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学习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军事理论学习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军事理论学习报告

军事理论学习报告范文1

关键词:弘扬 爱国 价值观

学生军训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在普通高校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当前,对于要不要搞以及如何搞好学生军训工作已基本形成共识,疑惑的是对于为什么要搞学生军训,还有不少同志不很明确,笔者认为,当前学生军训工作的一个重点应该是以价值观教育为导向,无论是军事技能训练还是军事理论学习,都应该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个核心。

1.“多元化”价值观的兴起冲击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建国初期,人们的价值观是非常明确的“一元化”,社会上共同提倡和遵守的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那时人们的思想比较纯粹、单一,一旦有错误的思想就会毫不留情地受到社会批评直至摒弃。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上的价值观也由 “一元”趋向“多元”。从本质上来说,“多元化”价值观对社会的进步是有促进作用的,但其负面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随着西方各种思潮纷至沓来,人们的价值观也开始变得有些模糊甚至混乱,正确的、错误的以及似是而非的价值观充斥社会,特别是“一切向钱看”的扭曲的价值观曾一度成为时尚被人尊从,“一切向钱看”认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境界。

从表面上看来,每个人都努力追求自身财富和价值,最终会使整个社会的财富和价值相应增加;最终会使整个社会价值得以实现。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极具欺骗性的理论,是一种极端自私自利的资产阶级价值观。每个人都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自身的利益,但一旦到了危险的时刻,谁来保卫国家?而真正的爱国者则是把自己当作集体中的普通一员,他们从不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把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祖国的需要、民族的振兴当作“前”,忠贞不渝“一切向前看”!

另一方面,由于“多元化”价值观的兴起,各种思潮泛滥,正确的、错误的思想混杂在一起,很多人分辨不出真伪,从而对于错误的价值观不能进行及时有力的批判和摒弃。

再者,当前社会“精英文化”横行,赚钱横赚,当官亨大,做学者要做有名的,而不去管自己做的事情究竟对与否。一些年轻人梦想着成为精英,只要能出名能赚到钱,他们会放弃做个普通的劳动者。你能指望这些人的爱国心吗?他们的眼中只有“钱”,一旦战事,大家都做精英、做将军,谁去做士兵冲锋陷阵呢?

2.坚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

针对当前“多元化”价值观的蓬勃兴起,我们不能听之任之、任其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宣传正确的思想,弘扬爱国主义的主流价值观,毫不犹豫地批评错误的、似是而非的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引导大学生知国、爱国、报国上下功夫,做到以了解祖国、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为基础,以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为重点。

第一、爱国主义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需要培养的。当前的社会风气不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应废除一些非主流的“比穿戴、讲吃喝的、摆阔气”价值观。我们必须告诉学生:强大的国家、稳定的社会和富裕的人民之间的关系,教育他们不要对资本主义国家抱有任何幻想,只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一天不根除,我们永远不可能具备“居安”的环境!

第二、教师要做一个强烈的爱国者。爱国是一种情感,是对自己祖国的强烈情愫和高尚思想品德,是对母亲一般的深情。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教师首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强烈的爱国者,如果自己本身就不具备爱国情操,对祖国漫不经心,甚至对现实和待遇等不满,牢骚满腹,怎能指望学生爱国?

第三、更新大纲,增加我军光辉历史、优良传统的等内容的教学,应该让学生从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军训中体味国防意识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从军事理论教学过程中领悟出高技术人才对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决定因素。

第四、要切实保护学生的爱国热情。指出:“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 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1]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指出:“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2]

金钱是买不来爱国者的,自私自利者永远不可能爱国的,培养爱国主义要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需要逐步培养,这就是我们学生军训工作者最大的责任所在,只有扭转以金钱为导向、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的价值观,才能培养出真正的爱国者。只要爱国主义精神不倒,中华民族就一定能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参考文献:

[1]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2005-01-18

[2].在首都青年纪念五四报告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1990-05-04.

