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生态环境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生态环境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海洋生态经济;现状;协调发展机制
海洋是生物资源的宝库,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种类和非生物资源,给人们提供了多种海洋生物产品和能源。海洋生态系统是指海洋中的生物种群和它们生活的海洋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在这个自然生态系统中,海洋生物按照自然生存的法则衍生发展。而人类的一切海洋经济活动都必须在这个海洋生态系统内进行,在人类无节制的开发下,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如何实现海洋生态经济的稳定与协调发展是人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海洋生态经济的概念
海洋生态经济是指人类通过劳动既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海洋生物和非生物资源,还必须能够保障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条不会发生恶性变化,海洋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都能够维持投入和产出的平衡状态。近年来随着海洋产业的持续发展,海洋的生态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人们对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以及对近海区域的过度开发使得海洋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海洋经济的发展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长此以往,无法实现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可持续性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机制来进行海洋生态经济的发展和管理。
二、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
我们应该认识到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是我们实现海洋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类的对海洋的经济活动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引起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因而无法维持海洋生物间生态平衡的状况发生,海洋生态环境就会逐步恶化,海洋经济也会因此受到影响从而逐渐出现海洋经济失衡的情况。反之如果人类采取了良好的海洋经济措施,就会维持或者优化海洋生态平衡的状态,甚至可以改善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的状态。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会制约和调整人类的海洋经济活动,保障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就必须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加强对海洋环境的治理,加大对海洋周边流域内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的监察以及对污水的治理工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杜绝对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以及对海域环境的过度开发;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激励措施,提高海洋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积极性。
海洋的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保护是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建立的基础。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通过海洋生态养殖业、海洋生态捕捞业以及对海洋生态经济的进一步开发来实现,例如开展海洋生物制药的研究以及进行海洋生态旅游的开发等。海洋生态养殖是指在人为优选需要养殖的不同海洋生物品种,构建结构简单但是高产的生物养殖群落,并且通过人工控制形成优良的海洋生态环境,促成单位养殖面积内养殖产量的增加,例如贝类与海藻、海参的立体生态养殖等。 海洋生态捕捞根据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长特点,人为控制海洋生物的捕捞时间、捕捞种类和捕捞强度,也可以结合人工投放种苗等措施,对海洋生物的生物种群结构以及生态环境进行人为调节,在不影响海洋生物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捕捞产量。
建立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也可以通过加强海洋生态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力度来实现。海洋生态经济要实现协调发展,就需要有绿色生态技术的支持。海洋生态产业链的形成和创新,海洋生物产品的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的实现都需要科技创新力量的支持。例如海洋生物制药就是海洋生态经济在创新科技力量的支持下向纵深发展的体现。海洋生物种类何其之多,人类对它们的研究和利用只是冰山一角,随着时间和科技的进步,海洋生态经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突破。
三、结语
综上所述,海洋生态经济是建立在海洋生态环境良好基础上的 人类对海洋进行的经济活动。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当今海洋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和破坏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人们意识到海洋的生态环境对于海洋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需要环保部门加大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防止海洋污染的发生。也需要海洋经济管理的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实施生态养殖和生态捕捞,杜绝对海洋环境的过度开发,维护海洋生物物种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同时加大海洋生态经济的科研创新技术的研究力度,不断深挖和拓展海洋生态经济的发展空间,让海洋生物有一个安全优良的生活环境,让海洋生态经济得以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红,李适宇,彭人勇.南海北部大陆架海洋生态系统演变的Ecopath模型比较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9(03).
[2]狄乾斌,韩增林.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演进特征及其系统耦合模式[J].经济地理.2009(05).
