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专业基础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科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科学专业基础知识

环境科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1

1国外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

环境工程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1970年,在新成立的美国环境保护局的不懈努力下,环境工程学科的地位得以在美国确立欧州许多国家都以美国环境工程师学会(AAEE)于1998年提出的环境工程教育的定义作为开展环境工程教育的指导原则,该定义为:“应用工程原理进行环境管理,以保护人类健康,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并改善与人类生活质量相关的环境。”该定义实际指出环境工程的工作在于水和废水处理的设计和管理,并对空气、土壤、河流和湖泊污染进行治理。但近几年来,则已逐渐将诸如环境系统设计等更宏观的工作内容纳人其专业范畴,并更多地重视废物的减量化、循环利用,以减少所需处理的废物数量。欧洲各国对如何确定满足环境工程师教育需要的课程计划设置问题尚存在很大的不同,但大多数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计划都反映了这样一点:由于环境工程源于诸如土木工程和卫生工程等传统的专业领域,因而其教学计划的设置与这些专业密切相关,有的甚至是在这些传统专业的基础上加以扩展而设置的。

2我国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工程本科教育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末真正形成规模,迅速发展是在90年代扩招之后。纵观各个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大致由以下几种形式发展而来:(1)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传统的市政工程专业发展而来的环境工程专业;(2)以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为代表由传统的化学、化工类专业发展而来的环境工程专业;(3)其他矿业、石油、冶金、地质、海洋、农业等院校的相关专业发展而来的环境工程专业。

目前各类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基本没有太大的区别,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教学内容主要由化学类知识、工程类知识和专业类知识三大块结合而成,只是各知识所占比例不同而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基本相同的知识背景,而缺乏相应特色,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

3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探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符合市场需求、科学发展、学校特点这三个方面的要求,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探讨:

3.1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适应市场需求

高等本科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为21世纪培养环境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确定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时,不仅要兼顾所在学校的实P示情况,更重要的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对环境保护工作者的新要求。具体的讲就是要“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淡专业”的通才教育。要求学生理论基础要扎实,知识面要宽,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动手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可细分专业方向进行培养,学生就业方向除环境工程方向外,可细分如给排水方向、化工环保方向、环保设备设计方向、环境监测方向、环境规划与管理方向等。这样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缓解了环境工程专业目前面临的就业压力。

环境工程的课程体系应该是弹性的。全部课程基本应由四大模块组成:即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按《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是环境专业的基础课,它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前提,选修课程则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将上述模块具体化为:

第一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政治课、法律基础、数学、物理学、化学、外语、计算机应用等。

第二模块专业基础课程:力学、工程制图、电工学、环境工程原理(化工原理)、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等。

第三模块专业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清洁生产、生态工程等。

第四模块选修课程。环境工程概预算,环境工程仪表与自动化,环保设备基础,环境工程仿真与控制,环境工程施工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经济,环境管理与法规。

在上述课程体系中着重强调了数学、化学、力学以及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在环境工程设计,环境事件分析中,都离不开上述的基础知识。环境工程原理主要讲述的是防治环境污染、公害的技术和措施的基本原理,而具体的技术和措施在相应的专业课中将讲授。在确保工程技术教学的同时,还须重视法律、经济等的教学,做到文理渗透,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前提下,工程技术将越来越多地涉及到管理、法律及经济等问题。正如研讨会指出的,一个合格的环境工程师,不仅应是一个技术行家,而且应具有良好的交流技能以及宽阔的交叉科学领域(如法律、经济等)的视野,学生具备这些扎实的基本知识和拥有这些广泛的知识领域,就能在变化的专业领域和多边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加强基础教学,重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环境工程专业属于交叉学科,一方面使其可以博采众长,汲取更多学科的营养。另一方面却容易忽视学科本身内在的规律,使得课程设置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例如污染治理涉及化学、化工方面的知识,于是课程中设立四大化学,每门课课时都很多。污染治理的工艺设计需要一定的绘图基础,所以就设立机械制图课,虽了解很多机械零件方面的知识,但学生学过之后,既搞不了机械设计,又画不了工艺图。学习基础课,却不知用在哪里;学习专业课,又把该用的基础知识忘记了,基础与专业互不关联、相互独立,课程之间缺乏渗透和有机结合“基础知识”的选择应该着眼于整个环境学科,着眼于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使学生具有潜在的发展能力和基础,即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达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这才是百年树人的基石。所以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好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基础知识,掌握好计算机、制图等工程领域的基本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的各种变化。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可将教学过程分成两阶段,即前二至三年为基础教育阶段,基础教学阶段课程彻底打通;后一至二年为专业方向分流阶段,扩大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权,在兴趣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3结合地域特点,以特色谋发展

