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联网工程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联网工程研究方向范文1
关键词:射频识别RFID 教学改革 双创人才无培养
2009年11月3日,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强调科学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非常重要,并指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2016年3月,我国出台的“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规划布局,发展物联网开环应用。推进信息物理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在国家大力提倡“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要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物联网人才培养方式,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一、课程地位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线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扫描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RFID简称射频识别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RFID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和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具有精度高、适应环境能力强、抗干扰强、操作快捷等优点。
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核心技术就是RFID电子标签技术。RFID是承载物联网应用的一种载体,也是应用最广泛的。RFID具备自动识别的能力,而且能够应用到任何物体上,所以在物联网应用上采用的最多。
2012年西南林业大学正式招收“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为物联网工程人才。并把“射频识别RFID原理与应用”作为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二、课程建设
本校信息工程专业以培养应用型物联网人才为原则,侧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从创新、创业的实际应用出发,对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要求较高。
(一)课程定位
在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射频识别RFID原理与应用”课程是一门必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物联网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知识体系结构以及实验内容,以及学生的储备知识。
(二)课程设计
本门课程应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形式进行。开课之前要求学生具有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电波与天线、信号处理以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的储备知识。理论教学部分应主要讲解RFID基本原理(如ISO1443、ISO15693)、系统构建方式以及应用场合,开拓学生的工程应用视野。
实验教学部分以“基础加综合”形式进行。基础部分主要让学生体验在不同频段下射频卡的工作原理与数据采集、写入方式。采用我校购买的RFID实验箱为主。如图1所示。
综合部分主要是让每位学生运用实验箱自行设计一个简单物联网RFID系统。
除此之外,课程最后加入了实践教学环节,学生每3人一组,设计一个复杂RFID应用系统。要求学生自行设计软、硬件,可以通过上位机对RFID系统进行信息的读写操作。
(三)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将考核方式分为两大部分四小部分。第一大部分为占总评成绩50%的基础知识考核,主要包含理论知识闭卷考核(20%)以及学生基本操作考核(30%);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所有考核。
第二大部分为占总评成绩50%的实践能力考核,主要包含软件开发考核(20%)以及硬件设计考核(30%)。要求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答辩。
三、结语
面向应用的“射频识别RFID”课程改革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出发,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初步探索出一套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结构。达到了我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利节,向毅等.物联网专业“RFID技术与应用”课程建设实践.重庆科技学院报,2015,(3):107-108.
[2] 马荣飞.高职物联网专业“RFID技术应用与实践”课程探究.福建电脑,2014,30(3):53-56
[3] 张沪寅,黄建忠等.RFID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建设.计算机教育,2014, (12):76-80
作者简介:
物联网工程研究方向范文2
让制造资源会“说话”
张映锋教授于1995年9月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直至2005年博士毕业,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研究领域具有扎实的学科功底。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联网作为公认的继计算机和互联网后的第三次世界浪潮的始作俑者,应用前景非常巨大,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把物联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对此,张映锋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针对我国大多数企业在生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上层管理系统与底层执行资源间信息获取与实时传输难问题,在国内率先开展“物联制造系统”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
