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消费观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消费观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消费观调查报告

青少年消费观调查报告范文1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国内信用卡业务现状,分析了信用卡业务的高速扩张对我们传统的消费模式及消费观念产生的不良影响,提出了防范恶意套现行为等系列风险产生的对策。

一、中国的信用卡业务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人民银行的连续降息,存贷款利差缩小,各家商业银行都将信用卡业务作为拓展业务的重点。据不完全统计,工商银行2008年信用卡的发卡量达到了3905万张,比2007年增加了67%。招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累计发卡量也都超过了1000万张。在银行卡发卡总量中,信用卡占比进一步提高。

与当前较高的持卡量相对的,迄今国内仅有招商银行等少数发卡银行对外宣称,信用卡业务实现了盈利。而用业内一位专业人士的话来说,“哪家银行如果说自已的信用卡业务是盈利的,那他确实很需要勇气”!按照国际规则,信用卡业务6年内很难实现盈利。

然而,信用卡的盈利预期却相当诱人。据麦肯锡的报告预测,到2013年中国信用卡行业的整体利润将达到130亿元人民币。中国信用卡市场依然是中国个人金融服务市场中成长最快的产品线之一。根据央行的统计,在日常生活消费费用中,大约20%是通过银行卡支付。其中,信用卡的透支消费又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虽然行业经济效益充满挑战,但受规模效益以及消费者支出增长的推动,各家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信用卡业务的发展。

由于信用卡在中国的渗透率依然偏低,因此,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问内,中国信用卡的竞争还会继续将重心放在卡量的增长上。

二、恶意套现行为及其获利方式

随着信用卡在我国的广泛使用,及其快速增长的趋势,一些不法分子开始盯上了信用卡套现这个生财之道。

所谓信用卡套现,是指信用卡持卡人不通过ATM机和柜台等正规渠道提取现金。而是通过一些非法中介机构以刷卡消费的名义取现。通过正规渠道在银行的ATM机上取现时,持卡人往往只能取出信用额度一半左右的现金。此外,银行还要收取1%至3%不等的手续费和每天万分之五的利息。如果逾期没有还款,银行还要收取欠款的利息。而去所谓的信用卡套现公司取现,则相当于在POS机上刷卡消费,不但不用支付利息。一般还能够获得最长56天的免息期。持卡人所需支付的仅仅是给这些套现公司刷卡额2%至3%的手续费。在取现超出信用额度后,这些信用卡套现公司还可以为持卡人办理名为分期付款,实为取现的业务。在轻松获利方式的推动下,套现公司业务不断发展壮大,每天的营业金额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

在套现之外还产生了一个新的业务,即套现公司专门提供为持卡人还款的“养卡业务”。所谓养卡,就是由套现公司先替持卡人把欠银行的钱还上,然后持卡人通过设在这家公司的)s机进行无实物刷卡消费,并缴纳一定的手续费。这样持卡人的还款日期就可以顺延一个月。

套现公司拥有大量的POS机,他们主要赚取的就是手续费,服务的内容包括养卡、套现、快速融资等所有跟信用卡相关的业务。套现公司往往以商店或超市的名义向中国银联或商业银行申请POS机。而事实上,他们既没有经营场所,也没有任何商品,唯一的业务就是刷卡套现。按照中国银联的相关规定,商户在协助持卡人完成刷卡支付后只需返给发卡行及银联0.5%至2%不等的费用。而持专人在套现时需要支付给这些公司刷卡额2%至3%的手续费。这之间的差价,就是这些套现公司的收入。高额的收入使这些从事信用卡套现的公司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

除了这种通过POS套现之外,还有在互联网上通过一些常用的网络支付工具,利用网店的交易平台进行虚假交易的套现。

三、信用卡恶意套现的根源及影响

(一)信用卡盈利模式的变化催生恶意套现行为

信用卡套现现象的存在源于各大银行在信用卡方面的无序竞争。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跟前期的发展速度过快有着莫大的关系。

目前信用卡业务的收入主要来自予三个方面:第一,来自于年费;第二,循环利息收入;第三,来自于扣率,也就是从商户刷卡后获得的返点收入。

银行信用卡业务过高的扩张速度,导致中国信用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最明显的反映在于信用卡业务的收入构成。

1.无序竞争下的信用卡业务导致年费收入比重降低

年费本应是信用卡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之一,然而,由于目前国内银行业在信用卡业务方面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近几年以来,商业银行一直以一种跑马圈地抢占市场份额的方式来发展信用卡,各大银行纷纷推出刷卡免年费甚至是直接免年费的活动。信用卡免年费成了最基本的促销手段,而银行目前也不把收取年费当成信用卡的赢利点。银行放弃年费已经不新鲜,甚至出现了倒贴的情况,民生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就出了“信用卡年费120%增值返还”的策略。

国外信用卡的盈利模式中,信用卡发展初期的主体收入来源在于年费收入。而国内的竞争状况显然导致了信用卡年费收入的缺失,年费收入在信用卡整体收入中所占比重不可避免地呈现下降趋势。

2.中国的传统消费观念使信用卡循环利息收入偏低

中国人传统的消费观念即讲究一种“量入为出”,也就是说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对于大多数只想过踏实日子的中国老百姓,做好资本的储蓄远比各种各样明目花俏的投资和过度消费要显得重要得多。老百姓无论是买车还是买房,都会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和存款总额,再三思量之后才会行动。即使是贷款买房的人,也会想方设法开源节流。尽快还钱。因此,在世界各国之中,中国家庭的储蓄率一直是居高不下。

而据国际知名的管理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最近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青少年消费者在看重品牌和时尚产品的同时,也坚守传统价值观,这使他们与国外的同龄人明显不同。调查还表明,虽然中国的年轻人认为追赶时尚很有必要,但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有更多的十几岁的青少年认为,省钱是一种“美德”。调查报告说明,当代青少年不仅比上一代青少年更为传统,而且也更为现代,他们实际上对自身在世界中的地位更为自信。

这种传统的消费观念支配下的消费者并不热衷于超前消费。即便是通过信用卡发生了透支消费,据调查,国内消费者大多习惯于在免息期到期之前一次性全部还清全部透支款,银行较难赚取持卡人的透支息。这直接导致了银行信用卡循环利息收入在总的信用卡收入中所占比例降低。在中国,银行在循环利息上的收入占总收入的30%至40%,而在国外,银行在信用卡循环利息上的收入往往可以占到70%至80%的水平,可见其悬殊差距。

3.“扣率收入”成为信用卡业务的重要收入来源并催生恶意套现行为

所谓扣率,是指特约商户在受理信用卡消费结算后,根据不同行业分别按交易额的一定比例向发卡行支付的手续费。基于国内信用卡年费收入比重的持续下降及传统消费观念对信用卡循环利息收入的限制性。商户刷卡消费所产生的返点就构成了发卡行信用卡业务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信用卡业务收人的增长不得不依赖于商户返点收益的提高。为了不断扩大自身在商户返点方面所获得的利益,各发卡银行放松对POS机控制,POs的安装管理混乱、审核不严、无序竞争。甚至是默许这样一种情况的存在。最终导致POS机泛滥,为恶意套现公司提供了工具,从而催生了信用卡恶意套现行为。

(二)信用卡利益格局为恶意套现行为提供温床

参与交易的金融机构在获取商户返点后进行利润分成。其中,信用卡发卡行、POS机提供者和中国银联的分成比例分别为70%、20%和10%信用卡每成功交易一笔,相关利益方都能从中获得不同比例的收益,从而使各金融机构都希望消费终端尽可能多地装自己的POS机。

在我国,POS机分为直连POS和间联POS,分别由中国银联和各商业银行提供。银联和各大银行为了扩大自家POS机的覆盖范围,都逐渐降低了POS的安装门槛,这样无形中为各种刷卡套现和养卡现象提供了温床。

某些金融机构定位混乱,客观上也对恶意套现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银联本质上是一个服务机构,但银联直接安装POS机。实质上是将自身变成各家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这就使得其角色发生错位。在信用卡迅速膨胀扩张的同时,相应的监管又过于宽松,使得恶意套现的行为得以出现更多的机会。

