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生态修复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矿区生态修复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矿区生态修复案例

矿区生态修复案例范文1

我国土壤治理的重点分为三类:1.工业污染场地恢复;2.矿区治理及其所相关的水污染治理;3.农田污染治理。在波澜壮阔的土壤治理市场大幕拉开之时,探索合理的土壤治理商业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模式缺乏造血功能

目前国内污染场地修复一般由国土储备局控制管理。在环保部确认污染地块后,由国土储备局组织调查修复,完成后再拍卖,其商业模式主要是“招投标和修复+开发”两种,但都缺乏持续性。

前者不足之处在于,土地储备中心收购土地后,对其进行调查、修复治理,之后进入土地市场,周期太长。需要地方政府大量垫资,对地方财政是极大的考验。

后者由于埋单者是开发商,目前我国在土壤修复市场尚未形成相应的法律法规、行业准则等硬性制度约束,这就使得开发商有动机将土地修复资金挪作他用,降低土壤修复质量。同时,土壤修复周期较长,对于开发商的风险管理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新模式有望解决盈利问题

土壤修复市场的新型商业模式:PPP模式、EMC模式。

PPP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将民间资本引入土壤修复市场。目前在“谁受益,谁治理”的思想下,工业污染场地修复市场已经率先启动。同时,PPP模式的实质是,政府给予企业长期的特许经营权和收益权,换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拉长融资期限。国内PPP解决土壤修复问题已有成功先例,如湘潭市竹埠港地区的PPP项目。

EMC模式的实质是,企业与排污者签订能源管理合同,为排污者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以节能绩效分享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利润。

在国内,EMC与BOT的区别在于BOT往往针对某一特定领域的工程,并在这一特定工程运营期收益收取作为收益。EMC模式可以发挥1+2的规模效应,综合考虑一个区域的环境问题,其治理效果会比BOT更优。在发达国家,EMC模式被普遍推行。

此外,土壤污染专项治理债券也是选择之一。在利用债券资金进行土壤污染治理项目完工后,土地腾出或升值后的土地出让金,将成为债券还本付息的资金。其优势在于利用债券市场迅速筹集资金,不利之处在于没有太多创新,举债实质上仍然是地方财政出钱。另外,债券发行的基础是土地增值,但这在农田、矿区土地修复,及升值潜力较小的城市无法保障未来能按时还本付息,地方债务风险加大。

典型案例为市场指方向

1.岳塘模式

2014年初,湖南湘潭岳塘区政府与企业签订协议,组建湘潭竹埠港生态治理投资有限公司。计划投入资金95亿元,其中环境治理约20亿元,主要来自财政投资和自筹资金。公司以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整治项目的投资、管理、服务为重点,实施区域内关停企业厂房拆除、遗留污染处理、污染场地修复、整理等工作。污染治理完成后,这片工业区将整体开发为生态新城,参与各方将从治理土地增值收益中获得回报。目前,岳塘模式已得到国家认可,被国家发改委批复为全国首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

2.矿区谁污染,谁修复

2010年7月,福建紫金矿业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9100立方米污水流入汀江,导致周边土壤酸度值超正常范围近万倍,铜离子浓度值污染严重。高能时代提出同康沟堆浸场复产改造方案,以垂直阻隔为关键控制性工程,2013年完工。目前高能环境已确认收入1.27亿元。

3.农田修复仍依赖政府财政

2001年,广西环江县尾砂库遭遇特大暴雨溃坝,致使环江沿岸上万亩耕地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2012年,广西环江县大环江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项目启动,总投资2650万元,中央财政补助2450万元。期间,中科院物理资源所环境修复中心采用植物萃取、超富集植物与经济植物间作、植物间隔和重金属钝化等技术,用两年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1280亩,涉及3个乡镇7个村。2015年,该治理项目通过验收。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土壤污染治理还停留在事件响应阶段,并未对于积累的土壤污染进行治理。这与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盈利模式不明确,依赖财政资金有关。而岳塘模式为土壤治理提供了融资新思路,未来借助PPP模式进行融资,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会成为土壤修复的主旋律。

国外盈利模式的启示

矿区生态修复案例范文2

关键词:假俭草;多年生黑麦草;交播;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S68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030-02

1 假俭草交播多年生黑麦草的技术特点

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是禾本科蜈蚣草属多年生暖季型优良草坪植物,具有耐荫性、抗病虫能力、耐践踏性、耐贫瘠、耐旱性、耐寒性。假俭草青绿期长,繁殖能力强、成坪速度快,草坪易管理,草坪耐践踏、弹性好,但适宜种植范围有限,只能种植于-13.3 ℃以上,否则会枯死,难以越冬[1-4]。

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是早熟禾科黑麦草属植物。丛生,根系发达;叶片窄长,深绿色,质地柔软,具光泽,富有弹性。多年生黑麦草喜温凉湿润气候。黑麦草耐寒耐热性均差,不耐阴,较能耐湿,但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过高也不利黑麦草的生长。不耐旱,尤其夏季高热、干旱更为不利。对土壤要求比较严格,喜肥不耐瘠。略能耐酸,适宜的土壤pH值为6~7[5-8]。

假俭草交播多年生黑麦草宜在11月底前进行,黑麦草籽用种量宜为20~30 g/m2。该交播技术可以在广大的地域范围解决草坪的冬季退绿问题;又可以利用暖季型草坪草节水、耐低养护的许多优点[9-11]。

