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统筹城乡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范文1

(一)、困难和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一是农村产业基础薄弱,设施滞后,乡镇建设资金困难,农民资本积累少,设施建设和产业建设投入不足,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二是乡镇职能弱化,对社会资源的调控、管理能力不强,村民自治能力差。

(二)、形成困难和问题的原因

统筹城乡发展困难、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缺乏交通、区位、气候等客观自然资源优势;二是农民综合素质整体低下,科技意识不高,求发展、谋发展的意识不够;三是县乡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四是条块管理的体制,造成乡镇职能不清,权则不平衡,工作与经费脱节,村改后村民自治能力弱,村委会干部缺少主动谋发展的积极性,回避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乡镇政府协调村级的工作难度加大。

二、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

多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各部门的关心帮助下,*乡加大了对农业农村的扶持投入,水、电、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突破,48个自然村目前已通电39个自然村,通公路23个自然村,解决人畜饮水困难40个自然村,41个自然村已建卫生街道,*、*、*三年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3万元、510万元和300万元,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依托加工企业,结合我乡自然资源条件,大力发展茶叶、豆腐渣果、芭蕉芋等农业产业,其中茶叶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豆腐渣果8000余亩,规模产业基础已初步形成;以乡机关所在地集镇建设为载体,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工作,近三年累计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完成了乡机关所在地集镇街道硬化、排污沟建设、运动中心、文化站、敬老院建设等,增强了中心集镇为村社信息服务、物资调节、文化传播等功能,为促进乡村经济统筹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好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农村低保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切实加大解决看病难、读书难、特困群体生活难的问题,农村参合人口比例接近90%,各村委会都新建了卫生室,“两免一补”已基本覆盖中小学在校学生,有1900人享受到了农村低保,农民享受到了平等的公共服务;通过加强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农村自治组织,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建立群防群治体系,社会日趋和谐稳定;着眼长远,认真做好规划,以乡机关所在地集镇东扩、建立迤北公路沿线经济区为主,通过异地搬迁,逐步推进乡村城镇化建设工作分批分阶段启动。

三、进一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所采取的主要做法、措施

努力协调处理好条块结合管理乡村体制下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理清各自的职能,充分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在基层的核心领导作用,使党的领导和村民自治有机协调起来,规范村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好乡镇政府社会管理、沟通协调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规范使用各项资金,在乡财乡用县监管的乡镇资金管理体制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公共设施建设和产业环境建设上;支持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工作,协调好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发挥集镇功能作用;鼓励个体工商户合法经营,用市场机制繁荣农村物资流通;在县级教育部门直管的体制下,支持好地方教育工作,努力协调好教育用地、水、电等,维护校区社会稳定;以乡卫生院为培训地,加强对村医的业务培训,加大对村卫生室的管理;把集体林权尽量落实到村、户,建立林业产业科学发展机制,把林产业逐步培育为农民增收的产业;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工作,维护农民合法的土地承包经营;打破城乡户籍制度,方便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以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主要目标,在依靠龙头加工企业培育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同时,发展一村一品经济;加快乡机关所在地、行政村集镇化建设,繁荣集镇经济,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多渠道努力争取资金,结合全乡产业布局和生产生活环境现状,通过政府补助、农民投工的方式,突出重点,分阶段推进交通、水利、电力、生态和教育、卫生、文化设施的建设;广泛宣传、深入调查、合理调整,提高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逐步扩大、规范农村低保人员,服务好对特困群体的生产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深化土地管理,加大地籍调查工作,农村宅基地使用从划拨逐步转向有偿出让土地,按照有限使用,规范房屋产权登记、发放工作;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发挥乡镇政府服务社会的职能和新农村指导员的积极性,多渠道投入,通过建立示范村寨,以点带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通过完善《村规民约》、《一事一议制度》等村民自治制度,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加快乡、村民主政治建设。

四、对进一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改革的意见、建议

(一)、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需要重点解决哪些问题?应该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改革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重点应从两个方面突破:一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发展的环境;二是加大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性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

(二)、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思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措施和办法有哪些?

改革思路:通过县、乡机构改革,明确县、乡政府职能,确立农民在发展改革中的主体地位,解决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

应遵循的原则:遵循经济规律,由市场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

主要内容、措施和办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引导农民培育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要运用法律手段、政策手段对农村市场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创造规范的制度环境,努力构建有效的农民利益诉求和保护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管理、沟通协调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三)、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意见、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范文2

关键词: 城乡统筹发展 二元结构 战略意义 具体途径

1.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繁荣。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给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加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均衡、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一句话,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让城里有的农村也有,让城里人过的好生活农民也一样能享受,农村和城市齐步前进。

2.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意义

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化中期发展阶段。在此阶段,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调整失衡的工农业和城乡发展关系,或者继续采用城乡分割的二元发展战略,则不仅会加剧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很多矛盾,而且最终会影响到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国际和国内的发展经验表明,处在这一发展阶段,任何一种单一因素的拉动和贡献,都不可能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未来中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加强,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进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对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1统筹城乡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中国农民众多,约占中国总人口70%,但只拥有中国经济GDP总量的20%。原因是由于过去实行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体制,国家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城市和工业上,而农村、农业却被忽视了,导致现在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之间的分割状态,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得到维护,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才会长久,才能真正实践“三个代表”。

2.2统筹城乡发展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紧紧围绕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统筹安排生产活动和经济增长;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通过发展经济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得到全面的改善;要把消除贫困、扩大就业、消除歧视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把农村和城市的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同样重要的任务来推进,可以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

2.3统筹城乡发展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特别是现阶段我国的“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许多挑战。当今,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还有大量的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相当低。虽然全民的教育文化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了提高,但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基本社会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虽然农业基础地位和农民生活条件得到了加强与改善,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改变。可见“三农”问题不仅是涉及农民的问题,而且是涉及经济转型、城乡关系、体制结构的综合性问题。党的就提出了我们党对待农民的基本准则:要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要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利。

