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策略

我国的诗歌浩如烟海,诗人也是灿若星汉,古诗教育方面也受到了重视。因为古诗词孕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诗词都是我国诗歌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篇幅不长,表达的意境比较深远,对于学生审美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词就是用语言表达的。认真学习诗词,是我国中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也是他们接触古典文化的一个很好的教材。

一、初中古诗的学习现状分析

(一)学生缺少古诗学习兴趣

对于古诗词来说,跟学生的时代距离比较远,而且古诗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社会常识或者是社会制度跟现代社会有着比较大的差距,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觉得学习古诗没什么用处。加上古诗跟学生的现代口语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容易产生语言文字上的障碍,当读不懂的时候便会出现畏难心理,自然古诗学习兴趣不大。

(二)教师缺少古诗学习方式的指导

一部分老师觉得学习古诗就是理解课本中的句子和词语的含义,让学生能够背诵和默写,就等于完成了古诗学习的任务。就导致在教学方式上选择的是简单的串讲,没有进行有步骤的训练,对于古诗词的鉴赏方式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讲解都不是特别到位,学生缺少完善的古诗学习方式的指导,学习成效不明显。

二、优化古诗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反复朗诵,品味声韵魅力

诗词之所以被人们觉得语言很美,就是因为语言的节奏美感。古诗在表达感情的时候会采用拟声、双声或者押韵等形式来表达诗词的声韵美。诗词把这些形式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就形成了节奏鲜明,读起来抑扬顿挫的作品。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诵,在优美的旋律中对古诗的美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特别是配上音乐来朗诵古诗的时候,就能让学生在朗诵中进入古诗优美的意境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古诗的感情基调。比如,在学习《观沧海》这首诗的时候,要先让学生了解曹操这个人物,明白曹操想统一天下的决心和抱负,知晓这首诗正是创造在曹操北征的路途中,全诗格调激昂,显示除了曹操的英雄本色。再比如,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了解杜甫本人一生的坎坷,具备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这样就能对这首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进行反复的朗诵,更好的品位诗歌声韵的魅力。

(二)字斟句酌,欣赏语言魅力

学习古诗词,需要对诗词中的字词进行反复的斟酌,体味每一个重点词句的含义,通过这些字词来感受诗歌中的形象和已经,更深一层的领略诗歌中的情趣,获取相应的审美体验。在对诗歌的语言进行品位的时候,要先读懂一些语句。对于古诗词来说,具备其特殊性,像语句比较浓缩,成分的省略性比较强,意思的跳跃明显等等,这些都是初中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的障碍。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真帮助学生梳理句子和词语,告诉学生要先进行分词解意,一个词语一个词语的理解,明确这个词语在本诗中所表达的具体含义,启发学生去感悟。比如,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时候,要先让学生品读其中的字词,“枯藤”的“枯”字,“老树”的“老”字,“昏鸦”的“昏”字,简单的几个字,就奠定了古诗的格调,烘托了冷落暗淡的氛围,显示了一幅沈深秋僻静的乡野图。再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的“早莺”,“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燕”和“啄”,初春时的早莺,南归的燕子,衔泥筑巢,莺歌燕舞,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让人陶醉在这美好的春光中,喜悦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通过这样的字斟句酌,反复的吟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魅力。

(三)情景交融,感受意境魅力

在古诗教学中,要让学生发挥想象,领略诗歌表达的意境美。因为中国古诗的文字都相对比较精练,而且意境比较深远,具备特有的诗中有画的感觉。著名教学学家叶圣陶曾经指出:“在讲授诗歌的时候,要关注学生性情的陶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精要的部分,一两句的指导就足以,不需要冗长的解说。”在现代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通过过媒体把文字、图片与动画等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好的表达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比如,在学习《江雪》这首诗歌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这样一幅画面:漫天飞舞的大雪,夹杂着呼呼的北风,天地之间已经是白茫茫的一片,浑然成为一体,就是在这个辽阔与寂冷的画面中,出现了一艘孤零零的小船,上面坐着一位蓑衣笠帽的渔翁在江边垂钓。用多媒体播放出画面让学生去感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感受诗人的孤高,感受其中的意境魅力。

