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视觉传达设计实践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视觉传达设计实践报告范文1
"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
2015年11月12日,2015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正式落下帷幕,最终交易额也正式揭晓。据阿里巴巴实时数据显示,2015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最终以912.17亿元交易额拉下帷幕!
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绝大部分人们现在正常的购物需求都由互联网来主导,人们对网页的视觉性体验的要求也是逐步提高。社会对于网页设计师的需求也是逐年增多,社会各种互联网培训学校也是悄然升温。基于这种社会需求,国内许多高校在也都增开了《网页设计》课程。
笔者在艺术设计学院里从事了多年教学工作,目前所受课程都是视觉传达专业的网页设计课程,主要授课的对象是视觉传达系电脑艺术设计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大三的专科学生,这些学生们经过大一、大二基础课程的学习,对平面设计理论知识和软件实践操作都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针对视觉传达系开设的《网页设计》课程,主要是从艺术设计层面,培养学生的界面设计能力;而计算机类专业中网页设计的课程,则侧重网页的程序的开发和数据库的建立能力。
但是结合实际的社会需求,更需要的是将设计与程序开发进行有机的结合,而以上不同学院的专业区分的课程设置是完全分隔的,经过实践教学,笔者认为其不够科学和合理。下表是某公司的一则网页设计师(美工方向)招聘的专业能力要求:
有扎实的美术功底、良好的创意思维和理解能力;
熟悉HTML、CSS语言、div+css网页开发,有丰富、真实的、独立完成的、符合W3C标准的制作成品(要求兼容各主流浏览器),对web3.0网站有一定的认识;
有 开发、网站搜索优化经验优先;
精通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Illustrator等设计软件,对图片渲染和视觉效果有较好认识;
专注于网站界面开发与设计,以及用户体验优化,较强的平面设计和网页设计能力,良好的美工基础,能够独立设计大型电子商务网站的前台页面;
从上表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的结果,那就是对网页设计师美工不仅要求有平面方面的设计能力,同时要懂得与之相关的编程知识,结合实际市场需求,高校在网页设计的课程设计上应进行更有意义的创新改革,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浪潮。
针对视觉传达专业学生而言,通过几年的基础课训练,已经具有了极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较好的设计能力,但如果针对将来要从事网页设计师这个岗位而言,其又具备如下缺陷:
一、缺乏对不同载体下页面设计尺寸方面的认知
相比较起来,学生几年所接受的知识,都是与平面打印相关系,运用的单位无外呼厘米、毫米、米等打印度量单位,对应的载体是纸质文档,因此设计惯性知识考虑单一。而相比较起来网页设计最终的呈现载体是计算机屏幕,不同屏幕分辨率下,呈现的页面效果会有有所不同,而且页面中图标的尺寸,各个元素的尺寸,直接影响了人们通过电脑查看的舒适性,而电脑屏幕的度量单位是像素,怎么扭转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认知,是一个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如果不处理学生对于尺寸方面的认识,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时间设计的页面由于尺寸问题不能实现。这个问题曾经笔者在实际的设计案例中也是经历过的。
针对此问题,笔者经过实际的教学研究,让学生通过对比不同屏幕载体之间的数据,自己截屏研究--模仿设计--实现再呈现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掌握网页设计中的整体尺寸以及各分类元素的尺寸设计问题。
二、英文水平薄弱,代码知识严重欠缺
对于艺术设计学院学生而言,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英文水平,因此本科毕业考核标准对于艺术生的英文水平的标准基本上是三级水平,而专科生对于英文水平是没有设定的,因此学生的英文水平普遍较差,但要想从本质上理解网页设计的知识,同时能够便于纠错和设计浏览器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必须要求学生掌握核心的英文代码知识,但学生在这个方面基本上是一张空白纸张,也因为是这个问题阻碍了很多学生通往网页设计师之路。
针对此问题,笔者到目前也没有找到更好的、更快捷的方式,但结合实际情况,希望之后在网页设计教学之前增加学生对于html代码知识的学习,同时增加学生的实践案例操作时间,让学生通过长时间的训练,达到精通的程度。
以上就是笔者对目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网页设计》课程的一点思考,网页设计是伴随着时代而产生的,市场对于网页设计师的需求之后只会增加,而高校是培养网页设计师的一片沃土,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摆在很多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面前的一件大事。希望通过本文的一点思考,对将来艺术设计院校的《网页设计》课程改革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黎永碧.杨战旗.《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科教文化 2013.2:208.
[2]姚翠兰.以就业为导向的网页设计课程体系研究--以艺术类职业院校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12:28-29
视觉传达设计实践报告范文2
关键词:视觉传达;毕业设计;创新性;社会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007-02
毕业设计是本科四年教学成果的总结,是学生大学阶段最重要的实践课程,也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走向市场的第一步。信息技术和媒介传播的创新与变化,要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毕业设计教学上,结合市场和社会实际,结合新观念和新媒介,体现创新性与社会性。
好的选题是毕业设计好的开始,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往往从选题开始就是优秀的。清代大艺术家郑板桥曾说:“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言简意赅地道出了选题在整个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选题,能驱动学生从市场和社会角度出发,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产生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毕业设计成果。
一、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存在眼界和思维的局限性,在整个毕业设计阶段,学生通常首先将着眼点放在设计表现技法和毕业设计展的最终呈现形式上,习惯以某一门专业课程出发,虚拟课题占大部分比重,忽略选题阶段的市场调研、创意思维对毕业设计中期进展和毕业设计后期呈现的影响。而在设计中后期阶段也没有在表现形式上深入挖掘提炼出创新点,解决具体问题,导致毕业设计空有躯壳,言之无物,作品俗套而雷同。
学生在选题过程中,首先切入的不是创意性的概念,而是单一的课程方向,如先确定是做包装设计还是VI设计,然后再随意虚拟出一个主题名称,套用市面上已经存在的设计形式,最后完成一系列的包装或是VI设计。这种选题只是单纯的设计形式重复,既没有结合市场的调研与分析,也没有考虑到后期能否实际应用,使最终的设计成果并没有实际的市场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针对此情况,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毕业设计整体教学改革过程中,认为毕业设计质量控制应从源头上抓起,对毕业设计选题阶段的教学进行了选题模式和教学管理的探索。
二、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
