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现状分析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现状分析报告范文1
1.贵公司知道什么是全面预算管理吗?
(1)从总体上看,有88%的样本企业知道什么是全面预算管理,但仍有12%的样本企业不知道什么是全面预算管理。
(2)从行业来看,知道什么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建筑业的比率最高(100%),其次是制造业(91.89%)、商品流通业(87.50%)、交通运输业(83.33%);房地产业的比率最低(62.50%),其次是服务业(78.57%)和其他行业(80%)。
(3)从企业规模来看,知道什么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企业集团的比率最高(95%),其次是大型企业(89.47%),中小企业的比率最低(83.33%)。
(4)从企业性质来看,知道什么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民营企业的比率最高(100%),其次是国有独资企业(91.67%),国有控股企业的比率最低(82.35%)。
(5)从企业类别来看,知道什么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上市公司的比率为(100%),非上市公司的比率为(87.14%)。
2.贵公司了解财政部2002年4月的《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的有关内容吗?
(1)从总体上看,有70.67%的企业了解财政部2002年4月的《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的有关内容,但仍有29.33%的企业表示对该文件的内容不了解。
(2)从行业来看,了解财政部2002年4月的《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的有关内容的企业,建筑业的比率最高(100%),其次是制造业(86.49%)、商品流通业(75%)、交通运输业(75%);房地产业的比率最低(50%),其次是其他行业(66.67%)和服务业(71.43%)
(3)从企业规模来看,了解财政部2002年4月的《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的有关内容的企业,企业集团的比率最高(95%),其次是大型企业(68.42%),中小企业的比率最低(58.33%)。
(4)从企业性质来看,了解财政部2002年4月的《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的有关内容的企业,民营企业的比率最高(75%),其次是国有独资企业(72.97%),国有控股企业的比率最低(64.71%)。
(5)从企业类别来看,了解财政部2002年4月的《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的有关内容的企业,上市公司的比率为(80%),非上市公司的比率为(70%)。
3.贵公司认为需要在贵公司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吗?
(1)从总体上看,有89.33%的企业认为需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但仍有10.67%的企业认为不需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2)从行业来看,认为需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建筑业的比率最高(100.00%),其次是制造业(94.51%)、交通运输业(91.67%)、服务业(85.71%);房地产业的比率最低(62.50%),其次是其他行业(80.00%)和商品流通业(81.25%)。
(3)从企业规模来看,认为需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企业集团的比率最高(95.00%),其次是中小企业(88.89%),大型企业的比率最低(84.21%)。
(4)从企业性质来看,认为需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民营企业的比率最高(100.00%),其次是国有独资企业(91.89%),国有控股企业的比率最低(85.29%)。
(5)从企业类别来看,认为需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上市公司的比率为(100.00%),非上市公司的比率为(88.57%)。
4.贵公司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发挥的作用大吗?
(1)从总体上看,有85.33%的企业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发挥的作用大,但仍有14.67%的企业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发挥的作用不大。
(2)从行业来看,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发挥作用大的企业,商品流通业的比率最高(93.75%),其次是制造业(91.89%)、建筑业(83.33%)、服务业(78.57%);房地产业的比率最低(62.50%),其次是交通运输业(75.00%)和其他行业(73.33%)。
(3)从企业规模来看,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发挥作用大的企业,企业集团的比率最高(90.00%),其次是大型企业(89.47%),中小企业的比率最低(80.56%)。
(4)从企业性质来看,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发挥作用大的企业,民营企业的比率最高(100.00%),其次是国有独资企业(89.19%),国有控股企业的比率最低(79.41%)。
(5)从企业类别来看,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发挥作用大的企业,上市公司的比率为(100.00%),非上市公司的比率为(84.29%)。
(二)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普及和应用程度
1.贵公司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了吗?
(1)从总体上看,只有50.67%的企业实行了全面预算管理,其他49.33%的企业尚未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的普及率较低,这与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很不相称。
(2)从行业来看,全面预算管理的普及率最高是制造业(达到62.16%),其次是其他行业(60.00%)、交通运输业(50.00%)和服务业(50.00%);最低是房地产业(只有25%),其次是交通运输业(41.67%)和服务业(42.86%)。
2.贵公司如果还没有实行全面预算管理,那么,每年是否都编制财务预算?
(1)从总体上看,未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37家企业中,有34家企业编制财务收支预算(占91.89%),只有3家企业不编制财务收支预算(占8.11%)。
(2)从行业来看,制造业、商品流通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中,未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都能编制财务收支预算;而房地产业、服务和其它行业中,则有一部份企业(分别占33.33%、25.00%和16.67%的比例)甚至连财务收支预算都不编制。
(3)从企业规模来看,未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集团都能编制财务收支预算,而未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则有部份企业(分别占18.18%和5.26%的比例)连财务收支预算都不编制。
(4)从企业性质来看,未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国有独资企业都能编制财务收支预算,而未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国有控股企业和民营企业则有部份企业(分别占11.11%和50.00%的比例)连财务收支预算都不编制。
(5)从企业类别看,未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上市公司都能编制财务收支预算,而未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非上市公司则有部份企业(8.57%)连财务收支预算都不编制。
3.贵公司是否有负责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
(1)从总体上看,只有23家企业(占30.67%)设置全面预算管理专门机构,而另外52家企业(占69.33%)则不设置全面预算管理专门机构。这说明,在实行了全面预算管理的38家企业(占50.67%)中,仍有15家企业(占20%)不设置全面预算管理专门机构。
(2)从行业来看,设置全面预算管理专门机构的比较,制造业为35.14%,商品流通业为37.50%,建筑业为50.00%,其他行业为33.33%(这几个行业均达1/3以上);交通运输业为25.00%,房地产业为25.00%,服务业为28.57%(这几个行业均不达1/3)。
(3)从企业规模来看,设置全面预算管理专门机构的比率,大型企业为42.11%,企业集团为35.00%,中小企业为22.22%。
(4)从企业性质来看,设置全面预算管理专门机构的比率,国有独资企业为37.84%,国有控股企业为26.47%,民营企业为零。
(5)从企业类别来看,设置全面预算管理专门机构比率,上市公司为40.00%,非上市公司为30.00%。
4.贵公司主要采取下列哪些方法来编制全面预算或财务收支预算?
