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药文化创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药文化创新范文1
[中图分类号] R2-0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c)-077-02
由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发生改变,骨创伤及其系列疾病在疾病谱排列中已名列前茅。特别是交通、高空作业等出现的高能量创伤,以及电脑前工作,缺乏训练、营养饮食混乱造成的慢性颈肩腰腿痛疾患,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等的发生率急剧上升,随着骨伤科疾病的发生率及病种分布的变化,治疗理念在全球范围内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过度崇尚坚强内固定,器械昂贵和过度“崇洋”等方面,因而出现了骨科过度治疗的现象。
1何谓“过度治疗”
那么目前骨科界存在那些“过度治疗”现象呢?一句话:或多或少,无处不在。我们认为骨伤科的“过度治疗”应当包括诊断和治疗两大方面,一是指相关的辅助检查超过了某一骨科疾患在诊断方面的应有需求;二是指没有合适地选择适应证进行手术或多重固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技术定势,由于欧美发达国家的骨科治疗主要在“开放手术”上取得了技术优势,发明了一系列创伤骨折及骨病的手术疗法,且新型固定器械及替代装置层出不穷,越演越烈,因而,出现了一种“越昂贵越代表先进”的误区。二是盲目崇尚、缺乏创新思维,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出现的一种类似“崇洋”现象,他们以引进欧美新器械为骄傲,因而导致器械越用越贵,手术费用越做越高,有的国家骨科医疗界甚至将本国的“骨关节置换率”当成了这个国家是否经济发达的标志之一。骨科界中曾有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笑话,可以从某些侧面反映出这种现象。内容如下:有一个国家的首领将其国度内的一位市民全身置换了12个关节(双肩、双肘、双膝、双髋、双腕关节再加一个踝关节,一个椎间盘假体)作为其每次演讲的现身材料,以代表其国家的经济发展,体现他在经济方面所作的贡献。
2 “过度治疗”的特征性表现及其弊端
为了说明过度治疗现象的存在以及所产生的后果,我们选择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病例来说明,这些病例不只是发生在国内,而是从整个世界骨科范畴筛选出来的,谨以示之,想以此提醒我们在诊疗过程中更好地把握尺度,造福社会及患者。
2.1案例1
一位年青腰痛患者,体检时没有明显的神经压迫体征,也没有相应的症状,CT显示腰椎间盘膨隆,结果某医师积极地为该患者施行了腰椎间盘摘除手术――这是腰腿痛专科范畴的过度治疗,是没有选择好手术适应证的过度治疗。据统计,很大一部分正常人群行CT检查都会存在不同程度椎间盘膨隆退变现象,该患者腰痛完全可以通过中医推拿保守手段达到治疗目的,而手术摘除腰椎间盘不但不一定解决得了患者的腰痛问题,甚至反而会引起更大的治疗副损伤及后继不良现象。
2.2案例2
一位45岁女性农民患者,膝关节时有酸痛,尚能行走,但不能耐受久行。经X线片显示:右膝骨性关节炎,内侧关节间隙轻度变窄,关节面良好。就诊某大医院,医生给予告知非人工关节置换无法解决问题,最终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又给予昂贵的多联抗生素使用,结果该患者几乎倾家荡产――这是骨关节科范畴内的过度治疗。自从各种人工置换假体发明后,便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甚至有的医院以关节置换率来代表医院“先进”技术的程度,因此,人工关节置换越做越多,患者所承受的医疗费用也越来越大。可是,巨大的医疗费用是否物有所值?事实并不是这样。
2.3案例3
一位70岁高龄患者,桡骨远端粉碎骨折,某医院给予行切开复位异形钢板手术治疗,术后骨折端得到短暂的对位及固定,1个月后出现内固定失败,并致腕关节功能大部丧失――这是创伤骨折范畴内的过度治疗。分析该病例,有以下三个因素可以质疑:高龄手术风险大;高龄骨质疏松骨折内固定难以成功;关节内骨折内固定,如无法达到解剖对位,早期关节训练,功能恢复难以奏效。故这个手术某种程度上注定要失败。而传统的中医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就基本能使该患者达到治疗目的,既简单又价廉,为什么我们还要让患者承受如此的身心痛苦及巨额的医疗费用呢?
