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报告范文1

【关键词】安全教育 现状调查 对策

0 引言

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影响大学生安全的因素也越来越多,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很多高校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综合素质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在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上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没有足够的防范意识和技能往往就会引发各种安全问题。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是摆在每个高校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1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1.1学校安全教育的现状

学校的素质教育包括安全教育在内,素质教育并不能单独存在,它的实施离不开安全教育。教育工作者要想达到教育目的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来实现,这也就是说要想实现安全教育就必须进行一定的教学活动,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在受教育者遇到突发性或灾害性事件时应及时应变,采取一定的措施降低损失,并且还要注意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及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抵御违法犯罪的能力。然而很多高校没有及时地调整工作思路,没有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没能加大安全管理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经过调查后发现很多高校在安全教育课程的设置、教育内容、教学方式上都存在着很多的缺陷。首先,大部分的高等学校都没有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学生应该学习的课程之内,没有将它当做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内容来看待,就算是开设了这门课程往往也是没有教材的[1]。其次,安全教育的内容涉及面窄,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方面,内容单调枯燥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没有运用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只是进行传统的理论教育,而没有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安全技能。

1.2学生掌握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的现状

安全是学生寻求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都具有自己一定的特点,从小的生活环境因素也会使他们对不安全因素及潜在的危险做出不同的判别。就目前而言,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是不容乐观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的日常防范意识不强,人身财产安全存在隐患。一方面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贵重物品保管意识都不强,在进出寝室经常都不会关门,这也就使小偷有机可乘;另一方面学生外出经常都不会跟家里或学校的老师同学联系,往往发生危险都联系不到人,出现人身安全的隐患。②学生的安全技能欠缺,消防意识薄弱。很多学生在寝室经常会使用高功率的电器,如热得快等,这就容易发生用电危险等一系列火灾事件,大部分的学生不会使用灭火器等消防设备,这往往也就导致了火灾的严重化,造成人身财产的损失。③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现在是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的诡计也越来越高,很多学生无法辨别网上信息的真假,过分相信虚假的信息,缺乏网络安全意识。④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心理安全程度不高。学生心理素质不高,在遇到挫折后往往就会影响学习和生活,产生偏激的想法。⑤学生获取安全知识的途径较少,安全知识不够全面[2]。学生安全知识的来源主要是学校,而学校的教育又是有限的,如果学校不重视教育工作,往往就会使学生缺乏安全知识和技能,所以应鼓励学生多种渠道获取安全知识。

2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措施

针对上述的一系列现象,应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①学校应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安全教育的工作。社会需要稳定的环境,所以学校应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大意义,转变安全教育无用的观点,加强安全教育,使学生有能力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危险[3]。②适时更新安全教育的内容。经济的不断发展给社会带来的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影响的方面也越来越广,所以安全教育的内容也不能局限于传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使学生能够应对不同领域带来的考验。③加大安全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高校应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要求政府加大安全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做好学校周边安全环境治理的工作。④完善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制度。学校应完善制度的设计和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安全教育工作有效进行。⑤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从自身的改变做起,保护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

3 结语

学校与社会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使学生面临的不安全因素日益增多,给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学校的教育工作及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这就需要学校和学生对其进行正确的认识。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安全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观,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维护社会稳定。因此,不管是国家、学校、还是学生自己都应高度重视安全教育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刚.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35(07):23-24.

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 生命观 生命教育 调查报告

我国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极少关注生命成长过程。这种教育模式容易使受教育者缺乏对生命科学正确的认识,造成生命意识淡薄、人格发展不健全的现状,遭遇挫折时甚至引发恶性伤害事件。本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当前高职生生命观现状,从中发现高职学生生命观存在的问题所在,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教育相关教学活动提供依据,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高生命质量。

一、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随机选择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校高职生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51份,回收251份,其中有效问卷247份,有效回收率98.41%。男生198人,女生45人,4人未报告,性别比例与学院情况基本对等;电力系73人,机电系93人,信管系78人,3人未报告;独生子女98人,非独生子女142人,7人未报告。

(二)调查工具

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分认识自我、生命态度、价值取向、挫折应对、安全意识5个维度,另对高职生进行生命教育内容需求调查,共14个题目。

三、结果与分析

(一)对自身的认识与评价

83.8%的高职生满意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12.5%对自己当前生活不满意,3.6%的高职生表示对现在生活状况没特别的感觉,既没有满意,又没有不满意。说明大部分高职生对当前的生活较为满意,生活质量总体较高,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

被调查的高职生中有11.7%的认为自己很了解自己,43.3%的比较了解自己,35.6%的认为对自己只是一般了解,7.3%的不太清楚,1.6%的表示非常不了解自己。超过一半的高职生自认为对自我的了解程度较高,少部分(不到10%)的高职生对自我了解比较模糊。

对自己的评价上,61.1%的高职生认为自己优缺点共存,34.8%的感觉自己很平凡,觉得自己很优秀的占2.8%,不如别人的占1.2%。表明当今高职生大部分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能够接纳自我、肯定自我,个别有自卑、不自信的表现。

在对自身的认识与评价上,高职生整体而言有较正确的认识,能够客观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生活满意度较高。少部分自我评价不高、缺乏自信的高职生则需要个别的关怀与辅导。

(二)对生命的态度与认识

对待生命的态度,82.2%的高职生认为生命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11.7%的认为生命应为自己而活;3.6%觉得生命的意义在于获得他人的承认;1.2%的高职生表示生命没有意义,0.4%的则无所谓。说明大部分高职生能够意识到生命的宝贵,认识到应当珍惜生命。个别生命态度比较消极、或模糊,对生命的认识可能存在各种程度的偏差,缺乏生命活力。

对于社会上常见到的大学生自杀行为,68.4%的高职生认为这是对生命的漠视,不懂得珍惜生命的表现;10.9%的人感到不可思议;8.1%的人认为与己无关;0.4%的人感到害怕,自己有时也想过。说明高职生对自杀行为基本持否定态度,对待生命有比较明确及正确的认识。也有少数高职生对自杀行为持不可思议、与己无关的态度,觉得自杀离自己很遥远,这类高职生比较缺少对生命的思考,对他人生命缺乏敬畏感,需要对之进行相关的引导教育,增强其同理心,感知生命的价值与力量。极少高职生有过自杀念头,则需对其加强行为关注与社会支持,引导其学会求助,体验生命的积极情感,增强责任意识,感悟生命的珍贵与广博。

