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辅导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孩子心理辅导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孩子心理辅导建议

孩子心理辅导建议范文1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标准;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9-0013-03

我国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有二十多年。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阶段进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在平台建设阶段,人们关注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谁来做、从哪些途径去做、工作开展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等问题。在内涵发展阶段,人们应该更关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是否专业、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课及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如何、学生的心理困惑是否得到有效疏导、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否得到真正提升等问题。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深化,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日益变得必要和迫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及其服务水平的带有导向性和评价性的相关指标的规定。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是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举措,也是衡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依据。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事实证明,没有这样一套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质量难以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因此也就难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育部于2012年12月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提出了“在学校普遍建立起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要求。本文根据文件精神,结合当前我国一些学校的成功经验,尝试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的主要指标作一论述,希望能对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标准的建立工作提供参考,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有所启发。

一、领导与管理

服务标准:学校应有校级领导主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具体组织与实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应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安排;应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

现状与经验:一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反映着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从侧面体现出校长的现代化学校治理水平。目前,我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由学校校长负责,有的由书记负责,大部分由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负责。关于责任部门,有的由学校德育处或德育室具体负责,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成立了独立于德育处的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作为责任部门。关于具体的执行责任人,有的由德育主任兼任,比较重视此项工作的学校由具有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负责。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许多学校制定了学年、学期的工作计划,但计划的目标设定还不够明确,内容不够系统,措施不够具体有力。关于课时,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好的学校,安排了专门的课时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如天津实验中学在初一和高一年级隔周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在其他年级则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由年级负责实施,安排讲座、咨询会、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活动。

建议: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上,今后应注意扩大工作网络,加强与校外专业机构和社区的联系。应在年度或学期计划中,具体规定各项活动的内容与工作分工等。

二、师资队伍建设

服务标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教师至少应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参加国家级培训或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轮训,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应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或活动,帮助教师学会心理调适,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现状与经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目前,整体上看,我国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包括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有待增强。教师队伍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应通过引进专业人员、落实职称评聘、提高待遇、加强培训等措施加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建立分层分类培训体系,提升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减轻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实践证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障。天津实验中学多年来重视心育师资队伍建设,现有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本科以上专职心理教师3名,其中1名为天津市特级心理教师。学校建立了校级、年级和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校级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为阵地,面向全校开展咨询和开设专门课程;以所在年级为阵地,由年级组长负责开展具有年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并纳入年级组工作计划;每位班主任都是持证上岗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全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一级辅导站自觉接受上一级辅导工作站的指导,从而保证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辐射到每个班级、每位学生。学校还成立了学生心理辅导社团,每个班级至少有一位学生参加。学校全体教师均参加了市教委组织的心理辅导教师持证上岗培训并取得证书。

建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今后应在专业化和全员化两个层面上下功夫。要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尽快落实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的相关待遇,使他们工作起来无后顾之忧。

三、专门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利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开设以活动为主的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课程要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时间分配和教材纲要;设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布置合理、科学,定期面向学生和家长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辅导活动有记录,书写科学规范。

现状与经验:按照教育部要求,学校利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发挥心理辅导室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

目前,我国有些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专门课程,但内容和形式存在随机性和任意性,缺乏系统的教材大纲和活动设计。不少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但在心理辅导室资源建设方面,如心理健康教育音像资料、咨询记录图表、学生档案、学生心理素质测评工具及咨询和工作环境布置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有的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只有一个简易的房间。据天津市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1.2%的学校开设了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活动课程,74.1%的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做到固定时间经常开放的学校占32.5%,无固定时间、有问题时预约开放的占56.6%,基本不开放、形同虚设的占10.8%。由此反映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及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精细化程度亟待加强。

建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和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专业性较强,任务比较繁重,应组织相关专家与基层学校协同攻关,开展相关试验,积累经验,然后再大范围推广。

四、基本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学科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各项教育活动有机结合,特别是在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与经验:许多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不重视利用课堂及各项教育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两条基本途径,甚至部分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仍有不正确的认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工作,与自己无关,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

建议:提高全体教师的心育意识和能力是利用好基本途径的前提,今后应加大全员培训,包括班主任和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以年级组为单位抓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过程渗透,以学科组为单位挖掘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搞好学科内容渗透,以学校和班级为单位搞好各类活动渗透。

五、支持性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利用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利用个别咨询、家访等途径对有需求的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家长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利用校外资源,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

