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学习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热学学习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热学学习报告

传热学学习报告范文1

Abstract: Relying on the School of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CUMT, based on the "heat transfer theory" course, under the support of research projects, the innovation and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studied, and a new teaching mode, which is supported by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is established to train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nd to serve the teaching. It solves problems that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re disjointed, lack of innovation, and lack of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echanism.

关键词:教学模式;高校;创新;科研项目

Key words: teaching mode;university;innovation;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中图分类号:G4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247-02

0 引言

①国内现状。

传热学》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热量传递的基本规律和分析方法,熟悉传热学在生产技术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及研究成果的关键作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传热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技术领域中的热量传递过程的研究建立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解决实际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能力。国内工科学校的《传热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一般遵循着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堂听讲,课后留书本作业的形式。根据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的《2015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5年科研经费上亿的高校达到200多所,清华大学以43.52亿元居首,中国矿业大学达到了5.15亿。如此多的科研经费,让高校老师能够顺利地开展教学与科研研究,但是教学和科研研究在高校一般是分开来进行,两者之间没有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近几年,国内的高校也相应开展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先后形成了互动式[1,2]、网络式[3]、问题式[4]、体验式[5]、参与式[6]、渗透式[7]、合作学习式[8]、自主式[9,10]等教学模式。但是关于“科研项目支撑下高校教学模式如何进行创新与改革”还没有涉及。

②校内现状。

中国矿业大学电力工程学院主打专业是能源与动力工程,而能源与动力工程的主干课之一就是《传热学》,《传热学》是针对大三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前的授课方式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书本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传统的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模式严重脱离实际,学生只能从书本上学到一些纯理论知识。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例如到大四安排毕业设计时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凡是有关数值模拟或者实验的毕业设计,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锻炼,进展就非常缓慢。再比如,去电厂实习,所学到的知识和电厂对应不上。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学和科研脱节。鉴于此,中国矿业大学启动了一批教改项目,鼓励教师来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来进行研究。

③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

中国矿业大学电力工程学院是一个年轻的学院,聚集了一大批青年教师,而青年教师申请了一系列的科研项目,而学院的科研和教学基本上是单独进行的。本人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实际情况,提出了“科研项目支撑下高校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这样一个课题。通过本课题的执行,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院教学与科研脱节的现象,这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这种模式可以因地适宜的在高校中进行推广,将对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研究内容

基于中国矿业大学电力工程学院的《传热学》课程,以电力工程学院的本科生为服务对象,研究内容包括:

1.1 建立课堂教学的科研项目支撑

基于本人申请的一系列科研项目,提炼出与《传热学》课程有关知识点有关的子课题,分配相关经费,撰写子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手段、预期目标。给学生分组,因材施教地安排子课题。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的科研项目支撑材料。

1.2 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本人申请的科研项目属于传热传质学,结合《传热学》课后科研性质的作业,让学生利用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利用科研实验室,开设与传热有关的实验公开课;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创新训练计划、节能减排大赛等科研活动;利用业余时间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一些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1.3 建立科研项目服务于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讲授《传热学》课程的基础上,在教学PPT中增添与该知识点相关的科研案例,辅以主要科研结论,来充分阐释传热学知识在科研中的应用。通过科研案例的展示,使学生对所学的传热学知识点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2 实施方案

以能源与动力工程的专业基础课《传热学》为背景,建立科研项目的支撑材料,对高校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进行研究,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第一阶段:课堂教学的科研项目支撑材料的建立。

①提炼与传热学有关的子课题。基于本人申请的科研项目,对项目进行细分,分配科研经费的使用,并配以相关的传热知识点。

②撰写子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手段、预期目标。对子课题进行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指导书,以便于学生按照指导书来进行科研活动。

③更新教学课件。添加与传热有关的科研案例,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体验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第二阶段: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①结合《传热学》课后科研性质的作业,让学生利用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数值模拟,锻炼学生的数值模拟能力和创新能力。

②利用科研实验室,开设与传热有关的实验公开课。比如纳米流体的配制及热物性的测量,让学生明白影响导热系数和粘度的因素。

③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带领学生参加每年中国矿业大学的科研创新训练计划,指导学生申请一些科研项目。在参加校内科研创新训练计划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节能减排大赛,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④直接参与项目的研究中。给学生分配一些科研子课题,让学生真真实实地参加到科研项目中去,在科研项目中让学生接触到前沿的科研方向,充分锻炼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第三阶段:科研项目服务于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建立。