1.概念先导,融会贯通。毕业设计选题要以概念先导,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中好的设计项目的策划、设计、媒介表现方式,通过观念的碰撞,产生新的创意点和核心概念,再依据概念来进一步确定选题,鼓励学生做出能融会贯通四年所学的设计课程甚至跨学科方向的毕业设计。如果毕业设计的目的就是研究与探索某一具体设计方向,这类选题也应该是以概念为先导,探索具有创新性的视觉表现形式和媒介应用形式,在观念上注重多维交叉融合和跨界思维,以市场的角度看问题。
2.问题主导,结合实际。在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要关注社会动态,结合实际,以问题为主导来思考毕业设计的选题。原则在于,结合自己的兴趣点,思考在自己生活中和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以设计的介入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某个问题,完成一项完整的毕业设计。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一是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自己的生活着眼,思考身边的事物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小处入手,让毕业设计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是引起他人和社会的关注和思索。二是做来源于校企合作的真题项目,真实的项目是植根于解决企业和品牌存在的问题的,必须考虑到企业、市场、消费者和媒介,实践性强,是最具现实意义的选题。三是结合大型的设计竞赛。设计竞赛中的选题一般都是具有研究探索性的选题,关注于目前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事件,或者近期设计行业中的焦点问题。以设计竞赛为切入点的选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使学生更能结合市场和社会现实进行设计创作,会不知不觉地驱动学生去关注市场,重视毕业设计的调研与策划,规划毕业设计的设计内容,使毕业设计有一个良好的有意义的开端。在近年毕业设计中,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运用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毕业设计。例如毕业设计作品“怡瑞嘉园――家庭式养老房地产项目”,学生对于传统的VI设计项目中作了创新设计,联合文理专业背景的广告学专业学生进行跨专业毕业创作,完成了一套具有扁平化视觉风格的完整房地产策划项目,例如关于梦现象探索与研究的“十万个梦什么”,融合了统计学、医学、文学等知识,以信息可视化设计形式进行表现。也出现了很多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和企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毕业设计和校企合作项目,例如针对公共场所母婴室设置情况的“爱宝母婴室整体形象设计”,针对武汉本土企业的改良设计“武汉动物园的导视系统设计”、“soda二厂汽水包装改良设计”、“成都华贝兴废旧物资回收有限公司VI设计”等。设计效果出色,得到学校和企业专家的一致好评,优秀毕业作品多次得到本土媒体报道。
三、多层次与分阶段的教学管理
1.循序渐进的选题过程。很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乃至整个大学期间,都只重视设计本身,不能用系统和整体的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完成选题的可实施性分析、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等内容,循序渐进地选题过程是很有必要的。(1)选题的可实施性分析。选题的可实施性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量,一是学生自身的水平;二是选题的创新性;三是选题在毕业设计展中的呈现方式。如果学生的水平与选题的难度不能匹配,就应该缩小选题内容,减小难度,或是直接放弃选题,重新选择。除了新的选题外,毕业设计中也有很多老题新做的选题,这一类选题要注意选题的创新性,如果在老题新做中没有创新点可以挖掘,那就是重复的、没有意义的毕业设计。如果选题涉及到新的视觉表现方式和媒介应用形式,就要考虑设计内容能不能在最终的毕业设计展中完美呈现。(2)重视前期调研和资料的收集。确定了选题的可实施性,就要对主题进行调研和资料收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平时设计实践较多,容易孤立地看待设计问题,不能整体系统地对待整个设计,对前期调研和资料的收集不够重视。设计的根基和创新点,来源于前期的调研和资料的收集,只有实实在在地了解同类选题的设计和研究现状之后,才能确定选题的目的和定位,才能在创新点上有所呈现。(3)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选题的可实施性和选题调研完成后,要确定具体设计内容,并制定好时间规划,对于毕业设计过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包括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毕业设计小组成员的工作分配、与指导教师沟通的时间安排、毕业展览呈现的效果规划等内容,只有确定好具体的内容和时间规划,毕业设计的中期阶段、答辩阶段、成果展示阶段才能循序渐进地进行。
2.双师团队分阶段协同指导。从毕业设计选题到毕业设计成果展示阶段,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促使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由擅长各自领域的教师和企业导师进行协同指导。学生会依据选题和分组确定具体的指导教师,在涉及到跨专业合作的毕业设计小组中,指导教师团队由相关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协同指导,在涉及到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中,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进行毕业设计的协同指导。
指导教师在选题之前,就必须引导学生以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进行选题,并积极引入企业真题和竞赛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在选题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讨论选题的可操作性,并敦促学生进行完善的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制定设计内容规划和时间规划,并将选题阶段整体完成情况以开题报告、任务书的形式完成存档。
3.分阶段多层次的考核体系。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过程分为设计选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和成果四个阶段,并依据四个阶段制定分阶段的考核体系,掌控整个项目化设计过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考核重点。设计选题阶段,选题是否来源于真题,选题的社会性和创新性是重要观测点;中期检查阶段,设计项目的计划进度、完成的方案质量是重要观测点;答辩阶段,设计项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论文的创新点是重要观测点;成果展示阶段,设计细节显示出的专业性和创意性,设计项目能否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重要观测点。
而在选题阶段,也要依据选题的过程制定多层次的考核体系。学生在选题阶段有没有进行可实施性分析,资料收集与市场调查情况,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是否合理,共同组成选题阶段的分值。同时,提高选题阶段和中期检查阶段的分值比重,重视过程考核成绩,从源头上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总之,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来说,优秀的毕业设计从选题开始就应该是优秀的,作为学生大学生涯的最后一步和进入职场的准备之步,毕业设计选题应该注重创新性与社会性的结合,通过概念先导,问题主导的毕业设计选题模式、严谨的选题论证与调研,整体系统的设计,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质量,以培养应用型的艺术设计类高素质人才,反映出学以致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丁斌.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大舞台,2013,(11).