人和动植物,哪个生命更重要?高职生中有64.0%的认为生命平等,22.7%的支持人的生命更贵重,13.0%的表示无所谓。数据反映,不少高职生的生命观认为人的生命比动植物贵重,可能是对生命缺乏敬畏意识。

在对生命的态度与认识上,相对而言高职生能够较正确地认识生命的珍贵与意义。部分高职生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相应的需要体验式的生命教育,让其切身感受生命、了解生命的承载,探寻生命的意义,以感悟生命的馈赠,提高生命质量。

(三)对价值的看法与倾向

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被调查者中,64.0%的认为取决于过好个人的每一天,13.8%的认为应该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11.7%的认为取决于金钱和地位。另有不少学生在开放式提及人的价值在于做自己想做的、有意义的事。由此可见,高职生的人生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并且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价值实现的途径上,56.3%的倾向于既靠自己努力,也争取他人帮助;19.8%的认为以自己努力为主,利用别人为辅;8.9%的认为应该靠个人奋斗;14.2%的选择顺其自然。从高职生的选择可以发现,努力奋斗是高职生价值实现的主流思想。

33.6%的高职生认为父母及家庭对其生命价值观影响最大,26.3%的认为自己本身的性格才是最大的影响因素,23.9%的认为社会中的各类现象对自己影响最大,5.7%的受朋友和同学影响最大,4.5%的认为学校教育对价值观影响最大。数据显示对高职生个人价值观影响按选择多少排列依次为父母及家庭、自身性格、社会环境、同学朋友,最后才是学校教育。可见家庭环境在个人的成长乃至生命观、价值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生命教育最需要家长在家庭中潜移默化的指引,学校教育更多的是起辅助作用。

在对价值的看法与倾向上,高职生更多地受家庭及自身的影响。价值观总体呈积极、向上之势。虽然学校教育对高职生的价值观影响有限,但也可通过相应的教学与活动培养高职生的价值观,纠正其价值观偏差。

(四)对挫折的应对与处理

当把一件事情做得很糟糕,81.4%的高职生相信自己能力,下次会做得更好;11.7%的感到自己很没用,永远都做不好事情;6.1%的表示无所谓。大部分高职生能够正确看待挫折,少部分需要有效引导,增强自信,应对挫折。

面对压力和挫折,被调查的高职生中,61.5%的会自己想办法解决,19.4%的选择寻求帮助,15.0%的选择发泄,3.2%逃避。可见,高职生遇到困难倾向于依靠自我排解,懂得向外界求助的很少,求助意识有待提高。少部分高职生选择逃避,方式消极,且有可能走极端。

在对挫折的应对与处理上,学会舒缓压力,转化消极情绪,用积极的方式调节,是高职生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尤其需要强化其向外界求助的信念,增强其求助意识,既是应对和处理困难、挫折的有效方法之一,更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责任。挫折教育是高职生比较需要的生命教育的内容之一。

(五)对安全的意识和关注

高职生中,15.8%的会经常关注与逃生、自救有关的知识;76.5%的偶尔关注;7.7%的从不关注,可见高职生普遍对该类信息关注度不够,安全意识不强。

有5.3%的高职生表示非常了解饮食、锻炼等养生保健方法保养身体,27.5%的比较了解,42.9%的对养生之道一般了解,14.6%的不太清楚,6.5%的非常不清楚。数据说明大部分高职生对营养保健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这与高职生当前的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也有部分高职生较关注饮食和锻炼,健康意识较强。

在对安全的意识和关注上,高职生表现出较忽视的态度。因为年轻,身体机能处于最黄金的时期,少有人懂得对身体的保养与维护;也因为年轻,普遍缺乏与安全、健康相关的阅历,大部分高职生的安全意识弱,不注重饮食健康与身体锻炼。

(六)对生命教育的需求

从对高职生生命观态度调查角度对上述结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第一,鉴于高职学生安全意识普遍低下的实际状况,提高安全意识是高职生最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第二,基于高职学生自我排解能力较差、向外界求助意识较弱的现实情况,挫折教育是高职生比较欠缺和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第三,由于生命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普遍缺少亲身经验与深切感悟,体验式的教育模式较为适合当前高职生的需求。因此,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安全意识的提升,重视挫折教育的有效性,尤其是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和向外界寻求帮助的意识。可结合心理健康、思想政治等课程的教学,或学生会、团委等学生活动,将生命教育内容融于其中,以体验式的方式对高职生进行生命教育活动。

从高职生对生命教育内容的需求角度进行调查,让高职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需求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结果显示:67.2%的选择逃生技能、62.8%的选择人际交往、53.8%的选择养生保健、51%的选择心理问题、32.8%的选择生命起源、24.7%的选择交通安全。遇到危险时的逃生技能成为高职生选择最多的课程内容。一方面,反映高职生普遍能够珍爱自己的生命,有提高自我安全防卫的意识。另一方面,反映学校在逃生技能相关课程方面的不足:相关训练活动或学习课程太少,不能满足高职生的需求。人际交往在高职生的生命教育需求中排列第二。怎样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与人交往是困扰多数高职生的问题,折射出高职生人际交往水平普遍偏弱的现状,也反映出学校在人际交往课程或活动方面的不足:课程数量少或效果不明显,不能满足高职生提高交往能力的要求。养生保健与心理问题两项内容均有超过半数的高职生选择,意味着起码有一半左右的高职生具备一定的健康意识,珍爱生命,平时能够关注自我的健康状况,有意识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高职生对生命起源和交通安全缺乏兴趣,主要原因可能在于高职生感觉二者与自身关系不密切。由此可见,高职生只有经过亲身体验才能感悟其中的重要与意义。因此,生命教育若能采取体验式的教育方式,效果更好。

四、结语

高职学生生命观态度表现为积极、向上,个别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需要进行专门的教育引导或心理辅导。根据生命观态度与生命教育需求的调查结果,从整体而言,高职生的安全意识有待提高,挫折教育、逃生技能、人际交往等内容是目前高职生最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更能适应高职生的特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宁.从生命观调查看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必要性[J].开封大学学报,2012,26(1):59-61.

[2]吴伊茹.对广东医学院大学生生命观倾向的调查及思考[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3,31(6):699-701.

