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信息化运维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信息化运维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信息化运维方案

校园信息化运维方案范文1

【关键词】itil it服务管理 质量管理

随着信息化在高校的不断深入发展, 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支撑高校管理的最强大工具,是提升高校教研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与高校信息化建设规模的日益壮大同步而来的是各类信息化软硬件数量上的急速增加,以及信息系统用户数量的持续增长。如何维护好日益增多的信息系统、硬件设备,保证信息系统顺畅地运行,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故障,为高校的教研提供良好的服务是有效支撑高校管理和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建立it服务管理体系来解决此问题,为信息化用户提供更高效满意的管理和服务。

1 高校it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学校正处在新一代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当中,软硬件的增加、新系统的上线、系统整合等等,都会为信息化的建设带来困难、提出问题,而学校往往通过引进新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却忽视了信息化的服务和流程管理,这都会引起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于学校缺乏有效的it服务管理,造成了信息化建设和运维的瓶颈。

目前,学校it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1 信息化建设缺少统一的战略规划

信息化各业务子系统之间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各业务系统之间都相对比较独立,由使用部门对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各业务系统之间数据共享率较低,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被割裂,系统之间缺乏内在规律,难以形成完整统一的运维体系。

1.2 it运维管理机制还够健全

第一,运维人员没有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第二,各运维组织之间界限定义不清,运维人员的职责分工不明;第三,没有建立起运维指标数据;第四,运维管理没有形成流程化、规范化的管控模式;第五,运维模式单一,单靠个人被动运维的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目前的发展;第六,缺少运维管理工具,运维数据及知识的记录和共享效果较差,无法支撑系统故障从提报到完成的全过程追踪和监控管理。

1.3 it服务管理缺少数据的支撑

以信息化为支撑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需要对it基础架构设施进行具体的配置,对其运行状态、故障、性能进行了集中监控,及时发现故障并报警,同时对运行性能历史数据进行深入、定量分析,并提供各种中长期运行趋势和运维报表,及早发现问题,为it运维人员提供运维数据支撑,而目前还没有形成此方面的数据库。

从上述的问题不难发现,当前,在学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信息化工作的焦点已经不再是技术是否先进,其焦点逐渐转移到如何对信息技术资源进行有效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等。

2 it服务管理与itil

2.1 it服务管理

it 服务管理(itsm)是对it服务的管理,是一套通过服务级别协议来保证 it 服务质量的协同流程,以流程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注重服务品质和服务成本的平衡,it服务管理将it作为支持组织业务目标实现的一种支持,强调以合理的成本提高it服务的品质和客户的满意度。

2.2 itil

itil即it基础架构库(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itil),由英国中央计算机和电信局在20世纪80年代末制订,主要适用于it服务管理(itsm),它为it服务管理提供了一组全面和一致的最佳实践。

itil自提出以来已有多个版本,目前的itil版本包括了六大模块,十个核心流程,一项管理职能,即服务台。itil作为it服务管理领域的实践标准,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目前全球已经有1万多家知名公司在参考其方法来管理自己的it系统。在教育行业中itil目前在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如国外的悉尼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而国内的个别高校,如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等也已开始尝试和探索。清华大学自2005年引入itil管理思想以来,建立了服

务台,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结构,建立相关的itil流程;中山大学从2006起开始实施itil,涉及了itil的多个流程,并建立了呼叫中心,形成了多线运维支持,建立了绩效考核机制;复旦大学于2004年开始筹建运维服务中心,从技术、人员、流程三个方面进行了体系的建设,成立了专业的服务团队、制定统一的服务流程及服务标准、建立服务管理平台;itil在高校的应用极大减轻了运维人员的压力,提高了运维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运维效率。

3 it服务管理体系的构建内容

目前,高校的it服务管理还处在初级阶段,实施itil的最主要的需求在于为高校构建一套完整的it运维管理体系,无论从组织人员、管理流程还是技术工具方面,能够从整体结构上达到有机结合,因此可将建设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3.1 运维团队建设

定义详细、高效、可量化的运维管理岗位职责、技能要求,以及与现有岗位的匹配策略,设立跨职能的运维角色,将运维人员划分为服务台、一线、二线、三线人员,同时设定各流程经理等管理角色,形成it运维管理的矩阵式组织管理。

3.2 运维流程建设

包括服务台建立,实现任务接收与反馈的统一接口;配置管理数据库建立,整理配置管理数据库的基本分类及属性;it服务管理流程建立:包括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管理等服务支持流程,又由于学校正在实施新一代数字化校园项目,根据实际需求引入了质量管理理念,建立了质量信息反馈流程,使在新建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得到了及时反馈;服务报告流程建立,提升了业务服务意识;运维知识库建立,支持运维人员分享经验,方便知识检索;it运维管理绩效考核指标建立:明确各流程的目标、负责人、绩效考核指标,实现日常工作和流程的匹配框架,使得所有流程能够体现和落实到日常的具体工作中,确保流程运行的有效落地;it服务管理流程的可操作性规范的建立,流程的落地需提供必要指导指南,来指导日常具体工作。  运维支撑平台:在运维流程建立完成的基础上,根据需求引入可行的软件平台,实现流程的电子化运转,从而达到对各类系统故障的有效记录、分派、跟踪、解决和监控,实现了对运维过程中综合处理和集中管理,为体系的落地执行提供支持保障。