复杂性和多样性是环境科学的最大特点之一,反映在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中就是不同的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各有特色。可以依靠某一行业、某一技术或者现有完善的学科建设进行发展。例如依托于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省部级重点学科的中国地质大学,侧重于地下水研究,形成了具有地学特色的环境学科体系。国内最早开办环境工程专业之一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土建类学科为基础,依托教育部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的重要资源,形成了环境类工科与理科专业齐头并进的发展特色。

如何在众多的院校中脱颖而出,将自己的环境工程专业办出特色,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在专业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而一个专业要办好、办出自己的特色,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社会的需要;二是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即学校的整体背景和本专业教研室实际能为专业人才的成长和培养提供什么样的软、硬件条件。此外还要将社会近期的人才需求和专业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对当前和未来的人才需要有一个较准确的预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设置的专业和与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3.4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现在好多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还是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老师讲,学生听,课后完成习题,一份试卷定成绩^“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环境工程专业的的教学要求,澳大利亚一位着名环保专家曾经说过:真正的环境教育是在环境中的教育。现在好多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还是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改革教学手段,探讨和尝试适合环境工程专业教育教学的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改变课堂教学形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借以“案例式”,“师生互动式”,“合作讨论式”“启发式”和“渗透式”相结合等方法施教,让学生在兴趣和快乐中学习,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课堂走向实践对于工程这一种职业,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实践造福人类。环境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运角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其最终目的是应用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而现有的环境工程实践教学内容不够完善。因此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环境工程教学的重心。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除了课程设计和实验外,还可以包括现场实例剖析、案例理论教学、企业参观实习、工地蹲点操作、参与实际工程的规划设计与管理、现场和室内的采样分析与实验等。这些实践性教学环节不仅是专业教学所必须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增强独立和协同工作能力、扩大知识面的重要保证。

知识的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而当前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末端治理,即“废水、废气、废渣”的治理方式和以工艺革新为主的教学内容。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理念已经从末端治理转向首端防治。因此,清洁生产、循环经济、零排放技术及产业生态的原理及思维方式已经贯穿在他们的整个教学体系之中。还有,国际上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已经在IS09000的基础上提高到IS014000和IS018000,我们的教学内容就应该补充IS014000和IS01800而淘汰IS09000。

4结语

环境科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环境科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093-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环境保护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将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已经成为各大高校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环境科学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叉学科,该学科综合了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工程学、法学、社会学等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的知识。作为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新学科,环境科学专业学生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还要有扎实的专业和基础理论知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300多所高校设置环境科学专业,但是,在环境科学专业教育教学中大多数高等院校仍采用传统的综合型大学或工科大学课程体系、教育模式和实践教学,使得某些行业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的培养方案缺乏行业特色,不利于环境科学专业创新性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据统计,全国共有林业类普通高等院校19所,其中本科院校8所,专科院校11所。“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1所,“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3所,其中有13所高等院校开设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有5所高校有硕士点,2所高校有博士点,3所高校具有环境类学院。其中只有北京林业大学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其余两所都是资源与环境学院,侧重于环境生态、森林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未成立环境类学院的林业类高校主要将环境科学专业放置在林学院、森林资源学院等。因此,如何适应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林业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摆在我们林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性的课题。

一、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

对于学生的成功就业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是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也是培养人才素质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因此,很多学者都深入探讨了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厚基础重实践的要求和模式。

