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现象的本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命现象的本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命现象的本质

生命现象的本质范文1

关键词:生物教学;比较法;作用;类型

所谓比较法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比较法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仅对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的优越性

生物学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的一门科学。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这既是重点更是难点。运用比较法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1、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生物比较法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讲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异养的含义。

2、可使知识系统化

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应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这样,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

3、有利于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认识事物时,中学生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如讲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使学生将概念清楚地掌握。

4、有利于增强直观性

生物比较法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如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如说草履虫象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这样,使学生对微细抽象的生命现象有一个直观形象认识。比较法还能加强直观作用。如将蜥蜴的肺结构图同青蛙的肺结构图比较,能使学生具体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数目增多,深切地认识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够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因此适于陆地上的生活。而青蛙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仍然离不开潮湿的环境。对比直观清楚地体现出来。

二、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的类型及其应用

生物学主要是讲述生命现象的共性和个性,生命现象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比较法的多样性。

1、类比法

所谓类比法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根据被对比各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类比法又分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前者是把同类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教学的方法。如学生已学过了地上茎的知识,在讲授地下茎时,将其特点分别与地上茎特点作相应比较,或者让学生把两个实物对比分析,这样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觉地获得新的知识,建立起同类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类的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教学方法。

2、列比法

所谓列比法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各种根(或茎、或叶、或花、或果实)的比较;昆虫纲各目动物口器的比较等。这样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器官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

3、历比法

所谓历比就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将某一生命现象发生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将高等植物各类的根(或茎、叶),按进化程序比较,可帮助学生具体生动地认识到:植物的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又如把鱼纲、两栖纲、爬行纲和哺乳纲的心脏(用挂图或模型更佳)比较,这样,学生就不难看出脊椎动物心脏的分隔变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证明了动物也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

三、运用比较法应注意的问题

1、要选准比较因子

要选准比较因子一般要符合如下比较的基本条件:(1)同类不同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一种植物体与另一种植物体;一种动物体与另一种动物体;一种植物群落与另一种植物群落;一个动物类群与另一个动物类群。它们分别隶属于同一大类中的不同小类。(2)非同类事物的比较。非同类事物的比较,属于借比。如:双子叶植物叶脉呈网状,栅栏组织象栅栏,海绵组织似海绵等。(3)本质特征相同或相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动物进化原因与植物进化原因。

2、要贴近学生思维实际

生命现象的本质范文2

一、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作用

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讲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异养的含义。

2.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

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应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

3.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如讲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一对概念。

4.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

比较法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如草履虫像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这样,使学生对微细抽象的生命现象有一个直观形象。比较法还能加强直观作用。如将蜥蜴的肺结构图同青蛙的肺结构图比较,能使学生具体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数目增多,深切地认识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够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因此适于陆地上的生活。而青蛙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仍然离不开潮湿的环境。

5.比较法是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即比较是一切逻辑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采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必须用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之项:作用场所、作用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对立面和统一面,得出答案。并从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比较法的类型及其运用

中学生物学主要是讲述生命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反复比较,从理论上概括总结出来的。生命现象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纵横交错,网络复杂。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比较法的多样性。一般的比较法有类比、列比、历比、寡众比和综合比。

1.类比。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根据被对比各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类比法又分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前者是把同类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教学的方法。如学生已学过了地上茎的知识,在讲授地下茎时,将其特点分别与地上茎特点作相应比较,或者让学生把两个实物对比分析,这样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学似地获得新的知识,建立起同类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类的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教学方法。如绿藻和蓝藻的比较,鲸和鱼的比较,可使学生在原有一类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另一类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

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关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时运用。求大同,归一类;找出特点,分门别类,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对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类,又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二类或多类(小类)。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各种根(或茎、或叶、或花、或果实)的比较;昆虫纲各目动物口器的比较;等等。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器官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

3.历比。历比就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将某一生命现象发生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将高等植物各类的根(或茎、叶),按进化程序比较,可帮助学生具体生动地认识到植物的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又如把鱼纲、两栖纲、爬行纲和哺乳纲的心脏(用挂图或模型更佳)比较,这样,学生就不难看出脊椎动物心脏的分隔变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证明了动物也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