(1)从总体上看,固定预算法和弹性预算法被采用的比率较高,分别为52.78%和47.22%;概率预算法和滚动预算法被采用的比率较低,分别为15.28%和13.89%;零基预算法被采用的比率则介于较高和较低之间,为29.17%。
企业现状分析报告范文2
一、同业对标需遵循的原则
全面对标的原则。由省公司统一部署,市公司首先组织市内县供电企业之间开展对标,然后逐步和省内、国内先进县供电企业进行对标。实现指标标准、管理手段与方式的对标比较,逐步覆盖县供电企业的各项管理和业务。
内部与外部对标相结合的原则。要实现县供电企业之间、专业部室之间、供电所之间、车间班组之间不同层面的对标比较。
指标与管理并重的原则。通过同业比较,明确企业在指标先进性、管理科学性上的差距,确定改进方向,完善各项措施和标准,不断提高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
动态比较与持续改进的原则。按动态比较的管理模式,不断确立最优企业和最优指标,及时更新标杆,确保标杆的先进性。不断完善、改进管理标准和指标体系,保证评价体系和管理措施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二、同业对标工作程序
同业对标工作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开展,按照“PDCA”过程管理要求,分别对“组织领导、现状分析、选定标杆、对标比较、改进评价、最佳实践”六个工作环节从计划、实施、监督、考核几个方面进行部署。
第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到位,建立对标常态机制。
一是为确保同业对标工作有效开展,成立同业对标领导小组和专业工作小组,使同业对标工作形成了程序化、规范化格局。二是制定同业对标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明确各岗位分工和职责,优化完善工作流程,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相关记录。三是每年年初公司综合分析上级要求和公司年度工作目标,编制下发当年的《同业对标工作方案》或《同业对标工作计划》,将各项指标细化分解到人,提出量、质、期要求,使同业对标真正渗透到各个工作环节。
第二,加强现状分析,深化指标诊断,全面开展同业对标。
一是年初结合上级的同业对标报告,召开同业对标专题调度会二是搭建公司对标分析平台,根据指标性质及完成情况,将指标分为四类:优势指标、潜力指标、弱势指标、高权重指标,制定相应措施。三是通过对指标的分析和诊断,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定重点对标项目,形成现状分析报告。
第三,广泛开展调研,合理选取标杆,确保对标良好效果。
一是公司组织各相关部门结合专业所辖指标的现状分析、调研情况,选取部门对标项目、对标人员和标杆单位。二是公司结合相关部门提报的对标需求,通过调研、分析、整合,确定符合实际的综合标杆单位及专业标杆单位,并拟定公司对标方案。三是对各专业提报的对标方案及单项标杆单位进行调研,确定综合标杆和专业标杆。
第四,实行对标比较,查找存在问题,全面提升指标水平。
一是公司成立对标项目小组,制定对标计划和任务目标,项目小组组织到标杆单位进行对标。二是加强和省内外兄弟单位的对标交流,与管理水平较高的单位定期开展同业对标,实现管理水平的共同提高。三是通过对标学习,找出公司和对标单位在总体情况上的差别,查找出管理方面的差距与不足,提出缩小差距的改进措施。
第五,制定整改计划,加强监督评价,实现管理持续改进。
一是组织各对标专业项目小组根据对标情况,结合公司实际,制定重点项目改进计划,明确目标、措施、责任部门以及完成时间,保证责任落实到位。二是领导小组对各专业整改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协调和解决,对进度和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考核,确保整改的有效进行。三是组织有关人员定期对整改情况进行评价,对于实现对标任务目标和改进目标的措施,写入或修订原来的业务管理流程。对于未能实现目标的改进措施,根据原因分析决定重新改进或暂缓实施。
第六,总结提炼经验,推进最佳实践,实现管理对标创新。
总结提炼公司在管理流程和管理方法的典型做法,形成最佳实践,积极参加省、市公司的评估认定。一是超前谋划,找准专业定位,突出公司特色,认真选取最佳实践课题。二是成立最佳实践领导小组和编写团队,合理选取专业人员,并进行优化组合,保证最佳实践的组织领导和编写质量。三是加大评审力度,在公司内部组织对上报的最佳实践进行评审。采取积极主动地邀请上级公司领导到现场指导,“走出去”学习先进的经验。四是完善奖惩制度,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做到重奖重罚,提高各专业对最佳实践的重视度。五是实现管理标准和最佳实践的协同管理,结合管理标准制定和修订,将公司内部编写的最佳实践和管理标准相融合,将兄弟单位的最佳实践做法和我公司管理标准结合,吸取其先进经验,优化管理方法和流程。
三、结束语
企业现状分析报告范文3
关键词:信息安全;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0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6-2844-02
The Requirement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the Analysis for An Enterprise of Fujian
CHEN Rong-sheng, GUO Yong, ZHAN Gui-bao, ZENG Zhong-cheng, LU Teng-zu, LI Zhuang-xiang
(Fujian Xindong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Fuzhou 350003,China)
Abstract: For information on the degree of rising-to-business information security threats are increasing,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s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framework for an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security status of the analysis, come to conclusions, and the enterprise in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requirement.
