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范文1

摘 要 档案、图书以及情报是高校的主要信息资源,为了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应对其进行有效地管理。但就目前的高校信息资源的管理情况来看,这三方面的信息资源仍缺乏整合和有效的一体化管理。因此,有必要对高校档案、图书、情报的一体化管理进行探究,了解一体化管理的优势,并提出有效的策略,实现高校档案、图书、情报的一体化管理。

关键词 高校 档案 图书 情报 一体化管理

高校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基于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之上,只有有效地管理高校档案、图书、情报等信息资源,师生才能在需要这些资源的时候,快速地找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应对高校的档案、图书、情报构建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提高信息资源管理的智能化、便捷化、一体化水平。

一、高校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探究

(一)信息化管理的趋势要求

随着信息化管理趋势的发展,尤其是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进步,高校档案、图书、情报管理若仍使用落后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将降低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阻碍师生信息资源利用广度与深度,导致信息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与师生的需求相脱节,阻碍信息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实现信息化管理,并做到一体化管理,形成统一的信息资源网络,利于资源间的整合,加速资源间的流通,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当下,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共享优势,实现一体化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能使得信息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并最大化地扩充与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二)人才培养的需求

高校档案、图书、情报的管理需要专业的人才,但在高等教育中,多数学校的档案学、图书管理学、情报学是相互分离的。但实际上这三门学科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是基于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存储与利用为基本的。因此,将这种纵向的课程设置进行整合,形成综合型的信息管理学,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因而有必要对高校的档案、图书、情报实现一体化的管理,从而为教育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提供实践范例,利于更好地实现三种信息资源的科学整合。

(三)信息资源利用的需求

高效的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也是用户信息资源综合化、多样化的情况反映。在信息化的利用模式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用户在利用档案、图书、情报这些信息资源时常常需要进行综合性的利用,不仅需要准确的参考资源、精确的数据来源、原始的信息资源,还需要与信息网络相连接的多元化信息资源。因而在这种信息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用户需要有更好的信息资源利用模式。有必要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跟上用户的实际需求。

二、高校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具备理论基础与现实的可操作性

档案、图书、情报同出一源、同为一体,三者都是信息文献,是知识的载体,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三者具备共同的本质属性,都是社会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它们都来源于实践,又可脱离产生它的实践活动而被存储和传递;三者的职能和管理方法、管理手段也都相同,其工作的核心都是收集、传播、利用等,都具有为用户服务的社会职能。管理手段也都大体相同,都需要进行整理、编目、保管、保护、索引等,三者之间的上述共同特性使其在管理上具备共同的理论基础,从而使实现一体化管理成为可能,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

(二)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发展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三个学科的统筹管理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持。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推广使得信息资源的一体化管理成为可能,基于现代网络技术发展而来的信息资源管理一体化模式,提高了信息资源的管理效率,使得不同的信息资源能得到有效地整合,方便各种信息资料的查找。在数据库技术、远程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下,信息间的传输不仅在速度以及数量上有所提高,还促进了信息的融合。现代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推进了三者统筹管理的进程。

三、高校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对策研究

(一)实现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高校在实现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阻力,因为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还需要先进的管理人才以及技术人员。而在初期,一些人会认为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没有必要实行一体化的管理。因而首先应消除人们的错误思想观念,引导人们往长远的方向考虑,认识到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使档案、图书、情报三门学科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因而有必要采用新的、一体化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管理具体的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这是一种发展趋势,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也更有助于整个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加快信息手段的使用

做好高校档案、图书、情报管理一体化离不开信息手段的使用,因而在实现高校信息资源一体化管理时,应建立信息化管理网络,提高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建立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网络资源服务系统,促进管理的一体化的实现。此外,信息手段的使用还能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实现信息的实时更新与完善,拓宽网上信息资源的渠道,使得人们能及时便捷地获取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实现数字化的信息服务模式,推动基于信息网络的一体化信息资源的建立。