军事理论学习报告范文2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军事教育观念

(一)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观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把教育训练摆到战略位置……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军事人才。”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社会主义军队的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多规格的创新型人才。然而,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却是唯书唯上、规格单一的“乖孩子”和“书呆子”。这种人才只求适应,不求创新的循规蹈矩、缺乏个性,完成日常业务工作尚可,按实战要求抓作战准备则力不从心,难以适应未来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需要。而创新教育则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模式,它所培养的人才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创业型,具有敢冒风险的创业精神和强烈的军队建设事业心和军事斗争准备责任感;二是创造型,具有创新意识和深加工科学知识、催生提升战斗力的能力,三是复合型,这种人才既懂技术又懂战术,还懂一些现代军队管理,能够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取得新的成绩。

(二)建立创新教育的教学观

创新教育的教学观要求树立以学员为主体的思想,强调建立和谐的教员学员关系,营造民主互动的教学氛围,创设学员积极参与、主动发现的教学情景。创新的教学观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统帅教学全过程。具体来讲:一是在教学目标上,要突出参训学员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这里创新精神是一个大概念,包括创新认识,即了解创新的意义,有创新的意识等;创新情意,即喜欢创新,乐于创新,能以顽强的意志,把创新活动进行到底等;创新行为习惯,使创新变成自觉主动的行为,成为个人生命、学习和献身国防的一部分。教员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要坚持把学员创新精神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员要科学地、艺术地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导入新课目有情趣,让学员充满好奇和兴趣地投入教学;使教学各个环节衔接自如,富有“戏剧性”变化,让学员如入艺术的境地,获得惊喜和进步;使教学的结尾富有启发性、思考性,让学员有充分想象、思考和探索的余地。三是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打破单向传输式教学组织形式,大力倡导和真正全面推广教员与学员互动“双赢”的双向教学组织形式。

二、着眼素质提升和实战需求,探索创新军事教育模式

(一)学科模式的创新

这种学科模式应为学员的学习、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和选择余地,因此,要构建多元化的学科大课程结构,实现由传统的单一的理论学习向理论引导、调查研究、选修辅导、实践检验、模拟实战演练提高等多科目统筹设置的多元化课程结构转化,要优化以理论引导为核心的学科课程,加强士官组训法指挥法、参谋围绕某一作战样式一个全过程加强战术作业导调等能力素质的实战性学科的教学内容,适时推进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改进;要重视选修辅助课程,选修辅助课内容的设置一定要有助于拓宽学员的认知领域和服务于战术作业导调,要强化调查研究和实践提高,调查研究和实践提高课程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以最新信息和部队乃至学员的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通过形式多样的人员定向、任务定量、标准定位,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预转士官和现职士官学员,还要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对学员的陶冶作用,创设良好的育人物理环境,建立和谐的集训队人际关系,形成集训队、连队和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良好教育氛围。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是确立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员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情境和部队建设、作战准备的变化,不断调整、更新教学方法,彻底改变传统的纯粹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真正确立注重知识增量和旺盛学习力培养的素质教育理念。二是教知识与培养学习力并重。要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学员记忆现成结论为主,转移到引导学员探索知识形成和再发展的过程上来,不断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判断是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给学员提供“舞台”,让学员走上讲台当“老师”、当“辩手”、当“评委”,最大限度地发掘和调动学员主观能动性;教员要善于激发学员的兴趣,让学员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不断提高学习力。三是要大力倡导和推进互动式教学方法。要善于设疑提问,提供“参考答案”而不是“标准答案”;进行“抛砖引玉”,鼓励学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大力开发“课堂答疑”的潜在效能,让学员就所学大胆提问和探索,教员在做好积极引导的基础上与学员现场共同进行深入探讨,让学员在第一时间内就掌握并活用所学知识,实现教与学的“融合生长”,“互动双赢”;同时还要注重调研式、研究讨论式、案例剖析式、预设情况的导调式等互动性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四是注重运用实践性教学方法。要善于给学员以足够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设置逼真战场环境,让学员自主选题、自主设计,使学员在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升华素质。

(三)管理模式的创新

管理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为以最低管理消耗实现最大管理绩效。确立管理力出教学力的理念,制定科学的管理规范;调动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真正达到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从管理的层次来讲,要突破平面管理模式,建立包括学员所在部队、集训队、教员、班级及学员在内的立体管理模式;从管理过程来讲,要突破单纯的终端管理,把过程管理与终端管理相结合,强化全过程管理控制,提高过程管理绩效,从管理形式来讲,要突破陈旧的“按编管理”俗套,要大力推开“用制度管、用训练管、用学习管,以管促训、训管结合”,特别是要全面实行“教管分离、教管互动”的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