现状与经验:家庭和社会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力量,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开展,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

建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注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提高家长的亲子沟通技能;要注意开发和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与合作。

心理健康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不能只在教育内部开展,这是我们在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共识。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发展均比较成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争取有所突破,开拓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

服务标准:学校及教师应有科研意识,有一定的经费投入,承担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有一批课题报告、论文、著作及调研成果等发表或获奖。

现状与经验: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处在内涵发展的新阶段,许多工作的深化和推进需要科研的引领。如心理辅导课程的建设、心理辅导室的标准化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度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均需要组织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开展研究,尤其需要科研人员与基层学校开展相关合作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拿出经得住实践检验的典型经验加以推广。基层学校,尤其是学校专兼职心理辅导员,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可以逐步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边干边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2013年以来,随着校本研究的深入,基层学校普遍重视科研工作,科研意识和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总体来看,水平参次不齐,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尚不明显。

建议:应在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一线教师三个层面开展科研,形成教育科研工作的全覆盖,以此加强教育科研的力度;要注意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协同合作,保障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七、制度建设

服务标准:应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教师培训、课程开发、辅导室建设等方面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

现状与经验: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方面,大部分学校还比较薄弱,开展得好的学校建立了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持证上岗制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培训制度等,并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各类参与人员的职责。我国台湾地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心理辅导的课程标准,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各级辅导人员包括校长、辅导主任、辅导组长、资料组长、教务主任、德育主任、总务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等在辅导工作中的职责作了明确的界定。

孩子心理辅导建议范文2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99-02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1]。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给人们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在校中学生也不例外地受到了这个大环境的影响,提前感受了这些大的压力,如升学压力、人际关系紧张、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等。目前,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加之由于家庭的残缺和不和谐,如父母感情不和、父母离异形成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公民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2] 2008年,在抗震救灾中政府与社会对灾区人民开展了积极的心理援助活动,可见心理健康维护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反映在教育领域中,随着经济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社会各界都开始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笔者深切体会到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大力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对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的心理建设,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其身心全方位的发展的重要性,尤其需要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反思。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现状

笔者在担任某中学的心理辅导教师期间,曾与多个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做过学习交流,参阅其他资料,认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有以下特点。

1.学校对心理健康辅导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配备了心理咨询室的学校所占比例还较小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证明。

2.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对心理辅导教师重视不够。心理辅导教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普通学校一般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职担任的,重点学校相对重视,会安排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来担任。但是由于学习和考试的压力,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还普遍存在不足。

3.从中学生的角度来看,普通中学的学生对心理辅导还比较排斥,不愿进行心理辅导,对接受过心理辅导的学生会有一种异样的眼光看待;大城市的重点中学的学生相对较易接受心理辅导,愿意前往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辅导。

二、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结合笔者的咨询辅导实际、相关资料和与同行的较多的沟通,认为目前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学习问题。中学生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这个群体最主要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困难、考试焦虑等。

2.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

3.青春期问题。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很多相应的心理问题,比如:早恋、情绪不稳定、自制力较弱、过分关注自我等,这些都需要引起广大心理工作者的重视。

三、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反思

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和其他心理辅导教师的反馈,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进行了反思,以期获得同行和专家的共鸣。

1.反思心理辅导教师。对于心理辅导教师而言,当面对不同的来访者前来寻求帮助时,我们是否需要向他们提供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按照罗杰斯的观点,我们应该秉承“非指导中心的原则”,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要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但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每个前来咨询的中学生,将问题说完都会问到“老师,我应该怎么做?”,这似乎暗示着中学生内心是渴望我们给他们一个具体明确的方法,这也是大多数教师所关注的问题,而这也似乎暗示着我们有责任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这种理论与实践上的不协调,作为咨询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取舍?

