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融合的目的和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旅融合的目的和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旅融合的目的和意义

农旅融合的目的和意义范文1

 

一、持续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及管理工作

1、做好旅游统计工作。一是节假日及旅游黄金周期间,重点上报各景区旅游收入及旅游人数。协同区假日办做好元旦、春节、清明、五一、端午5个假期的数字统计、市场分析、旅游投诉等方面的工作。填报河南省旅游政务网数据系统。编写假期旅游综述,并联系主流新闻媒体发送旅游数字及旅游综述。二是每月统计全区旅游人数和收入数据,常规化完成旅游数据统计总报、月报工作,截至6月底,实现旅游人数924.80万人,旅游收入2.98亿元。三是每个季度填报“全国旅游景区管理系统”,加强对辖区内A级景区的监督和管理,指导A级景区优质服务规范经营。

2、大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一是协助景区顺利通过A级景区复核。现有景区10家,其中A级景区6家:黄河富景生态世界(4A级)、丰乐农庄(3A级)、黄河花园口旅游区(3A级)、普兰斯薰衣草庄园(3A级)、绿源山水(3A级)、黄河逸园(3A级);备案景区4家:良库工舍、乡河湾、自然界、艺茂国际仓。二是上半年新备案艺茂国际仓1家景区:指导艺茂国际仓文商旅景区、良库工舍按照景区按照标准和要求做好A级景区资料整理、标识标牌设置工作。指导艺茂国际仓新建一个游客服务中心,目前,游客中心主体及功能区划分已经完工。三是做好厕所革命相关工作。对2015--2017年已建A级旅游厕所进行拍照、定位上传至高德地图。其中,按照市局要求将我区新建、改建10座旅游厕所申报情况在旅游厕所管理系统进行填报。四是按照《郑州智慧旅游产业运行监测与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要求,完成我区旅游视频会议系统的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并已投入使用。

3、旅游宣传形式多样化。通过电视、广播媒体进行宣传,邀请郑州晚报、郑州日报、中国网等媒体走进景区(点)采访拍摄,上半年,电视广播媒体报道5次、网络媒体报道47篇、报刊报道24篇。

4、其他工作。一是参加2018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做好迎接塞尔维亚、瓦努阿图两个国家共11名外宾的接待工作并圆满完成接待任务,我单位王雪珂同志被论坛组委会授予先进工作者。二是做好惠济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的资料收集上报工作。紧紧围绕省市关于旅游业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向古荥大运河管委会提交《中原市场旅游分析报告》、《河南旅游规划》、《河南省旅游资源调查报告》、《郑州市全域旅游产业提升规划及近期行动计划》等资料20件。三是积极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共18份,满意率100%。结合李福顺、禹金丽等人大代表提出的旅游惠民免票建议,我局迅速行动,深入景区调研,组织富景生态世界、普兰斯薰衣草庄园2家景区开展了“惠济旅游扶贫惠民,门票优惠等你来”活动,景区向持有低保证的游客免收门票,每月向郑州市民提供50张免费门票、200张半价票。

二、多措并举开展旅游宣传促销

上半年,开展文化旅游宣传活动12次。先后举办了首届豫台风情年、2018河南第五届绿源山水新春马戏艺术节、郑州首届国际花海美食狂欢节、首届“黄河诗会”暨第五届“天下诗林大会”、惠济区第一届全域旅游宣传周等8个主题宣传推介活动、艺茂国际仓举行中国(郑州)第二届观赏石博览会等。

三、稳步推进五旅融合发展

起草了五旅融合工作要点,明确了五旅各成员单位的工作目标。结合各单位职责,起草了《关于调整惠济区旅游发展委员会成员及其职责的通知(草案)》及《惠济区2018年五旅融合发展工作要点》,提升五旅融合精品旅游线路5条以上,推出文化体验游专线、文物古迹游专线、滩涂文化游专线、花海游专线、农耕游专线、工业体验游专线共18条旅游线路。

四、全力配合生态红线划定相关工作

根据市环保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郑州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结果征求意见的通知》,积极配合生态红线相关工作,对辖区在生态红线范围内各景区进行普查,并通知景区严格按照文件要求上报相关材料,整合材料报送至惠济区环保局。

五、存在问题

1.全域旅游工作职能部门间的协作效率偏低。目前全区全域旅游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机关干部、群众参与性不强。全域旅游是一项“时时处处、行行人人”都需参与的综合性工程,五旅融合涉及及工业、农业、商业、教育、文化、卫生等诸多领域,亟需成立“旅发委”,由区四大班子领导进行统一指导,全区党政部门共同参与,更需文旅、农旅、工旅、商旅、康旅各个职能部门进一步认真落实工作责任,明确目标指标、责任主体,密切分工协作。

2.全域旅游亟需统一指导、统一规划。规划是我区全域旅游工作的龙头和根本。为实现我区旅游业发展模式由景区引领向全域发展转变,要尽快出台《惠济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对辖区“旅游+”与“+旅游”项目进行规划指导,有效推进我区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避免出现重复性建设以及过度开发、破坏性开发等问题;借鉴旅游先进地区发展经验,整合好惠济特色资源,充分利用好大汉文化等特色文化,发展古城、游园等人文景观,打造新的经济业态。

3.旅游招商条件受限,缺乏龙头项目带动。受土地、规划、交通等条件限制,近几年,旅游项目招商进展缓慢,缺乏品牌、强势旅游项目入驻。现有的旅游企业普遍存在小而散,呈碎片化发展,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缺乏与旅游配套的大型旅游娱乐项目;经营主体参与形式较为单一,各景区(点)单打独斗的多,没有形成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发挥互补的作用;旅游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4.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发展缺乏魅力。历史文化、地方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对历史文化研究不够,没有将历史文化遗迹与旅游景区建设结合起来,区域内文化元素没有进行系统梳理提炼,文化特色和品牌价值未能很好凸显,文旅融合度不高,景区多为自然生态型,在文化的融入和彰显上做的不够。文化探寻、民俗体验型旅游项目少,特色文化鲜明的旅游纪念品开发不足。

5.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旅游发展缺乏基础支撑。近年来,我区在旅游公共服务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设立旅游交通标识牌,新(改)建A级旅游厕所,组织辖区内A级景区积极加入郑州市旅游年卡惠民行列等,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旅游公共服务面向旅游企业、面向游客“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依然明显。我区交通基础设施滞后、服务设施急需配套的问题突出,停车场、旅游标识牌、旅游服务中心等设施不完善,还需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标准规范等手段,使惠济旅游硬件环境再上一个台阶。

