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

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范文1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的必修课程的相关标准和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方案(试行)》、《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生物学科考试大纲(试行)》,并结合我省高中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

1.导向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生物学科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基础会考对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2.基础性原则。突出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又兼顾覆盖面,考查初步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不出偏题和怪题。

3.科学性原则。试题设计必须与考试大纲要求相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内容科学、严谨,同时能够突出生物学科的特点,试题文字简洁、规范,试题答案准确、合理。

4.实践性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生产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关注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前沿。

三、考试目标要求

按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分别从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的角度,把考试目标划分为如下5个要求层次:

1.了解水平(以A代表):能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2.理解水平(以B代表):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3.应用水平(以C代表):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4.独立操作水平(以D代表):能够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和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5.认同水平(以E代表):能够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等。

三维目标作为有机整体,主要通过知识为载体,综合地进行考查。

四、考试内容

本考试的范围包括《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其具体内容如下:

1.《生物1:分子与细胞》模块

(1)细胞的分子组成

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2)细胞的结构

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阐明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3)细胞的代谢

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举例说明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进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描述细胞呼吸及其原理的应用。

(4)细胞的增殖

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5)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描述细胞的分化;举例说出细胞的全能性;描述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关注恶性肿瘤的预防。

2.《生物2:遗传与进化》模块

(1)遗传的细胞基础

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描述配子的形成过程和受精过程。

(2)遗传的分子基础

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描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概述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描述DNA分子的复制;描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3)遗传的基本规律

分析孟德尔实验的科学方法;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描述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概述伴性遗传。

(4)生物的变异

举例说出基因重组及其意义;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简述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举例说出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事例;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5)人类遗传病

列出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和染色体病);举例说出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6)生物的进化

描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描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举例说出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3.《生物3:稳态与环境》模块

(1)植物的激素调节

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简述生长素作用;列举其他植物激素;举例说出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

(2)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简述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描述动物激素的调节;简述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描述稳态的生理意义;举例说出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描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种群和群落

列举种群的特征;描述种群的数量变动;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描述群落的演替。

(5)生态系统

描述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生态环境的保护

描述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认同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五、考试形式

纸笔测试,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六、试卷结构

1.题型:包括选择题(第Ⅰ卷)和非选择题(第Ⅱ卷)。其中选择题为单项选择题(四选一)。

2.题量及占分比例:选择题30题,占60%;非选择题7题左右,占40%。

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范文2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生物在生存斗争中是K对策生物的是 ( )

A.蝼蛄

B.金雕

C.乌龟

D.蟾蜍

答案:B

2.高原植物叶肉组织具有丰富的含较多单宁或胶状物质的异细胞,其作用是 ( )

A.形成CO2的储库

B.增加抗寒、抗旱能力

C.有利于增加光的吸收量

D.吸收高原增多的紫外辐射

答案:D

3.油菜的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属于 ( )

A.气候生态型

B.生物生态型

C.土壤生态型

D.不属于生态型

答案:B

4.种群分布调查得分散度S2和平均数m,若S2=m,即每一个体在任何空间的分布概率是相等的,其分散度S2等于平均数,种群的分布为 ( )

A.随机分布

B.均匀分布

C.群集分布

D.成丛分布

答案:A

5.在渔业生产上为获得持续捕捞量,海洋捕捞时,应使鱼类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

A.K/2

B.K/3

C.K/4

D.K/5

答案:A

6.植物分泌毒素抵抗微生物入侵称为 ( )

A.他感作用

B.抗毒作用

C.他毒作用

D.抑制作用

答案:A

7.下列生物属于r对策的是 ( )

A.蝗虫

B.大象

C.丹顶鹤

D.银杏

答案:A

8.关于群落概念的叙述,下列不正确的是 ( )

A.群落的特征就是植物个体的特征

B.群落内植物与动物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

C.群落内植物与植物之间构成一定的相互关系

D.群落内动物与动物也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

答案:A

9.物种频度从高到低分A、B、C、D和E五级,其中属于E级频度的种类往往是 ( )

A.优势种

B.伴生种

C.偶见种

D.残遗种

答案:A

10.植物受低温的伤害决定于降温的速度,它表现在 ( )

A.温度一直缓慢降低到-20℃,植物冻死率高

B.温度迅速降低到-10℃,而后缓慢降低到-20℃,植物冻死率低

C.温度缓慢降低到-10℃,而后迅速降低到,-20℃,植物冻死率低

D.温度缓慢降低到-10℃,而后迅速降低到-20℃,植物冻死率高

答案:D

11.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 ( )

A.以植物为研究主体

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C.以动物为研究主体

D.以种群为研究主体

答案:B

12.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 ( )

A.地球因子

B.限制因子

C.替代因子

D.一般生态因子

答案:B

13.下列条件中,能提高雏鸡的孵化率,降低“死胎”率的是 ( )

A.昼夜变温

B.恒温条件

C.高温条件

D.低温条件

答案:A

14.当水量低于植物生长所需最低点时,植物会 ( )

A.萎蔫

B.烂根

C.休眠

D.缺氧

答案:A

15.在下列哪种条件下,土壤养分有效性,最有利于植物生长 ( )

A.pH5~6酸性

B.pH6~7微酸

C.pH7~8微碱

D.pH8~9碱性

答案:B

16.下列现象中属于风对植物的有利影响的是 ( )

A.风媒

B.“旗形树”

C.风折

D.矮化

答案:A

17.下列属于原地实验的是 ( )

A.实验室中通过罩笼,研究棉铃虫的发育和死亡

B.在田间通过罩笼,研究棉铃虫的发育和死亡

C.应用人工气候箱研究不同温度对昆虫发育和死亡的影响

D.用线粒体和细胞核DNA标记序列,分析证实欧洲大陆的沙漠飞蝗来自两个起源地

答案:B

18.睡莲属于 ( )