4 基于itil的高校it服务管理设计

4.1 组织结构设计

it服务管理以流程为导向,客户为中心的it管理方法,因此流程设计是itsm实施的重要部分,然而流程的设计和工具的使用都离不开人员,因此流程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人员的组织结构。引入itil规范后,将传统的人员组织“职能式”进行了调整,将人员融入到服务中去,更好的为客户服务。

根据itil的规范和高校的实际业务情况,可将it服务人员分为5个层次:即服务台人员、一线人员、二线人员、三线人员和流程经理。服务台作为it部门与客户的唯一窗口,用于快速响应客户的请求,同时对已解决的事件或问题等进行回访,服务台人员的职责为对客户的请求进行准确的反应,这包括对自己可解决的事件或问题等进行解决,不能解决的事件或问题等要准确的找到此运维业务的一线人员,同时对解决的事件和问题等向用户反馈,并对事件或问题等进行回访、关闭。一线人员,处理绝大部分的事件或问题,必要时上门服务。二线人员,对一线人员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提供事件或问题的解决意见。三线人员,主要指软件的供应商等外部资源,提供比二线更为专业的技术,对客户的新需求、新业务等提供必要的解决方案。流程经理,负责具体流程的运转、改进,对重大事件或问题协调内外部资源,及时解决重大事件或问题,并提供解决意见。

由于高校用人方面的约束,建立5层人员服务体系需要协调各方面资源,同时一个运维人员也可承担多个角色,其中高校的信息化中心为高校信息化运维的核心力量,负责监督、改进流程,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台主要由在校学生助管团队组成,配以一名信息化工作人员作为值班长组成服务台,负责服务请求、服务处理、分派任务、服务关闭、用户回访等;一线运维人员则由各学院的二级计算机管理员和部分信息化人员担当,负责对服务台分派的任务进行处理,必要时可提供上门服务,对不能处理的任务要及时升级到二线运维人员;二线运维人员则由信息化工作人员、外部公司驻厂实施和维护人员组成;对一线升级的任务进行处理,对不能处理的任务要及

时联系供应商,提供技术支持,对不能联系的供应商要及时上报流程经理,协调各方面资源处理任务;三线运维人员由供应商的技术人员组成,对高校的it运维提供技术支持;流程经理则由各业务领导组成,负责各流程的监督和资源协调等。

4.2 服务台和流程的建立

建立运维服务台。服务台是客户和信息化部门的中心联系点,是it运维管理人员和客户访问交流的唯一界面。它通过一个集中和专职的服务联系点促进业务流程与服务管理基础构架的集成。它是协调客户和信息化部门之间联系的桌面平台。

事件管理是服务台通过被动响应或主动预防的方式记录、分类并安排运维人员处理事件并监督事件处理过程直至事件解决的管理流程。

问题管理是指运维人员调查分析事件的根本原因,制定解决方案并防止事件再次发生的管理流程。问题与事件管理的不同之处在于事件管理强调的是恢复速度,是“治标”, 而问题管理强调的是找出问题根源,是“治本”。

配置管理是信息化部门将现有的it软硬件资源进行梳理,并将相关信息录入到配置数据库中,其目的是提供it基础构架的逻辑模型,方便维护和管理,同时支持其他运维管理流程的运作,特别是变更管理和管理。

变更管理是对整个变更进行控制的管理流程,它要求在最短的中断时间内完成某一业务的变更,将所导致的业务中断影响减少到最低,它由变更申请人发起,各系统的业务专家出具实施方法、标准和步骤,由变更实施人根据方法和步骤实施,流程经理负责对整个过程的监控,最后由提出人进行验证。

管理是又称软件控制与分发, 其目的是将测试无误的软硬件版本到目的地点,它受变更管理影响,由变更管理流程控制。

质量信息反馈管理是指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不可用事件的回馈管理流程,它要求质量管理者协同供方对出现的质量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按方案进行处理,降低事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某高校信息化部门的研究,深入分析了高校在it运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参照了itil框架,建立了基于itil的高校it服务体系,制定了相关流程,根据实际需求,引入了质量管理理念,建立了质量信息反馈流程,体系建立后为高校的it运维带来了极大方便,使高校的it运维工作变得有序、可监控、降低了人力成本,实现了业务流程化,规范化、精细化,提升高校it运维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钟艳华.itil在校园信息与网络服务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08(18):27-28.

[2]王革明,肖琳.基于itil的校园网运维服务体系设计与实践[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6):983-986.

[3]孙强,左天祖,刘伟.it服务管理:概念、理解与实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ogc.best pratice-service support[j].london:stationery office,2000.

[5]孟占永,张华,袁东.itil高校it运维服务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2.

[6]胡彬彬.基于itil 的it 服务管理中服务台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6.

[7]伍宁军.it服务管理中国化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6.

[8]李少波,商尔从,张永强.信息技术服务帮助台的使用、职责与在高校中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

[9]李淑娟,赵泽宇.信息化校园应用的运维监控保障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

[10]左天祖.中国it服务管理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胡丹,胡海亭.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体系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

[12]王磊.基于itil的it服务管理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7.

