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数学 逻辑思维能力 重要性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092-01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概念、推理、判断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它是一种有条理、有步骤、有依据、循序渐进、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所掌握的推理判断等思维方法的程度和运用是否灵活。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具有核心价值的关键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小学数学的课堂学习内容相对而言较为简单,然而同样离不开判断推理分析归纳等思维方式,这些都是逻辑思维的范畴。由于逻辑思维属于思维的高级形式,小学阶段的学生很少具备这样的思维能力,而小学阶段恰恰又是最适合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为以后高年级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 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现如今,辅导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很多孩子在课堂学习之余,纷纷走进这些辅导机构。然而如此劳心劳力,并非所有孩子的成绩都能够有质的提升,尤其是数学。相当一部分升入中学的孩子,学习数学感到困难和吃力。固然可以说孩子学习不认真,不努力,追根溯源,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逻辑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可见,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从长远来看,关系到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思考。
2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直以来,众多一线教师纷纷反映,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小学。此种情况反映在学生身上,主要体现为解决问题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找不到突破口,做题容易卡壳,也缺乏一定的灵活性。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呢?
2.1 以兴趣入手,让学生爱学爱思考
孩童的好奇心最盛,因此,要恰到好处的利用他们的好奇心。老师在讲课之前,可以根据本节课的课堂内容设置一个小悬念或者以一个带有开放式问题的小故事开始,这样就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得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去积极思考,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
老师首先要具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切不可一味灌输,机械化的去讲课,这样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没有任何好处,甚至适得其反。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尚小,所以教学环境的创设很关键,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教学环境下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去养成这种能力。比如,老师在讲到数的整除问题时,老师可以以游戏胜负的方式告诉学生:“同学们,我们做一个游戏,只要你们能随意说出一个数,我就马上能说出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看看我们谁是最后的胜利者。”这样学生就开始争先恐后的发言,老师当然说的又快又准确,学生的好奇心和不服输的劲头一下子就来了。屡次实验之后,肯定会追问老师为什么,这时候老师就趁热打铁,给学生讲解这个知识点。这样做,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一改沉闷沉默的封闭状态,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敢想、敢说、爱想、爱说,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思考中学会方法,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2.2 以方法助学,让学生学习更有效率
在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有很多方法可以借鉴。
2.2.1 重阅读
很多老师都会发现学生在做应用题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不读题。也许很多老师和学生觉得只有语文才需要阅读,其实应用题就是一个微型阅读。尤其是现在很多应用题的设置越来越生活化,有一些信息隐藏在字里行间,必须通过阅读才能准确识别关键信息。在阅读中,要弄准概念,区分已知和所求,分析有效信息,总结同类型题目的解答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都会体现出阅读在培养逻辑思维中的重要性。
2.2.2 空间感
小学阶段涉及到的几何学习比较简单,但是如果学生缺乏对空间的认知想象建构能力的话,做题会有一定的困难。如在教学中涉及到行程问题、面积问题等,如果借助于线段图及图形图案,不光是解题会准确快速,更重要的在于这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学生会通过练习不断地加固脑子里的空间感,为今后高年级几何的深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3 生活化
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一般比较差,需要借助一些直观材料以唤起学生的联想,这些材料最好来源于生活,学生熟悉且有亲切感。比如,学习多边形面积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折纸的方法,来体会出不同图形面积公式的演变过程。学习分数时,可以提倡学生回家使用苹果或者橡皮之类的小文具去练习。这些动手的过程同时也是动脑的过程,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新学的知识,更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
在实际学习中,这些方法往往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综合使用。学校老师应根据不同的年级,按照教学计划,仔细思考,认真研究究竟哪些逻辑思维方法可以很好的应用到某个学习模块中,这样才能不断创新。
2.3 以重复固学,让学生做题更快更灵活
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都非一朝一夕练就。对孩子要多点耐心,反复讲解,逐渐让学生掌握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生学东西的速度比较快,由于种种原因,也会出现善忘或者不能运用自如的情况。这个时候老师就要注意,当学生的逻辑思维初步形成之后,要通过练习让学生加以巩固,使这种思维方式根深蒂固,自然的发挥。这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的、灵活的运用数学思维方法,通过多角度的思考和举一反三来引导学生,使学生真正的学会用逻辑思维思考问题,掌握这种思维的能力。
3 结语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与我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是一致的,能力的培养需要方法,学会了方法能力便逐渐培养。总之,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非持之以恒不能达。如此,对老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们要不断的努力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方法,积极地钻研新问题,主动和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的放矢,为教学研究和革新尽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罗淑艳.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尝试[J].吉林省教学学院学报,2012(28):105.
