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产业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城市产业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城市产业分析

生态城市产业分析范文1

关键词:产业经济;城市发展;促进作用

一、前言

考虑到城市发展的需要,产业经济的诞生并非是偶然的。从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来看,产业经济的产生一方面是城市经济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量变引起的质变,同时也是新形势下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基于这一认识,在城市发展中,我们应正确分析产业经济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保证产业经济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产业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一)城市产业布局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优良的城市产业布局可以使城市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达到最优的效果。城市产业密度表现了城市产业在城市内部各地段土地利用的程度,是不同地段产业经济活动聚集程度的反映。城市产业空间的密度往往存在两种倾向:集中主义和分散主义。超过城市产业空间密度的边际收益的过度密集,会造成消极的影响,增加企业交易成本,带来城市土地开发成本、供水成本、能源输入成本等聚集要素的投入成本的上升,产生一系列城市问题和负效益。

(二)城市产业布局影响城市劳动生产率

英国人文地理学家朵琳·麦茜(D.Massey)于1979年首次提出劳动空间分工这一术语。朵琳·麦茜认为,“透过劳动空间分工可以看到产业格局,而产业格局是反映来自于产业本身的空间差异的一种强有力的力量,并被这种力量投射到景观上,进而可以看到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艾伦·斯科特(AlienSCott)在探究现代城市是如何成长和发展时,也将劳动空间分工作为其最重要的分析工具,他认为,“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以及与当地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演变所形成的合力己经渗透到了整个大都市空间格局的根基。”所以说,城市产业布局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城市劳动空间分工的过程。通过对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从企业的角度说,可以使各功能分区内的企业充分利用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就从劳动力的角度来看,因为城市内部各功能区产业职能的不同,所以其主导产业和发展重点也不尽相同,不同的主导产业和发展重点使得各个功能分区对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也很不相同。

(三)城市产业布局影响资本效率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资本是一种稀缺性的资源,要促进城市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就要保证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能够获得增值。所谓资本效率,主要是指“资本利用效率和资本总体配置效率。”资本效率的来源在于资本的持续的周而复始的价值运动,当资本的流动性较低时,其效率必然低下。在资本价值增值的运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的主要问题就是投、融资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矛盾。而合理的城市产业布局有利于资本效率的提高。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对于有效地加快资本流动,促使城市源源不断的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具有重要作用。

三、产业经济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促进作用分析

产业经济大发展以来,对城市空间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保证产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增速达到预期目标,很多城市采取了依托产业经济重构城市空间的想法,使城市空间结构能够在合理构建的基础上更好的满足产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经济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过程中,为了使城市空间结构能够满足产业经济发展需要,许多城市都根据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方案进行了调整,甚至根据产业经济的整体形势重新制定了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方案,足见产业经济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影响力之大。

(二)产业经济对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城市要想获得快速发展,不但要保证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同时还要为产业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撑,保证产业经济的良性发展,使产业经济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基于这一需要,城市空间在合理布局的同时,将产业经济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纳入到城市空间规划中,保证了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三)产业经济对城市空间的有效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产业经济规模的扩大,对土地、能源等资源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城市要想实现城市发展与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要合理规划土地、能源等有利资源,为产业经济服务。为此,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城市发展与产业经济发展实现了协调统一,既保证了城市发展,又提高了产业经济发展质量。

四、产业经济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分析

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关系。从目前产业经济的发展来看,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已经逐渐被新能源、高效益的高科技产业所代替,传统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悄然开始了转型。借助于产业升级和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产业经济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减小,产业经济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

(一)产业经济结构的提档升级,使城市生态环境朝着有利方向发展

在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的高污染和高能耗的产业由于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已经被逐渐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新能源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产业经济的提档升级,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产业经济的提档升级给城市生态环境改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

(二)产业经济结构的转型,减少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

通过产业升级和转型,产业经济已经实现了由高污染和高能耗企业向新能源和高科技企业转变,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不断优化了城市生态环境,同时也减少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污染情况,使城市生态环境的污染状况得到了明显好转。由此可见,产业经济结构的转型,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创造了有利契机

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淘汰了高污染、高能耗等落后产能的企业,改变了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积极的促进,保证了城市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提升。所以,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提升创造了有利契机,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

产业经济与生态环境是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系统动态演化中,寻求最佳动态平衡点。我们要通过研究、探求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作用机制,促进产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均衡发展,力争进入良性循环。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产业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支撑作用。产业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支撑,城市的发展为产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所以,我们要认真分析城市产业经济发展,从产业经济入手,分析城市发展、谋划城市发展。充分发挥产业经济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以产业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发展,以城市发展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形成“产城联动、产城融合、产城一体”的城市科学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何骏.探索中国生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之路——中国生产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与重点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9(04).