上述病例从多角度折射出目前骨科界的“过度治疗”现象。这个现象不是区域化的,也不是一个国家所特有的,它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现象。
3坚持中医药本质特点,开辟中医骨伤微创之路
骨伤科“过度治疗”现象尽管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但在我们国家表现还不突出,为了防止“过度治疗”冲乱了我们的阵地,必须提高警惕,加以防范。我们有着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有着无数致力于发扬光大中医骨伤学的先驱者和后继者。尚天裕、孟和等一大批优秀的忠实于中医骨伤事业的学者孜孜以求,探索着突破传统医学的局限,寻找新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孟和教授就是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吸取现代物理学及生物力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理论和技术――中医骨伤微创技术,这一理论和技术是东方人特有的思维理念的产物。它具有绿色的、人文的、哲理的特点,符合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本质特点,为我们防止过度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保证。同时也是近百年来中医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之一。
其实针对“过度治疗”这一现象,我国四大中医骨伤基地,如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骨伤研究所、河南洛阳正骨医院、广东佛山中医院、山东文登正骨医院、辽宁海城正骨医院等已在不停地寻找一些创伤小、费用少、疗效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骨伤“绿色疗法”,而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治病的理念和要求也在改变,因此以损伤最小,痛苦最少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受到大多数患者的欢迎。反之“巨创”及“大创”手术逐渐不被人们所接受。如案例2患者年纪不大,关节置换后有寿命期限的“假体”代替肢体,假体坏了还得换,出现了这种状况,病患的躯体、心理能否承受创伤和打击,经济能力是否能够承受,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思考过了吗?如果她知道具有微创特点的“胫骨高位截骨矫形支架固定术”,她一定会选择这种“关节置换”的替代疗法。因为这种替代疗法无论是治疗效果、预后,还是治疗费用都有不容置疑的优势。目前,国内知名中医骨伤基地都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创新和发展新的技术,成为中医骨伤特色疗法的前沿阵地,努力摆脱中医的局限和区域局限,撇除己见,融合众家之长,使“中医骨伤微创疗法”朝着专科特色方向发展,为振兴我国的中医骨伤事业而努力工作。
中医骨伤学是我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传统医学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新的理论的出现。以中医“简、便、验、廉”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广大患者提供适宜技术,避免过度治疗。关键在于积极探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医疗需求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们呼吁中医骨伤界的朋友们,克服中医科研的“模糊观念”,加强信息沟通,互取长短,融合传统及现代骨科技术,寻找出具有现代气息的中医科研和诊疗规范,将具有中国特色的骨伤疗法推陈出新,福祉大众,造福社会。
4结语
中医药文化创新范文2
3月17日下午,风和日丽,彩旗飞舞,宁波鄞州体育馆,万头攒动。宁波御坊堂三生日用品有限公司“御坊堂弘扬中医药文化万人签名启动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除了大型的中医药养生文化展览,4000余名三生经销商代表井然有序地在百米红布卷上庄严地签下自己的名字和誓言,场面蔚为壮观。在这次万人签名大会上,三生公司还隆重表彰了业绩卓著的年度销售之星和五星经销商,举办了精彩的文艺演出。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于生龙,《中华国医国药》总制片周萍女士等亲莅现场,见证了这一场三生人的誓师之会。
对于这次盛大的签名活动,宁波三生董事长黄金宝指出,中医药是我国最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标志之一,然而其在国内的发展却面临着困境,三生举行此次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全国性万人签名活动,既表达了对弘扬国粹的决心和信心,又凝聚了所有三生人力量,齐心协力提速自身中医药的科研和产业化力度,共同打造三生“御坊堂”养生保健品牌。同时希望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弘扬中医药养生文化中来,共同促进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复兴中医药事业。
