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范文1
一、要加快实施优先发展城区公共交通战略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党和政府在城市建设中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早在XX年,建设部就了《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XX年9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进一步提高认识,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此后,省、市也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我区《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也已经出台。为此,建议加快实施步伐。
(一)要充分认识到公交优先是我区城市交通的最佳出路。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作为城区交通发展的重点,是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是建设节约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公共交通所具备的运量大、价格低、节省道路资源、人均废气排放量低等优势,是解决城区交通两难的最佳出路。
(二)要尽快全面编制和实施我区的公共交通规划。要切实加快推进区内公交一体化工作及我区与的公交一体化工作。首先要科学修编公交规划。要在《区城乡公共客运交通专业规划》的基础上,对交通现状、需求和发展前景进行充分调查研究,按照城乡一体、区域共享的要求,做好《区城乡公共交通近期发展规划》的修编工作。公共交通规划要与城乡总体规划和人口产业分布相协调,统筹城乡发展,与主城区公交相衔接,综合考虑公共汽车、轨道交通和出租汽车等各种交通方式、换乘枢纽配置,以及与对外交通的衔接,重点确定公共交通结构、线网分布、场站布局、用地规模及规划控制、建设计划、资金筹措方案等。其次要认真组织规划实施。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公共交通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一方面要以城乡全民共享为原则,努力实现公交的城乡一体化全覆盖;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力,积极与对接,加快推进与公交的一体化。(三)要进一步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合理设置场站和配套设施,将公共交通场站和配套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确保资金和建设主体的落实。要将公共交通场站作为新建居住小区、工业区、开发区和大型公共场所等工程项目配套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对符合公共交通车辆通行条件的居住区,应设置公共交通线路及相应的站点。主要交通干道建设要同步设置港湾式停靠站,配套建设站台、候车亭等设施,合理设置出租汽车和小公共汽车停靠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规划许可证发放、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证发放、工程竣工备案时,要对公共交通设施的同步实施情况进行严格审查把关,对未按规定配套建设公共交通场站等公共交通设施或随意改变设施用途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和验收。加快交通换乘枢纽建设,实现各种交通工具之间的换乘。其次要保障公共交通的道路优先使用。要把公共交通专用道路和优先通行信号系统建设作为近期建设的重点,通过设置公共交通专用道路、单向优先、逆向专用线路和路口专用道及优先通行信号等,保证公共交通车辆对道路的专用或优先使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强优先车道和优先通行信号系统管理,逐步建立城市公共交通优先车道、专用车道的监控系统,对干扰公共交通正常运行的行为,要严格执法,提高公共交通车辆的运行速度和准点率。
(四)要切实加大公共交通财政投入,落实扶持政策。一要加大投入。公共交通建设作为社会公共事业,其发展应当纳入政府公共财政体系,统筹安排,重点扶持。区财政每年都要列出专项资金,用于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和经营补贴。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政府性基金要向公共交通倾斜。根据财力情况,每年应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用于公共交通场站、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公交车辆更新等。二要政策扶持。对公共交通企业征收的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等,应当用于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公共交通企业应按规定享受养路费等交通规费的减免政策。对符合现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可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公共交通规划确定的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调度中心、交通换乘枢纽等设施,其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应以划拨方式供地,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免征道路挖掘占用费、绿地占用费和绿化补偿费。三要保障公交职工权益。公共交通企业要建立与社会效益相联系的工资增长机制,逐步提高职工工资水平。认真执行国家工时制度,保障职工休息、休假权益,坚决杜绝司乘人员疲劳驾驶出行。按照国家的规定为职工足额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同时,要保证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及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约定的劳动保护和福利待遇。
二、要研究解决城区四小车问题
城区四小车原来主要指人力三轮车、正三轮摩托车、残疾人专用车和燃油助动车四种车型,而目前,我区还大量存在黑摩的、电瓶三轮车的现象,故区交警大队将上述车辆统称为四小车。
一是人力营运三轮车数量众多。我区目前拥有营运三轮车940辆,且营运证无年限。这些三轮车基本在老城区范围内骑行,严重影响我区的城市品位和交通秩序。现有的客运人力三轮车基本已不是车主本人在营运,全部承包给了外地务工人员,更增加了管理难度。二是电瓶三轮车日益泛滥。该车型已禁止上牌,但仍在我区大量销售。有资料表明,我区目前拥有电瓶三轮车2.3万辆,近80%的车辆为外地人使用,且集中在商业城、水果蔬菜批发市场等商贸、集市周边。三是非法摩的有恃无恐。在我区火车站及开发区一带,从事摩的非法营运的二轮摩托车有一定数量存在,甚至在不断增加,基本上都是外地人在从事非法营运活动,但鉴于政策允许外地人在我区进行摩托车上牌业务,此类车辆目前都为牌照,因此区交警大队划定针对外地摩托车的禁行区域对上述车辆没有约束性,给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调研中我们发现,城区四小车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客观问题,其产生也有客观的原因:一是交警部门对四小车问题的处罚依据不足。例如,四小车中的黑摩的牌照齐全,驾驶员证件符合,交警部门很难仅仅针对交通违法行为对其进行大力整治。又例如电瓶三轮车,根据目前法律已定性为机动车,而作为大多数的电瓶三轮车主,交警部门仅可以针对无证驾驶、违反禁行标志等违法行为进行查扣,但当事人要求处理罚款后使三轮车重新流入社会。二是社会保障机制未能及时跟上。残疾人专用车、人力三轮车主多为生活困难者,有些三轮车主还是失地农民,由于上述弱势人群能力所限以及收入等原因,在政府没有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情况下,只能从事营运业务为生。三是城市公交体系尚不发达。在摩的等集中出没的地区,也往往是公交未完全延伸之地。因公交尚未完全覆盖,一些群众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出行较为困难或受原籍地交通习惯的影响,选择残的、摩的出行,使得残的、摩的仍有一定市场空间。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尽快出台政策,适时取缔城区四小车。
