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1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研究性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不仅适合新课改的要求,同时也适应了教育发展的理念,将课堂与实际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历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特定的历史问题(专题、课题、区域文化等),利用国际互联网、图书馆、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和手段获取材料,以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获取历史知识、解决特定历史问题的学习活动。

陶莉认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具有问题性、实践性、综合性、自主性、开放性和合作性等六个方面的特征。由于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研究能力有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不同于史学研究,它是通过让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相关的历史材料来解决特定的历史问题,并从这一过程中去体验和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即所谓从“研”中学,从“做”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大多数研究人员将之分为三大阶段。如刘玉尧将之概括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成果、总结评价”阶段,其中实施阶段又分为“收集资料”“加工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和“撰写研究报告”三步。

不难看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现根据今年我校的历史课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做一探讨。

首先,在准备阶段要精心选题,一个好的题目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这学期开学以来我们就一直在选探究题目,但很多题目都是已经研究了许多遍的,比较陈腐。而我们这一题目的确定是比较偶然的。在2009年9月30日,甘肃花儿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新闻的报道给了我们灵感。学生对“花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我们决定这次研究性学习的题目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其次,要合理规划题目的范围,以点带面。课题刚开始,学生们觉得“花儿”只不过是一样民间艺术形态而已,但是随着资料的收集和初步整理,我们发现课题的范围太大,而且理论化高。面对这样大的课题高中学生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完成,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该如何解决?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课题小组对本校学生做了一个简单问卷调查,发现90%的学生不知道花儿是什么,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花儿就是流行乐团的“花儿乐队”。因此我们课题组决定将本次研究性学习放在一个点上,即宣传和介绍“花儿”这一民间艺术上。重点放在“花儿”如今的主要表现方式“花儿会”上(以松鸣岩花儿会为例)。最后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我们的合理化建议,达到了让更多城市学生认识花儿的效果,提高了他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看法,有利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这次研究过程中,小组内部分工明确,资料收集丰富,并加入了花儿的视频等,使这一课题变得生动,加上这一课题比较新颖,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这次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对我的启发比较大,我认为开展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题目的选择。我认为题目的选择非常重要,在选题的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集思广益。必须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也可以结合当地实际,以乡土历史资源为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当然选题也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原则。结合学生实际,要尊重差异、发挥优势。这次我们课题组的选题就是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而展开的。

2.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着眼点要小,切忌以面带点。选题宜小不宜大,角度不要太多,不要超出学生的驾驭能力。不要夸夸其谈,也不要面面俱到,应该突出研究的重点。因为我们的主体是高中的学生,不是专家,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将一个问题研究到一个很深的地步。因此一个好的研究性课题应该立足于一个很小的点,做到以点盖面,引起人们的反思。

3.准备工作要充分,但这一点是最困难的。在此期间,我们不仅要组建研究性课题小组。我们要选择题目,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具体分配工作等。可以说问题非常多,工作量也比较大,但是我们的学生时间毕竟有限,而且许多家长的态度是不支持学生参与这样的活动,认为会耽误学生的学习。因此家长的态度是研究性学习能否开展下去的一个关键因素。

4.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历史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要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身实践,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的教师为了完成任务,替学生包办一切,从课题题目的选择到搜集资料,再到成果的制作全部是由教师一人完成的。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完全失去了他的意义。有的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毫不关心,对此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甚至有的教师在成果展示时才知道有自己的研究性课题。可以看出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他们的引导,两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陶莉.高中历史课堂[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1).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2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教学主题问题化在学习某一部分历史知识前,教师向学生布置一些研究性的课题或问题。这些课题或问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大可小,可易可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活动,从而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学习的计划性和有序性。

学习过程自主化传统的历史教学强调的是知识传授,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记,有时虽然也有形式上的突破,如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等,但这都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学生必须开动脑筋,结合各种知识大胆创新,亲身去体验和研究,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而是主动地探究性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资源开放化过去历史的教与学都是围绕课本,课本上写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师生被局限在课堂上、课本中。研究性学习应打破这种束缚,体现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学生所研究的课题或问题涉及的知识范畴是广泛的,有关的问题也没有现成唯一的答案,学生学习的资源可从课本扩大到图书馆、互联网、博物馆和其他的社会现实情境。只有这种开放式的学习,学生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从而解决所面临的课题或问题。

