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动化专业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动化专业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M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178-01

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发展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只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创建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有关专家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向生产、服务、管理行业第一线,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较强产业技能,既能够适应国家和地方需求,又有自己的优势,即实践能力较强地解决生产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白领、高级蓝领,或者叫‘银领’人才,是高技能专门人才”。我系在力求达到上述教育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对重庆乃至西南地区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仪器仪表等行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与行业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确定和建立我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重庆,面向西南,辐射全国,培养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生产一线生产、安装、调试、设备维护、售后服务和运行管理等相关岗位从业人员素质”。通过行业专家、教育专家一系列的反复讨论、反复斟酌、反复修改,打破了沿袭多年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三段式教学模式和“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建立了工学结合、素质与技能并重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岗位认知模块

我们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部分是应届高中毕业生,这些学生从学校走入学校,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对职业岗位的认知及专业技术的了解比较欠缺,对今后所从事的工作知之甚少。而目标的明确会对一个人积极努力的完成一件事情具有相当积极地作用。如果学生对今后会做什么不了解、不明确,那么,学生在今后三年学习中很可能就是茫然的、被动的。为了增加学生对今后工作岗位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之明确在校期间的学习和今后发展的方向,在新生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利用两周左右的时间,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典型企业的典型岗位,参加与已就业优秀毕业生座谈会和知名行业专家举办的讲座,使学生初步认知工作岗位。

二、基本知识及技能培养模块

不管从事何种具体的工作,某些基本的技能、知识是今后走上相应工作岗位所必备的,也是学生形成较高综合素质的必要条件。因此,在第一学年,我们主要安排学生在校内进行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学习及基本操作技能的锻炼。这些知识和技能可能不会在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中直接用到,但是他会对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创造性思维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较强的理论和技能基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操作技术、电气制图等相关知识和内容,使学生具备从事本行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社会实践模块

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技能与素质并重的,学生毕业后将会走上具体的工作岗位,而每一项具体工作的完成都不可能是某一个人完全独立完成的,人最终应该是融入整个社会并适应社会的。因此,我们在第一学年的暑假,指导学生走上具体的社会岗位进行社会实践,通过与人、与事的具体接触,增强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了解社会所需要的不仅是个体的技能,还有团队的合作等相应的能力。

四、专业知识及技能模块

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到别人会的我更专业的地步,这样才会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第二学年,安排学生主要在校内进行系统的专业技能课程的理论及实践的学习,使学生紧紧围绕本专业的行动领域,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能力。

五、生产性实习模块

学校的教学与真正的企业环静会有一定的差别,在第二学年的暑假,我们按照专业技术的发展方向,有选择的组织学生到技术对口的企业参加生产实习,将专业技能应用于具体的生产实际,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开阔其眼界,进一步了解行业技术的发展现状。

六、综合职业技能实习模块

在第三学年的上学期,我们将以实际工程案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使其将所学过的相关专业课程内容进行综合,提高其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整体认识和学习,使知识和内容更加系统化、完整化,进一步强化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顶岗实习模块

在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学期,我们将学生分散到到预期就业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是学校和企业都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在具体岗位上的问题既可以问学校老师,也可以向企业的指导教师请教,这样学生就会真正的查漏补缺,实行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

模块化教学的实施已经在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得到了实施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培养了合格的高职应用型人才。我们还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式的需要。

参考文献:

自动化专业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战场,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有力表现。随着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制造业全球化趋势加强[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的是能够在电气工程领域从事相关的系统设计、装备制造、运行控制、信息处理、研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山西农业大学是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高校,也是山西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山西农业大学工科专业中的优势专业之一,为了培育更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于2012年开始在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教学改革背景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它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大计划,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采取的重要措施[3],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卓越计划”的实施,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知识的全面性和实践的创新性,全面提升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更为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教学改革实践举措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庞杂,它具有强电和弱电结合、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软件和硬件结合、元件和系统结合[4]的特点,这使得该专业人才培养复杂而艰巨,为了培育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人才,本专业于2012年开始在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3+1人才培养框架强化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