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街边小吃 安全卫生 大学生 认知

随着经济发展,人类生活节凑也随之加快,花在吃正餐的时间少了,开始青睐小吃。如今,大学生已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消费群体,因此在各个高校附近聚集了许多街边小吃摊。街边小吃以种类繁多、口味多样、食用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吸引着学生们。但却往往忽视了它的缺点,如街边小吃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而且营养不全面,卫生状况不保证,很容易造成食用过量、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的概率上升等。

2009年2月28日颁布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表明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1]。食品安全卫生监督管理体系中还有较多的突出问题需要去调整、去关注[2]。对于大学生这一重要群体,食品卫生安全意识一定要加强,因此,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饮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而优化膳食结构,改善饮食习惯,注重饮食卫生和安全,我们针对石河子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食品安全现状问题的调查和分析。

1 调查方法及对象

1.1 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针对街边小吃容易出现的一系列不安全因素,拟定《校园内学生对街边小吃安全卫生意识的调查问卷》,在石河子大学校区内随机选取了500名同学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此项调查。

1.2 调查对象 石河子大学在校大学生。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对街边食品的喜爱程度 在调查中,当问及是否喜欢购买街边小吃时,有86%的学生选择喜欢,另外14%的学生选择不喜欢。由此可以看出街边小吃在大学生中是十分受欢迎的。而这些喜爱购买街边小吃的学生中,又各自喜欢不同的街边小吃,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对常见街边小吃的喜爱程度

由图1可知:麻辣烫,烤肉、烤串,臭豆腐,烤红薯,油系油饼,煎饼果子都是常见的街边小吃,深受广大大学生的欢迎。而其中的烤肉、烤串受到76%的大学生喜爱,可见烧烤食品很受大学生欢迎。

并且根据调查得出,喜欢购买街边小吃的学生每周购买街边小吃的次数,有78%的大学生在3次以下,20%的大学生每周购买3-5次,2%的大学生一周购买次数超过5次。可见大学生虽然喜欢购买街边小吃,但并不会频繁购买,而是适量而为,他们对于饮食的合理性还是很在意的。

2.2 大学生对于街边小吃卫生条件的认知程度

街边小吃因为设置在各个道路旁边,常常面临着环境卫生差的难题,所以街边小吃的卫生指标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重要方面,然而街边小吃因为其自身的特点,无法改变所处的环境,卫生条件无法得到改善,而这些大学生是否清楚,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66%的大学生认为街边小吃不卫生,27%的大学生则不能确定,只有7%的大学生认为街边小吃卫生。因此大多数大学生基本能认识到街边小吃卫生条件差这个情况,而街边小吃不卫生的环境又是其存在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街边小吃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当然除了街边小吃所在的环境卫生之外,还有小吃原料的卫生和在加工过程中的卫生也十分重要,这就关系到整体卫生标准的评估。因此需要得到相关管理部门和有关食品卫生的法律法规的监督和管理。

2.3 大学生对于常见街边小吃所存在的有害物质的认知 这里所指的常见的街边小吃就是上文提到的麻辣烫,烤肉、烤串,臭豆腐,烤红薯,油系油饼,煎饼果子这六种街边小吃,这些小吃在制作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对于常见街边小吃所存在的有害物质的认知程度

从表1可看出,大学生对于这些常见的街边小吃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是有一定认识的,他们大多通过广播、网络、媒体报道等获得一些相关信息。这些物质添加在食品中不是用来降低成本,就是用来美化小吃的,但那些商家却无暇顾及这些物质都是有毒有害的物质,添加在食品中会直接危害消费者的健康,而且其中有些物质的毒性很强,直接食用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险。因此,大学生在购买街边小吃时为了自身安全一定要谨慎购买。除此之外,校园应设立监督小组和有关部门共同管理,并定期抽检,让学生放心购买。

2.4 大学生对于街边小吃所含丙烯酰胺与苯并芘的认知程度 街边小吃种类繁多,而其中最常见也最受欢迎的街边小吃一定是油炸食品和烧烤食品。但这两样食品在加工制作过程中都会产生有害化学成分,对人体造成危害。

2005年4月13日我国卫生部发出公告,建议消费者尽可能避免连续长时间或高温烹饪淀粉类食品,改变以油炸和高脂肪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因为其中产生的丙烯酰胺可能导致健康危害。同年9月初,我国卫生部正式公布《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危险性评估》报告,再次提醒消费者,高温加工的淀粉类食品,如油炸薯片和油炸薯条等食物中丙烯酰胺含量较高,应减少食用,因为丙烯酰胺是已知的人类可能致癌物,其对人体健康存在着潜在危害[3]。

露天烧烤中,肉类脂肪受热后,变成油滴在炙热的炭上,造成不完全燃烧,这些烟雾对人体危害极大。在烤制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叫做苯并芘的致癌物质,人们如果经常食用被苯并芘污染的食品,致癌物质会在体内蓄积,有诱发胃癌、肠癌的危险[4]。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大学生对于街边小吃所含丙烯酰胺和苯并芘的认知程度

由图3可知:对于丙烯酰胺和苯并芘这两种有害化学成分,大学生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烧烤制品中产生的苯并芘的了解高于油炸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因此,应在校园内多开展一些关于食品中的有害物质的宣传讲座,使大学生们从根本上了解这些物质,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2.5 大学生对于食源性病毒的了解 食源性疾病(Food borne disease,FBD)是指食用受污染的食品引起的感染或中毒,包括感染食源性病毒引起的疾病等[5]。这使得任何食品都能成为潜在的传播媒介,并且大多数病毒污染的食品不能够被提前发现。因而,人类容易低估食源性病毒感染的机会和危害,缺乏足够的预防措施,这一点应引起食品加工、餐饮和疾控中心等企业和卫生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那么当今大学生对于食源性病毒的危害了解多少呢,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大学生对食源性病毒的了解程度

由图4可以看出,63%的大学生对食源性病毒不了解,有29%的大学生选择了对食源性病毒了解一点,只有8%的大学生根本就不了解食源性病毒,这表明大学生对于食品安全的源头危害了解的太少了,需要有关部门多开展知识讲座,校园广播也应多多播报相关信息。

2.6 总结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街边小吃的安全卫生是有一定认知的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于食品中的有害物质也有一定的了解,但食品安全卫生意识还需加强。在每次调查结束后有些同学会提出一些问题和意见,结果显示,虽然了解一些街边小吃存在着许多隐患,也见过或听说过一些由于食用街边小吃而引发食物中毒的案例,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杜绝食用街边小吃,因为这些小吃的美味和方便让他们难以抗拒,还有很多人认为安全卫生问题还是可以想办法解决和改善的,不能因为这些问题而否认街边小吃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态度看待街边小吃,这还需要有关部门认真负责、严格管理,随时检查街边小吃的卫生状况,把好质量关,让大学生们买的放心、吃的安全。

