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科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科技范文1
一、加大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
根据我县科技企业发展实际现状和周边县市的政策措施,2012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的决定》。根据《决定》,我县加大了省、市、县各级政府对有关企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五年内结转抵扣。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但不提取折旧,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采取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费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政策。这些激励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科技企业的发展。
二、加强银行、科技合作和政府扶持力度,促进企业科技创新。
《县委、县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的决定》要求创建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大幅增加社会科技投入。为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从2012年起,我县财政每年安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20万元,在工业发展基金中统筹安排,用于激励和引导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凡被省级以上职能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或高新产品的给予一定奖励。为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政府设立了专利专项资金,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专利申请、开发及产业化。为促进银企联手,政府规定扶持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资金,主要以贴息、风险保证等方式,促进科技企业获得金融支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积极为处于各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
三、积极采取优惠政策引进和留住优秀人才。
我县规定高层次人才来工作不受用人单位编制、增人指标、工资总额和户籍所在地限制,其社会保险、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问题要切实得到妥善解决。我局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严格贯彻落实我县《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加大力度支持科技领军人才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县科技局在科技项目申报、科技三项经费的支持、科技项目成果鉴定和向上申请奖励都给予倾斜,引导和鼓励引进人才申报国家、省、市、县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县政府设立科技进步奖,在每两年召开的全县科技会议,县科技局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向县政府推荐实行重奖。奖金在财政预算中列支。这些政策措施用力促进引进和留住优秀人才。
四、大力推进人才集聚工程。
为加大人才集聚,科技局充分发挥我县的人才优势,广泛联系在外的家乡科技人才,发挥人才集聚效应。目前,我县有博士400多名,人才资源丰富,为发掘富饶的人才宝藏,在今年我县举办的博士家乡行活动,我局与各行各业的回乡科技精英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百余名回乡博士都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畅所欲言,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把脉,纷纷表示将在科技咨询、科技攻关、科技成果与项目合作等方面为家乡发展作贡献,广大企业主也利用这一科技盛会,广寻合作良缘,为企业科技腾飞插上科技翅膀。
为加强科技人才集聚效应,我局一直支持科技型企业创立研发中心,吸引并带动高层次人才服务于我县高科技产业。春源绿色有限公司、嘉鸣电子有限公司、电器开关厂、四股桥特种水稻研究中心、怀活性炭有限公司等我县六家企业都建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并与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林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建立联系。
五、大力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我局对列入省重点技术改造计划的项目和获取的国家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项目的企业,在申报科技项目的安排上给予倾斜,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效益显著的在每两年召开的科技大会上都给予推荐奖励,在经费上支持企业申报专利和新产品鉴定,从而大力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环境科技范文2
科学系统不断的与外部环境之间发生交流,只有这个交流处于平衡的状态下,才能不断的产生负熵值,保证科学系统的正常运作,使得科学能够有序健康的向前发展。外部环境中的影响就包括了社会政策的支持。社会政策的支持为各种科学的进步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在社会政策的推动下,科学的交流通过各种社会媒介得以实现,相应出台的各种激励制度也推动着科学的发展。以山西科技创新为例,从2010年山西领导干部大会上,由袁纯清首次提出全面转型是山西的必由之路,加快跨越式发展是山西的必然选择。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用了三十年走完了世界上过去发达国家一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需要腾飞,中国的发展最初就是依赖能源的大量消耗。而2013年中国一年就消耗了36亿顿煤,这个数量几乎整个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作为产煤的大省,山西在经济飞速发展中贡献的煤资源在全国排名靠前。一方面是大量的依赖煤炭资源,另一方面确实煤炭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低质低效,靠资源吃饭,吃资源饭,粗放型的产业规划是山西的常规产业模式。
