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的体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农问题的体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农问题的体现

三农问题的体现范文1

关键词:农村金融;“三农”发展

一、乾县金融支持“三农”现状

(一)金融支持“三农”信贷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3年12月31日,乾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71710万元,比年初增加133508万元,增幅17.05%。各项贷款余额340165万元,比年初增加39895万元,增幅13.29%。新增贷款主要投向 “三农”, 纺织、化工建材、橡胶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等,较好地贯彻执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

(二)县域金融服务硬件建设成效显著。截止2013年12月末,农行乾县支行共在农村地区建立便民现金支付站点257个,惠农通机具22台,POS机具23台;乾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设有35家网点,安装自助设备22台,其中存取一体机4台,自助取款机17台,查询机1台。办理电话银行签约11483户,个人网银签约8853户,企业网银139户,手机银行签约15806户。布放商户POS机具169台,增设助农服务点193个,开通银行卡非接触式快速支付(闪付)商户9家,布放设备23台。惠农金融服务站遍布全县各乡镇,涵盖251个行政自然村的农资门市、药店、超市等,形成了以县域物理网点为基础、以支付站点和电子银行产品、个人网银、电话银行、短信通、POS机具为模式的“三农”服务方式,方便了农村地区的支付结算,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够办理现金取现和转账业务。

(三)农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有所发展。农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都有严格规范、可操作性强的章程,用于约束成员的行为。协会设立理事会,监事会(主任一人,监事两人)、出纳、会计各一人,各重要岗位人员不得相互兼职。只有本村村民,有民事行为能力、劳动能力,自愿提出书面申请,并缴纳互助金(每户每股500元),通过调查、讨论,符合条件的,两天以内就会批准加入。入会3年以上,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在协会内无借款和应还的占用费,允许退出。每一笔借款的发放,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互助联保组长同意,提请理事会进行讨论,经全体成员表决通过,并经理事长签字确认,才予以发放,每笔借款金额不超过5000元,期限一年以内,特困户小于总户数的3%,金额不超过2000元,借款发放采用五户联保的方式,一家借款,两家担保,借据规范,手续齐全。每笔借款发放完成后,上报县扶贫办备案。

(四)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发展。金融支农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使乾县农业生产、农村各项工作、农业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13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465953万元,增加值为283924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速为4.75%。果、畜、烟、菜等特色板块不断发展,核心区效益凸显,农业园区初具雏形。蔬菜面积3.6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5000亩。新建果园3.7万亩,果园总面积突破50万亩,果品总产54万吨。全县双矮苹果发展到2.2万亩,双矮苹果推广栽植模式在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现场观摩会上得到了充分肯定。建成10万亩果业绿色长廊和鲁源蔬菜2个省级农业示范区;丈八村千亩樱桃基地、金岭千亩红提葡萄基地基本建成,乾州都市观光园列入市级农业示范园。新建规模养殖场21个。全县大家畜存栏7.8万头、生猪存栏33万头、羊存栏3.5万只、笼养鸡70万只。建成高标准农田1万亩,完成造林面积2.7万亩,建成绿色家园示范村8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2平方公里。漠西吴村、大桥村等两个市级示范村建设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加快。

随着金融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目前,乾县城乡群众的‘米袋子’鼓、‘菜篮子’满、‘油瓶子’香,老百姓基本生活资料充盈、丰富而且安全。“三农”‘靠天吃饭’的历史格局明显改善,新型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得以不断涌现,“新三农”化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土地的产出率、资源的利用率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二、金融支持“三农”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引导政策,在缓解“三农”金融供需缺口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农村金融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影响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瓶颈依然难以突破,主要原因是:

(一)金融服务不健全。由于县域和农村属于典型的资金匮乏区域,导致大量国有商业银行的县域网点收缩、无资源资金优势的乡镇网点全撤,现代化、信息化的金融网点和设施在县域和农村很难见到。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权限基本上收,无权直接对较为分散的“三农”资金需求提供资金支持。2013年末,农业发展银行乾县支行的贷款余额仅为39469万元,占全县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1.6%,且均为企业经营性短期贷款。乾县农村信用联社的最高贷款审批权限只有300万元,突破300万元需要上级主管单位审批,势必影响其支持农业产业的效率。乾县到目前为止尚未成立一家融资性担保公司,整个咸阳市也没有一家专门为“三农”融资的担保公司,担保难依然是“三农”贷款的一个主要瓶颈。