作者简介

于谦(1983-),男,山东省潍坊市人。助理实验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与数据库。

校园信息化运维方案范文2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传统产品只注重监控、运维、告警特点已经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而RIIL则聚焦客户需解决的问题来设计研发。“RIIL就是统一管理信息化的人财物的运营管理平台。但是今天的信息化内涵外延是不一样的,大量的IP智能设备都属于这个领域的范围。我们把这些人财物信息收上来以后,整合为面向管理者、基于业务、高度可视化的运营管理平台,这个业务是需要运营的,而不是简单的监控运维搞定的。解决客户信息化以后,如何实现保障、增效和增值的问题。”锐捷网络RIIL事业部总经理冯晋阳如是说。

面向信息化的运营管理平台

RIIL是什么?要给RIIL下一个定义,RIIL将信息化的人财物进行统一管理,将收集来的人财物信息,统一整合为面向管理者、基于业务、高度可视化的运营管理平台。

管理对象方面,RIIL的管理视角是面向综合管理,市面上的许多品牌和类型的设备RIIL都可以进行管理,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使用RIIL将自己的资源进行管理和分享。RIIL的理念就是将所有可连接设备都归入到RIIL平台进行管理。

面向业务方面,如今的网络管理已经发展到可视化层面,依托于锐捷网络的综合网络解决方案,RIIL在业务层面的优势十分明显,RIIL可以针对使用人群的不同提供不同的管理视角,工程师有工程师的管理视角,校园网有校园网的管理视角,企业网用户又有独特的管理视角。

移动端管理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无论是办公还是娱乐,人们已经离不开手机。可以通过手机进行IT管理,也是RIIL的一大特点。使用RIIL管理平台,通过移动端就可以进行系统故障排查和处理,这种移动方式的协同,可以快速解决系统故障。

五大全新功能

智能物联机房管理 智能物联机房管理平台,采用全新3D交互引擎。只需用可视化的方式就可以通过远程操控对于各IT机房进行管理,有效地解决了管理设备多,不同设备群、业务群,以及异地机房等问题。

用户网络体验分析 用户网络体验分析是为了解决教育行业尤为突出的用户需求,有效地保证了校园网的合理运营,通过一张图就可以看清当前校园网运营的状态,包括当前用户按照不同的时间、地点以及访问的情况去看一下师生用户的体验情况。

Wi-Fi应用体验分析 这一功能可以让用户看清当前的整个无线用户使用的情况。通过一张图就能看清当前整个校园网络,或者说无线用户体验的情况。甚至为未来校园的改造提供了数据支持。

校园信息化运维方案范文3

【关键词】云计算;信息化;中职校园网;中职校园网中的“云”应用

一、云计算产生背景

随着多核处理器、虚拟化、分布式存储、宽带互联网和自动化管理等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云计算,它能够按需部署计算资源,用户只需要为所使用的资源付费,是继1980年后大型计算机到客户端―服务器的大转变后的又一种巨变。

云计算概念Google提出的,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这是一个美丽的网络应用模式。从本质上来讲,云计算是指虚拟化、负载均衡、远程网络存储、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热备份、冗余备份等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融合后的产物。

二、云计算在校园网中主要应用

云计算的出现并快速发展,一方面是虚拟化技术、数据密集型计算等技术发展的结果, 另一方面也是互联网发展需要不断丰富其应用必然趋势的体现。2011年1月19日,由四川电信、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联合组建的“中国西部信息中心云计算高校联合实验室”正式成立。使得云计算在校园网中的应用正式拉开帷幕。

2011年1月13日,戴尔公司宣布其成功地助力广州大学部署了基于云计算基础架构平台的集中化管理解决方案,为 广州大学的不同用户提供各种资源系统和服务。通过构建一个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以及服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数字校园服务平台”,广州大学解决了其在信息化建设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云计算系统可用来构建普及计算环境,用于大规模的客户机需要安装大量常用软件的场景。非常适合用于校园网环境中构建全局计算环境,教学用计算机部署等应用,可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潜能,满足师生在教学科研中的实际需求,大大提升校园网的应用和管理水平。

三、中职校园网中的“云”应用

目前《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对中职信息化提出明确要求,而在信息化建设中,网络建设是核心。随着各中职学校校园网建设得越来越完善,云计算的应用倍受关注。

中职校园网中“云”的应用主要在两个方面:云计算管理平台,桌面云教学应用平台。

(一)构建云计算管理平台

构建学校教育云平台(Iaas),提供基础设施云服务,应包括基于MOOC在线教学平台的云计算学习平台,通过云计算方式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利用主机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实现动态云平台的建设目标,充分发挥系统管理架构资源共享要求。按照合规性要求提供变更管理的支持,提供虚拟化平台以整合共享服务器资源,提供数据中心业务连续性管理,以及健康和服务标准统计分析。主要是要满足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

1.资源自服务功能

提供资源的自由选择定制,学校用户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选择不同的资源配置方案,比如计算资源可以根据操作系统、处理器能力和内存大小等来选择。如果缺省没有包含用户需要的服务,也可以自己通过自服务模块来定制自己的计算资源。

2.资源管理

主要管理平台的核心资源,包括帐号、权限、镜像文件、虚拟机、网络配置、存储配置、软硬件以及license等。使物理服务器重组、整合到虚拟机架构上,提供端到端的管理支持。并能实现快速和有效的从物理到虚拟机的转换; 在物理服务器上智能化的布置虚拟的工作负载,使得集中管理和控制达到最优化。