“物联制造系统就是希望通过应用最新的物联技术与传统的制造资源,使得每个制造资源具有‘实时感知与交互’的能力,有‘眼睛、耳朵、嘴巴’。这样,上层生产系统可以随时感知各类制造资源上正发生的制造活动,以更好地组织制造资源”张映锋教授说,他们的研究正是结合物联技术使得生产过程中各类制造资源可以将自身的状态主动地传输至生产制造系统,以及时地发现异常和确保制造任务的高效、高质生产。
让制造执行系统更“智能”
依托于国家自然基金、863等项目,张映锋教授近几年在“制造执行过程的主动感知与动态优化”方向进行了较深入地探索,提出了融合物联网技术的底层加工设备动态制造建模方法和复杂生产任务优化策略与方法,构建了基于自动识别技术的车间级制造执行过程监控与优化系统的体系构架,建立了一种底层制造设备的服务化建模方法与使能技术,形成了一套基于实时信息的生产任务调度与JIT式物料优化配送方法和在制品信息动态跟踪与监控技术,为制造企业上层管理系统、车间层、底层执行层面信息的“实时”、“无缝”集成和“互用协作”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张映锋教授的科研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在“数字化制造设备建模”和“实时制造信息驱动的制造执行过程优化管理”的研究成果属先进制造领域――制造系统智能化研究的前沿;在理论、方法方面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对于“物联制造系统”的应用和实施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上的借鉴价值;为当前“先进制造系统建模与优化”方面提供共性方法、技术、实施上的指南,也为我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储备;此外,通过将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必将为制造企业更有效地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一条新的途径,为制造系统从现有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站在别人肩膀往上跳”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张映锋教授也有一番自己的理念,培养学生过程中,他希望学生可以“在别人的肩膀往上跳”,他说:“当我布置科研任务后,不希望学生马上给出反馈,而是展开调查研究,能在这一研究方向找出国内外十个研究团队以及十个团队带头人,看看他们有哪些成果,做学问不是闭门造车。”他还把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找到一个好肩膀”,紧跟前沿;一类是“可以跳的”,即在一个方向上越钻越深,力争原始创新。
物联网工程研究方向范文3
【关键词】LabSQL;输电铁塔;数据管理
1.引言
现如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用实际的设备仪器来做实验不仅增加成本,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可控的不确定因素来干扰。LabVIEW软件是NI公司推出的虚拟仪器平台开发软件,采用一种功能强大的图形化编程语言,与传统的文本编程工具相比,LabVIEW简单易学,开发效率高,因而广泛地被工业界、学术界所接受,是一个标准的数据采集和仪器控制软件。[1]该软件能够解决很多仪器设备方面的问题,并且作为软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用LabVIEW来采集数据和处理数据还有进行简单的控制和报警。因而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和占用了相当大的地方,管理和处理很不方便,为此,将虚拟仪器跟数据库连接起来具有很重要意义。
对于LabVIEW关于SQL数据库的数据连接,参阅各类文献可分为四种:(1)利用LabVIEW SQL Toolkit进行数据库访问。(2)利用LabVIEW的ActiveX功能,调用Microsoft ADO对象,利用SQL语言实现数据库的访问。(3)通过第三方开发的免费工具包LabSQL访问。(4)通过调用动态链接库DLL(Dynamic Link Library)访问。以上四种方法中前面三种是比较常用的,而本文主要是用第三种方法即LabSQL工具包来实现数据库之间的连接和数据管理。
2.铁塔振动监测数据管理对象
我国是一个电力集中型国家,在煤矿产区、江河附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电力是饱和状态,而相反的,在资源匮乏地区、重工业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电力需求量很大,因此输电线路的建设和作用在此就显得尤为必要。输电铁塔作为电力传输设备在其结构功能上为电力的平稳、安全、有效的传输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基础支持。目前输电塔安全性的研究只在设计阶段计算考虑地震、强风、裹冰等因素的作用,对已建成的输电塔的安全性检测和健康评价还没有制定相应的规范和制度,也没有可靠的检测手段及健康评估方法。主要依靠人工测量状态参量或故障事故实验室分析评价。这种方法不仅耗时耗力,而且不能及时地发现设施的许多重要缺陷和突变信号,也不可能对突发事件事先预警,只能事后进行事故鉴定。输电塔的振动状态是反映输电铁塔健康状况的重要参数,因此输电塔振动监测是输电铁塔健康监测的重要内容。[3]因此在实际中对输电铁塔的监测就对输电铁塔设计建造提供一个新的途径,对于输电铁塔,主要监测管理的数据对象为振动力学数据。[4]对于输电线路监测采集所得到的数据是用txt格式存放在文本中,在利用文件夹对各个文本进行分类,最后利用文件夹管理数据。这种方法不仅管理不方便,查找数据或是修改数据就更为困难,作为物联网系统的最底层,数据的管理方法应具有方便快捷易于管理的优点,因此实现数据管理和监测软件的合二为一就显得尤为重要。
3.实现输电线路监测数据管理
利用LabSQL工具包简单的编程就能实现比较强大的功能,为了实现对铁塔监测数据的数据进行管理,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为了实现LabVIEW和SQL数据库的准确链接,要设置一个ODBC数据源管理器设置一个专门连接LabVIEW和SQL数据库的用户DNS数据源[5]。
对于以上利用LabVIEW实现SQL数据库存储和管理功能是可行的并且其简单的程序编制和方便的软件连接为监测数据的管理提供了一个更有力的平台。
4.结语
利用LabVIEW中的LabSQL工具包调用SQL数据库不仅方法简单易行,而且不需要购买开发工具包,有效降低开发成本。在物联网的系统中,还能利用labview本身具有的B/S功能实现联网,利用云技术和互联网智能化的处理数据,并且能进行深入开发使其成为一个集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为一体的智能化软件平台。
参考文献
[1]李文涛,曹彦红,卜旭芳,等.LabVIEW数据库访问技术的实现及应用[J].工矿自动化,2012(03):69-72.
