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脾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脾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  养生 经络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达到防病延衰的一种健身益寿活动。在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中,经络学说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传统养生家们也十分重视经络对人体的作用。《内经》早就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 调虚实,不可不通”。既然经脉已被提高到能决人死生,调理人体虚实的重要地位,那么它在养生保健上的重要意义当然不言而喻了。本文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  经络运行气血是养生之基础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两大类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正如《内经》所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气为阳,血为阴,两者不可分离,气血和则百病消,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人因病而衰。故明代《景岳全书》曰:“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惟斯而已。” 中医称人有“精气神”三宝,养生,主要养的就是人的“精气神”;而《内经》同时又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可见, 气血与健康长寿的关系非常密切。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但脾胃所化生的气血必须依靠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才能被输送到人体各部。《灵枢·本藏》篇中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营卫生会》篇也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灵枢·营气》篇更明确地指出了十二经脉是气血流注的主干,它们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循环往复,如环无端。经别则协助经脉将气血渗灌到脏腑、五官九窍。络脉、经筋、皮部则将气血分流到肌肉、骨骼、皮肤。奇经八脉对气血运行起着溢蓄和调节作用,从而使得气血周流上下内外而营养全身。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在气血的温养濡润后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使人体处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经络通过运行气血,实现其协调阴阳的作用,保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活动的有序进行,为人体的健康长寿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2  经络与脏腑的密切关系是养生之关键

    

《内经》把人体看做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人体的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稳定,并与外部环境保持统一和平衡。而脏腑之间和人体各部位之间的功能联系及其动态平衡的保持则是通过经络实现的。《素问·调经论》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灵枢·玉版》说“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王冰注:“隧,潜道也。经脉伏行而不见,故谓之经隧焉。”强调经络是脏腑协调的主要通道。《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类经》七卷第三中有“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经络把人体脏腑、形体诸窍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灵枢·经脉》中则详细论述了十二经分别属、络相应脏腑,以及其它脏腑和五官之间的联系,强调了经络与脏腑间的密切相关性。以心为例,心为人体的最高司令官,主神明,心神如君主一样至高无上,人体的一切生命现象都围绕它进行活动。如同《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灵枢·邪客》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从养生方面来说,可以说心为养生之大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但从经络系统的角度而言,心发挥君主之官的作用、体现养生之大主的作用则是通过经络与其它脏腑器官的联系体现出来的。据《灵枢·经脉》篇记载,手少阴心经“复从心系却上肺”;手太阳小肠经“络心,抵胃属小肠”;足太阴脾经“其之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足少阴肾经“从肺出络心”。另外,心包乃心之外卫,代君行令,代心受邪,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手少阳三焦经“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通过经脉的沟通联络,使得心与脾、胃、肾、膀胱、小肠、肺、三焦等脏腑发生了联系。此外,手少阴心经还“起于心中,出属心系”,通过心系加强与其它脏腑的联系。心系[1]是指心与肺、脾、肝、肾相联系的脉络。《类经》七卷第二注:“心当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连脾、肝、肾,故心通五脏之气而为之主也。”心的君主地位还通过经别的联系体现出来,足三阳经别进入体内后,均联系同名经脉属络的脏腑,然后上行到心。其中,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足少阳经别“上贯心”;足太阳经别“当心入散”。足三阴经别中,足太阴合足阳明,足厥阴合足少阳,足少阴合于足太阳经别,也上达于心。此外,手少阴经别“入于心中”,手太阳经别“内注于手少阴心经”。心通过经脉、心系、经别,联系其它脏腑,从而为脏腑之主,行君主之令,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发挥养生之大主的作用。由于经络和脏腑密切相关,协同合一,共同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达到调理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脾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范文2

简介了现代生态医学及其三层次即宏观、微观、分子生态医学,并就中医学的有关理论与现代医学微生态理论进行了比较。对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与现代保健医学,阴阳平衡理论与微生态平衡理论,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中医的脾胃学说与胃肠微生物系统的功能,药食同源理论与微生态学中的营养调整,异病同治与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微生态疗法进行了论述,指出中医学的本质就是生态医学,不是伪科学。