“三农”问题表面上看是农村问题,实际上这一问题的解决,不能单靠农村自身,必须在城市与农村的互动中逐步解决,可以说没有城市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民的小康难以顺利实现。只有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创新城乡发展战略,才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速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选择,是加快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重大战略举措。

2.4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基础。

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致力于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处理城市与农村发展中的矛盾因素,达到城市与农村的良性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3.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途径

3.1统筹城乡发展首先要转变观念,抓好落实。

农民处于末等公民地位是农业和农村不景气的深层根源。还农民一个平等的社会地位,解决农民“国民待遇”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对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有些人自觉不自觉地认为,中国这么大的地域,到处都搞得比较漂亮,所有人都过上富裕生活在短时间内是做不到的。所以自觉不自觉地考虑到,首先要满足城市,然后满足农村。不改变这样的观念,就无法真正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只有各级政府和城市市民彻底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不正确的观念,真情关爱农民,真诚对待农民,真心帮助农民,建立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投入机制,才能真正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城乡统筹的主体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率先带头转变观念,树立以民生为本的新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增进最广大群众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重点,因为没有统筹城乡发展,就谈不上“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基础。目前在树立科学发展观上,思想已基本统一,关键是抓好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否有效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政绩观能否确立。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关键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其考核内容应当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新的调整和补充。其重要内容要把各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做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业绩作为重要指标,加大这方面的权重,考核中要多倾听农民和民工的建议和心声。

3.2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增加农民收入。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就是要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农村的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农民的收入逐步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这对城乡在经济方面的融合、城乡经济的拉动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解决农民增收难题,必须从实际出发,统筹城乡发展,根据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掌握和运用农业发展的规律,探索新思路新办法。

3.2.1发挥“人”的优势,做好转移文章。必须首先大幅度减少农民,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要做好转移文章,重点应在就地转移和易地转移上下工夫。一是把加快小集镇建设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小集镇的产业结构基本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农民进镇门槛、就业风险和生活成本较低,小集镇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因此,加快小集镇建设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的重要途径。二是把发展民营经济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对于县域经济来讲,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是扩大就业、加快富民的一条有效途径。发展民营经济要以农民就业和增收为目标,以当地主导产业为依托,推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民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把招商引资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条件下,招商引资是主攻工业、发展农业的总抓手,在这一过程中,要把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而且对增加农民收入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四是把技能培训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要以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为重点,大力实施“人人技能工程”、“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等培训项目,使每个农民至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提升劳务输出质量。要采取必要措施,调用职教中心和农业技术部门等社会资源,采取多形式、多途径,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定向培训和对口培训,使他们无论是外出务工还是本地就业都具备一定技能,提升创收能力,走一条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路子。

3.2.2突破“地”的瓶颈,发展现代农业。投入多产出少的农业种植现状,直接影响到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以及投资农业的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要突破地不生金瓶颈,实现土里刨“金”,必须依靠科技手段,探索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以农业的高效,来实现农民增收。

3.2.3加大“钱”的投入,创优增收条件。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农民“造血”功能。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农民增收保障。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切实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农业补贴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惠农政策。深化农村土地、林权等各项制度改革,逐步解决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体制机制问题。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大家电、摩托车等下乡实施力度,根据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适时出台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新办法、新措施。同时,进一步规范“一事一议”制度,及时准确掌握农民负担动态情况,提升农民负担监管水平;加强农资市场价格监管,防止因农用物资价格过快上长,增加农民生产成本,抵消农民增收。

3.3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减轻农民负担。

3.3.1减轻农民医疗负担,加强农村的社会保障。就农村医疗体制与条件而言,目前农村的合作医疗覆盖面只有10%左右,广大农民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的职能,应通过建立农村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保证农村尤其是欠发达乡镇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减轻农民看病难的负担。此外,还应加快与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孤寡老人社会赡养制度,解除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

3.3.2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强化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责任,改变主要由县乡财政和农民承担义务教育经费的状况,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劳动者素质。政府除对教育费用上涨太快进行控制外,还有必要对农村一些低收入户的义务教育采取适当的优惠政策。

3.3.3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建立公共财政,将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满足人们的社会公共需要;一切有效益、面向市场的项目建设,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取消对农民专门设置的税制体系,使农民作为纳税人取得与其他成员平等的纳税地位,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民直接受益。

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和出路所在。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努力解决好我国的“三农”问题。只有妥善处理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才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任务,也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吴志鹏.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Z].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4.

[2]王俊秋.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农村社会保障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2011.05:73-76.

[3]石铮,高贯中.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对策研究[J].世界农业,2009.4:21-23.

[4]马稷.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的农民思想素质问题研究[Z].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4.

[5]裴晓勇.西部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Z].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5.

[6]王韬.我国西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Z].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5.

[7]袁清坡等.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初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9:103-105.

[8]刘笑.中国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Z].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4.

[9]王习明.统筹城乡发展与创新农村土地制度[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1.09:55-61.

[10]徐世雨.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11.09:13-17.

[11]张杰等.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大力推进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中国发展,2011.08:60-65.

