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范文1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教学问题;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195

一、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教学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稳步上升,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政府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也愈加看重。然而,汉语国际教育毕竟不是传统专业,作为一个仍处在初始阶段的专业,它在多方面仍不尽如人意。

(一)培养体制的不科学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其学习的课程数繁多,且包含大量实践训练与论文,学习年限却仅仅为两年,其中课程学习一年,实习及毕业论文一年。无论从哪一方面看,该专业学生所能学习到的知识都是表面知识,而对外汉语需要的是拥有高素质,知识储备量丰富的综合性人才,两年学习后的他们对汉语国际的推广与发展恐怕难以胜任。

其次,该专业招生对象是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的人员。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与发展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推广,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扬。然而,大量数据显示,其中多数学生并非语言专业,这代表大部分人的汉语功底可能并不那么优秀,甚至对本国的历史文化底蕴了解甚少,只是简单懂得双语言,那么,他们对国际教育的学习也成了事倍功半的行为了。

(二)师资力量的不足

除了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上投入较大的几所国内高校,极大多数在此专业的任课教师只会纸上谈兵,而缺少应有的海外授课实践经验,甚至有些任课教师为其他专业拥有外语交流能力的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若为师者自己都缺乏该门课程的专业性和基础理论,如何让学生在汉语国际中变得专业变得能承担让中国走向世界的重任?从更高层次看,作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在平时对学生论文的知道以及自身学术论文的发表中,理应集思广益,海纳百川,扩大自己的学术视野,对古代以及近代汉语,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化,国内语言以及国外语言有清晰明了的认识,从而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学术风格,引领汉语国际教育走向更远。

那么,该如何解决类似问题?有学者提出一些合适的建议。首先,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增加学习年限,在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后才能更有效的进行实践训练。其次,因材施教,对不同本科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课程的练习,以发挥学术本科所学专业与国际交接处的最大优势。最后,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关注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或专家,给予他们优秀资源,赋以重任来调动其积极性。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差异

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面对全球愈发流行的“汉语热”,世界人民对中国的好奇心逐渐强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在汉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时候,必然需要介绍中国文化,可是在面对各国文化差异之时,我们又应该怎么处理随之产生的问题呢?

(一) 准确定位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化交流

对外文化分为交际和知识,汉语国际教育作为我国潜在的对外文化推广方式,毫无疑问着重点在交际文化,其次才是知识文化。而交际文化指的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能将信息准确的传递,那么在进行教学研究的时候,应该将所需教导的社会文化与语言学相结合,进行文化对比,介绍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切不可空谈文化艺术,忽略民族精神。

(二) 对不同国家语言思维方式的转换

不同的国家,由于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其文化传承也是迥异,人民的思维方式也将大不相同。而语言交流的顺利进行与思维的同步不可分割,这就要求我们做到思维的顺利转换。

我国长期以儒家文化为主,讲究仁义博爱,说话谦虚委婉,更有迂回婉转,从道理入手的俗规,其中的逻辑思维一般包含述说者的主观成分。而西方文化注重事实,讲究结果,这致使他们的语言先阐明主题后详细讲解,在讲述上相对客观直接。

纯粹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两者的叙述方式也大不相同。汉语多语句结构,整体叙述上多样化,而西方国家,比如法国,词汇多式多样,不同意境不同时态具有不同词义,导致使用的不同。

林林总总多角度,都需要我们先对汉语语言与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后再对他国文化了熟于心。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以自己的文化为主体,在适应他国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才能进行跨文化交流,达到传扬中国文化的基本目的,使汉语国际教育获得优良的推广及发展。

总结: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与发展是利用教学的指导,通过语言的传播,向世界展示与宣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国际,应当获得国家以及国家人民的支持。在进行一代代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时解决产生的问题,逐步完善汉语国际教育制度,将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的稳步发展,为我国增强国际影响力献上一份力量。

参考资料: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范文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历程

1.高等教育的改革和扩充期(1980-1990)

20世纪80年代,韩国的高等教育继续发展,以惊人的速度出现了第三次发展。1970~1984年,在15年里高等教育人口创造了增长约7倍的记录;1979~1984年5年间增长约4倍,是通常20年的发展速度,出现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剧扩大时期”,特别是私立各类大专院校发展更快。其中专科大学有105所,学生数为25.5万余人,占这类学校学生总数的89.2%;本科大学有78所,学生数为63.9万人,占这类大学生总数的73.9%;研究生院有145所,学生数为4.4万多人,占研究生总数的70.7%。