(三)被浸润的传统消费观念与恶意套现行为

由于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信用卡所倡导的提前消费理念,给中国老百姓传统的消费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超前消费浸润了到中国传统消费观念的时候。它的面目会变得愈发的缺乏理性、越发的狰狞。于是,我们不但要时刻关注着超前消费在道德、伦理上的负面意义,更应及早挖掘出这个被浸润了的中国传统消费观念在这个经济大环境中产生的意义和负作用。

超前消费,从本质上来说是超越了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消费水平,超出了在一定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可以承受的界限。从经济学上讲,超前消费违背了经济规律。然后,投资进程是经济增长的源泉,适度消费又是社会再生产的保证,因此,从这方面上看,消费超前或滞后都会防碍经济的正常发展。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让普通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也由此让部分特殊群体的消费欲望急速膨胀,并且,这种膨胀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其经济源头本身的增长速度。当不受控制的消费欲望演变成消费观念的变化,从而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时,就必然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如今,原本传统的消费观念正暴发式的向超前消费观念突变,而这种突变并未经历渐近式的变迁过程,在当前甚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只会是一种不成熟、不理性的过程。

超前消费思想的非理性发展过程,会导致持卡人趋向于更多的信用卡透支消费行为,这在当前国内的“卡族”们身上充分体现。而更严重的是,这种被超前消费观念侵蚀的传统消费观念变异,往往激发了消费者更大的非理性消费欲望。这一消费群体即恶意套现行为的主要行为主体,他们会通过恶意套现行为获取现金后,实现其它的消费行为,以满足自己不断扩张的消费欲望。于是,为这种消费行为提供有效实现途径的恶意套现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市场。

同时,由于社会保障及保险体系的不健全,这种超前消费的风险一旦暴露出来,持卡人无力承担超前消费所形成的债务时,就会对银行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银行已发放的信用卡当中,不良贷款率的平均水平高达3%以上,而这一比例远远高于个人贷款。

四、信用卡风险防范

恶意套现的行为无形中增加了信用卡套现资金的使用成本,同时也是增加了套现者偿还银行资金违约的风险。这一系列的风险最终会叠加到各个银行的身上。再者,信用卡套现所产生的虚拟交易,也会对持卡人的信用记录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得银行对持卡人的信用评估失真,当出现持卡人无法偿付时,成为最终受害者的也是银行本身。

更加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信用卡业务面对的是一种被超前消费所浸润的传统消费观念。当这种超前消费观念浸润了中国的传统消费观念,它会变得更加缺乏理性。

因此,要打击恶意套现行为,笔者以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第一,完善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堵牢政策的漏洞。如果出现的是非法商户或者虚假交易审查等方面的漏洞,银行与银联就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另外,发卡机构也要将加强风险防范的意识与拓展信用卡业务同时进行。

青少年消费观调查报告范文2

从现实看,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当然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随着我国各类学校独生子女的普及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不高,他们身上暴露出来许多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心理问题,如自私、个人主义严重,不尊重他人,不会交际与合作,懒惰,不愿吃苦,害怕失败和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等,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进而影响我国竞争能力。同时,学生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也引起家长和社会的普遍担心和关注,他们对学校教育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各类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情境。其中《社会学》类课程就是突出的代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是现代教育与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很多学校开设了《品德与社会》、《社会》、《社会生活》等与《社会学》紧密相关的课程,社会学独特的学科特点为在这一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下面笔者就如何在《社会学》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之中

《社会学》的很多理论知识都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可以巧妙地把课本的理论知识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同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数为独生子女,长期的“掌上明珠”般的优裕生活严重影响了他们基本社会化的完成,很多学生不仅生活自理能力差,而且缺乏应有的社会交往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针对部分学生不尊重他人,自私、个人主义心理严重的实际,在讲授社会群体形成的条件时可以巧妙地插入尊重其他群体成员、与其他成员交流与合作对于一个社会群体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自觉认识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之间的合作有的时候比彼此之间的竞争更重要,引导他们抛弃自私心理,养成在日常人际交往过程中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为了更好地让同学们体会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性,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随机插入拣棋子的小游戏:将混杂在一起的固定数量的黑白棋子分给随机组成的两人小组,游戏目标是考查:一是哪个小组分辨得最快最准确;二是哪个人分辨得最快最准确。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注重个体能力的发挥,都希望自己能够在比赛中胜出,所以最初试验的结果总不尽人意:分辨率最快的个人所在的小组总是不能获得相应的好成绩。经过讲解竞争与合作在社会群体中的重要作用,同学们很快明白了如何利用合作与奉献精神是团队获胜的定理,第二次比赛中大多数搭档都能同心协力地筛选同一种颜色的棋子,效率大大提高,优胜队时间大大缩短,并出现了推让个人优势者的情况。类似这样的课堂小游戏还有很多,这些小游戏由于与课堂理论知识配合紧密,可以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抽象的《社会学》理论知识,所以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团队协作精神,可谓一举两得。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课堂讨论过程中

在语言教学界有一种风靡全球的全新教学法:任务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以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任务的方式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将任务教学法引入《社会学》教学中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与探索。《社会学》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其中有很多热点问题是学生关注和困惑的,为了揭开学生心中的谜团化解其困惑,有必要在《社会学》讲授的过程中增设几个学时的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针对热点社会问题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这也是一种使学生迅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一种重要途径。在讨论课的任务布置上有意识地选择与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讨论话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而且可以使课堂讨论更加热烈、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比如针对大多数青年学生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反应强烈的现实情况,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观点自由组合,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探究社会不平等产生的根源,在归纳整理的基础上以代表团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表述各自的观点,展开讨论或辩论,老师则在听众席上观察并及时记录相应观点,在总结时利用《社会学》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懂得社会不平等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分化的必然结果,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很复杂,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百分之百的收入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一定条件下,社会财富的均衡则是社会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不平等可以通过社会控制与社会保障等途径进行平衡并最终得以解决。通过这种参与性极高的课堂讨论不但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根源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还可以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迷惘与困惑。

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实践教学之中

《社会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多数学校在《社会学》的理论教学之外还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针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热点问题展开实地调查与资料搜集,在取得大量一、二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并撰写相应的社会调查研究报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课题的选择上,一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那些既是学生所关心的、易于展开调查的课题,同时又能够通过课题的调查引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自身的调查与研究解除的困惑,引导他们走出各种认识的误区。比如青少年学生作为一个纯消费群体,近年来的一个突出现象是这一群体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很多学生家长都普遍反映:青少年学生的消费额度已经成为家庭的最重要的支出内容。那么青少年学生的消费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其消费心理又是怎样的呢?根据这一现象设计“关于青少年学生消费状况与消费心理的调查”这个经典的调查课题,这一课题不但可以锻炼学生利用《社会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调查、分析与调查报告的撰写切实体验青少年学生在消费观念上的种种误区,促使他们探究并自觉确立作为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纯消费者应有的正确的、健康的消费心理。例如引导部分学生在东部沿海某中等城市做关于生日消费的随机调查,结果发现所有被调查的学生中包括生日礼物及宴请在内消费最低的为320元,最高的为1660元;100%的调查对象可以收到父母提供的生日礼物;87.2%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为自己的好友或同学购买生日礼物;63.7%的同学收到过同学赠送的生日礼物;34.1%的调查对象曾为庆贺生日宴请过同学或朋友。而这些调查对象中能够准确说出父母出生日期的学生仅占被调查对象的42.7%。通过调查、研究,同学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通过对比、反省,很多同学都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消费误区,体会到了父母的爱心与抚养子女的艰辛。这种通过亲身实践所产生的心理变化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

青少年消费观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媒介;畲族;文化变迁

“文化的变迁与不同文化之间持续和密切的接触程度相关,而这种持续和密切的联系有赖于传播媒介的发明和应用。”[1]391从人类历史上的几次文化变迁来看,传播媒介的变化对文化变迁的影响是持续而深远的。畲族本身有自己相对封闭而自足的文化体系,媒介的参与打破了这里的宁静。2010年暑假期间,笔者在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和云和县的部分畲族聚居的村庄进行了“现代媒介与畲族文化传承”主题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电视、手机、广播、网络、报刊等已经对畲族现有的生活、观念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传统的畲族文化已经渐渐有了现代文化的身影。分析畲族民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可以比较详细而深入地认识传播媒介对现存畲族文化的具体影响。这将有利于制定政策保护和延续畲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畲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发展。