2.反思中学生。对于前来咨询的中学生而言,正如笔者所提及到的,大多数学生都迫切的希望得到心理辅导老师相关的建议和方法。此刻,笔者不禁要反思,当辅导老师给来访的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建议时,按照这样做的学生有几个呢?或者能这样长期坚持做下去的又有几个?我们知道短短的一次辅导仅仅给来访者带来的是心理上的启发与行为上的建议,真正的改变还在于自己,而对于其是否会按照辅导老师的意见来做我们是不得而知的。

3.反思心理辅导形式。对于心理辅导的形式,笔者更多的感受是在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谈心交流,或是在进行一次思想教育课,缺乏甚至不会运用专业的咨询技术。因此才出现了其他学科老师能够代替心理咨询老师的现象。作为咨询师我们要如何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如何提升自我的实践能力?如何做到科学的运用有关咨询技术?又如何改变这种咨询模式?使得其他学科的教师无法替代心理辅导教师这个专门职业,笔者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

4.反思心理辅导效果。对于心理辅导效果,笔者深知不能对此做全盘否定,因为当来访者来到咨询室那一刻,他的内心是期望改变现状的,哪怕只接受了一次心理辅导,也可以在动机、认知观念上或多或少发生着某些变化。但众所周知,心理问题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不仅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还包括社会因素,要想解决好心理问题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时间。然而在实践中发现: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而言,要想跟进心理辅导效果是很难的,首先学生不愿再次前来做咨询,对于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也就不了了之了;其次是心理咨询老师有限,需要咨询的学生较多,无法顾及到以往咨询过的学生,因此无法得到咨询效果的反馈意见。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是否需要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进行心理建档?是否需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持久的跟进工作?是否需要对心理辅导效果进行评估?倘若需要,我们又当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对于以上种种反思,是心理辅导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应该引起心理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因为这既是对学生负责,更是有利于心理辅导教师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胡崇富.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J].成才之路,2009,(22):6-7.

孩子心理辅导建议范文3

(一)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认知辅导

笔者认为,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生活态度反映着学生的人格倾向,学习、情绪和人际问题又是他们在校生活中的主要困惑,应对方式则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水平。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讲,这些方面既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生活的适应程度,也决定着他们的终生发展。职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均非医学意义上的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而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疑惑和精神烦恼,可以通过各种心理应对方法和教育措施得以预防和消除。为此我们开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课。授课时间为每两周一节,内容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从高一开始系列化的心理辅导或心理素质教育,帮助他们适当缓解高考压力,指导他们进行正常的人际沟通,学会正确看待自己以及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努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学习热情。全方位完善学生心理结构,创设内外和谐的心理环境。

(二)组织同类学生进行团体辅导

在平时接触中,我们了解到各班都有一些父母离异的学生。毫无疑问,家庭的破裂对于子女的成长是极大的消极因素,这些孩子的心理会因为家庭的变故而发生很大的变化。一般来说,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学习、行为、心理。品德等方面都容易出现一些困难和偏差。如导致子女养成不良品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以及怨恨感等消极情感等等。有些孩子因此缺乏生活和学习上的自信心,甚至产生行为障碍。还有些孩子思维及想象能力受到损伤,最终出现性格缺陷。他们常见的不良性格有散漫、保守、见异思迁、逆来顺受、随波逐流、目空一切、孤芳自赏、盲目冲动等。破碎的家庭带给孩子的是残缺不全的教育和多种负面影响,使孩子形成精神缺陷,抑制了他们个性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对此,我们把部分父母已离异或正面临离异的学生组织在一起,通过细致观察,了解心理特征,把握教育契机,给予关爱和情感补偿,培养健康心理,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正视挫折,培养顽强的意志力。用心理辅导手段来校正其的心理缺陷,同时亲近学生家长,加强沟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子观。并定期让他们互相启发,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事后了解,收效良好。

(三)运用心理周记进行个体辅导

“心理周记”的育人功能十分明显。为了改善班主任工作的现状,我校政教处对原自发性的心理周记作了制度化的要求。在心理周记中,学生们有的倾诉烦恼,有的寻求帮助,有的提出批评、建议,有的反映情况。教师则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给予疏导、教育和帮助。特别有意义的是:通过心理周记的沟通,挖掘出了打架、逃学、考试作弊等棘手事件和嫉妒、自傲等品德偏差的心理原因,经对症下药,解决了一些过去长期未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心理周记制度的确立把原先处于不规范和无序的状态引上了轨道,班主任开始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到他们的经历和家庭环境,能有针对性地、真心诚意地为学生排忧解难,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师生关系,而且促进了整个班级管理的正常运转。  (四)改造谈话教育渗透心理辅导