[2]Bei X,Zhang Y,Xue D,et al.Accessing to database with LabSQL in LabVIEW[J].Control &Automation.2004(10A):53-54.
[3]卢修连,刘晓锋.输电塔振动状态远程监测系统研究[J].江苏电机工程,2008(2).
[4]吴静,邓洪洲,傅鹏程.输电铁塔斜材振动原因分析[J].建筑结构.
[5]尹技虎,王峰.基于LabSQL的LabVIEW数据库访问技术[J].仪表技术,2011(1).
[6]周欢,莫军,李代生,等.基于LabSQL的LabVIEW数据库访问功能研究[Z].哈尔滨:2009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大会,2009.
作者简介:
左丽(1987—),女,河南漯河人,华北电力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输电线路工程。
物联网工程研究方向范文4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设施农业;传感器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需要不断推动与实现农业现代化,切实提高农业生产质量。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在设施农业中引入物联网技术,可以借助传感器感知与捕获农业生产环境信息,通过物联网技术监控环境参数的动态变化,为农作物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为农作物生产营造最佳条件,以实现农业精准化管理。这种生产模式整体效益突出,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1物联网技术与设施农业内涵认知
物联网是以激光扫描器、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与红外感应器等一系列信息传感设备为基础,可以实现任何物品与互联网间的联系构建,从而开展信息通信与交换,达到识别、定位、监控、跟踪与管理物品目标的一种网络形式。物联网在属性上表现出高度开放性、独立性、互动性与可扩展性。设施农业则是在人为可控环境保护下开展农业生产。基于此,在设施农业发展中引入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捕获农作物生产信息,为农作物生长营造最佳条件,实现精准化农业管理,切实增强设施农业产出。
2设施农业中引入物联网技术的制约性因素分析
在设施农业发展中应用物联网技术,构建农业物联网,其工程实现较为复杂,在我国仍处于探索与试验阶段,农业物联网实现仍存在着一定制约性因素,具体为:①缺乏高水平的农业专用传感器。从国内传感器市场来分析,传感器种类较少,国产化程度低,且适用性与覆盖广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农业专用传感器质量整体不高,运行性能无法保障,一些监测数据准确性与可靠性程度低,无法达到互联网应用目标;②投资大。构建农业物联网需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投入较大,且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做好维护工作。我国农业以分散经营为主,农村经济水平偏低,多无法承担较高的物联网设备价格;③缺乏相配套的软件产品。在农业物联网建设中,其工作的重心仍为网络接入与设备采购,互联网作用以监测与初步分析为主。缺乏配套软件产品,无法整合与挖掘数据信息,无法面向智能控制与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基于此,需要关注数据分析与应用软件研究。
3设施农业中引入物联网技术的思路与应用分析
综合农业互联网建设中存在的制约性因素,需要明确物联网技术与设施农业兼容发展的具体思路,具体表现如下。
3.1依托科技创新、提高设备性价比
加大互联网相关设备研发力度,特别是互联网农业传感器,应提高其整体性能,保障其长期运行的可靠性与稳定性,降低传感器功耗,形成规模效应,降低设备成本。物联网设备研发需要结合设施农业实际,面向不同作物栽培,提供差异化的设备,做好设施农业网络节点布控工作,提高物联网监控效果。如借助高性价比传感器,可以构建温室环境测控系统,可以对环境信息、农作物叶片温湿度等进行监控。
3.2政府引导与投资多元化、降低兼容成本
考虑到我国农业分散经营的客观实际,推动设施农业物联网建设,需要坚持政府引导。政府可以出台相关优惠与扶持政策,如建立农业信息化补贴机制,将物联网产品纳入补贴范围之中。同时调动社会力量,如科研单位、电信运营商、相关企业等,构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切实降低农业物联网构建成本,有序推进设施农业物联网建设,实现农业物联网效益。
3.3关注应用顶层设计
在设施农业中引入物联网技术,其核心是借助物联网技术服务于设施农业,切实提高设施农业效益与质量。然而当前农业物联网建设普遍局限于数据监测与初级分析上,缺乏深度应用研究。关注应用顶层设计,开发容易操作、具备扩展性的物联网软件,为农业物联网数据分析提供支持。此外,还应关注农业物联网标准制定问题,如针对不同设施蔬菜种植,应构建物联网管理标准,为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如开发远程专家系统,通过远程功能可以观察设施农业作物环境数据,获取视频图像信息,专家依据这些现场传来的数据信息,诊断农作物生长状态,分析病虫害问题,并将结果反馈给种植人员,及时采取管控措施,保障设施农业生产质量。
4结束语
在设施农业中引入物联网技术,可以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为设施农业提供最佳条件,为设施农业决策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于实现设施农业效益存在着显著作用。然而设施农业与互联网兼容仍存在着一些制约性问题,需要切实关注现实中存在的客观问题,采取针对性可操作策略,推动设施农业与物联网兼容,构建高效的、可持续的农业物联网,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作者:美合日妮萨·伊敏 单位:新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墨玉县分校
参考文献:
[1]贾宝红,钱春阳,宋治文,等.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及其研究方向[J].天津农业科学,2015,21(4):51-53.