1.1积极出台相应政策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求新求变求突破的过程中,2014年山西省委、省政府下大力气从政策层面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制订“131”总体构架,引导全省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转型跨越发展进入攻坚阶段。此举可谓高屋建瓴,其中第一个“1”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山西行动计划》,宏观上定位,从大局上对整体发展的布局做规划;“3”是由3个文件构成的,《山西低碳创新行动计划》引领山西产业发展的前景,《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总体方案》是具体的战略部署,主要把重点放在煤炭产业清洁、安全、低碳、高效上。《科技攻关项目指南》是战略抓手,具体排兵布阵;第二个“1”是《山西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它的出台为转型跨越保驾护航。“131”总体构架是以重大且具标志性工程为龙头和牵引,山西转型跨越要依托的创新产业在发展过程遇到的瓶颈和限制,该构架重点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给与各方面的具体规划部署,作为“131”的指导性文件《科技攻关项目指南》,重点围绕煤炭清洁、安全、低碳、高效生产展开,选取了涉及到这四大领域中16个科技攻关项目,重点引导,下力气扶持。
1.2合理引导发展方向
根据山西煤炭行业过去存在的问题,广泛调研煤炭企业的需求,价值懂科技知管理的专家再三研究论证,改变一直以来使用低质量的褐煤的状况,大力扶持和推广洗煤技术,力争将山西煤炭向清洁型高效型能源转化,扶持发展煤基科技项目。山西在一系列政策制定的过程也十分注重开放性的原则,对于相关产业的科技研发也将采用市场化的形式来运作,引入竞争机制,公开透明的择优,以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承担单位和创新团队。整个国家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资源使用模式,煤炭行业如果还守着旧模式不变革是绝对无法生存的,山西政府明锐的意识到这一点,是的一个转变,机遇与挑战并存,时间紧迫,因此,“131”总体构架中也明确的设定了时间截点,按照相关可行计划通过两三年的实践,山西煤炭的重点项目能够获得重大突破及全方位的应用,如煤清洁转化利用、煤矿瓦斯综合防治、二氧化碳封存等等这些迫在眉睫解决的项目。
1.3联动研发机构及企业找寻突破
政府政策的支持,顶层设计的形成帮助山西形成总体目标,明确标识出要下大力气发展的重大创新工程、主导产业领域。在此驱动之下,寻找有科技创新能力的研发机构及企业,进行配合联动,将“高碳资源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资源型产业循环发展”作为山西能源发展的目标。2015年经过政府牵头,山西科技创新城引入24家研发机构。重点落脚在煤基、低碳等领域,有清华大学、中科院理化所、中科院煤化所、中科院过程所、中国建筑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院这6家在该领域一流的科研院所。同时热情邀请到了华能集团、中煤科工集团、徐州燃控3家央企入驻。研发机构和企业汇集一处,互通有无、联动发展为山西煤炭产业清洁、安全、低碳、高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技术方面有支撑
历史上,科学发展大多时候是由技术的进步所推动的。1608年荷兰眼镜制造商汉斯.利柏希发明的望远镜,直接推动了天文学的飞速发展,这样伽利略才能发现太阳黑子,观察到月球上的山脉,观测到木星拥有卫星,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作为支撑。在科技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技术是其最为直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外部影响因素。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
2.1新技术的发展应用迫在眉睫
对新技术的迫切需求是近年来煤炭行业的渴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日益恶化环境的巨大压力,都要求煤炭行业的新技术能迅速跟进并广泛推广使用,技术的发展能够倒逼科技的飞跃。传统山西经济给人的印象就是“靠煤吃饭”。煤炭经济低迷使得近年来的山西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同样陷入低谷。在较长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能源来源是煤炭,工业原料也基本依赖煤炭,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一次能源消费,煤炭的比重高达50%,这种比重预计在段时间内不会改变。而山西工业利润80%左右是由煤炭工业提供的,煤炭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呈现畸重的态势,不合理的经济格局,导致山西工业经济抗风险能力极其薄弱,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最近,柴静的《穹顶之下》使得对于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的讨论尘嚣直上,而山西煤炭“黄金十年”结束后,以煤造富的模式渐渐消亡,煤炭行业的微利时代到来了,尤其山西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经营管理,低质量的褐煤大量生产使用,洗煤技术的应用却不到一半,清洁型的煤炭能源这样的技术少人问津,散烧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更是尤为突出,单纯的依靠比产量拼低价,正如柴静调侃的那样,一吨煤炭可能赚不来一杯饮料。山西煤炭产量不断刷新,屡创新高,2015年煤炭产量预计将接近10亿吨,可煤炭的综合售价却下降了,较低品质的煤占销售的大多数,价格自然一路下挫,2014山西煤炭行业实现利润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同比下降约5%,呈现近些年来的最低水平。煤炭行业遇到前所未有的的挑战,有人说,对于一个经济不够发达的省份来说,山西谈环保谈转型太奢侈,但是煤炭行业低技术带来的低效益的恶果很快显现。相关山西煤炭工业投资出现近年来的大幅下降,据官方数据,2014年山西煤炭工业投资同比下降约15%,山西煤炭工业亏损加重,山西煤炭工业亏损企业约500多家,并且遍布全省。
2.2技术革新全面突破
“多米诺骨牌”效应在山西出现了,煤炭行业持续低迷,山西经济上下游产业链也开始发生变革。要改变过“黑”超“重”的工业结构,这样才能消化煤炭过剩产能,才能破解环境生态的高负荷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迎难而上,要想破解这一困扰山西转型发展的难题,从根本来说最直接的就是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能够使煤炭清洁高效的利用,过去煤一直都被当做是燃料,而今技术革新将其转变为原料,变“输煤、输电”为“输油、输气”。技术革新在山西整个煤炭业悄然兴起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成果可喜,推广应用工作也在加紧加快。技术革新改变过去品质低劣,缺少清洁技术应用的煤炭使用状况,防止用光资源、用光环境量的状况,对于山西而言保护落后是没有办法创新的,淘汰低效能创新能力弱的煤企,只有如此才能迎来整个煤炭企业及煤炭技术的大患血。技术的革新驱动煤炭产业“破茧化蝶”,从而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应对环保刚性约束具有重要的双重战略意义。同时它最直接最高效的为此领域的科学发展提供支持。