3.资源服务

提供对资源池资源的操作封装,将底层资源包装成服务,其中包括数据采集、监控告警、软件部署、应用迁移、备份与恢复等子模块。

主机数据采集,主要包括:Windows服务器和UNIX/Linux服务器;

数据库数据采集,主要包括:Oralce、MS Sql Server、Mysql等;

存储设备数据采集,包括主流存储厂家的设备;

中间件数据采集,包括:、IBM Websphere等中间件;

对于服务器的全面备份/恢复管理也是服务器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器备份应该包括两个层面,应用层面的数据备份/恢复,系统状态的备份/恢复。

4.系统管理

云计算平台将使用若干台服务器承载所有平台的系统管理功能,包括对整个云平台、服务器、客户端计算机的监控、管理等运维操作。但是除了对这些资源、软硬件设备进行运维外,对系统管理模块自身的管理也是极其重要的。保证系统管理模块正常运行正是IT架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作为对整个业务平台、应用平台的支持,保证其顺利运转的根基,必须得到更加可靠、持续的运维。

对系统管理模块的运维包括:

服务器的变更和配置管理

服务器的运维监控管理

服务器的备份/恢复管理

(二)构建桌面云教学应用平台

把目前学校现有网络教学平台集成进来,与资源库平台实现无缝对接,达到数据共享,统一登录统一管理的目的,通过建设覆盖各专业的网络课程,将网络课程作为核心基础来搭建班级空间,提供教师空间和学生个人空间,实现网上交流学习,为网络教学实现在线或离线网上交流、辅导,实现“班班通”和“人人通”。

1.统一管理: Hyper-V的桌面虚拟化,提供可靠的、可伸缩的、高性能的桌面虚拟化平台,用于托管虚拟桌面。Windows Server 2012 with Hyper-V 3.0是下一代的虚拟化平台提供者,它提供了快速迁移、高可用性和实时备份等特性。

2.应用程序虚拟化:支持向用户的虚拟桌面(而不是虚拟桌面映像中安装的应用程序)动态提供应用程序。此功能有助于减少虚拟桌面的内存占用,同时改善应用程序的管理。根据应用程序是在本地还是远程执行,客户可以部署Microsoft Application Virtualization 4.5或者Microsoft Terminal Services RemoteApp。

3.桌面交付机制:用于管理用户设备以及在服务器上运行的远程桌面之间的连接。通过在运行时结合桌面映像与用户的配置文件及个人设置,并向最终用户交付个性化的桌面,它还可以帮助动态配置远程桌面。目前,Windows Server 2012在新的Remote Desktop Services 平台中提供了一个本地VDI连接,从而允许为客户提供共享及个性化桌面。

4.Windows系统许可:为了提供一种有效的许可机制,以便客户能够获取Windows远程副本的许可,Microsoft创建了Windows Virtual Enterprise Centralized Desktop。这种基于订阅的许可机制允许组织在数据中心中不受限制地安装Windows客户端版本的副本。

5.镜像管理:虚拟桌面管理方案采用一体化(All-in-One)设计,虚拟桌面管理所需的所有功能部件集中部署在一个虚拟机中,以虚拟机镜像的方式。具有部署简单、易于维护和管理的特点。还支持目录服务,便于与企业现有IT设施集成,简化用户管理。支持Web化的管理。

6.瘦客户端:基于ARM Linux的高性能云终端,终端采用ARM处理器和深度定制和优化的Linux系统。具有能耗低(5W)、高性能(4核1.8Ghz CPU,8核心GPU)、高安全的特点。支持RDP、RemoteFX图形增强协议、SPICE等多种桌面协议,支持一键补丁升级。

7.移动设备接入:支持Android手机和平台的接入、支持Windows PC的接入;实现随时随地访问、办公和教学。

8.在线教学管理:建立基于Iaas的云存储Swift对象存储系统的教学环境。主要包括教师建立班级空间、建立学习小组、添加本班的学生、MOOC视频资源、教学内容、作业、试卷;教师根据课程特色,设置学生通过自主型学习、引导型学习等多种方式开展网上学习活动;教师可以统计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作业、试卷的完成情况进行统计。

基于消息机制,老师可以将‘最新作业’、‘最新考试’、‘班级学习活动’等教学内容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及时快捷的了解最新学习动态。跟踪教学情况,对学习效果进行分析,提供各类型统计分析报表,实现教学、学生、教学互评功能。

9.个人学习空间:个人学习空间,包括所学课程管理、在线学习、互动反馈等方面提供教师、学生互动的教学平台。配合资源平台积累的教学资源,可以提供教学计划开设、班级管理、课程学习、网上考核、课程作业、课程论坛、调查问卷等功能。

师生交流互动包括教师的授课、引导、答疑、班级作品的展示、组织交流活动,也包括学生的分组学习、讨论、在线提问答疑、给老师发送反馈信息。同时提供学生在线作笔记、在线作作业、提交作业给老师批改、在线考试等教与学的活动。

四、结束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逐步落实,多种接入方式并存;数字化学习资源总量不断扩充;各种教育管理业务的集成;天地网络全覆盖等对计算机网络建设的需求越来越高,从顶层设计开始,坚持需求主导,强化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突出建设效能,有效提高网络服务水平。而中职校园网的建设为适应这些发展,势必要向着高度开放、高度集成、高速互通、虚拟智能、移动互联等多维度方向全面展开,所以在未来中职校园网的建设中“云”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云”也势必会渗透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这将让 “云”会在一个很长时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分析、研究,将让“云”的应用向着健康、安全方向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鹏.云计算在校园网的应用[J].科园月刊,2010(11).

