)、渠道(place),增加一些电子商务、物流等课程。存在问题第一是落后于当前消费个性化的特点以及信息网络化高速发展、信息过载的事实。第二是培养目标不清晰而导致课程设置缺乏主线贯穿。二是由于市场中企业人才选用偏重于“行为导向”而不是“素质导向”,企业对于人员选择的标准主要限于“听话,能吃苦、善沟通”的基层销售人员要求层面,课程设置中相对缺乏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的内容。三是营销理论与技能与一些专业领域(比如工程施工、机械、材料、电子等)知识很难兼顾。许多工程技术领域的营销人员来自于具备专业技术专业知识的人员经过短期培训而来。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经过四学年的培养效果与短期的培训等同,无疑是否定了现有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二、建立项目驱动市场营销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准确合理定位营销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需要在学校办学目标的指导下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根据所处区域的经济环境,专业办学历史以及专业办学条件,结合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的调查反馈意见去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该目标应突出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
(二)以项目驱动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
1.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是对知识的意义重新组合,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的重构而获得,学习者是积极寻求知识的有机体,不是待填充的对象。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团队内部成员的交流对个体构成了认知冲突,导致成员重新思考,产生新的观点,对学习的深化提供了社会支持。项目驱动式课程体系设置就是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合作学习理论运用到实践之中的有益探索。是在活动或项目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完成活动或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体系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协作精神。
2.明确项目流程营销策划、渠道建设、网店(微店)建设、会议或者展览、节庆、某项具体活动等都属于项目。
3.根据项目流程设计课程体系项目驱动市场营销人才课程体系强调将学生的需要、社会实践的需要以及学科的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市场分析、项目管理和管理沟通能力。从调研、策划到具体筹备、执行,为此课程体系以市场调查与预测与营销策划为核心课程,其他必修课程和营销专业课程根据项目管理的不同阶段来设计,并且在课程安排中结合当前的电商快速发展的实际突出了电商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由平台通修课程、项目管理流程课程、营销专业课程模块、营销实践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组成。一是平台通修课程模块包括通识模块以及专业必修模块。通识模块包括为必需的文化、政治、身体类课程,例如邓论、毛概、马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等;专业必修包括营销专业必修知识类课程,如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投资学、统计学、市场营销等。二是项目管理流程课程主要包括市场营销专业的关键性必修课程,项目研究:包括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行为学。项目策划:营销策划、投资学。项目组织:渠道管理、物流管理、谈判与推销、供应链管理。项目现场管理:销售管理、管理沟通、服务营销。事后收尾:客户管理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三是营销专业课程模块。主要是限定选修课,一部分包括广告学、价格策略、品牌管理;另一部分包括: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设计、移动商务与电话营销等。四是营销实践模块。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技能训练,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从课堂教学实践、校内实习与合作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缩短学生岗前适应期,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实习安排有在课堂上完成的管理信息系统、营销策划以及电子商务等课内实践;在学校实验室完成的企业经营模拟、营销管理、物流管理、谈判与推销、网络营销等实习;还有在企业完成的专业轮岗以及方向实习。五是拓展模块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拓展、非专业知识拓展以及文化素质拓展等类课程。首先在学习营销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拓宽学习路径,鼓励学生选修l~2门由专业概论课程(如汽车、机械、电子等)组成的课程模块,培养学生兴趣,了解行业知识,就业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同时逐渐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形成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特色。以学生活动为依托,搭建跨专业学生的学习交流平台。借助于全国性学科竞赛的参与组建各类团队,通过学科竞赛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项目驱动课程体系发挥作用的保障
(一)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学团队