统筹城乡发展范文3

树立逐级统筹观念。要真正做到城乡之间、重点中学和乡镇中学之间没有差距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认为,划分区域,域内统筹,分级均衡,是可以实现的目标。建议将区域做这样的划分:主城九区为一个区域,其他以区县为各自区域。实现区域内,如县域内相对均衡。主城九区的均衡发展问题,目前无部门专管。可以在重庆市教委设置一个独立部门——重庆主城区中学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处(可由市教委基教处一名处长兼任),负责调研、组织、设计、实施主城九区中小学的均衡发展的专项工作。区县的中学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对于其区县城区内的学校,由主城著名重点中学帮扶。在各区县内的乡镇中学,由主城区属重点中学帮扶,和区县范围内的重点中学、优质中学帮扶。区县区域内的均衡发展,要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院(校)或者教研室的作用,以科研课题为依托(如义务教育阶段阅读能力研究、高中英语听力训练研究等),育理念,定期开展研究交流,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2加强区县中学的教育专业化管理力量

首先,可试行区县教委主任(副主任)的垂直体系的选拔任命。目前重庆市区县教委主任(副主任)的任命,系当地政府选拔任命。尚有不少是非教育系统或非教师专业出身的主任(副主任),属于外行管内行的状况。且由于系本地选拔,不一定能选择到“高瞻远瞩的专家型的管理者”。我们认为可以选择一些教育欠发达区县,试行垂直任命,或者面向全国全市公开选拔,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如每个任期5年,期满后仍回原单位工作。其二,改革区县校长选拔任命模式:选拔市教委直属学校的副校长或者骨干中层干部担任区县中学校长,实行任期制,一届任期5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目前重庆市城乡教育统筹试点中,在探索试行的“对口支援”“捆绑发展”“领雁工程”等帮扶薄弱学校,涉及的学校人事工作,主要选派的是普通教师,由于其任期较短,且没有太多的人事权,财权,对这所学校的影响微乎其微。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帮扶教师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够认真负责,甚至有的支教当成了“走过场”,动不动就请假回家,被帮扶学校领导出于方方面面考虑,觉得严格管理抹不过情面,不利和谐,这样帮扶就难以取得成效。基于此,选任重庆市直属中学副校长、或者骨干中层干部赴帮扶的薄弱中学任正职校长,党政财文集于一身,签署责任书,实行任期制(试用期1年,任期共5年),这样能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使其放开手脚,大展宏图,使其将优质学校的先进理念、管理方略、教育教学策略,充分去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真正提升薄弱学校的品位和水平,缩小差距,实现均衡,最终实现中学城乡统筹教育的目标。渝东巴蜀中学的崛起就是最好的实例,从2006年起,短短五年,该校成为渝东初中的一面旗帜,该县原来只有20人左右的中考成绩能上巴蜀中学线。而2011年中考,奉节渝东巴蜀中学,直接考入巴蜀中学高中统招的就达到80人,另有20人上线,一举使奉节县学生的上高中的层次跃上一个相当的高度,为三峡库区的人民做出了应有贡献!这个学校就是由巴蜀中学派出的教务主任江崇明担任第一校长,其他教师就是本地招聘,仅仅就是第一校长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难以想象的效果。

3实施“科研扶贫计划”,引领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好更快的发展

通过问卷、座谈、走访等手段调研发现,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科研氛围、科研状况较差,不少中学建校以来一个科研项目都没有承担过,参加过科研项目的教师微乎其微,因而,作为培养教师的科研项目,应该给以相应强化扶持。可以采取这样几种方式:一是专门给以农村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学,予以教育教学科研项目的立项倾斜;二是由扶助学校的科研项目给被扶助的学校成立子课题,派出指导教师指导科研,以此提升学校品位,培养高层次教师;三是由教科院、教师进修学院、区县教研室等科研机构派出专家进行科研培训,指导薄弱学校的科研项目申报与研究,营造出薄弱学校的教育科研氛围。

4建立城乡中学间“教学联席会议”的制度与模式

中学教育统筹的核心无疑是教学过程的统筹。目前不少扶助学校之间、领雁工程的学校之间的教学互动还不够深入。目前的教师培训“城乡互动”的状况,城里学校派一个教师到农村中学任教一年或是半年,说是支教,结果不少城里来的教师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学生反映大,班主任头痛,领导无法,往往一笑了之;而农村中学派一名教师到城里学校去培训,连一节课都没上,课也不去听,偶尔去学校转悠一遍就行了,形同走马观花,隔岸观柳。我们通过对巴蜀中学和渝东巴蜀中学两校的教学统筹模式,以及重庆一中和秀山高级中学统筹的教学统筹模式研究发现,这两组帮扶与被帮扶学校是目前重庆市中学教学统筹工作做得最好的学校,这使得被帮扶的秀山高级中学和渝东巴蜀中学成为了当地著名中学,辐射各自区域周围的三五个县,堪称统筹楷模学校。两校采取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教学联席制度”。教学联席制度是这样建立的:两所学校之间每学期分年级分学科在开学前和学期中间召开两次教师联合备课活动统一备课,材、统一进度、辅、统一试题,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学进行中,两校教研组长之间通过电脑、电话保持每周热线甚至每日热线,沟通、讨论教学中的问题,这对薄弱学校的师资培训、质量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强大推动作用。同时,采取专家引领模式。这个专家可以是教科院教研员,更可以是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还可以是区县教师进修学校、进修学校、教研室的专业教研员,由他们每学期开学前和半期时前往各自负责的学校主持部署该学科的教研工作,确保教研活动的质量。

