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体系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责任体系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责任体系管理

社会责任体系管理范文1

关键词:系统;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4-0110-04

1.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其基本内容

1.1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自美国学者谢尔顿于1924年提出这一概念起,理论界对其有着不同的阐述,迄今尚无统一的定义。美国学者伯文在1953年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人按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向有关政策靠拢,做出相应的决策,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的义务[1]。美国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针对社会(既包括股东又包括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乎道德的行为。世界银行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守纪律、尊重人以及有利于所在社区和环境的有关政策和实践的集合,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2]。台湾学者刘连煜将企业社会责任认定为,营利企业的决策机关确认某一事项对社会公众利益的重要性之后,该企业应以社会公众利益为导向不计较营利之义务[3]。国内学者刘俊海博士认为,所谓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企业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的为股东赢利赚钱为唯一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的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4]。卢代富教授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5]。

虽然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有不同的界定。但共通之处在于:企业在其营利过程中应该处理好企业社会成员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旨在追求股东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和谐统一。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正确理解应当把握以下两点:第一,社会责任属于企业治理机制的范畴,有关社会责任的理念应体现在企业治理上。就是说,企业社会责任的目标在于解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问题。第二,社会责任理念是对企业绝对营利性的修正,但它与企业的营利性并不矛盾。基于此认识,本人认同前面所述刘俊海博士的观点。

1.2 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

目前,人们所认可和接受的企业社会责任除了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其他的企业社会责任内容十分广泛,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 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员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是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应该善待自己的员工,充分尊重员工的价值,发挥员工的创造性。①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是企业的首要责任;②在招聘、报酬、培训、升迁等方面为员工提供平等的机会;③企业应当为员工提供民主参与企业管理的渠道,尊重员工民主管理的权利,重视员工的意见和要求。

1.2.2 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最终需要依赖消费者的认同来实现。因此,企业要充分尊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①企业必须为消费者提供令其满意的产品和服务;②企业应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消费者有权通过企业提供的产品信息对产品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在多种商品中做出选择。企业应当通过广告、宣传材料和说明书等,向消费者提供真实的产品信息。③以人为本、消费者至上的理念应得到强化。这种理念要求企业不仅要以消费者作为整个生产过程的终点,更重要的是以消费者作为整个进程的起点。

1.2.3 企业对社区的责任。社区就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企业与社区的关系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企业只有得到社区支持,才能如鱼得水、畅游自如。企业不仅要扮演好“居民”的一般角色,还要力争充当主要角色。通过了解社区的具体需求以及企业自身所具备的资源,选择能够使社区的需求与企业拥有的资源相匹配的社区活动项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社区活动计划。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为社区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2.4 企业对公益活动的责任。企业对公益活动的社会责任是最为广泛的。作为企业来讲,所谓的公益活动是指对不确定的社会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进行帮助,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捐赠。如捐赠教育事业、医疗服务机构、社会福利机构、贫困地区、特殊困难人群等等。企业应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这也是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充分体现。

1.2.5 企业对债权人的责任。对企业债权人的保护应该始于企业设立之际,贯穿于企业营运之中,终于企业清算结算之时。①要做到及时披露企业信息,不编造、隐瞒,这是企业对债权人承担社会责任的最高表现,企业信息特别是财务信息决定了交易相对方是否与其进行交易,以期防范风险;②诚实信用,不滥用企业人格,积极主动偿还债务;③企业对作为整体的债权人负有谨慎的注意义务从事经营活动并保证资产保值和增值的责任。

1.2.6 企业对环境的责任。企业是各种资源的主要消耗者,是环境问题的主要责任者。为了环境和谐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企业应当主动承担起责任。①企业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做到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企业必须遵循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原则,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②企业要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实现循环生产模式。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物流和绿色回收。③企业要建立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严格自律、自我监督、自我检查。

1.2.7 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企业的供应商参与了企业价值链的形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①企业应该恪守信誉,严格执行合同;②企业应当建立对供应商的核查和评估机制。企业可以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标准,由专人对供应商的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定期召开供应商会议,定期公布核查结果,以促进供应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确保形成与供应商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体化战略。

1.2.8 企业对竞争者的责任。 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应当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公平竞争是指竞争者之间所进行的公开、平等、公正的竞争。它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并最终为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福利。因此,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应当采用合理合法的竞争手段,杜绝腐败和贿赂行为的发生。

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状况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逐渐引入我国,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程得到加快,以跨国企业为载体的国外企业社会责任认证标准或审核守则在我国的推行,对我国外向型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企业的环境保护、劳工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存在着巨大的隐忧。在上述背景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企业生产污染环境、过度消耗能源现象严重

环境污染严重。2005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占全世界11%,占发展中国家34%;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全世界第一;破坏臭氧物质排放量居世界第一,荒漠化之湿地破坏严重。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共接到76起突发环境事故报告,其中,特别重大环境事故4起,重大环境事故13起,较大事故18起,一般事故41起,536人中毒(受伤)。按事故起因分类,其中,安全生产事故导致的环境事故26起(占34.2%),企业违法排污19起(占25%);按污染类型分类,水污染事故41起,大气污染事故24起,土壤污染事故13起,固体废物污染事故4起,分别占总数的53.9%、 31.6%、17.1%、5.3%(有些事故同时造成水、大气、土壤污染)[6]。

