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研究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教学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教学研究报告

教育教学研究报告范文1

一、研究背景

201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标准》提出了十大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其中包括符号意识。《标准》突出强调了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对数学符号涵义和实质的理解是培养符号意识的基础,符号意识的培养很大程度依赖于学生对符号意义的理解,所以在数学符号意识的教学中应当着重注意数学符号内涵及实质的作用。数学世界中可以说处处充满符号,数学中人们以符号为载体进行表达、运算和论证。学生学习代数等相关知识是在初中阶段开始的,从算术到代数的过渡也是七年级数学课程的重点以及难点,符号在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转化作用,学生必需经历由具体的数到抽象符号的转变,才能更好地学习代数内容,运用数学符号表达数学情境。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一线教师发现,对于这些数学符号的大量涌现,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了不同的困难。由于数学符号的抽象性,在学习数学符号时使得许多学生没能理解符号的真正含义只是进行简单的机械记忆,导致符号学习和学生内在的知识经验脱节。另外随着初中知识的增加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多样化,新符号的数量必然会增加,表达的方式也会更加多样化,运算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发展初中生的符号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二、明确研究问题

多年来,大量的研究者从数学符号意识的各个方面,比如学生符号意识的现状、符号意识的维度、符号意识的内涵等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了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也让大家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

因此,本文将以以下问题作为重点研究方向:

(1)了解学生“符号意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根据现状中存在问题的归因探寻对应的教学策略;

(3)在实践班级检验教学策略是否可行。

本研究以上述内容为出发点,明确研究现状后,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教学实线研究,探寻出符号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

三、研究方法

为了进一步了解七年级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现状,笔者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研究。笔者首先研究《课标》 ,学习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内容,研究郑州市期末考试试卷,参考其他研究者编制的试卷,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编制了《七年级学生数学符号意识测试问卷》 ,统一测试,并让学生将答题卷上传七天网络,由多位老师共同完成改卷,统计答题情况,最后利用Excel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

四、研究的目的

1、促进学生符号意识的建立

数学课程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解题,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符号意识”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其在本质上体现的是数学抽象的基本思想。七年级是数学课程从具体的算术到抽象的代数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抽象的数学符号的出现,让学生觉得这些陌生、古怪的数学符号就象“天书”一般难以读懂,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因此在这个时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丰富的想象力,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的储备数学符号,主动用符号。

鉴于此笔者提出一些关于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如何与符号交朋友,如何主动的应用符号的学习策略,希望能促进学生符号意识的建立,为解决问题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2、为教师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提供教学策略

虽然现在提倡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组织者的地位还是不可动摇的,教师的教学方法控制了一堂课的节奏。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只要是能提高教学质量的都是有效的教学。

五、研究意义:

标准中虽然给出了符号意识,但对其内涵的界定比较单一,进而影响了教师对符号意识的认识,导致相关训练只是偏重于学生外在的结果,而不注重内在素养的提升。因此本研究从心理学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结合新课标对符号意识的阐述,全面地分析和认识了符号意识的地位与作用.

通过研究了解初中生符号意识的现状及水平,并发现其中各方面发展的不足,分析学生在符号意识发展方面的薄弱环节,再加上对学生的差异性分析,结合鲁教版初中阶段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当下的教学现状,促进学生符号意识的提升。

在教学中,教师能否准确地、有针对性地对新符号或者不同情境下的符号进行讲解,是难以合理地判断与评价的。明晰初中生符号意识的现状,可以帮助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提高教师对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六、研究结果

1、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七年级学生在数学符号意识上存在四个问题:

(1) 学生很难理解数学符号的内涵。大部分学生只是认识数学符号,但是对符号的本质是什么很陌生。

(2) 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之间转化比较困难对于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的问题比较小。但是对于图形语言和数学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学生不能从图片中提取信息,转化为符号语言,表现的不尽如人意。

(3)代数式运算困难。学生对于简单的数学符号计算能够从容应对,但是在去括号,去分母的时候,学生往往顾头不顾尾,很容易出错。

(4)用数学符号作为推理、思考的意识比较低。当学生遇到没有训练过的问题,学生的第一反应是用特殊值来说明结论的正确性,而不是用符号来表示一般规律。这说明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符号语言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比较低。