5主城优质重点中学实施教育集团方式扩张优质资源,推进中学城乡统筹

重庆市七所直属中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从管理水平和师资水平都成了重庆市的绝对领头羊,因而发挥这个优质中学群体在重庆市中学统筹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成都市最知名的几所重点中学,采取教育集团模式,大搞教育集团模式,实施教育统筹。如成都七中为更好在教育统筹中发挥好作用,除自身发展成一校两区模式外,还以成都七中教育集团统筹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成都七中聚源高级中学等五所学校为成员的教育集团。成都石室中学建立了成都石室外国语学校、成都石室外国语实验学校、成都石室联中、成都石室联中西区、成都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成都石室双楠实验学校等六所学校组成的教育集团,还帮扶了大邑安仁中学、金堂赵家中学、郫县二中、邛崃高埂中学等4所区县中学,使其优质中学教育在成都市范围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优质资源得以扩张。重庆市的教育集团方式运作仅有萌芽,未成体系。目前,巴蜀中学参与组建了鲁能巴蜀中学、渝东巴蜀中学;南开中学参与组建了融侨南开中学,一中参与组建了重庆一中寄宿学校,八中参与组建了宏帆八中、格致中学等,整体而言,规模和数量都还不够。政府可以支持这些学校,将相对薄弱主城区或区县中学纳入办学联盟,成立教育集团,由这些优质中学输入管理(派出人员担任校长)、输入理念,育教学,这能较快、较多地使这些学校改变面貌,实现双赢,为重庆市中学城乡统筹教育添砖加瓦。

6实现区域的师资水平的均衡性,保证每校有骨干教师引领学科发展

目前不少乡镇中学的师资队伍情况令人担心,有的学校三五十人甚至没有一名高级教师,一名骨干教师,因为培养出来的都调走了,这样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保证。因此,区县从政府角度,在考虑师资配备的过程中,要确保每个学校每一个学科有一名市级或县级骨干教师。实在不行的,可以采取兼职或定校定向培养的方式实现,让这些学校有骨干教师引领学科教学发展。对于农村优秀师资,不轻易调动进城。稳定乡镇中学的师资队伍,是中学城乡统筹教育的关键一环。这就要求各区县在城乡教师的待遇上要保持均衡,才能确保乡镇中学留得住人。水住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城内教师待遇颇丰,而乡村教师过着只是吃得饱、饿不坏的生活,谁都会挖空心思,钻山打洞,想方设法往城内挤。所以整个中学教育系统就象一阵龙卷风狂力席卷着待遇差的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更是被卷得体无完肤,有时竟出现开不起课的现象。因此,政府要下力气,解决教师的福利待遇问题,特别是住房问题,政府可以投资在各乡镇中学修建住房,教师廉价租用,让教师住得下来,心静下来,潜心教书,教有成效,教有成就。所以真要城乡互动,共同发展,应从乡镇中学师的待遇入手,建立一个均衡甚至是倾斜的机制,让乡镇的优秀教师留得下来,安得下心。教育工作才会做得卓有成效。

7不仅区县中学,主城中学亦应高度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情况

过去,人们更多关注区县中学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教育关怀,对主城中学的留守学生关注度不高,缺少措施,应该予以强化。针对农民子女大量进入城市中学后教育现状,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在当前重庆市主城区中,各区县教委根据学校网点布置,均指定了近十所中小学,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免费入学。有一些层次较好高的农民工,薪资水平较高,还有的农民工成了老板,他们的子女则以交择校费的方式进入了重点中学。如巴蜀中学,户口为农村户口的学生达到了1000余人。今年重庆市推出了户籍改革政策,目标是要将500万(含100多万学生)有就业基础的农民工转为城市户口,目前已经完成了150多万的转户工作,这批学生进入学校,其实质就是农民工子女,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研究清楚这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这批学生经济状况一般,家长背景比不上其他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而应该教研部门、相关学校应该集中力量、组织课题、破解对这批学生教育的难题,将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使他们健康成长!同时,在主城重点中学、区县、乡镇学校,建立留守家长学校,由教育专家和学校联合施教,培训留守父母、留守的负责监护的婆婆爷爷,让他们正确施教,走出“溺爱”的教育误区;同时学校要建立“留守学生工作小组”,具体负责研究、管理好留守学生周末的生活、学习、娱乐和思想工作。

8区县、乡镇中学增强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在城乡统筹外力作用下,迅速提高教育质量

在重庆市当前中学城乡统筹的背景下,在城乡统筹的诸多政策扶持下,不可坐等“天上掉馅饼”,而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学校实际,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状况新路径、新方法、新措施、新特色,“上下求索”,迅速提升学校质量,达到国家城乡统筹的目的:让所有学生都能均衡享受到教育资源。可从以下两个发力点入手:

统筹城乡发展范文4

一、三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注重规划引领

三市十分注重编制城乡总体规划,通过规划指导,促进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协调。苏州市按照城乡一体化全覆盖的要求,推动工业、农业、居住、生态、水系等重大专项规划实现城乡对接,全市初步形成以苏州市区中心区中心城市为核心,5个县级卫星城市为枢纽、10多个中心镇为基础,以及1200个农村新型社区的四级城镇规划体系,23个先导区初步形成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四规融合”的规划体系。嘉兴市以“大嘉兴”理念全力推进“1+X”村镇规划布局,并将“1”和“X”作为“1640”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基础性节点来培育。2011年,按照“1640”网络型大城市发展要求和功能定位,强化“1+X”镇村规划布局与“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市域总体规划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的有机衔接,进一步优化完善,基本形成了“44+309”的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布局。杭州市坚持“城乡一张图、全市一盘棋”,完善城乡区域规划体系,着力培育5个中等城市、以中心镇为基础培育20个小城市、以规模较大的行政村为基础培育200个左右中心村。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三市把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苏州市一直把“富民强村”、增加农民的收入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现代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生物”的基本功能定位,创新农业发展载体,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化、合作化、农场化”建设,全市建成万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23个,千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78个,高效农业面积199万亩,设施农业面积40万亩,建设国家、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43家,年销售总额1600亿元。嘉兴市一方面注重加强城镇工业、商业功能区建设,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生态高效都市型现代农业。杭州市通过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积极培育新型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通过打造风情小镇、美丽乡村精品村、现代农业综合园区等平台,注重从经营农业到经营村庄的转换,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农业旅游等农村新的经济业态。