能源资源消耗过重。目前我国钢材消费约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氧化铝约占四分之一、水泥约占二分之一、煤炭约占三分之一、发电量约占八分之一,而GDP总值却不足全世界的三十分之一。据测算,我国每创造1美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我国资源利用效率过低、再生率不高、循环经济比较落后,目前能源利用率仅为33%,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为55%,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个、25个和30个百分点。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可以回收而没有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达上千亿元[7]。

2.2 企业损害职工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

2006年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开展了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劳动用工情况、贯彻《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农民工工资支付等专项检查活动。其中,调查处理举报投诉案件39.9万件,查处各类劳动保障违法案件40万件。通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责令用人单位为1 243万劳动者补签了劳动合同,责令用人单位为770万劳动者补发工资待遇等58亿元,督促19万户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56亿元,督促11万户用人单位办理了社会保险登记、申报,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9 067户,责令用人单位退还收取劳动者的风险抵押金1.6亿元[8]。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损害劳工权益的情况相当严峻。从全国的现实情况看,缺失企业社会责任现象突出的行业包括:出口加工业、采煤业、纺织业、玩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安全事故依然不断、侵权事件时有发生、超长加班司空见惯、拖欠工资屡禁不止以及工伤与职业病的发病率呈快速上升势头,等等。

2.3 企业危害消费者权益事件触目惊心

近年来,我国安徽、山东、重庆、山西相继发生的劣质奶粉伤害儿童生命事件,已经造成了数百名婴儿出现营养不良综合症。还有广州的假酒案、龙口粉丝案、金华火腿案,等等。一件件产品质量事件,可谓触目惊心。2006年3月15日的《中国工商报》第1版报道了国家工商总局公布2005年工商机关查处的十大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例――河北省霸州市工商局查处制售假烟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工商分局查处销售厢体不合格汽车案、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工商分局查处销售假冒电视机案、福建省龙岩市工商局查处销售伪造进网许可标志手机案、河南省南阳市工商局查处经销不合格柴油案、山东省荣成市工商局查处销售不合格农药案、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工商局查处销售伪劣钢材案、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工商分局查处销售假冒涂料案、重庆市武隆县工商局查处制售掺假煤炭案、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工商局查处无照销售英语教材案。2005年的十大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例只是窥见一斑,折射出部分企业在对待消费者时的急功近利和道德泯灭。

2.4 企业社会信用缺失严重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出现的经济秩序混乱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信用关系紊乱造成的。企业信用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企业赖逃废债现象屡见不鲜并有扩大趋势,许多企业利用改制之机,通过不规范的破产、分立、兼并、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赖逃废债;第二,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制假售假和商业欺诈活动猖獗;第三,假广告、假合同、假招标、假统计、假发票、假信息、假验资报告等充斥市场;第四,个人失信现象严重。如恶意贷款、住房不还款、手机欠费、恶意透支等;第五,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在执业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作假问题。特别是一些公证机关、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牟取私利而作伪证、作假账,极大损害了社会信用,等等。

3.系统构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又包括微观的,既包括企业外部的又包括企业内部的,既包括法律范畴的又包括道德范畴的,既包括政府行为的又包括企业行为的,等等。鉴于此,有必要系统构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当然,系统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结合我国实际,本文以为目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体系

随着2006年1月1日我国新《公司法》的实施,企业是否要承担社会责任的争议终于宣告结束。新《公司法》第五条规定:“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第五条首次在法律中明确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主体地位,意味着对传统企业的角色或目标定位的突破,无疑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但在实际中,如何运用新《公司法》使企业有效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尚有许多难点。因为新《公司法》第五条毕竟是一个原则性条款,旨在宣示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性质、内容,以及企业不履行其社会责任或义务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等并没有明确地予以规定。因此,如何将新《公司法》第五条的立法精神具体化,赋子其确切的、可操作的内容,如何通过一系列具体法律制度的设计,构建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体系,从而使企业社会责任在实践中得以贯彻和落实,仍然是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鉴于此,必须充分理解、领会和贯彻新《公司法》第五条的精神,挖掘现行法律体系中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资源,对现行法律中体现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其他法律规范(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内容分散在诸多法律法规之中,包括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自然资源法、税法等等),进行以社会责任为导向的解释,进而从执法和司法等多个方面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机制和监督机制;在非常必要的领域继续进行个别法律条款的修改和完善;从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经营决策程序、企业经营者资格、法律责任等方面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要求纳入具体规范之中,并使规范具有制度设计所必需的统一性;同时,吸收和借鉴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立法的成果和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具体情况,大胆吸收和借鉴外国企业社会责任立法的成果和经验。

3.2 借鉴和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

1997年总部设在美国的社会责任国际(SAI: 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发起并联合欧美跨国企业和其他国际组织,制定了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由于SA8000重点保护劳工利益,而且把非经营性、非技术性的抽象道德、精神、理念层面的内容标准化,具有标准严格、范围广泛、适用面广的特点,因而受到西方社会各界的欢迎。是目前世界上较有影响的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9]我国应借鉴SA8000的合理成分,制定相关标准,与国际接轨。目前,企业社会责任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一场浩浩荡荡的社会运动,而且,据悉,国际标准组织(ISO)也将成立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CSR)委员会,将企业社会责任正式纳入企业标准化范畴。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SA8000,尤其是借鉴其保护劳工利益的科学标准,通过研究和探索,制定出中国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基本要素,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并以此作为企业社会责任自我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的依据,从而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和能力,为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创造条件。