2 交播技术在受损土地复绿工程中的应用

2.1 广东清(远)连(州)高速公路边坡绿化工程

该工程总面积32×104 m2,施工段沿线215.25 km。属南亚热带气候,由花岗岩风化物发育的赤红壤高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该工程于2013~2015年施工,将假俭草通过喷混植生技术喷射在边坡面上,假俭草覆盖地面效果良好,大大减少了雨水落下时对地表的溅击侵蚀,也可截留部分降雨。同时由于发达的匍匐茎而具有良好的抓地能力,每一个匍匐茎的节上都能长出根系,使它能够紧贴地表,具有较强的耐冲刷性,当雨水较多且形成水流时,它可以防止土壤被水流冲走,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种植假俭草还能起到蓄水保水的作用。由于连州多年平均初霜期为12月8日,终霜期在次年2月12日。因此该工程在10月下旬进行多年生黑麦草的交播。经观察,工程达到了30 d出苗,60 d见绿,6个月绿色体覆盖70%,年内全覆盖,3年内新建边坡植被趋同周边生态环境,得到了业主全优工程奖励。

2.2 海南三亚荔枝沟Ⅲ号采石场边坡绿化工程

该工程边坡总面e3.5×104 m2,70°~90°岩石边坡,坡高110 m,缺乏土、肥、水,植物生存的基本条件,该工程采用V型槽种植带技术,于2013年年初开工。在V型槽中加入回填土,并将假俭草与黑麦草草籽按1∶9的比例播种,并栽植灌木及小乔木,达到草乔灌相结合的植物配置模式,出苗保苗效果好,灌木生长旺盛,达到了当年绿化施工,当年绿色全覆盖的生态效果[12-14]。

由于该项目于春节后开工,气温仍较低,1∶9的假俭草与黑麦草配比,能保证黑麦草的快速生长,且随着春季气温升高,假俭草慢慢打破冬季休眠开始生长。经过修剪、疏草、控水、控肥等科学管养,很好地保障了假俭草在春末夏初顺利返青。保证在梅雨季节来临前“削减”黑麦草的长势,给假俭草生长创造了空间,如期返青、正常生长[15,16]。

2.3 江西景德镇浮梁县朱溪稀土矿区生态修复工程

该工程治理总面积为78000 m2。稀土废弃尾砂土壤物理特性恶劣,砂粒多,粘粒少,干旱贫瘠,漏水漏肥,植物难以存活。该项目经过前期稀土矿区水系疏导、尾砂堆积体整形、稳定及泥沙阻拦、土地整理与复垦工程后,进行受损坡面植被恢复工程及堆积区生态景观重建工程。

该项目从选择抗逆性强的乡土植物入手,以豆科灌木为主,开展多品种、多模式优化配置,从而建立稀土尾砂矿区抗砂化、抗干旱、耐贫瘠的生态植被恢复重建的成套技术体系。假俭草环境适应能力强、耐污染、成本低廉、养护要求低的特性使其成为矿区景观修复不可多得的植物资源。假俭草交播黑麦草,与猪屎豆、胡枝子、紫穗槐等乔灌木组成群落。整个人工混播林生态系统基本稳定,即使遇罕见暴雨也没有发生滑坡和山体沉降等灾害,植物发育良好。这说明假俭草在非极端的土壤条件下依然能保持旺盛的生长,并且对土壤的改造、水土保持,以及植被恢复都有重要的意义。

3 结语

假俭草以耐瘠薄、病虫害,养护水平低及再生能力强而著称,是国外公认的起源于中国的最好的暖季型草坪草,可广泛地用于庭院草坪、休憩草坪及护坡草坪的建植,特别适合于水土保持和大面积景观建设,是世界三大暖季型草坪草之一。对于道路边坡、采石场、矿山等受损边坡景观重建工程,应该深入研究、发掘潜力,并加以推广,但假俭草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明显不如狗牙根、结缕草、地毯草等。今后应进一步继续深入研究假俭草的生物学特性和坪用价值,为假俭草草坪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使假俭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应用。另外,假俭草作为一种野生草坪草资源,目前尚未能引起重视,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研究。因此,在草坪建植及治理水土流失的生态建设中也未能发挥其独特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吴佳海,尚以顺,唐成斌,等.优良天然草坪地被植物:假俭草的研究[J].中国园林,2000,16(9):76~78.

[2]高 强,颜学恭.假俭草生态学特性及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27(11):86~88.

[3]罗萍嘉,杨万.假俭草在矿山景观修复中的研究利用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971~16919,16945.

[4]柳后起,周守标,谢传俊.假俭草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08,25(1):59~65.

[5]于玉红,王 亮,黄晓露,等.6个多年生黑麦草品种的交播性状比较[J].草业科学,2009(8):176~180.

[6]谢晓鸿,马子骏,鲍治明,等.交播技术在园林草坪养护中应用研究[J].草业科学,2001,18(3):61~64.

[7]苟文龙,白史且,张新全,等.假俭草遗传多样性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草地,2002,24(2):48~53.

[8]赵 艳.暖季型草坪交播管理的三个关键[J].现代园艺,2015(5):73~74.

[9]朱雪芬.上海地区暖季型草坪交播技术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2(4):96~97.

[10]马 进,王小德,孟 瑾.过渡地区休眠暖季型草坪草交播技术与进展[J].四川草原,2003(4):32~34.

[11]胡 林,李 敏,赵炳祥,等.我国过渡地带草坪草种选择及应用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4):134~136.

[12]宣继萍,郭海林,刘建秀,等.中国假俭草种质资源抗寒性初步鉴定[J].草业学报,2003,12(6):110~114.

[13]郑小林,胡木林,罗晓莹,等.假俭草低温胁迫的伤害与适应[J].草业科学,2002,19(7):55~57.

[14]郑玉红,刘建秀.假俭草种质资源改良研究进展[J].植物学通报,2004,21(5):587~594.

