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范文1

一、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为初中数学的学习打好基础

新课改强调:“要灵活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侧重对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再加上数学本身是一门集抽象性与思维性于一体的学科,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俗语有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该把握新课改理念,灵活运用趣味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下,主动去学习、去掌握数学知识、数学规律,为初中数学的学习打好基础。

例如,为了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笔者在教学中会利用课堂之初的5-8分钟时间,让学生思考一道趣味数学问题,在慢慢的锻炼中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趣味问答1:桌子上原来有12支点燃的蜡烛,先被风吹灭了3根,不久又一阵风吹灭了2根,最后桌子上还剩几根蜡烛呢?(5根)

趣味问答2:往一个篮子里放鸡蛋,假定篮子里的鸡蛋数目每分钟增加1倍,这样下去,12分钟后,篮子满了。那么,你知道在什么时候是半篮子鸡蛋吗?(11分钟时候是半篮子鸡蛋)

二、倡导课堂教学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强调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结合,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与教师一起完成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开展互动的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设置问题情景,强化提问交流,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中。让课堂设疑成为联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道桥梁,学生通过教师的设疑了解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这样的数学课堂是新课改提倡的,同时也是一种高效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圆柱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当我提出这道数学思考题时,学生顿时沉默了,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为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我在课堂上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景,对学生进行“点拔”。

问题1:同学们可自己做一个圆柱,尝试从A点到B点沿圆柱的侧面画出几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最短呢?

问题:2:如图,将圆柱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从A点到B 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

问题3: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上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在课堂上,我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不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重视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强调“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评价形式,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众所周知,教师的评价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是极其重要的。学生会根据教师的意见,努力去订正错题,改变自身数学思维模式,去达到教师的要求,这样一来学生就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身的数学水平。正因为如此,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做出评价时,应该更加谨慎,不能只是批示出学生表面的错误与不足,而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传统的以分数定层次的方式,更多的是以单方面的成绩衡量学生的好坏,这种评价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真实的能力和素质,也不利于发扬学生的优点,改进学生的缺点。新课改下,数学教师要及时地反思这种单一的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认识到评价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新课程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因此教师应将评价内容从单纯的重视知识向重视学生素质提高转变,评价方式从单纯的重视笔试向综合评价转变。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范文2

【关键词】 数学教学;新课程;反思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课标教材的使用,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充满了动感、生机与活力,许多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施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对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作用有更深刻的了解和领悟,并在思想上引起了高度重视.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如下几点反思:

一、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可见教学内容应大于教材. 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例如,在学习“从不同方向看”这个知识时,我们可以事先进行布置让学生观察从自己身边经过的人,看到了他的哪一面,或什么部位,这样学生很容易地接受了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不一定相同,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也降低了与知识的距离,其实知识就在身边!再比如讲解“折扣问题”课前让学生到商场去了解,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也降低了畏惧感,知识源于生活,这也正是新教材的出发点所在.

二、听懂了,不等于掌握了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 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 因此,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上似乎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题型变换时便无所适从. 这说明学生听懂是一回事,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甚至理解是另一回事,波里亚说得好:“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 然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该在学生脑海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应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仅就习题教学而言,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例题的榜样及示范功能,教师只是纯粹的注意熟练的解题,不注重思维过程,学生悟不出解题思路及技巧,产生不出求解欲望,掌握所学知识就是一句空话. 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潜能,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全面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全体学生能在自身的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感悟数学思想.

三、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们教师不能是“主演”,而应是“导演”,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 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如在教授七年级数学,“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名同学演示. 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 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 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 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如在教授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

四、面向全体与注重个别差异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范文3

一、时间:是否一定要按固定的程序进行

现象一:数学课我们经常沿袭的时间结构是复习(5分钟)、新授(20分钟)、巩固(10分钟)、作业(7分钟)、小结(3分钟)。举行教研活动时,在上课前有经验的老教师常千叮咛万嘱咐年轻教师要“卡”好节奏,千万别拖堂。

分析与反思:

我们认为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在于课上讲了多少,而要看学生学得如何。只要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学生发展,固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结构可以打破,无需每个环节都要安排。只要课堂上学生学得活泼、主动,重点思路掌握了,不会的问题解决了,即使设计的教学内容或书上的练习没完成,或由于学生对某个内容探究的欲望很强,教师打破教材课时的限制,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地处理教学结构而拖堂了,都不能以时间把握不准而一律认为不是一节好课。

二、地点: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难道仅在教室

现象二:一堂《图形的镶嵌》“课题学习”的教学课:教师在黑板上先出示房间的面积和各种地砖的规格,然后让学生计算各种地砖所需的块数,再讲解求需要块数时应掌握的注意点,然后进行相关的习题练习,整节课学生没离开课堂半步。

分析与反思:

我们要树立一种“大数学”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的空间要开放,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时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应用与推广”基本流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应安排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如课前的调查和实验,课后的数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写数学日记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数学、探究数学、体验数学及掌握数学。

