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科学探索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体科学探索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体科学探索

人体科学探索范文1

人体解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在承担人体各个器官的教学重点,尤其是掌握一些基础的医学知识等多方面,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要突出在教学实践中的现代化技术应用,尤其是采用多媒体课件技术的运用,形成全面化的教学模式,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在总结中不断发展、不断提升。

一、简述人提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够本文由收集整理

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知识结构的整体水平要求逐渐增高,因此,要从多方面强化知识的全面传授,学生在面对枯燥的模型以及尸体标本的情况下,没有形成关联性的想法,对于知识的整体过程没有深入的分析,因此,造成教学效果的低下,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严重不足,教学手段单一,不能与学生的兴趣要求和个性发展相适应。

2、多媒体教学不够深入

有些教师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中,虽然采用了一定的多媒体课件技术,但是,在教学实验中,没有将学生的整体需求联系起来,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盲目的让学生自己观看,没有形成个性化的引导和知识讲解,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整体效果,譬如,在教学心血管大小循环的内容时,教师通过课件的讲解,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对心血管的运行环境进行了学习,但是教师没有深入的讲解,造成整体知识的严重不足。

二、分析多媒体课件教学在人体解剖教学中的优势

1、生动形象的教学模式引导

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中,增加了图像、动画、视频、音像等一些因素,将一些原本静止的、枯燥乏味的内容给与大众化、形象化,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的整体记忆。将人体形态中的不同器官、结构的形态、位置、相互关系、供血模式等多能形成形象的展示,为临床使用提供详实的基础数据和各种知识储备。同时,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课件分化每一个知识点,对于整体的能力提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整体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通过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参与,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在课件的教学引导下,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有效的实践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储备,并且将不同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更新,让教师在提高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强化对各种信息的综合管理和运用。教师可以避免板书的呆板以及教学效率的停滞进行不同形式的创新,形成科学化的教学管理,让学生开拓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对对人体解剖知识的综合学习。因此,通过多媒体课件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整体效率。

三、探讨多媒体课件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1、强化个性动手能力的培养

人体解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其使用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不要“一刀切”、“一哄而上”。多媒体图像虽然直观形象,但毕竟是间接直观,在多媒体中设计动画模拟试验来取代实验操作,削弱了学生实验研究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亲手解剖标本和观察标本,通过实践进一步理解所学习的理论,丰富所学知识。

2、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如幻灯的实景放大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代替的。而且,教师讲课的抑扬顿挫,思维的敏捷清晰,丰富的形体语言,也是计算机所不能代替的。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适当板书,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必要的笔记思维训练过程;适当提问、展开讨论,对于增强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和教师的思维同步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

多媒体课件应该图文并茂,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课件中可适当填加一些与专业相关或与临床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对授课内容深入理解认真备课,并对授课内容融会贯通,讲解时深入浅出,将所教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地表达出来,提高教学质量。

人体科学探索范文2

一、正确认识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性

1.提高人文素质有助于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民族意识与道德意识

现今社会的流行音乐、网络文化等多以娱乐性为主要特征,一些学生为了排解学习、生活、就业等压力,就通过消极、颓废的音乐或书籍来发泄情绪,而对那些包含着民族情感、民族气韵、凝聚着历史感和使命感的文化产品不屑一顾。由于人文素养的缺失,一些理工科大学生还出现了缺乏政治意识与民族归属感、日常行为不够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等种种问题。可见理工科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文史常识的匮乏和精神世界的失衡现象已经不容忽视。

2.提高人文素质有助于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社会综合实践能力

由于长期以来对高等院校的定位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部门培养专业人才,[1]从而使高等教育中出现过分强调专才教育,关注工具价值和技术教育的实用性,忽略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素质培养的现象。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理工科大学生,读写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普遍欠佳,在离开校园步入社会以后,则体现为社会综合实践能力的薄弱甚至缺失。

3.提高人文素质有助于理工科大学生及时完成目标定位与角色转换

由于过早文理分科,大部分理工科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机会非常少。进入大学后,很大一部分学生失去了“高考”这一奋斗目标,无法及时进行目标定位与角色转换。此时的大学生心理年龄的成熟度远远小于其生理年龄,对事物的认知度和判断力也因其片面的社会文化常识而显得薄弱。需要通过人文教育和素质培养来挖掘其潜力,拓宽其知识面与兴趣面,对他们的角色转换进行有效引导。