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范文2
回归儿童:亲子游,孩子需要的是什么
孩子需要旅行中的“话语权”
在亲子游中,一些重要决策和问题处理,如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旅游前的准备、旅游行程的安排、旅途中事件的处理等往往是由父母说了算的。诚然,孩子尚小,缺乏事务规划和处理的能力,但是能力绝不是凭空产生的,离开了实际锻炼的舞台,能力的提升只是一句空话。旅游行程的规划与准备、旅途事务的处理,本是自然又珍贵的锻炼机会,却因父母有意或无意的一手包办而使它的教育性付诸东流。而且“包办”下的旅游,使得孩子仿佛只是父母手里的一枚棋子,缺乏深入的参与感。有趣的是,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能干又独立的时候,有的父母又“眼馋”得不行,殊不知孩子能力不足的原因正在于自己的“一手包办”,不给予机会就无从成长。而且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孩子原本就有在生活中发出愿望,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需求,加之现在的孩子从小见多识广,对要去哪里、如何去、如何玩都有着自己的主张,这些主张在成人那里未必合理,但若在倾听的前提下再引导其思考,这些看起来不完美的计划、主张,也可能会慢慢变得具体可行,孩子也就体会到了效能感。
“好玩”对孩子很重要
在旅行中,成人与孩子的乐趣所在有本质的区别。成人的着眼点可能在于景点的新奇性、知名度,游览的方式主要是静静的欣赏和感受。而孩子更多在意的是否“好玩”。这个“好玩”首先体现在他们能否通过感知与动作来与外在事物互动。瑞士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来自于主客体密不可分的交互作用。”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感知、认知直到改变这个世界都需要与外在世界做密不可分的交互作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导致了这种差异:具有较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成人可以远离事物来体悟、欣赏这个世界,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尚处于萌芽阶段的孩子则需要对事物的实际感知和操作才能思考和体悟。因此,在旅游中,成人更多关心去哪儿玩,孩子更多关心怎么玩,一个享有盛名、历史悠久的5A级景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吸引力还比不上小区里可以自由玩耍与建构的小沙坑。
对孩子来说,“好玩”还体现在是否有可以一起玩的同伴。同伴间平等的身份和地位、共同的话语和体验以及相似的能力和知识背景,对所面临问题的共同探讨和解决可能是在与父母出游中无法获得的,也正因为如此,孩子心心念念想与伙伴一起出游。在亲子游中,以成人的乐趣“挟持”孩子乐趣的现象不在少数。例如父母与孩子为拍照留念而“纠结”甚至争吵:父母想在风景名胜留下珍贵的影像,而孩子一次两次还配合一下,多了就兴趣骤减。还有,有的家长喜欢“血拼”,孩子则成了父母购物游中可怜兮兮的“跟屁虫”。
孩子不仅需要“远观”更愿“近玩”
由于成人在亲子游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孩子的主动性无法体现,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要在内心留下痕迹、要对发展有所触动,对孩子来说,仅仅是“走过场”般的观赏是远远不够的,要有如皮亚杰所说的“与客体做密不可分的相互作用”,即对客体实际的操作、并能获得一定的感知反馈。这里的客体是与儿童这个主体相对应的,不仅指的是实体客体,还包括非实体的人际关系、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等。也就是说,要使孩子全面地了解旅游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远观”所留下的印象远不如“近玩”,不论是操作当地特有的劳动工具,还是与当地人交谈互动以及亲身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对孩子的成长都大有裨益。这也是孩子自身非常喜欢的。
追求发展:如何在旅行的过程中让孩子的能力得到提升
如果说在亲子游中需要充分考虑孩子的需求,防止其陷入“被旅游”的误区,把真正的旅游快乐还给孩子很重要,那么,从孩子发展需求的角度,帮助孩子“少走形式多走心,少点套路多点细节”促进其能力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具体我们可以从旅行前、旅行中和旅行后来作些努力。
旅行前——与孩子一起规划、准备行程
旅行前,家长可以听取孩子的意见一起商量着来选择和决定旅游目的地。事先通过地图、书籍或网络来查阅旅行目的地的信息:气候、景点、交通设施、货币兑换、风俗人情等。孩子在与家长一起做这些信息查询与行程规划的时候,就在培养责任心与参与感,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旅行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自己的意见也很重要。同时,地理知识、数字概念等文化素养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行李的准备是旅行前准备的一个重要任务,可能对于年幼孩子来说,他们还缺乏准备些什么的概念,那么家长可以先准备自己的必需物品,然后让孩子来模仿并适当地带一些自己喜爱的玩具和书籍。给孩子准备一个专属于他的小行李箱并要求他独自保管,也能很好地培养他的专属感与责任心。快乐的真正源头是自己对自己的意识和行为有独立性的掌控并由此而产生的胜任感和成就感,这对孩子和成人都是一样的。
旅行中——关照孩子的需求,加深体验与感受