A.浮水植物

B.沉水植物

C.挺水植物

D.多浆植物

答案:A

19.在一些水域中,由于氮、磷等矿物质过多而引起一些浮游生物的突然增殖,并引起水色异常,即赤潮现象。这一现象属于 ( )

A.生态入侵

B.种群平衡

C.季节消长

D.种群爆发

答案:D

20.群落发育初期的主要标志是 ( )

A.植物优势种的良好发育

B.植物伴生种的良好发育

C.植物建群种的良好发育

D.植物亚优势种的良好发育

答案:C

二、填空题:2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21.山坡有凸形、凹形和____ 三种基本形态。

答案:直形

32.种群是____ 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答案:群落

33.个体生态学的基本内容与____ 相当。

答案:生理生态学

34.根据植物对土壤含盐量的反应,可将植物划分出盐土植物和____。

答案:碱土植物

35.种群各个年龄或年龄组的个体数占整个种群个体总数的百分比结构称为____。

答案:年龄结构

36.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的气候,相应的变化植被依次出现____ 、半干旱草原区和干旱荒漠区三大植被区域。

答案:湿润森林区

37.群落随着气候季节的交替,形成周期性变动,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叫群落的____。

答案:季相

38.冲积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较风积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其肥力____。

答案:较高

39.在太阳光谱中央附近,可分为紫外光区、可见光区和____ 三个区。

答案:红外光区

30.认为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而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这种群落性质观点是____。

答案:个体论观点

31.由树木构成防护森林带,风可以从林冠上方和下方通过,这种林带结构是____

答案:通风结构

32.营养级之内的能量转化效率包括组织生长效率、____、同化效率和维持价四种。

答案:生态生长效率

33.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____。

答案:价值流

34.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且能____ 的疏松层。

答案:生长植物

35.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常被称为___ 。

答案:Allen规律

36.地形是通过改变其他生态因子而对生物产生影响的,所以地形称为____生态因子。

答案:间接

27.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在能量代谢过程中,将能量、物质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物产品(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等)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____。

答案:生物生产

38.根据演替起始基质的性质不同,生态演替可划分为____和次生演替。

答案:原生演替

39.根据形成生态型的主导因子不同,将植物生态型分为气候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和____三种类型。

答案:土壤生态型

40.当环境条件相当一致,且生物没有群集的要求,则该生物种群的内分布型是____。

答案:随机型

三、判断题:41~5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划“√”。错误的划“×”。

41.多度是指群落内各物种的个体数量。既可以是个体的绝对数量,既可以用各物种的个体在群落中的比率来表示。 ( )

答案:√

42.生物的生态位重叠必然导致竞争。 ( )

答案:×

43.太阳能和化学能只有通过绿色植物,才能源溽丕断地输入到生态系统,成为消费者和还原者的能源。 ( )

答案:×

44.栖息地的减少和改变,滥捕乱猎和污染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 )

答案:√

45.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生物与环境。 ( )

答案:×

46.酶的活性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温度越高对生物体的发育和生长的速度越好。( )

答案:×

47.在经常有大风的地区,只有最善行的动物生存。 ( )

答案:×

48.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耗散结构。 ( )

答案:√

49.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需要大量二氧化碳,所以农业施肥只用含二氧化碳含量多的肥判就可以了。 ( )

答案:×

50.植物的性别决定只由其基因决定,而不受其他任何因素影响。 ( )

答案:×

四、简答题:51~5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51.什么是优势种、建群种?

答案:优势种是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植物,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高的种。

建群种是在优势层的优势种中起构建群落作用的植物。分单建种群落和共建种群落。

52.简述种间竞争的竞争类型。

答案:种间关系是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种间.关系主要包括竞争、捕食、共生、寄生或他感作用等。

(1)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一资源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一般将种间竞争分为干扰竞争和利用竞争两种。种间竞争的一个重要原理是竞争排除原理,其主要内容是,当两个物种开始竞争时,一个物种最终会将另一个物种完全排除掉,并使整个系统趋于饱和。

(2)一种生物攻击、损伤或杀死另一种生物,并以其为食,称为捕食,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捕食与被捕食者应保持着平衡。否则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

(3)共生是生物间的一种正相互作用,包括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

(4)寄生是一个物种从另一个物种中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并对宿主造成危害。

(5)他感作用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中的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53.什么是初级生产、次级生产?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初级生产是指地球上的各种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辐射能以有机质的形式贮存起来的过程。

次级生产是指生态系统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所制造的物质和贮存的能量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转化形成自身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初级生产是自养生物有机体生产和制造有机物的过程,而次级生产是异养生物有机体再利用再加工有机物的过程。牧草被牛羊取食,同化后增加牛羊的重量,牛羊产奶、繁殖后代等过程都是次级生产。

五、论述题:54题,20分。

54.论述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

答案: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的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的进化现象称协同进化。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适应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捕食者通常具锐利的爪,撕裂用的牙,毒腺等或其他武器,以提高捕食效率,猎物常具保护色、警戒色、假死、拟态等适应特征,以逃避被捕食。

蝙蝠能发放超声波,根据回声反射来确定猎物的位置;而一些蛾类能根据其腹基部“双耳”感受的声纳逃避蝙蝠的捕食。不仅如此,某些灯蛾科(Arctidae)种类能发放超声波对付蝙蝠的超声波,并使其堵塞或失灵。更有趣的是,为了对付蛾类这种“先进”的防卫系统,蝙蝠还能通过改变频率,避免发放蛾类最易接受的频率,或者停止回声探测而直接接受蛾所产生的声音以发现猎物。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适应是进化过程中的一场真实的“军备竞赛”。

在捕食者与猎物相互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常常是有害的“负作用”倾向于减弱。捕食者如有更好的捕食能力,它就更易得到后裔,因此自然选择有利于更有效的捕食。但过分有效的捕食可能把猎物种群消灭,然后捕食者也因饥饿而死亡,因此“精明”的捕食者不能对猎物过捕。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有效积温计算公式中Y代表 ( )