韩国于1985年成立了直属总统的专门教育政策审议机构――教育改革审议会,这是由教育专家组成的教育改革与政策制订咨询机构。同时,这一时期,又根据“7・30”高等教育改革措施和终身教育理论成立了广播函授大学和开放大学,并从原来的二年制升格为四年制成人教育大学,实际学制为五年以上。这是韩国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依赖国外培养高层次人才、高等教育人才缺乏的局面,为促进韩国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迈进,培养和储备了大批各种人才。1980~1990年,韩国的高校在校生从60万猛增至149万,文理科学生的比例也由6:4变为4:6。

2.高等教育的多样和特色期(1990年以来)

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韩国的国家目标是扩大国际竞争力。根据这一国家目标,韩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就规定为多样化和特色化。

1994年2月5日,设置了作为总统咨询机构的教育改革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是应总统金泳三的要求而成立的,该机构根据20世纪90年代韩国的国家目标,制定了31个教育改革课题方案。在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一是把大学办成以教育需求者为中心的大学。实行时间制、注册制和双学位制,根据学生的时间、经济状况和专业选择的需要,扩大学生转系调专业、编入和插班制的范围,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选择权。二是强调扩大高等院校的多样化和特色化,实行大学设立准则主义,即达到《大学设置标准令》要求的设置条件者,可以成立新大学;允许条件具备的本科大学设置专门研究生院;对各大学发展方向进行评估和给予援助等措施。三是实行大学招生定额自律化。即在各科系扩招规模内可以自行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招生人数,允许7所地方优秀的私立大学自行扩大招生范围和人数,扩大高等院校办学的自。四是扩大大学教育研究全球化、尖端化的援助力度,扩大和职业相关的继续教育机会的研究经费援助。

教育改革委员会的改革措施,特别是尊重大学教育教学的多样性和大学的自律性,强调具有适应信息化社会竞争力的教育改革等方面,得到韩国大学的积极评价,从而促进了韩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3.面向21世纪的BK21工程(1999年以来)

1997年下半年,韩国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为了重振国家经济,韩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第二次教育立国”的口号。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韩国教育能够良性的发展。韩国教育部于1999年下半年提出了一项新的高等教育改革计划,即“BK21工程”,旨在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体制,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优势,通过政府与社会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投入,有重点的把一部分高校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水平的研究生院和地方优秀大学,培养出21世纪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时代所需的新型高级人才和国家栋梁,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韩国当前高等教育的结构现状

韩国高等教育机构分为2~3年制的专科大学、4年制以上的大学和综合大学、研究生院、高等师范大学(包括教育大学和师范大学)、广播电视大学、产业大学以及其他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各种大学。

1.专科大学

专科大学曾为韩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的技术和骨干力量。1999年有专科大学161所,其中国立、公立16所,私立45所。这些专科大学布局不均,大部分集中在大城市里。学生总数为859547人,占韩国高等教育机构在校生总数的33.9%。而到2003年4月,韩国各类大专学校有161所,总学生数为927832人,教师为11997人,当年招生276149人,毕业生为247110人。

2.本科大学

1999年韩国共有192所本科大学,在校生总数为2088116人,其中私立大学有132所,占总数68.75%,而其学生数占韩国本科大学总数的62.28%以上。韩国高等教育机构民营化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

3.研究生院

韩国从20世纪50年代初设置普通研究生院,即以研究为主的综合性研究生院,到50年代末设置了专门性研究生院。1999年有研究生院676所,在学研究生总数为112728人。2002年,韩国大学的研究生院数增加到1010所,在读生以达272331人,与同时期的在读本科生之比为1:6.6。可见,韩国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视程度。

4.高等师范教育

韩国的高等师范教育有两类机构,其一是以培养小学教师为目标的四年制教育大学,在各直辖市和道里设置一所,共11所,全部为国立本科大学。其二是以培养初中 、高中教师为目标的师范大学,全国共有42所,其中国立13所,私立29所。为了提高初等学校教育质量,培养初等学校骨干教师,从1996年起在教育大学里共设置了10所教师研究生院,开设初等教育学科,下设4个专业,采取夜间授课制和季节授课制。另外,还有一所综合性高等师范教育机构――韩国教员大学。这是一所国立师范大学。该大学设有培养中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科系,同时设有研究生院和一系列研究机构。截至1999年,韩国初等学校中以有9.5%的教师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有65.9%的教师希望攻读研究生课程。