3 建议与期望

本次调查报告针对校园外街边小吃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 针对大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的建议 ①提倡科学饮食,平衡膳食。②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尤其是维生素C或纤维素含量高的食品,因为维生素C和纤维素具有一定的排毒作用,能阻止人体吸收毒素。③多参加体育锻炼,整体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抗病力。④校园内多开展食品营养与卫生、健康安全知识讲座,增强一定的认知辨别能力。

3.2 针对学校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建议 ①学校应定期组织学生参加食品安全知识教育的宣传普及。相关管理部门应经常检查校园内外食品经营主体的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是否齐全;是否在有效期;有无出借、转让营业执照等违法违规行为,从严取缔无照经营行为。②督促引导经营者遵守校园周边环境管理规定,提高经营主体第一责任人的自律意识。

参考文献:

[1]侯瑜.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差距及建议[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1):149-153.

[2]唐圣春,乐虹.我国食品卫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8(4).

[3]刘文秀.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的生成与控制[J].粮油食品,2005(5).

[4]唐向峰.烧烤小吃化学性危害的研究[J].湖北农机化,2009(3):62-63.

[5]Daniel M M.Benjam in L M Contagious Acute Gastro intestinal Infections[J].N Engl JM ed,2004,351(23):2417~ 2427.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263”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SF08009)。

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报告范文4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81)

摘要:大学生兼职者是一个十分庞大却弱势群体,对大学生的人身和财产的侵害现象也是屡屡发生。这些现象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对大学生兼职的各种法律争议,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缺乏专门保护以及行政部门监督的缺位等,这些都需要从法律、大学生自身、学校、社会、行政部门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彻底改变大学生兼职者的弱势地位,保护大学生兼职者的人身和财产权利。

关键词 :大学生兼职;侵权;法律途径

中图分类号:D922.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7.0038

近年来,兼职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潮流。但是,随着兼职人数的增加,兼职形式的多样化,兼职信息渠道的单一化,兼职大学生遭受侵权的现象也不断出现。

1大学生兼职的现状

据调查,超过60%的在校生有过兼职的经历。对于兼职方式,兼职家教的占32%,兼职服务员的占23%,兼职促销的占10%,兼职翻译的占10%,兼职市场调查的占6%,兼职打字编程的占16%等;对于兼职的渠道,朋友介绍的占39%,亲戚介绍的占23%,招聘广告的占23%,学校介绍的占19%,中介则占16%;对于兼职侵权维权,只有2%的人会在选择职业时看重自己的权益,在兼职有63%的人都受到过侵害(克扣工资、刁难等),而维权率仅为10%。

而另一份针对武汉部分高校在校生兼职的调查显示,兼职学生比重相当大,高达83.67%的在校生有过兼职的经历;兼职类型多样化,发传单的占57.55%、餐饮兼职的占36.33%、促销兼职的占28.57%,分列前三名;兼职考虑因素分布比较平均,考虑最多的是薪酬和安全度;获取兼职信息的方式较为单一,通过他人介绍的占67.35%;遭受过兼职侵权的比例高,侵权方式以拖欠和克扣工资为主,遭受过兼职侵权的占84.08%,在兼职侵权中,无故拖欠和克扣工资的占60.41%,中介公司传递虚假信息的占47.35%,拖延工时的占45.31%,任意辱骂的占25.71%;不了解法律及不采取维权措施的比例高,高达72.65%的兼职大学生不了解相关法律,由此决定了不到一成的兼职学生采取维权措施。

以上两份调查数据都清楚的指出了学生兼职所占的比重之大,兼职时人身财产权益往往会遭受雇主不同程度的侵害,这种现象日趋严重,很大程度上与大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薄弱有关,大学生对相关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知之甚少,不会运用相关法律条文来维护合法权益,再加上对大学生兼职者专门的法律保护的缺失,使得维权率十分低下,对大学生兼职者法律保护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2大学生兼职侵权行为的类型

大学生遭受侵权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根据侵权客体的不同将众多兼职侵权行为分为:对大学生劳务用工权益的侵害、对财产权益的侵害、对人身权益的侵害等。

大学生兼职时一般来说不签订劳动合同,而是签订用工协议,这种用工协议是属于劳务合同的一种,劳务合同的主体双方当事人可以同时是法人、组织、公民,也可以是公民与法人、组织。劳务合同自然也受《合同法》调整。口头方式的协议也是劳务合同的一种订立形式。大学生一般是满18岁的成年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因此具备成立劳务合同的条件。劳务关系只获得劳动报酬,没有管理与被管理的隶属关系。而在兼职时,雇主经常不愿承担任何责任,从而利用其比较起大学生的优势地位,不与大学生签订劳务用工协议;有些雇主尽管与兼职者签订劳务合同,但是合同签订十分不规范,要么是其合同条款显失公平,要么是以胁迫、欺诈的手段要求兼职者签订的等等情况;除此之外还有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视合同条款为一纸空文,例如雇主会故意拖延工时。

关于财产权益被侵害是所有侵权行为中最为普遍的。校园里随处可见一些招聘兼职的广告信息,有些广告所标注的报酬十分具有吸引力,或者是在网上有些专门提供兼职信息的网站,然而这些广告信息的真伪是需要认真辨别。很多“黑中介”虚假的招聘信息,利用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要求其交纳押金、定金或者购买指定商品等,在拿到钱财后便再也联系不上。《宁夏日报》“社会与法治”栏目就曾报道过银川大学大二学生田红因为轻信“黑中介”被骗200元的经历。除此之外还有比较常见的雇主拖欠、克扣工资,以兼职者完成工作的质量不符合要求等为借口,不发工资或者对承诺工资进行大幅度扣减。

对人身权益的侵害则有兼职者在从事部分工作时,用人单位从未考虑提供必要的安全保护,使大学生在十分恶劣甚至危险的环境中作业,例如在无安全措施的情形下从事与化学相关的工作,侵害兼职者的生命健康权。甚至有女学生在兼职过程中遭受性骚扰、犯等事件发生。在调查中,雇主对兼职者任意辱骂的行为也十分常见,这是对他人人格权的十分不尊重。

