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供应链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供应链研究范文1
关键词: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回收系统 逆向物流 设施选址 不确定性
引言
据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脑等产量约1. 82 亿台,社会保有量约9亿台,而报废量约2900万台,2009年的汽车报废量达到270万辆[1]。同时,由于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保护环境成为社会的呼声,开展逆向流对生命周期结束(EOL,End-of-life)的产品进行回收利用成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策略。目前,对于闭环供应链网络设施选址问题,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Fleischmann考虑了正向与逆向物流渠道的整合,建立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以影印机与纸的再制造业为案例进行分析[2]。El-Sayed建立了包含正向与逆向物流网络的多周期多阶段随机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得到设施的位置、运输路线及设施间产品流量决策方案[3]。Hong等利用混合线性规划方法,对废旧电子产品回收系统模型进行研究,并在假设具体的关键不确定性参数下,进行了模型稳定性研究[4]。以上文献大多都是考虑回收确定的情形,而忽略了回收过程的不确定性。陈月霄研究了不确定需求条件下单一制造商和两家零售商的闭环供应链的渠道选择,并通过算例分析得出了渠道选择的结果[5]。韩小花假设了制造商再制造成本是不确定的,研究了不确定性对闭环供应链回收渠道的影响[6]。上述关于不确定性因素对闭环供应链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没有考虑多种不确定性对闭环供应链的综合影响以及各种不确定因素之间存在的联系。本文结合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及废旧品回收的特点,构建一个以(再)制造商为主导的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回收系统鲁棒优化模型,并分析回收率、再制造率的不确定性对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回收系统网络设施选址模型的影响。
一、问题描述
考虑一个由I个已知产品报废点,J个一级回收中心备选点,L个二级回收中心备选点,Z个(再)制造商组成的闭环供应链回收系统(图1)。
图1 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回收系统
假设各报废点的位置已知,生命周期内各报废点产生的报废量已知。各报废点产生的废旧品不能完全被回收,假设回收率与回收价格成简单的线性关系。各一级回收中心之间属于相互独立关系,即各自负责(再)制造商委托的回收任务,不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一级回收中心与二级回收中心的备选位置已知。一级回收中心主要采用零售商联合回收,其主要作用是对废旧品进行回收,本身并不具有对废旧品的处理功能,回收品达到一定数量后运往二级回收中心。二级回收中心,主要采用(再)制造商独立设置,可在正向物流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也可以另择新址,主要负责废旧品的回收与处理,二级回收中心既可以负责对报废点的产品进行直接回收处理,也可以负责对一级回收中心的回收品进行处理。
二、模型构建与分析
假设在j地开设一级回收中心的固定成本为 ;在l地开设二级回收中心的固定成本为 ;一级回收中心j的最大回收能力为 ;二级回收中心l的最大处理能力为 ;(再)制造厂z的最大再制造能力为 ;单周期内报废点i产生的废旧产品数量为 ;单周期内报废点i产生的废旧产品的回收率为 ,且0
假设单周期内由报废点i运往一级回收中心j的废旧产品数量为 ;单周期内由一级回收中心j运往二级回收中心l的废旧产品数量为 ;单周期内由报废点i运往二级回收中心l的废旧产品数量为 ;单周期内由二级回收中心l运往(再)制造厂z的废旧产品数量为 。
假设 表示是否在备选节点j建立一级回收中心,是取1,否取0; 表是否在备选节点l建立二级回收中心,是取1,否取0。
设计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回收系统物流网络时,应使各物流设施及运营成本之和最小,即使整个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回收系统的总成本最小:
(1)
(2)
(3)
(4)
(5)
(6)
(7)
(8)
其中,式(2)、(3)、(4)表示各报废点、一级回收中心、二级回收中心、(再)制造厂之间的物流流量守恒;式(5)表示一级回收中心的回收能力约束;式(6)表示二级回收中心的处理能力约束;式(7)表示(再)制造厂再制造能力约束。
上述优化问题综合考虑了回收率与再制造率存在的不确定性对再制造闭环供应回收系统设施选址模型的影响。该优化问题可以采用Lingo11.0软件包求解。
三、模型求解
构建一个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回收系统物流网络,已知再制造闭环供应链有2个具有再制造功能的制造厂,5个废旧产品报废点,5个一级回收中心备选点集合,3个二级回收中心备选点集合。废旧产品的回收率为0.5,再制造率为0.4,需要确定一级回收中心、二级回收中心的数量、位置及物流分配量,并使整个过程成本最小。
其中,在j处开设一级回收中心的固定成本( )分别为 , , , ,
;在l地开设二级回收中心的固定成本( )分别为 , , 。
单周期内,一级回收中心j的最大回收能力( )为
, , , , ;二
级回收中心l的最大处理能力( )为 ,
, ;(再)制造厂z的再制造能力( )
为 , ;报废点i产生的废旧产品数量( )
为 , , , , 。
单周期内废旧产品由报废点i运往一级回收中心j的单位变动成本( )如表1所示:
表1
单周期内废旧产品由一级回收中心j运往二级回收中心l的单位变动成本( )与单周期内废旧产品由报废点i运往二级回收中心l的单位变动成本( )如表2所示:
表2 ( )
单周期内废旧产品由二级回收中心l运往制造厂z的单位变动成本( )如表3所示:
表3
根据上述仿真数据信息,利用Lingo11.0软件包进行求解,结果如下:目标函数的最优值为1062300,应在1、2、5号一级回收中心备选点建立一级回收中心、在1、2号二级回收中心备选点建立二级回收中心,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回收系统的最优的物流路径及各设施的最优物流分配量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一级回收中心与二级回收中心共同负责废旧产品的回收工作,一级回收中心负责主要回收工作;(2)已选一级回收中心1、2、5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回收的废旧产品数量都达到了各自最大回收能力。(3)已选二级回收中心1、2处理的废旧产品尚未达到各自的最大处理能力,但是计算结果还是选择建立两个二级回收中心,理由如下:目前,一级回收中心已达到最大回收限度,一旦产生额外的废旧产品,一级回收中心将不能满足需求回收,在不准备开设新的一级回收中心时,二级回收中心就可以负责额外废旧产品的回收活动。
四、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回收系统不确定性研究
在上述模型仿真计算过程中,假设回收率与再制造率是确定的,实际上,这两个因素往往是不确定的,为此,需分析回收率和再制造率的不确定性对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回收系统设施选址成本、数量、位置及物流的配送路径的影响。采用情景分析法,令
为废旧产品回收率不确定性的未来可能情景组合,每种情景发生的概率为 ,且 ;令