矿区生态修复案例范文3

1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煤炭开采工艺可分为露天开采和井工开采两种,以不同的方式对矿区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我国的煤炭资源以井工开采为主。为了明晰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式,为后续的风险识别工作进行铺垫,需对其影响方式和基本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本研究将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归纳为土地破坏和环境污染两类,二者综合造成了矿区生态退化(图2)。

2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煤炭开采造成的土地破坏可分为土地挖损、土地压占和土地塌陷3个亚类[4],露天煤矿以挖损和压占为主,井工煤矿以压占和塌陷为主。2000—2009年我国煤炭资源开采损毁土地5534万hm2,对土地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消耗和损伤[5]。土地破坏还可能进一步导致局部地质灾害的发生,如滑坡、泥石流、土石流、矿震等[6]。环境污染可分为固体废弃物污染、废水污染和废气污染3类,露天开采和井工开采的污染方式基本类似。除污染物的直接排放之外,土地破坏也可能引发次生的环境污染。例如煤矸石堆放不仅压占土地,其中所含的重金属元素还会在雨水淋溶作用下迁移并污染土壤和水体,煤矸石自燃又会产生SO2、CO和CO2等有毒有害气体,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土地破坏和环境污染综合作用导致矿区的生态退化,发生生态系统的结构损坏和功能缺失。同时,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下,生态退化会进一步加剧土地破坏程度,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煤炭开采会加剧土地沙漠化、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7-8];在潜水位较高的区域,地表塌陷会引发地面积水、土壤盐渍化等后果[9]。这一正反馈机制会导致矿区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大生态治理和风险防范的难度。即使在闭矿后,矿区生态环境也可能继续恶化,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理和复垦才可能恢复。2煤炭矿区生态风险识别在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和方法中,风险识别通常作为风险评价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较少单独提出进行研究。例如,Hunsaker79等[10]提出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概念模型中,将风险评价总结为5个环节,其中“终点选取”和“风险源的定性和定量描述”两个环节即属于风险识别内容;PETAR方法[11](procedureforecologicaltieredassessmentofrisks)中提出“三级风险评价”,其中“初级评价”即是对风险源、风险受体和评价区域的识别;在Landis[12]构建的相对风险评价模型所包含的9项内容中,也并未提出“识别”的概念,而是将对区域的选择和划分,风险源、受体及评价终点概念模型的建立等属于风险识别的内容融合到风险评价的方法中去。风险识别在风险评价研究中通常被作为风险评价的前期准备工作,或直接融入风险评价过程中,对于风险识别的内涵尚缺乏共识的界定。例如,姚兰[13]在洞庭湖进行的生态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中,将环境风险因子的识别与相应的评价指标选取相结合,由此将识别与评价结合起来。在许学工等[14]针对自然灾害进行的风险评价中,通过对风险源、风险受体和脆弱性评价因子的分析,完成了风险识别的内容,但并未明确使用风险识别这一概念。高铁军等[15]在采矿塌陷区进行风险识别时,将塌陷区修复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分类和分析作为风险识别的研究内容。焦锋[16]提出了较为具体的风险识别概念模型构建方法,采用加权打分法来对驱动力、风险源、风险因子和评价终点进行分析,确定其危害强度。常青等[17]针对矿区土地破坏生态风险构建了风险因果链作为风险评价的基础,并探讨了风险源、风险受体和生态终点的选取和定量表征方法,在矿区生态风险综合识别与评价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拓展。本研究认为,广义的风险评价研究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类和狭义的风险评价,狭义的风险评价即是对生态风险发生概率的定量化研究,而风险识别则是对生态风险的定性和半定量化认识。煤炭矿区生态风险识别的内容是筛选矿区范围内的风险源和风险受体,通过定性和半定量的方法对其进行甄别,判断区域内是否受到各个风险源的影响,并对风险源作用于风险受体的暴露—响应过程进行分析,确定生态终点。其识别结果是构建一个详细的生态风险因果链,明晰风险源、风险受体、生态终点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搭建起矿区生态风险多源多受体的网状因果体系。本文将矿区生态风险识别分为风险识别流程和识别方法两部分进行论述。矿区生态风险识别流程包括矿区生态风险综合调查、风险源识别、风险受体识别、暴露—响应过程识别、生态终点识别、因果链构建6个步骤。矿区生态风险识别方法是在风险识别中判定风险源及风险受体是否存在、确定其空间位置和风险影响程度的方法,在具体研究中常作为风险评价的一部分进行。