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的必要延伸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以往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理论教学环节占据了极大部分的教学时间和考核比例,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远远不足,这不利于学生工程素质和能力的培养。3+1培养框架是指本科阶段3年进行系统课程学习+1年校内外实践环节学习,在改革实践中,对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重新调整和整合,专业必修课程在前3个学年全部完成,第四学年秋季学期安排了部分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专业综合实践,包括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工电子综合设计、电力工程设计,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第四学年春季学期进行毕业综合实习以及结合实习企业进行的培训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且实践教学环节贯穿整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复合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环节。

(二)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复合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基础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由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而课程体系的合理化程度又会影响到人才的合格化程度[5]。电气工程类许多课程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有些内容无法单纯地割裂分开到某一课程中,这就造成了课程内容交叉、重叠。例如在“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和“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都有数模和模数转换等内容;旧的课程体系课程彼此之间衔接不合理,连贯性、系统性缺失,重点内容不突出。在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中,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将课程、专业、学科和实验室建设融为一体,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的“老三段”体系,依据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强弱电课程体系特点,按照强电拖动、弱电控制,对课程体系进行一体化重组,构建了“电子技术课程群”“电气控制和传动课程群”。“电子技术课程群”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嵌入式处理器及操作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原理及应用等;“电气控制和传动课程群”包括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PLC、计算机控制技术、电气传动控制系统、电机与拖动、过程控制、电力系统等,并通过电力电子技术和电气控制技术等课程,实现课程群之间的有效融通,强化了课程的广阔性、综合性和亲和性,实现最优学时分配,同时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连贯性和合理衔接,既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又可以实现整个课程体系的系统化,有利于学习兴趣引导、专业思想形成与知识贯通。

(三)构建科学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复合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

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培养具有工程素质、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合格复合应用型高级人才起到关键和核心作用。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各实验课程和实践环节教学计划相对独立,缺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细化目标和体系,导致学生专业口径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差。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按照认知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个别到综合应用,有层次地设置实践环节,建立如图1所示的认知层、基础层、拓展层、创新层4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次为认知层,包括物理实验、专业认识实习、金工实训、电子实习,学生进入大学后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实验技能训练、专业认识和激发专业思考的开端,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研究工作能力重要基础。第二层次为基础层,包括电路、模电数电、电气控制、电机等课程系列实验,与课堂理论教学同步进行,注重学生实验技能训练,严谨科学作风和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实验内容主要包括知识验证性和简单综合性实验。第三层次为拓展层,包括微控制器、电力电子、电机与传动、过程控制等专业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实验和电机、电气控制实习、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工电子综合课程设计和电力工程设计,在课程实验内容方面,强化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在实习、设计环节,充分结合农业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特点,以农业和设施农业工程实际为背景环境,以工程项目产品或系统从构思、设计、实现到运行乃至废弃的生命周期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和技术知识获取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开发创新能力和系统掌控能力等,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第四层次为创新层,包括学生自己选定的创新项目、SRT计划、各类各级大学生学科竞赛、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毕业设计等,在实践中,开放了电工电子、电路和微机测控实验室,为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实验创新平台,毕业综合实习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3周的校企合作企业“轮岗制”,针对企业生产环节,对所有专业学生进行多岗轮训,完成生产加工、装备维护、生产组织等方面的训练;第二阶段“顶岗制”,采用企业学生双向选择方式或学生自主选择企业形式,该阶段采用双导师制,校企导师合作完成学生毕业综合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该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工程设计和综合应用素质以及提升职业素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途径。

(四)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我国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驱动力,兴趣与专业的结合是开拓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6]。在传统的教学环节中,课堂讲授,卷面考核,验证性实验,课程设计固定,这样的培养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难以挖掘学生在专业学科中的兴趣爱好,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教学综合改革中,为了激发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兴趣,采取以下几方面的举措:(1)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sResearchTraining,简称SRT计划),鼓励学生及早进入实验室,接受科研训练,提高专业技能[7];(2)鼓励学生建立兴趣小组,如智能车设计小组、航模小组、电气安装兴趣小组等,使学生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兴趣中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创新能力[8];(3)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学知识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通过这些比赛,使学生进一步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也帮助学生建立了专业方面的自信心;(4)鼓励学生开展发明创造活动,使学生会产生创新的意识以及将想法转化为实践的动力。经过多年的教学综合改革,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初见成效,学生参加各级大学生学科竞赛获奖54项,其中国家级奖13项,主持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50余项。专业学生就业率平均98.6%,其中30%任职于大中型企业,如国家电网、地方电网、山西各级发电企业、国机集团等,并获得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三、教学改革思考