3大学生兼职侵权行为成因分析

3.1大学生兼职存在的法律争议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是否有劳动者主体资格也是一直以来具有争议的。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生是以学业为主的,并没有具备劳动者主体资格的条件,因此主张大学生这个群体不具有劳动者的主体资格,这种观点在早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而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兼职现象越来越常见,再坚持大学生不具备劳动者主体资格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因此,现在大多数的观点认为大学生也是具备劳动者的主体资格的,劳动法上规定的劳动者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人,在我国的法律中,公民年满16周岁就已经拥有了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即只要年满16周岁,在我国从事劳动,接受报酬就应该是属于劳动者。然而,劳动法并没有给予其兼职大学生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因此不能得到与劳动者同等的保护。

关于大学生兼职的法律属性,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生兼职是属于劳动关系,有的学者则认为属于劳务关系。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虽说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其法律内涵性质不同。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而劳务关系是指提供劳务的一方为需要的一方以劳动形式提供劳动活动,而需要方支付约定的报酬的社会关系。适用法律不同,劳动关系是受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调整的,劳务关系是受民法、合同法等调整。平等关系不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而且是隶属关系。而劳务关系则是双方在平等地位下签订的提供某种劳务获取相应报酬的一种口头或书面的劳务协议,双方是平等的权利义务关系。正是由于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多种区别,若是不明确大学生兼职的法律属性,则很难对症下药,难以给遇到侵权行为的兼职大学生提供特定保护。

3.2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严重缺失

这种法律意识的缺失表现在兼职的整个过程,首先是在寻找兼职的过程中,急于取得兼职工作,对“黑中介”的不加辨别,没有想过查看中介公司的经营许可证,对其合法性加以确认。至于非法收取押金、扣押证件,未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务用工协议或者未协商则被迫订立口头协议,在被雇主拖欠克扣工资、无故拖延工时、任意辱骂后不了了之,忍气吞声,则是完全起因于对法律的不了解,根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正是由于这种法律意识的缺失,纵容着雇主违约之后却盛气凌人,逃避法律责任。

3.3大学生兼职侵权缺乏专门保护

《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二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一条将大学生兼职行为排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保护范围之外;并且2007年6月底,教育部、财政部的《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第26条规定:“校外勤工助学酬金标准不应该低于学校当地政府或者有关部门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由用人单位、学校与学生协商确定,并写入聘用协议”。然而,在国内的实践中,大多数学生的校外兼职行为属于个人行为,基本上没有三方签订的聘用协议,因而不在《办法》规定之列。

3.4行政部门监管缺位

对校外兼职大学生进行保护的行政部门主要有劳动部门、工商部门、公安机关。然而大学生侵权并不是以上各个部门的工作重心所在,劳动部门更多的是保护在劳动法调整范围内的劳动者,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巨大,使其没有多余的精力处理兼职侵权;工商部门本身是不涉及大学生兼职者劳务纠纷的,只能在用工单位违法经营之后才能介入;公安机关的角色也是有条件的,必须要侵权性质具有一定的违法性,例如带有欺诈性或者对兼职者人身造成一定程度伤害。以上局限性使各个部门在监管过程中造成很大的空白,给了不良雇主可乘之机。

4建立多维一体的大学生兼职侵权的法律保护路径

4.1完善劳动或合同法律制度,突出保护大学生

大学生被侵权的现象日趋普遍,这与大学生兼职群体游离在《劳动法》之外,缺乏专门的法律保护有很大关系。我国的大学生中,除了少部分外,大多数是年满16周岁的,即具有了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其劳动权利不因种族、民族、性别、财产状况等因素的不同而受限制或剥夺。而关于行为自由,大学生外出兼职基本上都是利用课余时间,行为和时间上并没有强制约束的地方。现阶段,新的司法解释也认定也符合特定条件下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可以取得劳动者主体资格。再者,法律没有明文禁止大学生不能从事兼职。因此大学生应当取得劳动法意义上的主体资格,即应当被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围。在劳动法和合同法中应当给予大学生兼职者以专门保护,使其维权之路更加通畅。

4.2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大学生在面对获取兼职过程中的欺诈行为要学会辨别,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及早识破他人的骗局,将损害降到最低程度。并且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应当树立合同意识,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合同,作为日后维权的依据。对于兼职中遇到的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要有用法律维权的意识,保留相关证据。在遭遇侵权行为后要保持清晰,主动寻求法律的帮助,对侵害财产权益和非刑事类侵害人身权益的,积极采取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的保护方法;对刑事类侵害人身权益的,要及时报案,寻求公安机关的介入和保护。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不仅自身需要树立自我保护的法制意识,也应当在权益受到侵害时积极寻求救助,提高自己的维权意识和能力。

4.3高校应积极引导和发挥保护作用

从高校方面来说,首先应当加强对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高校可以利用讲座和选修课等形式,对大学生开展关于兼职过程中遇到侵权问题时如何维权的教育和辅导,多讲一些相关案例,结合现有法律分析解决途径,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维权能力。高校自身也应该提高对大学生兼职维权问题的重视,加强大学生兼职安全的教育和监管力度。

例如,以大学法学院、法律系、或学工处与法学院相结合为依托,建立大学生兼职维权中心,为学生提供咨询、调解、诉讼等程序保护。

4.4相应行政部门应加强监管

大学生兼职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各个行政部门应当努力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为大学生兼职维权提供保护。如工商部门要打击虚假招工行为,不仅要在侵权行为发生后对一些违法经营行为进行打击,更要平时加强巡查,即使工作量大,也应当恪尽职守,主动对兼职市场进行清理,为大学生寻找兼职过滤掉不法人士的侵害,劳动部门应当为大学生兼职维权设立绿色通道,因为大学生兼职者是具有劳动者的资格。因此,劳动部门不应当对兼职大学生的维权请求进行推诿,而是应当依法对侵权主体进行打击,给予兼职大学生足够的保护,为大学生兼职提供一个安全合法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唐思雨.大学生兼职权益侵害现象调查报告[J].当代青年研究,2007(11)

2宋珍,赵国栋.学校应该为大学生校外兼职做些什么,出国与就业[J].就业教育,2011(4)

3魏凌雪,丁菊梅.大学生兼职期间劳动权益保护的法律分析[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1)

4熊婷,杨箫宇,安丽等. 我国大学生兼职的法律维权状况及对策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4(15)