6.旅游宣介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发展旅游事业,一靠建设经营,二靠宣传推介,而我区目前的推介活动只限于本地区,缺乏省域眼光、全国眼光和国际眼光;当前旅游推介多是一些旅游节庆宣传活动,形式单调、缺少特色,主要停留在游客口碑和熟人相传的阶段,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惠济缺乏整体形象的包装,宣传口号、logo设计、旅游标识等方面不规范、不统一,未能在宣传推介中体现出惠济特色。

7.黄河滩区水源地保护对旅游项目发展提出新要求。《水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我区丰乐农庄、绿源山水、黄河逸园、黄河花园口旅游区、普兰斯薰衣草庄园、黄河富景生态世界6家A级景区均在一、二级水源地环保整治范围内,旅游建设项目受到水源地保护的要求,目前已基本停建。部分已建成A级旅游厕所因涉及水源地问题,已经停用整改。

8.五旅融合工作推进困难。一是五旅各成员单位的认识不到位。文、工、商、农、康各部分工作进度不均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克服单纯的任务观点,切实强化工作效率和落实效果;二是土地指标需求不到位。发展旅游建设项目的用地面积较大,导致用地需求增加,土地已成为制约五旅融合深入推进的瓶颈,还需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土地政策支持,合理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缓解惠济发展旅游用地紧张的局面。

9.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需要一大批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既懂旅游又善于文化创意的高端人才队伍。当前,人才短缺是我区文化旅游工作的一个制约瓶颈,近半年来,由于市、区人才选拔,文化旅游局有14人调离工作岗位,文化、旅游、文物专业执法人员严重不足。人才缺乏导致文化旅游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开发,未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果,补充文化旅游工作队伍迫在眉睫。同时,辖区各企业均向旅游业靠拢,产业融合发展受人才的制约很大,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讲解人员不仅少,而且由于缺乏系统、专业、有效的培训,其专业素质也不尽如人意。

六、下一步工作

(一)以转变思想理念为重点,凝聚力量,形成共抓全域旅游的体制机制

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全域旅游产业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2006年,我区成立了“惠济区旅游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旅发委),受当时旅游发展规模和条件限制,旅发委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并不明晰,已不适应目前全域旅游发展要求。所以,下一步首要任务是尽快启动重建和优化调整我区旅发委机构,形成全区上下共同参与、共同谋划、统筹协作发展全域旅游的体制机制,由区旅发委负责研究制定全域旅游工作开展过程中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事项,审核重大旅游项目规划,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赋予旅游管理部门更多的职能,让其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行业规划、产业促进、资源统筹、服务监管等作用,大力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立足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密切联系全区各旅游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行政指导和信息服务,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围绕“全域旅游”发展精髓,突出黄河风情、生态体闲、古汉文化,把旅游与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城市建设、美丽乡村结合起来,策划具有惠济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二)以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创新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经营单位都要积极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推动文旅、商施、农旅、工旅、康旅“五旅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推动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五旅”单位明确制定月度、季度或者年度工作完成目标,并严格按照目标推进项目进展。拓展产业融合渠道,做好旅游与现代农业、信息咨询、影视娱乐、会展博览等相关产业对接,发展商务游、康体游、生态游、工业游等特色旅游,搞活门票经济、地产经济和服务经济,形成多点支撑、融合发展大旅游格局。

(三)以提升文化内涵为重点,全面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

惠济文化是由黄河文化、大汉文化和运河文化凝结而成的“三位一体”文化:古荥片区重点展示大汉文化、北部特色商业区重点展示运河文化、黄河滩区重点展示黄河文化;其他片区以文化、商业、健康、养老等为载体,大力展示特色文化。精心制作“拥抱汉族摇篮·畅享大汉文化”等一系列旅游宣介用语,塑造了惠济旅游之魂。出台促进文化旅游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对接待游客人数达到一定数额的文化旅游企业给予相关的奖补支持。鼓励文艺、文化工作者投资参与文化旅游企业经营发展。加强文化旅游的融合,促进形成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打造文化旅游线路,促进旅游+文化发展模式的形成,围绕黄河文化、古汉文化等惠济文化旅游品牌,设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使惠济文化走进游客心中,展现厚重惠济历史文化底蕴。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街区,突出惠济文化符号,提升惠济文化内涵。修复、重建城市城墙、运河等历史文化符号,建设特色文化街区、特色小镇,提高惠济文化品味。

(四)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着力提升全域旅游公共服务能力

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要从景区(点)拓展到全域。一是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加快《惠济区智慧旅游产业运行监测与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启动惠济区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与应用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对景区、饭店、旅行社、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导游、公安、交通、环保、气象等不同旅游业态、行业的旅游相关运行情况信息的多源头、多形式采集和监测,有效提升旅游产业运行感知能力;可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搜索引擎、通信基站等多种渠道动态汇聚游客查询、游览、评价等行为数据,通过关联拟合分析定性推测景区/目的地热度、游客属性、产品需求等,还可以及时掌握旅游相关舆情,促进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旅游市场监管、服务、营销体系;能够在旅游节假日实时景区客流量、游览舒适度、气象及周边交通路况等信息,提升旅游局公共信息服务能力,为游客行程规划提供信息参考。二是配合市旅游搞好旅游年卡运行管理。增加参与旅游年卡景区数量,加大服务网点密度,加强服务人员技能培训,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发挥其旅游惠民便民功能。三是完成旅游交通标识牌、旅游厕所和智慧旅游综合应用平台建设,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支撑。

(五)以整合资金资源为重点,加大全域旅游建设投入力度

政府投入,重点用于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和交通、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旅游产业投融资体系,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辖区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对接,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参与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实施,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培育几个具有核心文化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企业集团,在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大旅游招商力度,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产业扶持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优势资本与优质资源有效对接,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拓展旅游产业面,拉长产业链,支持旅游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合作,扩大融资规模,形成大投入、大格局、大转型的良性局面。

(六)变旅游发展瓶颈为机遇,整合资源大力发展“城市生态旅游”

农旅融合的目的和意义范文2

陈文志,男,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经济管理系副主任;勒伟,男,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处。

刘永恩,女,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经济管理系副书记。

摘要:随着旅游者求知欲望的日益强烈,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的热点之一,旅游经营者要大力发展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提高区域旅游业的生命力和吸引力。雅安宝兴县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其发展文化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宝兴;文化旅游;旅游深度开发