生命现象的本质范文3

【关键词】 初中生物;比较法;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2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同时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以技术应用广泛、知识创新快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生物比较法教学,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比较法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一、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作用

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讲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异养的含义。

2.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

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应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

3.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如:讲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一对概念。

4.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

比较法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如: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如:说草履虫像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这样,使学生对微细抽象的生命现象,有一个直观形象。比较法还能加强直观作用。如将蜥蜴的肺结构图同青蛙的肺结构图比较,能使学生具体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数目增多,深切地认识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够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因此适于陆地上的生活。而青蛙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仍然离不开潮湿的环境。

5.比较法是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即比较是一切逻辑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采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必须用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之项:作用场所、作用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对立面和统一面,得出答案。并从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比较法的类型及其运用

学生物学主要是讲述生命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反复比较,从理论上概括总结出来的。生命现象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纵横交错,网络复杂。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比较法的多样性。一般的比较法有类比、列比、历比、寡众比和综合比。

1.类比。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根据被对比各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类比法又分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前者是把同类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教学的方法。如学生已学过了地上茎的知识,在讲授地下茎时,将其特点分别与地上茎特点作相应比较,或者让学生把两个实物对比分析,这样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学似地获得新的知识,建立起同类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类的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教学方法。如绿藻和兰藻的比较,鲸和鱼的比较,可使学生在原有一类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另一类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

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关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时运用。求大同,归一类;找出特点,分门别类。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对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类,又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二类或多类(小类)。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各种根(或茎、或叶、或花、或果实)的比较;昆虫纲各目动物口器的比较;等等。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器官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

3.历比。历比就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将某一生命现象发生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将高等植物各类的根(或茎、叶),按进化程序比较,可帮助学生具体生动地认识到:植物的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又如把鱼纲、两栖纲、爬行纲和哺乳钢的心脏(用挂图或模型更佳)比较,这样,学生就不难看出脊椎动物心脏的分隔变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证明了动物也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

4.寡众比。寡众比就是将同类中的一事物同众事物比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为圆心,与众事物分别比较,而众事物之间不进行比较。如把茄科与锦葵科、蔷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别进行比较,强化对茄科主要特征的认识和记忆。在分章节复习时,也可把其中的一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同多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分别比较。强化其一,巩固其他。

5.综合比。综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个生命现象的诸方面进行比较的方法。一般用在总复习末期,将一本教材(或一编)的内容,分纵类和横行,综合整理,分析精炼,列出一览图表,让学生灵活运用上述各种比较法,掌握个别和整体知识的网络关系,积零为整,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如六大类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比较等。

三、运用比较法需注意的问题

1.选准比较因子。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很广泛,但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可以用来作比较的。只有具有比较意义和条件的双方,才能确立为比较对象。一般要符合如下比较的基本条件:

(1)同类不同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一种植物体与另一种植物体;一种动物体与另一种动物体;一种植物群落与另一种植物群落;一个动物类群与另一个动物类群。它们分别隶属于同一大类中的不同小类。比较的目的:求其异同,寻其特点。

(2)非同类事物的比较。非同类事物的比较,属于借比。如:双子叶植物叶脉呈网状,栅栏组织象栅栏,海绵组织似海绵等。比较的目的:借以说明某些难于想象的事物,使学生理解某些抽象的事物。

(3)本质特征相同或相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动物进化原因与植物进化原因;呼吸作用实质与光合作用实质等相比。

2.贴近学生思维要求。运用比较法时需“驾轻就熟”,“就地取材”,不要找那些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对象,更不要找那些比本体还要复杂,令人费解的对象。如:比较蜂群中蜂王、雄蜂、工蜂的区别。引导学生分别从三种蜂的身体大孝卵的受精情况、蜂房大孝幼虫期食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职能等加以比较。