(四)融会贯通,反思哲理魅力

对于古诗来说,本来就是诗人触景生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于人生以及社会万象的思索得出的结果,具备发人深省的哲理,融合生活情趣与艺术形象为一体。人性的两个方面就是理性与情感,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哲学理念是当时人类意识的主要体现。就像孔子在面对大江大河奔流不息的时候,就说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名句,这是在告诫其弟子不要虚度光阴,浪费时间。这些富含哲理古诗把本来对立的理性与情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事实上,哲理诗歌跟叙事诗歌以及抒情诗歌一样,都是古诗的组成部分,是可以让学生慢慢咀嚼的另一种审美方式。比如,我们在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的时候,其中“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如果单纯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感觉作者是在观赏风景的体会,但是深入思考就可以得出一条哲理: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以及学识,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结论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古诗词是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都在文化中显示出来,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古诗词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非常大的教育意义。所以,要认清当前初中生古诗学习的现状,优化古诗教学,反复朗诵、字斟句酌、情景交融、融会贯通,让中华民族的古诗词文化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宋赞.浅谈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古诗文教学[J].教育前沿与探索,2012(07).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乐教乐学云平台;应用与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以生活化为主的开放性教学活动逐步冲破了传统封闭思想的束缚,以前所未有且无可比拟的生命力现象,不断显现“丰富多元、兼容并蓄、收放自如”的开放性基本特征,为发展并推动现代教学事业贡献了不容忽视的智慧和力量。“乐教乐学”智能教育便是较为典型的一种,它所开创的“优质教育资源+高科技应用”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引领现代方向、回归教育本质”的作用。

一、简析“乐教乐学”智能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其优势特征

所谓“乐教乐学”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对学生、家长、学校三者之间实行信息分享和多元互动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从质本而言,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开展对文本、自然以及社会等内容对象的开放性学习、感悟与实践活动。“乐教乐学”体现了数字化高效课堂的构建,乐教乐学云平台包括在线备课、网络作业、电子考试、课件教案资源、电子化题库、探究式学习、学生互评、成绩分析、电子课堂等多项教与学功能,让教师可以轻松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结合。乐教乐学云平台关注“兴趣”在教与学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广泛地使用各种虚拟激励机制、情景动漫等表现手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在这里获取成就感。通过计算机、平板和智能手机等终端,在实现“课前预习、搜集材料,课中互动、合作、探究研讨,课后复习、练习巩固”效果的同时,让家庭回归教育,让教育回归社会,并且强调家长的积极性参与,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较好地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在重塑教育生态系统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一教育生态系统中,学生是种子因素,家庭是土壤因素,学校是园丁因素,社会是环境因素,加上乐教乐学云平台的搭建与应用,又何愁学生乐学不显呢?正如上述所说,乐教乐学智能教育所开创的这一全新教育模式,提供了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趣味学习法,非常有利于帮助学生自觉地补足短板,进一步明确标杆,不断地提高兴趣,同时引导家长因素的积极性参与。那么它究竟有哪些优势特点呢?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1)走进课堂,同步教学,分层实施,趣味引导,为教师实现翻转课堂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教学工具。(2)让家长充分参与学习之中,从而在“亲子学习”中陪伴孩子快乐成长。(3)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强化“短板”训练,弥补自身不足,从而不断地提升学习成绩。(4)让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帮助下,切实制定个性化方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需而学。(5)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以竞技式状态和有效性机制鼓励他们的自主性学习。