3文化指引为铺垫
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哲学、宗教、艺术等其他文化形式为科学提供了思想导向或方法借鉴。山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科技模式的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收到根深蒂固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在环境文化方兴未艾的古代社会,我们的祖先就遵循自然法则生存,我们的民族宗教、文学艺术、医学等无不展现着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生态文明、天地人文和谐共存。我们本民族文化中打着独立性与融通性有机结合的深深烙印。对内聚合社会,对外吸纳文明。今天我们踏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并不是单纯的复古,机械地照搬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儒、释、道的文化传统,要想在此基础上有质的飞越,就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生态工业文明相结合,融合提炼我们文化中合理的内核并创新,走出一条新路。
3.1挖掘山西文化底蕴
山西自古就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晋商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地上文物全国总量第一,但改革开放后,工业社会高速发展的强烈冲击下,山西的生态环境也遭受着与民族传统及生态观念的扭曲与背离。在山西,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是过去时代的缩影,有环保人士发出呼吁,希望这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样可以是洁净美好的,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使得人民针对这一情况,迫切寻找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与科技创新模式,能够使整个社会重新回归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3.2打造文化强省
环境科技范文3
1.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环境监测科技的新要求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环境监测的业务要求主要体现在内容和运行方式2个方面。从内容上主要体现为“全面设点、自动预警”,要求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全覆盖;通过加强污染排放监控和环境质量预报预警等全面提升风险防控和应急预警能力。从运行方式上主要体现为“全国联网、依法追责”,建设大数据平台,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和信息统一;通过考核问责和同步执法促进政策落地,并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
在环境监测科技方面,要求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制定环境监测条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管理办法、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M统一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生态、污染源、噪声、振动、辐射等监测布点、监测和评价技术标准规范,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修订完善。增强各部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确保排污单位、各类监测机构的监测活动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M。
2.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对环境监测科技的影响
环境监测省级以下机构垂直管理,将有效逼制地方保护、干预执法、数据不实等情况的发生。但对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特别是环境监测标准、规范、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监测的运行管理也将因此发生较大变化,整体方式大体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社会化运营,另一类是环境监测部门自行运维。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社会化运营,将改变以往按照年度监测任务的开展方式,以合同管理方式为主,监测方法、质量控制、数据评估都将通过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省级以下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将改变以往按照各级行政区开展监测的运行方式,由省级环保部门统一规划实施。这2个变化都要求通过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3.科研管理体制的新变化
“十三五”的科研体制也有较大变化,强调对科技资源进行统筹,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在考虑部门功能性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公开统—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
从管理机制上看,建立部际联席会议作为部门协调的主要工作平台,成立专业机构、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为基础的统一的评估和监管机制,并建立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部际联席会议由科技部牵头,财政部、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参加,制定议事规则,负责审议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等工作。专业机构受理项目申请,组织项目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等。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对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科技计划布局、重点专项设置和任务分解等提出咨询意见。科技部、财政部对科技计划的实施绩效、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和专业机构的履职尽责情况等进行评估评价和监督检查。