【关键词】 中医学;生态学

中医学认为,保持机体内的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关键。二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明确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现代生态医学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充分利用有益因素,控制和消除有害因素,有病治疗,未病防病,无病保健,延年益寿。两者理论,不谋而合,十分相似。最近有人提出“废除中医”发表“中医是伪科学”的奇谈怪论,可见这些人对中医理论知之甚少,片面理解。本文作者长期从事生态医学的研究,也涉足中医学的阴阳平衡理论,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中医学的本质就是生态医学,决不是伪科学”[1,2]。

1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生态学(ecology)一词是德国生物学家E·Haeckel于1869年提出,其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由于研究生态学,保护生态环境(宏环境和微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及生命优质有着重要作用。近30年来生态学已发展成为庞大的学科群,并出现了许多分支,生态医学就是其中重要的分支[3]。

2 生态医学及三层次

生态学分为宏观生态学、微观生态学、分子生态学三个层次。生态医学可从三个层次进行研究,一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同其环境的宏观生态医学;二是以单细胞为中心同其环境关系的微观生态医学即医学微生态学;三是以细胞内的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为中心同其分子环境关系的分子生态医学;现就生态医学的三个层次简要介绍如下:

2.1 宏观生态医学在医学和人体健康方面,随着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生态医学研究的广泛重视,作者认为医学必须将人放在整个生物圈中来研究生命现象,因为人不仅仅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更重要的是人是生物圈中众多物种的成员之一,生物圈对人类的影响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只是在20世纪50年生的环境危机和“公害病”迭次发生以后,人们才认识到生物圈的变化与人类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大气、土壤、水质的污染,噪音和振动的增多,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理化因子进入人类所生存的环境,植被的破坏和野生动物的灭绝,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影响人体以下的生态层次。另外,人增也将影响到食物的供应,食物短缺可致营养不良和其他疾病的发生,现在许多人生活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里,这样的城市中水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基础设施、社会秩序和公共健康规划的使用是严重超载的,这势必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健康,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基础必须是生态学的基本原理[3]。

2.2 微观生态医学(医学微生态学)20世纪 50年代初,中国的魏曦、康白教授开始从事微生态学的研究,60年代以后美国的DubosR·J等人把大量的生态学观念和术语引入到微观生态学研究之中。1977年,联邦德国Volker Rush博士首先明确提出微生态学即微观生态学(microecology)一词,康白教授将其定义为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人、动物、植物)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微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医学微生态学即微观生态医学,它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长期的生物进化、适应过程中,在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不同种类和数量对人体有益无害的微生物群称为正常微生物群,其中以细菌为主,其数量相当于人体细胞的10倍,正常微生物大部分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交换物质、能量,甚至相互传递遗传信息,正常微生物群对宿主具有营养、免疫、生长刺激、生物拮抗等作用,从生态学观点来看,正常微生物群,在正常条件下,与宿主保持着生态平衡,一切干扰因素,都将引起微生态失调,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在感染性疾病中,按以往的观点,是病原微生物所致,但它不能解释菌群失调所致的内源性感染(条件致病),医学微生态学认为,感染是微生物对宿主或宏生物的异常侵染所致的微生物与宿主或宏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生态学现象。疫苗、抗生素以及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一种我们几乎不受疾病影响的假象,但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抗生素对人类的不利作用。1950年魏曦、康白二位教授曾发现一例鼠型链丝杆菌感染的鼠咬热病人,在用抗生素治疗后,虽杀灭了病原体,但终因导致肺炎克鲁伯菌(正常情况下为人体正常菌之一,不致病)肺炎进而引起败血症而死亡,成为世界上首次发现抗生素治疗而引起的菌群失调症,当时二位教授曾预言到,在光辉的抗生素降临以后,我们必须注意其给人类带来的阴影,扰乱正常菌群和引起菌群失调。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滥用抗生素而引起的菌群失调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这就唤醒人们对正常微生物群的生态平衡和失调等问题的研究,从此,诞生了微观生态医学。微观生态医学的行为是维护人体的微生态平衡,防治微生态失调,微生态制剂疗法,合理应用抗生素等[5,7]。