5.产业大学

这类大学是对韩国成人进行终身教育的机构,从1982年起开始设置,数量不断增加。1999年有19所,其中国立8所,私立11所;学科分为三个系列,即自然学科系列,人文、社会学科系列,艺术、体育、技能学科系列。由于这种学科形式不受年龄、职业、上课时间等限制,深受欢迎。1999年4月1日的注册学员总数为158444人,国立的在学者为77177人,私立的81267人。随着终身教育思想不断深入人心,这种办学形式十分受欢迎,入学人数成倍增长。到2003年4月,总注册数达191455人。

韩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借鉴

通过对以上内容和数据的分析,及相关文献、书籍的借鉴参考,我认为韩国之所以在短时间内,高等教育取得飞速的发展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国家的高度出发,确立“教育立国”的发展战略和观念

我们可以看到韩国在制定“教育立国”发展战略时,已经把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动力。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光依靠经济的发展是行不通的,经济的发展只能提供国民的物质保障。而国民精神方面的发展和需要才是至关重要的,要想实现这一目的,我认为只有教育能够做到。高等教育的充分发展为经济腾飞提供了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和大量的研究型人才,保障了国家经济的持续和快速发展及国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这一点上对我国是有重要借鉴意义的,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我们不光要保持经济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更要注意国民素质的提高,因为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才刚刚走到大众化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所以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提高和促进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要学习韩国树立全民族的“教育立国”的思想理念。

2.要发展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必须加大投资力度

通过我们对韩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来看,韩国政府不断地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韩国用于科研开发方面的投资,从1971年的106亿韩元,增加到1981年的2930亿韩元,增加了26倍。韩国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后的1999年,教育预算占政府的预算降为19.8%,2000年又升至20.4%,2003年为20.3%。可以看出充足的教育经费和科研经费保证了教育和科研的高速发展。近几年,韩国大量留学海外的研究人员都回国发展,这说明韩国在改善研究环境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这方面,我们国家已经认识到了,正不断加大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但我们的步子还是小了点。

韩国的发展证明,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是实现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及全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中韩两国在文化传统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同属儒家文化圈,韩国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而且我们会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孙启林,安玉祥.韩国的科技教育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孟宪华,牟为娇.“BK21工程”与韩国高等教育改革[J].东北亚论坛,2004(4).

[3]李志仁.新世纪的韩国高等教育[J].高教探索,2002(4).

[4]李泽民,林森.韩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借鉴意义[J].交通高教研究,2003(4).

[5]程爱洁.韩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特点[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范文3

关键词: 韩国基础教育阶段 历史教育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现今社会,素质教育逐渐取代原来的应试教育被人们所重视,而“素养”一词成为教育过程中的关键词汇。历史教育作为培养人们的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很多教育学者都致力于研究有关历史教育的内容,并且热衷于介绍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历史教育。中韩在历史教育方面的比较研究和学术交流不是很多,其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韩国和中国都偏重于研究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教育。在韩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国际化趋势的影响,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教育理论,只注重收集发达国家的教科书及教育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以此达到学习先进教育理论的目的,但是由于研究过于偏重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结果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在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多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及模式,学科教育比较研究多是同欧美、日本学科教育进行的比较。但是,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欧美国家在诸多方面都与中国有显著的差异,可资借鉴的意义不大。韩国与我国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两国有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这一层面说,具体了解韩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对我国历史教育的研究和发展无疑会有更大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一、韩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对于韩国教育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自从1992年我国与韩国建立外交关系以后,有关韩国教育的研究逐渐得以开展。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孙启林的《战后韩国教育研究》和池青山等的《韩国教育研究》(1995年)、田以麟的《今日韩国教育》(1996年)、索丰的《韩国基础教育》(2003年)、孙启林和安玉祥的《韩国科技与教育发展》(2004年)、蔡正默和李光华的《韩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新教育体制》(2009年)、艾宏歌的《当代韩国教育政策与改革动向》(2011年)等。这些研究成果都是我国学者对韩国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这些研究都是比较全面、概括地论述韩国教育的各个方面,并且在部分内容里涉及有关韩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一些内容。直接对韩国历史教育方面的相关研究有,许华和刘传德的《韩国的历史教学》(1998年)、赵亚夫的《韩国社会科课程中的国史教育》(2003年)、许斌的《从中学历史教科书看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2006年)、沈海燕的《中韩历史教育的德育作用浅析》(2012年)、尹姬燕的《中韩初中世界史教科书比较研究》(2013年)等。这些研究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韩国的历史教育、历史课程、历史教科书等方面的内容,并且根据介绍和比较总结出了一些有助于促进我国历史教育发展的启示及建议。但是从总体看,我国学者对韩国中小学历史教育的研究不够深入,可参考的有价值的资料十分有限,使得已经形成的研究不完全是深入研究之后完成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简略。