Key words: information security; requirement; analysis
1 引言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发展,新的信息安全风险也随之不断暴露出来。原先由单个计算机安全事故引起的损害可能传播到其他系统和主机,引起大范围的瘫痪和损失。根据CNCERT 统计报告指出,2007年接受网络安全事件报告同比2006年增长近3倍,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约1500多万个IP 地址被植入木马程序,位居全球第二位(其中福建省占10%,居全国第三位);有28477个网站被篡改(其中政府网站占16%);网站仿冒事件占居全球第二位;拒绝服务攻击事件频繁发生。
针对于次,为福建企业制定一个统一、规范的信息安全体系结构是迫在眉睫的。本文根据福建企业特点,参照国内外有的规范和理论体系,制定了企业信息安全需求调研计划,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制定信息安全体系结构和具体实施建议奠定坚实基础。整个分析报告按照图1的步骤形成。
2 分析报告指导理论模型框架
2.1 总体指导模型
一个完整的信息安全体系由组织体系、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组成,如图2所示。
其中,组织体系是有关信息安全工作部门集合,这些部门负责信息安全技术和管理资源的整合和使用;技术体系则是从技术的角度考察安全,通过综合集成方式而形成的技术集合,技术体系包含内容有安全防护、安全检测、安全审计、应急响应恢复、密码、物理安全、安全机制与安全服务等;管理体系则是根据具体信息系统的环境,而采取管理方法和管理措施的集合,管理体系涉及到的主要内容管理制度、管理规范、教育培训、管理流程等。
2.2 ISO/IEC 15408 标准
图1 分析报告形成流程
图2 信息安全体系结构
图3 GB/T18336 标准要素关系
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通用准则ISO15408已被颁布为国家标准GB/T18336,简称通用准则(CC),它是评估信息技术产品和系统安全性的基础准则。该标准提供关于信息资产的安全分析框架,其中安全分析涉及到资产、威胁、脆弱性、安全措施、风险等各个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如图3所示。资产因为其价值而受到威胁,威胁者利用资产的脆弱性构成威胁。安全措施则是对资产进行保护,修补资产的脆弱性,从而可降低资产的风险。
3 分析报告素材获取
作为分析报告,必须要有真实的分析素材才能得出可靠的分析结论。我们在素材获取方法、获取内容、获取对象和最后素材整理上都有具体规范。
3.1 获取方法
在素材获取方法上,采取安全访谈、调查问卷、文档资料收集等3种工作方法来获取信息安全需求。
3.2 获取对象与内容
素材获取对象为两种类型,分别为部门领导和普通员工。其中:部门领导主要侧重于信息安全管理、岗位、流程、资产和培训方面的信息获取;普通员工主要侧重于信息安全岗位责任、操作习惯和安全配置与管理方面的信息获取。
素材获取内容分三个方面:一是管理调研;二是业务;三是的IT技术调研。素材获取内容安排有五种类型,其中:管理类2种,分别为高层管理访谈和中层部门领导访谈;技术类2种,分别为网络安全访谈和主机及数据库信息安全访谈;业务类1种,为业务及应用系统安全访谈。
最后的素材资料整理分为管理和技术两大类资料。
4 目前信息安全现状的分析
4.1 组织现状分析
通过对最后资料的分析看出,目前有一些企业对信息安全的管理还是十分重视的,很多成立了自己的安全小组,安全小组也定义了各个岗位,并明确了职责。安全小组目前的还存在着几点不足的地方:
1)安全小组的人员大部分是兼职工作,安全工作往往和本职工作之间存在的工作上时间冲突问题;2)安全小组的侧重于生产安全,信息安全的工作内容不够突出,信息安全的专业性不够强;3)信息的安全的监督机制有,并有一些安全考核的指标,较难执行,执行力不够;4)信息安全的人事培训管理已经作得比较好,可以增加信息安全方面专家的培训内容,更好的提高每个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
4.2 信息安全管理现状
目前,许多已经有IT支持能力的企业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还有以下地方可以完善:对信息安全策略定义可以进一步完善;控制方式比较分散,不够统一;制度上可进一步细化,增强可操作性;在项目的安全管理上还有很多可以完善的地方;增加人力投入,加强安全管控。
4.3 信息安全技术现状
通过对最后技术资料的分析,得知以下信息安全基本情况:
1)主机的安全运行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支持和维护,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安全操作规范,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够比较好的保障主机系统工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2)主机系统的安全管理主要涉及到服务器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应用服务系统等内容,密钥管理手段不科学,主机系统的日志缺乏定期的安全分析,主机的安全风险依赖于管理者的安全配置,缺少安全管理工具和安全监测措施;3)主机安全人员配备上没有专职的系统安全管理员,一个人需要管理多台主机设备,主要靠人工监视主机系统的运作管理;4)用户安全管理方面,口令管理手段不科学;5)主机漏洞修补方面不及时,已知漏洞不能完全堵上;6)主机系统的安全管理手段主要依赖系统自身提供的安全措施;7)主机系统的日志没有无远程备份日志服务器;8)主机设备类型多,监测和管理手段依靠人工方式,没有自动工具;9)系统人员管理一般从远程管理主机,没有全部采取远程安全措施;10)部门分工按职能划分,未按系统划分。