A.一段时间的温度

B.生物学零度

C.一段时间的天数

D.总积温

答案:C

2.为了减少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家引入了一种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与真菌相似,但毒性相对低的真菌,从而使该果树增产。园艺家利用的是种间关系中的 ( )

A.寄生关系

B.共生关系

C.竞争关系

D.捕食关系

答案:C

3.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 ( )

A.气候因子

B.地球因子

C.外来因子

D.非生物因子

答案:A

4.地中海果蝇的生物学零度是13.5℃,发育所需要的有效积温是250℃,则其在26℃条件下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 ( )

A.50d

B.40d

C.30d

D.20d

答案:D

5.在长期人为培育生产环境中,各种大Et农作物也形成了相似的形态、生理、生态特性,下列不属于其生活型特征的是 ( )

A.顶端优势强

B.耐肥

C.抗病力弱

D.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

答案:A

6.种群分布调查得分散度S2,若S2=0,即绝大多数样方的个体数稳定接近于平均数时,种群的分布为 ( )

A.随机分布

B.均匀分布

C.群集分布

D.成丛分布

答案:B

7.生物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要求稳定的栖息环境,则其生态对策是 ( )

A.对策

B.K对策

C.S对策

D.r对策

答案:B

8.物种频度从高到低分A、B、C、D和E五级,按饶基耶尔频度定律,在一个种类分布比较均匀一致的群落中,属于五级频度的种类的物种数的关系是 ( )

A.A>BD>E

B.A>B>C>D

C.A>B

D.A>B

答案:B

9.鸟类试图把所有的雏鸟喂活。一旦出现食物短缺,亲鸟会集中喂养部分雏鸟,而放弃对另一部分雏鸟的喂养。亲鸟的这种育雏方式体现了生物的 ( )

A.生殖对策灵活性

B.生殖对策延续性

C.生殖对策竞争性

D.生殖对策季节性

答案:A

10.生态学根据生物类型可分为 ( )

A.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

B.分子生态学、细胞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

C.陆地生态学、水域生态学等

D.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山地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

答案:A

11.比较理想的耕种土壤是 ( )

A.黏土

B.壤土

C.沙土

D.盐碱土

答案:B

12.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 ( )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旱生演替

D.逆行演替

答案:B

13.玉米与豆类间作,其关系属于 ( )

A.互利共生

B.偏利共生

C.原始合作

D.共栖作用

答案:C

14.在强风地区生长的植物,其结构特征一般类似于 ( )

A.水生植物

B.湿生植物

C.中生植物

D.旱生植物

答案:D

15.群落内部环境不具备的特点是 ( )

A.光照强度减弱

B.土壤湿度增加

C.空气湿度增加

D.气温增加

答案:D

16.下列生理生态过程中的水用做代谢原料的是 ( )

A.保持温度

B.植物挺立

C.光合作用

D.气孔开闭

答案:C

17.生态学学派分化是在 ( )

A.生态学的萌芽时期

B.生态学的建立时期

C.现代生态学时期

D.生态学的巩固时期

答案:D

18.高原植物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增加,并有花色素苷形成,其作用是 ( )

A.降低光合反应适温

B.提高光合作用量子效率

C.吸收高原增多的紫外辐射

D.阻止吸收高原增多的紫外辐射

答案:C

19.生态位是一个既抽象而含义又十分丰富的生态学专有名词,它的主要内涵是 ( )

A.生态环境

B.生物单位适应性的总和

C.生物单位生存条件的总集合体

D.生物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

答案:B

20.欧洲的穴兔于1859年由英国引入澳大利亚,十几年内数量急剧增长,与牛羊竞争牧场,成为一大危害。这种现象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 ( )

A.种群平衡

B.生态入侵

C.不规则波动

D.种群爆发

答案:B

二、填空题:2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21.生态学金字塔有能量金字塔、____和数量金字塔三种类型。

答案:生物金字塔

2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大气圈、水圈和____。

答案:岩石圈

23.建群种生活型相近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被型联合为____。

答案:植被型组

24.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存因子、____。

答案:生存条件或生活条件

25.在光照不足时,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之处,称为光____。

答案:补偿点

26.饶基耶尔划分生活型的最重要依据是____。

答案:休眠芽(复苏芽)

27.可持续发展遵守的三个原则是: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____

答案:持续性原则

28.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叫____。

答案:盖度(投影盖度)

29.植被随海拔的升高依次成带状分布。这种植被大致与山体的等高线平行,并有一定的垂直厚度,称为植被分布的____ 。

答案:垂直地带性

30.成群分布的原因是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群居性和社会行为及___

答案:环境资源贫富分布不均

31.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这一法则称为____。

答案:有效积温法则

32.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称为____。

答案:社会等级

33.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像有机体与种群那样,这种群落性质观点是____ 。

答案:机体论观点

34.根据数量稳定性、自然更新性以及人为再回收性等方面的差异,自然资源可分为___和可枯竭的自然资源两大类。

答案:不可枯竭的自然资源

35.世界植被水平分布一般规律是北半球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____以及热带的雨林。

答案:常绿阔叶林

36.高纬度地区恒温动物的身体住往比生活在低纬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这就是____。

答案:Bergmam规律

37.生态系统的两大部分是____和非生物环境(非生命部分)。

答案:生物群落(有生命部分)

38.某些生物种群的个体、配偶或家族,常将它们的活动局限在一定的区域内,并加以保护,这种现象称为 ____ 。

答案:领域性

39.植被类型的地带性分布包括水平地带性分布和____。

答案:垂直地带性分布

40.坡向主要影响光照强度和____ ,使不同坡向的水热状况有较大差异。

答案:日照时数

三、判断题:41~5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划“√”。错误的划“×”。

41.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结构单位,即指其形态结构。 ( )

答案:×

42.负相互作用是有害的。 ( )