为废旧产品再制造率不确定性未来可能情景组合,每种情景发生的概率为 ,且 。
1.回收率与再制造率对设施数量及物流配送路径的影响
假设废旧产品回收率 存在5种可能情况,分别为0.3、0.4、0.5、0.6、0.7,每种情景发生的概率为0.1、0.3、0.3、0.2、0.1;废旧产品再制造率 存在5种情况,分别为0.2、0.3、0.4、0.5、0.6,每种情景发生的概率为0.2、0.2、0.3、0.2、0.1;由此可知,将产生25种不同的组合。首先,利用Lingo11.0软件包进行求解,不同情景组合下,再制造闭环供应链设施选址决策组合 如表4所示。
其次,建立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回收系统一级回收中心与二级回收中心设施选址的期望模型 和 :
(11)
(12)
经计算,一级回收中心与二级回收中心备选点的期望值分别为 =0.90、 =1.00、 =0.15、
=0.23、 =1.00、 =0.83、 =0.87、
=0.23,。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回收率和再制造率发生变化对设施选址决策的影响:(1)不同的情景组合下,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回收系统设施选址决策也是不同的。当回收率和再制造率逐渐增大时,系统将会开设新的回收中心。当回收率达到0.7时,在再制造率由0.2增加到0.4过程中,五个一级回收中心备选点将全部被选择进入回收系统;当回收率和再制造率都达到最大时,三个二级回收中心备选点将全部被选择进入回收系统。(2)根据各备选点的期望值大小,可以得出各备选点对于建立回收系统的重要程度,对于一级回收中心,备选点2、5和1是相对重要的,更容易被选择进入回收系统;对于二级回收中心,备选点1和2是相对重要的,更容易被选择进入回收系统。
2.回收率与再制造率对设施选址成本的影响
本文将设施选址的成本划分为两部分: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其中,固定成本主要由开设回收中心的固定成本构成,可变成本主要有各设施之间的物流变动成本构成。不同情景组合下,再制造闭环供应链设施选址决策组合 的成本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
从图3各曲线的趋势变化过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随着回收率与再制造率的增加,设施选址的总成本也是逐渐增大的;二、从固定成本趋势图可以得出,随着回收率与再制造率的增加,设施选址的固定成本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幅度,而变动成本的变化趋势与从成本的变化趋势基本趋于一致,因此,可以得出回收率和再制造率对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回收系统的影响能力,回收率和再制造率的变动对可变成本的影响较大,对固定成本的影响较小。
五、结论
本文针对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回收系统中回收设施功能的不同,将回收设施划分为一级回收中心与二级回收中心,实现了零售商与制造商共同参与废旧产品的回收工作,利用混合整数规划建模方法建立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回收系统设施选址模型,整合了闭环供应链的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另外,使用情景分析法研究了回收率和再制造率对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回收系统设施选址的影响,得知当零售商与制造商共同参与回收时,废旧产品的回收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对回收系统设施选址的影响是比较小的,进而提高了闭环供应链回收系统的稳定性,有效的降低了市场风险,提高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言东,刘光复,宋守许,等.基于家电回收的逆向物流网络模型研究[J].价值工程,2007,15( 3) : 72-75
[2]Fleischmann M, Beullens P, Bloemhof-Ruwaard J M, etal. The impact of product recovery on logistics network design [J]. Production Operations Manage, 2001, 10(2):156-173
[3]El-Sayed M, Afia N, El-Kharbotly A. A stochastic model for forward-reverse logistics network design under risk [J]. Computer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10, 58(3): 423-431
[4]Hong I H, Assavapokee T,et al. Planning the e-Scrap Reverse Production System Under Uncertainty in the State of Georgia: A Case Study [J].Transactions on Electronics Packaging Manufacturing. 2010.29(3):150-162
[5]陈月霄.需求不确定环境下再制造闭环供应链模型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
智慧供应链研究范文2
关键词:煤电智慧供应链;华电集团北京燃料物流有限公司;模式创新
一、煤电供应链基本架构
煤电供应链主要包括供应链上游的煤炭资源、煤炭开采设备商、煤矿生产企业,供应链供应链中游包括所有的运输、中转、储存等物流企业环节,下游则是所有的煤炭用户,包括电力企业、冶金、化工、建材等企业。其主要节点企业为煤炭生产企业和火电发电企业。电力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家的经济运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煤炭生产企业是以地下煤炭资源为依托的资源开发型企业,80%左右通过火电企业转化为电能。电和煤均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供应链上具有相当高的相关性和依存度。
煤电供应链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二、煤供应链管理特点
煤电供应链管理以煤炭消费客户为中心,通过煤炭生产与火电企业间的资源优化配置,基于社会网络结成战略联盟,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在煤炭生产企业与电厂终端用户需求之间,连接港口、铁路等物流活动,集成商流、资金流、信息流,通过配煤加工、库存管理,提供标准化产品和个性化解决方案,实现从坑口到炉口之间价值逐级增加,提升客户满意度。
煤电供应链有其独有的行业特点:
(1)供应链物流管理复杂。煤电供应链物流物理距离长、物流方式复杂,涵盖了皮带、汽车、火车、轮船多种运输方式。
(2)供应链节点企业复杂。煤电供应链节点多,并且各个节点企业的权属归不同的行业产业主体,包括个体户、国有企业等各个行业的多种性质不同的合作伙伴,在客观上加大了各节点间管理协作的难度和复杂性。
(3)煤电价格管理矛盾突出。煤炭价格由国家计划调节和市场供求关系双重决定,电能上网电价格由国家行政刚性控制,两者缺乏市场化调节功能的联动机制和制度安排,导致在煤价上涨与下降之时,电价调整严重滞后,煤电价格机制错位运行,不利于煤电供应链的运行。
(4)煤电仓储管理矛盾突出。煤炭生产与销售可以短暂库存,而电能生产与销售同步运行,无法存储,客观上供应链存在煤炭与电力生产销售节拍的矛盾。
(5)煤电供应链协同落后。由于煤电供应链点多、线长、面广、网大、人杂,供应链管理的更需要高度协同,但恰恰这也给供应链协同带来了空前的难度。
三、智慧供应链诞生发展