5 分析结论:信息安全需求
基于以上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主要分为信息安全整体需求和集体归纳。
5.1 信息安全整体需求
大部分的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安全组织、管理团队,技术方面欠缺。从总体上考虑,信息安全管理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企业内部的信息安全组织结构的协调一致性;2)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发展均衡性;3)公司内部的业务发展急迫性与信息安全建设周期性之间的矛盾;4)员工之间对信息安全认知的差异性;5)与第三方机构(供应商、服务商、应用开发商)之间的信息安全管理关系。
5.2 信息安全需求的集体归纳
5.2.1 信息安全组织与管理
根据上述对信息安全组织和管理现状的分析,安全组织与管理总体需求可以归纳为:在组织方面,建立打造一支具有专业水准和过硬本领的信息安全队伍;在管理方面建立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措施。
5.2.2 网络安全需求
网络安全,其目标是网络的机密性、可用性、完整性和可控制性,不致因网络设备、网络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受到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危害,而导致网络传输信息丢失、泄露或破坏。集体为:
1)集中统一的网络接入认证、授权、审计安全技术;2)集中统一的网络安全状态监测技术;3)针对通讯网络系统的网络开发安全检查工具集,包括网络安全策略执行检查、网络漏洞扫描、网络渗透测试等;4)能够支持网络的安全综合管理平台,能够支持网络用户安全管理。
5.2.3 主机系统安全需求
主机系统的安全需求归纳如下:
1)诸多主机的集中认证、授权、审计安全管理技术;2)针对主机系统的安全状态监测技术;3)针对主机系统的安全检查工具包;4)能够支持主机的安全综合管理平台。
5.2.4 数据安全需求
数据安全,是指包括数据生成、数据处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利用、数据销毁等过程的安全。其目标是保证数据的保密性、可用性、完整性、可控制性,确保不因数据操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传输、管理等因素受到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危害而引起数据丢失、泄露或破坏。具体需求要求如下:
1)需要建立一个支持认证、授权、审计、安全等功能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机制;2)需要建立一套数据攻击防范系统,包括非法行为监控、威胁报警、数据垃圾过滤等;3)需要建立一套数据容灾系统,能够提供数据应急响应、防止失窃、损毁和发霉变质。
5.2.5 应用系统安全需求
应用系统安全,是指包括需求调查、系统设计、开发、测试、维护中所涉及到的安全问题。其目标是应用信息系统的保密性、可用性、完整性、可控制性,不致因需求调查、系统设计、开发、测试、维护过程受到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危害,从而导致应用信息系统数据丢失、泄露或破坏。应用方面的安全需求归纳如下:
1)需要建立一套关于应用系统分类、应用系统安全接口、应用系统操作流程等方面的应用系统管理规范;2)需要建立一套独立的应用系统安全测试环境,满足应用系统上线前能够得到充分的安全测试;3)需要建立一个基于角色认证、授权、审计的授权管理系统,能够支持按员工的工作岗位授权管理,能够支持事后责任追查的法律依据;4)需要建立一个统一集中的应用系统监控管理平台,能够支持检测到异常的操作。
6 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福建某企业的信息安全现状进行相关素材获取,依照信息安全体系相关标准对整理后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了该企业的信息安全现状的评估结论,并提出了此类企业在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上的需求分析。本文的结论,对此类企业的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世永.网络安全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Christopher Alberts, Audrey Dorofee. Managing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s.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3:10,80~82.
[3] 董良喜,王嘉祯,康广.计算机网络威胁发生可能性评价指标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40(26):143~148.