[2] 范进,徐谷波.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安徽省的实证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4).

[3]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生态城市产业分析范文2

关键词:衢州;田园;秀美;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这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理念的不断深化,衢州市在建设田园城市实践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有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紫薇山以及钱江源,而且还有仙霞山森林公园等森林公园,辖区内共有48个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非常的丰富,这位建设秀美衢州,提供了便利条件。

1、当前衢州绿化造林成绩分析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和十精神为思想指导,衢州市提出了创业创新以及富民强市之要求,将生态良好与环境优美作为奋斗目标。同时,还不断的对营林机制进行创新,大力发展油菜菜产业,加强暗叶林发展以及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从而促进村庄的绿化建设,为打造田园衢州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据调查显示,当前衢州市共造林更新大约46100亩,其中林地更新大约36253亩,已经超额完成了省计划建设额,人工造林大约9087亩。衢州市为建设秀美家园,立足实际,根据本市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林业发展以及田园城市建设目标,计划2020年共建成生态公益林大约540万亩、林木蓄积量超过1700万立方米,而且毛竹的立竹量也要达到1.8亿株,那时城市的总绿地率将超过35%,尤其是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0%以上。通过上述努力,衢州市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山川秀美以及田园城市的建设目标,而且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衢州地处钱江源头,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绿色发展、质量优先,努力促进经济与生态互促共赢,把生态作为衢州的品牌和名片来打造。

在经济与生态互促共赢方面,市委、市政府立足先行先试,开创了“衢州特色”。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环境准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整治提升重污染行业。同时,通过全力推进污染减排,加快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健全生态发展体系等切实有效的举措。全市出境水水质保持100%达标,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5天,森林覆盖率达71.5%,成为全省首个全市域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2、建设田园城市和秀美衢州的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衢州市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分析,笔者认为衢州市建设田园城市和秀美城市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但要实现真正的田园城市建设目标,还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与经济效益双优城市

衢州市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发展林业产业,并确保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倡导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双优发展原则。第一,大力发展绿色林业产业基地,提倡无公害产品生产加工和管理。目前全市已经建成林业特色示范基地超过220个,实际面积可达29万亩,这在促进林农增收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第二,大力发展本市竹木加工产业。实践中,为能够有效的保护森林资源,笔者建议衢州市结合自身条件,大力发展工业速生原料林基地,以此来鼓励应用三剩物作为原料的企业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大做竹子文章。比如,龙游县发展笋竹产业,已成为一项支柱性产业;而衢江区致力于环保型竹炭产品的研发,并成为重要的竹炭生产基地。第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对于衢州市而言,在田园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紫薇山、钱江源、三衢山以及烂柯山和仙霞山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以上这些措施,都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建设生态与经济效益双优城市的客观要求。

2.2立足实际,充分发挥衢州生态条件之优势

建设秀美衢州是今后衢州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因此实践中应当立足实际,严格按照生态富民、绿色发展以及科学跨越之要求,将绿色发展作为本市经济发展的主流思想,以项目建设推进为主要抓手,将民生改善作为根本目标,在充分发挥本市生态优势的基础上,以生态产业和秀美衢州建设为先行先试。在此过程中,应当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构建生态化的产业发展体系。首先,应当强化新兴产业的培育。对新能源、新工艺以及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应当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以及文化创意服务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基地以及大学科技园建设,以高新尖技术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技术保障。其次,对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有效的改善。实践中,应当重点推动水泥、钢材以及造纸和化工等能耗较高的企业纵向、深向发展,通过,转型升级,腾笼换鸟,逐步减少水泥、钢材、造纸、化工等产业在衢州产业结构中的占比,从而实现节能减排之目标。最后,应当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现代绿色产业。在秀美衢州建设过程中,应当不断加快推进旅游集聚区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打造有特色、初具规模的旅游精品;加快生态园区建设,构建绿色产业链与生态资源循环利用链,从而实现生态化改造的目标。

第二,构建秀美田园城市体系。实践中,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将现代生态、田园城市建设理念有效地融入到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之中,最大限度地放大绿色生态效应。同时,还要着力提升中心城市的能级,结合小县大城发展模式,不断加快基层县城的田园城市建设,先将其中一部分中心村镇打造成田园新型城市。同时,还要突出产城联动效益,加快园区与城市建设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培育一批田园城市综合体。

结语:总而言之,衢州市本来就是一片非常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它以神、圣、秀、奇和谜为特色,具有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之神韵。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衢州市发展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田园秀美衢州成为可能性,而在此过程中,还要加强思想重视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衢州在田园城市建设过程中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时雨.绿化衢州再造秀美山川[J].绿色中国B版,2010(09)