在旅行中,满足孩子“爱玩”、乐于探究和操作的天性,给予孩子更多亲身体验和实践的机会,防止只做一个“潇洒走一回”的匆匆过客。细心又有心的家长不会一味地追求旅行的奢华,而是有意地安排到乡村市井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入住当地的民俗客栈,与当地人有更深入的互动,安排一些农耕、劳作、采摘等活动,使孩子乐在其中地体会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快乐,这些远比“唾手可得”的食物与享乐更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独立性。还有的家长有意地安排一些困难情景来考验孩子,如发现迷路了怎么办,家长把钱包落在宾馆了怎么办,创设问题情景考验一下孩子的小脑瓜,给旅程增添一点不可预期性,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遇事应变能力和抗挫折力。
旅行后——一起回顧和记录
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范文3
关键词:幼儿 敏感期 教学 策略
一、幼儿敏感期概念及特点
幼儿教育专家蒙特梭利曾经说过:“幼儿”的发展也存在敏感期。所谓的敏感期具体是指:儿童在每一个特定的时期都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促使他对环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对有关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而对其他事物则置若罔闻。这个时期的儿童在连续相接短暂的时间里,会有某种强烈的自然行为,对某一种知识或技巧有着非常感觉。敏感期的出现使孩子对环境中的某个层面有强烈的兴趣,几乎掩盖了其它层面,并且在这期间的孩子会出现大量的、有意识性的活动。在敏感期内施教,事半功倍,可以迅速提高孩子心智的发展。敏感期很短暂,并且在这特定的敏感期中,只对一种特定的知识或技能感兴趣,然后经过这个时期就会消失,不会再出现在同一个时期对相同的兴趣点有同样强烈的兴趣感。
二、学前儿童敏感期教育中的误区
父母对儿童成长的敏感区存在很多误区,很多父母和教师缺少孩子敏感期的认识,不知道0~6岁是儿童成长的各种敏感期,把儿童在这个时期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斥责,这严重违背的孩子的心理状态,给孩子成长造成障碍;还有一部分家长认识到敏感期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过早地投入金钱和经历去培养孩子,这就好比拔苗助长,结果事与愿违。敏感期是儿童成长的特殊时期,不是随时都可以教会的。在现实的幼儿教育中,这样的现象非常普遍,“欲重之,反毁之”,为了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健康茁壮成长,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幼儿敏感期教育的重要性,并在这特殊时期,给与孩子恰当的教育。
三、学前儿童敏感期教育方法
(一)尊重孩子
在中国传统的思想影响下,父母总会不由自主的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一个小孩子,懂啥啊?父母必须要对孩子进行管教,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成长。这样的思想制约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孩子不管大小,都是一个有生命特征,有独立思想的人,在幼儿时期,孩子的独立思想已经开始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我们教育者要尊重孩子的思想意识,然后在尊重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我遇到过一个这样的孩子:这个孩子只有4岁,一天在家里休息时把爸爸最喜爱的茶壶打碎了,爸爸对孩子一通乱吼,孩子吓得不知所措,后来好长一段时间,孩子见到爸爸就哭,还是幼儿园的老师慢慢引导孩子才得知,孩子为了让爸爸高兴,是想帮助爸爸把茶壶擦擦干净,爸爸这样不分清红皂白的呵斥,不仅仅是制约了孩子感恩父母意识的发展,还会严重的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因此,无论是父母还是教育者,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让自己走进孩子的内心,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尊重孩子的意愿,并能及时给予引导,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孩子的信心,促进孩子的成长。
(二)善于把握敏感期的学习时机
幼儿到六岁为止,要经历不同的敏感期阶段,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对孩子不同的敏感期阶段充分了解,根据孩子在不同时期不同的表现和需求给予正确的引导。这样恰到好处的指引,既能满足孩子当时的需求,也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促进孩子多种能力的发展。比如说,三岁开始孩子进入了思维的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表现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对什么都会追问“为什么?”“天为什么会黑?”“我为什么要上幼儿园?”......每天都会有这么多的问题要问,每天都要不管不顾的追问不休,这正说明孩子已经开始出现了逻辑思维,对这一时期的孩子如果家长和老师能给与耐心细致的分析解答,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也会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我们教育工作者还应该针对孩子的这一特点引导孩子阅读《百科全书》,抓住这样的时机引导孩子读书和学习,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还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为孩子在敏感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