3.3 建立信息披露机制

良好的信息披露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起到监督和制约功能。目前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的财务状况。但是,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财务指标已经不是衡量企业状况和未来的唯一指标。为了加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应该将社会信息公开机制引入企业社会责任制度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通过信息披露机制,向社会传达相关信息:如企业的债务情况、企业内员工权益的保护状况、商品质量及消费者投诉状况、环境污染状况、社区关系状况等等。通过信息披露机制,使那些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得到赞扬和传颂,打响企业及其商品的知名度,从而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地发展壮大。相反,使那些利欲熏心、怠于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得到曝光。社会道德谴责和法律上的制裁,使其降低乃至丧失市场竞争力,逐渐退出市场,从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4 重塑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决定了企业的运营方式。传统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是以“股东利益本位”为基本理念,其设计模式是以维护股东权益并保证股东的权益得以实现为目标的。[10]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要求企业治理结构不仅仅要解决成本问题,更要求平衡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要使企业有效地承担社会责任,就需要企业具备有效的治理模式,即,重塑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通过重塑,使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企业治理中来,使企业的经营真正能够体现社会整体的利益,维护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由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广泛性,一旦企业发生社会责任事故,其受到损害的对象往往是一个社会群体。例如:企业污染环境,社区周围的居民健康都受到了影响;商品质量不合格,广大的消费者权益受到了侵害;生产条件不达标,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利益得不到保护等等。因此,在保护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机制设计上,应该设立职工董事、环境董事、消费者董事和债权人董事等,即由利益相关者的代表作为董事成员加入到企业的董事会中,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并维护其所代表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种体制设计,有助于更大限度地减少诉讼成本,提高效率;有助于更有力地保护社会整体的利益;有助于更有效地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3.5 将道德管理纳入到企业经营观念及行为中

企业的经营活动――生产与销售、创造与交换,是一种社会过程。既然是社会过程,那就必须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其实质是企业要承担好社会责任。而决定、影响和制约企业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就是企业的经营观念。要承担好社会责任,企业必须摒弃以生产为中心、以推销为中心和以过度追求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传统经营观念,顺应世界和时展潮流,积极容纳、吸收和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己任、以重视和维护社会长远利益,并保持人与自然相和谐为目标的现代经营观念。现代经营观念就是现代经营哲学,它决定和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建设,并形成的具有明显特性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经营战略思想;它规定、制约着企业的经营决策的动机,规范着企业经营行为;它可以产生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对塑造包括管理者在内的所有员工的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提高企业经营道德水平,对企业很好地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将道德管理纳入到企业的经营观念中,纳入到企业营销行为中,使企业的4P组合――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符合社会道德标准,从而使社会责任的履行和承担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3.6 加大处罚力度

如果一个企业怠于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成本支出远远低于其所获得的收益,那么,该企业一定不会去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因此,加大对损害社会利益行为的处罚力度,将成为维持和贯彻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后一道屏障和最有效的防线。有权必有责,有责必要究。如果企业没有履行其相应的法律义务,则必须追究其法律责任。然而我们目前的制度设计往往是在事故发生以后,直接追究企业责任,对企业进行罚款,而造成事故的相关决策者和责任人却往往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企业受到处罚,损害的是股东的利益,而真正的肇事者却依然逍遥法外,损害企业利益、怠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依然没有得到制约,真正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依然难以建立。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怠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法律制约,使真正损害企业和社会利益的个人得到应有的惩罚。

基金项目:本文属2006年度甘肃省教育厅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计划(0607-07)――《系统构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刘俊海. 企业的社会责任[M].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

[2]王俊. 论企业的社会责任[J]. 黑河学刊,2006,(4):30.

[3]刘连煜. 企业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66-67.

[4]刘俊海. 企业的社会责任[M].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6-7.

[5]卢代富. 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96.

[6]国家环保总局. 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 zhb.省略/plan/zkgb, 2006-07-27.

[7]李碧珍. 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现状、根源、对策[J]. 企业经济,2006,(6):13.

[8]国家统计局. 2006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省略, 2007-5-18.

[9]刘瑛华. 从SA8000看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我国的影响[J]. 管理世界,2006,(6):159.

[10]卢代富. 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30.

社会责任体系管理范文2

编号:SA-012-01-20190203

第一条 目的

为了规范公司对内对外信息沟通, 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行, 特制定本程序.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对内对外有关社会责任的信息沟通的活动.

第三条 职责

1.综合办公室:与内部员工、当地政府、工会和其他外部利益相关方进行社会责任沟通.

2.采购部:与供应商和分包商进行社会责任沟通.

3.市场部:与顾客进行社会责任沟通.

4.社会责任代表:就社会责任沟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若需要,向总经理报告社会责任有关事宜.

5.其他各部门/员工代表:支持和配合社会责任对内对外信息沟通.