[2]贾文珅,李孟楠,李雨,等.物联网关键技术在设施农业中应用探讨[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6,7(11):4401-4407.
物联网工程研究方向范文5
关键词:泊松分布;物联网;移动性;接入路由模型;延迟接入
DOIDOI:10.11907/rjdk.1431055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5)006016403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周冬梅(1973-),女,黑龙江黑河人,博士,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互联技术及交通运输安全评估;刘锦荣(1992-),女,陕西延安人,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无线网络技术。
0 引言
物联网[1,9]是指通过射频识别(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 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仪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由于物联网终端分布广、数量多,快速、低成本接入物联网成为物联网领域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十分重视物联网研究,其中路由技术[5]是物联网网络层的核心技术,也是当今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从路由的角度看,物联网有其自身的特点:物联网的终端具有高度移动性和动态性、异构性及能量有限性,所以计算机网络中的路由协议[2]对物联网是不适用的。因此,物联网终端接入路由设计成为研究重点之一。目前已经研究出许多适合于无线网络[3]的路由协议,包括先验式路由协议DSDV[10]和FSR[11]、按需式路由协议DSR[12,13]和ADOV[6,14]以及混合式路由协议ZRP[15]和DDR[16]等。
1 模型建立的假设条件
假设条件如下:①假设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中节点都在同一个平面以内;②假设节点的通信覆盖区域[8]相同,都是半径为r的圆域,覆盖面积为πr2,节点只能与通信范围内的节点直接通信。
2 基本接入路由模型及其仿真
物联网的终端接入是通过与基站建立连接来实现的,其接入方式分两种情况:①每个终端直接与其邻接基站相接;②先由终端组成一个自组网络,然后再由某个节点与基站建立连接。
2.2 基本接入路由模型仿真分析
图1、图2、图3是运用MATLAB[4]工具对物联网的基本接入路由模型进行的3组分析。图中用横坐标表示节点的通信半径,纵坐标表示终端的接入概率,它们的节点通信半径取值范围均为0~1000m。
图1显示了当基站泊松分布参数为0.000 05(个/m2)、终端泊松分布参数为0.01(个/m2)时,终端与基站中转跳数分别取1、2、3时,终端的接入概率随物联网节点通信半径的变化情况。从图 1可以看出,在基站泊松分布参数与终端设备泊松分布参数固定不变的条件下,物联网终端接入概率随中转跳数的增加而增加。 通信半径的变化情况:在终端的泊松分布参数与终端距离基站的跳数固定不变的条件下,物联网基站分布越密集,物联网终端的接入概率就越大。
图 2显示当中转跳数为2、基站泊松分布参数为0.000 05(个/m2)时,终端的泊松分布参数分别取0.000 1(个/m2)、0.001(个/m2)、0.01(个/m2)时,终端的接入概率随物联网节点通信半径的变化情况。从图3可以看出,在基站的泊松分布参数与终端距离基站的跳数固定不变的条件下,物联网终端分布越密集,其接入物联网的概率就越大。
从图 1、图 2、图3还可看出,物联网节点的通信半径越大,终端的接入概率就越大。但是由于物联网终端往往能量较低,其通信半径难以增大。
3 延迟接入路由模型及仿真分析