2.3 分子生态医学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以及生态学的理论向分子生物学中的渗透而出现了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它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和探讨生命物质的生态学问题,分子生态学一词于1988年由中国的向近敏、林雨霖二位教授首先提出,随后国外的Terry Burke也在《自然》杂志上提出。分子生态学的定义为:研究分子生物甚至生物活性分子同其分子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生态学的分子层次。它主要阐明生命体与其相关细胞之间的各种活性分子直至分子网络相互作用的生理平衡状态和病理失调状态的分子机制,以及促进生理平衡和防止病理失调和恢复生理平衡的措施和方法,分子生态医学的医疗行为是利用分子生态制剂以恢复分子生态平衡[6]。

3 中医学的生态观与现代生态医学

中医学的四诊八纲就是从人的整体出发,探讨人体平衡和失调的转化机制,并通过中药使失调恢复平衡,中医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阴阳平衡理论,辨证施治的方法以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药食同源的防病原则都是生态医学思想的体现。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中医学的生态观在微观生态医学(医学微生态学)中的体现加以论述[1~3]。

3.1 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与现代保健医学 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建立了预防为主的保健观点,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微生态学的崛起,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医学从治疗医学、预防医学已经发展到现代保健医学,它必须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其主要思想为无病保健、未病预防、有病治疗、既病防变,这是医学发展到现代保健医学的必然规律。微生态制剂由于是来自宿主生理性细菌的制剂,回归至原生境,修复生物屏障,根据疾病的生态病因的观点,因而,微生态制剂可达到无病保健、未病预防,有病治疗,既病防变之目的。微生态疗法重在调整,中医的核心也是调整,因此,两者的观点和理论不谋而合,这是值得互相借鉴的。

3.2 阴阳平衡理论与微生态理论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它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借此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的根本规律,因此,中医的阴阳学说是关于认识疾病和防治疾病根本规律的学说[1~3]。

3.2.1 阐释人体的结构及生理功能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的结构时,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阴阳对立统一体。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表明,在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着大量的正常生物群,构成了除解剖意义上的系统以外的微生态系统,与机体形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使阴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物质与功能、阴与阳共处于相互对立、依存和转化的统一体中,维持着物质与功能、阴与阳的相对的动态平衡,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据瑞典Gustaffson教授研究估计,人类肠道大约带1kg细菌,其活菌数量达1012~13个,这些正常菌参与了宿主的代谢、免疫、生理生化、生物拮抗等方面的作用,以维持人的健康,此即微生态平衡。

3.2.2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和机体内在环境的平衡协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疾病的发生就是这种平衡协调遭到破坏的结果,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则认为“阴平阳秘”即阴阳的平衡协调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这种平衡协调关系一旦受到破坏,使阴阳失去平衡,便会产生疾病。人体微生态系统由于内因或外因的影响使其平衡遭受破坏即微生态失调,便可导致多种疾病,如胃肠微生态系统平衡失调,便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

3.2.3 用于疾病的诊断由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在于阴阳失调,中医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但八纲中又以阴阳作为总纲。微生态学诊断疾病,采用厌氧培养技术对人体某部位正常细菌进行定量(多少)、定性(何种细菌)定位(存在的部位)检查以确定微生态失调及程度。

3.2.4 指导养生防病中医学十分重视对疾病的预防,取天地自然规律,采取各种养生的方法,借以保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达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养生防病即为现代的保健医学,保健医学必须以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维持人体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制剂的重要功能就是无病保健,未病预防。

3.2.5 用于疾病的治疗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平衡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相对平衡。微生态疗法也是恢复微生态平衡达到治疗目的,其方法有营养调整、抗菌调整、内服菌群促进物质、活菌制剂等从而达到纠正微生态失调,恢复微生态平衡。

3.3 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中医认为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正邪力量的消长决定疾病的发展与转归,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是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祛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即所谓“正足邪自祛”;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从医学微生态学角度来认识正气可理解为人体微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态。20世纪70年代中期荷兰微生态学专家Van der Waaij提出了定植抗力学说,其含义为肠道正常菌群对潜在病原菌在肠道中定植的拮抗作用或抵抗力。研究证明,在正常菌群中,厌氧菌(如双歧杆菌等)对定植抗力负有重要责任,抑制了厌氧菌,定植抗力便下降,扶持厌氧菌,定植抗力便提高。康白教授提出了生物夺氧学说,因肠道正常菌大多为厌氧菌,因此,他用从土壤中所分离出的一株无毒的需氧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制成一种生物夺氧的活菌制剂,口服后,肠道氧气被消耗,提供了供厌氧菌生存的厌氧环境,厌氧菌才能生长,才能维持正常菌的屏障作用和其他功能,从而达到扶正(扶持正常菌群)祛邪(拮抗外袭菌的感染)的作用。由此可见,中医的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微生态平衡原理十分相似。