学习方法多样化由于研究性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和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决定了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兴趣,通过读书、上网、观看影视材料、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去研究、去学习。

学习结论个性化因为研究性学习注重体验、注重过程,因此其学习结论必然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不同的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各有侧重,最后得出的结论可能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正是创新意识的体现,也是创新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目前,研究性学习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资借鉴,但根据其上述一些特点,可以初步认定其基本模式为:课内导学,提出问题;自主学习,课外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总结。

课内导学,提出问题课内导学,指结合教材落实有关基础知识,主要在课堂上进行,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由师生共同来完成。在落实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师生都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材的知识细节,可以是整章整节的宏观框架,还可以是单元或阶段特征,旨在培养学生驾驭教材、分析教材、梳理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从中选出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重点课题或问题,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自主学习,课外研究在确定研究课题后,学生即可开始自主性学习,由于高中学生的学历、阅历的限制,最好是分小组进行活动。同时,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如文字、图表、音像等,还应帮助学生制定包括研究范围、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人员分工等内容的研究方案。自主学习和研究可在课内进行,更多地应在课外进行,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观察思考、资料查阅、影像观看、咨询调查等方式获得相应的研究信息,最后集中处理,得出结论。在这个阶段,教师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可包办代替,应该扮演参与者、调控者、指导者的角色,学生之间也应该相互帮助,充分发挥团队的协作精神。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主体地位

在以往历史教学中普遍应用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早已被大多数学生所厌倦,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在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过程中被扼杀,对历史知识的需求在枯燥的课堂上得不到满足,他们更愿意通过课外的其它媒体途径,如历史小说、电视、电影等来获得有关历史的信息,历史课面临失去教育主渠道地位的危险,这对于学生系统学习历史知识,形成科学的历史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让历史教学焕发生机,真正发挥育人成才的功能,就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改良教学内容。应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打破接受性学习方式在历史教学中的一统天下,将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转折点,因为研究性学习方式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在过程中得到的体验和感悟,故而学生不仅仅获取了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方法,并且可以在实践体验中感受学习历史的乐趣。面对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及好处。

1. 教师以问题性引导探究,构建高效课堂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以问题为线索和手段,注重知识的因果联系和结论得出的过程,培养学生思辩的综合分析的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可以实际运用的具体方法有:1)问题诱导。教师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构成一个知识探究过程,学生通过解答系列问题,自然经历了一个由分析得出结论,从现象到本质的简单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观念。2)质疑提问。鼓励学生对教材的定论和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也鼓励学生突破教材与课堂的局限,提出更有深度和广度的可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研究历史的欲望。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对一些有一定深度与广度,又缺乏定论的历史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形成一种既分享合作,又质疑争论的课堂研究气氛。4)研究作业。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向学生提供诸如参考书目,相关网站名称等信息,让学生根据兴趣,就教学内容自己发现和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并尝试通过各种途径解答这些问题,初步培养历史研究的能力。例如学习《动荡的中东》一课时,向学生提问中东地区的矛盾有哪些?如何正确认识“历史”这个因素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讨论的效果不高,我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启发提问:回顾中东地区的历史?引入四次中东战争。理解了历史的因素。历史学科的过去性使学生感觉比较乏味,而传统观点的误区认为历史课就是背背而已,又使学生对其难度认识不够,所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进而构建起高效课堂。

2. 重视历史拓展性,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性研究 历史拓展性课程教学的对象是对历史学科或历史学以致用某一领域有强烈兴趣的一部分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基本、最有效和最持久的动力,主题性研究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较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我采用以下程序引导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

(1)确定一个开放性研究主题。研究主题可以由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和学生情况来确定,也可以由学生在共同兴趣的基础上讨论决定,后者更具学生的自创性。主题必须是开放性的,有选择不同角度和层面的空间。如:诗歌与历史,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世界宗教史话,我的历史观等。

(2)学生选择研究去向和组织形式。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个人或2-4人的小组为组织形式,在研究主题下,按自己的兴趣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选择想要研究的问题,比如在主题“巴勒斯坦等以色列问题”以下,学生提出了:“古代犹太民族的历史”、“欧洲排犹思想的由来与发展”、“犹太复国主义的由来及影响”、“美国在巴以冲突中的作用”、“巴以问题最新进展与预测”等问题。