环境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融合了经济学、化学、社会学、生物学、物理学、法学、工程学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在课程设置上各个学校也不尽相同。在国家规定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各学校根据自身的优势有所偏重。经抽样统计,绝大多数高校在基础科目上设置基本一致。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上,各校的课程设置基本可分为三类:一是基础环境学包括环境毒理学、环境学概论、环境地球化学、环境土壤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质量及评价、污染气象学、环境生物学、数学环境学、环境生态学、化学环境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海洋学、环境仪器分析等课程;二是社会环境学包括环境哲学、环境科学方法论、环境统计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社会学、自然环境保护学、清洁生产概论、环境信息系统、环境保护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美学、景观环境学、环境政治学等系列课程;三是工程环境学包括环境工程学、环境生态工程学、环境保护工程学、环境系统工程学、环境地球化学工程学、水污染防治工程学、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学、固体污染防治工程学、噪声控制工程学、环境材料等系列课程。

一般情况下,综合类大学因学科门类齐全,往往环境学科方向齐全,在课程开设上采取分方向开设,如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分为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三个方向,各方向在统一开设公共基础课的基础上,采取模块式教学,不同的专业方向对应不同的专业选修课。理工型高校开设的课程通常侧重于工程技术的运用,结合各自学校的优势和特点,选择与其相对应的专业方向,其专业课设置也与其相匹配。如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则侧重于开设废水处理类、污染控制类课程。管理类学校则着重于开设环境管理与规划类课程,如中国人民大学等。农业类院校环境科学类专业往往是由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等学科发展起来的,课程设置上偏重于土壤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如中国农业大学等。

二、环境科学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环境科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也越来越好。由于环境科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要求环境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多元化。因此,环境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也是多元化的。据李顺兴等人调研显示,环境类专业学生毕业主要渠道有高校和各类大中专院校,环保类企业特别是污染处理企业,环境教育培训类机构、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岗位等。随着社会对高学历人才需求的不断上涨,环境专业选择考研和出国的学生人数也逐年上升,据调查,普通高校环境专业考研率超过了50%。

三、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改革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对专业技能改革要予以重视,对专业基础要进行强化,对专业方向要进行拓宽是课程体系的三大基本原则。

在比较分析发达国家林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对环境科学人才的实际需求,从以下几点分析论证新课程体系的改革。

第一,将环境科学课程体系看作一个系统。我们可以遵循课程体系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层次的要求,要积极地去确立各课程的作用与地位。合理安排、组织和选择相关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内容。

第二,对于课程体系来说,我们可以按照知识体系的作用与功能将其分为四个基本模块,即技术基础、专业基础、工程基础和理论基础。这样的课程结构不仅能够更好地反映出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还能将不同层次的课程提供的知识内容展现出来。

第三,避免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提出行之有效的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多种方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和环境科学专业综合化课程体系。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系统中,直接影响教学目的的达成以及实现教学目的的途径与手段的是教育方法。讲授法,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是以单向的思想交流方式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我们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运用讲授法的同时,我们也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1.讨论法。将学生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以教材中所遇到的问题,展开辩论或讨论,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由于该讨论法是团体合作进行的,在很大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团体协同合作的能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独自思考与学习的能力。

2.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中利用直观教具或实物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中进行观察并轻松感知知识的教学方法。此种教学方法不仅让教师的教学更加轻松、生动,同时其形象的教学方法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很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知识。

3.自主学习法。这种方法是教师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而采取的教学方式。

(三)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学计划的修改与完善

环境科学的广博性与复杂性使教师在进行高校环境类专业课程设置时感到棘手。专业课门类多,所需基础课内容广,而学生在校时间有限。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是如何理清主线,精选主干课程,制定出较为合理的教学计划,以便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竞争力更强的人才。我国目前办环境类专业的院校很多,其中多数是从原先与环境联系较密切的专业演变来。这些院校特长和基础各不相同。各类院校在修订教学计划时,首先应在保证基础课和环境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特长开设相应专业课与选修课,不应强求统一模式。此外,由于工程技术的发展十分讯速,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也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对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充实。从专业知识结构来看,要对环境审计、可持续发展战略、国际标准认证等新技术、新观念、新知识进行了解;从专业课程体系来看,要对知识层面进行视野拓展,对环境经济、环境法规、环境系统分析等课程应予以加强、补充。

四、结论

环境科学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在以就业为前提条件的社会环境下,对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已成为林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同时,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治理新技术不断涌现,一些新理论和新技术应增加到教学中,以便毕业生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环境科学也应该积极进取,不断改革创新,在社会需求的前提条件推动下,为培养更多、更好的高质量环境科学人才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裴倩敏.环境科学类专业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0):37-38.