3.灵活综合应用。

生命现象的本质范文4

一、世界的物质性观点

无论何种生物,它们的身体都是由各种化学元素以及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构成的,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虽然生命的形态多种多样,都统一于生命的物质性。每一种生命活动,都有其物质和结构基础。研究认识生命活动规律,实际上就是认识组成生物体的物质的运动规律。每一种生物时刻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形式,生物体的其他各种生命活动,如,生殖、发育、遗传和变异等,都是在新陈代谢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基础上进行的。生物体自身生命活动的调节,也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实现的。遗传和变异、进化现象的背后,是遗传物质DNA的运动变化规律。生物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运动着的物质。

二、生命现象中永恒发展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一成不变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变化发展的趋势是复杂的代替简单的,高级的代替低级的,有生命力的代替无生命力的。生物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分子水平看,存在基因突变,存在分子进化。从细胞的水平来看,细胞有分裂、生长、分化、衰老、死亡的发展变化;从个体水平来看,生物个体有生长、发育、生殖、衰老、死亡的发展变化;从物种的水平来看,生物界种类繁多的物种是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发展而来的;从生态系统的水平来看,有群落的演替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共同进化、生物圈的形成和稳态的维持等。

三、生命现象中普遍联系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宇宙间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着。而且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环节、成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生物界的普遍联系更多地表现为以系统的方式、系统的观念内在的包含着层次观念,系统的要素通常也是一类系统(子系统)。生物界各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的。在分子水平上,各种化合物相互作用,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形成细胞结构,从而能表现出生命现象。如,DNA决定着蛋白质和酶的合成,从而决定着其他物质的合成和分解,如,激素的合成和分解,糖类、脂质、蛋白质的代谢等,而DNA聚合酶、解旋酶、DNA连接酶、DNA酶等又催化DNA的合成和分解。在细胞水平上,各种细胞结构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细胞内的各种膜结构,构成生物膜系统,完成某一项细胞的功能,需要细胞的各个结构协调配合。如,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需要细胞核中的DNA上的基因作指导,细胞质基质提供原料,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直接合成,内质网、高尔基体进行加工和运转,线粒体提供能量,细胞膜分泌。生物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之间、生物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了完整的生物个体,表现出个体水平的生命现象,如生长发育、遗传变异、应激性等。

四、生命现象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它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使生物体得以不断地自我更新,维持生命。遗传和变异的对立统一推动生物的进化。又如,生物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有其内因和外因。基因有序的表达和激素的调控是个体发育的内因,环境因素是个体发育的外因。内因是个体发育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个体发育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生命在运动过程中,许多生命活动是矛盾的。生物体内的各种矛盾体对立和统一,不断推动生物体运动发展。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和水,同时释放氧气;而呼吸作用则是把有机物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一对矛盾体,既对立又统一。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合成的,所放出的能量是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而来的;呼吸作用放出的能量供给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的运输。

五、生命现象中的质变与量变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都表现为质和量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最基本的两种形态,质就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特定的质就是特定的事物存在本身,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统一的。量是事物的规模、速度、程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并不直接统一,统一事物在一定范围内,数量的增减、功能的变化、结构的一定变动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质和量的统一称为度。量变是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动、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化和事物功能的变异等形式。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的连续和渐进的中断。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和由质变到量变的质量互变过程。生物的进化是典型的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过程。当一个种群被分割成几个小的种群后,由于地理隔离,它们之间停止了基因交流,发生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经过自然选择,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会向不同的方向发展。使各个种群之间的基因库差异越来越大,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产生生殖隔离,从而进化为不同的物种。在形成生殖隔离以前,基因库的变化是量变的过程,一旦形成生殖隔离,量变就转变为质变。然后在新的质变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使生物不断向前进化,地球上生物种类就越来越多。爆发式物种形成也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当一个物种与别的物种时,产生的子一代是不育的,这是量变的过程,但是,一旦由于某种原因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就进化成了一个新物种,就发生了质变,普通小麦就是这样进化来的。

