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工作年度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体育工作年度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体育工作年度报告

小学体育工作年度报告范文1

这次会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小学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三个规范性文件,旨在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测试和考试制度改革,系统设计和整体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督促各地政府有关部门落实发展学校体育的职责。这也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精神的系列“组合拳”。

青少年体质普遍下降归因

中小学生缺乏运动、体质下降,是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比较普遍的问题。会上,王登峰着重分析了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内生动力不足,学校体育工作外在激励力度不够。从内生动力来讲,学生体质状况、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跟学生的成长评价有一定的关系,但关系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学校的外在激励来讲,学生的身体健康、学校开展体育工作的情况,跟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关系不大。另外,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还存在现实问题,尤其是安全方面的困扰。如果学生在学校参加体育锻炼、体育竞赛中受到意外伤害,学校就会承担无限责任,很多学校因此不太愿意或不敢组织学生参与剧烈运动,甚至连正常的体育课,如果有一点点的危险性,都不敢组织。

其次,体育课教学效果和学校体育办学条件都存在不小差距。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除了在评价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外,还要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乐趣,让他们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成长。在体育课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学会”一定的运动项目和技能,不断地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另外,很多学校无论师资还是场地、器材,都存在不小差距。

第三,思想观念落后。整个社会舆论尚未形成对于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的关注与支持。在很多家长心目中,考试成绩最重要,“孩子参与体育锻炼,就会影响其文化课成绩”。另外,在学生如何学习、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方面,也缺乏相应的科学认识。

以“基本制度”推进学校体育工作

三个《办法》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制度。分别规范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学校体育工作评价、地方体育工作报告等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过程和条件等。文件总体上以学生体质健康为主线,以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各地学校体育政策支持为保障,其目标是建立一套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的着力点有三:一是聚合一个目标,即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二是健全一个机制,即通过监测评价学生、学校和地方的行为,建立健全学校体育评价机制,并与学业考核、素质评价、招生考试、质量监测、教育督导等教育评价框架相衔接;三是形成一个格局,即要通过三个办法的有机结合、相互配套、系统设计,综合形成“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引导学校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推动各地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格局。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强调各地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在本行政区域内统筹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逐步建立健全包括学校测试上报、部门逐级审查、随机抽查复核、动态分析预测、信息反馈公示、评价结果应用等相关制度和管理措施在内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并着力建立“六项制度”:一是实行全体学生测试制度,二是完善上报数据审查制度,三是建立数据抽查复核制度,四是建立体质健康研判制度,五是实行监测结果公示制度,六是建立测试结果应用制度。

《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把学校体育的综合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规定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责任和学校体育的“及格线”。该《办法》要求,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学校体育工作等级评定结果为“不合格”:一是不能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的;二是未按国家规定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的;三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3年下降的;四是未按要求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如实上报数据的;五是评估中弄虚作假的。

《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旨在推动各地落实发展学校体育的责任、政策和任务,年度报告要求重点反映各地区学校体育开课率、教学实施总体情况、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教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等关键指标。教育部还制作了《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表》,印发各地填报。报表内容将采取动态调整,以反映不同时期的政策要点、工作重点、工作特色。

小学体育工作年度报告范文2

关键词:体育课程 课程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023-01

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和《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三个规范性文件,并明确指出:“小学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列入学生成长记录或素质报告书,初中以上学校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指标和内容。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高等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或者升学的重要依据。”[1]学生体质健康素质越来越受到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在此背景下濮阳县教育局本着“阳光体育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特在全县范围内推出体育“1+X”课程体系。

一、濮阳县中小学体育“1+X”课程现状

濮阳县教育局为认真落实教育部倡导学生“阳光体育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指导精神,进一步引导学生走向运动场,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特对濮阳县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专门出台《濮阳县中小学“1+X”体育课程教学实验指南(试行)》。然而“1+X”体育课程在中小学校推广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制约,包括教师专业素养方面的问题、场地设施的制约等。

二、制约“1+X”体育课程实施的因素

1.教师专业素养方面

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序推进。“1+X”体育课程要求体育教师实施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目前濮阳县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的不完善,加之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大都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使得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创新方面严重滞后,使得中小学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与“1+X”体育课程体系不相适应,难以满足“1+X”体育课程对体育教师在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

2.教师工作负担过重

经过前期对濮阳县中小学校体育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小学校体育教师的配备严重不足,有的中小学校并未有专业的体育教师,有的体育教师不但要担任体育教师的工作,还需担任其他文化课程,大大加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任务量。“1+X”体育课程体系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需要体育教师掌握R档奶逵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体育教师掌握多门体育专业技能。另外,初中体育教师不仅需要上好体育课程,还需要完成体育中考的任务,无形中加大了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