海洋生态环境的特点范文2
一、大力推进海洋法制建设。
为了健全海洋法制,推动海洋保护、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计划20*年底前编制、出台《XX市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将在对全市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对XX市沿岸平均大潮线至领海基线之间海域的功能区进行明确的划定,内容包括海域勘界、功能分区及环境标准等诸多方面。新的区划是对《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中不适应我市新形势发展的内容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区划编制将对合理配置海洋资源,促进海域整体功能,推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市海洋经济蓬勃发展,为了减小经济发展对海洋环境保护带来的压力,有的放矢开展海洋环境保护,计划编制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容量、污染物总量控制等为主要内容的《XX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将对近岸海域污染的有效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大规模围海造地对海洋环境影响的累计效应、突发性海洋污损隐患等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规划的编制将致力实现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实现其为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作用。
二、加强、完善海域使用管理。
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管理制度,全面搞好海域使用登记制度,进一步规范海域使用审批程序和海域使用证年审制度,严格按照《XX市海洋功能区划》和《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把海域使用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提升到一个新水平,20*年全市海域使用项目登记率达到100%,海域使用办证率达到100%以上,海域使用证年度审验审证率达到100%。
三、全面开展对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
1、继续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根据我市特点和需要,制定监测计划,开展全市近岸海域环境趋势性监测、重点海域环境监测、海水浴场暑期海洋环境监测和重点养殖区环境监测,详细掌握我市的海洋环境状况,保证我市沿海海洋环境监测调查的连续性,准确地为社会提供合法的海洋信息,为政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加强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重视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我市海域的污染损害,严把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的审核、审批关,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环评报高审核参与率;规范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加强对工程建设期的跟踪监测和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加强海洋污染事故的查处。继续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胶州湾和前海一线用海域污染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对污染海洋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4、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和保护。积极筹集资金,制订实施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和建设计划,开展保护区的基础建设、管理工作,推进我市生态示范区的建设。
5、通过建立和完善XX市海洋赤潮监视网及海洋赤潮应急行动体系、开展重点海域的赤潮监测和预报试验、加强赤潮发生期内对渔业水域的监控管理等措施,避免或减少赤潮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四、积极推进生态渔业建设。
按照《胶州湾及临近海域功能区划》和渔业生产水域环境质量状况,对不符合功能区划和渔业水质标准的水域进行封闭管理,禁止从事渔业生产活动;严格实施养殖许可证制度、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伏季休渔制度;科学调整养殖结构和布局,合理控制内湾及近海的养殖密度,扩大藻类养殖面积,提倡外海养殖,大力提倡鱼、虾、蟹混养、贝藻间养套养等生态养殖,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和养殖新技术;强化渔业生产管理,改进饵料质量及投饵技术,严格控制废水排放,20*年力争使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养殖面积达到养殖总面积的40%。
四、加大海洋环保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海洋生态环境的特点范文3
关键字:海洋环境污染事故 海洋污染 海洋生态破坏海洋环境保护措施
Abstract:
The sea is the hometown of life, Marine and human relations close. Marine accounted for seventy point percent of the earth, it absorbs heat from the sun, and will be released to the atmosphere heat, and adjusting the climate, therefore, coastal areas favorable climate, beautiful environment, since ancient times is that the population is dense land, the whole world has forty percent of the people live in coastal areas. The oceanographer sears and. El said; Our planet is dominat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cean point, the weather and climate is also subject to the control of the ocean's collection of Marine biological species of the crown and more global, if sea chang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 will change. The environment has been a major problem of human development, has faced man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cases, human development, they need a guiding ideology to avoid to cause more difficult to recover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this i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ought.
Key word: Marin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Marine pollution of the sea ecological destruction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复合体,海洋环境问题又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任何一局部的破坏都会影响到海洋整体生态系统,从而产生全球性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历史上几个重大的海洋污染事故来探讨目前海洋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进而阐述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分析我国目前海洋环境的现状以及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 历史上几个重大的海洋环境污染事故
1、1978年3月16日 夜,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超级油轮艾莫科.凯迪斯船舵失去控 制,随之在法国布列塔尼海岸搁浅,价值1500万美元的艾莫科油轮和2400万美元的中东原油损失在冰冷的海水中,溢出的原油形成一条宽18海里、长80海里 的海上油河,污染了130海里风景如画的海岸。死于溢油污染的各种鸟类达10000只,还不得不把5000吨被原油严重沾污的牡蛎处理掉。法国政府花费9500万美元补偿溢油污染所造成了损失和清理溢油所需的开支。布列塔尼地区居民的损失达3000万美元,这次海洋污染事件直接经济损失达1亿多美元。
2、1999年12月12日,满载2000吨重油的“埃里卡号”油船在布列斯特港以南70公里处海域沉没,造成大量石油泄漏,严重污染了附近海域及沿岸一带。使法国西海岸,至少大约有20万只以上的海鸟已成为“埃里卡号”油船泄漏污染海洋的牺牲品,显然,这场事故已经成为欧洲历史上最严重的海洋石油污染事件。
3、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等级与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等级相同,向太平洋泄漏的放射性元素铯总量达到27.1千兆贝克,危害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放射性沉降物是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体内达到一定剂量时就会产生有害作用,已酿成了迄今为止最严重的一次海洋污染。
二.目前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1.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源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海岸活动,例如倾倒废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时,往往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施入农田的杀虫剂随雨水流进河流,或者随土壤颗粒在河口附近淤积,最终进入海洋。偶发性的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