(四)评价模式的创新 以往部队对教导机构、教导机构对教员、教员对学员的评价模式,侧重于对成绩的认定,“以分定优劣”的现象还十分普遍,这就直接导致了这样一种“怪圈”的出现,即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使教员和学员就像是“提线木偶”,被考试的指挥棒指挥得转来转去,结果是教员“教得死”,学员“学得不活”,最终窒息了学员的创造力,使学员变成了一个炮制出来的“标准件”,由此导致高分低能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教导机构培训质量的提高和部队战斗力的提升。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坚持摒弃“一次成绩论成败”的陈腐观念。要注重建立健全教员考评机制,把教员教得好与坏的评价交给学员:要注重学员的个性与特长,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学员身上的闪光点,用激励与期待的语言去评价学员的每一点进步,要参照很多地方教育培训机构实行的《素质教育报告手册》制度,淡化分数观念,强化全面发展意识,推行“优点+特长+鼓励性评语”的评价模式,推进静态笔试和“记分式评论”、答辩式考核等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创新评价机制,突出学员的个性,让学员品尝到个性被认可、成绩被肯定的喜悦,从而更进一步激发学员求知上进创新发展的积极性。

三、立足灵活和高绩效,创新军事教育教学手段

(一)解放思想,确立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教学理念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解放思想、推进理论上的创新是实施教学手段创新和教学划时代变革的先决条件。要勇于破除原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案”的陈旧教学手段观,要把能使广大学员融入教学的教学手段推上前台,牢固确立并广泛采用以信息化手段为主的创新型教学手段,促进教学绩效提升的理念。

(二)必须下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教学手段信息化建设的先决条件,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必须采取立足自身挤一点、向上要一点、找共建单位赞助一点的创新办法,多方筹集经费加大投入,建立起综合教学楼。多功能阶梯教室等现代化教室,或者进行现有教室的现代化改造,为教学手段的创新运用提供前提条件。要突出以网络和多媒体为主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实施教学手段创新提供强大的信息科技平台。

(三)加强配套建设

一是搞好设施配套建设。“好‘马’要配好‘鞍”’。必须想方设法给多功能教学演播室、网络教学室配置配全配齐多媒体投影仪、电脑、刻录机、隐藏式遥控麦克扩音系统等高科技教学器材,要按照地方高等教育名校规格搞好局域网各专业网络教学室的设施配套建设,使已建起的融电脑学习、多媒体教学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在内的多媒体专业教学室真正名副其实,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搞好智能资源的配套建设。必须组织专门人员攻关,研究开发制作教学光盘和多媒体课件,并以此建起分类电子资料库;同时要加强教员运用网络和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素质的锻炼提高,大力倡导和推进电化教学、网络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推进教学训练网络化、模拟化,促进教学绩效大幅度攀升。

四、加快教育创新步伐,构建学习型、创新型军事教员队伍

(一)要换脑筋,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

实施创新教育,教员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见物不见人、见书不见人、见分不见人、目中无人”的教育,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的观念;就要尊重学员的人格,尊重学员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学员的自由发展,尊重学员的首创精神,充分挖掘学员的创造潜能。

(二)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锻造过硬的创造能力

只有这样,才敢于摆脱传统教育观念,不囿于已有结论,不盲从于权威,敢于设疑,善于思考。以求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问题的解决;具有开拓创新能力,能创造性地获取、加工、输出新的教育信息,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善于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开创军事教育教学研究的新领域。

(三)优化知识结构和夯实教学基本功

教员应博学多识,不仅要有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而且还要有先进而精深的专业科学知识,特别是要具备适应现代高技术战争需要的战法、训法知识及相应能力:不仅要有娴熟的教学基本功,还要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的持续旺盛的学习力,力争做到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不仅要善于教学,还要善于紧密跟踪新军事革命潮流,站在军事理论和教育理论发展前沿,加强研究和理论创新,让自己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同时,各级领导要坚决走“专业化教员队伍建设路子,实施人才集约化办学办队”,要善于及时给能力素质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教员开药方,利用平时无集训期有目的性地分散到上级的机关和集训队见学、跟训锻炼或送往院校或部队深造和代职锻炼,在提高理论研究水平的基础上催化教学水平的提升。