3.基础设施更新缓慢

体育基础设施是体育运动开展的基础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课程开展的质量,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直接反映了学生体育课程开展的情况。通过对濮阳县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调查走访得知,濮阳县中小学校可供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运动器械较为陈旧,且存在严重不足等诸多问题,体育课程形式较为单一,教学效果较差,体育课程开展流于形式。濮阳县教育局在全县范围内推出的“1+X”体育课程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有专门的运动场地,还需要有专业的运动器械,而现阶段的基础设施更新远远满足不了“1+X”体育课程的教学需求。

4.缺乏必要的配套政策

无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政策法规,还是濮阳县教育局推出的“1+X”体育课程,都是从引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为出发点的,目的在于全面发展学生综合身体素质。“1+X”体育课程在宏观上促进了濮阳县阳光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发展,然而在其推进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让“1+X”体育课程成为一种形式。

三、结语

“1+X”体育课程是体育课程的一种新形式,通过选一个运动项目为学校的特色运动项目,并开设X项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濮阳县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重视,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体育教师学习交流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体育运动新环境。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发展的希望,关注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项国家发展的头等大事。中小学生除了完成基本的学业外,还需要拥有健康的身体,为更好地推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顺利进行,为国家的长久发展提供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我们应重视中小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并将它作为当前国家发展的大事。

小学体育工作年度报告范文3

一、概述

2013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下,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红色文化建设为主线,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以健全机构、完善制度为有力抓手,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为了更好地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我县及时调整充实了两当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政府信息中心力量,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长期有效的开展提供了保障。2. 加大政务公开平台建设力度。一是我县12个乡镇惠农服务大厅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为群众查询各类政策信息提供了快捷窗口。二是县政务服务中心配套设施建设已全部到位。三是加强网站建设。今年,我县对门户网站进行全新改版,对政务公开的相关栏目进行了重新规划调整,使其内容更全面,条目更清晰。同时,引导有条件的政府部门建立自己的网站,目前,共有“两当新闻网”“两当县人口网”“两当招商网”“两当县财政信息网”“两当县发展改革局网站”“两当县旅游局网站”“两当县科学技术局网站”等多个网站。在建设网站的同时,切实加强了网站管理工作,各单位都确定专人,负责网站栏目收集和信息整理汇编,确保网站的内容及时更新,让群众更加方便掌握各类政策信息。四是高质量开办了《两当动态》,分为一句话信息和重点信息,对每个月的重点工作和重大事件进行编写登载公开,2013年共登载公开信息242条。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2013年,我县通过多种形式,共向社会主动公开政府信息5622条,其中:通过市政府网站公开信息16条;通过本部门网站公开信息2224条;通过政府公报公开信息60条;通过新闻媒体公开信息247条%;通过其他形式公开信息3075条。

1.通过两当县财政信息网,公开了两当县财政预算和决算。2.通过两当电视台、政务公开专栏、张贴公告等形式,公开了两当县保障性住房的项目名称、地址、分配办法和分配结果。3.通过政府公报的形式,公开了人民群众关注的两当县城区集中饮用水源地、杨店乡集中饮用水源地以及沿江沿河7家矿山企业开展了水质监测结果。4.通过甘肃省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网、陇南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网、两当县发展和改革局网站,公开了项目招投标的相关信息。

5.通过编发《安全工作通报》、手机短信和新闻媒体等形式,公开了安全生产预警、预报和预防信息,及时了可能引发事故灾难的自然灾害风险信息和重大隐患预警信息。6.通过两当县国土资源网、两当新闻网、公告等形式,公开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收土地公告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的批准文件、补偿标准、安置方案等方面信息,主要包括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建设项目用地审批结果,土地使用权出让公告,土地使用权出让公告,拆迁公告,拆迁范围、期限、拆迁人和拆迁单位,旧区改造项目涉及范围、相关责任部门、工程完工日期和进展情况等方面。