三、人物:究竟谁应是课堂的主角

现象三:课上学生讨论交流得最热烈时,教师提高嗓门喊道:请大家安静,听我来讲。学生极不情愿地正襟危坐,恭听教师教诲。

课间办公室里教师在互相诉苦:现在学生越来越不听讲了,你讲得口干舌燥,他们在下面却是叽叽喳喳,充耳不闻。

分析与反思: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范文4

一、范画是传统美术教学的产物,片面地夸大其作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艺术的不断发展,美术教育从过去单纯强调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逐渐转变到“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但是,传统的绘画教学主张“画从谱出”,凡是学画的人,无论画山水、花鸟,还是人物,对画谱或教师传授的技法都要反复地模仿。

当然,在美术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以适当地利用一些范画,使学生以最直观的方式对绘画的知识与技能有系统和全面地了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如果因为这样就片面地夸大范画在美术学习中的作用,把它作为美术教学中唯一可以采用的教学手段,效果未必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学生在临摹过程中,是通过范画来认识形体的,他们没有直接观察和触摸真实的物体,认识不到真实的结构和物体的质感、空间感。临摹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从平面到平面,间接地感知各种造型元素。这种方法训练出来的学生,即使能够顺利地完成绘画,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依葫芦画瓢”。这种临摹训练如果长期、单一地被拿来使用,学生的视觉、触觉等感官功能会逐渐退化,将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为了克服“范画教学”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尝试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第一,只在学生接触美术创作的初级阶段采用临摹范画的教学形式,并且注意把临摹范画与写生、创作加以有效结合,不把临摹“范画”作为唯一可以采用的教学形式,关注学生的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第二,在学生面对范画时,尽量提供更多真实的参照物,让他们在临摹前对实物与范画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对比,使学生可以在临摹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技能技巧。第三,引导学生从一些优秀的“范画”中体会创作者独特的审美角度和表现方法,使自己在临摹范画的同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从而令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二、范画不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标准答案”,完全的服从和照搬,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形成

人们往往是通过眼睛的“看”来“感知”和“解读”事物的。运用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更能体现美术学科作为视觉艺术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使用范画,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作画过程,加深他们的理性认识并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但是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它除了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之外,更要注重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个性形成。从这一点来说美术创作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和标准的答案。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的同时也是一种表现与传递情感的过程,作为美术表现语言中的形、色、质都是人情感的载体,而非机械地对自然的简单照搬。不同的学生,由于自身差异,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和感受也会不同,受到各种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创作也应该呈现出风格各异的效果。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效果上的统一性和目的性,一味地强调“临摹的越像越好”,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才能被扼杀了,情感交流被抑制了,作为美术教育中尤其被强调的艺术个性也被磨灭了。

要避免以上尴尬局面的产生,我认为,教师在展示范画的同时,要明确地向学生指出:范画仅仅是创作者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认知创作而成的,具有一定局限性,并不代表所有人都必须完全按照其模式照搬。美术创作不存在“标准答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勇于表现自我。

三、教师根据个人的审美标准和偏好评价、选择范画,会对学生审美观的形成产生误导作用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反思;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104-01

一、引言

当前,对于初中教育教学模式在逐步改变,以实现优化教学的目标。根据新程教学改革教学理念,要对初中生进行启发式和交流方式的教学,培养初中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讨论进行探索,反思以往的模仿和单纯记忆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师生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成熟的数学教学模式,需要正确的教学理念进行指导,通过采取优化的教学程序,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实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并结合教学经验,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反思

当前,针对新课程改革教学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对新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的分析,逐渐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尝试。但是,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

(一)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贯彻不彻底

一些初中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标准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还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教材内容,仍就沿用原有的教学方法,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停留在教学内容的表面。对于教学主体上面,教师应就控制着课堂的话语权,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没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或者教师失去了引导作用,放任学生进行讨论,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进度。在进行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但是这是一种被动的、形式上的参与,课堂上出现的热闹场面,实质上不是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而且只有部分学生进行了参与。对于一些初中生来说,还不能真正实现独立学习的方式,仍旧存在依赖性,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也是有限的。

(二)创新的教学模式还未构建

一些初中数学教师对新课标教材内容研究不深入,缺乏相关资料的支撑,达不到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学设计方式陈旧,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得不到体现。教师缺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的正确认识和评估,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热点,教师缺乏过渡性引导和对数学方法的有效运用,如比较法、归纳法、验证法等。这样造成学生思考和解题受阻,降低了学习兴趣。教师对于数学例题、练习题的选择上面也存在不足之处,这些例题有些设计的偏难或者有重复性练习,不能使典型题目的解题实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学生只能模仿教师的解题路径,缺乏创新,没有真正提高解题能力。同时,对于教学内容上面的知识或习题,有的教师还是根据考试大纲进行重点和非重点讲解,忽视了学生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对于不列入考试大纲的内容,教师就略去了,这仍然是应试教育的方式,不是素质教育的方式。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加强新课程教学的教研活动