随着大众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文化成为旅游业最富魅力的卖点,在旅游中积累文化知识,追求文化享受,成为一种新的旅游需求。国家旅游局从1992年开始策划中国旅游主题游活动,吸引不同游客的文化旅游需求。如“94中国文物古迹游”、“ 95中国民俗风情游”、“ 2005红色旅游年”、“ 2011 中华文化游”等,其中大部分主题旅游项目都体现了中国文化旅游的独特魅力。

一、概念界定

(一)文化旅游

近年来,学术界对文化旅游的研究颇多,分别从旅游经营者、旅游消费者和旅游产品构成等角度阐述了文化旅游的概念。最为典型的是美国旅游人类学家史密斯(1977年)指出文化旅游是指人类记忆中一种正在消失的生活的“图景”或“地方特色”,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残余。 郭丽华(1999年):“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刘玉等(2000年):“从旅游者旅游动机、旅游者活动内容角度出发,将旅游分为观光型旅游、度假型旅游、特种旅游,特种旅游包括娱乐旅游、文化旅游、探险旅游等。其中文化旅游是指集文化、经济、科技、教育、旅游于一体的大旅游。” 蒙吉军等(2001年):“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

归纳起来,文化旅游即是指旅游者对异地或异质文化的求知和憧憬引发的,前往异地进行以增长文化知识、体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旅游活动过程。

(二)文化旅游资源

文化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者形成文化吸引,并能被旅游业利用,产生社会、经济和环境价值的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文化旅游资源按时间维度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现代文化旅游资源;按景观存在的形态可以分为有形文化旅游资源和无形文化旅游资源。由于文化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财富,与其他旅游资源相比除了具有一般旅游资源的特点外还具有其更加鲜明的特点。如,可持续性,知识密集性,启迪创新性,强参与性,强垄断性等。

二、宝兴县旅游开发的优势

(一)地理区位优势

宝兴县是四川省雅安市所辖的一个县,幅员面积3114平方公里。1933年置宝兴县,因矿产等自然资源丰富,取《礼记.中庸》“宝藏兴焉”之意而命名。宝兴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雅安市北部,东邻芦山县,南界天全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小金县接壤,西与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相连。县城穆坪镇距成都市210km,距雅安市80km,距四姑娘山风景区155km,距碧峰峡风景区76km,位于从九寨沟黄龙寺红原四姑娘山夹金山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碧峰峡的旅游环线上,是四川西部生态旅游大环线上的重要部份。

(二)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宝兴县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奇异的自然风光,古朴的原始生态,独特的藏乡风情。“大熊猫”是世界级的旅游品牌,宝兴县作为世界上第一具大熊猫模式标本的产地和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是展示大熊猫旅游品牌的重要场所。宝兴境内夹金山是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是的丰碑,是精神的见证,是进行文化旅游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宝兴是始自汉代的民族迁徙走廊的必经之地,其典型代表是硗碛的藏族风情,在其民族语言、服饰、饮食、藏家山寨、民族节庆、宗教文化等方面都折射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硗碛作为距成都最近的藏族乡,是展现藏族风情及藏汉民族团结的重要窗口。宝兴,古代为青衣人居地,历史文化丰富。同时,宝兴生态资源好,有宜人的气候和山青水秀的良好环境,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优势明显。

三、宝兴县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宝兴县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宝兴县是四川省列为优先发展旅游的12个重点县市之一, 1995年,夹金山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1年,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同年,成都花水湾温泉公司与县国资公司联合投资,组建了四川夹金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对夹金山风景区进行开发。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宝兴县作为汶川地震重灾县,抓住了灾后恢复重建机遇,成功推出了神木垒和东拉山景区,迅速成为全省旅游的热点,实现了生态旅游产业的突破发展,被评为全省生态旅游十佳县。2012年,福建省正兴集团与宝兴县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将陆续投资10亿元人民币重点打造铁坪山、扑鸡沟、熊猫古城等旅游景点,进一步提升宝兴旅游品牌影响力。

宝兴县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品味较高,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宝兴县的旅游资源大多处于待开发状态。现已开发的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几处 :

景区(点)名称

分类依据

按资源类型分按产品属性分按旅游目的分

蜂桶寨大熊猫自然产品观光型

硗碛乡藏族风情人文产品娱乐型

铁坪山云海佛光自然产品休闲型

夹金山生态观光、红色旅游人文产品 观光型

邓池沟熊猫文化人文产品 观光型

神木垒自然景观、民族风情自然与人文产品观光、体验

东拉山大峡谷生态景观自然产品观光型

近几年旅游接待情况如下:

年份旅游接待人次旅游综合收入

2009年44万2.154亿元

2010年81.45万人次41500万元

2011年101.5万人次5.45亿元

2012年125.66万人次6.85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及问题

1.旅游进入性差,严重制约旅游发展

宝兴县交通以公路为主,对外通道单一,贯穿县境的主干道仅S210线一条,多雨季节,道路塌方事故频发,致使宝兴县可进入性差。其次,县内景区之间未能形成环线,使自驾游不畅。受“4.20”芦山大地震影响,318国道和210线路交通不畅,使得宝兴县旅游业受到较大影响。

2. 旅游文化挖掘不够,游客驻留时间短

宝兴县的景区开发以自然资源的初级阶段开发为主,旅游文化只停留在观光层面,没有充分体现出旅游的价值,现阶段的开发只是直接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组合,没有进行系统的整合和创新,尤其在开展游客旅游互动上缺少有力的产品开发,缺少游客体验和互动参与的旅游项目,旅游内容过于单一,景区游客仅是被动的进行旅游活动,难以激发游客的回头率和旅游活力。

同时,宝兴县接待条件最好的酒店是夹金山大酒店,其余多数为个体宾馆和老百姓自主经营的农(藏)家乐,没有一家旅游接待龙头企业,难以满足高消费、高享受层次游客需求。

3. 旅游商品可购性不强

近年来,宝兴开发了一些石雕工艺品和农副土特产品,以及一些纪念物品,但旅游商品仍存在品种单一、制作粗糙、附加值不高、纪念意义不强等问题。加之宝兴县在大型的旅游购物超市等场所建设上长期滞后,给外地游客购物带来不便,综合消费体现困难。