(二)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在县域,特别在农村,群众对金融知识、金融产品和作为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并不熟悉,观念落后、信用意识不强,随意为他人担保贷款,轻易上当受骗参与非法集资的现象依然存在,给金融机构投放贷款带来障碍。在“三农”自身发展尚不发达的阶段,经济基础的薄弱现实成为信贷资金回避的天然选择。

贷款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金融机构对涉农项目不熟悉,涉农项目对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不了解,难以实现有效对接,加之涉农企业在管理上的先天不足,财务报表欠规范,也给其实现有效融资设下了障碍。

(三)中长期融资缺口大。截止2013年末,乾县全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余额为340165万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186567万元,而个人中长期贷款为143118万元(主要是住房按揭),企业经营性中长期贷款余额为31608万元(仅占贷款总额的9%)。中长期贷款的数量体现了县域经济和“三农”发展后劲不足,持续性不强。据测算,当前乾县涉农资金缺口达50多亿元,其中,中长期融资缺口达32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难以满足。

三、完善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能力。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一是鼓励各地积极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农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农业科技创业投资基金,支持组建主要服务“三农”的金融租赁公司。支持其他融资性担保机构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二是规范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坚持社员制、封闭性、民主管理原则,在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前提下,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积极稳妥组织试点,抓紧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在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基础上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积极探索建立合作性的村级融资担保基金。尝试建立农村储贷协会、小额信贷互助协会等农村金融组织,构建多种所有制并存,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提升对“三农”的服务效率和质量。

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进一步深入推进偏远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全力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和支付清算系统,稳步推广农村移动便捷支付,不断提高农村地区支付服务水平。全力开展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采取定时定点服务,建设自助服务终端,推广助农取款、汇款、转账服务和手机支付等多种服务形式,全方位为“三农”提供简单便捷的金融服务。

加快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在农村建立以政策性保险为主的农村保险体系,将灾害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造成的信贷资金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并解决自然灾害造成农民收入下降,无法偿还贷款的风险由金融机构来承担的问题,为农村金融的信贷投入提供风险补偿。对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险业务应给予政策优惠,以提高他们开办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从而调动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继续拓展农业保险的广度和深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二)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入社区、进校园活动,提高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组织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和信用县(市)创建活动,加强征信宣传和诚信教育;保护好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进一步简化金融服务手续,优化贷款审批流程,规范服务收费,严禁在提供金融服务时附加不合理条件和额外费用,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加强对农村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教育和风险管理培训,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畅通农村金融消费者诉求渠道,妥善处理金融消费纠纷。加强资金供需的信息沟通和交流。通过银企座谈会、“三农”信贷专题会、信贷产品推介会等方式,使金融机构及时掌握涉农项目动态和“三农”融资需求,使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熟悉金融产品,实现涉农资金供需的无缝对接。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结合新时期农村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加快建立长期化、制度化的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为金融机构开展“三农”服务提供稳定的政策预期。进一步完善涉农贷款财政奖励制度;优化和完善农户小额贷款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好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完善农村信贷损失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地方财政出资的涉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全面做好支持农村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金融服务工作;完善保费补贴政策,提高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的县级保费补贴;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的抵御能力;综合运用奖励、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重点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农户小额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农业种植业养殖业贷款、大宗农产品保险,以及银行卡助农取款、汇款、转账等支农惠农政策性支付业务。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基于市场化运作的三农金融部改革研究[J].西南金融,2011,(5):58-61。

[2]谭新义.我国农村资本积累问题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9。

[3]王淑莲.贫困地区金融支持新农村支付体系建设的思考[J].西部金融,2010,(1):48-49。

[4]朱建华,洪必纲.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金融支持研究[J].经济地理,2010,(4):634-639。