第四条 工作程序

1. 总则

A. 信息沟通方式可视需要而定, 可以为书面、口头、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座谈会、研讨会和新闻会, 等等.

B. 必要时, 对内对外社会责任信息沟通应该保留记录. 如: 《联络单》, 《会议记录》等.

C. 一旦收到有关质疑、质询和投诉信息, 应尽快核实质疑或投诉者的身份(包括: 姓名、职位、服务机构和联络办法等), 查清质疑回投诉的原因.

D. 应该及时作出反应, 对质疑或投诉的问题进行解释公司政策和程序, 重大问题应上报总经理, 以期妥善处理质疑或投诉.

E. 一旦发现有违反公司政策、法律法规或SA8000标准的事项, 应及时采取补救和纠正行动. 情况严重时, 应该及时报告总经理.

F. 信息沟通过程中, 应该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公司商业秘密.

G. 若有员工向外提供公司资料, 应该及时解释公司内部投诉和申诉程序, 不得采取惩罚或歧视性措施.

2. 对内信息沟通

2.1. 公司社会责任政策、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由社会责任代表和综合办公室及时传达到公司各部门和员工.

2.2. 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运行中产生的信息资料, 应该根据政策和程序要求及时传达到相关部门和人员, 并记录其内容和处理结果.

2.3. 员工的咨询、质疑与投诉, 由员工代表或综合办公室收集, 并负责答复.

3. 对外信息沟通

A. 与供应商和分包商的信息沟通由采购部负责;

与顾客的信息沟通由业务部负责;

与当地政府、工会和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沟通由综合办公室负责.

社会责任代表应该对上述沟通提供支持和沟通, 必要时, 向总经理报告.

B. 公司任何人收到来自外部有关社会责任的文件、电话、传真或其它信息资料, 应及时转交给上述部门进行处理.

C. 当地政府、工会或其它外部利益相关者提出的检查、参观或访问要求, 由社会责任代表与综合办公室进行接待, 并报告总经理.

D. 外部利益相关方提出的意见、建议、投诉或质疑, 应由社会责任代表责成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 并进行处理和回复.

处理和回复的结果应该报告总经理.

E. 社会责任代表应定期访问本地利益相关方团体, 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并公布《SA8000社会责任管理报告》以通报公司实施SA 8000 标准的进展和效果, 提供相关数据和资料, 包括社会责任管理评审和监督活动的结果.

F. 如果有合约要求, 社会责任代表应对利益相关方提供合理的资料和获取资料的渠道, 以核实公司是否符合SA8000的要求.

若合约有进一步的要求, 公司应通过采购合同的条款, 要求供应商和分包商提供上述安排和渠道.

第五条 相关文件

《事故、不符合项、补救及纠正行动程序》

第六条 附件

6.1 《联络单》

社会责任体系管理范文3

Key words: social responsibility;management model;value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9-0164-03

0 引言

随着联合国的“全球契约”计划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制定的相继完成,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已对企业收益、公司声誉、消费者响应等方面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全球性新趋势已经形成。

在国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也已成为社会各界对企业的殷切期望。2008年,国资委下发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指出央企履行社会责任的好坏已不单纯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更关系到我国企业的整体形象,甚至国家形象[1]。所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势在必行。文章构建了基于综合最大化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型,以期对我国企业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提供借鉴。

1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型

1.1 模型构建的基础 国内外学者及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他们从不同侧面和视角为企业开展社会责任管理提供了框架体系,对于社会责任管理理念的培育、提升和落实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实践的推进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认为这些研究成果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做出了探索性贡献。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包括国外Waddock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4I”体系、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的社会责任融入整个组织模型、Yuan等人(2011)的社会责任活动融入企业模型、Maon等人(2009)的社会责任策划和实施整合框架、Jenkins(2009)的社会责任管理“商业机会”模型、Maignan等人(2005)的社会责任逐步实施模型、Pananaan等人(2003)的社会管理初步框架以及日本综合研究所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国内国家电网公司(2007、2012)提出的社会责任管理七大体系和全面社会责任管理“鼎?心”模型、王曼(2008)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运行结构模型、刘娜(2010)提出的企业战略管理中企业社会责任融入的导入框架、彭华岗等(2011)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六维框架。

总结上述研究成果,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范式:过程视角和内容视角[2]。基于过程视角构建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或模型明确了企业如何落实社会责任的过程,特别是指出了在实施社会责任不同阶段的具体任务和行动。基于内容视角构建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或模型抓住了管理体系的本质含义,识别和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解析了各构成要素的基本含义、主要做法和核心要求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但是两者均没有形成完整的架构设计,基于过程视角的模型未能诠释企业如何开展社会责任管理;基于内容视角的模型,更多的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理解为企业社会责任推进管理。因此,本文结合两大范式,并强调责任沟通,建立四层的金字塔状模型,以期对企业实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提供模型指导。

1.2 模型构建 文章采用由上至下,层层分解的思路,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最终目标出发,整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分析利益相关者诉求及影响,最后将不同利益相关者责任与社会责任内容做了对应。

首先,确认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目标,依据企业综合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及管理体系。其次,围绕企业社会责任目标及战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对利益相关者责任的作用机理。最后,解释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归属性(见图1)。

1.2.1 价值层 跟随时代的要求,企业价值已经从财务价值延伸到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内的综合价值,从股东价值延伸到利益相关方价值,从关注自身价值延伸到创造社会福利。本文在定义企业价值时,充分关注人的多元价值追求和社会福利的多重价值属性,着眼于充分实现企业的社会功能,谋求创造企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统筹平衡利益相关方的多重价值、长期价值,致力于提升社会价值(社会福利),从而协调推进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把实现企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目标,并以此为导向对企业使命、治理机制、发展战略、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和企业文化等进行重构[3]。