[2]董玉瑛,陈景文,马静,等.新世纪环境工程专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J].教学研究,2006,29(6):535-538.

[3]李顺兴,陈智煜,陈焕林,等.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就业分析及培养探讨[J].环境保护,2005,(4):35-39.

[4]徐国想,张所信,许兴友.浅析化工原理课程体系的教学组织[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4,2(1):80-81.

环境科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 核环境专业;特色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确立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思路”。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概念,国内很多学者对其做过解读,著名教育家周远清同志认为: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大学所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大功能依然不能改变,培养各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大学的首要任务。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在核电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相关企业对核环境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大,使得核特色专业的毕业生重新受到人才市场的欢迎。南华大学是一所具有深厚核行业背景与行业特色的地方高校。2000年以来,学校以“突出重点学科,发展优势学科,加强特色学科”为指导, 积极探索核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巩固学科特色方向、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核特色课程体系、探索核环境人才培养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巩固学科特色方向

环境工程是一门与生物学、化学、气象学等基础学科与建筑工程等工程科学,以及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它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化学以及医学中的环境卫生学和环境医学有关,是一门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学科。1982年我国有了自己培养的第一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环境保护与人才培养的重视与投入的不断加大,环境管理能力得到了提高,目前已经发展到拥有251所院校、年本科招生规模达2万余人。30多年来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环境工程类的专门人才。

南华大学是一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具有55年本科办学历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虽地处湘南腹地,与省会中心城市的大学相比,区位优势并不明显,但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面向核工业及国防科技事业服务的宗旨,形成了核特色鲜明的优势,为中国的国防工业尤其是核工业基地培养了大批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核电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招生始于2001年,设置此专业是基于进一步夯实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的目标。学校根据学科门类对学科专业和院系进行了调整和重组,先后组建了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核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等,形成合力打造“核”特色,从体制、机制上全力保证“核”特色学科与专业的发展。环境工程专业在十余年的办学过程中,依托本校核类学科专业齐全、人才培养层次完善、办学规模大、特色鲜明、基础好等背景,不断凝练环境工程学科专业方向、增强学科优势,使环境工程专业的核特色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8年核环境工程专业被评为南华大学特色专业, 2009年所属实验室获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系列课程遴选为南华大学精品建设课程;2011年以来,该专业出版了核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系列著作与教材,获得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3个获湖南省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立项;毕业生在核工业环保公司及铀业公司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就业率高并获得相关企业与单位的高度评价。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相对环境类工程应用人才大军,虽然面向核环境专业队伍的人才为数不多,但由于核行业的特殊性,按照国家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规范的要求,其从业者不仅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而且必须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如具备声、气、水及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环境规划、给排水工程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包括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设备和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还需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制定环境规划、环境管理、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这些都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

南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以“能适应国防工业以及核工业发展的需要,具有从事放射性环境监测与评价、核设施与核尾矿库退役治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特色,构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能在政府部门、环保部门、规划部门、管理部门以及各设计单位、科研单位、工矿企业、学校等从事管理、教育、设计、规划和研究开发、技术改造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此,学校在强调突出坚持“核”特色的同时,要求具备时代所需的专业知识,着力拓宽相关学科领域方向,如掌握环境领域以外的专业知识(法律、经营、技术等),深刻理解其专业知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国防工业、核工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把环境工程专业建成南华大学的品牌专业之一,将甘于奉献的行业精神、安全保密的行业意识、爱岗敬业的行业道德、勤勉务实的行业态度以及科学严谨的行业作风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全身心地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特殊事业所蕴涵的独特魅力。

三、优化核特色课程体系

培养核环境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对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优化。环境工程专业涉及广泛的课程领域,在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时,特别应加强特色专业课程的综合化。如设置学科与专业建设目标,需要高度重视未来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变革,并要积极设置、发展交叉综合性的学科、专业,这不仅是高等学校学科和专业发展的新方向,而且也是高等学校依托其强大的人才优势和丰富的学科背景,推动知识的繁衍生长,以及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