个别谈话是思想工作的常用手段,但因过多的空洞说教,通常谈话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拒之以千里。真心诚意地“晓之以理”学生也未必领情。谈话教育中融入心理辅导技巧以后,往往容易走近学生的心灵。如有位学生考试作弊,监考教师就这样开始谈话“今天你把小纸条放在桌子上,老师想一定是有原因的,能说说为什么吗?”结果学生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班内的有关情况和盘托出,容易发现问题的根源,便于因势利导。如果用指责的口气“你为什么作弊”开场,谈话教育就无法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其效果可想而知。当学生犯错时,说一句“你这样做,一定是有原因的”;当学生遇到难处时,道一声“要是我也会和你一样……”这些心理辅导中表达理解的技巧,已被许多教师应用在日常的谈话教育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处理棘手事件进行契机辅导

孩子心理辅导建议范文4

一、个案研究背景

1.个案自然状况

倪瑶,男,12岁,十堰市五堰小学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平时考试几乎都是班上最后一名。性格上,胆小、多疑、自卑、不爱动。在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不合群,孤独,害怕参加活动;自卑感强,回避与老师同学相处、说话,曾经因学习上的事对老师撒过谎。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被老师喊到也因紧张而说不完整,语言表达能力差。

2.家庭生活背景

倪瑶的家离学校比较远,他属于借读生。他的父母都是开出租车,平时都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与倪瑶交流沟通。唯一的交流就是问考试成绩,一听说成绩不理想,就是一顿打骂,长期这样,倪瑶也不再有实话对父母讲。总之,这是一个缺少爱与沟通的家庭。

二、主要心理问题分析

通过几个月的观察与了解,我发现倪瑶与人交往时最主要的表现是: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压抑心理。这三种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父母期望值过高

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倪瑶的父母都属于聪明能干的人,他们在工作上都很成功,对倪瑶的要求很高,希望他成绩优异,出人头地,为父母挣面子。但五年来,倪瑶的成绩一直很不理想,让他们很失望。但他们又不能承认现实,还为倪瑶请了一个大学生做家教老师,仍然希望倪瑶能提高成绩,为他们家争光。而这五年来是倪瑶的童年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他性格、交往意识的形成期。他需要父母爱护、关心,需要父母设身处地、从他的角度提要求,需要父母对他的各个方面进行指导。而倪瑶的父母不针对孩子的实际,一味地提出高要求,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与需要。这一切使得倪瑶长期处于孤独之中、高压之下、悲观之间,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心,缺乏理解,心理负担过重,造成其性格的缺陷,形成自卑、压抑心理。

2.由于倪瑶总是达不到父母最起码的要求,他们倍感丢面子,对倪瑶的教育方法非常粗暴,只是单纯的打骂,很少有耐心地说理与交谈。这导致他总是在父母的严厉喝斥下生活、学习,内心非常苦闷,而且无处诉说,长期这样必然形成他孤独漠然的个性。这种性格进一步阻碍他交往的需求,导致他很少主动与人沟通,语言能力发展不足,这样,他更难与人交往,更加孤独、压抑。

3.集体的排斥

倪瑶所在的班级,大部分同学尤其是男同学都很机灵、活泼、性格外向。倪瑶在班上总是很“显眼”,经常考试不及格,题目做错,早读迟到……,甚至,老师说今天有一个同学作业做错了,全班学生会异口同声说是倪瑶。这种歧视导致倪瑶自卑、自闭,排斥在群体之外,他不愿、不敢,也没有信心和同学交流。作为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不能被他所向往的群体接纳,不能得到正常的伙伴之间的交往,内心的孤独可想而知。

因此,作为老师,只有给予他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他改掉自卑,忘却孤独,增强自信,自由地与家长、老师、伙伴交往,促进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逐步健康,成绩也能得到提高。

三、矫正措施

(一)劝父母降低要求

1.适当地降低要求

通过家访,开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等到方式,劝说倪瑶父母为孩子减压,还给孩子一片自由发展的天空。我把倪瑶这几年来的学习情况、性格、交往的发展状况以及他的智力发展分析给家长听,建议他们综合考虑倪瑶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降低要求,提出一些他能够达到的目标,并帮助他实现这一目标。克服望子成龙的急切思想,要注意观察他实现目标后的表现,及时调整,循序渐进。同时,我还和倪瑶的家教老师经常联系,调整对他的辅导方法,建议他根据倪瑶的现状确立辅导目标,减轻倪瑶的心理压力,为他能轻松地面对学习,面对交往奠定心理基础。