4.提高人文素质有助于消除理工科大学生负面情绪,降低高校恶性事件发生率

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当工科大学生普遍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其中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2]纵观近年来发生的大学生高智商犯罪的案例,不难发现理工类大学生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文史类大学生。切实加强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疏导,积极引导他们接触文学、艺术、法律等知识,提升其自身的抗压能力和心理疏导能力,并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来消除理工科大学生的负面情绪,是降低高校恶性事件发生率、确保高校安全稳定的有效手段。

5.提高人文素质有助于拓宽理工科大学生就业面

面对高校连年扩招、高学历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岗位“门槛”升高和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经济震荡,理工科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已不容乐观。近几年,金融、电子、物理、化学、医药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再下滑,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难更成为普遍现象。通过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积极挖掘他们的各方面潜质,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有效拓宽理工科大学生的就业面,增加其就业率。

二、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几点探索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理工科院校必须履行的职责之一。在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些以理工科为主体的综合性高校里,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教育也已成为学校工作重点。近几年,国内高校就培养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做了大量积极的努力,如增加理工科学生阅读社科书籍的学分、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但在具体实践中仍有许多值得探索之处。

1.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从经验来看,仅仅靠开设文科课程进行知识灌输,对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水平效果并不好,必须在高校营造一个浓郁的人文氛围,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1)校训。“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的精炼文字概括,是学校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浓缩,集中体现学校精神,是学校的灵魂与旗帜。”[3]在教育部2007年评选出的优秀校训中,“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云南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山大学)等十八所高校的校训榜上有名。目前,许多大学由于在办学定位上仍存在偏颇等原因,致使校训不能很好地体现学校特色和办学目标,“求实”“求是”“团结”“勤奋”“创新”“严谨”等词均以极高的频率出现在众多校训中。要想营造先进的校园文化,校训必须首先成为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气息的灵魂。部分高校也应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和教育目标,客观地评估本校校训,使本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优秀校训的引领下得到提高。

(2)学风。优良的学风,正是人才素质的集中体现。高校一方面应强化学生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风建设,以促进学风建设,为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学校应把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融入到日常的学习中去。大学学习不应只体现在文化课学习上,还应体现于大学学习的过程当中,即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文化的同时,形成一种精神、一种作风、一种态度、一种意识。通过教学活动过程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动规范,从而凝炼出学校的文化特色,滋润学生的心灵。

(3)宿舍文化。学生宿舍文化是指在以宿舍及周围场所为主要空间,共同生活、学习、互相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环境和氛围,是高等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4]宿舍从某种意义而言,是比班级、学院甚至学校更为重要的一个亚群体,更是大学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高校的素质教育与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宿舍管理工作的改善以及加强宿舍文化活动的良性运行十分重要。理工科院校应积极建立健全以宿舍为单位的党、团、学生组织等基层组织和制度,制定宿舍发展计划和学期目标,鼓励学生在宿舍内开展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充分发挥宿舍这一环境在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工作中的作用。

(4)第二课堂。学习空间和范围非常广大的第二课堂,是一种实现教与学的交流互动、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有效教育方式,是增进学生与社会的沟通交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的有效途径。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种严谨教育的话,那么第二课堂可以称之为一种活泼教育,它更丰富、更灵活、更开放、更自主。第二课堂的教育方式更突出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作用和地位,学生既可以是活动的执行者,也可以是活动的设计者。理工科大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更容易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5)人文讲座。正如熊庆来先生所言:“夫大学之重要,不在其存在,而在其学术生命与精神。”人文讲座正是传达这种学术生命与精神的最好载体,是营造校园浓郁文化气息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国内许多优秀的高校目前都拥有如东陆讲坛、孔目湖讲坛、百年讲坛等固定的人文讲坛,但是少数高校在组织人文讲座时仍存在种种弊端。理工科院校必须客观认识人文讲座的价值,使讲座在数量与质量上达到平衡,方能发挥出人文讲座对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真正作用。

2.加强精神内涵修养

(1)世界观。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用正确的舆论对他们加以引导。必须坚持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使理工科大学生向先进思想靠拢,逐渐形成和确立世界观。

(2)理想与信念。一个有素质的人首先应当是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人。这个过程不能通过说教模式来完成,而应该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思想。各高校情况不同,就要在具体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范式。例如通过两课教育、入党培训等平台,培养学生的理想与信念,继而使他们在理想与信念的支持和指导下逐渐提高人文素质。