“智慧供应链”是结合物联网技术和现代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企业中和企业间构建的,实现供应链的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的技术与管理综合集成系统。这一概念由复旦大学罗钢博士在2009年上海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会议上首先提出。
传统供应链的发展,技术的渗透性日益增强,很多供应链已经具备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视化、自动化等先进技术特征。在此基础上,“智慧供应链”将技术和管理进行综合集成,综合集成供应链理论、方法和技术,指导现代供应链管理与运营的实践。
“智慧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具备以下特点:
(1)智慧供应链技术复合创新。与传统供应链相比,在智慧供应链的语境下,供应链管理和运营者主动吸收包括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在内的各种现代技术,主动将管理过程引入新技术带来的变化。
(2)智慧供应链可视移动化。与传统供应链相比,智慧供应链更倾向于使用可视化的手段来表现数据,采用移动化的手段来处理供应链运营问题。
(3)智慧供应链智能人性化。与传统供应链相比,在主动吸收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同时,智慧供应链更加系统的考虑问题,考虑人机系统的协调性,实现人性化的技术和管理系统。
四、煤电智慧供应链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按照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总体部署,“去产能”系列政策持续发力,煤电供应链的煤炭企业和火电企业的生存发展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煤电智慧供应链的管控模式成了煤电供应链核心企业增强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煤电智慧供应链管理就是充分结合煤电供应链的管理特点,加强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各种现代技术在供应链中科学耦合,实现供应链业务运营和金融产品的管理创新,达到供应链运作管控协同、资源高度共享、交易成本最低的供应链战略共赢的供应链管理效果,提升供应链的整体核心竞争力。
煤电供应链中的先知先觉企业,面对竞争环境的压力,大胆创新,纷纷采用煤电智慧供应链管理,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管理效果,值得煤电供应链中的关键节点企业学习借鉴。
华电集团北京燃料物流有限公司是华电集团煤电供应链燃料物流管理的专业化公司,公司发挥集约化、规模化管理优势,抢抓机遇,通过强力整合华电集团内外部煤炭资源、物流资源、客户资源、信息资源、金融资源,加强战略协同和精益管控,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管控精益”的智慧供应链服务与管控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内外部一体化的互联网+煤电智慧供应链战略管控创新模式,燃料物流综合成本同比大大降低,极大地提升了华电集团战略协同核心竞争能力,开创了我国煤电智慧供应链实践的先河。
参考文献:
智慧供应链研究范文3
关键词:智能物流;制造业;协同
基金项目:宁波大红鹰学院校科研基金项目:“智能制造、工业4.0背景下的宁波现代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320161026)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24日
工业4.0时代的制造企业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推动式生产,而是借助于当前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从客户需求开始,按照客户订单、客户化设计,采购、物流、生产计划到生产的全流程进行的拉动式生产。借助于庞大而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进行信息流与物流的高度智能化流动是工业4.0时代实现上述拉动式生产的重要保障。
一、物流业与制造业产业协同发展相关综述
制造业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物流业发展的影响,在这方面,国内外学者有了很多研究成果:郑丽娟(2014)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基于2002~2013年苏州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中相关指标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盛珊珊(2015)从智能制造对供应链需求变化的角度对“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环境下的智能制造及其对物流供应链的要求进行了阐述。唐振龙、陈湘青等(2015)认为工业制造业到了工业4.0的智能制造能促使物流业与制造业走向融合。
二、物流业与制造业产业协同发展的必然
随着信息技术像制造业的全面渗入,可实现对生产要素的高灵活度配置和大规模定制化的生产,从工厂布局、生产流程、企业管理模式以及生产管理方式等进行变革。工业4.0时代的智能物流服务的是工业4.0时代智能化的供应链、生产链,在工业4.0时代,客户需求高度个性化、产品创新周期继续缩短,生产节拍不断加快,这些不仅仅是智能生产系统本身的问题,更是对整个服务于智能生产供应链的物流系统提出的挑战。与此同时,业务流程、物料供应链由传统的企业内部为主的链接发展为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上下游高效供应链为纽带、以企业之间的智能物流为支撑的虚拟制造体系。从物流与生产制造业的关系来看,在智能制造框架下,智能物流是实现从客户到智能制造工厂环境的关键,也是构建整个智能工厂的基石,具体而言包括从智能采购物流、智能生产物流以及智能销售物流等不同的物流作业环节。
从生产物料周转单元来看,智能物流系统需要具备既有自助管理本单元库存的能力,又有具备与该供应链上下游作业实现自动库存报告与动态更新的能力,实现单个生产流程对库存的智能化控制。在这方面,德国物流研究院早在2011年就自主研发了inBin智能周转箱技术,并且通过该周转箱技术实现了对企业整个生产、运输系统的主动控制,使得运输系统能自动地将箱子送达对应目的地。
三、工业4.0时代宁波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政策梳理
在全国同类型城市中,宁波在智能物流发展方面起步很早,早在2010年,宁波市就制定了《第四方物流平台业务服务规范》、《第四方物流平台电子商务交易规范》等12个第四方物流平台市级地方标准规范,作为全国首创的该领域标准,它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其他专项物流技术,综合集成各种物流信息,实现互联共享、融合创新,构建具有优化资源、中枢决策、流程协同、人性化服务的智慧物流协同平台;并且在2012年,宁波市全面启动智慧物流标准化建设,市质监局和市发改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宁波市物流行业特色和发展方向,研究形成了《宁波市智慧物流标准体系》,围绕宁波市智慧物流建设实施方案,对智慧物流的定义及其标准化工作的功能特征、任务目标、关键措施等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宁波市智慧物流建设提供了依据,在具体实施方面:宁波市相继开展了20多项智慧物流标准化试点,涉及平台服务、集装箱运输、危化品运输、零担货运、仓储管理等物流产业各个领域。其中,既有塑料电子商务服务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也有交通物流业RFID技术应用、航运交易服务、危险货物道路运输服务、集装箱双重运输服务等一批省、市级智慧物流标准化试点项目。