四、宝兴县文化旅游深度开发建议

(一)挖掘宝兴旅游文化底蕴,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进一步做大做强“熊猫老家·传奇宝兴”这一品牌建设,充分挖掘宝兴的熊猫文化、红色文化、土司文化、藏乡文化、生态文化等特色文化,丰富完善旅游景区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加强宣传营销力度,加快推出一批品位较高、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精品景区;进一步培育“红叶节”、“上九节”、“冰雪节”等旅游节会品牌;进一步促进有机农业、中草药、汉白玉石材等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高山、蜂蜜、中药材、茶叶饮品、汉白玉工艺品、特色食品等特色旅游商品的研发、品牌包装及宣传力度。

(二)拓展旅游合作空间,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知名度

宝兴作为世界了解中国大熊猫的窗口,雅安市和四川省旅游联接世界的纽带,宝兴县需加大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加强和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树立大熊猫文化之源的形象,将大熊猫作为必不可少的的文化节点,真正促进宝兴的文化旅游经济发展。

2013年4月20日0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宝兴县旅游业受到重大的打击,同时也是一个机遇,宝兴县经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连续报道关注,知名度骤然提升,应以此为重要契机,狠抓城市宣传营销工作,培育和打造文化旅游核心品牌,围绕核心品牌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宣传推介,围绕核心品牌规划开发点、线、面的旅游产品。重视改善硬环境,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改善软环境,提升服务层次,健全服务体系,切实增强文化旅游产业的软实力。同时,加强旅游品牌建设,大力推行旅游标准化,规范旅游管理水平,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旅游高端品牌,树立和强化全域旅游、立体旅游的理念,对宝兴县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在旅游产业中处处体现文化内涵,精心做好宝兴整体形象的塑造,丰富旅游线路和内涵,对暂未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使宝兴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旅游目的地。

(三)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要加快宝兴县文化旅游的开发,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而且可以增强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将对宝兴县旅游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文化内涵。

2012年8月,宝兴县教育局与广东省中山市某知名学校共同策划和实施了宝兴 “四化三旅” (四化:熊猫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三旅:发现之旅、体验之旅和爱心之旅)主题活动,并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宝兴县文化旅游资源与青少年“三观”教育的主题旅游项目结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初现了宝兴特色文化旅游产品雏形。宝兴县在文化旅游产品创新等方面蕴含着较大潜力,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还需继续探索。

(四)整合文化资源,大力促进功能升级

要用差异竞争的理念,整合商贸、民俗、文化旅游,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实施文化与商贸的联姻,以提升文化配套功能为突破口,精心策划,举办展销会、交易会、促销会,开展节日庆典,戏剧演出等文娱活动,促进其他与商贸配套功能的完善,形成以商带旅、以旅促商的新格局,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应的双赢。以宽松的环境和优惠的条件吸引全国各地商业巨头,大型经销商、商来这里创业和发展。(作者单位: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经济管理系)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雅安市2013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项目编号:YA20130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宝兴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 梅青孙淑荣李国昊:论济南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张涛 :论成都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云南大学学报,2008年5月

[4]张占福:关于武川县文化旅游产业特色深度开发的思考,2009年9月

[5]胡春丽:论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河南大学,2011年

农旅融合的目的和意义范文3

关键词:全域旅游;绿色经济;新模式

一、全域旅游概述

所谓全域旅游,是指以某一区域为核心而形成的全景化、全覆盖、全方位旅游模式。换言之,全域旅游是突破了旅游产业限制,与传统旅游模式大相径庭的全新模式。首先,全域旅游是以某一区域作为旅游目的地,从传统旅游景点上升到了旅游区域,大幅提升了旅游范围覆盖位置,实现全景化旅游,带给游客更为良好的沉浸式体验,消除游客在旅游时产生的割裂感,让游客能够在旅游目的地体验到全过程的畅觉。其次,全域旅游强调区域资源整合以及行业融合发展。仅凭旅游行业难以构建全域旅游,还需要目的地范围内各产业共同合作,一起为游客打造全方位的服务,充分利用区域内可用资源、空间、产品及产业,创造全民参与的旅游模式。最后,全域旅游是新时代背景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成果,是推动产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全新模式,是以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全域旅游能够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有效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总而言之,全域旅游是不断提升旅游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更好地满足旅游市场消费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全新旅游模式,其对绿色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构建全域旅游新模式的策略

(一)全面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过渡发展

要想有效构建全域旅游新模式并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必然需要对传统景点旅游模式加以改变,故而需要全面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过渡发展。首先,由政府相关部门带头,旅游企业、组织及单位大力响应,积极推动全域旅游相关体制的深化改革,为全域旅游的实现创造体制条件。其次,政府牵头推动当地各旅游景点景区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综合旅游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大力发展产业经济,一改传统门票经济,并且促进旅行社封闭管理的导游管理机制向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从而构建整体性、衔接性更好的全域旅游基础架构。最后,还需要充分考虑游客需求,基于游客需求构建全景化、全覆盖、全过程、全时空的完整旅游服务。相应的,旅游目的地相关产业需要实现深度融合,同时社会各界均需要参与进来,才能有效构建起能够令游客满意的全域旅游模式。

(二)大力构建产业融合、全民参与的旅游结构

全域旅游的构建,需要以政府作为领头羊,旅游产业作为核心产业,其他产业作为辅产业,才能真正实现区域内空间布局优化、资源整合利用、产业融合发展、全民积极参与,打造全新旅游模式。尤其是产业融合,更是构建全域旅游的关键所在,必须大力推动融合的深化。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大旅游业与餐饮业、服务业的融合力度。在全域旅游模式中,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应该能够享受到处都有接待服务的待遇,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大力建设宾馆酒店。实际上,做好宾馆酒店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十分有必要,但没有必要投入过多资源,否则只会限制和拖慢全域旅游发展。其次,旅游企业应当积极与其他产业进行深入融合,从原本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更加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实际上在全域旅游模式下,单一景点景区不再是所有旅游产品的集中地,旅游产品广泛覆盖区域内所有范围,能够为游客提供更为连贯的全过程旅游体验。也就是说,需要加大旅游业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同时推动绿色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积极打造特色品牌,提高旅游质量

特色旅游产品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在构建全域旅游新模式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拥有的特色景点、文化、建筑、特产等,打造特色品牌,从而吸引大量游客。需要注意的是,当特色旅游产品数量较少时,还需要围绕特色产品打造完善的产品体系,从而填补产品空缺,为游客提供更为深入的良好体验。以水城县为例,当地政府围绕刷新世界第一高桥记录的北盘江第一桥打造了特色旅游品牌,同时在周边发展玉舍国家森林公园、野鸡坪、米箩农旅园区等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游客在游玩“世界第一高桥”之外,还能感受与之配套的旅游产品,从而能够真正感受全过程的旅游体验,大幅提高了旅游质量。