视觉传达设计实践报告范文3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手绘技法;艺术性独创性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数字信息主宰着一切新生事物,电脑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成为了时代的宠儿,并给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变革。软件的普及和应用改变了设计者的思维表达方式,甚至颠覆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设计软件给设计者带来了更为方便和快捷的绘图操作,并能通过软件创作出很多传统技法所不能表现的特效。于是大量设计软件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学习各类软件技术并不断更新版本成了高校学生追捧的热潮。手绘技法在以电脑为主要设计工具的背景下逐渐黯然失色。
电脑及软件的学习诚然重要,但是,手绘技法的探索和运用仍需加强和引起重视。因为电脑不能取代人脑,如果过度依赖软件制图,只能导致设计出的作品如同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以致千人一面。所以学生应充分利用自身设计优势,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发掘手绘技法的独特魅力,训练自己的创意思维并形成个人设计风格。
1 手绘技法的表现特点
电脑只是实现设计的一种工具,而手绘却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与学生的天赋、经验、审美和艺术功底有着紧密关系。没有任何美术功底的学生,可以通过反复操作来掌握软件的运用达到熟练,而手绘能力的增加却不一定与练习的强化成正比。因此在设计教学中,手绘作为一种技法需要深入了解其表现特点才能将其充分运用在设计作品之中。
1.1 风格艺术性
设计不是纯艺术,但是手绘可以为设计作品增添独特的艺术魅力,行云流水般随意的线条,不经意间千变万化的水墨浸染,或是浓郁重彩的油画氛围,抑或是夸张诙谐的卡通造型,都为设计作品注入了鲜活的气质。个体自身所具备的艺术特质是电脑绘图永远都无法超越的。尤其是漫画式的手绘图形更贴近生活,更容易进入阅读者的视线,使得观者快速领会作品内涵,且过目难忘。
1.2 手法多样性
手绘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且不拘一格。水墨、水彩、油画、漫画、速写、素描、丙烯、彩铅、涂鸦、印章、木刻等艺术形式均可运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创作中,不同表现形式所产生的特殊效果各有千秋:水墨的灵动、水彩的清新、油画的古典、漫画的轻松幽默、素描的怀旧、速写的洒脱、丙烯的明艳、彩铅的童趣、印章的含蓄、木刻之严谨。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挖掘其他手绘表现形式,从各个角度大胆地尝试采用新的材料、工具及手绘方法,使作品推陈出新并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水墨是海报设计中常采用的表现方法,如中国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常见其作品中采用了水墨技法,反映了作者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和精神积淀。水墨之间的自然渗透灵动而富有诗意,传递出清雅而厚重的东方神韵。
1.3 表现独创性
手绘是表达个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手绘技法表现的作品总是带有强烈的个人意识,设计者将个人的主观意念和情绪化的想象倾诉在纸张或者其他材料上,最终显现的图形图像往往是自由而不确定性的[1]。这类作品更具表现张力和感染力,同时更易彰显个性化特征。例如同一套3D源文件,10台电脑渲染只会产生10张同样的效果图,而一张手绘作品,哪怕是同一个人画10次,都不可能完全一样,10个人画就会产生10种不同风格、10种心情体验和10个不同的故事。很多国际平面设计大师同样热衷于使用手绘技法进行艺术创作。例如日本的福田繁雄,他不是不懂电脑,只是更善于运用传统的手绘技法来丰富设计视觉语言,且乐于观察生活细微事物,给予作品独特的思想内蕴,并让这些活生生的手绘形象在画纸上大放光彩。
2 手绘技法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任何一种技法都有它的优势和局限,我们应整合其多样性和个性,将这些技法的长处充分地认识并发挥出来,让其融入课堂教学使之能好地为专业设计服务。
2.1 担当设计教学的沟通语言
手绘表现是一种设计交流工具,是进行方案研讨的重要手段。而在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中,形象思维的表达能直击要道并能提高教学效率。如果说语言交流是师生之间沟通的道路,那手绘表现便是跨越语言障碍的立交桥。很多时候,教师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在和学生交流作品创意的时候,语言表达抽象而虚无,有时候甚至会让大家产生误解。不得已,老师们都会卷起袖管,用笔在纸上直接画出要表达的图形或者符号,这个时候,师生之间都有如释重负的畅。
所以说,手绘不仅是一种技法表现,在课堂上更是一种教学方法,高校设计专业教师要善于运用手绘技法表现,将之融会贯通,变成促进有效沟通的教学方法。
2.2 善用思维导图让灵感充分发散
自英国的东尼·巴赞(Tony Buzan)提出思维导图这一方法,便迅速在全世界得到推广。思维导图也是手绘的一种,是指借助可视化手段促进灵感的产生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是通过手眼脑的协调快速生产联想的一种方法。
在视觉传达设计课堂上,我们要让每位学生都学会用思维导图来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利用线条、色彩、关键词等增强记忆能力和思维可视化能力。使灵感借助笔尖并通过手绘更流畅、更完整的表现出来。在这里,手绘技法表现变身为一种设计语言,比电脑表现更生动、更直观、更快捷、更有效。特别是在标志设计课程中,利用思维导图的手绘法可以使思维迅速发散,并获得更优质的设计方案。在为童话城堡幼儿园设计标志时,学生以幼儿园行业性质及城堡这两个概念为中心进行思维导图的联想发散,先在草稿纸上描绘了城堡的形象,接着就会联想到与城堡相关的尖塔、彩旗、游乐场所、玩具、文具、童话人物、小动物等大量关联性形象。在列出的众多方案中,最终选择了以铅笔构成的城堡造型为设计方案。
2.3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使之焕发新的光彩
手绘技法携手先进电子设备技术是未来设计作品表现的一大趋势。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开始思考传统技术所具有的优势,这一趋势也开始在高校教育中逐渐扩散。在笔者高校教学实践中,我们希望各个年级的学生都能尝试做一些商业项目,大一新生的商业创作热情高涨然而软件操作能力薄弱,针对这种现实情况,我们鼓励学生运用手绘就进行创作。例如在某次校企合作项目iPhone手机背壳设计中,我们要求学生先使用手绘的方法描绘出层次丰富、细腻,图案完整的初稿,然后使用高精度扫描仪将手绘图输入电脑,再通过电脑调节设计尺寸、调色,部分作品滤镜化处理就变成风格多样、表现力强的设计作品。
3 手绘技法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手绘技法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中应占据重要地位,是视觉传达设计造型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尤其是在课题构思初期,手绘能帮助学生进行思考、构思,并将头脑中一闪而过的思维片段快速捕捉下来,形成准确、形象的图形和符号。它能直接激发学生视觉思考的动机,逐步融合精神与知觉,唤起想象,并作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3.1 点石成金的聚宝盆
手绘是思维表现的第一站,最能捕捉作者思维灵感的火花,能保留原始的创意和感受。每个学生在构思起步阶段总会留下非常清晰的记号,然而在反复的推敲和思维重构过程中又很难在其他交集中寻找平衡。于是就出现一种技术焦虑症,指的就是作品越改越差,创意越走越远,这个时候发现弄出的东西已经很难回头,最终草草了事。如果我们能在当初将想法用手绘的方式画得完整一点,精致一点,并保留下来,灵光一显的精彩创意是可以再实现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求学生在手绘稿上将各种创意方案保留下来以供后来参考和比较,并要求学生在最终作品中体现草稿上的不同方案,注明选用方案的来源和创意过程。
3.2 开放互动的创作情境
在手绘表现初期,学生们的思维往往是开放、无拘无束的。这阶段的创作情境最能激发大脑视觉功能的枕叶组织,能最大程度开发创造性思维。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不经意的一笔一画也许最终成就了优秀的创意,而且在比划过程中大脑会不间断产生新的想法。这个阶段,发散性的思维联想和手脑之间的配合已经潜移默化地加强了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以及创见性图形表现能力的培养。事实证明,手绘有助于思维的发散,手脑之间的协调是创造好的作品的根本保障。