(三)组织建立一体化的管理标准

高校一体化信息管理模式的建立,不仅需要前期的宣传与投入还需要后期的管理,这样才能推动信息资源一体化管理的实现。因而在高校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的运营中,应根据高校的实际建设情况,建立一体化的管理标准,促进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建立信息处理标准,实现信息资源处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并且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改变三者相对独立、各自为政的状态,设置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建立横向联系,实现高校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促进统一的信息资源的协调与管理。

(四)培养专业的一体化人才

高校档案、图书、情报的一体化管理需要综合型的人才,因而在运用信息资源一体化管理模式时,应注重专业的一体化人才的培养,从人才战略上推动一体化的发展。在实现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一体化的过程中,有必要在学科设置时就具有前瞻性,对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实现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实现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加强对三种学科的共性基础理论的教学,在共性的基础上再,使得图书管理学、档案学、情报学的学生不仅能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能实现跨学科的发展,了解其他专业学科的知识,从而为一体化管理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理论指导,进而为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提供高质量综合人才。

四、结束语

高校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逐步地实现。在具体的一体化管理中,不仅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还应转变人们的思想理念,让人们接受新的管理模式,在思想上明确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是科学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不断提升高校档案、图书、情报管理的一体化水平,促进管理智能化、自动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金娟.信息时代高校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构想[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

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范文2

[论文关键词]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 现代图书馆管理模式

[论文摘要]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收藏者、储存者、承载者、中转者和传播者,在当今知识就是力量的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图书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管理图书馆的事务变得越来越繁杂,科技日新月异,社会跨步向前,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即满足不了现在人们对图书馆的需要;为了不断满足人们对图书馆的新要求,很多学者为之提出不少新的管理方案: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图书馆资源管理模式、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服务主导型管理模式和藏、借、阅、咨一体化管理模式。虽然这些管理模式的理念和侧重点不同,但是它们都遵循一个“中心”——以人为本。在此,笔者试述这些管理模式并给出自己的见解。

一、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只是从事一些简单的单纯的“借还”以及简单的文献资料管理,管理方式是封闭式管理和经验管理,简而言之就是“以书为本”,图书馆以馆藏单一的纸质印刷品为主,具体的操作过程完全依靠手工来完成,同时,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属于被动的服务。很显然,这样的管理模式不能跟上当今社会的步伐,因为它不能充分开发和利用图书馆资源,从而导致资源利用率过低,造成相关资源的极大浪费,不仅如此,还给读者、管理员带来不便。所谓“穷则思变”,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注定要被时代的潮流所淹没,而新的适合人们需要的管理模式将应运而生,取而代之。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

图书馆管理是指运用现代管理学的相关原理,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指挥等活动,合理分配和使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以达到图书馆预期目标和最佳绩效的工作过程,并完成图书馆的任务,最终起到一定的社会作用。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对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收集、整理、储存和运用,充分满足用户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最终优化资源配置。它与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区别在于侧重点、管理对象和理论基础不同。要实现图书馆知识管理就需把原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加工利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再进行开发创新,同时提高管理员的知识水平和服务意识,整合工作者和读者,形成一个共同的知识交流平台。

三、图书馆资源管理模式

什么是图书馆资源管理模式?图书馆资源管理模式就是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整合,形成一个兼容的管理体系。

随着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已不仅仅是藏书、报纸、杂志、TV,还有网络。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闲暇时间越来越少,快捷便利的网络信息服务被广泛接受,从而形成了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中心。信息资源管理不单是指信息的收集、存放和占有,更主要是工作者对现有资源的创新和动态开发,链接各类信息资源和服务,分析利用信息,建立资源共享,帮助客户搜索。人力资源管理则是加强工作者的培训,授之以新的观念、新的措施和新的方法,提高其知识水平,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其创造性和服务意识,最终提高其工作能力;工作者自己要主动学习,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知识涵养和精神修养,同时要求工作者相互交流学习,进行知识互补,将自身的知识传给他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学术氛围,提高图书馆员之间的凝聚力,发扬其团结精神。物资资源管理就是对图书馆内的藏书及相关设施进行合理调配、保管、维护和修理。