1.2.2 管理层 文章借鉴ISO26000提出的社会责任融入整个组织的基本步骤和主要内容,采用学者们普遍采用的PDCA闭环螺旋上升体系,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图2)。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是一个用于管理企业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的责任的系统框架,或者说是一个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它帮助企业树立诚信意识,确定蕴含价值观动力的企业愿景,明确关注受企业运营影响的利益相关方为核心的企业使命。它的主要步骤和内容包括:一是牢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综合价值最大化;二是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三是全面融合企业社会责任,即将社会责任全方位融入企业;四是全面开展社会责任内外部沟通;五是企业社会责任审查与改进;六是利益相关方参与;七是贯彻落实“管理影响”和“回应诉求”。

其中可持续发展、综合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目标、重点,它不是单纯地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股东的利润目标,而是最大限度地创造企业发展的社会价值,它坚持的是“价值理性”,即企业行为要对社会负责任。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最高管理层对综合价值最大化的企业使命、价值观的明确承诺,并将其纳入企业战略、公司治理。全面融合企业社会责任是将理解的企业使命、战略融入公司治理、流程以及社会责任报告中。每一个企业都要明确具体的融合方式,从而满足特定利益相关方和行业的需要,并且做到公开、透明。沟通是指企业就自身社会责任工作与利益相关者相关方开展交流,进行信息双向传递、接收、分析和反馈的过程,主要包括社会责任报告和信息披露,以及网络平台、工作汇报、召开新闻会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及时、准确沟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信息及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况状,将加强社会责任沟通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审查与改进社会责任使命、战略的落实是一个持续纠偏、改进、学习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要对企业战略以及与利益相关方相关的运营流程进行持续的创新和改进,促进企业履责绩效的不断提升。利益相关方参与是指企业通过制度安排、资源保障和行动部署确保实现积极的利益相关方参与,保证利益相关方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赢得利益相关方的理解、信任、支持和合作,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管理影响”和“回应诉求”是指通过相关方沟通、履责塑造良好企业形象;企业的发展前景有赖于管理层对公众不断变化的期望的满足,也就是说依赖于企业管理层对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要求的回应质量,利益相关方要求企业加强社会责任管理、提升履行社会责任水平,进而实现企业对社会富有的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环境责任在内的多项社会责任。

上述七项过程中,社会责任的理解过程实际上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计划(Plan);企业社会责任融合的过程实际上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执行(Do);企业社会责任沟通的过程就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Check);纠偏、管理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利益相关方意见的反馈以及将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开展情况反馈到战略的过程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改善(Action)。因此,七项过程的开展整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闭环改进的PDCA过程,从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持续发展。

同时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全过程中需要全员参与,即企业各部门、各层级和各岗位的所有员工都有意愿、有能力去履行社会责任。并且将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拓展到利益相关方,携手利益相关方共同实现综合价值最大化,形成包括内部员工和外部利益相关方在内的最广泛的全员参与、最大化的价值实现。

1.2.3 利益相关者层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方的投入或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应综合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管理,追求利益相关方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同时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最终目标企业综合价值最大化也要求通过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来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的最大化。所以有必要讨论企业与谁的利益相关,以及在管理利益相关者时应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明确对每一利益相关方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内容和范围。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类研究,同时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活动时,为了满足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需要与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交流,公开披露信息是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

利益相关方也需要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企业从自身利益考虑,为制定长期战略会自愿和利益相关方交流,也有助于企业了解、认识内外部环境状况;利益相关方会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及价值的实现,为保证自身利益,他们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企业的行为,由于企业精力有限不能满足全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则会通过区分利益相关方的重要程度从而进行区别管理。故而基于历史的研究成果,本文也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类,包涵了股东、员工、债权人、消费者、商业伙伴、政府、社区和环境。通过对各利益相关方履行不同的社会责任来满足不同诉求,从而实现综合价值最大化。

1.2.4 社会责任层 企业社会责任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文章从两个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进行了分类。从社会责任的性质角度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环境责任;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可分为对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商业伙伴、政府、社区和环境这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需要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通过履行不同的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流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进行落实,从而为综合价值化这一最终目标作出贡献。

2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型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责任体系管理范文4

国家电网创新设计了“鼎·心”模型并制定了“十二项”推进行动策略指导公司的社会责任实践,这充分体现了国家电网科学、稳健、务实的态度:

第一,系统思考:国家电网确立了“研究先行”的社会责任管理推进策略。“责任发展,认识为先”。国家电网通过实践社会责任体系推动企业管理变革、运营方式变革、沟通方式变革、工作方式变革四大变革。正确的理论认识是前提,体系的作用和内容是实质,推进落地工程是行动和保障。国家电网通过系统性的设计和实践不仅构建了全面的社会责任管理创新体系,也反过来不断提升对社会责任管理的理论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操作,实现了良性循环。

第二,创新设计:国家电网创新性地提出了追求综合价值最大化的全面社会责任模式,创立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鼎·心”模型,利用中国的传统文化诠释了国家电网心系社稷,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的企业社会责任观。