(3)搜集和处理信息,并形成研究报告。 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图书文献、报刊杂志及互联网等)和各种途径(社会调查,专家访谈等)广泛收集资料,并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报告。

(4)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完成主题研究。 在课堂上,学生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师生共同研讨总结,形成对研究主题比较全面的认识。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例如对于苏联的解体,可以由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苏联会解体吗?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3. 鼓励学生自选课题研究,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与思辨能力 指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选择历史的或与历史相关的课题,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研究,并完成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它的基本过程是:

教师:选题指导――审定研究方案――提供方法指导――指导论文写作――论文评定

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题――上报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撰写小论文――论文交流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4

笔者拟就高中历史教学谈几点认识: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兴趣能力自主地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确定选题,再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来完成学习,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无论学习的准备阶段、研究阶段还是总结阶段,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始终是研习过程的核心,但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就应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把“课堂”变成“学堂”,减少对学习的控制和直接干预,实现从“主角”到“配角”的角色转换,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置学生于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针对历史教材的特点,注重讲授时知识的连贯性、扩散性,通过横向纵向的联系,把一些同类或类似的问题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增强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调动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精神。如世界史讲到公元1689年改革时,联系同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讲到沙俄1861年改革时,联系中国清朝的“辛酉”和总理衙门的建立以及美国内战的爆发等三件大事;讲到日本的明治维新时,联系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同一时期的改革中国失败了而日本却成功了等等。

二、当好学生的参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研究性学习在本质上说就是把研究作为学习的方式,把学习作为研究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研究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不再是记忆、理解而是研究的方法,它非常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就要求作为组织者的教师充分准备,当好学生的参谋。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知识。如学科知识、选题讲座、创设情境等,目的是给学生一种引导,给学生一个帮助。

其次,要注意选题。教师可以拟定出相应的研习课题供学生参考,但这些课题应确保有探究的价值,一般以评价性或争论性的问题为主。如对成功与否等历史事件的评价,对拿破仑、哥伦布等历史人物功过的评价等。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选题,但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能力,坚持宜小不宜大的原则。

第三,要帮助学生有目的地选择资料。在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离不开历史资料的运用。要突破某一个问题,必须借助于相关的历史资料,必须查阅和占有历史资料。而学生由于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做起来很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尽可能多地阅读和研究中外史著,尽量积累有关历史资料,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待学生选择资料后,教师还要注意引导他们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里及表地提取有用的信息。

三、点拨疏导和启发,充分运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国历来比较讲求“师道尊严”,教师高高在上,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其权威性不容动摇;而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有自由学习、主动学习的机会,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有的甚至到了“唯师命是从”的进步。

今天我们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对学生的课题研究完全可以不闻不问了;相反,在研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及时掌握学生的研究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及早把他们的研究引导到正轨上来。当学生有了疑难,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要加强指导,把学生的思维引进峰回路转的知识道口,促使他们动脑筋、想办法,驱动其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如:“你这样做的充分理由是什么?”“可不可以再换个角度思考呢?”、“针对这个问题你都查过哪些资料呢?”“找个同学讨论一下怎么样?”……但教师要绝对避免责怪、模棱两可、否定或角色换位等问题的出现,应尽量少表明或不表明自己的观点,以免使学生受到影响。如若角色错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取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了学生现成的答案,那整个学习就将前功尽弃。

四、及时引导总结,善始善终

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探究性,允许学生自由表达见解,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可能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出现了疏忽和偏差等。这样教师在研习过程结束后,就应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以提升研习的质量。

第一,教师要在学生充分表达个人意见的基础上,概括出学生中的不同观点和见解,但无需统一,同时指出在研习过程中学生还存在的问题。

第二,教师要在概括的同时亮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不需要学生改变意见,以求和老师一致。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5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历史教学 功能

弗兰西斯・培根有一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另一位西方史学家高脱曾说:“历史需要艺术家的天才,科学家的组织与分析能力,研究者的敏锐与勤奋,以及哲学家的真知灼见。”这都说明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不断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期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的功能。