该课程体系要求教师队伍不仅要有学术水准,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和营销实践经验。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参加教育培训,学校需要创造条件通过校企合作和顶岗挂职锻炼相结合等方式提高实践经验。现有的考核标准要求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与科研领域,建议教师岗位分为以科研为主、以教学为主和以实践为主的不同岗位,允许教师在工作内容上有所侧重。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兼职教师队伍,聘请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举办讲座,介绍给学生企业营销中具体应用的技术、知识及企业对营销从业人员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二)进行教学改革,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项目的设计可以是学生的学习、生活等问题、学科竞赛项目、教师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或企业实际问题等,主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可行性。同时教师的角色也由授课型转向导师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由静态方式向动态方式转变,通过项目的运转,让学生行动起来,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主线,通过情景教学、仿真模拟、外出参观、调研、完成团队任务,撰写项目报告与课程论文、团队讨论与汇报等形式,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将碎片化知识逐渐转换成以项目管理为主线的能力。
(三)改革现有的考核评价方法,注重过程控制与评价
项目驱动式课程体系需要改变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构建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等的考核。
1.改进课程考核制度,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考核,注重对项目过程的控制与评价,将团队项目任务的分析、运转、总结各个环节的完成情况,以及团队成员的讨论、调研报告、项目总结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
2.课程的考试内容改变注重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的做法,加强针对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力度,加大案例分析题、综合分析题等应用题的比重,强调项目策划书,课程论文等考核方式。
物流工程概论总结范文6
物流标准化——一个事关中国物流是发展、是停滞抑或是落后的核心内容。那么,什么是物流标准化,中国物流能不能实现标准化,我们需要什么物流标准化?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出了人们对物流标准化的探讨与研究。
物流标准化是按照物流合理化的目的和要求,制定各类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并形成全国乃至国际物流系统标准化体系的活动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物流系统的各类固定设施、移动设备、专用工具的技术标准;物流过程各个环节内部及之间的工作标准;物流系统各类技术标准之间、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之间的配合要求,以及物流系统于其他相关系统的配合要求。[1]
1.1物流标准化是有条件的
物流标准化与其他标准化一样,不仅是一项制定规则的活动,而且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或状态。如工业化,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化,流程自动化,农业产业化等,都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已经形成、正在形成或将要形成的社会经济现象。一个“化”字,反映了某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活动所处的普遍状态。所以,标准化往往意味着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普遍采用的各种标准作为产品生产和提供服务的组织和技术措施。
标准化现象的形成要有两个基本的支持条件:一是要有统一的规定——标准;二是所规定的标准要被普遍的采用——实施。统一规定是实现标准化的必要前提,而普遍采用则是实现标准化的充分保证。当然,统一的规定和普遍的采用都是相对而言的,都是有条件、有范围,或者是有时效的。如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海运集装箱标准、铁路集装箱标准;中俄铁路过货要换车架,火车跨铁路局运营要换车头等等。必须指出,如果缺乏采用标准的制度环境,颁布的标准再多也不会有经济活动的标准化状态。
实际上,标准化是一个不断制定(通过协商)、(通过规定的程序)和实施(通过检验)标准的发展过程。否则标准和标准化就会在一定的条件下和范围内成为“绝对真理”,成为禁锢管理思维和扼杀产业创新的教条。比如,国际集装箱标准自1978年以来基本冻结,但实际货运需要更大规格的集装箱,所以出现了非标准的45呎和48呎等长大集装箱。在物流服务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现有产品的包装标准与实际物流运作高效化要求相冲突的情况。因此,怎样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标准化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1.2物流标准为谁而定
技术标准是用来约束产品的,在制造业,我们更多的是通过对产品的规范以及对这类规范的延伸来约束企业和人的行为,如某某岗位职责,某某行为准则,某某操作规程等。那么,物流标准是用来约束谁的呢?如果没有明确的约束对象,所谓统一的规定和普遍的实施就会成为无的放矢。
众所周知,物流服务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一系列的物与人(货物与货主,货物与第三方物流等)、物与物(货物与运载工具,货物与储存设施等)、人与人(发货人与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与发货人的客户,第三方物流与第三方物流等)、物与环境(易燃、易爆、有毒、放射等)和人与环境(第三方物流与物流产业政策,发货人和与经济和贸易环境等)的密切互动。[2]
