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保研学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保研学报告范文1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思想方法论。根据这一总体指导思想来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就是要按照遵从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发展思路。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
环境影响评价在进行建设活动之前,对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建成投产使用后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提出防治措施,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报批的法律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法律手段。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调查清楚周围环境的现状,预测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和趋势,提出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评价还可以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保证我们的经济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是科学的,对人类生存环境不产生大的负责影响。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和环评人员,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工程中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科学、客观、公正地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切实把好环境保护的第一道关口,防止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失误。
一、环境影响评价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从科学发展观与环保的历史渊源看,几十年前的世界环保主义思潮产生了国际三大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国际可持续发展理念正是中国科学发展观的依据之一。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最初的项目环评到区域环评,再到现阶段的规划环评和战略环评,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环保意识的转变过程,从局部到区域,从近期到战略,从科学到更科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已成功我国项目审批的一项目重要的和基本的依据。
中国的环境问题从一定程度来讲更是一个大结构和大布局问题。单个项目的工艺技术都比过去更先进、更环保,但挤在一起是否合理?生态环境是否承载得了?这是规划环评要回答的问题,而我们现在的单个项目环评没有这个能力。为了从国家发展战略上推行科学发展观,我们正在积极争取规划环评的法规。
科学发展观和环保的社会关系社会公平正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环境公平和社会公平密切相关,环境的不公平必然加重社会的不公平。马克思说:“物与物关系的背后从来就是人与人的关系。”用中国哲学来说,人与自然的和谐直接影响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因此,环保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二、公众参与是环境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我国环保领域第一部有关公众参与的规范性文件《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不仅从多个方面明确了公众参与环评的权利,而且规定了参与环评的具体范围、程序、方式和期限,这一制度的建立不仅充分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的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决策的正确性。
公众参与是建设项目在立项阶段或前期准备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目前已将之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程序可使环境影响评价制定的环保措施更具合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公众参与过程也体现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和有关部门对公众利益和权利(如居住权)的尊重,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然而,尽管我国对响评价工作中公众参与一直在进行研究并不断实践,但对于具体操作却没有详细规定,使得公众参与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如何有效实施公众参与,即提高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显得十分必要。