据介绍,作为一家以生产百年品牌海狗丸而闻名的企业,御坊堂深谙中医药养生文化的博大与浩瀚,继承和发展了中医养生理论。自公司成立以来,通过继承求创新的理念和思路,一直致力对中医药理论的潜心研究以及对配方的改良和创新,在继承优秀养生文化的同时,不断借鉴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带着百年的产品底蕴,延续着专注创新的精神,今天的御坊堂,挖掘出了自身的养生产品优势,公司产品已经囊括了保健食品、化妆品、洗涤用品三大系列近百个品种,以卓越的品质和功效征服着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公司获得直销牌照以来,更把弘扬中医药养生文化作为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每年拟投巨资用于公司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中医药文化创新范文3
关键词: 中医药膳文化; 对外传播; 策略;
一、引言
中医药膳指基于传统中医药学理论,在“药食同源”思想的指导下,利用中华民族中医传统中“亦药亦食”的天然药物与不同食物组合配伍,利用食品烹饪技术或其他食品加工技术,进行加工制作,成为色、香、味、形、效俱佳的美味佳肴,使膳食品具有食、养、医兼具的饮食养生保健效果[1](1)。中医药膳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是中国传统中医药宝库中的一块瑰丽的宝石,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枝独秀。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膳融合了中医药学、营养学、烹饪学、民俗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特色鲜明,独树一帜,是中医药文化及中国饮食文化的完美结合,可谓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代表,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一个蹊径。
二、中医药膳文化的特点
中医药膳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后汉书·列女传》即有“药膳”一说。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有药膳组方方法的详细论述,为中医药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神农本草经》《备急千金要方》《食疗本草》《太平圣惠方》《本草纲目》等中医典籍都对中医药膳不吝笔墨,归整各类“亦药亦食”的中药,记载多种药膳方剂,为中医药膳学的发展与完善做出巨大贡献。中医药膳既是中药又是食品,可谓药食兼具,寓医于食,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药食同源。
《黄帝内经·太素》有云:“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中国传统中医自古便有“药食同源”的思想理念。“药食同源”认为,许多食物不仅是美食,而且可作为药用;许多天然药物同时可以作为食品食用。因此,中药和食物的界限并非楚河汉界,而是同一来源,如山楂消食健胃,生姜疏解外邪,人参补养气血等。中医药膳基于这一思想,将天然药物与食物同置,通过烹饪或其他食品加工方法,加工成色、香、味、形、效俱全的膳食,满足日常饮食需求的同时,亦可实现食养或食疗的功效,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一举多得。
(二)四性五味。
四性五味为中医理论。中医认为,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药性及味道。“四性”又称之为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杏林自古便有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于食物的传统。根据这一理论,果蔬肉类等食物亦有四性五味。如猪肝、红枣等为温性食物,具有补气祛寒之功效;冬瓜、西瓜属寒性食物,具有清热降燥之功效;葱、桃属辛味食物,可活血行气、发散风寒;山楂、芝麻属酸味食物,可生津开胃、帮助消化。亦药亦食的食物,根据其四性五味进行组方配伍,成为满足不同体质或需求的人们品尝美食、强身健体、养生美容、防病治病的膳食。
(三)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指治疗疾病时应根据季节、地理环境及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三因制宜既是中医学的治病原则,又是中医药膳选药择食的原则。中医药膳中的因人制宜指根据人的性别、年龄、体质等选择药膳。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类型[2](73-75)。依据中医三因制宜原则,需根据个人体质辩证施膳。如气虚质宜食用性平偏温、健脾益气的药膳,如山药、大枣、莲子等组合搭配的膳食。同理,因地、因时制宜是指施膳还需考虑地理地域、气候水土、生活习惯、时令气节等差异。如北方地势较高且空气干燥,宜食用温热性补阳药膳,如含当归、生姜等羹汤类;夏季气候炎热,阳气生发,宜食用绿豆、赤豆、乌梅等健脾开胃、清热化湿的药膳。
(四)呈现多样。
中医药膳有别于普通膳食。中医药膳在烹饪或其他方式的食品加工过程中,需兼顾“药”与“食”两大方面,不仅要注重中药的组方配伍,遵循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中医诊治原则,对药物、食物进行合理性效组合,关注中药及食物的四性五味,还要讲究药膳作为膳食应具备的特点,注重药膳的色、香、味、形,真正将药隐于食,保证食用者感觉是在“用膳”而不是在“用药”。为真正实现“隐药于食”,中医药膳从古至今发展出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根据性状可分为菜肴、糕点、面点、粥品、汤羹、饮品、糖果、蜜饯、罐头等。如当归鸡、十全大补汤、酸枣仁粥、茯苓夹饼等。根据制作方法可分为炖、焖、煨、蒸、烩、氽、煮、熬、卤、熘、炒、烧、炸等。根据功效可分为养生保健、美容美发、祛邪治病、疾病康复类。根据滋补方式又可分为平补、清补、温补、峻补等。
三、中医药膳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利因素