企业现状分析报告范文4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114-02
一、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近几年,在大数据时代到来的同时,国家进一步对高校实施放宽政策,高校办学和经营的自控权加大,其财务活动朝多样化、复杂化发展,其财务管理建设也进入攻坚期。而财务管理又是高等学校有效运行和寻求发展的重要内容,大数据运用与高校财务管理若不及时有效对接,势必影响财务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系统比较落后,所采用的ERP等信息手段大都属于事后处理,众所周知,事前和事中控制更能起到管理的作用。而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大数据背景下的要求,以至高校财务管理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新问题。可以说,当代高校财务管理环境对高校财务工作提出了更多层次、更高标准的要求,切实在此环境下提升各项数据的处理及应用水平,对高校财务管理变得日益迫切和重要。
1.财务软件不能满足当代高校财务管理要求
会计信息系统的出现,将财务人员从繁重的传统手工记账中解放出来。其中的基础财务数据均是由财务人员对原始凭证的“翻译”实现,收集到的数据经过二次加工,再根据相应需要进行传递和汇总形成数据库。这一数据库中主要为结构化数据,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已能很好地支持此类数据所属的财务工作,而非结构化数据的价值往往被忽略,巨大数据源中的丰富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造成信息不对称,经济业务全貌没能很好地展现。比如,高校教研人员采购设备后,财务部门根据发票遵循真实性原则登记入账,但此过程不能反映购买价格变动的原因,是采购人员和供应商利益协调结果,还是市场发生新的变动。又如,对学生缴费与否虽然可以直接获取信息,但高校无法通过财务数据查找原因,不能对学生准确分类和评价,也不能判断是否为恶意欠费,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了难题。由此可见,传统单一的数据整合方式与高校财务管理的长远发展不相匹配,现有的财务软件不能满足当代高校财务管理的要求,高校急需一个将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统一整合的渠道。
2.财务管理模式亟待变革
随着数据爆炸规模的不断扩大,通过大数据的管理和应用,一些商业企业已经逐步将大数据技术同企业活动相互关联并取得一定成效。但高等学校由于诸多原因,未能利用好大数据下的“大财务”。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在会计核算、财务控制、财务决策支持几个层面均有缺陷。当前,许多高校的财务会计流程仍把工作重点放在事后保障、事后算账中,财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虽然引入了信息技术进行预算编制、财务分析、资金管理等工作,但工作质量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甚至有财务失控现象;况且高校财务报告主要倾向于服务国家教育部署,很难反映真实的办学竞争力。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和自身财务管理模式弊端的双重压力,加之很多高校财务人员的大数据应用能力不高,造成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困境。
3.财务数据服务水平不尽人意
基础数据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源头,基础数据的有效处理无疑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但是,高校在基础数据的收集、筛选、辨别方面仍不能达到全面高效的水平,海量的数据价值密度低,财务与非财务数据并存,给这一环节带来了诸多挑战。同时,由于高校财务数据多、财务管理流程复杂,经过加工的二代数据在其流转传递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财务信息损失的可能性,不符合当下对财务信息的综合性要求。另外,在数据的披露与输出环节,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只关注财务分析报告的输出,往往忽略获取数据使用者行为结果反馈,以对自己提供的财务数据的形式和内容做出调整。要满足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对财务数据更广泛的需求,必须对财务数据服务进行变革。
二、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财务管理变革
大数据已然以猛烈的态势向各行各业袭来,也必然给高校财务管理注入新的生命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改善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的现状提供了可能性,我们以此为契机,为高校财务管理的变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运用大数据技术辅助财务软件
在一项经济业务中,原始凭证为已经发生的事件提供了较为详尽的信息。而会计信息系统应用于财务管理之后,反而突出了一些弊端,如原始单据、合同、影像等非结构化财务数据无法在数据库中反映出来,这些数据背后的价值也被忽略。在结构化数据处理系统形成一定模式条件下,立足于高校财务管理的长远发展,为了打破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筛选,同时注重数据的共享与兼容,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大数据时代,有效利用数据仓库、数据计算、数据架构和数据共享等技术,把分散储存在各自部门数据库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相互关联,运用工具重新整合分析,组建相应绩效评估小组,对各项资金投入以及财务政策做出客观的分析,最终出具财务分析报告。这将更好服务于财务分析报告的使用者和决策者,财务管理也能在高校发展中越来越受重视。
上文对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分析中学生缴费的实例,就可以很好地用大数据技术解决。运用ID3算法(一种基于信息熵的决策树学习算法),并针对其缺陷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可以得到有关学生缴费欠费的最终决策树。之后,根据不同缴欠费情况,准确判断出学生是否为恶意欠费,并及时做出相应决策,使高校财务管理有序进行。
因此,对于高校财务管理的其他方面,同样可以由专业人员设置合理的大数据应用方案,逐步从单一的财务管理体系向综合财务管理体系转变。
2.探索高校财务管理新模式
首先,既然决定引进大数据技术,就要做到物尽其用。在财务管理模式更新上也大可应用,以减少此项举措在软硬件设备更新和淘汰上带来的投入浪费和重复建设。针对高校财务管理“事中”控制薄弱的问题,建立财务实时共享平台,将高校内部各学院及职能部门数据和接口标准统一。比如,同一信息在不同部门处理时,按照同一数据规则进行转化,使得各部门间能及时进行数据共享和交换,减少资源浪费,并实时全面掌握财务动态。以往有用友ERP公司为我国交通运输企业提供财务共享服务方案并取得成功的案例,高校也可建立财务共享平台,以对高校经济业务实行精细化、准确化管理,有效减小财务失控风险。比如对科研经费,从申请立项、预算、审核到最后经费支出,财务部门都应严格审批,要对实际业务信息准确核实,避免因核实不到位引起财务问题。大数据时代的财务人员,必然需要具备更大的知识储备和更高的专业技术,有时甚至需要实时分析数据价值能力。这就要求他们除了扎实的财务管理能力之外,更要更新自身知识体系,深入了解大数据的内涵和发展,掌握财务大数据的处理能力和技术。不仅如此,高校管理层也要看到大数据技术的重要意义,培养大数据管理意识,定期请专家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复合型财务管理团队,以期能够有效地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从中提取有用的关键信息,再对其进行数据加工,使大数据管理参与到财务决策中。
3.完善财务数据综合处理水平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在实效性上有所欠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无法对基础数据进行快速有效的分析。大数据技术的特点就是能够对数据进行集中的处理和分析。首先,做好基础数据的收集后,应根据基础数据的完善程度,建立相应的基础数据库,重点做好基础数据的管理工作;然后,利用SPSS软件手段,对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分类,并对每一类数据总结特点精准定位,提高财务数据质量,并关注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的归类,将非财务数据中的关键信息筛选整合,弥补财务数据只能表达货币数字的不足。
经过筛选的数据,在加工过程中要严格把控有效信息的流失,建立完善密集的数据传递中心,形成统一规范的数据传输机制。最终输出财务报告后,更要保证持续性追踪服务,从报告使用者的行为决策或反馈信息关联分析自己输出的财务数据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缺陷,或是向报告使用者提供更为全面的数据证明。
需要注意的是,大数据应用的风险与机遇并存,高校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性质的单位,财务数据又是极为敏感的数据,因此要有数据安全意识,在数据处理的各个环节,结合会计信息系统的经验,合理设置使用权限,为高校财务数据管理保驾护航。
三、总结
本文只是对大数据时代高校财务管理的浅显探讨,有很多重要方面还未涉及。但作者深信,高校财务管理已然卷入大数据时代潮流,大数据的思维和技术必将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无论是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的整合和价值挖掘,还是财务精细化管理、数据共享或传递输出,都必将调整相应财务工作安排并有效管理数据资源,带来高校财务管理的历史性变革。高校更应注重财务人员大数据能力的培养,这会是高校的另一大隐形资源。但同时不能忽视对财务数据的安全保障,避免因数据流失损害到高校的财务安全。
参考文献:
[1] 许敏.e时代高校财务管理新模式探索―高校财务管理一体化[J].时代金融,2015,(11).