生态城市产业分析范文3

1. 关于生态城市的认识

生态城市(eco-city)是由苏联城市生态学家亚尼茨基于1981年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自然、技术、人文充分融合,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保护,建立生态、高效、和谐的人类聚居新环境。

对于生态城市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诠释。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雷吉斯特认为生态城市的全部内容是追求人和自然的健康和活力。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中指出,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环境,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我国的生态城市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城市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与生态城市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黄肇义等(2001)提出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其公平承载能力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杨志峰等(2008)认为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公平、繁荣,自然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性,并促使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王如松(1987)将生态城市定义为在生态系统承载力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改变城市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城市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的一类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富足、健康、文明的生态社区。戴天兴(2002)认为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有利于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2. 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以实现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以及自然系统和谐,即“人―社会―自然”和谐为其发展目标的。彭晓春、李明光(2001)认为,生态城市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其一自然地理层次,是城市人类活动的自发层次,是城市生态位的趋适、开拓、竞争和平衡过程,最后达到地尽其能,物尽其用;其二社会功能层,重在调整城市的组织结构及功能,改善子系统之间的冲突关系,增加城市这个有机体的共生能力;其三文化意识层,旨在增强人的生态意识,变外在控制为内在调节。冯端翊(2001)认为生态城市应包括八个方面的内涵: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规划;严格控制城市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倡导清洁消费;建立城市清洁交通体系;搞好市区立体绿化;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城区周边环境,缓解中心城市的生态压力;控制区域城市密度,保护绿色城市间隔;改进和完善城市发展考核办法及指标。

关于生态城市内涵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认识。从系统学的角度看,生态城市是一个由社会―自然―经济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生态城市是一个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建立生态产业为手段、发展循环经济为目的的理想经济运行系统;从地理学的角度看,生态城市是一城市化区域、城乡二重体,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其公平承载能力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生态城市是一个以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意识观为主导观念,社会公正、平等、安全、舒适的人居环境。

3. 生态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生态城市思想直接起源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人类对生态城市的理解随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升华而不断加深。国内外典型的生态城市建设措施及其取得的成果见表1。

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在国外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其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经验也较成熟。而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成熟的经验不多,且在国际上的影响相对较小。

二、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理论

1. 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城市经济理论的指导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通过分析城市经济运行,解释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空间经济、外部经济、聚集和扩散经济以及分布等一系列实际问题,揭示城市经济发展规律,研究城市系统和城市经济结构,以指导城市建设的学科。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任务正是通过阐明城市经济发展规律,为经济政策、对策等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系统地研究城市经济产生的基础和条件,研究城市的性质、功能和产业结构升级,预测城市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协调城市内部经济结构间的比例关系,协调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关系,对城市的经济要素、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规律进行分析,回答有关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律性问题,揭示城市经济的本质和发展的动力与条件,为管理好宏观和微观的城市经济、形成有效的调节和控制系统奠定理念和方法基础。

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生态城市的建设适应了这两大主题的要求,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代表了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向。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城市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见表2。

生态城市作为新兴的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具有与传统城市不同的特点,较传统城市的建设更为复杂,甚至在一些层面,生态城市的理念与原有的城市理念是冲突的,有其特有的内在规律。因而,需要根据生态城市的内涵与特点,进行城市经济理论的创新,建构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体系,以指导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否则生态城市建设就会流于形式,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城市经济理论创新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客观需求

我国的城市经济学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但是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经济学集中研究了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全方位展开了城市化道路和城市化理论的研究,并对城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学科体系以及具体的城市问题、城市经济政策等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概括而言,近年来国内城市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下述5个方面: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研究;都市圈发展与城市之间经济合作及协调分析;区位选择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进研究;产业集群与城市经济发展分析;城市政府职能与城市治理模式研究等。中国的城市经济学研究涉及了中国城市化道路、城市经济区域发展、城市现代化、城市经济的协调运行、城市经济结构、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经济管理等问题。

生态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模式,从城市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很少,又由于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不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不能拿来照抄照搬。现有的城市经济理论主要是以传统城市为研究对象的,其理论成果为传统城市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而针对生态城市特点所开展的理论研究却存在着不足,无法满足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因而,为满足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客观上要求城市经济学必须进行理论创新,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全面研究生态城市经济发展规律,研究其产生的基础与条件、内部经济结构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目标和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三、生态城市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起步较晚,且多数生态城市的建设以外在的城市形象和环境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考虑眼前目标多,长远目标少,出现了与生态城市内涵相背离的情况,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生态城市建设表面化现象严重