2、反思

目前七年级学生符号意识发展水平不高,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并注意以下几点。

(1)提高符号教学的地位。目前教师认为符号教学在自身的教学过程都有体现,但实际上符号教学往往只是教学的附属,符号教学在教师的头脑中渐渐成为了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教学。这也体现了当下对于符号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发现符号教学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其脱离了课程标准对符号教学目标的要求,这些行为都将会造成符号教学的内容呈现出杂乱无章和支离破碎的状况,造成只重形式而忽略内容的现象。要改变当下的问题,就必须要求教师提高对符号教学的重视度,把符号教学看成是数学教学的一部分,也就要求教师要设计相应的教学程序体现符号教学的内容,同时做相关的练习和总结。

(2)符号教学应参照学生行为。对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应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经历的全过程,伴随着学生数学思维层次的提高而逐步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符号意识的训练。对于新学的数学符号,教师多数情况下只是在讲解的过程中告诉学生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接受方式往往是被动的,因为对于新的符号,学生没有已知的经验作为基础,或者难以将已有的经验与新的符号联系起来。如在七年级的"有理数"的教学中,字母是负数就用a<0来表示,而尽量减少用语言叙述的方式,进而使学生能够形成条件反射,由a<0就意识到a是负数。利用符号解决问题是符号意识的核心,学生符号学习的问题也是需要关注的,教师如果将这些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素材,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讲解或者否定,那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大量反例的出现,就会让学生体会到其中错误出现的原因,从而避免类似错误的出现,同样给学生符号意识的发展扫清障碍,摆脱纯符号操作的盲目性,符号语言是数学思维的重要载体,存在关系式、图像、表格等表征方式。学生能够在三者之间进行互译,并且知道何时选择哪种语言进行有效的转换,则是学生符号意识发展水平的又一体现。

(3)在解决数学问题中运用符号。数学解题中的“一题多解”,正是数学多元表达的具体应用,因此教师应当注意运用不同数学符号表征方式进行解题,培养学生进行多元符号表征的能力,使学生的符号意识进一步得到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用符号表示出各种表达式、关系式,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教师必须有步骤、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于教学中,才能充分体验到知识的魅力,获得持久的学习动力。

(4)引导知识的正迁移

很多新知识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掌握,而这种基于旧知识的新知识学习,会带有一定的知识迁移痕迹。积极的知识迁移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更为准确,消极的知识负迁移会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阻碍,容易产生对知识点的混淆。教师在其中要做的就是鼓励学生在对数学符号的合理联系中产生正迁移,推动符号意识的完善,避免由于学生的思维定势产生的负迁移给符号意识的培养造成负面影响,在教学中探索能给学生带来知识正迁移的方式并进行引导,不断积累学生容易产生知识负迁移的题型,让学生通过针对性训练,或者引导学生主动对易混淆概念、易错题型进行类比与对比,找出差异来改正这种负迁移情况。

例如,在教授同底数幂的知识时,抛出a^m·a^n=?(m.n都是整数)的问题,基于学过的a2+a2=2a2,学生可能会混淆认为结果是2^m·n,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用数字代人法探索出结果为a^m+n后,一般就会总结: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这样学生还不一定都能理解公式,需要让学生在易错类型中分辨出错误之处,才能对同底数幂的规律有深刻把握。比如,给出a2+a3=a⁶,x3·x⁴=x₇……让学生通过抢答来分辨这些公式的对错,并说明错误之处。抢答的方式可以激发课堂的活跃度,更能锻炼学生对公式的敏感度和快速反应能力;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则是为了考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和其他学过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加深对各知识点的印象,并有所区别,使学生减少对新知识学习的负迁移。