韩国学者对本国教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孙峰浩的《韩国社会的前途和市民教育》(1997年)、车照日的《对社会科通合课程标准模型的研究》(1999年)、朴采亨的《课程标准地域化的性质和课题》(2003年)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韩国的学校教育进行较详尽的阐述,对了解韩国的学校课程及课程标准提供参考。但是,多数的研究集中在详细论述本国的具体情况上,相比较而言对其他国家的研究不是很多。另外,金荣华教授著的《韩国社会与教育》、郑范谟的《教育与教学》、金钟哲的《韩国教育政策研究》等都阐述了韩国社会的现状和社会教育的开展。

韩国对本国历史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有:梨花女子大学赵瑞衍的《国民学校历史教育内容的相关研究》(1993年)、建国大学杨承德的《初等学校社会课第6次和7次教育课程历史部分的内容分析:以初等学校3~6年级为中心》(2002年)、全州大学崔南淑的《小学教师对历史教育的实况分析:以全州市小学教师为中心》(2009年)、庆仁教育大学崔润静的《2007年改正教育课程小学社会课历史领域的分析》(2012年)、汉阳大学申慧敏的《依据社会科统合论议与教育课程变迁的历史教育研究:以2007年改正与2009年改正教育课程为中心》(2012年),这些研究具体的将韩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如中小学历史教育课程、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小学历史教育内容等,对了解韩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有很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韩两国的诸多学者们对韩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做了很多介绍和分析,形成了许多令人称赞的研究成果。但是总的来说,我国有关韩国历史教育的研究比较少。究其原因,一是中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美、日、德、法、英等发达国家的研究上,而对韩国历史教育不够重视,使得可参考的有价值的资料有限;二是因为语言障碍,使得已有的研究成果比较简略,因此对韩国历史教育的研究还存在许多制约性因素。

二、韩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21世纪人类发展过程中,教育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教育亦担负重要的责任。但是韩国历史教育的现状与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的需求之间还存在距离,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在教育观念和课程体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轻文”现象,这是人类发展进人新时期,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一种表现。当今世界,人们对物质财富需求的重视程度与对精神财富需求的重视程度往往处于失衡的状态,表现在社会各领域中,当然也包括教育领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重视自然科学而轻视人文社会科学的状况,历史教育的问题不如科学教育那样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调查表明,大、中学生和青年人的历史知识普遍缺乏,面对各种社会问题,他们常常束手无策,不会运用历史思维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这种状况极为令人担忧,也引起越来越多的人重视。

2.在历史课程建设上,综合还是分科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在科学教育领域中,综合编订课程成了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带有普遍性的一种趋势。从历史学与人文社会学科的功能看,历史教育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在综合课程中,这种独特的功能是被削弱还是合理地得到加强,不仅是韩国而且是当前各国综合社会课程建设面临的共同问题。这样说来,在科学或学科的层面上,要把历史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其中有许多问题是教育发展到今天人们还无法解决的。这说明,在对待“文科”课程是采用分科还是综合这一问题上,还需要很长的探索之路。

3.依据怎样的价值取向恰当地选择历史课程内容,是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韩国历史教育改革中,如何选择课程内容是一个普遍受到关注的问题。在处理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怎样确定选择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也是争论的一个焦点。

参考文献:

[1]孙启林,安玉祥.韩国科技与教育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马卫东.历史比较教育.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范文4

