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现状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村干部现状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村干部现状调研报告

村干部现状调研报告范文1

集体经济:农村的一朵奇葩

一个土地要素奇缺的资源小省,一个农业占GDP比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沿海省,一个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制造业大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却连续26年“领跑”全国各省区。数据显示,2010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303元。

打开农民“钱袋子”,或许可以拉出一张长长的账单。其中农村集体经济的“分红”给力十足,已然成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财富之源”。

“农村的集体经济主要由村级经济所拥有的资源性资产、实物性资产和货币性资产所构成。”据浙江省农业厅经营管理处处长童日晖介绍,2010年,浙江省农村集体总资产2398.4亿元,村均777.9万元,分别是2000年的4.1倍和5.6倍;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230.9亿元、村均74.9万元。其中,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有5128个,占总村数的16.6%。

“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在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市场土壤中焕发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浙江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中的一朵奇葩。”童日晖说。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民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家住嘉兴海宁农丰社区的叶水江,前不久拿到了600元的分红款。年年享分红,收入岁岁丰。和叶水江一样,越来越多的浙江农民分享到改革带来的收益。

据统计,目前全省已经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的1842个村,累计量化集体资产221.5亿元,2010年实现收入66.5亿元,按股分红16.8亿元,股东人均增加集体财产性收入524.4元,其中一些发达村人均分红已到了万元以上。

农村集体经济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而随之也面临着防止流失的问题。毋庸讳言,在一些群众眼里,集体资产是“干部资产”,是“玻璃箱子,看得见,摸不着”。

据悉,一些村集体资产流失严重,集体资源常年闲置或被个人低价承包,到期不能收回或被个人非法长期侵占挪用,严重影响村级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有的村集体资源发包所得的承包费等收入不入账,被个别村干部坐收坐支,资金在账外循环,导致诸多矛盾和纠纷的发生,甚至引发村民上访。

借助制度链扎紧“钱袋子”

如想了解村级集体家底多厚,村干部报酬多少、村里招待费多少、各类补助补给了谁,只要轻轻点击下触摸屏,就能够一目了然。目前,这种场景在慈溪市319个村(社)都变成了现实。只要通过点击村办公大楼里的电子触摸屏,老百姓就可以查询村集体每一笔资金、资产、资源的前世今生,有效地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据悉,慈溪市按照“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要求,全面推广“三资”阳光管理制度,依托信息化构筑“三资”监管网络。

“实行‘三资’阳光管理制度后,实现了信息从定时化公开向常态化公开,按时段公开向即时公开的转变,村级资金更加到位、资产管理更加优化、资源利用更加规范。”慈溪市农业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如是说。

以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通常通过村务公开栏等形式向村民公开,接受村民监督。

“‘三资’管理信息的即时全面公开,有效防止了暗箱操作和不规范操作现象,大大挤压了村干部在‘三资’管理事务中的权力寻租空间,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了村干部职务犯罪。”童日晖说。

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的同志也发现,农村“三资”的“阳光作业”,改变了农村过去普遍存在的“书记主任点点头、两委班子碰碰头、许多事情无厘头、村民看着直摇头”的状况,“给了群众一个明白,还了干部一个清白”。

除此之外,农村“三资”及项目纳入乡镇服务中心,让村里的“钱袋子”放进了“笼子”,改变原先无序状态;全省进行的“万村审计”工作,使问题资金不断浮出水面。

“这一系列做法,有效地形成了一个农村‘三资’管理的制度链,其作用十分明显。”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的同志表示。

激活内在动力农村让城市更向往

制度的关键在于运行。童日晖坦言,农村“三资”管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稍有松懈,就很容易反复。

据悉,2011年第一季度,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接到涉及农村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管理的来信来访61件,直接反映村干部侵贪村财、村物的43件,占70.49%。

“农村资产处置随意性大、票据管理不够严格、财务公开内容不够细化、农村招投标不规范等问题仍然存在。村干部与会计相互串通违规报销开支时有发生。” 《浙江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关于我省农村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直击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要强化制度的遵循和执行,加大审计和监督的力度,严格惩处违规违纪的人和事,使制度真正成为铁规,谁撞谁倒霉。”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汪志芳直言。

目前浙江有不少地方的乡村,村民和村干部都只关心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和集体资金的走向,而对集体实物财产的闲置和流失则往往视而不见。汪志芳在调研中发现,有个村2004年将一片207亩集体茶园租赁给他人,租期长达50年,总价仅60万元,每年每亩租金只有57元。2011年,村里因规划调整,将此地块改为农居地。结果村集体以280万元代价收回了土地使用权,几年时间白白损失了220万元。