“公众参与”从社会学角度讲,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环评中的公众参与是项目方或者环评工作组同公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其目的是使项目能够被公众充分认可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对公众利益构成危害或威胁,以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这里的公众系指一个或更多的自然人或法人。因此,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到:l、大多位于项目范围或位于项目的影响范围内直接受影响的人群,即预期要获得收益的人、承担风险的团体、利益相关团体;2、受影响团体的公共代表:国家和省政府的代表、地方官员、传统的当局人员、地方机构、私有行业代表;3、其他感兴趣的团体:环评中公众参与包括听取项目所在地区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群众团体、学术团体或居委会代表。征询受影响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重视公众参与的质量,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环保研学报告范文2
在五一节假日期间来西单的人要比平时多很多,不过还是年轻人比较多。年龄大概在30岁以下,女生较多,基本都是以公共交通为主,他们来这的目的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主要为了购物,有很明确想买的东西,顺带看一下别的,这些人经常去的就是明珠,新一代和西单商场,如果是消费水平较高的就更愿意去大悦城,君太,中友。第二种是主要为了和朋友小聚,顺带逛一下,这些人喜欢去的地方与第一种相同。因为是假期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比平时也多了很多,而且大多以家庭为单位一起来,以开私家车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他们来这的目的大概都是为了有目的性的购物,这些人更青睐于大悦城,君太和中友,这些商场不仅有地下停车位,而且凭当日当日消费小票还可以免停车费。在西单,到了吃饭点可以说每家餐馆都是爆满,但个人认为大家最喜欢去的还是像麦当劳,肯德基,吉野家这样的快餐,方便快捷又实惠。
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这一天的观察我发现来西单的人大多都很开心,但是大多也都很浮躁。我认为导致这一不和谐因素的原因之一就是环境,因为是商业区,所以环境必然嘈杂,根据时间的不同(节假日和非节假日)来这里的人多少也不同,人多时就会拥挤,而人少时也只能说不拥挤,在这么大人口密度的环境下,人们的心情肯定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从心理学角度看,拥挤与密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拥挤是主观体验,密度则是指一定空间内的客观人数。密度大并非总是不愉快的,而拥挤却总是令人不快的。
而使人不悦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硬件环境,西单商业区并不算大,但是建筑密度却很高,无论是十几层的大商场还是小片平房商业街都给人楼挨楼,房挨房的感觉,如果只是来这里购物或短时间逛的话就还好,但在这里待时间长了人就会感觉到烦躁。研究表明建筑结构和布局不仅影响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也影响外来访问的人。不同的住房设计引起不同的交往和友谊模式。高层公寓式建筑和四合院布局产生了不同的人际关系,这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国外关于居住距离对于友谊模式的影响已有过不少的研究。通常居住近的人交往频率高,容易建立友谊。
建议:像商业街这种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开放式空间应该将楼间距适当的加大,或在两高人口密度区域之间留出一块小广场,已达到舒散人群的作用。
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二)
一、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我国高校学生旅游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大学生旅游所带动的消费是目前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来收集资料,对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行为及其决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指导大学生合理进行旅游消费,并为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等提供数据和建议。
二、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通过网络中3个QQ群共发放130份调查问卷,填写问卷的分别是大连民族学院的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和其他地区的大三学生,收回111份,回收率85、4%,有效问卷111份,有效率100%。本报告从回收问卷中随机抽取了100份,进行分析,报告最后附有问卷。
三、调查结果
1、大学生旅行消费的态度
提倡旅游的学生占89%,感觉一般的占11%。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是提倡旅游的,它可以丰富大学生活,增广见闻;当然也有少部分人认为它是可有可无的,但是不提倡的是0%,相信这也给大学生旅游市场带来巨大的机会与挑战。
2、阻碍大学生旅游消费的因素
由上图看出,阻碍大学生旅游的因素中资金因素占60%,闲暇时间占4%,缺少同伴这一因素占4%,以上三个因素都有的占32%。总体而言,资金不足是阻碍大学生旅游消费的主要因素。
3、大学生旅游选择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4、大学生旅游的频率
大学生旅游大多是一年一次,占64%,其次是一学期一次,占24%,频繁旅游的,像两周一次或更多的只占4%,一个月一次的也只有8%。大学生旅游的频率不是很高,旅游企业开发产品时要注意这一点。
5、出游地点的选择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旅游地点多是省内其他城市,占40%,其次是市内,占32%,省外占20%,国外占8%。大学生会想到花费太多,距离远,交通不便等,故有此结果,旅游企业可根据这一旅游有消费心理及现状开发合适产品。