3煤炭矿区生态风险识别流程

31综合调查在进行矿区生态风险识别之前,需要先对该矿区进行综合调查,认识矿区生态环境特征及采矿活动的特点和扰动方式。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气象气候、植被、土壤以及矿业生产活动等。通过资料收集、遥感影像分析、现场调研、实地测量与监测、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等方式获取数据,并了解矿区自身特点,为后续的风险源识别工作奠定理论依据和数据基础。32风险源识别由于人类采矿活动对矿区生态系统起主导作用,因此在矿区生态风险识别中,侧重关注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风险源识别工作也围绕着采矿活动对生态系统的扰动展开。在现有研究中,程建龙等[18]将煤炭开采中的挖损、压占等土地破坏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作为露天煤矿的风险源。田大平等[19]也相类似地选择了土地破坏和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两个方面作为风险源。马萧等[20]将采矿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作为主要风险源。贾媛等[21]则从人为风险源角度选取了煤炭开采、矸石堆放、道路修建、污染物排放等作为风险源。这些研究由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应用方向的不同,对风险源的识别也侧重于不同的角度。本研究考虑到煤炭开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方式,将生态风险源分为土地破坏和环境污染两类。其中,土地破坏包括土地挖损、土地压占、土地塌陷;环境污染包括固体废弃物污染、废水污染和废气污染。由于煤炭开采扰动的多面性和多源性,上述风险源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例如,固体废弃物既会导致重金属污染,同时也会造成土地压占。但上述风险源具有不同的表征、研究方法和治理措施,因此仍将其列为不同的风险源进行识别。33风险受体识别生态风险受体是暴露于胁迫因子下的单个或一组物种、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特殊生境等[22]。矿区生态系统组分极易受到采矿活动的扰动和影响,成为生态风险的受体。矿区生态风险具有多风险源交叉影响的特点,因此一个风险源,可能对多个风险受体产生不利影响,一个风险受体也会受到来自多个风险源的作用。土地破坏类风险源以土地系统为风险受体,具体包括土壤、岩层、地貌、水体及植被;环境污染类风险源的受体则包括大气、土壤、水体、植被和动物。在实际研究中,考虑到资料的可获取性、数据的可监测性等因素,一般选择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体和大气作为风险受体。部分矿区具备动物监测条件,可选择生活在矿区的动物(如鱼类)作为风险受体进行研究[23]。34暴露—响应过程分析暴露—响应过程分析是对风险受体对风险源暴露途径过程的分析[22]。风险源通过一系列复杂、综合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作用于风险受体,并导致相应的生态终点。对煤炭矿区生态风险而言,主要过程包括直接物理作用、水循环、食物链、风化作用、侵蚀作用、重力作用、扩散作用等。这些过程的识别和分析建立在对相应自然规律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收集、实地采样监测等方式判定。35终点识别生态终点指在生态风险源的作用下,生态风险受体可能受到的损害,以及由此发生的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伤。矿区生态风险终点有别于一般区域生态风险终点之处在于着重强调采矿活动对生态系统带来的损害,由于自然生态过程所产生的后果不在本研究的考量范畴内。不同的风险受体会伴随不同类型的生态终点。对地质地貌要素,会导致矿震、地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生态终点;对土壤要素,会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结构破坏、土壤微生物环境破坏、土壤理化性质改变、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等;对植被要素,会导致植被破坏、植被退化、生境破碎化、植被多样性降低、病虫害等;对水体要素,会导致地表水系改变、地下水贮存条件改变、地下水位下降、水环境污染等;对大气要素,会导致大气粉尘污染、温室气体含量上升、有毒有害气体污染、酸雨等;这些最终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损伤和功能缺失;对动物,除导致生境破碎化、物种多样性降低之外,污染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会导致动物生长性状受损。36风险因果链构建因果链分析是风险识别方法的一种,运用故障树和事件树等逻辑分析方法,以事件组潜在的因果关系为基础,在事件的成因和后果之间建立链条,构成多成因多后果的风险因果体系[2]。因果链分析在流域生态风险识别、区域生态风险识别和不同生态系统的风险识别中都有应用。由于矿区生态风险具有显著的多风险源、多风险后果的特征,本研究选择风险因果链方法作为典型的矿区生态风险识别方法,基于煤炭开采的基本工序,通过上述风险源、风险受体、暴露—响应过程和终点的识别,构建风险因果链(图3)。从风险源的类型来看,土地破坏类生态风险源,主要通过直接物理破坏、风化、侵蚀和重力等作用及水循环过程,对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体和大气产生影响,其后果通常是对生态系统组分的破坏和对原有地质地貌条件的改变,同时也会产生次生生态影响,如地形破碎和地表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生境破碎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等。而污染类生态风险源主要通过扩散作用、水循环和食物链对土壤、水环境、大气、植被和动物产生影响,其后果通常是对生态组分的污染,其中主要是土壤重金属污染、水体重金属污染、大气粉尘污染、大气温室气体含量增加、酸雨等,在一些矿区由于生物体的富集作用,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元素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高浓度的污染物会随生物遗体回到土壤和水体中造成进一步的污染,更有可能被高等动物所食用,产生缓慢但具有区域性的毒害作用。这些生态后果将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损坏和功能丧失,生态系统健康下降,并可能引起生态系统结构由复杂向简单的逆向演替。

4煤炭矿区生态风险识别方法

煤炭矿区生态风险识别常用的技术方法包括“3S”技术、实地采样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问卷调查与访谈方法。其中,“3S”技术以遥感和GPS为获取数据信息的主要手段[24-26],以GIS技术为主要分析手段[27];实地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常用于对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物的识别,判定污染物是否存在、浓度是否达到可被作为风险源的阈值[28-29];问卷调查和访谈通常作为一种获取数据的辅助手段。煤炭矿区生态风险是区域生态风险中的一类特例,部分区域生态风险研究中的基本方法也能够应用于煤炭矿区的风险研究中。在区域生态风险研究中,上述基于风险源—风险受体—生态终点因果关系的方法是一种基本的研究思路,在此基础上不同的学者构建了若干不同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包括前述中的PETAR方法等。尽管风险识别是为后续的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和防范铺垫基础,但在实际风险评价研究中,特别是在目前常用的基于景观生态指数的评价方法中,风险识别步骤经常被忽略,而直接对指标进行筛选和运算。然而,这并非意味着风险评价不再需要进行风险识别,而是通过指标筛选的过程对风险受体和风险源在研究区的影响作用进行了识别。例如,风险评价中常用的PSR模型(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及其改进模型,压力指标即指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和胁迫[30],属于风险源范畴;评价指标是区域内风险源、风险受体和生态风险的定量化表征。因此,风险识别在实际案例研究中,除可以通过上述技术方法对风险源和风险受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识别外,也可以直接通过风险评价过程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对风险评价各指标的筛选和对量化指标阈值的确定就成为风险识别中重要的一环。本文根据煤矿区的生态风险特征,提出了针对煤矿区的风险源和风险受体识别与诊断指标。其中,风险源特征及各风险亚类的识别指标如表1,在此基础上界定阈值即可进行风险源破坏程度的判定和识别。而风险受体的诊断和识别则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完备性和生态组分安全性两个方面,生态系统功能完备性的常用诊断指标,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系统健康3个方面(表2);生态组分安全性诊断方法包括实地检测、遥感监测、采样分析和问卷调查,分别适用于不同生态组分的诊断指标,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矿区的特点和数据的可获得性进行选择(表3)。