(5)引导学生规范符号的读写使用

数学符号多而繁杂,初中阶段经常接触的至少有20多个。对符号的读写,不像语文课上专门设置课程来训练,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规范自己对数学符号的读写,尤其是字母符号的大小写以及符号之间的位置规则,要向学生说明清楚。学生对符号的读写不规范可能会影响对符号概念或形态的记忆,导致符号运用时由于不确定性而影响数学问题的解决。所以对于学生练习作业的评析,教师除了纠正错误的解题思路、做题方法之外,还要对学生的符号书写情况进行纠正,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的完整、准确和精练,确保学生对数学符号的读写正确,这是培养学生符号意识中最基础的步骤。

教育教学研究报告范文2

《小学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及兴趣培养的研究与指导》课题于2006年4月10日申报,并于同年6月30日被批准列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课题(编号0603597b)。经过紧张的筹备,今天正式开题了。现在,我代表课题组向参与课题研究的同仁作开题报告,现提出研究方案,正式开展研究工作。请课题组成员审议。并请上级领导及专家教授多提宝贵意见。

一、课题研究的类型目的和意义《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前提,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指导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的基础,对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及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兴趣是学习动力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好数学的必要因素,因此,关注并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内容。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外关于小学生数学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开放性学习等方面研究成果颇丰,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方面的理论也成争鸣之势。但是鉴于地域性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其具体针对性尚有欠缺之处。找到一套适合我的区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及学习兴趣培养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自行探索。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行动研究理论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探索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规律及可行的数学学习科学方法,同时揭示学生兴趣对数学学习方法形成激发作用,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教育教学研究报告范文3

关键词:朗读教学模式;两翼训练;朗读能力的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221-01

一、抓课内带课外,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

课堂是朗读训练的主阵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始终坚持抓“一线两翼”,并以此拟定了一些相应的策略,即抓课堂朗读训练为主线,抓好晨读和课外朗读为两翼。以此拟定了课堂教学抓指导,晨读训练抓个案、课外朗读抓巩固等一些研究策略,并根据拟定的策略设计了学生晨读训练和课外朗读训练阶梯评价表,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总结出了以下几种策略。

1、朗读训练分类指导

教材中的文章往往是编者从众多的优秀文章中筛选出来的,文质兼美,可读性强。不同类型的文章,课题组在实践中总结出不同的指导方法。

(1)写景状物、优美散文。可配乐将学生引入文本情景或教师范读,激励学生创造性朗读。

(2)寓意童话类文章。可运用夸张演绎的方法进行创造性朗读。

2、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课题组采取了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集体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人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小组读。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可分段接读,也可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教师做好“服务性”调控工作。

(3)领读。(4)分角色朗读。(5)表演朗读。(6)比赛朗读。(7)配乐朗读,想象展示朗读。

二、如何抓好“两翼”这个课外朗读训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课题组进行了这样的实践:

1、晨读训练抓个案

教师有针对性的记录3―5名学生在朗读中出现问题,拟定相应对策,以备下次训练时纠正。通过晨读训练抓个案的方式,许多在朗读方面存在问题较大的学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2、课外朗读抓巩固

通过课外朗读抓巩固的方式,有效的促进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由于课题操作紧扣教学,课题记录关注过程,又加上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忠实地记录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过程,整个实验反映出学生的朗读水平从“正确流利”到有“感情朗读”的发展过程,反映出学生从朗读能力弱到学会朗读的发展过程,以及不同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层次

三、朗读教学的模式

第一步 初读感知:学前读――整体感知

具体又分为两个环节:预习和初读

第二步 再读理解:学中读――理解感悟

这一步包括的内容比较多,基本贯穿整节课。它包括:读中思,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议。读中说,读中赏。(详见教案、资料)就这样,学生从前面的“初读感知”――“理解感悟”――“读中赏析”,学生经历了“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融入文本”的情感体验过程。

第三步 三读领悟: 学后读――吟诵积累

指导学生吟诵积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现“重感悟、重积累、重应用。

四、抓教研,善总结,促进教师教科研水平提高。

通过在实践和研究中,课题组总结出朗读能力评价的基本要求和提高朗读能力的一些策略。

1、明确了朗读的总体要求

2、总结出朗读指导的策略

课题组在实验过程中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个案研究、集体会诊等方法查找成因,梳理总结出小策略多条,下面是一些小策略:

(1)、针对学生语气平淡、读不出情感等现象,采取创设情境,入情入境的朗读方法。

(2)、针对我校学生方言较多的特点,进行易混淆音节的发音训练。

(3)、针对不同言语中字的发音变化规律,指导学生字的音变。如“啊”的音变等。

(4)、针对学生“高声朗读就是有感情的朗读”的误区,指导学生不同类型的文章,感情基调不同读法也不同,做到能收能放,随着感情的变化,语速、语调、语势等节奏都应有变化,不能一调而终。

(5)、针对学生朗读兴趣不浓的现象,采取、变换多种朗读的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

时光飞逝,一晃两年过去了,学生朗读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教师指导朗读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这是课题工作取得的一些可喜成绩。由此,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如:学生阅读量增加,促进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家校之间的默契不断增强,促进了学生朗读水平的巩固。

当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

1、教师的积极性还是不够高,有拖拉现象。

教育教学研究报告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建议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9-114-02

大学期间大学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一个迅速变化的过程中,处于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迅速向成人过渡的时期,也是身心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是人一生中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转变时期,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在我们这次对湖北经济学院、湖北大学等学校的部分学生的调查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为了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我校2005级、2006级、2007级的部分学生共2000多人进行了调查,有效问卷2234份,其中有严重心理障碍者291人,占13.03%(严重心理障碍≥25分者及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II类(包括≥20分者,第25题做肯定回答者及辅助题中至少有二题做肯定选择者)387人,占17.32%。

此外,本次研究还通过对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的测量,测量结果表明在校大学生在许多因素上的分数并不理想,如稳定性、有恒性,独立性、实验性、自律性以及心理健康等因素分数都不是很高。但同时也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独立性有所提高,但实验性却有所下降。这或许与我们现行的教育方式有关。 调查结果显示,本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和有明确咨询要求的学生也呈递增趋势。

二、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针对调查结果,我们对部分学生做了个别咨询和跟踪辅导。从咨询情况看,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1、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2、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3、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4、学习与生活的压力;5、情感困惑和危机;6、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7、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8、就业压力。

三、 大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有很多,其主要原因是来自生理的、社会的和个体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社会因素是影响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大学生生活在家庭、学校和之外更大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生活环境及其变化,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下表是从近几年的调查结果中整理出来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十大社会环境因素(见下表)。在我们对部分案例的追踪调查中也验证了这一点。

从对上表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些社会环境因素虽然发生的频率较高(比如学习困难、学习负担重等),但并不构成强大的心理压力,对心理健康不会产生重大影响;而有些事件虽然发生的频率较低(如受到侮辱或名誉受损、失恋、亲人死亡等),却影响极大,对心理健康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四、 具体对策

针对我们在调查和咨询中发现的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我们在校园里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收效显著:

(一)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各高校在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疏导、心病治疗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增强学生心理素质,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开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为了对学生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针对不同年级、性别、年龄、学生来源进行分类,有意识地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研究,采取积极、主动的办法和措施,克服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其次,注重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辅助活动,比如开办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利用墙报、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和手段,广泛开展知识宣传,普及心理卫生常识。同时,要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网站,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各高校要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环境,不仅关注学生“专业成才”,更要关注学生 “精神成人”,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之中。整合教学、管理、医院、后勤服务等部门力量,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机制。第四,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能使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大学生们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心情地施展天赋和才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人的心灵,可使长期处于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有效地将各种管理思想,管理意识注入到学生活动中,培养自觉参与意识和自觉接受教育的能力。一方面,学生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对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交往技能、竞争意识、解决困难和面对挫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陶冶情操,形成自信乐观的人格特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进一步发挥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湖北省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会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心心理咨询门诊、热线电话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心理咨询在线服务、心理咨询与辅导老师培训等职能,将中心建设成为全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地;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会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的作用,并以研究会为交流平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交流,推进全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软件设施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心理测评、心理干预等方面需专业的仪器和软件来支持,各高校应该重视专业的软件设施以便开展心理测评,为科学合理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分析数据。因此我认为,高校应该抽出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软件设施的购置,用以弥补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软件设施方面的不足。要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具有较高信度与效度、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评估工具,为实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跟踪服务提供参考,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档案系统,目前,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软件主要有档案系统、测量系统、互动交流系统、科研系统、管理及心理预警系统等。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从学生出发,购置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软件,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以项目委托研究的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全省的人文社科项目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科学研究项目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资助,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课题研究和工作、学术交流,鼓励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教育厅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对在该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校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管理以及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要求高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必须经过系统培训,恪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建立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和实习督导等。要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业道德以及所必备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培训工作应规范化,坚持长期分类进行。此外,还要重视对班主任、政治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