[5]朱英刚.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支农作用[J].中国金融,2005,(8):11-12。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Support to Rural Areas, Countryside, Agriculture and Farmers and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Case of Qian County

MA Zhanjun LV Dehong

(Northwest Agriculture &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三农问题的体现范文2

关键词乡镇水管站;三农;存在问题;对策;青海互助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消除贫困、富民强县、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长期以来,互助县各级党委政府立足县情,紧紧抓住农村工作这个中心不放松,作为直接服务于三农的乡镇水管站,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乡镇水管站在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上的好与否,直接关系着今后加快互助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和富民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1互助县乡镇水管站在解决三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大部分乡(镇)水管站条件差,尤其是办公、住宿、交通等条件很差,且人员少,开展服务三农工作顾此失彼,亟待改善。二是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直接影响着工作的快速、稳步推进。三是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资金缺口大,解决三农问题单靠收取的水费难以确保水利工程的及时维修与养护,影响着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同时造成了水利工程的管理难度。四是由于乡(镇)站人员属双重领导,全县多数乡镇水管站中至少有1名水利职工常年担任乡政府安排驻村工作,使得人员本来已经非常紧缺的水利管理人员更加紧张,严重影响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五是随着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中“两工”的取消,部分地区村社管理趋于瘫痪,灌溉时无人巡渠,维修时无人派工,由村社管理的小型水利工程无人管护,导致工程设施的偷盗案件逐年上升,水毁工程频繁发生,维修、抢修资金明显加大,使互助县的县、乡两级管理的难度加大,任务加重,供水的保证率随之下降,虽然有“一事一议”的措施,但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2对策

2.1确立乡级水管站的性质与职能

乡级水管站目前在分工范围内担负着水利管理、水行政事务、水利工程的运行和维护、乡村供水、农田基本建设、防汛抗旱、水土保持等职责,工作任务十分繁重[1-2]。水管站开展的防洪排涝、供水灌溉等工作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质。尤其当今水利工程建设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水利专业性要求不断增强,在乡级水事务管理工作中需建设一支会管理、懂科技、专业性较强的队伍。乡镇水管站作为县水务部门的派出机构和乡镇政府的水事务管理单位,其在整个乡级水事务管理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乡级水管站的许多公益性工作,很难由其他单位机构或组织替代。特别根据互助县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乡镇水利管理部门纯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和管理职能,可能会造成水利工程管理力量的削弱,导致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在整个水利事业中的重要性失衡,从而影响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因此,应进一步明确乡级水管站的管理性质和职能,以更好地发挥其在整个水利建设和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2.2理顺渠道,保障乡级水管单位经费

由于受地理、经济条件的制约,全县水利工程分布零散,点多、面广,给管理带来了许多不便;加上管理人员少,管理经费、工程维护经费紧缺等原因,造成工程运行不畅、效益发挥不佳等。因此,应将水管单位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适量增加编制。在财政支付政策上给予倾斜,除在职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等基本支出由同级财政负担外,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的经费应在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中列支,工程更新改造费用应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由计划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

2.3建立水利管理工作法制化体系

由于乡镇水管站执法程度不一样,水利管理的法制化体系尚未形成。今后,人大、政府管理部门应从水利管理改革与发展的长远利益着想,以现行水法为依据,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水行政主管部门、用水单位和公民规定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用水等方面的法律责任、基本权利和义务,为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开展水资源与灌溉用水收费等提供法律保障,促进水管工作早日走上法制化轨道。

2.4大胆推进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大胆推进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采取宜租则租、宜卖则卖、宜包则包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大力发展民营水利,把调拨机制引入到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中,促进工程管理,提高工程效益,有效解决农民种“责任田”与用“大锅水”的矛盾,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走出困境,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3]。

2.5深入开展水费计收改革

针对目前水费标准低、征收难度大的实际,在遵循补偿成本、节约用水、微利收益、公平负担的原则基础上合理制定水价。在核实的同时,对乡(镇)水管职工实行“三包三挂钩”,即包水利灌溉、包水费征收、包工程维护管理;并将任务完成好坏与工作岗位、工资及补贴待遇挂钩,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水管站领导实行层层分片包干制,与乡(镇)水管站职工同甘共苦,及时协调处理收费中的各类矛盾,为水费的收缴工作扫清障碍。同时转变观念,制定一系列的便民服务措施,搞好优质服务,确保农田适时灌溉。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不断提高水费计收水平。