1、燃油助动车。我区早期为燃油助动车主上牌近4万辆,随着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燃油助动车随时间自然更新淘汰,目前尚在使用的不到1000辆,在城区使用的更是寥寥无几。建议区政府在城区范围内全面禁止燃油助动车,致使现有燃油助动车被迫淘汰。
2、摩托车。自XX年底以来,我区摩托车上牌人群中本地人明显下降,这说明我区群众使用摩托车人群在不断减少。鉴于此,建议区政府扩大摩托车禁行范围,尤其在主城区范围内全面禁止摩托车行驶,这样就不会产生黑摩的在城区泛滥的现象。
3、营运三轮车(残的)。可根据及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采取一次性补偿或补偿与就业安置并行的置换方法。同时,可考虑适当增加出租车数量,一来补足了城市非公交客运能力,二来解决了置换营运三轮车的经费问题。对不愿置换的,可向城郊及临浦、瓜沥等镇分流。
4、电瓶三轮车。根据国家《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XX)的规定,目前在我区使用的所有电瓶三轮车均不符合标准要求,应该予以取缔。建议由政府牵头,工商、质监等部门具体负责,一方面对我区生产企业进行严格管理,对源头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在销售等流通领域进行管理,从根本上消除电瓶三轮车在城区使用的现象。
(二)加大管理力度,杜绝黑四小车非法营运。
建议强化对四小车非法营运行为的联合执法管理,公安交警部门要与交通运管部门联合执法,对查获的车辆不仅要按照运输管理、交通管理等法律法规进行处罚,还要由工商、税务部门尤其对其无证经营、逃税漏税等情况,采取罚没其生产经营工具等方式进行处罚,增加其违法成本,可达到重罚后不再犯的目的。
同时,建议区政府协调我区加油站,参照北京的做法,开展断粮行动,杜绝为驶入城区的非法四小车提供燃油。(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补助标准。整治四小车问题,是一项得民心的工程,不但要请新闻媒体营造舆论氛围,而且要让老百姓参与。要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整治四小车,不仅仅是一个交通问题,也是一件关系到环境保护、城市形象的大事。
与此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四小车的车主极大部分是残疾、无正当职业和失业(下岗)人员,且又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在整治过程中的经济补偿和涉及相关经济政策中,要予以充分考虑(具体做法可参照市)。
(四)层层落实、责任到人。整治四小车的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难度是比较大的,工作必须做细,相关政策要有法律依据。什么时候开始,分几个阶段,什么部门负责,要落实责任。要选调素质较高,责任心比较强的同志负责此项工作。
三、要切实解决城区停车难问题
目前,我区汽车拥有量已超过12万辆,据公安交警部门统计仅城区车辆每日流量已逾5万辆。而统计资料表明,我区共有各类停车位仅1万个左右,其中公共停车位只有约1200个,平均每辆车只拥有0.08个泊位,加上车辆在流动过程中的临时停车,这些泊位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调研中我们发现,一方面停车泊位严重供应不足,但另一方面,一些停车场仍处于大量闲置状态或被移作他用,如城郊结合部的一些新建停车场使用率较低,又如二轻大厦地下停车库、三江超市地下停车库、国贸大厦地下停车库等都存在改变用途或改变公共停车场性质的现象。
这几年有关职能部门也在改善停车设施,添建了几处停车场所,但是建设的步伐还是远远落后于车辆增多的速度,小区车辆停放无序,没有泊位,堵塞通道,互相磕损碰伤,损坏绿化带等纠纷时有发生。特别是一旦小区发生火灾等险情,外来救援车辆进不去,里面车辆出不来,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为此居民意见较多。
为此建议:
(一)恢复原来已被改作他用的停车场,使其重新归市民使用,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将停车矛盾推给社会。
(二)在居民居住密集地区、农贸市场及缺少夜间停车点的非重点路段,设立路边停车泊位或建立立体停车库,以此缓解附近居民夜间停车的问题。
(三)规范停车场收费,建议城区周边的停车场免费开放,城区中心的停车场适当增加收费,用价格杠杆适当分流一些进城车辆。
(四)在规划用地时,老城区要避免新上交通流量较大的项目,并尽可能地增辟停车场地;新城区大型项目的停车场面积与经营用房面积的比例,至少要大于1:1.5的,进出口的设计交警部门应提前参与。
(五)尽快启动老住宅小区停车场改造试点。老住宅小区由于没有汽车停车泊位,加上小区内道路比较狭窄,夜间停车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建设部门早在几年前就已经着手研究解决方案,并针对各个小区的不同情况提出了多个技术方案,有些已经比较成熟,如小区的整体改造,绿化带地下停车库,绿化带生态停车场等。但由于种种原因,如拆迁成本过大,住户思想不统一等,一直没有实施。建议组织专门力量,选择几个操作难度相对较小的小区作为试点,确保试点成功,以后以点带面逐个推进。
四、要强化上下班上下学的错时效应
早晚上下班期间是城区交通最为拥堵的时段,通常在早7:30至8:30、晚4:30至6:00之间,特别是上下学时段,老城区的人民路小学、劲松小学、洄澜小学、湘师附小、高桥小学、高桥初中等几所学校门口,家长们的接送车辆排起长龙,让上下班时段原本就拥挤不堪的交通雪上加霜。为缓解上下班上下学时段的交通拥堵,区政府早在几年前曾下发通知,要求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错时上下班,各学校年级段也实行了错时放学。但现在看来,效果不是很明显。主要是实行错时上下班的范围不够广,时间错得不够开。建议进一步强化错时上下班效应,动员更多的单位实行错时上下班。大型商场、超市的开门营业时间务必推迟到上午9时以后。中小学放学时间提前到4:30之前。
五、要进一步提高城市交通教育管理水平
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范文2
根据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通知要求,我们就全市城乡、区域统筹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相关部门情况介绍,走访有关乡镇,发放情况调查表,与近100位基层干部和群众进行座谈交流,实地察看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同时到诸暨、丹阳、句容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成绩与问题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统筹的理念指导决策,以统筹的方法分配资源,以统筹的思路推进工作,狠抓重点,突破难点,城乡和区域统筹工作取得了良好进展。但由于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惯性作用依然强大,统筹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统筹发展的经济基础仍薄弱。“十一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递增14.6%。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是2005年的3.5倍、2.7倍,年递增28.2%和21.9%。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20026元和9338元,是2005年的2倍和1.8倍,年递增14.3%和12.7%。虽然我市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支撑统筹发展的经济基础仍较薄弱。财政刚性支出逐年增加,可用于统筹发展的财力明显不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4603元,到2010年,这一差距扩大到两倍多,达10688元。2005年,沿江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老区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只高出1130元,但2010年,这一差距拉大到近3000元。同时,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脱贫压力较大。至2010年底,全市349个村中,村集体经济无纯收入的村39个(黄桥老区32个),低于3万元的99个(黄桥老区84个),村级债务总额2亿元,村均58.1万元。
城乡、区域部分指标对比表
指 标 名 称
单位
2005年
2010年
沿江地区GDP
亿元
57.41
155.14
老区GDP
亿元
72.42
154.2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9728
20026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5125