孩子从出生到幼儿时期,主要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对未知世界进行感知,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家庭和幼儿园要尽力为孩子提供多种书籍、玩具,组织多种游戏,促进孩子这些意识的发展;另外,家长还要带孩子多出去走走,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即受更多的外界刺激,与大自然亲近,从而促进各种感官意识的发展。比如, 6岁-7岁是孩子的社会性兴趣发展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幼儿园要充分意识到这一时期的特点,为孩子多组织一些活动,例如我是模范小标兵、玩具义卖捐助……,在这些活动中,既培养了孩子的团结合作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促进了孩子社会性兴趣的提升,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也会大有裨益。
(四)给予孩子尝试、探索的机会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经常帮孩子进行认知和形成是非的判断能力。生活中我经常看到看到家长对说“不要摸”、”别拿“、”太脏了“等,这些行为无不在扼杀孩子的天性,也压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孩子失去了在敏感期成长的机会。我身边曾出现过这样一件事情:两个邻居家的小女孩一起偷偷地跑到离家不远的游泳馆玩水,两个妈妈知道消息后,赶紧来到游泳馆,一个妈妈见到孩子就大声训斥“这里多危险啊,淹到你怎么办?”第二个妈妈则温柔地对孩子讲“我的宝贝多勇敢啊,敢自己下水了……”结果是截然相反的,第一个孩子从此以后再也不敢玩水了,而第二个孩子则很快学会了游泳。这件事充分说明,家长和老师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要给予孩子探索和常识的机会,这样才会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
参考文献
[1]祁盛楠.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范文4
1.1教材内容枯燥,理论性强
很多中职学校的幼教专业都会开设“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但是很多学生反映书本上的内容过于枯燥,他们很难真正理解。毕竟学生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去把握幼儿的心理,并与教育联系起来。如果教师只顾一味地向学生去灌输这些理念、这些思想,学生根本理解不了,何谈将这些利用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况且书本理论性过强,比如在《学习与幼儿心理》一书中,对“条件刺激”等一系列的词语解释不详细,定义表达含糊不清,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反而会使得很多概念更加难懂。
1.2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
幼儿教育心理学大多考验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但是一般大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多对舞蹈、美术等艺术方面感兴趣,缺乏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书本的内容缺乏充分的认识。因此对于幼儿心理教育这门课的学习丝毫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是个很不利的因素。
1.3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中职学校幼教专业的教师自身缺乏实际幼儿教育的经验,空有满腹的理论基础,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给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少考虑到学生实际的专业学习能力。外加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本身就难懂枯燥,学生不会应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懂如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经验不足都是目前这门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吸收效果差。
2.提高幼儿心理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
2.1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多注重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原本枯燥的幼儿心理教育学这门课增加趣味性。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新的元素,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幼儿的思想,比如通过播放ppt,播放小视频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寻找到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的点。多给学生做一些有关心理学的小测试,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2.2积极参加幼儿教育实践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不仅是对于学生的要求,更是对于教师的要求。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应多与幼儿打交道,从而充分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一方面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另一方面对于幼教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培养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关中职学校可以在暑假开展义务的幼儿支教活动,让每一位幼教专业的学生充分融入到这样的活动中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锻炼自己与孩子交往和相处的能力,无形中对他们自身的专业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多与孩子交流,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恰到好处。