图书馆资源管理模式是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在提高管理者和工作者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把信息资源管理和物资资源管理融合在一起,进行交叉管理,在信息资源管理的时候又进行物资资源管理,一举两得,省时又省力。

四、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

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是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大量的文献信息以规范的数字方式储存于计算机之中,并将信息的储存、管理、检索、和产权保护等综合技术集成在一起,为读者提供服务。它具有文献资源数字化、文献传递网络化和文献资源共享化三个特点。文献资源数字化是将文献信息转化为用计算机设备存贮的二进制代码信息,并实现对形式转换后的信息的计算机管理;文献传递网络化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数字文献传播;文献资源共享化就是说在数字图书馆时代,人们通过网络在网页上点击相关链接就可以找到世界各地的文献资源,说到底就是使其他资源为我所用。

随着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如今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已包括:馆际互借服务、电子资源检索服务和联机检索服务等。

五、服务主导型管理模式

服务主导型管理模式顾名思义就知道该管理模式是以“为读者服务”为中心的,“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它的管理理念,它要求最终达到“管理的互动性、管理的专业性、管理的服务性、管理的高效性、管理的系统性、管理的开发性”这六个基本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转变管理理念,明确管理目标;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创新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活力;强抓管理队伍建设,保障管理实施;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坚持贯彻“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的管理原则和理念,使图书馆整体优化升级,步入现代化。

六、藏、借、阅、咨一体化管理模式

藏、借、阅、咨一体化管理模式是将收藏、借还、阅览、导读、参考咨询等多项服务融为一体的服务模式,它尊重读者并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体现人文思想。其软硬件建设,空间格局通透化,多种信息资源一体化,信息资源保障共享化,布局形式超市化(阅览室功能书库化,书库功能阅览室化,信息服务一站化,读者权益平等化,环境氛围人性化,开放时间全日化等)。该模式是现代高校图书馆采用的全开放式服务模式,不仅给读者带来便利,同时也提高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除去上述的几种图书馆管理模式,图书馆还有其它管理模式,如图书馆、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模式,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基于BS模式的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ASP+SQL,大图书馆总馆——分馆管理模式等,虽然它们的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服务社会的理念。

参考文献:

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范文3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教学改革;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为适应管理信息化的大趋势,我国企业急需大量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开始强化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的教学。MIS是一门集管理科学与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为一体的课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管理组织结构的发展变化极大地促进了MIS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发展,从而给MIS的教学[1]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项目教学法(Case Method)是一种以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法。

下面结合MIS的课程结构特点及国内高校MIS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模式改革。

1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特点

(1)理论性。MIS课程涉及管理学、运筹学以及计算机等相关课程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2)实践性。MIS课程一般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开发中小型实用的MIS。(3)综合性。从广义上说,MIS是一个对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MIS综合的意义在于产生更高层次的管理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4)交叉性。MIS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管理理论、决策理论、运筹学等相关学科为理论基础,已经成为一个有特色的边缘学科。

2 高职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管理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为各行各业各部门培养以信息主管(CIO)为目标的信息化专门人才。信息化的专门人才是一类管理人才,但是他们所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信息,这样的知识需求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定位于管理科学与信息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交叉,这样的学科特点给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以及教学实施带来了不少困难。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改革和探讨,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新兴学科,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现归纳如下:

2.1 专业培养方向定位不清

管理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是为各行各业各部门培养以信息主管(CIO)为目标的信息化专门人才。信息主管是负责制定信息政策和标准,对于信息资源进行全面规划和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由于信息资源管理涵盖信息的整个生命周期,所以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涉及到企业各个功能领域。为了有效地进行信息资源管理,必须建立一个全局的、规范化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也是信息管理的人才体系。可见,管理信息系统培养方向应是多层次的。而高职院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有的偏重于计算机,有的偏重于管理。所以高职院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定位何处,必须认真研究,准确定位。

2.2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通过对一个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找出现行系统的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新系统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完成新系统的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从而开发一个符合企业实际的,能为企业管理增加效率的管理信息系统。