从具体内容上看,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科技计划将整合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5项,并且全部纳入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管理,加强项目,避免重复申报和重复资助63。
为适应这一变化,环境监测科技工作导向要从“监测科研可以帮助监测工作解决什么问题”转变为“国家需要监测科研做什么”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拓展系统内外合作,逐步开创国家需求大背景下的科研工作。
4.环境监测科技的现状和挑战
4.1 环境监测标准方法现状和挑战
环境监测标准方法目前面临3个主要挑战:—是根据新的排放标准和质量标准,部分新的污染物尚缺少国家和行业标准方法;二是部分标准方法因可操作性问题、方法之间可比性问题,尚待修订或制定新的方法;三是各部门、各地区的监测方法、评价标准尚不统一61。
4.2 水环境监测科研现状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水专项”)设立了“国家水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该项目围绕流域水环境监测业务化平台、监测装备、水环境监测分析方法、质量管理、体制机制5个模块开展技术研发、技术集成攻关研究,开发了水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与决策支持平台,在示范区初步实现了流域水环境监测的分析方法标准化、质量管理规范化、数据平台信息化、仪器设备国产化、技术天地一体化和网络示范业务化。
从总体上看,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研究内容超前,启动时间早,科研成果领先于环境监测业务发展,但是地下水的研究相对滞后。
4.3 大气环境监测科研现状和挑战
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已经于2015年11月,按照“统筹监测预警、厘清污染源头、关注健康影响、研发治理技术、促进成果应用”的思路,确定了六大类25项主要任务。其中第一类为监测预报预警技术,包括大气有机物集成化在线测量技术、大气污染多平台一体化监测技术、重点行业多组分大气污染源排放高精度在线监测技术、精细网格大气动态污染源清单技术、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技术及应用5个部分。
其他与环境监测相关的任务还包括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空气质量改善管理支持技术、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等。
从总体上看,“十三五”期间空气质量监测和预报预警业务工作和科研工作将同步推进,主要挑战应当是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业务工作中。
4.4 土壤环境监测科研现状和挑战
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已经列入国家科技部际联席会议的议事日程。环保部已经于2015年启动了公益专项“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构建和业务化运行保障研究与示范”项目。土壤环境例行监测也已经正式列入国家环境监测任务。
从总体上看,目前土壤环境监测科研工作尚不足以指导土壤环境监测业务工作,有关研究相对滞后。
5.“十三五”环境监测科技发展方向与展望
5.1 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建设
根据《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相关内容,结合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编制《国家环境监测网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该体系以环境监测标准、方法为主,包括相应技术文件,将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分为基础技术、监测技术、评价技术、信息技术、质控技术及其他技术6个部分,分要素梳理现有技术、已立项标准和需要建设的内容,重点解决部分标准方法实用性差的问题,努力推进各部门的监测标准方法统一工作,并为地方环境监测网络的工作开展提供技术指导与依据。
5.2 水环境监测科技工作与展望
水环境监测科技工作应促进试点业务平台的实际应用和相关标准方法的实用化,将试点业务平台范围逐步扩大为水环境监测预警业务体系。按流域水环境功能和污染源时空特点,在现行监测点位、监测项目的基础上,进行系统优化设计,按流域系统重新整合水环境监测技术。制定统一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开展严格的全过程质量控制,针对水环境监测的采样、预处理、分析测试各环节,制定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可比性。
5.3 大气环境监测科技工作与展望
大气环境监测科技工作应紧密围绕气专项,以空气质量监测质量保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和预报预警建设为重点开展工作。一是深化大气污染监测(观测)技术研究,努力解决重点行业多组分大气污染源排放高精度在线监测技术。二是努力开展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技术及应用,为研究大气环境变化和制定污染防治政策提供标准化共享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大气污染预报预警技术研究,稳步推进重点地区空气污染源解析方法研究和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关系研究08。
5.4 土壤环境监测科技工作与展望
土壤环境监测科技规划应积极跟进“土十条”对环境监测的需求,提前参与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需求编制工作,及时总结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其纳入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中。努力做好“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构建和业务化运行保障研究与示范”项目与“十三五”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的衔接工作。
5.5 其他环境监测科技工作
从国家层面上“十三五”环境监测科技工作还可积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从地方层面上,可以结合国家需求和本地重点工作申报地方的科技专项和科技计划,形成以国家专项为重点,自然科学基金和地方科技计划为补充的环境监测科技体系,全面推进环境监测业务工作。
6.结语
环境科技范文4
关键词:构建;项目课程;综合科技;教学环境