从现有的主要物流体系平台状况来看,宁波现有的智能物流服务业主要集中在物流平台、第四方物流服务和具体的非企业生产物流方面,而针对以企业生产物流为核心链接供应链上下游的制造业协同发展物流产业及物流服务还较少,但这恰恰是工业4.0时代,制造业链接消费者实现按消费者需求完成低成本的拉动式生产的关键之一。
四、工业4.0时代宁波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展望
宁波物流业要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在现有物流体系基础上还需要更进一步切合宁波产业发展需要,做好慈溪家、余姚塑料以及新兴材料产业为代表的产业链物流智能化升级服务。
首先,可以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政策、资金等资源的调动进行科技资源的集聚,通过以智能化供应链为核心的创新链条驱动,围绕传统优势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条,以创新链为引导,增强传统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拥有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传统企业集聚优势资源加速发展,从而实现现有产业物流供应链上的跨越式发展;最后实现带动整个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其次,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基础是制造业要先具备实现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基础,占领制造业高端的恰恰又是被称作“国之重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因此要占领制造业制高点必须着眼于企业智能制造所需的包括智能物流在内的资源的获得;把握智能制造发展特点和规律,整合现有的宁波智能物流、平台标准,借鉴国内外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智能装备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标准建设的工作思路和组织方式,加快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建设。
最后,通过“制造+服务”提升整个供应链的价值链控制力。当前,从国内制造业整体发展趋势来看,制造业服务化是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全球价值链中的主要增值点,也是提升价值链控制力的焦点,因此宁波发展“智能制造”的高端制造业也应考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通过“服务”和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提升制造业的附加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郑丽娟.灰色关联模型下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实证研究――基于苏州地区行业面板数据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11.
[2]盛珊珊,邱伏生.满足智能制造要求的物流供应链建设研究[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5.12.
[3]唐振龙,陈湘青,王卫洁,关秋燕.工业化演进与制造业物流发展及对佛山的启示[J].中外企业家,2015.12.
[4]邓良.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实证分析――基于经济转型期行业面板数据分析的视角[J].中国流通经济,2013.27.7.
智慧供应链研究范文4
关键词:供应链;可视化;物资监控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ower supply monitoring platform based on the intelligent supply chain. According to the performance index of the material supply management of the South China Power Grid, this paper designs the platform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material supply.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project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onitoring platform provides data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tools,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material supply timeliness and accuracy,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and employee satisfaction.
Keywords: Supply chain; visualization; material monitoring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电网企业既是传统企业,也是现代企业。是传统企业,表现在电网企业的建设经历了几十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历经了初创、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工具、方法和技术都在不断地更新和进步,才有了今天的辉煌的成绩。另一方面,电网企业也是现代企业。这主要表现在电网企业的投资规模大,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工程建设复杂、周期长,对项目管理和技术管理要求高;电网企业的工作岗位,均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资格和认证,对人员素质要求高。因此,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特点注定了电网企业在日常业务管理上的特殊性。
电力物资的供应具有显著的特点。电力建设工期长、工程复杂、涉及单位多。参与建设的单位既有电网企业、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还有供应商、配送商和上下游的企业,因此,就物资供应而言,如何保证在合适的时间,将正确的合格的物资、移交到正确的地点,始终是企业面临的重要事项。传统的管理方式,多依赖于人工方式,以电话、邮件、QQ等方式,跟踪和督促货物资的交付,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物资供应过程中交流的障碍,但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尚缺少全业务和全流程视角的监控,如何对全过程进行可视化的监控及数据的分析,是物资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挑战。
智慧型供应链的核心是供应链中的成员在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高效协同,消除不对称信息孤岛,最终从根本上解决供应链效率问题。基于智慧供应链的物资供应全过程监控正在为供应链管理领域带来一场巨大的变革,该监控机制具借助大数据和可视化的理念,有效改善物资供应全过程的效率和透明度,确保及时、准确地掌握物资供应全过程的真实情况,可以显著提高电力物资全生命周期效率和准确性。