①教学学时的优化。适当添加一些有关科研案例、前沿知识的讲解的学时。

②教学PPT的完善。在教学PPT中增添与该知识点相关的科研案例,辅以主要科研结论,来充分阐释传热学知识在科研中的应用。

③课堂分组讨论的增设。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分组,开展科研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和创新能力。

④课后作业形式的多样化。除了课本中的课后作业外,让学生参与到科研中,可以用实验报告作为课后作业。

⑤期末考试试卷的改进。在期末考试试卷中,适当添加开放性的讨论题或者科研题,可以把期末考试中的1-2道题目放在平时的科研中。

第四阶段:教学模式改革总结。

①在前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总结教学规律;

②总结在科研项目支撑下如何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3 结束语

本文依托中国矿业大学电力工程学院,基于《传热学》课程,在科研项目的支撑下,对高校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进行了研究,这将对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秀英,王义静.“互动”英语教学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2):22-24.

[2]查有梁.“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建构(上)[J].课程・教材・教法,2001(4):1-6.

[3]余胜泉,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1998(4):58-61.

[4]吴应锋.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1995,16(3):1-4.

[5]胡尚峰,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3(11):49-51.

[6]黄江泉,于普选,张世仁.参与式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五个设计原则[J].中国地质教育,2010(3):81-84.

[7]王立冬,张友.研究式,渗透式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科学,2006(3):48-49.

[8]薛晶,张娅,韩芳.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06,9(1).

传热学学习报告范文2

关键词:专业建设,建环专业,独立学院专业研究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 A

一、独立学院的特点

独立学院一般在管理上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有独立的校园和办学设施。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通常是由该独立院校自行签发,与所属的大学关系不大。所以,普通独立学院与传统的本科院校所培养学生的目标略有所不同。传统本科院校一般只注重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而普通独立学院,既注重于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是培养面向科研岗位和基层职业岗位的科研型、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的全职型人才。比较注重传授学生理论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增加学生的专业技能。

对于独立学院来讲,就业率是学校的生命线,高校招生计划基本上与就业率挂钩,所以设置就业率高的专业非常重要。2013年6月9日上午,麦可思研究院与《麦可思研究》编辑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暨研讨会”。在《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提供的就业率排行榜中,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排名高居第七名。所以在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建设之初就设置了该专业。

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研究和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迅猛发展的基础建设事业对高层次的暖通空调设计与运行管理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也在迅速增长,因而开设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从建国初期的八所已发展到一百多所。

建筑业是我们国家国民经济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建筑生产的集约化进程,对建筑业的工程技术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建筑、健康建筑、节能建筑、智能建筑、生态小区等概念的提出,说明了一个良好建筑环境的创建,越来越需要综合知识和能力。这表明除掌握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等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掌握越来越多的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知识,如生理学、心理学、生态学、气象学、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学、社会学、美学、光学、声学等。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建筑类的学科活动越来越频繁地活跃于学科的边缘交叉领域带,专业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正日益明显,一些科学技术概念的提出和设计思想的产生,常常得益于其他学科的进展与启迪,常常出现在边缘交叉学科群集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正是在边缘交叉区设立的学科,其研究领域也正在边缘交叉区得以迅速扩大。作为新设专业学科,它一成立,就涉及到了当代建筑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许多新概念、新思维、新理论、新技术以及新要求。

目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致力于建设现代航空都市。以绿色、低碳、智能发展的新理念,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高品质的公共服务;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培育出产业、居住、生态功能区共同支撑的航空都市。打造这样一个航空大都市必然需要大量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

在我国,目前有一些新型建筑内部的环境与设备尚存在不尽人意之处,许多方面仍然处在探索和尝试的阶段。如某些高层写字楼和外观华丽的建筑物内部,明显的存在通风不好导致的空气质量下降,或者夏季制冷、冬天供暖不到位等问题。这都需要从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技术人员与建筑设计师进行良好配合,以对建筑结构和用户需求有完整的认识和了解,做出切实可行的设计。可见,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专业人员有很大的施展空间。

这种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各方面的需求都亟需对建环专业的建设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

以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为例,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建筑环境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建筑、机械、自控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接受建筑环境与能源供给系统的工程设计、设备开发与使用、施工组织与安装、系统运行调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的规划、设计、研发、生产、施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2)具有从事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工程领域工作所需要的相关数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基础;