由于受思想观念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城市政府往往强调生态城市的表面层次,即城市外在环境的改善,在一些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盲目仿照西方发达国家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建成一批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不相符的人文景观,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

一些城市为达到生态城市建设的外在化指标,将生态城市建设停留在城市景观生态化的层次上,单纯依靠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等方式建设生态城市,显然无法真正实现生态城市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

2. 生态意识普及推广不足

现阶段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对于生态城市相关规划的落实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往往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口号响亮,但却没有具体实施的时间框架和建设指南,生态意识在全社会普及推广的力度不够,缺少必要的实施规划及细则,来指导城市建设和配合生态化发展。

城市居民生态城市理念欠缺,环境保护意识淡漠,在建设过程中群众参与力度不足,生态城市建设延续性不够,没有建立良好、完善的生态城市建设公众参与机制。由于生态城市建设水平难以定量化表征,使得人们对生态城市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社会和谐的特点没有清晰的认识。

3. 城市政府对生态城市建设管理力度缺乏

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关系难以协调,城市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力度薄弱,各相关部门协作能力不足,信息共享力度不够,信息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使得城市政府无法完成对生态城市的整体协调调度,工作效率较低。

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虽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生态城市的建设向良性发展,但整体来看,我国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管理保障体系仍不完善,对于与生态城市建设有关的法律问题研究较少,相关法律、政策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不足。

4. 生态城市内部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

我国的产业结构布局相对落后,整体来看还属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能耗大、污染重的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基础设施薄弱,第三产业滞后等问题突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问题日趋严峻,城市发展和城市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

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经济发展不协调,大量企业存在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浪费严重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城市及其周边的环境、资源质量。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绿色GDP评价指标的认识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够,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城市的经济高效性优势不明显。

5. 生态城市规划不合理

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可实施和可操作性不足,往往仅是打着生态城市的旗号,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现象严重,使城市的生态建设与城市自身基础设施建设脱节。

生态城市的空间规划不合理,对城市的扩张和城市自身结构优化方面存在局限性,不注意开放空间的利用和保护,使城市开放空间日益减少,生态质量随之下降;交通组织形式混乱,公共交通系统不发达;土地集约利用能力不足,盲目扩张城市用地范围,土地浪费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到生态城市的建设进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6. 缺乏科学的生态城市评价标准

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使得生态城市的建设缺乏必要的指导原则以及建设过程中对原有生态结构的维护规则。单纯重视城市绿地面积指标的完成和生态景观的建设,城市绿化没有为城市生态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没有将生态城市的内涵融入到城市的复合生态系统之中,淡化了生态资源培植,考虑经济建设过多,考虑生态资源再造少,其综合效益较低。

总之,现阶段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着诸多背离其独特内涵的问题,涉及城市建设的诸多方面。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缘于缺乏生态城市经济理论的指导,因而创新城市经济理论的研究,形成适宜生态城市建设需求的城市经济理论成果,纠正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各种偏差,为构建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的城市生态体系,促进城市的良性健康发展做出贡献,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四、以生态城市为目标的城市经济理论创新的思考

生态城市建设对城市经济理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但基于城市经济理论研究的实际和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目前以生态城市为目标的城市经济理论创新应重点围绕如下方面进行:

1. 生态城市的本质与内涵

对生态城市本质和内涵的正确认识是城市经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关于生态城市内涵的解释,学术界尚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城市经济学应该在已有的关于传统城市本质与内涵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城市经济学基础理论体系,通过与传统城市的比较研究,深入研究生态城市的本质特征和具体内涵,明确生态城市运行的目标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域。

2. 实现“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目标的基础和条件

“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是生态城市区别于传统城市的主要特征,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谐的社会运行为经济的长效发展创造了条件,高效的经济运行为居民财富的积累奠定了基础,而生态的良性循环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前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三者又常常表现出矛盾性,城市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系统,“社会、经济、生态”是共生的客观存在,但“和谐、高效、良性循环”的目标没有相应的基础和条件却难以共存。城市经济学应在区分城市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城市社会内部关系协调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与条件。

3. 生态城市的空间特征

城市的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关系到城市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有的城市经济学理论认为,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大致可分为同心圆型及其轴向结构、放射扇形和多中心型等变形形式,其中同心圆模式是城市形成的基本结构。然而生态城市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城市地理空间概念上,它区别于传统城市独立于周边乡村的特点,是一种城乡融合的城市化区域,因而在空间特征上,生态城市必然会与传统的城市有所不同。城市经济学应该在生态城市的空间特征上,研究适应于生态城市特点的空间结构演化及城市土地利用规律,找到最适合生态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模式。