中医药膳历史源远流长,是炎黄子孙几千年智慧及经验的结晶,是中医药文化重要的且颇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是中医药文化与饮食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通过中医药膳的推广与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在现今社会可谓独具优势且正当时。
(一)中医药膳恰好满足现代人饮食养生的强烈需求。
中医药膳既是中药又是美食。中医药膳是中药与食物、调料等组合配伍,通过烹饪等食品加工手段制成的膳食。具有美食的基本特征,色香味形俱全,美味诱人。同时,又具有强身健体、美容养生、防病治病的功效。在养生保健需求日渐强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尤其关注饮食健康。中医药膳可谓饮食养生文化中的一枝独秀。
(二)中医药膳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历史悠久。
中医药膳在公元五世纪便经由《黄帝内经》《备急千金要方》《神农黄帝食禁》《黄帝杂饮食忌》等中医典籍传入日本,并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3](1357-1358)。至今仍流行于欧美的不少保健食品据考证是意大利马可·波罗于七百多年前从中国传播出去的[4](60-62)。中医药膳也随着下南洋的华侨、华裔而在东南亚广为流传,使药膳养生成为当地民众的风俗习惯。
(三)中医药膳是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一大捷径。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困难颇多,包括中医药的国际标准化问题、文化认同问题、语言转换障碍等。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最容易获得文化认同并广受欢迎的,自然是中国美食。中餐已然成为辨识度最高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中医药膳隐药于食,取“亦药亦食”的天然药物与食品搭配,制成各种样式的美食。基于“药食同源”思想的中医药膳可谓是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一大捷径。
四、中医药膳文化对外传播的困境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及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中独具特色的诊断及治疗疾病的方法。中医药膳同样讲究辨证论治,三因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食配膳。中医药膳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传播方面面临着与中医药对外传播相似的困境。
(一)中西方养生文化差异大。
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在养生方面也有明显体现。中国五千年文化崇尚修身养性,讲求自身的修行,可谓内修养生;西方文化注重“外练”,更倾向于通过信仰寻求内心的良善与宁静。中国文化推崇整体观。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相互依存制衡,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养生亦应遵循整体观进行整体调养以恢复阴阳平衡。西方文化更倾向于局部观,强调有针对性地局部调整与锻炼。中国文化喜静。养生文化倡导养气,即以气养生。西方文化则好动,强调运动的强身健体作用[5](180)。中西方文化尤其是养生文化方面的差异,使中医药膳在海外的推广与发展面临文化认同与文化融入等方面的困境。
(二)对中医及中药认可度不高。
中医与西医分属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偏重于经验,属传统医学,西医的特点是靶向定位及切割化验,偏重于实验,属现代医学。在西医主导的现代医学大环境下,中医在西方世界的认可度不高。相应的,中药的作用及疗效因缺乏现代医学认可的标准化、规范化,导致西方对其心存疑虑甚至排斥,质疑其科学性。中医药标准化的推进可增强中医话语权,促进中医走向世界。虽然我国中医药领域现已认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性并致力于推进中医药标准化事业,但由于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再加上中医药具有鲜明的经验性、地域性特点,以及科研人才、科研经费缺乏等诸多因素,导致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举步维艰、进展缓慢。
(三)中医药膳推广力度不大。
在大健康产业方兴未艾的今日,人们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讲究饮食健康,强调饮食养生。可谓中医药膳再度兴起的一大契机。国内各地政府或企业也在尝试通过将中医药膳学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饮食产业相结合的方式扩宽中医药膳市场,活跃地方经济,传播中医药文化。但中医药膳的海外市场依然有待开发。如今的中医药膳对外传播与推广的主要力量是当地华侨华裔。中医药膳国际贸易及服务依然存在形式单一、人才缺乏、品牌力量薄弱等问题,发展困难重重。语言转换障碍也是中医药膳在海外推广的一大困局。此外,中医药膳对外传播体系急需系统化、信息化,跟上时展的步伐。
五、中医药膳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饮食需求随之提高,对养生保健的追求日渐强烈。中医药膳的对外传播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在科技迅猛发展,互联网不断创新的今天,中医药膳对外传播应采取多渠道、多元化、信息化的策略推进。