[2]王云鹏.云计算在高校校园网的应用与思考[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6).

[3]曾明,李建军.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8.

校园信息化运维方案范文4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碎片化服务;企业架构

中图分类号:G647,G20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9-0011-03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开始起步,初期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等领域,发展动力来源于IT技术厂商,属技术驱动型。随着信息化效益的初步显现,尤其是近10年来,组织的信息化意识逐步增强,信息化逐步向业务驱动转化,各高校信息化整体建设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信息系统开始全面支撑学校业务,但是在总体业务架构与数据架构上尚处于无序状态,数据和流程问题依然是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两大核心难题,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对业务变化的快速支撑成为矛盾的焦点。

目前,不少高校在信息化的业务架构和数据应用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1,2]如2011年清华大学基于企业架构理论,提出由业务架构、信息系统架构和技术架构三部分组成的高校信息化的大学架构理论;[1]复旦大学于2012年就以共享库的数据集成为基础,对数据根据使用目的建立主题,通过业务的集中和整合,对校园信息化新一轮发展中的一站式服务进行了规划和设计。[2]本研究借鉴各高校的探索经验,围绕碎片化服务的核心思路,在企业架构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新一代高校信息化架构模式并进行了应用实践,以有效解决当前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数据和流程两大难题。

一、高校信息化现状

近10年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基于信息管理系统(MIS)模式进行了一至两轮的数字校园建设,出现问题如下:①师生不愿意用。由于系统是以管理者的视角进行的设计,普通用户与管理者使用同一套系统,使用起来很困难,而很多师生迫切需要的常用服务却很少有系统支撑。②业务部门不满意。业务需求的多变是一种常态,但功能变更响应不及时,同时由于系统庞大、功能繁多,学习使用系统耗时耗力;③校领导对信息化无感知。信息中心无法给出信息化高投入所带来的管理效率提升、服务师生乃至决策支持方面的实证。④信息中心压力大。管理效率的提升源自业务部门的流程变革,跨部门的服务应用来自于业务部间的流程整合,管理决策数据的积累来自于业务系统的使用,这些对大多数学校的信息中心来说似乎也无能为力,而信息中心却承担着各类业务系统安全运维与保障的压力,系统建得越多,信息中心的压力越大,根本无暇顾及普通师生普遍关注的个性化服务应用建设。

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诸多问题,已有专家学者关注到。[2,3]如清华大学的蒋东兴指出,学校的信息系统越来越庞大复杂,已经给建设运行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没有一家IT公司能够提出一个高校数字校园的整体解决方案并圆满地实施,很多高校信息化建设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笔者认为,MIS系统的建设使学校业务部门和信息化管理部门在业务与管理创新方面的合作日趋紧密,IT与业务的一致性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数据共享、系统集成、重复投资、系统利用率、IT快速响应业务需求等方面仍存在较多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的信息化缺乏总体设计,因此,需要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方法与理论的探索和实践。

二、基于碎片化服务的高校信息化架构思路

由于当前高校正处于一个变革时期,从各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实践来看,从学校整体业务出发全面梳理学校各类业务应用,建立统一规范的业务模型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可行。笔者在近年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了“碎片化服务”的建设思路,并以此为核心,在顶层设计上以企业架构为指导提出了高校信息化架构的实施框架。

1.碎片化服务

碎片化服务是针对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提出的全新的建设方法和建设思路,百度百科中对“碎片化(Fragmentation)”的解释是: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我们将学校信息化服务中最小颗粒度的业务应用称之为“碎片化服务”,这种碎片化服务以解决一个问题(做一件事)为边界,其基本要求为能够完整形成业务应用的逻辑闭环。碎片化服务之间在数据层面互相支撑,在业务逻辑上呈松耦合关系,既相互独立又可进一步整合完成更复杂的业务。

碎片化服务是校园信息化服务的最小服务单元(轻量级应用),是有效解决当前信息化建设难点(数据、流程)、提升用户体验、构建开放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生态的重要手段。由于业务应用的颗粒度较小,流程、角色、权限变得清晰,在实现服务应用的定点定时定人推送方面变得容易,可以真正做到个性化的服务推送,而较小的业务应用的业务表单数据字段总量必然不大,对逐步理清数据源头、规范校内业务数据标准、保持数据一致性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建设方法。由于业务应用的碎片化,每个业务需求都可以独立进行设计开发,因此建设周期和建设难度大大降低,但是每个服务应用的开发与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规范。

2.企业架构

企业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 , 简称EA)借助信息技术, 用工业化、标准化和工程化的思路来研究如何将业务需求映射到IT 系统, 能在对业务战略和流程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顶层设计,形成灵活稳健的IT结构,[4]EA从各个层面反映业务、服务、技术和产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辅以其管控和演进的规则,因而近年来被多个领域的研究者所关注。目前,国际上主要的EA框架与方法论包括开放组架构框架(TOGAF)、美国联邦体系架构(FEA)和美国国防部架构框架(DoDAF),TOGAF是目前认知度与接受度最高的架构框架。2011年,在国家社科基金支持下,相关研究机构推出了中国本土化的EA框架,即信息化体系架构框架(IEAF)。