第三,全面参与:国家电网通过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融合构建全面社会责任体系,并将管理理念融入其管理体系、公司企业文化、战略规划、绩效管理以及各个阶层员工。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是对企业的重新认识,是对世界观、价值观的再次提升,对于一个企业的内在影响深远,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通过持续不断的沟通、培训实现企业变革。

第四,稳步推进:为了确保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顺利实施,国家电网制定了“十二项”推进行动策略以及从四级试点到全面试点的推行,本着务实、稳健的精神实现了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有序平稳推进,在变革的同时也保障了可靠、可信赖的能源供应,实现了社会、企业稳定发展。

理论指导实践,国家电网通过理论上的创新,最终构建了一个创新的、科学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成为一个新型的管理工具。国家电网不再单单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是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价值,实现综合价值最大化,已经成为央企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标杆和楷模。

国家电网在社会责任体系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实践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必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企业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在实践的时候国家电网必须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问题做充分的思考和准备:

第一,如何与集团战略有效融合,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将企业目标从原来的股东利益、财务指标变成现在的综合价值,综合价值如何进行有效的、合理的量化并让多数人接受?公司战略从公司自身出发,不可能站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立场上进行集团战略构建。而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强调企业是利益相关方合作创造社会价值的平台,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各方都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多元价值,希望通过企业这一平台实现各自的多元价值追求。所以战略出发点的本质区别背负了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与集团战略难以融合的“原罪”。

社会责任体系管理范文5

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核算作为现代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直是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中探讨的重要话题。我国的财务核算体系还不够成熟,很多上市公司在编制财务时缺乏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账务处理方法欠缺统一性。本文以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定义及核算现状作为出发点,从计量要素、计量假设、计量方法、计量主体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一套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核算体系,并就企业实施社会责任核算体系给出一些具体的途径,以期给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成本管理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

社会责任成本;核算;现状;途径

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社会责任成本核算在企业集团财务中运用越来越广泛。社会责任成本核算体系作为企业在财务管理中新的管理模式,不仅是现代成本管理研究的新课题,也是对我国上市公司标志财务报表、进行会计账务处理等信息的完整性负责。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略社会责任,将社会责任当做是慈善事业追求的目标,与企业的经济目标毫无关系。因此,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员工权益得不到保障、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等一系列后果。国家针对这一情况,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为企业构建一个公平性、完整性、合法性的责任成本核算体系提供法律保障。

一、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定义及核算现状

(一)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定义社会责任成本是企业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支出,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社会成本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社会责任可以对企业在账务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反馈和掌控。另一方面,社会成本需要基于社会责任进行会计信息计算。总之,一个完整的责任成本核算体系需要企业履行会计职责,承担相应的成本费用,协调好企业责任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界定没有唯一的标准。按照企业社会责任发生范畴来看,社会责任成本主要分为环境污染成本、社会管理费用等;按照成本类型来看,社会责任成本分为税务成本、职工责任成本等。

(二)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核算现状近几年,我国企业一直实行“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等成本核算方法,对企业责任成本核算运用还不够到位。虽然有些大型企业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但是对会计处理过程中的相关准则、制度还没有明确规定。另外,企业在对会计处理中遇到的责任成本费用问题当做常规费用支出,直接将生产成本纳入制造费用中去,将其他费用纳入管理费用中去,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费用纳入营业外支出,没有独立的核算账户,也没有设立明细科目。这些现象导致企业的成本在实际的账面上不能明细反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不能在实际账面上得到披露。总而言之,我国企业对会计责任核算体系认识还不够到位,政府还没有出台相关的社会责任法规,企业对成本、费用的支出还不能准确计量。

二、构建社会责任成本核算体系

(一)计量要素对会计要素内容加以延伸是社会责任成本信息的条件之一。从社会责任核算占整个成本核算体系中的比例看,社会责任能够有效反映企业经济目标、企业经济活动执行力情况。与传统的企业会计核算内容相比,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核算在形式上、结构上、内容上并没有做多大改变。但是在核算要素上增加了从宏观角度看待成本处理事项的内容,比如社会责任收益、社会责任成本、社会责任资产等等。社会责任收益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销售过程中给企业创造的纯收益,具体反映在会计账面上就是扣除社会成本之后的净收入;社会责任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销售等阶段发生的费用支出,或者是企业在履行社会义务(如向国家上缴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各种税款)时导致资金减少的行为;社会责任资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实现经济效益而投入的资金,或者其他股东的股票、基金投入。

(二)计量假设传统的会计计量假设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但是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传统的会计计量假设以不能满足企业社会责任核算体系对会计信息处理的综合要求。企业成本核算不能单纯从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的价格机制标准来核算,也不能将货币作为唯一计量单位。因此,很多专家、学者希望可以在实际会计核算中用实物量或者时间单位作为假设计量单位。相比而言,用实物量或者时间单位作为假设计量单位,不仅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更真实、更可靠、更及时的财务信息。