(三)统筹城乡土地利用

推进城乡土地制度创新是三市城乡良性发展的关键。苏州市推动土地“三集中”,努力促进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因地制宜,推进“退二进三”、“腾笼换鸟”;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鼓励农户间规范自由流转,推动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发展规模现代农业;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换房进城进镇,或就地集中居住。实行“三置换”,集体资产所有权、分配权置换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土地承包权、经营权通过征地置换基本社会保障或入股换股权;宅基地使用权置换城镇住房,或者直接进行货币化置换。通过置换机制,建立土地资源增值收益共享效益,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最终保障了农民的长期收益。近年来,通过“三集中”、“三置换”,苏州全市可置换出发展用地70多万亩,存量土地挖潜将会为转型发展带来巨大的活力。嘉兴市着力开展了“两分两换”工作,按照“土地节约集约有增量,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的总体要求,将“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承包地换股、换租、换保障,推进集约经营,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推进集中居住,转换生活方式”。通过“两分两换”改革试点,目前嘉兴市土地节约集约效果明显,以姚庄镇为例,公寓房安置可使户均节约土地0.8—0.86亩,节约率达到了74.2%;杭州市根据规划目标明确小城市、中心镇、中心村的建设用地范围,制订人均用地标准,提高土地利用率。坚持“盘活存量土地”原则,加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力度,推动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探索土地承包权入股参与城镇建设项目的新路子。

(四)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建设

三市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苏州市立足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加强了农村教育、卫生、人口、文化、体育等方面社会事业的建设提升。2012年,苏州在城乡低保已完全实现城乡并轨的基础上,实现了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乡并轨。嘉兴市在加快推进“两分两换”的同时,联动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户籍制度、新居民管理、涉农体制、村镇建设、金融体系、公共服务、规划统筹九项改革,加强城乡发展的综合配套与良性互动。嘉兴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从制度层面构建了“全民社保”体系,2007年,市政府印发了《嘉兴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把城乡居民全部纳入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实现了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到2011年底,全市共有211.25万城乡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其中参保农民数154.90万人,参保率98.77%;人均筹资标准达到416元,其中各级政府补助240元,统筹区域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率64.32%。杭州市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统筹城乡管理和社会治理,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品质生活和现代文明。

二、三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启示

(一)思想解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先导

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工作的力度。三市都始终运用好解放思想这个制胜法宝,为改革创新营造宽松的环境。苏州市在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生态环保、群众利益保护等方面划定底线,支持区、县在底线之上探索、实验;对基层在底线原则之上的改革创新不定调、不干预、不设障、不打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苏州紧紧抓住农村改革的机遇,跨出了经济社会发展“农转工”、“内转外”、“量转质”三大步,创造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三大法宝,实现了乡镇企业、对外开放、民营经济发展三大跨越。嘉兴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全国率先组建农村经济组织联合会,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同时,鼓励各镇因地制宜,大胆改革、多模式推进,形成了“七星模式”、“姚庄模式”、“大桥模式”等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试点格局。统筹城乡发展是前无古人、造福人民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成熟先例可借鉴,可以说,如果没有敢为人先、敢闯敢试、敢破敢立、大胆探索的精神,三市统筹城乡发展不可能取得如此好的成效。

(二)体制创新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

统筹城乡发展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三市都十分注意体制机制创新。苏州在村镇规划布局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和产权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就业改革、农村新社区管理服务等方面,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改革的整体效应明显。实施“三置换”,促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股份市场化,走出一条富民强村之路。嘉兴创新实施以“两分两换”推进“两新”工程(推进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的同时,坚持“十改联动”,包括充分就业、社会保障、户籍制度、新居民服务、涉农管理、村镇建设、金融体系、公共服务、区域统筹等,着力把嘉兴建设成为体制机制较活、统筹水平较高、带动作用较强的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杭州市围绕区县(市)协作、产业发展、中心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土地综合整治、“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农村文化建设七项重点工作,细化和出台了41个配套的政策性文件,在财政体制、盘活建设用地、培育新型产业、强化区县合作等方面做了大胆探索。可以说,体制机制创新为三市城乡统筹发展赢得了广阔的空间,加快了三市城乡一体的步伐。

(三)维护农民利益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三市都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增强全体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如苏州、杭州市通过媒体发动群众献言、献策,向全市人民征集意见和建议。一些政策的出台、城市建设规划的实施等,也首先征求群众的意见。这一系列活动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工作深入人心,提高了全市干部群众参与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嘉兴市在发展农村经济中注意依靠群众,始终让农民唱主角。七星镇在“两分两换”过程中坚持农民自愿,自我选择,最大限度维护农民利益。七星镇江南新家园社区农民集中住居,集中管理,通过“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和社情民意“双听”互动会制度等相关工作,不断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一切为了群众,维护农民利益使三市城乡统筹发展工作赢得主动,也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统筹城乡发展范文5

关键词:城乡关联;城乡统筹;城乡统筹度

中图分类号:C912;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2)02-0140-05

200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目的就是通过试点区域的先行先试,探索适应当今中国社会的“城市带动农村”的城乡均衡发展模式。重庆市作为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四年中,统筹成效如何对下一步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区域概况

重庆是我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地处西南地区,是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看,其具有统筹的典型性、实施的可借鉴性以及其空间条件的特殊性。

1 重庆市具有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典型性。重庆市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大城市、大农村”。重庆设立为直辖市后,其40个区县中有20个贫困县,其中17个属于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市土地面积82400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也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直辖市,其中农村人口占80%,且大多数都分布在贫困山区。可以说,重庆市的城乡比率、农工比率,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中国。