“其实这种情况并非个案,不少地方不同程度都存在。”汪志芳表示,农村工作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没有发展便没有出路,没有壮大就没有希望,这是硬道理。

汪志芳告诉记者,有的村拥有名山秀水、名村古道,没有想到去开发利用,只靠变卖集体资产增加收入;有的村毗邻城镇、靠近市场,没有想到要去从事商品的生产和经营,只靠有限的集体房产出租增加收入……

《调研报告》提出,要激活农村内在的动力,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策”发展举措,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产权制度的创新,建立资金、资产、资源“三合一”的综合性股份合作组织。要搭建起集农村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化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逐步建立开放式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除此之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三资”也面临着诸多新情况。

调查显示,在浙江义乌,近年来共有94名公务员把户口迁入农村,同时,还有大量户口始终在农村,一直拥有“双重身份”的公务员。究竟是什么原因在这些城市公务员中刮起“返乡潮”?

村干部现状调研报告范文2

一、充分肯定这次政协资政会取得的成果

(一)选题准确。这次资政会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选题,充分体现了政协工作中心意识、大局意识。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已有一段时日,十镇百村试点工作也开展了两个多月,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实践中也有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通过组织政协委员到基层调研,有助于我们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好地推进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

(二)调研比较充分。虽然我没有听各位常委的大会发言,但认真我阅读了所有的调研报告,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大家围绕新农村建设,深入基层、走访群众,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收集大量生动的第一手资料,调研结束后,认真梳理,既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实际情况,又提出比较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清形势,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成效比较明显。22篇调研报告份量重,含金量高,有现象、有建议,突出重点,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可贵品质,也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客观依据。总结这次的调研报告,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全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句话,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主等各个方面,22篇调研报告都有涉及,并体现了由点及面、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特点。由点及面:这次的调研报告分成多个专题,这些专题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状。由近及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非常丰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现在做的只是第一个阶段。大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报告中充分体现了由近及远的内容,不仅仅反映了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规划设计、村容村貌整治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涉及到文化、医疗、教育等社会发展方面比较长远的内容。由表及里: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要靠广大农民群众。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的主体。有多篇报告提及农民的素质问题,并对如何提高农民素质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二是深刻。调研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分析比较透彻,尤其是对存在问题的剖析比较深刻,提出的建议切实可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市直有关部门将要认真吸纳,并将根据轻重缓急,分步实施。三是有效。调研报告没有停留在表面上,对解决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可以说是既号脉诊断,又开方抓药。

总之,这次调研的成果对的新农村建设将起到较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我代表市委对各位同志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市委、市政府将会充分吸纳这次资政会的调研成果,进一步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

二、大力推进全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市有一个很好的基础,那就是农村综合改革。年初,国务院提出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综合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如果没有进行农村综合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很难见成效。我市农村综合改革起步早,基础较好,可以说,是抢占了制高点。

下面一些数据,有助于大家全面了解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我市的农村综合改革先是一个县试点,然后向三县一区推行。农村综合改革有以下几个环节:(1)调胖规模。全市乡镇总数由原来的101个调到70个,乡镇规模增大,平均人口上升到6.12万人,国土面积124.80平方公里。(2)调瘦机构。乡镇内设机构由原来的10多个改为三大块: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业办公室,领导职数核定为9人之内,人员编制只减不增,党政领导实现了交叉任职。(3)深化改革。乡镇职能重新认定,公益事业进一步加强,是政府管理的回归政府,该推向市场的推向市场。事业单位实现了全员聘用,工资与技术和绩效相挂钩。通过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全市乡镇事业单位编制数由原来的4991名精简为3237名,减幅达28%;机构总数由原来的634个精简为336个,减幅达47%。庐江县乡镇事业机构数由原来的140个减少到84个,减少了40%,编制数由1149名减少到818名,减幅达28.8%;无为县由原来的237个减少到98个,减少了58.6%,编制数由1338名减少到867名,减幅达35.2%。(4)扩大村级规模。全市村级总数由1755个减少到1007个(包括城镇社区),减少了43%;平均人口由2597人增加到4526人,增加了74.28%。并村带来的效果主要表现在:(1)村干部素质能力更高更强了,一大批年富力强、学历较高的村干部脱颖而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2)小村并大村,激活了基层的动力,增强了基层的活力。并大村后的农村转移支付基本上可以保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并有一定节余,这就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下一步,农村综合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主要是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上下功夫。:

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包括以下内容:(1)为民服务全程机制。每个乡镇设立一厅一室两个窗口,即一个服务大厅、一个室、一个办理窗口、一个窗口,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全权服务。(2)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机制。村务管理做到指标化、制度化、正常化,并建立健全新的考核机制。(3)以钱养事服务农民机制。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真正确立以钱养事、利民便民的服务制度。(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机制。这个机制是4个机制中最关键、最基础的,也是最难办的,它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市的211个专业合作组织很多是松散型的,大多组织化程度不高,功能也不够完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政府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鼓励和推进。当前211个组织中还有87个没注册。我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翻一番,达到400个完善的组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我们已经先行了一步,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标志着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并以此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村干部现状调研报告范文3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石花镇西部,紧邻石花镇,全村有3个村民小组,372户,1280人。现有土地8534亩,其中旱地面积1071亩,水田面积506亩,山地面积5434亩,水面面积40亩,其它土地面积229亩(菜园、宅基地等)。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和劳务输出,年度村民人均收入4100余元,比上年度增加300元。村集体经济相当薄弱,仅有一个砖窑厂和一个养殖场,每年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砖窑厂和养殖场承包款,约2.5万余元。为了改变这一落后状况,副局长周杰同志带领工作队人员坚持每月到驻点村住一周进行调研,书写调研报告2篇,与村两委干部共同研究新农村建设规划,具体参与项目建设,一年来走访农户372户,为群众排忧解难26件,培养发展新党员1人,提供有效工作信息7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17人次,办高效农业示范园面积200亩,帮助改善基础设施2项,修建农田水利设施3处,修建石子路面3公里,建文化活动场所1个,修水井20口,建沼气池4个,解决饮水困难179户,筹集资金8万余元,对村委会办公楼进行了改造。促进了驻点村新农村建设上新台阶。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领导,发挥工作队主导作用。年初,市司法局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局长黄秀强同志担任组长,明确副局长周杰同志担任工作队队长主抓该项工作,在局里挑选了两名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同志担任工作队成员,为我局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保障。工作队和村里4名村干部分包到村民小组,对主要工作明确到人。黄秀强局长先后6次深入村进行调研和指导,与村两委干部一起召开新农村建设专题会议,现场办公。并召开村组干部座谈会,局、村共同出谋划策,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帮村干部解除后顾之忧,树立信心。同时充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在外墙粉刷、地面硬化、环境整治、村办公楼改造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使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迅速扎实推进。

二是加大宣传,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需要举全体村民的力量,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在农村,主体是农民,要号召村民自己动手,建设家园,如果没有村民的积极性,那么各项工作将难以开展。因此,我们坚持把宣传发动、调动村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组织工作队员和村干部深入各村民小组,利用村民大会、村干部会议等有利时机,灵活采取召开动员会议,发放宣传单,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不断营造人人动手,户户整治,组组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从而统一全村干部群众的思想,形成工作合力。

三是典型引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农民群众的思想通了,但在“怎样建”的问题上,其态度往往还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了让村民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照着学的榜样,我局工作队考虑到户与户之间的情况不同,指导村两委先发展一批示范户,通过示范引路顺利推进整个工作,以筛选出来的农户为突破点,进行了重点建设,比如我们协调市水利局、林业局等有关单位对村里的水产、畜牧、苗圃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组织他们观看外地的成功经验录像片,发展成示范户,以此来带动全村农户参与学习乃至主动落实各项建设任务。同时,我们还积极组织农民代表、村干部到镇内和县内的示范村参观学习,一方面让其切身感受示范村的巨大变化,一方面把示范户建设的经验做法一五一十地教给农民。

四是加大帮扶,推动新农村建设早出成效。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市司法局党组主动念好“服务经”。一方面,结合我们工作的职能,积极开展了“送法进村”及走进农家、走下田坝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一年来共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展出宣传图片20幅,张贴宣传标语25条,悬挂宣传横幅3条,向村文化活动中心赠送法律书籍100余册,为村农民上法制课1次,全村受教育人数达1200余人次。另一方面从资金上予以支持,我们在局金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资金2万元对村办公楼进行了改造,拿出1.5万元为村委会购置了办公桌椅。此外,还积极与市有关部门协调,争取资金1万元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推动了村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步伐。