项目课程教学是将专业理论、实践教学、科研、技术服务与生产功能融为一体,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和生产设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实物教具、练功台、生产设备等,以项目为载体实现多元化科技融合与多层次学习整合的有效教学途径,是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的有力手段。经过专业试点,我们认为,职业学校要达成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开发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式课程,进行项目课程教学是当今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职业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而项目课程教学离不开综合科技教学环境的支撑。
一、构建综合科技教学环境的现实动因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是学校发展的市场。尤其是职业技术学校更要瞄准科技发展的动态和前沿,努力迎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及时应变,围绕科技进步和由此带来的需求,迅速使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训项目、教学方法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我们知道,在机械、电子、医疗、化工等行业和领域,一些新的科技成果的诞生及其产品的生产,无不是多元化科技整合的结果及其应用。像过去那样仅仅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或“二技之长”已逐渐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二、综合科技教学与传统学科教学的主要区别
1.教学内容的维度不同。传统学科教学缺乏相关科技领域间的横向联系,只注重单一科技的纵向联系,而项目课程综合科技教学突出横向联系,把专业核心科技及周边科技的重点内容经整合后在不同的项目环境下反复出现。
2.教学内容的广度不同。传统学科教学使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具有片面性,教师对问题的解释也受到单一科技的限制而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项目课程综合科技教学则可以用工业界中一些应用实例来作为实际问题的典型答案,从而全面系统地对问题作出证明。传统学科教学只是在单一学科或专业范围内进行独立化的纵向联系,很难给学生带来工程的系统概念,而项目课程教学采用渐进式的有系统的结构模式,它涵盖了专业核心科技及其相关的周边科技,对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3.教学内容的载体不同。传统学科教学中的实习培训内容一般和工业界的实际应用缺乏直接的联系,这也是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综合科技教学能引进相关的工业项目和应用实例来进行教学、开发研究。在项目的教学、开发和研究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调动,学习效率自然倍增。同时学生也开阔了视野,得以更广泛地了解和接触当今科技发展的动态和前沿,提高了综合科技应用能力。
4.教学目标的要求不同。传统学科教学要求学生技术娴熟,能把产品做得精确就算合格、优秀了,而对学生的发明、创造却并不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就得不到很好的培养,而项目课程的综合科技教学比传统学科教学更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能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在对一些应用实例的研究开发中学生经常有所创新,面临着创新,因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培养。特别是对工业应用实例的研究,给新项目的开发带来的启发性更是显而易见的。
三、构建项目课程综合科技教学“软环境”
1.在编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时我们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目的,突出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根据职业能力要素的分析注意对课程进行了综合化整合与开发,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打破了过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段集中进行的方式,将原来单独列出的实验、校内实训实习等分别融入到各项目课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达到了认知水平与实践行为的一致性,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地统一起来,避免了学生重复学习和二次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突出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2.在课程的开发设计中引入多元化的科学技术。这使专业课程结构、师资结构以及教师的知识结构都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更新,以适应课程要求。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应用化使课程内容有了很大的扩充,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必须按照教学的渐进性以及系统的结构性原则,对课程作出合理调整和安排。
3.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是构建项目课程综合科技教学环境的关键要素之一。没有企业的联系和支持,学校将很难取得工业项目的开发机会以及为教学提供更多、更新的工业应用实例来作为专业课程研发的导向。当然学生也会因此失去在真实的工业环境中实习的机会。
四、构建项目课程综合科技教学“硬环境”
项目课程综合科技教学环境的构建除了需要前面分析的一些“软环境”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硬环境”的设计、布局上。由于课程内容的工程化、系统的结构化,学校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使教学设备配套、齐全,引进具有增值性的应用系统设备,使学生对专业相关的周边科技能有更好的学习。
综合科技教学环境特别适用于像机电一体化工程等多元化科技的学习和培训。机电一体化系统技术是多元化科技整合的典范,它融合机械、电子、传感器、计算机等技术为一体,取得了“1+1>2”的增值效果。机电一体化综合科技教学环境首先需要设置一些相关的专业科技单元,如机械加工中心、自动化控制中心、电子技术中心以及计算机网络中心等。在以上这些专业科技多元的支持下,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专向技术的培训和学习,还可以在教师的安排、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小型项目的研究和开发。