2.6开展多种经营,补充经费来源

目前乡(镇)水管站有限的水费根本无法解决工程维修、改善办公条件、职工福利等所需资金。因此,发展多种经营、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自身综合实力是乡(镇)水管站解决经费困难的一种好办法。但目前乡镇站开展综合经营还缺少政策支持。因此,各级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给予扶持。如让乡镇水管站利用库、渠水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开发水能资源,采取集资、独资、合资等多种形式,开发水资源,发展水电产业,推进小水电代燃料亮点工程建设。还可利用水土资源和设备场地优势发展养殖业、中药材种植、旅游开发及服务业等。通过多种经营,不断壮大及促进水管事业的快速发展。

2.7加强队伍建设

乡级水管站的工作面对农民群众,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利行业形象[4]。因此,一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切实加强组织管理、工程管理、人员管理、财务管理、工程档案管理等,使各项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二是提高职工素质。乡级站职工不仅要有水事务管理的能力,而且还要有维修管护各种水利工程设施的专业能力。因此,水务部门在合理选配乡级水管工作人员的同时,应不定期、分类型地培训乡镇水管人员,以提高其综合能力。三是配备能力强的乡级水管站负责人。一个乡镇的水利工作能不能搞好,领导者的素质是关键。因此,应配强配好乡级水管站领导,为不断开拓新的工作局面奠定基础。

3结语

总之,根据当前互助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乡镇水管站对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水利工程持续发挥效益起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认真分析,深入研究,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经营机制,调动广大水管人员的积极性,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水利保障。

4参考文献

[1] 贺永生,苏冠群.乡水管站建设的几点体会[J].地下水,1991,13(4):247-248.

[2] 肖昌平.浅谈乡镇水利管理站的改革[J].湖南水利水电,2008(6):90-91.

三农问题的体现范文3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江苏省信息中心前不久就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进行的全省范围的农户和基层乡镇领导调查显示,江苏农村税费改革对减轻农民负担效果明显,但改革仍存在不到位现象和大量的遗留问题,亟需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调查显示,江苏省仍有少部分地区农民认为税费改革后负担没有减轻甚至有所加重,农民减负的幅度存在地区间不平衡的现象;农村的各种乱收费现象仍然存在,个别地方变换手法向农民收费,农民普遍担心税费负担反弹;部分乡镇对农村税费改革宣传不到位;改革后部分乡镇村的可用财力明显减少,难以维持正常运转;经济贫困地区对配套改革的承受能力较弱,一些地区的乡镇村难以举办公益性事业。因此,加强和深化税费改革仍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专家们认为,就江苏省而言,下一阶段税费改革的工作重点,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宣传工作,将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宣传到户,并继续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二是要深入推行农业税收和涉农价格收费“公示制”,坚决制止针对农民的各种乱集资、乱收费。对变相乱收费、乱摊派的乡镇领导要追究相应的责任,实行违反减轻农民负担政策“一票否决”制;三是进一步深化税费配套改革,继续规范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具体操作办法,真正将减轻农民负担落到实处。同时,可试行取消部分贫困地区的农业税,增加对农民减负的力度;四是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与管理,采取法律方式对农民负担实行监控。不但要建立和完善从上到下的监督管理机制,而且要给予村级组织和广大农民以监督权利,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五是结合农村税费改革,适时调整县乡财政体制,确保乡村两级组织正常运转。--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农业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走市场化农业的必由之路,但目前农村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深化的重要障碍。专家们建议,要围绕农村需求,千方百计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1.加快农副产品价格预警体系建立。农产品价格放开之后,市场价格高低成为农民最头痛的问题之一,这种情况在江苏省和全国都普遍存在,农民最需要的是政府给他们以正确的信息引导,建立起农副产品价格预警体系十分必要。专家们认为,各级政府应该把建立该体系作为为农民办实事的基本任务来抓,依靠强大的政务信息网,设立农副产品供求采集点,由各级政府信息网进行分析汇总,及时形成农副产品价格预警系统。政府可以通过该系统向农民及时预警信息,当农民的种、养殖行为调整后,又可以立即由采集点反馈到当地的政府信息网上,这种价格预警体系可以增强农民抗价格风险的能力。2.扶植和发展农业产业协会。农业产业协会是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一种形式,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目前在江苏省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如高淳县农副产品协会通过短短几个月的运作,就为当地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打开了外地市场,真正成了企业的“代言人”。农业产业协会主要职能是宣传贯彻上级农业产业化的有关政策,协调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提供市场、信息、科技、金融等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户开拓市场,探讨和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它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初期应当先行扶持发展的行业,县级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农业产业协会的扶持力度,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3.研制开发农业信息化实用软件。在当今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为获取信息的支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过分地强调农业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不太现实,应在提供基础数据和重要农业信息方面加大先期的投入,研制开发一批农业信息化实用软件,切实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力度。