2.3转变思维模式,实现全面发展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了解到,幼儿教学心理学这门课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要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不能只顾生搬硬套,而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全方位、多层次地考虑问题,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幼教专业的学生,我们要热爱自己的专业,了解幼教这一专业的就业前景,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如今对课程的掌握水平在自己今后的就业中都会体现出来,相信在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必定能对这门课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
3.结语
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范文5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精神
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启蒙阶段,是奠定教育基石的基础时期,因此幼儿教育时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而游戏又是幼儿成长阶段所必不可少的,因此将游戏精神贯穿到整个幼儿教育中,对幼儿教育的顺利开展及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而目前,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游戏教育已经成为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模式,已成为幼儿教育中最为广泛,也最受欢迎的形式,如何更好的将游戏精神渗透到幼儿教育中是当今幼儿教育关注的重点。
一、幼儿教育中游戏精神的特点
1、激发及教育性
幼儿教育的目的是启蒙和开发幼儿自身的某种能力。将游戏精神贯穿到教学方法中,可以对幼儿的心灵进行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的观察力、感受力、记忆力等,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的思考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锻炼,并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
2、趣味性
游戏最基本的特性是趣味性,孩子之所以对游戏兴趣浓厚正是因为游戏具有趣味性,幼儿的天性和游戏的趣味性相互呼应,因此将游戏精神的趣味性贯穿在幼儿教育中能够使幼儿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1]。游戏教学中常常包含生动的人物形象,具体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彩的画面,这些有趣的因素常常能够很好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孩子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并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更好的学习并接纳知识。
3、互动及交流性
游戏教育主要是通过幼儿主体的参与及体验完成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在整个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促进了幼儿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幼儿和社会间的接触,从而对自己的社会属性有进一步的认知,在整个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
二、游戏教育对幼儿教育的作用
1、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选取适合幼儿的游戏教学方式,给幼儿的学习创造了良好轻松的氛围,使得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加大,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下,幼儿和老师及小伙伴之间的交流的频率也会大大增多,这样在这个沟通过程中,孩子的表达能力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2、有利于开发幼儿的语言能力
游戏教学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并在教学过程中,孩子的听说欲望都能够被较好的带动,孩子产生了自我表达的欲望,就能对其语言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对童话故事朗读或者讲述,就可以增产孩子的词汇量,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3、提高幼儿的逻辑能力及创造性思维