2015年5月,国务院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2016年12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配套文件,从制造业的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提出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提高人才队伍素质的规划指南,为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同时给本科院校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行动纲领和进一步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一)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因不断强化教学内容、教学技能以及研究领域的相关知识,深入研究的同时知识面反而变窄,因此在教学中难以做到各学科之间融会贯通。此外,对工科教师的业绩考核上唯学术化倾向明显,注重理论研究和追求,轻视工程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这样,学生难以接受到系统的工程教育。为了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应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1)邀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到学校进行培训,组织专业教师定期到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实践或去企业短期挂职锻炼,选派专业教师出国进修访学;(2)改革工科教师的业绩考核标准,将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3)鼓励教师进行相关研究领域的发明创造,加大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4)鼓励教师参与各类相关技能竞赛,提高相关专业技能。

(二)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目前,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正逐步加快校企合作步伐,但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无法按照社会或企业人才需求,制定培养方法;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到企业实习时间短,大多只是走马观花参观,企业技术人员简单介绍相关企业相关设备、生产流程、产品工艺等,学生无法真正融入企业产品的研发之中。为了实现更大程度的互利共赢,校企合作程度有待进一步加深。深化加强校企合作应从以下4点进行:(1)加强实体化产学研用联盟建设,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增强校企汇聚创新资源的能力,促进科技创新的优质资源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聚焦;(2)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充分考虑企业需求,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专业技术的更新和发展紧密结合,努力做到人才培养和用人需求相结合,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相结合;(3)在将教师和学生“送出去”的同时,也将学校的科研成果和创新性产品设计“送出去”,便于科研成果和创新性产品设计转化到生产中,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4)在将企业高技能人才、企业文化“请进来”的同时,也将企业从业人员“请进来”,解决部分企业从业人员理论知识欠缺的问题,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深化校企合作,使得高校与企业在更大程度上互利共赢,快速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

四、结语

人才培养是一项长周期的教育活动,高等学校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面向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研究、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深化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制造业强国崛起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衍鲁.基于信息化的中国制造业发展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2]王娟,郑红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历史与发展现状[J].技术与市场,2012,19(7):110-110.

[3]李永坚,黄绍平,李靖.“卓越工程师”培养要重视教学方法改革———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63-65.

[4]张志刚,瞿曌,殷科生,等.大工程观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8):44-46.

[5]潘再平,黄进,赵荣祥,等.全面优化本科教学平台,培养电气工程创新人才———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s1):20-23.

[6]张天会,果霖,顾丽春.浅谈“中国制造2025”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的启示[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6,29(3):133-134.

[7]刘桂英,粟时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20):44-47.

自动化专业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师徒;订单;“厂中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84-02

一、培养新模式的提出和整体思路

目前,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都是学校教育模式,出现了很多针对项目的职教模式,如“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引导型”等。但都摆脱不了学校教育大模式,难以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缺少可持续性。师徒制是指徒弟跟随师傅按照一定的合同结对的方式,在师傅的指导和影响下学的专业技能和情景智慧的培训模式。在国内,师徒制是我们祖先经过探索实践得到的一种适应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模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现代师徒”指的是两层含义:一是学生在完成对应的理论学习后,在学校或到企业,拜企业的专业技能人才作为师父,师傅带徒弟,学与做融为一体,使徒弟能够充分领会师傅所拥有的专业素养和掌握技能水平,达到独立操作能力。二是由高年级的学生传帮带低年级的学生。“现代师徒”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订单”指的是校企合作,既解决企业对人才功能的需求,也解决了学生学成后的出口问题,实现了教育服务于企业与社会的目的,是学校、企业、学生的多赢结果。但在现代,受各种因素的限制,还没有专门的人员在职业教育学校教育阶段对“现代师徒+订单”的职教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是我校新近开设的全新专业,2011年开始招生,共48名学生。因焊接专业的建设是一个投入相对比较大的专业,当时教师队伍、实训设施的建设等难以在短时间内一步到位,如不能及时解决将极大地影响我校焊接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第一届学生的培养如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对今后学院的招生就业将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产生深远的、难以补偿的消极影响。焊接专业学生的培养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培养不同,焊接专业学生的培养就要以技能突显教学成果,技能提高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时间+实践”是保证焊接学生达到应有技能的唯一途径。为此,提出了较为大胆的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以“现代师徒+订单”的基本形式来探索适应高职高专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方法并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实施“厂中校”的现场教学模式,就是将学生的技能培养与企业的生产实际实施零距离对接,将企业现场教学变为第一课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二、“现代师徒+订单”培养新模式的实施