(四)联合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发展农村旅游经济

在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绿色经济的大背景下,全域旅游需构建集景区、乡村、综合体、小镇、城市为一体的旅游发展结构,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依靠景点景区主要集中在乡村区域的特性,重点发展农村绿色经济。因此,全域旅游的构建应当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在景点景区之外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吸引游客,并引导游客以生态友好的方式经历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等旅游形式,让游客在景点景区之外也能感受旅游的乐趣。而且,生态旅游有利于农村绿色经济发展,能够同时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实践。

农旅融合的目的和意义范文4

提出,我国要在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人口,要让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让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现阶段我国全面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和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但大部分的政策都是“输血式”的帮助,“造血式”的帮助还比较少,办法不多,效果也不明显。要持续巩固脱贫成效,防止贫困户返贫风险,就需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扶持农村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村的“造血”功能,建设一条为贫困人口长期“输血”的通道。

县乡有五个市级贫困村,共900户2215名精准扶贫对象,是不发达乡镇的典型代表,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发展经济的难度非常大,有效办法不多,一些看起来好的办法,由于每个经济区域的条件差异较大,可复制性不强,与本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显得有些“水土不符”,成效不大。现有的国内外研究对类似于县乡这种浅丘乡村经济发展的研究非常少,所以通过调研,本文将结合县乡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希望能做到“量体裁衣”,因地制宜。

二、县乡乡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乡位于县中东部,距县城38公里,与县镇、凯河镇、镇接壤,与本县镇、镇、通山乡毗邻,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大乡。全乡幅员面积57平方公里,辖2个居民委员会,11个行政村,2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226人,是一个偏僻的非轴线农业大乡。全乡共有4个小型水库,人民渠和左干渠穿过11个村,乡内支渠100余公里,共有堰塘200余口,供全乡农业用水,耕地面积24599亩,山地林地面积13812亩,区域内有一条6.5米宽草油路面的省级道路三金(县到金堂县)路通过,各村的路面大多是3.5米宽的水泥路。

全乡的村社集体经济较少,发展相对落后,有的村社除了部分固定资产出租收入以外,几乎没有任何的集体经济收入,导致了村社公共财力不足,服务能力低下。

全乡以农业经济为主,发展传统的种植、养殖业,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民自己散户种养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工业经济主要是以简单的手工业为主,集中在乡场镇所在地,总的参与人数不到500人;服务业长期从业人数不到1000人,这其中包括餐饮,小家电,维修,小商户等。据统计,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的16%,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的66%,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18%。从中国全国来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占GDP比重的15%、52%、33%;从世界平均来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占GDP比重的5%、31%、64%;而从美国等发达国家来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占GDP比重的1.2%、19%、79.8%;由以上数据可见,越是发达的经济体,它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越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越低。

由此可见,乡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水平不高。需要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降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来达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的协调发展。

全乡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3675元,收入来源超过75%是外出务工收入,全乡外出务工的人数有1498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一半,年轻人很少有人留在家乡,这也就导致了本地区的发展出现缺人,缺人才,缺钱,缺技术,缺知识的现象。

由于都是发展的传统农业,手工业,所以,这里的生态环境没有破坏,依然是绿水青山,风景秀丽,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先天条件。

三、县乡乡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1.公路里程少,硬化比例低,毛坯路多,路面状况差。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道路不通,造成很多的不便,一是“出不去”,特别是到了雨季,当地生产的农副产品运输不出去,本地区的市场容量不大,无法完全消化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农民生产的瓜果、蔬菜运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收入,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二是“进不来”,外面的车开不进来,外面的东西运输不进来,外面的好货物也送不进来,虽然目前电商发达,但物流运输困难,也给当地的发展带来障碍。

2.水利设施老化。全乡4座小型水库中有3座为病险水库,渠道年久失修,渗漏严重,有少数不能通水,收取农业水费困难,水利工程正常维护费用不足,这也进一步加速了水利设施的老化。人畜饮用水大多来自于井水,规模小、设施简陋。有1个水厂,仅仅供全乡场镇人口基本生活用水。

3.农村通讯设备落后。农村通讯事业虽然发展迅速,几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手机,电话普及率为95.2%,但是,现在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各村的宽带发展速度还是比较滞后。由于农村用户分散、线路远,单户造价高,导致经营农村宽带效益不好,给电信公司发展农村宽带带来了困难,除了场镇以外,最多的一个村有30户人用上了宽带,还有很多村民用的“棒棒机”,不能上网了解信息,不能上网购物,仅仅能通话、发信息。

(二)科学技术运用程度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管是在农业生产还是企业发展等方面均体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本乡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运用程度很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生产过程中,机器的运用很少,比例很低,还不到总量的20%,全乡对购置农机进行了补助,近三年来,虽然做到了应补尽补,但是购置农机的依然较少,一是由于本地区属于丘陵地区,机械耕种不是完全适合,二是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机械化收割上来。

2.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受到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以及自然因素的限制,本地区农户农业生产的技术应用能力较差,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弱,使得农业生产依旧存在严重的低效率。

3.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主要还是以传统的手工业为主,技术含量低,效率低下,产品的附加值小,乡区域内还没有一家以生产线、生产车间等有科技含量的公司入驻。

(三)人员素质整体较低

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其所从事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本乡乡村经济发展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人均受教育年限不到6年,乡内没有专业的技术培训机构,全乡60岁以上6810人,占总人口比重的24.1%,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从业人员素质整体较低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镇发展产业的业主和从业人员学历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对企业管理的认识不足,很难在经营过程中对市场变化进行准确预期,存在很严重的盲目经营和发展的情况,从而使得乡镇企业的发展生命力周期不长。二是农民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为严重,思想难以转变,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难以运用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具,致使农业生产活动在技术层面上相对落后,效率低下。

四、县乡乡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发展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好与不好的标志,也是一个地区的基本形象,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缩小与城市的差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会使农村经济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长期受益。所以基础设施的投入至关重要,县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基础设施:

1.充分抓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机遇,一是综合利用“一事一议”道路奖补政策,扶贫项目等,加大投入,兴建乡村道路。二是用现有的集体资产承包收入,进行投资改善基础设施状况,例如:一个社的堰塘需要整治,但是社集体又没有资金进行整治,就可以通过引进承包人的办法,提前预支承包费用,用提前收取的承包费用,对该堰塘进行整治,整治好的堰塘经营权在一定时间内归承包人所有,这样也可以降低承包人的成本。