2.海洋生态破坏
除海洋污染外,人类的生产活动,例如工程建设和渔业生(围垦和滥捕等),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目前,海洋开发活动还缺乏综合的、长远的规划、综合效益比较差。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变化,海水的有机统一性及其流动交换等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的有机联系,使海洋的整体性和组成要素之间密切相关,任何海域某一要素的变化(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都不可能仅仅局限在产生的具体地点上,都有可能对邻近海域或者其他要素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和作用。生物依赖于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当外界环境变化量超过生物群落的忍受限度,就要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三.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海洋环境保护不仅指海洋污染的防治,而且涉及海洋资源的保护,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工业布局、能源结构、产品结构等许多问题,即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和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从根本上讲,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资源,就是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资源和环境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自然资源对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破坏资源,就是破坏人们的正常生活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并不是消极地保持自然的天然面貌,而是有效地、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及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二者是统一的和互为因果的。要以生态平衡的整体观和经济观,科学地、全局地、长远地正确处理好海洋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开发是为了人民的需要,为人民造福;保护是保护资源再生产能力,防止污染,防止生态系统恶化。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而开发利用必须注意保护。要从环境的全局出发,使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做到海洋开发事业既能全面发展,海洋环境又能得到保护。
四.我国海洋环境的现状及主要成因
我国海域基本属半封闭性海区,横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个气候区,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岛屿众多,海洋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海域环境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
1. 陆源入海污染物日益增加
2. 近岸海域部分贝类受到污染
3. 赤潮发生的面积和次数逐渐增多
4. 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缓解
2009-2011年,全海域污染面积在18-24万平方公里之间波动,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江苏近岸,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临近海域,严重污染海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入海排污口临近海域污染尤其严重。中国近岸和近海海域的主要污染物80%以上来自陆源排污。2009年,年排放入海污水约456亿吨,主要入海污染物约2416万吨。全国712个陆源入海排污口检测结果显示,82%的排污口超标排放,95%的排污口设置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部分排污口检出多环芳茎,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等持久和剧毒类有机污染物。
中国2004年在近岸海域部分生态脆弱区域或敏感区建立了15个生态控制区,包括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等典型的生态系统。监测系统显示,只有广东,广西,海南3个生态监控区内的珊瑚礁,海草床及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保持良好,其它海湾,河口以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富营养化及营养盐失衡,生物群落结构异常,河口产卵场严重退化,部分产卵场正在逐步消失,生境丧失或改变等。总体而言,中国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整体上处于脆弱状态,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缓解。
中国海洋环境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海洋环境保护缺乏宏观规划和严格的法律标准。我国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制度和规范还不完善,从公民到企业人员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都很薄弱,很多可操作的环保措施因为管理不善得不到很好的实施。在一些重点海域的开发上缺乏宏观指导和规划,使得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得不到协调发展。
2. 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产生的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我国人口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农业退水都排放到海洋,海洋资源过度利用,特别是过度捕捞,加上各种海洋开发活动如填海,海上汽油开采,航运等都加快了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海洋保护的资金和技术不到位也是导致海洋环境迟迟得不到有效改善的原因之一。虽然国家每年在海洋保护方面的资金逐年增加,但是增加的金额与环境恶化产生保护费用差距也在逐年扩大,我国海洋保护起步较晚,在科学技术与专业人才上十分短缺。
五.应对我国海洋环境问题的措施
1. 建立健全海洋法律体系与管理体制。自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一系列海洋和涉海法规,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些涉海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对促进我国海洋管理和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日益严峻的海洋环境与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我国应该加大对于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能依。
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合理规划好环境保护与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与评价,逐步建立海洋环境宏观调控机制,实施海洋生态环境分类管理制度。对各种典型珍稀海洋生态区域实施重点保护,对脆弱敏感海洋生态区域实行限制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环境政策,对已经受损的海洋区域实行生态建设与综合整治相结合的政策,对全海域实行综合管理与协调开发相结合的环境政策。
3. 防止和控制沿海工业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一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推行全过程清洁生产。三是按照“谁污染,谁负担”的原则,进行专业处理和就地处理,禁止工业污染源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四是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五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4.完善海上突发污染事件的预防监测和应急管理系统。制定海上船舶溢油和有毒化学品泄漏应急计划,制定港口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计划,建立应急响应系统。防止和控制海上石油平台产生石油类等污染物及生活垃圾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做到油气田及周边区域的环境质量符合该类功能区环境质量控制要求,不对邻近其他海洋功能区产生不利影响,开发过程中无重大溢油事故发生。
5.加大对于海洋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包括用于开发新技术与用于培养新型专业人才的资金投入,为海洋环境的保护提供长远有力的科技支持。
结论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基本上都是在江河湖海上发展起来的。我们依赖着海洋的同时,却也因为过多的索取给海洋母亲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要使人类可以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必须要好好保护我们的海洋环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参 考 文 献:
1.拉弗雷(美). 建设弹性海洋保护区网络指南[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09-01.