6、出游时间的选择
7、出游同伴的选择
大学生旅游往往是结伴而行,根据调查,男女朋友结伴出行占24%,与家人出行的占16%,与朋友同行的占56%,同学间相互结伴出游的占4%。大部分大学生喜欢与同学出游,男女朋友一同旅游的这部分群体也是不可忽视的,大家是希望通过旅游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8、出游信息的了解
我们可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是通过旅游宣传海报来了解旅游信息的,这部分人群占56%。其他的还有24%的大学生是通过网络查询来了解的,16%的大学生通过朋友介绍,只有4%的大学生是通过旅行社来了解旅游信息的。旅游企业在旅游宣传海报上不妨多下功夫,让大学生看过海报之后就有想要体验的冲动。
9、每次用于旅游的花费
10、喜欢的出游方式
11、出游动机
通过调查,大部分大学生的出游动机是增长见识,共有48%的大学生,还有的是为了缓解压力,有24%的大学生,结交朋友和其他动机的分别有12%和16%的大学生。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可在增长见闻、休闲解压的产品上下功夫。
12、最关注旅行社哪一项服务
13、旅游景点类型的选择
四、分析总结
通过整理问卷,分析研究结果,总结分析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行为:
1、很多同学都对外出旅游持积极态度,认为在时间、金钱、交通、等都适宜的条件下,多去外面走一走、看一看会有很多收获,感受不同的景色风光和风俗文化、亲近自然、缓解压力、增长见闻。有时道路交通和旅游景区过于拥挤,可能会造成诸多不便,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旅游的心情,影响旅游质量,无法得到休闲放松。
2、大学生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主要是朋友推荐,对于上网浏览、媒体广告、主动去旅行社咨询等渠道的采用者较少,亲友间相互推荐旅游信息,对大学生选择旅游地点影响很大。
3、大学生的年平均出行次数较少,多为一年一次;偏爱自驾游。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资金。
4、多数大学生认为适合出行的时间是寒暑假。与节假日相比,寒暑假的假期长,时间充足,更容易出游。平时出游也可以避开大量的人流,方便活动,同时能配合自己的时间。
5、在自然景观、野外探险、体育娱乐健身、民族风情、历史遗留的多种旅游主题并存的今天,大学生选择水乡古镇和海滨岛屿的最多,他们更愿意走进水乡古镇和感受海滨风情。旅行社可以把自然景观作为新的开发趋势。
6、比较大学生的出行选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自助游,不仅仅拘泥于旅行社。大家更愿意自己制定路线,安排食宿,这满足了大学生对自由度的需求,能够很好的体现他们的自主性。
7、首先,由于大学生的资金来源于父母和平时打工,其旅游资金有限,对他们而言大部分旅游产品价格过高;而且大学生除了寒暑假其余时间都忙于学业,时间有限,每年的旅游次数不多;节假日时交通过于拥挤,致使这一时段的大学生旅游质量不高,整个旅游过程中最深的影响的在一个“挤”字上,影响下一次旅游选择。以上影响是大学生旅游消费的最主要因素。其次,像旅行社工作人员尤其是导游的服务态度、旅游线路安排、旅游景点状况、出有距离、同等都或多或少的影响大学生旅游消费。
五、决策建议
1、对大学生的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旅游花费比较合理,在此便不再提出建议。
在谈论对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看法时,不少同学表示,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信息,加之部分商家为了自身利益而故意作假,大家很多时候易被那些虚假、夸大的旅游宣传广告误导,旅游时无法达到理想效果,还总遇到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和服务。另外,在大学生旅游群体的相关权益受到侵犯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建议大学生进行旅游选择时多方面了解信息,综合考虑,不要轻信广告宣传。
大学生在选择出游伙伴时,多是选择同学、男女朋友,这样的选择可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增进感情,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和父母出游也是不错的选择,在此建议大学生,出游时多考虑考虑是否与父母同行,我们更需要加深对父母的了解,增进彼此感情。
2、对旅行社的建议:
本次调查中大部分大学生喜欢自助游,通过自己制定路线、安排食宿使旅游贴近自己的意愿,让自己尽情的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旅行社可以根据这一点,向大学生推出自助旅游服务,只提供预定车票、住宿或者配合当地的旅游景点做一些票务上的折扣。
环保研学报告范文3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同学们,我们的家园富饶而美丽,我们生活,学习的地方空气是那样的清新,环境是那么的优美。地球就像妈妈一样给我们带来幸福,带来快乐。可是,你们知道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美好的环境正在遭到破坏,它将给我们人类带来无穷的灾难。
我们少先队员能为地球妈妈做些什么呢那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吧。当你和家人出去旅游时,不但自己不乱扔果皮,包装纸,而且发现垃圾还能主动拣起来投进垃圾箱里,那你就是一个保护环境的好少年;在学校里,看见自来水龙头没关紧,你能上前动手把它拧紧;看到光线充足,能主动把教室里的灯关掉,那你就是一名节约资源的好学生……只要大家脑子里有爱护环境的有心人,就能为我们的家园尽一份力,添一片绿,将来就能把地球建成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新家园。
同学们,你们看,因为有了我们的参与,青山格外地葱茏;因为有了我们的行动,绿水格外地清澈;因为有了我们的存在,地球妈妈欣慰地笑了!