无论是运动中的货物及其包装,还是参与物流服务的设备、设施和工具,其性能和规格首先是由它自身的功能、安全和寿命等技术经济参数决定的。如果由于制定物流标准而在实际上形成对发货人改变产品的外形尺寸的要求;或者要求有关设备、设施和工具的制造商改变其现有产品的性能和规格参数,那将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在运输车辆的配置方面,物流产业能够做也是应该做的就是根据不同的产品特性和服务要求制定有关车辆设备的选型标准,对参与物流运作的车辆特性在一定的范围内做出统一的规定,而不是去制定车辆本身的技术经济参数标准,更不可能去制定车辆行驶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标准。
显然,我们不可能将物流标准的对象不加限制地扩大。既不可能对所有参与物流服务互动的主体和客体做出统一的规定,要求他们按照统一的物流标准设计产品和参与物流运作;也不可能针对不同的主体和客体分别规定参与物流互动的条件和行为规范;更不可能要求发货人为了购买物流服务而要改变自己的产品和行为标准来适应所谓物流的标准
1.3我国物流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物流业已建立了一批物流标识标准体系,如《中国物流标准化体系规范》;同时《物流术语》、《商品条码》、《物流单元格条码》等一些重要的国家标准已投入实施。这些标准的实施对于规范我国当前物流业发展中的基本概念、促进物流业迅速发展并与国际接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实质性问题还远未接触。而如今的市场所表现出来的越来越强烈的对产品多样化和服务个性化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以往工业标准化状态在社会经济发展更高层次上的挑战和反叛。我国物流标准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各类运输方式间装备标准不一,限制多式联运的开展。海运集装箱与铁路集装箱和空运集装箱的“标准不统一”,造成多式联运过程中的多次拆装箱,因此造成货运成本增加。海运中集装箱主要以40'×8'×8'和20'×8'×8'两种箱型为主,而铁路运输有其自有的一套集装箱标准,使得海铁联运必须经过再次拆箱、装箱后才能实现,造成了多次的包装成本以及储存费用。这种运输方式间装备标准的不兼容性影响了我国综合运输的发展,降低物流效率,限制成本的节约空间。
第二、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我国现有托盘标准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间缺乏有效衔接,降低了托盘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通用性。目前在国内各物流企业中有以欧洲标准0.8×1.2m为蓝本,有的以日本的1.1×1.1m为标准,在烟草行业普遍使用的是1.3x1.0m的托盘,更有甚者以自己定义为准。严重影响了货物在运输、仓储、搬运过程中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影响物流配送系统的协调运作。
第三、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间的缺口严重影响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载荷率以及仓储设施的空间利用率。
第四、已有标准的应用推广存在障碍。由于我国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部门条块分割的影响,物流标准化工作被人为地分散在各个不同的管理部门,难以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推广工作更是困难。比如条形码标准有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负责;集装箱标准技术由交通部科学研究院设计;托盘技术有铁道部科学研究院承担。这样以来,要使不同部门的标准达成统一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
当然,问题不仅仅只是这些,重要的是如何以此来制定和改善物流的标准。经济形态的转型意味着我们要用新的标准来代替老的标准,要用更高级的规则来取代已经不能适应发展要求的较低级的规则,要在更细分的市场上来统一标准,包括对原有的标准体系进行重新分级、升级。可以说,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我们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全面的标准化创新的压力。[3]
2物流标准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我国物流开始蓬勃发展的时期,为了规范物流市场和企业、有效地管理和引导物流市场和物流企业、促进我国物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推动物流业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是至关重要的。物流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
2.1物流标准化的目的
2.1.1用物流标准来控制物流过程
物流管理的目的是向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并让客户满意,所以制定物流标准的目的首先就是规范和控制物流服务过程。过程的规范、可见和可控是保证物流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其次是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的可靠性。普遍地采用标准化技术来运作还有利于物流企业服务知识积累和专项技能的提高。[4]
2.1.2用物流标准来整合物流过程中的“不标准”
物流企业是通过功能整合来为客户服务的。不仅包括对客户物流功能的整合,对众多物流服务供应商的功能整合,而且也包括对客户的不同标准的设备和设施的整合,以及对客户的不同标准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整合。
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有:做液体化工物流的企业会专门备有各种制式、各种口径的转换接头,以便适应不同客户不同标准的设备对接的要求。被称为“穷人的EDI”的可变换置标语言(XML)就是为低成本的集成不同标准的管理软件系统,并实现信息的无障碍传输而开发应用的语言标准。实际上,集装箱运输技术的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通过简单的包装把“不标准”的,即各种形状规格的货物,通过“归一化”的拼装箱处理,变成标准的运输单元,从而大大提高了货物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托盘的功能也是如此。
合规是物流服务的重要内容。在国际物流服务中,物流企业要对发货人的单证甚至是贸易本身进行合规性检查,看有关的报关单证是否符合海关和商检的要求,所从事的贸易是否符合所在国的出口管制政策和进口国的进口管制政策。还可能要为出口商提供贸易伙伴所在国的关税条件,贸易政策和惯例,货运基础设施条件,经济和安全环境等咨询服务,甚至要帮助客户计算货物出口后的“落地价”。显然,物流服务必须遵从有关的贸易和海关管制标准来运作,必须顺应货运基础设施条件的要求提前做出安排。