9338
沿江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5950
11489
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4820
8575
注:黄桥老区乡镇12个(黄桥镇、古溪镇、珊瑚镇、分界镇、姚王镇、河失镇、张桥镇、广陵镇、新街镇、宣堡镇、元竹镇、根思乡),面积825.6平方公里,占全市70.6%,人口73.38万人,占全市61.2%。
——极化效应不断放大,但增长极整体辐射能力仍不强。近年来,我市大力优化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培植经济增长极,重点园区和乡镇发展势头良好。整合园区资源,改革优化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明确“一区四园”为市直管园区,重点加以扶持。2010年,“一区四园”国税开票销售达到全市的70.5%。加快实施“三城四片五重点”规划,稳妥实施部分乡镇、行政村区划调整,改革城关镇管理体制,设立济川街道办事处,促进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黄桥副中心镇域面积不断扩大,常住人口不断增加,黄桥小城市和黄桥工业园区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为黄桥老区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从严格意义上讲,部分重点乡镇、园区财力增长仍处于起步、积累阶段,辐射能力有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完全确立,乡镇、园区之间缺乏相应的联系制度,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欠发达地区自身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特色经济、经济带和增长极亟待培育。
——民生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二元结构矛盾仍突出。“十一五”时期,围绕改善民生,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各项改善民生举措向所有人群覆盖。基本完成区域供水工程,全市百万群众喝上了干净卫生的长江水。按计划组织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受益人口增至90万人。调整、优化交通发展布局,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建成农村公路1653公里,通行政村公路全部实现硬质化,全市“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农民出行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全面落实。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9%以上,筹资标准由35元提高到150元,补偿封顶线提高到8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标准由每人每年1000元提高到2520元。但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政策和制度未能得到根本修正。附着在户籍上的就业、上学、住房等政策还没有完全剥离,农村户籍进入城镇的“门槛”依然存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历史欠账还很多,水利、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资源配置不合理。
目标与思路
城乡、区域统筹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和必然选择,也是“十二五”时期我市实现“共创更高水平新小康、共创文明和谐新**、共创领先苏中新辉煌”目标的前提和保障。我们理解,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应突破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摆脱传统的就“三农”抓“三农”的固有思维,将农村建设置于城乡大系统中来谋划,将农业发展置于产业大系统中来推进,将农民问题置于社会大系统中来思考;应致力于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为农村发展增添动力,为城市发展增添后劲,努力使城乡发展的“加法效应”(甚至是“减法效应”)变成“乘法效应”;在统筹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全部乡村变成城市,也不是城市乡村化,更不是城乡一样化、一律化,而是对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善,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差别,城乡共享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我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应围绕“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对“三农”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逐步建立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早日形成“规划统筹、资源共享、利益共得”的城乡、区域一体化新格局,为“三个共创”、“六个争先”提供重要支撑。建议按照“一年有新进展(2012年),三年有新突破(2015年),五年上新台阶(2017年)”的基本思路设定目标任务。到2012年,统筹发展的制度基本形成。统筹发展的组织领导体系初步建立,各项体制机制、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初步进展;到2015年,统筹发展的体系基本完善。统筹城乡的城镇体系、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取得实质性突破;到2017年,统筹发展的效果基本显现。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充分融合,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拥有同质化的生活条件、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以及平等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权利。
从**实际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发展先行。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要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推进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
二是以人为本。以民主促民生,尊重群众意愿,遵循市场规律,严格依法依规依政策办事,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着力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品质,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是创新发展。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大力鼓励支持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创新和实践,加快形成有利于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四是系统思维。既看到局部、眼前,也充分考虑全局、长远;既看到面临的有利条件、拥有的优势和决策带来的效益,也看到面临的不利条件、劣势和决策后带来的负面效应;既考虑所要做的事情本身,也考虑它所涉及的相关因素。
五是注重实效。坚持“既积极、又稳妥”的原则,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区分功能、分步实施、逐步到位,走有序推进、统筹推进,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
对策与建议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为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条件在统筹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具体工作中,我们建议:
1.