教育教学研究报告范文5

关键词:英语报刊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教学策略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由于教材本身的稳定性,词汇数量与篇幅数量上的限制性,使得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而,单一使用教材,难以拓宽学生的语言输入量,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英语报刊,贴近生活,集信息、娱乐、学习于一体,是学习现代英语的重要资源,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材料。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将英语报刊与教材有机结合,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其阅读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听、说、写的全面发展。

一、 英语报刊与课本的整合,增强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英语新课标提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由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来学习英语,体验、感受与运用英语语言。尽管当前的英语教材在语言、词汇、题材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但还是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学生日益增加的阅读需要与求知欲望。他们需要一种更新颖活泼、愉快轻松的阅读形式来汲取更丰富的知识与信息。而英语报刊阅读,则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使课内与课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同时,英语报刊与生活实际十分贴近,并含有新颖的话题,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中英语报刊有《疯狂英语》、《21世纪中学生英文报》、《英语沙龙》等,这些报刊题材多样,并图文并茂,对教材内容有一定的补足作用。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联系社会热点,将英语报刊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注意所选文章的趣味性、开放性、科学性、拓展性、灵活性、思想性,并适应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如人教课标的英语周报,每期均有一个Topic Reading,其内容随单元话题而变化,延伸或补充了教材阅读材料。如必修四Unit 4,其话题为Body language, 在英语周报中的Topic Reading有相应的文章: Body languag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文章主要描述了不同文化或国家有不一样的身势语。即使是同样的身势语,有时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其含义则不同。如按太阳穴这一身势语在中国意为人很笨,而在美国却表示人聪明。这样,通过英语报刊,不但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广泛选材,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

在英语阅读中,需要一定的词汇为基础。但是,词汇量又不只是学习教材单词就可以增加的,这需要学生综合阅读,不仅要把握教材内容,还需要从课外阅读中吸取营养。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引入英语报刊进行辅助学习。指导学生根据体裁、题材、话题、栏目分类来收集常用词汇,概括出科技、新闻时事、文化娱乐、历史地理、人物传记、校园生活等方面的常用词,并进行分类整理,以积累词汇。

1. 学习经典句型,强化语法训练

在英语报刊中,有不少的经典句型,教师可以让学生加以摘录,进行朗读与背诵,以丰富语言知识。同时,进行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时,教师需重视难句与长句的分析,以强化学生的语法训练。

2. 学习新鲜词汇,丰富词汇量

在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一些生活现象、新闻报道等新词汇。如staple(大路货); grand slam(大满);亚健康——sub?health; 房奴——house slave; 月光族——the moonlight clan等。其次,还能让学生认识到一词多性、一词多义的情况。如house, 还可以表示“藏有,收藏”的意思; pocket, 还可意为“将……纳入囊中”等。这样通过新鲜词汇学习,拓展词汇的广度与深度。

通过英语报刊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依据上下文进行词义猜测的能力,并让学生形成摘录词汇,查阅资料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英语阅读学习中,根据上下文进行词义猜测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需对学生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

三、 利用报刊阅读,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与情感体验

教育教学研究报告范文6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XX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XX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

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10年5月-2010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10年9月-2010年1月,开发软件

2010年2月-2010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11年9月-2011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XX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XX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

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XX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XX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XX年(新加坡)、XX年(台北)

9、《改善学习--XX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XX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