在游戏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一定的逻辑性,故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在与小伙伴沟通交流及表达自我的过程中也对自己的逻辑思维进行了相应的培养。同时游戏教育的形式丰富多彩,而教育也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学者适合的游戏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更好的平台,更大的开发孩子的潜能。同时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勤动脑,善思考,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游戏精神对幼儿教育本身的影响
将游戏精神渗透在幼儿教育中不仅仅是指让幼儿多参加到游戏中,而是指幼儿教育应该要明确价值取向,更加注重游戏精神的融入。这能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起到纠正的作用。
1、游戏精神改变幼儿教育的目的
对幼儿教育游戏精神的研究能够将教育的目的从简单的传授知识转向对精神的培养。因此幼儿教育的目的不能仅从认知角度出发,还应该对幼儿精神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以健康科学的教育方式促进幼儿精神层面健康发展。传统的填鸭式的幼儿教育灌输不能深入到幼儿的精神教育层面,不能丰富幼儿的精神世界。因此,游戏精神的提倡不仅能能满足幼儿对知识储备的诉求,同时对其精神世界的成长能发挥较为积极的作用。从另一层面还能够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功利性教育产生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最终使幼儿教育全面健康的发展。
2、游戏精神转变幼儿教育的教育方式
游戏精神的提倡将幼儿教育的教育方式从传统型教学转变为开放性教学。传统的教育模式较为封闭,很难使幼儿获得较好的体验性,更不利于幼儿的个体性发展,不利于创造性的培养。很多时候传统的幼儿教育方式都是被动型的接受,大大限制了幼儿的探索性精神。而游戏精神的融入使得幼儿教育更加尊重幼儿的个性、尊重幼儿的自由,使得教育更加的人性化。
四、如何将游戏精神更好的贯穿在幼儿教育中
1、尊重幼儿自由
幼儿时期具有其特殊性,要对之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因此游戏教育中,教师应该给予其较大的耐心,要给予其一定的自由,并允许其犯错误,而不是一味的去批评其犯的错误。通过游戏教育给幼儿创造自由活动的环境,并且幼儿有选择参与游戏教学的权利而不是让其一味的去被动的接受。当然所有的自由都是有限度的,幼儿教育应该良好的把控自由度,引导孩子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
2、加强幼儿的体验感
在游戏教育中,教师应该积极将幼儿引导到游戏教育的活动中,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孩子的体验感,培养幼儿对生活的憧憬及对学习的热情。而教师更应该挖掘及倾听孩子的内心,带领其在游戏教学的过程中获得多姿多彩的体验感受。
3、鼓励幼儿探索
在游戏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幼儿发现问题,善于激发其好奇心,并带领其在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善于思考,从而获得知识。同时在游戏教学中,若孩子们碰到困难,应给予其鼓励,鼓励其独立思考,使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克服困难。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兴趣及探索兴趣,选择合适的灵活的游戏教育方式教,引导幼儿以创造性的思维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在开放式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及成长。
作者:梁娜 单位:赤峰市六一幼儿园
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范文6
笔者和团队一起做过一个实践活动,我们对一位小学生进行时长为一个学期的作文远程辅导。在得出结论的同时,笔者认为,其实这些工作(谈话、命题、收集作文等),家长都是可以承担的,并不需要有很强的专业能力,也不需要由专门的工作人员或者机构来完成。那么在写作领域内,家长是否意识到自身也是一种潜在的教学资源?
笔者做了一份问卷调查,发放70份,回收69份,调查对象为1―6年级学生的家长,调查内容为“在写作领域内家长和孩子的互动程度”。结合现状,笔者认为这里强调了家长所需要做的两方面内容。
一、及时掌握写作知识,挖掘学习潜能
在“作文辅导班和自己二选一”一题中,只有20.6%的家长选择了自己,说明绝大部分家长并不具备与写作相关的知识或者无法系统地将知识传授给孩子,他们都认为写作教学只是教师的任务,与自己无关,因此忽略了对孩子的写作辅导。如果家长想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对写作有正确的认识,学习有关写作的知识。写作不是一日就可以练成,也不仅仅是靠课内教学就能完成的,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感受息息相关。
家长可以通过家校沟通,检查作文,及时向老师了解孩子的学情和弱点所在。同时利用网络、书籍对相关知识进行查漏补缺,掌握各种写作技巧,比如修辞手法、文章结构等。总而言之,在对孩子进行写作教育之前,家长必须挖掘自身学习新知识的潜力。
二、积极展开写作教育,探求教学技能
有54%的家长曾经将孩子送到作文辅导班里,但是在这些家长中认为作用很大的只有8.8%,91.2%的家长觉得作文辅导班对孩子写作的推动力很小,甚至没有任何用处。也就是说,作文辅导不是一个促进写作能力的最好手段。在教师教导时间有限、外界因素影响效果甚微的情况下,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需要通过正确的途径来实现,家长需要通过正确的方式将敲门砖递给孩子。