可见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管理信息系统应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进行系统可行性分析的能力;

(2)进行系统详细调查,编写系统调查报告的能力;

(3)进行系统逻辑设计的能力,包括画数据流图、业务流图、判断树、判断表以及编写系统分析报告的能力;

(4)进行系统物理设计的能力,包括系统功能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文件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安全保密设计以及编写系统设计报告的能力。

(5)进行系统实施的能力,包括程序设计、上机调试程序以及编写系统操作说明书的能力。

以上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和实验来完成。目前高职院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薄弱,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缺乏必要的软件实验课,课程设计留于形式,毕业设计不扎实,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3 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内容落后,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目前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内容陈旧,相应的计算机知识落后,缺乏应用案例分析,概念抽象,数据流图、业务流图符号不统一。有的教材前后矛盾,数据流图的应用不规范,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和思路。缺乏对管理软件应用的相关内容,在开发方法的研究上,只介绍传统的生命周期法,而对面向对象法、原型法等没有更深研究,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4 毕业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应用学科,除了要求掌握有关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之外,还必须具有开发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前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去学习和领会,而后者则需要实践才能得到培养。在学习阶段,社会调查与上机实验以及毕业设计是这种实践的主要形式和手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毕业设计多留于形式。主要表现在:没有重视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过于简单,系统分析与设计时间太短,系统分析与设计粗燥,思路不准,程序设计功能单一。指导教师任务量大,指导学生数多,指导效果不好。

3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改革

3.1 注重引入新技术和新知识的项目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等精心挑选或适当编写教学案例,从中引入基本概念方法和模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点。这里,尤其要注重将学科前沿的新技术、新知识纳入教学之中。

3.2 将案例分析同课堂讨论式教学相结合

在每章的主要内容讲授完以后,老师可以给出一些有争议的议题,让学生查找资料、进行思考,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大课或小组讨论,并进行引导、提示和点评,这样实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3.3 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

通过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而设计的一些模拟生产管理问题的案例,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一个特定情况下,结合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4 案例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是,请上来的方法。即老师和学生角色的转换,学生讲,教师听,然后点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二是,课堂辩论的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确定正反两方面的选题,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进行辩论,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三是,发散性思维方法。针对教学内容确定选题,然后请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研讨。

3.5 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

MIS的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是不一样的。要求信管专业的学生以一个信息系统的设计者角色来学习,不仅要了解MIS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趋势,而且必须熟知MIS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并付诸应用;而对非信管专业的学生,则是以一个信息系统用户的角度来学习,一般要求学生掌握MIS的基本理论、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设计方法等几方面的内容。

3.6 基于案例教学的实践环节设计

为了促使学生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开发信息系统的实践能力,课程的实践教学可采用课程设计的方式进行。在学期末修完课程的同时,要求学生拿出一个中小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项目教学法应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MIS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甚至影响到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的开发能力。而目前国内管理系统案例教学,尚未建立起门类齐全的高质量教学案例库。我们需要进一步促进学术沟通和经验交流,提高案例教学资源的共享程度,为创新合作搭建广阔的平台,从而为MIS的案例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刘智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8,4:119-121.

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范文4

关键词:公路造价;信息化;管理 

前言  

随着公路建设市场的形成发展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公路造价信息工作应运而生。我国的工程造价信息工作在20世纪 80年代末开始起步,它是伴随着定额管理到工程管理的过渡变革。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各地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各专业工程造价管理机构以及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等单位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对工程造价信息的收集、加工、的手段和形式进行深入而有益的探索,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1]。

1、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1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

在计算机信息时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造价管理的生存空间、发展空间不能脱离网络而发展,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推广应用,计算机已广泛用于工程项目造价信息的收集、造价的预算、造价计划和造价控制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是为造价管理服务的,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形式是工程造价管理系统。它的发展要满足不同层次,包括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的需求,具有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功能。同时它的发展还受到信息技术的制约,目前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只能是基于成熟的信息技术[2]。我国目前的信息技术从满足于公路管理的角度来看,已经较为足够了,但是从长远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仍然不足,需要不断创新;同时,现阶段信息技术与公路造价管理的结合程度仍显得极为不足,因此公路造价管理的重心应该在于如何利用信息领域已有的技术,结合造价管理自身的特点,使之能更加方便、科学合理的为工程造价管理服务。