军事理论学习报告范文3

关键词: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实验实践设计

1 背景

无锡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的物联网“感知中国”中心,同时也是国家物联网创新示范区。物联网行业是当前最热门、最具竞争力的产业,社会对该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物联网专业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广、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和良好的发展潜力。

在与物联网相关的行业企业中,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以及信息安全等产品及系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技术管理与设备维护等发展强劲。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已经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中,物联网人才高校培养工作也得到国家大力支持,但是作为一个发展初见端倪的新兴产业,物联网各个环节的发展尚不成熟,人才领域划分和培养方向尚不明朗。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高校物联网及相关专业,给全国的高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江南大学作为首批获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校,于2010年6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实体建制的物联网工程学院,成为全国建设物联网工程学院和专业的领头羊。江南大学在已有自动化和计算机国家特色与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获得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物联网综合建设示范基地、物联网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等平台,将依托学校生物工程、食品工程、纺织工程等优势学科,彰显轻工特色,采用国际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理念,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力争把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成在全国同类行业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特色鲜明、示范作用强的本科专业,成为轻工行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2 国内外高校相关专业情况

物联网专业作为一个全新学科,受到教育部和各高校的高度重视。截至2010年3月,全国已有700多所高等院系向教育部提交了增设物联网等相关专业的申请,2010年底包括江南大学在内的34所高校首次获批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2011年更有包括高职大专在内的多所学校开始建立物联网工程专业。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是国内建立的第一个实体学院,其物联网工程专业现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无锡市重点扶持专业。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该专业建设思路逐渐清晰,课程体系和实验规划已具雏形,并为众多兄弟院校提供示范。

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迅猛,无锡领全国之先,最早开始发展物联网信息产业。随着物联网学院的不断壮大,学院改变了原有多学科多专业的划分模式,新成立了自动化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信息技术系和传感技术系4个系(见图1),在巩固物联网特色的基础上创新优势,完善了学院内部构架,实现了行政与学术的交融。

目前,物联网相关项目从国家到地方的投入都很大,并配有工信部、发改委等物联网专项,极大推动了政产学研紧密结合,产业化得到大力发展。同时,物联网技术发展很快,涉及多种网络技术,不同网络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应用环境。所以,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多种基础网络技术(3G、GPRS/蓝牙、WIFI、ZIGBEE、专用网络等)和网络问路由与数据处理、无线有线网关设计等新技术,在人才培养上也加大了传感器应用、多网络融合以及云计算方面的培养力度。

3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设置

按照国际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学院改革现有专业培养方案,并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培养具有如下特色:有较扎实的通信、控制和计算机(Communication+Control+Computer,3C)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分析、设计物联网系统的工程能力;独立开展物联网相关项目的设计和研发能力;应用性强,直接面向工程,为国家和地方输送专业人才。

本专业培养从事物联网领域的系统设计、系统分析与科技开发及研究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结构合理,具备扎实的电子技术、传感技术、通信网络理论、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等基础理论,掌握物联网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等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具备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一二年级打好扎实的基础,三年级结合所学专业课接触专业应用背景,进入创新基地开展小型课题研发,四年级跟随专业导师构思综合课题,并结合毕业设计开展创新性应用课题研发。物联网专业教学大纲分为6个模块:

1)通识教育课程。

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进行安排;大学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共分四级;数学物理类课程按照机电类专业要求开设高等数学Ⅰ、线性代数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大学物理Ⅰ和大学物理实验。

2)学科平台课程。

开设了机电类基础课程工程制图1、程序设计基础C;根据建立物联网学院相近专业公用大平台原则,由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实验、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软件技术基础和物联网技术导论几门课程组成全院大平台课程。同时,结合相近的传感网、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共性要求,开设了数字信号处理和传感器技术。

3)专业核心课程。

突出体现了物联网专业重点要求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3个层次的核心课程,包括传感层的嵌入式系统、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检测技术与智能系统、网络层的传感器网络原理及应用、通信原理、控制技术及应用、应用层相关的算法设计以及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

4)专业选修课程。

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确定了几个模块的选修课,要求选修合计不少于28学分,即448学时,整个物联网课程架构以及组织体系见图2。

对于本专业应该了解的计算机技术、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控制技术和学科前沿进展专题,作为必选课供学生选修,为学生打下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共12学分。