学生一年级在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二年级全年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订单式),边实践边学习,三年级回校在进行对应的专业理论学习,毕业时直接就业。焊接专业2011级的48名学生在二年级整个学年进入专业对口企业,实施“厂中校”教学,就是在企业生产现场一边参与企业生产实际,一边实施理论教学,同时完成预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达到最大化地提高焊接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目的,实现学生培养效果与企业实际需求的零对接。

1.具体做法:①首先,学生进入企业后,举行拜师仪式,这种师徒关系有助于师傅对学生的技能传授。②学生进入实质性的企业实习,企业进行集中的规章制度学习贯彻,安全生产教育。③每个月底学校相关人员到企业召集学生,就这一个月实习期间的学生表现,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总结,对下个月的要求给予部署;学生企业实习期间学校不必派出专职人员(暂定或依据学院相关规定)现场监督管理学生,而是借助于学生干部、学生所拜的师傅、企业的管理制度来管理学生。学校相关人员只是每周定期或不定期到企业进行巡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处理相关事宜。

2.对接企业情况。我们先后和郑州多家企业进行了接触和洽谈,对接企业的意见有:①同意就现有的48名焊接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同意与学院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也就是说在学生毕业时可以全员接受就业,同时,企业对个别表现较差,技术水平较差或就是不想从事焊接工作的保留双向选择的权力,不想在此企业就业工作的学生也有双向选择的权力。②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管吃、管住(学生自带被褥、基本生活用品等),办理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要求学生在企业实习必须是一个整年,同时希望将此项工作能够持续下去。③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应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企业的管理,严格按照安全生产工艺规程操作,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④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工作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主要是工作中的管理)。⑤企业同意将学校制定的相关理论、实践课程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外聘教师在学生企业实习期间、在企业现场开辟课堂进行讲授,但时间相对固定。企业也欢迎学校的老师到企业讲授相关课程,从而带动企业的知识更新,带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实现双赢。

三、培养新模式下的“双赢”分析

1.对企业的好处。①学生的企业实习可以弥补企业的用工不足,且代价较低。②企业可以通过“学生企业实习―学生学习培养―学生企业就业”这样一个链条,使学生的就业与企业用工实现零对接,确保企业用工,降低企业对新员工的培养成本,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益。③与学校的合作可以提高企业现有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现有人员的综合素质,带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双赢。

2.对学校的好处。①通过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能够努力探索出一条全新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成功将成为我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上的一个亮点,对其他专业具有示范性作用。②弥补了我校焊接专业师资队伍的不足、实训设备与场地的不足;缓解了我校焊接教师队伍建设、焊接实训室建设与实际需求的矛盾;节约了实训耗材消耗;学生的外出节约了水、电消耗。③学生外出实习腾出宿舍,有利于我校各专业开展技术培训的工作;④教师的不断深入企业参加实践有利于教师知识水平、素质的提高,为今后更好地实施高水平的教学打下基础。⑤稳定和扩大了学生就业的渠道。

3.对学生的好处。①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有利于对理论学习的理解,有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同时,大量的实践操作有利于学生的技能提高,有利于学生就业的零对接。②学生实习期间有一定的津贴收入减少上学期间的经济负担;③由于是订单式培养,有助于学生就业。

总之,通过我们对第一届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实施新培养模式后达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实现了各方的双赢,证实了“现代师徒+订单”的培养新模式是适应高职高专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的。

参考文献:

[1]陈君兰.中国学徒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1,(31):93-98.