二、乐教乐学云平台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简单应用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组织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以乐教乐学云智能教育平台为支撑,善于实践与反思,努力攫取令人期待的教学效果。(1)借助乐教乐学云平台,让学生逐步步入良性学习之路。兴趣与情感属于一种内在驱动系统,对于人的言语行为具有不容忽视且无可比拟的促进作用。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不在于强制学生,而在于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这与孔子提出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就我国古诗词而言,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情深意厚,无论对于教师的“迷时师度”还是学生的“悟时自度”来说,在文学素养和学习感悟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程度的要,否则是难以深入和超越其中的。然而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普遍存在“高消耗、低收益、低情趣、低层次化发展”的不良现象,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认真以待。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歌,教师可借助乐教乐学云平台,激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方式,多多了解与感悟其人其事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从而对他的豪放不羁与洒脱乐观、天资绝高与性格清奇、嗜酒如命与诗才如仙、飘逸不群与浊出不染等心性行为发生强烈的认知情趣和探究欲望。如此而为,在学白的《行路难》《将进酒》等古诗名篇时,非常有利于学生不仅吸纳满篇的豪放奔迈,而且感知蕴藏其间的情感所在和思想主旨。(2)借助乐教乐学云平台,让学生逐步走向“学会、会学、乐学”的良性化发展之路。古诗词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它以特有的精髓元素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涵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化精英,为文明传承和历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这对于普遍具有“00后”时代特质的新生代来说,他们已缺乏学习古典诗词文赋的兴趣和情怀。要想切实改变令人遗憾的现状,引导他们重新走向“乐学、会学、善学”的发展之路,必须充分借助于“乐教乐学云”之类的现代科技平台,才能赢得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如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全篇虽然没有一个“愁”字,细析品味起来却是愁肠满篇。从表面看来,虽然作者依旧自得其乐、洒脱狂饮,然而在这狂饮的背面确实有着无限凄凉。尽管如此,这并非单纯的消极而坐,而是融合了诗人的才华情思与身世感叹。有鉴于此,借助乐教乐学云智能平台的有力支持,通过名师微课的趣讲解析,学生们有一种剥茧抽丝、云散雾开的良好学习与感悟。(3)借助乐教乐学云平台,让家长逐步走向“亲子、亲学、亲智”的家庭化教育之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生产力”的普遍认识程度在不断攀升,由此更加激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投入和期盼。例如为孩子购买学区房、报各类培训班以及陪读陪学等现象可谓是有增无减、愈演愈烈。尽管如此,这仍然无法满足社会家庭的强烈需要。正因为如此,“乐教乐学云”教育平台的创立和“乐教乐学”时代的来临,逐步地让学生、家长和学校开始良性互动起来,真正地让家长成为教育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切实地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延伸,于是在“亲子、亲学、亲智”的家庭化教育发展上人越走越多,路越走越宽。以古诗词教学活动为例。笔者拟将在全班举行古诗词诵背大赛,从号召开始到大赛前夕,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就有占据总生数的78%家长来人来电联系,有人咨询乐教乐学云智能教育内容的,有人请教如何更好地亲子亲学的,有人热心关注古诗词诵背比赛规则的……即使在比赛来临之际,有些刚知道乐教乐学云教育的家长还是义无反顾地及时安装了这种智能技术。这种现代化智能教育平台深受家庭的追捧度由此可见一斑。(4)借助乐教乐学云平台,让师生逐步走向“交互、快乐、和谐”的良性化教学之路。我国古代的诗词文赋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这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既是“教无止境”的,更是“学无止境”的。既然如此,如何才能更好地教与学它们呢?理论和实践表明,借助于以乐教乐学云教育平台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产品,充分利用“交互功能”,实现教学相长的理想化目标。对于教学者而言,我们应当善于向名师们认真学习,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指导思想,借助乐教乐学云智能教育这一平台,通过交流、反馈和反思,不断地推动师生的自我教学活动。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78

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结构来看,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W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最基础的教学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阅读教学的发展现状来看,很多教师都没有充分地意识到加强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也没有积极地创新和改革阅读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从而妨碍了阅读教学重要作用的发挥。本文针对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来进行探究和分析,期望能够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和方法。

一、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对于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情境的创设方法是多样化的,选择合理科学的创设方式至关重要。从阅读教学的要求来看,选择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这是由于阅读往往与文本内容的联想和拓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多媒体技术能够针对教学内容中的人物、情节、环境进行生动地展示,也便于开展有效的联想讲解,这对于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的学生来说,是增强直观体验和感受的科学途径。例如,教师在讲授《变色龙》该课时,教师可以直观地展示变色龙的生理特征,通过生动有趣的影像资料,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变色龙的特点,从而与文本中的人物特点进行联系思考,进而发掘出奥楚蔑洛夫性格的核心特征,从而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二)明确教学目标,加强课堂教学的创新

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依靠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这就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的根本目标,合理有效地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和发展。例如,在开展阅读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设计和应用不同的课型来适应不同的教学目标的要求,包括文学欣赏课型、自主阅读课型、探究课型、朗读课型等等。通过选择合适的课型,学生能够更加高效地掌握学习的重点,从而提升自身的阅读理解水平。例如,教师在讲授古诗词等教学内容时,要选择运用朗读课型、文学欣赏课型等,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中的音律美和意境美。不仅如此,阅读教学也并非要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师也可以创造性地选择相应的新型教学形式,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范进中举》该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情节的变化和发展来设计短剧,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来感受人物的心理特征和时代环境,同时,通过分组形式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使得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得以展示。这样的教学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物心理的变化,也会对课文中所传达出的讽刺意味更加理解。