2.运用农村公共服务资金,做好水利设施的维护。农村公共服务资金,是通过省级财政下拨到每个村,着力解决村内最急需、群众最急盼、受益最直接的突出问题。这笔资金每年每个村平均5万元左右。对于渠道年久失修,渗漏严重,不能通水,收取农业水费困难,水利工程正常维护费用不足等问题就可以利用农村公共服务资金,作为基本启动资金,再通过筹资筹劳,每年对渠道等设施进行整治,除淤等处理,使农业用水得到正常提供。

3.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改善通讯设施设备落后的状况。通讯设施设备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信息的传递速度,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信息就是金钱,信息就是生产力,所以,加快改善通讯设施设备落后的状况是非常必要的,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培训、考察等,引入通讯企业,以最优惠政策为本区域建设通讯设施,达到改善通讯设施设备落后的目的。

(二)强化政府引导,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在乡村经济落后的地方,因为主要是以农村散户种植、养殖,不成规模,没有自己的品牌,经济收益不高,效益不好,所以必须要用政府的引导来统筹,才能不盲目地发展经济,才能少走弯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县乡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大力发展柚,创建本地农产品品牌。柚以独特的风味著称,果大,皮薄,可食比例大。果肉乳白微黄,质地脆嫩化渣,酸甜适度,汁多味美,营养丰富,有止咳,化痰,顺气,平喘的药用功能。2019年9月,、2个乡镇联合申报了柚扶贫产业园区建设项目,乡的紫桥、群龙、玉溪、普陀、左街等5个村,栽植柚48910株1191.08亩,目前万亩柚现代农业园区栽植规模基本完成,2019年通过绿谷博览会、电商平台等渠道,柚的销售额达到了2300万元,为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要重点挖掘特色产业“柚”的发展价值,加强园区后续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业主统一管理,建设田间生产作业道、滴灌工程,初步达到作业道路网、灌溉体系、病虫害防治措施三网配套,有效提升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综合能力。同时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计划在德遂高速沿线5个村再发展柚800亩,全乡柚预计达2000余亩。加快推进柚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报工作,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产业发展标准化、品牌化、效益化,最终实现柚在助农增收、乡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2.农旅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旅游小镇。重点打造乡石河村千亩精品梅林基地,推动万亩“、柚扶贫产业园”建设,以梅林+柚为依托,将乡打造为特色旅游小镇。“乡石河村千亩精品梅林基地”位于县乡石河村,距县城中心42公里,德遂高速穿境而过,区位优势突出。整个村栽种梅花品种主要以杏梅为主,骨里红梅、白梅、青梅等多个品种,目前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2018-2019年连续两年成功举办“梅花节”,引爆了石河村乃至全乡干部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的激情,下一步要把石河村千亩精品梅林基地作为乡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引擎来打造。以举办梅花节为依托,探索“基地+专合社+农户+电商”运作模式,加快建设千亩精品梅林基地和苗木示范区,撬动相邻村连片发展四季观赏花木,发展生态、休闲、观光等绿色旅游文化产业,达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良好效果。同时结合农工发源地、秦皇宫历史文化,讲好故事,实现农旅融合,助推乡村经济发展。

3.引入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手工业。在本乡区位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发展大型工业企业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让农民增加收入,增加就业,合理有效地利用农村剩余劳力,一是适量地引入部分小型微型企业,从事手工编制藤椅和其他简单的工艺品,这种劳动不需要长时间的培训,成本低,简单易行,风险低,投资小,利润丰厚。二是积极引入电子厂业务企业,就业灵活,人员多少不限,由农民将铜线领回家进行手工绕线也可,在场镇集中劳动也可,这样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实现了在农闲时间的就业,使本地的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4.发展绿色养殖,助力乡村旅游。在本乡金湾村,发展了融合绿色养殖、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服务项目。该项目是由返乡农民工投资,乡政府的帮助下开发的。一是承包了100亩农田,通过整理改建,发展水产养殖,年产值可以达到150万到200万元,水产全部用本地生产的粮食和绿色草料喂养,这样生产出来的鱼、虾等,肉质鲜嫩,口感极佳,经济价值也非常高,价格是一般鱼、虾的三倍左右。二是开发娱乐、餐饮性项目,客人可以在这里垂钓吃到最新鲜的鱼、虾等水产品。同时还开发了200亩的林地,种植不同季节的水果,让客人可以在这里自己采摘最新鲜的水果品尝。自从开发以来,受到很多城市客人的喜爱,效益不错。既发展了生态养殖,又发展了乡村旅游,既得到了经济收入,也赢得了品牌价值。

(三)注重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综合素质

从业人员的素质,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人力资源也是最宝贵的一种资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才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对乡镇企业业主及从业者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技能,增强对市场经济的理解,能够对市场经济有清晰的认识,以市场经济理论来指导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2.强化农民对科技和市场的认识,依托“农民夜校”“农民大讲堂”,让他们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使其在农业生产中从原有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中解脱出来,不断增强其认识水平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

农旅融合的目的和意义范文5

关键词:旅游产业;城市发展;体育赛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为发展经济,扩大城市影响力,将举办体育赛事作为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已成为中国许多城市的共识。作为新兴产业,体育能够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成为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是举办过奥运会的北京以及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很多中小城市也在尽力争取举办国际或国家级大赛。如青海省的环青海湖自行车公路赛,大连、厦门的国际马拉松赛,三亚的国际沙滩排球赛,广西柳州的F1摩托艇比赛等等。但由于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文化特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溪至今并未把体育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项目。

虽然本溪在体育产业开发方面起步较晚,但可以借鉴国内外城市的经验教训,挖掘潜在优势。

2010年8月末在沈阳市举行的世界女子9球锦标赛,在比赛期间的广告中,亿万观众还发现并迷上枫叶之都——本溪。然而这只是牛刀小试,2013年将在辽宁省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将成为本溪市借力体育,发展旅游产业,进一步提高本溪城市品位的更大契机。辽宁申办全运会成功,辽宁旅游业是受益最大的产业之一,将直接促进辽宁旅游产业再上一个台阶。如何充分把握利用辽宁全运会机遇,突出发挥本溪市的邻近沈阳主赛区的区位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全面提升本溪市旅游国际形象和旅游产业水平,推进本溪向旅游强市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1本溪旅游产业所面临的全运会机遇本溪作为十二届全运会主赛场沈阳的邻近城市,在沈本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全运会经济竞争中已经占据有利位置,全运会将为本溪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难逢的机遇和深远的影响。