本次调查的村庄为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石牛山、黄山头和云和县的山脚村,这三个自然村都是畲族聚居的村庄。调查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220份,收回208份,有效率为95%。

一、现代媒介促进了畲族民众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一)娱乐性节目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畲族村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在对畲族村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进行调查时发现,除了新闻节目(受众选择率占73%)最受欢迎之外,影视剧和戏剧歌舞音乐等文艺节目的受欢迎程度也非常高,分别达到了72%和51%。一般而言,新闻节目对人们的影响最大,但是对于农村受众来说,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娱乐活动少、对城市生活陌生等原因,可能受影响的程度远远高于城市居民。有研究者认为,在乡村,“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地区或民族之间价值观念的差异性。价值观影响人对事物的价值进行判断,进而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电视剧在传播过程中涉及的思想、意识、观念、道德等,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人们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在精神上情感上也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2]南京师范大学的方晓红教授也撰文认为,面对同样一部反映现代都市生活的电视剧,农村受众和城市受众会获取不同的信息。对于农村受众而言,他们接触到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感受现代化(器物现代化、观念现代化)的空间。而城市受众对于都市生活早已经习以为常,所以他们所能获得的信息肯定少于农村受众。因此,以娱乐性为主要目的接触电视的农村受众,娱乐性节目中传播的城市文明能够有效地影响他们,从而发挥更新农民观念的作用。

不过,因为电视剧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了吸引更多人的关注,电视剧会更加强调外在的包装形式而忽略内在的精神品质,从而导致借助信息科技而高速发展的媒介把娱乐与消费作为主要功能和价值追求。对商业利润的追求始终贯穿着媒介娱乐节目的整个制作和销售过程。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媒介往往有意识地媚俗煽情,甚至用低级趣味来刺激消费者的感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避免媒介对畲族民众在思想观念方面的误导,如何建立起符合民族传统和现实环境的正确的思想法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现代媒介直接导致了畲族受众生活观念的变化。畲族大多居住在交通不太发达的山区,信息闭塞,大众媒介是他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渠道,新思想、新观念通过这个渠道源源不断地呈现在他们面前,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

在调查媒介对畲族农村居民的影响时,选择因为“接触媒介而改变思想观念”的有54人,占26%。观念的变化虽然比例不高但却影响深远。因为“价值观的转变是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因为要想使传统国家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不仅要有现代化的经济结构,还必须要有现代化的价值观念与态度,必须完成一种文化转型,而在这方面,媒介具有巨大的力量”。[3]虽然,我们不能确定畲族村民在接触媒介过程中哪些观念发生了变化,但是从他们的自我评价中,我们就能够明显感觉到他们确实在变化。许多畲族青年不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生活了,他们渴望走出去闯荡事业。他们喜欢时尚,唱着流行歌曲,穿着时髦衣服,留着新潮发型,容易接受新事物,等等。而年长的一辈对于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也多是理解、接纳、宽容。

二、现代媒介促进了消费文化在畲族乡土社会的兴起,畲族的日常生活也因此有了更多的现代文化因素

如果从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角度来看消费,那么消费仅仅是“消费了使用价值”。但是,在经济发达、生活富裕、产品充足的今天,消费已经远离了仅仅是“消费使用价值”的层面而进入了文化消费时代。此时消费追求的是文化意义。“人们在消费物品时,看重的是物品所表达或标志的社会身份、文化修养和生活风格。人们的消费要求突出商品的符号价值,即商品的文化内涵,以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品位,这就是所谓的符号消费。”[4]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几年,景宁县城乡经济发展迅速,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更重要的是,居民消费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居民用于吃的支出比重下降。电脑、摩托车、彩电、空调、电冰箱、洗衣机、摄像机、数码相机、小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逐步进入普通居民家庭,升级换代步伐不断加快。用于服饰、家居日用品、通信、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增加。”[5]改善和提升生活品质必然会带来消费层次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畲族民众关于消费的要求已经不再是仅仅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了。

事实上,畲族民众的生活里已经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到现代媒介的身影、看到符号消费的大量存在了。在问到“有没有受电视广告的影响购买过相关商品”问题时,25%的人认为在购买商品时受到了广告的影响。所占比例虽然不高,但是其影响力却不容小视。因为,农村的消费者有群体化现象,一部分人买了一种品牌,其他的人也会跟随买同样的产品,这一方面是农村特有的经验主义生活方式的体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在寻求一种身份或地位的认同。“调查发现,乡村消费者具有强烈的消费趋同性,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突出,往往是一定区域先富起来的农民购买了某种品牌的家电后,便会很快形成示范效应,从而带动同一区域的乡村消费者购买同样品牌的家电。”[6]230

媒介对于消费文化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现代媒介持续不断地传播消费信息,灌输消费观念,推销产品,制造时尚,引导消费,还把一些价值观念、审美偏好、消费习惯等广泛传播,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村民的消费方式、消费偏好,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二是广告对于消费的作用。“调查显示,广告对于乡村受众购买其不甚了解的商品时,所产生的影响在‘一般’和‘较大’之间。”[6]229可见,在乡村,广告对消费的影响明显存在。走在畲族乡镇,街道、路边到处都有内容丰富的墙体广告、户外广告以及广告横幅等。通过眼花缭乱的电视广告,畲族村民开始和城市人一样感受着同样的时尚潮流,享受同样的品牌消费带来的满足感。显然,畲族民众已经开始和电视广告“亲密接触”了。

三、媒介改变了畲族民众原来的生活秩序,这使依靠人际传播来延续文化的传承机制受到很大冲击

笔者在对畲族农民的业余生活进行调查时,设置了五个选项,分别是看电视、和朋友聊天、看报纸、打麻将、上网等。被调查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多选或者单选。结果显示,看电视的有181人,占87%,和朋友聊天的占74%,打麻将的占15%、上网的占14%,选择看报纸的人数最少,只有9%。

和过去相比,他们的业余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过去在劳作之余,大家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讲故事、讲传说、学山歌等等,其乐融融。但是大众媒体普及之后,挤占了人与人之间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代之而起的是每到夜晚,一家人端坐在电视机旁等待着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的到来。人们之间谈论的也不再是民族传说和畲族山歌,而是电视剧中的人物故事,他们会因为剧中人物的命运起伏转折而百感交集。“已有千百年历史曾极受少数民族欢迎的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或亲密和谐的群体传播等方式,现虽在一些多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中仍占一定比例,但已降至次要地位。”[7]

日常生活秩序的变动对畲族文化的传承影响比较大。畲族是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民族,千百年来,依靠一代又一代人的言传身教延续并丰富着多姿多彩的优秀文化传统。比如畲族山歌的传承在于以歌会友、以歌议事、以歌代言等等,而这需要的又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口语交流,需要的是适合口头传播的生活场景的存在。电视可以联系社会的各个部分,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淡漠。87%的人选择看电视则意味着“过去走门串户、聊天谈心的时间现已被广播电视夺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亲身交往被人与机之间的交流所取代,人际交往日益淡漠。”[8]这样的话,依靠人际传播来延续的文化传承机制将会受到很大冲击。

四、新兴媒介开始在畲族民众特别是青少年中盛行,这将对整个畲族文化的传承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被调查的成人中,手机的拥有率为61%,电脑的拥有率为15%。从景宁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看,景宁手机用户和互联网用户发展很快。网络的使用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网络使用者中以经商、炒股为主,另外一些是家里有人在县城上班,经济条件较好,受教育程度较高。

手机拥有率虽然很高,但目前手机的用途还只是以接打电话和收发短信为主,手机作为第五媒体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目前畲族民众拥有的手机价格都不高,智能化水平普遍较低,上网功能不强或者干脆没有。此外,上网会产生额外的费用,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二是因为手机上网功能的启动和网络信息的阅读还需要一定的操作能力及受教育水平。因此,手机在畲族地区还只是当作通讯工具。但是从手机和互联网用户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兴媒体将成为畲族地区媒体的主导者。

目前来看,畲族民众用手机上网的人数极少。在被调查的成人中只有5个人使用手机上网,全部集中在20~30岁这个年龄段。但是通过对青少年媒介接触状况的调查,我们明显感觉到,在青少年学生中,新兴媒体的拥有量和使用量都远远超越了成年人。