5结语

矿区生态修复案例范文4

土地复垦学双语教学实践教学

一、“土地复垦学”课程的开设现状

1.课程的产生及特点

人类对土地及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土地的破坏、占用与浪费、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盐碱化、退化、土地污染,以此由此带来的空气水体污染、滑坡、泥石流等其他次生环境问题。特别是随着近代工业化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提升,由此带来的土地与环境问题形势也愈加严峻,土地复垦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孕育而生。我国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自发的复垦工作,随着1988年《土地复垦规定》的颁布,我国土地复垦也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2007~2013年《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土地复垦条例》《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定规程的颁布,意味着复垦工作开始得到全面的重视,并已纳入采矿权、建设项目审批的必须环节,土地复垦迎来了新的阶段,土地复垦工作日益常态化,人才需求量大。

土地复垦学由于是属于新兴的综合叉应用型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多学科融合交叉,内容涉及面广。该课程是由多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科学,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其课程内容涉及土地、测绘、生态、地质、采矿等多方面内容。

(2)课程实践性强。该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应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土地复垦一般的理论方法、规划技术,能胜任土地复垦的日常工作。

(3)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更新和涌现。由于土地复垦学在我国开展教学的时间较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大量的仪器、方法、装备被应用于该学科中,因此,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

(4)外语要求高。我国自1988年《土地复垦规定》的颁布,才开始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道路,而国外相对而言复垦工作的重视较早,无论是从法律法规颁布还是复垦技术、复垦方法、复垦理念,都值得学习和借鉴。因此,阅读国外资料,学习国外先进的复垦理念和方法是必须的手段和环节。

2.课程的开设现状

土地复垦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应用学科,在各大专院校陆续开设,如河南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成为面向土地资源管理、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开设的一门特色专业课程,为学生就业开辟途径。土地复垦学自1994年首次在中国矿业大学开课,已有16年的历史。

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土地复垦学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土地复垦的产生与发展、掌握土地复垦学的概念、土地复垦的政策与各种实用技术如土地复垦的管理技术、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技术、采煤沉陷地的土地复垦技术、露天矿复垦技术、煤矸石山复垦技术,目的是使学生能胜任土地复垦的日常工作。

1.教材的选取

土地复垦学开课之初没有教材,没有平台,教学内容以国外和教师实践经验介绍为主,辅以现场需求,不成体系。随着课程的讲授,采用了张国良教授的专著《矿区环境与土地复垦》(ISBN:9787810405867,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做为教材,初步形成了课程教学体系。自2006年,胡振琪教授组织河南理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多个高校撰写了矿业“十一五”规划教材《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8月正式出版。据出版社统计,该书已售出4200册,反映效果良好。该书介绍了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概念、内涵与发展历史,阐述了采矿对土地与环境的影响,介绍了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详细讨论了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十大技术:工矿环境破坏的动态监测与评价技术、土地复垦管理技术、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技术、采煤塌陷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露天矿土地复垦技术、煤矸石山绿化技术、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地的修复技术、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信息技术、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评价与验收技术和微生物复垦技术。最后,对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中的测量工作也给予了介绍。

2.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由于学时限制,目前土地复垦学的授课内容体系主要由七部分组成,分别是:

(1)绪论。介绍土地复垦的产生、土地复垦的定义与内涵、土地复垦的作用与意义、土地复垦的历史与现状,煤炭开采对土地及环境的影响等。

(2)土地复垦学的概念与体系。介绍相关概念、学科体系和主要专业术语。

(3)土地复垦的管理技术与模式。国外土地复垦立法与管理的经验,我国土地复垦管理的基本政策与任务,我国土地复垦的行政管理,土地复垦管理的主要技术与模式,土地复垦评价与验收。

(4)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技术。土地复垦规划设计的类型,土地复垦规划设计的原则、深度与程序,土地复垦规划设计的方法,土地复垦规划设计实例。

(5)采煤沉陷地的土地复垦技术。采煤沉陷地的土地复垦概述,平整与梯田复垦技术,疏排复垦技术,挖深垫浅复垦技术,充填复垦技术,采煤沉陷地复垦技术新进展。

(6)露天矿土地复垦。 露天矿土地复垦的一般要求,露天矿土地复垦的主要机械设备,露天矿土地复垦的技术工艺,我国露天矿土地复垦实践。

(7)煤矸石山复垦技术。煤矸石山复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煤矸石山复垦的原则,煤矸石山复垦技术,煤矸石山复垦效果评价。

3.教学手段与方法

土地复垦学属于交叉应用性学科,具有涉及内容广、学科多等特点,在教学中要体现“少而精”与“宽而新”的原则,即在基本原理上注重体现“少而精”,而在介绍土地复垦学发展和实际应用方面体现“宽而新”。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比较法,实例分析法等,对土地复垦学进行教学。

(1)比较法

土地复垦工作在国外发展较早,通过比较国内与国外在政策制定、复垦方向选择、复垦技术方面的差距,可以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土地复垦,并进行自主的思考。比如,通过分析比较“reclamation”“Restoration”“Rehabilitation”的区别,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土地复垦概念的理解。而通过对比美国露天采矿管理与复垦法(Surface Mining Control and Reclamation Act,SMCRA)的颁布过程与中国近20年《土地复垦规定》与《土地复垦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可以找出国内国外在政策制定方面的差距,引导学生对未来土地复垦研究方向进行思考。而通过对比国内外土地复垦方向与复垦技术的选择,将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明白我国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和复垦方向耕地优先的原则,国外由于人少地多更注重复垦方向多样性的原则,而不是死板硬套的使用国外的技术与理念,因地制宜的采用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复垦理念、技术、体系。

(2)实例分析法

土地复垦是应用工程型的学科,复垦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合理的利用由于生产建设损毁的土地,也就意味着会有大量的实际工程的实施。通过实例分析,能够更形象的对复垦的相关概念、技术进行剖析,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授知识。例如,通过介绍山西王庄煤矸石山复垦失败的案例,可以很好地揭示酸性自燃煤矸石山的危害性及治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环节,从失败中发现问题,从成功经验中对技术进一步优化与提高,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三、实践教学内容探讨