企业架构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业务架构,二是IT架构。业务架构是把企业的业务战略转化为日常运作的渠道,由业务战略决定,包括业务的运营模式、流程体系、组织结构、地域分布等内容;IT架构是建立企业信息系统的综合蓝图,包括信息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三部分。对比其他主要关注于实现的规程,企业架构领域原则上的关注点是企业范围内的业务需求的识别、规范及优先级划分。企业架构如同战略规划,可以帮助企业执行业务战略规划及IT战略规划,是承接企业业务战略与IT战略之间的桥梁与标准接口,是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核心。

3.碎片化服务架构

如图1所示,在高校信息化架构实施框架的顶层设计上,借鉴了企业架构的业务流程、应用、信息及基础设施四大框架的构建方法并落地实施。在业务架构上,采用“碎片化服务”的信息化应用建设方式;在应用架构上,建立了与“碎片化服务”业务架构相匹配的高校信息化开放平台;在信息架构上,结合国家及各学校的信息标准模型重新建设信息标准以及综合服务数据库,并以应用服务的建设为牵引不断进行更新迭代;在技术架构上,则以“私有云+公有云”的混合模式进行建设。

三、实证分析――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

南京农业大学校园信息化建设初期也是基于MIS系统模式进行的建设。2014年,面对信息化发展瓶颈,开始寻求突破,在企业架构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建设了基于碎片化服务的新一代高校信息化应用开放平台架构。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对应用架构(开放平台)的关键技术做简单介绍。

1.信息应用开放平台的架构

如图2所示,信息应用开放平台为碎片化服务提供了接入与运行的基础环境,由应用管理中心、流程中心、服务总线、公共组件、数据(标准)库五大核心功能中心组成,与信息安全、运维及运营体系共同形成校园信息应用的开放环境,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多方参与提供了可能。

(1)应用服务层

应用,即碎片化服务,位于开放平台架构的最上层,主要分两类,一类是需要在校内进行安装部署的(存放于校内私有云,包括校内师生自主开发及委托第三方企业开发的各类应用),另一类是校外开放的各种互联网应用(运行于校外公有云),这些校内外应用共同形成了学校信息化应用的资源池向学校提供信息化服务。

(2)应用管理中心

由应用接入、应用管理、应用展现组成,应用接入主要负责各类应用接入校园的方式方法管理,如本地化部署方案、数据接口的提供、身份认证及安全管理等;应用管理则重在应用接入学校后的基本属性的配置,如业务域分配、应用管理员分配、开放及推荐策略、权限及用户组的配置、流程及任务中心的连接、展现方式的设置等;应用展现是指此类应用内的用户使用何种终端(手机端/PC)的页面展现形式。

(3)基于服务的柔性流程编排

也称为流程中心、任务中心,很多业务应用内的流程是动态的,需要流程具有柔性,即允许流程实例所依赖的流程定义中的部分流程片段为抽象的,并随着流程实例的执行,逐步实例化这部分抽象的内容。在流程实例运行过程中,可以动态地对流程实例所依赖的流程定义进行修改,包括增添、删除、修改流程中的活动节点或更改业务逻辑,重新验证发生变化的流程定义的正确性、合法性等。动态流程柔性编排相对灵活,具有足够的弹性和良好的扩展性,能很好地满足上层接入应用的二次开发,快速适应学校个性化需求。

(4)校园服务总线(ESB)

是向应用管理平台提供各类服务能力的核心组件,主要负责各类API接口的定义、服务治理(服务的注册、启停、集成与管理)等,通过服务集成工具和服务标准管理工具为底层各类服务的接入提供接口定义、格式转换及版本管理等能力。

(5)公共应用组件及数据库支撑

如IDS、支付、打印、统一通讯、消息、数据标准及数据库等,这些公共服务组件以标准接口(如API)形式在校园服务总线上注册并被服务总线所管理,通过总线对外暴露各类能力接口供最上层应用(碎片化服务)所调用或复用。

安全及运维、运营体系位于架构的左侧,是开放平台正常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在此不再赘述。

2.实际应用及成效

2014年在南京农业大学开始了基于碎片化服务的高校信息化架构的建设实践。首先基于碎片化服务的理论,探索总结出服务分析的七步方法论,以此指导完成了82个高校信息应用服务的需求调研分析报告和方案设计,目前已完成新生报到、学生心理测评、师生查询、教师个人数据中心等63个服务应用的开发并已上线试运行,其中本校师生自主开发的师生课表查询、体检报告等应用服务7个,委托第三方企业开发的业务应用57个。(见图3)应用管理中心配置业务域11个,用户群组66类。应用效果显示,架构的开放性让高校信息化的“人人参与、多方参与、共同建设”成为可能,其研究与实践成果已经被合作企业所采纳并在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实施,深得各高校的好评。

参考文献:

[1]蒋东兴,袁徐磊,刘启新,袁芳,付小龙.大学信息化架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5):7-11.

[2]赵泽宇,张凯,宓.高校一站式信息化服务[J].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2012(3):52-59.