(3)学生心态。这里的学生心态主要特指学习人文知识的心态。在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实践中,要让学生广泛接触各类人文知识和理念。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教导他们树立一种欣赏而非审阅、探索而非记忆的学习态度。在端正心态的引导下,使学生认识到提高人文素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产生提高人文素质的自觉意识。在学生心态的培养过程中,要积极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乐趣,进而使其心态得到升华,使学生完成“有趣―乐趣―志趣”的思维转变。

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要求科学和人文教育携手开阔我们的视野。要解放思想,研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推向新的阶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在期待不久的将来,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能有飞跃性的提高,从而推动全社会人文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离京.发挥高校职能作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体会[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7(01).

[2],刘倩.从校园暴力谈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设[J].中国青年科技,2006(12).

人体科学探索范文3

【关键词】中职升本 化学与社会 人文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056-02

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广西教育厅从2013年起在部分本科院校开展对口自主招收全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试点工作,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从2014年起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但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强、学习习惯不科学等问题。衔接好中职与本科教学,加强基础科学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成为了“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为“中职升本”学生开设化学与社会课程,不仅能增长其基础科学知识,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一、“中职升本”学生学习现状

(一)学生基础薄弱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对口招收的中职毕业生专业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汽车服务工程四个理工科专业。对2014年首批“中职升本”学生调查发现,由于在中职教育过程中,侧重的是学生技能培养,大多数学生没有系统化地学习高中数理化等相关基础课程,没有形成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未能很好地适应普通大学课程的培养方案、教学方式与方法。为此,针对“中职升本”培养计划,需新增设基础英语、数学、物理、语文、化学等相关基础学科,促使“中职升本”学生顺利完成由中职学生向大学生的过渡,弥补高中相关文化基础课的缺失,更好地与大学课程内容衔接。

(二)学习动机不强

大多数“中职升本”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学习缺乏兴趣与信心,之后选择中职学校学习一门技能。虽然他们通过自身能力,经过中职“特别高考”,进入大学本科继续深造,但是和同年级普通本科学生相比仍有差距。在相同环境下,学生跟不上本科教学进度,学习动机不强。

(三)学习习惯不科学

由于中职学校重技能考查,轻理论教学,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比较散漫,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复习的习惯,导致学生对相关原理现象、概念理解模糊,没有形成系统认识。在大学基础科学学习过程中,对理论课程接收能力比较弱,大部分学生采取突击硬背的方式通过理论考试,对于所学专业原理并不理解。

二、开展化学人文科学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是育人和促进社会发展,通过品德的培养、知识的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的发展。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科学文化是人对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的认识,人文主要为科学导向,科学主要为人文奠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两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有利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爱因斯坦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化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是研究物质分子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学科,是各个应用性学科的基础。它深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满足社会的需要。但是随着化学技术的发展,各类环境污染、化学武器、食品安全、药品质量、等问题制约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运用好化学这把双刃剑,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今后教育培养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对于“中职升本”的学生,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使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全面地介绍化学学科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的同时,开展人文科学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中职升本”学生。其次,从人文教育角度构建基础知识,贴近生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也是提升学生学习热情、适应“中职升本”学生的需要。

三、化学人文科学教育开展路径与对策

化学与社会课程紧扣“化学与社会”主题,结合“中职升本”学生特点,对人文科学教育进行探索,丰富学生知识结构。

(一)精选教程,构建人文科学教育

市面上关于大学化学基础学科的教程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基本化学知识为主线,涉及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四大领域,基本涵盖化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另一类是以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问题为主线,围绕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建立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创造性地将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如中国化学会和美国化学会共同推介的“Chemistry in Context:Applying Chemistry to Society”(化学与社会)一书。

针对“中职升本”学生基础薄弱、知识结构不完备等特点,需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采用难度适中的教材,精编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教学。本着“教育生活化”的理念,笔者选择了化学与社会(蔡萍编)一书。该书共10章,从知识性和实用性阐述了化学的发展史以及在能源、环境、生命、材料、医药、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并在书中贯穿化学基本原理、思考题以及趣味阅读,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进行教学。