(一)以“中医药膳+”形式,拓宽渠道加快文化认同。
中西方文化差异明显。若想提高中医药膳在西方的接受度,实现中医药膳的广泛传播,可以通过“中医药膳+”的形式,与多产业相结合,扩大知名度,打开市场,融入当地饮食文化,为当地民众健康事业做贡献。如“中医药膳+养生旅游”的形式,通过跨国养生游,向国外游客介绍中医药膳,将“药食同源”“隐药于食”“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等传统中医的经典原则、理论、思想传播出去。也可以采用“中医药膳+文化活动”的形式,通过采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推介、文化演出、文化交流、文化宣传等活动,以官方或民间组织的形式,多方合力,丰富中医药膳的传播与推广活动。“中医药膳+媒体”的形式也是一个推广的强有力加持。可以通过当地有影响力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广泛的线上线下宣传。在国外进行中医药膳的传播,还需扎根华人华侨这一现成的肥沃土壤,通过华人华侨的力量,再加上官方的支持,顶层设计,提高传播的公信力及影响力,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加快中医药膳在当地的文化认同及文化融入。
(二)教育与科研合力,多管齐下加快中医药标准化建设。
自从2015年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及《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来,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借此改革契机,初步形成了标准化体系。在我国已的中医药标准中,国内标准数量649项(包括国家标准36项、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613项);国际标准20项[6](221-222)。虽说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初有成效,但由于起步晚,底子薄,要想与国际标准接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当务之急是以教育、科研为抓手,多途径多手段加快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在教育上加大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养的力度,培养出既懂中医药,又了解标准,熟练英语的专业人才。同时,加大科研投入,通过科研创新加速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标准在中医药产业中的导向作用。此外,中医药标准化的推广与应用同样需要官方及民间携手,通过中医药产业合作、教学科研合作、学术交流、贸易合作等方式,建立起完善的中医药质量标准体系和服务贸易体系,打破西方政策及技术壁垒,大力推进中医药标准国际化进程。
(三)加速信息化,利用互联网创新中医药膳传播体系。
随着全民信息素养的整体提升,以及各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的蒸蒸日上,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的中医药紧跟时代步伐,致力于加快中医药信息化的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6年制定了《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进一步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创新大数据应用,推进……养生保健、康复疗养、科普文化等健康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7]。中医药膳的对外传播与推广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创新成果,整合现有资源,以“云中医”“网络中医院”“智慧中药房”等中医药信息新业态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到新媒体等信息化渠道,普及与传播中医药膳学。同时,利用影视节目等渠道传播中医药膳。如古装剧《女医明妃传》《大中医》等,就是中医题材的电视剧,将中医药及药膳等中医学知识融入故事中,可谓寓教于乐。爱奇艺播出的《药膳宝典》《药膳新食》等系列短片,每片时长约两到五分钟,短小精炼,实时操作展示中医药膳的制作方法,也是实用又有趣的一种推广方式。丰富及创新传播体系,可以让中医药膳以更亲民更迅速更广泛的方式传播。
六、结语
复兴之路,文化先行。中医药走出国门,需要加速推进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中医药膳作为中医药学及中医药文化的一大特色,可乘如今饮食养生文化的东风,融入西方各国当地饮食文化,以膳食之形,隐药于食,借色、香、味、形兼具的美食传递中国中医传统文化之精髓。我们应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以“中医药膳+”的形式,多形式、多渠道加速文化认同及文化融入,以助力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中医药膳学这一中医药文化的宝贵财富继续散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人类健康事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谭兴贵.中医药膳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
[2]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
[3]徐睿瑶,梁子钰,李俊德.中医药膳食疗在日本的发展概况[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12).