【摘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一个应汉语国际推广的新需要而设立的新专业,其人才培养的模式还不完善,有待于我们进行不断地探索。文章立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形势,探索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一个核心,两个辅助”的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层级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希望能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培养目标;“一个核心,两个辅助”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提高,目前在全球兴起了汉语热。在汉语热的新形势下,国家汉办提出了实施对外汉语教学的六大转变:(引自“新华网”2008年12月25日的相关报道)目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已从“对外汉语”进入“汉语国际教育”时代,专业内涵丰富,专业概念的外延不断拓展,汉语实现了从“教学”到“教育”,由“国内”转到“国际”的转变。为了适应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新发展,新形势,2012年国家教育部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三个专业进行了整合,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与过去的对外汉语专业相比,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发生了五个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教学对象构成的多元化。过去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教授的对象为没有汉语背景和非汉语区的非华裔以及华裔。而现在汉语教学对象的范围正在逐步扩大,教学对象的构成更加丰富和多样,除了过去的没有汉语背景和非汉语区的非华裔以及华裔之外,现在又增加了很多汉语区接受过很少汉语的非华裔、非汉语区接受过很少汉语的华裔等。2.教学对象学习目的多元化。他们的学习目的都由以前的三大类:完成外语要求、寻根或对汉学感兴趣,发展到现在的多种类别,包括商务谈判、法律研究、新闻、艺术、科学、工程、政府及公共事务等等。3.教学层次多元化。目前我们的教学机构已经由单纯的大学本科教育逐渐转向多层次教育。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机构种类逐渐增多,包括中文学校、小学、中学、大学、孔子学院、私有教育企业等等。4.教学模式和方法多元化。汉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由以前的单一课堂讲授向多样化、媒体化教学发展,如海外学习与在华学习相结合、本校学习与跨校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工作实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远程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与新的科技手段相结合等等。5.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目前的汉语教学内容除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之外,专门用途的汉语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如商务汉语、法律汉语、医用汉语、旅游汉语等。(引自吕蕴鸽,2010,“新时期对外汉语教学呈现的特点及本科教学的定位”)面对国家发展的新形势,新的学科、专业的调整,高校必须改革过去对外汉语本科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根据汉语推广的新形式,新要求,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因此,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教育理念的研究和实践势在必行。

一、目前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情况

为了了解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情况,我们抽样选取了一些学校,以下是几所高校所设定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1.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制四年,着力培养系统掌握汉语言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国际汉语教学及应用的基本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胜任国际汉语教育以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引自/n675582c1268.aspx)2.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法语基础,具备较好的语言应用能力,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能在国内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以及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涉外企业、事业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引自/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03)3.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英语言基础,具备较强的汉语言文字表达运用能力和较流利的英语交际能力,能够较全面地掌握中国语言、中国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等相关方面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引自/shownews.asp?id=1613&foid=448)4.本专业培养具备汉语及语言学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能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方面的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引自李思源,2014,“黑辽两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5.本专业主要研究针对母语非汉语者的语言教学与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具有对外汉语教学及涉外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引自李思源,2014,“黑辽两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纵观以上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1.各高校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没有能很好地突出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性,还没有将传统的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清楚地区分开来。2.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地区优势和学科优势还不突出,存在趋同性。

二、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教育理念的探索

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确立,过去的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的发展,因此,立足汉语国际推广,准确专业地定位汉语国际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是本专业的当务之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在教育部公布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当前的国际汉语教学市场的需求,结合各学校的地区优势、学科及专业优势,同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使培养目标更具专业性、系统性、丰富性和实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层级性的,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核心,两个辅助”。

(一)人才培养核心目标——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国际汉语教师

结合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应以培养国际汉语教师为主要培养目标。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应突出应用性、复合性和国际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国际化视野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培养应充分考虑地区优势和学校的学科及专业资源优势,制定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教学环境、文化习俗、学生等都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各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地区优势和专业特色,实施定向培养,设置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强胜任力的国际汉语教师。

(二)人才培养的辅助目标之一——培养能胜任国际汉语教学管理、涉外事务、对外文化交流等工作的人才

目前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逐步深入,除了需要大量的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之外,与之相关的各种人才的需要也随之增加。如: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策划和执行人员、涉外事务工作人员。面对这些新的人才需求,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的内容需要不断丰富和充实,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制定相关的培养方案。

(三)人才培养的辅助目标之二——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和对外汉语专业学术型硕士输送合格的生源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中,学校应设立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块,在本科阶段要夯实专业基础,突出研究型学习的特点,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学术研究生的报考和攻读打好基础。结语随着汉语国际教育新形势的发展,过去的对外汉语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要。因此,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地域针对性、专业实用性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多样性,实现国家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崔永华.关于汉语言(对外)专业的培养目标[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4).