--专家建议加大农村“精神扶贫”力度

江苏省信息中心前不久就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进行的全省范围的农户和基层乡镇领导调查显示,对农民的关心,特别是对落后地区农村的扶贫,不能再停留在“物质扶贫”的单一层面上,更重要的是“精神扶贫”,以唤醒农民对现代农业发展知识和农民对自身民利的追求。1.加大对农村的科教投入,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靠农民自己。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都投入大笔资金扶持农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进行扶贫,但“物质扶贫”并非治本之举。调查发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掌握科学知识的水平还很低,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农民素质较低、思想意识保守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化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村消费增长等的重要因素。因此,专家们认为,今后在保证对农村道路、电力、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要增加对农民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的投入,一方面引导农民改变思想保守意识,另一方面唤醒农民对现代农业发展知识的追求,提高农民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2.加大政府有关农村政策的宣传力度,赋予农民更大的民主自治权利。通过调查发现,国家和地方的农村政策,到了一些基层往往就走了样。政策再好,最后还是要靠各个基层部门去实施。村委会是农村的最基层组织,它的工作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政策的具体实施。专家们根据1998年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建议进一步推进和落实农村民主自治选举,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从而有利于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创造依法行政的社会条件,有利于农民抵御各种不合理的行政命令,化解体制上的弊端。这样上级政府的政策操作也变得相对简单,只要坚决地保障农民的选举权利,剩下的事情就是农民自己为自己落实政策。专家们认为,这种民利的争取不是用多少扶贫款就能唤醒的。单纯的“物质扶贫”只能帮他们一时,只有思想观念的改变才真正能够把农民带上致富的道路。版权所有

三农问题的体现范文4

根据街道“作风建设年”活动总体安排,为调查和破解群众反映最强烈、最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城东街道妇工委带着任务到各村、各社区进行了蹲点调研。调查发现: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农村耕地的日益减少,全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增加。目前,仅我街道闲散在家的农村劳动力就多达1348人,其中闲散农村妇女687人,占50.96%。大多数闲散妇女常年仅限于围着锅台和孩子转,生活来源主要靠丈夫打工和房租收入,既无一技之长,又无就业门路,平时一有空就扯扯家常、搓搓麻将、打打牌、上上舞厅、唱唱ok,久而久之,家庭和睦遭受破坏……这些闲散农村妇女的存在,给社会、家庭的和谐稳定带来了一定的隐患。为此,城东街道妇工委就如何激励农村闲散妇女自主创业问题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农村闲散妇女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文化程度低,年龄结构老化。本次调查的687人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51人,占7.4%;初中文化程度的337人,占49%;小学及以下的299人,占43.6%。且绝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的妇女都在“4050”就业困难阶段。像年龄在35岁以下的只有38名,而年龄在36---54岁的却达到375人,55岁以上的老年妇女也有274名,中老年妇女占94%左右。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又是家庭事务的主要承担者,不可能长时间外出务工,只能从事传统的生产方式,以打零工形式获取微薄收入,如:产品包装、流动菜场设摊、餐饮业洗菜工等。