[4]翁维健.中国“药膳”在国外[J].北京中医杂志,1990(2).
[5]董珍.基于价值取向理论浅析中西养生观差异[J].新西部,2016(36).
中医药文化创新范文4
山西省阳泉第二监狱四大队政工师、二级警督关东恩,一位普通的人民警察,怀着对中医药的无限热爱,在继承中医药文化潜心研究创新中医药技术上抵死磨砺终问鼎,独创了《中医暴露干燥疗法根治烧伤》的技术,来证明中医药在治疗烧伤的战场上的成就。
自人类发现和发明用火以来,严重烧伤就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灾难。烧伤,尤其是大面积烧伤,其破坏程度相当严重,它破坏了患者整体内外的恒定,引起极大的内在应激效应,产生物理变化、化学反应,对人体造成极大的破坏。烧伤达全身表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时,就会有生命危险,且死亡率高。
自1985年起,关东恩与中医药结缘,师承传统医学,用中医药文化思想理论热爱生活和学习各种技术,成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综合性人才。
暴露干燥疗法是以医疗技术恢复烧伤患者原貌的终点作为消灭烧伤的起点,瞬间地起到创造性的高速、高效、无害铲除烧伤破坏力,免除了烧伤对患者内部环境五脏六腑的外在影响。关东恩主张对极重和特大面积的烧伤患者,使用暴露干燥疗法根治烧伤的医疗技术,使用特效药物瞬间铲除烧伤破坏力,瞬间封闭住所有烧伤创面,铲除烧伤伤疡存在的条件和基础。采取针对性地选方配伍,激发、激活患者免疫修复潜在的能力,提高药力形成的效果,防止发生脱水、休克、感染、伤疡,并进一步发展到创面脓毒症、血液败血症、血管内弥漫性凝血等危险境地,经过一涂一撒一抹进行烧伤伤害治疗。
中医讲究中庸和平,通过理论、技术、扶持、扶助人体达到阴阳平衡,以保护人体健康为最高目标。暴露干燥疗法根治烧伤,相较于西医手术治疗,更加安全。同时中医药物毒副作用小,强力药物药力作用于外而提毒不让入血,不让入内脏,不动手术即可解除烧伤对皮肤的破坏和对生命的威胁。
中医暴露干燥疗法治疗烧伤,用中医药文化独自研制成功“中药药品武器,以及中医各种辅助疗法,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这是中医药文化、理论、成果、技术实施下的不可分离的整体,是对中医药文化的诠释。
中医药文化创新范文5
中医是我国古代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与疾病和自然做斗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对于中医药文化的定义我们可以引用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上首次对中医药文化进行的阐释,即“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文化中包含的追求道法自然的思想境界,以及救死扶伤、扶危济困的道德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价值观方面的追求,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蕴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
二、中医药文化对促进立德树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立德树人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对立德这样描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国•魏•李康《运命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由此可以看出立德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医院校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将中医药传统文化自觉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工作实践当中,是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践成效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利用中医药文化促进立德树人工作在中医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医药院校承担着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重任,文化育人重在内化于心,贵在外化于形,传统中医药文化包罗万象,蕴含了丰富的思想精华和育人理念,将中医药文化运用在日常的育人工作中,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古代对医德的论述在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充分发挥丰富的中医经典医籍对于培养中医学生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坚定学习中医信念、巩固其专业思想及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甘肃中医学院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中医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
甘肃中医学院在长期教学工作中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将中医药文化纳入立德树人工作体系之中,发挥文化陶冶人、感染人、培育人的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
1.以系列中医药文化课程为核心,构建立德树人的人文基础。
通过梳理学校开设课程,笔者发现,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构建中医药文化课程群为核心,构筑了立德树人的人文基础,主要从学习中医必备的3个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中医专业背景,以中医文化课程群为核心,培养深厚的中医药人才文化素养。通过不断建设,形成了以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药文化3门课程为核心,由20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群。它们分设中国医学史系列课程、专业能力拓展系列课程、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等,见表1~表3。中医药文化系列课程突出了中医特色,加强了对于经典医籍的学习,不断加深学生的中医文化积淀,丰富学养和人文精神,筑牢文化基础,课程群的建设,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夯基础、着长远的作用,成为中医药院校立德树人工作的人文基础。