1.物资监控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电力物资管理是一项基础工作,牵涉到工程建设、成本管理以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内容。加强电力物资工作,需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对物资采购供应过程实行有效的监控,更好地满足工程建设需要,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追求物资供应的协调性与及时性、库存管理的合理性、物资质量及物资服务的优质性。
基于历史条件建设物资管理系统,实现了需求、采购、履约及出入库等基本流程管理。但仍存在如下问题:各个环节的跟踪监控机制未达到智慧型供应链的要求;未建立相应动态监控模型,未实现对各个环节的标准工作时限设计、及时预警与动态提醒以及从信息系统中取数的逻辑。为了更好地满足生产及工程物资供应需要,仅仅实现基本的流程管理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电网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对过程监控的精细化管理手段和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相应的专业创新技术手段,提高智慧供应链的物资供应全过程监控水平,实现物资供应管理各流程、各节点之间流程的高效运作及动态监控。已成为电网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满足生产及工程物资供应需要,需要建设基于智慧供应链的物资供应全过程跟踪机制建立,通过物资流程监控,物资动态指标监控,流程管理与优化,获得最快速最完善的图文和报表输出,从而使得物资供应全过程信息一目了然,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
2.物资监控的设计框架和功能
根据物资监控平台的目标和要求,需要建立物资供应全过程跟踪机制,通过信息系统的可视化业务监控,使物资供应全过程信息一目了然,现物资供应全过程动态跟踪监控,有助于实现物资供应管理的集中、规范、高效。因此,对于设计的框架规划如图1所示。
2.1 项目物资供应监控
以需求计划申报单位部门作为统计维度,以需求计划单的审批完成时间作为计算时点,统计各个专业管理部门(如基建、营销等)申报的需求、已完成需求、已下发中标通知书的、已签订合同及采购金额、已经到货、已完成供货的明细。统计需求部门申报的物资需求,供应中的明细数(以及红黄灰绿灯数);以及各个环节处理中的需求明细数。可以往下钻取对应的需求计划明细清单,如图2所示。
2.2 储备采购供应监控
以需求计划明细申报的虚拟项目作为统计维度,以需求计划单的审批完成时间作为计算时点,统计年度累计或各个月份申报的储备物资申购需求、已完成需求、已下发中标通知书的需求、已签订合同的需求、已经到货的需求、已完成供货的需求。
统计各个虚拟储备项目各个月份申报的物资需求,供应中的明细数(以及红黄灰绿灯数);以及各个环节处理中的需求。可以往下钻取对应的需求计划明细清单,如图3所示。
2.3 闲置物资可视化监控
在统计供电局的闲置物资库存,可以按照单位部门、物资类别、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闲置物资产生量、再利用量进行综合统计分析,为进一步提升闲置物资的管理提供数据分析支撑,如图4所示。
2.4 绩效指标看板
统计物资供应全过程中的物资管理指标,指标共8个,分别是:需求计划准确率、特殊需求采购率、合同签订及时率、物资采购集中度、七天准时供货率、库存储备金额占比、常规储备物资库存周转率、闲置物资再利用率,展示各指标当期的指标值、同比、环比。指标的统计周期、计算公式、取数规则以南方电网公司公布的指标卡为准。
示例(如):
指标名称:需求计划准确率
统计周期:季度
指标公式:(1-n/d)×30%+k×70%
计算逻辑:
d:物资需求计划总条目数量。在统计期间内完成采购的非框招的所有物资需求计划总条目数。
n:错误的物资需求计划条目数量。在d的范围之内,并且发生过退回的需求计划明细条目数。
K:框架协议执行率。
当k为[80%,120%]时,k=100%;
当k120%时,
k=∑所有标的[(1-|单个标的实际采购数量-该标的需求预测数量|/该标的需求预测数量)/80%]/标的总数量×100%
当k
可视化监控界面如图5所示。
2.5 业务单据办结效率监控
统计昆明供电局的关键业务单据审批的办结效率,10种单据类型包括:需求预测单、需求计划单、采购报告单、采购合同、履约问题单、到货抽检任务单、入库单、出库登记单、储备方案、闲置物资入库单。统计的维度包含单据数量、审批时长(各单位、节点)、审批完结等,如图6所示。
3.管理效果提升
以云南电网昆明局为试点应用,通过对电力物资供应的全过程监控,加强了网、省、地市(县)各级单位的纵向协同,有力地促进了智慧供应链的建设。降低了沟通的成本,提升了企业的效率,提升了员工的满意度。为南方电网物资管理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张富杰.浅析电力物资管理的过程优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5):182-83.
[2]韩智海.电力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6):228.
[3]董定邦.关于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系统的构建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4):14.
[4]杨灿魁.基于大数据的供应链管理全过程决策分析体系探索[J].机电信息,2016(36):138-39.
[5]崔巍,秦东,刘富荣.电力物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2):86-87.
[6]郑勇锋,陈庆.流程监控系统在企业流程标准化中的应用实践[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6,14(4):154-59.
[7]李杨,伍常炎.电力企业供应链监控预警机制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8):67-69.
[8]李志民,赵一丁.基于工作流的大型仓库物流监控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6(6):66-69.
智慧供应链研究范文5
关键词:BTO供应链;动态能力;运营能力;动态运营能力。
中文图书分类号:C9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由于受到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使得BTO供应链越来越得到产业界的重视,成为21世纪企业竞争的优先战略和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1]。但是,目前有关的研究文献大部分都是采用传统的管理科学和运筹学的方法,在战略层面上解决BTO供应链的构建与协调问题[2-6],较少涉及对BTO供应链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如何实施问题的研究。在当前动荡的经济环境下,如何实施BTO供应链是很多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对该问题做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BTO供应链的核心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最精益的方式实现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响应,这就要求BTO供应链应该具有一种很强的能力[1]。只有BTO供应链有了足够的能力,能够对用户订单实时响应,才能够做到实时构建,能够实时感知内外环境的变化,管理供应链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企业要实施BTO供应链,需要具有设计、配置、协同和运营动态供应链的能力[7]。动态能力理论和运营能力理论都是为解决企业如何应对动态变化的环境,提高自身能力的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企业管理理论。这两种理论提出的背景与BTO供应链战略提出的背景是一致的。因此,以动态能力理论和运营能力理论为指导,以动态供应链运营范式和其它新型供应链的理念为参照,探索BTO供应链的能力和运营实施问题是可行的。文章的目的是为解决BTO供应链在企业生产实践中难以实施的问题,探索有效的途径。主要贡献有三个方面:(1)提出了BTO供应链的动态运营能力的概念和类型,为实施BTO供应链指明了方向;(2)为BTO供应链的实施提出了具体的运营管理功能和框架;(3)为今后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BTO供应链的动态运营能力问题奠定了基础。