坚持统筹规划“一张图”。规划是统筹发展的龙头和基础。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必须从规划入手,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发展需要,整合全市的资源配置,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形成新的生产力布局,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牢固树立“全域**”的理念,将市域1172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最大限度地集聚、整合和统筹城乡资源,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把农村作为与城区、小城市、重点镇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建设,把农业与工业、服务业作为进行统筹开发、提升水平,把农民与市民进行统一保障、搞好服务。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城乡一体、整体推进的原则,从城乡、区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考虑生产力布局、要素布局和人口布局,合理修编城镇建设总规、控制性详规及覆盖城乡的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等规划,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全域**”规划体系,克服单项规划、局部规划、零散规划的不利因素,从规划层面为打破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依据。促进规划与规划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统一,严格做到小规划服从大规划,近期规划服从长远规划,局部规划服从整体规划。当前,重点要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和主要发展方向,实施“3+4+5+X”战略。“3”即主城区和黄桥、虹桥两个小城市。其中,主城区为优化开发区域,要按照重心向北转移、中部加快改造、东部快速提升、南部适度拓展、西部有序开发的思路,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大力发展技术型、资本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黄桥、虹桥两个小城市为重点开发区域,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吸引产业和人口集聚。“4”即四大片区,西片为优化开发区域,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东片为重点开发区域,提升发展传统制造业和传统种养业。北片为适度开发区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和现代高效农业。南片为适度开发区域,着力发展特色富民强镇产业。四大片区努力实现区域差别化、特色化发展,区域内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促进东西部地区、沿江和黄桥老区的协调互动。“5”即古溪、广陵、河失、宣堡、新街等5个重点镇。在四大片区区域内,5个重点镇与其他一般乡镇组团发展。
“X”为农村新社区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科学定位、服务基层”的原则,坚持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原则,以市为单位,统一编制农村社区规划,把农村社区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充分考虑村庄搬迁、合村并点、旧村改造、空心村治理、自然村合并等因素,以实施“万顷良田工程”和“双置换一转化”为抓手,采取镇村主导、园区推动、村企共建和项目带动等方式,力争建成一批布局合理、要素集约、功能配套、生态美好的农村新社区,引导农民向城镇和新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业向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多元化转变,实现农民生活居住和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2.
坚持产业发展“一盘棋”。一是大力推进园区建设。举全市之力发展“一区四园”,是我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基础。当前,在进一步明晰各个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继续推进集群化、生态化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实施园区联动发展战略,尽量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重复投入,推动园区间的良性竞争、有序发展。结合单位面积产出、龙头企业规模、税收贡献、能耗指标等参数,尽快建立园区产业合理化布局发展的评价标准,指导园区产业实现合理化布局。不断拓展园区内企业的横向集聚和产业链条的纵向延伸态势,全面提升园区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功能。不断强化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研发、信息咨询和中间服务等生产业,建立完善的产业支撑服务体系,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把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配套完善研发、通关、国际投资、工业设计、科技咨询、金融、物流、人力资源支持、公共服务平台等,努力打造便捷优越的商务环境和适度超前的载体环境。促进经济开发区与主城区联动发展,加快推进虹桥新城和黄桥副中心建设,提高各园区对中心镇的辐射能力。进一步优化配置,活化思路,建立全市统一的宏观调控机制,形成由各园区孤立发展向市域内综合开发转变的局面,充分体现集中、集聚、集约发展。二是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重点发展设施农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推进农业开发与生态保障及休闲旅游相结合,走产业化、特色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加强引导和扶持,尽快形成一镇(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和完备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探索发展城乡互助型农业,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联系起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业生产收益。同时,加快服务业向农村延伸,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逐步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开创城乡发展优势互补、互为支撑、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新局面。