1.2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问题

目前,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系统基础层和技术支撑层的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但业务层和管理层的建设相对落后,已成为造价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概括来看,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

    由于缺乏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各个参与造价管理的行业、部门之间数据交流、共享缺乏统一的标准,影响对工程造价信息的协作开发和利用。

   (2)工程造价信息综合管理体系尚未建立

    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与业务伙伴或用户间的信息共享、信息交换,综合处理信息系统还没有开发出来,造价信息管理的层次不高,管理手段较为单一,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

   (3)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比较薄弱

    适合工程造价当前业务和近期发展要求的信息设备、通信网络、数据库和支撑软件整体解决方案仍在探索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速度和规模都受到很大影响。

   (4)缺乏协作,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多。现在的造价管理信息化工作,基本上是各单位自行其是,由于没有统一协作,使得资源分散,信息化建设水平低。许多单位建立了网站,却无力维护,导致网站贫乏。如果把这些单位的资源整合起来,统一建立一个网站,网站的规模可以做大,内容可以更丰富。

2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战略

2.1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战略的特征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战略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工程造价管理系统开发战略和造价信息服务战略。现代社会中信息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也必须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实现其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实现必须要有管理信息系统来支持。

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范文5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 档案信息 档案 档案信息资源质量

一、何谓档案信息资源质量

与“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相关,笔者所见过的相关提法有“档案质量”,“档案信息质量”以及本文所要提及的“档案信息资源质量”。其中,“档案质量”侧重的是档案实体的质量,“档案信息质量”强调的是档案中所蕴涵的档案信息及其相关背景信息的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档案信息资源并不简单的等同于档案信息的集合,从资源的构成要件来看,档案信息要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有用性②达到一定的规模③经过系统的整理,换句话说,档案信息资源是经过系统整理并达到一定的规模,使之具有有用性的档案信息集合。[1]

在此基础上,结合ISO8402关于质量的界定,我们可以将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理解为经过系统整理达到一定的规模并具有有用性的档案信息集合能够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它既包括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内在质量,如档案信息自身的完整、准确,档案信息集合的系统性等,也包括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外在质量,如档案信息的载体及其表现形式。

二、研究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重要意义

(一)是图情档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受图情档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图书、情报、档案三门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频繁,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信息资源质量研究方面,图书情报界起步较早且成果丰富,尤其是在网络信息资源质量方面颇有研究;而对比档案学研究领域,这方面成果则严重不足。截止至2012年2月28日,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档案信息资源质量”为题名或关键词、以1979年至2012年为时间范围进行跨库检索,其相关文献仅为2篇。从文献数量上来看,关于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严重不足,在档案信息资源研究领域,其质量研究尚未引起学界的重视;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档案信息资源质量本身尚未有清晰的界定和统一的认识,其相关研究范围仅限影响因素、评价体系等方面,研究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层次亦待于进一步加深。

(二)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自2000年国家档案局颁布《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以来,全国各省市、各类型的档案馆以各种形式纷纷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实践。在档案信息化实践过程中,往往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服务工作,而忽视了档案信息资源质量这一重要的概念和衡量指标,从而造成了这样一种困境――珍贵档案信息资源因管理不善或保存不利而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而同时又有许多冗余的信息掺杂其中严重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这种现实存在的矛盾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研究,在剔除垃圾信息、病毒信息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手段与方法对档案信息资源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档案信息资源的保护工作,以期不断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

(三)是档案质量、档案信息质量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涉及档案质量极其档案信息质量的相关理论研究和现实工作都已经逐步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果。就理论方面而言,传统的档案鉴定、保管以及开发利用工作都涉及其质量的探讨,而新兴的档案网站、档案数据库和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更是重视其质量问题的研究,为从资源角度重新考量档案信息资源质量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随着世界记忆工程的开展,世界各国也是纷纷开始投入到本国独特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之中。近年来,我国也逐渐开始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在积极参与申遗工作的同时,也建立了具有地区和国家性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档案作为中国档案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这都将为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研究的实践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持与保障。