2.增加沟通

通过给家长写信,学校联系薄等方式,建议家长对倪瑶多鼓励少批评,多关心少打骂,为倪瑶营造一个温馨、各睦、充满爱的家庭环境。这样促进了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有利于减轻孩子与家长交往时的紧张感,消除家长和孩子的隔阂,增进家人间的亲情与温暖。同时也能帮倪瑶树立自信心,增强自尊心,这是促使倪瑶自信地与人交往的起点。

3.说出对孩子的爱

我还鼓励倪瑶家长把心中对孩子的爱说出来。我了解到尽管倪瑶父母对他要求很高,也很严格,但他们都是非常爱倪瑶的。而这一点,倪瑶却毫无感觉,这也是造成他封闭、自锁的原因。因此,我建议倪瑶父母能把心中对孩子的爱与关心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倪瑶知道。并以此唤起倪瑶对父母的爱,对父母的体谅,融化他们家庭中的坚冰,也促进倪瑶地与家长交往的重新认识,并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促同学关心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在培养倪瑶交往自信心方面,还注意发挥集体和伙伴的作用,通过同学的关心与爱护,帮助倪瑶在集体中找回自信,学会交往。

1.用爱心去温暖

首先为倪瑶营造一个平等友爱的学习环境。我安排一个外向、活泼、乐于助人的中队委做他的同桌。这样当倪瑶有困难时,同桌能热情地帮助他,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帮助他恢复对自己的信心。同时,也能让倪瑶在与同桌交往的过程中懂得热情,帮助人是赢得同学喜爱的首要条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倪瑶走好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其次,我还鼓励“环保假日小队”的队员们吸收倪瑶参加假日小队,发挥倪瑶在小队活动中的作用,让倪瑶爱

劳动这一优点得到大家的认可,帮助倪瑶找回自尊,恢复信心。另外,我还注意到倪瑶没有知心朋友,就在班上开展“手拉手”活动,活动一开始,暗示班内好同学和后进生交朋友,互相帮助。同时,通过这一形式促进倪瑶大胆地与优等生交往,逐步领悟到交往的方法,领略到交往的乐趣。

2.用耐心去巩固

利用队会、班会、晨会等恰当时机,引导同学明白像倪瑶这样的学生,自卑、压抑、怕交往的心理形成是长期的结果,不会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除,要允许他有反复。并且教育大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倪瑶,要正确对待他的变化。以我们集体的耐心,接纳他的缺点,他的变化,他的进步,帮助他从封闭走向交往,从自我走向群体,以巩固前一阶段的成果。

3.用信心去期待

在倪瑶接受全班同学的帮助,逐步改变原来的自卑心理的过程中,有一次考试,他的成绩不理想,老师批评了他。他又开始疏远同学,回避老师。他的同桌,他的伙伴,有点泄气了。我及时引导大家懂得:要想帮助倪瑶树立交往的信心,我们自己首先得充满信心,这样才有助于他对自己充满希望。这一说法不久便得到证实,那天,语文课上,有一道题比较难,没有人举手,我看出倪瑶有想发言意思,便喊他回答,果然是对的。全班同学自发地热烈鼓掌予以表扬,倪瑶当时没有喜形于色。但中午休息时,主动与周围同学交谈,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在全体师生充满信心的期待下,他又回到了我们中间,又走上了自信交往之路。

(三)激个体自强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个体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通过激励的方法,发挥个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循序渐进,帮助倪瑶树立交往的自信心。

1.自我命令定目标

自信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奋斗目标,要确定短期能见效的目标,这样,他们在不断取得一个个交往成功的满足之后,就能激发起一个个新的成就感,从而培养起交往的信心。对倪瑶这样的后进生,我帮他制定一学期的总目标,同时结合本学期学校开展的“自我命令”成绩表,把大目标从“与家长交往”、“与老师交往”、“与伙伴交往”、“与陌生人交往”四个方面按周制定小目标,月与月之间逐渐增加难度,采用大目标,小步子,不断通过自我命令,自我激励,培养自信。