三是大力实施富民工程。把富民放在优先位置,推进农业、就业、创业、物业“四业”富民,努力形成农民收入长效增长机制。围绕发展高效农业,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技能、较强企业能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创新完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继续开展“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建活动,用利益把农民和市场更紧密、更直接地联系起来,让更多农民成为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建立稳健的强农惠农政策机制,整合涉农政策资源,调整优化财政资金投向,把各种政策性资金统筹捆绑使用,提高资金利用率。积极探索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配套使用的新模式,研究奖励和补助办法,调动金融机构和社会投入的积极性。凡是能够进行市场化运营、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投资的,都应鼓励社会资金进入,使农村经济发展由政府投入为主逐步转向社会投入为主。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不断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异地发展型经济,重点扶持标准化厂房建设。从2012年开始,可每年扶持一定数量的经济薄弱村在乡镇工业集聚区或“一区四园”内兴建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确保有稳定的年租金收益。大力发展资产经营型经济,全面开展村集体“三资”清理,摸清底数,登记造册,建立“三资”台账,实行市乡联网管理。村集体资金资源一律由乡镇资源管理中心统一管理,统一发包,提高资源发包收入。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房屋等确权登记工作,为广大农民拥有的“三大产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所有权)进行流转或交易创造基础条件,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探索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路子。鼓励村集体规划内的非农建设用地或开发价值高的其他集体土地,依法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形式参与企业经营,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继续加大村企共建和机关帮扶经济薄弱村力度,实施“造血”帮扶,培育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3.坚持基础设施“一张网”。针对城乡、区域之间基础设施建设差异大,互通性和共享性差等问题,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倾斜力度,逐步实现基础设施共建联网、共享互通。一是构建“大建设”格局。按照生态、人文、大气、宜居的定位,加大城市建设改造力度。积极规划实施如泰运河、羌溪河城区段断航改线工程,加快沿河景观风光带建设,努力形成彰显城市形象、品位、内涵的新亮点。重点规划建设好小南海、东部新区和东北老龙河等地块,全面启动城市北部地区整体改造,积极打造文化底蕴深厚、现代气息浓郁、配套功能完善的新片区,打造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新家园。进一步加快老小区、城中村和后街背巷改造建设步伐,建立多层次、多功能、开放式的城市绿化结构体系,推进星级酒店、精品商场、高档休闲场所建设,完善城市各类综合配套设施。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把**城建成一座绿水相依、宁静隽美的生态宜居城市,一座功能完善、富有品位的现代开放城市,一座人文深厚、大气包容的文明幸福城市。二是构建“大交通”格局。积极实施334省道改线工程,加快推进南部沿靖干线规划建设、北部古高公路升级改造、**城区连接泰州和宣堡银杏森林公园的快速通道建设,打造“四纵四横”的市域交通骨干网络,构筑网络化综合交通体系。加速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加快实施“连心桥”工程,努力实现路况等级明显提升、路网结构明显优化、通达深度明显提高的目标。大力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实行集团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建立以主城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农村为终端的城乡客运一体化网络,统一车型、统一线路、统一站点、统一排班、统一发车、统一票价,提高车辆覆盖面和通达率,实现村村通公交,让农民出门就坐车,一票能到达。结合学生上学、市民购物、职工上下班等,开通公交专线,完善交通体系。三是构建“大环保”格局。结合“四城同创”,对每条河流进行“控源、截污、活水”,落实专人负责,实施清沟亮底、疏浚污泥,贯通内河水系,取缔排污口,消灭盲肠河、龙须沟。进一步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对确定的污水处理工程,要加大督查推进力度,确保按时完工。同时,按照“宜建则建、宜输则输、城乡统筹、分区处理”的原则,在城区、乡镇(街道)、村(居)聚集融合点全面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工程,实现市、镇、村(居)三级覆盖。四是构建“大城管”格局。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全面提升立体化、动态化、信息化水平,展示城市良好的形象。积极探索城市管理向乡镇、农村延伸的机制,通过城市管理工作的提前介入,将镇区、农村社区环境卫生管理纳入城管部门业务统一指导的范畴,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环境的共同提高。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乡镇、村(居)成立环卫保洁服务中心,将镇区、村级道路保洁、垃圾运送推向市场,降低成本,提高养护水平。认真研究生活垃圾处理费与自来水费捆绑收取工作,采取“水消费系数法”收取垃圾处置费,确保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到位。五是构建“大供水”格局。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改变区域分割、多元化的供水格局,进一步理顺管理体系,建立同网、同质、同水的一体化供水格局,实现统一调配、统一供给、统一核算、统一核价、统筹盈亏。加大乡镇、村管网更新改造力度,降低产销差率。合理核定城乡水价,探索阶段性定价机制,将自来水使用分为生存需要和消费需要,对生存必需量以内的水实行低价格,提高超出部分的水价,市财政适当对乡镇水价进行一定差额补贴,确保全市用水安全、正常。