1 研究方法
文章拟采用如图1 所示的框架作为研究方法论。首先通过鉴别BTO供应链的概念和特点、借鉴动态供应链的运营范式[8]和新型供应链的战略思想[9-11],提出BTO供应链应该具有的新特征。其次将动态能力理论[12-16]和运营能力理论[17-18]扩展到BTO供应链的运营管理中,探讨BTO供应链应该具备的能力,提出动态运营能力的概念。最后,根据运营能力与流程相关联的思想[17],提出BTO供应链的运营管理功能和实施框架。
2 BTO供应链的概念及其特征扩展
文献[1] 定义BTO供应链为:“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为满足单个客户或一组客户的需求,制造高品质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链”。“BTO供应链的目标是在整个价值链上能够以较短的时间、最低的库存和生产成本,满足个性化的用户需求”或定义BTO供应链为“针对变化的市场或用户需求,以最有效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提升供应链中的柔性和响应速度的能力与规范化的构建”。通过总结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归纳出BTO供应链与传统的供应链有明显的不同[1]:
(1)传统的供应链实施推式销售;BTO供应链面向订单的定制,实施拉式销售;(2)传统的供应链是稳定的生产计划,固定的生产顺序;BTO供应链是满足用户需求的柔性计划,灵活的生产顺序;(3)传统供应链的物料供应是大批量的;BTO供应链要求是快速按需定制的、带有准确时间窗的;(4)传统的供应链是以经销商为核心的;BTO供应链是跨企业共享用户需求信息,建立与用户更为紧密的关系。(5)面对需求的不确定性,传统的供应链是依赖于增加产成品库存;BTO供应链是增加一定的关键性零件库存和加强需求信息管理;(6)传统的供应链是保持较高的产成品安全库存量;BTO供应链可以有效降低经销商的库存量;(7)传统的供应链有较长的产品提前期;BTO供应链是通过协同/响应模式来缩减产品的提前期。
自文献[1]提出的BTO供应链的概念和特点后,全球的经济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当前供应链管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新的变革机遇。挑战就是全球的经济环境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激烈动荡之中,对供应链的运营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机遇就是新兴IT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供应链的实时可视化提供了技术条件。为此,已经有数位学者提出了一些新型供应链概念。例如,“供应链2.0”的概念[10],实施灵活的供应链战略[11]。未来的供应链应该是可视化的、极高柔性的、更加贴近客户的、面向全球整合的智慧化的供应链[9]。文献[7]提出用动态供应链的运营理念实施BTO供应链。动态供应链的核心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供应链的实时动态构建和协同,最大程度地提高供应链的柔性[8]。因此,未来的BTO供应链应该具有以下新的特性:
(1)BTO供应链是完全可视化的,成员之间实时共享履行用户订单的各种信息;(2)BTO供应链是一个智慧化的供应链,能够实时自主地选择最佳的运营策略;(3)能够检测感知由于内外环境因素所引起的供应链异常事件;(4)BTO供应链的网络能够实时动态构建(或重构),使其具有高度的柔性;(5)在履行订单的过程中,能够实施灵活的精益协同策略来降低供应链成本;(6)在履行订单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识别成员之间的目标冲突;(7)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对关键性零部件供应商能够实施主动补货策略;
3 BTO供应链的动态运营能力
3.1 动态能力及其在供应链管理中的扩展
在激烈变化的动荡环境下,把组织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的能力称为“动态能力”。文献[12-13]定义动态能力为:“企业针对快速变化的环境,整合、建造和重构内外优势的能力”。 文献[14]定义动态能力概念为:“动态能力为企业的一种持续的整合、重构、更新和重建它的资源与能力的行为取向,最为重要的是针对变化的环境,为保持持续竞争优势,需要更新和重构它的核心能力”。
最好的组织是拥有一项或多项与其他多个组织协作,创建和维护竞争优势的能力[16]。动态能力作为柔性和敏捷性的一种无形资源,它能够使得供应链成员共享和利用其它企业资源,快速地对动荡的经济环境变化做出响应和实时调整[16]。在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供应链环境下,供应链的动态能力不仅取决于供应链中的每个成员的动态能力,而且更取决于成员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即动态协同能力[15]。文献[19]为研究协同对服务业创新的影响,把企业家预警、协同的灵活性、顾客参与、协同创新能力和协同组织学习作为高级动态能力的组成部分,提出了提升服务产品品质的动态能力框架。综合相关文献的研究,可以把供应链的动态协同能力分为:
(1)协同感知能力: 供应链的成员之间通过协同,识别、解释和追踪环境变化的能力;(2)协同学习与创新能力: 供应链的成员之间通过协同,吸收新知识并将其用于提升已经存在的运营能力的能力;(3)协同整合能力 :供应链的成员之间通过协同,消除成员之间的信息和资源共享的障碍与冲突的能力;(4)协同重构能力:在供应链的成员之间的协同,重新配置供应链资源,并重构供应链网络的能力。
有上述可见:动态能力的概念及其在供应链管理上扩展出的动态协同能力概念与我们提出的BTO供应链的特征是相近的。然而,仅有成员之间的动态协同还不能足以使得整个BTO供应链适应于动荡的经济环境变化而保持其竞争优势,还需要供应链中的成员也必须具有足够的动态能力和由动态能力产生的企业运营能力。
3.2 企业的运营能力
从运营战略的视角,文献[18]把运营能力看成是具有广义结构的组织能力,定义运营能力为:“运营能力是在运营管理系统内发展起来的,企业特有的技术、流程和惯例的集合。通常是在通过配置其运营资源解决企业问题的过程中用到它们”。 企业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管理控制、各种与质量相关的技术、流程和惯例的更新等都是运营能力的范畴。从动态能力与运营能力的关系视角,文献[20]认为:运营能力就是执行日常活动的能力,而动态能力是 “帮助一个单位扩展、修改和重构已经存在的运营能力,使之成为与变化的环境产生最佳匹配的新的运营能力”
综合上述两种观点,理解企业运营能力的关键要点为:(1)企业已经存在的运营能力是通过企业动态能力对其进行扩展、修改和重构,并产生新的运营能力;(2)企业的运营能力是企业的特有的技术、流程和惯例的集合;(3)企业的运营能力是配置运营管理系统的资源工具。动态能力与运营能力最大的区别在于:动态能力是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时,应该具有的能力,是属于战略层次上能力,而运营能力更体现在企业在运营层次上所具备的能力。可以把运营能力分为:运营持续改进能力、运营创新能力、运营定制能力、运营协同能力和运营响应能力和运营重构能力[18]。