三、村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

经过一年的努力,村的确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我们感到,该村目前的现状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突出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村集体经济薄弱。建设新农村,村集体经济是基础。村基本上属于农业村,由于受土地资源(山多耕地少)、土质结构(严重碱性土壤)的制约,村集体经济较薄弱。据调查,该村每年的集体经济收入仅为2.5万余元。除一个砖窑厂和一个养殖场承包给个人外,几乎谈不上有村级集体经济。没有村级经济,建设新农村就失去了一个重要支撑。

(二)基础设施落后。由于集体经济差、底子薄,村内公益事业几乎没有,尽管这几年时有一些投入,但村内主干道至今仍有5公里没有硬化,村委会办公楼改造后,上级要求的党员、治安、计划生育、民兵等阵地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村干部现状调研报告范文4

2015年4月,我通过浑源县组织的考试进入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工作,2017年3月,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提拔为县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在上级和服务中心各位领导的的正确领导和热情关怀下,在乡镇中心站同事的大力支持以及村干部和村级防疫员的鼎力协助下,顺利地完成了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交给我的各项工作任务。下面将我任职以来的工作情况作一次全面总结:

一、动物防疫工作

自2015年4月任职以来两年多的时间,按照上级“春秋两季免疫、常年补针”的工作要求,我负责的疫控中心动物防疫工作在各乡镇站和村级防疫员的协助下,实现全年应免免疫密度100%,免疫档案全部建立,且免疫、消毒、用药等记录齐全,全县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但是针对目前疫情复杂多变的现状,动物防疫工作仍然不能有丝毫松懈,今后要继续抓好以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布鲁氏菌病、猪瘟、新城疫等为代表的动物重大疫病的防治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

为了加强疫苗管理工作,我们制定了疫苗管理制度,疫控中心及各乡镇站疫苗都指定专人负责管理,所有疫苗存放一律冷链运储。我单位有冷藏库存放补免用疫苗,同时建立疫苗出入库台账,按照“谁领用,谁负责”的原则做好疫苗领用,发放使用登记工作,严格疫苗管理。

二、组织开展抗体监测工作

我县兽医实验室2012年通过农业部考核,承担着每年春秋防疫结束后的抗体监测工作。每年春秋集中防疫期结束以后,我都会按照上级要求,组织开展抗体监测工作,确保全县畜禽达到“免疫密度100%,免疫抗体保护率达70%以上”的防控目标,保证我县畜牧业健康发展。

三、动物疫情排查工作

2017年4月中旬,我们按照市疫控中心要求,对全县范围内养殖(户)进行了H7N9禽流感排查,共排查鸡352360羽,未发现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今年8月上旬,我们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对全县范围内养猪场进行非洲猪瘟疫情滚动式排查,到目前为止,未发现非洲猪瘟疑似病例。

四、参与编制《浑源县草原火灾应急预案》和《浑源县政府购买动物防疫服务调研报告》

2017年4月,为了摸清我县基层防疫队伍建设情况,提升动物防疫能力,探索我县动物防疫有偿服务和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按照大同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同疫控【2017】16号文件精神要求,我与孙恒宏同志一起,组织相关人员成立专门调研组,深入各乡镇中心站、养殖场(户),走访中心站工作人员、村级防疫员、养殖户,采取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就全县基层防疫队伍建设情况和开展动物防疫有偿服务征求意见,通过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理和归纳,编制了《浑源县政府购买动物防疫服务调研报告》,此次调研工作对提升我县动物重大疫病防控能力,指明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2017年11月,按照上级要求,我与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一众同事集思广益,努力吸纳各方意见,收集、分析预案所涉及的法律法规,识别危险因素,评价现有人力、物力和能力,摸清底数,有的放矢,编制了《浑源县草原火灾应急预案》,力争做到加强草原火情监测预报,建立健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确保迅速有效地预防和处置草原火灾。

五、技术推广工作

随着畜牧兽医事业的迅速发展,我掌握的动物防疫方面的知识正在不断的更新,新的知识在不断地产生,因此就需要不断吸收应用国内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了解和掌握畜牧兽医科技的新动向,以便及时向广大群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料。与此同时,还需要与有关专业人员和养殖户共同探讨最佳生产方式,促进科学饲养,同时开展畜禽养殖环保达标治理,使自己在业务方面有长足的进步。

村干部现状调研报告范文5

一、调研选题的考虑和调研简要情况

近两年来,中央、省、市、县高度重视农村村有集体经济发展工作,陆续出台一些列意见方案,指导村有集体经济发展,制定了消除村有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要求在2020年底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本人认为,村有集体经济发展好了,村级才能更好的为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办更多的民生实事,也就是更好的践行初心使命,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更好地落到实处。