1.课程实习与实验

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及软件,让学生有充分的独立动手实践机会,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内容:

(1)土壤测试分析实验

在授课过程中,安排了4学时的复垦土壤测试分析实验,主要了解土壤测试分析的一般要求,学习土壤测试分析的样品准备以及pH和电导率等土壤特性的测试分析。

(2)复垦规划设计实践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安排了4学时的运用计算机绘制复垦规划图的有关技术。使用CAD、MapGis、Arcgis等软件的使用,

此外,通过在课堂上播放由美国露天采矿与复垦执法办公室摄制的“美国露天开采立法、管理、复垦技术”(Introduce the reclamation law and management and surface mining recla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US)和由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土地复垦”等影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

2.实践基地的建立

结合暑假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开展土地复垦的实践教学。2003年9月1日与山东省兖州市国土资源局签订了长达15年的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在这里,学生可以参观到井工开采煤矿导致的多种土地破坏形式,如坡地、裂缝、积水等,而且,该地有3个国家投资的土地复垦项目可供参观,复垦工程全面,学生可以获得非常直观的认识。由本教学组教师指导的毕业实习和设计学生均到矿山企业实习,也可以参观矿山破坏土地及复垦工程。此外,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和“绿色北京”建设,在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方面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立全面的合作,重点是建立实习基地和参与其“国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建设。

四、结束语

《土地复垦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也是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实务操作性强的特点。本文对土地复垦学的产生与特点、课程的开设现状、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及教学手段与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与探讨。力争促进该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全面提升,推动土地复垦学科的发展,为培养更多有用的土地复垦方面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艳玲,胡振琪,李晶.《土地复垦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7):113-114.

[2]王世东,刘昌华,陈秋计,张合兵,常玉光.“土地复垦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9):102-104.

矿区生态修复案例范文5

1.1政府未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政绩考核依据2011年出台实施的《海西州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奖励办法》中7个单项奖里没有直接涉及生态文明的奖项。在实际操作中,经济增长因素仍占据着主导,以增长率论英雄的传统还在继续,对企业环保准入却没有特别关注和严格把关,一些污染企业继续在城市“合法”存在。

1.2资源无序开发,自然环境破坏严重,矿山开采留下严重的生态隐患矿山开采,出现了难以修复的成片裸山、巨坑、渣山、渣滩。近年来,进驻柴达木的矿山企业为攫取经济利益,在生态敏感区域内违规开发现象屡见不鲜。———据海西州环保局资料,2014年初,分布在柏树山脉的15家石灰石开采企业因其剥离式开采方式,致使柏树山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累计破坏山体面积达4.44hm2,随意堆放的废渣量约为1181.7万m3,治理难度较大。虽然大部分企业已转移旺尕秀矿带,但其开采方式依旧,破坏依旧。———2014年7、8月间,多家媒体披露了青海木里煤田个别企业擅自变更开采方式并越界开采的问题,庆华集团破坏高原湿地等行为。政府要求的矿区采坑回填、渣山治理、植被恢复等工作难以落实,据报载,木里煤矿最大的“巨坑”面积达40多hm2。

1.3生态恶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1.3.1柴达木盆地荒漠化程度加剧据海西州林业局最新资料,全州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6处,有9个保护区尚处于待批阶段,现有保护总面积63.5万hm2,占全州面积的1.1%。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全州局部小灾年年发生,极端天气逐年增多。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从根本上未得到改观。

1.3.2高原草甸鼠虫草害、荒漠化、水土流失依然严重以天峻县为例,因草场严重过牧等因素,全县以黑土滩为主的退化草场面积达33.3万hm2,超过全县草地总面积的20%;全县土地沙化面积达3.4万hm2,潜在沙化面积有近4.7万hm2;严酷的自然环境,使干旱、风灾、雪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于靠天养畜的草地畜牧业构成严重威胁。

1.4草原盲目灭鼠、农业过度依赖化肥、农药,为生态持续改善埋下隐患

1.4.1草原盲目灭鼠导致后患无穷2014年6月,《南方周末》报载《欧美前车之鉴,中国仍在重蹈覆辙,三江源灭鼠,半世纪的错误?》报道中写道:“这场由地方政府发动的‘赶尽杀绝’的人鼠大战已持续约半个世纪,耗资巨大,但鼠患却难绝。而在不少科学家看来,这种被视为‘草原害兽’的高原鼠兔,其实是高寒生态系统的关键种群,不应人为地灭杀。”学术界一致认为:鼠兔只是草场退化的结果而非原因。它对于维系高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海西州毒饵灭鼠仍然是“保护”草原的重要手段之一,几十年来鼠患不绝,甚至有局部反弹迹象。

1.4.2水土“过肥”,农作物过度依赖农药,环境与食品安全存在严重风险后果有资料显示,“我国在世界7%的耕地上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却施用了占世界30%的化肥。”据研究,大量使用化肥会引起土壤氮磷的大量积累,从而会引起土壤化学性质恶化、环境功能退化,引发作物养分吸收利用障碍等一系列不良后果。据了解,全州2万hm2枸杞地里有近千名专门从事施化肥、打农药的务工人员,平均每公顷地的化肥和农药成本高达6000多元。这是全州各地水土“过肥”的一个缩影。长此以往,直接后果将是作物免疫力快速下降,发病率大幅提高,为暴发毁灭性、大面积的作物病虫害埋下隐患。进而酿成环境与食品安全无可挽回的高危风险。