2 重庆市具有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可以说,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更重要的不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在于政府的体制性安排,而其载体就是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要想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需要从户籍制度这把“钥匙”人手,剥离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功能。重庆市从十五时期开始,就开始对其对户籍制度改革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体制的设计,其户籍制度改革已经唱响了农民融城“三部曲”即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城市融入,同时打出了“农民增收牌”、“土地流转牌”、“综合配套牌”、“体制转轨牌”、“管理创新牌”,这一系列举措为城乡统筹发展尝试、开拓了新的方式。此外,因为重庆市直辖的体制,更有利于促进城市与农乡资源的互动,也更有利于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的推进。

3 重庆市的空间条件特殊。重庆市作为内陆城市,其集陆路,水路,航空俱全于一体,作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其城统筹发展,为架起内陆开放的骨架,为内陆城市的发展甚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探索出一条“内陆开放”新的道路。

二、重庆市城乡统筹水平的测度——基于主成分分析法

本文运用“城乡统筹度”这一理论概念,通过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测度函数,对重庆市2000-2009年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测度。

1 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可行性、可比性和独立性原则,根据城乡统筹的科学内涵,通过经验判断,结合重庆市的具体情况,从城乡经济、社会、生活、环境统筹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有关键意义的指标来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体系共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见表1。在这里,为了更好地反映城乡统筹发展情况,所有指标均采用城乡比的绝对指标。

2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整理。本文以重庆市为研究样本,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选取2000-2009年重庆市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进行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测度。数据主要来源于2001-2010年《重庆统计年鉴》以及相关政府文件资料与研究报告。为了消除量纲的影响、异常值的干扰等,笔者采用取倒数的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3 测度函数的建立。笔者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重庆市城乡发展水平的测度函数,对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主成分分析是将原来众多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几个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指标,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从中可取几个较少的综合指标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的指标的信息…。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测度函数的步骤为:

设有n个样本和p个变量(指标),zi,j表示第i个样本对应的第j个指标的值。ri,j为相关系数,样本相关矩阵为R=(ri,j)p×p。设特征值为λ1≥λ2≥…≥λp>0,相应的标准化正交特征向量为Ei=(e1,i,e2,i,…,ep,i)T,i=1,2,…,p,由累计贡献率大于85%来选择来确定m个主成分,m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为α(m),因子载荷矩阵为A。主成分矩阵F=ATR-1Z。把已经标准化处理后的每个样本点对应的变量值(zi,j)代入,求出每个样本点的的得分,利用主成分F1,F2,…,Fm做出线性组合,并以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构造测度函数:

F=α1F1+α2F2+…+αmFm

将每个样本点的得分F1,F2,…,Fm代入,即可求出每个样本点的综合得分,然后进行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测度。

4 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测度。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来进行主成分的选取及后续操作,并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得到“解释的总方差”表,见表2;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系数已被标准化),见表3。

由表2可知,前三个主成分的方差累计贡献率为90.081%≥85%。因此,选取三个主成分F1、F2、F3,这三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90.081%,说明这三个主成分可以反映总体因子中90.081%的信息。

由表3,可得各主成分计算式:

F1=0.095×X1+0.134×X4+0.093×X5+0.203×X10+0.257×X12

F2=0.361×X6+0.269×X8+0.555×X13

F3=0.233×X2+0.002×X3+0.465×X7-0.468×X9+0.118×X11

把已经标准化处理后的每个样本对应的变量值代入各主成分计算公式,从而可以求出每个样本点(即重庆市2000-2009年各年)的各主成分得分,见表4。表4中,当某样本年份的某主成分得分为负数时,说明该样本年份在这一主成分所代表的指标没有达到平均水平。其负值越低,说明其在这一主成分所反映的城乡统筹发展状况方面越欠缺。同理,某样本的某一主成分得分越高,则表明样本在该主成分所反映的城乡发展方面状况越好。

表4得到了重庆市2000-2009年各年的各主成分得分,利用主成分F1,F2,F3做出线性组合,以每个主成分Fi的方差贡献率αi作为权数来构造一个综合评价函数:

F=52.029F1+23.320F2+14.731F3

将表2中F1、F2、F3的得分值代入,刚可得重庆市2000-2009年城乡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见表5。

表5中,得分为正的,说明其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超过了2000-2009年历年来重庆市的城乡统筹发展情况的平均水平;得分为负的,说明其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未达到2000-2009年历年来重庆市的平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得分越高,说明其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越高;同理,得分越低,说明其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越低。

为了便于比较与评价重庆市2000-2009年历年城乡统筹发展状况,我们对F值进行相对化处理。操作过程为:令u为衡量城乡统筹度的指标,用F(t)来表示u(t):

其中,Fmax是F值中的最大值,Fmin是F值中的最小值。从而可以得到重庆市2000-2009年各年份对应的u(t)值,并可对重庆市2000-2009年历年来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得分的排序和分析。在这里,u值是一个相对值。

由表5可知:Fmax=50.59507,Fmin=-47.52,相对化处理后的2000-2009年重庆市城乡统筹度及其排序见表6。

5 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测度结果分析。由表3我们可以看出:主成分F1主要代表了城乡人均产值比X1、城镇化率X4、城乡就业比X5、城乡恩格尔系数比X10、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比X12的信息,主要反映城乡经济发展情况与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居民就业、生活方面的城乡统筹状况,我们可以将F1看成是反应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的综合指标;主成分F2主要代表了城乡信息化率比X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X8、城乡能源消费量比X13的信息,主要反映城乡居民收入、信息化与环境方面的统筹发展情况,可以将F2看成是代表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的综合指标;主成分F3主要代表了城乡生产效率比X2、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比X3、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比X7、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X9、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比X11的信息,主要反映城乡生产力发展状况与效率以及投资、社会保障与居民生活、消费方面的城乡统筹情况,可以将F3看成是反映城乡居民发展潜力方面的指标。各主成分对重庆市城乡统筹度的影响大小由其贡献率的大小来测度。