为此,本人选定了“XX乡村有集体经济发展”这个调研课题,通过实地考察了全乡7个行政村的村有经济发展情况,召开各村支部书记、第一书记座谈会1次,发放征集意见表15份,收集意见建议22条,访谈二十余名群众等多种形式开展调研活动,并最终形成调研报告。

我乡农户个人经济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村集体经济发展依然缓慢、发展不平衡,多数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依然为“0”、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2018年我乡7个行政村中,5个行政村暂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有两个村收入在5万元以上,分别为XX村5万元和XX村5.57万元。

二、各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有关做法经验和效果

XX村大力发展种养产业,实现了村有经济从“0”到有,从有到强的转变。成功引进XX公司,发展中药材种植业,全力打造100亩吴茱萸种植基地。建立了养鸡场,养殖土鸡1200余尾,种植西瓜10亩。一系列的举措,为梅溪村带了客观的集体经济收入

Xx村积极探索村有经济发展模式,积极争取在外创业的年轻党员返乡投资,助推村域经济发展。多措并举下,XX村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有效利用现有板栗林资源,采取嫁接的方式,争取以最低的投入、更快的速度、更有效的方式发展村有经济,争取早日带动贫困群众脱贫。

XX村和XX村通过合作社成功与农业产业种植大户合作种植辣椒60余亩。公司提供技术、种苗、化肥并负责回收,以此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

XX村和XX村着手利用高山茶叶资源这一先天优势,与茶叶收购商、制造商合作,对高山野生茶叶林进行有限管护,提高茶叶产量,村集体从中收取资源管护费等形式实现村级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我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起步晚、发展慢、底子薄、基础弱、收入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入来源单一,发展活力不够。在有村级集体收入的两个村中,XX村收入来源只有上级财政补助款,XX村的光伏电站发电收入占总收入90%。单一的收入来源也决定了村有经济发展活力不够、效益不高。

(二)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基础较弱。我乡7个行政村只有2个村有集体经济收入,占比不到30%,无收入的“空壳村”占比超过70%,各村之间发展极为不平衡,且2个村收入仅为5万和5.57万,刚过“薄弱线”,总体发展基础较弱。

(三)发展依赖性强,无发展空间。两个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中,XX村来源于上级光伏发电扶贫政策的收入占90%以上,XX村收入全依赖于上级公益林、天保林财政补助的收入。该两项政策性收入相对稳定,但也几乎没有增加空间。

四、制约我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我乡位于幕阜山脉中段山区,离县城远,多个行政村位于海拔较高的山中,区位的劣势导致我乡基设施建设薄弱,道路建设标准低,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等各方面条件比较差,仍有部分自然村未通水泥路,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二)林业资源优势未发挥。我乡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拥有野生油茶林3.7万亩,野生高山茶叶万余亩,以及大面积的野生猕猴桃等天然资源。由于近年来缺乏集中有效管护,绝大部分资源产量低下甚至绝收,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三)村“两委”班子引领作用弱。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关键在村“两委”班子的引领作用。我乡各村29名“两委”成员中,致富带头人寥寥无几,且“两委”成员年龄普遍偏大,经济意识不强、思路不广,不能很好的为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四)致富能手示范带动性不强。我乡有不少产业带头人通过发展蔬菜基地、板栗基地、养蜂以及外出务工经商等逐渐发家致富,但他们尚未带动身边村民致富,致富能手的传、帮、带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五)创新意识不够。部分乡村干部、群众思想还不够解放、缺乏创新意识。一是自力更生、开拓创新精神不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发展的精神动力不足。二是畏难情绪突出,瞻前顾后怕失败,不敢承担风险,不敢大胆“闯”。三是缺乏发展和创业的激情,安于现状、不愿进取、得过且过。

五、我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计划及对策

根据上级要求及各村实际情况,制定我乡村有经济两年发展规划:2019年XX村、XX村争取村有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2020年XX村、XX村、XX村消除“空壳村”。

针对当前我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XX乡实际,提出如下六个方面的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做好农田水利设施、道路交通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

(二)加快土地流转,引领农业产业发展。村集体可统一从村民手中将土地流转过来,在“村集体+合作社+村民”的模式下发展规模化农业产业,以发展集体经济。目前,我乡XX村、XX村已与农产品公司签订协议,由村集体负责种植辣椒等农产品,公司负责收购的方式发展集体经济。两村各种植辣椒共30余亩,预计两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能达到6万元左右。