1.5城乡环保与生态基础公共设施规划滞后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如:排污管网、污水处理厂、休闲公园、河滨绿廊、标准化道路、公厕、垃圾房建设等等基础设施不健全,生态主体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发展滞后,亟待完善配套,生态和环保基础公共设施规划滞后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1.6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产业比重居高不下,减排压力大据海西州政府门户网站资料,“十二五”期间,由于我州结构性污染突出,工业污染源治理距全面达标还有差距,全州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将进一步加大。循环链接、综合利用的产业体系尚未形成,基础性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一批基础性工业项目将相继开工建设和陆续建成投产,高耗能工业企业所占比重势必不断增加。能源消耗、“三废”排放必将明显上升,而节能降耗空间十分狭窄,能源消耗总量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将进一步增长;工业废水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迅速,对全州生态系统构成潜在的威胁。

1.7政府部门和公众生态意识滞后根据调查问卷,绝大多数公众简单地将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的水平、气候环境画等号。殊不知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程度,包含人本身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水平、生态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等等内容。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没有从思想上对生态建设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2对海西州创建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几点建议

2.1制定科学的奖惩考核机制,政府正确引导经济发展方式工作考核内容直接影响着各级干部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因此,将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势在必行。此外,政府要通过统筹生态建设、政策建设、健全法律制度、提高生态保障和发展生态科学等职能行为,强化对企业和公众行为的约束和引导。

2.2提高全民生态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度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任务,而是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每个人都应当有保护生态的态度,并自觉身体力行。要加强生态立州重要意义的宣传。确立高度的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坚持将公众参与视作生态文明建设最可依靠的力量。

2.3加强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主要包括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覆盖全境的生态保护红线体系、覆盖所有官员的生态责任追究、生态绩效考核制度体系、覆盖全空间和全流程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等等。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因此,要尽快在制度建设方推出有利于环境的一系列政策;以法律形式确保可持续的经济生产模式。

2.4优化产业结构

2.4.1提高传统优势产业,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在油气勘探开发和加工,盐湖化工等优势产业领域注入新的发展模式,做大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链。大力推动太阳能产业、设施—流的煤基多联产项目、世界先进的盐湖提锂生产工艺以及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2.4.2着力构建循环性产业以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建设为契机,着力构建高原特色生物、有色金属(镍)等六大循环型产业链,并辐射带动循环性农牧业、服务业产业体系,提高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2.5矿产资源有序开发、依法治理

2.5.1立即叫停违规企业不顾牺牲自然环境的无序开发加快划定祁连山区域生态红线。木里煤矿、庆华集团在青海湖水源地进行违规开采活动,是进驻柴达木盆地矿山企业无视生态后果无节制开发的一个典型案例。对此,要采取零容忍态度,坚决制止。树立起保护好生态就是对国家的最大贡献的思想意识。按照新环保法的要求,对祁连山区域加快划定生态红线,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2.5.2加大开采区的生态环境整治力度,在生态修复上做到还清旧账,不欠新账引导开发企业树立高度的生态良知与生态正义感,并以负责的态度处理好矿床的生态修复,煤炭企业要最大限度地实行井工开采,杜绝出现新的裸山、渣山和巨坑。对于个别违规企业,按照青海省政府《木里煤田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责令其如期完成整改,并加大环保设施投资建设力度,做到开发和保护并重。

2.6强化措施,缓解生态系统超负荷压力要结合地方实际,通过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生物净化、工业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活污染源治理等方式和手段综合施治,逐步缓解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

2.7纠正农牧业发展中的错误做法

2.7.1按照“绿色环保”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思路,大力推进农业有机化种植大力提倡柴达木绿色无公害农牧业发展,坚决纠正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片面追求产量的错误做法。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的教训有史可鉴。枸杞、肉苁蓉等产业在为地方经济注入强大活力的同时,还带动了区域气候的改善,凸显了耕地的生态价值。为此,各级党政部门要尽早确立“绿色环保”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思路,实现农业绿色有机种植,引导农民普及化肥和农药的相关知识,使他们能够合理、适量使用化肥、农药。创立柴达木有机农作物品牌。

矿区生态修复案例范文6

关键词:环境工程;地矿特色;生产实习;教学质量

生产实习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检验、巩固学生3年来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生产实习为毕业后的生产工作奠定基础方向[1]。近几年由于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国家经济体制的调整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当前本科生生产实习模式已不适应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需求,同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本科实践教学中的生产实习已成为制约本科教学质量提高的困难环节[2]。由于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了物化生地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大多数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设置基本是立足于本校的某些优势学科[3],同时这也是学生未来就业的重要方向。因此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既要体现环境科学专业自身特点,又要考虑到高校自身原有的专业特色,培养创新型人才[4]。因此本文依据以地矿类为特色的西安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模式构建,探讨地矿类高校环境工程生产实习遇到问题及解决办法,旨在培养应用型和创新性环境工程人才。

一、西安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及其生产实习简介

(一)西安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

西安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于1998年获批,2010年归入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污染防治、环境规划管理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同时以专业认证和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人才为导向,既满足环境工程专业通用标准,又兼具地矿特色,建立加大实践力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制度和措施。因此,西安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不仅设置了专业通用基础课程,而且设置了矿山环境有关的专业课程,如矿山环境地质、土地复垦和水土保持等,具有较为鲜明的行业特色,大部分毕业生进入了环境治理与管理的相关企事业单位。

(二)生产实习目标

西安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生产实习是学生在实习单位依据实际生产流程现场操作实践与记录,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生产对照,讨论解决工程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学生毕业设计和将来从事环境相关工程设计打下基础。具体要求如下:1.将课堂所学的水、气、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等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对照,并掌握现场工艺流程、构筑物结构和施工图纸的读取和绘制方法。2.掌握生产实习单位的环保设备的选型、性能及其运行维护,掌握实习单位自动化控制手段以及组织结构;3.要求学生能就实习内容独立撰写实习报告,通过查阅资料思考实习企业在污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实际问题解决的方向及方法。