4. 要素禀赋与生态城市建设的途径选择

要素禀赋是城市在特定的区位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城市是区域空间上多种要素大规模聚集的结果。在长期的建设发展中,城市已经形成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目标的相对完备的要素构成及资源配置方式。然而,生态城市作为新兴的城市形态,需要充分考虑环境、社会、经济等众多方面的生态化要求,根据自然条件、区位条件、资源条件、人文条件等要素禀赋的不同,选择适宜的建设途径与方式。城市经济学研究应能揭示要素禀赋与生态城市建设途径选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路径选择判定标准。

5. 生态城市的经济运行规律

城市经济是在密集的地理空间范围内的开放性经济,它不是封闭的,因而城市经济的运行需要依靠外部环境。生态城市打破了传统城市的地域界限,将城市与乡村融合到了城镇化区域之中,具有更广阔的经济运行环境。因而,城市经济学应该研究生态城市的经济构成,生态城市的经济运行所遵循的特有规律,已有的传统城市经济运行规律有哪些可以运用到生态城市的发展之中,现有的经济运行规律怎样指导生态化的经济运行,如何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等问题,尤其应该特别关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运行规律。

6. 生态城市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城市的空间特征,决定了其产业结构不同于以非农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城市,将是一、二、三次产业相互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新模式。又由生态城市复合式生态系统的特点所决定,其集约内涵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与传统城市的粗放外延式模式不同。因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必须将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区别对待,研究符合生态城市内涵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包含第一产业在内的新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发展问题、满足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城市产业结构的构建问题、城市三次产业布局的合理分配问题、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效益二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如何促进传统工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及第三产业转型的问题等。应特别关注对生态城市区域产业传导机制的研究,探索如何形成具有生态、经济、高效的产业链,在城乡一体化条件下发挥生态城市产业的带动机制,加快生态产业的发展。

7. 生态城市经济运行管理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经济运行管理体系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城市经济运行管理体系是否有效的依据,对城市经济运行管理体系的优化具有引导作用。生态城市的经济运行有其特有的规律,应该构建不同于传统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应从生态城市自身经济运行特点着手,重点研究生态城市经济运行的特殊性、生态城市经济运行过程中各部门的协调方式和责任分工、进行生态城市发展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问题。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充分考虑节能、降耗、环保等内容构建适宜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五、结语

生态城市产业分析范文4

关键词:生态城市 SWOT分析 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149-02

一、研究背景

人类文明在进步的同时,也破坏着地球的生态环境,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危机,而这些危机又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用生态学的理论和观点研究城市环境,提出了生态城市的六项定性评价标准,明确追求人与人、人与环境高度和谐的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目前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笔者认为生态城市就是基于生态学原则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具有系统性、和谐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等特征。

1986年江西省宜春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理念,此后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也纷纷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二、研究方法

应用SWOT战略分析方法,选取四川省内其他生态城市与雅安市进行比较,认真剖析雅安建设生态城市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雅安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

三、研究区域概况

雅安市位于川藏、川滇公路交会处,距成都120公里,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过渡地带、汉文化与民族文化结合过渡地带、现代中心城市与原始自然生态区的结合过渡地带,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曾为西康省省会。它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和新兴的旅游城,还是国宝熊猫的故乡。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0.79%,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质量达到国家三类标准,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稳定在国家二类以上。由于全年降水丰沛,素有“雨城”之称。

四、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企业战略决策教授安德鲁斯(K.Andrens)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战略管理理论。SWOT分析即对研究客体面临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挑战(threats)的分析。其分析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组织、个人、产业或区域等研究对象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作系统分析,了解研究对象内部所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分析影响研究对象的外部机会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优行动战略,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资源和优势,利用机会,规避风险,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1}。

1.优势分析。(1)资源丰富。雅安市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类型,主要河流大渡河、青衣江均属岷江水系,其大小支流近百条。雅安是国家水电基地,境内水能资源可开发量占全省的10%,可建立世界罕见的阶梯式水力发电站群,2011年装机将达1000万千瓦。