5薛晨晖.大学生兼职中的法律关系及其权益保障[J].法制与社会,2013(3)

6张摇媛,白瑞峰,李欣桐,等. 试述大学生兼职法律关系的性质[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5)

7秦建英.兼职大学生法律权益受到侵犯的调查[J].商界论坛.经法视点,2014(8)

8蒋伊琳.从《劳动合同法》视角探究大学生兼职纠纷[J].高教高职研究.考试周刊,2011(28)

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报告范文5

摘要:大学生群体是最广泛的网络使用群体之一,而且也是维护健康网络道德环境的重要力量。因而对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成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集中阐述中、美两国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目标问题上采取的不同理念和措施,并对其加以比较分析,寻求适合我国国情和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力图为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构建和实践展开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思想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针对网络安全而引发的真实世界里各类不良社会问题的增多,使诸多关于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当然,针对上述问题,法律、法规首先做出了反应;但仅仅通过法律手段难以从根本上全部解决其涉及的问题,况且运用法律手段基本上是被动的、补救性的。而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则是从另一视角对网络道德问题所做出的反应,它是主动的和预防性的措施,而且效果也是持久的。

一、中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现状概述

1、中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1)网络应用普及速度较快,对青年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进行规范的需求迫切。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2011年4月《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报告》中的权威数据显示:在中国4.57亿网民中,有46.3%的网民是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这个群体已经达到2.12亿,既是网民中最大的群体,也是使用网络应用较为活跃的群体。青少年群体的网络使用行为对网络娱乐的发展,网络文化的走向,以及手机上网的推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由于青少年网民具有较高的网络使用普及率和活跃的网络娱乐应用水平,也是最可能受到互联网不良信息影响的群体。因此,对青少年群体上网行为的研究也变得更加重要。

(2)我国的网络道德教育起步较晚,同时深受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观念的的影响。传统的道德教育是要培养和造就一种“理想人格”。这种理想人格一般都有着确定的模式,比如儒家伦理的“君子”就要具有“智、仁、勇”等。但网络是虚拟的世界,上网活动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它没有面对面的监督,也缺乏传统课堂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而其他领域道德规范发生作用的外在教育和舆论制约手段在这里也很难实现,而且在网络活动中,网络道德主体即教育对象自我选择的比例很大,因而单纯依赖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很难实现对网络道德主体实施有效教育的目的。

(3)我国的网络道德教育重点集中在思想领域和文化领域。我国网络道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的道德传统四个部分教育。

2、美国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1)网络道德教育起步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据1997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和输出量中,美国所占的比例都超过了85%,而中国仅占0.1%和0.05%。”并且美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确定了因特网的技术标准。”互联网技术始创于美国,因而美国在网络技术的社会应用方面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开展较早美国的网络道德教育,他们在注重信息技术层面的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网络伦理道德的教育。并不断加强对学生遵守网络规则与网络礼仪、保护隐私权、预防计算机犯罪等方面的教育,力图将道德标准内化在每一个学生心中来使各种网络社会中的问题“防患于未然”。

(2)奉行网络技术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在美国的大学生中虽然没有专门的以网络道德教育为名目的课程,但信息技术教育是美国为适应网络的特殊环境而新兴的教育活动,它赋予传统教育以全新的内容。他们制定的信息技术课程计划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加强学生信息技术的伦理道德建设,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二是技术渗透着道德要求。

关于美国大学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内容的构成,有关组织、学者对此进行过考察,部分美国大学信息技术教育教材对此也有明确的规定。美国的信息技术教育除了包括技术层面的内容外,将关注点由信息技术拓展到信息社会的整个社会信息活动,重视学生以下基本价值观和信息伦理道德规范的培养:①遵守网络礼仪 ②保护隐私权③注意网络安全④预防计算机犯罪⑤尊重知识产权和负责任地使用媒体、技术与信息。

二、对于我国在网络道德教育实践方面的几点建议:

(1)增强网络时代人们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既是网络时代的基本规则和底线伦理教育;又是网络时代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例如,在很多西方国家,对“黑客现象”的认识也不是一棍子打倒;而是让人们学习黑客、认识黑客,使他们学会对付不法黑客进攻的办法。另一方面,通过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加入网络行业,为IT产业创造利润,并使他们得到丰厚的报酬。对黑客行为的引导及其转化工作,是国外在网络社会条件下,网络道德教育成功的典型范例。它贯彻了德育工作中的引导转化功能,充分发挥了新的时代背景下德育教化的积极功效。

(2)正确对待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将引发东西方文化道德的巨大的碰撞、消融和吸收。面对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各个国家都在采取措施,用民族文化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西方文化重点渗透的国家。因此,我们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的同时,必须正确对待本民族文化传统,认识民族文化保护和继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视为网络道德教育的灵魂,培养一代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网民,使我们的大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博大精深的文化,要教育我们的大学生自觉担当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荣职责,让中华文化在网络时代熠熠生辉。

(3)教育工作的重点应定位在培养网络道德主体的主体性角度。大学生群体这个特殊的网络使用群体正处在一个培养和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成长时期。网络道德问题的不断出现,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应定位在教育对象如何自主选择的范围内,使青年大学生具有自主的选择判断能力,自主辨别信息的真伪和价值,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效率、高质量地学习、生活和工作。关键是引导他们学会选择。既要懂得选择什么,又要知道如何选择。还要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责任心,面对网上的各种各样的诱惑能够不为所动。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还要关注学生个性、品格、责任感的养成,帮助大学生掌握正确的信息伦理和道德准则、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道德观念、信息道德情感、信息道德意志和信息道德行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推动信息社会的发展。(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2011年4月[J]

[2]胡成广.网络德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报告范文6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要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开展多种方式的信息技术应用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与学的工具,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本身还承担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提出了海淀区信息技术与北京市地方课程的整合实验,确立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北京市地方课程互为载体的整合模式。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地方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和北京市地方课程的学习成果以计算机作品的形式呈现,在探究地方课程任务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营造的教学环境中实现地方课程目标的新型教与学方式。