环保研学报告范文4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可实现“双赢'''',处理不好则两败俱伤。这一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经济的增长,甚至制约一些产业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第二,经济增长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一些地区毁林开荒,开山采矿,是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把环境成本外部化,不考虑资源更新的速度及生态服务价值。低成本的工业扩张,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浪费、短缺的根源所在。
第三,发展经济要有可持续性。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
第四,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难以奏效。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进步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才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综上所述,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二、当前我县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发展的影响
近几年来,县委、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了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取得进展。但我县的环境保护工作尚处在起步、规范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执法难度大,这是目前环保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受到政府的重视程度;企业的接受能力;体制上受块块管理;法制上无强制手段,法律法规难以落实到位等限制了执法工作的进行。例如:在排污费的征收上难度很大,很难足额征收到位。有些企业经常跟执法部门讨价还价,找些种种理由推脱责任。
城区环保管理手段落后,办法不多,城市环境污染已成为群众投诉的热点。城区污染治理进程缓慢,城区环保配套工程设施不全。“两污”处理等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品位的关键,加快城区垃圾、污水处理步伐乃当务之急。餐饮油烟污染、金属切割噪声扰民等问题办法不多,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
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是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有效手段。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较低的现状,将势必给我县环境带来污染隐患和潜在的环境风险。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解决环境问题应从经济发展入手
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明确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来实现的。这不仅制约经济持续增长,也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二要转变体制和机制,经济体制的转变既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又要符合生态环境的规律,干部政绩考核不仅要考核gdp是否增长,还应考核环境质量变化的指标和环保法规执行的情况。三要制定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济政策包括各种资源能源节约的政策、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的鼓励政策、排污收费制度等。四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强调的原则是资源“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从国内和国际一些试点的经验看,在企业层次可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审计,最大限度减少生产中原材料的消耗,不用或少用有毒有害的原材料,不排或少排废弃物。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园或把不同企业联合起来,相互利用生产的废弃物,从而减少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同志提出的“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的要求。
做到环境信息公开,通过我县环境保护政府公开网站,公开我县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状况,公开政府在环保方面采取的措施,让人民群众了解当前我县的环境形势和政府为此做出的努力。还要依法公开企业排污行为,发动广大群众和社会舆论进行监督。
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推动环保事业最强大的力量。发动群众为环保献计献策,鼓励群众对违法排污企业检举报告。支持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支持和引导环保志愿者开展的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环境保护跨越发展
环境污染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我们不能再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初期严重污染环境、后来再治理恢复的路子。如何走出一条新路子,实现环保跨越式发展?一靠机制、体制创新,二靠科学技术进步。今后技术进步应更加重视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这既有利于缓解资源不足,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国际上有学者提出四倍跃进的观念,即通过采用新技术,可以做到消耗一份能源或资源,创造目前四倍的经济增长。
(四)做好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