校园信息化运维方案范文5

关键词: 校园网;网络规划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22-02

0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络技术也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更新。为了适应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办公效率,解决青海大学当前信息化工作遇到的突出问题,在原有校园网的基础上,建设高性能、可靠安全、扩展能力强的新型校园信息化网络系统,建设和支持一批先进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文化信息系统,在信息化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和飞跃,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面支撑未来五年学校各项建设和发展工作。

1校园网和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校园网和信息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和发展周期是建设、应用、产生新的需求、再建设、再应用。青海大学目前处在应用阶段。经过几年的建设,校园网内部的网络传输和访问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能力和条件,已经开通了一批有需求和应用前景的系统。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已经投入使用的系统没有被有效地运用起来,关键环节是充分发挥已有系统的效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网络设备陈旧现有网络设备只具备很小的性能提升空间,同时对新型网络协议组的支持不足,网络通信的服务质量较低,导致网络性能不稳定。

1.2 管理体系亟待完善随着入网用户的增加,网络设备的维护和网络用户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网络管理过度强调专业背景的倾向,使实际信息化工作中技术含量有余而管理含量不足。

1.3 网络安全体系差由于校园网规模大、应用种类多,用户活跃、流动性、群体的可控性差,所以,校园网的安全问题不仅来自于外网,更多的和更严重的是来自于内网。

1.4 校园网主干带宽不足无法满足目前教学和研究应用的需求,同时也无法满足新型带宽服务的需求。

2校园升级改造的设计方案

青海大学下一代校园网和信息系统的主要建设内容覆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系建设、应用系统建设等各个方面,概述如下:

2.1 体系结构设计青海大学信息化服务基础设施如图1所示,按照4横3纵的架构进行规划。其中纵向上,左边安全管理体系和右边运行服务体系构成整个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基础保障。横向上,通信基础设施、节点机房设施、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向上递进支撑。

2.2 管理协调机构和机制设计大学校园信息化建设与实施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投资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保障机制,以便统一规划、指挥和协调。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的领导体系,加强组织建设力量,加强和落实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队伍与运行机制。为信息化建设的正常进行创造基本条件。具体组织机构如图2所示。校园网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维护的顺利实施是一个管理与技术相结合的问题,特别强调管理部门和技术部门的配合、强调最终用户必须真正参与其中。

2.3 运行和服务体系用户服务、应用管理、基础保障环境管理构成了运维服务的主体,三块内容通过有效、合理的运维流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管理制度与工作规范作为每块工作的依据和要求,保证运维服务工作能够有序进行。青海大学的运行服务机构包括以下3个业务部门。运行部:负责系统的日常运行值班与检测。系统部:保障应用系统稳定、高效地运行。网络部:保障网络系统、光缆等传输系统、防火墙等安全系统的正常运行。

2.4 校园网的升级改造设计

2.4.1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通讯网络建设、计算机网络建设、节点建设和数据中心建设。分期建成先进的、稳定可靠的多核心万兆双栈主干网,以局域网有线接入为主体、无线接入为补充,提供充足的校园网用户接入能力,具有充足的校内网络传输带宽和校外互访带宽。建设集中的存储系统,将主要的存储功能从服务器中分离,形成独立的服务,使存储空间利用率有效提高,管理策略更加灵活,扩展容易,并大大增强系统的可用性。同时,基于集中的存储系统建立数据备份机制、保障数据安全。除了对数据进行备份以外,应用系统的保护和快速恢复也是重点,需要建设系统备份和快速恢复机制。具体网络拓扑如图3所示,青海大学下一代校园网主干采用一级扁平化拓扑结构,适当分散布设核心节点,由高档核心设备直接完成用户局域网接入,从而充分发挥高端设备的性能优势,提高网络的传输性能、稳定性和可管理性。

2.4.2 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实施学校办公和管理工作的电子化、网络化和自动化,发展网络教学,大力加强电子图书馆建设。实施工作在学校决策层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进行。根据学校的管理现状从易到难,分系统,分阶段,按计划地稳步实施推进。在实施中要特别强调各部门的合作,同步调整业务流程。特别强调用户了对系统的实际运用,避免重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轻应用系统建设,避免重系统建设轻系统的实际运用。

2.5 网络和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校园网的安全问题不仅来自于外网,更多、更严重的是来自于内网。因此在网络和系统的安全模型上,只有数据中心、管理控制严密的重要子网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内网,是需要对外设防和保护的对象。而其他用户都是防范的对象。青海大学校园网在安全管理方面做了如下系统的建设工作,基于统一身份认证和授权系统的准入、准出控制及用户计费和用户管理审计系统、网络与服务管理系统、系统备份与故障恢复系统等:并在校机关、财务处和图书馆等少数关键或要害部门进行布设防火墙等安全产品。并建立健全了各类保障与应急响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规范以及规章制度。

3结束语

校园网信息化建设涉及学校各个方面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因此统一而正确的规划是整个系统能够成功实施和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本文从以一般高校实际情况出发,对校园网建设的体系结构设计、管理协调机构和机制设计、安全及管理等方面作了一些构想,希望能对高校校园网络的建设是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MichaeI Palmer.局域网与广域网的设计与实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校园信息化运维方案范文6