[2] 柯明,王润统.浅谈大数据对财务信息化的影响[J].财会研究,2014,(9).
[3] 王艳.基于大数据的高校财务管理思考[J].管理观察,2014,(25).
[4] 韩丹丹.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财务管理如何做好基础数据的分析[J].财会学习,2015,(18).
企业现状分析报告范文5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质量、效益为主要目标,以成本控制、技术装备、产品研发、节能降耗、企业管理、人才队伍为重点,通过与国际领先企业、行业最优企业的对标活动,分析寻找自身差距,制定和落实追赶先进的方案和措施,持续改进、不断超越,全面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二)总体要求
1、科学选定标杆,坚持全面提升。指标设定、标杆选取要密切跟踪行业发展变化,始终瞄准同行业同类型的优秀目标,在追求行业制高点中,以短比长,以长比优,实现长短指标的全面提升。各企业都要创造条件全面部署展开活动,整体或分类制定实施方案,力求全面覆盖、全面开展、全面取得成效。
2、实事求是,务求实效。各企业应根据所在行业发展的最新要求和自身实际,按照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适度超前的思路,科学选定标杆指标,既不随意选择低标准,也不设定过高目标和提出不切合实际的口号。坚持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开展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这一活动,真正起到找出差距、解决问题、改善管理、实现目标和赶超对手的效果。
3、突出实践,持续改进。要紧紧围绕主要目标,结合企业实际,把开展对标管理与企业年度发展目标相结合,与企业的典型管理经验相结合,确定活动的具体实践方式,在实践中深化认识、丰富方法、突出特色、形成模式。企业的发展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标杆对象,不断修订提升对标指标和标准,优化改进方案,落实改进措施,持续深入地开展对标管理工作。
二、活动目标
2014年8月份对标管理活动全面启动,统一部署,稳步推进;各企业要扎实开展,将各项主要经营、管理指标全部纳入对标体系管理,形成日常性工作系统。务必在年底前建立起比较全面的对标管理体系;对标管理体系付诸实施,通过创造性的工作逐步缩小与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通过2-3年的持续努力,使各企业设定的指标水平得到全面大幅度提升,有少数指标在国内领先,多数指标稳定保持在行业中上游水平。
三、对标重点
(一)成本控制。企业要坚持高点站位,瞄准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业,强化成本预算约束,推行质量成本控制,实行成本定额管理。从研发、设计、采购、生产、销售一系列的过程做到严格的控制,在保证产品优质的同时,降低产品成本。
(二)技术装备。围绕生产装备升级换代,引进和开发运用新技术、新设备,加快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全面提升产业、行业和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三)产品研发。围绕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深入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发明,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和新产品开发。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四)节能降耗。围绕企业升级转型,加快节能环保先进适用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企业节能降耗项目建设,努力降低能耗、减少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五)企业管理。围绕企业降本增效,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基础管理和专项管理工作,重视战略决策和营销管理,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六)人才队伍。围绕建设创新团队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制订人才激励政策,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培养引进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性机制。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培训,促进职工队伍的知识化、技能化、专业化。
四、工作安排
对标管理活动分三个阶段。
(一)启动部署阶段
召开会议对对标管理活动进行部署和动员,重点工作为现状分析、选定标杆。
1、现状分析
要深入细致地对本企业的现状和本行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围绕对标重点查找自身存在的差距和薄弱环节,确定开展对标管理的关键指标,初步建立起适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对标指标体系及对标数据库。数据库要体现可以量化、便于比照操作以及能够反映单位经济规模、运营质量、增长速度、安全生产、项目管理、技术进步及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指标体系。
2、选定标杆
各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定标杆对象,明确对标指标及目标值。一是根据对标关键指标,分别选取行业中的先进水平作为行业标杆,并确定对标指标的目标值;二是要注意标杆是企业学习和超越的对象,其选择既要切合企业实际,又要考虑标杆资料数据获取的可能性和成本。
(二)全面推进阶段
自方案下发后,各镇(办)、各企业要全面推进对标管理活动,制定方案、组织实施。
1、制定方案
各镇(办)、各企业要于8月20日前制定完成对标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包括:㈠指导思想;㈡总体要求;㈢活动目标;㈣对标重点;㈤工作安排;㈥保障措施。实施方案要细化各个工作环节,要有指导性、指标量化、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
2、组织实施
各企业要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并与标杆企业进行对标,寻找对标指标方面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并在明确改进目标和方向的基础上制定改进方案。一是针对不同的标杆指标,可成立相应的调研小组,到优秀的标杆企业进行调研分析,编制对标分析报告;二是分析标杆企业的优势所在,通过实地调研和参观学习,查找企业存在的差距,出现问题的原因,制定改进方案和措施,明确追赶、超越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三是要将各项措施和目标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及个人,保证对标工作落到实处;四是紧扣对标的核心目标,通过找差距,引进标杆对象先进的管理理念、模式及方法,结合企业实际,创出适合本企业的管理新模式与新方法,以持续各项指标;五是重点从企业指标差距较大的工作方面入手,确定一批课题,组建课题小组,深入分析,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整改措施,加以整改;六是要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带动重点指标的提升,推动基础管理上水平。
(三)改进提高阶段
今年年底,各镇(办)、各企业要对对标活动开展成效进行自评,对指标改进措施和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撰写对标评估分析报告,并编制下阶段改进方案,不断提升标杆水平。一是对已经达到或接近先进水平的指标要继续保持领先,向更高的目标值奋斗,争创国内先进,不断拉升标杆值;二是处于行业水平与先进水平之间的指标。这类指标要不断提升,并向先进指标靠拢,对比标杆,争创一流;三是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指标。这类指标要认真分析,查找差距、改进短板,缩小与行业平均水平的差距,力争实现低于行业平均值的指标个数逐年减少。