企业的行为对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将健全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及其配套的制度和标准,严格查处违法排污企业。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收费制度,从机制上促进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五)增加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政府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增加对环境保护投入是非常关键的措施。这一方面是政府实施公共财政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环境问题往往表现为外部的不经济性。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尽可能减少在环境方面的投入是其自发倾向。政府为维持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必须加大法制的力度,严格要求企业达到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政府自身也就在加大投入,起到引导促进作用。城市集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特别是国家为民族长远利益建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的珍稀物种保护、环境执法能力建设等,都需要政府的投入。除了政府增加投入外,要通过各项政策措施调动全国各方面的社会资本投入环境保护,推动污染治理的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六)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和自身环保队伍建设
把好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关,严格控制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严格控制新增污染;加大工业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工作力度。
环保研学报告范文5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在笔者看来,“可持续”三个字内涵十分丰富,而其中最重要的应当首推资源和环境保护。如果我们只注重经济指标而把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毁坏殆尽,那么到头来各项发展也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说过:“经济增长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强对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阐述观点鲜明,立意深刻。
在前些年经济发展中,不少地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远的不说,20__年5月无锡太湖的“水污染事件”就是一例典型的反面教材。太湖流域富甲天下,许多沿湖城市被誉为“太湖明珠”,但就是这样一个地区,由于前些年管理不善,工厂企业过度排放,最终爆发大规模蓝藻而造成水体污染,致使居民用水都成了问题。回过头去再治理,费用却让人触目惊心。有资料显示,“在治理太湖污染方面,国家一期总投资已达110亿元,即将进行的二期治理预算将达1000亿元。两项累计,太湖治污资金庶几可以兴建半条京沪高铁。” 除了中央财政投入,江苏地方政府每年也在投入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太湖治理。以上是太湖治理方面的直接投入,如果再加上因水体污染而造成的疾病治疗和农业、渔业损失等,其数字将大得令人乍舌。诚然,以太湖为依托,沿湖周边的经济曾一度获得过飞速发展,但是等到太湖水危机到生命健康、制约到经济发展之时再回过头去把当时赚到的钱拿出来加大治理,怎么看都像是在折腾,而且折腾过程中还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流域生态给搭了进去……太湖污染只是前些年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类似的现象在其他地方也并不鲜见。这里就更不屑说那些因规划失当、过度采挖而造成资源破坏的事例了。
当然,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及时进行弥补总比放任自流要好得多,可是如果在经济发展之初就把环保问题摆到突出位置上来,不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了么?大自然每次带给我们的教训都是十分深刻的,这促使我们必须要真正去尊重自然规律,既不能寅吃卯粮,竭泽而渔,也不能顾此失彼,盲目发展,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措施。
一是要科学评价发展速度,避免短视行为,引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一个地区和城市发展得如何,首先不能以经济指标论英雄,而应该把环保指标与经济指标同等考量,二者兼顾,缺一不可。其次是在地区重大发展规划和大高外项目的引进立项上,一定要有长远考虑,不能因为可以带来一时的经济利益就当机立断,匆匆上马。必要时,要听取人文、地理、环保等方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除了要考虑到现时的利益,还要为子孙后代的发展留足空间。政绩不是提高了几个经济数字,也不是留下了几片楼盘,更不是建了几个工厂、修了几条道路,而是人民群众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实惠,他们的生活质量是否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如果人们住着高高的楼宇,走着平直的大道,穿着华丽的外衣,却不得不每天呼吸着混浊的空气,喝着污染的开水,吃着有毒的蔬菜,然后再把大把大把的钞票花在医院里,那就算不得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的发展也就是畸形的。因此,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引导规划者和决策者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良好标尺,必须深入研究,通盘考虑,科学制定
二是要严格落实资源和环境保护制度,加大环保执法,加强责任追究。很长一段时间里,污染企业和环保执法部门都在玩一种“猫鼠游戏”。有些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偷排偷放或超标排放,执法部门来了就开动净化回收设备,或者干脆将生产暂时停下来,人一走,依然故我。有的政府部门为了财政和税收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直接导致了制度不落实,执法不严格,污染不治理。有些地方和部门还采取“以罚代管”的方式来处理违法排放,也进一步助长了部分企业明目张胆、我行我素的生产行为。因此,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严肃法律制度,认真落实环保措施,绝不能姑息迁就。除了经济处罚外,还要加强对生产者和管理者的责任追究,使双方都产生危机感和责任感,促使生产者守法经营,管理者依法行政。只有这样,才能把资源和环境保护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还要加强对企业家和普通民众的教育引导。培养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引导民众建立勤俭节约、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做到发展不忘环保,创新创业不忘生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提高全社会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有道是“毁易建难”,资源和环境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据《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科学家预测,如果人类不立即采取行动,阻止地球环境进一步恶化,那么到本世纪末,地球上将只剩下10亿人还在艰难的活着……”这样的描述令人感到毛骨悚然!