在整合研究过程中,每所实验学校根据自身的资源,开展具有特色的整合研究。例如,北大附小结合北大数字图书馆资源,开展“禁毒宣传小讲堂”系列活动;五一小学利用参观禁毒基地,邀请家长进入学校开展社会大讲堂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深入了解预防教育的内容,并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现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实现两个学科教学目标的落实;北航附小在创建博客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东北旺中心小学引导学生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创建和使用博客等方式向身边的人宣传垃圾分类、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内容;理工附小通过引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了解身边的环境;育鸿学校通过制作电子报刊,增强了安全意识,掌握了一些防范措施和逃生方法……在实验中,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在解决专题课程授课质量问题的同时,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

结合学校优势资源开展课程整合研究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何立新 李岩

结合北大数字图书馆资源,开展“禁毒宣传小讲堂”系列活动

在结合地方课程开展预防教育的过程中,北大附小根据学校的信息特色,倡议学生以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作为搜索资料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深入研究预防知识,并扩大教育面向的对象范围,向全校学生开展宣传,开展“禁毒宣传小课堂”活动。

系列活动一:利用少先队广播进行意识渗透

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就无法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无法引起学生内心深刻的思索。活动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和研究环境。教师利用每周一下午班队会时间和中午广播时间,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广播宣传,向学生普及预防的常识,宣传“禁毒宣传小讲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系列活动二:利用信息技术课进行案例研究

只有对预防形成自发的认知,才能真正在行为上得以体现。因此,除了在课堂上介绍预防知识之外,组织学生形成研究小组,利用课下时间主动研究、分析法律案例,自发学习、深入探究,为最后的“禁毒宣传小讲堂”做准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北大数字图书馆收集、筛选资料,利用网络向法律专业人士请教课堂的重点,并用各种数字化手段,如画电脑画、制作PPT演示文稿、制作宣传小报、拍摄视频等,向其他学生汇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系列活动三:开展“禁毒宣传小讲堂”活动

教师组织所有学生参与研究,然后从小组合作研究的成果中筛选出优秀案例,对案例进行合理规划与整合,成为“禁毒宣传小讲堂”的基础材料。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分配角色,将扮演不同角色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头准备。在“禁毒宣传小讲堂”中,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展示优秀作品,也可以根据作品内容拍摄成小电影。教师指导学生演讲和表演,在全校进行直播或者录播。

系列活动四:制作“禁毒宣传小讲堂”活动主题展板,进行全校展示和宣传

在开展“禁毒宣传小讲堂”活动的同时,教师和学生及时整理、搜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在每一节小讲堂结束之后,由学生自行设计、制作“禁毒宣传小讲堂”相关的主题展板。在学校的阳光大厅进行展示、宣传,加强“禁毒宣传小讲堂”活动的宣传力度,更强化了全校师生预防、远离禁毒的意识。

开展课程的实践研究,探究了解学情的新模式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停留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阶段,更加重视整合教学的实践探究,把理论与实际教学真正结合起来。北大附小独立承担了地方课程《四课》的教学设计和海淀区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合的方案。

1. 明确“前测”思路,精心设计课程,实现“生本”教学

为了更有效地把握学情,做到教有所依、有的放矢,我们在每一课独立设计了教学前测。教学设计从学生入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真实状况,从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思想。对学生进行前测主要采取的是课前座谈与课上网络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精心设计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的地方课程。以下是北大附小承担的地方课程《四课》的教学设计。

2. 总结前期研究,展示课题成果

随着对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在研究后期对整合课程的设计进行反复地修改,力求能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特点,即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使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借整合东风 扬课改之帆

北京海淀区五一小学 张雪刚 庞盛

五一小学在北京市中小学地方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项目的带动下,通过北京市主题教育“预防教育”与海淀区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实验,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北京市地方课程及其他学科整合,形成具有五一小学特色的信息技术校本教材。

参观禁毒教育基地,初步获取信息素材,将信息技术与德育有机结合

2012年3月,五一小学五年级师生来到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参观了禁毒教育展览。

学生们在聆听讲解员讲解的同时,参观了橱窗中的展品,还向讲解员学习了“参与禁毒,人人有责”的手语,并就相关知识点进行了提问和讨论。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们被形象、生动的雕塑作品、实物展品以及“鲜花与蛇”等互动游戏所吸引,这一活动为学生创设了感性的、理想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体会到什么是以及带来的危害。这次参观活动不仅是一节生动的预防宣传教育课,同时达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学生们还纷纷把展品的文字说明、实物以及禁毒手语用照相机和DV机拍摄了下来,获取了初步的信息资料。

利用多方资源,开展社会大讲堂,确定研究主题与方向

五一小学学校规模较大,家长资源丰富。学校利用家长资源搭建了能够拓展学生视野的“社会大讲堂”。 在筹划“社会大讲堂”活动时,信息技术教师结合将要进行的“演示文稿制作”学习,提前布置好任务,使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记录感兴趣的内容,初步确定自己的研究主题,为形成自己独特的演示文稿作品打好基础。学习任务布置之后,学校邀请了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以及海淀区禁毒大队从事法律工作的家长走进“社会大讲堂”,他们带来了鲜活的案例与学生们一起分享。生动的案例、精彩的讲解,将枯燥的预防知识转变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这样的活动引发了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使学生确定了各自的研究主题与方向。

夯实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凸显课程整合优势

通过参观禁毒教育基地、专家讲座等课外活动,信息技术教师适时适度地点播引领,使学生在自觉主动的参与中,产生了与同学交流分享的强烈愿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培养他们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技术与预防教育整合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既帮助学生形成对的正确认识,又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交流和展示认知成果的技术平台的特点。

课改实验实施过程中,项目组专家以及海淀区信息技术教研室教师多次来校进行指导,为我们明确了目标,解答了阶段性的困惑,为实验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帮助。最终使五一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绽放了新的活力,凸显课程整合的优势。

结合学校科技节,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落实德育目标

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我们充分利用交流、展示等学习环境要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应用和发表信息的能力。结合学校科技节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将学生制作的演示文稿作品制作成展板,并通过班级作品展评,选拔出禁毒志愿者,向其他年级同学进行禁毒知识宣讲,从而实现由“远离”、“拒绝”向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参与禁毒宣传”的逐步转变,树立社会责任感,达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

整合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具有可充分拓展的课程空间,这些优点无一不让我们感到欣喜,但我们深知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我们刚刚启程,期待更多同行和我们一起走在课程改革的路上。

网络:开拓课堂教学新模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小学 方东

小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就是要根据小学生的各种发展需求,引导学生从家庭、上学路上、社区中发现环境问题,尝试研究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并从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引发学生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逐步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网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处理各种媒体信息,实现人机交互功能,而且能够将多媒体信息资源在互联网上传递与共享,从而形成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为学生们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