雅安市以高山和中山地形为主,由于雨水丰沛,森林覆盖率63%(全省第一),植被覆盖率超过82%,拥有高山杜鹃灌木丛林,以冷杉、云杉、桦木等组成的高山针叶林,以铁杉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林下多箭竹。也有常绿阔叶林、落叶林、混交林、树种有石栎、楠木、榕树、桦树、青杠等。近年还发现有大片的国家珍稀树种“鸽子树”珙桐。林区内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扭角羚、苏门羚、獐等珍贵动物,还有大量的中药材,是全国最优生物气候指标地区之一,也是生态质量评价在全国最好的地区之一,具有“天府之肺”、“天然氧吧”、“生态天堂”的美誉。(2)交通方便。雅安市交通方便,有两条高速公路直通省会成都,车程只需1.5小时,另有国道318线、108线贯穿全境,雅乐高速即将通车。雅安与周边市州的交通十分便捷,市域内的道路状况良好。(3)景色秀美。雅安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处于香格里拉、攀西阳光、海螺沟冰川三大旅游精品景区连线和多条黄金旅游线路交叉重叠的节点上,是四川省旅游西环线上的大驿站。以雅安城区为中心,在半径15~30公里以内,蒙顶山、碧峰峡、大熊猫基地、周公山温泉、上里古镇等旅游景区环抱四周,城市和景区紧紧相连,互为依托。目前,雅安市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4A级旅游区2个和2A级旅游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有《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的“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的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有“亚洲第一、世界罕见”的典型的喀斯特山地洞穴――芦山龙门溶洞等。雅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6年获“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低碳先锋城市”、“中国生态气候城市”,在《2010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中雅安市被称为“绿色宝石”,2012年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林业局联合发文确定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4)人文底蕴。雅安市是全省唯一与甘孜、阿坝、凉山三个民族自治州接壤的市,是民族自治地方通向内地的过渡地带,素有“川西咽喉”、“门户”、“民族走廊”之称,拥有荥经砂器烧制技艺、南路边茶制作工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雅安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人类活动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雅安是大熊猫的故乡,有中国最大的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1869年,法国生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在雅安市境内宝兴县邓池沟发现了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并制成标本运往法国,成为巴黎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引起世界轰动。建国以来,雅安先后向国家提供大熊猫136只,其中18只作为国礼赠予美、英、日、德等国家和地区,目前是世界上大熊猫最多的地区,是名符其实的“熊猫首都”。雅安还是世界茶文化、茶栽培的发源地,是全球人工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是中国南路边茶茶马古道的起始地,蒙顶山茶通过茶马古道输入藏区,是历代中央政府与藏、羌等少数民族进行茶马贸易的专用商品,成为汉族人民同藏、羌等各族人民增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汉文化”、“茶文化”、“熊猫文化”、“三雅(雅鱼、雅雨、雅女)文化”、“文化”等独具魅力,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名镇5个。

2.劣势分析。(1)经济发展缓慢。从2005年以来,雅安市坚持发展“工业富民强市”方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底子薄弱,尽管每年的经济数据都以两位数在向前发展,但在总量上始终处于全省倒数三四名的地位。2005年到2011年,雅安市的全市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中所占比例都超过50%以上,但这些指标在全省的排行却始终落在倒数几位,经济总体运行发展缓慢。(2)产业结构不合理。雅安市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和重工业建设不均衡,第三产业发展也很缓慢,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

3.机遇分析。2012年2月,国家发改委官员对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进行解读,明确了战略部署的基本思路,“十二五”时期,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将继续突出强调交通和水利两个关键环节,交通重点解决通道建设和路网完善问题,水利重点解决西南地区工程性缺水和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这意味着西部大开发也是雅安市建设生态城市的一个大机会。

2012年4月28日雅西高速全线通车,整条高速公路线展布在崇山峻岭之间,山峦重叠,地势险峻,每向前延伸一公里,平均海拔高程就将上升7.5米,被称作“天梯高速”、“云端上的高速公路”。雅西高速的开通,为雅安更好更快地发展创造了机遇。

目前国家正在建设雅安至乐山的高速公路,更加方便了雅安市与其他市级城市之间的联系。同时,雅安作为四川入藏的起点,正在修建中的川藏铁路,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4.威胁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建设的增加,以及水电站的不断修建,必然会对雅安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有可能会破坏当地的植被、水土、空气质量等,从而影响雅安市生态城市的建设。

雅安市打造“生态气候城市”的过程中,必将以生态旅游为其发展的优势产业,但环顾雅安市周围,东南方向有四大佛教圣地峨嵋山和著名的乐山大佛,北面有著名的九寨、黄龙旅游景区,西南方向有西昌的阳光之旅,这些市州都以各自的特色吸引着全国的游客,肯定会雅安市的生态旅游资源造成一定影响,从而使得雅安市的生态城市建设面临挑战。

通过运用SWOT分析,雅安市建设生态城市具有自身优势,但也面临着较大的机遇和威胁,应该在加强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大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投入,促进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对策研究

1.尽快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般需要包括社会、经济、自然3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包括状态、动态和实力等多个方面。目前雅安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尚未建立,急需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项指标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到生态城市建设中需要改进的指标,从而有针对性地弥补短板。