4.坚持公共服务“一本账”。基本公共服务应突破以身份和地域来确定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财政保障能力、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相适应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使广大农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享受更高的教育资源、更好的卫生保健、更健康的精神生活和更和谐的社会氛围。针对我市实际,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按照“保基本、补短板、可持续”的原则,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优先确定在生存服务和基本发展服务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就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等领域。在这些领域内,优先考虑制度覆盖全体居民,满足基本需求,从解决老百姓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一个阶段集中力量解决一两个突出问题,为老百姓提供急需的公共服务,再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提高均等化程度。凡涉及公共服务“硬件”投入的,要遵循“三城四片五重点”等全市空间布局规划,避免重复投资、浪费资源。当前,要创新思路,加快农村和黄桥地区就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一是创新公共服务内容。坚持就业优先,突出农村劳动力等重点人群,加快建立服务、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就业工作机制。加强政策扶持,创新服务方式,通过减免相关税费、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创业培训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努力增加就业渠道。营造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社会环境,不断提高创业意识,使更多劳动者乐于创业、敢于创业。制定教育均等化发展指标体系,将短期内均等化工作重点放在“投入”类指标上,按照适度集中、资源聚集、规模发展的思路,确保公共资源的投入和利用效率,缩小城乡教育在硬件上的差距,然后逐步向“产出”和“效益”转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拓展职业教育功能,“把需要工作的人变成工作需要的人”。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横到边、纵到底”的公共卫生机构,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重点加强农村卫生机构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实行基本药物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规范基本药物使用,构建起覆盖城乡的药品供应体系。优化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在政策和经费上对基层医疗保健机构给予优惠,使卫生资源从医疗领域向预防保健领域流动,从大型医疗机构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流动,从城镇向农村流动。加大乡村医务人员的资质培训特别是全科医生的培训培养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卫生人员待遇,吸引更多医疗卫生人才到乡村,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整体水平。把强化社会保障作为普惠民生的重要举措,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在逐步完善以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辅助、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建设“农家书屋”,解决农民“读书难”;实施阅报栏廊建设,解决农民“读报难”;抓好文艺演出队、电影放映队、科普宣传队等六支队伍,解决农民“看戏难”和“看电影难”;添置体育设施,解决农民“文化活动难”和“健身难”。二是创新公共服务载体。以服务农村群众为目的的社区服务中心,是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将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集中办理,实现公共服务基层化、便利化,让群众充分享受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成果。要坚持从居民需求出发,建立完善“公共服务、市场服务、中介服务、互助服务”全覆盖的立体化服务体系,为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创造条件。在每个社区设立服务中心,把市和乡镇的服务职能向社区延伸,将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卫生医疗、养老保险、劳动就业等纳入社区服务中心,实行“一门式”受理、“一站式”办结。面积大的社区可在中心村建一个服务中心,下设多个服务场所,形成“一中心多场所”格局,让居民就近、方便享用一些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引导金融、邮政、电信等机构在社区设立网点,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办农资超市、便民超市,为社区居民提供完善的市场化服务。大力发展产业协会、合作社等经济中介组织,积极支持发展就业服务、信息咨询、房屋租赁等各类社会中介组织,为社区群众提供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鼓励和支持驻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深入开展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志愿者服务进社区活动。三是创新公共服务机制。认真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公平和效率的关系,转变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做法,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社会、民间等多方面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协调合作、高效灵活的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充分发挥公益类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主力军的作用。放宽准入限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努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逐步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政府行政承诺制度、听证制度、信息查询咨询制度,强化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范文3