3.3 异质化的创新表现
设计类学科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且要求作品呈现五彩缤纷的个性。手绘技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能产生更多独特新颖别致的作品。充满灵气的手绘图与缺乏温度的电脑设计图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手绘作品留下笔触痕迹更能体现作者的情绪化、情感性和个性,这种异质特征刺激着观者亲近、探索和想象。而现今网络的发达使得图片、文字等素材资源丰富,下载和获取更是轻而易举。部分学生存在偷懒以及侥幸心理,大量的复制粘贴网络下载的各种信息,并不假思索的摆放到作业中,毫不重视作品是否原创,更谈不上独创性。除此之外,学生已习惯性的依赖软件特效来营造画面效果,导致作品同质化倾向严重。学生一旦长期依赖于软件特效制作,创新能力定会减弱。
3.4 思维飞跃的载体
在设计方案研讨的初期,手绘表现可以帮助设计者快速的表达设计构想,并以可视的形象呈现出来。通过与传统平面设计教学的成功实践相比较,我们发现,正是传统的设计教学成为设计思维的真正支柱。传统的设计程序中,大家虽然用的是纸和笔,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设计主体是自己。坐在屏幕后的设计者既是主角,又是观众,既是参加者,又是评判者。在设计者没有很强的审美能力、全面的艺术素质的前提下,往往不能很好地转换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2]。
因此,以快速手绘的方式将设计意念迅速、准确地表达出来,在设计的初期阶段非常重要。同时,手绘技法表现更容易保护作品的知识产权。设计是一种商业,手绘稿能直接证明作品的出入和原创性。避免以后不必要的纠纷。
4 结语
手绘技法表现能更多的运用在海报设计、插画设计、flash设计中,同时,在其他设计领域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如园林设计、环境设计及产品设计。因此,手绘技法表现要融合艺术和科学,不断创新其技术方法和艺术表现形式,与时俱进的改善其局限性,扩充语义,并灵活变通,改变其在设计教学中的鸡肋位置,让这朵充满生命感的奇葩在各个专业领域中绽放夺目光彩。
参考文献:
[1] 段然.浅谈手绘是设计师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能[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3).
视觉传达设计实践报告范文4
关键词:内环境;视觉导向;连贯性;设计艺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J525.1文献标识码:A
"Coherence" Analysis of Inner-building Environment Vision Direction Design
YIN Yi
自上世纪初开始,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将目光投向导向设计。1906年,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标准化机构――国际电工委员会会议召开。二战后联合国成立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图形技术委员会(简称ISO),并于1972年在柏林召开首次大会。该组织下设技术委员会,分别负责公共信息符号(SC1),安全识别(SC2)以及设备用图形符号(SC3)等方面的工作。1974年美国交通部委托美国平面设计学院(AIGA)以及最杰出的平面设计家,完成了一套包括公用电话、邮政、医疗救护等34个标志图形提案在内的交通导向系统,并最终得到了ISO的认可,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系统的研究导向设计符号,并推出了大量的专业书籍。著名的《日本展示.商业环境设计年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正式加入了“Signs System” (视觉导向系统)部分。①
在中国,关于导向设计的研究近年来才被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被视为面向未来的重要设计领域。由北京市科委、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共同举行了城市导向系统专项科技项目的课题研究,制定了包括通用符号、旅游设施与服务符号、客运与货运符号等六项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以及图形标志及相关要素、文字标志及相关要素、平面示意图和区域功能图、街区导向图、便携印刷品等五部分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要素的设计原则与要求,使之更加系统化、标准化。2006年,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制定并由国家标准委的两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城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第l部分:平面示意图》和《城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第2部分:街区导向图》在ISO正式立项,这是我国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一个重大成绩。目前,己有包括美、英、日、澳等国家明确表示参与两项标准的制定工作。
一
导向系统设计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实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将所有用来传达空间概念的符号和表现形式,看作是导向。也就是说,导向元素有可能意味着一座山、一座建筑、一株植物;可能是一个图形、一组文字或者是一块颜色;也可能是声音、气味……。因此,从广义讲,导向设计实际上是一门建立在“大导向视野”之上的全新的设计方法论。它通过管理环境空间或环境信息来帮助使用者明辨方向的过程;也可以被理解为从设计师或是客户的角度出发,寻求一种对于特定环境功能的建立或改进。②在人类感知世界的诸多途径中,视觉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部分。有研究证明,人体超过70%的感觉接收器集中在眼睛上,人类在大部分情况下通过眼睛和其他器官相配合,完成对客观对象的识别。在很大程度上,视域、视角、视觉平衡等视觉感知因素将对导向设施的布点、尺寸、比例以及色彩等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随着建筑内部空间类型和功能的提升,现代人类对于建筑内环境视觉导向的质量与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总是希望通过更加安全、舒适而又准确、便捷的方式到达目的地,从而完成预设的各种目标。建筑内环境与外环境在人类行为状态,人体尺度、光线等诸多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公共建筑内环境导向系统进行专题研究,从而保证使用者在建筑内环境中的行为活动正常、有序、有效的进行。
建筑内环境视觉导向系统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指示目标地方向、位置;引导行进方向;辨别不同的场所;警示危险;了解公用设施的功能、属性等几个方面。③这些问题解决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导向设计的最终效果。在导向系统中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有其具体的目的与功能,这些目的与功能并不是独立的发挥作用,而是综合的、系统的为整个体系服务。因此,在进行导向系统设计时我们必须依据一定的视觉原理,将各个部分进行有机地衔接,从而形成一个能发挥各自功能的综合系统。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时充分的考虑系统的“连贯性”。这也正是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所在。
二
建筑内部空间视觉导向的连贯性与公共信息的准确传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信息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凡是有次序的符号排列(包括语声、字、数据、状态)都荷载着信息。④人与其生存的客观环境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交互,这种关系也存在于视觉导向系统与人之间,而这种交互关系的核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这种信息在人与环境的交流中起到重要的媒介作用。凯文•林齐认为“构成并识别环境是动物必不可少的能力。他们往往为此而借助各种各样的提示:色彩,形状,光谱,运动视感,嗅觉,听觉,触觉,动觉,引力,电磁感等等…”人对外部环境的认识是从感觉、知觉开始的。当人处在一个特定的室内环境(尤其是陌生的空间)时,往往会利用自己的各种感官,结合自己的经验去获取所处环境的各项信息,并根据所产生的意象对空间环境进行识别,从而确定下一步的行动。正如凯文•林齐所说得那样“人和动物的寻路能力来自于对外界环境的明确感觉所形成的连贯和组织。”⑤由此可见,对于环境信息的感知是人类在环境中进行各项活动的前提和保障。