答案:×

43.世界植被的水平分布的经度地带性规律,与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和大地形的影响无关。( )

答案:×

44.温室效应魄加剧将导致大气中CO2浓度降低。 ( )

答案:×

45.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0%。能量游动过程中有90%的能量损失了,这就是营养级不能超过4级的原因。 ( )

答案:√

46.水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一般比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长。 ( )

答案:√

47.广适性生物是食性广的物种,狭适性生物是食性窄的物种。 ( )

答案:×

48.在温暖季节里,干燥风带来热而干燥的空气,受这种风的影响后,植物体内水分平衡受破坏。 ( )

答案:√

49.植物根系深入土壤,利于一部分微生物和穴居动物进入土壤的深层。 ( )

答案:√

50.次生演替的结果是群落复生。 ( )

答案:×

四、简答题:51~5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51.简述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的后果。

答案:(1)出现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升高。

(2)导致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速度加快、海水受热膨胀,使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受到海水的侵袭。

(3)改变了全球水热分布格局,部分湿润地区可能变得干燥,而部分干燥地区可能变得湿润。

(4)改变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一部分生物可能不适应环境的改变而濒危或灭绝。

52.简述二氧化碳使气候变暖的原理。

答案:二氧化碳影响地球能量平衡,即热量的辐射。能量主要是以光线的形式到达地球,其中大部分被吸收并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热量,热量最后以红外(热)辐射形式,从地球再辐射出去。在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对光辐射是透彻无阻的,但要吸收红外线并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顶罩一样,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热外流越受阻,从而地球温度升得更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除二氧化碳以外,大气中的甲烷、氮氧化合物等气体浓度的增加,都能引起类似的效应,但在全球增温作用中以二氧化碳为主,约占60%以上。

53.简述生态系统的动态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答案:生态系统的动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进化和生态系统演替。生态系统进化是长期的地质、气候等外部变化与生态系统生物组分活动结果所引起的内部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早期的生态系统应该是水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演替就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改变。演替有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之分,也有正向演替和逆向演替的区别。

五、论述题:54题。20分。

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范文3

关键词:成人教育;考试;主观性试题;命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69―4156(2011)05―028―03

主观性试题在成人教育考试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原国家教委考试管理中心在《标准化考试题型》中对主观性试题明确作出如下界定:“目前我们把正确答案由被试自己来表述,评分由教师主观评判给分的试题叫做主观性试题。”“主观性试题主要包括论述、作文、口试、操作等题型。”成人教育考试中的主观性试题通常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目前,国内对成人教育考试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仍然偏少,本文拟从主观性试题的特点、成人教育考试中应用主观性试题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观性试题的命题要领等三个方面略陈己见,以求为主观性试题命题的研究起抛砖引玉之效。

一、主观性试题的特点

主观性试题有其特殊性。在成人教育考试中,主观性试题往往仅有几题,虽然数量少,但是分值高,测查的知识面较为广泛,要求学生充分运用相关知识。下面主要从优点和缺点两方面阐述主观性试题的特点。

(一)主观性试题的优点

主观性试题的优点很突出,这也是为何成人教育考试长期以来都会运用一些主观性试题的主要原因。主观性试题不仅可以测查学生较高层次的学习水平,还能够揭示考生解答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和正确程度,这样将会为成人教育工作者搜集到改进教学活动的重要信息。此外,主观性试题还能够促进学生的系统学习,且便于编制。

1. 测量高层次的学习水平

有学者认为,主观性试题能够较好地测查高层次的学习水平,特别适合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这些较高层次的能力和水平涉及的面广,例如,分析概括能力、组织材料表达思想的能力、讨论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而这些方面的能力是客观性试题难以测查的。

2. 反映学生解答的思维过程

主观性试题可以为教学提供重要的信息。由于学生面对主观性试题时,需要充分地表明自己的理由,阐述自己的看法,因此,可以从答案中看出其思维过程,答案是否合理,以及对问题的掌握程度,哪些部分是属于已经得到良好掌握的,而哪些部分尚未掌握好。这样能够为改进教学提供重要的信息,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较好的诊断,便于日后的教学对症下药。此外,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回答情况给出不同的分数,从而使得评分更为公正合理。

3. 促进学生系统学习

一般说来,学生靠猜测而把主观性试题解答好的可能性很小。学生必须对问题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分析所涉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才能解答好主观性试题。主观性试题会促进学生注意知识内部联系,增进思考、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对他们的态度和学习方式产生积极影响。考夫曼1971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采用主观性试题,则学生会比较注意整体教材内在的相互关系和应用能力的学习,对学习有积极的影响。主观性试题往往留有让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他们提出富于创新性的解答,这样便会促进他们平时在学习中注意扩展知识面。

4. 便于编制

主观性试题的编制要比客观性试题容易,它主要注意设计具有综合和全局性的题目,综合测查学生较高层次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主观性试题的编制还体现在,假设一份试卷全部是由主观性试题构成的,那么,可能只需要5―10题就可以构成一份考卷,而如果都采用客观性试题,则可能需要几十道甚至一百道左右。

(二)主观性试题的缺点

1. 试题覆盖面小,代表性较差

由于主观性试题要求学生花较长时间解答,每份考卷的主观性试题题量较少,这也就制约了它的覆盖面和代表性。如果主观性试题测查的知识点刚好是学生也已掌握的,那么学生将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水平,取得较好的成绩;反之,学生将可能一筹莫展,无法解答。因此,主观性试题较难对全部知识点进行测查,不能为教学提供全景式的信息。

2. 评分不够客观准确

主观性试题的解答往往千姿百态,各不相同,在批改同样一份试卷的主观性试题时,不同的评卷者可能会给出相去甚远的评分。另外,同一个评分者在批改不同的试卷中,其所采用的评分标准也可能出现波动,而无法前后同一,这样会有损评分的公平原则。研究表明,不同评卷者对同一试卷的评分信度仅在0.62-0.72,而同一评卷者对两份等值试卷的评分信度更低,只在0.42-0.43。