(三)计量方法现行成本和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是构成传统会计计量属性的内容,货币是会计计量的单位。随着我国企业逐步走向多元化发展,传统的成本信息输入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也不能全面评价企业费用支出和收益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因此,针对传统企业计量方法的不全面性、不专业性和运用过程中出现的漏洞问题,我国学者诸如周游对计量方法做出了一些调整和创新。综合归纳学者周游的计量方法主要有:替代评价法、调查分析法、生态社会责任法、其他核算方法。其中,周游对调差分析方法相当推崇,认为调查分析方法可以让企业了解博弈知识(调差分析法包括博弈法),对企业生产经营起到一个指导性作用。目前,这些方法在上市公司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计量体系,国外和国内的许多学者虽然都对社会责任核算计量方法和核算单位上有过深入研究,但是要在企业中普遍实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四)计量主体经济组织是区分社会责任会计计量主体和传统会计计量的临界点,经济组织可以是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也可以是社会团体。计量主体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一个地区。所谓会计核算计量就是对主体企业产生的社会成本进行核算,对企业产生的社会责任收益进行计量。传统的会计计量只是对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进行资产核算,忽略了政府、地区的社会成本,从而导致国家账面总成本支出与实际支出不一致现象。

三、企业实施社会责任核算体系的途径

(一)国家设立统一的社会责任成本核算部门我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主要是以宏观调控为主,微观调控为辅。因此,站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政府需要设立统一的社会责任核算部门,配备专门的成本核算设施,实行双重成本核算模式。所谓双重核算模式是政府设置专门核算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核算形成一个统一的核算规则制度,方便政府向企业下达指标,也让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参考依据。而企业在接到政府指标分配后,根据政府制定的相关规定计算核算成本。首先,国家管理中心要事先计量好企业的社会成本率,针对特殊企业的强制性社会责任成本根据特殊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综合计量。其次,对于有些企业采取自愿性社会责任成本计量时,国家要设立风险防控管理部门,根据企业风险防控能力来归属各生产部门对自身企业成本负责。最后,对有明确归属的社会责任成本的企业,国家根据配比原则将社会责任成本分摊到产品成本中去。例如,国家对股票、基金、证劵等金融行业成立一个市场风险成本控制核算部门,不定期抽查企业社会成本,对企业成本核算后将社会责任依次分配到股票、基金、证劵行业,市场风险成本控制核算部门计算出各行业的社会责任成本率。国家设立统一的社会责任核算部门不仅可以有效调控各行业的成本率,还可以减低社会环境对企业的危害。

(二)企业要明确核算方法国家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率做出了明确指标,并在总体上对社会责任成本进行了计量,企业就可以将社会责任成本作为费用或者成本对成本进行计提、分配。企业对成本计提、分配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第一,将社会责任成本看做是净利润的减项。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企业在进行账务处理时可以避免出现费用在税后扣除现象,将社会责任成本当做是企业的费用,根据税法的相关规定,费用可以在税前计提。对企业账户设置时专门设置一个“社会责任成本”科目和“应付社会责任成本费”科目。社会责任成本率和当期税前利润的乘积就是社会责任成本,即当期税前利润×社会责任成本率=社会责任成本。对应付社会责任成本费进行账务处理时的借贷方分别为当计提应付成本时,借方为“社会责任成本”,贷方为“应付社会责任成本费”;当对企业期末结转时,借方为“本年利润”,贷方为“社会责任成本”;当企业向国家缴费时,借方为“应付社会责任成本费”,贷方为“银行存款”。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对应付社会责任成本费纳入其他流动负债项目中,从消费者的角度使社会责任成本得到广大社会的关注。第二,将社会责任成本直接看做是一般企业成本。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将企业“本期发生的社会责任成本”当做“制造费用”处理,与将社会责任成本看做是净利润的减项处理方法是相同的。

社会责任成本率和上期主营业务收入的乘积就是应付社会责任成本费,即期主营业务收入×社会责任成本率=应付社会责任成本费。将社会责任成本直接看做是一般企业成本的账务处理的借贷方分别为:借方为“制造费用”,贷方为“应付社会责任成本”。对比分析方法一与方法二,可以明确,将社会责任成本看做是净利润的减项这种核算方法是国家提倡的,原因是应付社会责任成本费最后是要上缴国家的,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将社会责任成本直接看做是一般企业成本这种核算方法是企业提倡的,原因是社会责任成本纳入了产品成本,将社会责任成本基金留给了企业,并将社会责任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但是这种核算方法就不需要交纳企业所得税,国家的支出就不能从企业中得到补偿。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就要将一部分社会责任成本基金按照一定的比例上缴至国家。企业在向国家缴纳社会责任成本基金时,需要在对应的科目下设置明细科目。因此,对应付社会责任成本费进行账务处理时的借贷方分别为:当提取应付社会责任成本费用时,借方为“制造费用”,贷方为“应付社会责任成本费”。当企业向国家缴纳费用时,借方为“应付社会责任成本费-上缴国家”,贷方为“银行存款”。当企业留用一部分社会责任成本基金时,借方为“应付社会责任成本费-企业留用”,贷方为“银行存款”。

企业将社会责任成本看作是费用或者成本进行不同核算方法时,需要依据国家对会计成本核算率的标准进行会计责任成本的计量。传统的成本核算是将成本信息通过账簿的形式记录,但是企业当期发生的成本在上月或者上个季度没有计提、分配,使企业整体账目不明确,不便于企业对本期成本统一规划。企业将社会责任成本作为费用或者成本对成本进行计提、分配这种核算模式不仅方便企业将本期成本发生额与各期成本发生额进行对比、计量,使财务信息更加完整性;还可以加强国家对企业责任管理的宏观调控,明确各行业的会计责任,让企业更加关注社会责任这一问题,将社会责任问题当做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探讨话题,承担企业应尽的义务。