(二)劳动技能单一,择业面窄。她们中的大部分人劳动技能单一,过去只掌握常规和传统的种养技术,缺乏从事二、三产业的技能,已不适应市场对技术更新的要求,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不力。这有多方原因,一方面她们出生在六七十年代之前,具有较浓厚的小农意识,“小富即安,坐享其成”的思想观念影响着学知识、学技术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她们虽接受技能培训,但由于培训机构开展的往往是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在短期内虽解决了就业问题,后又因企业转产转制等原因致使她们下岗失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她们的重新就业面临诸多困难。

(三)就业观念落后,竞争意识薄弱。第一,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要求不切合实际。她们对于高素质、高层次的技术、管理型等工作岗位干不了,而对工作时间长、收入低、体力型特别是苦、脏、累的工种又不愿意干,有些人宁可在家赋闲等待其他就业机会。第二,存在“以农为本守家园”的保守就业观念。这种就业观念对大部分的农村妇女就业造成心理上的阻碍。有的家庭观念较重,沿袭着相夫教子,赡老抚幼的传统,不敢也不想外出就业;有的想外出就业但受夫权思想影响及顾及家中老小,孩子教育等现实问题,家门难离;有的缺乏主动摆脱贫困的意识,不愿接受新生事物,“等、靠、要”思想严重。特别是近郊妇女,她们利用城市开发时划拨的宅基地建房出租,收入远远大于外出打工,更使她们养成了勤吃懒做的思想。

(四)社会环境变化,妇女被迫失业。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大批土地被征用,使原来那些以种植业为生的妇女因缺少土地而无法继续从事传统种养业。有些家庭虽然丈夫到外乡镇继续从事传统种养业,但由于那些妇女在家里承担着家庭主妇的角色,不便背井离乡随夫外出。另一方面因农村住房布局调整,特别自《定海区2001年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新编出台后,城东街道不少村民宅基地面积由原来的每户300—400平方米缩减到现在的100平方米左右,使原来靠庭院养殖金鱼、鸽子和种植花卉等特色种养殖户的生产受到制约。再者,因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的需要,市、区政府将离城区2公里范围内的城乡结合部划为畜禽禁养区,直接导致了原从事畜禽饲养业为主的妇女失业。

二、激励农村闲散妇女就业创业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宣传教育,转变就业观念,激励农村闲散妇女自主创业。要想使农村妇女走出家门,首先要转变的是就业观念。各级妇联组织要把帮助农村妇女转变就业观念摆在首位,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宣传栏等阵地和“三下乡”等活动,向农村妇女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和各级政府有关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规定,编印、发放宣传妇女外出务工致富典型的小册子,大力宣传农村妇女就业创业的重要性和只分行业不分贵贱的思想,努力在广大妇女中营造“外出打工光荣,劳务输出快富”的良好氛围,帮助广大农村妇女消除“男主外,女主内”的陈旧观念,树立敢于拼搏,善于创业的新观念,鼓励农村妇女走出家庭,认识世界,发展自我。比如,经常举办农村劳务洽谈会,劳务恳谈会、女能手、女强人先进事迹报告会,组织参加他乡致富先进经验等,使广大妇女转变思想观念,振作精神,树立信心,鼓足勇气,奋力拼搏,逐步形成“勤劳致富”的共识。

(二)加强技能培训,改善就业环境,激励农村闲散妇女自主创业。一要强化职业培训,不断完善街道妇女劳动就业信息网络。要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新机制,促进培训与就业的良性循环。要把妇女劳动力培训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实事来办。政府应增设培训专项经费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妇女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通过培训致少使85%以上的妇女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二要在进行实用技能培训的同时,注重提高农村女劳动力的文化素养,通过不断积累,培养其自我学习与掌握技能的能力,变盲目流动、被动学习技术为有选择、主动地接受培训,由“兼并式”向“完全式”转变,建立起一支规范化、市场化的妇女劳动力转移中介服务机构,为农村富余女劳动力转移提供信息、培训、职介服务,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创造城乡平等竞争的就业环境。三要加强与工厂企业及有关部门的联系,建立用工需求档案,采用“订单式”培训,抢占先机,提前介入企业用工需要。