7.通过村级政务公开、计生宣教室、计生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公开了计划生育各项优惠政策的评定条件、申报要求、审批程序和审批结果。8.通过两当县民政网、政府公告、政务宣传栏等形式,公开了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的类别、标准、审批程序和评定结果,孤儿认定审批办法,城乡医疗救助类别、标准和审批程序,婚姻登记审批流程,五保户供养标准,收养登记工作流程和灾害应急救灾办法。 9.通过政府公告、新闻媒体和设置制度牌等形式,公开了全县已竣工的 公路工程项目情况、交通项目资金管理程序和路政案件办理程序。 10.通过两当县教育网、政府公告、设置制度牌等形式,公开了高中阶段招生报名及收费标准,民办教育机构审批程序及结果,学校重大事项报告审批制度,安全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置,学校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中小学体育卫生管理制度,中小学毕业证核准,义务教育学校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高中阶段学生资助范围及标准,生源地助学贷款审批程序及结果,贫困学生资助审核程序及结果,教职工违规违纪处罚,高考报名及收费标准及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餐补助标准。11.通过设置制度牌和新闻媒体等形式,公开了两当县医疗机构设置程序、收费标准,卫生行政许可程序和收费标准、新农合报销程序和标准。12.通过两当新闻网、张贴公告等形式,公开了因日常维护造成的停电、停水等信息。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2013年,我县未收到公开政府信息申请,没有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

四、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我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财政支出均为日常办公经费,未发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专项支出。全县各镇、各部门未对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收取费用。

五、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情况

20__年度未发生针对我县有关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行政复议申请、行政诉讼案件、申诉以及电话投诉。

六、今后的工作打算

目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政府信息公开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公开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宽。今后,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充实政府信息公开内容。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做好公开和免于公开两类政府信息的界定,加强加强信息报送质量。

2.拓展政府信息公开形式。发挥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第一平台和主要载体作用,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及查阅场所建设。重点对政府信息公开栏目设置进行优化,对网上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及时受理、办理和答复。

小学体育工作年度报告范文4

百度百科对“热门”一词提供了4种解释,分别是:1.比喻兴盛的、吸引人注意力的事物;2.指能吸引许多人的事物;3.形容事物受众人关注、欢迎等;4.比喻时兴的引人注目或吸引人的事物。虽然,每种解释之间还有细微的差别,但能提取公因式得到一个解释,那即是:所谓“热门”是“吸引许多人注意的事物”。为什么能吸引许多人注意呢?每个人的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所处的环境等不同,因此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都不一样。那为什么他们都对同一个事物感兴趣呢?所以,用另一个“热门”词汇来指代“热门”也许更为合适,那就是“流行”;流行是指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指社会上新近出现的或某权威人物倡导的事物、观念、行为方式等被人们接受、采用,进而迅速推广直至消失的过程。流行是会过季消失的,变得不流行,当然,经过一段时间又有可能重新变得流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盲从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盲”是指没有全面的信息来源或信息不充分,而“从”则意味着跟从周边他人的行为举动。科学松鼠会解释到:盲从本是自然界的生物群体生活中一种相互提供信息迅速决策的生活方式,靠同伴提供信息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种群的延续,本身不应该是一个负面词语,不应该让“盲从”有了如此不堪的名声。

热门背后的社会心理

考生和家长在填志愿时,为什么会选择热门专业,也是一个盲从的表现(中性的表述,没有价值评判)。他们会想,既然这个专业就业前景这么好,既然众多学校开设这个专业,既然这么多人选择这个专业,那为什么我们不跟从众人的选择?特别是当信息不充分时,更是如此,这本身不应该被批评,反而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这也颇有股市中“追涨杀跌”的意味。或者说是专业选择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越多人选择的越热门,越热门的越多人选择,反之亦然。众人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自然是某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好,但具体原因又不一样。即每一个个体对热门的判断标准不一致,好比盲人摸象,大家看到的都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有人认为就业率好是热门,有人认为就业薪水高是热门,有人认为容易出国和学术深造是热门,也有人觉得某专业是某学校的王牌专业那就是热门。尽管不同的个体看法不一,但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看,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特定行业和职业的供需比会出现差异,当供小于求时,自然就会变成热门,同时理性决策就是选择增加供给;而当供过于求时,马上变成冷门。所以,冷与热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关键是怎么把握住时机,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多数人并不具备这种专业的理性分析,自然相信多数人的选择,只可惜有时真理确实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热门专业与重点专业

教育主管部门的法律和政策中都没有出现过“热门专业”的表述,但对专业而言确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当然,重点学科(专业)是要看各校具体的教学科研实力来判定,是一种从教育规划建设上去考量和评价的,与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无关。教育部2006年的文件《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第三条规定,国家重点学科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1.主要学科方向对推动学科发展、科技创新,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文化发展和国防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2.拥有学术造诣高、具有一定国际影响或国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有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团队。3.应有完整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体系,培养的博士生质量和数量位于国内同类学科的前列。4.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在本学科领域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已取得较高水平的成果,对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承担着国家重要的研究项目。5.教学、科研条件居国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具有较强支撑相关学科的能力,有良好的图书文献和现代化信息保障体系。6.学术气氛浓厚,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跃。从这个表述中,一般人很难理解到底什么样的学科专业才能达到国家重点学科的标准。当然,省市层面还会有重点学科的建设规划和评选。所以,重点学科和专业的信息是完全公开的。但这是否是热门专业的评价指标之一还因人而异。

热门专业是否意味着高就业率?