由表4可以看出,大体上来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重庆市在城乡经济发展情况与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居民就业、生活方面的城乡统筹状况(F1)水平(城乡基本生活差异)越来越低;城乡居民收入与信息覆盖方面(F2),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的应用与普及,其城乡生活质量方面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则越来越高;城乡生产力发展状况与效率以及投资、社会保障与居民生活、消费方面的城乡差异,则在2000-2009年间不断起伏,近两年,即2008年和2009年则开始稳定,且这种发展潜力方面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越来越高。

重庆市2000-2009年历年城乡统筹度变化情况见图1。

由图1可看出,重庆市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2001年最高,这可能是因为在2001年的时候,重庆市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城市(镇)与乡村的经济、社会与生活水平均处于低位,城乡各自发展的绝对值都较小,所以城乡差距相对来说没那么大。城乡统筹度从2001年起逐年下降,2006年重庆市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是近十年来最低水平,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重庆市市区(城市与城镇)快速发展,而乡村仍旧贫困、落后,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各种社会问题也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居民生活水平等均出现了明显的“二元”结构。自2007年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重庆市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才开始缓慢回升,并在2008、2009年开始慢慢达到稳定。可看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并不一定随着经济发展的提高而提高。

三、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的问题

1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存在领域与地域上的不均衡。在城乡统筹发展领域方面。从城乡统筹度上看,2007年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主因子与生活质量主因子的提高的效果并不明显。

在地区发展方面,一圈与两翼的发展差距依旧很大。一圈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社会发展也相对完善,城乡差距较小。两翼地区,特别是渝东南地区,缺少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心性城市,并且受地形的影响,城镇、地区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可见在缺少有效的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和政策倾斜的前提下,一圈与两翼的发展不平衡是一种必然。

从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上看。重庆市在统筹城乡发展政策提出以后,主要反映社会民生与社会保障的医疗、教育两项指标,在空间上表现为极化发展的态势。对比2003年(统筹以前)与2009年(统筹以后)重庆市各个县区的医疗与教育水平,不难发现,重庆市在统筹发展之前,区内各个县区的教育和医疗水平呈现零散分布的态势,各个地区间差异并不显著;而在城乡统筹政策提出之后,教育、医疗水平呈现出极化发展的态势,以重庆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及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城镇群地区,教育、医疗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而渝东南城镇群仍旧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并且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

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上看,2009年较2003年相比,重庆市各个区域都有所增长,并且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一小时经济圈以及万州等区域中心城市,而两翼始终都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洼地,在两翼的边缘地区,如城口县、巫溪县、巫山县以及秀山县、酉阳县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对地位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相对于有限的资源,重庆市的农村人口与农村地域还是太大,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的全面有效覆盖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重庆市城乡统筹工作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2 农民向市民转化的自主意识不强,政府主导、农民等靠的现象普遍存在。户籍改革、土地流转,农民向市民转化,是城乡统筹工作中的重点。但由于农民自身的具体情况不同,想法也不仅相同,工作中农民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政府主导、农民等靠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民自主意识不强,存在等靠现象,归结起来有这样几方面原因:

(1)土地流转后对陌生生活的顾虑。大多数农民在农村生活多年,养成了部分自给自足的生活习惯,吃自己种的粮食、蔬菜,生活支出少。生活并不富裕,但是解决温饱、日常消费不成问题。而进城之后,这些都要通过花钱解决。另外,农村的生态环境较好,比较安逸、宁静,部分农民不适应城市生活的忙碌与嘈杂。还有,农村邻里之间交流较为自由、方便,担心进城后缺少适合的人际网络。

(2)对进城后就业与经济来源的担忧。农村居民身份转变后,农民失去了土地,多年来积累下的农耕经验变得一无是处,缺少新的劳动技能,对城市系统的运行了解不深,并且还有与城市人口进行竞争。就业的压力导致农民对未来经济来源的担忧。

(3)对社会保障问题的担忧。实地调研发现,对农民变市民感兴趣的,往往是老年人或生活有困难的人。老年人变市民能拿到养老保险,生活更有保障。但是年龄较小的人,通过土地以及农闲时打工可以有比较可观的收入,但变成市民后,如果缺少一技之长,在城市很难找到工作,拿养老金不够年龄,吃低保一个月还不够花销。另外,农民喜欢见效快的东西,长期的投入,很多农民难以接受,在农村社会保险方面,农民投保的自主性不强。从农民对社会保障问题的担忧可以看出,城乡统筹工作中,农转非过程中社会保障工作力度不够,资金支持不足,还没有达到农民的“心理价位”,使得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内生动力不足。

3 产业、城市发展特征与城乡统筹的公平性目标存在阶段性的矛盾。重庆市的城乡统筹工作,以公平性为重要目标,但重庆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重庆市的城市发展正处于极化阶段,而产业构成上,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占据了重要部分,这对于地区间均衡发展问题以及就业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且这种矛盾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化解,必须在重庆市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矛盾和问题才能逐渐淡化。

从城市发展上看,近些年重庆市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城镇系统的极化作用明显,中心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发展势头迅猛,但是对周边地区的涓滴效应较小,一圈外的城市很难收到主城区辐射的影响,反而承受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城市发展缓慢直接导致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不足。越处于边缘的地区,城市发展对农村发展的自然带动能力越低。另外,从重庆市城市的空间布局上看,重庆市的城乡统筹发展缺乏二线城市的支撑。在重庆西部和东部地区均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如主城区、万州区)带动周边发展,而渝东南地区却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区域发展缺乏中心,影响了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工作的进程。