人体科学探索范文4

关键词:高职高专 药学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49-01

1 研究背景

我校药学专业(专科)是2003年批准新建专业,在2004年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应用,以求全的学科知识为框架,以高深的理论为基础,以化学知识贯穿始终,学科界限明显,现已表现出不能紧贴市场,不能完全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的缺陷[1]。为了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药学专业人才,以加强业务能力水平,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以及需求的变动。因此,根据社会的需求,要及时调整药学专业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与专业岗位要求相适当,使毕业生不仅能满足医药专业岗位的需求,同时也能适应需要终身教育和未来职业生涯的演变趋势,我们建立在生产企业,医院,社会药店,药房毕业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药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进行全面的修订。

2 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中心思想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2]。药学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保障、以提高全体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改革思路,进行药学专业课程改革、设计课程体系,修改药学专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学时数及理论与实验实训学时比例,探索药学专业多种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制定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加强课程管理,重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改革的方法与内容

3.1 设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首先深入药品生产、销售企业,医院,社会药房等单位,对药学专业所对应的岗位工作需求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然后召开药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由学校教师、企业专家、医院专家,对口工作的优秀毕业生共同参加,进行各岗位分析,根据调研内容及具体岗位的分析,确定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标准、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专业课程设置(其中专业核心课程4~6门)和内容要求。再根据专业课程确定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规定开设的公共课程,设定人文公共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能力课程、能力拓展课程和实践教学五个模块,根据学科知识和能力训练的逻辑关系,确定课程开设的前后顺序。

3.2 选取教学内容

根据所制定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分析确定所遴选的课程教学目标,参照药学职业鉴定、执业药师、药学职称考试内容及就业后发展所需,确定每门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首先,组织企业医院专家、毕业生共同讨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草案,确定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所选内容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开发1~2门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然后,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讨论,根据专业及工作需要,以“适度、够用”为原则,确定专业基础课内容,删除重复和过时的知识内容,增加新的知识、技术和实践性教学内容。所选内容,着重突出实践教学,确定不同实践环节的具体教学目标、实践项目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与药品生产、销售企业、医院联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实践性课程教学方案,共建药学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依据药学专业课程特点和已确定的课程内容,编写1~2本工学结合的校本教学。

3.3 确定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

依据药学专业课程内容确定该课程学时数及专业总学时数。专业和专业基础课根据课程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实践,保证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60%以上。

3.4 确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针对不同课程,参照职业能力考试模式,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实现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传统或现代手段调动学习积极性,采用问题引导、案例教学、专题讨论、角色扮演、师生互动等。

根据以上工作要点,教研室制定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草案后,交系部进行研究讨论。

4 成效与展望

自2010年开展此项研究以来,按照人才培养要求和课程体系,自行组织编写《天然药物学》等4部药学专业实验教材并于2011年初运用于实验教学,2011年7月华中科技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教材与我们的教改方向一致,即“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参加高职高专工学结合方面的教材编写共5部,现已陆续出版。我校2009、2010级学生们全部已在药品生产企业、药品销售企业、医疗卫生机构顶岗实习,并且获得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由此可以看出,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深入贯彻《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高教[2004]1号)文件精神,定能为社会培养出实际岗位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于静之,孙元曦.药学类技能型人才需求及课程体系调查与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113-114.

人体科学探索范文5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型高校层次多、类型多、面广量大,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不同于基础深厚的研究型或学术型大学,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应突出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

一、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

一般都是根据开设人力资源专业高校的原有基础,设立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工科背景的院校设立一些工科的实践实习、大管理类一般设立管理类的实践实习,没有形成具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的实践性教学。

2.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少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实习有很多需要到工厂、企业去完成,实际操作起来较为困难;另外由于受经费、教师及其他条件的限制,许多高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实践、实习环节少,学时数少。

3.实践教学系统性不强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设立都是依托各学校原有的学科、专业的背景各异,在人才培养上只重视办学的基本规范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并没有形成符合学校定位与特色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也没有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不同层次的要求。加之培养过程的存在局限、教学设施的不完整,导致人力资源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性教学系统性不强。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正确地掌握专业技能技巧,完善其智能结构,使之成为适应专业工作需要的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原则

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应将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即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的整体素质、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做到强化技能、增强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按照“重在素质、面向应用、系统发展”的建设思路,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重在素质”就是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职业意向和自身特点,从根本上提高专业素质;“面向应用”就是面向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面向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应用性能力的培养:“系统发展”就是综合应用素质教育、个性教育和自主教育、全过程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全面协调地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