六、生命现象中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生物体内各化学物质相互作用,各细胞结构、各器官发挥各自功能使生物生存和发展。生物的运动是无时无刻、无时无地地发生着的,但生物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这种静止是相对的。生物体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从外界摄取的物质转化为自身的组成部分,同时将自身结构的一部分物质合成和分解,但这种合成和分解维持着一种相对均衡。

七、生命现象中的运动性规律

世界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生物体最本质的特征是新陈代谢,构成生物的物质在不断地更新变化。新陈代谢是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首先,从分子水平上来讲,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合物不断地合成、分解,相互转化。另外,细胞的组成结构能够完成各自的功能,如,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能量的有机物,而线粒体则把这些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供给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新陈代谢的低层次的运动逐渐转化为高层次的运动。细胞个体的运动正是细胞内的化合物运动的结果。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的运动使生物个体表现出生命活动。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不断从外界摄取物质和能量,然后分解利用,最后将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在无性生殖过程中,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新个体不断发展壮大;在有性生殖中,高等动物雌雄个体通过减数分裂产生有性生殖细胞,雌雄生殖细胞通过受精作用结合为受精卵,受精卵经过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成为一个新个体。减数分裂、受精作用、个体发育都是不断运动的过程。生物体内各化学物质相互作用,各细胞结构、各器官发挥各自功能使生物生存和发展。生命的运动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而生物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这种静止是相对的。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前提下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有着重要意义。因为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物体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一方面将从外界环境摄取的物质转化为自身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将组成自身结构的一部分物质分解,但这种合成和分解将维持一种动态均衡。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只能在相对稳定中存在和发展。在生物和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中,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能够较长时间保持着平衡。但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个体不断出生和死亡、迁出和迁入,物质和能量不断地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内部,又从生物群落内部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去。盲目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破坏了这种相对稳定,破坏了生物的正常发展。

八、生命现象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由于内在矛盾性或内在的否定性的力量,促使肯定自身的现存事物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由肯定达到对自身的否定,进而再由否定达到新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从而显示出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受精卵分裂产生子细胞,就是受精卵的自我否定,细胞继续分裂,进而进行细胞分化,最终发育成一个新个体,就是否定之否定。生物的进化同样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九、生命活动中的现象与本质

现象和本质揭示出事物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本质就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决定了科学研究、科学认识的可能性。现象可以观察、感知,而本质要依靠理性思维去把握。高中生物教材中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生物学知识,这些知识本来就是人类通过对各种生命现象的研究,总结出来的生命运动规律,还列出了大量的通过对现象的观察、研究而发现生命运动本质的实例。如,科学家通过研究植物的向光性而导致生长素的发现,孟德尔通过对豌豆相对性状的研究发现了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摩尔根通过对果蝇眼色遗传的研究发现了伴性遗传和基因的连锁与互换规律等等。

十、生命活动中的系统与要素

这对范畴从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考察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所构成的整体,而要素则是整体中的各个部分。一般地说,系统大于要素之和。生命运动就是各种层次的系统的运动。例如,由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简单的混合,不能表现生命现象,只有按一定的方式结合,构成细胞结构,才能表现生命现象。细胞的各种细胞结构都有一定的功能,但这些结构只有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完成细胞的各项功能,如细胞的分裂、分化等。

生命现象的本质范文5

生物比较法教学,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比较法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1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讲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异养的含义。

1.2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

1.3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如讲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一对概念。

2.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

比较法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如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如说草履虫像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这样,使学生对微细抽象的生命现象,有一个直观形象。比较法还能加强直观作用。如将蜥蜴的肺结构图同青蛙的肺结构图比较,能使学生具体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数目增多,深切地认识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够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因此适于陆地上的生活。而青蛙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仍然离不开潮湿的环境。

3.比较法是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生命现象的本质范文6

自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以来,人们就开始将对生命系统的认识和对各种生命现象的解释聚焦到DNA中基因结构的认识与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上。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基因的理念认识生命系统和解释生命现象,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生命现象的理解能力,从本质上理解生命系统和生命现象,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一、基因与生命本质的统一性和生物多样性