(三)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并非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能够得以实现的,更多是依靠长期阅读的积累,这就需要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尤其重视学生阅读积累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各方面的基础语文知识的积累和培养,只有不断地积累语文知识,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才能够更有效地提升阅读能力。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地结合课堂教学,设计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日常学习和积累,包括读书笔记、日记、摘抄等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坚持良好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学生的词汇量会逐渐扩大,其阅读能力也会逐渐增强,同时,要帮助学生进行读书笔记的写作,主要针对阅读作品的选择、笔记的写作方法等等,逐步地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写笔记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的提升。

(四)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背诵和朗读习惯

这不仅是语文考试的要求,更是体会文章的感情和内涵以及培养良好语感的正确方法。不仅如此,通过长期的朗读和背诵,学生的个人记忆能力和情感体会能够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阅读效率,更加准确全面地认识到阅读文本的丰富内涵,同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会在不断地诵读中得到强化。另外,学生还要进行课外阅读的积累和训练,课外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感受多样化的文学世界。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要选择经典名著,也要选择一些能够反映社会现实和时代特征的书籍,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世界。

二、科学开展学情调研,采取有效地改进措施

语文教学是初中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都具有多样性,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征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合理地选择和调整,然而,无论选择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坚持教学的基本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教学的重要角色,必须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要在关注和尊重学生个性化特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从而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范文4

一、让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更优化

1.建立联系,充分理解。通过初中诗词的教学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肢解零碎、浅显虚浮等,其实这是与有着丰富内涵的诗词不相匹配的。那么该如何带领学生去领悟诗心呢?巴甫洛夫提出的经典理论给了我们答案——“理解就是建立联系”。具体的联系方法有:①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况,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学习,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也是有所区别、有所侧重的,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认知水平,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②与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建立起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住诗境。诗词本身就是靠着形象的描绘来表达感情的,读诗的最高境界便是走进诗歌的意境。③注意与诗前小序的联系,打开全诗的理解窗口。④和诗中出现的典故建立联系。⑤将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联系起来,试图走进作者的内心。⑥同类诗歌进行类比联系,让诗歌的意蕴更丰富。

2.利用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指出,要学会利用阅读期待以及阅读反思、批判等环节,让思维空间拓展,以此来提高阅读的质量。学生在学习诗词,并对其进行阅读时能否形成有效的阅读期待,便成了诗词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为了让学生对阅读更加有兴趣,要结合学生已有的一些知识和生活经验,为他们提供学习诗词的熟悉背景,并设计出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从熟悉并且感兴趣的东西出发,用心去感受和理解诗词中的一些独特魅力。例如在教学《过故人庄》的时候,就可以将一些和本诗相关的经验材料组织成一系列的问题线索,创设出“对诗人说话”“与诗人相遇”等情境,逐渐引导学生说出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办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帮学生建立理解《过故人庄》的桥梁,让学生更轻松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

二、分析意象,再现古代诗词的优美意境。

古代诗词(尤其是写景抒情类)特别注重营造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的把握,进入诗词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调动学生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完成诗词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意象(即诗中描写的具体事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一共十个事物。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这十个意象诗人是用什么把它们串联起来的?通过思考。学生得出结论:是用一种情(即一游子的羁旅愁思)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即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有位学生是这样描述本诗的意境的——暮霭中,躯干上缠着枯藤的百年古树无声耸立,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没有动,也没有叫。仿佛和古树枯藤结成一体。小桥下,一条小溪潺潺流淌。一座农舍悄然而立。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朝着夕阳走去,渐渐成为一个黑点,消失在地平线多美的意境啊!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那么,古代诗词教学无疑就变成一杯白开水,哪来这种意境美的感染和熏陶呢?