“热门专业为何遭遇就业寒流?”网络、报刊、杂志经常出现这样吸引人的标题。但是理性一想:为什么热门专业就不能遭受就业寒流呢?高中选报志愿的热门专业就等同于就业市场中的热门专业吗?逻辑并非如此。根据麦可思《2011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1年度就业前景最不看好的本科专业为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报告中还指出了2011年度就业预警本科黄牌专业为艺术设计、美术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从选报志愿到毕业,至少有4到5年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段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很难被准确预料。况且,市场需要这个专业的人才,并不是仅仅是要这个专业毕业的人,而是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和训练的人才。所以,人才市场中也是有看不见的手去调节供给关系的,某个领域和行业的人才缺乏,市场中的人才通过培训和实践很快会转行进入这个领域,而不是一定要等四年后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而且高校输送的不一定是合格的人才,即使某个专业毕业也不一定有能力从事相关的工作。

因此,对于职业和行业的相关度问题有必要再作一个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行业分类标准,L类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为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两大类,租赁业又分为机械设备租赁和文化及日用品出租,而文化及日用品出租中又细分为娱乐及体育设备出租、图书出租、音像制品出租和其他文化及日用品出租。而目前为止高校里并没有一个图书出租专业。即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也很难和教育部门专业设置来进行一一对应。因此,希望广大考生和家长对此有清醒的认识,理解职业与专业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职业所需要的是专业培养出来的能力,而不简单是这个专业毕业的人。如果这一点不好理解,家长和考生们可以看看每年国家或省市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考试时,招考公告里对专业的需求,看看职位与专业的相关度,能总结出多少是热门专业,多少是冷门专业,又有多少是不限专业。

此外,关于专业与就业率的争论,最近也是如火如荼,源起则是教育部的一纸公文。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提出要: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这一条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讨论,形成两派鲜明的观点。根据中国网“高校专业废存就业说了算?”的专题报道,占据主导地位的反对声音有:“对历史、哲学、古典文学、数学等就业率稍低的冷门专业而言,‘红牌’制度可能是一种伤害,专业设置固然要把就业作为刚性目标,但也应该同时实现教育传承的功能,对于某些专业而言,教育传承的意义甚至要大于促进就业的意义,如果一味地追求就业率,一刀切式地压缩甚至喊停就业率低的专业,那么,就可能会妨碍教育传承功能,就会对一些专业不公平”;“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将停办”有把大学异化为“职业技能培训工厂”的嫌疑,道理很简单,上大学仅仅为了找工作吗?隐藏其后的逻辑就是社会心态的普遍功利化、实用化和大学生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支持者则认为专业设置就是要因市场导向而设置专业,不能就业,就应减少停招,减少大学入学率。我们很难直接判断孰是孰非,问题涉及到非常深层次的体制问题:一、大学专业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到底何在?二、为什么要统计就业率?为什么要设定就业率的目标?如何评价就业质量?教育部历年的文件中都表示:“确保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毕业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2012年);“力争保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2011年);“力争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确保毕业生就业人数持续增加”(2010年)。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如此功利化地设定目标,意欲何为?就业率不应当是大学教育的指挥棒,不同专业的就业率自然有高低之分,也不能简单地从就业率的高低来判断专业教育质量的高低。

热门专业是否意味着通向幸福生活捷径?

我们分不清专业的冷与热,或者说我们不能准确把握就业市场的变幻莫测,所以我们应当抓住能让我们安心的真实体验。职业本身只是生涯的一部分,虽然是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除了工作,我们还有家庭,还有朋友,还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有我们的生活。因此,我们在一生中要做许多选择,或大或小,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高考这次选择的重要性。高考志愿只是一次选择,与别的选择一样,我们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不断权衡最终决定。所以,如果只以某个热门专业的就业率作为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来决定确实是不明智。

小学体育工作年度报告范文5

那么,对于休闲抱有一腔热情的你,对它还满意吗?