2.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不只是数量上的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发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树立生态发展的意识。要充分运用加入了环境和资源成本的“绿色GDP”理念到城市建设中,重视生态规划,引进外来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城市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3.重视环境保护。大力引进和推广城市生活污水、城市固体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提倡垃圾分类回收,充分循环利用资源,形成新的产业链,既发展了经济,同时又保护了环境。加大退耕还林及城市绿化工作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做好城市水系污染处理,科学管理水资源利用,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同时也要注重节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4.大力宣传建设生态城市。鼓励并号召市民积极投入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改变那些不利于保护城市生态的旧习俗,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将生态城市的建设落实到每个人的思想上、行动上,促进城市良好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建设生态城市作出努力。

注释:

{1}胡军,尹琪,朱坦.天津临港工业区发展循环经济的SWOT分析[J].产业观察,2010,(11):115

参考文献:

[1] 黄肇义,杨东寿.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城市规划,2001(1):59~66

[2] 鲍世行,顾孟潮.城市学与山水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285~295

[3] 王如松.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与方法.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68~269

[4] 钱易.生态城市的理论和探索.建筑学报,1994(4):12~15.

[5] 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城市规划,1997(6):17~20

[6] 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6):28~31

[7] 王祥荣.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途径与措施.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0(4):349~354

[8] 苏泽群,徐洪喜,曾正云等.建设生态城市走向生态文明.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14(3):27~29

[9] 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等.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5):16~19

生态城市产业分析范文5

关键词 生态导向 城市新区 西安浐灞生态区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2)04-0190-04

一、导言

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中心城区周边的新区纷纷兴起。作为大城市地区未来人口扩张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区域,新区的发展直接牵系到大城市的整体发展。如何充分利用城市新区的土地、资源和环境优势,在不破坏其原有生态基础上,合理承接大城市地区的经济、产业、人口,迅速健康地发展成为新的城市化地区,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西安,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同时,具备丰富的新区开发与建设经验,业已形成“四区一港两基地”7个城市新区的重要格局。 西安“四区一港两基地”7个城市新区,即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曲江新区、西安浐灞生态区、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阎良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研读其中独具生态特色的城市新区发展模式,探究其应对城市快速扩张的健康发展之路,无疑具有极强的代表性与示范性。

西安城市新区通过实践摸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西安浐灞生态区成立于2004年9月,原本是存在河流污染、垃圾填埋等环境问题的生态重灾区,但因其区位、土地等优势,被西安定位为生态补偿区,因而在其发展中突破了西安其它新区建设中以产业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而采用以生态修复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为新区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本文将分析浐灞生态区以生态为导向,先治理后建设,从一个生态重灾区变为西安生态补偿区、2011西安世园会举办地的发展路径,探讨生态导向下城市新区的发展模式。

二、浐灞生态区发展的生态理念

浐灞生态区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将生态理念渗透浸入新区规划与建设实践中,使当地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十二五”期间,浐灞生态区将进入城市快速建设和产业大发展阶段,其生态理念的应用也将由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向完善生态基础设施、建立生态产业布局、合理发展城市空间等方向进一步深化提升。

1生态理念与国际化

城市的国际化是一个城市逐步建立广泛的国际经贸联系,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和社会文化交流并向国际化大都市升级的过程。 刘助仁:《国际性城市理论问题综观》,《城市规划》1994年第5期。西安历史上就曾是具有国际影响的大都市。浐灞作为现代西安的一个新区,在西安建设国际城市的背景下,将以国际化作为发展导向之一,将其与生态化充分结合,以生态修复的城市化模式作为国际化的示范。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土地资源承接西安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业产业进入。以生态为亮点,积极承办国际活动,成功举办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从而吸引国际关注,树立生态品牌,为浐灞国际化打开了窗口。

2生态理念与合作发展

浐灞是西安的东北门户,西安多条重要的对外交通干线穿区而过,发挥着内联外结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浐灞生态区应充分发掘这一优势,积极倡导合作经济模式,通过多层级多方面的合作,使自身资源优势最大化,同时充分利用其它地区的资源填补本地不足,实现良性循环。具体而言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应寻求与国际的合作,第二层次,应积极与西北地区、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各城市的合作,第三层次,应加强与西安各开发区、新区的合作,搭建合作平台,引入合作机制,实现区域共赢;对内区内各园办和产业板块之间建立内部合作机制,增强区域竞争力。

三、浐灞生态区的环境修复

1自然生态环境修复

自然生态系统修复是浐灞生态区的发展基础,也是其“十一五”期间的建设重点。在“十一五”期间,浐灞生态区通过实施多项生态治理工程,改善浐灞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在“十二五”阶段,浐灞生态区需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跟进,进一步改善自然生态系统。

通过强调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作为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所应起到生态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城市绿地建设;另一部分,积极修复并强化自然生态系统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功能,通过河流湖泊湿地建设,修复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促使环境生态系统达到良性的自循环,以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系统。