3. 阅卷费时费力

由于学生们在回答主观性试题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尽可能地把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并且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逻辑路线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他们对问题的解答通常难以千人一面,而是各具特色、不尽相同。这种情况使得评卷者在评卷过程中时常惘然若失,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对不同的答案作出较为一致的评判,无疑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当前客观性试题(主要是选择题)大部分都可以采用机器阅卷,大大提高了效率,而主观性试题一般还都是人工批改。

二、成人教育考试中应用主观性试题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成人教育考试中,主观性试题的应用存在一些弊端,我们有必要关注这些主要的问题。王小怀等抽取了13份2002年上半年高教自考全国统一命题试卷,6份福建省2002年上半年高教自考试卷,包括文、理、工、医四类专业的试卷,就卷面反映的一般情况做了一些归纳。

(一)提问限制大

我们知道,成人学习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拥有较为丰富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而目前一些主观性试题不利于学生全面联系自己的经验,充分展开思维。

王小怀分析的《美学》试卷有这样两道论述题:

论述题1:

以李益《江南曲》为例,试分析对比联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附诗: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论述题2:

画家郑板桥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题画》)请结合艺术意象的孕育与生产过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两道论述题看似不同,实则出自一辙,只不过论述题1先要求后附材料,题论述题2先提供材料后提问。两道题均为材料分析题,但在题干中均已提供了分析原理,这两个原理“对比联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与“艺术意象的孕育与生产过程”在教材中

必有数点表述要点,学生只需回忆原理,将之套至题中材料进行阐述即可。虽然题目提供的材料,要分析的对象是学生未见的,但题目要求已将学生的答题范围限制于该原理中,学生无需经过分析材料,从所学知识中分辨与材料相关的、有用的知识答题,只需通过回忆原理再加以具体表述即可。这样一来,一方面,学生的答题范围受到限制,失去自由,无发挥余地;另一方面,题目仍停留于应用原理分析问题阶段,无法考查学生综合、评价等高层次能力。

(二)覆盖面欠佳

当前,在成人教育考试中,不少主观性试题的覆盖面不够广,未能较为全面地测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笔者抽取了福建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4级函授本科班的《中国古代小说史》试卷。这份试卷的主观性试题包括简答题和论述题。简答题共三题,每题10分,分别为:1.简述什么是脂评本,脂砚斋评语有何意义。2.简述才子佳人小说的艺术特征及其在小说史上的地位。3.唐传奇的发展概况。论述题有两小题,每题20分,分别为:1.《红楼梦》悲剧的三重意义。2.谈谈《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

我们可以看出,命题者侧重考察了有关《红楼梦》的问题,这当然与红学方兴未艾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然而,这样的《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主观性试题命题是欠合理的。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小说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瑰宝,仅四大名著就享誉全球。然而,这份试卷的几道主观性试题的覆盖面过于狭窄,《红楼梦》的试题出现了两次,而没有涉及《水浒传》或者其他的名著。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如果命题者能够把两道题中的一道让位给《水浒传》或者其他名著,将会提高试题本身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三)评分标准的合理性有待提高

目前的成人教育考试评分标准较少有对学生创新的鼓励措施,更遑论正式的“规定”。王小怀指出,在各类专业自学辅导书中,仅发现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企业管理概论自学辅导》一书的附录《如何正确地回答试题》中有鼓励创新的表述。在说明论述题答题方法时,该书提到:“一般要求学员应把教材上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和对策,经理解消化变成自己的观点和对策,加以论述。我们鼓励学生大胆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加以发挥。只要言之成理,都将给予好的成绩。”这与高考鼓励创新的“加分规定”类似。

三、主观性试题的命题要领

主观性试题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瑕瑜兼而有之,在命题过程中应该引起注意。近年来,成人教育考试往往同时使用这两种题型,以扬长避短,提升试卷的质量。在编制主观性试题中,应该把握好以下要领:

(一)关注综合性,力图测查高层次的学习水平

综合、评价等目标层次,都算是较高级的学习水平,如要求学生提出理由、解释变量间的关系、描述与评价资料、系统性地陈述结论等。在命题过程中,要根据测验的目的和要求,对较高层次学习能力水平的测定要靠主观性试题来施行。主观性试题的综合性还体现在要设计多种知识点共同联系的问题,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采用有机联系的策略。学生在探究正确答案的过程中,必须对问题有较好的认识,完整、准确地掌握基本原理、把握内在联系才能够成功解答。

(二)顾及全局,突出重点

一份设计良好的试卷,既能够较为全面地测查出应该测试的知识点,又能够有所侧重、有的放矢,做到全面性和侧重性的良好统一。主观性试题的顾及全面主要是指内容方面的覆盖面要尽可能广,比如,前面所提到的《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的设计就有失全面,应该引以为鉴。主观性试题的突出重点,主要是指在题目的分配上,应该尽量测查那些重要知识点、关键性的命题,使得教学重点和考点相吻合。

(三)适量编制“活题”

在编制主观性试题的过程中,要避免墨守成规、解答老套的现象,因为这使得学生只靠死记硬背就可以应付,根本不需要充分联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解答呆板,缺乏灵活性。我们知道,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其教育对象一般比普通教育对象具有更为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他们能够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较好地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因此,主观性试题中的“活题”将会大大提高他们解题的积极性,并且较好地测查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观性试题的“活题”要求设计新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答过程中避免原搬照抄,不需要死记硬背,而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密切联系自己的经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四)充分引导、鼓励学生创新

主观性试题为学生留下了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能否充分引导、鼓励他们创新就显得比较重要了。王小怀等人分析了《企业经营战略与市场营销》试卷中的案例分析题。题中所提供的案例为《乐凯胶片公司的渠道建设》,题尾设问:公司李经理正在思考在每个城市建立一个冲扩中心店,然后建立大量的收活点以弥补网点不足的建议。你若是李经理,对这一建议有何想法?此题已经考查到了较高层次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学生对建议作出自己的分析、评价,但此题若还能这样设问:你若是该公司经理,你会采取什么对策?则要求学生制订解决问题的计划或具体步骤,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给学生以展显其真知灼见的更大的发挥余地,考查学生的创新水平。