南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整个课程体系都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专业规范》制定的,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两个方面。首先,为贯彻学校“加强学科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的原则,环境工程专业搭建了三个理论教学课程平台(即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在每一个平台下设有必修课与选修课2个模块,同时辅以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训、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以及第二课堂(包括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科技创作、创业活动、文化素质教育等)。这些课程体系符合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实践及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并突出了核特色人才培养的目标:如将“核工业概论”课程放在公共基础课程部分,作为选修,可以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为完善人格奠定知识、情感和意志基础;将“放射性三废处理”等课程设为必修特色课程,向学生传授从事某一学科方向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既为学习专业课奠定扎实基础,也为学生提高综合研究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将富有“核”特色的课程如辐射防护基础、原子核物理、放射生物学等作为基础课平台选修课程,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自己以后从事的专业有所了解,达到“宽口径”的要求;对基础课程设置尽可能采用综合化,如核辐射探测实验、核通风空气净化、辐射监测与评价、核环境学、核电运行及特殊分离方法与核安全法规等让学生自主选修,培养他们的就业、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在教学模式上,建立系统的课程链条,增强课程的系统性,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传授及多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模式与归纳综合素养。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师生互动,通过诱导、讨论、讲评、对话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创造。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实验实习设备和基地,使学生掌握应用先进的技术操作过程、方法、技巧和原理,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求知欲望。

四、探索核环境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教学运行和组织机制、课程结构、专业设置、培养途径等要素,其中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本。由于各高校办学规模、学科门类、培养目标以及师资力量和所处环境等的不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必然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不可能完全按照同样的一个模式操作。尤其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人类自身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在这个意义上,高校自然应该致力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融入这个开放的大环境,成为与政府与社会及企业相互渗透、共同合作的开放型组织,让高校在参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影响社会,让学生在宽松开放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以推进素质教育,适应个性化人才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贡献社会,引领社会。

随着南华大学办学规模的扩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首先环境工程专业把创新的理念和举措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要素中,在贯彻环境工程专业教指委制定的环境工程本科培养规范要求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实施“4+x”(其中:“4”即本专业4年制本科教学计划;“x”即核特色培养),并同步实施,“规范+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不渝地坚持走特色办学道路,将核特色培养贯穿学生本科学习的各个阶段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次,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南华大学升为一本招生高校,学校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时调整,在原10版、11版的基础上,又制定了12版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中更好的体现了因材施教,实现模块化、差异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第三,强化理论与实践教学。根据本科一批招生要求,环境工程专业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基本功,而且要了解本专业的相关知识。为此,在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时,组织学生参观湖南省重点“氡”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铀矿冶生物技术”实验室和“核电模型室”等特色实验室。为了凸显核特色,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环境工程专业与中国原子能研究院、核工业741矿、核工业743矿以及中核272铀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建设协议,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环境监测与防护等方面的实习,使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能够从多视角理解和认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艰巨胜与复杂性,不畏惧困难,形成积极主动从事环保事业的决心和热情。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核环境知识,在非核课程教学中引入核特色内容,使核特色体现在教学、实验、实习、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设计(论文)等各个环节。这些举措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加强了专业特色的内涵建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环境科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环境艺术;课程改革;专业素质

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自从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艺设计专业以来,这个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综合性学科在全国各高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其教学模式大多是模仿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尤其是近年来,各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呈倍数增长,毕业的学生也就相应增多了,而就业问题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环境艺术是一个新兴的、边缘的、综合艺术系统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涉及美术、雕塑、装饰文化、建筑基础知识、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材料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无论在专业理论的广度,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环境艺术专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预见性。面向当今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专业建设的首要目标和前提,是专业得以发展的动力。把握社会需求状况,一方面要进行需求调查,另一方面还要进行需求预测,这样才会有的放矢,依社会发展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做好前期准备。提升环境品质的需求已是当代社会,更是未来社会追求的目标。目前,我国环境艺术方面建设的层面主要是在室内设计和装饰、装修等内容上,环境艺术教育也侧重于此。但随着时展,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将大大扩展,涉及的范围也将更加广阔,展望未来,培养新时代需要的设计人才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