一、主要工作成绩
(一)重点公路工程建设。三抚公路(迁西段)一级改建工程,累计完成投资9.8亿元,东段(A1标段)完成路面10公里,实现全标段主路基本通车;西段(A5标段)路面工程完成底基层6公里、下基层5.1公里、上基层4.6公里,油路试验段0.3公里。碾唐公路北段大修工程,完成投资2.2亿元,路基成形25公里,完成底基层摊铺15.8公里、下基层摊铺9.5公里、上基层摊铺2.5公里。京秦高速公路迁西支线项目,取得省发改委“工可报告”批复,初步设计工作完成。
(二)乡村公路建设。24项、69公里国补和省补乡村道路建设项目,京建线至安家峪、石门子至小关庄、城自岭至交界等10项已完工。水泥路路面完成24.5公里,完成投资800万元。
(三)公路养护工程。完成迁曹线27.458公里的罩面中修。京建公路洒河大桥改建工程,施工队已进场,正在进行征迁工作。
(四)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省级公路累计清扫路面2615公里、清理垃圾2115立方米、清理排水沟、边沟513公里、修整路肩边坡387公里、修剪杂草390公里;路基标准化390公里,路树修剪180公里,粉刷路树20175株、沿线设施27800平方米。县级公路完成粉刷设施4426平方米,清运垃圾6.48万立方米,路基标准化3.6公里,补齐示警桩400根,里程碑9块,划路面标线1020平方米,完成坑槽挖补2万多平方米,修整路肩、边坡13.62公里,安装责任牌16块,栽植柳树2514棵,紫穗槐30万棵,木槿2.5万棵,补植柏树845棵。
(五)运输行业管理。查处黑车150多辆;完成客运、货运、维修企业质量信誉考核,被考核企业全部达标;客运、水运、危货运输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稳定。
(六)交通规费征收。至4月30日止,车辆通行费收入8105985元。
(七)顺利完成费税改革后人员转岗工作。养路费稽征人员全员转至路政执法岗位,收费站全体人员拟转至三抚公路收费站,确保了改革后交通队伍的稳定。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强力实施公路建设攻坚,破解道路交通“瓶颈”制约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局以京秦高速公路迁西支线、三抚公路(迁西段)一级改建工程、碾唐公路北段大修工程以及乡村公路建设为突破口,打响了历史上规模最大、投入最多、速度最快、见效最好的交通建设攻坚战。
一是聚集各方之力跑办项目。京秦高速公路迁西支线项目自2008年5月正式启动以来,受到县委、县政府、市交通局的高度重视,得到县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力配合。在整个项目前期工作中,县领导多次带队进省、市协调工作,带头跑办;市局领导和相关处室给予向上沟通、协调市直部门、组织筹备专家评审会议等全方位支持,为项目前期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创造了良好环境。涉及的国土、环保、发改、建管、水务、财政、工商、林业、文物、电力、建设银行等相关部门主动介入,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形成跑办工作合力。我局落实“一个重点项目,一个分包领导,一套人马盯办”的项目工作责任制,全力以赴,负责同志跑办行程达4万多公里。经过共同努力,该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工可报告”所需附件批复工作全部完成,省发改委批复“工可报告”,为下半年工程开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开展在建工程“百日攻坚”活动。攻坚活动,我们突出质量、进度两个关键点,做到“三抓”,即:一抓好协调,确保落实。抓好各方面协调,做到上下连动,实现职责、组织、制度、措施、责任五落实,及时协调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二抓质量管理。各级工程管理干部发扬“五加二”、“白加黑”和“重点项目三班倒”精神,落实一线工作法,严管死守;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召开现场观摩会、现场批评会、调度会、质量联查等活动30多次,发通报、简报30多期;碾唐北段工程指挥部制定《对施工和监理单位违反质量和安全管理的处罚规定》、《工程质量隐患和安全生产隐患举报奖励办法》等,对出现质量问题的施工队、监理部严格处罚。三抓计划管理和进度控制。实行以年控制、月计划、旬安排、周进度为主要控制手段的目标管理,将工程任务详细分解到天,制定科学严密的施工计划,定期检查和通报计划落实和工程质量情况,对进度慢,质量、安全、文明管理无保证的施工、监理单位依制度从严处罚。
三是开展农村公路创精品工程活动。在有建设任务的乡镇与我局签订《2010年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完成承诺书》的基础上,我局加大建设质量监管力度。地方道路管理站实行专业技术人员分片包段方法,落实质量责任制,将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全力开展技术指导、质量监督等工作;站负责同志坚持定期巡视检查,对在建的每一条线路每周检查至少一遍,对施工不细、管理不严的,采取批评教育、责令停工(返工)、停拨水泥、建议乡镇撤换施工队等措施,有效遏制粗制滥造行为。局质量监督站质监人员坚持现场把关,经常抽检,在保证工程质量达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选聘河北省翼民工程咨询公司和北京路通工程管理有限公司为工程社会监理单位,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进行全程监理,保障施工质量达标。
(二)加大公路环境整治,创建优良的道路交通环境
我局按照“整治标准再提高、整治措施再强化、整治效果再扩大”的要求,立足于公路环境治理“脏、乱、差”三到位、创建“洁、齐、美”三形象,打好公路环境整治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治“脏”创“洁”。落实三项重点工作:1、加大街道化路段整治,实行“统一形式、统一位置、统一标准”的三统一模式,确保街道化整治“清理一片、净化一片,巩固一片、提高一片”。2、清除垃圾。采取分段包片,定人定责的办法,组织道班工人和民工彻底清除边沟内和排水沟内各类垃圾、杂物,确保沟内整洁、通畅。3、加大公路路面日常清扫频率,道班工人全员上路,通过机械与人工相结合的办法,保证路面干净。
二是治“乱”创“齐”。突出三项规范:1、规范沿线群众用路行为,制止摊贩占道(占路肩)经营,清除违章设置的广告牌匾、非交通标志,清除占路堆物堆料。2、规范运输行为。交通路政执法各队全天候上路巡查,责令沿路飘洒载货车辆、带泥上路车辆司机清理路上飘洒物和泥土,恢复公路路面整洁,同时加大源头管理力度,监督沿线厂企规范载货行为。3、规范施工现场物料堆放行为。以三抚公路A1标段为重点,责成施工单位整理杂乱堆砌土石方。
三是治“差”创“美”。实施三项工程:1、路基标准化工程,保证公路路面基本无坑槽,桥面、路面经常保持清洁,各种病害处治及时。路肩外缘线连续顺畅,实现“三个面、五条线”(路基的内外边坡及沟底,路肩边缘线、边沟底两条线、田路分家带二条线),路肩平整,线条清晰。2、公路绿化工程,实施公路路树补植、修剪、粉刷,创设景观景点,提高公路绿化覆盖面积,改善行车环境,构建“一路一景”的景观公路。3、公路设施完善工程,重点完善穿村路段、平交道口、事故多发段的安全警示设施,增设提示牌、示警墩,补齐“三桩”,并粉刷油饰,修复缺损路缘石,达到适当、准确、醒目、美观的效果。
(三)加大运输行业管理,进一步规范运输市场
针对我县运输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局集中力量,纠建并举,重点抓了四项工作:
一是狠抓黑出租车治理。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黑出租车专项治理活动。抽调执法人员20人,联合公安交警10人,组成综合执法队伍,采取现场取证和乘客举报相结合、定点守候与流动稽查相结合、工作日查与节假日查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大对“黑车”打击力度。同时,紧紧围绕县政府“创建省级园林城暨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道路运输市场百日攻坚活动,在县医院、汽车站、远大商场等客流密集地设立营运车辆停车位,规范客运秩序,严查黑车非法营运。
二是全面搞好质量信誉考核。开展了客运、货运、维修企业开展质量信誉考核,详细检查企业的场地设施、经营行为、档案资料、安全监管等情况,对个别企业存在问题进行督导整改,使之全部达标。
三是维修市场整治。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对不合格的经营业户下发违法行为通知书,严厉打击店外经营行为,对不整改的业户严格按交通法规和县政府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四是强化驾校管理。从严检查学校资质、培训场地及相关设施、教学内容、教练员情况、教练车情况、非法经营驾驶员培训教学等情况。同时,重点打击“黑驾校”、“黑教练车”的违规违法经营行为,为驾校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上半年,培训学院640人,从业资格证58人。
(四)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为交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
我局以“实干兴业,争创一流;路通人和,服务发展”的主题,以强化各级干部的宗旨意识、效率意识、实干意识、廉政意识为主线,以改进作风、提高能力、解决问题、健全机制为抓手,促进干部转变作风,在岗位上争先创优。
一是加强干部教育,思想认识上位。我们坚持教育为先导的工作思路,“严把三关”,即:严把学习内容关。组织干部学习指定篇目,研读《干部作风建设读本》。严把学习时间关。把每周五定为干部理论学习日,各级班子集中时间集体学习,周六、周日安排干部自学。严把调研关。围绕转变作风、推进发展,组织干部深入基层、企业和乡村,征询群众、业户对交通管理的意见、愿望,结合理论,干部反思自己工作表现,重新给自己定位,撰写调研报告或在班子中交流体会。
二是突出重点问题,切实落实整改。通过各级干部会、公布投诉电话、召开民主生活会、恳谈会、开展问卷调查以及基层走访、入企下乡等形式,征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梳理出交通系统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了六项解决措施:一是落实责任制。根据年度工作任务,将责任层层分解,做到“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二是加强机关工作纪律。制定了《机关考勤制度》、《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监督检查实施办法》、《中层以上干部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一批制度。主管副职带队,局纪检监察科和局办公室每周定时查岗、录像监控,发现出勤违纪下发通报,并督查整改落实情况。三是强化车辆管理。在局大院内划分各单位指定停车区,规定公务车辆禁止停放在饭店、娱乐场所,下班后一律停放在局院指定地点,局纪检监察科核查。所有涂了制式车样式的私车全部改涂,发现未改的定为违纪,严肃处理车主,从而消除了这一现象。四是加强执法人员管理。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两错追究制》,开展了执法人员岗位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五是规范服务。在机关推行“十二种规范”;行政审批服务科实行一站式办公,工作效率提高明显。重建了政务公开栏,公开了年度工作目标、干部作风建设资料等。六是落实“三项清理”。开展单位自清、局纪检监察和财务审计核查、张榜公示、举报监督等工作,详查私设“小金库”、干部经商、人员吃“空饷”现象,并进一步严肃了纪律。
三是开展三项竞赛,深入转变作风。1、“转作风、纠偏颇、解难题”竞赛。局班子突出公路建设管理和行业管理两大方面,落实责任制,班子成员落实一线工作法,力量在一线配置,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处理了大量工程征迁建设遗留问题、项目协调事务、行业管理突发事件。2、“转作风从一事做起”竞赛。在干部中开展了“三个一”活动,即联系一个运输企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情况,了解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障碍,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献一计”,围绕客运管理、黑车治理、超限治理、公路养护等重点工作,出谋划策,提高管理水平;“办一事”,即联系一名车主业户,为他们提供交通法律法规咨询,或帮他们联系货运信息,提高交通服务水平,已为车主业户提供代办手续等服务44件。股级以上干部继续落实“一助一扶贫济困”活动,在端午节前对扶助对象普遍进行了走访慰问。3、“做文明交通人”竞赛。以全体干部职工为主体,以“规范、高效、创新”为目标,规范办事行为,创造优良业绩,展现良好形象,在内部选树了王彦海、王学民、张连等典型。
三、上半年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乡村公路建设进度比较滞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县各乡镇经济遇到一定困难,致使各乡镇间项目建设进度不齐,个别工程还处于前期工作阶段。
(二)行业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黑”出租车违章经营现象严重干扰运输市场秩序,虽然我局持续进行治理,但仍有反弹现象。
(三)公路养护管理的长效机制有待于完善。全县公路建设快速发展,但养护管理还存在养护人员不足、机械设备不足、养护管理粗放等问题。
四、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继续实施重点工程攻坚,实现公路建设新突破。进一步细化施工方案,倒排工期,按天分解,挂图作战,延长作业时间,加大人员、机械设备投入;进一步强化质量管理,继续发扬“五加二”、“白加黑”和“重点项目三班倒”精神,继续落实一线工作法,全力打造精品工程;进一步强化协调联动,与县直相关职能部门、沿线乡镇通力协作,以事不过夜的速度,解决影响工程进度的各种问题,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确保三抚公路(迁西段)一级改建工程、碾唐公路北段大修工程、京建公路洒河大桥工程、乡村道路建设工程年内竣工,质量优良。加快落实京秦高速公路迁西支线工程征迁占、工程招投标等工作,确保9月份工程开工。:
(二)加强公路养护管理,打造精品路线。以迁曹公路、碾唐公路南段、彭李公路东段和冶金路四段公路为养护管理创精品重点路线。继续狠抓道路环境整治,深入展开公路路基标准化、公路绿化美化和整治污染、破坏公路行为三大行动;狠抓长效机制建设,创新养护管理模式,增加养护设备,充实一线养护人员,划分固定区段,明确标准,明确责任,巩固和扩大工作成果,确保脏、乱、差现象不反弹;狠抓公路路政管理,从严查处散装货物飘洒、向公路及边沟乱堆乱倒、超限运输等行为,在执法中严格做到依法办案、文明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