初中数学教师应组织和加强新课程教学的教研活动,深入理解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经验交流,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解决教学误区和困惑。要对教学进行精致设计,如例题选取有典型性和多样性。通过优秀教师的示范课进行教学经验的分享,并接受其他教师的答辩,共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

为了能够构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初中数学教师应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并借鉴和综合优秀的教学模式,来完善教学模式。如讲授式教学模式,按照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理解记忆、练习巩固、检查反馈等步骤进行,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技能。发现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创设问题情境、分析研究、猜测归纳、验证反思,有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掌握式教学模式的步骤:目标定向、实施教学、形成性检测、反馈矫正、平行性检测,有助于整体提高全班学生的数学掌握水平。初中数学教师应借鉴各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实行开放性的教学,重视课堂教学结构和内容的优化,不断进行反馈和矫正。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模式,重新组合和构建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形成自身教学风格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深入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

初中数学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师生应是合作方式的教学,初中数学教师发挥的是引导的作用,以及积极评价的教学职能。教师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尊重学生,并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生能力和数字知识掌握的情况,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辅导。要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方式的学习,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解决遇到的难题,构建自己的初中数学知识体系。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反思教学 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反思教学法是基于课堂教学前,课堂教学中及课堂教学后之间的关联性,通过课前的准备,课中的学习,进而课后进行反思,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能够融入到自己的脑海中去,这样课程学习才算有效,反思在课程学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需要师生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协作,让初中数学课程学习更能体现课程的特点。

一、反思教学法初中生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反思教学法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概念。反思教学法指的是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的教育力量,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劝导、形象的感染和行为的影响,激起受教育者的感情共鸣,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重视反思教学法,就是关注入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思维机制一道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

从数学思维,教育学,伦理学问题研究,对初中学生对初中数学社会学的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揭示了初中生数学情境和规则,从而有效地解决初中学习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初中初中数学问题为课题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伦理学等学科,而且要扩大对初中学生的初中学生反思性教学的研究,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在初中数学中的初中学生学习建筑的建设思路,在关键环节的必然,应注意的问题和我们在初中数学思维培养初中学生的发展,将学习到一个更高的境界的建设发展不破,在[建设校园,初中生的情绪现实本身,以各种方式的创新与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之间探究活动中会生成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突破口,处理恰当将是课堂中师生的智慧火花。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课后反思简单、笼统,明显地反映出课后没有及时进行反思,处于应付状态。这节课感觉好,好在哪里?哪些做法赢得了学生的喜爱?教师在哪方面的处理让自己感觉满意?学生作业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弥补这些问题?这都是课后反思应该及时记录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后反思不流于形式,体现它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老师的课后反思虽然及时地记录了课堂中的优点,但对课堂中困惑的问题避而不谈。这种课后反思对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缺乏指导和提升作用。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这个结论学生很难理解,虽然借助直观教具的演示突破难点,但是仍有学生处于困惑状态。那么教师在记录课后反思时就要重点对这个困惑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如何面对全体学生解决这个问题。随着对问题的逐步思考和研究,就会渐渐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可见,课后反思是剖析自己在课堂中的困惑,也是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途径之一。

二、反思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根据以上课后反思案例的分析可知,课后反思要有效,必须及时记录教学中的“得”与“失”,并且能从“得”中提升有价值的经验,从“失”中分析原因,找到策略。那么,如何及时写好课后反思,促进自己的教学研究呢?

(一)明确课后反思的意义

不能把写课后反思看成应付工作的一项差事。教师的教育智慧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除了来自教育理论的指导外,更多的则来自于对自身长期教学实践的反思,在反思中慢慢积累个性化的经验,在反思中形成教育智慧。“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华师大叶澜教授说的这句话充分点明了记录课后反思的重要性。

(二)掌握课后反思的基本原则

针对性性原则。教师最好有自己的课题研究,针对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收集第一手资料,确定研究问题的策略。

课堂教学要有理论知识的支持和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教师要善于思考课堂教学过程,在思考中论证或修正着某种理论,这种理论又去指导新的教学实践,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善思考的习惯一旦形成,教师将逐渐走上专业化成长的道路。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后要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反思,从而能够将课堂学习内容融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将初中数学知识举一反三,能够让知识与实践学习结合起来,学习起来也显得更轻松。

如果能及时和同行或专家进行交流,相信会全方位地提升教师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网络时代走进我们教师的生活,其中教育博客成为我们交流、提升的平台。思考的结果如果有漏洞,就会出现逻辑错误,就会是不成熟的。刚刚发生的事情和思考的结果如果不及时形成文字,时间一久就会逐步遗忘,有时出现逻辑错误,成为一种空想。所以,教师应该及时把课堂教学过程值得思考的东西记录下来,让课后反思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三、结论

教师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的学生,他们具有不同方面的差异,所以教师课堂的教学决策具有不可预见性。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是一个能动的谨慎的认知加工过程,也是一个与情感和认知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黄凤慧. 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反思[J]. 才智,2013,16:125.

[2]郑淑环. 对初中数学教学反思一点感触[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7: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