三、影响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因素分析

(一)宏观层面

回顾中国建国以来的档案管理理念与实践:从最初的注重档案的收集工作、不断丰富馆藏数量,到逐步重视档案的鉴定工作、不断优化馆藏档案质量,到如今大力发展档案的信息化、对档案进行知识化管理,这些变化和发展都离不开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指引和法律法规的保障。随着档案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档案工作也逐步从基础的实体管理走向实体与信息的集成管理、信息流与业务流的集成管理,档案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经过加工整理的深层次的信息集合、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其质量优劣和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档案信息化水平和进程,因而受到了国家和档案部门的高度重视。随之而来,国家和档案部门也相继出台了相应政策和法规对其予以规范和保障,例如1996年修订的《档案法》,2000年颁布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200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载体形式的档案的质量标准和管理规范等。这些宏观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虽然并不直接影响档案信息资源质量,但是这种宏观层面的引导和规范,不仅能为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而且还能引起学界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从而带来相应的资金、技术支持和人才的保障。

(二)中观层面

档案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经过加工整理、系统化了的有用的档案信息集合,其整合过程都必将对其质量产生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主要包括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布局与配置、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服务等几个环节,这每一个环节都与档案信息资源质量密切相关,都会对其质量产生直接性的影响。

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布局与配置,是满足社会档案信息需求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性工作。在这一环节中不仅要实现对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进行合理布局,而且还要对档案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上进行有效的配置。[2]具体而言,主要是指对全国档案馆(室)网的建设和依托网络链接技术的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只有在这一环节中对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分布不均、不合理的现状进行整序,才能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系统化和有序化,因而这一环节的工作情况将会对档案信息资源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拥有资源的基本属性――有用性。档案信息资源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用性也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合理开发、为利用者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利用服务,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价值和作用的重要步骤。具体而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包括了对档案信息进行整序、存储、检索、重组、转化、传播等环节,通过这些步骤将原始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和转换,从而形成各种新的档案信息资源,如二次、三次档案信息资源等,其信息内容和质量也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影响。此外,在档案信息资源提供利用服务的过程中,采取不同的利用方式和服务手段,也会对档案信息资源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三)微观层面

与宏观、中观层面不同,微观层面的分析是围绕档案信息资源本身而言的。档案是社会活动的产物,是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档案信息则是指档案自身所蕴涵的档案信息及其相关的背景信息;而档案信息资源是指经过加工整理过后具有一定效用价值的档案信息的有机组合。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信息的有机组合,而档案信息又来源于档案实体、围绕档案实体而产生,因而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质量的优劣都会对档案信息资源质量产生基础性影响。

就传统直读型档案而言,其质量构成主要包括内容、符号和载体三个部分。从其产生、到对其进行管理、到最后的保存、利用等一系列过程都对其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以最常见公文档案为例,其产生过程中的载体材料、记录材料、公文书写格式规范、公文处理程序等都对其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档案部门对公文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比如说收集范围的界定、鉴定工作的开展、档案实体的整理情况以及进馆后的保存、利用状况等一系列过程,也将对档案实体质量及其档案信息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就非传统直读型档案而言,其质量构成除了包括内容、符号、载体之外,还包括了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系统。以最常见的电子文件为例,其档案信息不仅仅指电子文件本身所蕴涵的信息,还必须包括其产生、流转过程中的各种元数据,即背景信息。因而无论是原生型电子文件还是次生型电子文件,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动态监控与运行情况、相应的安全技术保护措施等都将对其质量产生影响。

四、如何提高档案信息资源质量

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档案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支持和信息保障,离开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会失去其自身存在的价值。[3]而档案信息资源质量是衡量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参考指标,其质量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和进程,因而如何提高档案信息资源质量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据前文的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树立“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理念,做好档案的基础管理工作