3.3 BTO供应链的动态运营能力
由上述可见, BTO供应链要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得到成功实施,就必须具有足够的能力。我们称为这种能力就是由供应链的动态协同能力和成员运营能力相集成的动态运营能力。下面定义BTO供应链的动态运营能力如下:
“利用新兴IT技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约束条件,以取得最佳的绩效为目标,通过各种动态协同技术、流程和惯例组成的差异化集合,整合BTO供应链伙伴的运营能力,使得BTO供应链具有:智慧化的自主决策、实时动态重构、动态精益协同、协同事件检测、消除冲突和主动补货能力”。据此,可以把BTO供应链的动态运营能力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智能化的自主决策能:BTO供应链为实时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就必须实时调整其运营策略,而运营策略的选择与评价是一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的复杂决策过程。只有赋予BTO供应链具有智慧化的自主决策能力,才会能够做到实时调整运营实施策略,
(2)动态构建能力: 当BTO供应链不能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时或成本急剧增加时,则需要面向全球进行资源重新整合构建新的BTO供应链网络。一个健壮的BTO供应链要具有这种动态重构其网络的能力,否则就会导致供应链绩效下降甚至崩溃。动态构建能力是BTO供应链动态构建与用户需求相匹配的供应链网络的运营技术、流程和惯例的差异化结合。
(3)动态精益协同能力: 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情况下,实现精益是BTO供应链的一种主要运营策略。实现精益的过程实际上是需要供应链成员之间动态协同合作,持续不断改进的过程,并在改进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精益的效果。动态精益协同运营能力是BTO供应链在履行订单的动态协同过程中,降低BTO供应链浪费、改进BTO供应链精益程度的技术、流程和惯例的差异化集合。
(4)动态协同事件的感知能力: BTO供应链自身只有在动态协同过程中,实时感知引起供应链动态波动的不稳定事件,才能够捕捉BTO供应链适应环境变化的机会,改进、重构或整合供应链的运营系统。因此,动态协同事件的感知能力是指BTO供应链在履行订单的动态协同过程中,识别、解释和追踪内外环境变化引起的供应链系统事件的技术、流程和惯例的差异化集合。
(5)动态协同冲突检测能力: 在BTO供应链运营中,能否实时消除成员之间的目标冲突体现了供应链的协同整合能力的强弱。实时消除目标冲突的前提就是要实时检测出目标可能出现的冲突。 因此,BTO供应链就必须具有对动态协同中的冲突进行检测的能力。动态协同冲突检测能力是BTO供应链在履行订单的动态协同过程中,检测其可能出现的目标冲突的技术、流程和惯例的差异化集合。
(6)动态协同中的主动补货能力:通过采用物联网等IT技术对物流实现实时自动跟踪,可以使得上游供应商能够实时掌握物料需求信息,采取随机主动补货策略,从而可以提高BTO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有效地降低成本。因此,主动补货能力就是BTO供应链利用新兴IT技术,通过监测物料消耗和需求信息,随机主动补充库存的技术、流程和惯例的差异化集合。
“差异化”是指不同的BTO供应链之间实现动态运营能力的过程是不同的,即使生产类似的产品,其管理运营战略都是不同的,实施的是“差异化”战略。
4 BTO供应链的运营实施框架
4.1 动态运营能力与运营流程的关系
由上述对动态运营能力的定义可见,动态运营能力是通过“运营的技术、流程和惯例”实现的。因此,BTO供应链的动态运营能力是与它的运营流程捆绑在一起的。正如文献[17]把运营能力定义完成特定任务的一组相关联的例程的力量或效用,而例程是利用组织资源取得所希望的输出结果的组织过程[12]。能力并不是驻留在单个的一组流程中,而是出现在多组相关联的例程协同交互作用中[17]。这意味着需要在识别、开发和整合多组例程的过程中,通过协调一致的决策选择来建造能力。能力与例程的关系可以简单地通过图2说明。
文献[17]特别指出:由于超越单个企业的竞争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未来的研究应该通过供应链的基础例程来研究供应链的能力,特别是通过研究跨企业边界的整合资源和优势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例程,研究供应链的能力。在此,可以把图2 看成是BTO供应链的动态运营能力与其流程的关系。上述的每种动态运营能力都是通过BTO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动态协同多组运营流程中体现出来的。
4.2 BTO供应链的运营管理功能与实施框架
由前述BTO供应链的概念特点可见: BTO供应链在多个方面具有与传统供应链截然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BTO供应链的运营实施过程就是一个随着动态变化的经济环境和用户需求变化而变化的动态运营过程。其运营实施过程就是在BTO供应链成员之间进行动态协同多组运营流程的过程,从而表现出具有的动态运营能力。因此,BTO供应链应该具有不同于传统供应链的运营管理功能。这些管理功能包括:(1) 智能自主决策功能;(2)动态构建功能;(3)动态精益协同功能;(4)动态协同过程中的事件检测功能;(5)动态协同过程中的目标冲突检测功能;(6)动态协同过程中的主动补货功能。
据此,提出BTO供应链的运营实施框架如图3 所示。框架的核心是通过开发和实施BTO供应链专用的运营管理系统,实现BTO供应链的各项运营管理功能。
5 结论与展望
通过上述分析论述,可以归纳出如下结论:在动荡的环境下,要求BTO供应链应该具有足够高的动态协同能力,同时要求其成员也要具有足够高的运营能力;只有通过动态协同能力将其成员的运营能力有机协同整合,产生强大的动态运营能力,才能使得整个BTO供应链应对动荡的环境变化,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其目标。相应地,BTO供应链要具有体现其动态运营能力的运营管理功能,才能够使得BTO供应链在企业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
这篇文章是为作者下一步采用实证的方法对BTO供应链动态运营能力的存在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验证奠定基础。因此,继续开展的研究工作应该包括:(1) 采用实证方法研究BTO供应链的动态运营能力及其相关因素;(2)BTO供应链的运营管理功能的仿真分析;(3)BTO供应链的运营管理系统的建模方法。
参考文献
[1] Gunasekaran A, Ngai E W.T. Build-to-orde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framework fo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 2005, 23:423-451.
[2] Gunasekaran A ,Ngai E W.T.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build-to-order supply chain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9, 195:319-334.
[3] Xiao T J ,Choi, T-M. Competitive Capacity and Price Decisions for Two Build-to-Order Manufacturers Facing Time-Dependent Demands.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PART A: SYSTEMS AND HUMANS. 2010, 43,3: 583-595.