新世纪以来,中央把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有关部门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教育信息化发展步入快车道,特别是近年来,教育信息化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国家把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学校的信息化作为重要突破口,加大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加快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江西省各级财政也加大了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通过整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等项目工程,全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截止2015 年4月,江西省中小学接入宽带学校10056所、建校园网2329所、建多媒体教室82859个、建计算机教室4999所、建录播教室1265所、配备师生终端431159台,教育信息化环境条件不断改善。完善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与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保障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提高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应用效益,避免建而不用、闲置浪费是当前各级教育部门推进教育信息化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二、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新设备、新设施不断充实到学校,设备的技术特点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而中小学计算机专职教师短缺、技术水平跟不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状况短期内没办法改变。江西省只有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有1-2名专职的计算机教师,大多数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工作都由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兼职教师来承担,对很多新设备、新技术不能熟练掌握,特别是乡镇中心小学和农村地区学校不仅没有专职计算机教师,专业服务商也只有城区才有,设备遇到运行故障需送到城区维修,故障得不到及时解决,学校往往因维修成本高、经费无来源将设备搁置,或担心设备用坏、维修不便而闲置不敢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中小学校技术支持服务的严重滞后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完善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与技术支持服务体系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于,一是可以为教育信息化设备提供公平、高效、优质、低成本的一站式技术支持服务,提供防范性维修支持服务,及时修复故障设备,保障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正常运行;二是可以为各级教育管理者提供辖区内学校信息化设备设施的动态信息,为教育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三、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策略

以智慧运维与服务工程改变传统的运维服务模式,实现统一组织机构管理、统一网络和数据中心运维、统一标准规范指导、统一服务商准入管理、统一运维服务等保障机制。江西省的具体做法是:

1. 健全基础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机构。建立省、市、县(区)、学校及第三方专业服务商五级联动技术支持服务队伍。各市、县(区)电教馆(站)设立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下设管理部和技术支持部,由电教馆(站)和授权服务商共同组成。各级学校根据学校规模建立1-5人的专兼职技术服务队伍,负责本校技术支持服务平台信息化设备数据维护、设备入库、应用、运行故障报修、报损等全过程管理。

2. 建立企教合作运行维护机制。在各类学校自身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基础教育信息化服务公益化与适度市场化、契约化的支持服务机制。按照受益广泛、教育急需、服务专业原则,设立技术支持维护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以区域为单位建立支撑学校信息化设备、网络环境、应用软件等正常运行的技术服务体系和运行维护保障体系,以及保障该体系良性运转的工作机制。

3. 推进信息化资产的统一管理。建立全省统一的信息化资产管理系统,通过进行统一的资产管理,有效地统计和分析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为智慧教育提供信息化基础设施层面的决策支持。建立全省统一的在线资产监控系统,实时监测信息化资产的运行状态,使运维服务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化,在信息化基础设施运维层面实现智慧运维。

4. 构建科学的运维服务管理体系。一是建立统一的技术支持服务平台,设立统一的运维服务台,建立统一的运维服务知识库,建立统一的市(县、区)技术支持队伍。二是建立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包括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在内的运维服务管理流程,实现运维服务的电子化。三是建立统一的应急响应机制,设计应急服务流程,建立备品备件库,确保智慧教育运维服务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5. 构建智慧运维保障机制。一是人员保障,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从服务管理、服务保障、服务运行三个方面加强管理;二是标准保障,建立智慧教育运维服务体系,包括教育通用服务标准、教育云平台服务标准、服务安全标准、服务资质标准、服务质量评测标准;三是服务质量保障,开展运维服务资质准入管理,开展服务质量评估和绩效考核,定期对各服务机构的教育运维服务工作作出评估和改进;四是运维资金保障,各地要把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正常运转、维护、升级等费用纳入部门预算,在学校公用经费中予以保证。

四、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可行性

1. 农远工程为技术支持服务体系积累了经验。2004年,为保证江西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的设备正常运行,及时解决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畅通的技术服务通道,省电教馆制定了《江西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工程技术支持服务方案》,组建了由省、市、县(区)电教站和项目学校承担相应技术支持服务的队伍,为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 省内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探索辖区内统筹维护的模式。有的地区采用向社会专业服务商购买服务方式,由社会专业服务商承担辖区内学校的设备运行维护,保障学校设备的正常运行,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5年9月,江西省确定新余市、弋阳县、宜黄县、吉安县为试点单位,启动基础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争取到2020年在全省建成有机构、有队伍、有经费、有措施、有管理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支撑发展与引领创新的作用。

3. 其他省市的实践探究为构建支持服务体系提供了思路。2013年,沈阳率先成为项目试点城市,探索采取辖区内统筹维护,建立由当地专业维修商和辖区专业老师组成的服务队伍及市、县(区)、学校三级技术支持体系结构,并应用远程技术支持平台加强设备应用及运维过程管理。2014年安徽省选择芜湖县开展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探索采取教育信息化服务外包,政府购买服务的维护机制,保障学校信息化设备正常运行。同年,浙江省教育技术支持服务平台在丽水市庆元县、莲都县、遂昌县3个试点县上线试运行,加强全省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和技术支持,出台了《浙江省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管理细则(草案)》,完善服务程序、制定服务标准及规范。

五、尚需解决的问题

1. 设备运维经费省级统筹不够。省级层面没有出台教育信息化设备运维经费保障机制,学校设备运维没有专项经费保障,特别是城区薄弱校和农村地区学校,因此造成信息化设备使用寿命内因耗材、易损件得不到及时更换造成停用现象,需要构建运行维护经费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