物联网中的基站和终端都具有随机分布的特点,没有固定的位置。由于任意节点可以自由地加入或离开网络,这样就给网络的接入路由带来了随机性。物联网的终端具有高度的移动性和动态性,因此在其接入策略上应考虑如何利用终端的移动性来提高接入概率。
3.1 延迟接入路由模型考虑到移动性对接入路由的影响,本研究对基本接入路由模型采取增加速度、延迟时间这两个方式。
用终端与基站之间建立路由的跳数n来表示相应的链路开销,相应的终端接入概率Pn表示传输的报文可靠性,由上文可知:n越大,相应的Pn就越大。于是建立一个路由方案,最大程度地权衡连接可靠度和链路开销两个指标,使网络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取接入概率Pn为纵坐标、延迟接入时间Δt为横坐标建立直角坐标系,画出不同跳数下终端设备接入概率的大致图形,如图3所示。
3.2 延迟接入路由算法实现
从图3可知,取相同n跳数时,随着延迟时间的增加,终端的接入概率Pn就越大。因此,提出延迟接入路由算法,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在相同接入概率下,节点采用基于动态模型的动态延迟接入,使n减小,从而节约链路开销。综合考虑链路开销及接入概率问题,设定一个物联网终端的接入概率阈值P0,最大延迟接入时间Δtmax=T,这两个参数可以根据网络情况动态修改。终端刚接入物联网时,通过路由算法接入到距其最近的一个基站。假如通过路由算法得出的最近基站是在n跳范围内,通过基于泊松分布的终端动态接入模型得出n跳、n-1跳直到1跳等接入概率公式,如图4所示。
3.3 延迟接入路由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运用MATLAB工具对物联网的延迟接入路由模型作分析,用横坐标表示终端延迟接入时间,纵坐标表示接入概率。分析中转跳数为1、基站泊松分布参数为0.000 05(个/m2)、终端泊松分布参数为0.01(个/m2)、通信半径为100m,终端的移动速度分别取60(m/min)、90(m/min)、500(m/min)时,物联网终端接入概率随终端接入延迟时间的变化情况。当基站、终端的泊松分布参数与终端距离基站的跳数固定的条件下,终端的移动速度越大,终端接入的概率值越大。
4 结语
在分析物联网终端移动性对接入路由模型的影响之后,提出了延迟接入路由策略。通过MATLAB工具对接入路由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了在不考虑移动性对接入成功率的影响下,延迟接入路由策略对物联网终端接入网络的概率有一定的提高作用,这为研究如何让更多的物联网终端快速并且低成本地接入物联网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阳刚,郑春红.物联网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5.
[2] ANDREW S TANENBAUM.计算机网络 [M]. 潘爱民,译.第4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德]HOLGER KARL ANDREAS.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4] 李南南.Matlab简明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 徐臻豪.物联网路由技术研究[J]. 科技信息,2010(5):124127.
[6] 王忠恒.移动AdHoc网络AODV 路由协议的改进 [J].计算机应用, 2010,30(2):26.
[7] 徐玉华.泊松分布性质及其应用[J ].长江大学学报, 2006,30(2):69.
[8] 赵铭辰.无线传感器网络表面覆盖问题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9] C E PERKINS,P BHAGWAT.Internet of things: system framework, applications and attentions in program operation [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ProblemSolving,2011:1518.