2.发掘闪光点找位置

每一颗星星在天空中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一个学生在班上都有自己的作用。后进生自卑之处就在于,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倪瑶也是这样,他不知道自己的长处,不知道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位置。我建议中队召开“闪闪的星星”中队主题会,在中队主题会上,大家争相发言,指出倪瑶的优点,如爱劳动、忠厚老实、爱帮助人、文静、不打架……倪瑶听了大家的发言非常激动。课后,他对同桌说:“我没想到,我还会有这么多优点!”在中队会的最后,我趁热打铁,鼓励倪瑶在发扬原来优点的基础上,再创造新的优点,并对他交往方面提出新希望。这样,通过帮助他挖掘自身的优点,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积极性高涨,为赢得集体的承认,他在交往方面更加主动,更加自信。

3.给予信任促发展

信任是一种人格力量,它促人奋进,促人努力。对倪瑶来说,只有信任他,才能赢得他的信任,使得心理辅导工作顺利开展下去。同时信任他,也是尊重他人格的表现,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倪瑶这样自卑、压抑的学生唤回自尊,找到自信,也是激发其交往自信心的突破口。这学期的一天早读,倪瑶又迟到了,我询问原因,他说因为火车挡道。上学期他曾因为这个原因经常迟到。我犹豫了,难道他又撒谎了,我想这一学期他从未迟到,我应该相信他。我没有批评他,只是叫他注意调整时间,果真,他再也没有迟到过。也因为老师对他的信任,师生关系明显改善,师生之间交流明显增多,这一系列变化都是信任所催化的。

4.提供机会找自信

在班级活动中,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为倪瑶提供表现机会。帮助他找回自信,赢得与同伴平等相处的机会并获得交往的快乐,激发起努力向上的勇气。因此,在集体活动时,我总是设计他能独立完成的活动让他参与,让他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同学的夸奖。课堂上,把一些简单容易的问题留给他,暗示他学习能力在不断提高,引导他充满自信,充满希望去面对学习,面对交往,面对将来的人生之路。

孩子心理辅导建议范文5

[关键词]消费观念 学校教育 传播媒介 心理辅导

当今社会,只有高智商已经远远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很多“月光族”的诞生就足以说明正确的消费观念对人的影响有多大。在培养孩子们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点上,全社会已经达成共识。但学生消费的习惯和消费观念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前段时间,我在超市里看到了这样一幕:一个妈妈带着十二三岁的儿子在手机柜台前挑选手机,只听见那个妈妈说“别买太贵的,一千块左右的就差不多了”,而那个儿子却说道:“这是我的压岁钱,我有决定权。”最终还是妈妈妥协了,儿子买了一款两千左右的手机。那儿子稚嫩的脸庞和超前的消费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不禁思考,我们的学生对花钱有怎样的认识呢?于是,回校后,我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通过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我发现,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有属于自己的小金库,光今年过年,能够让他们自由支配的压岁钱平均就达到了716元;而平时他们每天还能从父母这里得到大约6.5元的零花钱。在这些人中,所有的钱都花光的占了26.7%,他们的钱大都花在了食品和服饰方面。有73.3%有一定的储蓄,在他们中,68.2%的人打算用这笔钱买自己喜欢的食品和服饰等日常消费品,22.7%的人打算购买MP3等数码产品,还有两个打算用于买书,一个打算买天文望运镜。面对这样一份真实的回答,我不禁在想,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几乎都不太会处理他们的金钱呢?

一、影响学生消费观念的因素分析

每个人从离开母体开始,就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从一个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拥有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构成的社会环境时刻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四个因素对学生的消费观念的影响是怎样的。

1.家庭对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

我们现在面对的这批孩子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们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宠儿。这批孩子父母的青少年时期物质上比较贫困,因而导致家长们主观上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再吃苦;客观上,这批孩子的父母刚好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期,他们通过经商等手段积聚了较多的财富,这也使得他们有能力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同时,这些父母多数受教育程度不高,大多数都是初中毕业,甚至有些初中学业也没有完成,因此他们虽然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对孩子的消费问题并不是很重视;相反,他们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多给钱作为奖励也无所谓。这样的家庭氛围必然导致孩子们从小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的引导。

2.学校教育对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

首先,先从教师本身说起,现在每个学校的教学压力和管理压力都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关注学生素质培养就成为了教师全部工作的重心,加上中国传统教育中对消费观念的忽视,必然导致教师对学生消费观培养的忽视。即使有教师在日常管理中对消费观念有所提及,也很少会作为工作重点来强调,更不要说想方设法去改变学生的消费观了。