3.4 中医的脾胃学说与胃肠微生态系统功能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脾与消化、吸收、代谢、免疫、神经内分泌有关,微生态学研究表明,中医的脾与人体胃肠正常微生物有密切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是指胃受纳食物之后再经脾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脾气健运,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此而失常,便会出现腹胀、便泌、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不足等。

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证明,在人的胃肠微生态系统中存在许多生理性细菌如双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拟杆菌、粪链球菌、韦荣球菌等,每克粪便的细菌数量可达1014个,如此大量正常菌产生的各种酶,参与了机体的酶池,对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的消化吸收起着重要作用,如胃肠微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正常,就会发挥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若结构和功能异常如双歧杆菌等减少时生物屏障作用下降,有利于外来病原菌的侵袭,或与其他肠道菌比例失调或寄居位置的变化如产气菌大量增殖,就会引起腹泻、胀气等表现。

3.5 药食同源理论与微生态学中的营养调整中医的药食学,即药物与饮食关系的学问,药食同源,药食互补,药食互用是其主要内容,药与食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把药物与食物科学地配合起来用以养生、治病是中医学的重要课题,作者对中医的医食同源有以下的理解。

由于不合理的膳食可致冠心病、高血压、胃肠疾病等,对病人而言,合理营养极为重要。医食同源、药食同根,表明合理营养和药物对于防治疾病有异曲同工之处。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证明,营养也是使宿主适应其正常微生物菌群的重要因素。营养失调、营养不良或营养变化都对正常微生物群有影响,在正常时保持微生态平衡,在异常时导致生态失调,在微生态治疗法中,用限制营养的办法抑制过盛菌的繁殖如发酵性腹泻可限制碳水化合物食物,腐败性腹泻限制蛋白质食物等。通过营养对正常微生物群中某些成员的促进作用来调整菌群失调也可取得一定作用,根据不同种群对营养要求的不同,可达到促进某些细菌生长和繁殖的目的。对双歧杆菌的扶植可用胡萝卜、乳糖、野芝麻四糖、棉子糖;对乳杆菌的扶植可用乳糖和蔗糖;对肠球菌的扶植可用叶酸、复合维生素B及蜂蜜等多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通过营养的作用来提高宿主对其正常微生物群的适应能力,从而保持人体微生态平衡。

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结构对类杆菌和梭菌有促进作用,这两种细菌的增多与癌症和衰老有联系,因此,要保持对健康有益的正常微生物群,就必须注意膳食结构,合理膳食以利人的健康。

3.6 异病同治与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微生态疗法

中医的异病同治是不同的疾病在出现相同的证候时,应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有关微生态学中异病同治的问题,目前研究得较多的是胃肠道疾病及微生态治疗。微生态学研究表明,在人体胃肠粘膜上排列着致密的对人体有益的细菌(主要有双歧杆菌、乳杆菌、粪链球菌等)形成菌膜屏障,这种菌膜屏障能发挥生物拮抗作用控制有害菌的繁殖,阻止有害菌毒性物质的吸收,产生乳酸等使体内有害毒物排出体外,具有清洁肠道,保护肝脏,维护人体健康的作用。一旦菌膜屏障破坏,在外袭病因的作用下,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肠炎、慢性结肠炎、肝病加重等,鉴于这些疾病有一共同的发病机制——微生态失调,因此,利用宿主体内的生理性细菌(如双歧杆菌等)作为种子,通过发酵工程,扩大数量,制成活菌制剂,再回归到宿主的原生境,重建菌膜屏障,就能达到纠正微生态失调,恢复微生态平衡的目的。因此,一种微生态制剂能治疗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此谓异病同治。