物流企业的使命就是要通过服务为客户提供物流运作的无缝连接,要用物流标准来整合物流服务过程中的各种“不标准”。目前流行的所谓“一站式”物流服务就是由牵头的物流服务供应商(LeadLogisticsProvider)用流程标准来整合其他3PL和货主企业设备、系统和服务的非常典型的物流标准化安排。物流企业应该是个“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协助者,而不是去干“削足适履”的事情。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如果客户的供应链系统从产品的规格,到物流运作的设备硬件,再到物流管理的技术软件等都采用同一个标准体系,或者说在一定的产业链的范围内供应链成员企业已经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安排实现了物流运作的无缝连接——把产业链变成了跨企业、跨地区边界的自动化流水线,那么,常识告诉我们,物流企业的增值服务空间将被大大地压缩,甚至有可能危及物流企业的生存。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应当由未来学家回答。[5]
2.1.3用物流标准来推进物流产业的发展
物流标准对物流产业来说实际上是行业管理的手段和市场准入的门槛,以及交流和沟通的平台。进而有利于培育物流服务市场和物流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物流标准化对物流企业来说,实际上是服务技能的模块化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品牌化。这有利于物流企业与客户企业的接口,有利于客户服务的专业化定位,有利于对客户需求的变化作出有效的快速响应,有利于实际物流成本的核算,也有利于确立物流企业的市场形象,更有利于物流企业的市场营销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物流标准化对实际操作物流服务的人来说,实际上是服务技能的专业化。这有利于专业服务技能的培养,有利于提高物流作业的效率和可靠性,有利于发掘增值服务的商机,有利于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有利于保证客户服务的一致性和促进物流服务创新。
2.2物流标准化的作用
2.2.1统一国内物流概念的需要
我国的物流发展借鉴了很多国外的经验,但是由于各国在物流的认识上有着众多的学派,就造成了国内人士对物流的理解存在偏差,对物流的解释也各不相同。物流的发展不单单是学术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为国民经济服务、创造更多的实际价值。所以,我们要弄清物流的概念问题,并对物流涉及的相关内容达成统一的认识,为加快我国物流的发展扫清理论上的障碍。
2.2.2规范物流企业的需要
随着物流热的兴起,目前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其中不乏新生企业和从相关行业转行的企业,层出不穷的物流企业使物流队伍良莠不齐,很多原是单单做国内运输的企业也转而去国际运输。物流业整体水平不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市场定位不准确、服务产品不合格、内部结构不合理、运作经营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物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只有约束物流企业的服务过程或企业物流的运作过程才能保证约定的服务水平。建立与物流业相关的国家标准,对已进入物流市场和即将进入物流市场的企业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是确保物流业稳步发展的需要。
2.2.3提高物流效率的需要
物流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它涉及运输、包装、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等各个方面,我国的现代物流业是在传统行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传统的物流被人为地割裂为很多阶段,而各个阶段不能很好地衔接和协调,加上信息不能共享,造成物流的效率不高,这在很多小的物流企业表现得尤为明显。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作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设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的技术标准:制定系统内各个分领域如包装、装卸、运输等方面的工作标准:以系统为出发点,研究各分系统与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性,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研究物流系统与相关其他系统的配合性,进一步谋求物流大系统的标准统一。所以,物流的标准化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途径。[6]
2.2.4国内物流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使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开始把发展目光集中到了我国。我国加入WTO后,物流业将首先受到来自国外的物流公司的冲击。所以,我国的物流业必须全面与国际接轨,接纳最先进的思想、运用最科学的运作和管理方法,改造和武装我们的物流企业,以提高竞争力。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物流的标准化建设是引导我国物流企业与国际物流接轨的最佳途径。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在我国物流开始蓬勃发展的时期,为了规范物流市场和企业、有效地管理和引导物流市场和物流企业、促进我国物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推动物流业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应尽快建立一整套的物流国家标准体系。
虽然服务业在市场需求、资源配置、运营模式和产出特性等方面与制造业不同,但标准化无论是作为工业化发展过程的推动力量,还是作为工业化发展的成就,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非常巨大。因此,为推动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乃至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的稳定增长,我们需要物流标准化!