如自动化控制中心的设计布局上要突出机电一体化系统工程的概念。目前一些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所拥有的自动化生产教学系统就是由多个功能单元模块组成,包含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中所涉及的电机驱动、气动、PLC(可编程控制器)、变频器和传感器等多种科技,教学中具有很好的柔性,每个模块既可独立控制进行教学,又可以将相邻的两个模块、三个模块甚至整体连在一起,学习复杂系统的控制、编程、装配和调试技术。我们可以利用诸如此类的自动控制平台构成可编程控制器综合科技教学实验室和机器人控制综合科技实验室。实验室内部布局可以分立式小型项目为模块进行合理分布组合。这些分立式小型项目都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的多元科技的整合,针对项目的实际需要有些科技会在不同形式的整合下反复出现,这既便于学生牢固地掌握这些科技,又能为学生渐进地学习系统的知识带来很好的帮助,也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科技应用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环境科技范文5
一、镇江科技创新软环境现状
(一)科技发展软环境建设现状
1、科技政策方面。近年来,镇江颁布了不少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与法规,改善了科技创新的软环境。如,制定《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镇江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镇江市2006年科技工作意见》、《镇江市企业“自主创新百千万工程”实施意见》、《镇江市2006年度辖市、区(局)党政领导科技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实施意见》等。
2、科技投入与产出方面。镇江在2006年全市科技三项费用达2,900万元,占财政预算支出的1.6%以上,首次新设立1,000万元的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扶持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并新设立了200万元的专利专项资金。2006年全年列入统计的540个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值477亿元,销售收入468亿元,利税8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1%、34.8%和30.6%,提前一年全面实现“双倍增”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例比上年提高了2%以上。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已累计达685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00家,达209家。全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85项、高新技术企业25家。专利申请量持续大幅增长,总量达3,405件,比上年增长64.8%,增幅居江苏第2位。其中发明专利465件,比上年增长124.6%,增幅全省第一;三种专利的比例为1.36:1.72:6.92,结构进一步优化;专利授权总量为1,070件,比上年增长45.55%;万人专利申请量居全省第3位。
3、科技创新软环境建设方面。政府部门的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是一个重要因素。近几年,镇江围绕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目标,一直强调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各级各部门为企业和群众服务的意识不断增强,企事业单位对市政府科技服务的满意度在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从镇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及与周边发达城市相比,科技创新软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较突出的。
1、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水平较低。镇江的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产品不多,总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传统制造业整体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推广应用速度不快,循环经济试点成效尚未显现;农业和社会事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在全省处在中下游位置。
2、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少。以2006年为例,镇江专利申请量为3,405件,专利授权量为1,070件。而2006年苏州的专利申请量为12,874件,专利授权量为4,855件,都分别是镇江的四倍;且专利申请占前三位的均不是市主导行业(重点发展行业)。
3、科技投入总量仍然不高,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尚不完善。据江苏省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各省辖市(含县区)大幅增加了地方财政科技拨款,苏州等五市地方财政拨款超过2亿元,政府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2.7%。而镇
江仅占1.89%,列第八位,低于南通和扬州。(表1)
除此之外,社会公益性科技场馆设施缺乏;科技服务业整体规模较小、体系尚不健全;科技人才队伍的数量、素质和结构还不能满足镇江发展的需求,高素质人才匮乏等。
二、成因分析
(一)思想束缚是制约科技创新的潜在因素。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创新都是以群体为基础,以个体为突破,创新必然带有创造者的个性特征。受我国传统的影响,崇尚权威的观念禁锢了人们的头脑、窒息了人的活力、阻碍了学术思想的繁荣,使人们不敢质疑“权威”。由于受这种思想的制约,人们在思考问题时都沿着“权威”的脉络去思考,不敢根据实际情况和实践的发展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缺少对现有结论的挑战和质疑。即使有研究探索欲望,也可能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某项问题,但最终却使自己的思考向权威靠拢,仍然停留在对已有成果的理解和模仿上,达不到创新的目的。