从以上列举的医学微生态学理论与中医理论来看,两者不谋而合,极为相似,因此,是值得相互借鉴的,可以用医学微生态学原理解释和阐明中医中的某些理论,也可用微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来研究中医理论和中药、药方。舌象检查证明,不同舌象,是不同菌群结果,通过中医中药疗法,可改变舌象,菌群结构也同步改变。四君子汤有扶植肠道生理性细菌的生长作用,小承气汤在调整肠道平衡方面非常有效。我们可利用微生态学研究方法,从医学微生态学角度依据生态学原理去研究中医中药等方面的问题,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项祺.内经教程[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

[2]牛实为.内经生态观,第1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

[3]孙濡泳.普通生态学,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

[4]扬力.周易与中医学,第2版[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8.

[5]康白.微生态学,第1版[M].大连:大连出版社,1988:7.

[6]向近敏.分子生态学,第1版[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

脾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范文3

如果四大增损就会产生以下的病:(1)地大增者,肿结沉重,身体枯瘠等就会有101种病生;(2)水大增者,痰阴胀满,腹痛下痢等就会有101种病生;(3)火大增者,煎寒壮热,肢节皆痛等也会有101种病生;(4)风大增者,虚悬战倬,呕送气急等生101种病生。所以,正常保证人体的“四大明”,则是保证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所以,对于锻炼人体四大是很重要的。这是我们从医学的角度说明“四大”均衡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那么,心意拳的四相又是如何表现,他们又是哪几个动作代表了人体四相的呢?我们在锻炼中需要注意那些呢?

《心意拳谱》中有:“出手横捶势难招,展开中平前后梢;转身挑领阴阳势,鹰捉四平足下抛。”这里横捶属土(地);挑领属火;鹞子入林属水;车轮斩手属风(气)。下面我分别将四相和动作盘练进行讲解:

《心意拳谱》中说:“四梢发起不知凶,牙关骨梢不知情,筋骨行动不知心,身起未动不知情,才知灵山四大明。”具体在心意拳中,我们可以把套路四把捶进行揭示。

一、横捶属土(土)

《六合心意拳》谱中关于四把捶歌诀中头一句就是:“出手横捶势难招”。这出手横捶就是四把捶中的一个式子。横捶在四大中属土,也就是佛家所谓的地。所以,在练四把捶的横捶的时候就要沉稳、厚重,此势不能有漂浮的感觉。横捶既然是指地,在人的五脏中就属土,在脏属脾胃,脾胃是容纳食物和起消化的作用的,人进食以后首先是要消化好,其它器官才能从中吸收营养,所以,这一把练起来很重要。横捶练起来分两把来练。

(1)横捶熊势:

轻步站开始,左手左足在前,右手右足在后,左肩领前,面向左侧身而站;左手五指自然揸开向下,掌心向内贴小腹前,虎口向右后方;右手也五指自然揸开向左下斜方,掌心向内,贴在右胯前,虎口向左前方;头顶项竖,下颌里收,闭口扣齿,舌顶上腭,两眼向左前方视去(图1)。

盘练时,左足向前进半步,落地后屈膝下蹲,脚跟着地,足掌翘起,五踱斜向上;右足跟上,五趾抓地,全脚着地,两腿均屈膝下蹲;在上步的同时,左掌随身体屈曲下蹲向下插,左臂松肩垂肘,五指揸开一直插到左足踝内侧;右手掌掌心向外,置左腮旁,五指揸开向上;头顶项竖,下颌内收,闭口扣齿,舌顶上腭,眼向前上视(图2)。

劲意:整个横捶打的是恨地无环之劲。

(2)横捶鹰式

接上式,左足向前进一步,落地后五趾抓地,左腿屈膝成弓步,右脚原地不动,右腿挺直成牮柱步形;在左脚上前的同时,左掌由下向上挑出;右掌变拳由左腮前也先向下再向前上方钻击出(提击);当与左掌相合时,用左掌虎口扣住右拳,拳掌合力,一起向上,向前击出,高与口平;两肘要坠,两臂不能伸直;头顶项竖,下颌里收,闭口叩齿,舌顶上腭,眼向前看(图3)。