本次调查对象中有62名中学生,其中初中生50人,高中生12人。调查数据显示,手机拥有率为53%,电脑拥有率为47%。用手机上网的人不多,只有20%。87%的人会利用电脑上网。其中经常上网的比例为73%(包括在家上网和网吧上网)。有73%的人上网是为了获取信息增长知识,60%的人是为了娱乐。对于农村青少年来说,手机的普及率远不及城市高,毕竟买手机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农村社会组织关系较简单,还是“熟人”社会阶段,手机的用处还不明显。从对中学生的调查情况看,青少年的新媒体使用量明显高于成人,网络、手机在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0681万人,手机成为农村网民主流上网终端。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率为15%。在年龄结构上,农村网民更加趋于年轻化。总体来看,“年轻化、低学历、学生群体”是农村网民的主要特征。

“伴随着现代传媒不断涌入,村庄里的年轻人对大众媒介的接触也就成为一种经常,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就自然会更多地受到媒介文化的影响,相应地塑造出一种与传统文化氛围不和谐的属于他们自己的亚文化。”[9]畲族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延续并发扬光大本民族文化的重任,肩负着繁荣畲族经济、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青年一代的文化取向决定着新时期畲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媒介对他们的影响将对整个畲族文化的传承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五、结语

文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总是不断融合、不断变化的。文化的流变在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渗透。在文化接触中,各民族总是根据自己的民族个性,取长补短,发展着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因此民族文化的变化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这种变化体现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就表明民族经济发展了,民族融合程度加深了,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加快了,就是值得肯定的。”[10]

新时期畲族文化中出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这是畲族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动向。它体现着新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点。我们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盲目崇拜。毕竟这种变化还是零碎的、不稳定的。我们应该本着理解、宽容、辩证的态度予以关照、梳理和引导。

另外,“文化传播之间的不平衡在文化差距大的国家或民族之间出现时,可能会对弱势文化造成破坏,甚至有可能造成其文化的消亡”。[1]387在与汉文化的接触中,畲族文化显然属于弱势文化,因此,畲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还需要采取适当措施予以保护和鼓励。

[本文为2010年度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现代媒介环境下畲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景宁、云和等浙西南畲族为例”(项目编号:10CGXW02YBQ)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吴飞,王学成.传媒・文化・社会[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赵慧彩.浅析电视剧对受众价值观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2011(4上).

[3]蔡新会,蔡会明.农民工乡村社会资本的特点及其进城社会资本的缺失补救[J].农村经济,2008(6).

[4]张筱薏,李勤.消费・消费文化・消费主义[J].学术论坛,2006(9).

[5]杨一平,陈小明.辉煌“十一五”――畲乡经济社会发展综述[N].畲乡报,2011-04-05.

[6]李红艳.乡村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30,229.

[7]李勤.大众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J].当代传播,2005(5).

[8]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4.

[9]谭华.大众传播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10]陈明媚.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的发展[J].贵州社会科学,2006(5).

青少年消费观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 手机依赖 使用与满足

一、理论回瞻及样本特征

(一)相关理论回瞻

1、早期的媒介依赖理论

媒介依赖理论是由德弗勒和鲍尔・基洛奇在1976年提出的,它的核心思想是:受众依赖媒介提供的信息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实现他们的目标。媒介依赖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一种新的媒介在社会站稳脚跟后,人就会与媒介之间形成一种依赖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双向性质,但相互依赖中较强的一方是媒介,他们主要从传播内容方面控制着人,“人越是指望收到有用信息,只要他们还没有失望,他们的依赖性就越强烈。”①

2、“使用与满足”理论

这个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该理论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②

3、有关手机依赖的国内研究现状

(1)车基金会2006年6月发表《台湾学生使用移动电话调查报告》,其调查对象包括岛内2242名小学生(五年级以上)和大学生,调查显示近7成学生有手机依赖症。③

(2)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一个学生课题组完成的《“短信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及行为影响的问题研究》,课题组对“手机依赖”的定义是:使用手机(短信息)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手段的群体,存在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④

(二)样本特征

本研究在兰州四所高校――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成因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了400份问卷,每所大学各1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398份。所有有效问卷数据录入SPSS11.5进行分析,结果均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样本性别构成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在所有的样本中,按照各校专业比重大小进行抽样,理科和文科的样本总数为73.7%,其他还包括工科、医学、农学、艺术和体育;在年级的样本中,大二(26.1%)和大三(26.1%)选取的样本数最多,考虑到大四的学生大多离开学校去实习,所以它的比例最小,占样本总量的22.6%。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

1、大学生所处的年级与手机使用状况

我们的调点是针对那些已经使用或正在使用手机的大学生展开,对他们使用手机的年限做了四个答案的设计:一年以下、一年到两年、两年以上到三年和三年以上。经过计算这四所大学的学生手机使用年限大都集中在一年以下和一年到两年之间,再通过与年级的交叉观察频次分布,我们可以发现,大一学生使用手机大多集中在一年以下,大四学生使用手机大多在三年以上,与此相同,大一学生使用手机在三年以上的仅仅有6人,大四学生使用手机在一年以下也只有14人。

2、大学生个人手机使用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有90.8%的大学生使用一部手机,同时也有8.8%使用两部或两部以上的手机。究其原因,我们参见表1。

3、大学生的平均月生活费与每月手机话费

在这里我们提出假设,认为大学生的平均月生活费控制每月手机话费,然后采用卡方来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正确。因为表2中的Chi-Square=132.619,df=20,查表得到明显水平的Significance=0.00005<α值0.05,所以有足够的理由说明大学生“平均月生活费”与“每月手机话费”有关。

再来通过表3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在300元以下和300到400元之间的生活费,他们的手机话费主要集中在一个区间内,也就是在50元以下;生活费在中间的两档的,手机话费为20到100元;生活费在601到800元和800元以上的大学生手机话费主要落在了50到100元之间,在这一档上也有近45.3%的手机话费在100到150元的。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情况

1、基本依赖情况

在此我们设计了一些隐蔽性的问题,如图4、5、6所显示:大学生的绝大部分“经常”会在出门前确认自己是否带手机,如果发现没有带会“立即回去取”,通常在“手机快要停机时”就去交话费。

2、基本功能上依赖的情况

作为手机的基本功能:电话和短信,我们想知道大学生对哪一种功能更加依赖,因此设计了以下的问题。(见表7、8)

3、手机依赖与社会生活

我们针对这一结论对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家庭关系做了一部分问题的分析。其中问到:“手机的使用是否减弱了您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欲望?”有81.2%的大学生的回答是使用手机没有减弱与他人的交流欲望。为巩固这个问题的答案统计,我们接下来又提出:“手机的使用对您的人际交往圈有什么影响?”时,有高达66.6%的大学生选择了“扩大了交往圈”,仅仅有5.0%选择了“缩小了交往圈”。

四、结论

(一)受众特点

在对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学生中的大部分人是从上大学才开始使用手机的

正如前面所述,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年限与年级基本成正比例的关系,年级越低使用手机的年限就越少,这说明了大学生在步入这个与自己接触的社会文化不同的大学时,他们急需要一种与外界进行沟通的手段,手机很自然地成为了其间的中介,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扩大了受众(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圈;再者,在远离家庭的呵护下,不仅是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渴求与亲人的联系,同时亲人们也需要利用手机与自己的孩子进行近距离的接触。

而且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有高达80.2%的大学生开始使用手机的原因是由于自己生活和学习的需要。手机成为了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

2、手机基本囊括了大学生所需的所有功能

以前学者研究的结果显示:短信的隐蔽性和自由的特点,避免了直接交流的尴尬;其价格便宜,符合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它的多种形式(包括声音、图片、彩信等形式)更是满足了大学生的口味。大学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短信一族”。⑤短信功能已经成为大学生手机依赖功能的一个构成部分,但与接打电话功能相比较而言,它还不是学生最依赖的功能。

我们在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附加功能的调查中发现,在基本功能不改变的情况下,手机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必需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手机内含闹钟、MP3和MP4、游戏、记事本和备忘录、照相机和录像机、电子字典、录音收音、蓝牙红外、WAP上网等等。只要拥有一个多功能手机,不必再买其他电子产品去浪费钱财,而且使用起来方便快捷,这就更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3、大学生手机话费消费观念与生活费多少有关

手机话费的多少与生活费基本成正比例关系(见表3)。在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中,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根据生活费的多少进行手机话费消费的,很少有“只打电话,不吃饭”的学生,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没有失去理智地完全依赖于它。