三、积累典故,随诗释义

如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如果不了解“遣冯唐”、“射天狼”这两个典故的意思,就无法理解作者渴望自己被朝廷重用,为国杀敌,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决心。因此,积累典故,对正确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是很有帮助的。

四、体味炼字,理解情意

古诗词最讲究炼字。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如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前两句描摹了夜静更深、斜月映照、天宇寥廓、寒气袭人的月夜之景。后两句中的“偏”字透露出作者在料峭寒夜中敏感地捕捉到微弱的春之气息的惊喜:“暖”字一现即冲淡了逼人的寒意,天地间顿时掠过一丝温暖:“新”字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初听春之声那种新鲜、欢愉之感。

五、鉴赏美享受美

诗是抒情艺术。诗人把被描写的事物在灵魂中激起的感情吟咏出来,读者与之相通地产生了共鸣,获得了美的享受,这个感情接受的过程,就是对诗的抒情美的鉴赏。人写诗,为了使读者也与之共鸣,或惊叹,或振奋,或愤怒,不得不把要写的事物具体一些。形象一些,含蓄一些,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接受感染。诗是言短意长地感染人的文学,以含蓄为上乘。读诗。通过反复咀嚼,密咏恬吟,得到一种意味。这种意味就是诗歌作品本身的含蓄蕴藉。读诗读出味来,说明触及到了诗的弦外音,鉴赏到了诗的含蓄美。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范文5

一、结合识字教学,了解汉字结构

书法教学和语文写字教学之间有着相互呼应、协调一致的关系,两者形成了互补之势,教师要利用识字教学,让学生了解汉字的结构,并思考针对特定结构的汉字要怎样书写才能体现出艺术美。这样就能让学生在积累文字学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书法创作能力,提升语言文字应用方面的核心素养。在学生学习汉字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给他们介绍一些文字学知识,让他们了解汉字的构造特点,然后结合自己的书法作品和名家的作品展开分析对比,看看是否有差距,然后思考该如何提升自己的书法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不仅能掌握书法技巧,更能从中得到启发,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二、讲述主题故事,引导勤学苦练

要练好书法,必须要有严肃的训练态度,但是书法训练较为枯燥乏味,很多学生缺乏勤学苦练的毅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利用学生对故事的浓厚兴趣,引导他们展开主题故事大会,搜索古代书法家的奇闻轶事,看看他们如何勤学苦练,成为一代名家。此后教师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思考,说说是否能得到启迪,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坚毅的决心,自主展开训练,端正训练态度。学习《咏雪》后,教师给学生介绍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古人不仅仅有‘咏雪’这样的机智,同时也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这就是古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搜索王羲之练习书法的故事,并展开了故事会,他们发现,王羲之为了练习写字,天天在水池中洗笔,最后竟然让水池的水变黑了。王羲之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上笔墨纸砚,随时随地临摹历代的碑刻,在练字的时候,如痴如醉。教师还引导该故事,结合自我进行反思。“有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高低,主要看天赋,天赋决定了人的‘上限’,但是也有人认为,勤奋更重要,有了勤奋,就能突破‘上限’,你是如何认为的呢?能否结合王羲之和其他书法家的事例展开辩论呢?”这促使学生在辩论中提升了思维能力,学生认识到天赋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勤学苦练,就会荒废了天赋,而且,勤能补拙。最后,教师让学生反思自我,看看自己有哪些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善自己的练字态度。在展开故事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大家围绕一些矛盾的观点展开辩论,在思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提升和发展,这样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大家感受到古代书法家的人格魅力,并自主展开训练。

三、专项探究,汲取文化信息

古代书法作品中常常蕴藏着古人的精神气质,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精神,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专题研究,尝试挖掘书法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让他们尝试汲取文化信息,思考自己要如何继承并发展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促使他们提升文化传承和理解方面的核心素养。在《春望》中,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体会到了浓浓的爱国情怀,教师把握住这个机会,让学生尝试赏析古诗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全面了解忠孝仁义等传统文化精神。此时教师适时将书法教学渗透进去,让学生赏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并了解该作品背后的故事。学生发现,颜真卿和杜甫一样,也是唐朝人,在安史之乱期间,颜氏一族挺身而出,成就了“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的取义成仁之事,他们的行为充分体现了忠君爱国之心,而在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中,能看到磅礴的气势,也体会到作者的哀痛之心,同时还能让人感受到颜真卿对国家的忠诚之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祭侄文稿》中,线条给人笔锋内含、力透纸外的感觉,你认为这种力量的源泉来自于什么呢?”学生有所感悟:“正是因为作者有着忠孝之心,所以才能在书写中展现果决,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势。”在专项学习中,学生探究了“书法和传统文化”,从书法作品中挖掘出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结合历史故事展开书法文化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书法作品不仅仅只是艺术美的体现,同时也是作者情感的折射,从书法作品中能看到忠诚、仁义、孝顺等中华文化传统美德。学生要挖掘书法作品中的文化气息,并继承和发扬,让这些传统精神在现代社会继续发光发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鉴赏名作,深化审美意识