(二)科技创新的制度不完善。首先,以人为本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一方面知识产权体制的不完善,无法控制人才外流时引起的技术流失;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镇江长期以来对拥有知识的高技术人才待遇的忽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镇江各类科研单位和企业研发活动的积极性,并造成了技术外流的严重现象。这就要求在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要“以人为本”。其次,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长期脱离区域产业实际,“产、学、研”脱节。这不仅是镇江地区的现象,也是全国的一种普遍现象。镇江地区的科研院所和两所高校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但是,这些科研单位往往追求项目的先进性,很少考虑市场的需求和实现程度,“产、学、研”脱节使科技人员不从企业的实际所需进行科研攻关,降低了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后,镇江的大多数企业尚未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创新投入总量偏小。虽然镇江企业R&D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在江苏的统计中排第6位,但由于企业销售收入总量相对较低,实际投入绝对值并不大,不能满足发展需求。除此之外,镇江的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他们更多地关注于短期利润,对于自己独立的研发机构的建立及资金投入都很有限,使得研发能力较弱。(表2)
(三)区市间科技创新发展不平衡。镇江科技创新软环境中有一个突出的障碍因素,即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总体来说,丹阳、扬中两地的企业创新创业意识整体较强,对于创新舍得投入,对科技创新工作比较重视。如,2006年丹阳投入1,400万元设立了技术创新基金,且每年以40%的比例增长,实施自主创新的“培育、支撑、引领”三大计划。而其他市区在这方面的工作相对滞后。如,京口区和新区根本没有设立科技创新基金,企业创新、创业意识整体较弱。
三、优化镇江科技创新软环境的对策
根据以上对镇江科技创新现状及出现问题的分析,结合镇江的具体情况,提出优化镇江科技创新软环境的对策。
(一)提高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创新、自主创新是社会经济、企业发展的根本观念。企业只有拥有更多的高科技术、创新项目、创新产品、创新品牌,才有可能具有竞争力。建立政府、企业科技创新机制,把地方经济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纳入到科技创新的主渠道中去。
(二)建立科技创新保障机制。保障机制是多层次的,而政府科技创新的保障机制是一切形式和所有层面中最重要的机制建设。目前,在科技创新上存在动力不足、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关键是政府管理上的“过位”与“缺位”造成的。因此,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机制建设上的主导作用,统筹协调,加强资源整合,引导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入,特别是企业创新主体的投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把创新落到实处;针对科技创新、自主创新中的瓶颈、薄弱环节、重大技术攻关、重大专项项目、关键技术等问题,提供政策扶持,如税收优惠政策等,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公开、透明、高效的政策环境。除此之外,要提高技术转移、技术扩散、技术市场的作用。政府要扶持举办各种技术贸易博览会、技术交易会、技术贸易活动等,为技术成果、创新技术提供畅通的渠道,使科技成果有序、有力地依法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建立激励机制,推动镇江加快培养、聚集一批具有产业经济特色、有较大优势的行家、专家,吸引国内外的人才到镇江来发展。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第一,明确定位、突出重点,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是“产、学、研”合作的根本落脚点。现阶段要围绕镇江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选择船舶、化工等具备较好技术创新基础的企业,作为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重点,加速推进“产、学、研”联合,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第二,提升层次、广开渠道,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对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才培养基地,鼓励企业选择行业技术领先的高校院所开展长期全面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需求信息以及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信息的征集,建立统一、集中的科技成果数据库、企业需求数据库等,使“产、学、研”合作的信息渠道畅通无阻。第三,加强引导、完善机制,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完善“产、学、研”合作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政府、高校院所科研先期投入强度,引导自主创新,促进创新成果的形成;建立“产、学、研”合作诚信机制。政府部门要加强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等,协调处理好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培养经济增长点的关系;完善“产、学、研”合作奖励激励机制。
环境科技范文6
一、辽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中的工作重点
(一)抓住培养环节。培养是基础,健全人才培养教育机制,围绕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二)抓住引进环节。引进是重点,完善人才、之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大项目、积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和智力。
(三)抓住使用环节。使用是关键,健全人才配置和激励机制,围绕营造人才环境,完善政策体系,加强人才市场建设,留住、用好人才,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辽宁科技人才资源现状分析
(一)辽宁人才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人才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
目前,辽宁省已经形成了以中国沈阳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为龙头,区、县(市)人才市场为依托,专业和行业职业介绍机构为基础的市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