三农问题的体现范文5

1、三农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出现的几个重要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这三个问题的统称即为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概念最早由经济管理学博士温铁军于1996年正式提出。“三农”问题的本质是民生问题。“三农”问题提出的初期,就曾有人指出,三农问题不过是国家整体发展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一个缩影。如果说确有必要把“三农”单独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那么以后还会有“三工”问题、“三学”问题、“三医”问题等等诸多问题。这种说法不是忽视“三农”问题的存在,也不是转移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心,而是要求国家从整体发展的宏观角度,从长远规划的视角来全面审视“三农”问题,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来谋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三农”问题的解决与“三工”问题密切相关。从一、二产业之间的关系来看,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材料供给方的农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工业的发展基础和前进方向,反之,工业的发展进程又决定了农业的发展速度的整体水平。回顾历史,目前理论界有一种看法是:建国以来,基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远目标,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始终支撑第二产业工业的发展,而工业对于农业的反哺作用很小,在某些作法上甚至成为了抑制农业发展的阻力。实际上,农业与工业是一条流水线上的不同环节,哪一环出现梗阻都会影响到整条流水线的运转。所以,一个国家各个产业之间是一不是二的关系。另外,从建国至今,工人的生活水平整体上没有与农民有太大的差距,两者基本上平行发展,把城镇中少数富有人群扩大代表了城镇户口中的全体,进而得出城乡二元结构的结论,有失客观和全面。所以,究其实质,“三农”问题凸显的还是民生问题。

2、“三农”问题作为民生问题,探究其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

应当说,民生问题首先表现为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现在老百姓关注四大问题:教育、医疗、住房、就业。这四个问题基本都是社会层面、经济层面的问题。但是我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在中国目前的体制政策环境下,首先是一个政治层面的问题。如果不从政治层面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是解决不好或者解决不了的。为什么呢?我想至少有二方面的理由:第一,这些看起来属于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它后面直接关联的是与政府的公共服务有关。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与不好,都与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公共服务提供能力有关,也与政府自身的行为有关。一个政府行为规范,公共服务意识、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强,围绕民生问题反映的社会问题也许并不突出。因为政府的行为和能力容易受到民众的认可。反之,则可能是另一种状况,所以,我们说民生问题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也是一个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行为问题,这实际就上升到了政治层面。第二,表现为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也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社会公平正义度比较高,即使这个社会的经济能力有限,社会利益分配得比较合理,那可能老百姓的怨声还不至于很高;如果说这个社会不能体现公平、正义,社会利益分配又明显不公,即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了,民众的呼声仍然会很高,甚至成为社会凸显的焦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过去34年的改革开放,广大民众确实从改革中获得了实惠,但为什么到今天,民生问题如此凸显,并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基于以上二个理由,我认为民生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政治问题。

3、用老子思想对民生问题进行解读有助于开拓我们的思维

三农问题的体现范文6

【关键词】县级电视台;三农问题;新闻报道;原则;措施

作为党和政府舆论监督的喉舌,县级电视台的发展主要是因为其和新闻受众贴近性的原则,直接面对当地群众和广大农民,所以在报道“三农”新闻的时候具有独特的优势。如何做好三农方面的电视新闻报道,对于推动新农村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针对县级电视台如何做好三农新闻报道展开论述,以探索县级电视台如何更好地为“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服务。

一、县级电视台进行“三农”新闻报道的原则

1、以人为本,立足本土,做到“三贴近”

对于县级电视台来讲,面对的受众主要是当地群众和广大农民,因此宣传新农村建设、服务新农村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是县级电视台应有的责任,这就需要基层新闻工作者紧紧围绕千村万户的广大人民群众,在“贴村贴户的情感,为村为户的内容,宜村宜户的形式”上做文章,努力使新闻报道做到“三贴近”,更好的发挥县级电视台区位优势。