(三)借全域旅游之机,发展旅游产业经济。我乡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并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游客的逐渐增多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要着力做好水(温泉)和山(九宫南山)的文章,探索山水旅游发展新模式,村集以资源入股,分享旅游收入。

(四)进行低产林改造,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XX村拥有1000余亩的野生油茶林和板栗林,因近年来缺乏有效管护,绝大多数油茶林、板栗林产量低,资源未得到利用。村集体可组织对低产林进行改造,盛产后销售收入与村民分红,从而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村干部现状调研报告范文6

这个山水和谐、鱼跃水欢的灵动画面,正是龙泉市住龙镇党委、政府“走生态路、创生态业”、建设生态重镇的生动展示,也是住龙镇人大积极督促政府抓好溪鱼保护,实现鱼跃水欢的生动诠释。

生态被破坏鱼虾难生存

代表齐呼吁拯救住龙溪

住龙镇位于龙泉市的西北部,浙闽交界处,是龙泉市生态重镇、林业大镇,素有“浙南林海”之称,是钱塘江源头水源涵养地。

近年来住龙镇不断开发小水电,生产、生活垃圾污染逐步增多,住龙溪的溪流渐渐干枯,溪鱼嬉戏的场面更是难得一见。

这一切,无不牵动着住龙镇群众的心,镇人大代表储水根对此更是感触颇多。他说,他非常怀念住龙过去青山绿水、鱼儿相伴的秀丽风光,始终认为“山无水不青,水无鱼不秀”。在2008年10月召开的镇人代会上,他提出了《尽快保护住龙溪鱼,还原河道生态平衡》的建议。

该建议引起了其他代表的广泛关注,代表们纷纷建议镇政府将此作为今后一项重要工作予以落实。与此同时,住龙镇人大主席团还决定将渔业资源保护工作列入镇人大下一阶段的监督重点。

人代会结束后,为了广泛征求渔业资源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住龙镇人大组织了3个调研组,沿着住龙溪实地查看了溪鱼的生存现状。

“上世纪90年代初,住龙溪里还有娃娃鱼,可现在连普通溪鱼都很难看到了。”

“这山上除草用的是农药,农田杀虫用的是农药,所有这些残留农药最后都跟雨水一起汇流到溪里,这鱼还怎么活?”……

调研组每到一处,都有村民前来反映溪水被污染、溪鱼生存现状堪忧的问题,他们还纷纷建议“严禁在溪里毒、电、炸、网、钓鱼,一旦发现应重罚。”“严禁菜市场和餐馆买卖溪鱼。”“小水电建设,应确保溪流不断水、不干枯。”“建立健全溪鱼长期管养机制。”……

通过这次调研,住龙镇人大还发现,住龙溪沿线98%以上的村民都积极支持渔业资源保护行动,住龙溪沿线村庄也都同意全线禁渔,严禁一切炸、毒、电鱼等行为。

得知当地群众保护溪鱼的迫切心情后,住龙镇人大更加坚定了督促政府开展渔业资源保护的想法,立即邀请渔业资源保护专家,以及公安、水利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就如何开展渔业资源保护工作进行了专题研讨。与此同时,住龙镇人大还组织沿溪各村干部、村民代表召开禁渔工作座谈会,就渔业资源管理办法、管理人员、管理资金、管理机制等事项进行详细研讨。

综合各方意见建议后,住龙镇人大形成了《保护溪鱼,促进母亲河生态修复》的专题调研报告,要求镇政府高度重视渔业资源和河道生态平衡问题,严厉查处破坏渔业资源的行为,尽快出台相应的管理措施,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切实保护好住龙镇良好的生态环境。

镇人大监督初见成效

住龙溪重现鱼跃水欢

在住龙镇人大和人大代表的持续监督下,镇政府终于将渔业资源保护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

2008年底,镇政府成立了渔业资源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镇长亲自担任小组长,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均为成员,并聘请人大代表为渔业资源保护监管员。2009年初,正式启动了住龙溪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工作,对该流域25公里水域按“三位一体”(即镇政府、派出所、协管员)方式进行管理,采取定点监管与流动巡逻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护鱼。为长效开展渔业资源保护工作,镇政府结合实际,还制定出台了《住龙镇渔业资源保护巡查制度》、《住龙镇禁渔工作群众举报奖励办法》、《住龙镇渔业资源保护工作人员考评细则》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