1.2系统性。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极其综合的系统,包含着与之相关的若干子系统。它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于一体,涉及艺术和科学两大领域的许多学科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系统性特点和要求,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体系。如何能培养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强,具有整体思维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是制定专业建设计划思考的重点。

1.3特色性。这里所谈及的“特色”是指办学特色。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而言,不同性质、基础的学校都有各自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建筑类院校发展这一专业具有更广阔的可能性和前途。从行业发展和管理的角度看,环境艺术是建筑系统中的一部分。从建筑学科群的角度,环境艺术设计被包含在这个大家庭之中,所以在建筑院校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得天独厚。鉴于以上特点并结合其它专业特点,建设以建筑学为依托,侧重于建筑内环境设计、建筑外环境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研究和教学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构成高职院校开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独特办学特色。

1.4创造性。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设计教育中不能只满足于设计方法和技艺的传授,在艺术和设计之中,创造是它的主要特征,也是生命活力之所在。在课程建设和教学上,要充分强调创造性的特点,树立以1.5适应性。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它所涉及的范围应该远比现在广泛的多,围绕着建筑环境,小到一个标志设计,大到环境景观设计,都将是环境艺术设计师所要面对的工作。对知识面、知识结构的要求将更高,它需要有相应的能力来适应并担负起这样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社会的需求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面对未来的人才市场,要求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来自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广的专业知识面。抓住环境艺术设计涉及面广,要求设计者适应性强这样的特点,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内容和培养计划时要充分认识这一点,结合其专业的特点制定有效可行的教学计划。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2.1合理安排基础课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不能沿袭传统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要增强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建筑形体、比例、空间、结构关系的深刻理解。应设立一些相应的关于环境、建筑、空间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使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和绘画专业拉开距离。

2.2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境。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更加注重实践过程的教学,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鼓励学生将在外实习的课题项目带到学校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从而在实践中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在设计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课堂上老师在完成教学的过程后,要让学生自己组织讨论完成课堂学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3注重课程的融合和交叉,增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系统性。环艺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单个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要注重课程的融合和交叉,强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像在环艺专业基础课程中,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写生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塑造形体的能力。要根据学生自身专业的特色来寻找适当的训练方式。可以结合环艺专业的特点多做些配色训练,注意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性和支撑性。根据环艺设计专业的方向决定基础课的内容,与环艺专业设计课程衔接起来,为后续设计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利于提高学生设计的实践能力。

2.4注重专业课程内容和结构的合理性

专业基础课包括造型基础、理论基础、表达基础、技术基础、设计方法、专业设计等。主要内容包括建筑环境中的开发性、改造性、系统性设计和问题等方面的设计。教学结构:专业基础——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表达基础——设计方法——专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还需要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应采取“专兼互补,以兼为主”的师资队伍组建方式,以“热心高职教育,一专多能”为标准,争取兄弟系部老师的支援,还应面向全社会各行各业,建立选拔、招聘兼职教师来学校任课。

三、结语

专业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我国社会职业技术岗位的分工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性,以及各类学校办学基础、办学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决定了不同学校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大胆进行改革,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作者单位: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

参考文献:

[1] 胡林;论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课程改革[J];怀化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环境科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5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不断突出。近期,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相继出台了《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等政策,对实现节能环保、提升基本环境公共服务、改善环境质量等重大环保民生工程更加重视,同时对环境保护人才也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面对社会中频繁出现的黑心工程、豆腐渣工程,社会公众对工程师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提出了迫切要求。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向大众化,工科院校承担的扩招任务较重,高校新生差异较大,综合素质出现下降。[1,2]狭窄的传统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毕业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较为薄弱,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适应能力及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显著下降。[3]

课程体系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核心环节,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以应用型本科院校河南城建学院为例,对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1.缺乏工程伦理教育

20世纪末,美国工程教育界率先提出了大工程观的概念。从大工程观念出发,作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工程师,既要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科学基础,具有一定的本专业知识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对经济环境(本文由收集整理市场)、社会环境、公共政策、人际关系、道德规范、审美以及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与适应能力。