据前文的分析我们清楚的看到档案实体质量和档案信息质量本身就将对档案信息资源本身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做好档案的基础管理工作是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基本保障。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部门应树立“前端控制”思想和“全程管理”理念,将档案工作提前到文书工作之中,既需要借助文书工作人员对业务工作熟悉的优势,又需要充分发挥档案部门及其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进行专业管理的作用,两者相互合作,形成合力从而对有关业务部门的档案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从而对进馆前的档案质量进行有效控制,防止信息病毒和垃圾的产生;经过进馆鉴定程序,对档案进行筛选,减少信息冗余和信息干扰;对于进馆保存的档案进行有序整理、定期检查、安全保管和合理开发利用。特别是针对电子文件,其真实性、完整性和法律凭证作用都需要从其产生源头的各种元数据及其背景信息予以保障,因而需要通过合理设计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建立相应的标准规范,并采取配套的符合电子文件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要求的技术措施和手段对电子文件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合理的保障。

总而言之,无论是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还是针对新型的电子文件进行有效管理,都需要对文件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和有效监督,在整个过程中以质量为核心,密切关注档案和档案信息的质量问题,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要对档案和档案信息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和把关。

(二)构建“集成管理”模型,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安小米教授在城建文件档案信息的管理研究中将“集成管理”理解为以用户服务为核心,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的全过程看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融用户产品质量控制、管理过程控制和管理服务控制为一体,从而达到用户服务满意、管理过程经济高效和管理结果最大价值实现的一个整体过程。[4]

借鉴此种观点,我们可以将“集成管理”的思想融入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之中,将档案信息资源的配置和布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服务和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等过程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以有用性为导向,构建档案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模型,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例如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实现集成管理,可以及时、主动地收集相关的档案信息及其元数据,利用数据仓库提供数据清洗、转换等功能将电子文件自动化地转换为档案,利用数据仓库特有的时间特性,可以记载档案修改历史、信息集成技术等[5],对档案、档案信息、档案管理技术、档案管理人员等众多相关因素进行集成管理,使档案信息资源逐步系统化、有序化,并使之达到一定规模,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价值和作用。具体而言,既要包括对全国档案馆(网)进行有效的布局、对档案信息库、档案信息网络进行合理的建设,还包括了针对不同用户群体采取不同途径和方法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不同层次的开发工作,提供种类丰富、方便快捷的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服务工作等,从而将档案信息资源从“可获知”向“可获得”进行迈进,进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价值和作用的最大化,使档案信息资源质量不断提升。

(三)重视“质量管理”问题,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质量问题研究

国家有关档案信息化、档案开放利用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相应法律法规的出台已经为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研究指明了方向,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档案部门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应该逐步重视到档案信息资源质量问题的重要性,展开相应的理论研究工作――对其定义进行清晰界定,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对影响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系统构建档案信息质量评价体系,提出切实可行的档案信息质量提升方法等。既要不断拓展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理论研究范围、丰富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理论研究内容,又要多层面、多层次开展档案信息资源理论研究工作、加深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理论研究程度。只有在理论上对档案信息资源质量问题达成一定的共识、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才能为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管理实践提供有益和有效的指导,才能不断促进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提升和优化,才能更好的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服务工作,从而真正推进全国档案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吕真真. 档案信息资源质量评价研究[J]. 兰台世界,2009(8):5-6.

[2] 金红. 档案信息资源布局初探[J]. 广东档案,2010(6):20-21.