2.以中医药文化研究为重点,打造立德树人的新领地。
学校建有敦煌医学馆,馆中陈列有敦煌遗书中的医药文献、敦煌壁画中的医学内容以及敦煌医学的近现代研究成果,突出了古丝绸之路地域特色,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敦煌医学与转化实验室,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敦煌医学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等一系列研究机构,学校将敦煌医学研究的学术优势和特色转化为教学优势和“以文化人的”独特优势,对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提升专业素养,树立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坚定信念起到了积极作用。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三板块”分方案项目成立甘肃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已经开展了传统文化与中医相关性研究、中医文化传播研究、中医药行业文化建设研究、中医药文化保护与相关法律研究等。学校坚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让科研成果进课堂,把高水平的中医药文化研究融入到立德树人工作中来,这极大地拓展了学校立德树人的视野,有效提升了立德树人的层次,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新的文化高地。
3.以学校老一辈中医专家、中医名家治学思想和成长经验为基础,丰富立德树人的内涵。
甘肃中医学院历来重视中医文化传承,将老一辈专家、中医名家的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作为学校极为重要的特色文化发扬光大。在学校发展历史中,涌现出了一批名老中医,如西北针王郑魁山、真气运行学创始人李少波,以及于己百、黄正良、席与民、王文春、杨廉德、王德林、周信有、张士卿、王道坤等医学名家,他们有高尚的医德、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的医术,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20世纪80年代学校制作了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教学录像片,2013年对这批教学录像片进行了重新数字化和抢救性保护工作,为学生学习老一辈中医专家、中医名家提供了宝贵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了更好地传承老一辈中医专家、中医名家的治学思想和诊疗经验,学校设立了14个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和1个甘肃省名中医工作站,通过收集整理、挖掘研究、总结继承、发扬创新、推广应用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一步加强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与创新,这些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为中医学子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启迪和精神指引,进一步丰富了立德树人的内涵,在学校立德树人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4.以各类文化展馆为立德树人营造浓厚中医文化氛围。
学校建有中国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国医学史馆、中药标本馆等一系列文化展馆和古籍文献室,这些展馆在塑造大学精神、繁荣校园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营造了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给学生提供了感知中医药文化的平台。
四、总结
中医药文化创新范文6
关键词:文化营销;中医药企业;竞争优势
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营销实践的迅速发展,使企业面临的情况愈发复杂,营销难度也日益加大,当企业面对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竞争企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顾客的忠诚度越来越低等问题时,文化营销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能够从整体、全局的高度解决这些问题,是重要的新型营销策略,是对营销理论的不断深入与创新。
一、文化营销的基本内涵
文化营销是在传统营销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营销理念,与传统营销理念相比,更注重人文内涵,顺应和创造目标市场所接受的核心价值观并通过整个营销过程传递给消费者,通过文化力进行营销,不仅能够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也能够实现某种程度的客户满意,进而提高顾客忠诚度,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文化营销在物化营销的基础上,不仅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也能满足其在精神上的深层需求,给消费者以文化上的享受,实现产品的差异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营销渗透在整个营销过程中,表现为产品文化营销、品牌文化营销和企业文化营销。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等各个方面都体现着文化,为产品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品牌中蕴含着的文化能够增加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同,也能够使产品区别于其他同质产品,使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文化也把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联系起来,在两者之间形成认同感,有利于产生良性互动,对产品价值的理解达成共识,使产品交易上升到文化价值理念融合的高度,有利于形成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