物联网工程研究方向范文6
关键词:高职物联网应用专业 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23
1 引言
随着中国“互联网时代”向“物联网时代”过渡,国家更加重视对物联网的建设,各个城市都相继出台了物联网产业链的建设策略,可以预见,在未来的10年里将形成巨大的物联网产业,作为物联网发展根本要素的人才培养尤显重要。中国教育部在2010年3月了《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数百所本科和高职院校申报和试办物联网相关专业。2010年6月教育部批准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方向)专业。因此,如何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成为我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研究背景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最早于1998年提出,即在物体上增加一些射频识别( RFID) 和其它传感器,使物体彼此连接形成网络。物联网是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包括网络、电子、射频、感应、无线、人工智能、条码、云计算、自动化、嵌入式等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及应用,它要让孤立的物品接入网络世界,让它们之间能相互交流、让我们可以通过软件系统操纵它们、让它们鲜活起来。
物联网被业内专家称为“下一个万亿级规模产业”。2012年2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到2015年,中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技术创新能力要显著增强,要初步完成产业体系的构建,应用规模与水平要得到显著提升。并且指出要加大力度培养各类物联网人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技术带头人。目前,物联网产业正处在发展及完善阶段,需要大量的相关专业及知识结构的人才,作为国家级重点高新开发区腹地的高职院校,理应先于社会培养相关专业的技术性人才。
3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点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岗位工作过程为依据,实现知识传授与职业能力训练相结合,使学生成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结合我院依托交通行业的办学特点,通过进行企业调研和行业交流,根据对三年制高职网络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方向)面向的岗位群与专业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方向)主要面向网络集成与工程监理、物联网应用开发、信息安全与网络管理、网络应用开发、网络产品销售等相关行业,具备智能交通运输管理、物联网应用开发、智能家居综合布线和计算机网络建设、管理与维护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从事城市交通(含地铁和轻轨)物联网应用、智能建筑与综合布线工程、无线传感器网络维护与使用、智能交通和设备中信息化应用体系的相关软硬件维护、测试、应用开发等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参见图1的物联网专业职业范围和岗位表。
图1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方向)专业职业范围和岗位表]
4 课程体系的创建
课程体系的创建就是为了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的构建一般有三大模块,即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岗位模块,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我们还适当开设选修课程,作为能力拓展的必要补充。
我院的教学安排是实行的“2.25+0.75”,也就是大三只有前两个半月在校学习专业知识,后面的20周时间为毕业设计和参加实习的阶段,因此专业的所有课程必须在大三前半个学期全部结束。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围绕学生基本道德品质、职业素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物联网应用的技术框架,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为主线,以服务南京及江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结合我院在交通运输业方面的办学优势,构建服务于交通行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方向)专业的课程体系。具体见图2(见下页)。
物联网本身是应用性很强,并且知识交叉的学科,需要动手能力强的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从实验和实训入手,光传授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物联网实用人才。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方向)专业每一学期都开设相应的综合实训课程,专业课程都安排将近一半课时的实验项目。开设实验和实训可以让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融合到实际的项目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些重点实训课程必须让学生参加国家或企业的考证,并获得相应证书,方能毕业,这样就能使得学生在考证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掌握物联网专业的工作技能。
5 人才培养规格
5.1 基本素质
* 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指导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 热爱本职岗位,乐于奉献,尊重同事,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 具有良好的就业观念、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 具有不断学习,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 具有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
* 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和业务开展能力。
* 具有专业的IT职业行为素质并可以从事相关IT类网络基础服务的能力,具有不断学习,创新实践,自我提高的能力。
5.2 专业技能和知识
* 具有网络工程设计、组建与维护能力;
* 具有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
* 具有物联网应用设计开发能力;
* 具有IT类网络基础服务、个人创业与发展综合能力;
* 具有不断学习,创新实践,自我提高的能力。
* 具有网络管理相关知识;
* 具有网络工程设计、组织与实施相关知识;
* 具有网络安全、网络系统维护相关知识;
* 具有IT类基础服务、智能交通、物联网应用开发等相关知识。
5.3 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学生毕业时可获得物联网应用工程师、高级局域网管理员、CCNA、CCTT、CNCIW网络安全认证等职业技能证书。(其中高级局域网管理员为必考,其他几项中必选1项,在考证学期初统一报名根据人数决定科目)。
6 课程体系的评价
有效的课程体系评价应该结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教育部门或学院制定的课程标准等指导文件,根据社会、企业对该专业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而确定。课程体系经过学习者、学校和企业的评价者评价,制定可行性课程体系评价标准,再来实施评价,最后通过提交报告和答辩的方式进行完整评价。评价流程如图3。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效果较好。
7 结语
物联网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它能使社会的经济、生产、管理更加高效,生活方式更加智能。物联网专业是一个全新的专业,且跨多种专业门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专业的建设上,要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物联网专项课题的研究、紧跟国际和国内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通过到物联网企业定岗实习等形式,促进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的改革和发展,提高高职院校在物联网专业上的办学能力,为社会、企业输送合格的物联网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焕玲.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商业会,2011,(34).
[2]刘正,袁华,陈强.高职高专物联网专业建设的定位与探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