3)具有良好的资源、能源、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工程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的意识;

4)掌握扎实的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工程的公共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5)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技术理论提出解决工程应用的技术方案的能力,并具有解决一般专业工程问题的能力;

6)具有能够参与生产及运行系统的设计以及系统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能够进行产品开发、设计、技术改造的初步能力;

7)具有获取信息和职业发展学习的能力;

8)具有建筑环境控制、能源供给及节能技术工程中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9)了解有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及法规和本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10)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和合作的初步能力。

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

(1)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授课模式

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教室、网络信息中心等先进设备开展教学。在网络信息中心或实训基地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学边练习,学练并重。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坚持暖通空调与制冷并重

本专业自办学之初即采用暖通空调与制冷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以暖通空调为主、结合制冷的主干课程模式,形成了暖通空调与制冷相结合的学科特色。

(3)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体系合理

专业建设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建立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融入学科前沿”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坚持工程特色,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参加工作进入社会适应速度快、工作能力强。此外,进入天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东建筑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理工大学等继续深造的学生则以厚实的理论知识、严谨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其他院校的认可和好评。

(4)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中南杯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挑战杯等诸多国家级和省级重要竞赛中摘金夺银。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竞赛,参与教师的设计研发工作,培养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这种方法在教师中营造一种学术氛围,同时在学生中也创造了一种“比、赶、超、学”的学习风气,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5)加强校企联合,服务地方经济

本专业积极与省内建筑企业、设计院等保持良好关系,就业渠道通畅。本专业与核工业第五设计院第六设计所、河南朝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河南希芳阁绿化工程有限公司、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中原工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等企业与学院广泛发展协作关系,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鼓励老师积极申报校企合作项目,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服务地方经济,丰富了教学内容。

四、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效

我院土建类的专业(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造价等)集中于建筑工程系,形成了土建专业集群。便于各个专业资源共享,如师资、实验室、实践基地,便于教师共同做科研、教研,便于相近专业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便于发挥集群优势。土建专业集群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平台。

目前已建成建筑环境基础实验室和建筑环境专业实验室2个实验室,共有价值50万元的设备,基本能够满足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要求。

1)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始终将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培养特色。近几年来,本专业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新模式,积极与核工业第五设计院第六设计所、河南朝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河南希芳阁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学科竞赛成果丰硕

本专业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中南杯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挑战杯等诸多国家级和省级重要竞赛中摘金夺银。

3)考研成绩硕果累累

目前,本专业已有50名学生考取研究生,他们分别被天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东建筑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东华大学、西华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长安大学、云南师范学院、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中原工学院等高校录取。

参考文献

1、许为民,《独立学院的发展与运行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2、李锐,郝学军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研究与建设,高等建筑教育,2011年10月

传热学学习报告范文3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验是建环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条件的限制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应用。本文通过分析实验内容、实验设备和实验考核方式的不合理性,给出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并将部分改革成果实施在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是以建筑环境为学科基础,培养学生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环境技术领域的工作,使学生具有建筑设施的设计、相关设备的安装、调试以及建筑自动化与能源管理应用能力。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一系列节能减排相关政策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面临紧迫的专业建设任务。本学科带实验的专业课程有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建筑环境学、燃气输配等,通过实验教学可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本科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因而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实验教学,理应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专业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新教学大纲对专业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旧的实验教学模式亟待更新,实验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基于多年的专业课教学及实验教学的经验,研究了专业实验的教学改革方向。

一、实验教材和实验内容

在教材上,专业实验的教材基本是沿用上世纪80年代的编写模式,按部就班地从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流水账一样地进行罗列出,甚至于记录试验用的表格都已经设计好。一些实验仅有内部编写的讲义,对实验过程介绍也不详细,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弄不清重点,对实验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各专业课之间知识具有渗透性,因此以往的教材在实验内容和原理上相似度大的地方可以相互合并。例如“供热工程”课程的“热网水力工况分析实验”和“流体输配管网”的“水泵特性曲线和流体水力工况测定实验”就可以合并成一个实验放在“流体输配管网”课程下。部分实验教材重复要求的内容较多,如流速、流量、压差的测量,几乎每个实验都重复这些内容,使实验显得主次不明。因此可以将这些内容统一安排在某一典型实验课中专门介绍,这样既避免了琐碎的重复,又节省了教学资源。在教材内容上,部分实验课程设置不能涵盖专业目录的教学要求,没有随着理论课内容的改变而突出重点,例如,“建筑环境学”课程的实验“对喷淋水室的喷水性能测试”就与“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的实验比较雷同,而“建筑环境学”的侧重点在室内外空气环境和设备,原有的实验课程设置满足不了理论课程的教学要求。目前我校的建环专业课实验将重复性内容经过了合并和精简,并将实验性质由原来的大多数演示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转变,收到了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二、实验硬件设备