1)旅游基础设施将得到有效改善

作为全运会的分赛场城市,其最大影响将是促进本溪市城市建设。申办全运会成功之后,本溪市及时制定了“迎全运、创品牌、树形象”3年行动计划。以全运会场馆建设为中心,全力提升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启动“三大工程”:沈溪新城体育中心工程、本溪市全民健身中心工程和本溪市体育场改造工程。这些地标性建筑将全面改造本溪市的基础设施、交通、环保、通讯和比赛场馆,客观上也全面改善了本溪市的旅游环境。

2)旅游市场的客源结构将得以完善到本溪的游客多为附近城市的中短途游客,省外、境外旅游是本溪市旅游业的薄弱环节。全运会女子篮球项目、青年足球项目和公路自行车项目的比赛在本溪市举行,必将带来一定数量的运动员、工作人员、新闻记者和观看赛事及观光的海内外旅游者,为促进本溪市的省外、境外旅游市场提供良好机遇。2013年全运会将使全国、乃至世界了解本溪,创造本溪市最佳旅游形象品牌,从而带动全运会之后省外、境外游客数量的持续增加,为打开省外、境外旅游市场奠定基础。

3)旅游服务质量将会全面提升

旅游接待服务,也是全运会接待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溪市鲜有接待大型活动的服务经验,因此在迎接全运会的准备工作中,接待服务必然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扎实推行行业服务质量标准和服务礼仪规范,加强宾馆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导游人员的服务质量考核和监督。尤其是加强对接待酒店管理人员以及导游人员的培训,包括旅游服务行业标准、旅游安全保障知识、酒店服务礼仪规范、酒店安全应急管理等,借机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4)旅游相关产业将获得快速发展

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它几乎与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都发生着直接与间接的关系。

全运会带来的大量商机,为本溪市结合自身特点,将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采用商旅结合、文旅结合、体旅结合、交旅结合、工旅结合、农旅结合等诸多模式创造了条件。促使本溪市在拓展旅游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振兴钢铁、制药等行业。

2抓住全运会机遇,加快本溪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2.1展示本溪旅游“三都五城”的形象品牌旅游形象是现代旅游业最重要的竞争手段之一。

全运会是目前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型体育活动,央视直播所带来的巨大媒体效应是树立一个地区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最佳载体。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全运会给本溪市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借此树立起本溪旅游在国内外的优良品牌。本溪市应该拨出专款加大对全运会旅游的宣传促销活动,着力宣传市政府的“三都五城”规划。“三都五城”既是本溪的特色,也是本溪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加快本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措施,建设“三都五城”即是将特色、目标、措施三位一体。“三都”是指钢铁之都、医药之都和枫叶之都,“五城”指的是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全运会将本溪“三都五城”的风采展现给世人,向世人展现一个和谐、文明的新本溪。

2.2加快本溪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本溪市应该抓住全运会机遇,努力经营现代与传统相结合、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应加大投资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提升本溪城市品位。在本溪市老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建设中,应按照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要求,建设具有现代气息,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配套体系;应重点规划建设好平顶山公园、太子河水上乐园、本钢工业园、溪湖公园,真正建成城中有山水、山水在城中的花园式城市;应建设五星级酒店、国际会议中心等,在增强赛会接待能力的同时,增强旅游对外接待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如果财力允许,可开全国风气之先,在本溪的青山碧水问建设一条自行车专用公路。使2013年全运会在本溪市旅游业发展中发挥出最佳效益,促进本溪市旅游业的全面进步。

2.3加强本溪城市文化建设与宣传文化是城市之魂,也是旅游之魂,而且与旅游业发展共生相伴,因此旅游业也可以说就是文化产业。

本溪市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如生态地质文化、太子河文化、满族文化、高句丽文化、宗教文化等,但发掘、整理和研究的程度还比较低,远未形成市场化,属于“养在深闺人未识”。因此应加强本溪旅游的文化包装,并借全运会东风,进行宣传促销。比如应借鉴五女山申遗成功的经验,启动本溪水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本溪国家地质公园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应充分展示以满族为代表的民俗民间文化等等。

2.4建立专门研究机构

作为本溪市唯一的高等学校,辽宁科技学院已经将旅游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学科,并先后成立了“两所一会”,即“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本溪民俗地域研究所”和“本溪旅游地学学会”。作为专业的研究机构应把本溪市全运会旅游作为专项研究课题,围绕全运会进行全面调研,组织召开“全运会与本溪旅游”等方面的理论研讨会,设计集地方特色与体育特色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制定本溪全运会旅游促销战略和具体实施措施等等,并将研究结果上报有关机构。协调本溪市全运会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促销工作,使全运会效益在本溪市旅游业得到最大发挥。

2.5打造属于本溪市的体育赛事随着旅游业态的变化,传统风光旅游以及静态的文化旅游已经逐渐略显单调了,具有活力的体育旅游以及其他的休闲特色旅游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旅游业的时尚。本溪市如果把自己定位为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就应该着力打造把体育精神和满族文化相切合的文化。只有通过体育赛事才能彰显一个城市的活力,才能彰显一个城市的面貌。因为体育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它能表现一个城市的形象、风貌以及特有的精神。选择什么样的品牌赛事,应该和本溪城市所特有的地理环境以及本溪城市所特有的文化相切合,通过这样的赛事可以显示城市的整体风貌。比如近年来本溪市的自行车项目成绩显著,是否可以考虑将自行车运动作为本溪市标志性休闲运动品牌,使其集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突出运动休闲、全民参与、时尚旅游的特色。每年定期举行,内容可包括赛事、开幕式、时尚活动、商品展销、培训研讨、创意征集等。可将比赛场地安排在本溪温泉度假区、水洞景区、关门山景区、五女山景区、大雅河漂流景区、本溪湖景区等本溪著名景区,将最具本溪地域标志的高山、大河、奇洞、红叶、森林、温泉等元素,通过电视赛事转播,传遍全国的每个角落。

本溪需要体育赛事作为名片,借此打造城市名片,体育赛事也同样需要本溪特有的旅游资源来塑造赛事的品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进行均衡充电,同时由于维护的原因,未及时检查蓄电池单格电压和补加水等,造成2006年一台632内燃机车出现了过热失控现象,并使一组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全部报废,其它内燃机车蓄电池组也相继出现热失控前期症兆,由于及时按上述工艺进行补救,至今未出现蓄电池过热失控现象,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均高于设计要求,且蓄电池的容量没有太大的变化。保证了内燃机车的可靠运用,同时降低了机车的运用成本。

农旅融合的目的和意义范文6

突出差异 特色取胜

:旅游是一个综合性产业,请你谈谈罗甸发展旅游有那些优势?