美国斯坦福大学要求学习工程科技的学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并加强在道德、文化等方面的修养,且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化思想。[4]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于1999年最早开设工程伦理学课程,之后西南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福州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相继开设了此课。其中,西南交通大学将工程伦理学确定为必选课,并将其建设为四川省精品课程,其他高校则主要以本科生选修课的方式开设。2011年举办的全国第三届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推动了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学科的发展,同时指出加强对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是塑造未来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必不可少的环节。

河南城建学院是一所以“城建”为特色,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建工科本科院校,但目前包括环境工程专业在内的所有工科专业均未开设工程伦理方面的课程,因此在对学生的大工程意识、工程技术人员基本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方面存在很大不足。

2.文、理、工学科融合不够

工科学生普遍存在学生文化视野狭窄,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合作意识相对较弱,运用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较差等问题,主要是由于工科院校中学科融合不够所致。而目前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复杂化,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交织,要实现环境问题的解决,不但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法律、经济学、沟通技巧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而有时这些能力会成为推动问题解决的关键性因素。河南城建学院目前设有42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等六大学科门类,其中工学专业为24个,基本上形成了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城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但在课程体系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课程设置缺乏工科针对性,即课程内容应用性和指导性相对较差,缺乏公共选修课的精品课程,课程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授课效果受到影响。

3.应用型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较薄弱

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不断改变,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性质、污染物种类不断变化,因此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创新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不断更新的环境问题,环境工程人才必须树立创新意识,能用科学技术创造性解决工程问题,不断创新科技手段和管理机制,才能实现对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而目前国内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多为新建本科院校,主要由专科学校通过重组、合并后升格形成,办学上本专科教育并存,人才培养上难以脱离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对环境工程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4.实践教学方式、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待改革创新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但传统的实践教学管理方式及教学方式无法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进行深入探讨与改革创新。[5]目前河南城建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实习教学环节主要采取到企事业单位参观实习的方式,由于时间较短,人数较多,学生无法对现场生产工艺及设备运行等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导致学生对专业技能掌握不透彻,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成果水平难以提高,甚至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上手难的问题。在学校及系部的努力下,虽然已经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但运行方式及产学研合作机制仍不完善,总体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偏低,实践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二、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针对目前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立足中原经济区建设需求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对河南城建学院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采取以下改革措施。

1.优化公共基础课构成,完善公共选修课平台,强化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

提高公共基础课中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课程比例,根据教育部要求增设社会实践环节。扩大公共选修课学科覆盖领域,在规定修满公共选修课学分的基础上,加强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审核、过程控制和质量考评体制,提升公共选修课质量,评选一批公选课精品示范课程,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促进层级深入、多学科融合的专业课程建设

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模块中,分学期开设了“环境工程导论”、“环境工程制图”、“环境工程原理”、“泵与风机”、“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水污染控制工程”等专业课程,由浅入深、层级深入介绍专业理论知识。设置了“环境管理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必修课。将“环境工程概预算”与“环境经济学”内容整合为“环境工程技术经济与概预算”,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将“环境工程专业文献检索”由原来的专业任选课调整为专业基础课,强化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

3.因材施教,多元发展,完善专业选修课

为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河南城建学院环境工程专业选修课模块分为环境工程方向和环境监测两个方向。

环境工程方向在原有“环境工程施工与监理”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工程伦理学”选修课,使学生能够了解工程师职业活动的社会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培养学生对工程活动中存在的伦理问题的道德敏感性,建立工程伦理问题意识,使学生建立更开阔的工程视野,开辟科技创新的新思路,并树立起审慎、严谨、负责的职业态度。

环境监测方向在“现代环境监测技术”等课程基础上,增设“城市生态学”课程,使学生掌握城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体系、各种区域环境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学生应用生态学原理解决城市规划中的具体实践问题的能力,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专业任选课模块开设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并调整开设“生态修复技术”,使学生能够熟悉本领域研究的新进展与新成果,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与从事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及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增设“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课程,使学生了解清洁生产的概念及评价方法,掌握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对产品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进行综合预防,为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4.强化实践教学,促进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1)增加实习、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周数调整为39周。“认识实习”由原来的1周调整为2周,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为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泵与风机”课程内容的理解,并为“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增设“水泵与水泵站设计”1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理论知识的系统应用。为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处理问题,满足社会对固废处理方面人才的需求,将“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设计”课时由原来的1周调整为2周。同时将“水污染控制工程(下)课程设计”调整为2周,强化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工程设计与制图的能力。