县经信局年底对各镇(办)、各企业对标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将活动开展扎实并取得实效的单位树立为先进示范单位,将其先进经验进行推广;其他单位要将先进示范单位加入对标目标,在全县内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办)、各企业要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设计有效的工作程序,提高组织的执行力,做到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推动对标管理扎实深入开展,顺利达到组织目标。
(二)强化过程管理。各企业的过程管理要做到事前预控、事中控制和事后纠偏,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步骤循环的方法开展过程管理。在活动开展前,预先安排好过程最佳步骤、流程、控制方法以及资源需求,规定好组织内各部门之间的关键活动接口。在活动开展中,通过预定工作流程,对实现目标的过程及相关资源和投入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测量、统计关键活动的成果并及时反馈。通过对反馈信息的分析及时调整管理措施,实现持续改进。
企业现状分析报告范文6
Abstract: Based on investigation on the employment status and main channel of vocational graduate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employment, mainly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develop vocational graduates' employment channels so as to achieve high-quality student employment.
关键词: 开拓;高职毕业生;就业渠道
Key words: exploration;vocational graduates;employment channels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9-0249-02
0 引言
目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巨大。从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来看,2013年是699万,2014年上升到727万;河北省2014年高校毕业生达36.78万,比2013年多1.28万。相关统计显示,目前河北省就业市场提供给毕业生的岗位数较2013年同期有所下降。一增一减,2014届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不乐观。教育的扩张必然引起就业压力持续增加。高职院校要想在夹缝中生存,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就业是民生之本。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必须四力合一,共同开拓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1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经调查,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形式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据调查,高职学生75%以上就职于民营中小企业,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城镇化步伐加快,企业市场将不断扩大,更易于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已成为高职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刚入职毕业生的薪酬较低,大约在1500-2000之间,而且“跳槽”现象较突出,从就业区域来看,主要偏向于经济发达的省市。
2 高职学生主要就业渠道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主要就业渠道 高职学生的主要就业渠道角度包括人才市场、校园招聘会、媒体等渠道进行应聘、自主创业、三支一扶、亲友介绍、合作企业或顶岗实习录用、家长联系、继承家族产业、参军入伍等。
2.2 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 通过分析我院和其他兄弟院校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我们认为除了经济和市场是影响高职生就业的因素外,还存在一些内部原因。
2.2.1 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一些体制仍然存在 首先,在我国,目前教育部主管毕业生就业工作,公安部管理户口,而人事以及劳动部门对人才市场进行管理,由于这些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而给毕业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其次,一些管理不规范以及制度不健全的中小企业很难吸引和留住毕业生,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去非公有制企业;最后,由于相关政策和制度的不完善,有待进一步通畅大学生下基层的就业渠道。
2.2.2 针对毕业生举办的各种招聘会效果不佳,招聘形式亟需改进 虽然每年我院组织的大型招聘会吸引了上百家企业到场进行招聘,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赶集式的集中人才招聘形式不仅不利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且还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为了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创新招聘形式和发挥中介作用外,还应当积极发挥网络平台招聘的力量。
2.2.3 毕业生本身就业观念问题 虽然当前的毕业生观念日趋务实,但是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如:毕业生由于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实力而存在较高的就业期望值,甚至不顾自身条件是否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而提出过分的要求,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还有一部分毕业生片面追求北上广等大城市,而不愿意去系部一些中小城市特别是农村发展,这使得他们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
2.2.4 部分院校就业指导滞后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共性特点就是不完善的学生就业指导体制,其就业指导就够往往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出来。单调的就业指导课形式不仅缺乏实践意义,还有的仅仅在毕业阶段才开设。我们认为,就业行驶越严峻,就业指导越重要,这是由于毕业生在特别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压力会非常大,因此,必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勇敢面对求职和就业过程的困难。
3 开拓就业渠道的主要对策
3.1 政府的政策层面 开拓就业渠道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激励与扶持,并且要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如《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了拓宽渠道的政策措施,主要内容:①在推动产业升级中培育就业增长点。②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并且对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企业进行奖励和补贴;③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④统筹实施基层服务项目;⑤加大社区(乡镇)基层管理岗位开发力度;⑥积极开发社会中介组织中的公共服务岗位;⑦鼓励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⑧深入做好就业见习工作。加强见习岗位管理,实行见习期满就业承诺制度。并从加大小额担保贴息贷款扶持力度,提高一次性创业补助标准,创办小微型企业给予租金补贴,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创业,加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力度等方面加大了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扶持的力度,值得推广。另外,政府要构建校企合作公共网络信息平台,促进校企双方信息资源共享,为职业院校与广大企业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促进校企双方在合作中互利共赢。