2.赵淑江.海洋环境学. [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6-1.
3.宛平路.海洋生态环境有何重要性[EB/OL]wenda.省略/wenda/thread?tid=562c2809a3e90186,2009-08-13.
4.张璐.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06-01
5.张丽颖.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 [m]山东: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08-01
海洋生态环境的特点范文4
[论文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海洋环境现行法律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可能引发的海洋环境问题
(一)石油运输及储备引发的海洋环境问题
黄、渤海海域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过程中,海洋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必不可少。溢油事故的发生造成了渤海海域的严重污染,海洋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特别是对渤海海域的渔业资源造成了严重影响。黄海海域也蕴含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随着海上石油资源的逐步开发利用,海上溢油的可能性不断增大,海洋环境污染的风险在进一步加大。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青岛市黄岛区作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之一,炼油发展尤为迅速,目前已形成了一定的炼油产业群。在石油的海上运输和储备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当,很容易造成石油泄露以致造成对海洋环境的破坏。
(二)港口建设引发的海洋环境问题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目标是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要想成为国际航运中心,港口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在半岛蓝色经济区中,临近渤海的东营、滨州、烟台、威海等城市,都在积极谋划建设自己的出海通道,并加强自身的港口建设,提升港口的吞吐能力。青岛作为黄海之滨的一座港口城市,借助于蓝色经济区的平台,也在建设有较大吞吐能力的港口,其中正在建设的千亿吨港口——董家口港尤为突出。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快速发展过程中,港湾、港口的建设显得特别重要。作为发展海洋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码头建设需要填海造地,需要在海岸带开展工程建设,在海洋工程建设中对渤、黄海海域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处理不当会对海洋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三)海域使用引发的海洋环境问题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要建成九大核心区,其中包括丁字湾海上新城和潍坊海上新城,七大区有“海州湾重化工业集聚区”、“前岛机械制造业集聚区”、“龙口湾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滨州海洋化工业集聚区”、“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莱州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 “ 东营石油产业集聚区”。建设海上新城需要填海造地以解决新城建设中的土地问题,七大区的建设需要将一定面积的海域变为陆地,加之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海上养殖、海洋矿产资源的开采、旅游业及配套设施建设等等都会对周边海域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例如海砂的开采,海砂是一种海洋资源,可以作为建筑或者工业原料使用,有着较高的经济价值,在黄、渤海海域的储藏量较为丰富。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海砂资源较大的利用价值,对于海砂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在不断的加大。一些不法分子为谋取利益无节制地开采海砂资源,由于这些人只注重开采而不进行保护,致使黄、渤海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填海造陆、海上养殖、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等,对于海洋生物的生长以及近岸的海岸环境的影响较为严重。特别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洋生态环境相对于其他海域来说比较脆弱,因而更加容易受到污染和破坏。
(四)陆源污染引发的海洋环境问题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有黄河、弥河、潍河、胶莱河等大大小小的河流从这里入海,这些河流沿岸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使大量的污染物排入河流,这些污染物随着河流一起汇入大海,对海洋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同时,沿海地区的企业和居民的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垃圾、工业废料等污染物的倾倒对沿海地区的海洋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2010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显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陆源污染已经成为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先锋区域,陆源污染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在发展半岛蓝色经济的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对陆源污染的防治,尽可能地减少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的破坏。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不足
(一)相关法律制度原则性强,缺乏可操作性