本科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应突出高层次的个性特征与功能,必须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教学应该包涵教学的整个过程,具体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社会实践模块、专业实习模块、课堂实践教学、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实验教学等。

(1)社会实践模块。包括军事训练与理论教育、本专业有影响的知名的理论与实践的专家讲座、各类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社会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等。

(2)专业实践实习模块。一般包括专题讨论(学年论文)、教学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以上两条是教育部规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已做安排。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相对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所需的能力来说,单凭以上两条实践教学要求是不够的,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及社会的需求。

(3)课堂实践教学模块。课堂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课堂讨论、模拟操作、教学观摩、课堂辩论和课堂演讲等。在所有专业课程中都应根据课程特点确定课堂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4)实验教学模块。将本专业相关学科的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整合为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如综合反映人力资源管理全流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人力资源测评系统;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实验流程等。

(5)专业技能训练模块。教学实习应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全流程内容,但根据学生未来的择业方向和目标,可以有所侧重。一般包括:工作分析、人才招聘、绩效考核、员工培训、薪酬设计等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另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中,还应将素质教育贯穿始终。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各种机会和手段将素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

三、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根据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构建“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我院构建了较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计划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

(1)第一学期安排了军事训练与理论教育,专业思想的培养教育:第二、四、六学期分别安排了暑期社会实践。专业思想的培养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采用校内外专家讲座、学生专题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要求。根据学院的总体安排,常年不间断地聘请有影响、知名度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人力资源经理等介绍他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使学生及早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及未来的职业要求,并要求学生在校参加相关的讲座不低于8场次。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实地从事一项调查研究或管理实践活动。在具体社会实践中我们根据专业的特点,由学生自主确定调查题目,报学院审核批准,并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根据题目开展调查活动,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写出调查报告(或体会)。

(2)第六学期安排了学年论文,第八学期安排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实习要求学生写实习小结报告,记录实习内容和实习收获;教师对实习单位进行定期回访,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毕业论文抓好选题、指导和答辩三个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所有专业课程中都根据课程特点在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中具体安排了实践教学,而

且保证具体学时要求:一般理论性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时数占课程总学时的10%以上;应用性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时数占课程总学时的15%以上。

(4)实验教学模块:依托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实验室,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教学中实际应用操作,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依托人力资源测评实验室,在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测评、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课程中实验教学都得到了很好的开展;依托已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实验室,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建构知识和技能,在劳动关系管理、员工培训、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中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在第五、六、七学期,分别专门安排2周的时间用于专业技能训练。第五学期实习是“工作分析与招聘”,内容为某一岗位的工作分析,根据工作分析结果,形成职位说明和任职要求,并以此为据,进行模拟招聘,选拔出特定岗位的人选;第六学期是“绩效考评”,结合岗位分析的结果,对岗位和职工的绩效考评制度进行细致的资料收集,并进行诊断考评制度的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可以改进的方面,并提出对此制度进行修补和改进的意见和设想;第七学期是“薪酬设计”,总结某一具体的企业薪资福利设计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诊断企业的薪酬福利弊病,使学生积累有效薪酬福利和奖励政策的设计技巧及日常应用管理方法。

2.实践教学中多样化的尝试

作为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加强自身对人、人性、文化的认识与感悟,形成与激发相关认识及具备相关能力,十分重要。在教学及管理活动中可以开展许多工作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我院在实践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1)实践教学中应用“协作学习”方法

协作学习就是在实践教学中运用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共同活动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个人在必要时要借助组内成员的帮助与支持,同时要求学习者之间关系融洽,态度真诚,共同担负学习任务。通过这一方式让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学会与他人相处和共事的正确态度和有效方法,加深了对人的认识;在学习活动中,还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客观对待别人,有利于培养专业必备的基本素质,对他们的个人专业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在基础教育中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心理、文化品德的质量水平,促使其完整素质结构形成的教育,其中又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人文素质包括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的培养。在教学中,我院主要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加以培养和引导。

①利用课余时间为二、三年级的学生开设影评课程,通过对教师精心挑选的电影背景、内容与手法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人性的复杂性与文化的多元性,为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提供了丰厚的人文底蕴,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亦有一定的帮助。