[2]金伟,傅赢.试析本科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J].辽宁师专学报,2012,(4).

[3]吕蕴鸽.新时期对外汉语教学呈现的特点及本科教学的定位[J].学术交流,2010,(6).

[4]马庆林.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若干建议[J].世界汉语教学,2003,(3).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范文5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课程

“汉语国际教育”是指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res”,简称MTCSOL。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治影响的日益扩大与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各国学习汉语的人数急剧增加,对汉语教师的需求也持续上升。为了适应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形势,解决对外汉语教学教师严重匮乏的问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7年4月3日发出通知,决定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作为一门强调实践和应用的专业,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在探索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为推进汉语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加强国际汉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专业素质,必须推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践课程建设概况

1、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特点

(1)高度综合的前沿学科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是一门高度交叉、高度综合的新兴前沿学科,具有汉语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等多重学科的综合属性,而且要求有实践环节的训练。另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复合人才,不仅要能够承担汉语教学的任务,还要具有较强的汉语国际推广以及文化推广和交流的能力。

(2)复合应用型的人才培养

与对外汉语专业不同的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这些都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促进汉语以及中国文化的全面推广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除了要对汉语及汉语教学进行研究之外,更多地承担着汉语以及中国文化的国际推广,推动汉语教育从专业汉语教学向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教学转变。

2、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分析

根据《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规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根据《方案》规定,设置了公共课,必修课,选修课(5大类),教学实习。其中,5门必修课程基本上能够保证培养对象对汉语和文化的教学内容、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掌握和基本教学能力的养成;而语言、教学、文化、教育和方法等五大类23门选修课以及在外语和实习方面的具体要求,则不仅细化和深化了必修课程的内容,也延伸和丰富了教学内容。

在这里,笔者想强调一个问题,就是实习和实践课程之间的区别。实习是研究生们走出校园,进入社会,进行教学实习,更多的像是一种社会实践,而非本文要强调的实践课程。

3、实践课程建设概况

目前中国的高校中,有多所高校都建立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关于实践课程的建设,这些高校都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作为国内首批建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该校在实践课程的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学校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能力体系(而不是单纯以知识体系)确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以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围绕着汉语教学能力、中华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力争全面实现教学内容从语言、文化本体到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的根本转变。在教学模式上,推广案例教学,在国家汉办的大力支持下全力建设全球范围的国际汉语教育案例库,并进一步探索探究式、思辨型、充分互动和研讨的案例教学方法,与此同时,努力构建并形成了从听课、评课、说课、试讲到顶岗实习的一整套实践实习体系。

虽然各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建设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由于《方案》缺乏对实践课程的规定,各高校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普遍在实践课程的建设方面有所欠缺。除此之外,由于各高校都根据自身的条件及需要探索和建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实践课程,在整体上缺乏统一性,没有形成系统的实践课程体系。

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践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问题:缺乏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应用性认识

虽然在我国,专业硕士的产生和发展已经有较长时间的积累,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尤其是文科性质专业,仍然是沿袭了学术型专业建设的模式,缺乏专业硕士应有的实践能力培养。很多报考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学生可能大多数也只是对中国语言与文化有兴趣,作为学习者,其自身也忽视了其作为重实践应用的专业对学习者实践能力的要求。

2、体制问题:缺乏系统的实践体系建设

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原有的教育体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革。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基础知识的记忆,学而空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对实践教学能力重视度明显不够,没有真正的实践基地,更不要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整个实践体系的建设。

3、课程安排问题:缺乏对实践课程的安排和保证

从对课程设置的分析中可明确看出,在《方案》的规定下和实际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都没有对实践课程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使得实践课程缺乏制度上的保证。其次,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本身的丰富,加之该专业生源的多样性,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因此在理论课的安排上,为了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课程占到了很多且集中的课时。这样一来,老师和学生都会将很多的精力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上,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压缩了实践课程。