(五)制定科学的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包括参考答案和给分办法及说明,其中对参考答案的要求是:含义完整,层次清晰;要点分明,步骤明确等。给分办法应该明确规定各个要点的得分,对特殊情况应作出具体的规定,以便按照一定的标准统一处理。同时,在评分标准的设立上,应密切关注成人丰富的生活经验,明确鼓励创新,激发真知灼见的涌现。

综上所述,作为成人教育考试的研究者,应该深入把握主观性试题的优点和缺点,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针对其试题覆盖面小、代表性较差及评分标准的合理性有待提高等方面予以特别的重视,结合成人教育考试的实际需要进行优化设计。此外,一些命题要领也值得很好地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成人教育考试的效力。

参考文献:

[1]郑笠,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改革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2]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2.

[3]郭述平,教育测量[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93.

[4]侯光文,教育评价概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212―214.

[5]王小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命题突出创新能力考查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范文4

一、总复习教学落实回归教材的意义

仔细分析近三年福建高考理综测试化学试题,发现大多数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几乎全部来源于中学化学教材,而且是中学化学中最基础的知识。但许多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将课本束之高阁,仅仅依据复习资料做高强度的练习,这是一种误区。在每年的高考评卷中,往往会出现一种现象,越是简单的试题越容易失分,这就是脱离课本复习的后果。因此考生在总复习时回归教材就特别必要,不仅要重视教材还要吃透教材。

二、复习教学落实回归教材的教学与指导策略

1.引导学生学习《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

对化学的重要考点要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在看书时有的放矢、高屋建瓴,避免漫无目的,眉毛胡子一把抓。例如,明确化学常考的考点有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元素周期律“位―构―性”、物质结构、反应原理等。看教材时可以对这几块知识多加重视,也便于挖掘教材中深层次的信息和弥补以前对重点知识掌握的不足之处。

2.构建知识网络

围绕知识脉络有序地、逐步地进行研读,把学过的知识先串起来,看到教材目录要经常在大脑里先回顾一遍。例如,必修1中“海水中的元素”涉及两大金属钠、镁及其化合物和重要卤素非金属氯、溴、碘,同时还包括高中阶段两大重要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氧化还原反应与离子反应,内容多而繁杂,因此可以按照下面的知识脉络去阅读教材:

在这个清晰的知识体系下依次对教材展开阅读,如同一棵完整的树,先长主干,再长侧枝,最后长树叶,不断延伸。

3.整合教材分散知识,完善学科知识结构

在复习中应针对高三学生的思维特点,整合分散知识,通过整合复习,打破原来的模块界限,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连贯性与整体性,完善学科知识结构。

例如,鲁科版化学2中第2章“化学反应的快慢与限度”与“化学反应原理”中“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两者整合起来复习,并要学会对比分析,挖掘选修中的阐述与必修中的区别。

4.改变教材知识呈现方式,突破复习的基点和难点

教材对知识的呈现方式,主要是以文字叙述为主。学生在长时间的阅读中,容易产生疲劳,并且在泛读教材中抓不住知识的基点、难点,阅读效率低。因此,在引导学生回归教材的方法上应该做一些改变,可以尝试改变教材知识点的呈现方式。

5.带着曾经学习过程中的盲点或者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去探究

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以前存在的疑惑,便于激活旧知识,做好查漏补缺,弥补薄弱环节。知识漏洞是在各种考试和作业中体现出来的,可找出以前的习题或者错题本,从教材中找到相应知识点的详细描述。

6.挖掘教材细节,提升分类归纳能力

在高三化学复习时,学生普遍感到化学知识零散,似无规律,难记难学。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挖掘教材细节,合理地分类归纳知识,并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

三、具体复习教学案例阐述如何回归教材

【案例】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复习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考点

(1)了解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理解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特点。

(3)掌握运用浓度商和平衡常数来分析沉淀的溶解、生成和沉淀的转化。

(4)掌握简单的利用Ksp的表达式计算溶液中相关离子的浓度。

【基础回归】引导学生关注课本的哪些知识点

1.一些电解质如BaSO4在水中只能溶解很少,可以说是难以溶解,所以称为  ;  ;。尽管这些电解质难以溶解于水中,但在水中也会建立一种  ;  ;。

2.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一样,合乎平衡的基本特征,满足平衡的变化基本规律,其基本特征为:

(1)  ; (2)  ; (3)  ; (4)

3.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称为

,简称  ;  ;。请写出PbI2,Cu(OH)2,BaSO4,CaCO3,Al(OH)3,CuS的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Ksp表达式。

4.溶度积K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  ; ,Ksp的大小和溶质的溶解度不同,它只与  ; 有关,与  ; 无关。利用溶度积Ksp可以判断  ; 、  ; 以及  ; 。

5.沉淀的转化是  ; 的过程,其实质是  ; 。

(1)当Qc大于Ksp时,情况为:  ; ;当Qc等于Ksp时,情况为:  ; ;当Qc小于Ksp时,情况为:  ; 。

(2)一般说来,溶解能力  ;  ;  ;的物质易转化为溶解能力  ;  ;的物质。

(3)应用:生成沉淀的溶解能力越弱,离子被沉淀得越彻底。例如工业上常用S2-沉淀除去废水中的Hg2+、Pb2+。

【难点突破】引导学生思考回归课本的本意在于提升解题能力

设计如下几个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已知在25℃的水溶液中,AgX,AgY,AgZ均难溶于水,且Ksp(AgX)=1.8×10-10,Ksp(AgY)=1.0×10-12,Ksp(AgZ)=8.7×10-17。