3建立我国物流标准体系的建议及设想
3.1客户服务
客户服务,标准的制定要面向客户需求。要对客户的生产和营销体系有透彻的了解,要建立客户物流服务需求的尽职调查规范,要有利于为客户提供高效经济的物流解决方案,要方便客户获得和使用物流服务,要与客户共担风险和共享收益。[7]
始终将为客户提供有效的服务作为工作不断前进的目标,这不仅使自身能够在不断激励状态下发展,而且这一过程也可以为物流标准体系的制定提供有建设性的,有实践意义的意见和建议。
3.2注重过程
注重过程,标准的制定要面向服务过程。要对流程进行细致的分析,要设计与客户互动的机制和程序,要建立合适的关键绩效指标控制体系,要明确过程控制的方法,要选定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要考虑客户服务的知识管理。
物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服务的过程,它的价值就是体现在服务的整个过程。为客户制定优质便捷的物流过程,为客户提供及时充足的信息咨询,为客户解决突发事件等,甚至包括货物的包装都是物流服务过程中相当重要的环节。这个过程不能仅局限于针对客户,要在过程当中不断的总结和积累,使这个过程最终可以获得双赢的局面
3.3有限范围
有限范围,标准的制定要明确适用范围。物流服务的个性化特点决定了物流标准适用范围的有限性,所以,物流标准化建设一定要遵从有限范围的原则。要对不同的客户服务要求做出不同的服务标准安排,要用标准的物流服务模块搭建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平台。
产品的物理化学特性,产品外包装的设计标准是物流标准沿供应链上溯的边界,客户服务的要求是物流标准沿供应链下行的止点。这些范围在物流服务标准制定的过程中都是需要加以明确的,任何超越这个范围的物流标准都将不属于物流标准。
3.4简化环节
简化环节,标准的制定要方便操作。企业营销所追求的是在稳定渠道关系前提下的多渠道营销。而物流管理的任务则是在少环节的前提下建立稳定的渠道关系。物流标准应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对物流服务过程做出简化的规定,要有利于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建立,要方便客户的使用和物流企业自身的管理。[8]
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在物流服务工程中如何尽可能提高效率,减少不必要环节的重复运作的工作效率问题,更是让所制定的标准可以被众多客户所接受的必然前提。
3.5方便接轨
方便接轨,标准的制定要考虑未来的发展。由于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潮流,所以物流标准化体系应尽可能为物流服务采用其他标准体系预留接口,以便与客户接轨,与国际标准接轨并打破市场壁垒。
另外,要建立完善的物流标准体系需要各相关人事的努力。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及各相关企业积极配合标准的制定,并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标准,加上科研机构相互协作,加强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必定会制定出正确、完善的物流标准体系。
4结束语
物流管理跨功能边界、跨企业边界、跨行业边界、跨区域边界的特点,决定了物流标准化建设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需要我们对物流服务本身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物流服务的个性化决定了物流标准的客户向导和有限统一的特点。
物流企业的标准化功能就在于用局部标准的服务组合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非标准”服务,用标准的服务流程来整合客户的种种“非标准”,使得供应链实现高效的无缝连接。大一统的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可能要在社会经济形态真正转为服务经济社会的时候才能展开,因为那时服务业包括物流业才能成为制定经济运行规则的主导力量。说到底,物流标准化将是每一个物流工作者不断追求和实践的一种潜在的和未来的产业状态。
参考文献
[1](美)沃特斯,《物流管理概论》,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2]霍红,《物流实物》,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年版
[3]何明珂,《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4]罗明亮,“国际货物运输与物流标准化的衔接”,《航运交易公报》2003年第8期
[5](德)伊安·贝克尔兹,“物流领域技术标准化”,《船务公报》,2005年第1期
[6](美)哈迪·维斯布鲁恩,“贸易与全面供应链管理”,《船务公报》,2005年第2期
[7](意)海洋航空论坛,“工作效率与竞争优势”,《船务公报》,2005年第4期
[8]张铎,《标准化:为中国物流保驾护航》2003年9月
[1]《标准化:为中国物流保驾护航》2003年9月北方交通大学物流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铎
[2]《物流实物》霍红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年版
[3]《物流管理概论》(美)沃特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4]《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何明珂,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5]《国际货物运输与物流标准化的衔接》,罗明亮《航运交易公报》2003年第8期
[6]《物流领域技术标准化》,(德)伊安·贝克尔兹,《船务公报》,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