2、从农民的视角选题报道新闻

县级电视台报道三农问题,从选材上来看,最重要的是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到乡村进行认真调研,与村干部、村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农民朋友的所思、所想、所需,真正能够从三农的基本问题出发,真正做到服务农民群众,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方面具有一定的引导和建议的作用。在报道方式上力求短、新、快,努力形成以大量的各类农业知识,产供销信息及致富典型经验介绍构成的“信息流”,向农民群众提供种种勤劳致富的途径,这也必将进一步提高县级电视台在广大农民中的形象,更好的发挥县级媒体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3、新闻形式上让农民喜闻乐见

县级电视台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受众是要立足农民,要在农民受众的角度上做好文章。因此在栏目设置方面,一定要在选题的深入性以及实用性、难易程度上下功夫,使内容上贴近农民,形式上适应农民,不要采用国语严肃和高深的形式来做新闻节目,应该把“播”新闻转化为“说”新闻,多采用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

二、县级电视台做好“三农” 新闻报道的措施

近年来,县级电视台如何做好“三农”新闻报道,引起了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工作者的重视,在逐渐认识到了电视新闻中农民角色的缺少的现状后,县级电视台新闻工作者也在努力地朝着这个方向寻求突破发展,研究电视新闻中农村的新闻报道。

1、了解农村新闻的传播特性

县级电视台要做好农村新闻报道,首先就要清楚地认识到农村新闻能够吸引受众所必须具有的电视新闻的特色,“三农”电视新闻报道需要满足一下要求:

(1)服务性与实用性。现在不少渴望致富的农民因缺乏科学技术、致富信息而找不到致富的有效途径,因此,县级电视台在制作“三农”新闻时必须在实用性上下功夫。比如及时提供市场信息、聘请涉农部门专业人士通过电视讲座等方式,指导农民科学种养,增加收入。从县级电视台的报道来看,这些都需要我们主动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满足农民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季节、不同生活条件的需要,强化服务和实用功能。

(2)宣传性和娱乐型。在三农新闻报道中,要把握宣传原则,多报道一些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发生在农民身边的、具体的、生动的新闻,尽量采用故事化、生活化的报道方式,把生动、平实的信息传达给群众。也可开设栏目适当增加娱乐类的内容,运用本地的曲艺节目,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富民政策,歌唱建设新农村的新人新事新风尚,这样才会寓教于乐,轻松活泼,吸引观众。

(3)地域性和亲民性。在县级电视台的报道视角上,增强地域色彩,让农民参与到新闻节目中,让他们走向屏幕成为节目的主题,这样可以缩短传播与农民群众的距离,而且增强了宣传的可信度,“三农”新闻报道自然就容易做到“三贴近”。

2、把握报道好“三农”电视新闻的基本策略

对农村“三农”新闻的认识仍在不断的探索当中,县级电视台制作此类新闻,关注农村的发展,关注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引起了新闻工作者的重视,对一些实践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报道本土化的新闻。从电视“三农”新闻的发展空间来看,县级电视台报道三农最大的优势是贴近性,农业生产怎么调整、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等新鲜事,这些都是农民茶余饭后关心的话题。县级电视台新闻大多在这方面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自身的优势。由于是在某个特定的区域,新闻报道在反应农民的生活、生产实际的时候就具有贴近性。同时对于受众来说,在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时候,受众往往关注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从这一条上看,实现了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因素,拉近了县级电视台和受众之间的距离,也必然会提高县级电视台的收视率。

(2)新闻报道要贴近三农。从以往的新闻报道中我们也看到,虽然县级电视是离农民受众最近的,但是因为一些县级电视台新闻工作者,往往不注重调查研究,使三农新闻报道浮于表面,根本不能深入地了解到农民群众的需要,报道的内容农民看不懂、用不上、留不住。贴近三农,就是要反映三农工作中的问题,要注重农民对节目意见的反馈,“三农”新闻的真正优势是在于它能够反映民意,对于来自最基层的农民受众的反馈意见的重视是三农新闻报道成功的关键。一定要贴近农民,真实地反映他们的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呼声、愿望、要求,用农民的思想、语言、风格来表现农村,只有利用好县级电视台与农民受众的贴近性,就能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怀农民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