(三)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对社会责任成本核算的监督是保障社会责任核算体系的有效途径之一。会计责任成本不是以一个单一的个体或者形式存在在核算体系中,在社会监督体系中还扮演着社会核算职能的角色。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社会成本核算的引导、监督力度。首先,国家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会计行为,将社会责任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得到落实。其次,立法机关要加强立法工作,监督机关要加强对社会责任核算体系的监督力度,让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各个部门都成立社会责任管理组织,对企业财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人为操控、虚假漏报等现象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做成调查报告书,最有上报给监督机关、立法机关,立法机关和监督机关通过法律手段来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处理好企业短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承担企业在社会环境中应尽的社会责任。最后,政府要改变单一的监督方式,采用多元化形式展开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管。根据不同企业机构设置的不同,实施与企业核算体系的运营、监管机制,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资产和社会责任成本相匹配,实现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有效融合,从根源上调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成本的有效控制一直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中之中,成本的合理支出也是与一个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利润表息息相关。构建一个完整社会责任成本核算体系不仅需要国家政府的监督,还需要企业自身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将社会责任与社会利益放在同等位置,自觉履行与社会责任相关的义务。

参考文献:

[1]付建龙.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体系的构建——从毒胶囊事件谈起[J].特区经济,2012,10.

[2]李姗姗,李成琪.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核算体系构建探讨[J].财会通讯,2009,16.

社会责任体系管理范文6

从报告的数量看,2006年以来中央企业每年的社会责任报告均呈上升递增态势,报告的企业从2006年的5家上升至2011年的76家,基本覆盖了中央企业所在重要行业,占中央企业总数117家的65%,与《财富》世界500强的平均水平持平。中国石油、中国五旷、中钢集团等一些企业还了国别报告。许多企业的报告体现出了较强的连续性,33家企业连续3年及以上社会责任报告。其中,有12家企业连续4年报告,4家企业连续5年,4家企业连续6年,这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时间较早,连续性强,质量普遍比较高。

从报告的质量看,整体质量和规范性不断提升。报告内容更加全面,许多报告在完整性、实质性、可比性、可读性、平衡性和创新性等各个方面都表现突出。报告的篇幅渐趋合理,2011年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篇幅平均为69页,呈现出逐年提高的态势,篇幅的长度确保了报告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企业履责的情况。报告的时效性也不断提高,2011年的报告半数以上为上半年,与企业年报时间基本一致。同时,许多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也更加规范,多数报告都列出了国内外较为权威的报告参考编写标准;一些报告还进行了报告评价或报告审验等第三方评价,提高了报告可信度;部分报告以同时中、英文两种文字出版,提高了国际化程度。总体看来,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中远集团、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移动、中钢集团、中国五矿、中国石化等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通过社会责任报告,中央企业不仅就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制度、措施和绩效进行了较为充分系统的披露,提升了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水平,同时也将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企业推进社会责任管理、持续改进社会责任工作、提升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工具。中央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实现多重价值,整体上可以概括为“外塑形象、内强管理”两个层面。

从外部看,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增强了企业透明度,有利于赢得利益相关方的信任,为外部利益相关方评价企业提供了重要线索,从而促进利益相关方参与企业的发展,有助于企业树立负责任的品牌形象。从内部看,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进行系统总结,逐步梳理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理念与要求,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在企业内部传播和责任意识的提升,形成责任文化,使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中央企业的自觉行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在编制报告的过程中,一些企业还对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进行对标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经营短板,规避风险,发现机遇,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具体分析来看,社会责任报告作为新型的管理工具,至少对中央企业产生了四个方面的重要价值。

一是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深化和意识的提升。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理解,是编制报告的前提和起点,它直接决定了报告的框架结构,也决定了报告的深度和质量。在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过程中,许多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增强了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也提升了对社会责任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为编制好社会责任报告,几乎所有的中央企业都开展了社会责任培训,这些培训包括专题培训、岗位培训、外部培训等多种方式,有些企业还创办了社会责任内部网站或刊物,开辟社会责任学习培训专栏,建立社会责任学习交流平台,提升了社会责任关键岗位和全体员工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一些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社会责任交流活动,如研讨会、论坛、经验交流会等,拓宽视野,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责任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最新动态,广泛学习优秀的做法经验。通过这些举措,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本质上是要求企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负起责任,要求企业在决策和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企业对社会和环境的可能造成的影响,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许多中央企业在编制报告过程中,探索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使命、价值观和愿景,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社会责任观。

此外,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也促进了公司社会责任理念在公司内外部的有效传播。许多公司的员工认识到,原来自身从事的每一项工作都是社会责任的重要议题之一,都是在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目前,大部分中央企业都深刻认识到开展社会责任工作的重要意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不断增强,这与推动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工作是分不开的。

二是促进了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完善。在编制报告的过程中,许多企业都成立了专门机构,组建了专业队伍,提供了专项经费保证,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和流程,以确保报告的顺利编制和。随着社会责任工作的深入开展,如社会责任战略规划、指标体系、绩效评价等相关工作职责和任务也在增多,这些基于社会责任报告编制的人、财、物方面的资源支持,也就成为中央企业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系统深入地开展各项社会责任工作的基础。