②在学习型组织、管理思想史等课程中还强化了我国古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经典文献的阅读。如对《弟子规》、《增广贤文》、《老子》第八十一章等都作为相关课程的课外补充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写出阅读的感想并进行课内外交流,增加学生对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及文明礼仪的修养,以适应本专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

(3)强化基本技能和素质训练

①在教学时加强了表达技能的训练。在“管理沟通”、“员工培训”中安排了相关的培训,锻炼学生做到口齿清晰、态度从容、言辞得体、说话目的明确、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条不紊、富有逻辑性。

人体科学探索范文6

摘 要 近年来,将人文教育融入体育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人文教育可以辅助体育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备更加完善的综合素质。在运动人体科学实验领域,人文教育的融入可以使学生将人文素养与运动科学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端正自己学习体育知识的态度,保持一个科学的求学方法,在运动试验中学会尊重实验基本客观事实,培养其实事求是的求学态度,从而成为具备很高人文素养的运动人才。

关键词 人文教育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 教学

一、人文教育融入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的必要性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属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重点课程,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是附属于体育的二级学科。近年来,体育专业的发展和兴盛使得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体育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高校开始制定具备创新性的科学培养方案,而这些变化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文教育融入体育专业的比例在逐年加大,体育专业的先关人士开始意识到人文教育对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当然人文教育对体育课程的融入是必要的,但这种必要不仅仅体现在对体育学科的整体把握,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渗透,更体现在人文教育融入到具体的体育实践活动中。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运动知识并将其运用到体育运动之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科学训练,更好地熟悉运动中人体身体机能的变化并逐渐掌握这些变化,不断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将人文教育融入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端正自己学习体育知识的态度,保持一个科学的求学方法,在运动试验中学会尊重实验基本客观事实,培养其实事求是的求学态度,从而成为具备很高人文素养的运动人才。另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会通过实验教学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不仅学到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更能从中学会坚忍不拔的体育精神以及科学合理的体育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对体育生的前途发展和人生成长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二、人文教育融入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的有效途径

鉴于人文教育对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的巨大功用,在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是体育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如何能够有效地将人文教育与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结合在一起呢?通过教学实践的不断摸索,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教师言传身教进行人文教育

我们知道,文体不分家,人文教育和体育自古以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而教育最好的方式就言传身教。上面已经提到,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会在实验教学环节中为学生所熟知和学习,因此,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的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才会在教学中给学生传递正能量的信息,使学生在对教师的学习和模仿中受益。教师在运动实验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尚情操,所表现出来的人文素养和体育精神,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学生。因此,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和善地同同学们交流学习心得,分享体育锻炼的经验和乐趣,另一方面要不断巩固自身的人文素养,以带给学生更好的影响。

(二)将体育精神贯穿到实验教学活动中

体育精神也属于人文教育的范畴,事实上任何体育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体育的根本精神,也即坚忍、努力、认真及求知等等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才能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体会到体育的精髓和乐趣。比如在进行人体运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很多同学会对繁琐的实验程序产生反感,但体育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坚持,且对每一项因素和成分都能够准确把握,少犯常识性错误,体育精神的教导可以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项科学实验,更加尊重人的身体和精神,因此也就会在实验过程中更加小心,力求通过科学合理的实验得出正确可靠的结论。再比如在记录实验数据时,能够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弄虚作假,不蒙混过关,而是认真细致地完成每一项实验任务。

(三)将人文教育延伸到体育人生教育

体育专业的学习只是学生人生中的一段时间,他们终究会走进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需要足够的人文素养来应对种种的人生选择和困境。因此,在进行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时,教师不仅需要做到基本的人文教育,更应该将这一教育拓展到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比如在追求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时,是最求科学的真善美,但是将其进行扩展,可以引导学生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再如,人体科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对人的身体的尊重和敬畏,可以拓展到引导学生思考对人类精神的尊重和敬畏。人文教育的功能是贯穿于各个方面的,不仅需要教师结合人文教育与体育专业教育,更需要教师具备更高更远的目光,引导学生通过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人文教育融入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加端正自己学习体育知识的态度,保持一个科学的求学方法,在运动试验中学会尊重实验基本客观事实,培养其实事求是的求学态度,从而成为具备很高人文素养的运动人才。具体言之,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传达人文教育,可以将体育精神贯穿到实验教学活动中,将人文教育延伸到体育人生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3〕223号

参考文献:

[1] 王红.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开放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