(二)手机依赖特点:

对于把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说成了一种“病症”这个问题,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不是什么病症,这种依赖是正常与合理的依赖,并没有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具体来说:

首先,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现象是存在的。如图4、5、6的结果显示:对手机依赖性已经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了。大学生接触手机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要和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根据“使用与满足”的理论,我们可以推出:受众(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期望是促使手机依赖行为的前提条件。具体来说,大学生与外界联系与传播信息,就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食欲来挑选饭菜。在这个“餐厅”里的主角是学生,手机只是为学生服务的。

其次,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是良性的依赖。在我们推理出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确实存在的同时,我们也得出这种依赖并没有影响到大多数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在学习中,譬如在上课时,学生的手机状态有76.0%处于振动状态;一旦接到电话,他们的处理方式也大都是“挂掉,发短信说明并询问”和“挂掉,不予理会”共占73%,这个数据说明手机并没有影响到教师的授课和其他同学的听课情况。这些调查结果都反映出了:大学生并没有沉浸在只有手机的世界里,失去理智。

最后,我们得出结论: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更多的是对于手机功能的依赖,而不是对于手机本身的依赖;这种依赖是具有合理性的,不能将其称为“病症”。

参考文献

①谢新洲:《“媒介依赖”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4月。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台湾学生七成有手机依赖症》,《北京档案》,2006年第10期。

④《“短信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及行为影响的问题研究》,省略。

青少年消费观调查报告范文5

消费,是生活方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在当前的经济生活,尤其是在引领消费时尚、改善消费构成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他们的消费现状、消费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作为当代莘莘学子中的一员,作为深切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本着对中国经济的深切关注,通过对郑州市五所高校的深入调查和收集数据,我们完成了这份《调查报告》,并力图从消费意向、消费意识和消费心理上解读目前郑州高校大学生们的消费现状和消费趋势。也许我们的数据不够权威,也许我们的分析不够准确,但我们有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方法。它代表我们自己的声音。希望广大读者和所有关心大学生消费的人们,能够透过这份调查报告去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趋向,解读大学生消费的新理念。之所以开展此项调查,主要基于以下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对当前郑州市大学生的消费状况的调查,以期得出21世纪初的郑州市大学生的消费构成、消费差异以其影响其消费构成的主要因素。二是通过对郑州市高校的抽样调查,力图解读当前全国高校大学生们的消费理念、消费意识以及消费心理等。

二.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的界定总体为当前郑州市高校中的所有全日制在读本、专科学生。为了更好地细分目标受众群体,将访问对象分为艺术类学生、毕业生、和除上述之外的在校本、专科学生的形式。研究生、成教生等由于数量相对较少,不具有代表性,故不在此调查范围之列。

表2—1

通过表1—1可以看出:此次调查主要涉及郑州市五所学校,七个校区,并兼顾到郑州市的几个主要的高校集中区。此外,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765份,有效回收率为76.5%。问卷发放时间为2003年1月3日至22日,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本科类院校学生为511人,专科类院校学生为254人。本科生为主的高校为此次调查的主体。其中男生491人,女生274人,男女比例约为11:7。这与上述院校多为理工类院校有着密切的关系。此次调查的问卷设计及数据处理主要运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和群集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主要分析软件为SPSS11.0版。

表2—2

由表1—2可以看出,此次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中,艺术类学生为88人,毕业生为104人。特长生(艺术类)、毕业生也是大学生消费不可忽视的群体。此外,在统计中我们发现:目前郑州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中来自农村的比重较大,约为66.3%,来自城镇和城市的相对较少,分别为23.4%和10.3%.这与整个河南省的招生生源比例(主要面向河南本省)是基本吻合的。

三、分析:

总体状况当前郑州市大学生的消费构成主要分为:基本生活费(衣、食、住、行),学习消费(学费、书籍杂费、考证费、电脑等),休闲娱乐消费(休闲、健身、旅游、娱乐等)以及人际交往消费(人情往来、恋爱)等四大方面。对于他们每个月所能得到的总生活费(不包括自己的课外收入),40.0%的学生集中在350—500之间,500—650元之间的约为21.3%,高消费群体(800元以上)为10.2%,低消费群体(200元以下)为9.1%,低消费群体的比重与高消费群体的比重相当。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目前的社会分配逐渐趋于两极化,同时也与他们对郑州市的消费水平的总体评价是基本相一致的(见表3-1)。此外,相比较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01年对全国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调查状况(每月生活费在100—300元的占3.87%,300—500元的占44.41%,500—700元的占19.33%),郑州市大学生2002年末2003年初的消费水平与2001年全国的平均水平相当,略高于1996年南京市高校的调查统计所显示的情况(100—300元的占17%,300—500元的占70%,500—700元的占13%)。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郑州市的总体消费水平相比较于沿海城市还是有着一定差距的。

表3—1

2.消费支出

食物支出

衣物支出35.5%41%

休闲支出

学习相关支出

其它支出4.3%6.1%13.1%

图3-1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当前郑州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消费内容主要集中在食物支出和衣物支出两大方面,其中食物支出占41.0%,衣物支出占13.1%。休闲娱乐占6.1%,与学习相关的各方面支出占4.3%。结合以前的调查可以看出:一方面,当前的大学生们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比重有所下降,而用于改善学习的消费比重在提高,用于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消费开始上升,另一方面,当前的大学生们日益重视健康消费,用于进行体育锻炼和保健的支出正在上升。健康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正逐渐成为主要的消费内容,而传统的物质消费(吃穿住行)或生存型消费也日益朝着更加营养,更加注重品位的方向发展。

对许多大学生来说,就餐已经超越了填满肚子的范畴。尽管食物支出仍是当前在校大学生的主要支出之一,约47.7%的被访者的食物支出约占总生活费的四成。约24.1%的被访者的食物支出约占总生活费的五成。但另一方面,大学生们走出校园食堂到外聚餐的费用与日俱增,麦当劳,肯德基以及一些价格不菲的特色小吃已成为当前大学生尤其是校园情侣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数据显示:47.3%的被访者平均每月的衣物支出在50—100元之间,也就是说近五成的受访者每年约有近千元衣物消费,占总生活费的比例仅次于食物支出,尤其是面临择业的毕业生们,他们的衣物支出比其它的大学生群体要高出许多。上述数据说明了作为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成年人,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在这方面,女生的消费水平要高于男生。在被调查的女生中,近三成拥有价格在300元以上的品牌服装。

除去衣食住行消费,目前大学生的消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休闲娱乐及学习消费表3—2(%)

调查表明:在休闲及娱乐消费方面,大学生群体有着比其他年龄群体更为旺盛的需求,这在90年代已经开始显现。进入新世纪,大学生的这种需求显得愈加强烈。外出观光旅行,90年代在我国大学生中才开始流行,但发展的势头强劲,大学生已经成为青年旅游者中的主体。而在旅游内容上大学生们更注重自然风光和文化品位。目前郑州市大学生的外出旅行支出约占总的休闲娱乐支出的四成,每年外出旅行消费在200元以下比例为29.1%,与从不外出旅行的比例26.9%相当.而从不外出旅行的比例主要集中在大一新生身上,这与他们进入大学较晚有很大的关系.在外出旅行支出中25.9%的人每年要花费200----600元之间,此外,近一成的大学生每年外出旅行支出在1000元以上,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目前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加宽裕了。除此之外,当前郑州市大学生其他娱乐方式主要集中于上网,玩电脑游戏,看电影,以及跳舞.健身等,相应的娱乐支出也集中于此,如表3—2所示。但是,迪厅,茶楼,恋歌房等新兴的娱乐方式也正日渐受到大学生们的宠爱。此外,女生在这方面的支出要稍低于男生,这与女生们的休闲娱乐时间主要用于外出购物上了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而男生们的泡吧费用要远远高于女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相对单调的.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更希望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不受外人的干扰。为此,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惜以外出租房为代价,这就使得他们原本就不充裕的生活费更加捉襟见肘了。

此外,尽管目前大学生们在学习上的支出比重有所上升,但是用于学习方面(购买电脑除外)的消费还是低于娱乐方面的消费,同时,关于郑州市大学生现有耐用消费品的调查也能很好的说明上述观点(见“耐用消费品消费”一栏)。由于近年来“考证热”在大学校园的悄然兴起,大学生们在对有助于求职就业的各类考试却是毫不吝惜的,这主要表现在高年级尤其是即将面临毕业的学生身上,这在毕业生消费一栏将有所体现,在此不再赘述。