从信息的产生到信息的编码、解码,再到信息的反馈,是一个前后连贯、循环往复的传递过程。在这一过程的实施过程中,保持信息传递的连贯性十分重要。建筑内部空间视觉导向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过程。设计师首先要对建筑内部所产生的公共信息进行解码和编码,完成从观念到符号的转化,最终形成系统性的设计产品。设计最终成果承载着设计师的观念与构想,使用者在观看时开始对设计师的作品进行解码,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信息得以回流,设计师从这些回流的信息中可以判断出设计的成败,并对设计加以调整。信息的传递过程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环”。在“环”中,导向设计系统实际上应该是信息传播和接收者均能认知的信息集合体。只有当信息的、编码、解码、反馈等各个环节相互作用时,信息的传递才能变得更加准确。因此,只有当设计师系统地分析建筑内部的公共信息,从多角度进行综合规划,理性的归纳这些信息的层次,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区分,在确保信息传递连贯,信息链完整的情况下,将其准确的转译成合理的表达形式时,导向设计的作用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在建筑内部空间视觉导向设计过程中,对于标识的布点可谓是整个工作的基础。面对功能日益复杂、内容日益丰富的室内空间,如何让使用者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选择最优的交通路线,快捷、安全的到达目的地,是设计师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设计师首先需要通过实地勘察,充分、全面地对项目进行调研,继而可以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入口、出口、楼层、公共设施以及各功能分区的调研资料进行梳理和归纳,弄清问题的范围,了解问题所包含的因素,并确定因素之间的关联和隶属关系⑥。接下来,设计师需要根据分析的结果确定在建筑内环境中需要设置何种类型的导向标识;需要在那些界面的那些位置布置主信息牌;需要根据哪些交通流线确定标识的朝向问题;应该在什么位置注明那些信息;那些区域或者部门的信息需要加以着重说明……。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布点是标识系统规划设计的第一步,同时也是保证信息传达连贯性的先决条件。在完成布点工作时,设计师应该充分考虑不同的功能分区和交通流线进行点位设置。对于同序列、同类型导向标识的安排,要针对空间的特性,做到间距合理、位置的当、均匀分布、有始有终,以确保使用者接受信息的流程完整而有序;对不同序列和类型的标识,设计师要做到在保证连贯性的基础上兼顾差异性。充分发挥各个导向序列的信息传达功能,从而避免使用者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出现视觉混淆,导致迷失方向。例如:在德国慕尼黑新绘画陈列馆的视觉导向设计中,KMC设计工作室在认真听取了委托方的要求后,充分的考虑到了陈列馆的回廊、展厅以及各个通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布点时,通过相应的“代码”对各个区域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从而简明扼要得向参观者传达了清晰有效的导向信息。
三
建筑内环境导向系统是建筑内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环境的参与者,同时又是环境的缔造者。视觉导向系统总是针对其具体的应用环境而存在的,从某种程度上,该系统实施的好坏甚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所处的环境。因此,我们在设计该系统时需要注重与环境之间的连贯性,着重考虑它与所处环境在表现手法、艺术风格,文化氛围之间的连贯性。做到注重导向标示的尺度与所处空间之间的比例关系协调;注重导向标示在形状、结构上与建筑内部空间的一致性;注重制作材料与周围环境的匹配与适度对比;色彩与环境的统一与变化;避免由于设置不合理而形成的视觉堵塞感。从而更好地实现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目的。
建筑内环境并不能单纯的被看作是容纳人类活动的容器,它还与使用者本身及其各种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室内环境中的家具、陈设也与人体尺度、行为息息相关。因此,为了保证信息传达的准确、高效,设计师就必须注重与使用者视觉感知特点之间的连贯性,充分考虑导向设计与人体尺度、人流状态以及视觉感知等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图形、文字、色彩、比例、模块等方面给与关照,充分协调导向设计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设计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
人是建筑内部空间的活动主体,而视觉是人从环境中获取信息的主要器官。在通常情况下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需要依据一定的视觉经验,才能提出了最为合理的解释。这种视觉经验来源于人类的日常生活,并且有着一定的规律。格式塔学派认为:人们倾向于将那些相互靠得很近且离其他相似物体较远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将明显具有共同特性(如颜色、运动和方向等)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上述的视觉感知特点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获得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活动时要善于利用这些视觉感知特点,与使用者共同建立共享的、通用的信息库,从而确保信息传达的连贯性。例如:《德国蔡司公司电生理仪器检测的正常人视野报告》研究表明正常人平视中心视野区域大体在上视10.07度、下视20.65度的视锥之内。在此视锥内的物体相对容易识别而在此视锥之外物体的视觉识别有效性相对较低,所以,在设置标识,尤其是一些重要提示标识(如禁止吸烟)时,为了便于使用者对标识进行有效识别,设计师通常要考虑把标识的大小和位置设置在有效视锥之内,或是将低于该视锥的导向信息向上调整角度,将高于该视锥的导向信息向下调整角度,以引起使用者足够的重视。又如,格式塔学派认为,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因此,我们在设置导向标识时要尽量考虑将同一序列的导向信息通过反复的方式展现给使用者,并在序列的起始点、转折和终点的位置上加以强调,从而呈现出清晰的脉络性与序列感,实现与使用者连续的对话。另外,在进行建筑内部空间导向标识设置时,还要考虑导向系统与光环境之间的连贯性。在建筑内部空间中采光一般要综合运用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这主要取决于空间的形式。例如在一些封闭空间中,导向系统一般采用人工光源。人工光源往往在色彩、光亮、形式等方面较自然光源有较大的创造性,视觉效果也显得更加醒目和丰富,但在一些特殊的空间中,设计师需要注意控制光源的照度,避免眩光。同一标识在白天和晚上环境中的使用,表现得比较明显的就是室内标识和户外标识之间的区别。
我们知道,在医院、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办公楼、商场等室内空间中,人流的运动状态有缓有急、截然不同。在商业空间中,使用者的运动状态相对缓慢的,方向性并不明确,对于导向信息相对比较容易识别;在医院、车站等室内空间中,人流往往是来去匆匆,人流具有多变流向性,记忆的短暂性造成信息记忆的不准确,从而引起利用者的不安,因此信息的连续性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设计时就应该有所区别,根据不同功能的建筑内环境中的人流运动状态进行导向设计。例如,在人流量越小空间中,导向标识的使用率相对偏低,近距离识别的几率也就相对偏高,所以此类环境中的导向信息内容相对就可以丰富一些;而在人流量相对较大且目的性不明确的空间,导向信息的内容要相对简洁、明确,标识信息面的设置要相对偏高,标识尺度也要大一些,以便于人们通过远距离识别获得信息。同时,在同一个导向信息面中,设计师要注意信息的主次,可以尝试通过图形符号、文字的设计以及版面的安排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做到主题突出,层次分明。例如,在斯图加特大学食堂导向设计中,于贝勒视觉设计工作室将文字信息安排在一个足够高的位置上,以防止在食堂使用高峰时,信息不至于淹没在人潮中。同时设计师还在预先设置的信息点位上竖起一根根圆柱,并将柱子刷成亮红色,使之于灰色的混凝土墙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吸引视线方面起到了极佳的作用。