运用网络广播教学功能提出新需求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绿色环保宣传——创建博客》一课时,教师利用网络广播功能,回忆了前几课与别人交流的方式:小组合作、QQ聊天室、电子邮件等。接着提问:“还有环保的与别人交流方式吗?”学生回答:“飞信、博客、微博……”这时,教师提出今天的任务是:我们要更广泛地宣传环保知识,创建属于自己的博客。

在创建博客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当学生对博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教师便可以布置任务:在网上建立自己的博客;博客建立后,将《绿色家庭环保公约》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在发表过程中学会博客的使用。同时,在阅读其他同学的博客时既可以借鉴别人的公约内容,又可以学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提高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在博客展示中加深学生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在博客展示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网络广播将每位学生的博客通过“学生演示”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请他读一读自己的博客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的认识,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整合的教学,通过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促使教师由以前的“讲”转变为“导”,将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学的有机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优势

促使学习效能最大化

北京海淀区东北旺中心小学 苏岩

研读教材,恰当选取整合内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必须重视结合学科领域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环境,整合有关课程资源。在北京市地方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材中涉及了许多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同时又与学校的主题活动、校园景观寓意不谋而合,因此我们决定将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发送邮件”与“创建、使用博客”等教学内容与之有机整合,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活动入手,在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其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合理应用,课堂凸显整合优势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题教学以学生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引导其对“绿色、环保、低碳、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开展讨论和探究。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途径,可以将讨论和探究开展得更加深入和有效。我们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绿色家庭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抛出“什么是绿色家庭?”“你们的家庭是否属于绿色家庭?”“怎样做才能成为绿色家庭?”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和搜集到的资料,利用即时通讯工具阐述自己的观点,引发讨论,进而形成共鸣,使接下来深入的交流变得顺理成章。

学生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进行探讨,并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创建和使用博客等方式向身边甚至更多的人宣传垃圾分类、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使用已有的知识来搜集、整理、加工、传递信息,不再只是为用而用。

巧妙延伸,促使学习效能最大化

通过学习,学生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有了初步的理解,同时也认识到利用网络交流工具能够扩大宣传范围,引起更广泛的关注。为了将教学内容得以延伸,我们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学校的太阳能集电设施、垃圾分类回收活动进行深入的了解,将整个过程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这一安排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相关内容在博客上不断更新,资料性内容逐渐被身边的实际问题取代,关注度节节攀升。在学期末,精心组织学生开展了“东北旺中心小学绿色长廊——优秀博客展评”活动,通过加关注、写评论、网络投票等方式,号召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学校全体学生的参与率达到60%以上,三到六年级参与率达到了75.2%。经过整合的教学内容在活动中得以有效延伸,学生利用网络工具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其进行其他的学习和活动奠定基础,这些都使得学习效能最大化成为可能。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小学 王杰

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理工附小的“手拉手地球村”成立于1998年,14年来,学校坚持每月回收一次,将可回收的资源再利用,通过向学生讲解地球变暖的知识,认识地球形态及现状,以保护环境、节约回收、帮助伙伴为主题,以环保教育和组织环保实践为目的,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主题班队会。学生将多年来的成果汇总,建立了关于地球村的网站。学生通过网站,更多地了解了环保知识,在环保方面人人争做“环保达人”,从小树立了环保意识。

利用信息技术课撰写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调查报告

众所周知,北京的生态问题非常严峻,我们面临节约用水、节约能源、垃圾处理、合理绿化等一系列问题。要想找到问题的答案,可以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教师布置调查任务,力求多给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方向。在实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做事的计划性,不盲目地去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学会分析问题,练习设计方案;指导收集资料,明确调查方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教师带领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收集素材,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管理。其中一组针对北京理工大学校园内的环境进行生态调查,撰写了调查报告《关于北京理工大学生态环境的调查与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学生了解了自己所居住的环境,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设计调查问卷、处理调查数据、制作调查报告的能力。

重交流,培养学生的相互学习与合作的意识

信息技术与地方课程整合,并不是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展示《调查报告》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教学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组的调查结果,认真倾听他人的汇报,对一些有争议的数据结果,大家会认真讨论,评价的内容也越来越准确。一方面,从调查报告的过程与结果去分析是否合理,另一方面,学会了从技术与制作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评价极为重要,它是学生再提高的前提。选择的题目不一样,评价的方式及内容就不一样,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有些课题需要教师提前查找相关资料,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它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促进了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乘课程整合东风 为生命安全护航

北京育鸿学校 李效庆

立足信息技术课堂,找准契合点

北京市地方专题课程涵盖预防、安全应急与自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每册教材独设一个专题。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模块化结构使得任务载体选择范围非常灵活。两种课程的特点为整合找到了契合点。针对学校特点,我们选择六年级信息技术同“安全应急与自护”专题开展整合研究。

教学中,通过学生用Word软件制作电子报刊,以安全专题课程为任务载体开展整合。首先,教师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搜索,找到大量意外伤害或自然灾害案例和数据统计。学生切身感受灾难降临时生命的脆弱,而儿童则是主要受害者。然后,教师展示印尼海啸中一名10岁的英国女孩通过自己课上所学知识提前发现海啸前兆,挽救了几百条生命的案例。使学生懂得了灾难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预防或逃生。

在此之后,学生开始制作电子报刊,搜索、保存和整理资料,进行素材准备,综合应用Word软件的技能,完成报刊制作。其间,学生之间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协作,在教师的点拨与帮助下,共同完成了电子报刊作品。在同学们的提议下,将优秀作品利用校内显示屏、橱窗等进行展示,在全校宣传安全知识。

实现学科优势互补,拓展新视野

通过信息技术与安全专题课程的整合实践,避免了专题课程课时安排随意、无法保障的现象,为其找到了实施的园地。同时,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载体拓展了新视野。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对找到的数据和案例产生了更深的思考。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电子报刊的过程中,对搜集的信息不断进行筛选、加工和梳理,并用所学技能予以整体呈现,其规划设计、技术应用、审美能力在报刊的制作过程中得以展现,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提高。

信息技术与安全专题课程的整合提高了课堂实效,使学生受益终生。学生通过制作电子报刊,得以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增强了安全意识,掌握了一些防范措施和逃生方法。整合使两个学科的教学目标得以有效落实,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信息技术在整合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其工具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