4、经费问题:投入不足,缺乏足够的资金和师资保障

目前,很多高校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术型硕士的培养上,给予了很多的课题经费,希望通过课题的建设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提升学校的名誉和竞争力,这样一来专业硕士在实践课程建设过程中经费投入就必然会不足。另一方面,开设汉语国际教育课程的高校大多还未形成一个稳定的、高素质的、专业的师资力量,很多课程由汉语专业老师、语言学专业老师等教授。这既反应出高校师资的不足,也反应出各高校对于专业硕士建设不够重视。

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践课程建设策略

1、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观念,建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正确认识

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当然也包括其他所有的专业硕士,要充分认识到自身专业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除重视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巩固外,要注重对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积极参于各种实践课程和项目。对于教师和学校来讲,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要制定一套单独的培养计划,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中,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标准。

2、各高校要转变教学管理模式,建立系统的实践课程体系

学校要对整个教学管理的模式进行改革,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乃至所有专业硕士的实践课程进行系统的完善。在实践课程的建立上,可以采取合作教学的模式,建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与在校留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实践。在这样合作教学的环境中,学生不仅锻炼和提高了汉语教学的能力,更能逐步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同时在校留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汉语水平,可谓一举两得。各高校可以通过这种教学管理上的转变,逐步将这种教学模式固定下来,建立实践基地,完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实践课程体系。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范文6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根本动力 先进的现代文明

一、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取得的进展

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力手段,也必将为世界文化的多元交融和共同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挂牌以来,至2009年底已在全球建立272所孔子学院及282个孔子课堂(许琳2010);到2010年10月已建立322家孔子学院和369所孔子课堂;至2012年8月已在全球建立389所孔子学院,520个孔子课堂。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得到批准并逐步扩大招生;大规模的汉语国际教育志愿者师资培训在国内外进行;“汉语国际教育”留学研究生开始招生并提供全额奖学金,这些成绩表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正蒸蒸日上,也表明有关部门作出了巨大而富于成效的努力。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与根本动力

在喜人的形势下我们应当认识到,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文化战略基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令人鼓舞的形势下应该作更长远更深入的思考。反观英语等其他语言在近代以来成为世界强势语言的历程和情况,可以深化我们的认识,给予我们启示。

近代以来英语等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伴随着殖民主义进行的。除去这一特定的历史因素,这些语言得以扩张的背后是英美等国前沿的科学研究和先进的应用技术,即语言扩张的背后基础是先进优秀的现代文明。这一点非常清楚,但在认识上却很重要。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有以下问题应该得到高度重视。

1.语言崛起不能仅以传播古代文明为基础。

语言崛起依靠的是前沿的科学研究和先进的应用技术,不能简单寄希望于该语言承载的在历史上创造的古代文明。英语等语言的扩张依靠的正是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而不仅仅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反观汉语国际教育,目前偏重的仍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介绍、传播和输出。孔子、京剧、功夫、中医等一直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海外汉语教师很清楚,目前的中华文化课程基本上仅仅局限于制作几个中国结,唱上两段京剧,或者练几笔书法,摆几个太极拳的架势,等等。这实际上是寄希望于一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及中华古代文化表层的兴趣甚至好奇。由于对汉语、汉字乃至中华古代文化不了解,英语里甚至有这样的说法:as difficult as Chinese(像汉语一样难)。换言之,目前我们的文化传播定位还停留在西方国家对远东陌生异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上。要真正以汉语国际教育为桥梁和平台达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目的,这种局面必须得到扭转。

2.语言崛起应打造包含经济因素在内的多层面、多维度的需求格局。

不可否认,语言的崛起应该包含经济因素在内的多层面、多维度的需求。200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会议指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汉语热’持续升温”。但应当看到,造成这种需求局面目前主要依靠的是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这些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和外贸出口已经上升到第三位,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张国祚2009)。经济的发展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贸易往来,这当然需要语言的沟通,会扩大汉语的需求。但经济上促成的汉语需求只是一条腿走路,单纯依靠经济维度,从长远来看汉语的需求空间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目前已经显露出来。据2006年5月22日国家语委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年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近4000万;据国家汉办预测,到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将达1亿,按1:20的师生比估算,届时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将达到500万。但目前全球的外国汉语学习者是否已经达到1亿,恐怕很难给出精确的统计数据。可以预见的是,单纯依赖于经济的语言需求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达到饱和和极限。经济层面的需求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但要不断扩大汉语国际传播的成果,必须下大力气逐步打造多层面、多维度的汉语需求局面。

3.先进的现代文明是语言传播的坚强基础和根本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