3.2 学校层面
3.2.1 必须顺应市场需求,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信息化 通过校企融合式合作,建立校企信息互通平台,开发人才市场信息分析系统和人才需求信息采集系统等形式,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人才市场需求动态和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形成动态分析报告。根据动态分析报告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及时增开就业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停招或取消不适应市场需求、就业前景差的专业,以更加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带动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
3.2.2 采取“一对一”的就业帮扶模式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对学院的学生数量、生源地、家庭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建立了困难毕业生就业信息档案。学校动用最好的社会资源为困难毕业生牵线搭桥,不仅帮助他们顺利就业,还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就业质量。对已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学院及时进行跟踪服务,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协助解决好毕业生上岗后的思想及工作方面的特殊困难,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3.2.3 激活顶岗实习基地 首先,为了扩大就业基地,必须努力成为各地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培养基地的友好合作伙伴,因此,学校应当加强与行业协会、大型企业集团和各地市人才服务中心的联系。其次,为了实现学校和实习企业共赢的局面,应当开展社会实践以及暑期间隙活动,从而充分利用学习实习实践的单位扩宽就业渠道,通过多种渠道倾听用人单位的意见进行情感交流以促进校企沟通并巩固扩大就业基地。
3.2.4 在学生创业引导上,实现由计划应对到学生自发创业的跨越 加大创业教育、创业引导和创业指导的力度。针对青年大学生面临创业时思想上、能力上、项目上、资金上遇到的各种难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帮助。实现由单纯鼓励学生创业到科学指导学生创业转型。对有条件、适合创业专业的学生进行大力支持和帮助。创建“创业大讲堂”,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创业,如何选择创业项目,如何做到创业成功,进而培养一批创业人才,带动一大批人员就业。在我院建有全国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河北省首家创业孵化园、河北现代物流人才培养基地、省会石家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企业人才培养基地。为鼓励学生创业,所有专业均开设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聘请优秀创业毕业生进行创业教学指导,成立了“信工创业人才暨职业经理联谊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支持学生成功创业500余人,带动就业2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
3.3 用人单位层面
3.3.1 深入落实校企合作,规范用工制度 目前,有些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存在短效性,只有在临时用工或劳动密集的时候才会想到学校。所以学校和企业必须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签订合作协议,包括人员聘用、定期培养、薪酬待遇、用工管理等进行规范。深入落实校企合作机制,一是要大力宣传和切实执行国家关于校企合作的税费优惠政策,降低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成本,并得到人才、技术、资金三方面的支持,以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二是制定地方校企合作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以人力、技术、设备和经费等多种方式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3.3.2 灵活运用“展销”、“推销”、“订购”、“引荐”等形式进行招聘 “展销”即邀请用人单位来校举办专场招聘会,通过双向选择达成意向协议。运用“推销”形式,组织各专业优秀学生到企业参观、访问,以此宣传学生,推荐学生。运用“订购”形式,通过网络、邮件将学生简介和当年学生需求登记表,寄发给用人单位,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或网上选聘学生。运用“引荐”形式,请老“用户”引荐“新用户”。
3.3.3 建立合作企业联盟,扩大订单式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色就是校企结合、产学合作以及订单培养,这个特色也是有效实现学校、企业以及学生三方共赢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产学合作,多家企业联合建立合作企业联盟、拓宽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从而联手提高了毕业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更扩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3.3.4 扶持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企业可以先对怀揣创业梦想的毕业生进行考察,选取部分优秀的学生进行技术、资金、项目上的支持,扶持带动一段时间,引导他们走上创业之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筛选优质的企业进行重点培养,吸收成为自己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实现共赢。
3.4 毕业生层面 除了外部努力之外,学生必须提高就业竞争力,转变就业观念,努力实现自主创业。①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将是就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②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基层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实现自身价值。也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就业或创业”的职业选择观念。③要努力实现自主创业。在一定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总之,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是教育前进中和发展中的问题,更是高职教育事业改革以及发展的必经过程。高职院校应当在就业大环境严峻的形势下引导毕业生进行正确定位以提高社会竞争力和适应性,从而真正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此外,要想真正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通过政府、校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四方共同努力,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维明.努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14年0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