第六学期的计算机网络、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移动通信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课程组成第一个任选模块,突出物联网专业在网络层的知识的加强,进一步开展网络协议、定位技术和机器学习等知识的教学;第七学期上半学期的物联网体系与标准、物联网中间件技术、M2M技术概论和物品信息制作与识别技术等课程组成第二个任选模块,突出物联网专业在感知层知识的加强,要求任选不少于6学分;第七学期下半学期的工程数据库设计与应用、信息系统集成技术与应用、多网融合系统设计与应用、物联网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为校企共建课程,重点在物联网专业的工程应用方面展开,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任选不少于4学分。

5)集中性实践环节。

主要由4部分组成,对于所有IT类学生必备的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电子设计CAD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构成第1部分;培养物联网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算法分析课程设计、软件编程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和物联网应用课程设计构成第2部分;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企业认知实习、物联网项目工程设计和多网融合系统设计与应用构成第3部分,这一部分与企业共建;培养本科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构成第4部分,这一部分为校企共建。

6)素质教育课程。

按照江南大学本科生素质学分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开设军事理论、军训、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等素质教育课程,共计13学分。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本着“卓越工程师”目标设置,重点突出工程应用背景。在方案设置中,我们引入CDIO理念,以工程教育背景设置教学计划。在第6学期的13-21周,学生将被安排在企业培养,进行物联网项目工程设计,工程设计的进行方式将参考CDIO模式进行。在第7学期,继续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的培养,课程的设置专门引入了校企共建课程共4个学分的选修课程,且开设了多网融合系统设计与应用实践环节,用于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第8学期所有的教学培养将在企业进行,即教学计划学期为2.5(基础学习)+0.5(企业实习)+0.5(专业学习)+0.5(校企项目研发),累计有1学年的培养由校企共同完成,最终实现教育部重点推出的“卓越工程师”计划。

4 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新方案的特色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以模块化的方式组织,突出了工科本科学生在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方面应掌握的知识;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程构成了物联网专业学生最核心基础知识的培养;专业选修和集中性实践环节则突出了物联网专业的应用性能力要求。

结合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卓越工程师教学培养精神,引入CDIO理念,在培养方案中突出了工程培养理念。第6学期16-21周的培养在企业进行,由校企联合培养,以企业的实际工程背景进行针对性的物联网项目工程设计;同时,在第7学期所开设的第3个任选模块是校企联合培养方式,根据工程实际安排教学课程内容,由企业副高以上职称的企业老师和高校教师联合授课,形成“理论学习+专业学习+CDIO实践+企业实践”培养模式,打通理论与实践教学培养通道。

4.1 专业特色课程设置

1)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该课程围绕传感器技术原理、数据调制和通信原理、IEEE802.15.4通信协议标准、网络结构和拓扑控制、微功耗节点和网关、时钟同步技术、无线定位技术和算法、网络协议分析、中间件和数据库技术、路由算法和加密安全等技术展开。

2)短距离通信与嵌入式网络。

该课程是物联网的基础,应该包括电磁波理论、无线通信加密理论、短距离无线通信标准、通信质量分析、MAC算法设计、数字调制和解调、嵌入式操作系统、简单网络协议栈结构、网络中继和转发等。

3)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该课程包括高频电路、数据通信基础、频谱资源和管理、协议标准体系、防碰撞技术、标签和读卡器设计、数据库和WebService等技术。

4)物联网系统集成技术。

该课程结合应用背景,从物联网工程角度出发,按照感知、传输和应用3大层次展开物联网系统集成技术的讲述。课程内容包括:硬件系统集成、软件系统集成、软件工程设计方法、接口技术、总线技术、系统优化等技术。

4.2 专业特色实践

针对物联网专业面向应用的特点,其实验和实践一般可以按照认知实验、验证实验和综合实践逐级深化规模、不断复杂,最终设计和实现一个有创意的智能系统。

1)应用认知实验。

该实验结合各种物联网典型应用,按照物联网体系架构组织可视化强的特点进行实验。学生从中体验物联网概念和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2)专业实验。

该实验体系分为无线传感网(WSN)实验、无线射频识别(RFID)实验、嵌人式和短距离通信网络实验等。

3)综合应用创新实验。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进行系统设计,提出技术路线和实现手段,利用实验室多种模块组合搭建系统,实现预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