(二)耐用消费品消费(价值200元以上)

调查数据表明:文曲星、电子词典、随身听在当前大学生中的拥有比例是较高的。在深入访问中发现,拥有价格上千元甚至数千元的超薄随身听,CD机以及MP3的学生也为数不少,另外,价格在千元左右的手机在大学生校园中是较为流行和常见的。高年级的,尤其是毕业生们为了实习和找工作的便利,拥有手机的比例更高一些。调查数据表明,在电脑消费上,在校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潜在群体,12.1%的拥有量,虽然算不上一个很高的比例,但经过深入研究发现,拥有个人电脑的多数为学习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且不少学生是以宿舍为单位,采取集体所有、分担成本的方式购买电脑。同时,随着电脑由商务消费转向生活消费,校园网络的开通.个人电脑价格的下调也逐渐使得大学生们消费心理由实用至上转向感受为本。当然,当前郑州市大学生们使用的电脑多为价格在3000—4500元间的组装机,拥有品牌机以及手提电脑的较为少见。在上述的耐用消费品调查中,男女生的差异是比较大的,尽管女生在手机拥有量上与男生相当,男女生分别为32.7%和28.8%,但在电脑、随身听、MP3的拥有量上要远远低于男生。

(三)爱情、友情消费

爱情和友情是大学校园不得不说的故事。爱情是神圣的,但爱情也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大学校园里的每一位学子都或多或少地渴望过爱情,更有人说,没有爱情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大学生活,但爱情的巨大投入仍会令不少家境相对困难的学生望而却步。当然,这并不能成为那些校园爱情的执着追求者的障碍。“馒头就咸菜,省钱谈恋爱。”已经成为不少校园爱情男主角的忠实信条。调查显示,仅有不到两成(19.0%)的学生承认有男/女朋友(这与我们在私下统计的数字相差较大)。从这不到两成的问卷上显示:有了男/女朋友之后,食物支出和衣物支出相对减少,其他方面的物质和精神支出相对增加,男生在这方面尤其突出。30.0%的“男主角”们每月在女友身上的投入约在100元左右。而对于有了异性朋友却又不同校的同学来说,每个月生活费中的相当一部分都“贡献”给电讯业了。对于恋爱费用的来源,在深入访谈中我们发现,有的是由“家里特别提供”的,有的是来自“勤工俭学”的,更多的是从“生活费中支付”的。这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有关,更与家庭对大学生恋爱的态度有关。

调查数字表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社团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不仅占据了当前大学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也在大学生的消费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人情消费因为其形式多样和不确定性而相对难以统计。朋友、同学间的你来我往,请吃请喝是在所难免的;生日聚会等各种形式的庆祝聚餐是不可或缺的;与不在一起的亲人、朋友的感情联络也是绝对重要的。同学过生日,考试得高分,当了学生干部、入了党、评上奖学金、比赛获奖等等都要请客,否则便被视为不够交情、不上路。据统计,近六成大学生的各种形式的聚会聚餐花费每年要在500元左右,近三成的大学生这类花费在800元左右每年。更有极少的一部分同学每年要花费上千元甚至数千元。此外,对于那些没有异性朋友而又有手机的同学来说,每月手机费中的大部分也用在此上了。据统计59.1%的手机族每月的花费在50—100元之间。没有手机的同学,电话卡则是不可或缺的。校园内201程控电话的开通,给我们打电话提供了方便的同时,电话费的开支也水涨船高,67.1%的大学生的每月的电话消费约为10—40之间,还有近两成(19.1%)的大学生的电话卡消费在40—80元之间。尽管现代电讯已经十分发达,仍有为数不少的(77.0%)的大学生们用书信与远方的亲朋好友联系着。当然,信件的消费相对于其它通讯方式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四)毕业生消费

调查数字表明:毕业生的消费主要集中于外树形象和内塑品质上。几乎全部的毕业生认为一身体面的外套、一部手机和一份漂亮的简历是在求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为了增加职场竞争中的筹码,不少学生甘心对考证进行高额投资。在深入访谈中得知:考证费用已经成为是高年级大学生的主要投资。据有的学生讲,有些性质的考试一次要花费上千元甚至数千元。此外,参加各类人才招聘会也是一笔不低的开支,尤其是对于那些跨省就业的同学们来说。对于有志于考研的学生,购买各类辅导用书,参加各种层次的培训是不可或缺的。准备和参加各类考试如国家公务员考试,作为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其花费也为数不少。而对于准备出国的同学的花费尽管难以统计,但其数目却是可想而知的。

(五)特长生消费

此处的特长生主要是指艺术类的学生,相对于普通统招生,他们的花费主要集中在购买与其专业相关的书籍、学习用具、以及外出写生、参观的花费。八成的艺术类学生每年在购买与其专业相关的学习用品上的花费约为500—1000元之间,而在用于外出写生等的花费上,根据路途的远近,该地区的消费水平高低以及时间的长短不等等方面综合考察,每次的花费约为1000元左右,这也是特长类学生的花费高于其它学生的主要原因。

(六)其它消费

对于有抽烟嗜好的男生来说,其“烟费”也是一笔不大不小的开支。通过问卷和深入访问所得数据表明,约占三成的男生有长期抽烟的习惯。根据“烟瘾”的程度不同,花费也不尽相同,绝大多数的“烟民”的品位集中在中低档层次上,因此每月的花费约为40-80元之间。此外,有6.1%的男生有购买彩票的习惯,其花费也主要集中在每月10元左右。

零食对于60.2%的女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她们的每个月花费在50元左右。此外化妆品的消费对女生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72.3%的女生每月的洗涤化妆用品消费在30元左右,另有少数(7.3%)女生的洗涤化妆用品消费在30-60元之间每个月,极个别的女生在此方面的消费达到100元以上每个月,其中包括定期去美容院做专业护理。

四.对策与分析

调查数据表明,35.2%的学生存在生活费超支的现象,甚至一学期的生活费被两三个月花光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个人理财方面,当前的大学生是较为冲动和盲目的。而当生活费透支时,只有不到一成(8.1%)的同学愿意张口向父母索取。20.9%的同学愿意借同学或朋友的。大部分(61.0%)的同学更愿意节约开支及自己打工赚取。在对待属于自己的收入上,由于出发点不同,用途的分歧也较大,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而不得不挣点外快的学生中,近九成的被调查者选择把钱存起来以备它用,而对于那些纯粹是为了锻炼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水平的学生则把这部分收入主要用于娱乐,购物请客吃饭上了以及贴补透支的生活费上了。

在个人消费品购买选择上:67.1%的学生更注意性能价格比。此类大学生对购物地点多不太在意,也乐于去旧货市场或路边的地摊小店淘金。主要考虑是否喜欢的占到18.0%,也有9.0%的学生是非名牌不买的,在上述两类学生的心目中,广告的作用是非同一般的。他们追求档次,崇尚名牌,展现个性。专卖店,大型超市通常是这些学生的购物首选。之所以出现上述的差别,与他们各自的家庭经济背景和消费心理是密切相关的。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经济消费水平、消费构成上存在着巨大差距和差别,其中年消费最高的达到13500元,而年消费最低的只有1800元,这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大,略低于2001年武汉市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最高18500元,最低2100元)。年消费支出均值为4963.96元(不包括学杂费和住宿费)。这其中有93.7%的大学生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家庭收入越高,对其子女的经济供给就越多,构成了大学生群体这一特殊的消费格局。

通过数据我们还可以看出:63.0%的大学生倾向于冲动型消费,女生在这方面的比例远远高于平均水平。此外,1/3的学生愿意借钱购买自己非常喜欢的东西,同时亦有近1/4的学生有或经常有为买来的东西没有或很少用到而后悔。在自评的消费类型一栏显示:只有1/3多一点的大学生们认为自己属于精打细算型消费,9.9%认为自己属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大部分(55.0%)的大学生说不清自己到底属于哪种类型的消费者,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当前大学生在个人消费方面更多的是冲动和盲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商家们有意无意的引导有着相当的关系。尽管如此,当前大学生们总的消费理念正在追求现实、实现自我、突出自我的前提下,个人与社会并重的方向前进,并呈现出如下的特点:

1.个性与模仿同在:

多元化发展源于个性化的彰显。大学生消费个性化的表现,是新型青年文化运动的显著特点。这种个性化也可以理解为时尚化和风格化,而不仅仅是传统的青年对个性和自我的刻意追求和表现。新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和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影响,使时尚的形成和流行更快捷,同时具有更鲜明的主题和更人性化的表现形式,并因而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具有象征性和大众化的色彩和基调,即成为一种风格化的东西。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消费市场物质极大丰富。大学生恰好正处于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面对五彩缤纷的消费市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趋于理性化转变,在消费行为中开始表现出较为成熟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在购买像电脑这样昂贵的商品时,往往表现出购前的冷静,大部分大学生是在购买前查阅有关资料,比如价格、性能、品牌后再决定是否购买,其中有不少大学生会找同学或相关人员咨询有关问题,还有一些大学生是在与家人商量后再购买的。

今天的大学生消费有着强烈的模仿性特征,有着很深的"白领情结":名牌服装着身,手提电脑不离,信息把握在手,创造未来人生。这已成为众多大学生所羡慕、仿效的社会形象。今天,发达快捷的消费信息、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使大学生对时尚的领略和把握更为及时准确,尽管他们还不一定拥有,但却能对许多时尚品牌如数家珍。与此同时,他们更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消费的选择,他们注重讲求生活的品味和质量,宁缺勿滥,宁高勿低。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既有物质享受,又讲求精神生活的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2.多样与实用并存:

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是影响大学生消费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大众文化离不开青年大学生的参与、烘托和鼓噪。青年人总是引领消费市场的最新潮流。从中国近20年的发展来看,青年最先步入的不是人才或劳动力市场而是消费品市场,首先是青年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改变促进了青年生活方式的变化,然后才是青年其他各方面的改变。大学生多样化消费的特点根源于大学生多元化价值目标的存在。这种多元化的价值目标,一方面使大学生的思想活跃,有益于大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多重比较,理性消费,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大学生受不良倾向的影响,出现一些消极的消费类型来。

在消费状况分析中,不论是大学生基本生活消费中的衣食费用,还是其学习消费中的学费、书杂费、电脑等;不论是大学生的休闲及娱乐消费,还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消费,都越来越趋向于带有浓厚的实用色彩。这从调查统计的休闲娱乐方式和花费上可以明确的表现出来。

3.消费差异日趋明显:

一是来自农村的学生的消费构成相对简单、总体消费水平也较低。二是来自东部沿海省市的学生的总体消费水平要相对高于河南本省的学生,同时,消费构成也相对多样化。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城市开放与否,经济发达与否,不仅影响着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影响着当前大学生们的消费构成和消费理念。

最后,针对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消费、媚俗性消费、“面子”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的不良现象,我们呼吁在全国的大学生中加强道德修养,积极改造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强调“合理与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地消费;强调节约、勤劳俭朴等节俭消费观;强调理性消费、理,反对非理性的盲目消费,包括盲目攀比、盲目从众的病态消费等浪费现象。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大众传媒工具,引导高校消费舆论,培养合情合理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和科学的消费观,促进大学生的合理、适度消费,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消费舆论,把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

参考书目: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1

(2)风笑天.透视社会的艺术——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3)李沛良.社会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4)袁淑君、孟庆茂.数据统计分析——SPSS/PC+原理及其应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林杰斌、陈湘、刘明德.SPSS11统计分析实务设计宝典.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6)张志祥.当代大学生消费趋势预测.中国青年研究,2002

(7)张志祥.当代大学生消费基本状况.中国青年研究,2002

(8)朱庆、辛闻.大学生消费为何居高不下.光明日报,2003

青少年消费观调查报告范文6

春节过后,90后大学生陆续迎来了开学日。在返校途中,他们骤然发现,迎接他们的总有一个特殊的人群,满面笑容但眼神里却隐含“杀气”。

“动感地带型动派,开学有礼派,2012六大服务优惠”、“你可以不买,但是不能不知道!走WO的3G高速路”、“师兄,师妹喊你换天翼3G刷微博了”……

移动、联通及电信三大通讯运营商,在大学校园大打擂台,海报、吆喝,运营商使出了浑身解数。

拼资费、拼服务……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校园竞争是一场谁都输不起的战争。节节败退的资费,步步攀升的免费礼品,还有动辄支付的高额校园营销公关费用,使运营商压力倍增。网上流传着一则段子:“运营商校园营销,学校领导笑了,今年分红节节高;学生也笑了,手机白送,话费白送,宽带白送;分销商也笑了,运营商砸成本放弃利润,三家通吃年年丰。”虽然利润微薄,但三家通讯商不惜成本恶性厮杀,旨在争夺新用户。因为校园市场是新增用户市场的重要阵地,大学生都是“潜力股”,对通话和移动互联网的需求很大。

数据显示,从1996年中国正式实行大学生扩招以来,中国大学生人口总数已经激增至3000万,相当于德国人口的1/3、英国人口的1/2。 大学生群体迅速扩大,使校园成为企业淘金的新乐土。

校园恶战

毕业已有七年时间,陈晶依旧用着当年大学时代的动感地带手机号。和她一样,进入职场多年仍旧选择动感地带套餐的大有人在,他们成为了中国移动的忠实客户。

2003年,中国移动作出了战略抉择:将动感地带作为与全球通和神州行并行的第三大子品牌,以全球通为利润品牌,神州行为大路品牌,动感地带为种子品牌。

“动感地带”策划案对其目标客户的描述是这样的:年龄在15~25岁,追求时尚,崇尚个性,乐于接受新事物,容易相互影响,有成长性,是未来高端客户的生力军。很明显,“动感地带”是一个纯粹针对80后的产品,他们腰包不鼓,爱发短信,被称为“拇指一族”。

炫酷的品牌语言、富有叛逆的广告语“我的地盘听我的”、红得发紫的周杰伦担任形象代言人……动感地带仅仅推出15个月,就“感动”了2000万目标人群,也就是说,平均每3秒钟就有一个动感地带用户产生,而这群80后学生,日后也成为了动感地带的忠实消费者。这些年来,动感地带几乎占领了大学校园九成乃至九五成的市场。

但是,到了2008年,随着出生在1990年代的第一批年轻人进入大学校园,面对“90后”群体,中国移动尽管份额依旧很大,但已面临着来自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严峻挑战。

一份《互联网下的90后大学生数字化生活》的调查报告显示,90后大学生群体正过着一种“链接”的生活,即随时随地上网,生活高度依赖网络。他们之中有四分之三人的网龄超过三年,平均每天花费18%的时间上网。互联网对他们来说,已是一种生活方式。

数据进一步表明,有86%的90后大学生通过手机上网,其次才是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电脑,分别是79%和40%。他们拥有的手机价格平均为1416元,平均每月手机费为64元。

“你90%的学长都用中国移动动感地带”,“师哥师姐都改用天翼3G,你还迷恋神马地带?”,“同学,都3G时代了,你还在你的地盘瞎折腾”……类似的宣传标语,表明三大电信运营商对90后群体的各自角力。

在2G时代,联通曾希望通过“新势力”等品牌挑战“动感地带”,但效果并不理想。2009年,联通和电信都开始推3G,这是网络一代年轻人喜欢的技术,两家运营商将无线数据传输速率大幅提升的优势带入校园。

一项最新的“手机体验白皮书”调查显示,学生和白领是3G的主要用户群,其中学生以23%的比重占据3G用户的第一位,而学生群体具有追求时尚、消费观念超前的特点,对于3G业务乐于尝试。

为了迎合90后学生用户的需求,去年以来运营商们各出奇招。中国移动在广东正式启动全国高校移动互联网“体验精彩 创造未来”的大型主题活动,活动包括校园生活体验营,以及第二届“MM百万青年创业计划”两大部分。

中国联通的品牌“沃派”在全国推广“36元套餐”,赠500MB国内定向流量;启动沃3G智能终端校园免费体验活动,提供总量达4000台的免费体验手机。

中国电信则利用全业务经营和固移融合的网络优势,主推“智慧校园”概念,试图用“天翼i特”对抗“动感地带”和“沃派”。同时,针对2011年大学新生推出了每月只需19元的优惠套餐,国内长途电话低至9分钱/分钟等优惠服务……