其次,在当今的环境中,教师的权威性正在减弱。从学校组织社会学来讲,教师是制度所认可的权威;但是,许多学生并没有形成这种权威的意识。现在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只要老师不是严厉的批评,他就不会有什么改变。即使碍于教师的管理,短时间内有所改变,也不会真的对他们的观念产生什么影响,尤其在消费问题上,老师不可能用严厉的态度、细致的规定去强制约束学生的行为。这样一来,学生的消费观念就像田地里的野草,自由生长,长出各式各样的果子了。

3.同辈群体对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

学生中在家庭背景、年龄、特点、爱好等方面比较接近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一个同辈群体,他们时常聚在一起,彼此间有很大的影响。特别在初中阶段,同龄人之间是很容易相互影响的,正如一个学生在周记里写道:“我也不知道为什,看到别的同学大口大口地吃豆腐干,我就觉得很美味;看到别的同学穿什么牌子的鞋子,我也就想要一双;甚至我明明喜欢喝白开水,可看到别的同学喝什么饮料,我也不自觉地去买。心里也知道这样不是很好,可大家都这样,我也就这样了”。

正是这样的从众心理,学生的消费中往往出现了杭州话所说的“杭儿风”,只要一样东西受到某几个人的欢迎,要不了多久,很多人都会去盲目购买,比如名牌球鞋,比如某种饮料。同时,由于学生心理的不成熟,很容易形成攀比心理。这样的攀比不仅影响了他们两个人的学习,也影响了班级的学习氛围,使更多的学生关注的焦点发生了转移。就是在这样的“杭儿风”、“攀比风”中,很多学生的不良消费观形成了。

4.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

今天的孩子是在信息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性,他们见多识广,比成年人更早地拥有了“品牌意识”,而且媒介中的形象正在成为孩子们的楷模,当他们喜爱的明星代言或正在使用某样产品时,他们也会尽自己所能去追逐同样的商品。对商品信息的大量摄入,造成孩子们消费观念的畸形成熟,而不是立体成熟。他们在某些问题上表现得极为幼稚,比如有一个学生他就认为只有“好丽友”蛋黄派才是好吃的,尽管他从没吃过其他品牌的同类产品。

二、培养学生正确消费观念的几种途径

面对学生的消费现状,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通过日常的教育管理实践,我以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1.改变家长的观念

通过家访和家长学校等方式,逐步改引导家长重视学生的消费问题。记得曾经有一个家长,对我提出的控制孩子零花钱的建议不以为然,可是当他发现自己的儿子不仅花光了零花钱,还私自拿家里的钱买游戏点卡时,他才意识到光用钱去满足孩子是会害了孩子的。于是,他主动来找我沟通,在我的建议下,他改变了自己用钱来奖励孩子、对孩子的消费不闻不问的习惯,要求孩子对自己的消费记帐,同时也和孩子交流一些消费上的看法,还让孩子了解自己家庭收入的来源和金钱的开支,让孩子了解父母赚钱的辛苦和养家的不容易。正是在家长和孩子在金钱上的良好沟通后,这个男孩慢慢地改变了花钱大手大脚不把父母的钱当回事的习惯,学习成绩也慢慢地有所提高了。

2.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

作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当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消费观念的培养,同时也应当加强自己消费方面的相关知识,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

记得有一次,在课间无意中提到银行储蓄利率提高的问题,结果才发现,竟然很多学生不知道银行的定期存款的利率要远远高于活期储蓄。当时有很多学生马上表示要到银行把他们的小金库存定期。这件事让我发现,其实我们的学生还是很欢迎一些理财方面的知识的。还有一次,在讲到课文《我的第一本书》时,我结合课文的内容,提到即使在现在,仍然有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就像文章中的乔元贞一样,因为经济问题无法继续上学,只能辍学;还提到许多普通人为“希望小学”捐款,正是为了让这些和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们也拥有学习的权利。我发现,很多学生都十分震动,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原来这个社会还有很多人为了温饱在辛苦地努力着。于是,我又借机让他们反思自己平日里对金钱的态度。后来,很多学生都有了改变。