(1)根据以上信息,判断AgX、AgY、AgZ三者的溶解度(“已被溶解的溶质的物质的量/1L溶液”表示)S(AgX)、S(AgY)、S(AgZ)的大小顺序为  ; 。

(2)若向AgY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AgX固体,则c(Y)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在25℃时,若取0.188g的AgY(相对分子质量188)固体放入100mL水中(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则溶液中Y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4)①由上述Ksp判断,在上述(3)的体系中,能否实现AgY向AgZ的转化,并简述理由:  ; 。

②在上述(3)的体系中,能否实现AgY向AgX的转化?根据你的观点选答一项。

若不能,请简述理由:  ; ;

若能,则实现转化的必要条件是:  ; 。

本题设计意图:AgY与AgZ、AgX的相互转化,形式上是溶解性不同的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实质上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化学反应原理”有一个定性结论:一般来说,溶解能力相对较强的物质易转化为溶解能力相对较弱的物质,并且教材以AgC1―AgI―Ag2S沉淀转化为例来论证该结论。但这个结论在学生学习中易形成负迁移,造成思维定势:只能由溶解度大的物质转化为溶解度相对较小的物质。那么由溶解度小的物质转化为溶解度相对较大的物质,可不可行呢?教材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以溶解度更小的BaSO4制取BaCO3为例来说明。

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范文5

政治课,在部分人眼中,是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是中央文件的宣讲台,也有人认为是一堆空洞洞的理论,背一背,就可以应付考试。其实政治课和政治不是一个概念。政治课是思想政治课的简称,它既承担了向学生培养一些基本社会道德规范的责任,也承担着向学生传输科学知识的职责。尤其在高中阶段,政治课更是浓缩了的基本原理,吸取了当代的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应用性。所以对学生来说是一门不可缺少的基本课。每个人都应掌握一些的基本理论,懂得理解当代中国的路线、方针、政策。正因为思想政治课地位的重要性,高考内容几经增减,最终还是落实在了政治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和哲学常识内容上。

应该说,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的政治课高考改革,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政治课堂教学。考试内容的改变,考试方式、题型的改变,再后来由知识立意到能力主义的变化,给中小学政治课带来了生机,使人们对政治课逐渐有了更加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它是一门十分有用的社会科学,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一些社会现象,学会处理问题,学会为人处事。政治课的高考成绩如今也成了升入大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砝码。但新入学的学生未必懂得这些。如何引领他们入好政治课的门,学好政治课,为他们升入大学、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

以兴趣作引导,活跃政治课的气氛。兴趣是人们学习的最好的导师。人们对一事物有兴趣,就有不遗余力地追究、探寻。由于历史的原因,学长、学生普遍对数、理、化、外语情有独钟,而对史、地、政则持忽视态度,认为他们是小科、副科。时间上、精力上是十分吝啬的,从一上学起,就不想对它有兴趣,这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要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情趣包括感情兴趣两个方面,想要使学生对政治课产生情趣就要做到下一方面。

以应用为目的,提倡教学的生活化。高考是考能力的。能力有四个方面,它包括:(1)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2)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3)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4)论证和探讨的能力。这四种能力最主要的是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分析事物并作出正确的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学生最欠缺的恰恰是这一方面。因为他们涉世不深,对社会现象缺乏科学的分析方法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不能作出十分科学的结论。针对此缺陷,就要在讲授过程中,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典型事例、社会关注热点、学生模糊认识点等让学生多角度畅谈、争论、自我分析、自我判断,在争论中逐步明朗学科知识、科学思维方法,使之有成就感。在这其中,教师要学会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学生发言,要让他说守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认真听的基础上,应找出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也应指出其分析过程中的不足和错误观点并说明原因,防止下次重犯错误。在互动中形成认知的共同点,这样的教学效果远胜于单纯书本知识点。当然并非每一课都如此,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

把握主导、主体、教学机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演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老师要规划一堂课的主题内容,把握教学的深度和走向,适时的设问、提问,调动课堂的气氛。这需要老师以广博的知识作为基础,设问、提问要恰当合理,真正起到调动学生情趣、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决不能为问而问,要对学生有启迪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之所以这样重视设问、提问,是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教师不能唱独角戏,不能让学生变成被动的知识接受器。应该让学生在和老师互动中得到乐趣,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学会应用知识。课堂上个别学生不注意听讲,虽说有学生主观上的原因,但也有我们教师的责任,所以我们反对一言堂,反对照搬课本知识,反对画出重点句子段落让学生死记硬背。在互动中让学生思考,掌握知识要点的实质内容,掌握正确的观点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

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范文6

讲授法是指教师以口头语言为主要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学生思维,表达教师情感,完成一定教学任务的教学行为方式。

美国当代认知学派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讲授法本身并不一定导致机械学习,只是某些教师对讲授法的误用才导致了机械学习。奥苏伯尔特别强调通过讲授法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他指出,一堂有效的讲座提供给学生的信息是学生自己花数小时也未必能收集到的。他反问道“一堂讲座就可以使学生迅速地获得大量知识信息而后转入应用或解决问题,为什么还非得强迫学生自己去搜寻信息呢?”