众所周知,海洋环境具有不可逆性、持续反应性和灾害放大性等特征, 这些特点的存在客观上要求海洋环境立法应广泛运用科学和技术手段, 在立足海洋环境保护的基础上, 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海洋环境的发展趋势, 在海洋立法中应该具有一定的预见性、 适度的超前性。虽然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在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做了原则性和制度性的规定,但是这些法律中的很多规定都只是一种原则性或者概括性的指引,相对于具体的规定而言,原则性和指导性的规定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模糊性,难以在实践中有效地加以运用,可操作性较低。在对海洋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规定,可操作性强而且能够在实践中有效地加以运用以及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发挥法律、法规在保护海洋环境方面的作用。
(二)海洋环境立法相对滞后
法律是社会关系总和的反映,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海洋生态环境的状况日益下降,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迫切需要法律作出相应的反映。而《海洋环境保护法》从2000年修订以来,只有《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一部相关的实施细则及法规出台,除此之外并没有其它配套的实施细则与配套法规。《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也是在十多年之前颁布,至今没有对其进行修改过。现行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滞后以及相关内容的不完善、法律制度缺失和很多问题在法律上存在空白和漏洞,难以满足海洋环境保护的现实要求。
(三)责任形式单一,处罚力度较弱,法律责任淡化
在《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章中对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其中,主要的法律责任包括:罚款、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没收违法所得等,在这些责任形式之中,运用最多、最广的一种形式就是罚款。《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对违反法律规定者也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其责任形式主要是罚款、警告、给予相关人员以行政处分等形式。《海域使用管理法》以及一些地方性法规中的法律责任形式也大都局限于这几种形式。由此,从法律规定的这些责任形式中可以看出,违反保护海洋环境的相关规定,所承担的责任形式大多是罚款等行政责任,而且这种行政处罚的方式比较单一,处罚力度不够,使得以罚款为主要方式的处罚,在实践中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力度较弱,不能起到相应的震慑作用,保护海洋环境的效果不是很好,很多企业宁愿被罚款。违法的低成本高收入,使得一些企业置海洋环境于不顾而违法排污。同时,这种单一的处罚方式,并没有其他的责任承担方式与其配合使用,处罚力度无法保证,处罚的实际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四)缺乏损失鉴定评估制度的规定
根据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在海洋环境污染中遭受损失的人如果想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负有举证责任即需要自己提出相应的证据证明遭受损失的大小、造成损失的原因、侵害人或者单位等。由于在我国现有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没有规定设立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鉴定评估机构,因此受害者无法向海洋环境损害鉴定机构寻求鉴定,这样对于遭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来说,要想举出这些证据存在很大的难度,甚至根本无法拿出有效的证据,因而也就不能对相关的损失提起诉讼,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更加纵容了那些置海洋环境于不顾,违法排污的企业和个人。
(五)缺乏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相关规定
海洋生态环境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海岛 规划 城镇建设 生态环境
我国沿海地区众多岛屿星罗棋布的分布在广阔海洋上,这些岛屿及其周围拥有的各种各样自然条件,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基地。从我国目前的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来讲,要发展海洋经济,首先要利用好海岛的自然条件。
1海岛型城镇规划的特点
海岛的地理位置和综合资源,决定了海岛可以开展港口、渔业、旅游、风力及潮汐能源利用的有利条件。按照海洋和大陆的过渡,城镇类型可以划分为海洋性城镇和陆地性城镇,海洋性城镇又可具体分为半岛型城镇和岛屿型城镇。目前在我国延绵的海岸线上分布着7000多个岛屿,其中乡镇级岛屿192个,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好这些岛屿型城镇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南澳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处于高雄、厦门、香港三大港口的中心点,是对台和海上贸易的重要通道,素有“潮汕屏障、闽粤咽喉”和“海上互市之地”之称。南澳气候宜人、海域广阔、港湾众多、资源丰富,是北回归线上的一颗“绿色明珠”,是南中国海上的天然“氧吧”。由于海岛相对独立,与大陆及其他岛屿之间联系较为困难;并且资源数量有限,再加上海岛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开发不当或开发过度都有可能对海岛的社会、经济、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
2海岛型城镇规划的特殊性
2.1发展模式的抉择
城镇发展模式是城镇结合自身特点,发掘自身优势资源,以发展自身实力为目的的某种特定的方式。众所周知,海岛型城镇的主要资源包括良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资源、海港及海洋渔业。以此为依托,城镇发展模式也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以海岛旅游业发展为主导产业的经济模式,以开发深水岸线资源,实现以港兴镇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海洋渔业为主的海岛经济模式。在编制海岛型城镇规划时,应从海岛的实际情况着手,深入分析资源情况,综合评价资源品质、品位,重点考察港口、渔业和旅游三方面资源布局情况,若具有良好的港口条件,宜选择“以港兴镇”模式;若渔业资源良好,宜选择“海洋渔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若旅游资源品质高,则宜选择海岛旅游为主的发展模式。发展模式的选择,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城镇的性质和主导产业,从而进一步决定了城镇用地布局。南澳岛以发展生态旅游业为主导产业。