3G时代的来临,给通讯市场格局带来了一些改变。据驰昂咨询调研显示,目前“动感地带”在校园用户市场占据约75%的市场份额。“天翼i特”和“沃派”的加入,使校园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

杀出血路

撇开通讯商在校园的“厮杀”,愿意花心思在校园营销的企业还真不少。

在计算机行业,惠普、戴尔、华硕及宏等早已在校园市场上有所建树。戴尔、惠普以品牌知名度闻名,而华硕则进行文化营销,在各大高校都建有“硕士生”组织。相比之下,联想公司就慢了一拍,直到2009年才有所作为。

当年5月,联想推出了ideapad Y450 NBA纪念版机型,希望借助NBA在各高校中的号召力,带动联想的销量,但一直到7月底,该款机型仍反应平平,销量不超过20万台。

联想集团副总裁汤捷说:“这些年轻人怎么想的,他们的生活态度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所以需要在他们身上找到共鸣,这个共鸣只能来源于他们,而不是我们。”

7月,在ideapad Y系列学生机型面市前,联想决定把校园营销交给学生来做,邀请了“联想NBA纪念机型营销大赛”的获胜者来北京,为即将启动的ideapad Y系列产品返校促销项目把脉。是月,J34项目组汇聚北京联想总部,他们由大学生组成,工作是筹备联想 ideapad Y系列的上市推广和筹建联想idea精英汇(学生社团)。

在北京师范大学就学的向思也在其中,她通过几轮面试进入了团队,和其他同学开始了五天四夜的闭门会议。

联想和大学生们在Slogan(广告语)上产生了分歧,其最先拟定的是“超强配置享四年”,但这显然不符合大学生的口味。

团队里来自北京工商大学的吕大鹏喜欢质疑别人,他总爱问Why。同学们觉得也许可以从Why这个思路着手,因为它代表了年轻人勇敢挑战权威的Why精神,最后他们决定用“小y”来称呼该系列机型。

但成为宣传语,小y显然不够。一天晚上,向思突然想到一句当红的网语――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她觉得彪悍和小y搭配在一起,很有80后、90后的范儿。“彪悍的小y”在团队中达成共识。

在产品的设计上,联想发放1.5万份问卷征求学生的建议,并最终确立了ideapad Y470跑车的外观造型。

两个月后,联想大学生项目为联想全球盈利作出突出贡献,季度盈利达到5800万美金;彪悍的Y450系列机型成为其时最热门的笔记本电脑,连续三周网络关注度第一,能检索到1700万条记录,中关村一度加价600元销售;联想市场份额因为出色的营销提升至29.4%。

“彪悍的小Y,不只是传说”被大学生们所熟知,同时“彪悍的小Y”项目被评为2009年度中国最成功的整合营销推广方案,被授予联想集团2009年度项目最高奖“珠穆朗玛奖”。

汤捷并不讳言,“小y”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最初要接受“彪悍的小y”,无论对于他个人,还是对于风格稳重的联想来说,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产品的具体配置是什么?它的促销点在哪里?这些都曾经是联想高层们的疑问。但是考虑到它来自于大学生,本着尊重大学生的意见和勇于尝试的心态,于是开了绿灯放行“彪悍的小y”。

“大学生将成为购买力最旺盛的群体,我们发现,企业越想贴近他们,他们就越不喜欢。小y的经验告诉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推广。首先,要用大学生喜欢的语言去说话;其次,关注情感比关注产品更重要,即关注客户想要的,比关注你想卖的重要。”汤捷说。

此后,联想决定以这次营销大赛的获奖队伍为班底,在全国高校组建“联想idea精英汇”。目前,联想在全国的idea精英汇已经拥有了5万多名成员。

精英汇在联想眼里是大学生的代表,在大学生眼里又是联想的代表。在重大项目推广前,联想都会和精英汇的成员展开深入沟通,深度了解大学生对各类推广方式的想法。

此外,联想每年还举办声势浩大的营销创意大赛,暑期提供300至400个实习岗位给大学生们。

目前,联想笔记本在学生市场的份额达28%,这个数字超过了第二名近一倍。

忠实粉丝

作为全球500强之一的欧莱雅,一直致力于在大学推广自己的品牌形象。1993年,全球最大的化妆品公司欧莱雅集团发起“欧莱雅校园市场策划大赛”,此后成为全球最著名的大学生国际性营销和品牌管理赛事。

欧莱雅进入中国时,品牌定位于中高档。然而,中国市场不同于欧美及日本市场,中国市场很大而且非常多元化,消费梯度很多,尤其是塔基部分的比例大。欧莱雅的产品,吸引的只是最有消费能力的30%的人群。

欧莱雅的发展目标很明确,即赶超美国竞争对手宝洁,夺取中国美容护肤品市场上的头把交椅。为此,欧莱雅十分重视大学校园市场的培育。

在成功收购了美宝莲之后,欧莱雅取得了全面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通过美宝莲的销售渠道,欧莱雅迅速渗透了中国化妆品市场,尤其是大学生市场。

推广美宝莲BB霜时,欧莱雅选择了四位极具代表性的代言人拍摄了不同广告,创新地选择了本土“草根明星”作为产品代言人,曾轶可、蒋方舟、花子等无一不是通过自身努力和在某个领域的特长,从平民蜕变成明星,从而更有效地引发了90后年轻人的共鸣。

美宝莲在大学校园、写字楼、大卖场、专柜等地发放产品试用装,并举办“全国大学BB控巡演”造势活动,同时,通过在人人网等SNS网站线上游戏与大学校园线下活动的结合,使BB霜在中国市场上备受青睐,成为该集团在中国的“新印钞机”,创造了“每三秒钟卖出一支美宝莲BB霜”的销售佳绩。

欧莱雅并不是简单地推广旗下产品,而是通过校园公益项目和校园人才选拔,打造品牌形象。

2003年,欧莱雅携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启动了“真情互动”校园义卖助学活动,将义卖所得成立“欧莱雅助学金”,用于资助西部贫困大学生。10年来,累计捐赠助学金达900万元,惠及全国15个城市、23所高校的2300多名大学生。

欧莱雅的校园算盘打得很响。从大学时购买欧莱雅旗下的小护士、美宝莲、卡尼尔等中低端化妆品,到工作后青睐兰蔻、碧欧泉、赫莲娜,欧莱雅靠着高校市场培养了一群忠实客户。去年,欧莱雅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10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这也是其在中国连续11年保持双位数的业绩增长。除美国、法国市场之外,中国已经成为欧莱雅在全球的第三大市场。

品牌烙印

更多的企业在校园营销中尝到了甜头。新鲜传媒是一家专门做校园营销的公司,CEO纪中展2004年发现了这门生意。

当时并没有多少商家重视校园市场,偶尔有品牌做校园宣传,也是学生会做活动时主动拉的赞助。纪中展称,直到2006年,新鲜传媒的年收入都只在100万元左右,但最近这两年,每年收入都在4000万元左右。

“客户数目并没有快速增加,原因是它们对校园营销的投入在猛增。”纪中展估算,商家每年在高校投入的营销资源将近200亿,其中TMT(科技、媒体和通信)和快速消费品行业的投入居前两位。

雀巢咖啡是快速消费品行业的翘楚,作为中国市场份额最大的咖啡品牌,雀巢咖啡的工作重点在于培育咖啡文化,与年轻消费群体建立情感联系,使品牌理念在他们中间得到渗透。最近几年,雀巢将关注点之一放到校园营销上――尽管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不及白领,但他们的身份很快就会发生转变。另外,与星巴克相比,雀巢咖啡产品价位较低,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我们希望从高中、大学开始,培养他们喝咖啡的习惯。” 雀巢大中华区咖啡及饮品业务单位总监何文龙这样谈及公司的校园营销计划。

的确,很多企业已意识到,今天如果不关注当下在校的学生,可能失去未来的顾客。

新鲜传媒曾给Levi's做过校园Rock Party(摇滚派对),“原创、自由、独立、冒险、勇气十足”,是摇滚乐与Levi's文化共同的核心,也是此次摇滚赛事的重要元素。

纪中展透露,Levi's北方区总经理在合作时表示,“希望激发学生对Levi's的渴望,并将这种渴望集聚到他们工作后领取第一个月薪水时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