四、对策建议

1 积极推进制度创新。户籍制度的改革要充分考虑土地、就业、企业的承载力,充分保护农民的根本权益,包括其既有利益以及进城后的利益;土地流转制度的实行要强调自愿的原则,切实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推行地票制度,完善市场监督与管理;社会保障制度是最终实现城乡统筹的关键,要提高覆盖率,重点稳固资金来源,不同领域、不同区域区别对待;公共财政体系改革的重点是财权下方,增加县级政府的财力,对乡镇发展财政支出进行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建立新型的劳动就业制度,最好就业信息管理与就业指导培训工作。

2 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围绕把重庆市打造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的目标,以区域的视角,以城乡统筹的视角,加大对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逐步实现区域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和共享。

统筹城乡发展范文6

【关键词】城乡文化发展 统筹 动力 分析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动农村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大举措,是改善农村社会风气、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明确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动力构成,形成合理的动力结构,是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应有之义。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动力源

原始动力: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一切社会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演进离不开人的客观参与和主观改造,因此,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原始动力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人类文化史上,人们在生存需求的驱动下,为适应不同生态环境,创造了以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为主的两大文化系统。特别是农耕文化的发展,需要人们在改造自然与利用自然的进程中,结合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持续地付出智慧,并将生活实践中得来的各种悟性灌注其中,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不断改变生活习惯,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繁荣,并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面貌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是原发性的,也是农村文化建设中最根本和最基础的动力。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广大农民对文化建设的需求是很迫切的,也是很丰富的。一方面,源于对农耕文化的眷念和难以割舍,不希望长期认同和遵从的风俗、习惯、禁忌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被同质化,甚至是被遗弃。另一方面,由于城市文化生活多样化和浓郁的现代气息,他们对城市文化生活又充满了向往和期待,希望感受新奇的生活方式、新鲜的生活环境和新潮的文化氛围。

目标动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需求。统筹城乡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前提和途径,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新农村建设作为新时期具有开创性和系统性的一个新课题、新工程,在强调经济建设的同时,同样需要重视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建设。为此,高度重视、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就成为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是方向性的,也是目标性的,其动力方向应该是与新农村建设一致的。如果忽视或淡化了这种需求动力,就会迷失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就会破坏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局面。通过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可以将文化活动与农村各方面的教育活动如普法教育、农业科学普及教育、计划生育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进行,从而提高农民各方面的素质,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奠定基础。

保障动力:政府决策需求。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口众多,如果不尽快改变农村文化建设落后、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状况,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就难以提高,农村经济也难以健康持续地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出台,虽然有农民精神需求和农村建设需求的动力因素,但依然也只能由政府自上而下地提出,才能得以贯彻实施。所以,从某种角度讲,统筹城乡发展是对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强化。

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相对于农民精神需求(基础性需求)和新农村建设需求(目标性需求)而言,政府的执政需求只是一种外部需求,其所提供给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是一种外部动力,是上述两种需求动力得以发挥作用的保障动力。这种保障动力主要表现在推动战略的选择和制度环境的改变,为此,政府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中必须有恰当的角色定位,一方面需要发挥宏观调控和协调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作相应职能的转变。如果政府需求对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原始动力和内部动力干预过多,甚至单方面地“改变”或“设计”上述两种动力的路线图,就可能会出现矫枉过正和事与愿违的结果。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动力分析的应用价值

有利于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中尊重农民的文化需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处理好“三农”问题,离开了农民的文化需求,新农村文化建设就失去根本的着力点。文化需求得到充分尊重,可以进一步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集中农民的智慧,让他们的创造性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就是要相信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由农民群众说了算。过去,在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尽管出台了标准,搞了典型经验,但农民群众却似乎不感兴趣。

有利于找准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虽然,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但我们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大的方向来讲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大目标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最高要求,同时也给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比如,在农民价值体系建设中,就必须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和引导农村其他价值体系,并不断提高农民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讲,一切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形态都应该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方向,一切颓废、低级趣味和蒙昧落后的文化形态都必须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所摈弃的。

有利于政府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中制定合理的政策制度。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关键在于通过政府的适度参与,实现城乡文化发展各要素的自然流动。为此,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不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指令性统筹”,唯一需要的只是政府废除现有种种阻碍城乡文化之间双向自由流动的要素。只要不受干扰,要素的流动必然是双向的。政府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中应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考虑制度的订立或废止,充分尊重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之间的异质性和互补性,为农村文化建设搭建恰当的平台。切不能从城乡同质化的角度入手,简单地将城市的文化理念和设施向农村扩展,更不能以城市文化的某种标准搞“样板工程”。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动力路线图

培育原始动力市场。培育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原始动力市场,就是要了解、引导和强化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市场。

一是做好两个调研。一方面要调查当前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状况,另一方面要调查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状况。通过调查,了解当前农村文化的特点、当前农村文化的发展状况、当前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等内容。二是抓好两个引导。一方面要引导农民从低俗的精神文化需求向高尚的精神文化需求转变。如下乡的文艺演出内容不能追求低级趣味,必须具备积极健康向上的艺术格调;另一方面要引导农民文化需求的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关键要处理好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冲突问题,要采取一定的办法让农民学会包容多种文化。三是注重两个强化。首先要强化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其次要充分尊重和参考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将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纳入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议题。

把准目标动力方向。为了保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关键在于抓好“四个一”的工作。

一是明确一个目标。就是要明确建设农村和谐文化这个目标。构建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建设和谐农村文化是建设和谐农村社会的重要任务。二是抓住一个核心。就是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三是坚持一个原则。就是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这个原则。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中始终坚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原则,需要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工作方向与新农村建设保持一致;坚持工作方法与新农村建设匹配;坚持工作进度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坚持工作实效与新农村建设合拍。四是突显一个特性。就是要突显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时代性。新农村文化建设强调一个“新”,这个“新”不仅仅是原有文化的完善,更多的是“统筹”城乡文化,体现出明显的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