[4] Lin C-C ,Wang T-H. Build-to-order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under supply and demand uncertaintie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2011, 45:1162-1176.
[5] Engelhardt-Nowitzki C. Improving value chain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in build-to-order environm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 2012, 42,4: 318-337.
[6] Mansouri S A, Gallear D , H.Askariazad M. Decision support for build-to-orde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rough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Int. J.Production Economics. 2012, 135: 24-36.
[7] Molina A V M , Galeano N. Virtual enterprise brokerage: astructure-driven strategy to achieve build to order supply chai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07, 45,17: 3853-3880.
[8] Wadhwa S,Saxena A,Chan F.T.S. Framework for flexibility in dynamic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08, 46,6: 1373-1404.
[9] Butner K. The smarter supply chain of the future. Strategy & Leadership. 2010, 38, 1: 22-31.
[10] Christopher M, Holweg M. "Supply Chain 2.0":managing supply chains in the era of turbulence. Int.J.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11, 41,1: 63-82.
[11] Kristal M M, Huang X ,Roth A V. The effect of an ambidextrous supply chain strategy on combinative competitive capabilities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0, 28:415-429.
[12] Teece J D,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7, 509-533.
[13] Teece J D.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28: 1319-1350.
[14] Wang C L,Ahmed P K. 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07, 9,1: 31-51.
[15] Allred Chad R, et al. A Dynamic Collaboration Capability as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Decision Sciences. Feruary 2011,42,1: 129-161.
[16] Defee C C, Fugate S B. Changing perspective of capabilities in the dynamic supply chain era.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2010, 2,2: 180-206.
[17] Peng D X, Schroeder R G, Shah R. Linking routines to operations capabilities:A new perspective.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8, 26: 730-748.
[18] Wu, S J, Melnyk S A, Flynn B B. Operational Capabilities:The Secret Ingredient. Decision Sciences. 2010,41,4: 721-754.
智慧供应链研究范文6
【关键词】智慧仓储 物联网 大数据平台
大型供应链管理服务商通常具备多条成熟的运输线路以及遍布全国的货物仓库,企业日益扩大的交易规模和业务范围,各地仓储和物流运输每日可采集丰富的交易、物流、仓储、供应商等数据,单一的企业ERP系统只能完成资源管理,对于海量数据的分析和企业更高要求的数据分析能力有限,于是,企业智慧仓储大数据平台应运而生。
本文提出的智慧仓储运营支撑平台,运用了先进的RFID技术、视频分析技术及大数据分析技术,不仅解决了分散在各处的仓库智慧化管理,还可将仓库和物流各类运营及管理基础数据同步上传至大数据平台,实现仓库运营和管理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并依托各类基础信息库,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智能决策支持。
1 智慧仓储运营支撑平台
智慧仓储运营支撑平台是一个功能完备的基础平台,系统架构如下图所示,分五层结构:感知层、传输层、数据层、服务层和应用层。
1.1 感知层
包括RFID读写器、激光雷达、视频终端、门禁对讲、温湿度传感器和警报器。
1.2 传输层
采用有线局域网或WIFI无线通信方式与支撑平台连接并传输数据。
1.3 数据层
包括设备信息库、业务信息库、监控信息库和人员信息库。
1.4 服务层
包括RFID中间件、ESB总线和第三方接口等模块,为整个系统的运行提供服务支撑。
1.5 应用层
包括仓库的业务管理、安防管理、人员管理、报表分析和系统管理等功能。
通过智慧仓储运营支撑平台可实现对货物入库、出库、移库、盘点等基本业务的智能化处理,其中,视频分析技术还可实现仓储的安防管理、人员管理等功能,不仅实现了对仓库的智能化管理,还能够收集物流和仓储的各个生产过程和任务执行中产生的运营数据,作为大数据分析平台数据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实现智能分析提供了基础。
2 智慧仓储大数据应用
智慧仓储运营支撑平台将各地的仓储运营数据统一上传至企业大数据平台,进行分类和对分散及重复数据进行筛选、汇总、抽取、挖掘、分析形成物流与仓储有价值的大数据,便可应用于企业管控和管理全过程的协调、管理、协同、决策。大数据平台架构如下图所示,分为数据源、大数据获取、大数据处理、大数据服务四层。
数据源层主要实现采集前端各类感知设备以及各仓储运营平台数据。
大数据获取层实现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的导入导出。
大数据处理层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并行计算,并统一提供资源的调度服务、访问服务、管理监控服务和权限控制服务等。
大数据应用层实现物流运输调度、储位管理、可追溯管理、精准营销等各类智慧化应用。
2.1 运输调度
通过大数据优化任务发运计划,使运输任务最大程度地衔接起来,达到整个运输网络任务协调排程,合理组织运输工作和车辆调配,提高运输调度水平。
2.2 储位管理
通过对产品的进出货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分类,深度挖掘不同类别之间的相关关系,再配合波次作业手段,优化拣货单,提高仓储工作效率。
2.3 可追溯管理
借助大数据平台智能分析及智慧仓储前端采集信息,建立产品档案,全面直观地展示品牌形象,借助供应链系统与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时监督产品生产、交易和运输全过程。
2.4 精准营销
通过收集各个电子商务平台上同类产品的销售价格、数量、潜力,以及老客户的个人资料、交易行为、忠诚度等信息,同时深度挖掘潜在客户,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激发购买的积极性,定向推送产品信息,实现精准营销。
3 结束语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慧仓储运营支撑平台,适用于拥有多个分散仓库的大型企业,不仅使仓库管理者能够及时掌握仓库运行情况,更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物流领域,对于建设智能仓储体系,优化物流运作流程,提升物流仓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建辉.浅谈仓储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06):130-132.
[2]张仁彬,李玉民.基于物联网技术仓储管理系统研究[J].物流科技,2011(06):35-38.
[3]宫夏屹,李伯虎,柴旭东,等.大数据平台技术综述[J].系统仿真学报,2014, 26(03):48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