2.2城镇规模控制
传统的城镇规划中,城镇人口规模预测一般采用综合增长率法,这种方法注重从统计学的角度入手来综合分析人口规模,而没有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海岛属于生态环境异常敏感地区,若要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仅凭借统计学角度的规模控制已无法具备更强的说服力。南澳岛后宅镇的人口规模在考虑本镇人口综合增长的基础上,应综合旅游带来的影响,并引入最新的生态学理念,运用生态承载力理论来对城镇总体人口和用地规模行预测。
2.3基础设施配置
城镇的基础设施是城镇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改善对外交通联系是促进海岛发展的关键。食品、水、电、燃料是人类生活、海岛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各种基础设施的提供量也决定了海岛发展的容量。大多数海岛面积小、资源少,一般无法支撑进一步的现代化发展,必须依靠外部的供给。海岛规划应在提高本岛资源供给和储备能力的同时,安排尽可能方便、安全的运输通道和供应设施,而且,针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提供适当的应急方案。南澳县空间狭小、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规划通过多方案比较,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陆岛交通“瓶颈”及土地、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的措施,并以环境影响评价为前提落实港口、供水、供电、环境、环卫等全岛性基础设施的选址、选线工作。
2.4保护生态,持续发展
海岛型城镇生态环境都比较敏感和脆弱,一旦破坏,恢复难度将非常大,考虑到南澳岛是以生态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优美的生态环境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如何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塑造出海岛所特有的景观特色,实现“海”与“城”的自然完美结合,是规划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南澳岛拥有102科共1400多种热带、亚热带植物种类,形成植物群落多样、互生互养、自然协调、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绿化人文体系,实现了人与环境有机共生,被海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南中国海上的绿洲”,
2.5 突出“海岛”特色
海岛以低山丘陵为主,平地少,四周被海洋包围。其独特的地形地貌环境要求海岛城镇在规划建设中因势利导,突出城镇的“海岛”特色。城镇布局要顺应自然、不拘一格,以求得与自然和谐共存。城镇道路系统建设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道路走向尽可能结合地形,形成自由式道路系统。按照规划建设海岛首个污水净化人工湿地、水改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成一批旅游度假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和符合生态旅游方式的电动车旅游、环岛游、外海离岛游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大批生态绿化项目,全县绿化率达95.7%,森林覆盖率达72.5%。成为我国唯一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荣誉称号的海岛县。
3海岛城镇规划中的特色创新
3.1 优化产业结构,多个发展模式的相互融合
海岛经济发展以“渔、港、景”三大资源开发为基础,优化产业结构,加速产业集聚和升级,利用海岛港口区位优势发展航运业和新型渔业经济。近年来,南澳岛探索发展滨海旅游度假和现代综合服务业相融合新型产业的新路子,以海岛旅游为集聚核,培育集海洋产业、旅游加工业、会议博览业、现代科技产业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旅游产业园区。后宅镇是全县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和旅游接待基地。为促进南澳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规划根据海岛资源的分布特点,设立各种类型的生态经济区,重点发展能体现海岛特色的海水养殖业、旅游业、风电业、农林业等生态型产业,推动海岛产业结构调整。
3.2资源合理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海岛资源、环境容量有限,城镇发展规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海岛型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超出其容量限制的发展是不科学、不能持久的。海岛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性宝贵资源,规划应突出南澳海岛资源的综合利用,将海岸线、风景区等稀缺的自然资源与城市地区进行整合,打破常规,实现山、海、城一体化发展。将海岸带规划、风景区规划的理念纳入城市规划,同时兼顾城市规划管理的需求。依据生产力布局规划,水产养殖、风能发电、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开发保持协调发展。
3.3加大开放协调力度,海陆一体整体开发
城镇的发展必须依托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海岛远离大陆,相对孤立、分散,区域设施难以共建共享;其次,多数海岛面积较小,缺乏自主发展门槛规模,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为此,海岛城镇的发展必须加快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建设,疏通与大陆的空间联系,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拓展其集聚与辐射的腹地,加强与大陆沿海城市的分工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陆岛之间和岛际之间的整体开发,使海岛发展融入国民经济大循环,从而提升海岛整体素质。南澳大桥的建设与汕头同步实施的东海岸新城建设连成一体,将最大限度的提高南澳与汕头各区、中心城区、汕头周边其它地区的交通联系,对南澳未来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海洋生态环境的特点范文6