今年8月底,《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2014中国休闲小康指数”大调查,结果显示,从休闲时间、休闲方式、休闲支出、休闲观念等方面来综合衡量,对自己的休闲状况感到满意的受访者占比41.3%,对自己的休闲状况评价一般的受访者占比35.1%,对自己的休闲状况感到不满意的受访者占比23.6%。

虽然对休闲状况感到满意的受访者人数占比尚未过半,但与前两年的同题调查结果相比,人们的休闲满意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2012年和2013年,对休闲状况评价一般的受访者人数都远远地超过了感到满意的受访者人数。

时间太少,带薪休假落实难!

影响人们休闲满意度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2014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发现,排在前两位的仍与时间、金钱有关――58.3%的受访者选择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这个选项,48.8%的受访者选择了“个人和家庭的收入状况所限”;“带薪休假制度不完善”(48.4%)也饱受诟病,被受访者排在了第三位,并且仅比排在第二位的“个人和家庭的收入状况所限”低了0.4个百分点。

带薪休假制度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常常被舆论提起。去年年初颁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指出,到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大幅增长,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休闲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民旅游休闲质量显著提高,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基本建成。

虽然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并且在此之前,《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已经实施了五年,但直到现在,这项制度依然面临着落实难题。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在天津一家私企从事会计工作五年的赵娜应该享有带薪年假,但她却从来都没歇过,没有人通知过她可以休带薪年假,单位里也没有同事休过所谓的带薪年假,为了不给领导“找麻烦”,她只能渴望着那传说中的带薪年假,却不敢做休假的“领头羊”。

和赵娜情况类似的人还有很多。人社部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带薪休假落实率约为50%,而落实带薪休假比较好的主要集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一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落实起来相对较差。带薪休假落实冷热不均,且底层和非公劳动者是没有带薪休假的重灾区。

“2014中国休闲小康指数”对于带薪休假制度的调查亦反映出该制度难以落实的现状,受访者普遍认为带薪休假制度是每个劳动者都应该享有的权利,同时也是大部分劳动者希望获得的福利,但51.8%的人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经验判断“大部分中国劳动者并没有享受过带薪休假的权利”,45.5%的人坦言“职工能否享受带薪年休假取决于单位老板的态度”,18.2%的人认为“职工能否享受带薪年休假取决于职工自己是否坚持要休假”,16.7%的人认为“只要不怕看领导脸色,就能享受带薪年休假”,14.4%的人认为“只要不在乎钱的问题,就能享受带薪年休假”,7.6%的人认为“只要不担心在同事中显得‘另类’,就能享受带薪年休假”。

尽管公众对于带薪休假的呼声很高,但在劳动争议案件中,有关带薪年休假应休未休而要求赔偿的,却鲜有单独诉求。据北京市人社局统计,带薪休假仅占到劳动报酬类仲裁案中的5%。同时,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企业没有执行带薪休假的案例也几乎为零。

带薪休假几时能有?今年8月2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了切实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强化全社会依法休假理念,将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地政府议事日程,作为劳动监察和职工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快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鼓励职工结合个人需要和工作实际分段灵活安排带薪年休假”,同时提出“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中小学可按有关规定安排放春假”,为职工落实带薪年休假创造条件。

不久后的9月15日,中国政府网消息称,国务院已批准建立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新组建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由分管旅游的国务院副总理担任召集人,成员单位包括国务院的28个部门。此前已运行了14年的“全国假日办”在这次调整中被撤销,业内人士对此解读为政策从“假日旅游”转向“带薪休假”。

这些政策和改变,让赵娜们看到了希望。

旅游休闲基础设施进步最大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实施一年半以来,大部分受访者都感受到了变化,认为在“推进国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成效的人最多,其次是“保障国民旅游休闲时间”,再次是“改善国民旅游休闲环境”。