[2]孙彩霞.新学徒制在中国的职业教育中的可行性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1,(4):47-48.

[3]刘幸福.传统职教模式及其现代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5):8-11.

自动化专业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民办高校;机械设计;专业;模式;创新

前言:创新是民族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石,人才的培养创新、科学技术的创新、产品技术的创新等,都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象征,也是依存市场经济的必备能力,如果缺乏创新人才将丧失就业优势、企业将丧失市场、高校将丧失生源和社会信任。因此,在各行各业都提倡创新,民办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应该发展创新模式,这不仅仅是国家基础建设的需要,也是推动高科技机械智能化发展的重要需求。

一、民办高校机械专业的划分和现状

传统的民办高校在设置机械专业时,通常划分为机械制造、数控、模具三种学科,三种学科在高校内部统称“机械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在学科培养中重点是培养大学生从钳工、铣工、数控机床加工、电气PLC技术应用、工程制图、机械加工工艺、模具建模及磨工等基础知识要领,这些是进入机械工程技术的知识基本,但随着世界机械加工水平的不断跨越,基础机械技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领域的人才需求,然而我国传统的民办高校仍是固定模式的培养一批一批的大学生,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的意识形态培养缺乏引导能力,有部分民办高校为了迎合企业的需求,与企业签署了代加工的合同,由企业提供加工材料,而学生充当着兼职工人,学校认为学校在这种模式下不但能够获利,同时还能够给大学生提供实践能力的机会,日复一日的固定模式实践,消耗了大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这也形成了当下我国民办高校教育模式的常态化现状。

二、民办高校如何提升机械专业的创新能力

1、加强基础技能的培养同时,介绍现代机械领域的科技创新

基础技能是大学生创新必备的基础基石,通过深入的讲解让大学生能够较快的掌握知识,加上动手实践的体验,加深大学生能力的综合性提升,对于现代机械技术领域的创新和难点也要在课堂中不断补充,例如:我国飞机发动机技术一直存在瓶颈,具体的瓶颈存在那些难点尚未解决,以“迷宫”的教学引导方式,让学生不断产生好奇心和思考能力,对大学生为了的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引导性。

2、提供边学边做的教学策略

边学边做的策略就是要求大学生能够在学习的知识基础上,动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来研究某一个项目,也可以形成团队,教师可以将一个适当的命题发放给学生,通过提供材料和实验耗材,让大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逻辑创造命题的新性。例如信息工程系中软件开发专业,在学习中,可以设定大学生独自或团队去开发某一阶段的软件,在软件上进行授权功能实现等,所形成的作品可以在院校网站进行展示,即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肯定,也展现了民办大学重视创新教育的宗旨。同样,机械工程系专业也可以设定行业配件的加工,例如“燕尾槽”配件,其主要用于装配的主要作用,对加工的工艺要求,在成品中其能否优化存在的缺陷或是否有实现新功能的可能性。展示环节在边学边做教学策略中有着重要意义,会满足大学生自我价值体现虚荣心,这也是促进大学生积极创新的动力来源。

3、不断更新教学教材,引入新技术类书籍

高校教材的引入非常关键,现代引领科技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要远远大于基础教材,大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非常强烈,特别是成果的科技含量,是大学生期望能够自行开发创造的推动力,例如“散货船现有的动力装置优缺点”,以此为研究课题,让大学生了解散货船需要满足的载重要求,动力要求,海水阻力因素以及节能环保的限制,在考虑较多因素下,观看散货船的外观构造,启发大学生能否创建新的模型,解决散货船在融合新能源的瓶颈,在初期大学生如无法创造和设立模型,可以启发大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来考虑船舶行驶中可以融合的新能源,如何改进发动机的动力以及如何改变船体结构来实现船舶的最优化。故此,不断填充新技术领域大教材是满足大学生好奇心不断延伸的重要途径。