除了必备的写作知识,如何教也是家长要注意的内容。在众多家长中,只有23.8%的家长有专属的一套作文教学方法,并且大同小异,主要抓阅读这一块。但是他们纷纷表示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就在于方法过于单调,这就是没有充分挖掘自身教学潜力的一种表现。因此,笔者经过整理,认为家长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写作教学的方法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发挥不可替代的影响。
(一)日常沟通,加强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转化
亲子谈话的内容最好是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可以从游戏、动画或者朋友入手。在聊天的过程中,家长不要打断孩子说话或者急着否定,放下所谓的权威性,同时运用一些肢体语言。说话时尽量要注视孩子,端正态度,专心听讲,给孩子一种被尊重的感觉。
写作需要用到书面语言,平等的、有效的口头交流只是第一步,如果家长希望促进孩子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转化,那么就需要进行特定的训练。在交流的整个过程中,做到思考、说话、写作相结合。[1]可以每天设置一个小话题,家长应当让孩子在讨论前仔细思考,不要过多地提示,以免抑制孩子的思维运转。在孩子积极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之后,让他立即把所说的写下来,而这时家长要做的便是和孩子一起修改语病,让句子变得通顺。当然,除了这些,思考性的课外阅读、好词好句的积累、读写练习的加强也是促进转化的有效因素。
说写转化可以锻炼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写字水平,积极表达出对各种事物的新奇观点、发散思维,同时又能增进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二)参与实践探究,提高综合能力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运动知觉和观察能力,思维发展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步进入初步本质抽象运算水平,推理能力和创造力也逐步提高。但是,学生的生活圈愈发狭小,课外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缺乏体验,导致孩子的能力被渐渐湮没,写作素材不能信手拈来,出现了抄袭、滥用素材的现象。父母应该多让孩子参加实践探究,加强生活与写作的联系,充分发挥孩子的潜力。孩子通过观察对外界引起好奇心,在实践的过程中,将这些能力整合起来进行思索探究,从不同的视角去分析事物的本质,拓宽自己的写作视野,获得新鲜的写作素材。而家长要提供适当的引导,使得孩子回顾整个活动过程时,形成自己的感悟,总结方法,并且通过写作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三)评价修改,培养良好习惯、增强自信心
许多小学生很少反复阅读和修改作文,他们有这个能力,却没这个习惯。如何能让学生主动评价和修改作文?
起初可以将有写教师评语的作文拿来看,修改作文对孩子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修改。而父母在这个阶段最大的任务并不是要将作文改得有多好,而是引起孩子修改作文的兴趣,从细节做起,先从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等简单的地方入手,再到查找病句,最后从写作技巧上修改。时间一久,家长也可以拿几篇比较好的作文(不一定是孩子写的),一起和孩子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探讨,让孩子有一种“我可以将很好的作文修改得更好”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当孩子修改作文有了一定水平,父母要抽身而退,将定期参与修改过程过渡到不定期,最后让孩子一人承担,因为孩子要学会独立思考,父母过多的参与会阻碍孩子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在父母的培养下,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学会从各个角度去看待事物,不仅是针对写作,而且对以后的成长、对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都有巨大的帮助。
(四)学会情感表达,提升思想境界
现今小学生作文的一大问题是“虚”。不仅虚在素材,还虚在情感。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儿童对所见、所闻不是没有情感,而是意识不到潜在的情感,或者是不知如何表达,又或者是从作文中看不到真实的情感。比如看到满地垃圾,可能会想到“不能乱丢垃圾”,但思想认识无法上升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境界。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正确地抒发内心的情感。
首先,家长自身需要调整情绪,在孩子面前处于丰富、饱满的状态,用自身的情绪去感染孩子。[2]其次,家长在孩子面前用合适的口头语言进行适当的表达,以家长的情感去引发孩子的情感反应,比如“你今天做了好事,被老师表扬,妈妈为你感到自豪,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希望你继续保持”等等,这样孩子也会衍生出一种自豪感,试图让孩子体会不同情景下的情感表达,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再次,结合阅读或者某一个真实情境,尝试让孩子自己用书面语言表达感想,不断提升情感表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