杨朝伟:罗甸作为黔南“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中南翼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经济区的重点区域,发展旅游业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和潜在的发展优势。一是旅游资源富集。罗甸集“大射电、大天坑、大小井、大贵州滩、大湖泊” 于一域,加上独特的暖冬气候,有利于发展多种旅游业态。二是气候优势独特。罗甸全年平均气温在19.8℃以上,日照时长在1350小时以上,尤其是冬季气温适中,日照时长,舒适感强,是名符其实的贵州最佳避寒地。三是交通区位优势凸显。惠罗高速已经开通,“十三五”期间,随着余安高速、永兴铁路、罗甸机场、龙滩过船设施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成,罗甸将成为贵州南部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有利于形成“快进慢旅”的格局。四是名品名牌众多。罗甸拥有罗甸玉、火龙果、艾纳香、脐橙等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得了“中国长寿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国火龙果之乡”、“贵州垂钓基地”等多项美誉,有利于开发多种旅游产品。

:省委、省政府把大旅游作为全省千方百计做强的“三块长板”之一,在全省各地竞相发展旅游的背景下,罗甸旅游如何实现异军突起,争取一席之地?

杨朝伟:旅游是一种“求异”、“求特”、“求新”的活动,特色是旅游的基本条件和旅游产品的生命,突出特色是发展旅游的必由之路,是正确把握旅游业主攻方向的关键。去年7月,省委书记陈敏尔到罗甸调研,特别指出 “罗甸要在‘玉、水’这两个要素上动脑筋,在‘湖城’上动脑筋,按照打造黔桂重要通道上的水城、湖城来定位,做一个有灵性的城市规划,打造水之城、玉之城、灵性之城,突出罗甸特色,体现差异化发展。”陈敏尔书记的指示包含了宜居、宜业、宜游等内容,特别是“灵性之城”的提出给予罗甸极高的期望,为我们发展县域经济尤其发展旅游指明了方向。我们将牢固树立五大新发展理念,围绕发挥大射电的品牌、大天坑的奇特、大小井的魅力、大贵州滩的神秘、大湖泊的风光“五大旅游资源”优势,依托“中国长寿之乡”的金字招牌、独具特色的暖冬气候、青山绿水的优良生态、绿色健康的农特产品、稀缺独特的玉石珍品,坚持系统、集成、融合的理念,以大健康为引领,以“旅游+”为支撑,加快构建越冬避寒、养生养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健康养生旅游产业体系,着力打造贵州“小三亚”,大健康养生基地。

借势发力 强势推进

:承k“黔南州第十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和举办“罗甸县第二届红水河旅游文化周”对罗甸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体现在哪些地方?

杨朝伟: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也是后进产业,为了推动旅游业跨越发展,必须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和手段。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把召开旅发大会作为促进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载体和抓手,就是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有效举措。

近年来,我们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主基调主战略和 “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持续用力抓产业、强基础、惠民生,着力打造“一枢纽三基地一湖城”,逐步夯实旅游发展的基础。特别是惠罗高速的开通,形成连接外界的快速通道,罗甸旅游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去年我们乘势而为,成功举办首届红水河文化旅游活动周,吸引了人气、提升了名气、鼓舞了志气,让外界记住了罗甸。当前,罗甸需要多承办全州乃至全省重要的大会、大型活动和节庆活动,通过强力攻坚、弥补短板、缩小差距,使旅游产业实现快速起步、强势起飞,成为长板产业。

为承办好黔南州第十届旅游发展大会和举办好红水河旅游文化周,并为明年配合承办贵州省第十二届旅游发展大会做准备,我们强力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强力推进景区建设。围绕“1+3+10”总体布局,以县城为中心,以边阳、红水河为重点,在县城建设中央公园、王乃山公园、翠滩公园、大乐亭公园、绿城桃花源养生小镇;在红水河加快千岛湖景区建设,把红水河建成全国水上运动休闲度假基地;在边阳新建天眼驿栈景区。二是全力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加快余安高速、罗甸机场、环湖路,景观水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交通条件和城市发展环境。三是努力挖掘民族地域文化。充分挖掘布依、苗等原生态民族文化元素以及红水河流域文化,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的精品节目。

:在第十一届全省旅发大会上,省委书记陈敏尔指出,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实现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深刻诠释了全域旅游的“最高境界”,全域旅游是当前旅游发展的方向,罗甸在这方面有哪些考虑?

杨朝伟:全域旅游的提出是旅游发展的理念创新,从旅游的角度对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建设进行构划,在提升游客体验的同时,极大地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罗甸旅游发展虽然起步晚,但在起步阶段就有幸站在了高的起点。我们将突破传统的景区局限,按照“景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实施景区、城乡一体化战略,把整个行政区当作一个大景区来打造。一是坚持全域化规划。发挥旅游规划在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规划中的引领作用和刚性约束,明确各行业、各领域发展都要按照旅游标准,融入旅游元素,突出旅游内容,增强旅游功能。二是坚持全景区建设。把整个罗甸作为一个大公园来建设,把全域旅游融入到县城、集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各个领域,使罗甸的城镇和乡村、街道和房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成为大公园的一部分,使整个县域成为一道宜居宜游的风景。三是坚持全行业融合。以旅游业为主导,进行产业纵向鱼骨结构式延伸和横向圈层结构式拓展,实现服务业的全业融合,提升服务业的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使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四是坚持全时空打造。通过全天候旅游体验和全感官项目设计,打造风格各异的冬季避寒游、养生养老游、休闲度假游等特色旅游产品,提升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体验性,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拉长旅游产业链,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旅游目的地。五是坚持全民性参与。通过全域旅游推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大力实施“全民共建+全民营销+全民参与+全民共享”发展模式,以发展家庭旅馆、农家乐为主体,形成铺天盖地的乡村旅游发展之势,引导农民就地就业、农产就地增值,全面带动特色种植养殖业、乡村手工业、餐饮服务业等业态发展,营造 “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旅游氛围,倾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形成全域旅游的消费链,实现旅游惠民、旅游便民、旅游富民,以此推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建设。

开放引领 创新驱动

:要让旅游业深度影响罗甸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各领域更大程度的改革开放,从决策上讲需要“跳出罗甸看罗甸”,请谈谈罗甸县域开放与大旅游战略如何协同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