用基因的理念认识生命,可以明确任何生物都是以核酸为遗传物质和生命信息的,且共用一套密码子,以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这说明千姿百态的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然而,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又是不一样的,哪怕是同卵孪生的兄弟或姐妹,其遗传物质也是有差异的。由于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遗传物质和生命信息,就形成了不同生物的特异性和多样性。

二、基因与细胞结构和新陈代谢

组成细胞结构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细胞代谢是指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使细胞成分不断更新的化学反应。细胞的新陈代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细胞代谢中,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而蛋白质都是由基因控制合成的,细胞代谢也是由细胞内的基因来调控的。

三、基因与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从现象上看,生物的生长是生物个体中生命物质量的增加;而从实质上看,生命物质量的增加是基因表达和调控的结果。从现象上看,生物的发育是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出现新的组织和器官的过程;而从实质上看,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从现象上看,生物的生殖是生物产生新个体(即传宗接代的过程)的生命现象;而从实质上看,则是基因在生物上下代之间的传递过程。由此可见,基因的传递是生物个体的死亡与种族发展之间的桥。

四、基因与遗传和变异

从现象上看,生物的遗传是生物性状在生物的上下代之间的延续;从实质上看,则是基因在生物上下代之间的传递。从现象上看,生物的变异是生物体的性状在生物的上下代之间和在子代个体之间表现出的差异;而从实质上看,则是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在生物性状上的反映。

五、基因与进化

从现象上看,生物的进化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应性和多样性;而从实质上看,则是由于自然选择使生物种群的基因库发生了定向改变。从现象上看,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还出现了物种的更迭和物种多样性的形成;从实质上看,物种的更迭就是生物基因库的更迭。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则是不同物种间由于生殖隔离和基因不能相互交流的结果。

六、基因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将人类的22个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的24个DNA分子中的基因结构进行全面测序,对其功能进行全面的破译。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共六个国家的科学家对人类基因组中所有的碱基对进行了测定。2000年6月,六国科学家向全世界公布了人类的“基因工作草图”,当时测得人类基因组中有31.6亿个碱基对,并且估计人类基因组中可能有大约10万个基因。2001年2月12日,科学家又全面介绍了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基本信息,并且认识到人类基因组中只有2.0万到2.5万个基因。2003年是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50年后,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的“基因组序列图”。“基因组序列图”首次在分子层面上为人类提供了一份生命“说明书”。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果,标志着新世纪一开始,生命科学就走进了基因组时代,为在新的世纪里,生命科学的研究向更纵深领域的发展和获得更多的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基因与育种

传统的育种方法,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要使品种具有优良性状;二是要使品种尽可能地保持稳定。从实质上认识这两个原则,就是要在育种过程中使品种具有优良基因,并使其成为纯合子,以保证其稳定遗传。

为了使所培育的品种具有优良基因,采用的措施为诱发基因突变的诱变育种,即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向所培育的品种中直接导入优良基因。为了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综合在一起,人们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将不同品种的优良基因加以综合,以形成优良品种。

为了使所培育的品种能稳定遗传,人们采用选择育种的方法,将不能稳定遗传的个体予以淘汰。由于选择中去劣留优的过程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人们又找到了单倍体育种的方法,大大缩短了育种年限。如

袁隆平院士培育的杂交水稻,开启了利用具有杂种优势的杂交种(杂合子)作为栽培种的绿色革命的进程。杂交种的培育方法,就是在育种过程中将不同品种的基因综合起来,以利用其杂种优势。

八、基因与生态保护

生态系统的发展,就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的过程。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保持了生物基因库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稳定。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这个影响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如果人类活动使生态系统的结构遭到破坏,则生态系统往往会崩溃,其多样性难以维持,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人类活动也可以使生态系统朝着更复杂、更稳定的方向发展,如果生态系统朝着更复杂、更稳定的方向发展,则会促进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人类活动还可以使生态系统得以休养和修复,使生态系统终止恶化,保持稳定并向着有利于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