强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校、系两级管理体制,加强质量监控,严格过程控制与目标管理,加强前期、中期、后期和专项检查,进一步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2)增加“现代环境监测技术”、“环境工程施工与监理”等课程的课内实验学时,完善“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阶段实验教学体系;进一步规范“以学习为中心、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导”的开放性实验环节;增加科技创新学分,规范科技创新学分管理。积极开展大学生实验技能大赛。

(3)积极研究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合作教学的长效机制,在合作基础上,深入探索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改革方式,保证实践环节的有效教学时间及教学内容的进一步细化、深入化,使学生能切实将理论联系实际,有效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好基础。探索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培养机制,加大“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提升青年教师工程素质,促进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

环境科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6

当前我国对环境保护工作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各级政府对环保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带动了环境科学及其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国内与国外日渐增多的沟通交流,需要系统地了解国外环境科学方面的发展状况。由于环境科学内容涉及面广,该学科包括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生物学等多个分支学科,在大学本科阶段全面深入地学习环境科学各个方向的专业英语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教学内容,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很遗憾,至今尚未有环境科学统一的专业英语教材,当前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所用教材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自选原版英文教材和自行选编教材。国内高校中选用最为广泛的原版环境科学英文教材是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国内发行的影印版《EnvironmentalScience–AStudyofInterrelationships》,至今已发行到第11版。该教材共分为5个部分、20章,篇幅近500页,内容极其广泛。对于国内大多数本科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有限的学时内(小于80学时)很难完成教材的全部内容。任课教师自行选编的教材由于受自身专业水平所限,文章的难易程度和知识结构难于设计合理,因而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专业英语学习是高等院校理工科《英语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选修专业课,其主要目的是使本科生在专业内容方面进行系统的英语阅读训练。因此,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要了解专业英语的特点,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及其习惯用法,逐步增强相关专业文献阅读、写作及听说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因此,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材的筛选应把握以下两个原则:内容的系统性上要较为完备,所选教材能基本反映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水、气、固废、噪声等大的方面,同时兼顾有害、放射以及环评等小的方面;在结构上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术语概念、基本原理、方法技术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不易超出学生现有的专业认知水平,又能为专业知识学习服务。教材选购时应专门组建负责选购教材的团队,由资深教育专家、优秀的基础英语教师及环境科学专业教师组成。由环境科学专业英语任课教师向团队汇报专业特点、教学基本要求以及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专家对拟引进的教材进行论证推荐,并最终讨论决定选购合适教材,避免教材单一带来的局限性。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当前环境科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大多是沿袭大学基础英语的教学方式,即以老师教授为主的灌输型模式,简单地对文章进行阅读和翻译,对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并对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单词、词组及复杂语句进行重点讲解,往往忽视专业英语自身特点、习惯用法及语言结构特点等内容的学习。在授课的形式上也往往采用传统的板书为主,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老师“一言堂”或师生一问一答等现象,师生之间交流相对缺乏,学生缺乏主动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较差。传统的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主要是用汉语简单地教授和翻译教学内容,包括专业词汇、语法和句法在专业方面的应用。双语教学(BilingualTeaching)是指利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专业学科知识,以达到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和增强外语能力的双重教学目的。[2,3]国内许多高校已开设了环境学概论、环境生物学等环境科学主干课程的双语教学,[4,5]并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而环境专业英语往往不是主干课,很少高校考虑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双语教学不仅与大学英语课程重视提高听说能力的发展趋势相吻合,也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双语教学不仅包含教学内容的讲授,更强调一种专业外语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相关专业英语的内容,熟悉专业英语的使用技巧和方法,会以更加积极主动的状态应对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例如,很多基本的专业词汇,如果仅仅通过教师讲授词语的组成规律或者通过学生的阅读一带而过,会导致印象不深;而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在阅读之外又能不断地重复应用,可以多次、多角度强化记忆。因此,在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将会明显提升教学质量,大大改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