建环专业实验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特别是对于专业主干课程如“暖通空调”等,开设的实验多为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限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我校在原有的实验设施基础上,新建了“风机盘管测试实验室”和“湿空气焓差研究实验室”将暖通空调、制冷系统、气流组织等技术平台综合到一起,主要用于实践教学和学生实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环专业实验由于涉及到有压气体和燃气,实验台的设计如果不合理,势必会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如工程热力学课程中的“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测定”实验装置见图1。在本实验中,要用到压力台将二氧化碳气体加压到9.8MPa的高压,如果承压玻璃的质量不过关,或者承压玻璃与水银杯的连接出现质量问题,就会在加压过程中因承压玻璃承受不住压力而爆裂破碎,水银杯里的水银也会喷溅到实验台上,将对操作者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因此,这种实验装置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将承压玻璃换成不锈钢,在侧面开条缝状小口用钢化玻璃密封以观察二氧化碳的临界状态变化;传递压力的物质也可将水银改作其他的无毒介质。除此之外,“燃气热值测定实验”所用气源为家用液化石油气罐,连接烧嘴和加湿器的管道为胶皮管。众所周知,液化石油气罐由于安全隐患而逐渐被天然气管道代替,因此在此实验台中也应将液化气罐和胶皮软管更换成天然气管道和金属软管并安装燃气报警装置。总之,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应该在首先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

三、实验教学方法

明确了专业实验的内容后,及时地更新实验教学手段对于能否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完成实验室功能的拓展等方面都有影响。新大纲中对于提高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要求,也对专业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采取开放型实验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实验主体,成为建环专业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方向。实验报告的编写也可由学生自由组织,对表格的设计、数据的处理都可以有=发挥很大的自由性。专业实验的教学,应让学生参与进来,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形成自己的想法。

2.培养科研和创新能力。

暖通实验很多为开放性实验,学生可根据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现有的实验仪器,自己设计实验项目和处理数据,而不必拘泥于以往的既定的实验项目。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展创新思维锻炼都大有裨益。例如“强迫对流管族管外换热系数测定”实验,理论课上教师只讲解用对流准则关联式来求解强迫对流换热系数,理论性很强,学生需要很长时间进行消化,并对工程上怎样测算不同工况的传热系数比较迷茫。实验时,教师可以只讲解换热系数的测试方法,而不必像实验教材上指定实验目的、实验步骤等,学生可以制定出各种工况下的传热系数的测定如:(1)不带翅片管外强迫对流的传热系数的测定;(2)带翅片管外强迫对流换热测定;(3)流体纵向外掠过管外时强迫对流换热系数测定;(4)流体横掠圆管对流换热系数测定等一系列的工况,并通过计算机绘制不同工况下Sh数与其他准则数的函数关系,研究影响强迫对流换热系数的因素,并给出具体工况下的对流换热系数的表达式。通过这种实验方式,可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动性和创新意识。

3.引入数值分析教学。

建环专业实验系统不应是暖通原理的简单演示和验证,而实验内容延伸到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新技术、建筑热工对暖通负荷及能耗的影响、建筑能耗模拟分析等。通过配置建筑能耗模拟分析的相关教学软件,使学生通过实验系统的软件平台掌握当前工程领域中采用的暖通能耗模拟分析及评价工具,切实感受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工程环境中的应用实况,初步树立能源效率意识和工程观念。目前,本科教学中可视化程度和本科实用性兼顾的数值模拟软件可选择Airpak、Fluent等,通过对简单物理模型的分析,加深对动量微分方程、能量方程、传质微分方程等具体的应用。

四、实验考核方式

一般情况下,专业课的实验成绩是计入到相应的理论课成绩中的,所占比例也很小,这将导致学生和理论课教师对专业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可以把专业课与专业实验单独考核,形成专门的实验考核体制。另一方面,传统的专业实验考核方法是基于学生的实验报告、数据处理的完成情况和学生在试验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考评,但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往往是若干个同学合并成一组做同一个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处理基本一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实验课程的考核,要兼顾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实验过程的相互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及实验创新精神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五、结语

综上,传统的专业实验教学已跟不上暖通行业快速发展的脚步,对建环专业实验课程的改革,不仅要着眼于实验教材、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设备以及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使专业实验教学从理论课教学中独立出来,让专业实验教学也成为培养暖通人才的另一重要的途径。

作者:程向明 李翠敏 单位: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锐,郭全,等“.暖通空调”课程设计性实验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20),217-218.