根据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我认为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是在观察、模仿性学习的过程中,为发展学生自主地了解和独立思考人类以往的事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从而知道过去、理解现在,懂得社会、认识自己,并孕育一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以课题研究为典型特征的教学方式。

一、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背景下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激发思维活力,拓展思维天地,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曾说:“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他认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发现问题出发。因此,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就要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将问题抛给学生,不断地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处处设疑、时时释疑,使其深化对历史现象、历史本质的认识,提高思维能力。这一方式从以往的课堂问题讨论法演变而来,区别是问题的可研究性,即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更宽阔、更深入的层面上了解和认识学习的难点、重点,而且由此可以学习到初步的史学方法,懂得历史需要探究,体验探究需要反思,感悟反思需要质疑。另外,在讨论过程中要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性和更大的自由度。在这方面,我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如在学习《德日法西斯化》这一内容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家已经自学过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化的进程。那么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美英依然保持了资本主义民主政体,而德国和日本却走向法西斯化,原因何在呢?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有关内容思考这一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大胆地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理性的世界里自由地驰骋。

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历史是人的历史,历史的发展必须突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人类历史的独特性、意外性、复杂性和创造性,此历史要全方面反映人类物质创造的历史和人类神创造的历史。历史学科的人文性还要求明确历史教学是培养而不是仅仅灌输历史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品格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潜能,以宽容和乐观期待的态度,让教学效果产生于无言的感动之中。要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挖掘历史,续写历史来发挥潜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应该注重人文知识的吸纳,并升华为人文精神。这就需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性的教学策略,讲究史学观念的多维性、教学方法的艺术性、思维训练的灵活性、学科内容的综合性、教养的示范性。思维训练中要重视对课本知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最大限度地提供历史基础知识框架,使教科书中的文字知识“活”起来,也要注意知识向课本外的延伸,将书本知识与书本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善于打破思维定势,适度引进新材料、学术新观点和新研究成果。在课本观点之外,让学生听听“另一种声音”,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历史事物形成的完整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积极地探索,在发展能力的同时,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和搜集材料,对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进行专题研究,对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评价;还可组织学生讨论,内容可以是课本知识,也可以是课外知识,如笔记、读书心得、调查报告等,讨论的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学生在讨论中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辩论中能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在课堂中融合了“人文性”的历史教学,就使课堂有了生机、有了活力。让我们再多些人文的精神,让枯燥的历史鲜活起来,让历史真正地进入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相伴他们终身。用《英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一句话说:“历史由人来创造。当你理解了人,你就能完整地、丰富地生活。”

三、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的一位中学美术老师教学生画苹果,他将苹果画在黑板上让学生临摹,结果学生画得很像老师画的苹果。而美国的美术老师教学生画苹果是这样的:他每人发一个苹果让学生画,结果学生第一次画得不像苹果,第二次画得有点像苹果,直到第三次才画得像苹果了。以上实例体现了中美两国基础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方式的不同,中国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的是强迫式的教学方式,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共性教育;美国的教学则重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可以培养创造性,也可以扼杀创造性。”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我们只重视对学生的共性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只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灌输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却看不到活生生的学生的丰富情感。学校如同加工厂,将具有不同特点和特长的学生加工成模式化的产品。缺少个性发展、缺少个性化教育,是培养不出具有创造性、独立见解和开拓能力的人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教师的责任就是充分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寻找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方法,因材施教,让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的角度去获得成功。新课程提倡转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使学生的学习富有个性化。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究,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阐述独到的见解,要鼓励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历史的足迹。

综上所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多方面地开展研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的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人文素养和个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玢.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

[2]周小山主编.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第1版).