名家创作的书法作品常常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欣赏这些作品能让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得以提升。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名作鉴赏的活动,可以从文字点画线条的配合,字和字之间的空间结构关系,文字中蕴藏的神采意味等角度入手展开审美赏析。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临摹作品展开评价,说说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在学习《咏雪》的时候,教师给学生介绍“王凝之”,让学生知道这是书圣王羲之的儿子,此后则引入了名作鉴赏主题,给大家推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书法作品,在层层深入的鉴赏中分析王羲之的创作手法,并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教师首先让学生从整体入手,说说给人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认为笔画飘逸潇洒,犹如跳舞一般。此后教师让大家鉴赏点画线条的配合,如让大家分析其中出现了多少“之”字,每一个“之”的点画结构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体会作品的变化性。此后教师又让学生分析字和字的空间结构关系,学生发现每个字的大小并不相同,间隔也不一样,笔画多的字写得大一些,笔画少的字则小一些,整体给人十分和谐的感觉。再分析文字中的神采意味,学生发现作品呈现出潇洒飘逸的风采,让人仿佛看到了魏晋年间名士的风采。最后,学生再展开临摹,并对比自己的作品,看看有哪些需要提高的地方,这样,他们的审美赏析水平就一步步得到了提升和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整体把握、局部分析这两方面入手,层层递进地展开审美赏析活动。这样学生能更好地和书法创作者形成共鸣,体会到他们对艺术美的独特见解,并提升自己的审美感悟能力。

五、开展竞赛活动,形成积极氛围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高效课堂;导学案;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2010年起,我校在市教体局的领导下进行了高效课堂的改革与研究。我们希望通过高效课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自主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就这两年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收获与感悟。

一、转变思想是前提

由于“教师教、学生学”已是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所以一下子要改变这种模式,总有许多不适应。思想决定行动,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从思想上进行改革,相信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要彻底改变原来语文课堂的“满堂灌”“满堂问”,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要问”。

二、导学案是灵魂

高效课堂不是把课本交给学生,教师就什么也不用管了,任由学生发展,而是要教师在课下下更大的工夫,依据本课的特点,围绕课程的三维目标,设计本节课的导学案。导学案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依据,是总纲,是本节课的灵魂。在导学案中包括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当堂达标、课后反思等。通过导学案,使学生能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达标等环节的调控,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依据不同的课本内容,设计不同的流程,非固定格式。另外,导学案在编写时,要依据课本内容,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导学问题的设置和学习过程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呈阶梯式推进。不同的学生在用导学案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适合自己做的习题。这样能有效避免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好”的现象。作业中设置的练习题要落实字词等基础知识,要有机融入课后“思考与练习”的题目,要突出一到两个重点训练,着实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最后就是,导学案内容要适量,以一节课内刚好完成为最恰当。

三、高效是最终目标

语文高效课堂的主要目标还是省时高效,在有限的课时内,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曾记得在语文教学专家魏书生一场专题报告会上,魏老师讲他的学生的学习方法。魏老师是专家,所以整天要到全国各地讲学,大部分时间不在校内。他的学生就在班内自学,学生采用横向学习的方式,一至两周内就把一册书全部的生字词学完,接下来的几周分别学习古诗词、课文内容,然后就是互相出题,每人出一份试卷,通过互相答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当时虽然没有高效课堂的提法,但魏老师的教学方法确实是高效的。我们在运用高效课堂时,也有部分采用了魏老师的方法,课前放手让学生去凭已掌握的知识去预习新知识,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去读、去说、去写……这样,在“放”中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让每一个学生得到练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能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激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师只是做好一个引导者、指导者的角色。课本上的内容,当堂完成,无课外作业,真正地做到了省时高效。

四、教师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是关键

完成导学案的编写,上课时教师并不是万事大吉了,教师在课堂上还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也就是做到二度备课,灵活应对。对学生争议较大、比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辩论,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于说,敢于讲,敢于做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