按照中国国家标准《海洋学术语·海洋地质学GB/T18190-2000》,海岛指的是“散布于海洋中面积不小于500平方米的小块陆地”。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拥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500多个,总面积6600多平方公里,平均每个海岛1平方公里左右。其中有常住居民的海岛460余个,绝大多数是无居民海岛。东海是我国岛屿最多的海域,有着我国第一大群岛舟山群岛,还有洞头群岛和福建沿海岛屿;黄海有长山群岛;渤海有庙岛群岛;南海有广东沿海岛屿及东南西沙群岛等等。
一、海岛土地资源的特点
1、土地面积十分有限,难以连片使用
我国海岛的基本状况是小岛多,大岛少,无居民海岛多,有居民海岛少。无居民海岛一般都为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1000平方米以下的小小岛。如浙江舟山的嵊泗列岛,其共有大小海岛404个,但总面积仅86平方千米,平均面积仅0.21平方千米。除非经过漫长的地质过程或海平面有大幅变化,否则海岛面积不会有明显的增减。由于海岛面积小,周围又被海水所包围,因而土地资源更显珍贵。而且海岛分散分布在海域中,其土地很难连片集中使用。
2、位置固定,具有相对封闭性
每个海岛在地球上的经纬度均是固定的,具有不可移动性,因此海岛土地只能就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无法规避洋流等自然要素的影响。由于与大陆或其他海岛相对分离,使得海岛成为一个独立的小单元。与此同时,交通条件的限制使得海岛的对外交流与社会经济活动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对外开放程度偏低。
3、土壤质量差,生态环境脆弱
海岛面积普遍都比较狭小,地域结构简单,淡水资源短缺,土壤贫瘠且有机质含量少,一般的农作物包括树种都难以存活,土地生产潜力和产出效益较差,造成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小,稳定性差。而且,海岛与大陆长期分离,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有限,使得海岛的生态环境脆弱,一旦受到破坏,极难修复。
4、土地资源开发难度大、成本高
由于海岛与大陆分离,土地长期处于未开发或低开发状态,基础设施薄弱,土地开发难度很大,可用资源十分有限,尤其是淡水资源短缺,导致海岛的居住成本、生态绿化保护成本非常高,海岛的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同时,海岛交通不便,也给海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与陆地相比海岛开发成本相对较高。
5、土地资源具有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
随着全球海洋经济时代的到来,面对全球土地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海岛土地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逐渐显现。如何有效开发利用海岛地区的资源与空间将成为各个国家的战略重点。
二、我国海岛土地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建设用地紧张的局势日益凸显,一些地方把目光转向了“海域”。他们以海岛为依托,大规模填海造地,满足建设发展用地的需求。临港工业不断上马,一些海景房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建造起来。以山东省胶州湾为例,2005—2010年间,青岛市各级政府在胶州湾内审批的项目多达20几个,填海面积达16平方公里,原来的一些海上孤岛也因填海成为连陆岛。此外,海岛良好的自然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远离尘嚣的神秘性对内陆旅游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海岛休闲度假、观光游览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亲睐,一些地方为吸引游客,利用海岛大肆开发旅游景点,使得海岛资源成为一个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应该说,适度开发海岛资源,对于拓展用地空间,缓解陆地资源的紧缺,促进经济发展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从近年来的实践来看,各个地方的海岛开发由于长期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也逐渐暴露出不少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认识缺乏,盲目开发现象普遍
长期以来,由于对海岛的重要价值认识不足,导致一拥而上,盲目开发现象突出。沿海地区一般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长期以来,高资源消耗的增长方式使经济发展受资源和空间的约束越来越明显,为了扩展发展空间,保证资源供给,沿海地区纷纷把海岛开发作为重要的手段,以换取“GDP的增长和人口压力的缓解”。这种盲目的海岛开发,表现在部分地区、单位和个人无视海岛在生态环境、军事、政治等领域的重要价值,单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进行掠夺式开发,竭泽而渔。
2、开发利用手段落后,综合利用水平不高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海岛是海洋自然灾害的中心和前沿。在风暴潮、台风、海冰等海洋灾害多发的环境条件下,岛上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都比较困难,成为海岛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也进一步制约了海岛生态资源、渔业资源、旅游资源等各经济要素潜质的充分发挥。缺乏海陆统筹发展的长远规划和高端产业的发展设计,使得海岛综合利用水平不高。
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海岛本身就是一个脆弱的生态体系。许多企业管理者看到了海岛的发展潜力,在岛上投资兴办企业,在看到经济利益的同时,却忽视了开发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在海岛开发过程中,大量的海堤、海岛建筑物的建设改变了原有的海流体系和水动力条件,造成淤积加剧,污染物不能充分扩散,导致海域生态环境恶化,加大了赤潮发生的强度和频率,破坏了海岸与海底的自然平衡状态,并有可能导致一些红树林、珊瑚礁等珍贵的海岸景观和遗迹遭受毁灭。
4、海岛开发管理法规不完善