[3]李军.素质教育改革更应注重人文精神.江苏教育研究,2000,(3).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6

一、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修养

人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历史教师要心有全史,胸存“底本”,这是对历史老师最起码的要求。历史上的一切事件、人物,不是孤立的,都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都是互有联系、互有影响制约的。历史老师必须做到心有全史,才能把历史讲通、讲活、讲准。否则,就会把历史讲成一些孤立的点的偶然聚合。范文澜在《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告诫学历史的人,不要自己跑到禁闭室中去。不同全史,只求专深,就是自我禁锢。学史者不可如此,教史者更不可以这样。胸存“底本”,也应引起我们重视。一个好的历史教师心有全史,不是靠东点来拼凑“全史”的,要有一个扎实的“底本”。熟读史籍,驾驭史料,这是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要籍往往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原始记载,因此它是历史研究与教学的基本材料。近年来,中学历史教科书屡有革新,而每一次增删改补都引起一些历史老师的不适应。有人采取下述程序,进行进修,得到了实效。以中国古代史为例:以编的《中国史纲要》为主线,以范文澜,蔡美彪的《中国通史》或郭沫若的《中国史稿》为主教材,以东北师大编写的《先秦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等断代史为第二教材,再选择基本近年来最新科研前沿专著,如赵恒烈、王铎全编的《历史教育学》,周发增、张显传等合编的《历史教育学新论》作为辅助读物,在此基础上,再究读中学教科书,一定会有更新更深的体会。历史几乎涉及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历史教师应当有较广博的知识,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上好每一节历史课。

二、在历史教学中灌输 思想教育 注重全面发展

从理论上说,没有学不好历史的学生,虽然学生之的个别差异是存在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各自不同的学生,必须区别对待,因势利导,用爱心、责任感,开发后进生的学习潜能,激活学史动机,并使之内化成学史动力。区别对待不仅体现在量的方面,如知识掌握多或少的量关系上,而且体现在知识钻研的深与浅,思维能力的高与低上。如小字部分,方框中的原始资料,都可以有弹性的增减;以某个历史事件为例,如果说差生只需掌握时、地、人、事、议,而对较高水平的学生则可要求在背景、影响或作用等问题的分析上多下功夫。区别对待不是降低对差生的要求,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把他们引入正规后,注渐对其加码,促其赶上其他学生,使全体学生的水平得到提高。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习策略的优势,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效果。我国目前仍有许多中下水平的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是素质教育的大课题,历史教育工作者要从道义上,行动上,关心、探索这个问题,走出一条革命的新路子。

第二,要把素质教育内容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学生的整体成长和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应该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光有“一般学识”或只讲“培养能力”是不完整的。学校德育教育是多方面的,但历史学科在德育方面的意义极重要。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主要手段。爱国之心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这是中华民族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纽带。祖国和爱国的观念在历史中形成,也需要历史认识来巩固。历史教学也有助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史学对人生的启示,在于激扬人的真、善、美,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理想观、历史关,使人成为品德高尚,乐观进取的人。古代的苏武、张衡、诸葛亮、包拯、文天祥,近现代史上的林则徐、谭嗣同、鲁迅、、刘胡兰他们的人格力量至今仍激励着我们。第三.,取向一致,以形成教育合力,使其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实施素质教育在人的认识观念上与应试教育有差距,这就需要学校、家长、社会重视支持,全社会协调一致。学生的教育主战场在学校、因此学校必须摆正各种学科的位置,对历史学科也是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综合。教师可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访、倡议书等形式,晓之以理,阐明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历史的社会功能以及历史学科在人格塑造上的意义,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促进学生主体内部的积极性,实现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开发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开发训练:在教学中,学生要由被动转为主动,思考方位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训练的有益尝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和考试都有很大益处。设计题目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参照相关练习题或试题,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然后再发展到自己独立设计,要尽量突出其创新性、综合性、现实性,同时也可增加一些趣味性。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趋势。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对学科内某一重点、热点或现实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研究。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学习研究能力、研究需求或兴趣取向,确定相应的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的方式、手段、需要的材料、研究的步骤、分工、预期取得哪些研究成果等。通过研究性学习,做出阶段性或总体性的研究报告,或写出研究专题小论文,以此训练检测学生的学科研究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传统的历史教学把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作为宗旨,从一个方面讲,这里有宝贵的经验。学生学习、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必须以坚实的历史知识为根基,更重视对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重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表达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所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加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训练,无疑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历史思维能力的较高层次是逻辑的、辩证的、理论的思维能力,这既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也是历史学科最高层次的能力要求。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在操作上,其它能力目标要围绕历史思维来运作,既要目标明确又要得当,即对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寻求合理的定位;既要符合教学的特点,又要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既要把培养能力作为核心问题,又不能脱离基础知识、思想教育的实际。

四、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