讲授式教学法的主要优点是效率高,教师能够很经济地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等量时间下容量大。因为在讲授中,教师可以亲自向学生呈现学科的基本内容,直接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讲授法的优点还在于能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地概括学科的内容,可以用不同词语陈述相同的内容,从而有助于理解;讲授中有师生的情感交流,师生相互作用,相互强化:在讲授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听课对象、设备和教材对讲授内容灵活处理。

那么高中政治课讲授法在课堂里运用更是尤为重要。讲授法的具体方式是由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决定的。笔者以《生活与哲学》内容例谈讲授方式,我们将讲授的方式划分为以下几类:

一、讲解法

讲解法是教师运用阐释、说明、分析、论证和概括等手段讲授知识内容。讲解法是讲授的基础方法。

【教学案例1】对于“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知识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是“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学生很容易混淆。教师通过对这两点的阐释和分析,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了。例如: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是指存在决定思维,思维能动于存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教学案例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既抽象又比较枯燥,教师可运用生活事实来说明两者的相互关系,例如:如果你想要吃水果,家人会给你端来香蕉、苹果、西瓜等等?这也就说明水果作为矛盾的普遍性,不能单独存在,只能存在于香蕉、苹果等矛盾的特殊性之中。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如果我拿了一只香蕉给你吃,你也会知道香蕉属于水果类。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白马,非马”认为一般的抽象的马可以脱离具体的马而独立存在,就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如某司机酒后驾车,被警察拦下。该司机辩解说:“我没喝酒,我喝的是啤酒。”同样也是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教师这种有条理的讲解,就会把课程中难点变得易懂、易于掌握。同时教师的讲解,要符合科学性,应避免出现知识性或观点性的错误。讲解的步骤安排要合理,应该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切忌思路混乱,致使学生不得要领。

二、讲述法

讲述法是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述、描绘和概述所要讲的知识内容。如,用形象具体的语言,描述事态情境;有声有色地讲述人、物、事、理:恰当地使用比喻、成语等。

【教学案例1】“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的原理较为抽象,教师可通过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揭示这一观点。例如:据说朱熹小时候刚会说话,父亲指着天教他说“天也”,朱熹反问父亲:“天上有何物?”。陆九渊在很小的时候就问父亲天地有没有尽头,父亲没有回答,他为了想通这个问题而废寝忘食。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有一回他走在路上,抬头仰望天上的星象,思考宇宙,竟然没看到路旁的一口井,掉了进去。哲学家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爱思考,爱追根究底。我们平常人一般都是实实在在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会为今天有一顿丰盛美味的晚餐而开心,而一个哲学家却总在追问“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哲学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善于思考。

【教学案例2】“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这一知识点对刚开始学习哲学的高中学生来说真的难以理解。教师可以从生活类比讲授这一知识点。例如:知道水的分子结构是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原子这是化学研究的:知道水加热到100摄氏度会成气态,冷至0摄氏度以下会成固态,这是物理研究的:而当孔子站在泗水边感慨:“逝者如斯夫!”由眼前的水流不息,联想到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再到万事万物都是运动不已,这就是哲学的观点。知道一个苹果可以切成两半,1+1=2,这是常识,但进而由此探索出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万物普遍原理,就是哲学了。可以说哲学是对具体知识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教师具体的描述,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体会到了知识点真正含义,以达到能理解并会运用。讲述法能够增强讲授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学生听课津津有味,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讲解法和讲述法,是两种互补互利的讲授方法。前者能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理智信念:后者能牵动学生的无意注意,增添融洽愉悦气氛。所以,它们在教学中,常常被交替运用或结合使用。学生听这样的课,觉得时间过得快,少有疲乏感。

三、引导法

引导法是教师运用简短精练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指导提示、启发诱导的讲授方法。

【教学案例】教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一种现象的深思,一步步深入,在教师的指导提示下进行论证。

现象简述:某儿童滑冰不慎落水,考验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有人冷眼旁观,幸灾乐祸。有人拨打“110”报警,呼喊人们来救人。有人和求救者讲价钱,给钱才救人。有人奋不顾身跳进寒冷的水中,将儿童救出后悄然离开。

分析:

(1)面对同一情景,各人有不同的选择。为什么?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经历不同、知识储备不同等等,因此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

(2)既然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有鲜明的主体性,因人而异,是不是意味着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呢?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差异与冲突,恰恰要求我们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分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3)那这个标准是什么呢?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4)在现实生活中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当个人利益与人民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教师的一步步引导,提示了思维的路径,活跃了思维,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引导法的用处在于:诱发求知欲望,指引学习门径,活跃思维气氛,提示钻研线索,等等。

四、点拨法

点拨法是教师采用直截了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教指点、告诫订正的讲授方法。当学生求通未得的时候,浅尝辄止的时候,遇到困难和障碍的时候,误入歧途的时候,教师适时予以指点订正,最能发挥讲授法的功效。

点拨法与球类比赛的场外指导法很相似,球队参赛,教练的“临场指挥”、“面授机宜”十分重要,有时一个正确的部署,能立刻扭转比赛的局面。比赛规定的暂停时间有限,这就要求教练讲话不能过多,要击中要害。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教学案例】在哲学教学中,有些知识点学生很容易出错,这时候教师的适时点拨,效果很好。比如:朱熹“理生万物”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错,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主观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世界的本原,如心外无物。又如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错,只有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的精华。

引导法和点拨法在学生的自学、练习、评改和复习等课堂教学活动中,经常被采用。直截了当地指出知识的漏洞,效率高。

在政治课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讲授法的效果和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教师在使用讲授法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准确地讲授。这是对政治教学的科学性要求,是第一位的要求。讲解表达的内容必须准确,无任何知识性的错误,用学科性语言,必须具有学科的特点。

二、条理地讲授。政治学科知识脉络清晰。教师讲授时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远及近。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主讲什么,次讲什么,都应环环入扣,井然有序。“眉毛胡子一把抓”或“天女散花”似的讲解只能使学生在无法理解的基础上思维更加混乱模糊。

三、形象地讲授。由于政治学科的特点,政治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更应注意语言生动形象,善于创造问题情景,激发疑问,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知识,就能避免学生机械的、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

四、简练地讲授。语言要少而精,明朗爽快、言简意赅。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能简明扼要地表达主要观点、重点、难点。学生已知的或不重要的要少说或是不说,点到为止:学生不了解的或重要的,要多说或详说,并要说得恰到好处。课堂上说的话应该是加一句嫌多,减一句嫌少。只有这样,讲课才能丝丝入扣、言必有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拖泥带水,夸夸其谈,不但教师所授内容讲不清楚,而且还影响课时的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