综上所述,“连贯性”的实现对于建筑内环境视觉导向设计的成功与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连贯性”,设计师需要充分比较建筑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以及各个不同功能空间之间的异同,在信息传递的各个环节;导向标识与环境;导向设计与使用者等诸多关联因素之中进行综合的规划,充分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关联与延续,从而使导向系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
① [日]画报社编辑部著,苏晓静、唐建译《日本景观设计系列•标识》,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② 鲍诗度,王淮梁等《环境标识导向系统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③ 张艳《导向设计之新视角》,江南大学,2008年版。
④ 鲍诗度,王淮梁等《环境标识导向系统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视觉传达设计实践报告范文5
如上期《思维可视化研究之目的与技术支撑》一文所述,对教学而言,“思维可视化”是指将原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方式、规律运用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期实现增强记忆及加深理解的效果。其本质也就是隐性思维显性化的过程。为了进行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研究,必须对可视化本身的类型、进展,以及可视化教学研究方面进行考量。
可视化的类型
从基本原理上讲,可视化(Visualization)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可视化”一词来源于英文的visualization,原意是“可使看得见的,清楚地呈现”,也可译为形象化、成就展现等。事实上,将任何抽象的事物、过程变成图形图像等形象化的表示都可以称为可视化。[1]从另一个角度说,可视化是一个过程——它将数据、信息和知识转化为一种形象化的视觉表达形式。充分利用了人们对可视模式快速识别的自然能力,以形象化的姿态接受大众的解读。[2]“可视化”作为专业术语最早出现在1987年2月,当时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召开的一个专题研讨会,给出了科学计算可视化的定义、覆盖的领域以及近期、长期发展的方向。这标志着科学计算可视化作为一个学科在国际范围内已经成熟。[3]作为一个新的学科,目前可视化研究的类型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数据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Data Visualization)是关于数据之视觉表现形式的研究;其中,这种数据的视觉表现形式被定义为一种以某种概要形式抽提出来的信息,包括相应信息单位的各种属性和变量。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基本思想是将数据库中每一个数据项作为单个图元元素表示,大量的数据集构成数据图像,同时将数据的各个属性值以多维数据的形式表示,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观察数据,从而对数据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分析。数据可视化主要旨在借助于图形化手段,清晰有效地传达与沟通信息。
2.信息可视化
信息可视化(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是一个跨学科领域,旨在研究大规模非数值型信息资源的视觉呈现,信息可视化侧重于抽象数据集,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信息可视化这条术语则一般适用于大规模非数字型信息资源的可视化表达。信息可视化致力于创建那些以直观方式传达抽象信息的手段和方法。利用人类对视觉对象的快速辨别能力,使人们在这种新型高效的视觉化界面的帮助下,快速识别出数据背后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信息可视化的英文术语“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是由斯图尔特·卡德、约克·麦金利和乔治·罗伯逊于1989年创造出来的。斯图尔特·卡德1999年的报告将其定义为:“借助于计算机支持的,交互性的视觉表示法来表现抽象数据和增强认知”。[4]
3.知识可视化
知识可视化是可视化在教育应用领域研究的一个新分支,是在科学计算可视化 (Scientific Computing Visualization)、数据可视化(Data Visualization)和信息可视化(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基础上发展起来的。[5]2004年,Eppler&Burkard将知识可视化定义为:“知识可视化是运用视觉表达手段来研究在两个以上人之间知识创造的提高和传播的作用,知识可视化也可被认为所有用来构成和传输复杂意识的图解手段。”[6]一般来讲,知识可视化领域研究的是视觉表征在提高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的知识传播和创新中的作用。这样一来,知识可视化指的是所有可以用来建构和传达复杂知识的图解手段。除了传达事实信息之外,知识可视化的目标在于传输见解、经验、态度、价值观、期望、观点、意见和预测等,并以这种方式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这些知识。
可视化研究的进展
可视化的研究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数据─信息─知识可视化的研究历程。但是,随着基于计算机的工业设计的兴起和脑科学的发展,可视化研究开始向思维研究的领域发展。可视化图形图像以及背后的数据来源和创造历程更是让人们为之诧异不止。它涉足制图学、图形绘制设计、计算机视觉、数据采集、统计学、图解技术、数型结合以及动画、立体渲染、用户交互等。相关领域有影像学、视知觉、空间分析、科学建模等。随着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可视化研究也从计算机科学领域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渗透,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神经科学、管理学等学科。
从可视化研究方面讲,在计算机出现之前,可视化主要通过手工绘制。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英国麻醉学家、流行病学家JohnSnow绘制的关于1854年伦敦霍乱流行情况分析图,他用地理坐标方格图标绘了霍乱爆发后,死亡病例的位置以及每个病例使用水泵的情况,发现了水泵是这次霍乱爆发的来源,从而成功地验证了他的理论/假设:受污染的水是导致霍乱爆发的原因。[7]然而,直到计算机发明以后,可视化才真正成为人们分析数据,获取有用信息的手段。[8]数据可视化的概念起源于1960年的计算机图形学,人们使用计算机创建图形图表,可视化提取出来的数据,将数据的各种属性和变量呈现出来。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人们创建更复杂规模更大的数字模型,发展了数据采集设备和数据保存设备。同理,也需要更高级的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及方法来创建这些规模庞大的数据集。对于真正的可视化研究主要从关注科学计算和数据的可视化研究开始,1987年,由布鲁斯·麦考梅克(Bruce H. McCormick)、托马斯·德房蒂(Thomas A. DeFanti)和玛克辛·布朗(Maxine D. Brown)所编写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报告《Visualization in Scientific Computing》,拉开了科学可视化研究的序幕。[9]
几十年来,可视化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众多的大学、跨国公司以及著名的实验室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对可视化的研究。随着数据可视化平台的拓展,应用领域的增加,表现形式的不断变化,以及增加了诸如实时动态效果、用户交互使用等,数据可视化像所有新兴概念一样边界不断扩大。数据可视化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科学可视化“利用计算机图形学来创建视觉图像,帮助人们理解科学技术概念或结果的那些错综复杂而又往往规模庞大的数字表现形式”。例如,利用经验数据,科学可视化在天体物理学(模拟宇宙爆炸等)、地理学(模拟温室效应)、气象学(龙卷风或大气平流)模拟人类肉眼无法观察或记录的自然现象;利用医学数据(核磁共振或CT)研究和诊断人体;在建筑领域、城市规划领域或高端工业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又如,在汽车的研发过程中,需要输入大量结构和材料数据,模拟汽车在受到撞击时如何变形。在城市道路规划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模拟交通流量。虽然科学可视化的表现形式对于普通人比较陌生,像粒子系统、散点图、热力图等图表不接受专业训练很难看懂。但实际上科学可视化的成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数据的可视化在计算机科学的图形学领域成为研究重点,如浙江大学CAD国家实验室所关注的三维建模和虚拟现实。以微软为代表的应用软件开发商,开发了大量对数据进行可视化的软件如GRAPH图表等,应用于各个领域。随着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可视化工具包即具有可视化功能的软件包越来越丰富,它采用菜单驱动,支持有限的数据类型和可视化算法,用户通过程序调用实现数据的可视化,但不需要编程,可视化形态也从2D向3D发展。典型的可视化工具包有Ensight,MayaVi,ParaView,pV3,PV-WAVE,Vis5D等。[10]