2人文生态环境修复

人文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浐灞生态区在注重自然生态环境修复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人文生态环境的修复,注重国际性文化和地域性文化两方面。

生态城市产业分析范文6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

前言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如果我们逐步实现了思想的转变、意识提高、观念更新、理论深化、标准统一,就有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再通过实施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协调监控、推进市场、公众参与、营造风尚、城区合作等有力措施,生态城市建设将会稳健有序的进行。尽管任重而道远,面对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一个个繁荣和谐的生态城市将会在中国出现。

一、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分析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同时对生态环境也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喝到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享受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成为民心所盼、民心所向的一件大事。生态城市的建设要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与生态经历原理,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生态观念浓厚、群众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为内容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做,要从现在做起,从正在做的做起,从能够做的做起。

二、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重要基石是生态产业的发展

生态城市是城市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解决城市危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积极策略。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将是不断追求城市生态系统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和秩序上持续和谐的过程, 既要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 又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生态产业的发展。生态城市的生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生态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 也就是说, 要建设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 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以及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富裕、舒适、优美、文明的生态城市的建设依赖于生态产业的发展。生态产业是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 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 模拟自然生态系统, 在社会生产活动中, 应用生态工程的方法, 寻求从原料到产品、副产品、废弃物、直到最终归宿的全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优化, 具有生命周期完整、代谢过程高效、生态功能和谐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型产业。发展生态产业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生态城市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不仅有利于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环境,而且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增加经济效益, 有利于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发展生态产业的关键技术分析研究

1、清洁生产技术

清洁生产是指为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 从源头削减污染, 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即:清洁的能源; 清洁的生产过程, 少用、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 采用少废、无废的工艺, 减少或消除各种危险性因素; 清洁的产品, 合理包装,产品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成分。清洁生产关注产品的生产过程, 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 代表了未来环境政策演进的一个方向。发展清洁生产技术, 是发展生态产业的关键技术之一, 有助于将环境保护延伸到企业组织的方方面面; 有助于克服传统的生产和环保两张皮的现象,将污染物消灭在产生之前; 有助于从源头削减废物的产生量, 而不是废物的排放量, 是一种资源节约化生产模式; 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容量的占用, 改善环境质量, 促进经济的发展。

2、信息共享技术

在不同层面上构建完善的循环经济网络体系,可以获取更大的效益。将企业层面的小循环和区域层面的中循环融入社会层面的大循环, 不仅可以实现企业间、产业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 形成代谢和共生关系, 而且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 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企业的副产品和废弃物, 在没有中循环和大循环时, 只能在企业内部实现小循环, 尽可能物尽其用, 变废为宝。在生态城市创建过程中, 不仅要大力提倡企业构建内部的小循环, 并有意识地通过周密设计, 构建循环型的生态工业园区, 发挥中循环的优势, 而且要通过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把企业层面和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延伸到社会层面的大循环的平台之上, 发挥最大的资源利用效益, 实现污染物的最低数量排放和最后时间的排放。企业和政府应明确各自在以循环经济为抓手、努力实现产业生态转型中的责任,政府政策引导, 企业主动推进, 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3、自我调控技术

从系统观的角度看, 生态产业系统是一个高度开放的自组织系统, 具有耗散结构的特点。一方面生态产业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协同与合作, 另一方面系统与环境之间不断地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生态产业系统在政府的调控下, 充分运用自组织原理, 自发地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产生稳定的有序结构, 系统实现无序向有序、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的突变。生态产业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从整体上看, 产业系统是参与到自然界物质循环的一个特殊有机体, 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等的出入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从经济属性的角度看,产业系统也是高度开放的系统, 生产需要从外部输入能量和物质; 产品需要消费市场, 产生的废物需要内部处理或运送到系统外, 利用其他生态系统的净化吸收能力消除其不良影响。系统内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 存在着涨落机制和自组织作用。生态产业系统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即生态产业系统要素及其耦合存在着不同方式, 其过程也是千变万化的, 而不是绝对的。生态产业系统的自我调控技术是基于循环经济和自组织原理, 强调企业的主动性, 自觉关注产业的生态性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在内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 产业寻求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的有效方式, 通过能量耗散和内部非线性动力学机制的作用, 经过突变而形成持久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

四、结语

生态城市是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支撑下,在城市所处区域自然环境综合约束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它是一个环境友好、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健康富裕、社会和谐进步、开放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内外协调,资源能源高效循环利用,能够公平地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服务业的耦合共生构成生态产业系统。生态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生态产业的发展, 生态产业的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工作, 生态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支持。生态产业发展了, 生态城市的建设就有了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