[2]陈志慧,宋光泉.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时效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5),29-32.

传热学学习报告范文4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graduate students’ curricula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 of curricula teaching in graduate students,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discussing teaching method, which is abvious democracy, prominent interactivity and resonable operablitity; at the same time analyzed some points that needed to pay attention to. Based on that, it designed the model of discussing teaching method, and carried it out in the teaching of system sin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关键词: 研讨式;教学方式;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

Key words: seminar-style; teaching method; graduate curricula; 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213-02

0引言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整个研究生培养中的基础环节,其质量直接决定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人发展,现行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并非始自今天,只不过在目前的形势下矛盾更加凸显[2]。因此,如何根据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专门人才的要求,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的研究生课程教学状况,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已是当务之急。本文结合研究生课程《系统科学理论与应用》的教学实践,谈谈研讨式教学方法的思路和应用。

1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教学方法上的探究性、教学内容上的不定性、考核方式上的创新性等特点[3]。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1-4]和教学过程中的感受,本文认为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1 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功能性存在认识误区目前对研究生课程功能的认识有两种:一种是实用主义,思路是“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认为研究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强调课程的体系性,课程学习是工具性的,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另一种是能力主义,思路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认为研究生在教学中获取解决问题能力,注重知识结构合理性与专业化,该思路有规范的课程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教学过程始终。这两种认识不能说哪种更优,都存在偏颇之处。《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因此,既不能只注重实用主义,也不能只注重能力主义,而应将两者有机结合,即“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是研究生培养内在规律性的要求。

1.2 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前瞻性重视程度不够研究生课程内容的选择十分重要,既要反映当前的创新成果,又要满足研究生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是,目前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缺乏更新、教学内容重复,把反映本学科前沿的思想、理念、方法和研究成果纳入研究生的教学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选择研究生教材有一定的随意性。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合理选择教材,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努力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另一方面,我们一定要把握本学科发展动态,及时介绍当前研究的进展和热点、难点问题,把学生引领到学科前沿,特别应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纳入教学之中,使研究生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1.3 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方法性没有根本转变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不同于本科生教学,应该更加强调探究性,应该以科学研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获取并运用知识并培育学生创新精神。但是,目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研究生的学习方法都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可以说,绝大多数研究生还是习惯于本科学习方式,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不少研究生没有带着自己的问题学习,还是被动地依赖老师把什么问题都讲清楚。对教师而言,目前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变革教学方法的主动性不够,照本宣科现象比较严重。教师应该多组织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进行研讨,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民主性。因此,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应该践行研讨式教学,教师应该在研讨中启迪学生的研究思维和研究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

2研讨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研讨式教学方法的特点研讨式教学方法是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尝试,它将提高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落实到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在加强研究生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及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研讨式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5]。

2.1.1 具有明显的民主性将研讨式教学方法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可以充分体现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不存在不利于学术研究探讨的所谓权威,非常有益于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合作。由于民主气氛浓厚,使得师生能够轻松地讨论问题,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2.1.2 具有突出的互动性研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通过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的学习潜能,可以最大限度地进行认知互动。师生之间在研讨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进行互动,可以深化对研讨主题的认识,实现课程学习的最佳效果。

2.1.3 具有合理的操作性研究生与本科生不同,他们已经具备了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并且,研究生课程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研讨式教学方法在研究生阶段已经具备了合理的操作性。研究生阶段虽然也要学习一些较深入的知识,但课堂教学更应是启发性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造研讨问题的环境。

2.2 研讨式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根据教学实践经验,研讨式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2.1 防止出现“放羊”现象显然,对于研究生而言,研讨式教学比“填鸭式”教学要好,尤其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但研讨式教学也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产生我们熟知的“放羊”现象,即出现放任不管的现象。因此,教师需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课中严格控制课堂局面,这样才能防止出现“放羊”现象。