90年代初,信息可视化进入人们的视野。用于解决对异质性数据中“抽象”部分的分析。帮助人们理解和观察抽象概念,放大了人类的认知能力。也就是信息可视化开始关注普通用户的知识表达和知识传递,使可视化技术向非专业用户和其他学科领域延伸。例如,商业及管理图形决策系统、图形化数据显示、演示图形系统、可视化信息系统、C3I(指挥、控制、通信和信息系统),金融的图形系统及商业和科学图表与图形。在电子教室的认知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发展的开发视觉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儿童和成人教育与学习的可视化工具与技巧。各种信息图形软件中的视觉呈现研究发展,在屏幕布局、窗口、图标、字体设计和动画,改善彩色图形显示和图形用户界面(GUI)的开发工具及可见语言编程工具的改进。视觉艺术和设计的计算机图形应用程序,涉及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广告及室内设计,包括设计原则、色彩、比例及地方与视觉元素方向的有关标准等研究。
知识可视化是在科学计算可视化、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方向,它应用视觉表征手段促进群体知识的传播和创新。其定义可概述为:“知识可视化是研究如何应用视觉表征改进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复杂知识创造与传递的学科。”而美国的斯马尔蒂诺(Smaldino)在《教学技术与媒体》一书中揭示了图片、插图和文字从具体到抽象地表现了不同种类符号的真实程度,可视化内容以图片呈现已经成为体现可视化优势的重要手段。[11]如何把知识以图形图像的方式可视化呈现已经成为可视化应用领域研究的热点。由于很多学者通常将知识体系分为四个等级: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Gene、Durval和Anthony认为理解(Understanding)支撑着数据到信息和知识的转换,理解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层次。[12]赵国庆等曾从可视化对象、可视化目的、可视化方式和交互类型四个方面对数据可视化等信息可视化与知识可视化进行了比较。[13]针对智慧(思维)可视化的方法、技术的相关研究也颇多,主要集中在用何种结构的图形图像显示知识更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如启发式草图(Heuristic Sketches)、视觉隐喻(Visual Metaphors)、因果图、想法鱼池(Idea Quarium)、思维导图(Mind Map)、思维地图(Thinking Maps)等就是相关的尝试。受化学中元素周期表的使用、外观和逻辑的启发,Ralph和Martin在2005年整合了形式多样的视觉表征,依据各类视觉表征的相关性和不同点对技术进行编号、上架,从管理学的角度形成“可视化周期表方法”,[14]形象直观地揭示了不同形式的视觉表征在管理学相关领域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这些可视化方法是一种系统的、有一定规则的、外部的、持久的用来传达某种信息的图形图像表征,他们有益于人们获得知识、阐述观点或交流经验。可视化元素周期表方法提供了管理学应用领域知识可视化具可操作性的策略。
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研究
数据、信息、知识的表现形式可以是美丽、优雅、生动、形象或描述性的。有多种传统的数据、信息、知识表现形式在不同的项目及可能的场合被频繁地使用,如表格、饼图、柱状图等。但为了更有效地向人们传达知识信息,有时你需要的绝不仅仅是一张饼图或直方图。还应该有更好的、深刻的、富于创造性及趣味性的方法来表达可视化数据、信息或知识。这是创造性设计美学和严谨的工程科学的卓越产物。用极美丽或形象的形式呈现可能非常沉闷繁冗的数据,其表现和创作过程完全可以称之为艺术,而教学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是一种艺术,这也正是人们所期待的。这些需求和期待也正蕴含着思维可视化将成为更为丰富的教学研究对象。就目前而言,思维可视化在教学方面的研究可以归结如下。
1.教学对象的研究
在思维可视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被海量的视觉和图形信息轰炸,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思维变化。大量包含功能强大的图像和符号的电子媒体出现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者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和素养才能满足思维可视化学习的需求。我们的教育系统是否能够帮助学生不仅理解图形和图像,而且还使用图形和图像进行有效沟通,开展正确思维。[15]这也常被人们称之为视觉素养能力的培养。作为可视化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更全方位的视觉素养能力,这也是重要的研究。
2.教学环境的研究
为了满足思维可视化教学过程的需要,可视化的教学环境如何去构建,已经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如诺丁汉大学的视觉学习实验室、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SCALE─UP教室、华东师范大学的未来课堂以及众多的智慧教室的提出都具备多屏显示的特征,为可视化教学的实施提供尝试。可视化教学环境的研究牵扯到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技术层面和教学层面。
3.教学策略的研究
早前的可视化策略,主要集中在通过对文本链接的可视化效果,来增加对文字作品或文学作品的理解。[16]但是,新的思维可视化教学过程描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把可视化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内容的细节,能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的节点。在教学的每个阶段都可以使用可视化手段和可视化内容,所以会使可视化教学策略的研究内容更为丰富。技术工具的使用策略,可视化内容的设计策略,可视化教学活动设计策略等都需要研究。具体包括多学科方法和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思维导图、图形组织者、阅读障碍等。
4.教学评价的研究
杰森·理查德森,直言不讳地批评标准化测试,因为目前的评估措施主要是针对学习者对事实记忆的评价,而不是学生的技能或能力。新的可视化教学可能因为媒体技术和学习理念的变化发生改变,那么如果我们的评价方式没有改变,这些教学上的改变将无法进行,应该说可视化教学的评价是促进可视化教学发展的关键,必须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
小结
从早期媒体的发展到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可视化一直伴随着教学的发展,人们不需要再去质疑可视化所能带来的好处,而需要做的是如何紧跟可视化教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按照新媒体技术发展的新趋势,融合新的学习理论研究成果,去探索如何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计使思维可视化的巨大作用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技术环境提供了可视化教学应用的可能,但真正的可视化教学应用还需要除硬件环境以外的教师和学生的改变,我们教育研究者所要做的是拓展研究的思路,如何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计使可视化的巨大作用能够发挥出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和智能识别技术可以记录各种交互信息,分析技术如视频行为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法给可视化教学活动的量化评价提供了便利的方法和理念。未来科技或许将为我们的课堂带来巨大的变革,而教学研究思路的转变就是迎接课堂变革的重要部分,其中思维可视化将会成为教学理念改变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莫永华,魏文晨,吕永峰.分层可视化方法原理与实践[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11(10):44.