3.改变个别学生教师虽然对全体学生的权威性下降了,但是总会在某些学生的心理是有很高的权威的。在实际的对学生管理过程中,我往往通过影响个别学生去影响更多的学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今天在一个学生心理播下正确消费的火种,他日必将影响一群学生。记得我当班主任时,有一个女生特别喜欢我,总爱把我的话当名言。记得她那时特别喜欢穿名牌,加上家里还比较富裕,因此平日里总爱在校服里穿件名牌T恤或是脚上穿上名牌鞋,还有意无意地向其他学生炫耀。平日里,还聚集了不少的“同道中人”经常谈论什么名牌,还扬言非名牌不穿。于是,有一次,和她交谈过程中,我假装无意地说自己最欣赏班级里另一个女生了,她问我为什么,我就说,那个女孩子虽然家庭富裕,穿着却是朴素大方,很符合我心中的青春美少女的形象,那些名牌虽然不错,可是穿在一个青春少年的身上却显得累赘了,一个少年最美的装饰就是他身上的勃勃朝气而不是服饰。她听了我的话,若有所思。渐渐地,我发现她不太注重穿着打扮了,嘴里还常念叨着“青春无敌,无需名牌”;时间长了,连带她身边的那个小团体也不再强调所谓的名牌了。

4.团队心理辅导课

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心理辅导课,实际上心理辅导中的团队辅导课也是一种影响学生消费观念的有效手段。我们都知道班会课往往都带有一定的教育目的,有很强的是非判断和导向。可是学生对于班会课的心理认可度并不高。而心理辅导课就不一样了,它完全没有任何改变的意图,只是通过沟通让人们认识自己,它也没有强烈的是非判断,所有的想法都会被包容而不用担心被指责和批评。也恰恰因为团队心理辅导课的这一特点,学生反而很容易敞开心灵沟通,思考自己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一堂团队心理辅导课,让学生谈谈他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通过小品、课外材料补充以及一些团队辅导的热身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有清醒的认识。

5.传媒的适当利用

传媒虽然对学生的消费心理有着不良的影响,但同时它也有自己独特的良性影响力。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有意识地扩大这良性影响力,从而达到我们教育人的目的。记得有一段时间,报纸上连续报道了关于年轻人中的“月光族”现象。于是,我把这组报道介绍给学生,和他们一起探讨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否让人满意,很多学生当即表示不希望自己将来也成为“月光族”;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人成为“月光族”,于是学生就提到了可能是因为这些人从小就不知道如何花钱,以致于长大后不能正确把握金钱,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生活。谈到这里,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了自己的消费行为,而且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消费观念了。由此可见,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适当地引进媒体,将会产生“事实胜于雄辩”的教育效果,能够帮助学生的消费观念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三、结束语

在这篇文章结束的时候,我希望在已有努力的基础上,有更多的人关心学生的消费观念的培养。

孩子心理辅导建议范文6

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父母的亲情关爱。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变化时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这些变化,容易导致自卑、封闭、内心孤独无助等心理问题。

(二)家庭管教无力。留守儿童一般都由爷爷奶奶等老人抚养,由于老人对孙辈十分溺爱,对孩子的管教持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导致孩子自制力较差,出现学习成绩差、不按时完成作业、厌学、不尊重老师、不讲卫生甚至说谎、打架等现象。

(三)学校条件有限。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基本没有寄宿学校,也不开设心理教育、法制教育课,而这些内容对留守儿童又是最重要的。

二、提出几点建议

    (一)发展农村产业化项目,鼓励更多的农民在本地就业,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使更多的孩子可以在父母的身边享受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二)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充分利用元旦、春节、秋收等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家长会,通报留守儿童各方面情况,让父母多关注自己孩子,主动承担教育责任,不能把孩子全部推给老人和社会,使学校与家庭产生教育的合力。

    (三)加大投入,落实政策,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发展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寄宿到学校,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心理教师这个岗位,定期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增加法制教育课内容,提高留守儿童法制意识,避免出现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基层反映:留守儿童生活境遇及建议  

一、留守儿童生活境遇主要表现: 

一是监护上存在着“盲区”。一般情况下,父母外出的家庭,孩子多由父辈、祖辈照看,或者寄宿亲戚家中照看,他们只能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注重安全管理,缺乏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和沟通。 

二是学习被动,缺乏有效指导和督促。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孩子在学习上一旦遇到了难题,除了老师,没有人帮他们排解。 

三是缺少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二、解决留守儿童境遇的建议: 

一是健全制度,完善校家双重监管模式。建议相关部门积极探索管理新途径和新方法,以制度形式,明确学校、家庭双方各自管理责任,注重加强校、家双向沟通联系,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切实履行好留守儿童的监管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