三、改变民办高校局限化的发展,提倡创新教学模式

1、改变民办高校与重点大学的差距

按照国家规划,在国内根据大学教育水平确定了例如211、958等类重点大学,其主要优势是该类大学由国家提供科研项目和资金,让大学生能够尽早的参与到研发的过程中,而民办大学则依靠大学生的学费等来维持大学的教育,改变是民办高校需要面对的客观事实,缩短与重点大学的差距,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是未来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资金不能由国家提供,民办高校可以联合企业共同设定研究课题,由企业提供资金,由民办高校提供技术研发,这是民办高校充分调动大学生科研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例如某纺织公司与某民办高校联合设定自动机械打包机,经过一年的时间,在较多的大学生参与下,共研究开发5套,最终确定了一套,在研发过程中由企业提供的资金支持,故企业获得了专利权,同等高校在研发过程中也获得了实践经验和资金来源,这种发展模式将对民办高校未来发展有着积极的催化作用。

2、优化师资团队,健全竞争考核制度

新时代的发展,已经不允许高校继续培养一批一批“书呆子”,而是要培养有思想、有抱负、有水平的高科技综合性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优秀的师资团队,要有独有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将新的教育方式贯彻到教学中,让大学生从兴趣出发,不断引导大学生能够动手实现自己的科学技术成果,这是新时代需要的。对于优秀师资团队要健全竞争考核制度,用科研成果和效率来评比不同教师团队的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教学的综合性科技实力,不但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提供了能力的创新,也实现了高校创新的新跨越。

结束语

民办高校从实力和生源质量上与重点大学有着相当远的差距,但这不代表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差,充分发挥师资团队的优势和教学模式,提倡创新、务实、成果,以培养有开发能力、有创新思想的人才,将大大的提高民办高校的地位,也对我国科技创新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宝瑜;我国民办高校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格局[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2]张博,陈育林;民办高校教师队伍“老化”问题的逆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4年02期

自动化专业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认识;发展方向

0前言

认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主要包括了解电气工程的含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要求以及学科分支等内容,从而能够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

1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认识

1.1电气工程概况

传统的电气工程是电气系统与电子有关学科的总称,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关键学科与核心学科,简而言之,电气工程包含了百分之八十的光子和电子有关的工程行为,涵盖面更加广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不仅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还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学科,对电气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为电气工程培养专业型人才。

1.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要求

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因此学生不仅应该具有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还需要学习电工技术,信息控制技术,电子技术等内容,提升解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问题的能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学习中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比如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具有一定的数理基础,基本的计算机能力,熟练掌握电学与力学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学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基础,是必要的专业素质,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学科,因此,学生还需要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思考,大胆创新,具有研发能力。

1.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学科分支

1.3.1电气技术

电气技术是指多种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技术,包括电工装备制造和电能的生产、传输、分配、使用等技术,并以电气技术和电气设备为手段进行空间和环境的维持。此专业的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电气工程技术人才,电气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较好,学生毕业后主要有两个就业方向,一、进入专门的研究机构进行理论研究,推进电气技术及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二、进行电参量信息获取的研究工作,成为技术型人才。

1.3.2应用电子技术

应用电子技术是电气工程技术中极具特色的专业之一,应用电子技术主要培养具有智能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管理,质检等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此专业是信息电子专业和电力专业相结合的专业,具备两大专业的优势,能够有效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应用电子技术的就业前景较好,在多个领域都可以进行就业,通讯领域,交通领域,电子领域等都需要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发展空间较大。

1.3.3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是电气工程中的重点学科,此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高压电器设备的制造、设计、维护、运行等工作,培养发电厂及电力系统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国家的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就业前景非常好,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三种,一、进入大型工厂工作,例如电业局,发电厂等大型工厂,发展前景好,工资待遇高,二、可以从事电力设备制造行业,由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是培养能够进行高压电器设备制造人才的专业,从事制造业,专业对口,发展空间较大,三、进入高校进行教学,教授学生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知识,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同时还可以在学校申请项目,进行研究工作,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国家重点学科,就业方向较多,就业前景较好,调查表明,近三年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就业率都较高,由此可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下面主要阐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如下:就大型电力行业来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能够应用于发电厂、供电局、厂矿企业、电力公司等,提高行业生产效率。另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集中精力强化系统集成与关键技术开发,同时通过社会化的协作与市场化的外包分工,来充分推动相关技术的市场化步伐,从而有计划的进行开发与研究重要技术,从而有效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另外,在未来的发展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精度也在不断的提高,工作效率也会实现质的飞跃,同时能够充分的提高行业生产效率,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的长远发展。

3结语

本文通过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相关概念、专业要求、学科分支等进行分析,探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认识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涉及到计算机技术与电子技术等多方面知识,能够有效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且就业方向较广,发展前景较好。

参考文献:

[1]牛美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1(07):115-116.