《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13-2014》显示,国家加大了国民休闲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国民休闲发展迎来更好的外部环境;我国的休闲基础设施成为了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公共休闲场所不断丰富完善,政府对于景区等公共休闲场所的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休闲公园、旅游景区、博物馆等减免门票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休闲基础设施智慧发展和智能化管理已经成为重要趋势,政府的休闲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除了这几方面之外,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北京和而不同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北京工业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王国华还看到了《纲要》作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纲领性文件而给中国带来的许多明显变化,“首先,《纲要》促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许多房地产老板开始意识到文化的巨大价值,他们在建房的时候开始注重建设文化景观,注重做文化地产、做休闲庄园。其次,《纲要》的出台,对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联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外,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下,将会进一步刺激现代休闲产业的大发展,它不仅能够提升城镇居民的整体素质,而且还会迅速改变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搭建出许许多多的产业平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闲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翔则更多地关注到了一些省市的休闲发展在《纲要》出台前后发生的变化,在《纲要》出台前,中国的很多省市就已经在“提升国民旅游休闲服务质量”方面开始行动了,而《纲要》出台后,变化最大的则是山东省和广东省,“这两个省份在落实《纲要》方面有些共同点。一是把它作为对其他工作的重要补充;二是都在考虑如何推动消费、内需,在通过旅游拉动内需方面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对旅游、确切来说是观光游有一种促进作用。”在魏翔看来,有的省份并没有完全弄清甚至也没有真正去剖析关于“休闲度假”的定义,还是停留在供求的水平上,而《纲要》在很大程度上是希望观光能够向休闲度假这个方向来转换的,而在这个预期上,全国基本上都还没有什么动静。

国人休闲观渐变:

长长见识,换种生活方式成主流

《纲要》出台一年半来,国人的休闲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国人对于休闲生活的渴望程度超越了以往。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休闲活动呢?在“2014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中,73.1%的受访者表示参加休闲活动首先就是为了放松身心;在“2013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中,放松身心也被受访者列为了参与休闲活动的五大目的之首。

那么,还有什么因素使人们越来越“离不开”休闲活动了呢?“2014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显示,人们参与休闲活动的第二大目的是增长见识(35.5%),第三大目的是换一种方式生活(34.6%),第四大目的是暂别现实压力(33%),第五大目的是享乐(25.7%)。

在“2013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中,增长见识被排在第四位,换一种方式生活位列第九,暂别现实压力位列第七,享乐位列第十。位列“国人五大休闲目的”榜单第二、第三和第五位的分别是锻炼身体、满足爱好和结交朋友。

参与休闲活动的好处有很多,很多正在职场中打拼的人还特别提到了一点,休闲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有促进作用。对此,《小康》也向参与“2014中国休闲小康指数”的受访者进行了询问,结果,87.2%的人都觉得休闲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有比较大甚至是很大的作用。

那么,在“休闲”已经深入人心的当下,提及“休闲”二字,人们首先会想到什么呢?在问卷中,《小康》请受访者将最先想到的字或者词写出来,结果写下“放松”、“轻松”这两个关键词的人最多,他们当中有人想到“彻底放松”、“出去放松”、“舒适放松”等等,还有人想到“轻松自由”、“轻松无压力”、“轻松愉快”等等;写下“旅游”、“度假”这两个关键词的人数排在第二,他们当中有的直接写“旅游”,还有的写“度假旅游”,也有人写“旅游观光”、“度假娱乐”、“自助游”等等;写下“开心”、“享受”这两个关键词的人数排在第三,这部分人写下的词有“享受大自然”、“享受生活”、“开心快乐”等等。

中国休闲领域的一些权威专家、学者也说出了他们的真实感受。魏翔最先想到的是“消遣”。武汉体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休闲教研室主任钟晓明和书记汪蓉蓉都首先想到了“生活方式”,不同的是,如果要给这样的“生活方式”加个定语,钟晓明更强调“科学的生活方式”,而汪蓉蓉更强调“绿色的生活方式”。美国南阿拉巴马大学健康体育与休闲系副教授董二为则从学术角度对“休闲”一词进行了剖析,他告诉《小康》记者,“从传统的休闲理论来讲,当我们提起休闲的时候,大多数学者同意休闲是自由时间、活动和精神状态。这是因为休闲是在自由时间当中产生的,是一种活动,而当上升到一种境界的时候,比如成为业余围棋高手或遛鸟专家的时候,休闲就成为了一种状态。如果从多文化角度来讲,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休闲定义,如果从英语Leisure直接翻译到各种语言,每种语言对休闲的解读也是不一样的。”

谈及休闲与生活的关系,董二为认为,休闲是在生活当中穿插发生和进行的,是生活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图表)

国人五大休闲目的

1 放松身心

2 增长见识

3 换一种方式生活

小学体育工作年度报告范文6

关键词 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硕士;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7-0041-04一、问题提出:国家新一轮职业学校硕士层次人才培养改革启动

2014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66.38万人(不含技工学校),其中具有硕士学位及其以上教师4.14万人,占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比例6.24%。在硕士学位及其以上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教师4.07万人,占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的98%。可见,具有硕士学位教师是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的主体,但其在专任教师总量的比例偏低。这与我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标不符,需要进一步加快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级教师的培养。