2.2.2 防止出现“跑题”现象研讨式教学的一个核心就是研究和讨论,有利于激活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但相比而言,如果疏于组织管理,研讨式课程教学不易规范有序,容易出现“跑题”现象,即讨论过程中容易从东扯到西。研究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也很容易发散开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善于掌控和引导,在出现“跑题”现象时,要能够及时使大家回归主题,最终实现研讨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前就要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境,提前思考好应对的策略,掌握灵活引导学生的技巧,这样才能防止出现“跑题”现象。

2.2.3 防止出现“漫游”现象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是成体系的,为了实现教学目的,不能随意破坏所学课程的系统性。但是研讨式教学方法由于其独特之处,研究生为了准备研讨,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收集资料、阅读资料和分析资料,相应地减少了对课程内容体系整体把握的时间,减少了对难点、重点内容学习的时间,不仅容易破坏知识的系统性,而且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容易出现走马观花的现象,造成研究生仅在该知识领域“漫游”了一番,即出现了所谓的“漫游”现象。

3研讨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具体应用

3.1 研讨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根据研讨式教学的特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适应研讨式教学方法的需求,可以按以下几点设计研讨式教学模式[6] [7]。

3.1.1 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实现研讨式教学首先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构建课程内容基础平台,营造学生参与讨论的空间。研讨式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式有较大不同,不能按照原有的课程内容逐堂讲解,更不能照本宣科。对于一门研究生课程的知识体系,其发展脉络、主要观点及相关主题是后续研讨式教学的厚实理论基础。对于知识内容的整合,可考虑按模块化设置内容,分为巩固性内容、强化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等。

3.1.2 研讨教学实施步骤研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调动研究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方式,它可以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并及时补充该领域的最新成果。依据研讨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可以按照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实施,主要工作和步骤包括:①布置题目;②给出要求;③引导学生查阅文献;④指导学生消化、归纳整理及研究;⑤辅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⑥准备研讨资料;⑦组织报告、讨论、交流;⑧讲评、总结及考核等。

3.1.3 专题讨论阶段划分专题讨论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和提出研究题目,学生自行组合成研究小组,根据各自的兴趣或研究方向自行设计和选择题目;围绕相关主题,布置和开展专题讨论,增进师生之间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课前提出讨论的专题,上课时由学生作为专题讨论的主持人。这种模式大体上分四个阶段:①头脑风暴阶段;②归纳综合阶段;③争论辩论阶段;④提炼升华阶段。

3.2 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3.2.1 课程教学实施计划我院《系统科学理论与应用》共48学时,其中重点内容的讲授为30学时,占总学时的62.5%,目的是保证课程的内容体系完整并且重点突出;相关研究内容的讨论为16学时,占总学时的33.3%,目的是充分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研能力;考核为2个学时,占总学时的4.2%,目的是进行效果检验和成绩评定。

3.2.2 课程专题研讨内容本门课程共设计了8次专题研讨内容,其中6次由教师设计,2次由学生自定义,对所研讨的问题可采用综述、评述和讨论等研究方法,可以参考期刊、书籍、网络等一切信息渠道的文献资料。例如,根据课程对于系统方法论的学习要求,设计了“论述系统方法论的实质及其在你感兴趣领域的应用”的主题,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以兰德公司为代表的系统分析方法论、以Hall为代表的硬系统方法论、以Checkland为代表的软系统方法论和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论这些内容。教师对专题讨论的布置举例见表1。

此外,专题研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自定的专题讨论内容涉及范围广泛,部分题目见表2。

4结束语

实践证明,研讨式教学方法在研究生课程中的专题讨论进行运用,真正地使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该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信息反馈,提供了一个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空间。特别是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获取的知识面。在专题研讨课中,活跃的交流方式可以激发同学们从各自学科背景出发,进行跨学科的理论思考,多侧面、多角度地对相关主题进行剖析,从而深化和完善对某一问题的理解。研讨式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很受学生欢迎,具有现实意义及实际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陈勇,钱旅扬.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80~81.

[2]苗卫平,牛海云.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324-326.

[3]秦发兰,汪华,胡承孝.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初探[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48-150.

[4]刘小敏,李佳孝,高敏.研究生课程有效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8,25(2):40-42.

[5]刘国福,李慧等.研究生课程研讨式教学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