二、中医药企业运用文化营销的必要性和优势
1.中医药企业运用文化营销的必要性
五千年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具有独特价值和深厚底蕴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和国粹。中医药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凝聚着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中医药企业作为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重点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及中医经验传承与挖掘,研究中医药诊疗、评价技术与标准,发展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技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中药资源,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和国际合作平台建设。”还有《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了发展中医药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推进中医药迈向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面对这样的机遇,中医药企业应该立足自身,整理和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发挥优势,开展文化营销,让消费者感知并且认同凝聚在产品和品牌中的中医药文化,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样,面对市场上西药、生物药的竞争压力,消费者对中药的信任度降低等情况,中医药企业也需要大力开展文化营销,发挥中医药文化对中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积极的推动作用。
2.中医药企业运用文化营销的优势
我国中医药企业在开展文化营销策略方面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首先,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消费者对于中医药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度较高。中医药特有的文化内涵赋予了中医药产品在治疗方面的整体观,其独特的疗法使中医药产品毒副作用低,在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尤其是中医的养生文化被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并推崇。其次,许多中医药“老字号”企业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在文化营销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例如北京同仁堂、云南白药等企业在长期的营销活动中在产品和品牌中不断渗透着文化,使企业的文化感召力深入人心,在营销团队、渠道建设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有力的支撑企业进行文化营销。
三、文化营销在中医药领域的成功案例―东阿阿胶
山东东阿阿胶成功的开展文化营销已经从一个固定资产几万元的小作坊发展成全国最大的阿胶及其系列产品生产企业,以文化为利器从传统企业转变成文化型企业,向中华气血滋补国宝级企业迈进。东阿阿胶挖掘产品本身的文化内涵,让消费者了解阿胶的历史,申请并获得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的称号。阿胶属于滋补保健品,顺应当前消费者所追求的健康理念,符合国家倡导的“治未病”,通过赋予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来唤醒消费者对中医药的认知,弘扬中医药文化,进而提升东阿阿胶的品牌影响力。在品牌建设方面,东阿阿胶也植入文化战略,聘请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组成团队,搜集古代经典和民间验方,形成阿胶学术文化、美容文化和滋补文化三大体系,对品牌的文化内涵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在东阿阿胶的主要标识中也运用了文化因素,红色的图形体现了浓重的东方色彩,易于被消费者接受并认可。在企业文化营销方面,东阿阿胶倡导“厚道”文化体系,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和公益活动,并通过兴建中国阿胶博物馆,举办阿胶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大力传承并创新中医药文化,增进消费者对阿胶的了解,带动阿胶行业健康发展并真正实现文化价值的引领。
四、开展文化营销应注意的问题
中医药企业在运用文化营销策略时,首先应该注意核心价值的提炼要符合企业目标消费者的文化诉求点,核心价值的提炼是整个文化营销的核心,只有顺应目标客户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与消费者达成共识并形成良性互动。东阿阿胶正是深入挖掘了阿胶的历史文化背景,契合了消费者对养生、保健的心理诉求,将阿胶与中医药文化密切结合起来进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次还应该注意要用系统、整体的观点来对待文化营销,不应该只顾其中的某个方面而忽视其他,导致文化营销片面化、不充分。中医药企业往往只注重产品的文化营销,而对品牌和整个企业的文化营销做得不到位,收效甚微。中医药企业开展文化营销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创造企业的文化核心价值,唤醒消费者对于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把握战略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王志亮.新形势下中医药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6.
[2]徐水元.阿胶“少帅”的“文化经”[J].经理日报,2008,9.
[3]罗争玉.营销文化和文化营销[J].湖南社会科学,2006,1.
[4]葛星.东阿阿胶的品牌发展战略[J].商业营销,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