2000年开始,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通过实施职业院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有30多所高校招收职业院校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培养硕士层次“双师型”教师,累计招收教师1.8万余人,毕业1.4万余人。招生人数从首批的982人,到2013年的2579人,增加了近3倍;招生专业从最初的39个增加到100多个,涵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240多个(2010年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包含321个专业),为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和学历层次作出了积极贡献。但由于职业院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颁发的是偏重研究的学术学位,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是一个特定职业领域,应以培养适应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师职业胜任能力为重点,更适合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来培养,这需要重新审视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培养工作。

为适应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为中等职业学校造就一批素质全面、基础扎实、技能娴熟、能够胜任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高层次“双师型”师资,2015年7月2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公布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确认结果的通知》(学位办[2015]28号),批准45所院校首批开展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试点工作。自2016年起,开展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工作。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即将考试并入学,需要试点单位进行系统的培养方案的设计,培养出真正适合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需要的合格教师。

二、历史沿革: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培养的路径选择

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建设的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全面提升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人才的能力,需要改善人才培养方法和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定位,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一方面要通过继续教育全面提升在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从而提高职业教育培养质量。同时也需要引进一批专业技能扎实、熟悉职业教育方法论和教学法的新任教师,在源头上保证职业教育教师胜任能力。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相互补充的硕士层次职教师资培养体系。

实施职业院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借用的是学术性学位。按照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院校在培养的过程中,基本采用学术硕士所设课程的基础上加几门教育类课程的方式,授予的是不同学科专业的学术学位,侧重学术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的培养。而就职业教育的专业属性而言,不是学科性专业,它总是与从事该职业的人的职业活动联系在一起,是对相关职业领域里的职业群或岗位群的从业资格进行高度归纳概括后形成的一种能力组合。职业教育专业的这一职业属性反映在教学中,集中体现为职业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与相关职业领域的行动过程,即与职业的工作过程所具有的一致性。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要以自己独特的视野,构建有别于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体系,即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体系[1]。显然,专业学位的性质更符合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实际,需要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的培养转到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上来。

我国从1996年开始在学位系统中增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1997年起正式招生),为中小学教师和管理人员获取硕士学位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2]。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不同的是,学术学位重在培养创造知识或技术的能力,为各学科的学术研究储备人才。而专业学位重在培养应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中,由于定位准确,在1996年分设两个培养方向(学科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基础上,逐渐扩展到小学教育、科学与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等专业领域。学科教学从包含6个专业方向扩展到包含11个专业方向,很好地适应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对硕士层次优质教师的广泛需求,为我国基础教育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和教育管理人T。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作为教师教育的一个范畴,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体系完备上来说,教育硕士已经在纵向上包括了中小学、学前教育等领域;在横向上,从普通教育扩宽到同一学历层次的中等职业教育,满足中等职业学校急需提高专任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的需求。

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具备完备的体系,纵向上有初等职业教育或在普通院校中的职业技能课程,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从长远来看,要在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上,建立完备的职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制度。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培养制度的建立可以按照“两步走”的路线进行,第一步可以在现有的教育硕士专业类别下增设职业技术教育领域,通过先行先试,探索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的培养规律。第二步在先行先试的基础上,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需求,逐步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制度。

三、经验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师)培养实践

德国职业教育榈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德国经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并无明显的衰退,前总理施罗德和现任总理默克尔都明确表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就是职业教育。好的职业教育必须有好的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师)培养的实践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在德国,要想取得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必须参加专门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参加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具备高等教育入学资格,必须具备至少12个月的工作经历,这段工作经历要与所学的职业学科相关。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是为期9个学期的大学课程,学习结束后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考试通过后才能进入第二阶段。第一阶段课程主要包括职业领域中的职业科目(相当于我国本科阶段的专业教育)、第二学科和学校中的教学实践。职业科目课程是对职业技术专业科学领域的深入学习。第二学科可以为普通学科,如数学、物理、政治、英语、体育等;或是与许多职业领域都相关的一门科目,还可以是侧重职业教学的教育科学,必修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组织心理学、劳动教育和工厂教育等。第二阶段是实践性教学培训,以预备形式进行,一般为期18个月至24个月。内容主要包括在职业学校听课,在职业学校接受一名有经验的职教教师的指导,尝试独立组织课堂进行教学,以及参加由教育部在师范院校组织的教育理论和与专业相关的教学法研讨课。预备结束后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第二次考试通过,将获得到职业学校从事教学的资格。