二、鹞子入林

《拳谱》曰:“鹞子入林加反背”。鹞子人林在四把捶中属水。说明此式可以接着横捶练,也可以单独盘练。我们介绍的是接着横捶后面练习,这样套路和势子更紧凑,更连贯一些。

(1)鹞子入林右式

由上式横捶,以左足为支点,身体向右转身,右肩领前,这里有一个如虎转向和反背的劲意包含在内。要两肘里收贴肋,左臂屈肘,小臂竖起,竖左掌,掌心向右,五指自然叉开向上,随转体而右拨,右拳变掌,掌心向上,五指叉开向左方。右臂置左胯与左腋间,两臂交叉成十字手式;面向右方,头顶项竖,下颌内收,闭口叩齿,舌顶上腭,首先头面向右后转去,眼神先往后看,眼向右前方看(图4)。

(2)鹞子入林左式

由上式横捶开始,即保持左脚不动,以左腿为支点,身体向左后转去,头面向左后看,然后右脚向前进一步,落地后屈膝成右弓步;同时,右手以大臂带动肱部自下向上挑出,掌心向左,五指叉开向前上方;左掌在右臂上挑的同时,由右肩前顺右胸部下按,一直按到裆前下阴处,掌心向下,五指叉开向右前方;头要上顶,项要竖直,下颌里收,闭口叩齿,眼向前看(图5)。

注意:此式在心意拳四把捶中属水,可以反复练习,练到此处,可以上左步打挑领左式,也可以直接上挑右臂向右后转身,再打鹞子入林右式,这里完全可以按照心意拳的要求随心所欲地去练习。

三、挑领

挑领在四把捶中属火。挑领也和横捶一样,分熊式和鹰式:

(1)挑领熊式

轻步站开始,左足上前半步,落地后五趾抓地,屈膝下蹲;右足由后向前迈一大步,超越左足,也屈膝成弓步;右足上步的同时,左掌由小腹前变掌心向右方,五指揸开向上,由下往裆前上推击,屈臂护左胸部;右掌掌心向左方,虎口向前,用力向下劈击,一直劈落到右足踝骨处停住,肩要下沉,用肩催肘,肘催手,气力要节节贯通,全身要合,为束式;头顶项竖,下颌内收,闭口叩齿,舌顶上腭,眼向前上方看(图6)。

(2)挑领鹰式

接上式,左脚不动,腿部蹬劲,身体上起,右足向前进一大步,落地后右腿屈膝前弓,成右牮柱步;在起身的同时,左掌由腹前变掌心向下,五指揸开向前,顺胸腹部向下按劲,一直按到裆前;右掌从右足踝骨处向上挑出,要高过头部,掌心向左,五指揸开向前上方;头顶项竖,下颌内收,闭口扣齿,舌顶上腭,眼向前平视(图7)。

要点:此把打的是展放劲。在技击上有“硬开三皇锁”的硬劲法,通过头门直进中门,一直到三门的攻击法。

注意:此式也是熊式为束,为合,为蓄力;鹰式为展,为开,为发力。束时要全身缩束,全身如绳索捆绑一样,展时要像身体崩断捆绑绳索一样,又像压缩的弹簧弹起一样,其劲力如山崩、如堤决。两手掌一掌上而另一掌下,对称而合,对称而开,是练习均匀的二争力最好的方式。一束一展、一开一合、一起一落、一上一下、全身一动而无不动,能练出心意拳的“恨天无柄,恨地无环”的决断力和敢与天地相较衡的豪霸之气势。

四、车轮斩手(车行如风)

车轮斩手在四把捶中属风,风在道家则说是气,气动成风,风动气流,实为一也。

(1)车轮斩手左势

由轻步站开始,身体重心前移,左脚五趾抓地,右脚上前要超过左脚,提脚成斜势,脚掌向上,用脚斜向左前方刮地风踢出;同时,左掌自裆前掌心向右,五指叉开向前上方;右掌自右胯前掌心向左方,五指叉开向前上方;两掌在两臂上起的同时一起向前上方搠劲挑出,两臂再屈臂成肘,抱成虎包头形,往上挑击,两肘尖前顶,两掌心相对一起向上展开;然后双掌一齐向下斩截,成双手下斩势。头顶项竖,下颌里收,闭口叩齿,舌顶上腭,眼向左前方看(图8)。

(2)车轮斩手右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