法律法规建设在海岛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保证海岛管理体系形成和完善的条件。建国以来,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海岛的法规,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法规体系,且大多数是单项法规,基本上是陆地法规的延伸。同时很多海岛地区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不利于我国海岛开发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对海岛土地开发管理的思考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是全世界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扩大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时期。海岛作为海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港口资源和生物资源,海岛开发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海岛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海岛,实现海洋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将是未来的一个关键课题。
1、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海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
海岛土地资源可开发潜力较大,可为各行各业提供必要的建设用地。有的岛屿及周围海域蕴藏着非金属和金属矿物,可提供一定的工业原材料;海岛周围的浅海和滩涂是海水养殖的良好区域,海岛还具有天然的港址资源条件;有的海岛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可以发展旅游业。因此,对海岛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与前景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利用好宝贵的资源。首先要对海岛资源进行详细的勘察与评估,按照价值最大化原则,科学确定海岛土地开发利用的方向。其次根据海岛周边城市性质和各海岛不同的区位条件、生态环境特点、资源优势等,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兼顾的原则,科学制定海岛保护与开发规划,对海岛的适宜功能进行准确定位,确保海岛资源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开发和利用。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颁布的《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等对海岛开发建设的许可、审批、确权、海域使用范围等都有一些相应规定,但各项规定的内容均不够详细,缺乏可操作细则及配套办法,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海岛相关法规。一方面,要及时清理和修订与国家法律不一致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严格实施海岛开发利用许可证制度,对相关海岛开发权限实行公开招标制度,以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和严肃性,维护海洋行政管理秩序。另一方面,应结合新的土地管理法,尽快启动完善相应的法律配套制度,特别是完善海岛开发建设用地的分类审批和管理、土地换证、土地出让金标准等制度,加强政策层面的指导,增强海岛在开发建设中的可操作性。
3、建立统一协调的海岛综合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的海域实行中央统一管理和地方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由于海岛具有特殊性、分散性及多功能性等特点,在海岛资源开发过程中,如果不进行前期协调,往往会造成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存在利益争夺、管辖权交叉管理或管理空缺等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多部门协作、统一协调的综合管理体制。具体到地方层面,应在省级或市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海洋、国土、港口、旅游、水产、林业、环保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制定合理高效的海岛土地开发和管理计划。可以考虑由地方海洋管理局负责海岛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综合管理与协调工作,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共同促进海岛开发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4、强化海岛土地开发利用的生态保护
海岛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理单元,海岛资源开发带来的生态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有必要建立海岛开发保护规划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海岛土地开发必须符合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海域使用、水资源和森林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海岛的开发、建设不得超出海岛的环境容量。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必须符合海岛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用地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有居民海岛及其周边海域应当划定禁止开发、限制开发区域,并采取措施保护海岛生物栖息地,防止海岛植被退化和生物多样性降低。可以考虑建立“海岛土地开发的环境论证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综合预评估海岛土地开发造成的生态系统的变化、对海洋环境的累积性影响、社会经济因素、生念服务功能损失以及环境容量等,以此作为海岛开发的前期论证。
【参考文献】
[1] GB/T18190-2000《海洋学术语·海洋地质学》国家标准[S].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0.
[2] 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0[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 宋文娟、侯怀洲:胶州湾填海造地的生态补偿机制初探[J].商业现代化,2010(8).
[4] 李世态、张喆:环渤海港口群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Z].2012.
[6] 韩晓燕、李敏:中国海岛自然保护区法律制度初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7] 李益河:浅析海域资源的使用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5).
[8] 韩立民:海域使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