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从源头上保证了教师既具有职业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保证了接受系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但即使是这样,德国在大学实施科学的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后,还是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主要观点是来源于工程科学知识与工人学习如何工作、生产、操作、维修技术系统或机器的知识基本上是不同的,工程师作为实践者所获得的知识也是不同于他们大学课程中学习到的理论性知识[3]。同时,对专业教学论的学习也存在异议,专业教育论本应是职业教育教师的核心能力,但在大学课程学习时,专业教学论未发挥主导性作用,在实践教学培训过程中学习的是实际的教学方法,没有系统、连贯的学习专业教学论。

20世纪90年代,为改变职业教育教师教育这种情形,德国几家提供技术领域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的院校开始改革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学科,在职业教育教师教育中,给予教师实践性知识,注重培养其工作过程中的知识和技能,在工作过程中进行教育教学或培训(行动导向教学)成为职业教育教师教育核心内容,重构了职业专门化学习课程与一般职业教育学、教学法学习两者之间的关系。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师)的培养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一方面,需要满足职业教育的工作特点,突出技术性,强调熟练掌握生产一线工作的实际技术技能,能为学生进行操作示范,能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另一方面,需要符合师范教育的特点,突出学术性和师范性,强调教育理论和职业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按照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组织教学。

四、明确方向: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相关建议

(一)发挥院校主体作用

培养院校要强化主体和责任意识,统筹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提升研究生培养整体实力。培养院校应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指导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培养的导师通常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过工程师工作经历,熟悉技术知识和熟悉技术发展。或建立由校内导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实践导师和行业企业技能实践导师三位一体的导师指导团队。培养院校应拥有必备的教育实践和专业实践的实习实训条件,要建立长期稳定的企业实践基地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实践基地。培养院校要加强培养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制订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定期开展自我评估,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与用人单位反馈机制。

(二)实现招生考试突破

职业教育教师要求在职业性、专业性和师范性上三性统一,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还需要专业技能和职业经验(生产一线的能力),同时还需要职业教育的教学技能,如果按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的设置来进行入学考试,从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来考察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显然与培养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考试上要对全国统一考试科目进行改革,实行综合素质考试、专业知识测试。加大培养院校自主测试和面试的比例,专业知识测试由培养院校自主命题,内容要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实施招生计划单列管理,单独录取。在全日制攻读职教硕士研究生中,实施紧缺行业相关专业职教硕士研究生推免政策,吸引专业学科毕业生和在职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报考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三)优先重点领域培养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和产业转型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人才的培养既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和产业转型发展,又要引领经济社会和产业转型发展,在我国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的战略转型期,国家要加快发展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重点培养这些领域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适应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需要。职业教育又是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最紧密的教育类型,需要结合地方重点产业、优势产业进行合理布局。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要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能支持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技能人才培养的紧缺“双师型”教师。

(四)强化两个场所实践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学生,大多接受了严格的专业学科训练,具有较好理论功底和过硬的专业技术。这些学生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主要来源,但由于缺乏与企业生产实践等职业情境保持紧密接触,实践操作技能不够导致教学与产业脱节,培养出的人才不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只有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强化到真实生产环节去工作、锻炼、实践,通过到企业实践掌握相关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工作过程,强化职业实践的训练,才能为企业培养符合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教学技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这就需要在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培养的过程中,让研究生到职业学校去实践,在有经验的教师的带领下,参与集体备课,单独进行教学设计,单独组织课堂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强化教学技能的提升。

(五)突出三个能力提升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上需要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和教科研能力。这就需要培养院校制定切实可行的职教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实施细则,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注重开展应用导向的教学活动,着重培养研究生将职业岗位工作内容转化为课程与教学资源的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能力和操作技能同步提升。建立校内外课题研究、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实训实习基地,实施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支持研究生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六)推进四个方面协同

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培养,离不开培养院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参与。培养院校招生培养要有效对接地方职业教育教师需求,密切与行业企业产学研合作,优化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形成职教硕士教育协同培养机制。一个研究生不应该只由一名导师指导,而应该吸收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优秀人才全方位参与培养过程,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每个研究生应该有多方参与的导师团队进行指导。地方政府要做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科学预测硕士层次教师需求数量,优化调整教师队伍结构,积极委托高等学校开展职教硕士研究生培养,保证职教硕士研究生能够顺利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岗位上工作。鼓励支持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教师培养,为研究生提供企业实践岗位和实习指导。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攻读职教硕士,要积极引进具有职教专业硕士研究生到学校就业任教,为研究生提供教学实习岗位和教学研究条件。参 考 文 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初探[J].教育研究,2004(5):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