环保研学报告范文6
关键词 高中化学实验环保意识 安全意识 培养
化学实验活动是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精神和科学严谨态度以及优秀思想品质的良好途径。因此,我们在利用化学实验多渠道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能力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一)重视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化学实验常用玻璃仪器,经常接触酸、碱等强腐蚀性药品,在学生实验中事故隐患的确很多,容易造成或轻或重的实验事故,事故一旦发生就会给我们正常的实验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有些学校,教师甚至因噎废食,因害怕学生出现伤害事故而减少学生操作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实验的减少,使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和思维的空间。其实,我们都知道多数学生实验只要严格按照正确的操作去完成,一般是不会出现伤害事故的,危险源于不规范操作。例如:“玻璃仪器轻拿轻放,避免破损”;“金属钾、钠取用适量”;“切不可往正在进行加热的盛有苯酚甲醛混合物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盐酸催化剂”等等。我们教师只要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重视安全 教育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就能从根本上杜绝实验中伤害事故的发生,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二)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是社会赋予教育的责任,目前环保已成为全球全人类的共同问题
教育影响着一代人的思想,因此,我们责无旁贷,而所有学科中与环保关系最密切的当属化学。近二十年来中国工业迅猛发展 ,人们在享受着它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遭受着严重污染的危害,臭氧空洞,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缺乏,酸雨肆虐,光化学烟雾……虽然有的老师会说,这些我们都在讲,可是这远远还不够。比如:有的学生把废旧电池随手乱扔,某早点铺,学生吃完早饭把塑料袋随手抛在桌下;天安门广场随手丢弃的口香糖,电影院的座套上被口香糖污染。这些严重污染环境的现象,反映了我们较差的环保意识和做人的素质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对待环保的意识问题和行为习惯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首先意识到下一代环保意识的匮乏,我们实验教学中除了教给他们实验技能之外,还应该大力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为他们将来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环境着想。
二、关于培养学生安全和环保意识几点建议
(一)加大实验改革力度应当从教材入手
教材是教师施教的依据,从我国现行化学教材来看,学生实验的编写一般是由目的、原理、仪器、药品、步骤等几部分组成。我认为应当适当增加安全和环保方面的内容。我们现在的实验教改方向是逐渐从验证性实验向探索性实验过渡,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探究。而我们的思路一般是目的原理实验用品步骤结论,而忽略安全和环保。在我们平时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时,可行性往往是以步骤设计能否满足目的原理为标准,我认为应该引起同行们的思考和重视。
(二)教师当“从我做起”言传身教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有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从“安全意识”的培养角度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 一丝不苟做好演示实验,教师在演示实验中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学生动手实验时的态度和方法,因此,哪怕是最常用仪器的使用也丝毫不能大意,对于一些有危险隐患的实验更要充分备课,引导学生把不安全因素想全想透。
2.合理使用反例。对于一些可以在实验室模拟的错误操作导致的后果,教师可设计一些错误的反例加以验证,以加深学生印象。如不纯的可燃气体点燃爆炸,水倒入浓H2SO4中进行稀释的后果;加热时先撤酒精灯导致水回流引起试管炸裂等,只要条件允许,装置设计合理,不会引起事故的均可一试。
3.严格监督,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学生进入实验室亲身体会的印象是最深的,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什么都好奇,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因此,在平时学生实验中除了讲清楚规范操作,安全要求外,加强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4.增强防范意识,培养自救能力。例如:强酸、强碱溅到身上时的处理,偶遇紧急情况时应如何处理和进行自救。 从“环保意识”的培养角度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 立足教材,常规教学中多渗透环保 教育 ,教材中有关环保的课题很多,教师应准确把握,妥善利用,如《硫酸的 工业 制法》《炼钢炼铁》《石油和石油产品概述》《电解电镀》等章节涉及到很多与生活相关的实例,教师在处理这部分教材时最好能结合本地情况加以分析,有条件的可以实地考察,或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树立从我做起的环保意识。
② 开展研究性学习,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方面的研究性课题,例如:燃料使用及其污染,干电池污染,本地区主要工业污染源及其污染物的处理调查等,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实际情况,使学生了解书本以外的环保知识,对于帮助他们树立环保意识很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