[2]赵宏斌.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认识及未来发展方向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1(10):190-191.

[3]李靖,黄绍平,谢卫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02(04):118-119.

自动化专业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应用型人才;本科;培养方案

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是机电类专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专业分支,是一项应用型专业课程。随着国家对应用型专业教育和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视,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也进行了不断变革。面对社会对技术人才的日益增长,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成为了众多高校的教学目标。本文就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了探索。

1.对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进行定位,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

1.1培养目标

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是一门应用型技术课程,其主要的培养目标是让更多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更加适应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奠定更为扎实的知识基础,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从而具备一定程度的发展潜力,使其能够有效地为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将更多新型的技术和先进的理论进行应用,研究和发展更多的技术,提高国家的发展建设步伐。

1.2知识体系和能力水平

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其培养的对象要求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能够熟悉相关的电气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同时具备一定程度的生产管理知识、营销知识以及社会科学知识。另外,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电气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熟练进行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以及运行。

2.制定有效科学的教学培养计划

2.1制定计划的原则要求

培养计划的制定要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保障培养对象的质量,从而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因此,院校单位应该组织人员对课程专业进行认真的调研,从而将专业课程的培养要求和方向进行合理定位,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院校单位需要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对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发展形势进行调查和分析;与其他的院校进行教学交流;对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通过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反馈,把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标准;开展相关的探讨会议,组织相关专家、政府人员以及企业单位进行交流沟通。通过这些调研工作,从而使专业培养计划得到科学指导。

2.2教学计划

结合对本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满足制定计划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合理有效的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要合理科学的安排专业的理论课程学时和实践教学学时,对于系内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也需要进行安排,丰富学生的理论体系。

3.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3.1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院校可以在每学期的结束阶段开展学期总结会议,对本学期的专业教学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另外组织学生开展座谈会议,认真倾听学生的建议和反馈,结合学生的反馈信息和学期的教学效果,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完善和健全人才培养计划。

结合本专业的性质属性,学生需要相关的技术能力,以下是相关能力的课程安排:

(1)学生需要具备围绕PLC可编程控制器为主要核心的电气控制系统实践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设计、维修以及运行等技能的熟悉度和了解度。因此在PLC技术的课程安排上,可以制定以电路原理、电机原理与拖动、可编程控制器、组态软件与触摸屏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计划。

(2)单片机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类专业中也属于一门重要技术,学生需要能够掌握单片机的系统结构,学会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程序编写、运行和调试等,因此在单片机的技术学习上可以建立以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应用系统以及数字逻辑系统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

(3)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也是本专业的一些必学技术,学生通过对计算机的操作和软件使用,从而进行工业控制。在这门技术的课程设置上,主要有计算机语言、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仿真与CAD以及程序设计等。

(4)供用电技术应用能力与本专业的实际应用息息相关,学生通过对供用电技术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能够对供用电系统进行设计、安装、运行、调试以及维修,主要课程包括了供电技术和相关的实习等。

通过对以上专业能力的课程设置,让专业的培养计划更具目的性,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更加具有针对性,理论、实践与工程训练的三者结合,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理论体系,提高自身的技术要求,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3.2合理变革教学手段,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上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在目前,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由于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内容学习中,涉及了大量抽象和结构复杂的电气设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将这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点转换成形象具体的图象,通过图象的演示,让学生能够更为清晰地认识和了解。另外,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白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应用情况,从而加深对专业课程的认识和了解,实际的案例分析和现场的切身体验,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本专业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3班级导师制的落实

班级导师制的落实,能够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品德素质和职业责任,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制定专业的就业规划,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