二、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现状

西安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时间为3周。在生产实习准备阶段,通过集中讲解和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的方式让学生预习生产实习相关单位的背景、运行工艺等内容,并总结出预习报告及实习相关问题。经过多年实习经验总结,目前就环境工程和科学相关理论内容配套了较稳定的现场实习基地(见表1)。实习形式上,对于城市污水处理和大气污染控制的重点实习单位采取学生驻厂,在厂区一线工人师傅指导实习,而生态相关实习采取由于条件限制仍以参观考察为主的方式。

(二)生产实习遇到问题

1.实习时间不足。由于专业培养计划方案的改革,生产实习时间缩短为3周,由于近年来环境工程相关理论和技术的进步,亟待生产实习的相关工艺、内容不断增加,而学生要在3周的生产实习期完成不同污染物控制中所有相关技术的实习,3周的生产实习时间比较紧促。2.实习单位定位指向性不够。实习单位选取仍旧以传统污水和热电处理厂为主要基地,并没有发挥地矿类院校特色,而地矿类相关企业是环境保护重点关注的企业和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造成学生地矿基础知识欠缺,工作后需要长时间努力自学才能胜任相关工作。实习单位选择指向性不够一方面使得企业缺乏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实习积极性亦不高。3.实习效率低。市场经济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大大弱化,很多企业认为学生去实习会影响工地生产活动,进而造成安全及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大多数企业只允许参观,不能动手操作。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实际动手机会降低,而沦为短期接触式的参观,导致实习效果差。4.成绩给定方式形式单一。现在生产实习成绩给定方式主要是依据学生实习报告、考勤和实习报告评定成绩,考核形式不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至实习结束后批改实习报告时发现实习中的问题时,学生在实习工作已经结束,实习中的漏项和缺项难以弥补。

三、地矿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环节建构

(一)实习效率构建

首先实习之前通过多媒体影像资料预习可大大弥补了生产实习时间短的不足。实习前播放实习单位现场录像、动画、图片、讲课等方式,进行模拟现场教学,激发学生在实习准备阶段带着兴趣和问题去主动的接触到实习内容和相关国内外研究进展,让学生在进入实习单位后具有相应知识储备去实习,这样既可以将学生变被动的生产实习过程转化为主动的学习,提高实习效率以弥补了生产实习时间短的不足[5]。第二加强生产实习中预习环节的指导。列出实习需要用到的教材和参考书目录,督促学生在预习环节结合实习企业对将要学习到的各种工艺和技术整理成为若干思考题,使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带着问题去一线。第三生产实习以夯实基础和突出亮点为原则,生产实习的内容重点除了水、气、固体废物处理控制工程外,还应涵盖具有地矿特色的生态恢复工程内容,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熟悉和掌握矿山环境开发过程涉及的主要环境问题和治理措施。

(二)凸显地矿类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单位选取构建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建立和发展都基于学校的地矿类特色,在现行的地矿行业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是相关企业重点关注问题,而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除水、气、固废、噪声等污染控制技术外,矿区生态恢复也是企业重点关注内容。生产实习地点的选择让学生不仅扩宽了学生知识面掌握地矿类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也学习了各种地矿类企业产生污染物的机理及其污染控制方法,为学生毕业后走上相关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为此生产实习基地选取不能脱离地矿行业和生产工艺特点,要紧密结合地矿行业特色进行选取,是体现专业特色同时也保证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的保障[6]。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以地矿类为特色,矿山环境损害过程包括矿产开采过程大气污染(主要为粉尘污染)、矿区水体重金属污染、矿区尾库矿渣处理等,在生产实习过程中本科生必须对矿山生态修复相关工艺有深入的了解。因此我校生产实习单位应充分利用我校与地矿类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一线去实习。根据过去几年选择实习单位经验两类,两类单位大致可保证较好的实习效果:1.国有企事业单位,如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事业单位的服务功能使得其在学生生产实习过程中可以由一线工人师傅带队,学生可直接接触并咨询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地矿类具有环境责任的相关企业,由于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严格要求使得这一类企业有成熟配套的环境控制措施,对学生实习一般持欢迎态度,但出于安全考虑不能完全让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实际操作。

(三)生产实习综合考核制度构建

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应依据实习内容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和复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强化实习内容,同时总结也可以使学生经常回顾所实习内容,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温故而知新,并针对实习内容提出问题,也可以及时补充学生在实习现场不懂或者遗漏的内容。必须要制定合理的综合考核制度,改变以往仅仅依据学生撰写的实习报告而单一考核学生实习效果的方式,防止个别学生滥竽充数。综合考核内容分实习表现、工作态度、遵守纪律情况、实习答辩情况、所提交成果质量等,最后评定总成绩,将学生实习过程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习表现包括实习记录、所承担工作量及完成情况;遵守纪律表现为出勤率、遵守实习单位规章制度;实习答辩情况包括实习期间观察和描述能力、分析问题情况和提问考核回答情况;工作态度包括实习积极主动性;提交成果包括实习报告、图件等。综上所述,地矿类环境工程专业在有限的生产实习时间内,学生不仅要提高学生环境工程水、气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通用基础实践动手能力,而且也要拓宽专业知识面,了解地矿类相关的学科基础知识。这就要求在实习效率、凸显地矿类特色和综合考核制度构方面不断创新,针对生产实习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上的改革建议和措施,以期为提高地矿类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江长胜,郝庆菊,肖广全,等.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生产实习的改革与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29:82-84.

[2]刘元元,高俊敏,赵春平,等.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措施[J].高等建筑教育,2008,3:114-117.

[3]吴光前,周培国,张文妍,等.林业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环节的构建和创新———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6):26-29.

[4]孙连鹏,曾令初,张再利.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环境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J].中国建设教育,2008,10(10):43-46.

[5]操礼林,胡白香.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J].山西建筑,2011,37(36):224-226.

[6]张宝刚,冯传平,匡颖,等.卓越工程师教育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模式初探[J].中国地质教育,2013,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