[2]周宁.知识可视化与信息可视化比较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2):178-180.
[3]潘云鹤.计算机图形学——原理、方法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
[4]Card,S.,Mackinlay,J. and Shneiderman,B..Readings i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Using Vision to think [M]. Morgan Kaufmann,Los Altos,CA.1999:254.
[5]JianPing Zhang,Da Zhong & Jiahua Zhang.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A An Effective Way of Improving Learning [C].ETCS2010, IEEE Computer Society,Wuhan,China,2010:589-589.
[6]Eppler,M.,& Burkard,R.,Knowledge Visualization : Towards a New Discipline and its Fields of Application [M].ICA Working PaPer#2/2004, University of Lugano,2004:3.
[7]E.Thfte.The Visual DisPlay of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Graphicspress[M].Jan.1983:45-48.
[8]Colin W.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PereePtion for Design. Morgan Kaufmann[M].2000:198-210.
[9]Card,S.,Mackinlay, J. and Shneiderman,B..Readings i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Using Vision to Think[M].1999.
[10]赵国庆.知识可视化2004定义的分析与修订[J].电化教育研究,2009(3):15-18.
[11](美)斯马尔蒂诺,等.教学技术与媒体 (第8版/郭译)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2]Gene B.,Durval C.,Anthony Mills. Data,Information,Knowledge and Wisdom[DB/OL]. http:///dikw/dikw.htm,2010-8-1.
[13]赵国庆,黄荣怀,陆志坚.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5(1):23-27.
[14]Ralph L.,Martin J. Eppler. Towards A Periodic Table of Visualization Methods for Management[DB/OL]. http:///periodic_table/periodic_table.pdf,2010-8-1.
视觉传达设计实践报告范文6
关键词:平面广告设计; 学习氛围;教学
一、引言
平面广告设计是设计视觉艺术的重要专业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直接的应用平台非常广。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以设计深度思维为主线,设计创意为主干,突出广告自身的实用性,是对学生设计水平不断加强的重要科目。但是现在很多广告设计院校并没有根据社会实际要求教学,只重视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却忘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所学到的知识没有深刻理解。所以,各大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要秉着培养生产第一线人才的精神,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根据社会时展的需要,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要求的高技术人才,以使我们国家的广告事业可以不断发展。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水平?本人就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二、教师要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氛围
(1)教师要培养学生逐渐积累的习惯。学习设计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进行资料的积累,教师要时常要求学生在日常当中吸收创新理念,教会学生在电视、电脑以及生活中收集优秀的广告作品,并且提炼出它们的精髓部分,并持续钻研,逐渐积累经验。
(2)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平面广告设计是非常有帮助的,让学生到市场当中去仔细观察,注意销售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对日常消费品的销售情况做到了如指掌,在这其中抓住吸引客户眼球的因素,之后告诉学生在广告设计的时候应该注意的诸多问题,让学生懂得遵循规则进行广告设计。
(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口才以及动手能力。口才和实践动手能力是作为一名优秀的广告设计人所必须具备的技能。让学生能够对材料中的广告实例进行评价和讨论,选择优秀的文章或者评论报告进行当众朗读,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口才和实践动手能力,持续地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广告设计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师要极为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需要的广告设计人员应具有很强的事业心、责任感、专业技能、想象力、团队精神以及各方面的协调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个方面的不断培养,开拓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也需要教师不断地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新课程的教学方式,试着发现更加合理、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人才。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将广告感觉转变成易懂的视觉语言的能力
设计和艺术有很明显的差别,设计是一种精神上的传达,而艺术仅仅是一种表现、一种创作。设计师不能只凭借感觉支配来进行操作,应该把所有因素都考虑在内,找寻最能表达出主要理念的方法,之后把自己的感觉用大众易懂的视觉语言表达出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此方面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实践操作之前一定要对该学科的基础知识牢固掌握,比如基础图形图像处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图形创意等,这些知识可以为学生的广告设计做好铺垫,但是这些能力一定要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进行培养,不能只重视设计的实用性。对现在即将毕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具备这种通过设计学习来实践设计项目的应对能力,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一些实例项目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好可以把项目客户真正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可以更真实地面对客户的需求和理念,并且通过若干实际的设计,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结语
在广告设计不断创新的今天,它不仅代表了一句口号,而且关系到一个团队、一个企业的经济利益。学生学习设计最终都是为了工作,所以平面广告设计课程要以能够应用到工作中为目的,了解学生特点,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教师对学生有正确的启发,使学生在以后工作道路上一帆风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