[3] 丁光勋. 信息时代档案学理论研究与实践[M]. 1版.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范文6

1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重要意义

(1)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可合理的满足用户的需要。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实现了普及,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体是高校的师生,这就要求图书馆不仅仅是提供书目信息、文献的线索等功能,更要为师生提供最新的、全面的知识信息。可以很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要求图书馆中要及时更新,这样师生就可以从图书馆中汲取教学及学习中所需的资料,这些资料必须类型齐全、内容多样、载体形式多元化等等,图书馆可以更全面地满足师生对知识信息的需要。用户对信息的多种要求,需要许多的信息部门一起协助图书馆来完成,其中第一步任务就是对信息资源整合,这也是信息服务界亟待处理的问题。

(2)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可以合理满足图书馆信息的需求。高校图书馆首要任务就是为师生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不论是其管理理念,或是其信息资源处理手段,和传统图书馆相比,更要注重信息资源的开辟与利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也不要停留在对书本的保存上,要主动转变为信息的经管者和导航员,以后的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使用会越来越多,这样可有效地满足读者的需要,使得服务成本大大降低,这些也是图书馆服务的目标。对于这个目标的实现,第一项工作就是使用不同的载体、通过不同的渠道对信息实施优化整合,进而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强化信息资源的活性和使用价值,从而经过对信息的剖析、研究,把研究成果展示给社会,达到信息增值的目的。

2 目前中国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工作中存在的缺点

中国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工作目前处于不成熟阶段,其在实际开展中存在许多缺陷,突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理论基础比较薄弱。中国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使用虽然引入国外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理论,然而其在实际的运作中存在很多走形式的现象。第二,相关技术不成熟。目前对于语种兼容技术的研究不到位,这就使得对中外文数据统一检索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此同时中国自主研制的整合系统的对象比较单一,稳定性不是很高。这样维护性不好,就会影响数据连接,致使读者阅读体验中资源利用率偏低。还有其他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部分高校高管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管理意识淡薄,对信息资源整合不是很注重,不愿意投入太多的资金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上,这样对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极其不利;高校图书馆实行信息资源整合进程的技术力量不足,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程度抵,思想观念有待更新,长久以来,因为图书馆工作环境一般,很多的工作都是依靠手工完成,工作效率不是十分的高。工作人员一直在忙于文献收集、分编、流通、阅览等等工作流程,几乎没有人力、精力和时间去搞学术研究工作,而学校领导对于图书馆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只要可以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即可。此外还有,对于图书馆的公益比较注重,认为一些服务项目收取的合理费用不合情理。以上的这些思想致使了图书馆信息职能不能完全地发挥出来;对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中没有协调性和统一性,重复性建设现象比较严重;高校图书馆信息整合系统之间差异性很大,对于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有一定的困难。

3 增进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有用方案

(1)合理引入国外的经验,增进信息资源整合的进步。在当下全球化发展很快,信息资源作为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资源和财富,受到很高的重视。作为高校图书馆来讲,信息资源对其也同样很重要,其成长的关键就是对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目前中国的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发展还处于不成熟阶段,这就需要对国外先进的整合经验进行合理的引入,要敢于借鉴、吸纳与汲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利用信息网络和信息手段,对高校信息资源实行合理的开发,实现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2)对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方案的统一性与协调性要引以为重。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工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对软硬件的统一性与协调性有很高的要求,这也是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的有效途径,同时这也成了高校图书馆用户对信息资源开发与使用的主要渠道,对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一定要重视数据库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的利用,进而达到高校信息机构的协调统一性的目标,从宏观角度上实现对信息资源的调控和资源的配置。

(3)重视信息资源整合的特点化。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生命突出体现在其特点上,缺少特点的图书馆就不存在竞争与潜力,同时也就没有了价值。各个高校图书馆要掌握好传统图书馆的优点,注重网上资源的使用,确立本馆实体与虚拟资源特色的数据管理库,减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合理使用网上资源的优势把资源进行整合。打造特色资源数据库要注意的事项就是一定要和高校的学科设置和教学、科研目标相符,打造特色数据库其意义在于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收集、整理、剖析,还可以实现商业数据的买卖等。高校的科研工作拥有一定的专题性,这就要求学科领域内某一专题的系统信息,图书馆一定要抓住资源和技术的优点,经过信息整合,就有关联的信息实施系统收集、鉴别、剖析、总结,确立一个专题数据库。进而打造一个本校硕、博研究生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把主要的学科专业、相关的讲义、课件、讲座、课题论文整理在一起,把他们全放在特色数据库中通过网络的形式让所有人都可以使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